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代表发言

修谱代表发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8 08:37:29 来源:代表发言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修谱总结会上的发言

在宗谱第十三修总结会上的发言

***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宗亲,大家好!

承蒙全族宗亲把本届续修宗谱这样严肃的大事交给本届续修族谱编纂小组来完成,这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在此,我谨代表编纂小组的全体成员向各位宗亲表示万分的感谢!

历经一年的时问,经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参编人员的通力合作,续谱工作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圆满完成任务。这是我们****分祠广大宗亲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于续修****分祠族谱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遵循了续谱序言的有关规定,这里不再重复。今天借此机会再补充两点,和大家共同商量:

一、****分祠族谱,是祖辈留下来的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子孙后代务必珍惜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族谱的数量太少,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见过族谱的面,不了解族谱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对其中丰富的内容更是知之甚少。

我们**宗族的文化渊原有多深厚,只要你把我们的族谱好好地读一遍,你就会明白,而且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一种责任感——弘扬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有我们每个人的一份责任!而且从《****分祠族谱》中,你还会发现,整个****分祠宗族的传承发展,不是土地、房产、黄金、白银起作用,而是文化在起作用!(许多社会人士,在印刷厂略看我们的谱稿,都赞扬:这是一部很有文化底蕴的宗谱)所以,我们说,族谱是一部最直接、最实际、最生动、最丰富的教科书,

1 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建设新农村,要修好路,要疏通水,要有绿水青山,改变居住条件,更要发展文化事业,第一重要的要教育子女学文化!提高全族的人口素质。所以,我们要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块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新续修《****分祠族谱》有哪些改革

我们的老谱,总共修了十二次,根据宗谱的续修惯例,这次续修宗谱,从时间上来论,说“及时”也好,说“迫切”也罢。这一个历史责任,如果我们不去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真会有上对不起先祖,下对不起子孙的感觉。今天,我们大家抱成一团,做了,而且还有一点新意,这才感到一点宽慰。

新谱,总体上继承了原谱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改革,大体可归纳如下几点:

1、经族委会与房长会再三商榷,本届续修在编排、印刷、装订进行了改革,这样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便于大家阅读,也有利于普及。

2、不论是男、女性别一律载入谱牒入叙,体现男女平等,既尊重了族民心意,又符合基本国策。

3、本届十三修谱牒以本字派共分五十五房,为一十七卷(其中:卷

一、卷二即原来的卷首和卷一卷,三卷起为各房房谱)本届续修共*****户,总人数为******人(其中男:*****,女:*****,免收谱费***人),全部实行了电子档管理,为今后的人丁繁衍传承记载,提供了方便。这次有的家庭做到每个子女有一部房谱,这对族谱的普及,进一步弘扬我宗族的传统文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4、完善了目录与查找索引,页码对应准确无误,将相关的重要 2 信息拍照,采取彩色印刷,补充了服制全图,一并装入各总谱与房谱。为促进我****分祠子孙相互交往、相互促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宗族的传统文化也应该是这个宗族的灵魂。如果一个宗族,族谱没有了,派行也会乱套。所以,这一次续谱,虽然我们的水平十分有限,人力、物力也不十分充足,特别是我本人能力不足,水平有限,新谱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会有一些差错。但是我认为差错可以再行纠正,不足之处,还可以留给后人补足。从总体上来看,从大处远处看,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次续谱任务,是应该肯定的,是值得庆贺的,凡是支持过续谱工作,并为这次续谱工作贡献力量的,我们都要道一声谢谢!

现在,我想说的是感谢与祝福,感谢在宗谱第十二修的所有编纂人员为本届第十三修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感谢本届所有的族委会成员及各房长认真细致的、不畏艰辛的、无私奉献的关心、支持与通力合作;感谢所有族民的理解与支持。祝福我族宗亲以谱为鉴,光前裕后,自立、自强、自勉、自勤,兴族兴家、利国富民,再造辉煌;祝福我族宗亲人财两盛,心想事成,永远发达,明天更美好!

谢谢!

201*年

推荐第2篇:修谱发言稿

各位宗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龚氏源于黄帝之臣共工氏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至今已历四千多年。

纵观龚氏,数千年来以耕读为本,以仁义传家,名人雅士历代层出不穷,近现代以来由于社会变迁,等历史原因龚氏大宗谱所修不全,有些支脉脱节,以至有祖难辨。这次非常荣幸,在 宗族的帮助下追本溯源,我们顺利的找到我这支脉的承袭。这对我这支脉意义很大。

我们族谱修订是为了敬祖强族,追本溯源,光前裕后。明人伦,别长幼。追念先辈美德,继承祖宗遗训。为社会贡献力量,也为我们龚氏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宗亲们:今天隆重的颁谱大典,是地域割舍不断的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让我们会聚于此。这是龚氏家族凝聚力的最好体现。今后我们应该将这种血脉亲情更好的融入到龚氏大家庭之中。构建和谐美满的龚氏家园。

最后祝各位先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祝华夏龚氏家风源远,福泽绵长! 谢谢!篇2:开谱庆典会讲话稿 开谱庆典会讲话稿

横岭下村理事长 熊端生

各位贵客、各位老华、各位父老伯叔、兄弟姐妹们,大家新年好!我代表我个人及全家向各位拜年,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们横岭下熊家已在73年前修过一次谱,那年与朱村两个族,可是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缴去烧毁了,从此失了谱,连五代以上的祖宗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祖宗来自丰城井冈。今年3月份,贵溪制谱公司发起修谱,我们热烈响应。据说贵溪南北两乡有34个熊姓村桩。最近十几年来,各自分别认族或依片就片地把谱修成了,只剩下我们周坊四熊,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邀请黄源、叶源、朱村共四村。因为各村都有修谱的心愿,所以一谈就成。事情决定之后,我们即刻派了四个人带着谱师去丰城寻祖宗。经过两天,运气好,寻到了根,印了老谱回来。通过寻根认祖,我们才知道横岭下是丰城第三十世龙公,大约在康熙年间迁来横岭下,至今有370年的历史,是第15代人了。 通过丰城寻根,才知丰城老祖从南昌来丰城招亲,生二子七个孙,都是人才,读书做官。古时候一夫多妻,所以子孙多,子孙多就有分迁,子孙遍布江西各府各县,包括福建、广东及周边各省。通过寻根,才知同修的黄源、叶源、朱村,我们四个熊家都是一条根,都是一株树上的桠枝,都是一家

人。以后我们的子孙有共同的字派,能分大小。老古话:只有千年的宗族,没有百年的亲戚。今后的日子,我们四个族应该患难相扶,互相帮助,共图发展。

通过修谱,才知谱的作用大,他是一部档案书,有关祖宗祖业记载,村族发展史,人才人物记载,特别是人才人物的培养,激励子孙后代要读好书,有文化、有知识,对家乡有利,对国家有利。

在修谱过程中,得到了各位贵客、各位老华、各位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谢谢大家!

(鞠躬) 2013年 月 日篇3:修谱

修谱

湖北省罗田县双凤坳中学 朱胜坤 2007年,朱氏腾龙祖支下的族人,酝酿续修《朱氏六修宗谱》。经各位宗亲的荐举,特别是得到微柱、进斌、卫斌、苏明、苏华、祝清等房户伯的赏识,把我纳入朱氏六修宗谱筹委会,专门负责经费的管理,也就是担当出纳会计的职责。我十分珍惜这次为自家人做事的机会,和家人一起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好。在此我非常非常的感谢各位宗亲对我的信任。 2008年,在宗谱即将印刷之季,祝清三哥千叮嘱万叮嘱,要我写点东西印在宗谱上,以留作纪念。我感到这事非我的能力所及,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平时说说笑笑尚可,怎敢在宗谱上留下不朽的文字让后辈笑话。我再三推诿,可是祝清三哥仍然穷追不舍,强烈要求我完成一篇,我拼命的挤牙膏总算写了点《修谱有感》,经三哥的加工润色(“尊先弘祖德 裕俊启英贤”这两句是三哥修改的),后来就印在卷首的第491页,现刊登出来,让族人评论。 附: 修谱有感

国修史明鉴 家续谱溯源

传承仁义礼 崇尚真美善

尊先弘祖德 裕俊启英贤

国泰江山稳 家和兴万年

朱胜坤 写于2013年4月27日篇4:在六修族谱峻工庆典上的讲话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在杨氏六修族谱峻工庆典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

你们好!

