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父范勇宏:辉煌时要学会放弃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3: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父范勇宏:辉煌时要学会放弃是导演亦是灵魂

这次范勇宏彻底地、决然地离去了。对于华夏基金这个他养了15年的“孩子”,是时候说再见了!6月4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网站上,董事会成员里已经再也看不到范勇宏的名字,此时距离他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恰好是1年零1个月。从2011年博时基金肖风卸任、到2012年范勇宏辞职,再到今年南方基金高良玉离去,“老十家”基金公司灵魂人物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记忆里„„

与范勇宏离开华夏同时爆出的消息是,大股东中信证券(600030)从无锡国联手中原价回购10%的华夏基金股权,再次达到绝对控股。

“辉煌时要学会放弃”

“辉煌时要学会放弃,就像股票在峰值时该卖,尽管舍不得。这点非常重要。”范勇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年他离开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时,就曾经放弃了很多,包括数额巨大的营业部奖金。而在今年初他出版的《基金长青》一书中,也用登山来描述自己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时的心情,“登到绝顶处,便是下山时。其实,美好的景色就在登山的沿途上,快乐也就在登山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上山,高高兴兴地下山,不恋山峰,只愿攀登,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但资本市场最缺的就是那份淡定。特别是新修订后的基金法允许主要股东持股可以超过49%的上限后,招商、东方、华夏等基金公司大股东纷纷谋求更多话语权。一时,坊间把最近一波基金经理离职潮归咎于“管理层与大股东争斗”的老套故事里,而早在去年5月份,华夏“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的辞职,就被传说与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即将离任有关。当年王亚伟连续业绩垫底,甚至被撤销社保管理资格,业绩熊得一塌糊涂。但是,作为总经理的范勇宏依然对他非常赏识,因为范勇宏历来爱用敢想、敢试的年轻人,这是其一贯的范氏风格。在王亚伟留洋深造后,范勇宏对其重新委以重任,此举成就了后来华夏大盘的神话。这是一段A股的千里马与伯乐的佳话,所以对于范、王两人齐齐辞职,好事的记者们猜测——因为报伯乐知遇之恩,王亚伟选择了与范勇宏同进退?

而范勇宏之所以要退,传说中是因为他与大股东中信证券不和谐。华夏基金那简直就是范勇宏自家的孩子,自1998年从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总经理职位上离开后,他带领旧部张后奇、王亚伟、滕天鸣等创办了华夏基金并担任公司总经理,一直到2012年年中。“范总是把华夏基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华夏基金的员工称,范勇宏经常第一个来上班。可范总毕竟是职业经理人,华夏基金业绩做得再棒,规模发展得再快,也不是他自家的。而且自2002年以来,华夏基金的股权一直都在变化,但范勇宏的地位却是雷打不动的,足见其性格强势。不过,这种局面自2008年以后,变了。

2008年,中信证券100%控股华夏基金。在管理层“一参一控”的精神下,忍痛将旗下中信基金并入华夏基金,由此开始了华夏基金与大股东之间的宿怨,强势的范勇宏遭遇了更加强势的大股东中信证券。此时,范勇宏曾经谋求的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曾经寄予希望的从中信证券手中收购华夏基金51%的股权等等,一切都彻底地成为了一场梦,仅此是梦而已。范勇宏失落了,这点他得羡慕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据说窦总可能去中欧任职,成为第一个拿到股权的基金高管。不过,这是后话了。去年初,范勇宏提交给证监会的辞职报告屡屡被驳回,但是其内心去意已决,在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的一年后,他终于彻底地无官一身轻了!

是导演,亦是灵魂

这次与范总前后脚离开华夏的,还有投资总监刘文动和另外2名基金经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这些核心悍将纷纷离职,华夏基金的牌子还是响当当的,当时很多人担心——“没有了王亚伟的华夏基金还是华夏基金么”?当然,是的!走了王亚伟,还有

项怀志,其业绩不输曾经的“一哥”,而项怀志也正是2005年经由范勇宏之手引进到华夏的。“对基金经理管理要讲艺术。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剧组,我好比是导演,他们都是大腕、明星。对他们的管理既需要科学,还需要艺术。”范勇宏如此阐释他的管理艺术。

所以,他有底气对同行们说,“即使所有的产品都是同质的,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基金在不同的管理人手中最后的回报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手里有170多个投研人员,在业内范勇宏第一个提出“研究创造价值”,如同他当年在面对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的困境时,成立华夏之星股市研究中心,出版《荷露》杂志以吸引投资者,可以说范勇宏对股票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所以对于股市的潮涨潮落心里有数,华夏基金是2007年为数不多的两三家没有参与大比例分红、拆分游戏的基金公司。相反,在6000点市场一派狂热之中,华夏基金暂停了大多数基金的申购,而建议银行只卖债券基金。在公募基金公司规模冲动之下,范总此举不能不令人说声,佩服!

