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版)

发布时间:2020-03-01 22:55: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

在白浪河沙滩上打“转秋千”的热闹情景。据邓华《潍州旧影》

老照片故事会

第六场

时间

8月14日

地点

潍坊百大汽车园

主讲人

张黎明

潍坊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大家都知道,祖上是正宗老潍县人的家庭,过年过节在礼节和吃喝上都有许多特殊的习惯。虽说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如今在潍坊,40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老潍县舞龙灯、打“转秋千”之类的传统节日活动到底是什么样子了。8月14日上午,在百大汽车园老照片故事会现场,主讲人张黎明为大家讲述了老潍县人过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时的传统活动。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下,老潍县城里过节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好像重现在大家眼前。 主讲人简介

张黎明,64岁,潍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北海书画院副院长,潍坊市老年大学特聘教师。

百大汽车欢迎各位文史爱好者莅临参观,如您有珍藏的老照片,可发送扫描件至lzpgsh@126.com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预约参观电话:73634637363989。

元宵节―――耍龙灯步骤复杂

在老潍县,过元宵节时,最热闹的活动当属闹花灯,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出灯耍”。以前,老潍县城里爱好扎灯、画灯和耍灯的子弟们从大年初二的晚上就开始“出灯耍”,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并在正月十五时达到高潮。所谓的“出灯耍”并不只是耍花灯这么简单,还包括踩高跷,跑旱船等杂耍项目,全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图个开心。

在整个“出灯耍”的过程中最有看头的压轴大戏便是耍龙灯。据史料记载,1915年潍县城里郭家巷所出的龙灯是这样耍的:表演开始前,先听见吹海螺的声音,意为“龙吟”,喜欢看灯的人有的顾不上吃完饭就扔下碗筷跑到街上去了。

表演开始后首先出场的花灯是“四大帅”,即鱼鳖虾蟹。后面跟着“小四大帅”,就是由四名孩童挑着的四盏小花灯,造型与前面的“四大帅”相同。在这些花灯之后还不是龙灯,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日月双灯,紧跟着是八对云彩灯、八对花瓶灯和八对蝴蝶灯,伴随着不同的锣鼓点出场,还根据所经地点的不同而排出如万象更新、四季发财等吉祥字形。

这些花灯耍完后便排成一座龙门状,这时便是压轴的龙灯出场的时机了。“龙”并不急着出场,而是卧在门内。有一人持“引珠珠”在“龙头”前三引“龙”出门。之后被“惹怒的龙”才会从龙门里一下子冲出来,一路从城里的大十字口沿着现在的东风街耍到东门,然后在那里的瓮城里耍一阵子。其它的花灯则全部被搭在东门的城墙上,从远处看,灯火通明,很壮观。耍龙灯的高潮是“龙”到白浪河取水。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所有耍龙灯的人站在连接城里和东关的小木桥上,“龙头”分别从左手边和右手边入水,然后迅速出来,后面的人全部按照这个步骤操作。于是,岸上的人看到一条闪光的“大龙”在桥两岸的水中不停穿梭,十分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龙灯经过城中大户人家时,户主为了让龙灯在家门口多停留一会,往往会拿出鞭炮点上。按照规矩,鞭炮声停止之前,龙灯是不能离开的。也因为这个原因,耍龙灯的时间经常被一再拖延,有的时候能从下午6点一直耍到第二天凌晨1点。耍龙灯的人回家以后双腿累得都无法搬到床上去。即使是这样,他们也非常开心。

清明节―――打“转秋千”很热闹

老潍县清明节有打“转秋千”的习俗。“转秋千”顾名思义就是转着打的秋千。以前的白浪河沙滩非常热闹,每逢清明节期间,南沙滩上会连唱三天京剧,而北沙滩上则会扎起高达二十多米的“转秋千”。

支撑这个庞然大物的是一根用白杨树干做成的中心立柱。立柱底下是一个装有轴承的巨大底座,从底座向上,到达与成年人身高相当处,用四根木棍在立柱上交叉绑成供推动秋千用的双十字架,周围挡以木墙,其间可容十几人轮流推转。由此再向上四五米,便是有斜柱撑着的牢固架子,上面呈平台状,铺有木板,另有一斜坡状的木板走道,供打秋千的人上下。再往上四五米,便是“转秋千”的枢纽处,此处的中心立柱上斜出很多根木棍,用结实的绳索垂下十几到二十个秋千座位,俗称“牛索头”。

因为打高达二十多米的“转秋千”看起来有点疯狂,所以城中的大家闺秀们往往没有兴趣,打秋千的多是城外的乡村少女。由于负责推转“转秋千”的都是乞丐,所以为了抢占“转秋千”上为数不多的座位,乡村少女们都会提前一天找到乞丐们的“老大”,许诺说清明节当天会给他们捎来多少张饼和多少个鸡蛋,以求乞丐们给占好位子。

乡村少女们玩耍完毕以后便迎来了打“转秋千”的重头戏―――拔旗。在中心立柱的顶端插有一面小红旗,上面挂有1000枚铜钱。首先把多余的秋千座位绑起来,只剩下八个,上来八名彪熊大汉“压”秋千,然后秋千开始转动。此时,众人一拥而上,向立柱顶端爬去,第一个爬上柱顶拔下小红旗的人便获得那1000枚铜钱。爬上柱顶的人并不能马上下来,还要在上面“打故事”,就是表演节目。

中秋节―――蒸月念月祭月

老潍县人过中秋节,除了吃团圆饭、吃月饼以外,还有三项有特色的活动,那就是蒸月、念月和祭月。其中,前两项蒸月和念月中的“月”并不是指月亮,而是指一种满月形的面食。

平常百姓家一般在八月十五的前一两天发面、煮枣,由妇女们开始做“月”。“月”是由两层圆形的面饼,中间夹上煮熟的小枣做成的。然后在上面做一层很薄的带花边的“云肩”(因为形状像极了妇女披在肩上的“制如四垂云”的装饰物―――“云肩”)。在“云肩”上再做上各种精巧美丽的花卉图形,比如说杏花、天竺、竹子、石榴等。如果是给孩子制作的,还要做上一只从月宫里弄来的小兔子。这是显示妇女一双巧手的好机会。有的“月”做得精巧绝伦,像艺术品一样。

“月”做好蒸熟后,在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人手一个,在上面插上一只点燃的香,在天井里,过道里,大门外,便开始高声诵念儿歌,这个过程叫做“念月”。儿歌的词是:“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栓一天井了„„”此起彼伏的念月声成为中秋节夜晚一道别样的风景。

与此同时,妇女们在天井的西北角,面对东南角刚刚升起的一轮圆月设下供桌。

当明月升高,近于中天时,有的人家还要拿出一张箩,隔着丝网看月亮,传说可以看到月亮里的梭罗树和捣米的兔子。

本报记者孙锦整理

传统节日习俗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民风习俗调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清明节传统节日习俗【作文】

传统节日习俗及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

传统节日及习俗报告

潍县竹枝词

潍县战役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版)
《潍县传统节日习俗民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