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多留好文在人间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多留好文在人间

—— 做承前启后、无愧前贤后秀的文史工作者

南通市盐务管理局纪委副书记张荣生

(2010年11月30日,于南通市委党校)

南通市史志办召开座谈会,使我们能有这次交流文史工作体会、切磋文心雕龙技艺的机会。我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想到一些有关自己从事文字、文史工作的阅历和体会,写出来,就正于年鉴处陈云老师、邓永定老师、周磊老师,以及在座各位行家里手,并求教于史志办领导严崇明主任、徐建红主任。

我的故乡,是在苏南丹徒县一个紧邻长江支泓的小埭子。高祖是从安徽携家逃荒来到苏南的移民。母亲于1952年11月生下我。因为是男孩,母亲宠爱,自己也为奇。水乡习俗,每逢盛夏炎日,七八岁了,还只围个布兜肚儿,满村埭串溜游玩。

我的祖上是当地大户。在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买有24亩水田,在苏北如皋的宋家桥开有几间门面杂货店。“富贵之门,仁义存焉”,曾祖父很为当地穷人做过一些济贫施棺的好事。抗日战争中,祖父作为有爱国心的开明士绅,把家中变成了当地新四军区委的歇脚处。 因为人多地少缘故,有点像皖南徽州民俗,稍有出息男人,从私塾结业,必须外出谋生。我父亲是热血青年,十几岁跟随同乡人到上海,在宁波人钱庄做伙计。淞沪抗战后蹲过提篮桥日本人监狱。1940年回乡结婚,我母亲才18岁。同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江苏,他参加了革命,宣传抗日救国,参与组织民兵大队,操练武艺。

1942年日寇在苏南扫荡清乡,他渡江来到如皋宋家桥。我大伯在那里为新四军筹集粮草。因父亲读过私塾,便介绍他改良当地私塾,从事抗日教学,一边为苏中四分区《江海报》写稿。1946年粟裕组织苏中战役时,他参加皋南战役担架队,手臂被蒋军飞机扔的硫磺弹烧伤,落下伤疤。1947年初参加北撤,在冬日的黄海滩跋涉七天七夜,到达东台以北的台北县,在那里参加苏皖边区九分区举办的文研会。

不久,北撤中止。他无处可去,不声不响回到宋家桥,而那里已是国民党还乡团的天下。他不得已在还乡团乡长家做了几个月家庭教师,胡宗南攻占延安后,又被迫参演一个什么戏剧,假扮朱德总司令撤离模样,没有台词,在台上走了过场。他的这一过失,为他日后坎坷埋下祸根。

过了些日子,有好心人告诉父亲,在敌乡公所看到一份拟杀人员名单,上面有他。于是,父亲为一个熟识的、推独轮小车贩猪去上海的人背纤,悄然离开宋家桥,重返上海。在那里,他与人合伙,开了一爿废品店,用微薄收入养活了好几位因蒋军占领丹徒,而撤离老家来上海避难的职业革命者。直到陈粟大军解放上海,父亲才回归故乡。

1949年5月,镇江市公安局来文调父亲去当公安干部,可母亲藏起父亲的挂包钢笔,不允许分别七年的夫君再次离去。就这样,1949年9月,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父亲回到苏北如皋,担当了建设乡朱陈小学校长。作为积极分子,他被抽调参加新区土改与复查,在吃辛苦与被感激中,圆满完成丈田分地。回学校后,有一次,一位上级找他谈话,勉励他争

1取入党,同时流露对他所骑的三厢三飞英国产自行车有兴趣。他悟不明白,没有响应。

1958年春节前,小教系统集中在如城整风反右。他诚信县教育局领导动员报告,写贴大字报,给党提意见。他依据土改复查中看到情况,说建国后农民仍然很苦,生活不如城市居民。有人揭发他是在说“毛主席不关心农民”。于是,逐级报批,他得了经县里五人小组批准的“中右”头衔,撤销校长,调往如皋县东南角最偏远的丁堰乡德武小学担任临时负责人。他在那里一呆就是41年,除了1966-1968年短暂调离,直到66岁退休之后,他一直生活在淳朴的德武村民中间。

