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7: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大出版社重点推荐书籍《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跟你一样的求职初期的迷惘;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跟你一样的面对求职压力的彷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忆往昔,为Offer奔波的日日夜夜„„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在他们的文字中,没有炫耀,没有说教,有的是忠于生活的叙述与叙述过后的思索„„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2005届毕业生中30名代表亲笔撰写的求职经历和1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资深人士的访谈实录。来自北大24个院系极具代表性的30名毕业生,一一坦城回顾坎坷求职历程,剖析求职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来自各行各业的11位资深人士,包括前微软全球副总裁、现Google中国招聘负责人李开复先生在内的资深人士的深刻访谈,希望能: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在校生的求职、生活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激励;对全国所有求职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所有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带去启迪;为所有在前进道路上暂时迷失方向的人带去曙光。

本书作者的就业去向有:

汇丰银行、IBM、通用电气、宝洁、欧莱雅(中国)、联合利华、麦肯锡、摩立特集团、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毕马威华振会计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南方报业、广州日报、农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

本书采访的人士有:

前微软全球副总裁、现Google中国招聘负责人李开复,搜狐网副总编、北大94级法律系校友樊功臣,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负责人,高露洁、宝洁、IBM、GE中国区招聘经理、北大就业办及经济中心双学位就业指导负责人等

这些文章相当动人,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们逼人窒息的真实感。每篇都记录一段不寻常的人生,每篇都展现一场不寻常的角逐。

困惑,憧憬,迷失,抉择„„愈挫愈勇的豪情,不屈争斗的壮志,蹒跚中成长,冒冒失失跌跌撞撞,面前的路越来越清晰„„

求知若渴的毕业生、求职者,可以到这里找攻略。一位位优秀的过来人,用对过往的无条件忠实,慷慨记录着失败与成功的点滴。或是无比沉痛地反省,或是不无骄矜地总结,然而都闪动着昭示后来者的智慧灵光。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心态到技巧,全过程全方位的求职解读,针对不同单位作出的规律性总结,为你的求职面授机宜。

惴惴不安的毕业生、求职者,可以到这里找抚慰。你会发现,你的那些忐忑,那些沮丧,那些几乎失控的悲伤,那些走投无路般的彷徨,是多么普通多么平常。你会发现,那么多的人都和你一样,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振作,一次次奋起,虽心路坎坷,百转千徊,最终却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看看他们是如何从那段日子中走过,看看他们是如何讲述求职与应聘;看看他们是如何谈论大学生活的规划,看看他们是如何论述求职与招聘。30名同学的经历和11位知名人士的访谈??《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希望给你带去一些启迪。

主编简介《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曾翔: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现就职于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咨询顾问。 邮箱:xiangzeng1982@126.com

郝闯: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现就职于中国电信集团北京市电信公司国际部。邮箱:chuang_hao@126.com

目录--《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序 (林毅夫 著名经济学家)

浮沉

罗媛 女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中心经济学 校外双学位

毕业去向:麦肯锡(上海)公司信息分析员

求职特色:并非出自一流大学,通过努力获得名校校外双学位证书,为进入顶尖管理咨询公司打下基础

年后的光景

陈永 男

北大元培实验班 01级本科生

毕业去向:通用电气(GE)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跨行业的大量面试经验

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许韬 男

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 03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固定收益部

求职特色:一位外校考入北大的人的奋斗史;求职经历描述可谓“投资银行面试白皮书”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

张昕 男

北大心理学系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IBM中国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作为IBM的实习生被正式聘用

少年心事当拿云

匡澜 男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03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广州分行合规部经理助理

求职特色:本科非名校,通过努力考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光华人论坛"创办人之一

李雄明 男

北大社会学系 01级本科生

北大哲学系 双学位

毕业去向:宝洁公司

求职特色:校园活动极其丰富:包揽北大十佳歌手,十佳辨手和演讲十佳

亲爱的,我们能不能试试重来

肖穆 女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 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 双学位

毕业去向:欧莱雅(中国)管理培训生

求职特色:快乐活泼的女孩,在咨询公司有着丰富的实习经验;最终去欧来雅

结缘快速消费品行业

戈爱晶 女

北大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专业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求职特色: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有一份经历叫求职

尤璞允 女

北大社会学系 01级本科生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 双学位

毕业去向:华高莱斯地产顾问公司地产策划部项目助理

求职特色:突破重重压力放弃读研,义无反顾加入求职大军

Blue Pathway (蓝色之路)

董宁 男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IBM中国产品销售代表

求职特色:IBM校园大使最后进入IBM的故事

情定GE

邹润磊 男

北大物理学院 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通用电气公司医疗集团

求职特色:给自己的定位准确,突出独特优势,回避劣势

阿土仔的选择

马锐 男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专业 01级本科生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 双学位

毕业去向:摩立特集团咨询顾问

求职特色:纯理科学子进入管理咨询领域

从开始到现在

殷晓斌 男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01级本科生

- 456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方伟访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学生工作负责人赵普生老师访谈

编者后记 (曾翔 郝闯)

搜狐网副总编、文教时尚中心总监樊功臣先生访谈

被访人:樊功臣——搜狐网副总编、文教时尚中心总监(以下简称“樊”)

采访人:郝闯(以下简称“郝”)、安乐

采访时间:2005年8月5日

采访稿整理:郝闯

郝:樊先生,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想针对一些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关心的话题问问您的看法。

樊:好的,我们只是个交流,所以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

郝:我们知道您是北大1998届法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您选择了就业。您能否对您这几年的从业经历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樊:从1998年毕业以后,我就一直在搜狐工作,可以说我是“老搜狐人”了。虽然没有换过公司,但工作内容的确换过很多,在搜狐工作的7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除了后来新兴的游戏部门之外搜狐所有的部门,包括市场部、销售部、社区、产品开发等,在各个部门担任过不同类型的工作。

郝:看来您一定对搜狐的各个部门非常熟悉了,那么您能否谈谈您在不同部门工作的一些体会?

樊: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我觉得其实只不过是工作的具体形式不一样,因为毕竟搜狐不是一个类似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律师事务所这样职业化的的公司,它的很多部门都是事务性或者跟项目有关的工作。所以无论是在哪个部门工作,对我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我觉得中国哲学中讲的一句话很重要,就是“正心诚意”,我把这句话理解成凡事都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客观地面对问题。就搜狐公司本身的性质来讲,互联网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很多时候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是一个很需要创新,也不断面临着失败的行业。互联网成功的很多,但失败的更多。我所做过的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1/9,甚至更小。很多做产品的项目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就会面临很多困难,这个时候,如果盲目地为自己找借口,而不是客观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到最后可能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其他工作比如做marketing,或者sales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做内容就更如此,比如考虑哪些内容读者更关心,如何设计更能让读者愿意读等等,这些考虑都是出于务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工作中是最重要的。

郝:刚刚听到你谈到工作中会不断地承受失败,那作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初期的开拓者,您工作中是不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呢?

樊:不完全是这样的。毕竟互联网本身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地方,这一点会缓解这种所谓的压力,我还能照样抽空打打游戏,看看小说,没有太大关系的(笑)。我觉得最重要的不在于这种压力,而在于要认真想好要做什么,要做的时候拿出认真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就好了。

郝:看来您很会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您是否经常回想起北大的学习呢?如果现在让您想想,您能否谈谈您在学校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有哪些?