清明时节雨绵绵,杨氏家族敬祖先;肇公后裔续修谱,爆乐齐庆合成天。 在这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万物生辉的阳春三月,在这风光优美、人杰地灵、生机勃勃的老家——下杨,参加杨氏六修族谱峻工庆典活动,本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景聪房迁出的杨氏宗亲对六修族谱的园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宗长、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热心于修谱事宜并为修谱事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宗亲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各位宗亲:尽管历史的岁月无情地把我们分开在各个不同的乡镇和山村角落,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同一个祖宗,同一脉相存的亲情,我们都是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和共同的梦想相聚在一起,来参加这个隆重的族谱峻工庆典,这既是对我们祖人深切的缅怀,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续修族谱的完成,能使更多的族人对杨氏家族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更是为杨氏家族搭建一个交流合作、沟通情感、共创美好未来的平台。使我们增进了友谊,沟通了感情。共同构建了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杨氏大家庭。

翻开杨氏家谱、家史,不难发现我们的家族有两大特点: 其一,杨氏族人耿直厚道,清清白白,不会献媚取宠,鄙视拍马奉承,行贿受贿,只会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正是我们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门风。 其二,杨氏族人素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尚文习武,具有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并享有广泛的社会美誉。

历史上,杨氏家族代出名人,杨姓称帝者有十几人,如杨坚建立隋朝,历任二帝,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历任四帝等等,除了称帝称王者外,历史上还在文化、科技、军事、政治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如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杨朱、杨修等,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特别是唐、宋朝时期。我们的祖先更为辉

今天我们杨氏后裔都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缮谱、修谱、续谱,这一壮举它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完全吻合的。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我提议,不论是哪一支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杨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奋发努力。相信我们杨氏家族一定会再振雄风,不久的将来,政界要员一定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两院院士一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可能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亦一定会出千千万万个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

杨氏家族的后裔们,让我们共同勉励吧!

最后,祝愿杨氏家族兴旺发达,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愿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事业大发,合家欢乐、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篇5: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

鄱阳县皇华毕氏新老屋村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华宗、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父老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我皇华毕氏子孙深感荣幸的日子,值此开谱庆典的大喜时刻,我谨

代表皇华毕氏新老屋村人民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毕氏得姓始自周文王姬姓,鼻祖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谱称“毕公高”)。

商朝末年,公高公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是周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为“周初四圣”之一。大约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周武王灭纣兴周后,将十五弟高封至毕郢(即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建立毕国,其后世子孙则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历代繁衍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毕姓的发祥地为毕郢,即渭水的南北两岸,现在已是“一树花万朵,瓜瓞

满神州” ,毕氏子孙已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春秋时期,公高公第十三世孙万初公在晋朝为官,立下显著功勋,受封于魏国,其后代则改姓为魏,所以毕姓与魏姓乃是同血共脉的一家人。战国时,毕姓进入山东;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汉时,毕姓扩展于河北、广西、山东,且山东东平一支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东平郡毕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多为当朝达官显贵;另毕姓太原郡、河内郡、河南郡已日益壮大,北魏出连氏改为毕姓后,入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尤为昌盛;安史之乱后,有毕姓进入四川;唐代末年,因躲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毕姓南迁到湖南、湖北一带;北宋时期,有毕姓因外出为官或避难的缘故,而迁居于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毕姓作为移民姓氏之一,被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山东的毕姓人入迁东北三省。如今,毕姓在山东、河南、黑龙江三省分布最广,上

述三省毕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毕姓在中国姓氏排位中现在位于第一百二十五位。

北宋时,代州云中(今山西省大同)人毕士安因外出为官而定居河南郑州,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一oo四年官拜当朝丞相,后来移居江西洪州爵二巷,殁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即公元一o三三年,葬于江西西山;景祐三年,皇帝诏封谥号“文简公” ;庆历八年即公元一o四八年受皇命改葬于鄱阳番水西源,此地遍地黄花,皇帝接到奏折后,当即御笔赐诗“皇皇者华”,并赐锦旗一面,亲笔题写“皇华”二字,命人送回鄱阳番水,皇华毕氏便由此而来;文简公则为皇华毕氏之鼻祖,自毕公高至文简公毕氏已繁衍有七十二世。文简公之子祚公任饶州太守,政绩昭著,饶州百姓为了感怀他的功绩,特立德政碑。祚公因忆念皇华而亲自在府第的后花园广种黄花,皇帝得奏后也把黄花赐名为黄华,这即是鄱阳黄华毕氏。祚公生了五个儿子分五个村庄居住:长子宣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番水丞相墓左侧;次子文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韩山新桥韩池庄,即我牌楼、老屋、新屋、江家边毕氏始祖;三子仁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安仁水田庄;四子懋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贵溪小田庄;五子才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莲山庄。其后五庄各成流派,自成体系。而我皇华毕氏则日趋鼎盛,先祖多显赫于当世,因此我毕氏在宋朝有“五科六进士,一代两尚书”之美誉。

元朝初期约公元一三五o年左右,文简公第十二世孙正六公长子恩一公名 璟恩,由于为父守墓在韩山北麓的东源即今牌楼下村建房定居;正五公之子秀六公名瑄则迁于老屋下村(即今老屋下、江家边、新屋下三村的始居地)建房定居,这就有了今天的牌楼下村和老屋下村。另据牌楼下村宗谱记载,牌楼下村和老屋下村建村渊源为:正六公长子恩一公定居牌楼下村,次子恩二公定居

老屋下村。自此两系各自取派字,繁衍生息,至今约六百五十多年。然而自文仲公以后,因战乱掳掠等原因而迁徙离乡者不计其数:有的迁徙于景德镇浮梁,有的迁徙于本县贡元,有的迁徙于安庆、太湖,有的迁徙于靳黄,有的迁徙于京兆(即今陕西西安),有的迁徙于都昌、乐平,但因世事变迁,外迁各支系的具体情况也都不太详尽了。

大清顺治年间,宰一公世系移居江家边,卿三公长子宰三公位下兆瑢公、

四子宰十八公位下才五八公四房可承公、五房可任公及相四五公都移居新屋下,由此原居老屋下村毕氏瑄公后裔一分为三而居,旧称“上下脑”,至公元一九九九年共约三百二十年左右,约十四世。

公元一九九八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遭遇史上百年难逢之洪涝灾害,

当时我族之新屋下村俨然成了“台湾宝岛”——村庄四围环水,房屋淹水过半,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第二年,中央政府为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在全国各灾区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诸多惠民仁政,给每户以一万五千元的标准赈助灾民,根据“就近、就坡、集中”的原则鼓励灾民举族迁庄,以绝洪灾之患,兼行农村“小城镇化”的策略。因此,老屋下、新屋下、江家边三村都由旧址迁至韩山北簏从青龙山、白虎山到木西凹、马鞍山、和尚山、卞齐山、排楼山等沿线平坦处而形成新的村庄,(在民间,与邻近的胡家村、胜桥村、沈家埠村、刘家村、糜家嘴、西垅等几个村庄合称珠湖乡珠北镇)。族众上下齐谋共济,撼山平壑, 终于:瓦房变身高楼,阡径平展通途,街巷纵横有致,洋楼争奇斗秀,街边排树滴翠,夜空华灯缀星,居所交错比邻,族众睦友交融。国家对农民实行“免税补农”之策,且村中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挣钱,族众生活如春笋拔节,电视、冰箱、空调、摩托、电话、手机、电脑、轿车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人们尽情的畅享生活。新址

村貌无论自然亦或人文,都不愧为一个江南秀美小镇。 本族毕氏繁衍至今已至文简公第四十一世“辉”字派,人丁兴旺,共有人

口千余人。族中裔孙人才辈出,虽无当朝达官显贵,但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职者不乏其人;应高考及第者亦无数,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1人;经商办厂成功者也有很多,有的还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青年企业家。古语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推荐第3篇:修谱规则

关于《邓氏家谱》的纂修规则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家族是血脉相连的血缘关系,任何关系都无法比拟,所谓“亲有三代,族有万年”就是这个道理。

综观民间各姓氏《家谱》,就内容及编排而言,大致相同。但有的《家谱》编排混乱,一是不分祖宗的长幼;二是不够档次的人物(指有钱有势的人物)也在谱内亮相;三是主笔先生主观,谱内错误不及时更正,一错再错。这三种现象对上而言是欺祖,对下来说是误导后人。家谱的三大原则是: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涉及政治。

