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开拓自己命运的女人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2: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开拓自己命运的女人

--------杨贵妃与埃及艳后比较

引言

二人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主张,都是女性获得自己命运的典型代表。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埃及艳后是埃及最美的女人。但是中国有一个成语可以概括两人的人生,即红颜薄命。但是两人又是不甘心受命运的捉弄,努力地开拓自己的人生,并且到达了人生的最高点。

本文就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的美女,比较一下他们自己创造的传奇的人生。

第一节 埃及绝后与杨贵妃两人的生平比较

一、两人在文学里的形象 1.杨贵妃的文学形象

有关于杨贵妃个人的研究,其中有中国复旦大学的罗英华《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以“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为题,主要考察唐宋时期关涉杨贵妃故事的诗歌和小说。以杨贵妃或李(隆基)、杨故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只出现唐玄宗但相关故事背景涉及杨贵妃的作品,分别从杨贵妃的身世、籍贯和名字、由寿王妃而贵妃的经过、杨贵妃的家族情况、马嵬事变的真相、杨贵妃之死、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杨贵妃与荔枝等七个方面对历史上的杨贵妃进行考证,勾勒出杨贵妃的生平。梳理了杨贵妃题材文学的兴起和流变。从“心理距离”来阐释唐代贵妃题材诗歌的演变线索,即距离安史之乱的时空距离不同,诗人与杨贵妃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诗歌中的感情、评价也相应的不同。

学者吴中杰 在《杨贵妃》命意的启示一文中,揭露男权社会所强加在女子头上的罪名,写出历史的真相。

唐代涉及杨贵妃的诗歌有180多首,数量相当可观,相对于同类题材小说戏剧,研究者对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关注得很少。经检索查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其中涉及讨论本课题的论文大致有十几篇,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篇零散的论文多,大多数是对某个作家,某篇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且多与白居易《长恨歌》有联系。综合性地谈到这个问题的论文目前仅有两篇:1.吴晶《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2.何钟东《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两文思路大致相同,都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纵向梳理了杨贵妃题

绝大部分文章都是断代研究,如唐代作品或者元代作品中的形象流变,或者是单纯就《长恨歌》《长生殿》《梧桐雨》等少数几部作品展开论述。极少有作品能够统括整个古代文学中的贵妃形象。

还有就是宋元明戏曲传奇研究不足。或许是因为戏曲传奇资料流传较少,少有文章关注这一部分,而实际上,从《长恨歌》到《梧桐雨》,又从《梧桐雨》到《长生殿》,期间杨贵妃形象有很多变化。

而且关于杨贵妃的相关研究的方式和结论较为单一,也有少部分梳理出贵妃的赞美与批判两条线索进行论述,可以说较为单一,仅有一篇文章将贵妃形象分为“传统流变”和“民间流变”两方面,系统论述了儒家教导下的“祸水”形象和民间文学中渐变的美人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同时,研究资料得出的结论,提出的论据甚至引文都比较相似,观点也相对一致,可以说某种意义上的贵妃形象流变研究已经饱和,而另一层面的贵妃形象流变仍然缺失。

《长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07年1月,白居易35岁,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现在的陕西盩至县和盩至人陈鸿、王质夫,同游盩至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和陈鸿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为题。这首诗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其中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文中以哀景写哀、以乐景写哀:这样更能烘托出他们的爱情悲剧,更深的渲染了这份悲哀之情。