樊:经常想起来!毕竟在学校中的日子真的是美好到令人难忘!(笑)至于学到的东西,我觉得有用的东西太多了!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讲,我本科学的是法学,现在工作中尤其是独立负责一个部门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易于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给我所负责的部门的劳务人员上三险等等,这样不仅对员工提高了福利,同时也让公司规避了风险。双学位经济学的学习中,无论是数学思维还是经济学思维的训练对我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帮助。当然,知识的获得只是大学生涯中学到的东西中很少的一个部分,其实整个大学四年,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我相信北大的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不轻言放弃,比如说不断争取更好的成绩,做到令自己满意等等,这些东西我们很可能说不清楚是从哪个人哪件事情里学到的,也许是大学几年日积月累的结果吧。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精英意识”,当然这里绝不是在炫耀什么,但确实是在学校里培养起来的这种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下产生的压力促使我们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工作中力求做到最好。其实很多东西,可能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经常讲:没有北大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也是在说这一点吧。

郝:说得很好!北大的确给了我们太多让我们受用一辈子的东西。您刚才提到您除了本专业的学习外还选择了经济学双学位,您谈谈双学位的学习吧!

樊:我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本科双学位的第一届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最令我开心的是聆听中心的经济学大师们的讲说,他们的话总是能给同学们比较强烈的震撼,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本身对经济学就比较感兴趣,所以中心开了双学位的课,我马上就选择加入了。当时听过林毅夫老师、海闻老师、周其仁老师等各位大师级人物的课,他们说的很多话,有些可能就是脱口而出的不经意的话,但在今天看来确实是非常值得回味的。比如林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做事业要考虑民族复兴30年”,这在我周围的很多考虑创业的人中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说我们考虑成立高科技公司,我们就不是说成立一个公司,每年盈利三五十万就完了,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行业的领头,甚至在成立公司初期就要考虑这个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及走势,以及如何做才能够迎合这种发展与走势。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所以说,在中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的深刻见解以及思维方法都对我们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郝:看来您是个很爱学习的人(笑)。您非常看重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吗?

樊:事实正好相反,我本人不是很看重成绩,在大学期间,如果专门为了提高一点分数而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很无趣的课程上,那真的太亏了!当然很多课程还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很看重一些讲基本原理的基础课程的分数,比如说高数,我在中心的高数成绩是100分的(笑)。至于其他的一些课,我可能会根据兴趣的多少安排自己投入的精力。像《法理》、《法治思想史》,我也是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去学习的。总之,大家应该清楚一点,我们不能为了分数而学习,最好从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入手,把基础课程学得扎实些,因为技巧性的东西是很容易忘记的,而真正能影响我们一生的还是那些从基础学科里学到的很philosophy的东西。

郝:我们了解到,您在中心学习期间担任了“经济中心同学会”的第一届会长,能否谈谈您对在校期间承担学生工作的看法?

樊:这些你们还知道(笑)。我在大学期间的确比较活跃,承担了很多学生工作,也参与了一些社团活动,但我并不认为所有人都有必要做这些,不同的人背景不同,需求也不同吧。

郝:哦。那您是怎么样的背景,又是出于哪些需求的考虑做学生工作的呢?

樊:我是从山西比较贫困的地区考到北大来的,眼界啊、见识啊粗陋了很多。我没上大学之前没有出过山西,太原就是去的最远的地方了,也只去过一次,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了。这些都代表了刚进大学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比较“土”(笑),所以我需要通过更多地参加活动、承担学生工作来最快速度地融入这个崭新的环境。所以我说,我是需要这些东西的。而对于一些眼界比较开阔的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那些见过大世面同时又比较优秀的同学来说,也许他们未必需要这些,也许他们可以用做学生工作的时间多睡一会觉,多散散步、聊聊天等等。当然后来我还是觉得,参加学生工作没有什么坏处,除了占用时间,导致不得不少睡觉以外,其他方面还是给了我很多锻炼的(笑)。

郝:感觉您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啊!您能谈谈您在大学期间留下的遗憾吗?

樊:真的想不出有什么遗憾,就好像再走一遍我还会以同样的方法来走,我没有睡懒觉,当然很多人是有资格睡懒觉的,但我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资格(笑),同时我也没有资格争取到更好的东西。

郝:哦,那就是说您争取到的东西让自己足够满意了?

樊:对!当然话又说回来,我有好多好多遗憾,尽管高数学好了,但我的《计量经济学》却没有学好,这个是我很大的遗憾。我的《法制史》也没有认真学,但我也知道我那个时候也没有精力来学好它们了,我大四的时候每天睡4个小时,用英语授课的那么难的《计量经济学》对我一个文科生来讲真是个巨大的难题(笑),我真的没有能力把它学得更好了。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即使再重新来一次,可能也就能做到这个份上了。就好像那句话“Maybebetter?Butit’sgoodenough”(笑),看上去有点宿命论,但其实真的是这个样子。

郝:嗯,很有意思!刚刚您提到每天睡4个小时?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呢?

樊: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开始,我已经在华夏证券做一份fulltime的工作了,同时筹划跟几个朋友一起成立公司,那时候太胆大包天了,想法已经超出了我们能力的范围,所以没有做多久就失败了。总之大四的时候整个人已经比较的社会化了,接触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所以很多时候就只能压缩睡觉的时间了(笑)。

郝:看来师兄当时真是很努力的!不知道当时师兄就业时就业形势如何?近几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同学对就业充满了担心甚至恐惧,怕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樊:我觉得只要下功夫,不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所谓找到好工作呢,要看你如何来评价这个工作的好与坏,就像当初我来搜狐,我也没认为是一个多么好的工作。当初创业失败后,我就滞留在北京,无所事事,当时也没有钱,这个时候搜狐给我offer我还是很意外的。搜狐当时处于创业初期,全公司才30多人。当时我的考虑很简单,只是凭着对互联网的信心就接受了这个offer。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搜狐、新浪等互联网公司都不是好offer,我妈告诉我搜狐要倒闭了(笑),劝我再找工作。尽管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其实在互联网领域,不是我做得有多么好,而是水涨船高。

至于同学们选择找工作,我觉得每个人会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作出选择,无论是上研还是工作,很多时候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吧。如果选择了找工作,一定注意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其实很多公司是全年不停招人的,只不过你没有通过有效的渠道了解到信息。像搜狐到现在为止还在扫一些学校里的被其他公司遗漏的优秀的大学生。只要你合适,并且在相关领域稍微准备一点知识以及能力,应该就够了。

郝:嗯,说得很好,谢谢您给即将选择就业的同学的宝贵意见。我相信您应该也接触过一些在校大学生,或者接触过一些刚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您觉得他们身上比较缺乏的品质有哪些呢?

樊:首先,我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还是很欢迎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因为它需要聪明、创造性、激情等,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身上的优点。我相信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是很喜欢应届毕业生的,但毕业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稳定,容易浮躁,这是用人单位最担心的一点。同时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用二到三年的时间打好基本功,可能你做的都是些很小很琐碎的事情,但所谓的打好基本功就是把这些小事情做到出色。这些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郝:但做小事情也是分在哪个行业哪家公司做的,您觉得应届毕业生应该如何选择他们的职业生涯的起点呢?

