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先秦

发布时间:2020-03-02 06:26: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

(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

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

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 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 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 一起

② 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 内容 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 农业: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

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力牛耕、水利工程:芍坡 -春秋 楚 淮河 都江堰-战国 秦 长江 郑国渠-战国 秦 关中

耕作方式:千耦齐耘(春秋)-个体农耕(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 特点: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 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作用:使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到明 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土地制度:公有-井田-私有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荒田变为私田 各国的税制改革 商鞅变法 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

来源:土地兼并(战国后成为最主要来源) 奖励军功 公田变为私田 君主土地私有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原始:丝织 陶器;

夏商周:青铜 丝织 漆器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府垄断,工匠身份世袭。 春秋战国:冶炼生铁和钢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世袭—强制劳动—雇募制(唐) 特点:原料由官府调拨,

产品不入市场,供皇室使用 缺乏竞争

技术水平高 强制劳动

作用:为细密分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发展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商品投入市场,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作用:促进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家庭手工业:特点:自给自足、分散经营、技术落后

影响:稳定小农经济

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 商业: 原始:物物交换(原始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力发展)

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私商 金属铸币(金银铜) 都会(楚都:郢 齐都:临淄) 战国:重农抑商 原因:A生产力水平低

B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C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税收(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稳定社会秩序(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D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通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思想矛盾。 过程:战国 汉 唐 宋 明清(见必修二)

评价: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后期: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科技、汉字、文学、艺术、史书、思想) a) 科技:A 天文:殷商,日食的最早记载

2

春秋,彗星和哈雷彗星在前613年记载于春秋,最早 战国,《甘石星经》 B 数学:春秋,九九乘法口诀 筹算法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C70年代 地区:沿海沿江地区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提供了条件 政治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利于列强商品输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原料

②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③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民众注意力

④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口: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表明日本公开资本输出 影响:(中国)①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④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边练新军

⑤双半社会大大加深

(日本)①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原料、资本、市场

②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时间:19C6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含义:在维护自己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 代表:冯桂芬

影响:掀起了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观念,保守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

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西方资产积极思想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一些人认识到只学技术不够,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

来。

主张:改良政治,君主立宪制 主张:王郑观应《盛世危言》

评价:①对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立了启蒙作用

②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社会生活

1.生活方式——西化

表现:①服装:西装;②食:西式餐馆;

③娱乐:1872《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原因:①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影响: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价值观念变化 局限:变化只局限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地区,内地和农村变化不大 2.教育

起步:洋务运动①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②创办近代海军

*新旧学堂比较

目的:(新)培养有用人才

(旧)培养封建官僚

内容:(新)西方的格致之学

(旧)儒家的四书五经 作用:(新)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旧)成为皇帝奴仆,培养旧官僚 3.交通运输

①1872 上海 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 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09 京张铁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④1918 航空业起步

⑤1896 “大清邮政局”成立

⑥1920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⑦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丰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第三阶段:1895-1927 阶段特征:整体发展阶段

突出领域:政治

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府更替:1895-1912 清末

1912-1927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经济

1.民族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①19C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热潮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

原因:①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

②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③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⑤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⑥实业救国热潮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转变以及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2.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政治:全方位波浪式

1.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④(组织)1895年,强学会;

1898年,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宣传维新变法

⑤(时代)民族危机加深

意义:①(思

3

想)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政治)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

③(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不强

②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阻挠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且皇帝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④袁世凯叛变革命

教训:在双半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2.辛亥革命——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资产阶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三民主义

占领地区: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特点:①掠夺黄金②屠杀当地居民印第安人等,种族灭绝③占领土地,建立大庄园们进行农 业生产。

荷兰:时间:17C上半叶,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贸易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美洲的贸易。 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亚洲:东印度公司 美洲:西印度公司) 占领地区: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岛、台湾;

