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草书用笔之奥妙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2: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讲:《光景无限,境界无边》

——草书用笔之奥妙

可禺

从大量出土的汉简中可以找到很多草书字体,但汉简中的草书字体大都带有隶书的用笔特征。如收笔处带出燕尾的波磔,只是书写省简,快速,而字与字之间仍不相连属,写法和结体上无一规范。其实,草书的产生,应该最早萌芽于篆书草写的草篆之中,随着草篆嬗变为草隶,又继续在草隶的快速书写中发展,经许多书家的整理完善而形成了章草。唐张怀瓘《书断》所载为“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今草,这种草书体自东汉起流行至今。今草删繁就简,去掉章草的笔画波磔及捺笔中隶意的挑势,加强了笔画间的连带和萦绕,使之上下连绵不断,进一步提高了书写的便捷度。今草的出现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它使汉字书写的艺术,尤其是草书表现的空间更加宽泛。至于今草的形成相传为东汉书法家张芝集众家之长,改进了章草写法。它将隶书、楷书本来不相连的笔画连接起来,纵横奔逸,回环纠接,左顾右盼,笔断意连,把书法线条的美感推向极致。张怀瓘《书断》中说“张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又说“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成今草,加其流速”。可见张芝所创造今草,笔画省简,字势连绵,笔意畅达奔放,人称“一笔书”。今草经东

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进一步变古求新,将技法和书写水平推向了完美的地步。狂草又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又称“大草”、“醉草”。狂草在唐中晚期形成时,据说张旭往往酒醉后走笔疾书,故人以张颠呼之而得名。张旭草书笔法狂放不羁,满纸云烟,技压四座。后由释怀素推波助澜,使狂草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人称“颠张醉素”。其实草书是由原为简易,急速的写法,逐渐约定俗成,而形成有法度的。草书不是马虎潦草,随意涂改而得名。实际上草书是最讲究法度,其点画的增减,长短曲直,都必须一丝不苟,否则就成另外一个字,甚至根本不成字了。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的区别。章草约在汉隶(指八分)成熟的西汉中晚期形成。渐趋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它的用笔是沿着隶书的笔法发展的,在解散结构严整的隶体的同时,却仍旧在每字结束时采用波挑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正如唐张怀瓘所说:“章草即隶书之捷”。意思是说章草解散隶体,却使用隶书的波、磔笔法,只简略书之。到魏晋时期,随楷书、行书已经基本成熟,章草自然而然地蕴育出抛弃波、磔笔画的狂放今草。较之章草的今草打破了字字独立的形式,而变可断可连,一气呵成,使艺术的内涵,亦越加丰富。从二王的今草发展出最为狂放恣肆的狂草,又称“大草”。狂草一笔数字,大开大阖,大小错落,纵横腾挪,有飞瀑长河,一泻千里之势。唐张旭、怀素,宋黄庭坚,

明徐渭等都是狂草大家。

草书用笔之奥妙,王羲之《用笔赋》曰:“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抱筋,含文包质。没没汩汩,若蒙祀之落银钩,耀耀晞晞,状扶桑之挂朝阳。或有飘摇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履,歘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戏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批冠军而眦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疾;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佤暂塞。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蹶,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右军所说的意思是,正确的用笔方法,确实高强劲实,方圆尽金石之丽,粗细尽凝脂之绵密,藏骨抱筋,含文包质。无声无息,急速流淌,就像是遥远的天际落下弯弯的银钩。彩云鲜艳,犹如东方天水相接处悬挂的朝阳。有的笔画飘摇灵巧,自然而然,状如道人出没,神仙显现。类似春秋鲁国季氏隐藏才能,不欲让人看见。类似隐藏自身的神龙,悠然自得;也类似于汉代神术高强的王芥拖着鞋子,象飞鸟一样腾空而来。或者把驻笔加以改变,解散真书,变为草书;或者修身养性,高尚庄重,威而不猛,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游丝,好象断了,但还连在一起。龙凤集群飞腾,可是成群而不争。写到情感奔放之时,

