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参观谷文昌纪念馆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1 16:39: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参观谷文昌纪念馆心得体会

目前,进一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的活动正在八闽大地蓬勃展开。在这一股热潮中,我通过报纸、政治学习等多种渠道,对谷文昌的先进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2016年10月14日,14级思政2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东山,参观谷文昌纪念馆,更加深了我对谷文昌精神的理解。

“有一种人,虽已离去,却永被铭记;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曾任东山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就有如此崇高魅力。在东山县,他被当地群众尊称为“谷公”,他是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的“默默奉献”的好干部,他以共产党员最真切的品行,屹立于中华民族浩瀚历史中。谷文昌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用他的行动坚定鲜明地告诉我们: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些什么”。尽管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然而,他和东山县军民共同创造的业绩以及在创建业绩的艰苦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已经成为一座不朽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谷文昌精神的本质特征即: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致力发展的宗旨意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次参观东山谷文昌纪念馆的心得体会、学习谷文昌精神的意义。

一、谷文昌纪念馆概况

东山人民每逢节日祭祖时奉行的一句话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里的“谷公”就是指谷文昌,由此,谷文昌同志在东山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解放前的东山岛,风沙肆虐、寸草不生。“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风沙无情田屋休,三餐难度人外流”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随军南下解放东山的老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制定出筑堤堵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找到适宜东山种植的树种木麻黄,并在全县掀起植树造林热潮,至1964年共造林8.2万亩,全县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公里的海岸线筑起“绿色长城”。

1987年,东山人民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1999年,东山各界捐资120万元,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谷文昌陵园,内有谷文昌塑像与谷文昌陵墓;谷文昌纪念馆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立,2004年2月,建成开馆。

谷文昌纪念馆及园区建设规划总投资800万元,其中纪念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纪念馆设计风格突出了园林式的建筑特色。馆内设有6大展室和音像室,展馆整体布局由“序言、昔日东山、执政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致力发展、今日东山、永久怀念”八个部门内容构成。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的实物,再现了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书记谷文昌同志从1953到1964年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带领东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从根本上改变东山生态环境的动人情景,集中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二、谷文昌生平简介

谷文昌纪念馆中,大部分都是谷文昌在治理东山的事迹简介。谷文昌同志的生平是与东山紧密相连的,他与焦裕禄一样,都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备受百姓的爱戴。

谷文昌(1915年——1981年),原名程栓,河南省林县郭家庄人,一九四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林县的区长、区委书记,中共东山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林业局长,龙溪地区农办主任,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等职。

谷文昌于一九五O年五月十二日随军解放东山岛。从此,他在东山这个美丽的海岛上辛勤耕耘了十四个春秋。

东山岛东南部几十里风沙滚滚,侵袭村庄,吞噬田园,埋没房舍,严重破坏生产,威胁人们生存。谷文昌担任东山县长时,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排除群众的疾痛,为造福东山人民,他把治理风沙害列为政府工作重点。他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多次探风口、查风源,摸清“沙老虎”来龙去脉,制定治理风沙的规划。一九五五年,谷文昌调任县委书记,他与县委一班人,在三年的时间里,组织全县人民先后八次在沙滩上筑堤挡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造林防沙,这些办法,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谷文昌同志矢志不移,来回于张牙舞爪的沙滩,寻找制伏沙害的有效办法。不久,林业干部在白埕沙滩上发现了几株屹立于风沙中的木麻黄树。谷书记获悉后,立即组织林业技术员到实地研究、分析,证实木麻黄具有耐旱耐咸、抗风力强的特点,是制伏风沙的好武器。就这样,谷文昌同志下了决心,召开各种会议,倡导栽种木麻黄运动,他说:“不种活木麻黄,制伏风沙,就把我这副老骨头埋在东山岛。”他一面呈请中央林业部进口木麻黄树籽,一面派林业干部到广东电白县学习木麻黄的种植技术。之后,他亲自在下溪村建立了一个试验苗圃,在白埕村大园埔搞了一个试验林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谷文昌同志的关心下,大面积试验林初步成功。

