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观看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事迹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8: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观看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事迹有感

下午我们在小朱庄中学会议室观看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事迹,他们这种把自己献给祖国边疆的的精神感染了我。为了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终身。他们客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不为名不为利,不像有的人当个小破官就开始得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属手电筒的光照别人。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他们“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且末县中学物理教师丁建新是保定学院首批来且末支教的毕业生,他还清楚记着,自己和同学们头一晚住到了中途的民丰县,第二天,天不亮就赶路,直到天黑才到且末。一路颠簸不说,还遇到了洪水,需要蹚水推车。“且末发展很快,刚来时可不是这样。”同样是首批来且末支教的王建超还记得,当时为了让远方的妈妈放心,自己专门在县城最好的几处建筑前(不过是些二层楼),拍了照片寄回去。

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久,新疆巴州且末县领导到内地招聘教师。他们辗转石家庄、保定多所高校,一无所获。

到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后,且末县领导言辞恳切地请求:“我们急缺老师,请求毕业生支教。”数百名学生踊跃报名,让他们喜出望外。

保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苏宗印回忆道:“且末县原计划招聘7至8名教师,但报名学生很多,又很优秀,后来,他们一直上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名额增加到15个。” 在三面环沙,一面靠着昆仑山的且末县,黄沙肆虐、气候干燥,15个年轻人克服语言障碍,像沙漠红柳,在且末扎了根,认认真真教书育人。2002年,该校10名应届毕业生再赴西藏,将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带到了格桑花盛开的地方。有的支教者留在日喀则市区任教,有的被分到条件极其艰苦的南木林县。

支教者闫俊良说:“在南木林县住的是土坯房,屋顶压着柴草,自己到河边取水,烧牛粪做饭,晚上点蜡烛……”

支教者徐建旺说,直到2005年,住处才通了电。

2003年,该校10名学生再赴新疆且末县、和静县,西藏南木林县教书。

2004年,该校援边支教毕业生为16名。

2005年,15名年轻的学子,再次踏上了师兄师姐们走出的支教之路……

2006年,时任新疆巴州教育局副局长的克尤木·买买提评价:“这些老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带来了一种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他们大都成为骨干教师,为巴州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教师。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我决心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教师群体”为榜样,时时处处为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和和蔼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时刻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让每一位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西部支教有感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感想

西部志愿者支教事迹

学习保定学院支教心得体会

学习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毕业生群体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

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

西部支教

西部支教

西部支教

观看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事迹有感
《观看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事迹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西部支教有感 保定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