美洲:新阿姆斯特丹,又称新荷兰(今美国纽约) 影响: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

阿姆斯特丹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拥有西方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 17C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主要金银市场,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手段:海盗掠夺;商业战争(英西英荷英法);商业掠夺(美洲种植园);黑奴贸易。 占领地区:美洲:18C早期,北美13块殖民地(后独立为美利坚合众国) 18C下半叶,加拿大(英法商业战争后获得),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密西西 比河以东。

亚洲:印度

结果:18C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2.黑奴贸易 时间:16C初——19C中后期

19C中后期停止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输出,不再急需劳动力。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废除奴隶制,奴隶贸易失去市场。 参与国家:葡萄牙(最早)、西班牙、荷兰、英国(最大)、法国 方式:三角贸易(欧——非——美——欧) 影响:(欧洲)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商业的发展; (美洲)补充了劳动力,促进种植园业的发展; (非洲)破坏了社会经济,掠夺劳动力; 文化 1.近代科学

哥白尼:时间:16C 成就:日心说

评价: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为学的奠基人。 伽利略:时间:17C 成就:①164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证据; ②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③创制天文望远镜; ④绘制第一副月面图 ⑤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自转、进行和水星的盈亏等现象。

评价:近代科学之父;开创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牛顿:成就: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定律)微积分 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评价:①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 的理论基础,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②引发了以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③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启蒙运动 时间:

17、18C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反封建意识,带来光明和希望。 内容:核心——理性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

性质: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文艺复兴) 发展:兴起于英国,高潮在法国,扩展至欧美,后影响到亚洲。 代表:英国:洛克、霍布斯;

4

法国:孟德斯鸠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主张:三权分立

评价: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法律至上;开明君主制。

评价: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对18C的欧洲产生深远影响“18C是伏尔泰的世 纪”。

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为私有制;推翻暴君,创立民主 共和国。

评价: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德国:康德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尊重他人 评价: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精神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 体地位。

以上四人观点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相似:理性;人权;反对君主专制。

侧重:孟德斯鸠侧重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论述; 伏尔泰侧重于论述公民权利; 卢梭侧重论证革命的合理性;

康的侧重从哲学角度论证人文精神。 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度,根据 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具有更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③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和扩展

经济:经济上确立工业文明,并扩展到政治思想科技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C60——19C中(英40年代结束;法美50、60年代结束)

以发明和使用机器为开始,以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机器)发展标志结束。 条件:(前提/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 (劳动力)圈地运动

时间:15C开始——18C高潮

含义: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圈地养羊 人口和资本的自

原因:手工业发展,羊毛价格上升 由流动 影响:①农民失去土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廉

价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促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殖民扩张和掠夺。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

(市场)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 商品需求量 圈地运动使农民成为工人,需要生活用品——国内市场 增长 市场条件是必要条件。

成就:纺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冶金采矿:焦煤炼铁法、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火车、汽轮; 动力:蒸汽动力;

蒸汽机使用的意义: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③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火车使用的意义:①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②加快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 ③有利于社会关系趋于平等。

汽轮使用的意义: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扩展:地域:英——法美(①汽船②机器零件标准化生产) 领域:棉纺织——冶铁采矿——交通运输 突出表现在棉纺织、交通运输方面

影响:①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化大生产的飞跃;

5

②产生现代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 ③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⑤城市化进程加快;

⑥推动了列强进一步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扩张第二阶段—市场原料)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得到发展和完善 英:议会改革:时间:1832年

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结果: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意义:①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民主得到发展和完善。 法:政体变迁和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5) 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确立 前提:1871年德意志统一

背景:政治上的分裂阻碍经济发展(根本)

资产阶级要求强有力的政权进行对外扩张。

时间:1864——1870 方式:王朝战争——1864 普奥—丹麦 普奥 普法 人物:俾斯麦

影响: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结束封建割据,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

确立:1871年宪法 内容:(与英国比较)

①德皇有实权:任命帝国首相国会议员;召集解散联邦国会帝国国会;签署和 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有军权,军官由皇帝任命。

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无实权。

②德国首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由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 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③德国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刑事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各帮代表组

