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接驾四次”的原型并非是曹寅接驾(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7: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接驾四次”的原型并非是曹寅接驾(讲稿)

各位草根红迷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不是自已的研究成果,而是想谈谈推到长久盘踞在自己头脑中的错误的思维定势的一点感悟。胡适红学流传已九十多年,众多跟随者人云亦云,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很强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一旦形成,要从头脑中清除它真的很难。毛主席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已跑掉。”对自己头脑中的错误的思维定势也是这样,你不去批判它、触动它,它就一直固守在那儿。就说我本人吧,以前也是主流红学中一员,2012年转身后,否定寅孙曹雪芹著书说,肯定了洪昇原创《红楼梦》说,自以为已全部推翻了头脑中主流红学的思维定势,其实不然,有些思维定维依然顽固地占据着头脑。别的不说,《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赵嬷嬷所说的“独他家接驾四次”的原型以为就是曹寅的四次接驾,并认为那是毫无疑问的,除了他还能有谁呢?那怕是后来认为是曹寅改续洪昇原创《红楼梦》,我还把它作为曹寅“批阅增删”前八十回的一个根据来看待。以为洪昇原创《石头记》,不会把 “接驾四次”之事写进去,最大可能是曹寅把自已引以为荣又可以光宗耀祖的“接驾四次”之事增写进去的。最近看到了土默热先生《“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谁家“接驾四次”》一文,才知道赵嬷嬷所说的“独他家接驾四次”的原型以为就是曹寅的四次接驾的观点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追根朔源,这一错误的观念来自于胡适。他《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写道:当康熙帝南巡时,他家(即曹寅家——笔者注)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差。”“甄家与贾家都是曹家。曹家几代在江南做官,故《红搂梦》里的贾家虽在\'长安\',而甄家始终在江南。上文曾考出康熙帝南巡六次,曹寅当了四次接驾的差,皇帝就住在他的衙门里。《红楼梦》差不多全不提起历史上的事实,但此处却郑重的说起\'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大概是因为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故曹雪芹不知不觉的--或是有意的--把他家这桩最阔的大典说了出来。这也是敦敏送他的诗里说的\'秦淮旧梦忆繁华\'了。但我们却在这里得着一条很重要的证据。因为一家接驾四五次,不是人人可以随便有的机会。大官如督抚,不能久任一处,便不能有这样好的机会。只有曹寅做了二十年江宁织造,恰巧当了四次接驾的差。这不是很可靠的证据吗?可见胡适是把曹寅接驾四次当作“很可靠的证据”来看待的。这样的证据究竟可不可靠呢?请看《红楼梦》书中《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这一回,贾琏、王熙凤夫妇与赵嬷嬷议论元春封妃后将要回娘家省亲的一段对话: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这里需要辨清的是,“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是不是指“康熙南巡”?元宵节元妃省亲是以哪一次康熙南巡为原型的?凤姐说“若早生二三十年”方可赶得上,那就意味着以这次康熙南巡为基准再往前推二三十年,那该是什么年代?那个年代的“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指向谁?关于上述问题土默热先生在《“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谁家“接驾四次”》一文有理的据地作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最起码有三处,胡适偷换了《红楼梦》书中出现的概念:其一,胡适将“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与“借省亲写南巡”混为一谈,认为书中说的甄家与贾家都是曹家,这完全是胡适不顾书中表述凭空想象出来的。既然《红楼梦》描写的贾府接待元妃省亲是写康熙南巡,那么甄家接驾四次则绝非是写康熙南巡,而是写“太祖皇帝仿舜巡”。“太祖”是一个王朝开国皇帝的专称,康熙虽有“圣祖”之称,但绝非开国皇帝,大清的“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也不可能“仿舜巡”,清世祖顺治皇帝又不曾南巡。因此赵嬷嬷说的“太祖皇帝仿舜巡”甄家接驾四次,根本就不可能是写曹家“最阔的大典”。其二,胡适将贾琏、王熙凤都亲自参与的元妃省亲,与二人根本就无缘得见的“太祖皇帝仿舜巡”,在时间上强行捏合在一起,作为曹家“最阔的大典”也是毫无道理的穿凿附会。《红楼梦》书中明明说“太祖皇帝仿舜巡”时,赵嬷嬷当时“刚记事儿”,也就是十几岁的样子吧;王熙凤也明明说自己根本就没见过这个“大世面”,“若早生二三十年”方可赶得上。也就是说,这是凤姐出生前“二三十年”发生的事情,不是凤姐和贾琏议论的将要发生的“元妃省亲”故事,因此绝无可能是江宁织造曹家接驾“最阔的大典”。其三,胡适将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衙门,偷换成“曹寅四次接驾”,使之成为江宁织造曹家“最阔的大典”,更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康熙南巡为了避免骚扰地方,在江南各省多驻跸织造衙门,是因为江南三大织造都是朝廷内务府的派出机构,康熙皇帝是驻跸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曹家;就像今天某领导人住在钓鱼台国宾馆,能说是住在馆长的家吗?能说是宾馆经理在接驾吗?曹寅当时只是在织造衙门当差而已,织造衙门并非他的家,也不是他在主持接驾,更谈不上是什么曹家“最阔的大典”。《红楼梦》书中所写的元妃省亲故事,确实是“借省亲写南巡”,不过所写的故事发生地点并不在南京织造衙门,而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杭州西溪山庄,接驾者也不是下贱的包衣奴才曹寅,而是康熙皇帝的宠臣、重臣高士奇。高士奇接驾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元宵节,康熙皇帝在这里“登楼延赏,临沼清吟”,御笔为西溪山庄钦题“竹窗”二字,也就是书中“元妃省亲第一巡幸之处”潇湘馆的出处;西溪山庄的前身蕉园又是“十二钗”两结女子诗社的地方。这些与《红楼梦》书中关于大观园描述高度吻合的排他性证据,足证这里才是元妃省亲故事素材的真正出处。