为了使《家谱》具有科学性、情理性,有必要就《家谱》的内容及编排作统一规范。

一、文集(即谱头),内容及编排顺序规则:

1、历届谱序;

2、鼻祖邓曼公像、赞及邓氏起源;

3、始祖“南阳堂”邓禹公像、赞及邓氏繁衍与播迁;

4、各支基祖像、赞和传记(按长幼排列,不是基祖的绝对不准载入谱内);

5、各支阴阳二基图及传记(包括村庄、山地、水域等);

6、各支众业(包括祠堂、祖堂、庙堂、试馆及其它建筑);

7、各支有历史价值的考证;

8、各支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名人、传记;

9、簪缨图内的人物,不能随各支自报,要有一定档次(古代除外)。其档次规则:a、政界要求科级以上;

b、军界要求营级以上;

c、文化界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包括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名人、名家。

10、旧谱的《凡例》和《家规》照载;(作历史资料)

11、分支图及各支地理图,按基祖长幼排列;

12、各支旧谱原载派号,全国统一派号,及对照表;

13、历届修谱编委(即坐局人员9人),一定要选精通家谱的族民先生主笔纂修,并任局正(1人)。其他8人,各行其职。对各支协修人员(即造清功者),也不准随各支自报,应规定为:红丁在100人(含)以内支只允许2人;红丁在101~500人(含)支允许2~4人;红丁在501人(含)以上支允许6人;

14、荣誉榜,按赞助资金由多至少排列,并注明“支名、姓名、身份、金额”;

15、各支基本情况:a、支名;b、基祖名;c、基祖世系;d、迁始地;e、现有红丁;f、

现地址;

16、家谱颁发顺序,按基祖长幼顺序颁发,各支无争执;

17、跋(即后记)。

二、苏集(俗称:苏式),按四世同堂法,照旧谱进行。曾祖——祖——父——我(本人像)。有特长或名声者可记入其项下,不可单列。

三、欧集(俗称:吊系):按五世其昌方法,照旧谱进行。有特长的名人可简要记其项下。

资料整理:江西省新建县乐化镇徐邓村河下支——邓朝谷2013年9月15日

推荐第4篇:修谱凡例

修谱凡例

一、修谱命名

饮水思源,怀宗念祖;人之常情,观今鉴古; 天经地义,盛世修谱; 源远流长,同归殊途;豫章遗脉,四海遍布;远祖英豪,原籍东楚;湖广填川,派衍巴蜀;贵州仁怀,支派无数;团结报国,亲睦九族;瞻前顾后,共序昭穆。盼族众共襄盛举,为子孙万代编一部像样的豫章英豪祖系“罗姓族谱”。

二、修谱宗旨

以国史、地方志为准绳,以各地宗谱为依据,实事求是考载古今罗氏历史世系源流及各房世系源流,对家族、祖宗、子孙负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修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传家“宝典”。

三、编排内容与秩序

本谱吸取他谱编纂之精华、图文并茂,其内容由彩页、首卷、人物卷、渊源卷、祠墓卷、规训卷、世系卷、礼仪卷及编后记等组成。

1、彩页: 内容包括罗氏图腾,选载古今罗氏祖人像及名人题词,本次修谱像选及宗亲乐捐功德录,本次编纂委员会名录等。

2、首卷: 内容包括目录、凡例、前言、序言、罗氏行第字辈,罗氏联集、中国历史朝代、帝王、年代简介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等。

3、人物卷: 内容包括罗氏历代祖人历史浅析,罗氏古今名人录,现代罗氏企业精英录,现代罗氏科名录及名人传记等。

4、渊源卷: 内容包括中华罗氏渊源录,中华罗氏历史概述,罗氏历史浅析,罗氏古谱序选录,贵州、仁怀罗氏源流录等。

5、祠墓卷: 内容包括祠规、祠联、豫章罗氏宗祠,贵州豫章书院、各房宗祠简介,及古今罗氏开基祖墓像及简介选录。

6、规训卷、内容包括罗氏族规,戒族人书,罗氏治家八字训,罗氏十谨遵、十不准,罗氏家训,豫章罗氏传统家风浅析,二十四孝图释等。

7、世系卷: 内容包括古代世系(黄帝---祝融---匡正---珠公---英豪)及各房世系(各房以英豪祖为一世祖进行考载)。

8、礼仪卷: 内容包括五服图简示,人情袱子书写格式,婚嫁、祭奠、寿诞礼仪格式,七月半及清明祭文简录,结婚婚书书写格式及发谱祭文等。

9、编后记: 内容包括各房编纂小组简介,各地企业与宗亲捐助简录,编纂“英豪祖系族谱”工作简报,鸣谢,编后语,空白页(4页) 等。

四、修谱的几大要点

1、原则: 严格遵循国家现行政策、法律、法规, 据实考载罗氏家族从古至今的悠远历史及世系源流。对于有多种说法的史事,难以决断谁对谁非者,力求多说并存;对世系断代而难考定者,应当注明存疑待考。

2、体例: 即编排格式。本次编排格式采用当代通行横排文字记述模式,可以借鉴古代欧式、苏式排列格式,并采用图、文结合,记、述、录兼用方式,力求条理谨严,图文并茂,精美醒目,易读易懂。

3、纪年: 以公元纪年为主兼附干支甲子记录,以便古今资料融合录载及后来者阅读易懂。

4、数字: 谱中所有数字一律采用简体汉字记载,所引用的历代旧计量单位及数字则按原文转录,尽量用括号注释当今相应值。

5、时限: 本谱追溯上源不限,下迄公元2013年12月止。以后各房新生人口及身世,自行于谱后空白页中添录。

6、像选: 祖、祠、墓像由编委会综合选择有代表性的像入谱记载,以慰先灵,垂佑后人。各房只收录各房开基祖墓像。

7、地名: 凡谱中古史资料及世系源流中涉及的古代地名,应加注释现代所属地区地名。现地名应注释某市(县)某镇(乡)某村。

8、字辈: 为了长远序昭穆、正人伦、明尊卑、正长幼,本次修谱将拟定统一行第新字辈,方法是从英豪祖第23代止用老字辈,第24代起启用新字辈凡谱成之前已出生已按老字辈取名的第24代及以下者,可不再更改已取名。

9、录材: 本谱收录各种罗氏史料、选载古序或其他谱牒资料,必须注明资料来源,不得冒名剽窃。

10、署名: 编入本谱所有资料,不论何时何人执笔起草,均须经编委会讨论订正后才能录载。除个别篇目由起草者署名外,皆以编委会署名,不以代笔人署名,以避名嫌,以正谱风。

11、世系: 各房世系收集整理时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入谱原则,皆写全名。其生、卒、葬、迁移时间、生平简介等皆如实扼要载录。年份按公元带甲子记载,月、日、时分按传统阴历称谓统一填写。所生多个子女原则上按先后顺序记载,为系统醒目便查,也可分类集中记载,先书子后书女或先书女后书子。女性族人身世可书至所适丈夫及子女之姓名,但子女不再进入下辈正条。男性族人有多妻者,其正条中可反映所有子女各属何妻所生。

五、经费管理

本谱所需的经费分编务费、联络费、谱书费三部分,其中编务费及联络费从各房各户入谱费(每户20元)及族人乐捐费中支付,谱书费经考计现按每部150元收取。经费由编委会统一收集与支付,财务组由会计、出纳、财务总监组成,各种经费收集时开据二联单,加盖“豫章英豪祖系族谱·财务专用章”,各自收存为据,以待临时备查。各种支付必须实事求是,由财务总监或编委负责人审核后支付,定期公示收支情况。

六、家谱保存

家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族人当以珍惜珍藏。谱成后当以集体奠祭先灵后方可向族人发行。族人应将家谱视为人之第二生命,置洁净干燥处珍藏,应知有谱就等于有了自己的“根”,失谱或无谱则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根”,故须告诫子孙,珍视家谱代代相传而不致忘其本矣。

豫章罗氏“英豪祖系族谱”

