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

发布时间:2020-03-03 11:56: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

共同的价值观能起到形塑社会的作用。这些价值为社会所迫切需要,既是现实存在的美德和日常规范,又是社会所追求的理想和更高境界。今天,中国的发展已让世界瞩目,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核心价值的滋养,让社会得以凝聚和向上提升。

核心价值并非抽象玄虚的空中楼阁,也非高蹈深奥的学理探讨,它其实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美德,是一般公众都通晓理解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或者说,它就是诸多正常美好事物的概括与总结。这些价值都是人们共同认同的,它的含义当然是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的课题,但更是普通人所体认的那些平凡而具体的善意和美好。做个善良、有责任心的好人往往并不需要复杂的伦理学的探讨,而是在生活中做出的具体的、生动的选择。

践行这些价值观,往往也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变成万人瞩目的模范,而是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做好自己,履行责任、付出努力。人们在平凡生活中,对于美德和共同价值的追求、对英雄行为和奉献精神的学习,才构成一个美好的社会。市场经济依靠法律和契约来运行,但人类总有一种更伟大的精神超越于此,构成更高的境界。没有法律和契约、一味依赖道德劝诫的社会,当然会有严重问题,但仅仅有法律和契约,也并不足够支撑一个社会前行。从许许多多道德模范所作出的平凡而伟大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普通人仍然有着一种真正的美好的力量。这说明,我们内心中除了欲望之外,其实还有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善良的情怀。

有些人对于今天的道德状况做出了非常低的判断,认为这个社会除了欲望和金钱之外就一无所有了。这些思考和观察基于一定的社会现象得出,但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反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人自己做出选择时,他可能会展现一种人性的光辉。正像生活贫穷的人当中会有许许多多有道德的和崇高的人一样,生活比较富裕的人也未必是道德卑下的。贫穷的社会有崇高的精神,富裕的社会也会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即使一些人难以践行美德,但他们在谈论社会风气时,也常常对媒体中报道的坏现象感到激愤。这说明人人皆有向善之心,只要社会形成更好的风气,践行美好行为的人越多,不良现象就越没有市场。

这些选择,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倡导的美德,例如“平等”就包含着家庭内的平等、对妇女的尊重等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美德在今日的全球化时代,也仍然是社会所需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结晶出了自己的美好价值观,也提出了亘古不变的人文理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沉淀了丰富的智慧。像“爱国”这样的观念,既是贯穿传统中华文化的精神,也为现代社会所需;像关于廉洁自律的大量经验和论述、关于“诚信”所流传的美德,在市场经济和法治条件下,都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这些德与善,都曾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弘扬这些优秀传统,让普通人通过具体而微的生动阐释理解传统精神的要义,正是对核心价值的关键支撑。

古语说:“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让普通人从实际中受到核心价值的启发,并将之体现在自己的生活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探讨和思考,更呼唤共同的参与和践行。以更生动的形式、更具体的方式把价值观传播给公众,在法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美德和伦理的教育,重视人格养成、营造良好风气,才能让千千万万“沉默的大多数”感受到核心价值的魅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划分了三个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标准表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国家带领人民走向富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方面入手走向全面文明,同时,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五十六个民族都应当是和谐的整体,这是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自由既是个人对自觉、自愿、自主的意志与行为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整个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要尊重自由、追求自由、保护自由,让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平等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平等,也包括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也要追求平等,比如统一的分配尺度,受教育的机会、接受社会必要援助的权利等等。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就业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体现了平等。

公正包括四大公正保障体系:一是行政公正,主体为政府机关和一切具备承担行政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二是舆论公正,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兴传媒,都应当提供公正的报道和评价。三是仲裁公正,专门由仲裁机构来提供。四是司法公正,这是最后和最高的公正,是纠正一切不公正行为的最高裁判。

法治,就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首先是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一切权力都应该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运行。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施法,公民要知法守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方面的行为准则。

这四个方面提炼得非常全面,包含了对国家、对职业、对事情、对他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四个方面的实现,是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

总体来说,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每一个方面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具有规定性、规范性和导向性。

应对措施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核心价值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目标

富强,即国强民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我们所追求的民富是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我们追求的富强,是以综合国力的强大为基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

民主,即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始终高扬的旗帜,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目前,“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和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动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最终实现的奋斗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目标

表达的是社会秩序,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

自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平等,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贵贱、均贫富”;从“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平等的认识和追求。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主要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义”主要指制度正义、形式正义以及程序正义等。

