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主题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1: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主题学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分支的主题学,与传统的主题研究有哪些区别呢?

一、主题学研究与一般文学作品主题研究的区别

(一)历史不同。一般文学作品的主题研究历史悠久,与文学评论、文学批评同步。而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分支的主题学,最早的历史也只能是与比较文学的兴起同步。

(二)研究范围不同。一般文学作品主题研究的范围仅仅限于主题,只是文学作品研究中的一个层面,且具有依附性。例如,一般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人物,情节等因素表现出来的,所以,主题研究不能脱离它们而独立。例如《埃涅阿斯纪》的主题是歌颂奴隶主的爱国主义,表现在埃涅阿斯身上,是他不畏艰险,渡海远航;是他与狄多女王的决裂等等。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主题学,研究内容包括母题,主题,题材,人物形象,情境,意象,以及套话等,且研究专业化、系统化,具有独立性;主题不是单独存在,所以,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要研究母题等等。

(三)研究的内涵不同:一般文学作品的主题研究,只是探讨一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重点在研究对象的内涵,着眼点是个“点”。例如《高老头》的主题之一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为什么会是这样,它将给社会带来何种变化,其结果如何等等。而主题学研究探讨的是不同时代、民族、国家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情节、题材的不同处理,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重点在研究对象的外部,着眼点是一条线,具有历时性;又如,研究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也是历时性的,可以跨越不同的时空。例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主题,巴尔扎克小说中的爱情主题,汤显祖戏剧中的爱情主题等,要把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爱情主题这条线索理清楚。

三、主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主题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文化圈的不同作家对同一文学主题的不同处理及其变化,如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主题,人与命运的主题等等。

1、研究作家如何从旧的故事、情节、事件中提炼新的主题。例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从古希腊神话,到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戏剧创作,启蒙主义作家歌德的诗歌,浪漫主义作家雪莱的诗剧创作,都在讲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作品主题都在在变化。●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反抗暴政、为人民利益而不向权威屈服的人物形象。但是,结局仍然是暴力和权威的胜利。普罗米修斯虽然没有低头,但他却依然被锁在山崖,忍受饿鹰的啄食。宙斯依然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具有悲剧精神。●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则是平民的不屈斗士。在暴力与权威面前,在苦难中,他表现了人类坚毅的意志,顽强的性格,高傲的灵魂。马克思赞赏他是“哲学日历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而宙斯似乎成了奴隶主权威的象征。其结局和希腊神话相同。●1772-1775年间,歌德完成了诗歌《普罗米修斯》。其中的普罗米修斯则是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势力的代表,而以宙斯为代表的群神,则是封建腐朽势力的象征。首先,歌德把群神写得非常可怜。“群神,目光下我没有见过比你们更贫穷的!你们用祭品、用祈祷的气息贫乏地营养着你们的尊严,若不是儿童们和乞丐是些满怀希望的傻子,你们就会饿死。”其次,歌德最终否定了神的存在意义。●1819年,雪莱完成了哲理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雪莱的笔下,普罗米修斯之所以痛苦,就在于他看到了欧洲各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受苦受难,死亡的田野,大地流遍了鲜血,奴隶无数。他要为改变世界而斗争。斗争的热情贯穿全剧。他讥笑宙斯的拷讯和折磨,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最后,天地万物,自然人类一片欢腾,没有暴力,没有暴君,人类掌握了自然力,科学艺术空前繁荣,丰裕、美、智慧、正义统治大地,战争、迷信、自私消灭,人类丑恶的情感也消失了,没有骄傲、嫉妒。没有阶级,没有氏族,没有国家,人人平等幸福。多美呀!这种乐观的结局,只能出现在“天才的预言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雪莱的笔下。