樊:简单地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入你想投身的行业的领先的公司,这涉及一个眼界的问题。在大公司、好公司,眼界是很开阔的。比如说在搜狐工作,你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全貌。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同学会考虑自己创业,我们鼓励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lifeistrying”嘛,也不排除有些同学第一份工作可能自己不是很满意,但这些都不要紧,要知道如果把职业生涯比作万米赛跑的话,大学毕业只不过是发令枪刚刚响起,这个时候没有占据有利的位置不要紧,途中能否有效运用技战术、关键时刻能否咬牙挺过来等等,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很大的作用。而职业生涯跟万米赛跑的一个区别是,体育竞技最后只有一个第一名,而我们的职业生涯却可以有一个又一个的“冠军”。我在这里祝福所有的毕业生,取得这场赛跑的胜利,成为一个又一个行业、领域的冠军!

郝:比喻得真棒!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您的经历及经验会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及择业一些有益的启发。谢谢您!

采访手记:走出气派的威新国际大厦,已近黄昏,北京夏天的傍晚依旧闷热,然而我的心里却因刚才的采访而有一阵清凉。樊功臣师兄爽朗的笑声依然回荡在我耳畔,我想几年的大学生活加上几年的社会历练,已经让当初自认为“土”的他在这个城市里变得游刃有余,正如现在已经身为搜狐副总编的他说出不能让自己为了衣食住行担忧时般洒脱自信。看着眼前的他,又怎么能想象得出1998年的夏天那个和许多人一样为了找工作而奔波忙碌的他的身影。

师兄说,当初进搜狐他也没有认为那是多好的选择,只是凭着对互联网的一分热忱,几分执著接受了。而今天,面对眼前的他,我们怎么能轻易地评价他当初的选择?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才可能陷入更深刻的沉思:如果毕业的时候,你得到了你想要的,那么恭喜你!如果毕业的时候你未能如愿,那么不要灰心,也许你的执著、你的热忱会慢慢改变一切!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方伟老师访谈

被访人:方伟——北京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以下简称“方”)

采访人:曾翔(以下简称“曾”)

时间:2005年7月28日

地点:北京大学北阁

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我本人是2004年的毕业生,去年也经历了找工作的历程,对此深有体会。您能谈一下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以及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吗?

方:这几年,诸多原因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用人单位是本,学生是源,最后还避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从作为“源头”的高校和学生方面来说:

1.高校扩招——直接导致毕业生增多;

2.出国越来越难——美国等国家签证越来越难获得,申请出国的减少,申请未成行的增多;

3.考研越来越激烈——考生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学生读研未成,也加入了求职的行列。

其次从作为“本”的用人单位来看:所谓优中选优,单位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学生的增多和整体能力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对学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最后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看:

中国加入WTO以后,整个社会需求在进行调整,目前这个调整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在这个调整过程当中,我认为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甚至是稳中有降。但是整个需求调整的趋势,却是朝着越来越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和面向国际分工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增长速度显然没有跟上。

北大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总体来说是比较好的。北大学生如果不是太挑,找到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作为名校的毕业生,完全不挑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提倡要适度。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院系,我们都建议要教育学生把就业期望调整到适度的水平。

根本上来说,我们还是要强调北大学生就业应该遵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个原则基础上,我们还倡导学生去基层和西部就业,因为我们相信这些地方是最需要人才的,而且对于毕业生来说,过去会很受重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北大学生们自己对于找工作的心态和认识水平相对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理性,这种理性表现在对工作机会的了解和把握、寻找和筛选信息的技巧以及笔试和面试的能力上。

曾: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有一种看法,就是说现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变化比较快,而学校和其他教育者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这种变化。您对这种说法如何看?

方:你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普遍性。刚才也提到了,毕业生本人越来越成熟和理性化,但是离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毕业生的求职教育和引导方面,学校方面也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地方。

在当前的要求下,我们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作为一种学问来对待,在这方面,我们也在试图与国外大学接轨,包括我们就业指导的讲座等。但是差距还是有的,我们在就业指导的专业化、课程化、全程化上面做得还不够。所谓全程化就是从大一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包括职业生涯的设计,就业观念的引导。这方面,从国外来看,做得很成熟和成功。

这种教育需要一种平台,我们目前想到的还只有上课的办法。国外大学这种课程比较普遍,叫做“职业指导”,而不是“就业指导”。这两个概念是很不一样的,职业指导是全程的对职业发展的教育,而就业指导主要是面对毕业班的针对找工作这个职业发展的第一步的指导。

现在在北大开展这种课程还有一些困难,开课需要北大承认学分,需要专门的教师任课和专门的教程。而且也有北大学生是否认可等等这样的问题。我们2001年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了,当时还有不少顾虑。现在大气候小气候都比较成熟了,没有理由再犹豫了,其他很多兄弟高校都已经有了行动,我们今年就开始在部分院系作试点,将陆续解决教师教材等问题。

在职业指导之外,我们还将进行大学生成长指导。就职业而讲职业,有时候说不透,所以我们讲成长指导,最后落脚到职业指导。最近常有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不负责任做法的负面新闻,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了。我们大学当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曾:我毕业也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自己感觉也成熟了不少,也有很多的感想和想法愿意和找工作的同学分享。我也认识不少北大的校友,他们有毕业刚一年的,有5年的,有10年的,甚至有二三十年的,他们都非常愿意回来跟校友们交流。我在想,学校如果开展职业指导课程,能否把这些校友请回来,和学生们交流?

方:你的想法非常好。我们这门课如果要开,应该是开放型的。这种课不是单纯的就业指导,也不是单纯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全程的,针对各种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既要区别于一般的讲座,也要区别于政治课,要具有操作性,实在,有血有肉。各行各业的经验和知识都需要。所以授课将以专家为主体。

这种专家是广义上的: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和指导的教育人士是专家,搞理论教育的老师学者是专家,行业里面的有亲身体验的成功者也是专家,甚至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也是专家,因为他们亲历过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有一定的发言权。我们经常鼓励毕业生在来年招聘的时候和企业一起来校,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说服力。

曾:您刚才谈了许多从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如何帮助毕业生们就业的金玉良言。那么从学生们自己的角度来说,为了适应就业形势,或者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如何更好地准备?

