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1 23:00: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100-400只/kg)。V期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这个过程中有90%变态为大眼幼体即可淡化出苗,一般是4-5天,此时成为幼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和稻田养殖。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8—1.5米左右,池中有浅滩(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有深水区。池塘不要太陡,坡比大一些,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较大的竹子内部掏空,然后多个绑在一起即成)。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外,还可起到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水花生

水花生

水花生,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

水葫芦

水葫芦(凤眼莲)

凤眼莲喜欢在向阳、平静的水面,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受冰冻后叶茎枯黄。

轮叶黑藻

轮叶黑藻俗称蜈蚣草、温丝草、灯笼薇、转转薇等,轮叶黑藻为雌雄异体,花白色,较小,果实呈三角棒形。秋末开始无性生殖,在枝尖形成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鳞状芽苞,俗称\"天果\",根部形成白色的\"地果\"。冬季天果沉入水底,被泥土污物覆盖,地果入底泥3~5厘米,地果较少见。冬季为休眠期,水温10℃以上时,芽苞开始萌发生长,前端生长点顶出其上的沉积物,茎叶见光呈绿色,同时随着芽苞的伸长在基部叶腋处萌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待植株长成又可以断枝再植。目前在河蟹养殖池塘中进行人工栽培。

金鱼藻(细草、鱼草、软草、松藻)

苦草

伊乐藻

伊乐藻原产于美州,与我国的苦草、轮叶黑藻同属于水鳖科,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被称为沉水植物骄子。其优点:①适应性强。只要水上无冰即可栽培,5℃以上即可生长,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当苦草、轮叶黑藻尚未发芽时,该草已大量生长。②产量高。秋冬或早春栽种1公斤尹乐藻营养草茎,专门种草的池塘当年可产鲜草百吨左右。③营养丰富。伊乐藻的干物质占8.23%,粗蛋白为2.1%粗脂肪为0.19%,无氮浸出物2.5%,粗灰分1.52%,粗纤维为1.9%。据养蟹示范户种植证明,伊乐藻在虾蟹养殖水面栽种效果很好,水草长得好的池塘,虾蟹生长好,病害少,品质佳。伊乐藻不仅虾蟹喜食,可作为虾蟹的优质青饲料,因其再生能力强,被虾蟹吃掉一部分后能在池塘中很快自然恢复。同时也是虾蟹栖息、隐蔽和蜕壳的好场所,有助于蜕壳、避敌和保持较好的体色 轮叶黑藻和伊乐藻的区别:一般轮叶黑藻一轮生五片叶,叶片边缘有小齿.伊乐藻一般一轮生三片叶,叶片边缘无小齿。

满江红,别名:红萍、红浮萍、紫薸(piáo)、三角薸

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做满江红。个体很小,径约1cm,呈三角形、菱形或类圆形。根状茎细弱,横卧,羽状分枝,须根下垂到水中。叶细小如鳞片,肉质,在茎上排列成两行,互生;每一叶片都深裂成两瓣:上瓣肉质,浮在水面上,绿色,秋后变红色,能进行光合作用;下瓣膜质,斜生在水中,没有色素;孢子囊果成对生于分枝基部的沉水叶片上。满江红常与蓝藻中的项圈藻(鱼腥藻)共生,项圈藻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因此,满江红可以作为水稻的优良绿肥,也可作鱼类和家畜的饲料。

满江红

一,养蟹要养水,养水就要种草。培养优质草养殖水体是养殖优质大规格河蟹的重要前提。成蟹养殖生产中常用的水草主要有四种: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这四种水草都是沉水性植物,也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可用于养殖河蟹的水草良种。、生物学特征 1.轮叶黑藻。轮叶黑藻的特征是喜高温、生长期长、适应性好、再生才能强,河蟹喜食,合适于光照充足的池塘及大水面播种或栽种。轮叶黑藻被河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生命力极强,因此不会败坏水质。

2.金鱼藻。金鱼藻具备耐高温、蟹喜食、再生才能强的长处,缺点是旺发易臭水。依据这一特征,金鱼藻更合适在大水面中栽培。而且水草旺发时,要适当把它稀薄,避免其过密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死草臭水现象。

