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0: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秋天向我们微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嚷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等。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文题目。

(1) 板书课文题目:秋天向我们微笑。

(2) 齐读课文题目两遍。

(3) 谈谈你读了课文题目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

1 法识字。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新词,注意以下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烦恼、酿造、音符、觅食、珍藏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示出来。

2、想一想: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课文剩下的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重点诗句,欣赏秋天的美丽

1、默读1——5小节,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或旁批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师适时点拨。

如:

(1) 喜欢“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轻轻地把它们涂掉”,从这里体会到秋天里桂花开放,给我们带来香气,从“轻轻地”、“抓”、“涂掉”体会到秋风轻柔的特点。

(2) 第

2、3节诗:喜欢秋天丰收的景象,从对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的描写中体会到秋天里这些水果和粮食成熟了,尤其欣赏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嚷”、“穿红袄”、“披紫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苹果、葡萄急着成熟的情态;动词“举着„„乐,红着„„笑”不仅形象地写

2 出了玉米、高粱的成熟,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在秋天的丰收里的由衷的喜悦。品析“烦恼”、“酿造”。思考:夏天里,玉米可能遇到哪些烦心的事?高粱成熟后可做什么?(联系工具书。)

(3) 第4节诗:喜欢第

2、

3、4行诗。从“快活的音符”体会到鸟儿们一路欢歌,反应了作者欢乐的心情。从“觅食的小蚂蚁„„蚁巢”可体会到蚂蚁在秋天里忙着觅食准备过冬的勤劳。在这里,注意渗透道德教育。

(4) 第5节诗:喜欢满树的黄叶,从诗句对黄叶的描写中可以联想到黄叶飘落时纷纷扬扬的美景,从“明年春天„„长满树梢”可以体会到春天里,落光叶子的树木又会重新长出充满生机的新叶。

(5) 齐读第1——5节诗。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她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6) 拓展: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尽量说。)能把文中引起你想象的景物画下来,再给画取个名字吗?

(7) 有感情地品读第1——5节诗。注意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可采取试读——抽生读——点评——再试读——齐读的方式读。

4、过渡:你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他喜欢秋天,我们都喜欢这硕果累累、金风送爽的秋天。这不,一群喜欢秋天的孩子走到了披满黄叶的大树下。请读第6节诗,说说你的感受或想法,谈谈你对“悄悄珍藏”的体会。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诗句的美、秋天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然后读一读。

2、推荐《秋色赋》。

七、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注意启发学生给画取个名字。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秋天带来了 香气

果实成熟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秋色迷人 喜爱之情

2、三棵银杏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

5 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 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

B、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

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小才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

6 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1) 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2) 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点评:评出学得最好的,要求阐述理由。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板书设计

2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形态美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鹰停秃枝天空背景喜爱赞美情

3 海滩上的雕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了解批读的好处,养成边读边批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1、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那海边金色的沙滩带给你什么乐趣呢?

2、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3、教师:或许有的同学没见过大海,更没有体验过海滩带给你的乐趣。那今天,就让我们伴着优雅的旋律,一起走向大海,去欣赏《海滩上的雕塑》。

二、自主朗读,读通课文

1、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程度,并适时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

3、抽生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师:我们今天学的文章,旁边有批注,这叫批读文,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批读文的?(①边读边想。②借助旁批的内容学习课文。③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吧!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

3、抽生汇报: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板书:我们、小动物们)

4、学习1——3段。

(1) 师: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呢?(出示第2段旁的批注。)编者知道了,你知道吗?请你把这些图案的作者名字勾画出来吧!

(2) 面对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你有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吗?(了解蛤蜊,争论“曲线”的作者是谁,并指导读出猜测的语气。)

(3) 同学们,从这些猜测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图案多,

9 图案的作者也多,让我们分不清,给我们带来快乐。)板书:乐趣

(4) 齐读第3段,根据旁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师:同学们,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海鸥可能会发表的评论,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吧!生自由批注。抽生读批注。师生共同交流。

5、学习4——10段。

(1) 齐读第4段及批注,思考:更大胆的构想是什么? (2) 自由读5——10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我们”干得很起劲,很开心!)

(3)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抽读、赛读、齐读等。)

(4) 说说第10段的省略符号省略了什么。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有创意的、有个性的设计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生批读,然后交流。

6学习11-14段。

(1) 师:当你们精心设计的雕塑被浪涛吞没时,心情如何?海边的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齐读11——14段。

(2) 读批注,体会“收藏”一词的精妙。(可用换词法体会。)

四、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优美的课文,观赏了迷人的景色,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请批注在文章末尾吧!