编纂领导小组组长 罗登勇撰

2012年9月16日

推荐第5篇:修谱知识

修谱知识

家谱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谱记载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上古时期的口头和结绳家谱,只有单一的世系,先秦时期只有世系和姓名。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到了宋代由官修进人民间,私修家谱最有代表性的是欧苏体例家谱,主要内容有谱序、谱例、世系、世系录和先祖考辨等五项。到明清时期,家谱体例更加成熟完善,内容十分丰富,除主要记载世系之外,普遍都有官职、迁徙、赞像、遗像、树堂、祭田、坟墓、恩荣录、五服图、字辈谱、家训族规、人物传记、契约文书、艺文著作、领谱号等。不同时期的家谱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英勇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满怀革命豪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大解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国门已打开了,中国人民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平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显身手,大展宏图,进行了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新家谱必须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和民主革命时期,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祖国,创造新生活的事迹,突出家谱的时代特点和家族特点。续修家谱是我国家谱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新家谱要贯通古今,古代、近代和现代都要记载,但重点要记载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的内容,使家谱形成一个资料翔实、全面、准确的“金字塔”。新家谱应如实记载如下内容:1.姓氏源流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明史·郑和传》也只称他是云南人。直到民国元年(191)发现郑和父亲墓碑和昆明《郑和家谱》,才知道郑和原姓马,名和,祖籍云南昆阳。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办副主任、编审马颖生同志以大量的铁的史实证实,郑和是元朝名将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但还有人有异议。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过去编修的“原谱”已考证无疑的,可以照实收录,有疑则考,或补充诠释,“原谱” 已经散失难以找到或首次修谱,姓氏源流需要从头调查考证。2.居住地地情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积累起来的,家谱就是记载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世系的图书形态。一个家族的发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能够反映、展示家族成员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风貌,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积累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资料,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居住地地情是新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好它,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谱的地方特点和家族特色。在撰写过程中,写地情要与族人的活动紧密结合,主要记述族人在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经济环境中,参加当地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明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国防建设活动等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族人在这些活动中的业绩和创业精神。当地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情况要有交代,但要防止把居住地地情写成自然、地理、历史的教科书。3.迁徙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引,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迁徙以后,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发祥地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所以,人们很重视家庭迁徙的过程和历史。家谱自然也要记载家庭的迁徙情况。”台湾、港澳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到大陆寻根,就是根据家谱的记载。记述迁徙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人世系图表上加注说明;二是在世系录内作简要的记述。传统的记述方式就是这种记述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修的家谱,多数采取单独立一个篇目,即XX族人迁徙情况,用文字或图表集中记述族人的迁徙情况,以便于查阅。表录内容:世序。时期、姓名、原籍住址、迁徙原因、现居住地等项。4.世系图表世系是家谱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人谱族人居住范围决定了谱书的规模。多数家谱,在一个县或市的范围内修谱,也有在一个乡镇编修的支谱。记述世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世系图和世系录并用形式,即先在谱书卷首列出家族世系总图表,然后采用世系录,从一世祖开始,叙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况,对世系图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世系录内容有家族成员姓名、生卒年月、官职、子女、婚嫁、迁徙等,如《孔子世家谱》就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列出孔子到77代世系总表,然后,用大量篇幅详细记载孔府家族成员的官职、出生年月、婚姻、迁徙、坟墓、人物小传等多项内容。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图出记载家族世系,多数采用横式排列法,少数也采用竖式排列。横式排列法是传统方法,五世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须在第二表的第一栏,依此类推。妻姓名并列人丈夫名字下面,代与代之间用一条短线连接。因族人众多,迁徙甚多,分布广,可采取分片区或分支系排列世系。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就用这个办法,全族世系都用世系图表来表示。因族人的搬迁,分布宣威全境,也有的迁徙四川、贵州部分县,先排一世到十四世,十四世以后分支系排列,家族世系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使用。5.人物传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传标准、范围和方法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将在“人物传的编写” 中详细叙述。6.大事记大事记是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载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现代新家谱中,也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漳港李氏谱志》、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都增加了“大事记”这项内容,以时系事,依年月日顺序,记载从始祖开始到修谱时家族发生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简明扼要,记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写“大事记”时,要注意广泛采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资料要真实准确,来源要有根据,每件事要查清产生的时间、地点 ,认真鉴别和分析资料是否真实。由于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不同类型的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记事内容,重点是家族中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记述,不要几件事混杂在一起。总之,大事记要做到内容精当,大事实出,要事不漏,事实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明,言简意赅。7.字辈谱字辈谱是各姓氏家族族谱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字辈谱中辈分就是家族中血缘传承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它不仅以辈分的界划与确定,厘清了家族血缘的繁衍和衣承关系,而且还以每一辈分起名的具体用字,明确每一家族次弟辈分的基本称谓。并以其独有的寓意,表明先辈对后人的悉心期盼。因而,完全可以说,字辈谱在家族谱系中,不仅有着明确世系次弟关系的独有标识作用,而且还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表明本家族对自身的发展历程,已由简单的自发习俗阶段,进到了精心考量的自觉自为阶段。事实表明,在族谱编撰过程中,辈分的厘清和每一辈分的具体用字,历来受到各姓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各姓氏、各个谱系对字辈谱,都有十分严格的讲究。到了清代,甚至出现了封建统治者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名派的事情。可见,在中国,朝野对字辈谱的选排厘定,都是十分看重和讲究的。8.家训家规

9、祠堂坟墓

10、文献资料

11、图表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推荐第6篇:修谱发言稿

修谱发言稿范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使用发言稿的机会越来越多,发言稿可以提高发言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大家知道发言稿怎么写才正确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修谱发言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修谱发言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族人:

水有源头树有根,世间万物各有其从属。续修族谱就是把珍贵的族谱增添补全,将我们XXX氏族人的辉煌历史和精神瑰宝留与后辈子孙,永不断载、代代相传,让我们借鉴族人积累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发扬光大XXX氏宗主。

作为一名旅外工作的XXX氏子孙,向修族谱的会长、各位来宾、各位宗亲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不遗失XXX氏子孙根源,让XXX氏子孙宗有源可查,发展脉络繁荣昌盛可追,你们为修XXX氏族谱辛勤工作、查阅历届族谱和祖宗的史志资料,四处奔波,辛苦了!阅读静思我们的族谱,心潮澎拜,为我们伟大的祖先感到骄傲,激励我们更应努力奋进!为我们的今后根深叶茂,发展成国家栋梁之才感到责任重大!纪念先人示后人,修族谱、敬祖宗,让我们把握XXX氏族人的道德内涵,传承先人遗训,弘扬先人的品格。生动展现了XXX氏祖宗创业之艰,族人的繁衍发展的历史面貌,昭示了XXX氏先祖的贤德品行与竞存之术,其精神价值已超越族谱本身,具有为实现存史资治教育作用。

俗话说,饮水思源,树高有根,水长有源。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追问着一时难解的问题:我们的先辈来自哪里?我们的祖辈是谁?我们的父辈是如何才有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同辈又和哪些人有着不能不说的亲情渊源?一句话,我们会常常追寻,当然,这也应该而且有必要去追寻我们自己的“根”与“源”在那里。不仅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一分成就与我们先辈们的辛劳与奉献都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其子孙后辈建立了诸多千秋基业,我们今天的每一点进步或多或少地在荫庇着祖先们的功德。我们的先辈们以其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山辟地;以最朴实的情怀,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以最炽热的爱,繁衍生息出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灵。如此这般,才使得我们XXX氏家族千百年来,傲然屹立于达德紫堂这块可爱的土地上。前辈的丰功伟绩,卓越功勋,道德修养,人格美德,后辈当应要好好珍惜、缅怀、学习之,更应发扬光大之,传播宣扬之。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源于家族和族群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修族谱,我们不仅要梳理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渊源流变,更要借此机会,整合XXX氏家族的资源,增强XXX氏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谐力和发展力,使得我们XXX氏家族的子民,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吸取各种资源和原动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去对待我们XXX氏家族中的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生命,去敬畏我们的列祖列宗,去敬畏养育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我们的先辈争光,为我们的家族添彩,更应为社会和时代奉献一份应尽的心力,让原本绚丽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

修谱发言稿范文2

尊敬的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

你们好!

