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云南省龙陵一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7: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云南省龙陵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C.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D. 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2.“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

)

A.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 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 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 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3.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 A. 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 有利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C. 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4.《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5.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特点不包括(

)

A. 路德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当作教会的天然保护者 B. 提出教会和国家政权分离

C. 引发了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6.彼得一世在法令中规定: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王,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这反映出彼得一世(

) A. 强迫农民服役 B. 强制农奴劳动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推进西方文明生活方式 7.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蒙昧时代,主要是因为(

) A. 社会经济凋敝 B. 政治四分五裂 C. 教会神权统治 D. 王权极度衰弱

8.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9.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 农耕经济 B. 法家思想 C. 中央集权 D. 轻罪重罚

10.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 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 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促进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12.在纪念梭伦的邮票上面有他的名言“避免极端”。其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颁布“解负令” B. 鼓励发展工商业 C. 建立“五百人会议” D.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3.梭伦改革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这主要是为了( ) A. 满足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 B. 实现雅典社会的稳定 C. 彻底解决平民面临的问题 D. 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为了(

) A. 提高自身的素质 B. 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 C. 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15.2013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 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6.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 A. 日本门户打开了 B. 改革时代到来了 C. 民主政治建立了 D. 扩张战争开始了

17.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地冲击之下,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彻底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的措施是(

) A.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B. 消灭盗匪

C. 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割据势力 D. 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

18.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

) A. 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 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 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 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19.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20.从16世纪开始,埃及就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进行政治统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 ②彻底消除了马木路克的势力 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 ④实行包税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1.1868年,日本睦仁天皇取《易经》中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为年号“明治”,其改革统称“维新”,则来自《诗经·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表明他决心(

) A. 振兴国家 B. 加强皇权 C. 学习中国 D. 学习西方

22.从1811年开始,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持续近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关于战争结果及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埃及在事实上获得了独立 B. 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C. 巩固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D.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3.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②农奴得到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广大农奴不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④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4.当日本幕府统治陷入危机,而又出现了西方侵略的时候,尊王论和排外论相结合,形成了“尊王攘夷”的思潮。“尊王攘夷”运动在政治上主张(

) A. 协助幕府抵制外国侵略 B. 推翻幕府统治,还政天皇 C. 尊崇天皇,抵御外国侵略

D. 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25.虽然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获得事实上的独立,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最终结果是失败的,其决定性的原因是(

A. 穆罕默德·阿里只进行了局部性的变革,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的结构变革 B.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缺乏群众基础,没得到社会成员的有力支持 C.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对现代化的改革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 D.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6.“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日本武士对此做出的反应不包括(

) A. 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B. 改革幕府,实现富国强兵 C. 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D. 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27.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A. 中下级武士破产 B. 西南大名强大 C. 民族危机加剧 D. 倒幕运动胜利

28.为纪念俄罗斯农奴制改革150周年,2011年2月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发行了一枚精制金币。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断裂的锁链”象征着(

) A.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 1861年改革并不完美 C. 广大农奴从此获得解放 D. 农民对改革并不满意

29.在发展近代工业的过程中,埃及举措,其中不包括(

) 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积极发展军事工业

阿里王朝和日本明治政府采取了一些相似的C. 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D. 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30.下图反映的是明治维新的哪一项改革的成果(

)

A. 实行“四民平等” B. 倡导“文明开化” C. 推行“殖产兴业” D. 改革教育体制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

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

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8分)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

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 (2)对材料四应怎样认识?

(3)以上材料在表明天主教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33.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强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虽特征不同、手法各异,但其兴盛颇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寻:①鼎新革故,变法图强;②发展经济,壮大国力;③创新科技,崇文重教;④对外拓展,取长补短;⑤发展军事,富国强兵等等。

(1)针对上述说法,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日本各有什么措施使其走上近代化道路? 材料: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被誉为“田武夫必读之书”。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到上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日本)福泽谕吉被誉为“东方的伏尔泰”,著述颇丰,影响巨大。他每出一本书,“天下少年就群起遵从”,“父不能制子,兄不能禁弟”。他所著的《劝学篇》总机销售了340册,平均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人读过这本书,一直有人尊称福泽谕吉是所有日本人的老师。

(2)根据上述材料所给的角度,评述材料中的现象与改革的关系,并据此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在这方面的差异。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来到日本,同日本发展贸易。17世纪初

荷兰和英国也同日本建立了贸易联系,同时,天主教也传入日本,信徒一度达到十几万之众。德川幕府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在17世纪30年代连续五次颁布了锁国令,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活动。 材料二

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商船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德川幕府在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日本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地方要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国家高度集权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可以采用,美国联邦制度就是借鉴了的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朝代所采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一个有一个的高度,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故B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度虽然有集权趋势,但是过于松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权力并不是很大,所以才会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战乱故应该排除D项。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答案】C

