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故乡

发布时间:2020-03-02 04:2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设计

李华

新课导入

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而又不乏趣味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体会先生的情感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重点)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难点)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重点) 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知识备查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整体感知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梳理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课文解读 回故乡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1.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分别的时间之久。侧面烘托出“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2.请简要分析第3段,说一说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反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一个反问句,表现了作者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心里难以接受。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文写故乡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3.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故乡萧条冷落、破败不堪、死气沉沉。“我”的心情悲凉。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有很大的反差,本已看到故乡变坏,却又寻找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不仅是因为故乡的景的变化,还有就是故乡的人的变化,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 在故乡

分析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

①文中采用什么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试圈点批划出这些文字。

②刻画出两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深层原因: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她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文中有许多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回故乡——急切 见故乡——悲凉

忆故乡——沉重、忧愤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

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 离故乡

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高墙”是比喻。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深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竖起了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 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 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语言品读

1、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儿时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已被残酷的生活现实打得粉碎。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的自私妄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永别故土、漂泊异乡的孤苦,使“我”陷入“非常气闷”又“非常的悲哀”的心境之中。“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像都模糊起来了。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思考:想到希望“我”为什么会“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鲁迅当时还不是阶级论者,对于美好的希望、新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希望什么时候能实现,中间要经历多少斗争和流血牺牲,“我”也说不清楚;所以想到希望,“我”便“忽然害怕起来了”。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形象生动,充满哲理,它告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为希望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为了希望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的生活。结尾深化主题,给人鼓舞和信心。 深入探究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的“横”字能否换成“卧”或者“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句中的“横”字形象地描绘了故乡七零八落、乱七八糟的情形,贴切地勾画出荒村衰败的景象;“卧”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具有情态美,与故乡毫无生气的情境不相符合;“躺”字则没有零落之意。所以,这两个词都没有原来的“横”字好。 2.分析课文,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课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我”的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等于鲁迅本人,“我”是小说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同时“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文中对“我”的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拓展迁移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艺术特色

1.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是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是人物今昔的对比。人物对比中又具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

质、性格的对比;有“我”和闰土少年的友谊与中年的“隔膜”的对比„„这样多方面的对比,都有力地突出了“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这一主题的深刻性。 2.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的肖像是:“红活圆实的手”“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淡淡几笔就把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特征描绘出来了。

中年闰土的肖像是: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脸“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这就是一个在旧中国受尽了苦难和折磨的农民的典型形象特征。 3.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绪。“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幅“神异的图画”烘托了“我”对闰土的喜爱;这一幅明净美好的画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现,则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此外,“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哀”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故乡只春 故乡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