生批读,然后交流。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金色的沙滩,共同设计了全新的雕塑,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愿这美好的画面,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10 板书设计

3 海滩上的雕塑

大运河

乐 趣 人工湖 对大海的喜爱

大山

家园

4* 一颗小豌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 教学准备

师: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生字、词语卡片。

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豌豆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丹麦作家安徒生以豌豆为题写了一篇童话故事,想读读吗?请齐读课文题目。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这颗小豌豆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新词。师生正音。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并在全班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4、分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读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6、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7、全班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小姑娘为什么能站起来?小姑娘的康复与小豌豆的成长

12 有什么关系?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主学习1——7段。

(1)自由读1——5段,看看这颗小豌豆的心愿是什么,与其他几颗豌豆有何不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五颗豌豆不同的理想。

(2)小豌豆长大后安了一个家,它在哪儿安的家?用勾出有关的句子。

(3)读一读句子,说一说这个家怎么样。

(4)自由读第7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个小姑娘快要死了。勾出有关的词句。(瘦瘦的、黄黄的、躺了一年、连„„也„„一点力气也没有。)

(5)多可怜的小姑娘啊!咱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情、体谅、关心、爱。)

2、合作学习8~14段。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豌豆生长变化的语句和小豌豆生长变化带给小姑娘的变化的语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讨论:小姑娘为什么会站起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喜欢小豌豆吗?喜欢小姑娘吗?为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小组赛读、男女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四、拓展延伸

13 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可有趣了,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童话故事?其中深受同学们喜欢的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课外去读读吧!

板书设计

4一颗小豌豆 小豌豆 长大——开花

小姑娘 好转——康复

5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留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留意观察晚霞。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出示火烧云图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火烧云的?(上来——变化——下去)

4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相应的段落。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景

(一)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霞光照在大地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变化?

3霞光照映的地面景色是那么的美,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着,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4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铺垫。)

(二)学习第

2、3段

15 1火烧云上来了,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这耀眼的霞光,不仅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齐读第2段。

2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写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3自由读第3段。勾画出写天空颜色的词语。

4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试着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说还可能有哪些颜色。(苹果绿、橘子红„„)

5天空中那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能否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出火烧云颜色的变幻呢?(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6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第

4、

5、6段

1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思考: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是怎样变化的?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教师引读。

3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的有趣。如: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美;“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的动态美等。)

4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5自由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

16 得最有趣?

6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7你觉得天空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说一说。

8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9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享受?指名读。

(四)学习第7段

1自由朗读第7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指看不真切。)这说明什么?(火烧云瞬息万变。)

②“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留恋、惋惜)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1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领略火烧云的美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喜欢的方法背诵课文。

五、谈话结束

17 1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2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板书设计:

5 火烧云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耀

颜色:多、快 红彤彤 像着了火

天空什么颜色都有

形状:多、快 一匹马——一条小狗—— 头狮子——什么也不像

(动静结合 )

火烧云下去了:什么也看不清

6 莫泊桑拜师

18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运用批读方法,体会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平常你们觉得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没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平平常常,不吸引人„„)

2你们觉得难,并不奇怪,因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年轻时对写作跟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他就去请教著名作家福楼拜,在福楼拜的指导下,他终于成了法国著名的作家。你们想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美吗?好!我们也跟着莫泊桑一起去拜师吧! 板

19 书课文题目

3齐读课文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带有拼音的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仿照课文旁边的批注,在你读懂了的地方、你喜欢的句子或你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想想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和老师帮助,也在书上作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梳理共性问题。

①读带有拼音的词语。注意读准“揣”、“殊”、“桑”的字音。指导学生写好“貌”、“拜”、“陋”等字的字形。

②梳理共性问题。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

(2)每次各有什么收获?

(3)他是怎样下工夫的?

(4)从福楼拜老师的3次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汇报。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学习。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从读中体会福楼拜老师第一次告诉莫泊桑要仔细观察,把看到的记下来;第二次告诉他观察要细心,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等去观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第3次则告诉我们如何

20 写作。写作不但要仔细观察,还要发现特点、写出特点,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各具特色。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悟

再次默读课文,谈谈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6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勤学) 福楼拜(善学)

焦急万分 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无所获 再次求教——怎么没什么好写的呢?要细心观察 全神贯注 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7 一次特殊的实验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21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写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学生:收集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次特殊的实验”吧!读课文题目,理解“特殊”。问:这次实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自己读书弄明白。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3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学收获。