清明时节雨绵绵,杨氏家族敬祖先;肇公后裔续修谱,爆乐齐庆合成天。在这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万物生辉的阳春三月,在这风光优美、人杰地灵、生机勃勃的老家——下杨,参加杨氏六修族谱峻工庆典活动,本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景聪房迁出的杨氏宗亲对六修族谱的园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宗长、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热心于修谱事宜并为修谱事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宗亲表示由衷的感谢。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各位宗亲:尽管历史的岁月无情地把我们分开在各个不同的乡镇和山村角落,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同一个祖宗,同一脉相存的亲情,我们都是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和共同的梦想相聚在一起,来参加这个隆重的族谱峻工庆典,这既是对我们祖人深切的缅怀,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续修族谱的完成,能使更多的族人对杨氏家族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更是为杨氏家族搭建一个交流合作、沟通情感、共创美好未来的平台。使我们增进了友谊,沟通了感情。共同构建了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杨氏大家庭。

翻开杨氏家谱、家史,不难发现我们的家族有两大特点:

其一,杨氏族人耿直厚道,清清白白,不会献媚取宠,鄙视拍马奉承,只会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正是我们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门风。

其二,杨氏族人素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尚文习武,具有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并享有广泛的社会美誉。

历史上,杨氏家族代出名人,杨姓称帝者有十几人,如杨坚建立隋朝,历任二帝,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历任四帝等等,除了称帝称王者外,历史上还在文化、科技、军事、政治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如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杨朱、杨修等,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特别是唐、宋朝时期。我们的祖先更为辉煌过、显赫过。如唐代杨氏任宰相者就有11人,宋代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忠君报国,杨延昭、杨文广等三代均为北宋名将,杨家将的故事现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的祖先杨震公,是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这也是我们杨氏清白堂的堂名的由来。至今共和国时代也出过不少名人,如共和国开国上将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等4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杨振宁,中国第一个搭乘神舟五号飞船上天的杨利伟,还有很多很多,为此,我们杨氏后人应感到由衷自豪和骄傲!

今天我们杨氏后裔都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缮谱、修谱、续谱,这一壮举它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完全吻合的。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我提议,不论是哪一支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杨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奋发努力。相信我们杨氏家族一定会再振雄风,不久的将来,政界要员一定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两院院士一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可能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亦一定会出千千万万个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

杨氏家族的后裔们,让我们共同勉励吧!

最后,祝愿杨氏家族兴旺发达,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愿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事业大发,合家欢乐、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

修谱发言稿范文3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为XXXX支脉重修族谱。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XXX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XXXX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族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是为了加强族人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XXX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自己,向倡导发起重修族谱事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会长XXX,副会长XXX、XXX、XXX及理事会各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对社会贤达及各位师傅的指导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位族亲表示忠心的感谢!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重修族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在思想、精神和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不分彼此,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绵绣篇章,共创XXX氏后裔的现代辉煌。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在此,我们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祈愿我们XXX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祈愿各族亲全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推荐第7篇:谈谈数字化修谱

谈谈数字化修谱作者:牛文勇2008年2月6日中华牛氏宗亲网

谈谈数字化修谱

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世系和血缘的史书,也是一部记述子孙世世代代的家史。家谱可以让人了解自己不曾知晓的历代先祖和姓氏来源。 这是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希望明白知道的事,也是人之本性。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恐怕没有一种书像家谱那样时间之久远,影响之广泛了。家谱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于溶于血脉,铭记于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社会安定,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更加迫切,家族观念也随之增强。从主流来看,纂修家谱对积累和保存家族资料;增强族人之间的联系;传递和沟通彼此间的信息,是有一定作用的,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修谱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长久以来家谱都是以纸质为载体,手写或印刷的方式来记录保存的。但是纸质家谱纸张易受损的缺点,容易受潮湿、高温、虫蛀的影响而造成缺失。数字化能够克服家谱纸质载体不易保存这样一个致命的缺憾,使家谱数据不会遗失,为谱牒学、社会学、人口学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海内外同胞的寻根谒祖提供了便利。当今社会人口流动较大,有的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更有甚者,从小便离开了家乡,在外定居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家谱的数字化让这些游子寻根不再需要远渡重洋。

首先解释下数字化修谱的概念,数字化修谱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现有的家谱实物拍成图片、录入到数据库里做为家谱的另外一种保存方式。

数字化家谱的优越性有以下几点:

1.可存储超大的数据量,不管有多少的世代,都可轻松保存,并永不遗失。

2.有效解决在家谱中出现的繁体与简体共存的现象(大多数的家谱中的古代人名多用繁体书写,后续的也有简繁共存的现象。同时涉及到很多人名、地名,期间用到很多生僻字,大量的异体字、异构字及古体字,且用字量较大)。

3.可编写目录,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各支信息。

4.使用世系图、世系表的排版格式,以树状形式排列,脉络清楚、简单易看。

5.家谱中可加入图像、声音、人物传记等内容,保存多种性质的资料,方便各族人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了解

6.一个家族由一人世代繁衍,能发展到数百人至数千人,使用纸质家谱记载和研究都颇为不便,家谱纸张易损,易缺失。

7.可放置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族人自由下载、添加。

由以上的几点来看,数字化家谱的实用性、完整性、资料性、合理性是无庸质疑的。但是在将家谱数字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有以下几个难点:

1.家谱内容用字多为繁体字,其间也夹杂许多异体字,对录入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

2.很多家谱由于年代久远,纸张陈旧,字迹模糊,大多都有缺失的现象,对识别造成一定的困扰。3.需录入以前家谱上的先祖,资料繁多,工作量较大。

总的来讲,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将家谱录入、保存在电脑里、网络上已经是很方便了,再加上数字资料的易保存、易复制等卓越性能,本人觉得数字修谱已是大势所趋。所要考虑的就是选择一款好的族谱软件,本人现阶段正在联系各家谱软件公司(作者),以期能找到一款功能完善、操作容易、简单易学的家谱软件。

在此我呼吁广大的族人参加到数字化修谱的行列中来,记录你所知道的世系、祖辈信息,收集并将其汇总起来,使我族族谱更加完善。

牛文勇于2008年2月6日

中华牛氏宗亲网

推荐第8篇:修谱建祠 光前裕后

盖闻万物本于天,人本自于祖。而欲尊其祖者,则立祠以祀之;欲睦其族者,则修谱以联之。族之有谱,犹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子孝即孙贤,源远则流长。此乃天经地义千古真理也。 粤稽汝南应氏乃周武王四子儒林公(公元前1050年间)为始祖,源出姬姓,武王封其为应国(今河南叶县西北应城和平顶山一带),后以国为氏,国为诸侯所灭,子孙遂以应为姓。(引自《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传至第二十六世曜公者(约公元前200年)仕于秦,秦灭隐居淮阳山中,汉高祖慕其贤,欲徵命曜及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厦黄公、冉里先生),独曜不至,时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称,帝赐汝南郡。传第四十六世詹公:字思远,晋元帝(公元321年)间以义勇立功,授武功大夫,晋明帝(公元322年)间宦都督前锋军事江州刺史,东晋成帝(公元325年)间出镇湖南督理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军事境土安全,敕封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候,后护驾平乱江南,荣封忠国武平王。娶妻唐氏,诰封夫人。晚年定居永康,为江南鼻祖。詹生西晋太康己酉(公元289年),卒东晋太和丁卯(公元367年),享年79岁。逝后安厝永康小河头(前山阳,亦称官田,即今永康芝英)。第四十七世,长曰玄,仕散骑侍郎兼御史大夫;次曰诞,仕六郡太守、龙骧将军。两子于太和三年(公元368年),将其父詹公灵柩从永康官田转葬钱塘赤水乡,建塔曰六和,寓意吉祥、如意、致和太和之意。繁衍宋朝年间,裔孙昌盛,其中应赫公,官拜教授,司政台州。生养懋敏懋励两公,时至南宋初年,兄弟寻幽瑞邑,分衍平屿两地。敏公取静平齐,建第造田兴家;励公寄情屿头,生息繁衍望族,既成屿头始祖。历经十三四世,屿头楚齐太公,受封迪功郎职,游览小峙东岙底,见此地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得水藏风,人杰地灵。故自瑞安屿头徙居于斯,遂成青田小峙始祖。繁衍生息开疆垦殖,耕读为本勤俭持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于公元1980年代,国运复苏百废俱兴。大量应氏子孙勇争潮头,投奔五湖四海,创业大江南北,发展长城内外,村貌日新月异。时至1990年代,国家产业更新,广大应氏宗亲积累了大量从商经验和不菲资本实力。纷纷漂洋过海,凭着应氏精神,敢与洋人争锋。分别在西班牙、匈牙利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争领商机,弘扬国威。尤如族俊达楚,竟然两子双双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荣获英国博士、硕士学位之宝座,形成青田侨乡中一道独特的应家军风景线。 为适应国家发展大局,1997年间经省政府决定:东岙底变革为浩大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从此,居住了三四百年历史的小峙应氏儿孙迁徙温溪,构建更大置业平台。赢得更大发展空间。近年政通人和,举国提倡孝善,复苏灵魂信仰,万民深知祠堂是我们血脉延伸的渊薮,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更是敬宗祭祖的神圣殿堂!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莫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田小峙应氏裔孙深明祠堂的意义,自2013年3月就积极筹备资金落实措施,在历代祖宗安息的东岙底故居兴建应氏楚齐公宗祠。坐朝,占地平方米,耗资万元,历时一年有余,至2014年10月胜利落成。期间族俊达南、达楚、达胜、超文、天华、小华、超英等等宗亲慷慨解囊带头在先,合族宗亲一呼百应鼎力相助。善宗、振东、国珍、驯民、佰民、芳民、星兴、东福等族彦既要筹集资金精心规划,又要消除误会团结宗亲,更要组织施工监督质量,真是废寝忘食披肝沥胆。 接着有幸升平盛世春光雨露,文理明顺行见树帜。族中黎鹏、振东、驯民、国珍等俊贤,乘祠堂落成之东风,配合赫公总谱的修编,尊祖敬宗共襄义举;倡修家乘戳力同心;续残补缺凝神壹志。将小峙一脉理顺成谱。祖孙同登总谱,各脉共聚一家。诚乃千秋功德,昭然于世。 适逢小峙应氏,宗祠落成,华乘腾辉,双喜临门之际,窃冀阖族众亲,藉以动力,自强不息:承礼让之风,袭纯朴之俗,效君子之本,敦孝友之德,扬爱乡之情,酬报国之志,振前人家声,激继起之英。滴水成河,纳川为海。男女老少创奇迹,士农工商振家声!上慰祖宗九天灵,下祐后裔万世昌!谨是为序。