方:对于不少大学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校园是件让大家非常骄傲的事情。但是大学的优良传统不会自动转移到学生身上,需要学生们发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从学校的大环境里淘宝。

首先就是对自己要有比较高的要求,要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仅学习要努力,还要从大学的环境中吸取其他的东西。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要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仅仅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跟如此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相比,书本知识始终是苍白的。虽然书本知识是经验的总结,有它的正确性和价值,但是书本知识和现实的生活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说最近的人民币升值,绝对不像同学们在经济学课上学的那几条那么简单,政府肯定是综合考虑了很多很多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民心等等,才作出的决定。

大学生应该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学会去处理这种差距,学会去适应社会。现实当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完全的对或者是错,很多是中性的,不是黑白分明的,就要看你怎么去认识,怎么去处理。这时,人的理想和热情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千万不要人格分裂,要学会处理问题,不断调节自己。

以北大为例,现在北大校园里生活非常丰富,能够长见识、学本领的渠道太多了。比如说北大的社团是全国闻名的,号称“百团大战”,从1904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这个有史可考的北大第一家学生社团以来,学生们自发成立了数不清的社团。目前比较有名的有比如“山鹰社”、“爱心社”、“自行车协会”等。这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舞台。

曾:现在很多毕业生都将外企作为比较不错的工作的选择,甚至不少人挤破了头往外企跑。据我所知,也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学生去了外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方:这些年,以世界500强、外资银行、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等事务所为代表的外企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作为一个学校就业工作部门,我们的定位是:我们要促进人才配置的多元化和高效率。在这个主导思想之下,我们首先要提倡学生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基层、西部和国家重点单位(国防、军工等等)。

好的外企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确实是毕业生不错的选择。但是国内的企业和政府机构等等,现在不管是在待遇还是发展前景方面都在赶上来,所以我们相信外企在相关方面的优势会逐渐减弱。

不管如何,我们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 151617181920

郝:的确,这就是那句老话说的“知易行难”!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跟同学谈就业,谈职业发展,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颇大!在我们谈话的最后您能否对即将踏上“蓝色之路”或者渴望进入IBM公司的同学讲几句话?

苏: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IBM(中国)校园招聘负责人,我们欢迎所有认同IBM价值观的同学们应聘IBM,而且IBM公司作为一个很优秀的企业也会给认同她的同学们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在此我也祝愿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郝:谢谢您,苏先生。也祝您工作顺利!

走出盈科中心,看着出出进进的不同肤色的戴着IBM工作胸卡的人们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力量把这些优秀的人集中到了一起,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行色匆匆„„也许这些问题只能留给那些能够真正走进IBM,真正加入到IBM团队的同学们来回答吧!

跟苏先生以谈话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是刚刚走出校门,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毕业生,苏先生以职业敏感性体察出的同学们身上的很多缺点在我身上也同样存在。在校期间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探索,明确的职业规划等,能给在校的大学生指明方向。

知易行难,不假,而我们能做的,是知道后马上去做,不是么?

当浩浩荡荡的高校毕业生这支求职大军涌向就业市场的时候,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博得我们向往的公司的青睐?我们又能真正给我们向往的公司带去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尽早地寻找类似问题的答案,尽早地思考求职,准备求职„„

宝洁人力资源部大中华地区招聘培训高级经理张承光先生访谈

被采访人:张承光——宝洁(P&G)人力资源部大中华地区招聘培训高级经理(以下简称“张”)

采访人:郝闯(以下简称“郝”)

采访时间:2005年8月26日

采访地点:中国大饭店

郝:张先生您好!很高兴您能在此次北京之行中安排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跟同学们聊聊关于如何应聘宝洁以及如何积极应对求职等话题。作为开场白,您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这几年的从业经历?

张:好的。我于1998年从南开毕业后加入宝洁公司人力资源部,在进入宝洁最初的两年9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宝洁中国内地员工福利方面的工作。2001年到2003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成都宝洁制造汰渍碧浪洗衣粉的工厂做人力资源经理,后来又到天津宝洁做生产“舒肤佳”香皂的工厂做了一年的人力资源经理。2004年调回总部,负责大中华区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员工的招聘和培训,同时负责宝洁公司采购部人力资源部的工作。

郝:您大学期间学的是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吗?

张:不是,在南开大学期间,我读了保险和国际政治的双学位。事实上很多人在日后的工作中都没有继续从事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郝:高校开学将至,新一轮的招聘即将开始,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2006年宝洁校园招聘的计划?跟往年有没有不同?

张:总体来说,今年的校园招聘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会跟往年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说到校园招聘,因为宝洁是内部培养的公司,所以我们对校园招聘非常重视,每年都会从全国高校招聘百来人。我们现在招聘进来的人,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就可能全面负责宝洁公司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发展,所以说我们对校园招聘会给予足够的重视。

郝:正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宝洁公司会在校园招聘上花相当的精力。据我了解,宝洁公司的招聘过程包括网上申请、笔试、面试等几个环节,能否介绍一下为何如此设置招聘流程?

张:事实上,宝洁的招聘涉及到几个方面的考核,我们的招聘流程也是为了这几个方面的考核来设置的。比如我们会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在过去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学习生活的经历,也就是这个同学自传式的全面的背景,我们称之为“Biodata”,这部分我们主要通过网上申请来进行。接下来呢,我们会对同学们的“认知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同时因为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英语是工作语言,所以我们也会对英语能力进行测试。这两部分就是我们的笔试部分。接下来我们通常会安排两轮面试,在这两轮面试里我们通过面对面的形式更加清晰地了解同学的背景、能力以及与申请职位的契合度等方面。我想我们想找的是特点和优势和我们需要的岗位比较适合的同学。

郝:对,最好的未必合适,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您刚才谈到的招聘流程适合于各个不同部门吗?各个部门在招聘中侧重点有何不同?

张:总体来说,宝洁各个部门招聘的标准还是一致的,我不觉得各个部门招聘有太大的区别。宝洁公司有自己的“胜任力模型”,我们会根据这种“胜任力模型”来制定我们招聘的标准,比如说宝洁比较强调的领导力、沟通能力、果断的思考与行动、深入学习与了解、规范和约束行为等等,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原则正是宝洁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的东西。当然有一些特殊岗位我们会有专业的倾向,比如说R&D,我们更倾向招聘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

- 23242526为灰头土脸的日子里,我第一次品尝到了英语优势的好处: 英语运用上先人一步;不用再去上效率并不怎么高的英语课,为自己赢得了一年英语课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最大的收获是,新东方的经历向我打开一扇窗口,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挑战。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别不会大到哪里去,所以要想在众多学习优秀的同学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我看来,核心的就是拓展自己的兴趣,建立良好的社会联系,让自己变得比较职业化,为以后的事业搭建一个较高的起点平台。因为除了做纯粹的研究工作,最后也一定是要投身社会的滚滚红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大二,我除了在学校学生会以及班内任些小小的职务外,还参加了明基(BENQ)的绿卡工程师培训项目。这个项目旨在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接触实际企业的机会,学生可以接受公司的培训,参与企业产品推广,参与产品试用活动等等。而在我眼中,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将来自各个高校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做些类似拓展训练的活动。比如说看一部电影,然后大家一起来讨论各个人物的角色,在商业环境中给他一个相对应的定性的描述,并且总结判断他可能的行动特点和倾向等。这可以说是在一种非常开放的,类似头脑风暴的环境下,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训练敏捷思维的能力。DEMO Day(演示日)的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产品推广活动是如何组织、如何协调、如何统计活动效果并开展下一步活动的。印象最深的是由明基绿卡们自己发起、联系、组织和举办的CS挑战赛,较大的参与度可以说是对能力的一次探究。

而我,也许正是在这种看似普通的,意义似乎不会太大的活动中,慢慢寻找到了转变的契机。进BENQ的面试,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面试。“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在面试的时候无所顾忌,所以,顺利地闯过一轮简历,两轮人面。现在想起来,当时就有自我介绍(self introduction)以及一些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s)出现过,这么早就开始练手可能对我以后的面试会有一些帮助吧。面试之后,我成功地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实习地点。明基年轻活跃的企业文化对我长久以来郁郁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只是在一个午后投递的一张简简单单的报名表,几行关于自己学历的描述,就决定了我性格的改变,也才有了我以后的故事。所以,大二的时光,可以形容为迷茫浮沉中的“幸运”。