父亲为了“政历问题”,在“*”中受到批判。最苦闷时候,也曾抱怨他的上级“有事有人”。除此之外,他没有对党和政府发过一句怨言。1979年,县教育局专人复查,撤销“中右”结论,发文平反。退休后,小妹替职,父亲积极参与学校所在村组劳动,担任仓库保管员,还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4年父亲由退休改离休,户口从农业转回定量,重享国家工作人员待遇,直到1999年5月5日因病治疗失当,猝死于南通附属医院。

父亲的“政历问题”影响到我。父亲的淳厚为人传承到我。

1959年暑假,父亲为8岁的我穿好衣服,蹬着自行车,把我从江南老家带到苏北德武小学。生活上,他把我当女儿养,给我买的全是花衣服;学习上,他把我当儿子教,要求我样样走在同龄儿前面。我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从尿床儿学会做饭洗衣。他既当爸又当妈,用粗劣的针脚,为我缝衣补鞋。那时农民穷,书费学费收缴困难。每当父亲夜出收费,我就用蘸红钢笔帮他批改好全部学生作业本,伏睡在煤油灯下等他归来。

办大食堂的几年,父亲不开伙,从丁堰镇买了白铁皮提筒,跟附近农民一同排队打饭吃。食堂越办越糟,打的稀饭照见人,一些人得了浮肿病。父亲总是鼓励我:“日子虽然苦,比起农民还好些。”最紧张时,几块山芋干,或者一片榨过油的花生饼,照样对付一顿。1962年暑假后,11岁的我升了红桥小学五年级,来回4公里,仍然提着搪瓷盒上学,里面装的玉米糁儿粥是我午饭。不知怎的,伴随着艰苦生活,我的语文特长反而像荒原上的苦菜花,逐渐萌芽生长。1963年,六年级的我参加丁堰区“学习董加耕”征文,12岁写出2000来字作文,得了二等奖。

1964年我从红桥高小毕业,作为丁堰区的唯一,考取江苏省如皋中学初中部。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德琪老师、写一手好字的袁发盛老师,给我很多启发,我在英语和语文上逐渐显现出可以造就的潜力。《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毛主席语录》的诵读,使我明白许多道理。大字报的写作,锻炼了我的文笔。旨在促进班上“井冈山”与“红旗”实行“大联合”、复课闹革命的大字报《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受到初二(1)班班主任周荣祥老师极口称赞。

由于父亲“政历问题”,1966年8月我已经当选为班上5名赴京代表之

一、接受毛主席检阅的资格,被学校红卫兵团取消。同一原因,1968年8月,我被取消“推荐”升高中资格,由学校红卫兵团光荣批准为回乡务农知青。我参加了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吹笛子,拉二胡,创作宣传毛主席最新指示表演唱,起草大队支书报告稿。公社秘书鞠九广老师,安排我写通讯报道,聆听《新华日报》记者培训。在他面命手教下,1969年10月,我写的民兵工作报道《用战备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处理一切》,刊登在《新江海报》上。这成为我走上以文立身道路的开端。

1969年12月,我作为父亲的独子,依靠用钢针刺破手指,毛笔蘸血,在手帕写下“我要当兵”,如愿以偿来到陆军第34师侦察连。在农村连团也入不了,在部队三个月入团,当通信员;又7个月,18周岁未满入党,当文书;一年后抽调到淮南市支左办公室帮助工作。林彪事件爆炸后,响应中央号召,通读《毛泽东选集》和《马列六本书》,就此打下从事文字工作根基。我抽空写作通讯报道。一篇反映党内团结的消息以大字标题刊登在《淮南日报》头版,一篇反映夜训备战的报道刊登在《安徽日报》。不久,我被抽调到12军军部侦察处帮助工作,依靠在那里搜集的资料,我编成了34师侦察连英雄战史。1974年夏,全军批林批

孔,我正在巢湖训练武装泅渡,部队抽调我参加南京军区战士宣讲团,到滁县山界给参加反坦克集训的团以上干部演讲。几乎同时,连队在巢湖进行武装泅渡汇报表演,当场淹死一人。如果我不出来讲演,这被淹死的人应当是我,因为我游泳技术最差,又最不肯回避当逃兵。此事过后,我对以文立身的信念更坚定了。