还令人佩服的是,范总把华夏打造成了基金界的“黄埔军校”,江晖、张益驰、孙建冬、杨爱斌、张龙、郭树强和王亚伟等知名基金界人士均出自其门下,而目前不少基金公司和阳光私募的掌门人亦是出身于华夏。而对于基金这个资金密集型加高智商人才密集的行业而言,这些优秀的人力资源都是范勇宏的宝贝,在“业绩为王”的经营观念下,华夏基金规模迅速扩张,继续牢牢地把持着中国公募基金界“第一把交椅”的地位。而这把交椅背后则是“范导演”的勇于创新,现在华夏基金执行“以投研业绩为核心导向”正是范勇宏2005年创新的结果。

包括项怀志在内的很多投研人才都是从那时候开始陆续进入华夏工作的,“这是一个创新型的行业,很有个性的行业,不能管死,但又不能因为过度的放纵导致积累巨大的风险。”范勇宏对待投研人员张弛有度,这种强大投研支持与宽松自由的投资决策氛围,让很多旧华夏人至今还怀念不已。这是范勇宏的第二次创新,相比起来,他的第一次创新则是被逼上梁山。

2002年是基金业最黑暗的一年,市场上54只基金有52只低于面值,对于基金“坐地收钱”的讨伐声四起。此时,华夏基金规模已有170亿元,旗下除了5只封闭式基金外还拥有首批开放式基金之一的华夏成长(000001),也就是王亚伟曾经担纲的那只基金。这一年,范勇宏把华夏基金的未来押在了创新的筹码上,推出了纯债基金华夏开放,一举创下了当年最高的发行纪录。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年的12月底,华夏基金还获得了首批社保管理资格。哲学家有云,万事万物都存在路径依赖。正是范总的这种敢于吃螃蟹的精神,才造就了华夏基金今日的“大佬”地位,即便在公司股权结构不符合监管要求的49%上限的那几年中,虽被证监会责令停发新产品,但公司元气仍未大伤,江湖地位仍在。但正因范勇宏的强势,才造成了他今日与大股东之间的裂痕,“自己将休息一段时间”。他对媒体说。但问题是,离开了王亚伟的华夏基金还是华夏基金,但离开了范勇宏的华夏基金还是华夏基金么?挥挥手,作别华夏

“一个时代的结束,难免伤感。”有华夏基金员工对记者表达了失落,早在去年王亚伟告别酒会的觥筹交错间,这种落寞的感觉就在华夏基金内部潜滋暗长,而如今这一天真的来了!范勇宏的这个名字今后将再也不与华夏基金有些许瓜葛,或许今后集体拍照时也不用再喊“业绩”来替代“茄子”了,因为这是“范式”时代的终结。范勇宏未能做到一柱擎天,肖风、高良玉也同样不能,他们现在能够做的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他们离开后,手下一些骨干也纷纷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肖风离开后,博时基金主管投资的副总经理杨锐与主管市场的副总经理李雪松离职,另外,还有夏春等5位基金经理离职,而何宝继任博时总经理还不足两年,也于近期公告辞职„„曾经熠熠生辉的公募基金经理群体,近年来频频上演“私奔”或者集体出走事件,这背后恐怕不是简单地以“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内斗”所能够了事的,这个解释如同城管打人是“临时工”所为一样苍白无力。

范勇宏曾经试图以一己之力来推动基金行业股权激励、管理层参股等先河,但制度就在那里摆着,不管你如何挣扎、如何与大股东抗争,都没有用。况且,就华夏基金的薪酬水平而言,中信证券也不是抠门的主儿,连王亚伟都曾经说薪酬已经体现了价值。而为了这事,中信证券还罕见地公开表态,将建立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通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保持市场竞争力。

不过,留住人才除实施有竞争力的市场薪酬之外,恐怕更多的还是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否则,一柱擎天式的人物一旦离去,不仅是对于股东,而且是对于我们基金投资者而言情何以堪?巴菲特说过,买那种傻瓜都可以经营好的公司最放心,基金公司能否做那种傻瓜都可以经营好的公司呢?

其实,不管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如何尔虞我诈,我们投资者要的除了业绩,还是业绩!

范勇宏

我要学会放弃

要学会赚钱,先学会放弃

我们要学会放弃阅读答案

我们要学会放弃阅读答案

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

教父范勇宏:辉煌时要学会放弃
《教父范勇宏:辉煌时要学会放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