然而,和一帮明基绿卡一起打工一起言笑的生活很快被非典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冲淡,但是,我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非典的时候,由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CCER招收校外双学位。北京大学第一次招收校外的学生,并授予北大的学位,这对于非北大学生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经济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CCER雄厚的师资力量,更是彰显着无穷的魅力。而且,我可以毫不

- 28

在那之后,一种信念让我深信不疑,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当时有朋友笑我是三个大学的学生,这也是一种“幸运”吧,丰富多彩的充实生活着实让我快速成长了起来。

实习经历对于一份好工作而言的重要性,只要是有心投身国际公司的人都不会不清楚。但是,最初的我,从没有想过假期的实习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效用,我的初衷只是不想再重复大

一、大二假期那种漫无目的的悠闲和无聊。

一个偶然的机会,2004年的暑假,也就是刚上完新东方所有的课程,累得人仰马翻的时候,我在一家国际银行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而正是这次实习,使我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习的部门是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中国不良资产业务部,该部门专门从事处置从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购入的银行不良资产。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每天处理大量的信息,每天输入的数字都是过亿的资产。而再看看这个部门的规模,不到十个人,每人的价值便可想而知了。每天在嘉里中心里浮沉的日子,确实能把一个人变得职业,因为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标准的multinational行为方式。国际礼仪、着装要求自然没话说,良好的工作氛围更是深深打动了我。工作的压力可以说大,也可以说没有。公司的环境是鼓励员工自我寻求发展的。什么东西不懂不会,一定要主动求教。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人会来主动关心你。但是只要你有任何问题,同事们都会非常耐心、高质量地为你讲解,让人感觉非常温馨。

在学生阶段,也许课程是一切,只有出来看了听了体会了,才会发现实际的社会运作中,一切都很新鲜有趣。而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谛。

在嘉里中心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都能在思维和行为上重塑自己一次。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夏天正好是雅典奥运会期间,有一天公司的头条新闻,是摩根大通在纽约办公室的一位VP在当天的赛艇比赛中拿了奥运金牌,而且还是在职训练,然后直接去参加奥运会。当时的感觉,就是人的潜力真的无可限量。(The boundaries are only set by yourself!)

在了解了一个国际公司的运作模式后,我发现自己被这种工作氛围深深吸引。他们全球协作、全球信息共享、独立做事而又相互协助的工作氛围,让人感觉很自主,很有展现自己能力的空间。而这种环境最关键的价值在于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去享受工作的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这段实习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并最终决定了我职业生涯的方向。而当我发现这正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时,我不得不再一次说,这是一种“幸运”。

北京的秋天如期而至,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一年中最高峰的校园招聘悄然开幕。才9月,Morgan Stanley已率先登场,抢夺第一手最具潜力的人才。由于在进入招聘高峰之前我没有做过任何的准备工作,再加上没有畅通的信息环境,我求职的进程举步维艰。

本来没有打算全身心投入找工作,因为10G的压力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通过几个月的实习,PH.D的魅力对我来说已远远比不上一个国际公司的吸引力了。这时,已经积累的实习体会让我毅然决然放弃飞越,开始艰辛的求职之路。准确算起来,我真正投入求职时已是11月中旬。这个时间虽然看似很早,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四大”的申请——长经验值最好的机会——早已过去,连后来参加的唯一的Mars的笔试,也无法顺利通过。毕竟,英语考试和求职的笔试还是有些差距的。虽然Mars在整个中国区要人极少,笔试被刷非常正常,但我却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开始产生怀疑。

在校园招聘最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我连续申了好多家国际公司都没有任何结果。给Monitor邮寄的简历因为邮资不足被退了回来,由于是在截止期的前一天才寄出的,退回来的时候,时间早过了。申请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汇丰银行时,由于没有时间去听他们的宣讲会,只能就自己从网上看到的职位申请,一直没有回音,过了好久才从同学口中知道,我申的职位今年在中国没有招聘名额。而还有好多公司在招聘时明确指出只要研究生,我也不知道,当然投过去的简历就必然没有回音了„„

凡此种种经验教训,在2004寒冷的冬天经历得多了,心也就慢慢蜕去了往日的浮躁,开始懂得什么叫作“失望”。虽然曾经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充满自信,虽然曾经历的实习,让我坚信拿到offer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现实的残酷,让我整个冬日都在忍受等待的煎熬,还必须保持冷静,继续上网查看招聘信息和别人的面经,填写各式各样的网申表格,重复每日身心俱疲的求职过程。

在年前的一片offer声中,我的世界冷冷清清,除了两个一面,再加上一个笔试。相比面霸、笔霸、offer牛人,我积累的经验少之又少。同学和家人都开始极力劝我不论大小公司都要去投去面,不论什么样的公司,不论自己喜欢与否,都要先尝试看看,不要挑三拣四。但是,我坚持认为第一份职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高考时的选择,甚至比高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

果然命运最终还是对我投来一丝阳光。春节前几天,CCER的网上贴出了McKinsey招聘的消息。招聘要求写得很简单,相比以前大企业校园招聘的大张旗鼓和条条款款的约束,这个招聘启事让人觉得有点意外的轻松。所以,我把简历寄到目标邮箱后,由于无声无息的时间过长,甚至渐渐忘了自己投过McKinsey。

2005年3月初,刚回到北京,还没进入找工作的状态,一个从天而降的电话,让我在经历了长时间煎熬后的人生,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整个McKinsey的招聘分五轮。第一轮简历筛选,然后是四轮面试。而其中的前三轮面试非常紧凑,七天之内就完成了。

最开始的两轮是标准的咨询公司case面试,考察逻辑思维和对案例宏观把握的能力。其中的第一轮尤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共面试了10分钟,案例是问我如果外国化妆品公司想要进入北京和上海市场,我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怎样的信息。我只说了三个词: family income(家庭收入)、city economic data(城市经济数据)、existing and potential competitors(已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就被面试官转移了话题。直到我接到第二轮面试通知,我才走出了对一面被刷厄运的担心,第一次真正觉得McKinsey可能就是我的落脚点了。

第二面是来自台北的电话面试。问题和上次差不多,是问我如何评价中国自行车市场的market size(市场容量)。在后来和未来同事的讨论中,我发现我的回答思路与他们的不是很一样。他们都是从对市场的具体数字规模的估计开始,一层一层往下分离因素,计算最后的预估数字。然而,我却是对我预期调查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作一一列举,再一一论述具体的数据项目,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这一后来被未来同事认为具有经济学背景的分析方式,最终让我顺利闯入第三轮。

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轮,从上海过来的PH.D学历的部门经理。这次面试不再是案例模式,而是与他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斗智斗勇”。由于我有经济学的背景,他又恰好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在我短暂的自我介绍之后,他看到我所修过的课程中有新制度经济学,于是开始和我讨论关于中国GDP上行和中国股市下行的矛盾。听他说出这问题后,我只能说脑袋里一片空白。长时间的失落情绪已经让我丧失了关心时事的兴趣,但实际上这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位非常和蔼的经理让我通过常识来分析,不需要借助任何学过的课程背景相关知识作专业的分析。在他看来,记得多少课程上学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直觉(busine sense)和常识(common sense)。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解答,我在求职期间积累不多,只能尝试用自己所能想到的相关理论和逻辑去解释。经历了半个小时高强度的不断被追问的煎熬,出来后我的感觉很糟,而第四面的通知在整整苦等了两个星期后才到达。其间的煎熬难以言传。