2、研究不同人物形象所代表的相同主题的不同变化,如夏洛克、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等所代表的吝啬主题等等;●夏洛克的吝啬是以法律为借口,以民族仇恨为深层心理。为什么要割肉,有契约为依据。这样,显示了他的聪明与机智。为什么要复仇,不平等,你安东尼奥经常欺负我,侮辱我,就是因为我们是犹太人,所以,我要替我们受压迫、遭欺侮的民族复仇。这样以来,夏洛克的吝啬的内容非常复杂。●而阿巴贡的吝啬则是为了省钱,不惜与儿子争夺情人,把女儿嫁给老头子。在撕裂亲情这方面,他比夏洛克走得更远。前者还爱自己的女儿,而后者则完全不顾亲情。●葛朗台的吝啬与他们不同。一是在生意场上,吝啬使他变得格外贪婪、狡诈。做生意每到关键时刻,他就装结巴,让对手说出真实的信息,然后出货,打败对手。二是吝啬使他撕裂了亲戚关系。例如对侄儿的态度。当然更包括对妻子与女儿的态度。三是吝啬使他亵渎宗教。他最后的死因竟然是抢神父胸前的镀金十字架而气绝身亡。四是他吝啬到底,从生到死。临死之前,让女儿到阴间向他交账。而泼留希

1 金的吝啬则是表现在既大量占有财富,又大量的糟蹋财富。为了多占有财富,他厚颜无耻,把别人打水的桶都拎回家。在他身上,吝啬与愚昧混合,穷酸与富有一体。总之,吝啬是他们的相同性格特征。吝啬扭曲了他们正常的人性,把他们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只有一种灰色。

3、研究作家对某些已经获得一定主题含义的动物、植物和地理题材的再处理,如威尼斯、玫瑰花所代表的主题等等;兔子与乌龟,乌鸦与狐狸,狼和羊等等。

4、主题研究实例选介

(二)母题研究。

1、含义:母题研究是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喜怒哀乐、季节、海洋等,但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现象和传统,并且反复出现。而且,母题必须蕴含一定的主题,二者构成密切关系。例如,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故事。蛇被冻僵,农夫救蛇,蛇苏醒过来咬了农夫一口,农夫死亡。从中概括出母题:农夫被蛇咬。其中蕴含的主题有:不要悯惜蛇一样的恶人;悯惜恶人,好人会得到恶报等。

2、母题的特征:第一,俄国的托马舍夫斯基认为母题是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如“蛇妖抢劫公主”就是一个母题。法国托多罗夫认为,这种叙事句必然包含两个部分,即“行动者和谓语”,它不能再分解。结合二人的观点,母题就是一个包含主谓宾的叙述句。所以,托马舍夫斯基说:“实际上,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母题。”第二,维谢洛夫斯基认为,母题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同时,只有当它与主题构成了密切而直接的关联时,才能称之为母题。也就是说,母题必须包蕴一定的主题。例如“蛇妖抢劫公主”的母题,可能生发的主题有:美好将被玷污,好人的面孔可能的丑陋的等。第三,母题本身不包含明确的价值判断,没有强烈的感情倾向。或者说,母题是客观的。战争是母题,对战争的态度则是主题,或者正义,或者非正义;或者赞成,或者反对等。嫉妒是母题,对嫉妒的看法是主题等。第四,母题还必须是一种惯例化的文学现象,应当反复出现。第五,一般认为,每个民族文学中的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

3、母题和主题的区别。已经非常清楚。母题是客观的,而主题则是主观的;母题是常项,主题是变量。母题是有限的,主题是无限的。例如,在希伯来神话和希腊神话中都有“主母反告”的母题。希伯来神话说的是约瑟被卖到埃及主人家,女主人当男人不在家时,向约瑟求欢遭拒,之后,恶妇告状,约瑟受罚。希腊神话中的雅典王忒修斯之妻费德尔向丈夫的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求欢遭拒,后自缢,留遗书反诬忒修斯之子不轨,父亲的诅咒遭致儿子死亡。拉辛也写了悲剧《费德尔》。三者的主题都是表现父系社会里对女性的亵渎意识。20世纪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同名长诗则对希波吕托斯的冷漠、忒修斯的残暴进行谴责,对费德尔给予了同情。

又例如,“一个男女和多个女人”的母题,在拜伦的《唐璜》中,男主人公唐璜的身上虽然还保留着原始题材中的特征,例如对女性的追逐,但是,主要是通过唐璜和英国贵族妇女的交往,谴责了英国贵族上流社会的道德败坏。在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中,通过西门庆和他身边的女性的关系,谴责了中国封建社会世纪末的淫乱。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和他身边的一群女性,则表现了爱情的悲剧,以及女性的悲惨遭遇。

