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物稿】郑剑虹:中国心理传记学的开拓者(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9: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郑剑虹:中国心理传记学的开拓者

采访郑剑虹教授的时候是晚上九时许,第四教学楼里除了听到少许准备考研的学子的微弱读书外,一切都静悄悄的。

“咔!”开门声响起后,只见郑剑虹老师和蔼地站在办公室里,他右手停留在门把上,左手略微轻抚了一下额头,微笑的脸上看起来似乎有一丝他尚未来得及收起来的疲倦。

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一个整齐地列着学术刊物、著作和传记书籍的简朴素净书架以及他的办公桌上还在亮着显示屏的电脑。

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评审结果。郑剑虹主持的项目《心理传记学视角下杰出科学人才的成长特点与影响因素》获国家立项。记者了解到,在心理传记学的研究路上,他已经坚持了23年。在这20余年的学习和研究历程中,郑剑虹和台湾学者一起合作推动了心理传记学在海峡两岸的发展:发起组织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创办世界范围内心理传记学的首个学术刊物,在海内外大型会议上组织“心理传记学”的专题报告,开设课程和工作坊,培养心理传记学的人才等。成为了中国心理传记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代表人物。

情有独钟 投身心理传记学

1991年,郑剑虹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当年思考毕业论文时,因对历史学感兴趣,郑剑虹曾考虑将心理学和历史学结合,萌生创立心理历史学的想法,但去查阅资料后,他发现国外早已有此学科。“创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能想到的,很可能别人也想到了。所以我现在对学生说不要轻易使用“创新”这个词,但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勇气。”郑剑虹说。

虽然郑剑虹的毕业论文没有做心理历史学领域的研究,但他还是查阅收集了这方面的一些文献,毕业到一所师专任教后,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写成了一篇小论文于1993年在学报上发表。为了继续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1994年郑剑虹到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跟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和张进辅教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了正式与心理传记学的结缘。他凭借着自己的执着

和努力,相继于1997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心理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郑剑虹继续选择留在高校任教,并继续进行心理传记学的研究工作。他于2008年在我校心理学系开设全国首个心理传记学本科生课程,同年开始和台湾学者合作,主持翻译《心理传记学手册》,由此开始了推动心理传记学在海峡两岸发展的工作。

源于内心 敢于突破搞冷门科研

谈起科研,郑剑虹说:“做科研就要持之以恒,认准一个领域,就要持续做一下。做科研还要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学术自信和学术勇气!”

郑剑虹读硕士的时候,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氛围浓厚。当时全国最权威的心理学刊物《心理学报》几乎刊载的都是实验心理学的文章;做学位论文基本上也都要做实验,不做实验,也要做调查统计,也就是说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量化研究。

郑剑虹是一个有学术理想、自信和勇气的人,他认定是对的,就会坚持且竭尽全力去做。他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痛苦也好,困难也罢,咬咬牙就过去了,有时候不必管别人怎么看,认为有意义就要坚持做下去,要耐得住寂寞。”对历史的兴趣,让他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选择了对历史人物梁漱溟进行研究。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人物的生命故事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冷门领域,在西方叫做心理传记学或心理历史学。国外的心理传记学研究都是一种质性研究,也就是采用非量化方法的研究。在当时国内心理学研究浓厚的量化氛围下,郑剑虹的选题,无疑是增加了论文答辩的难度和风险,期间虽有所犹豫和反复,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研究领域,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成了中国心理学界第一篇心理传记学论文,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他创立的质量结合的研究模式,至今为大陆许多研究者所使用。

不忘初心 愿为心理传记学“开拓者”

2005年评上副教授之后,郑剑虹迎来了一道特别的选择题:那就是写文章尽快评上教授还是致力于心理传记学的制度化建设。因早前郑剑虹发表的文章曾被美国心理传记学家舒尔茨教授辑录介绍,2005年舒尔茨主编的《心理传记学

手册》一书一出版,郑剑虹即与舒尔茨联系准备翻译该书。在与舒尔茨教授多次的邮件联系以及随后主持海峡两岸学者翻译该书的过程中,郑剑虹发现海峡两岸的心理学系和美国、南非等国家的心理学系虽然都在90年代初中期出现心理传记学的学位论文,但十年后,国外显然在这个领域已大大领先,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为了追赶先进国家,推进心理传记学的制度化建设,郑剑虹放弃了在短期内评教授职称的想法。将时间精力投入到主持翻译书籍,以及多次往返海峡两岸商谈举办心理传记学会议,创办主编刊物、成立学术组织、推动课程开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近

四、五年,海峡两岸在研究成果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南非等国家。我们已经有条件考虑筹办首届世界心理传记学会议的事情了”郑剑虹对记者说。

“现在中国发展很快,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翻开我们的心理学教科书,概念是外国学者提出来的,理论也是外国学者提出来的,满书都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有所触动,应该深思。别人提出一个概念,一个理论,我们就追着、捧着,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这很难有突破的。”“尽管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小众学科,冷门领域,做的东西也可能微不足道,但事情总要有人做。”郑剑虹说。

勤教力学 扎根岭南传师道

都说师恩难忘,郑剑虹就是一个很重师恩的人,他和黄希庭教授的师生感情很好,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走上心理传记学的研究道路,离不开黄希庭教授的呵护、支持和指导。

“导师他开放包容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郑剑虹激动地说,“他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他能够支持并亲自指导我做质性研究,很不容易,没有一种开放包容和民主的思想,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感觉我的导师很伟大”“上学期间,他讲的话,我到现在都是记忆深刻的,他对学生的支持、关心和包容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我教育学生的具体行动。”

作为高校教师,郑剑虹深深地传承了黄希庭教授的为师之道,一直兢兢业业地扎根在岭南师范学院这片热土上用心教学和科研。“曾经有一个博士点的学校要我去,我导师也写了推荐信,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去,因为到目前为止,我的想法基本上都能在这里实现。接下来,我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我们学校成为质性心理

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郑剑虹教授除了繁重的行政、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他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挑战杯”竞赛活动,十年来,共指导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广东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校级奖10多项。他指导的学生已有3人考上博士研究生,2人成为大学副教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郑剑虹不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他都是一个行动者,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希望他的未来之路更加辉煌,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播种着知识的阳关,传递着科学的真知,铸就精彩的人生。

记者:李少梅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颁奖辞(打印稿)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校正稿)

学模范 感动中国人物赵久富

【人物】郑学哲:痴迷翻译朝韩歌曲的巡特警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学活动宣传稿

学蕴渊深滋沃土 十年磨剑剑成锋(十周年校庆稿)

学蕴渊深滋沃土 十年磨剑剑成锋(十周年校庆稿)

中国的学生应不应该学英语(英文辩论稿)A

机电学院庆中国建党90周年晚会总稿第3次修改

机电学院庆中国建党90周年晚会总稿第3次修改

【人物稿】郑剑虹:中国心理传记学的开拓者(推荐)
《【人物稿】郑剑虹:中国心理传记学的开拓者(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主题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