由于父亲“政历问题”,连队上报我提干的报告被师部直工科否决。那时高校招生已经恢复。我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全套《青年自学丛书》,认真弥补没上高中的学历。1975年春,我退伍回到丁堰公社德武村。同年9月,依靠一篇作文和几句英语对话,加之做政审材料的顾国光老师省略了我父亲“政历问题”,我被推荐来到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做工农兵学员。想到那么多人没轮到上大学机会,我一天不敢懈怠,一课不敢马虎。一篇反映南京知青上山下乡的报道发表在《新华日报》,两篇书评发表在《南京师院学报》,一篇影评发表在《工农兵评论》,一篇杂文、一篇文评发表在《江苏文艺》。毕业考试古汉语得了满分,古代文学成绩也在前列。

1978年8月,我成了新恢复的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中文科教员。我深知从大学毕业生到大学教员之间差距,马不停蹄、夜以继日攻读几乎全套文科经典,同时筹划实现文艺理论考研梦想。可是天不悯人,我在高校教职只呆了三年三个月,就被骗调到新恢复的南通盐业公司。我调整心态,随遇而安:“不能做学问,可以搞创作!”身在企业,我却保留高校教员习惯,每晚观书写字到子夜,30年如一日。参与企业活动,随时笔录在册,择其尤为重要者,写投稿件到媒体。在盐业,我从秘书干起,现在是纪委副书记、机关党支书、董事会秘书。从1986年以来24年中层正科级不动,至今没进入领导班子,但我仍是单位下班最迟、用力最勤的一员。支撑精神意志的,就是我所从事的文史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1989年我参加南通市志办集训,开始投入南通方志事业。在何晓宁、达少华等老师指点下,我于1993年春完成《南通市志·盐业卷》初稿撰写。又经17年奋斗,完成总约140余万字《南通盐业志》编撰工程。全书正文28章117节,外加卷首卷尾,收录数表118表、名录88表,地图134幅,彩照360帧,黑白照140帧,记录南通制盐业从公元前194年发生,到公元2005年消灭的2199年历史。出版后将为南通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基础性、渊源性历史资料集成。

1998年我参加南通市年鉴办集训,开始投入南通年鉴事业。在徐建红、何晓宁、陈云等老师指点下,我完成了从《南通年鉴1998》到《南通年鉴2010》“盐业”词条写作,同时分年专题介绍几乎全部当代南通盐业企业。遵循老师教导,我明白了词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创新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辅成关系,习惯了筛词炼句,尽力去掉“的、地、得”、“着、了、过”,追求言简意赅、了无长物的简约文风。若干年后,读者单从这些词条,也能了解当今时代党和政府是在怎样地经营和管理着南通盐行业,知晓年际之间差异,以及从逐年连贯中显示出来的演变发展与趋势轨迹。

21年中,借助于编撰南通盐业志的理由,我漫游了祖国的江南北、山东西,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增长见识。作为《南通盐业志》副产品,我编成《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15卷100万字,收录从帝王到灶户的作家658名,从上古到当代的作品1405篇。出版后,将填补中国盐文学没有总集的空白。

说到参与南通文史工作,我还要特别提到《南通今古》编辑部从何晓宁老师,到王骥平老师,以及李炎老师对我的特别关照。他们为我提供了从最早到最新、几乎全套的《南通今古》、《江海春秋》,不仅过去为我编撰《南通盐业志》提供可资采撷的地方史料,而且为我今后开拓南通地方文化作品写作,提供广阔舞台。

21年过去,南通文史工作已然成为我生命运行的组成部分。它磨炼我,充实我,也启迪我。我从中明白四个理念,萌发四个热爱,获取四个动力。

我认定党的主义正确并且始终信仰它。要写正义文,先做正义人。虽然我们党在战争

年代和建设时期都有错误,虽然我和父亲在人生旅程经历苦难,但是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是事实。“古今举非常大事人,倘非圣贤而贤哲为之左右,必有功过并见之处。”真理没有穷尽,认识有始无终,永远处在从比较地不成熟到比较地更成熟的过程之中,不可以苛责前人或苛求现实。当代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有比马列主义更能抑制腐败和更能推进中华民族到达伟大复兴的理论体系。所以,我写了《珍惜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历史》、《不要恣意贬损毛泽东》等论文。

我认定文科价值并且努力完成历史使命。曹丕有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我无钱无势、武艺庸劣,于立德立功,无能为力;唯有立言一事,可以努力有为。记得1975年初入南京师院,听文学老师上课,谨记一言:“有的中文系学生,读了一百部小说,却写不出一篇小说。”犬守夜、鸡司晨,我是中文专业,如果只读不写,有愧专业。所以,我不惜耗费21年光阴,铸造《南通盐业志》,自认为完成了一代人应当交付的文化遗产。我们责备前人尸位素餐、未留盐业专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如果自己贪图安逸、无所作为,后人同样责备我们。