根据《红楼梦》书中描述,在元妃省亲也就是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时,凤姐、贾琏均已二十来岁,说明他们生于康熙初期,他们的生日再提前“二三十年”,方能赶上“太祖皇帝仿舜巡”,那么“甄家接驾四次”的盛典,只能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事情。《红楼梦》开篇就是一句突兀的“当日地陷东南”,显然特指清军下江南的明清鼎革时期;《好了歌解》所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也明显是指明清改朝换代时期。那么,在明清改朝换代时期,发生过“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么?有谁家曾经“接驾四次”、接待的又是哪位皇帝呢?这本是一个不难考证清楚的事情,都是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将这一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的重大事件搞错了、搞乱了。

显然,这位“仿舜巡”的太祖皇帝,不会是清朝的任何一位皇帝。如前所述,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清廷尚未入关,也没有什么“仿舜巡”的行为。清“世祖”顺治皇帝甲申年定鼎北京,但其不得称为“太祖皇帝”,在其生前也从来没有过南巡的举动。清“圣祖”康熙皇帝确曾六次南巡,但《红楼梦》中写的元妃省亲才是“借省亲写南巡”,议论元妃省亲的凤姐出生前“二三十年”发生的“太祖皇帝仿舜巡”故事,显然也不是康熙南巡的故事。那么,这个“太祖皇帝”只能是暗指南明小朝廷的创始人弘光皇帝即福王朱由崧,甲申事变(1644)清廷定鼎北京后,江南大地尚在明廷各军事势力控制下,先后有明朝宗室南逃,建立过四个南明小朝廷。首先是在南京建立的福王政权,这位福王朱由崧可谓南明政权的开国皇帝,称之为“太祖皇帝”可谓贴切。乙酉年(1645)清军下江南,福王政权覆灭后,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鲁王朱以海,先后在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建立了小朝廷,其中唐王、桂王曾称帝,鲁王虽未称帝但也自命“监国”。这南明“三帝一监国”恰恰都是从中原逃到江南“仿舜巡”的皇帝。须知旧时文人把皇帝离开京城逃跑的行为,一般都遮羞称为什么“南巡”、“西狝(音mí)”、“东征”、“北狩”,如唐玄宗的“西巡”,清咸丰帝的“北狝”,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西巡”等,将南明“三帝一监国”逃至江南另立小朝廷之行为,《红楼梦》作者借赵嬷嬷之口,总称为“仿舜巡”即离京巡视三山五岳的四位皇帝,甚恰。这四位“仿舜巡”的南明小朝廷皇帝,“巡幸”到了江南后,有谁家居然有能力“接驾四次”,也就是全部参与过这四个小朝廷的建立事宜呢?这个被《红楼梦》作者称为“江南甄家”的家族,不可能是其他任何江南家族,只能是号称“国姓爷”的延平郡王郑成功及其家族组成的郑氏集团了。1644年(甲申,清顺治元年)5月15日,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建立;1645年(乙酉,清顺治二年)6月29日,唐王朱聿(音yù)键的隆武政权建立;1645年(乙酉,清顺治二年)8月12日,鲁王朱以海的监国政权建立;1646年(丙戌清顺治三年)11月18日,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建立,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及郑氏集团都参与了“接驾”拥立活动,并成为这四个小朝廷的军事支柱。这些年份,正是清康熙南巡前的“二三十年”,与《红楼梦》书中叙述的时间基本吻合。郑氏集团“接驾四次”时,也极尽奢靡之能事,以隆武皇帝为例:“隆武孤身南来,郑鸿逵以所掠美人十二献,随居官衙。遂大兴工作,扩构宫殿,卮匜(zhīyí)之属皆用黄金。开织造府,造龙袍;后下体衣,皆织龙凤。”这与《红楼梦》中赵嬷嬷所说:“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可谓高度吻合。据南明史料记载:乙酉春,弘光帝以拥立有功,诏封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南安伯。《红楼梦》书中又多次表现有个与贾府往来密切的“南安王”及“王太妃”,探春很有可能最后嫁到南安府做了“王妃”。这些很有可能写的都是郑家。在江南吴语中,“甄”和“郑”本是谐音字。郑家的祖籍在福建南安,晚明时期,纵横海上的郑芝龙便有“南安王”的绰号,弘光政权又曾封其为“南安伯”和“南安侯”。《红楼梦》书中说“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应是写实。明末清初,郑氏集团所搞的“山海五大商”,陆上五商便以杭州为中心。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与郑氏集团明里暗里往来,牵涉“通海案”的线索是很多的。郑氏集团的骨干成员如总兵官洪旭,海澄公黄梧,与杭州洪黄两家均为本家。从康熙十四年到康熙十八年,洪家受“三藩之乱”牵累,洪昇之父洪起鲛曾被朝廷械捕京师,关押在一个“萧寺”中受审,随后又被抄家发配,恐怕都与“通海案”即与郑氏集团往来有牵涉。以上都是从土默热先生《“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谁家“接驾四次”》一文中摘录下来的。土默热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说。“笔者的这篇文章,已经酝酿十几年了,却始终没有完整明确的形诸笔墨,只在十年前《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文中带过一笔。首先是因为这段历史淹没在尘埃中的真相太多了,很难缕出一个头绪来……”,土默热先生是个熟谙明清历史的学者,要揭示埋没在尘埃中的明清历史真相也困难重重,何况是一般对明清历史知之甚少的人,要透过历史真相弄清赵嬷嬷所说的“独他家接驾四次”的原型就更难了。然而由于土默热先生的不懈努力,终于给人有“水落石出”之感: 原来四次接驾者原型不是曹寅而是南明的郑成功 原来甄家并非指曹家,而是郑家,郑与甄是谐音的。原来“接驾四次”时,极尽奢靡之能事是郑氏集团。原来郑家的祖籍在福建南安,晚明时期,纵横海上的郑芝龙便有“南安王”的绰号,弘光政权又曾封其为“南安伯”和“南安侯”,这不正表明《红楼梦》中南安太妃与郑家有关联吗?原来探春很有可能最后嫁到南安府做了“王妃”。探春判词“千里东风一梦遥”,从贾府大观园所在地杭州到福建不正有千里之遥吗?原来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与郑氏集团明里暗里往来,牵涉“通海案”的线索是很多的。洪家受“三藩之乱”牵累,随后又被抄家发配,恐怕都与“通海案”即与郑氏集团往来有牵涉。这真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味道,随着“四次接驾”的真实原型的揭示,胡适红学种种很不靠谱的猜想一个又一个地露出了似是而非的真相。凭我现有的知识,我不敢说,土默热先生每一判断与猜想,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我以为土默热先生把“四次接驾”的时间段推前到明末清初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沿着这个大方向继续推进,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不妨把胡适的观点与土默热先生所述内容作一比较,孰是孰非,谁更靠谱,明眼人一看便一清二楚。