3.伊乐藻。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在早期其他水草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只有它可认为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避敌供应理想场所。这种草不耐高温,而且生长茂密。当水温达到30℃时,基本结束生长,也容易臭水,因此这种水草的笼罩率应节制在20%以内,养殖户能够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进行种植。 4.苦草。苦草具备蟹喜食、耐高温、不臭水的长处,缺点是容易遭到破坏。特殊是高温期给河蟹喂食改口季节,假如不留意保护,破坏十分严峻。有些以苦草为主的养殖水体,在高温期不到一个星期苦草全体被蟹夹光,养殖户捞草都来不及。有些捞草不及时的水体,甚至出现水质恶化,有的水体发臭,出现“臭绿莎”,继而引发河蟹大批死亡。

二、种植与管理

1.轮叶黑藻的种植与管理:

(1)枝尖插植滋生。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构成新的植株。

(2)营养体移栽滋生。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的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667平方米按30—50公斤平均倾注,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笼罩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渐加深池水,不使水草显露水面。移植初期应维持水质清爽,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如有青苔滋生,可使用杀青苔药物杀灭。

(3)整株种植。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667平方米蟹池一次放草100—200公斤,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水质管理: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

2.金鱼藻的种植与管理:

(1)金鱼藻的栽培技巧。金鱼藻的栽培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每年10月份以后,待成蟹基本捕捞结束后,可从湖泊或河沟中捞出全草进行移栽。这个时候进行移栽,因为没有河蟹的破坏,基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保护。用草量一般为每667平方米50—100公斤。二是每年5月份以后可捞新长的金鱼藻全草进行移栽。这时候移栽必需用围网隔开,避免水草随风漂走或被河蟹破坏。围网面积一般为10—20平方米1个,每667平方米2—4个,每667平方未用草种量100—200公斤。待水草落泥成活后可拆去围网。三是在河沟的一角设立水草培养区,专门培养金鱼藻。培养区内不放养任何草食性鱼类和河蟹。10月份进行移栽,到次年4—5月份就可取得大批水草。每667平方米用草种量50—100公斤,每年可收获鲜草5000公斤左右,可供1。67—3。3公顷(25—50亩)水面用草。

(2)栽后管理。一是水位调理。金鱼藻一般栽在深水与浅水交汇处,水深不超越2米,最好节制在1。5米左右。二是水质调理。水清是水草生长的重要条件。水体浑浊,不宜水草生长,提议先用生石灰调理,将水调清,然后种草。发现水草上附着土壤等杂物,使用船从水草区划过,并用桨轻轻将水草的污物拨洗清洁。三是除杂草。当水体中,特殊是大沟中着生大批的水花生、菹草(又称狐尾草)时,应及时将它们清除,以避免影响金鱼藻等水草的生长。 3.苦草的种植与管理:

(1)苦草种植技巧。苦草一般在清明前后种植,在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播种,每667平方米(实际种植面积)播种苦草籽100—150克。精养塘直接种在田面上,播种前向池中加新水3—5厘米,最深不超越20厘米。大水面应种在浅滩处,水深不超越1米,以确保苦草能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选择晴天晒种1—2天,然后浸种12小时,捞出后搓出果实内的种子。并清洗掉种子上的黏液,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或细沙拌种全池撒播。搓揉后的果实其中还有很多种子未搓出,也撒入池中。

(2)种后管理。一是水位调理。苦草在水底蔓延的速度很快。为促进苦草分蘖,克服叶片营养生长,6月中旬以前池塘水位应节制在20厘米以下。6月下旬水位加至30厘米左右,此时苦草已基本满塘。7月中旬水深加至60—80厘米,8月初可加至100—120厘米。二是加强饲料投喂。当正常水温达到10℃以上时

就要开端投喂一些配合饲料或动物性饲料,以避免苦草芽遭到破坏。当高温期到来时,在饲料投喂方面不能直接改口,而是逐渐地减少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增长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让河蟹有一个适应过程。但是高温期间也不能全体停喂动物性饲料,而是逐渐将动物性饲料的比例降至日投喂量的30%左右。这样,既可保证河蟹的正常营养需求,也可避免水草遭到过早破坏。三是设置暂养围网。这种方法合适在大水面中使用。将苦草种植区用围网拦起,待水草在池底的笼罩率达到60%以上时,拆除围网。同时,加强饲料的投喂。四是勤除杂草。每天巡塘时,只需发现水面上浮有被夹断的水草,就要把它捞走,以避免其糜烂败坏水质。