哀景写哀: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乐景写哀: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与白居易同样持“红颜祸水”观点的人是元人白朴,他在其相同题材的杂剧《梧桐雨》中便把杨妃塑造成了一个虚情假意的祸国女子,借以反衬玄宗的多情,从而使读者把更多的同情放在了玄宗身上。白朴由金入元,一生经历坎坷,故而他看李、杨故事时多了一份沧桑之感、兴亡之叹,而不再是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海誓山盟的爱情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剧中着重渲染的是玄宗在变乱以前的权势及与此紧密联系的他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的无与伦比的至高享受,以及变乱之后的丧失权柄、独自思念贵妃的凄凉境况。这前后境遇对比天差地别,使人有触目惊心之感。白朴也正是借玄宗的个人经历以抒发兴亡之感,且为了加强这种效果,他突出了杨妃的虚情与贪生,甚而认为兵祸全因贵妃起:杨玉环与安禄山早有私情,安禄山起兵长安,“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这个看法却实在让人不敢苟同了。试想,杨玉环原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后玄宗强纳子妃,想李、杨二人年龄悬殊,任凭它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杨心中总有点不满吧。那她真与安禄山有私情也尚可原谅了。况作者在其另一部杂剧《墙头马上》中塑造的另一个正面女性形象李千金,便可为追求爱情自由而与裴少俊私奔。请注意,白朴在这个剧中把李千金当做敢于追求爱情自由的正面形象来歌颂。然而细究起来杨与安有些私事,照白朴的观点看来,也可解释为追求爱情自由,何以作者对此二人褒贬如此不同,只不过一已婚,嫁与帝王家;一未婚,生于普通官宦家,于是前者便需承担祸国红颜的骂名,何其冤哉!再者,白朴以借其个人兴衰抒兴亡之感,杨贵妃的经历不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原型吗?且她最终只落得个在英年枉死马嵬的下场,应比李隆基更具感染力。白朴之所以弃杨选李,究其根底,还是传统的“女人是祸水”的观念在作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梧桐雨》,则此剧未必见得高明了。

无独有偶,描写李杨故事的另一文学作品《长生殿》的作者洪升生于明末清初,个人经历与白朴一样,也是坎坷不平、甚不得意的,由于个人遭遇相似,所以,在创作主旨上与白朴一样,多少寄寓了兴亡之感。《长生殿》的自序中言道:“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同史家秽语,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与白朴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塑造杨贵妃的形象上,“尽删太真秽事,深得风人之旨。”(《莲坡诗话》)而白扑是极力渲染杨、安私情的,洪升却隐匿了这一点,但突出了杨的嫉妒。然而需弄明白的是,洪“尽删太真秽事”,不是有意美化杨妃形象,而是“若一涉秽迹,恐妨风教。(”《长生殿•例言》)与二白相反,洪对杨是持肯定态度的,甚至认为杨的嫉妒也是在情在理的。杨一步入宫廷之中,就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她第一次出场,欣喜地唱道:“恩波有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杖”,众宫女同声和道:“六宫未见一时愁,齐立金阶偷眼望”。在这里,杨玉环的喜出望外和六宫粉黛的悲怨丛生,形成相互辉映的两种情绪。这不仅曲折地透示了宫廷内部嫔妃争宠的客观事实,而且决定了杨得宠之后患得患失的心理基础。换言之,杨为固宠,不得不采取排他的行为是必然的,否则就无法维护爱情的长久,终究避免不了被遗弃的命运,所以她不能不嫉妒。她的一往情深和固宠排他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文中描写的杨妃的嫉妒、侦情、吵闹等情感的极端表现方式,反而成了宫廷中情感表现的正常形态。对杨的嫉妒之情,洪并未加以简单而粗鲁的贬斥,反而在第九出《复召》中借李隆基之口,称赞这是“情深妒亦真”。所谓“未形猜妒情犹浅,肯露娇嗔情始真”(庚辰本《脂砚斋批评石头记》第二十九回绮园眉批)便是这种情感的最佳注释。从这个方面来说,洪升较之直斥妇女之妒的作家显得高明得多了。他以对个性的关注和人情的体味为基点,去审视和描绘杨玉环之妒。正因如此,在传奇中,洪只是刻画了杨的娇惯乃至放肆,却绝不流于恶毒,而且他还特别赋予杨玉环的娇惯与放肆以合情合理的规定情境——稍一不慎便陷于万劫不复的宫闱失宠后的悲惨境地。洪并没把妒火中烧的杨写成心狠手辣的恶妇,因为杨只是要求夫妇之间爱情的专一。

