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5: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

给孩子讲故事虽然不复杂,但也不是很简单的事,不是看一本书,再消化一下,然后再讲出来就行了,这里面需要一定的技巧。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故事的选择

为孩子选故事,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认知水平、年龄大小、兴趣爱好,选择与之相符的故事,内容简短,话语具有重复性,适合模仿,语言要优美丰富, 同时要生动有趣,孩子愿意模仿和讲述。一般孩子都对认识和了解动物有着极大的兴趣,甚至产生亲切感,因此,可以多选择以动物形象为主的童话。具体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讲述时间。讲述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好,时间长了,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另外还要注意因人而宜,孩子思想若能集中,多讲一会儿也无妨,若分心了就赶快刹住,不要勉强,以免孩子对听故事产生厌倦心理。

内容及体裁上。1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选择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图画书,比如和家里的家具、孩子的玩具以及其他孩子见过的东西相关的,这类书能让孩子们产生亲切感。1-2岁的孩子,可以读一些描写新事物的图画书,父母告诉他们书里画的是什么,并用声音、表情和手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2-3岁的孩子,可讲些动物、植物等故事,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当然更好。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动,情节不要太曲折。一般而言,故事的篇幅控制在250-450字左右。3-4岁的孩子,可以讲一些情节稍微复杂的故事,可多选择一些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以儿童幻想为特征,从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异美妙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真善美与假恶丑。孩子3岁以后,物我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对人的故事和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性故事感兴趣。这类故事,重点应放在讲清“发生了什么”,以拓宽视野,深挖故事主题。4-5岁的孩子,可以讲些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形象可以丰满一些,词汇量要逐步增加。5岁以后就应讲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成语、谚语故事,这些故事富有哲理,是启迪儿童思维和语言的好材料。

此外还应适当注意故事的针对性。孩子可塑性强,可针对某些毛病和不足,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比如,对于胆小的孩子可多讲些勇敢者胜利的故事,对自私的孩子讲些自私使人孤独的故事等等。

二、目标要求

2~3岁的孩子,能照着图画画书把一个简单故事的主要情节讲出来就可以了。语句不完整,需要家长一句句地教他说,逐渐提高。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则应要求他能独立地重述简单的小故事;语言方面,应该语句完整、连贯,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语气。

三、创设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

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

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色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分,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四、语言要生动,力求声情并茂

讲故事时要有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样能让孩子听得开心,记忆深刻。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父母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坚持说普通话,以口语为主,禁用方言,更不能用“娃娃腔”,语言要清晰、准确、规范。

要注意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讲故事时所涉及的词义要浅近、准确,尽可能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来解释词义。对出现的关键词、新词要适当重复,加重读音,并作必要的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词义。还可以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多用象声字、象形字,难懂的词要作必要的解释或换作孩子易懂的话。

五、保持互动

讲故事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和感受,避免从自己的角度去讲故事,使孩子无法跟上你讲的速度。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让你的讲述和孩子的收听不“脱节”。

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会向家长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这时,家长应持鼓励的态度,响应他们的发言,一定要耐心解答,并且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千万不能嫌麻烦,以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长也可以适当提问。比如《早上好》的故事,先让孩子看图书,再提出:安安看见了谁?小公鸡对安安说什么等问题。有时,讲一段故事后提出问题,让孩子找出相应的图片来回答。这样能促使宝宝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理解画面的内容。最好把提问当作游戏,当孩子回答不出时,你可提出辅助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以拓展宝宝的思路,按照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父母的提问要由浅入深。当然这样的提问要适度,不宜过多,更不能篇篇如此,否则,会增加孩子的负担,消弱孩子的兴趣。

六、运用悬念

悬念就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络去思考,探索余韵。著名诗人歌德小的时候,他的妈妈每天都会给他讲故事,但是每到关键处就停住,让歌德去想之后的情节。等到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问歌德是怎么想的,等他讲完以后,妈妈才继续

讲故事,歌德的想像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破。

七、有意重复

孩子一般喜欢重复的东西,对喜欢的故事,常常愿意重复听,听完一遍还要听。因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学会讲一个故事,一般要经过聆听、理解、记忆、复述四个阶段。当宝宝重复听同一个故事时,能在重复的过程中产生愉快感,增加兴趣获得成就感,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此,对于2-3岁左右的宝宝,父母不妨选择十几个精美、合适的故事反复给他讲,也可以让他跟着父母一起讲,让他反复模仿,加深记忆。

八、复述故事

让孩子复述故事,是给孩子讲故事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给孩子讲故事并不是培养听故事迷,而是希望孩子成为讲故事的“大王”,并借此让他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不少的孩子天天闹着讲故事,家长也天天给他讲,但到头来孩子听得虽多,而会讲的却寥寥可数。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与听讲故事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孩子听故事后得不到及时的强化反馈相关。孩子听记故事,多凭形象记忆,故事的情境消失,故事也就会遗忘。为此,要提高孩子听故事的质量,必须把“听”延伸到讲完后的强化和反馈中。

强化孩子听记故事,就是要充分发挥把握“讲”的主动,调动起孩子“听”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新故事前要求他先复述前次所讲故事的梗概。这就要求孩子要听新故事,首先必须听好,也要学会自己讲。注意是复述,而不是背诵,即让孩子用自己的言语来讲述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起初孩子可能仅仅说几句,对故事的情节也描述不完整。家长这时候不要着急,可以先给孩子讲一小段,以后逐步加大难度。时间一长,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听故事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养成及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讲。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利用孩子讲故事的办法来训练孩子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意义更为深远。

需要强调的是,重述故事是有一个过程的。由记住故事的名字、故事中的角色、主要情节到部分对话、叙述,直到会独立完整地讲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一点一点地帮助和引导。既不要教孩子机械地背,也不要满足于孩子只讲出个大概,因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和智力水平。

九、故事的拓展

孩子听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家长可以根据当时需要或故事内容情况,引导孩子适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续编,比如添加新的角色进去,或者改动角色的命运等,既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可引导孩子将故事中的形象、场面等动手画出来,或用泥捏成各种形象,或借助选图、拼图、绘画、粘贴图片来表达故事情节将听、看、想、说、做结合起来;或者孩子和家长一起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真人表演等等。

十、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讲故事前,家长要适当准备,比如内容情节的熟悉,避免词不达意、缺乏条理,给孩子造成错觉。

讲故事不应过份注重“教育意义”这一环节,家长不需要把自己理解的“故事的教育意义”灌输给孩子。讲故事,最重要是有趣味地分享感受,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让孩子渐渐体会,自然吸收,这样得来的故事之寓意会更深刻。

给孩子讲故事

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

给孩子讲故事的心得体会

早教中心之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

给孩子讲故事的六大误区

给孩子讲故事的好方法演讲稿

给宝宝讲故事的小技巧(材料)

给妈妈讲故事

讲故事给女人听

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
《给孩子讲故事的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