第四面后的第二天,正在北大上课的时候,电话从上海打了过来,人生的第一个offer终于降临。由于这是唯一的一个offer,我没有同时拿到若干offer的同学的那种抉择的艰难,毫不犹豫就接了下来,结束了并不算丰富却心路坎坷的求职之路。到嘉里中心签完offer走出大楼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北京春天的美丽,而生活,像涅槃重生一样重新充满了活力。

如果我没有经历前面几个月的求职浮沉,在最后面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一种紧张之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冷静,特别是在第三面,不大可能会有与面试官好好沟通、神闲气定充分

- 323334学的方法,作为一种外脑,的确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甚至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但是作为咨询师,日后更多的可能是成为一个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能够在高端建立起自己的力量,但却很难真正地在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积累;他甚至可能会形成一种对行业魅力的免疫力,而这与我进入咨询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004年9月底,咨询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开始动摇,这带给我的是长达半年的徘徊和动摇。等到年后我重新开始自己的求职道路时,处境已与当初有很大不同。实习公司在上海的招聘我没有申请参加,另一家公司上海office的补招也不愿为我破例,而另一家北京这边公司的面试第一轮我就被刷掉了。我与咨询渐行渐远,曾经的咨询梦最终悄然泯灭。

浅尝辄止的“猎头”味

我曾经是北大职业发展研究会的骨干,但是我只投过一个猎头公司,或者说一个跟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当时一个朋友告诉我某知名猎头在补招,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我决定投简历。

那天上午我正在网上寻找新的机会,对方一位女士打电话到我的手机上。是一个北大毕业的师姐,她对我的一个奖学金很感兴趣。五分钟后,我们转到座机上用英语聊了半个小时,她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Why you haven’t got jobs? Why executive search? What do you think the work would b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suit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executive search? 除了最开始谈及我的奖学金很轻松之外,整个面试都是在一种紧张有序的气氛中进行的。让我比较汗颜的是当她问我猎头的具体工作时,我竟然答成了人力资源咨询的具体工作,幸亏自己提到了要做大量的interview。

很快接到另一位女士的电话面试。整个面试过程用中文。很巧面试官是我的老乡,简单的寒暄让我很快进入了状态。她主要问我进入大学有没有失落感,身边的人是怎么评价我的,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这个工作机会如何,然后问我觉得自己是否成熟。最后她要求我提供身边几个人的联系方式,以便她更多地了解我。

第三轮面试我的时间没掐好,只提前了十分钟到达公司。而且前一天晚上因为跑步感冒了肠胃不适,就先去了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刚落座,两位面试官就笑盈盈地进来了。北大的师姐先说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我当时就汗,因为很多人误以为我是研究生(也许我本是那种可以看上去老几岁也能看上去年轻几岁的)。自我介绍之后,面试官让我当面点评她们两人的个性。我当时对这个问题几乎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自己的英语又不足以细微地表达个性差异,勉强用英语说了一点之后,用中文继续补充。此后面试官追问了一些关于我的大学生活的问题,比如你是否在大学中全面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对人很有洞察力。我举了以前做销售时对人的判断和在学生活动中选助手或者接班人的例子。

面试中间,面官突然问我: “你是不是有些不自信?”当时我恰恰讲到自己去年一个比较失败的事情,竟然愣愣地承认了。之后我虽然想尽力摆脱劣势,但一直没有强有力地扭

- 36

我还是很担心给第一个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在离开前又请求与他谈一次,后来证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因为这个,我忘记留下自己的实习申请表,给人力留下了不细心的印象。

第一次遇到这种车轮战,应该说自己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投行是要求所有的面试官都满意,才有可能录用你的。虽然后面两个面试官在回复我的感谢信中都表示了推荐我的意愿,但是在第一个面试官那儿的失败,决定了我不能拿到这个机会。

3月中旬的时候,一家著名的合资投行某后台部门首次招聘应届毕业生。4月中旬开始第一轮面试,见两位面试官,分别是人力资源部负责这次招聘的人力和招聘部门的部门老总,跟每人聊半个小时。人力一上来就问我了解投行的工作么,并且试探性地问我是否能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他让我举体现团队精神的例子,然后问我什么是主动性,并让我举两个体现主动性的例子。

部门老总面试我的时候显得有些疲惫,而且也不太喜欢说话。在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停顿了半分钟之久。我决定采取主动,首先向他说明了我对投行工作的兴趣,自己专业知识上的积累。这似乎激起了他的兴趣,开始问我最喜欢的课程。然后给我提了一个很难的问题,让我在性格开朗喜欢跟人打交道与做事细心认真之间作一个选择。我本来想回答前者,但考虑到后台部门以及投行的工作性质,我模糊处理了这个问题,举例子说明自己具备这两种特质,特别说明了我比一般男生更为细心。在我离开前,他让我在简历上写下我的通讯地址。我摸不准他为什么还要我手写,因为简历上面有,潜意识里,我知道自己通过了这一关。

一个礼拜后接到二面通知,见了四位面试官,每位还是半个小时。首先是应聘部门的高级经理,让我谈谈对工作的理解,对投行各个部门的选择,并且向我表明没有部门之间转换的可能。又问了我学生活动中体现执行能力的一个例子,并且问我怎么处理和同事的关系,以及领导出现不同意见时怎么处理。我当时说了自己在校团委的经历。然后是见财务部的副总,主要谈了我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想法,她觉得我不应该放弃去咨询公司或者四大的机会。看到我是经济学专业之后,让我谈谈印象最深刻的经济学模型,我一时想不出什么复杂的模型,就跟她说了我对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解。最后提问环节,我询问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面试是在她的独立办公室里面进行的,我进去的时候她还在办公,面试当中财务部的人还两次进门找她请示。一次她签完字之后就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我心中暗暗叫苦,本来前面的问题都基本上说完了,不得不重复了一次,并且狗尾续貂了一把。第三位是应聘部门的女高级经理,看样子深度疲劳。我当时也有些累。自我介绍后她就问我: “你细心么?”当我说到这份工作是我进入投行的很好的切入口时,她又追问我愿意待多久。然后问了两个情境问题,一个是面对客户时,不知名的清算人员要求传真账单怎么办,另一个是怎么处理跟同事的关系,前台销售要去转账,却不告知具体银行,我怎么应付。她一直很严肃,仅仅在我提到自己在火车上的有趣经历时笑了一下。最后一位是人力资源部的老总,非常和蔼可亲。他问我是否喜欢这个工作,同时问我应聘这个工作有什么优势。与前面两位面试官的交流已经大大打击了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我强调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喜欢,并且与他交

- 38

重新认识“四大”

很早以前就知道,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每年都会有补招。年后的我,对于“四大”的感受已很不同于年前。在我心中,“四大”的两年工作经验是一个胜过金融研究生的选择,所以我也积极争取了“四大”年后的机会。我给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挨个打电话,并且托人去问他们有没有补招的机会。