推荐第9篇:扶危救困谱新章修改篇

扶危济困谱新章

为了一个身患重症的小姑娘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为了让身陷困境的员工享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厂领导的亲自倡导下,公司工会发出了《扶危救困捐款倡议书》,全体员工纷纷响应,慷慨解囊,谱写了一曲雅克拉人扶危济困的新篇章。

磨难女孩紧急呼救,厂领导倡导爱心捐助

十四年前一个小女孩的降生,为陈瑞珍及其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对于壮年得子的他,真是喜出望外。可在一次身体检查中,竟然发现爱女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这个消息彻底打破了陈家人的平静,也再难以看到往日的幸福与快乐。对于一个靠天吃饭的偏僻山村来说,他多少次想彻底治疗,还给女儿一个健康的身体,但面对高达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他只能是望洋兴叹,仅用简单的药物,来维持着爱女的生命。尽管全家人倍加呵护,但肆野的病魔不断的在侵蚀着小女孩幼小的身躯,陈家人是痛在心间,急在身上。

为了彻底治疗女儿的疾病,陈家人于今年4月份四处筹资,经过多方联系,决定去西安动手术医治。陈瑞珍虽然在公司上班多年,但从来没有向同事讲过自己家庭的不幸遭遇,要不是这次请假回家给女儿治病,他才隐隐的道出了实情,全厂人是没有知道他此行的真实目的。在公司的例行生

产会议上,厂领导深情的讲述了陈瑞珍及其女儿病情的情况,发出了奉献爱心,进行捐款救助的倡议,并安排了相关单位及人员具体落实,与会者无不动容而受到震撼。一场爱心大奉献的活动,就这样在公司的各角落里展开了。

公司工会积极行动,广大员工一呼百应

根据厂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公司工会积极的行动起来,为了及早的告诉广大员工真实情况,为了磨难家庭早一天摆脱痛苦,工会组织人员连夜赶写倡议书,并制定了详尽的管理办法,思职工之所思,急职工之所急,很好的履行了“职工之家”的使命和职责,为爱心奉献活动的展开,作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各单位的员工,在看到倡议书后,深深地被陈瑞珍不幸的遭遇所打动。一呼百应,踊跃捐助,用切切行动,表达着对同事的支持与安慰,对一个磨难小姑娘的关爱和祝福。有些员工平常节衣缩食,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可在这时,却出奇的大方,毫不犹豫的拿出浸满汗渍的钞票;有一些是即将离职的员工,为了心中的梦想,将要去新的地方打拼,可他们依然还眷恋着这片热土,面对曾经同事的家庭遭难,他们也毫不犹豫的伸出了自己温暖的双手;库车财务室的同事,因为工作较远的因素,对陈瑞珍同志并不熟悉,更谈不上打过交道,可当听到陈的女儿身患重病,需要及时救治的情况后,纷纷捐款,希望磨难小女孩及早治疗,能够和同龄

人一样享受到生活的阳光和快乐。

在短短的几天内,公司共收到捐款10150元,其中个人捐助7150,工会捐助3000元。公司将把这笔承载着全厂员工浓浓爱意的款项,及时的寄给陈瑞珍,以帮助他战胜困难,使小女儿能够彻底摆脱病魔的折磨,还她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

爱心汇聚暖流,坚强汉子泣泪相谢

陈瑞珍,这个岷江河畔长大的西北汉子,在家庭苦难的沉重负荷之下,依然保持着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状态。在生活中默默无闻,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很是受到领导的好评和同事们的尊重。当临走时听到公司将要捐款资助他的消息后,眼眶里充满了泪花,说话竟然哽咽起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没到伤心处,可这不是伤心,而是在面对着一颗颗炽热心思的感激和萌动,他不会想到在困境面前彷徨无措时,我们雅克拉大家庭挺身而出,成为他战胜困苦的坚强后盾。

根据厂领导的安排,就在前几天,公司委托人员与陈瑞珍通了电话,了解她女儿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并向他通报了公司的捐助情况,当陈听到这些消息时,好久没有说话……。作为一个普通的职工,在身陷困境的时候,竟然有这么多关注的眼睛,这么多温暖的双手,这么多鼓励的话语,这么多切切的行动。他积冰的心田被温暖着,他痛苦的份额被担当

着,他纵有十嘴九口,也是难以表达激动的心情,“天道无情人有情”,他虽然遭遇了命运的不幸,但他却享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享受到我们雅克拉大家庭的温暖。最后除了深深的感谢外,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工作,以不辜负公司领导和大家的帮助和期望。

克难排苦济困救危,爱心汇聚光辉凸现

为了生活,我们都四处奔波;为了生活,我们相聚在这戈壁之缘。我们都不富裕,有些人还有借债,正在逐渐偿还,有些人家庭窘迫,只能勉强度日。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到一个花季姑娘正在痛苦的煎熬中挣扎的时候,看到一个饱经沧桑的父亲在为她四处奔波的时候,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是父母的心头之肉,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家庭的最大幸福和快乐。

我们或为父母,或为子女,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也曾经遇到身陷囹圄的困境和磨难,并对这有深深的体会。在一个人内心布满坚冰,需要爱心融化的时候,在一个生命之花即将凋谢而需要救助的时候,我们公司的广大员工,用那人性的光辉,点燃了身心疲惫之人的希望。爱心的汇聚和传递,可以改变世界的模样,一句暖话,一个微笑,一双大手,一个鼓励,有可能完全改变一个人生活的轨迹甚至命运。

金钱固然重要,真情更是无价。爱心的点燃与付出,

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可以为此少购一件衣服,少喝几瓶饮料,少一次爽快的消费,少一次难得的聚会。如果可以减轻一个苦难煎熬家庭的痛苦,可以救助一个生命即将枯竭的花朵,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既是爱心的赋予者,也是爱心的最大受益者,在带给别人幸福温暖的时候,从中也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快乐。

弘扬团结互助精神,加速企业发展之路

在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发生三周年之际,在废墟上又巍然矗立起一座新的城市,这是人间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具体表现。虽然在灾难中我们失去了众多的同胞,但是因为苦难的磨砺,中华民族才愈加团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生活的更好才这样默默拼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一直是公司倡导的行为准则,我们这次捐助活动,是充分发扬了“抢险救灾的伟大精神”,用无言的行动,诚挚的心情,极大的丰富了我们企业文化的内涵,使我们公司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

回想我们公司的坎坷发展之路,几多风雨,才见彩虹。从一个一度亏损的地方包袱,变成了当今的纳税大户,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变成了行业中的明星。艰难的历程,见证着着雅克拉人团结拼搏足迹。在多少次企业危急的关头,雅克拉人都是心肉相连,同酬敌忾,战胜和克服了前进中的

困难,从而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也正是我们特有的企业文化气息,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加入并融合到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为企业的兴旺发达而努力!

