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3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3: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师 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出示投影:

选出下列加粗词语读音正确的项( )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答案:传:①动词,流传;②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师:①名词,老师;②动词,从师。从:①动词,跟随;②介词,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义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2)下列加粗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B.其皆出于此乎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答案:(1)D(A中的意为“是”;B中的意为“才”,副词;C中的意为“只

是”;D中的意为“竟、竟然”)

(2)D(D中“于”意为“对”;A中的意为“在”,介词;B中的意为“从”,介词;C中的意为“在”)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试加以辨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1)古今用法不同。“学者”在这里是指“求学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从而”在这里是两个词,即动词“从”和连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连词,表示目的和结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别为“所说的”;“一样,差不多”;“先和后”;“赶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别。“不必”在这里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副词,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体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八、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内容层次。

2.试背诵全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层次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课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全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检查朗读或试背情况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1)教师范背第1段。

(2)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

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3)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板书:

2.重点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3.具体研习第3段

提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做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4.具体研习第4段

(1)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

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

学生思考后,明确:先说“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再说“好古文”。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遗之”。

5.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四、探究阅读

探究课题:如何认识《师说》的中心论点。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可出示投影,提供参考例子。如:

1.文章有一个中心论点(节选)(黄德焘)

《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节)而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的问题。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是没有直书,没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两个分论点,在第一节一并提出:一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接着在第二节、第三节加以分析,给以解决的办法。分析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和“怎样从师”,目的只有一个: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从第一节“古之学者必有师”,到第二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到第三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到第四节“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仅仅从这些,我们也不难看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一个“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第二节仅仅论述“为什么要从师”,第三节仅仅论述“怎样从师”,第四节是交待写作缘由,可见“古之学者必有师”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论点都没有贯穿全文始终,都不是全文的“纲”,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师说》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2.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

《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全文可分两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两小层,1~2段为一层,第3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分论点。

那么《师说》有没有中心论点呢?

《师说》提出的若干观点,它们之间不存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不能从中选出一个“主要的”作中心论点。然而我们却可以把两个分论点加以综合,总结出其中心论点,即:本文阐明了一切学者必须有师并相师的从师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论点相加,共同组成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相互关系之一种,这种情况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阐述了两个分论点,即《水浒》的人物描写值得学习,《水浒》的结构艺术值得学习;而全文中心论点可以是这两个分论点的综合:《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艺术是值得学习的。

《师说》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概括为:文章明确指出,必须恢复儒家(或古代)的从师之道。

3.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节选)(郑金法)

根据本人多次教学《师说》的体会,读文应着重段落内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论点句,这更有利于理解和研读课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或许有人要问:《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师说》没有像《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样有个现成的句子作中心论点,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语参》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五省(区)编的1983年版《中语参》也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阐明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两者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未用“中心论点”一说,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语,说明《师说》确实没有中心论点句。

4.“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能看作《师说》的中心论点(节选)(丁勤中 赵存志)

笔者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具备中心论点的资格。其理由有四:

第一,依写作目的,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在论证之列。韩愈作《师说》的目的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发从师学习的原则,弘扬从师学习的传统。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师”这一问题。

第二,析文题含意,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属从师道理范畴。师说,即“谈从师的道理”。“要不要从师”并不取决于“古之学者”是否从师,而是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又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看来,“古之学者必有师”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从师”的问题。它也不属于从师道理的范畴。

第三,看论证过程,可知《师说》并没有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组对比都是通过批判反面现象表明了倡导“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正确从师原则的必要性,有力地论证了这一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四,说到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有必要论证吗?显然没有必要。

那么,“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师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只是一个话题的切入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因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无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须从师。接着阐述从师的原则,即提出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一词就表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为中心论点的出现服务的,它应从属于中心论点之下。“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切入点独运匠心,它既为下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慨叹设置了一个伏笔,又为第三段构建对比提供了一个备用参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没有任何理由作为《师说》

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还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说》论述了两个观点(李义 谢林)

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进展的阶段的表现,是作者逻辑推理的过程的体现,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证明文章的一个观点,它不可能证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否则,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无章法。《师说》一文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关于从师学习的两个观点。其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从师之作用及从师的必要性予以简洁有力的阐述;接着又对从师学习的目的进行探究,从而归纳出第二个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8

行径,从批判反面的现象中证明了第一个观点。第三段正面论证了第二个观点。第四段交待写作的原因,并以赞扬李蟠“能行古道”即从师之道,择师之道,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提出的两个论点。

(以上5个观点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五、课文总结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熟练背诵全文。

3.阅读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见《语文读本》P208)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用心

爱心

专心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半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1.下列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太行之阳有盘古

B.才畯满前 D.孰若无忧于其心

C.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2.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佐天子出令(辅助)

B.妒宠而负恃(依仗)

C.吾非恶此而逃之(罪恶)

D.车服不维(约束)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是( )

①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A.①时起时睡,只满足于舒适。

②与其自身享受,不如心中无忧无虑。

B.①起居没有定时,只安于舒适。

②与其在形体上享受欢乐,倒不如在心中无忧无虑。

C.①起居没有定时,只安于舒适。

②与其自身享受,不如心中无忧无虑。

D.①时起时睡,只满足于舒适。

②与其在形体上享受快乐,倒不如在心中无忧无虑。

4.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三种人?