三、水草的合理搭配

一般状况下,不论哪种养殖类型,其水草笼罩率都应当维持在50%—70%,种植水草品种在两种以上。

池塘养殖类型。这品种型一般可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利用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的特征,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为河蟹早期生长供应一个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高温期到来时,要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避免其死亡后糜烂变质臭水死蟹。这种水草的早期笼罩率应节制在20%左右,高温期逐渐淘汰。利用蟹喜食苦草的特征,把它作为河蟹的“零食”,以保证河蟹有充足的植物性饲料起源。这种水草的笼罩率应节制在20%—30%,而且为了长期给河蟹供应新鲜可口的“零食”,苦草要分期分批播种,错开生长期,避免遭河蟹一次性破坏。利用轮叶黑藻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的特征,把它作为池塘或稻田养殖类型的主打草进行种植。轮叶黑藻的笼罩率应节制在40%—50%,为河蟹的中后期生长供应一个避暑、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塑料板,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1)生石灰 就是氧化钙。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热能,氢氧化钙是强碱,其氢氧离子在短时间内能使池水的pH值提高到11以上,从而能迅速杀死野杂鱼,各种卵、水生昆虫、螺类、青苔、寄生虫和病原菌及其孢子等。同时生石灰与水反应,变成碳酸钙,碳酸钙能使淤泥变的疏松,改善底泥通气条件,加快底泥有机质分解,在钙的作用下,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钾等营养素,使池水变肥,起到了间接施肥的作用。 生石灰清塘方法有两种: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

干法清塘:先把塘水放干或留水深5~10厘米,在塘底挖几个小坑,每亩使用生石灰70~80千克,放入小坑或用水缸等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次日清晨用长柄泥耙耙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提高清塘效果。一般经过10-15天药力消失后,即可以肥水放虾。 带水清塘:对于清塘之前不能排水的池塘,可以进行带水清塘。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把生石灰放入木桶或水缸中溶化后立即趁热全池均匀遍洒。7~10天药力消失后即可肥水放虾。

带水清塘比干法清塘防病效果好。带水清塘不必加注新水,避免了清塘后加水时

又将病原体及敌害生物随水带入,缺点是成本高,生石灰用量比较大。不论是带水清塘还是干法清塘,经生石灰清塘后数小时即可达到清塘效果,防病效果好。但必须注意的是,碱性较强的水体不能用此法清塘。

(2)漂白粉 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30%左右,水解产生次氯酸,次氯酸立即释放出新生态氧,它有强烈的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用。施用时先用木桶加水将药物溶解,立即全池均匀遍洒,泼完后再用船和竹竿在池中荡动,使药物在水体中均匀分布,以增加药效。每立方米水体加入含有效氯25%~32%的漂白粉50~70克,4~5天药力消失后即可肥水放虾。漂白粉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但易挥发和潮解,使用时应先检测其有效含量,如含量不够,要增加用量。

(3)茶粕

又叫茶籽饼,紫褐色颗粒,是山茶科植物的果实榨油后剩下的渣滓。茶粕含有皂素,又称皂角甙,能杀死泥鳅等各种野杂鱼类、螺蛳、河蚌、蛙卵、蝌蚪和一部分水生昆虫。茶粕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是一种高效肥料,对淤泥少、底质贫瘠的池塘可起到增肥作用。使用茶饼清塘一般采用带水清塘,使用时先将茶粕捣碎,放在缸内浸泡,隔日取出,连渣带水泼入塘内即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由于皂素易溶于碱性水中,使用时每50千克茶粕加1.5千克食盐和1.5千克生石灰,药效更好。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500-800只/亩,规格100—40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

(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

(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

(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南瓜、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

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洒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

(2)水质管理: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低于5mg/L以会影响生长,在2mg/L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目前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委每隔15—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换水,保持水位稳定,春季每星期换水一次,夏季每3天换水一次,如遇持续高温,应每天坚持换水,秋季天气炎热,且常会出现闷热天气,水质容易变坏,要特别注意换水,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整个水面积的1/3。

河蟹不耐肥水,为控制水质变肥,每亩投放200—300尾斤两花鲢鱼种和在蟹池四周种植一引起水生植物。

不同季节蟹池对水位的要求不一样,春季为了提高水温,促进河蟹生长,水位可控制在0.5—0.7m,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池水深度要保持在1—1.5m。 (3)防逃:专人值班巡堤,特别是下雨天和换时更要注意。

(4)巡塘:观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动,不要弄伤河蟹,保持水环境的稳定。对昨天所投饵料食用情况进行观察、以此定制今日的喂养量,同时注意观察养殖水面的水草情况,多了打捞、少了要及时补充。

三、病害防治

1、腐壳病: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2)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0PPM。

治疗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洒,燕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0.1—0.2克,连喂3—5天。