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不能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特点: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浓厚。 美:南北战争

时间:1861——1865 原因:州权主义根深蒂固;南方蓄奴州发动叛乱。 任务:巩固联邦统一。 结果:北方胜利

意义:废除黑人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至上性; 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两党制完善 俄:农奴制改革

时间:1861 原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的落后使沙俄在对外战争中失败(克里木战争) 农奴制使社会矛盾激化;

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十二月党人起义,车尔尼) 沙皇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内容:解放法令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司法改革地方自治 作用:是俄国迈向近代化的道路。 日:明治维新——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幕府统治的危机——政治:幕府体制等级森严; 经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对外:闭关锁国; 外国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武装倒幕运动 内容:(政治)颁布宪法;废番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 (文化)文明开化 标志:《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影响: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开启了近代化道路;

6

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侵略性; 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

①卢德工人运动:特点:工人自发的捣毁机器厂房 ②三大工人运动:时间:19C30—40年代 (法)里昂工人运动 暴力方式

(英)宪章运动 和平方式要求选举权 (德)西里西亚工人运动 暴力方式

特点:工人自发的政治斗争

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阶级条件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 特点:有组织的 ① 第一国际 ② 巴黎公社:原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 性质:工人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政权; 内容:见书 失败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客观条件; 没有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没有得到农民支持,形成工农联盟; 没有乘胜追击。

*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进国际工人运动有组织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 思想

①自由主义思想(主流)——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②社会主义思想

a空想社会主义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一些思 想家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 代表: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内容: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反对暴力主张改良。 b科学社会主义 背景:(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暴露出来; (阶级)(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理论)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时间:1848年 标志:《共产党宣言》

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解释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影响:为国际无产阶级提供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

1999,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东盟 2002,东盟自由贸易区

影响: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

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C亚太经合组织

背景:①20C70—80年代,亚太地区使世界上经济②③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

建立:①1989,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12国外交和经济部长参加的第一届部长

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②1991,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

特点:相互尊重的平等原则;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合作方式:“APEC方式”松散的,多样的,灵活的,单边与多边相结合

影响: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大大提高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创造出了一个新模式

D北美自由贸易区

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潮流,使美国再也不能无视世界潮流;

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建立:①1992,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

②1994,该协定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内容:美加墨三国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影响:①美加墨发挥各自优势,在经济上形成互补

②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③墨西哥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④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5.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形成:新航路开辟——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20C初)——最终形成

二战后出现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发展

20C90年代——加强,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成因: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本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提供商品流通的渠道 ⑤国际金融大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

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

实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新一轮的资本在全球内的扩

7

影响:(积极)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消极)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加 强。

③引发全球生态危机

认识:①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③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

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产生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使全球化在当前形势下的具体表现,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全球化,同时也阻碍全球化发展(如集团间贸易壁垒等) 6.经济格局

二战后,两种经济模式并存且对峙——经济多极化(60.70年代) 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

俄罗斯:随着苏联解体,社会性质转变,但经济上仍占有优势

(五大经济体:美日欧中俄) 四.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演变

背景: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内容:战后如何处置德国;建立联合国

实质:美苏实力为基础的两分天下,打下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②美苏实力超群

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④国家利益的冲突 过程:(美)杜鲁门主义 时间:1947 实质:公开干涉别国内政

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 时间:1947年提出 1948年大规模实行

目的:稳定西欧资本主义;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特点:运用经济手段,更有隐蔽性

北约

(苏)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1956)

经互会(1949) 华约(1955)

发展:美苏争霸

原因:赫鲁晓夫上台,苏联扩张争霸,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调整对外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60年代末

特征:美攻苏守

缓和与紧张并存 表现:(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核军备竞赛;1962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缓和