3、母题和情节的关系。一般而言,母题是对情节的简化与归纳。例如,蛇被冻僵,农夫救蛇,蛇醒来,蛇咬农夫,农夫死去。可以归纳为:农夫被蛇咬的母题。所以,母题比情节的概括性要强。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有:舞会偶遇,一见钟情,阳台交心,私定终身,意外失手,逃命在外等,概括出母题:热恋中的男女面对阻力采取行动。

4、母题研究的层面。(参阅教材第91页)纯粹母题研究 人物母题研究

(三)情境研究。

1、含义:情境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人物之间的一种格局,是在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例如,一个男人之间的两个女人,一个女人之间的两个男人,落难的王子,落难的公主,两家互为仇敌的男女青年相爱,中国古典文学中“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人鬼情等等。

2、情境与情节的关系。情境是情节的片断,是情节的凝固、简化;而情节则是情境的延伸,情节的发展。例如,一个男人之间的两个女人,是个情境,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什么经过,叙述一展开,就成了情节。

3、情境和母题之间的关系。情境产生母题。有时,情境等于母题。

4、情境研究的层面 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基本情境 情境与母题结合的研究。

5、情境研究实例选介。世界文学中的典型情境之一是,匆忙逃离现场的人丢下一只鞋子,鞋子成为以后情节发展的枢纽。汉族的是绣花鞋,苗族的是草编的,藏族的是皮制的,埃及的是玫瑰色的拖鞋,英国的是水晶鞋,而《酉阳杂俎》中的“中国扫灰娘”,穿的则是一双“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2 的金履。苗族的故事。土司的俩女儿与一男孩相约,俩女孩先到,其中一人被老虎咬死,一个男孩把老虎打死走了,现场只留下一把刀鞘和一只鞋子在死虎身边。土司得知后,下令部落开三天大会,只准男子参加,目的是从中寻找刀合鞘、鞋合脚的男子,然后,将活着的女儿嫁给他。情境基本相同,但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的不同处理,不仅显示了中外文学家消化、吸收、整合材料的能力以及创造力,而且也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主题。

(四)典型人物的比较研究。

1、原型典型(历时的)。中外远古神话或者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被后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作家不断采用,因而获得了原型的性质。如海伦,帕里斯,俄底甫斯王等。荷马史诗写了,《神曲》以及《巨人传》也写了。但是,两形象的内涵不同。荷马史诗中的两形象,是战争的祸根。《神曲》中的两形象,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禁欲主义的载体。而《巨人传》中的两形象,则表现了作家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

2、时代典型。数量最多。中外文学史上大量的成功的文学形象都属于此类。如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追求者形象的比较研究等。●

3、超时空典型。世界一流作家所创造的一流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浮士德,堂吉诃德,阿Q,孙悟空,贾宝玉,林黛玉,诸葛亮等等。