2 埃及艳后

埃及绝后个人的研究有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埃及学博士李晓东的《埃及艳后》,在论文中克里奥帕特拉的生平和她获得权力的过程。

韩国论文中关于埃及绝后,有《通过埃及绝后看历史上女人主体性的重要性》。这里研究了埃及绝后的一生,对她的误会,她的领导能力。通过埃及绝后不只是个人的一生,而且引向历史中一份女人的地位和面目。关于埃及绝后的资料是多样译作,但是很多的资料是内容空泛,又她和她的传说里掩盖,所以真正学文性的著作是极少。

但丁在《地狱》中将这位女王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则在影片《埃及艳后》中将其演绎成貌美而毒辣的女人。

达利在《埃及古物学:迷失世纪》一书中写道:“阿拉伯人经常将克丽奥佩特拉称作‘善良的学者’,经常引用她的科学著述。”她甚至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将尼罗河的水引到亚历山大城,就是她的功劳。像艾尔·巴克里、亚库特等阿拉伯学者都曾在文章中谈到过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称克丽奥佩特拉当年在亚历山大城设计的建筑计划“史无前例的庞大”。

埃及远古史学家阿兰鲍曼在考古文学作品《埃及艳后》提出了: “‘埃及艳后’绝非只凭美色来保家卫国,捍卫自己的王位。她运用的技巧跟我们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才是‘埃及艳后’智慧的真正体现。” 埃及哈勒旺大学的教授吉哈宰克先生的《古代埃及权利交替史》中也说,尽管克丽奥佩特拉不像她与罗马将军的爱情故事中描写的那么漂亮,但我确信她是极聪明的,她应付罗马用的不是美人计。克丽奥佩特拉在17岁时就继承父位当政,她统治埃及是凭聪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她与罗马将领们相处的三件武器是泼辣、聪慧和温柔。

二、两个女人在当时所处的时代,女人社会地位 1杨贵妃所处的时代与女人的社会地位 这位以体态丰腴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4人。杨玉环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尽管我只看到了处在权利上层的中国女性,但是我想这两个女性是中国古代女性渴望突破束缚,寻求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在男权如此兴盛的封建时代,这两朵奇葩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和向往。尽管后人的评价是如此是不一,尽管她们最后还是不得不屈于男性的势力,但是我想她们已经为中国古代女子开创了先河,她们已经为中国女性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也反映出古代女子在历史的足迹里常常被淹没了,几个光辉的名字只能反映出绝大多数中国女性还是在社会的底层,接受着家庭与社会的压迫。即便是在当今社会,女性有时也是不得不沦为从属与配角。但是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维权意识的增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在社会分工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整个社会对女性的理解与尊重的进步,总有一天,女性将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和男性实现真正的平等,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天并不会太遥远。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用一句《长恨歌》中的诗句,来表示中国古代女子的悲惨命运吧。 2 埃及艳后所生活的时代与女性地位

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公元前69-公元前30年),她令人倾倒的姿色,狡黠的手腕,传奇风流的一生,统统让人难忘。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12世和克里奥帕特拉五世的女儿,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她是马其顿人的后裔,美貌出众,姿色超群。公元前引年,托勒密12世去世,按照遗诏和当时法律规定,对岁的克里奥帕特拉和比她小6岁的异母弟弟结成夫妻,共同执政。由于在宫廷斗争中失败,公元前48年,她被其弟逐出亚历山大城。她野心勃勃,在埃及和舍利亚边界一带招募军队,准备回埃及跟弟弟争夺王位。此时,适逢悄撒追击其政敌庞培来到埃及,他以罗马国家元首的身份,对埃及王位之争进得调整。

公元前31年,安东尼与屋大维会站于阿克提乌姆海角。从实力看,双方各有优势,不相上下。然而,正在酣战之际,克里奥帕特拉突然命令她的舰队退出战斗,结果使安东尼海军阵容大乱。当此胜败存亡的紧急关头,身负全军主帅的安东尼,一看见艳后率舰逃跑,居然丢下了为自己血战的10万将士,乘一只小船追赶艳后而逃亡埃及。