作为一名雅克拉成员,应该是自豪和幸福的。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在失败面前永不言弃,在困境面前众志成城,在遭难面前携手相助。“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我们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攻无不克,出奇制胜的法宝。也是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雅克拉人在践行着“真善美”的承诺,在相互感染和鼓励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真情无价,爱心永驻,这次捐助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铭心的感动和记忆。让我们播种爱心的种子,履行济困的职责,弘扬时代的精神,勇挑责任的重担,让爱的光辉,在雅克拉的发展与壮大中再谱新篇。

推荐第10篇:杨氏族谱修谱动员大会

《应城杨氏族谱》修编筹备大会开幕词

尊敬的杨氏家族父老乡亲们:你们好!

今天荣幸应邀参加家谱修编筹备大会,感到无比亲切和高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杨氏宗族向你们致以由衷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并对新家谱的修编表示热烈祝贺!

我与在座的都是杨氏的后裔,杨家的子孙,我们同根、同脉、同宗、同源,今天能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真是无比激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从血脉的渊源传承关系来看,不管何地、何代的家谱,只要姓杨,就必定与我们是同祖同根,他们的体内拥有与我们相同的遗传密码——DNA!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与我们相同的血液——天下杨氏是一家!

历史上,杨氏家族名人辈出。我们的祖先曾辉煌过、显赫过。众所周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杨姓是中华大帝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是中国百家姓中第六大姓氏,是文化昌明,底蕴深厚的名门,是精忠报国,功勋卓著的望族,也是泱泱中华最具影响的族群之一。

每当我们追根溯源,回首往事,无不为我们杨氏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而感到光荣,无不为我们杨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而感到鼓舞,无不为我们杨氏忠贞报国,孝道传家而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杨氏后裔都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缮谱、修谱、续谱,这一壮举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

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完全吻合的。

修编《应城杨氏族谱》,将有选择性地收录各地新旧《杨氏族谱》中珍贵的文字史料,让后世比较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杨氏家族从古到今的悠久历史,搞清枝繁叶茂的宗支流向分布概况,满足天下杨氏追根溯源、寻根问祖,从而达到天下杨氏从未有过的团结统一,开创天下杨氏在当今太平盛世齐奔小康的和谐局面!

我提议,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杨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奋发努力!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11篇:王氏修谱倡议书

篇1:关于成立十八家王氏家族宗亲组织倡议书 修编新型家谱 传承宗族文明 建议出电子版家谱

历史,就是故事,就是先辈的故事,就是世世代代先辈的故事。 文明,就是世世代代先辈留下来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遗存,包括一切传说、神话、灵异、鬼怪及种种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之事、之物。

文明的种种遗存方式之中,有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在国家就是国史,在家族就是家谱。人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都以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

在中国,宗族文明非常发达,中华文明实质上就是宗族文明的总和。而宗族文化的最大载体就是家谱(皇室家谱称玉牒或金牒)。家谱,因为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所以是维系家族最宝贵的圣物。

中国家谱的渊源可溯至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各个部族就有专人记录本部族传递世系。到夏商周三代时,国家设有史官,专门记录王室以及各贵族的世系,并汇集成书,周代的《世本》,就是一部各姓世系总谱,这是中国谱牒的最早著作。魏晋时期,家族修谱之风盛兴,于是在皇室和贵族世谱之外,又涌现了大批各姓的宗谱和各家族的家谱。北宋欧阳修、苏洵分别创造欧式族谱和苏式族谱后,修谱之风在中国长盛不衰。

20世纪中期,由于历史变革,修谱工作大面积停止了。最近50年来,首先是台湾掀起了修家谱的热潮。1978年以后,大陆也开始有重续的行动。

但是,多年来,修谱成果不多,成就有目共睹。其原因,囿于旧制,弭功费力,财才难济。 根据家谱史和传统家谱体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修编新型家谱,传承宗族文明,应该是当前修谱工作的主流。

一、什么是新型家谱?

不管有无传统家谱,以自己和己妻为原点,上溯可知可查之祖, 下及已生之后,旁及可知可查之血亲,按新型家谱之体例修编成册,即为新型家谱。 新型家谱省时节力,以微末投入,既可单系存留自己家史,使后人可知来处,也为后人财富,又可纳入家族总谱,以支系备查备考,也为后人后路,血脉相通。

二、新型家谱的体例

传统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有:谱名、谱序、目录、谱例、谱论、恩荣录(敕诰、光荣榜)、遗像及像赞、姓氏源流、家规家法、祠宇、五服图、宗支世系、传记、谱系本纪、族产、契据文约、坟茔、仕宦记、年谱、艺文、派语、领谱字号、续后篇、纂修与捐资人名等,有的还包括家族聚集地图。新型家谱的体例也如此,但可撮其大要而为。

(一)谱名

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谱名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称作“x氏(家)族谱”、“x氏家谱”、“x氏家乘”、“x氏宗谱”,也有的称“x氏统谱”、“x氏通谱”、“x氏统宗谱”或“x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

也可以这样命名:地名+姓氏+修编年,如大理下关董氏家谱(2010年修)。

(二)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三)谱例

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谱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四)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现代多收集勋章、证书、奖状、光荣榜等。

(六)像赞 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像赞,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马融的像赞“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亦由郑禹题写;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七)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

家训家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秩序,就拟定一些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以来,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而变得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和“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还有不少记叙家训、家规的名言以资子孙遵行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视,其主旨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篇2:李氏宗谱三次续修倡议书

四川省筠连、珙县、宜宾三县锡坑李氏族谱 三次续修族谱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族亲长辈、兄弟姐妹、以及侄辈后裔你们好; 族谱是记载人类文明、族系发展、家族沿袭、宗亲血脉传承的瑰宝,对提升和弘扬我锡坑李氏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族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载体,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在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和经济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除了可以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之外还可为我们提供追本溯源寻根问祖依据,可以让我们尊祖,敬宗,睦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族谱,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各氏族历史发展必修之物。

我四川省筠连、珙县、宜宾三县锡坑李氏宗族,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锡坑甲(即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锡坑镇),清乾隆五年,(即公元一七四一年),我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妣率子李绍清、媳赖氏、孙李林茂、李林佑举家六人从嘉应州取道入川,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繁衍后昆十二代,初步估计族员已近千人,族人分布四川省筠连县(城关镇、巡司镇、腾达镇街村、腾达镇泉水村、腾达镇龙井村)、珙县(沐滩乡付家坝、巡场镇、洛表镇、上罗镇)等地。 我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一族自入川始祖李良训珙自清乾隆入川之后已近三百八十余年,,其子孙繁衍人口已近千;我族自良训始祖公自清乾隆年间入川后共进行过二次修谱,(其中入川三世祖李林茂、李林佑二公于清万硕年第一次)(入川十世祖李于坤于公元二零零六年第二次)并且定下了辈分派字(良绍林发世学友、兴舟于天国仕昌;粤锡宗支源必远,川云筠珙族宏扬;诗轩文德显卓绩,孝忠信智鼎盛唐;五富齐庭千秋旺,万载承传振家邦);但由于多种原因第一二次续修之族谱内容出现不少偏差与错漏。

我李氏人丁繁盛,人才辈出,理应有完善的族谱,在零八年我在网络上认识了我广东五华宗亲李镜章老前辈和内江同族宗亲,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多相关我锡坑李氏自人美公以上的族系资料,这对于我们这些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后裔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发现,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学术价值,不但可以完善族谱资料,还一下子把家族历史从民国、清、明、元朝推到了南宋时期整整前进了近五百年即盛唐到李氏开姓始祖李利贞公。把家族的名望从知县提到了民族英雄,年代推到了上古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锡坑李氏一族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各宗亲和我在二次修谱成员的鼓励和支持下已经初步成立了三次修谱筹备小组,现正召集我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后裔各支的志愿修谱人员组成委员会,虽然网络发展为我们续修家谱创造了方便有利的条件,但实地条件和资料也不可缺少,为了不让我李氏家族历史出现遗憾,不愧对祖先,特再此呼吁我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后人参与修谱,续谱大业,利族利国,是每位锦祖后裔义不容辞的责任,望诸位宗亲,同心协力,共寰盛举,负重奋进,献计献策,积极参入,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尽力。 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族谱三次续修筹备小组 李舟友(字华友,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街村) 李于坤(四川省珙县沐滩乡付家坝)

