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0-03-03 11:09: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大庆市肇源县和平乡中学----田德顺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道德教育,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发生怎样转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实施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上一再呼吁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是正气歌和爱国颂,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立足点,采用合理的方法,促成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

二、德育渗透立足点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三、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

1、《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

2、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4.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5.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这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谈谈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