2、黑鳃病: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预防同腐壳病。

3、烂肢病: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越冬期间,此病发病率较高,付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至黑,该病是因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2)放养前将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后投放。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呈0.1—0.2PPM。(3)生石灰全池泼洒呈15—20PPM,连施2—3次。

4、水肿病: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免其受伤。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0.1—0.2PPM。

5、水霉病:病蟹体表,尤其是在伤口部位生长的絮状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造成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

预防方法:(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2)大批蜕壳前间增投动物性饲料。

治疗方法:(1)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呈0.25PPM,5天后施一次。(2)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5%磷涂抹患处。

6、纤毛虫病: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该病是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纤毛虫繁殖过多所致。 预防方法: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方法:(1)用30%醛全池泼洒5—10PPM。(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0.7PPM。(3)用0.5—1PPM新洁尔灭与5—10PPM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4)用0.2—0.3PPM孔雀石绿沿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

7、蟹奴病: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良,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1)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常见药物有漂白粉、敌百虫、甲醛等。(2)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可抑制蟹奴幼体数量。(3)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更换池水,注入新水(盐度小于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发展扩散。

治疗方法:(1)用5PPM硫酸铜溶液浸洗病10—20分钟。(2)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3)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呈0.7PPM。

8、蜕壳不遂病:病蟹的头胸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病蟹周身发黑,最后列亡。该病中池塘养蟹的常见病,发病原因与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元素有关。

9、聚缩虫病:一般蟹苗期寄生较多,大量寄生时,使蟹苗不能蜕皮变态而死亡,幼蟹和成蟹体外鳃部寄生虫多时,也能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10PPM孔雀石绿浸洗蟹体45分钟,或用IPPM新洁尔灭溶液浸洗蟹体,直到聚缩虫脱落。

10、颤抖病:症状:发病初期,病蟹食量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进食。活动能力微弱,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常因蜕不了壳而死亡, 病蟹离水后附肢常环绕紧缩,将身体抱作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被称为“环腿病”、“宽爪病”、“弯爪病”,随病情发展,步足爪尖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掌节以及指节常出现红色水锈,接着步足僵硬,呈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久死亡,因此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 流行情况:最早发生于江苏,之后在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发作。发病季节:一般在4~10月份,水温 在20~35,以25~28最为严重,20以下的水体极少发病。 易感对象:从幼蟹到成蟹均可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病因、病原:(1)病毒(2)细菌(3)类立克次体(属于寄生虫类)(4)环境及其它:有人认为颤抖病为条件致病,即河蟹本身带有病原但不致病,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如突然降大雨等,病原微生物便大量繁殖,刺激机体“应急反应”,造成抵抗力下降,或产生致病因子使河蟹发病。还有报道认为温度是引发颤抖病的主要外部因素,其理由是河蟹春季发病率很低,随水温升高,发病率明显增加,夏季尤为严重。预防、治疗措施:从病原、环境和河蟹本身三方面同时入手开展工作。(1)病原控制:养殖水体及河蟹体内存在许多种病原微生物,控制和消灭病原是实现病害控制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发病蟹池及工具进行彻底消毒;颤抖病流行期间进行药物预防,具体可以采用外泼消毒药及内服药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控制。(2)环境治理: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河蟹才能健康快生长,为河蟹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如及时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进行消毒。因为淤泥中有大量的有机物,其分解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容易造成蟹池溶氧供应不足;在缺氧时,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还可以定期外泼生石灰,必要时可泼光合细菌、水质改良剂等,以改善水质。另外,可在蟹池中适当种植水草。它可以吸收水体及淤泥中的肥料,减轻富营养化,而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可增加水中溶解氧。(3)养殖技术改善:可以引进多元化养殖(混养)技术,即将生态位不同、习性和行为互利或相容的种类,按适当的比例与河蟹搭配养殖在同一水体,从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资源,强化水体中物质循环,保持养殖系统稳定,使河蟹健康成长

五、成蟹捕捞.(1)、灯光诱捕:利用河蟹有趋弱光的习性,夜晚进行捕捞。

(2)、放水张捕:利用河蟹有降河(逆流而上)的习性,设置一出水口,在出水口处捕捉。 (3)、干塘捕捉 生活习性

(1)穴居: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

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推荐)

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河蟹的饲料配制技术

河蟹养殖有风险 新手入行需谨慎

无为县泉塘镇河蟹养殖基地简介

河蟹养殖入秋后水质和管理要点

肉兔养殖技术总结

肉牛养殖技术技术培训总结

黄粉虫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推荐)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