几次电话之后,终于与其中一家的人力资源取得了联系。她前后与我通了三次电话,也有几次Email的交流,最后让我与她进行面谈。

面谈是用中文进行的,主要谈我的职业发展。她一直对于我做税务的决心抱有怀疑。我庆幸自己背景比较丰富,各种工作都能找到相关的例证来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准备和兴趣。促使我再一次重新认识“四大”,是她向我介绍的“四大”选拔人才的标准。很多人觉得“四大”每年招人很多,工作比较简单,因此对它颇为不屑。事实上,“四大”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如普华永道的aement center(系统测评),毕马威的笔试,德勤的群面。而且四大的职业发展路径很清楚,个人认为是做财务的最佳职业起点。“四大”的合伙人面试时,除了看重你能否安心工作之外,很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候选人身上看到日后做合伙人的潜质,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你是否能做到让客户满意,另一个则是其他合伙人是否愿意与你分享公司的成果。我本来想在合伙人面试时收敛一些,明白这一点之后,在合伙人面试中我的表现自然了很多。面试我的是一个美籍华人,公司北京office税务的主管合伙人。我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工作的兴趣和已有的准备,然后我们谈起了我的毕业论文,我的家乡菜,还谈到了我大学里面的成就得失。最后我先后问了公司的客户开拓、员工培训及职业成长方面的问题。他给我的反馈是“good answer, good questions”。

仅仅是开始——销售

我相信相比真正做销售来说,销售的面试都算不上是一个挑战。年后我总共面试了三个销售相关的工作机会。

第一个是一家日资汽车公司。这个机会是在2005年年初的国展招聘会上得到的,也是我在那次招聘会上得到的唯一一个面试机会。3月初要求我们进行一面,由其负责行政部门的一个日本人和人力资源部的经理面试,主要问我在校团委的工作经历。日本人让我谈谈对售后服务的理解,可怜我先后说了五六种认识,他一直在摇头,让我回去想想。我非常不甘心,在最后离开的时候,又重新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和人力资源部的人笑着让我回去。想不到最后收到了二面通知,其实也就是最后一面。记得当时我还没完全结束在一个投行那儿的志愿者活动,面试那天特别赶,连早餐都没吃,直接奔赴面试现场。面试官是个日本人,用英语面试,有两次我都听不清楚他所说的英语,只好让他写在纸上。我向面试官介绍了我在广州的一个市场调研,用自己在团委工作时与社团负责人打交道的例子证明自己能够处理好与分销商的关系。在回答对工作地点的偏好时,我请求他让我回去与家里商量一下。我本意是想给自己留一个回旋的余地,事实上却给他留下一个没有主见、并且不能满足应聘岗位

- 4041发展关系建立信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帮助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是否合适做销售。我建议对销售感兴趣的同学去做做类似的测试。当然对于要从事销售工作的同学来说,面试成功仅仅是职业成功的第一步,只有那些能够承受压力并且实现销售目标的人,才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想说爱你不容易——国企

除了兴趣禀赋,我找工作特别看重两个因素,一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能力的提升,另一个是应聘岗位在资源控制上是否有优势。在国企里面,某些关键性岗位往往既能实现对自己的锻炼和挑战,又比外企掌控了更多的资源,所以也成为我的优先考虑对象。

2月份的时候,我认为会有一批这样的机会在年后出现。可惜,他们要么是要求北京户口,要么是没看上我的简历。国企筛选简历的标准与外企有诸多不同。最好按照传统格式和内容项目制作应聘国企的简历,哈佛模板的简历要么被他们认为表述过于简略,要么被认为没有把重要的个人信息披露出来,如政治面貌和专业课程等。在这方面我没有太多的心得,因为年后外企的招聘比我想象的多,所以我的重点一直在那边。

国企面试也更喜欢采用多对一的形式,我在面试上海一家中央级国企的时候,先后进了三个面试房间。第一个房间有6个面试官,主要考察我的英语。等我英语自我介绍完之后,他们就问我为什么不去外企。第二个房间有3个面试官,考察性格,问我性格方面的缺陷。第三个房间是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一起面试我,假如我没有数错的话应该是9个面试官。他们问我想做什么工作,对于想做的工作有什么优势。人多的时候我更从容了,当说起自己的专业是“万金油”时,把面试官全逗笑了。

相较而言,国企是粗线条地考察人。他们更看重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一般情况下希望候选人性格中庸一点好(当然各个公司也有所不同,现在国企也日益进取)。

关于求职的一些絮叨

年后的工作机会不像年前那么集中,大公司的机会都是零星分布的,而且在时间安排上显得有些随意,两次面试之间的时间跨度常常在一个月以上。公司有时候为了节省招聘成本,会随时对招聘进程进行调整,比如本来通知的月底面试,结果公司改变决定,只要某专业的学生。年后求职,学生通常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陷入难以抉择之中。我相信,一颗坚强的心对年后成功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我统计了一下,自己年后的面试次数不下30次。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知名公司之外,我还参加了金融行业规模不等的一些公司的面试。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公司看文化,中型公司看行业,小公司看老板”,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人来说,在一个合适的小公司里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非常不错的。我的经验说明,只要大学四年没有荒废,只要有一些值得一说的经历,年后完全可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 43

“„„(几近无语中)”

“你说说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处置的定价问题的理解吧。”

“我对于不良资产定价问题了解并不多,不过我注意到今天早上《21世纪经济报道》中的一个讨论,能否向您请教一下„„”

“是我推荐你进入这一轮面试的。”

“谢谢您。”

“不过很遗憾,根据我们的经验,纯文科背景的人做这种销售一般比较失败。”

“贵公司的前任董事长改变了大公司常见的官僚风气建立了今天这样一个有创新活力的实现无边界交流的庞大企业,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我非常希望公司能够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来创造一个文科生销售的奇迹。”

今天回忆起来,应聘过的企业,行业工作性质的跨度大得让我都有些惊讶。记得我下定决心找工作的时候,一个朋友提醒我,职业发展规划是“谋”,面试技巧是“技”,“谋定而后动”才好。在年后找工作的压力下,我很难说自己很好地坚持了职业发展规划的谋略,但是很庆幸,在经过一番面试技巧的修炼之后,我最后能够获得考虑职业发展的选择空间。我相信,我选择的是最好的!

在工作确定之时,特别需要谢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的家人一直对我很放心,我的朋友不断帮助和鼓励我,他们支持我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在此我要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生活: 依然奔跑在路上

许韬 男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03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固定收益部

求职特色: 一位外校考入北大的人的奋斗史;求职经历描述可谓“投资银行面试白皮书”

自己的求职终于在春节后的3月结束。收到offer的时候没有狂喜,平静地向公司致以谢意,之后的反思却是百感杂陈。

想起两年前的这个时候,考取了北大光华金融的硕士,独自回味考研的过程,有些“来者如临高山,往者以观逝水”的感觉。某个深夜辗转难以入眠,自己凑出了以下几句话:

少年心气历峥嵘,宁移白首向功名?

脱得泥塘奔大洋,将相无种问谁凭!

