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版)》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1 18:00: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习《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

勐库中学苏有川

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确实有必要把生物教学以及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生物课程标准》及时的反映,做到与时俱进。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实质上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适应经济的需要?这是当今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问题,虽然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一般都认为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开放的头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生物学,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我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及修订解读有以下一些个人的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一、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

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对象是全体初中学生,标准规定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同时,也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因材施教,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均指出要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在内容标准中单列“科学探究”主题,而且在其他主题中都给出多项活动建议和探究案例,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评价建议中都特别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修改后更符合实际

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要求提得比较高,这意味着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还要能从光学和成像原理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要求对高中学生比较适合。修订后改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显然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对应于“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内容,原“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被删除,原因主要是养鸡场的防疫要求不允许该活动的开展。

三、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原“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原活动难度较大,涉及动物的饲养、观察和探究。新活动可以涉及动物饲养也可以不涉及动物饲养,将“探究”改为“观察”,难度也明显降低,给予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更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标准》将原先分散在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改为“实例”,集中放在“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中(共计11个教学实例和2个评价实例),《新标准》没有要求将这些实例编入《生物》教材的实例,教材可以选用这些实例,也可以选用其中部分实例,甚至可以不选用所有实例。这些修订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选择的空间。

四、强调核心概念在教学中和生物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学习要接受很多知识,有些知识因为经常不用而

随着时间逐渐遗忘,但有些知识很难被遗忘,那就是一些核心概念,如与光合作用,发酵,基因工程有关的知识。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也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标准》增加“重要概念”有其积极意义。

(1)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即可获得,其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检测时主要是复述;而概念性知识一般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需要学生去理解,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

(2)重要概念的内涵决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过去的教学大纲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表述主要采用“名词”或“术语”的方式,现在的课程标准则采用“描述”的方式。这样的表述无法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3)关注重要概念可以纠正教学误区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某个概念等同于一个词或术语,进而把某个概念的教学等同于理解词义和识记词义的教学。例如,生态位、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但学生知道了某个名词术语绝不意味着理解了这个概念,如果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概念”的“替身”——名词或术语上而不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学生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记忆概念上,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关真实世界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上。这就陷入了误区。

五、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

实验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考不考《生物》的地区,《生物》课程难以受到重视。许多教师认为,《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忽略了知识目标的检测。这其实是误解。但在很多地方和学校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参加研修人员在初中教学生物的过程中是否很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呢?这次增加的,检测学生知识目标达成这个评价建议,应该切合实际的。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感受很深。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课堂再也不是以前的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了。《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生不再是吃老师咀嚼之后索然无味的知识,他们变成了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变成了课堂上的思考着、探索者。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素养、甚至人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切实做好这些,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期待新课标修订后的新教材能尽快下发,进入课堂。

学习《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体会

学习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解读——初中数学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2

学习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

学习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版)》的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版)》的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