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0: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意义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突破,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1、知识衔接:拼音、书写、算数知识的衔接

关于认读识字:

识字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拼音识字和形意识字。拼音识字主要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到初中阶段,孩子现在学会了拼音,也就掌握以后的文字认知方法。目前,很多孩子都能熟练掌握拼音的认、读、写、拼读四个基础环节,而在最后的“拼认”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当汉字和拼音在一起时会拼读,会认字,但是当拼音和汉字分开后就不认得了。

关于写字:

目前很多教育机构大多采用“生产线”的方式教授孩子写字,结果是:每个孩子写的字都如出一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写字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而目前学写字的方式多是临摹文字,不能帮助孩子做到表达的目的。不仅教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更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个性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重要的是通过书写,培养孩子表达的欲望。

2、能力衔接:听课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注重孩子的幼小衔接,是老师和家长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家长和孩子少走许多弯路。 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1、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2、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五、研究文献: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

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

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

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

六、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像小学靠拢,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部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背书包上学,活动时间延长,每天布置作业等。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七、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1.应端正学前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幼儿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品质。幼儿园要切实为培养下一代负责,严格按着幼儿教育的规律组织教学,决不能拔苗助长。

学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为小学打基础,明确认识自己的任务是为学校教育做准备,幼儿园应避免使用小学教材,因为这样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还会降低他们入学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他们智力的停顿或延缓。幼儿园应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心理、生理、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特别是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发展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长期目标。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2 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日常联系工作

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参加研究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与一年级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使双方在交流。互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主要前提。 幼儿园教师只有在了解小学一年级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为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行必要的安排和适应性训练。小学教师也应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点、具体内容,然后根据一年级授课大纲要求,适当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在儿童生理和心理上顺利适应幼小之间过渡。

八、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幼小衔接”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国内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幼小教育问题的凸显及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变的更受重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幼儿的身心都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和其中的各因素的关联对其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和登洛浦的幼小衔接生态系统图将幼小衔接中的微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此系统中三因素的现状及问题,并构建了理想的三因素生态系统模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幼小衔接中幼儿园教育“超前化”,忽视幼儿天性,加重幼儿学习负担;小学教育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承,以知识作为幼小衔接的唯一评价标准,客观增高衔接“坡度”;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落后,很多家长不够重视幼小衔接,甚至单方面的采取不作为的态度。作为微观系统的三要素,三方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也未能有效合作,更造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针对现有问题,本文提出总结性建议:首先,更新衔接教育的理念,摒弃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过渡方式,提升幼儿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其次,提高幼小教师的衔接素养,这也是促进衔接教育的关键,打造一批“贯通型”教师队伍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再次,着力促进微观系统中三因素的互动合作,增强三者的教育合力;最后,应建立和健全幼儿衔接能力的评价和监督机构,让衔接工作有准可参、有据可依。

九、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

【摘要】:近些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文件中指出的“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使人们重新开始重视衔接教育这一领域。 由于幼小衔接教育在我国发展尚未成熟,过快、“无政府”的发展导致现实中乱象从生,如南京“天价”幼小衔接辅导班、幼小衔接班入班难、幼儿园小学幼小衔接被架空等,严重影响了衔接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终身成长。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那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和组成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置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落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政府、教育管理者角度应该如何制止乱象继续繁衍?幼小衔接课程该怎样设计?怎样组织内容?又怎样规范落实?如何让幼小衔接课程从全局出发规范良好的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有助于促进幼小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本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课程为突破点,以教育政策学为研究基础,采用定量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幼小衔接的两头,即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 调查中,笔者发现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实乱象和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的构建提供了必要性,而法理支持和政策借鉴两个方面为其提供了可能性。最后,论文从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目标、课程政策结构、课程政策执行反馈、课程政策保障监督四个方面尝试初步构建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

十、缺乏全面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师

1、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 形成教育合力

幼小衔接是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学校,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课题,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

\"幼小衔接\"是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学校,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课题,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首要保证。

经调查,我园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着四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 1.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2.20%的家长认为大班应取消午睡。3.40%的幼儿晚9:30刁一入睡(若取消午睡,幼儿日睡眠仅有9小时)。

4.18%的家长不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孩子表现不如意时采取批评力一式,压制了其积极性和卞动性。家长不正确的 \"衔接观\"和教育方法给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做到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与我们同向1 我们开学前对大班40名幼儿进行家访,到家庭中坐下来面对面地和家长探讨通过哪些活动激发幼儿入学愿望,是参观小学观察小学生活动,还是父母向孩子介绍自己小学时最难忘的事! 引导家长与我们共同培养幼儿兴趣,家庭中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提高各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等。与家长一起制定幼儿家庭作息时间表。征求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意见,全面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2、小学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

【摘要】: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和各种心理适应的挑战。研究小学儿童自我控制的测评结构,对促进自我控制的培养尤为重要。采用教师评定问卷,选取小学1~6年级学生1097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自制力和计划性五个维度。依据验证结果设计情景实验,与问卷结果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小学儿童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了解和评估小学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工具。

3、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

奖励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具有必要性,它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使幼儿获得自信和愉悦感,从而不断的重复和保持这些良好的行为。而关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作为奖励主体的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幼儿奖励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本研究对幼儿奖励策略的实践调查发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肯定奖励策略的教育价值;教师对于奖励概念的理解正确;但也认识到了奖励的一些负面功能;教师以奖励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辅助措施;教师能够根据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对其进行奖励;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但幼儿园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奖励内容中对于幼儿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奖励较少;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奖励时忽视了奖励的“质”,忽视了幼儿的内在动机;奖励缺乏明确的奖励标准,缺乏奖励理论知识体系的引领。总的来说,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奖励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奖励目的、明确奖励功能;奖励的内容要全面,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品质应受到重视;奖励要有个体差异性,适当增加纵向比较的比例;奖励要注重效果,关注奖励的“质量”;奖励要面对全体的幼儿,关注幼儿的内在动机;奖励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建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奖励体系。 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总之,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多阅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了解小学生在入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历,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教育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

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