当时的我,只是一个第二年再考研的往届生,没有工作,丢了北京户口,没有什么资源,背水一战般地幸运考取。如今两年过去了。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 “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有些灰涩。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许是对的。

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是一定对的。

(一) 从土人开始

前面提到我是2003年春天考上北大的。那年4月的一个午后,身为社会闲散人士的我在大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大学同学LC,他是98级人大经济学院的,我记得他原来已保研到南开,在街上遇见他便颇有些惊奇。他平静地告诉我,他放弃了南开,毕业后专心申请出国,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Finance and Economics(金融学与财政学)的Ph.D的offer。我说,啊呀,虽然我终于上了北大,但是和你相比,还是个土人啊。

那天晚上,辗转反侧,白日这个哥们的三言两语又勾起了自己当年的出国梦。当时也曾在新东方的那句“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刺激下疯狂地背单词准备GT。可是现在还可以再出国吗?在北大读完硕士再去读个Ph.D还需要多少年呢?我是否真的适合去读Ph.D呢?

想来想去,还是先做些切合自己的事,哪怕从土人开始。赴美读经济学的Ph.D对我而言已经不再像当年那么耀眼,也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目标,我开始寻觅自己新的目标了。于是,非典过后,我开始积极地投递简历,找公司实习。(后来我竭力劝那些上研的同学尤其是跨专业跨校考到北大的同学,一定要提前找公司实习,实习经验的积累太重要了。)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很多做法还是很愚蠢的,包括给HSBC等公司直接打电话说我是某某,想去贵公司做intern(实习生)——毫无例外地遭到拒绝,包括给一些都已经招毕summer intern的公司继续发简历(而且是极为丑陋不专业的版本)。不过本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脸皮厚,不怕折腾,反正闲散嘛,就天天在网上逛,混迹于各BBS的job(工作求职)版中。

后来,在2003年6月的一天,在北大BBS看到博时基金公司招summer intern,就投了简历。虽然当时还没有上北大呢,但是却贸然地在简历上面写上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 4647

这也正如标题所说,土人(即我)的生活真正开始了。

(二) 我心还如火吗?

当年还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我心如火》,希望以一些或许苍白的言语来勉励自己坚持自己的北大梦。2003年9月,借句俗语来说,就是如愿以偿地跨进了北大的大门。或许只有自己真正跨进去这道门,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的东西吧?比如,国际投资银行。

2003年9月末,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来北大开招聘的宣讲会。当时入学不久的我兴冲冲地跑过去旁听,见识到了什么是人头汹涌、群情激奋。我坐在台下,看着周围兴奋但眼中还有一丝迷茫的毕业生们,我很冷静。但我知道,明年这个时候,我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德意志银行的介绍片特别煽情,片子的logo赫然是: Paion to perform!让人看了后热血沸腾。可是残酷面试的最终结果,将是从成百上千名申请者中选拔出寥寥几位。比如摩根,2003年只招了2位,一位刚进去的毕业于清华的男生现身说法: 经历了11轮面试!

国庆期间,有感于一个月以来在北大的感受,自己写了篇《北大生活杂记》,文章的结尾写道: “不争的事实是: 绝大多数一流的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只在北大清华招人。而自己又将身属何方?”

北大流传着无数牛人的故事,演变为传奇。

但其实,都是很平淡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那时候,我申请了一个学院组织的国外大学交流学习的项目,申请的是瑞士圣加仑大学。一个名额,进入最终面试阶段的有三个MBA: 同班的M和我,以及光华研二会计的Ful。

面试是group interview(小组面谈),每人先作自我介绍。那时候我才终于痛切地感到自己的土: 同班的M本科是光华金融的,学习成绩优异保送读研,曾经在宝洁公司(P&G)、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等知名公司实习过,并曾在大四参加了光华独特的赴美国Manlo学院的交流项目„„

而Ful则更令我汗颜: 他在英文自我介绍时说他2003年夏天在Goldman Sachs香港实习,当时愚笨的我,听到Goldman Sachs的时候,居然没有马上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华尔街的顶尖投行„„

后来是Ful拿到了这个交流机会。进光华后初次失败的我,反而有些激动: 我可以认识如此优秀的人以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后来,在BBS上找到了Ful的经典文章《我的投资银行面试经验》,马上打印下来,反复研究体会。

在翻BBS的job版精华区的时候,还找到了曾在北大经济学院读本科的LL(网上用名“天街小雨”)发的《向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冲刺》。那篇文章洋溢的激情让我看了之后半晌无语,之后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也为此冲刺呢?

于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在网上各大BBS的job版掘地三尺地搜寻可以得到的关于前人面试投行的或者关于投行的文章,比如曾经在光华读会计本科的snoopyzzq(后来我在贝恩实习时才真正结识了已经是Busine Analyst的他)写的《snoopyzzq的求职故事》以及他的同学写的《都是暴人》,并宛如得到了传说中的九阳真经,翻来覆去看这些故事,希望自己也可以努力做些事情。

其时北大和世界银行有一个项目,选拔5名研究生去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实习,需要提交两份推荐信、个人陈述(中英文)以及个人简历(中英文)。自己那时恰好沉浸在他人的传奇之中,于是跃跃欲试地准备申请。推荐信找教授,剩下的就是自己认真准备Personal Statement和Resume。去了很多网站,下了很多文章,看他们如何写Personal Statement和Resume,甚至找了一些外语系的朋友和已经在美国的朋友,让他们给我把关,我再翻来覆去地改。但主要还都是自己摸索。

提交申请材料的截止日期是2003年10月中旬的一个周日。那周的周五,中午我在北大看到一个讲座的预告,说是周五晚上有一个北大校友来北大做关于求职的讲座。我想反正周末没有什么事,就去看看吧,那段时间改陈述和简历正改得头晕脑涨的。

必须承认,这个讲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今后的生活。也许,很多时候,一些偶然事件就会导致日后的必然事件。

做讲座的是许国庆先生,我必须感谢并将终身感激的一个人。

关于他本人的情况和他的那本著名且实用的《无领到白领》,我就不再作具体介绍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他的公司的网站: www.daodoc.com。那个晚上的感受绝对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听完讲座之后,我就拿着我在讲座现场买的他的那本《无领到白领》,就着我的简历,连夜修改简历,终于把我的最早的丑陋版简历制作得有些像样了。然后在那周的周日,马上提交。

然后就是幸运地通过初选,再通过第一轮面试。这个时候,注意到了进入final(最终面试)的候选人名单里有同班的一个女孩S。那时候,S在我们班的声名还不为众人所知(后来我们都尊称她为“神仙姐姐”),她很优秀但同时保持适度的低调,同时始终在努力向一流投资银行冲刺(当然,这也是我很久以后才知道的)。

世界银行实习项目的final候选人名单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研一第一个学期的将近期末。当时看到自己进入final之后还是很兴奋的,于是四处找口语partner练习口语,还去图书馆借关于世界银行的书,还联系到了上一年成功得到这个机会的一个女孩JN(曾经是光华

- 50 -

北大本科毕业生求职经验分享

北大毕业生求职信

北大的求职故事

北大毕业生自我评价

北大优秀毕业生发言稿

卖猪肉北大毕业生

北大法律系毕业生求职信

北大毕业生网络岗位

北大法学院毕业生致辞

北大毕业生卖米粉

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