怒发冲冠,双眼圆睁,紧执巨形似剑而曲的吴钩,耿耿于怀。可是忽然犹如切瓜,立刻裂为数块,却又交结而族居。像是空阔的空中飞来滚滚阵云,又像是一棵古松倒卧在山谷。也像滔滔流水向东方奔腾,突然遇到一座高山而不得不暂时聚集成潭。书法创作要有高超的持巧,就像猎手打鸟,一枪就射中麻雀的眼睛;又像一位勇猛的壮士,一下子就把一条长蛇从草丛中拖出。密密麻麻的字,丰富多样,一望无际,或连或断,如花乱飞,如漫天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倒,飞快前进,爬过嵩山华山并不怕高,跳过悬崖陡壁如履平地。 明王铎临草持古渗已,加大夸张的力度,使得每根线条都有变化,不失动势,而又力送腕底。尤其在转折处加大了线条的原度,强化了力量的掌控。并通过上下字之间的连缀,增强笔势,保证整篇气势流宕,潇洒多姿;同时又拓展了线的表现力,丰富了草书的表现空间和手法。运锋抑扬顿挫,有些字落笔时稍用顿笔“藏头”,往往留下一团墨渍。收尾处又陡然起笔,轻细的点画引带至下一个字的开首,使之气脉相通,有“连绵草”的特点。王铎用笔还注重墨色浓淡多变,往往蘸上浓墨下笔,一直写到淡墨干枯,这种由浑厚变为枯涩,别有独特之处。

傅山诗云:“笔如风雨气如虹,积健为雄见此翁!”他用笔劲敛,圆中含筋力,柔中则刚。寓方于圆,骨力内含,纳颜笔意,沉雄宽阔,连绵萦带的线条往往有形如大圈,小圈

环绕在一起,构成一种奔放情绪下笔画的自由结合,抑或一种无意识的即兴表达。青主用笔很讲究起讫分明,反刻意缭绕和故作狂怪。其灵活用笔,书写一气呵成,使得整幅书作给人一种浑然一体或者“一笔书”的感觉。

草书筑锋下笔,如同古人筑土捶打,直起直落的动作。笔锋直撞入纸,入纸后即将笔毛铺散的一种起笔方法。在一般人的头脑里,起笔动作应是横画直落,直画横落,而凭空下笔,直撞入纸则少见。包世臣说;“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于纸上矣。”如作横画时,须将笔杆向左向内微微倾倒,直撞入纸,入纸后随即用腕力反压,成铺毫中锋,尔后行笔。简化了横画直落,直画横落,动作细致,灵巧而含蓄,犹如蜻蜓点水。同时取势远,着纸重,如高峰坠石,效果极佳。草书用笔起讫之妙,正如张怀瓘曰:“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下笔藏锋是把尖锐处折入笔画之内,成弧线的圆笔。写出的笔画含蓄,得融。露锋则直线下笔,成三角形的方笔。从而,藏以包其气,露以纵其神。

草书行笔取势的动作势大力猛,写出的笔画如羲之《草势十二章》中曰:“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逸虬之翔云,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草书用中锋行笔历有“锥画沙,印印泥”之妙语。所谓“锥画沙”就是指锥锋画入沙里,沙粒向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也

就是说中锋用笔可使笔锋有力地走在中间,墨迹象沙一样浮在两边(笔画的表面呈涩状)。“印印泥”,意思是印章印在泥上不会走失模样。也是说笔锋沉着有力,布置均正。像这样垂直向下的用笔动作,不偏不倚地纵横牵制,钩环盘纡,形成草书的点画。正如怀素所说:“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之奥妙。张旭还说他曾亲自在江边用锥子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力透纸背,此功成之极美。”古人强调中锋用笔,始终保持笔锋(尖)在点画的中间。不但使笔画圆润可观,而且符合儒家所谓中和之美的要求。当代“草圣”林散之常用中锋长毫,其巧在用笔,精在用墨,写出的点画犹如古人所喻“兽趾鸟蹲,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凌邃惴栗,若居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此外,明朝王世贞说:“正以主骨,偏以取态”。意指侧锋(也叫偏锋)用笔,锋芒偏在点画的一侧,形成点画一边光滑,一边毛糙,有奇趣天成的味道。明张瑞图就是运用偏锋。其不仅仅在起笔和收笔时,表现于运笔的全过程中,以轻捷的露锋落笔,随即迅速辅毫。转折处不是暗藏带过,而是翻折笔锋形成一个锐角,造成一种险态。他的笔画几乎是无横不折,无拂不曲。这种以折代转,以方代圆的笔法,使得张书的左右张力陡然增强,上下之间猛然有了诸多起伏之势,形成一种节奏韵律感自然溢于其书而喷发出夺目的光

彩。右军不废偏锋,旭、素亦时有

一、二,黄庭坚全用侧锋而正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不仅独自面目的成熟还得益于书外功的参悟,除“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拔掉,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并自白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人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意指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自己不饮酒,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黄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黄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开创中国草书新境界来,使近代许多书家也专用侧锋。

历代草书大家用笔圆方各异。(1)、方笔圆转。方笔筑锋,中锋行笔,转折以圆转为主。如王羲之。(2)、方笔方折。方笔筑锋,多用尖笔,尽险。行笔多波折,转折处则方折。如张瑞图。(3)、圆笔圆转。藏锋起笔,逆笔收。如怀素、徐渭、董其昌。(4)、圆笔方折。转折方圆兼备。如傅山。(5)、方圆并举。用中锋,方笔筑锋,圆笔运行,圆中带方,方中寓圆。如王铎。