4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自学情况汇总,再选几个在全班交流。

5同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把课文读通。

6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2

2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引导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读,体会科学家的顽强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施密特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仔细观察蛇的外形、特点”,“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科学家面对凶恶的毒蛇不畏惧的胆量。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从这句中体会科学家在自己被毒蛇咬伤又无人救援、生命危急时,想到的仍是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从“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一样”等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从“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血”等感受科学家经受着剧烈疼痛还坚持作科学记录的顽强意志。“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科学家遭受痛苦折磨的心痛。

4说一说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再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习品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家的故事。

23 板书设计

一次特殊的实验

总 世界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笼外观察

分 博士观察南美洲毒蛇 取射血被咬

包好伤口 继续观察 作下纪录

总 用生命完成实验 ,留下宝贵遗产

8 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 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金蝉的资料和大自然中其他动物有趣的现象。

24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妙趣横生。今天我们一块走进金蝉家族,了解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有趣现象。请齐读课文题目——金蝉脱壳。

2你们见过金蝉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金蝉是什么样的?金蝉是怎样脱壳的?它为什么要脱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来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能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及变化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后的变化的。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写金蝉脱壳过程的句子,然后把金蝉脱壳的主要步骤归纳出来。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弄清金蝉脱壳的过程。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语言的生动有趣。如:

25 金蝉脱壳的过程作者写得活灵活现,逼真形象,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

4教师引读本段,让学生熟悉金蝉脱壳的过程。

5第3段写了金蝉脱壳后的变化,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翅膀、身上的颜色)

6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弄清金蝉翅膀和身上的颜色的变化情况。

7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8这奇妙的变化让作者一饱眼福,我们也感到太有趣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大自然中像这样有趣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我们准备开展一次“动物趣事”交流会,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趣事,好吗?

板书设计

7 金蝉脱壳脱壳

过程:露出背——钻出头——露出脚——抽出尾

26

9 “空中霸王”的克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蜂鸟的特点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蜂鸟的特点,知道它能克老鹰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教学难点理解蜂鸟为什么能“克”老鹰。 教学准备

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收集有关鹰和蜂鸟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它在动物世界里可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出示图片:鹰——空中霸王你印象中的鹰有哪些特点?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空中霸王”的克星(板

27 书)。生齐读课文题目。现在请把“克星”换一个词,意思不变。(可换:敌人、对手)

二、质疑

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想知道点什么?预设:为什么说鹰是“空中霸王”?鹰的克星是谁?为什么能够“克”老鹰?(板书问题)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学习第1段。

① 找出能说明鹰是“空中霸王”的句子,指导朗读。

② 文中有两个词,写出了鹰在飞翔时和站立时的“霸气”,找出来,想想该怎样读。飘然翱翔:体现了鹰飞翔的平稳与自在。兀立自若:体现了鹰站立时的威武、傲慢、目空一切。

③ 给这一段分层次,想想每一层讲了什么。

2学习第2段。

①看一段关于蜂鸟的录像,回答:蜂鸟是什么样的?(贴上蜂鸟图)板书“体形娇小、羽毛艳丽、嘴尖而锋利”。

②你从“娇小玲珑”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读第2段,读出蜂鸟的娇小可爱。(指名读——齐读)

28 3学习第

3、

4、5段。

①勾画出写蜂鸟攻击鹰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勾画出的句子,读出蜂鸟的勇猛,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

凶悍好斗(联系下文“奋不顾身地向鹰猛攻”理解。)

奋不顾身(联系上文“它们不但不惧怕鹰这个庞然大物”理解。)

敏捷(联系下文“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理解。)

遍体鳞伤(联系上文“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攻击”理解。)

③小结:蜂鸟是靠哪些“法宝”来“克”鹰的?尖而锋利的嘴、凶猛而有力的攻击、快速而灵活的飞行。

④下面我们来帮这“空中霸王”的克星填写一份小档案。(小组合作完成。)姓名性格特征体形特征外貌特点羽毛嘴飞行特点

五、课外延伸

小小的蜂鸟却能“克”老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动物世界中的哪些故事?

六、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9“空中霸王”的克星

体形细小

嘴巴锋利 凶悍好斗 ____鹰

29

肌肉结实

双翼速拍

10向大树道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媒体”、“采访”、“虐待”、“制裁”、“生意兴隆”、“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丹尼尔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增强学生保护树木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 教学准备

收集环保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30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当我们说了中伤别人、不尊重别人的话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向别人道歉,这是一种美德。你听说过有人向大树道歉吗?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向大树道歉》这篇课文将告诉你原因。

二、齐读课文题目,质疑问难

1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2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学生的问题:

(1)谁向大树道歉?