参考答案:

1.B(俊) 2.C(讨厌) 3.B

4.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②“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③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1.“古”的时间

“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由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艺”,非指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乃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因其后连用了“经传”。仅《春秋》一经就有三传分行: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氏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谷梁传》。另按《师说》系作者体现古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自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再按作者倡导古文运动时自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称“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进学解》),至此,文中“古”所指时间昭然若揭:先秦两汉。

2.“师”的形式

文中为论证“学必有师”的论点,在确定“能者为师”的前提下,先后列举“师”的三种形式。

(1)问经式。17岁的李蟠“好古文”,向韩愈请教“六艺经传”。联系前文对所择“童子之师”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难断认这是本文从师的主证形式。

(2)学艺式。“巫、医、乐师、百工”各具专门技艺。只有师傅弟子“不耻相师”,取长补短,才能使技艺精益求精,渐臻佳境,有所发明创造。这是本文从师的旁证形式之一。

(3)交游式

文引《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就隐含交游“择善而从”之意。事参作者自叙:“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与崔群书》)。这是本文从师的旁证形式之二。

3.“君子”的所指

古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如《书·无逸》言“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春秋末年以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劝学》所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不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的不同称呼而已,均指“世禄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4.“圣人”的涵义

文中两处出现“圣人”的字眼。第一处和“众人”对文的“圣人”,泛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特创的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而作者对这个道统中的“圣人”训为“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的特称。

用心

爱心

专心

(节选自《〈师说〉授课突破法》,杨伯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4期)

二、课文析读 复兴儒学,阐发“道”义 连清霖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声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而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当然,韩愈弘扬儒家道统的基本着眼点在于“适于时,救其弊”(《进士策问》其二),解救现实危难。在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危难是藩镇割据和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的佛老蕃滋。围绕这一核心,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

韩愈推崇儒学,力排佛老。而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的出现,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佛教自汉代传入,至唐代盛极一时。据皮日休《文薮·十原系述·原化》记载,当时人们对西域来的佛教徒“举族生敬,尽财施济”,“慕其风蹈其稛者,若百川荡滉不可止”,可见佛教流行的盛况。佛教主张与儒家教条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因而信仰佛教愈深,背离儒教愈远。佛教既广为人们信仰,那“有言圣人之化者,则比户以为嗤”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师道的被毁,也就成为事之必然了。佛教得宠而向儒教挑战,儒教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儒教之中坚出而排佛,韩愈就是代表之一。联系这些言语情景进行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师说》第三段所举历史名人对象,是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作为论证就有极大的说服力,也足见作者另意所在。所举事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了佐证。

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制度。“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原道》)“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传道”“师道”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当时的封建秩序。《汉书·儒林传》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正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能行古道”,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道了。何况,李蟠的“通习”,也与“今之众人”的“耻学”和“童子”的“小学而大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耻学”是糊涂的,“小学”是不明智的,应该反复学习研读的是“六艺经传”,是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无疑,从语境角度解读《师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把“传道”“师道”“能行古道”等等“道”义作为理解的重点。准确把握“道”的实际内涵是“儒家思想”,要从“传道”的角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可以说作《师说》是韩愈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抵制由佛教影响造成的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所作的一次努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1~2期)

三、类文荐读 黄生借书说 袁 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皿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阅读提示:本文由黄生借书有感而论。列举了种种有书者不读书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说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意在强调只有珍惜读书机会之难得,才能专心刻苦地读书。文章论点明确,论述严密,结合自身经历,运用两组正反事例加以对比,进行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明力。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五: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二)

3.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

请看下面的例子。

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

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

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

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粗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

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是连词(一般是这样),有“用来”义,用在名词前和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后面有动词作谓语,它就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状语,所以只能是助词。句中的“以”是介词,有“用”的含义。句的“为”用在名词和代词前,后面接动词的,它就应该是介词,后面没有动词的,它就应是动词;用在句末,它就中的“然”一个作词尾,通常译作“„„的样子”,用在句子开头,且

句中的“其”,用在一个句子

句中是语气词,

句可以删去,表明它是连词,作“然而”“可是”等义。的开头,且此句为议论句,这个“其”多作语气词用,用在句子中间后面接名词,它就是代词,义为“自己的”“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等。中是代词“自己的”。以上分析都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

上面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方法。显然,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分为三点,且举例有限,实际上这几种办法往往是合并起来使用,要掌握它,还需要举一反三。

此外,我们推断文言虚词,记住固定格式也很重要。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变动。例如“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魏征直谏》)中“得无„„乎”理解时不能拆开,义为“恐怕是„„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虽说有几个义项,但区别不大,基本意义比较固定。如果我们能记住常用的固定格式释义,这对阅读文言文就有很大的帮助。常见的固定格式有“所以”“有以”“无义”“有所”“无所”“然则”“之谓也”“其„„之谓也”“不亦„„乎”“何„„为”“如„„何”“奈何”“何若”“孰与”等。

五、高考真题

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疾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定也。愿陛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共帐而寐

C.出身忧国

B.拜受而已 D.通达治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简秀士铨简:选拔

B.当由径道径道:小路

C.登所生庶贱 所生:指生母

D.登辞疾不受 疾:急速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以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C.②③④

B.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辨是非,宽以待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养母徐夫人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D 6.C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金识源】高中语文 3.11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