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拿破仑传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8: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拿破仑传有感

我们潜心数个世纪;

在恢宏的精神之光下遍览无疑;

渺小之物尽离去;

唯海与洲凝重伫立。

——歌德

带着激动的心情,我看到的是一个古罗马的征战南北的皇帝。他出生于科西嘉岛,带着岛上代代相传的勇气、不屈和意大利的浓重家族观念,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学校里忘我学习;战场上快速成长;土伦战役展露军事头角;平保皇叛乱成为政坛新星;征服意大利赢得极高声誉。远征埃及失利;雾月政变掌权。加冕称帝,颁布法典。多次打退反法同盟,乘胜扩大法国疆域。远征俄罗斯失利元气大伤,反法同盟趁虚而入被迫退位。不气馁重建百日王朝,失时机兵败滑铁卢。错投英流放孤岛,孤一生含恨驾崩。

是什么让一个区区中尉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是什么让一个行伍出身的瘦小青年独占大段历史而无人与之相争?又是什么让十九世纪的整个欧洲因一个骑着战马的矮个而颤栗? 鲁特维克把他归为:自信,精力和想象力。自信和精力自不必说,那一个征服者会令敌人闻风丧胆,那一个独裁者不是神经高度紧张的批阅文件。只是这奇特的想象力不好琢磨。看了,鲁特威克解释道想象力体现在:计划的变更、政务的处理、军事的指挥。以下是我的理解: 拿破仑一生有三个大计划,解放科西嘉、征服亚洲、统一欧洲。他的这些计划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童年和少年以及青年时代,他都作为一个复仇者想解放他的家乡,但当他三 次领导失败后,他被逐出科西嘉岛,这个计划由此搁浅。征战的胜利和支持者的增多使他酝酿并进行这他的下一个计划——征服亚洲,做亚历山大第二。但他的“新东方帝国的梦想撞上了英联邦帝国的既成事实。”法国舰队在地中海被英国全部歼灭时,有一次,这个庞大的 计划搁浅了。面对反法同盟的多次战争和政治,他又在为自己最后一个目标努力(他当时可能没有想到是最后一个),就是这样,他自己都承认,“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去哪的人是走不远的。”

面对繁杂的政务,这个独裁者总是显得得心应手,内政、外交。他从青年征战开始, 就在用灵巧的战术。他总是在自己得胜时与对方提出条件,进行谈判。以武力为后盾自然是谈判的基础,但谁又能不佩服他对人心的研究呢?他把握住了对手心理上的瞬间微妙的愿望,进而提出对自己一方最有利的条件。想象力的运用使他不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更能作为一名卓识的政治家出现在世人面前。 拿破仑的军事指挥艺术我并不能理解。但它的确曾说军事指挥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最高级的艺术。他曾说过“我对权利的爱就如同艺术家对小提琴的爱。”也许军事也是这样的吧。他曾说他对战争中的一瞬间灵感促使他赢得了一场关键战役,这或许是艺术,但这种艺术是建立在完全精准的计算上的,也许他对于经验的积累已经内化而错以为那是艺术或灵感。是的,很可能,天才都是这样的。 另外一点是我很看中的,书中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对他不屈不挠,不具失败的品质进行描写,但通读整本书我总觉得被这种气氛环绕。为解放科西嘉进行3次努力,3次失败,在同一件事上失败3次谁会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呢?第一次被反法联军赶下台,流放时的他仍然没有一点绝望,在岛上一刻不停地建设,并且能够有勇气面对失败,更有勇气东山再起。 用书中一句话——他,屡试屡败!难道每一个奋进者的青春都是用一连串的挫折构成的吗? 这是一个永不安宁的灵魂,即使是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法国~~~陆军统帅”

是什么毁了他?是叛徒的出卖?是联合绞杀的压力?是民众的背弃?是帝制? 从个人角度上来讲,是自信,精力,想象力。他成功的因素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他的自信,或者称作自负。给他带来了战争的胜利,权利接踵而来。他有了地位,有了金钱,有了一切,他并不为这些所绊。但他想要这些变成荣誉,光辉他的祖先,传给他的后代,让波拿巴家族拥有这一切。而祖先和后代都不是他能独立完成的。自信与正统首次摩擦产生了矛盾。于是他的思想变了,从一个革命者变成正统君主,并且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 这样做并没有赢得欧洲其他帝王的好感,反而惹怒民主人士,得不偿失。

他的精力,本身并没有给他惹来多大麻烦,但它的确有影响。拿破仑一天要批阅成百上千的文件,一刻不停地工作,周围的人无法跟上他们皇帝的节奏。其实没什么。但他的精力随着年龄渐长而渐少,以至于在战场上的他似乎已不能精准无误,加上家族遗传的胃病, 他在该追击敌军时犯病耽搁了时机,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或者是因为年老不能准确判断, 抓住战机。俄罗斯和滑铁卢的惨败多少都有这个因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想象力。因为加上自信自负的力量,这种纵横驰骋的想象力更具杀伤力,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他的想象最不该到达的地方就是埃及和俄罗斯。埃及是法兰西海上部队损失惨重,俄罗斯的该死的气候和广袤的纵深使法军元气大伤。同时,对自己的亲信,我相信拿破仑应有所察觉,身边的人的野心和叛变,但他却不对他们进行制止,他过于相信别人,有时有太不相信别人,这种矛盾的气质在艺术家身上才能找到。

另外有一点,不是它自身的原因,而是他所处的时代。19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刚刚开始传播,虽然欧洲人知道了自由平等,知道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他们仍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拿破仑认为在这个外面不安稳,国家处于特殊状态时,权利集中到 一个人手中更妥善,而民众只要平等即可,平等就意味着自由。但法国群众不买账。他想要建立的欧罗巴合众国,我觉得可能就是欧盟这样一个组织,但比欧盟更集中,他希望,欧洲各民族都在一个国家的管理下,统一货币度量衡,在欧洲境内的任何地方旅游都像在自己国家一样。他的想法在那时是很先进的,就连21世纪的今天都还没有实现那样的统一。天才的眼光总是时下人不能理解的,需要时间和历史的铺陈,后世才能理解并把他奉为伟人。波拿巴的倾向是正确的,但是否一定要实现就不一定了,所以,今天,我们认为他最大的贡献还是法典。但被反法同盟打败而死在孤岛上,他某一角度讲,他的确是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他的生命,经历了少年时代的梦想,青年时代的筹划,壮年时代的统治,流放生涯的孤寂,成功的荣誉,失败的唾弃。一切,他都经历了。巨星陨落,应该是要坦然,正如歌德所说——举世之人,无论是谁,都享最后的幸运,都有末日的来临。他得到太多,必将为此失去一切。然而人们总是记着那些辉煌的日子,“皇帝又站在市中心了。”

读《拿破仑传》有感

读《拿破仑传》有感

读《拿破仑传》有感

读《拿破仑传》有感

读拿破仑传有感[材料]

读拿破仑传有感.doc

读《拿破仑传》有感1000字

读《拿破仑》有感

读拿破仑有感

读《拿破仑传》有感 思修心得体会

读拿破仑传有感
《读拿破仑传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