【解析】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3.【答案】D

【解析】本题可结合时代特点即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D

【解析】宋朝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应该选D。转运使的主要作用是将地方财税运送到中央,不是去管理地方财政和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 5.【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的主张迎合了一些封建统治者摆脱罗马教廷束缚的要求,得到了当地诸侯的支持,其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人民应当服从政府的主张体现了他的教权服从于政权并受政权保护的思想,但并没有提出教权和国家政权相分离。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题干的核心是指沙皇的专制,D项与材料不符;A、B两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C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实行神权大一统的统治,它垄断文化教育,控制社会生活,欧洲社会处于黑暗和蒙昧的状态。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考查宗教改革的实质。材料中“因为他(教皇)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故本题选D项。宗教改革表面上看是反教皇的宗教斗争,实质上是在反天主教教皇名义下的反封建斗争,所以A项不对,B项反君主说法不对。这场运动主要是反对天主教教会,主张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教会的政治运动,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 9.【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提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 10.【答案】D

【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11.【答案】B

【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试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反映了梭伦“避免极端”的主张。 13.【答案】A

【解析】首先可用排除法,③④在时间上均与题干要求不符,故可排除。其次可用理论分析法,可从“国家”这一概念入手分析得出结论。 14.【答案】C

【解析】中原地区发达的农业文化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调整政策的动因,故正确选项是C。 15.【答案】C

【解析】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示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C。 16.【答案】B

【解析】从引文“长洲”“萨摩”这两处地名可知所述是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倒幕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洲、萨摩、土佐、肥前等地。在倒幕成功后开始了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不符合提干19世纪后期的时间。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引进、制定、改造的。引文中没有反映日本对外战争开始的线索。 17.【答案】D

【解析】创办近代工厂,引进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的手工生产,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 18.【答案】C

【解析】深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借深圳的发展来带动内地的发展。 19.【答案】选项中涉及的四种状况都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变化。 【解析】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仔细审题的能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借助马木路克实现对埃及统治的,包税制属于经济统治方面的内容,故排除②④。 2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向明而治”和“其命维新”可知,明治天皇把振兴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故A符合题意。 2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战争持续了近三十年,长年的穷兵黩武最终动摇了其政权的根基,故C说法错误。 23.【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原来少,不足以维持生计,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因此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尊王攘夷”,即要求尊奉天皇,进行改革,以抵御外国侵略,实现富国强兵,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25.【答案】A

【解析】上述表述都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并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统治基础,而是对封建统治加以修缮和维护,继续加强封建统治,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是世界潮流的形势下,是违背潮流的。 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背景。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末期,列强开始入侵,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根据所学,A,B,C正确,当时推翻的是幕府将军,不包括D。 2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A,B,C,D中属于外部原因的只有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民族危机,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28.【答案】C

【解析】农奴制是套在农奴身上的“锁链”,也是束缚俄国进一步发展的锁链。砸断“锁链”,象征着农奴从此获得解放。 2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在阿里改革时,并没有大力扶植私人企业,A,B,D都是它们的相同点。故选C。 30.【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了在“脱亚入欧”理论下,日本达官显贵学习西方生活方式,举行化装舞会,彻夜狂欢的情景,是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影响的产物。

31.【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

32.【答案】(1)原因:①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天主教会的腐败。③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2)认识:①教会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地位。②教会采取的手段卑劣野蛮。③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已经开始。

(3)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遭遇各方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析】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33.【答案】(1)俄国废除农奴制,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由劳动力,开辟了国内市场;日本政治上“废藩置县”和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和“殖产兴业”,社会生活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和大力推进西化),军事上建立现代军队。两国的上述措施促进了他们走上近代化道路。

(2)改革与思想宣传、思想解放息息相关,思想解放的广泛性和力度强能促使改革成功,否则影响改革进程、甚至使改革夭折;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和维新之时,国人所接受新思想具有广泛性和一定深度,而中国虽然有西学渐进,但不够广也不够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俄国农奴制改制、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能力要求是从特定的角度探讨、论证相关历史问题。第一问主要从题干给定的五个角度论证俄国和日本是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第二问首先要概述思想解放和改革之间的关系,然后用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差异来论证这种关系。试题设计蕴含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34.【答案】(1)①西方列强采取经济和宗教形式开始渗透到日本社会;②幕府统治者害怕西方势力危及自身统治。 (2)西方商船把大量商品运进日本,在日本大量倾销商品,实质上反映了日本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影响:日本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破产;国内市场物价暴涨,导致经济混乱;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 (1)问材料一从经济和宗教两方面说明了西方对日本的影响,但闭关锁国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日本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第(2)问图片反映了西方大量商品运进日本,反映的实质是日本成为与西方相联系的市场,其影响则是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云南省龙陵一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龙陵一中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玉溪市华宁二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含答案

慈利一中下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

云南省楚雄州一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

云南省文山州一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

云南省宣威一中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

浙江省永康一中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云南省龙陵一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龙陵一中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