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走向生本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3: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从学校去年大力推行绿色课堂、生本课堂以来,也曾看过广州生本课堂的光碟,经历了我们的课堂上的课前小研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等的改变,对生本有了基本的认识,而接触生本教育的理念层次,还是从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开始的。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从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操作体系、评价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生本”与“师本”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理念。

书中很多理念层面的东西,读起来并不是那么好懂。好在还有很多的案例、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一切为了孩子”的价值观。我们绿色课堂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学生探索、展示、汇报、交流之中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小老师”的讲解有模有样,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听课中老师们不住感叹:原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如此精彩!正如书中所说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知识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老师们从刚开始的满腹怀疑,否定,到如今的积极主

动的参与,我想是因为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激励了我们,让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印度哲学故事:蜈蚣是用成百条细足蠕动前行的。哲学家青蛙见了,久久的注视着,心里很纳闷: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条腿,他如何行走?这简直是奇迹!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是个哲学家,我被你弄糊涂了。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是怎么走路的?先走那条腿?用这么多的腿走路,简直不可能。”蜈蚣说:“我一直这样走路,可谁想过呢?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个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该先动那条腿呢?蜈蚣站立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爬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什么都可以讲出来,凡是依靠实体感悟的部分,就尽可能不设置或少设置条文,我们在很多时候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在我们英语上,有时候也经常有“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一说我到糊涂了”这样的情景,过度的分析教材导致简单问题的复杂化。究竟是“做英语”还是“说英语”?我们不能脱离了英语的本质,英语教学“简约”才是美。

在教育走向生本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有很多困惑的。比如一直困扰我们的两极分化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成了优等生的天下?那些所谓的差生们在老师讲的时候还听

不懂,自学之后是不是更不会了?老师和家长都有这种担忧。确实在我们课堂上,小组讨论、展示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那些能言善辩的身影。

对于这一问题,郭思乐教授则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这样,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但却会趋近于非人为的原始状态的差别——先天差别。虽然人的先天差别是存在的,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小组的互动学习,会使他们在发挥自己的同时也缩小了人与人的差距。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这句话对我原有的教育思想几乎具有颠覆性。

好像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轮回转世式的循环上升,走进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一切都是那么浅显,我想人类童年时代的教育亦是如此,的确,孔子有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想来两千年前古人就有这样的教育头脑,真是很自然又很令人惊叹。很简单的道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可是在我们的教育领域和教育生涯中,尊重了课本,尊重了编者,可是唯独把我们课堂中最具创造性最具人格独立性的的资源——学生忘记了。

一个“抛秧的启示”也许更多阐释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但却极具震撼力。小小的秧苗用生命警告我们“悖于天道”必然会得到报复,同样,作为生命,人的生命更应受到尊重。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以其富于想象的天赋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一种常春藤式的个人上升。犹其是儿童,对外在世界更是具有强烈的认知欲望,是天生的学习者,但是这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这让我想到上个星期读书讲座中提到的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郑渊洁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却写出了比自己阅读过的书还要多得多的书,而享誉中国,这可以说让人匪夷所思。但仔细去揣摩郑渊洁的学习,创作历程,却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步都是内在需要的。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给他买了一本《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人生的第一本书非常重要,如果第一本书看得喜欢,就能对读书产生兴趣,如果第一本就看得倒胃口,以后可能对读书真没什么兴趣了。《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虽然是讲抗战的,但是当时他觉得太有意思了,所以在二年级下半学期他就开始看竖版繁体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认识的字他就查字典。

从上面这一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郑渊洁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幸运地掉进了阅读的浓厚兴趣里去了。他把自己的爱,把自己的情,把自己对人生百态的关照都写进了自己的童话中,完全地释放自我,一切的创作过程都是自觉和主动的,郑渊洁从四年级的课堂中走了出来,可以说是无奈的又是幸运的,他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观察身边的人与事,主动地将自己的思想炼到深隧。

老鼠名声不好,郑渊洁笔下的老鼠舒克善良得让人掉泪;皮皮鲁和鲁西西用显影液使一条失去家园的龙现形,再偷偷把可怜的龙送进昆明湖,龙以龙珠送兄妹俩。口含龙珠,人在水里可以像在空气中那么自如。不会游泳的鲁西西靠龙珠游出了与世界纪录差一丁点儿的成绩,震动了全市,却为自己做了弊而痛苦万分。5个罐头小人儿,一条小狗,淘气的哥哥,严厉的爸爸,活了的玩具熊猫……都做善事办好事,支撑着郑渊洁童话世界,美好得让人心疼。

郑渊洁的个人奋斗历程,也许是一个个例,但同时也说明了,在认知和接受的道路上,在教育的范畴中,自我教育,自我洞悉,自觉成为一个学习者是人天生的需要。

在一次教研例会上,叶和丽老师有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胸藏丘壑而不发。”在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后,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验证,“无为而为”。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少学多”。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去做文章,在语文组里,我们现在都在尝试“小组合作”,小组怎样才能有序,规范合作,怎样才能真正在小组中生成和增长新的知识点,这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也许如郭思乐所说,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本身的利与弊。我们只是要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特色。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论述题

教育走向生本[推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