许多读者(包括我自已),所以会接受胡适的胡说,除缺乏相应的历史知识(如缺乏明末清初时南明四个小朝廷相关知识)与科学怀疑精神,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红楼梦》虽然原抄本成书于康熙年间,但通过庙市等民间渠道流传开来却是在乾隆年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对南明历史消息的封锁抹煞,乾隆年间的人罕知有南明郑家四次接驾之事,多知康熙南巡曹寅曾参与四次接驾之事,便误以为赵嬷嬷所说的“独他家接驾四次”的原型就是曹寅的四次接驾,进而推测《红楼梦》写的是曹家的事,曹寅的后辈(子辈或孙辈)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故曹雪芹不知不觉的--或是有意的--把他家这桩最阔的大典说了出来。由胡适开始的新红学第一步走错了,以后便步步错,开始差之毫厘,后来失之千里。现在要把被误导的读者从错误中拉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何其难呀!连我自已也被这种思维定势长期顽固的盘据在头脑中而不自觉,更不要遑论其他。因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慨。反思我们每个人自已的头脑,新旧对错的观念一直在打架,其实很复杂。世上没有一贯正确的人,更没有未卜先知的天才,我们自已头脑有正确的认知,也有错误的认知,明明是错误的思维定势,却自以为正确,这种现象在红学界真是太多太多了,我也不幸挤身其中。不过犯点错不要紧,知错即改就是。我们每个红学研究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既要有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认识到的真理意愿,又要对自己的认知不要过于偏执,有随时修正认识到的错误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有所前进。希望能以这一点感悟,与各位红迷朋友共勉。

2016年5月31日

接驾庄农牧生态观光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语言学 原型理论主要知识讲稿

法制讲稿曹伟

法制讲稿曹伟

曹家湾中学学年度法制教育讲稿

党课讲稿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曹友峰

“接驾四次”的原型并非是曹寅接驾(讲稿)
《“接驾四次”的原型并非是曹寅接驾(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文章
    主题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