我认定生命意义不在金钱而在创造。“古者富贵而名泯灭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存焉。”每当看到须眉斑白的老人,每当探视搏斗死神的病人,每当送行驾鹤西去的亲人,不免想到: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我也会生病,也会老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只有迟到没有缺席。我应当让生命之花在属于我的季节,尽可能怒放盛开;让生命之光在属于我的舞台,尽可能发出最亮华彩。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财主富翁,却稀罕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学问家;我虽然无缘后者,但总是非常崇拜和向往他们。牛不会只吃草不挤奶,蚕不会只吃桑不吐丝,文科人应当让有限生命尽可能多出作品。

我认定文章的价值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一首《春江花月夜》留住了张若虚;一支《十八相送》演红了中国小提琴;一曲《黄河》树立了中国钢琴曲。以少许胜多许,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文化宝库不缺少凡品而缺少精品。我尽量少写人云亦云、可有可无文章,总是殚精竭虑,力求阐人之未悟、发人之未言。于是有《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长兴不衰的三个法宝》、《论检验真理的四个标准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承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的新范畴》等论文。有时一夜起床几次,只为披沙拣金、去芜存菁,把一句话说得更好。有时我想:假如中国文豪鲁迅有一部媲美《战争与和平》的长篇,南通才子周溶泉有一部才尽其用的巨著,那该多好!生命可贵,才华可惜,我们应当让有限人生尽可能得到最经济、最有效利用。

我热爱父亲与我的时代。在这两个时代,中国发生多少波澜壮阔斗争、惊心动魄事变、翻天覆地变化?其间蕴藏多少政治、社会、人生哲理,值得图解与传承?它为创作政治历史小说和史诗型作品,提供用武之地。我热爱第三故乡南通。它地处中纬度沿海,气候、物产、财富、人文都得南北之中,而兼南北优长。汉唐以降,南通地区演绎着“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历史活剧,为创造地方文学精品,提供独特舞台。于是我写了美文《日出沧海》、《南通濠河四时景物记》。我热爱盐行业。春秋以下,盐作为生活必需品,人们为它的产、运、销、管,动了多少脑筋,积累多少文牍?汉唐以来,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支撑国家军政的关键行业,演绎了多少力量的博弈较量?解剖深挖,文史家可以大有作为。我热爱我的单位。自从1981年12月5日我成为盐业人,30年来,南通盐业上演了多少劳动与创造、生活与爱情、痛苦与快乐、平凡与伟大、崇高与渺小、真挚与虚伪、善心与恶意、美丽与丑陋、协力与排斥、合作与斗争的场景啊?它为有志开垦盐文学处女地的人提供丰厚土壤。

推动我不懈进取的,有四个强劲而永恒引擎。一是恩师培养。父亲启蒙后,最早发现并培植我写作的,是红桥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焦永茂;他教导学生重视作文结尾,说:“别像吃花生米,吃到最后是走油的!”譬喻生动,终身受益。如皋中学初二(1)班班主任、数学老师周荣祥,隆冬飘雪,手汗湿透粉笔;1968年与我们到照相馆照了以**

为背景的毕业纪念照,照题“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我在最困惑年代几次看他,他眼里始终充满期望。南京师院中文系教写作的凌焕新老师、鲍善本老师,教古汉语的吴雪英老师,对我特好;鲍老师特点,他一只斜眼最斜时候,也是讲课最入胜时候;一个雨后夏夜,他主动约我到他家中借书,是俄国人著的写作入门《金蔷薇》;那时高校停课多年,复课未久,他见到学生的神情,令人想到歇业匠人接到新活儿,是真心喜欢。

二是父母期待。我是父母独生子,也是他们掌上珠,虽然由于南北分居久,他们相处不甚融洽,但对我都特别好;我只怨自己能耐小,醉心工作,疏误孝养,以致父猝死、母癌故;我愿意减损我寿延长他们生命,但是做不到;每当看到别人为父母祝寿,这种剜心割肺的伤痛就会瞬间迸发;我唯有不懈奋斗,让他们生命在我身上延续,让人们从不孝儿的努力进取,溯及母育父教的伟大可佩。

