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0-03-01 18:26: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化,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和数学实践活动。]

二、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解决问题,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2、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

3、图形与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景仰学习新知,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4、表内除法与原义务教材相比,用

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5、万以内数的认识优化教材知识结构;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6、克和千克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7、万以内的加减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8、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9、找规律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表内除法

(一)

(二)

2、万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表内除法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计算能力的培养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相对于加法、减法和乘法而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直接生活体验较少。因此,建立除法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表内除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呢?

首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除法的意义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此,在认识除法的意义时,教材专门安排了平均分的教学。平均分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创设“分一分”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不同的分法(每份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在比较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第二,在操作、想象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的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如教学第14页例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时,可以用小棒(或小圆片等)代替苹果,先让每一位学生动手,独立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平均分的策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如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分;有的先两个两个分,再一个一个分;还有的先估计,然后直接就三个三个分。分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分的结果,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苹果”。再如教学第14页“做一做”时,也应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但操作前,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每份大约有多少瓶矿泉水,并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快”。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可再一次提出开放性问题:还可以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瓶?组织学生继续探索。这样,通过多次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平均分,逐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学生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其次,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有意义接受的方式。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要从具体到抽象,即让学生能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体验其中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抽象回到具体,即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描述算式的意义,加深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如“12÷3=4”既可以理解为“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4个”,也可以理解为“有12个苹果,每人分3个,能分给4个小朋友”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求商方法。交流时,要展示学生不同的策略。如实践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用乘法口诀求商与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用

7~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掌握所有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在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后,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成为一种纯粹的计算技能,而且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技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重视除法计算技能的训练,注意合理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如适当加大课堂练习的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组织练习时,还应针对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片”等游戏形式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但什么是数感?数感应怎样培养?不少教师存在疑惑,也经常被误解。比如,有教师仅仅把数感理解为估计的能力,认为学生能较为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数量(如一袋小棒的根数、一瓶黄豆的颗数等),就说明具有了较强的数感。因此,在数概念教学中一味强调估计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算的态度与意识,其内涵十分丰富。举例来说,教材第69页有一张图片,下面写着“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这个数呢?首先,应该理解这个数表示的现实意义,即表示在跑马拉松的运动员的总人数,而且人数很多;其次,能与自己熟悉的数概念建立联系,并能自觉地进行比较。如能与自己学校学生总人数进行比较,知道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第三,能依据数的组成知识,自觉地在头脑中进行重新编码,如出现“10×10”方阵表象,知道八百六十八人表示有八个这样的方阵还要多一些。„„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可以结合现实情境呈现万以内的数,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在具体而生动的实际例子中理解数的现实意义。又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

三、四位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70页“做一做”第3题,第80页第9题)。再如,让学生学习用近似数来表达和交流,并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估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等等。

如果说精确计算教学的核心是算法,那么估算教学的灵魂就是意识。实践中,不少教师把估算教学仅仅理解为估算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这是不正确的。但小学生比较习惯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较为薄弱,往往认为“估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排斥估算,不愿用估

算解决问题,估算一直是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在本册教材的估算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创设现实的估算情境,使学生主动产生估算的需求,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重视估算方法、策略的交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第三,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渗透的过程,要结合计算、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和培养。如在计算前让学生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在解决问题后用估算来判断结果是否有误等。

(三)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突出问题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把握好以下两个重点:

第一,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第

2、3页单元主题图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数学地理解并描述图意,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切忌急于求成,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二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有待培养,有时学生的提问往往踩不到点上。这时,教师应注意及时点拨引导,指导提问方法。在学生描述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用较为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呈现文字叙述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第二,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生个体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如第4页例1教学时,除了书本给出的两种方法外,学生还会提出“13-6+22”的方法,只要学生能正确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独立探索后,应及时组织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呈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单元中,需要注意小括号的教学。在第5页例2教学时,教材第一次出现了小括号。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利用现实情境,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初步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但通过一个例题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的。需要教师在整个学期中,结合解决问题练习多次进行渗透与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如第6页“练习一”第2题、第7页第3题,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等。

(四)图形与变换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以平移与旋转为例,教学时,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丰富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为了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可安排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教师可利用实物演示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推动的移门、转动的风车等。其次,通过举例进一步感知,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但无论是观察还是举例,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又如,在研究平移方向、平移举例时,教师应注意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或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但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逐步脱离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平移”,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切忌随意拔高。如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时,没有必要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数学定义。而只要在观察具体图形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角是锐角”“这样的角是钝角”。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再如,在研究平移和旋转的距离时,只要学生掌握判断一般方法,能根据某一相对应的点(或边)判断整个图形所移动的距离。没有必要刻意要学生理解“图形中所有相对应点的移动方向相同,距离相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