一九六O年,一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战斗打响了,党政军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风雨无阻,鏖战数年。全县四百多座大小山头,三万多亩赤白滩,种上树,造了林,三十公里长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昔日“沙老虎”制伏了。沙滩造林调节了气候,保持了水土,平衡了生态,沙滩变良田,一熟改三熟,粮食产量上去了,经济作物发展了,过去缺粮短柴的沙区人民,现在不仅柴米自给有余,还为工农渔业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建设用材。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造林制伏风沙的同时,谷文昌同志还发动人民群众挖塘、打井、修渠、筑水库,开发地下水源。有效地利用水利资源。为了便利交通,发展经济,谷文昌同志领导全县人民兴建八尺门海堤,从此天堑变通途,孤岛成半岛。

东山地处海防前线,是对敌的桥头堡,也是对台工作、统一祖国的要地。谷文昌同志经常教育干部、群众要提高警惕,保家卫国,加强民兵训练,重视对去台人员家属的政治工作。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六日,蒋军海陆空一万多人,向东山县进犯。在谷文昌为首的县委领导下,会县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坚守海岛,配合解放军作战,夺取了东山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谷文昌同志大半生都在和树林打交道,可是从没有向国家要过一根木材。五十年代,组织部门建议提拔他老伴当副县长,他极力反对裙带风,坚决谢绝。一九六三年,机关干部调整工资时,因提资名额有限,谷文昌说服了老伴,主动把名额让给其他同志。一九年,谷文昌赴省任职之前,有关部门要把他在财政局当临时工的大女儿转为正式干部,随父一起调到省里工作,谷文昌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县委书记的孩子不能特殊,还是留在东山锻炼好。”

谷文昌同志于一九八一年元月三十日在漳州病逝,享年66岁,遵照他生前嘱咐,他的骨灰由其子女安葬在东山密林深处。如今,那里立起了谷文昌塑像,建起了谷文昌事迹展览馆,这是民心所向,象征着谷文昌精神代代相传。 为表彰谷文昌老书记的功绩,激励后人,东山县委、县政府于一九八七年七月特立丰碑,以志纪念。碑的正面写着: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谷文昌虽然去世24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他和东山县人民共同创造的业绩,至今在东山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辉。随着东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

三、学习谷文昌精神的意义

“政声人去后,功德在民心”。谷文昌是我党优秀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杰出典范,逝世30多年来,东山人民一直以各种方式怀念他,“先祭谷公,再祭祖宗”,在当地成为一种习俗。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有责、心中有戒”的优秀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考验和挑战,我们更需要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即将走上教育岗位,更应把学习谷文昌精神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工作实践上,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勤学习探究,勤自察自纠,扬长补短,力求不断地发展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以及社会实践水平。谷文昌同志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要以发展的眼光要求自己。踏踏实实,不断促进自身的素质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学习工作高度负责,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尊重实践、尊重科学,注重调查研究,敢于实事求是。同时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从书本上学,更从实践中学。

作为一名学生,更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更应把坚持发扬谷文昌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统一起来,既发挥主观能动性,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又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虚心学习,正视自己的不足,勤反思,勤学习。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个会学习、会创造的人。陶行之先生曾讲过:“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偶一停留,就要落伍。” 我们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厚积薄发。要做勤奋学习的模范。学习是前提,只有理论功底深厚,知识丰富渊博,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提高人格品位,适应新任务,新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永驻人民心中。”近半个世纪以来,谷文昌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坚信,谷文昌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的新的指明灯,指引着我们在教育征途上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谷文昌心得体会

谷文昌纪念馆展陈大纲

观看谷文昌心得体会

谷文昌

谷文昌

谷文昌

谷文昌

谷文昌

学习谷文昌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谷文昌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参观谷文昌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谷文昌纪念馆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