草书宜用圆笔,间以方笔。因圆笔以篆意,提按转笔便于起倒。尤其是用圆笔大草,更形其飞动游走。但若不善掌

握或用之过多,则易入肥软俗媚,用圆笔必要之以方笔。因方笔含隶意,显现笔力弹坚,形态峻挺。

用圆转以代方折,因圆转求其“欲速”。其法在字的转折处,易方为圆,既便于提按,又利于不断换笔(依靠腕力来转换毛笔的圆锥面),令心仍在笔画中运行。其关键在于圆转之中,必寓顿挫之机,使方笔之意隐然若现。方才可得圆劲秀折之势,有如“折钗股”之喻。

草书,当用笔内敛,成方笔之势,称“骨书”。方笔刚劲峻整,含而不露。当用笔外露,成圆笔之势,称“筋书”。圆笔圆润婉转,灵动开张。总之,用方笔,还是用圆笔,各自有巧妙。一般说方笔用顿,圆笔用提,提婉而通,顿精而密。圆笔萧散超逸,方笔凝整沉著;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笔则用抽,方笔则用絜;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絜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之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顿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如狮狻蹲地,妙处在于方圆并用。

吾人作草,左右手通,正反形通,但落笔,行笔,收笔仍搬古人之法。只不过汉晋以来,书家们作书都惯用右手执笔,而吾人左右手都能执笔书写,更独特的是用左手书写的汉字是反形体,给人一种“是字——不是字——是字”的神奇感觉。

右笔正书是基础功,左笔反书是熟练功。其实,左笔反

书与右笔正书执笔方法一样,写字的笔顺也一样,只是起笔的方位不同而已。就是说,我们习惯是从左前方起笔,而左笔反书是从右前方起笔。起笔,收笔全用逆笔藏锋,如蔡邕《九势》中所说:“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照米芾所说:“势欲下行,必先用意于上”,“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有起笔收笔全“侧逆”,“横画须直入笔锋,坚画须横入笔锋”。顺笔承势而入,顺笔尽而收,顺笔导势而送。顺笔而入,承接上一笔,上一字的笔势,顺之而起笔,即搭锋。起笔无论逆笔,还是顺笔,或明或暗,或有形或无形,或于纸面使笔,或空中作势,在笔画之力的生发中起作用。这种因势生力,借势生气,使得前后之笔,上下之字便力势相应。对横、竖的直线画的收笔不论露不露锋,都用提。或提笔出锋,或提笔回锋;点画是行笔直线画的浓缩化成极短的变形线段,写起来有按有提,也就是下笔按,止笔无论出锋与否都须提,只不过藏锋弧线下笔,笔锋回至点之中心提出;出锋直线下笔,笔锋亦回至点中心提出。转折画,到曲折处要按笔后略提(或不提),使笔锋转动一下,然后再提笔(或歇笔换气)前行。当转折处藏锋的行笔是作绞笔让笔毫束在一起,则转折处便不露棱角;露锋的行笔则翻笔绞笔毫铺开,便有棱角呈现。张瑞图就是以轻捷的露锋行笔,在转折处铺毫不是暗藏带过,而是翻折笔锋,形成一个锐角,造成一种险态。当转折时无论绞转,还是翻折,转锋时毛笔

不作提按,全靠腕力来转换毛笔的圆锥面。草书中的提按动作变化较大,大起大落十分明显。用笔的轻重,时间的长短,全以作者的内心感情与境界来产生形势的神采,表现出力感和节奏感。米芾说:“草书如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所谓“晋人格”,意指东晋书法艺术的格调和用笔特征,得晋人笔法,作品恪守法度,形态非常规范化,一丝不苟,表现出深厚的学识和功力。吾人学书玩味古法,从甲骨文、金文入手,先用右手初练,再改换左手反复练习。在临贴中以熟记笔画的形态特征和用笔的技巧技法,尤其是草书字符的准确运用和点画删繁就简韵味协调的使转笔法,然得右手挥洒自如,拙中见巧,点不一,横不平,坚不直,弧不圆。意趣自然,奥妙无穷,光景无限,境界无边,以无声之音乐沟通灵感,以无动之舞势泛起快慰和情感。

草书章法

草书口诀

用笔技法

浅谈草书欣赏

用笔石造句

草书签名设计

用笔走路诗歌

奥妙洗衣粉广告词

学习的奥妙

奥妙的近义词

草书用笔之奥妙
《草书用笔之奥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