1年后,屋大维兵临埃及,由于埃及军队的叛变,安东尼见大势已去,解下披甲,抽出佩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52岁。克里奥帕特拉被屋大维生摛后,她还抱着一丝幻想,想以美色再次迷惑屋大维,但没有奏效。一天,当她得知她将作为战利品被带到罗马游行示众的消息后,便恳求屋大维让她为去世的安东尼祭奠。她写了自己的遗书。沐浴后,用了一顿丰富的晚餐。

此后,她怅然进入了自己的卧室,安详地平躺在一张鑫床上,从此再也没有醒来。慌张赶到的屋大维展开的她的遗书,女王恳求让她与安东尼埋葬在同一墓穴里,词情恳切,哀婉动人。屋大维对她的自杀虽然感到失望,但不能不钦佩她的伟大,便下令将她的遗体安葬在安东尼身边。

克里奥帕特拉女王自杀。这位绝代佳人的死,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炙人口的佳话,而且为古今中外史学家留下了一个至今不解之谜。她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自杀的呢?传统观点认为,女工事先安排一位农民带进墓堡一只盛满无花里的篮子,里面藏有一条叫“阿斯普”的小毒蛇,让它咬伤了自己的手臂,导致中毒昏迷而死。

而那时的女性只是男人的玩物,没有自由不允许有思想。

三、两个女人对权利追求的动机

两个女人均为在权力与爱情中不停追逐,一生不平淡。杨贵妃对于权力,是在爱情的基础上,不停地将权力攥在手心的,而埃及艳后是将爱情作为换取权力的工具。

杨贵妃充其量是个女子,怎麽能明白江山社稷的大事呢?一个女人的私情重要,还是千千万万黎民百姓重要,不言而喻。

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荒废国务,导致军阀政变,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而当时的臣属将罪名扣在杨贵妃这个弱女子身上。着实是一出悲剧。杨贵妃的只是顺便利用了一下爱情,取得了荣华富贵,并且又替家里人取得了荣华富贵。

而埃及艳后则将爱情看成了权力的交易品。大家都怀疑她真的爱安东尼。可是周所周知的是失去凯撒后,埃及艳后知道,没有罗马的支持,她在埃及的宝座也是坐不稳的。于是,年纪轻轻的她又故技重施。她勾引了马克•安东尼。在她的精心设计下,安东尼陷入了她精心布置的情网。而这一次,两人走到一起纯粹是各取所需:埃及艳后,需要安东尼保护她在埃及的利益;而安东尼作为一名指挥官,领兵作战需要高昂的经费,而埃及艳后能给他提供支持。

也许后来真的有爱过,但那毕竟已经是后来的事了,后来的埃及艳后,不得已拿着毒蛇自杀了。

第二 两人的结局悲惨原因分析

一 政治原因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西幸成都。途经马嵬坡,右龙武军(禁军)将军陈玄礼等六军(白居易所言“六军”当为北衙禁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神武军,但玄宗朝其实只有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四军)将士认为杨家祸国殃民,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贵妃死时,年38岁。

这位以体态丰腴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而安禄山造反也是唐玄宗给他的一个机会。唐玄宗与杨贵妃每日都腻在一起,不理朝政,亲小人,远贤臣,给小人起兵造出了借口,即所谓的“清君侧”。 克娄巴特拉女王自杀了,这位绝代佳人的死,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而且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留下了一个至今不解之“谜”。她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自杀的?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人认为女王事先安排一位农民带进墓堡一只盛满无花果的篮子,里面藏有一条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让它咬伤了自己的手臂,导致中毒昏迷而死。

也有人认为她早就把毒蛇喂养在花瓶里,用一枚金簪子刺伤它的身体,引它发怒,直到缠住她的手臂。另外,还有一种相反的意见,认为女王不是死于毒蛇,而是用一枚空心锥子,刺入自己的头部所致。