三是红颜赏识。男女之情是人世间最美丽感情。崇拜向往美、珍惜追求爱,是人生进取强恒动力。因为父亲缘故,我从小受女生追捧,幼年就对异性美有感觉。我这辈子有幸遇见几个精彩女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高小五年级我遇见高师毕业的蔡明芬老师。20岁的她,出水芙蓉般活泼生动,作为少先大队辅导员,手把手教我怎样做大队长;对于11岁的我,她年轻如大姐,美丽若天仙,慈爱像母亲。她手拿理发推子,亲自给我理发,一边左右端详,一边咯咯朗笑,仿佛我是她用心描绣的艺术品。在南京师院,我与里下河姑娘小钱默默注视三年,毕业前才被同学察觉;虽然我俩最终没走到一起,但是她嘱咐我发展才华,留赠于我的红金笔、青丝辫、香罗帕、白护领、黑棉鞋,一直珍藏在我心底。其他女性,或结识于工作,或邂逅于生活,都勉励我发展才华、有所成就,做最健康、最成功男人。还有我的贤妻爱女,她们为了我写作,承担很多牺牲。兴之所至、触景生情,我为她们写过赞美诗,但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她们的情谊与期待,坚忍进取不懈怠,用一生为她们争光添彩!

四是榜样昭示。我因为父亲政历、个儿小、目标高、性格迂等因素,成长道路特别曲折。我要取得别人同样成果,必须付出倍加劳动。我常引用志士仁人支撑意志,告诫自己保持进取。“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我座右铭。屈原为理想自沉,司马迁发愤著史,托尔斯泰为坚守主义死在小火车站,曹雪芹举家食粥写巨著,鲁迅把别人喝咖啡时间用在学习上,乾隆皇帝一生写诗10万首,曹植、李商隐生活不幸福而留下好诗,等等,都给我深刻教益。给我震撼的还有一事:参观庐山毛泽东旧居时,墙上有一幅毛体书法,是1959年庐山会议时默写的《瑟琶行》,那年他已66岁,只有三韵六句遗忘。归来后,我因慕而仿,利用上下班骑车路上背诵古代经典长文,现能流畅背诵《离骚》、《长恨歌》、《瑟琶行》、《兰亭序》、《滕王阁序》等,以及《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中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再就是南通实业家张謇教导:“任劳耐苦是成功不二法门”,“今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他从20岁写日记终身不辍。见贤思齐、我也学样,从2000年北京张謇三届研讨会后,坚持每天有日记。集腋成裘才有厚积薄发,聚沙成塔才能铸造自己的金蔷薇。

我生性容易感动。一次向午,我走在市府综合楼15层,何晓宁老师老远喊我:“饭时候了,你到食堂吃饭,用我的饭票!”他一边喊,一边扬着手里票夹。我虽然没在那里吃饭,但是好话一句三冬暖,当时情景,现在想来还让我心暖眼湿。我常以感恩心态对人对事。有时我想:“一瞥一语之慰,一饮一饭之赐,一伞一车之助,当思所以报之。此生有幸生而为人,又有幸而为健全人、健康人、南通文史人,应当怎样感激上帝和命运!遇顺境当感恩其推助,遭逆境当感恩其历练。又加朋好亲爱眷顾、父师领导赏识,我不应当让他们失望。”所以,我拟订了宏远的写作规划,并且脚踏实地推进它。有时我像怀孕多胞的孕妇,又像孵一窝蛋的鸡婆,同时构思几个作品,哪个成熟就先出笼哪个。我坚守一个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应当为理想奋斗,借以报答时代眷顾和所有对我好、期待我有所成就的人。

我常想:如果我们耗费一生精力,吃尽千辛万苦,最终实现全部愿景,那么,临终时,我们能够说:“吾事毕矣,此生没有虚度。”知己好友记录我们离去,会在日记本郑重写下:

“一颗伟丽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善良人们走过我们墓碑,会洒下同情眼泪。而我们的文业,也会长留在人世间千万人的心里。

旭日在前,坦途在脚,让我们奋发努力,做承前启后、无愧前贤后秀的南通文史人,多留好文在人间!

以上发言,是我多年投身文史工作点滴体会。自感文不对题、言不达意。而且愿景虽明、用力虽勤,自己尚未做好,写出来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在人间

在人间

在人间

在人间

在人间

好文

好文

真情在人间

《在人间》读书笔记

在人间读后感

多留好文在人间
《多留好文在人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羞涩深度好文 好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