(2)他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本课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带着质疑再读课文。

5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6抽生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主学习第1~4段。

1自由小声读第1~4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丹尼尔的“罪行”指的是什么?文中那位先生在揭发信中是怎么说的?用“”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悟出这句话的意

31 思和体会美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合作学习第5~6段。

1默读第5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和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你会感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

4用“——”勾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话,用“△”标出表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时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第6段,说说你从人们的掌声中悟出了什么。

6有感情地读第5~6段。可采用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三)集体讨论。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记者,你将怎样向人们报道这条奇特的新闻?

2在改造周围环境,绿化、美化家园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建议,又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0向大树道歉

起因___用铁链锁大树

顾客检举 人与自然

经过 公园管理局处罚 和睦相处

结果___向大树公开道歉

32

11 漂浮的山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说起山,人们就会想起我国的几座名山,如黄山、泰山等,而提起泰山,我想请同学们猜一个与泰山相关的成语,知道它是什么成语吗?(稳如泰山)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冰山。

2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段,激起阅读兴趣。

3揭示课文题目: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33 (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

1抽生汇报前面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批读方法,再看本文四处批注。教师总结批读要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2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简单批注。 (1)找出新词,利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2)“漂浮的山”指什么?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3出示两组句子。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b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高度。

(2)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漂到很远的地方,有的漂得不远。

4让学生再找一找文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的其他句子进行体会。

5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朗读。可采用抽读、评价、指导读等方式。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冰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34 板书设计

11 漂浮的山

身 高

外 貌

漂 浮又多又大

12联欢会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35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孩子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联欢会,你们愿意吗?(愿意)待会儿,如果看见你认识的动物朋友,就请你叫叫他的名字。(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联欢会的热闹场面:大象、狮子、老虎、小猴、斑马、羚羊„„)

2可是这次联欢会引起了一场**。你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赶快读课文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新词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还可以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加上简单的批注。

二、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要求:

①理清课文层次,读懂课文的内容。

②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2汇报交流。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部分(第2~16段):写联欢会的“**”。一层(第2~6段):第一场“**”;二层(第7~12段):第二场“**”;三层(第13~16段):第三场“**”。第三部分(第17段):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的特征:都是胎生,都是吃奶长大

36 的,身上都长有乳腺,都能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三、读演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选择角色,读一读,记一记。

2试着加上动作、神态读一读。师生评议,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奖”、“优胜奖”、“优秀奖”等。)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哺乳动物朋友的联欢会,收获真不少,但是关于动物朋友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呢,咱们赶快学习探索吧!推荐阅读《少年百科全书》,收看《动物世界》电视栏目,启发学生探索动物奥秘

五、作业

1把你学到的新知识告诉家人。 2收集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12 联欢会的**

鸭嘴兽(下蛋的)

蝙蝠(会飞)

鲸、海豚(会游)

3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

二、

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美丽的花(板书:夹(jiā)竹桃)

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8

夹竹桃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

2、

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其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9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

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

40 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3、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14 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1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海南岛的位置;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1欣赏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

2师谈话揭题:孩子们,歌中介绍的天涯海角就在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地方——海南岛上。要体验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当然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下海南岛的风光吗?让我们一起踏上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学生互相交流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通读全文,在了解课文大意和各段意思的基础上交流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三、学习第一段,整体感知

1自读第1段,说说第1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欣赏图片:感知“万里碧波”和“富饶美丽”。

42 3指导朗读,体会万里碧波上的明珠——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2段

1(课件显示)欣赏“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的图片,让学生交流欣赏后的体会。

2(课件显示)欣赏海南岛在不同季节里硕果挂满枝头的美景图和各种名贵水产等图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3再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五、读悟结合,精读第

3、4段

1自读自悟学习第3段:

(1)可用“读读、勾勾、悟悟”的方法学习,说说本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交流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2)背一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 (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本段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4)赏读全段并小结:本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2自主学习第4段:

(1)可用学习上一段的方法“读读”、“勾勾”、“悟悟”、“背背”自学本段。

(2)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遣词造

43 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3)课件出示椰子林的画面,让学生在看看议议中体会“屏障”。

(4)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5)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6)鼓励学生找出本段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六、总结全文,主动积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读本文,赞美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2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词、句、段,或勾画,或摘录,或读,或背。

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欣赏家乡的美景,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先说后写) 板书设计

14南海上的明珠

富饶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美丽 :气候宜人 风景优美

44

15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45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46 3.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

47 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

48 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9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

50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

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材料)

西师版五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音乐全册(西师版版)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