法治,即法的统治,与人治、德治相对。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

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表达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就要热爱人民,爱国就要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爱惜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爱国就要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敬业,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勤业、精业的业务素养。

诚信,为人之本,兴国之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立身处世之道,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 友善,一个不爱他人、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就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诚信无欺。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家风看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供考生参考。

写这个话题,是由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节目“家风是什么”引起的。播出的一百多位受访者,谈到自己的家风,没有一个人说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但是,各种各样的家风要求,却总是让人感觉,这不正是我们社会眼下最需要倡导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吗?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毫无疑问,从家风角度切入,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的一种有效途径。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人格基础

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大体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但它们不是割裂的,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个人价值取向中,如果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一些道德基础,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风尚,由此,把人心凝聚起来,实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就会遇到困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家风自然会向民风辐射,民风自然会向国风延伸。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我们倡导的价值观,只有植根人民,孕育于社会,才能成为时代风尚,转化为人民普遍遵循和敬畏的家国情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能够形成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

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讲,都很朴实,都是崇德明礼的,向善向上的,讲求礼义的。讲的正是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传良好家风,在全社会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设想,社会成员如果没有这些人格道德基础,如何谈得上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衔接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家风的形成,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基础之上。有的有明文规定,有的没有,但总会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一些做人处事的品德要求。这些要求,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象的生动写照。比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家教故事;诸葛亮的《诫子书》,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临终前写的遗嘱诗《示儿》,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事实上即已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即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人生起点,也常常秉承着一些良好的传统家风。比如,毛泽东在1919年母亲去世的时候,写了一遍《祭母文》,里面说到母亲传承的家风是“首推博爱”,还有“不作诳言,不存欺心”,“但呼儿辈,各务为良”。这大体属于毛泽东对他的父母所传承家风的理解和敬畏。这几个例子,既表明我们今天要培育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同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我们的民族品格,其精神血脉何其相通,也揭示一个事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家风的实践养成,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是因为它接地气,是亿万家庭内在需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设想,哪个家庭不希望弘扬和培育出好的家风来呢?它的影响和作用,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二是它有一种文化上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作为价值观养成的途径,培育和践行良好家风,事实上是一种潜移默化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内心认同的过程,自觉践行才有了基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家风家教,还是一种具有文化约束力的精神尺度。如果做了坏事,人们常说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庭,丢了先人的脸面,这就是一种精神尺度的效应。有了起码的精神尺度,人们的行为便相应受到约束和规范。第三,家风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家风不仅是一种道德概括,更是一种道德实践。有了家训家规,还要有家教,而且这个家教必须是长辈带头践行,才可能形成家风。没有好的家风,或者说,有好的家风而不自觉地去遵守实行,就不会有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家风的特点,在实行。实行家风,就可能营造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家风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革命家普遍要求子女亲属,不要搞特殊化,鼓励子女亲属脚踏实地,不图虚荣,自立自强。这是那一代领导人立的新家风,也是为了在新中国树立一种好的社会风气,体现了那时倡导和弘扬的不同于旧社会的新型价值观。比如,1949年刚解放,杨开慧烈士的哥哥杨开智计划到北京见毛泽东,并解决工作问题。毛泽东写信劝阻:“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有亲属想谋求在湖南当厅长,毛泽东让毛岸英回信,里面说,毛泽东对近亲有一种与血缘、家庭有关的深厚感情,但仗势发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即使骂我“不孝”,我也不能做违背原则的事情。邓颖超去世前,在遗嘱中专门说到,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侄女辈,不能因为周恩来的关系或者是出于对周恩来的感情,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遗嘱还说,这是周恩来生前一贯执行的。这些,就是有别于传统社会光宗耀祖、裙带提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价值观的新家风。

从现实来看,人们不难发现,作风优良的干部,大多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又促进养成良好的作风。反之,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很容易导致作风不正、政风不正、党风不正。一些领导干部恰恰是在亲情家庭面前,失掉原则,打了败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尤其应带好头,不妨从弘扬和实行良好的家风开始。

感动就在你我身边

榜样,就在你我身边

感动就在你我身边

爱岗敬业就在你我身边

雷锋就在你我身边

廉洁就在你我身边

幸福, 就在你我身边

榜样就在你我身边演讲稿

榜样就在你我身边演讲稿

亲情,就在你我身边演讲稿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