原因:经济危机、越南战争使美国实力下降

世界多极化趋势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

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收缩海外力量,与苏联缓和,

标志美国政策的转变

在军备竞赛中,美苏差距缩小,苏联甚至稍占优势 表现:1972年 尼克松访苏

1975年 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美加等国首脑在芬兰召开欧安会,签

署了《赫尔辛基宣言》

第三阶段:70年代末——1991年

特征:互有攻守,缓和与紧张并存 表现:(紧张)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0年 美国卡特主义——武力遏制苏联南下

1981年 里根主义——小规模打击第三世界中的亲苏力量

星球大战计划——目的:拖垮苏联经济

(缓和)时间:80年代中期

原因:苏联经济困难,迫使其调整对外政策——收缩;不

干涉东欧;和西方全面和解 表现: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1987年 美苏《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第四阶段: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冷战\两极格局的结束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出现:20C60 70年代

表现\原因:欧共体——欧洲崛起;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崛起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原因:

①民主改革;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④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⑤美国的扶植;⑥美国军事订货 *不结盟运动 时间:1961 发起人: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亚非一些国家的领导人 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暴力 影响: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 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物的局面 实质: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加强:20C90年代

原因: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根本) 第三世界在国际中的地位提高 表现:欧盟的建立和扩大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要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俄罗斯仍保有强大实力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

*多极化趋势与凡—华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

①渐进的,长期的过度

②和平过渡,没经过世界大战

③五个力量中心故乡竞争、制约、竞争过渡

影响:①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

时间:1950-1953 原因: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国;冷战的产物;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特点: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影响:冷战由欧洲扩展至亚洲;保卫了中国和朝鲜安全 越南战争

时间:1961-1973 原因:越南分裂,美国扶植南越;冷战的产物;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特点:不断升级,规模扩大(战争由扶植傀儡政权到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影响:美国陷入越战泥潭难以自拔,经济实力下降; 引起美国民众反对,反战

8

和平运动高涨

美国开始实行战略收缩,美苏争霸形式转为苏攻美守的局面 中东战争

时间:1948-1982 五次中东战争

原因:地理位置重要;宗教和民族问题复杂;大国的插手,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年联合国巴以分治的决议偏袒以色列;犹太复国运动

影响:阻碍中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造成灾难 *中东和平进程

1977埃以会议,和平谈判,1978美埃以《戴维营协议》 1982巴解组织提出“以土地换和平”

1993巴以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是中东和谈的重大突破 2003联合国,欧美俄退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印巴战争

时间:三次印巴战争1947 1965 1971 原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克什米尔的领土归属问题;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的宗教问题;大国插手

影响:使南亚次大陆地区局势紧张 两伊战争

时间:1980-1988 原因:领土争端——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民族矛盾——伊朗的波斯人和伊拉克的阿拉伯人

宗教争端;萨达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影响:给两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海湾战争

原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特点:高科技战争;“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的局部战争 伊拉克战争 五.文化

科技:第三次技术革命

时间:20C40 50年代(二战后)

背景:①社会的需要(二战中需新式武器;战后需发展经济)

②科学理论的突破——相对论 ③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投入 标志:①原子能技术;②电子计算机技术;③航空航天技术;④生物工程

成就:①原子能技术:1945美国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应用于核电

②电子计算机技术:1946美国第一台计算机;20C60年代互联网问世,90年代普及

③航空航天:1957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人类首个太空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 奥尔德林登月

④生物工程:20C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

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克隆成功——“多莉”

影响: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②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推动了世界格局的调整,促进了政治多极化;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现代主义文学

特点:反传统、反理性、强调个人主观感受、手法夸张怪诞

原因: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陷入怀疑、迷惘、苦闷 形式: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荒诞 派戏剧、“黑色幽默” 代表:《等待戈多》法国 贝克特 现代美术

代表:毕加索《格尔尼卡》《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特点: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对色彩和视觉深入研究 原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哲学、心理学的影响

现代音乐派别: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空间音乐、机遇音乐、偶然音乐

先秦历史

先秦阅读

先秦名句

先秦部分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历史文化

先秦文化

先秦诗歌鉴赏

先秦历史习题集

先秦君子风范

先秦
《先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先秦参考 先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