失去人民拥护的埃及艳后,色诱过凯撒大帝及其手下安东尼。但这一切并没有给她带来稳定的权力地位,终于还是死在权力上。 二 女性地位

不管是杨贵妃生活的中国古代 ,还是埃及艳后生活的埃及古代,女性的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

中国妇女是丧失家庭经济地位的。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牺牲精神是内在原因。古代妇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纳妾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三妻四妾”使得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毫无保障。失去丈夫的宠爱,在家中毫无依靠成为了每个妇女最为担心的事。因此对于丈夫的纳妾不会反驳(当然家里有地位的不会接受),以期丈夫不会厌恶自己并对自己保留一份心意。

杨贵妃的地位 是很高的,但是她依旧是女人,是被人瞧不起的。而中国古代已经习惯将错推到女人身上,明明是唐玄宗独宠杨贵妃,不理朝政,却偏要说是杨贵妃迷惑了皇上。

从历史角度看,在古埃及社会中虽然女性与男性至少在理论上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缘于社会的、传统的限制,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古埃及男性比女性更处于优势。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成为消极、被动、任性、堕落的代名词;在艺术创作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从语意学角度看,女性被置于称呼的客体。因此,尽管古埃及的女性拥有比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女性较多的权利和较高的地位,但仍旧没有改变古埃及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质。

埃及艳后统治国家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很快就大势已去,只能自杀以逃避惩罚。

结论

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尽管杨贵妃与埃及艳后都选择了权力来改变命运,但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参考文献

1.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

罗英华 复旦大学 2007-04-16

2.宋代杨贵妃题材诗歌研究

王静

山东大学

2011-05-04

3.当时失意虽可恨,犹得千古文人传

刘红艳曲阜师范大学

2004-03-01

4.“绝代红颜土一堆——谈谈杨贵妃墓及有关诗文 徐传武 临沂师专学报 1993

年 第02期

5.杨贵妃形象流变研究 尤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06-05-06

6.秋风萧瑟马嵬坡 马润涛

阳关

1998年 第05期

7.杨贵妃生地独头村 王英宏

樊旺林

李茂林 山西文史资料 1999年 第Z1期

8.日本杨贵妃传说的流变及思想史考察 吴伟明 学术月刊 2011年 第07期

9.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 郝晓丽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10年 第02期

10.杨贵妃原为寿王妃之说不可信 黄权才 广西师院学报

1992年 第01期

11.埃及艳后是“王”也是“后” 和岚

咬文嚼字

2011年 第12期

12.埃及艳后谜团终于解开

杨孝文

报刊荟萃

2005年 第08期

13.埃及艳后的末路之战——亚克兴角海战 深蓝 海洋世界

2010年 第02期

14.古埃及的“蛇蝎美女”—埃及艳后 ALI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 2000年 第09期

15.现代超越 爱情感悟 审美阐释──谈张建蓉对埃及艳后形象的深挖与新解

羽军

四川戏剧 2001年 第02期

16.解开埃及艳后谜团 刘芳

科学大观园 2006年 第22期

17 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尼罗河上的女王 王姣 世界文化 2011年 第01期

18 吴晶《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19 何钟东《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0 [意] 但丁·阿利格耶里 译者: 黄国彬神曲 地狱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9 21 达利 刘文鹏翻译《埃及古物学:迷失世纪》 商务印书馆

2000-4 22 [埃及] 阿·费克里 / 高望之 等 埃及古代史

/ 商务印书馆 1973-4 23 周启迪 古代埃及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4 阿兰鲍曼 《埃及艳后》 李稼年 译

商务印书馆 / 1994-10

25 吉哈宰克 《古代埃及权利交替史》 王乃新 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2008-9

女人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己掌握命运

自己掌握命运人生哲理

掌握自己的命运

命运在自己手中

命运在自己手里

命运在自己手中

年属虎的女人命运

女人,修身养性爱自己

女人要爱自己

开拓自己命运的女人
《开拓自己命运的女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