(五)题材研究。★顾颉刚的孟姜女题材研究,是非常典型的国内题材研究的论文。他认为,孟姜女故事的源头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杞梁之妻。”齐侯攻打莒国,华周人杞梁战死,齐侯回国时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拒不受,认为齐侯的做法不入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谨守礼法、为丈夫的权益而抗争的妇人。战国中期的《檀弓》所载曾子的话,提及同样的故事,但是情节强调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在这里,重要的是与哭联系起来了。《孟子·告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从此,又与歌哭相联系。西汉后期刘向在《说苑·善说篇》中记载:“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从此,歌哭又与崩城相联系。而到了《列女传》,又把以上的故事合起来。说杞梁之妻哭了十天,城被哭崩,而后赴淄水而死。到了唐代,诗僧贯休把这个故事又发展了。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里和以上故事相比,有四个明显不同。第一,从齐国人变成了秦朝人。第二,从战死变成筑城而死。第三,从一般城墙变成长城。第四,因哭之哀而丈夫的骨出土。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社会原因是,唐代战争频繁,男丁离家打仗,妇女积怨甚深,她们都有一股哭倒长城的怨气。文学方面,描写筑城惨死的作品很多,很容易与过去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的孙爽作《孟子疏》,又把杞梁妻与孟姜女合为一人。之后,有关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文学中就非常多,而且,情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元明期间的《孟姜女送寒衣》唱本,写员外之子万喜良(杞梁的演变)被捉去筑城,后逃亡,途中巧遇孟姜女,二人结为夫妻。新婚之夜,丈夫被抓去修长城。“解到长城身有病,筑城三日命归阴。”孟姜女寻夫哭到长城。“高哭三声天又暗,低哭三声地又昏。”最后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大骂昏君,被押到金殿。岂料事情有了变化。“万岁一见龙颜喜,原来此女貌超群。”“孟姜若肯嫁朕身,封她正宫第一人。”孟姜女提出条件,长城上为丈夫建造坟墓,皇帝要亲自祭奠。皇帝全部答应。之后,孟姜女从高处跃下而亡。这个题材前后一直在变化,而蕴含的主题也在变化。从谨守礼法、为丈夫争正当权益的妇人,变成对封建社会苦役劳动的揭露,最终的主题是抨击封建暴君,歌颂孟姜女的抗争精神,歌颂孟姜女对丈夫的忠贞。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相同的题材还有王昭君的故事。诗词、小说、戏剧中,有关此题材的作品不下460种。最早的记载是《汉书》,而后是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还有马致远的元杂剧《汉宫秋》,清代小说《双凤奇缘》,唐代牛僧儒的《周秦行纪》,郭沫若1923年发表了剧本《王昭君》,曹禺也写过《王昭君》。在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情节和主题也一直在变化。主题从爱情与政治的矛盾,到反封建的主题,到对个人价值与人性的尊重等,也在延伸。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题材研究,是灰阑记。用灰在地上撒画个圈。故事最早见之于《旧约·列王记》,写所罗门断案,两个妓女争夺一小儿,所罗门下令用刀一截两半,一人一半。从两人的感情变化,推测出真正的母亲。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也记载了这个故事。亲生母亲乞求千万不能劈开,宁愿放弃权益,来保护儿子的生命。佛教《愚贤经》记载的是,让两个女人,各拉孩子的一只胳膊,谁拉到,孩子就是谁的。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情节有了新的发展。妓女张海棠嫁给马员外为妾,之后生了个男孩,其结发妻不孕,嫉妒,而且私通赵令史,谋杀了马员外,栽赃于张海棠,提出,不要孩子,净身出户,可以私了。张海棠不服,打官司,郑州太守将此案交给赵令史,他严刑逼供,张海棠被判死刑。包公复查,认为有假,用灰阑辨别出真正的母亲。结果是,贪官污吏被查处,恶妇罪有应得。

1832年,此剧译为法文在伦敦出版。1876年,此剧被译为德文。1925年,德国导演把它改变为

3 话剧在柏林上演。年仅20岁的布莱希特对此剧产生了强烈兴趣。1926年,布莱希特在他的剧本《人就是人》中利用了类似的题材。1938年,流亡丹麦的他写了《灰阑记》的创作大纲,人物姓名全是中文。1941年,布莱希特发表了短篇小说《奥格斯堡灰阑记》。1944年,又出版了《高加索灰阑记》。情节是:格鲁吉亚发生骚乱,总督被杀,夫人弃子而逃,女仆抚养,视为己出,与孩子感情笃厚。骚乱平息后,夫人讨要孩子,士兵用灰阑记把孩子判给女仆。这个题材从世界三大宗教流传到中国,到法国,德国,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两个核心主题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那就是智慧与亲情。

在中外各民族的神话中,相同的题材比较多。例如,中外关于大洪水的题材。中国。鲧盗息壤被处死,腹中生大禹,大禹妻变石头,石裂而生启。希伯来。上帝为惩罚恶人而发洪水,义人挪亚被告之,造方舟而得救。希腊。主神宙斯为惩罚普罗米修斯,发洪水淹没人类,普之弟仍石块再造人类。包含一个共同的主题: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中国——忧患与悲壮。希伯来——伦理与理智。希腊——宽容与轻松。中外神话中关于古代英雄人物的题材,也很多。例如,中国的后羿与希腊的赫拉克勒斯,可比性非常多。茅盾的《中外神话比较研究》。

(六)意象研究。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其含义和用法都不确定。一般认为,汉代王充在《论衡·乱龙篇》第一次使用意象一词。把意象一词第一次在文学理论的意义上使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国古典文学中,包括诗词歌赋中,普遍使用了意象。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在的十五贯钱,《蒋兴哥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西游记》中的紧箍咒,《红楼梦》中的石头等等。至于诗歌中的意象,更是多,松竹梅等等。

一般而言,意象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成为意象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以符合其美学理想与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例如,梅的意象。陆游笔下的梅花与毛泽东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袁行霈把意象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岁寒三友。社会生活的,如红旗。人类自身的,如珍珠衫,扇子等。人的创造物,如龙、凤。人的虚构物,如魔鬼。杨义也分为五类,但有所不同。第一,自然意象。例如蝴蝶。在中国古诗文中,寓意妩媚娇怯,多愁善感。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扑蝶,则是表现人物的欢快活泼和落落大方。第二,社会意象。如鲁迅小说中的辫子意象,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祭坛的特殊牺牲。因为一根辫子,可以杀头;因为一根辫子,可以视为革命。辫子的存废,关联着有清一代平民的身家性命,左右着民国初年百姓的吉凶祸福,成为他们选择政治信仰和归顺的象征。杨义认为,鲁迅以“阿Q”作为小说主人公,是因为“Q”字母犹如圆脑袋下面垂着一条辫子。它在文中意义非凡。第三,民俗意象。如《红楼梦》中写贾宝玉周岁时,父亲让宝玉抓周。宝玉不要文房四宝,偏抓脂粉钗环。老子大怒:此儿将来必是酒色之徒。此俗至迟在南北朝亦有。第四,文化意象。如《西游记》写孙悟空寻师学道,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此句喻心。“修心”是《西游记》的核心主题。全书是修道之书,养性之书。要想修成正果,必须修心养性。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眼耳鼻舌心意是六贼,即把精气神向外放射,所以,必须打杀。孙悟空出了大唐国界,打杀六贼,即寓此意。第五,神话意象。最精彩的就是《红楼梦》中的石头——宝玉意象。它是“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遗石,它又是晶莹透明、温润如酥的宝玉。所以,它的幻影,贾宝玉,顽灵兼杂,痴慧参半。既是大观园的主人,却又不读四书五经;既联系着木石前盟,又联系着金玉良缘。同时,这个意象,既是叙事的对象,又是叙事者。第六,反神话意象。是对神话意象的解构。

意象内容构成相当复杂。一个物象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意象,如云。孤云,贫士幽人的孤高。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暖云,春天的感受。停云,对亲友的思念。水意象。

1、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男女柔情。《红楼梦》,施恩还情均是水。

3、顽强。水滴石穿。

4、智慧。智者乐水。

5、多变,水性扬花。

6、恬淡。君子之交淡如水。月意象。

1、团圆与思念。竹叶向南窗,月光照江壁。谁知夜独觉,枕前双泪流。——何逊

2、故园。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岑参

3、永恒。李白:《把酒问月》:年年岁岁人不同相似,年年岁岁月相似。

4、美的象征。花好月圆。

5、淡泊宁静,闲逸超脱的境界。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外意象的比较研究。山,在中国是仁厚,稳定可靠的意象。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韩诗外传》解释,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从宁,有似乎仁人志士,此仁者之所以乐山也。而在西方,山则成为高傲威严的形象。爱尔兰诗人吉姆·斯蒂芬的诗:山岳岿然,雄视八荒,气象庄严,无声无响,植根大地,负势竞上,宏涛排空,群峰低昂,超越宫殿,凌彼森冈,高入六表,争霸争王,不思举止,徒逞豪强,„„告彼山岳,宜稍谦让,戒骄戒躁,好自思量。

主题学

学期初班会主题

紧扣主题联系实际学

学“雷锋”主题演讲稿

学规范主题班会

音乐会主题意义音乐学

学党史主题班会策划书

围绕主题学用结合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班会

新学期导学主题班会

主题学
《主题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主题学研究 主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