李天均(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龙井村二组) 联系电话:15328459688 公元二零一四年甲午岁三月二十八日篇3:王氏宗祠修建倡议书 王氏三槐堂宗祠修建倡议书

三槐堂王氏宗亲及社会各界朋友:

中华王姓乃天下第二大姓,人口过亿,三槐堂王氏乃太原堂王氏的一大衍派,本姓姬,周朝皇室一脉。后因江山易主,为不忘我祖上高贵血统,王者风范,故以“王”为姓。千百年来,我族列祖列宗,封侯拜相、忠臣良将、数不胜数、层出不穷、誉满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资源及精神瑰宝。从古至今,我族人感恩天地、敬奉神灵、顺应自然、永言孝思、精忠报国、不畏强暴、诚信待人、和睦乡邻、美德颂传、立于不败之地!

为报我祖上功德,彰显我祖千古英明,汇聚我族向心力,打造王氏名门望族,大家风范!做到一家有事,众族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祖国需要,举族奉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族绵薄之力。

故我们成立了“平塘、惠水、罗甸三县王姓三槐堂宗祠修建筹委会”、准备在三县境内寻一宝地修建我族宗祠,供我族人祭拜、议事、集会。预计占地1千平方米,估计投资百万元计。我族各房应以18岁男丁立户拟投资300元(多多益善,另计功德),筹委会成员拟投资500元以上。成功之日,将为各房户主留名留此,记载于三槐堂宗族功德碑。对同等资助300元及以上的社会各界朋友、有识之士,将记载于三槐堂感恩功德碑,并发放“功德无量”证书,签发统一募捐善行收据。并对所有善款开支全部公开宣布,举头三尺有神明,绝不浪费! 筹委会:(电话) 王柱团 王顺昌 王宗信 王祖及 王兴进

公元2013年7月1日

第12篇:A修动员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9月15日发电厂将开始进行#5机组A级检修工作,本次检修是#5机组投产以来的首次A级检修,也是公司全年计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刚才各单位就如何确保本次A级检修任务的全面完成做了表态发言,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家的思想已经统一。为了安全顺利的完成机组大修任务,我谨代表锅炉本体一班全体同仁对本次检修工作提出以下三点目标:

一、安全目标:强化安全管理杜绝不安全事件发生

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杜绝一切侥幸、麻痹、懒惰、蛮干等思想,对于习惯性违章的人员和行为“零容忍”。 始终坚持“四不伤害”,认真落实好每天班前会的危险点分析工作,工作负责人要对各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充分的安全交底,坚决杜绝违章指挥。

这里要特别强调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员工确保#5机组A修任务安全、高质量地如期完成。为我们全年的检修任务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确保全年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二、质量目标:深化责任意识保证高质量完成检修

质量是检修工作的灵魂,决定着本次检修目标的成败,质量标准不仅仅是检修项目的完成率100%、消缺率100%,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影响质量的因素成百上千,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全局上的失误。

锅炉受热面的防磨防暴工作是此次检修的核心任务,锅炉本体一班将坚持“预防为主,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本着“宁繁不简,宁细不滥,全面检查,把握重点”的工作原则,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检查到位”,深入受热面进行全面检查,要充分利用本次#5机组A级检修机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决不留任何隐患,以防止 “四管”漏泄发生。

我们要充分利用此次检修机会彻底治理设备,切实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做到修后机组一次启动成功连续稳定长周期运行。

三、技改目标:切实有效的提高机组经济性、可靠性

本次#5机组A级检修是开展技术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提高设备经济性、可靠性的难得时机。本次A级检修有给煤机减速机改造,少油点火改造等多项技改工作。

我相信:在厂部的正确指引下、在检修部锅炉车间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锅炉本体班18名员工的共同奋斗,我们就能早日实现四个一流目标:即带出一流队伍、争创一流管理、治出一流设备、培养一流人才。同志们,如期完成#5机组的大修工作,将指日可待!在这里我保证#5机组大修工作将按计划顺利完成,请领导放心我们会交一个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第13篇:新修谱理事会会议主持词

各位理事、各位族人代表:

现在,我宣布:新修xx族谱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首先,我提议向为新修xx族谱做出贡献、逝世的常务副理事长十七世申春,副理事长、副主编、出纳十八世恩富,理事二十世兆华默哀!

默哀毕!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理事会成立以的工作情况,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会议的议程有两项:一是听取理事会工作报告,二是听取编纂委员会工作报告。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理事会理事、编纂委员会成员和族人代表,共计200余人。

首先,请理事长俊义代表理事会作工作报告。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副理事长、编纂委员会总纂、主编兆忠代表编纂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各位理事、各位族人代表,今天会议的议程已经全部完成。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次动员会。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理事会成立以的工作情况及经验教训,动员各位理事、各位族人代表广泛深入地搞好宣传,积极发动族人请谱,大力发动族人捐款,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公益工程建设,善始善终地做好善后工作,圆满完成新修xx族谱的各项任务。各位理事、各位族人代表要以身作则,带头读谱学谱,学习宗族历史,遵守先祖懿训,光大优良族风,发扬光荣传统,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开创宗族发展的新纪元,谱写宗族历史的新篇。

会后,请各位理事、各位族人代表抓紧时间到祖茔参加《新修xx族谱》颁谱祭祖典礼。

祝xx宗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祝全体xx族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现在,我宣布:新修xx族谱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闭幕!

第14篇:“网络修谱” ,普通人的历史

“走西口”后人“网络修谱”

“我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在中国的传统中,家谱就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档案。近年来,修家谱的热潮在民间重新兴起,“修谱寻根”成了许多人精神家园的一扇扉窗,依此眺望传统文化的那片风景。

在我省河曲县南沟周姓家族,在几百年间的“走西口”中,许多族人到了口外讨生活。现在,他们利用互联网修起了自己的“电子家谱”,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仅有族谱图和记载家族历史的文字,还依靠着各地周姓网友自发撰写“家族史”,利用照片,图画、视频、实物等,拼凑出一部自明朝初年600余年的民间历史。

QQ群聚起“众史官”

深夜,电脑前,与静寂的夜相比,网络上密集的“你来我往”刚刚开始

“上南沟♂周国君21:44:13 :内蒙乌拉特柱字辈是我们本家”

“20-南沟-周彩军22:36:11 各位好。谁能告诉我准旗有几个村子有周家后代”

“小六份♂周永平22:52:18:目前总谱图中,已知存在但未包含到的支派:1-长嘴支派,2-崔家第一支派,3-白鹿泉支派 大门、三门后代”

“21-大塔-周围喜(50806651)23:38:59哦,她家问是南沟出来的,不知道咱们修谱,南沟也没本家了

„„„„

如果没人解释,普通人很难看懂这些人在聊什么,这其中,你问我答,有的提供资料,有的是总结数据,更多的网友在议论纷纷,当一个网友提问“内蒙有没有一个叫栽根的?是祖传兽医”,不一会而就有网友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放了上来“栽根的父亲与周二开的爷爷是兄弟,周二开的父亲同河宽、流宽是兄弟。栽根活的爷115岁左右”。这并不是做什么人口调查。这个名字叫“丰豫都七甲”的“QQ群”里面的人全部都姓周,他们是在讨论“家族史”。

这个“QQ群”的创始人周永平给记者解释道“QQ群里名字前的数字是以我们南沟村始祖为第一代,到现在他们的辈分代数,后面的地名是祖辈居住村子,也就是支派的名字,后面是这个人的名字”。这个创立于2011年的“QQ群”是河曲县南沟村周氏用来修家谱的QQ群,目前有成员300多名,目的是通过网络来寻找以山西河曲为中心的周氏宗亲。 “我们想通过网络的力量,找到我们的根。”在QQ群里的周梅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的她是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名工商局工作人员,而现在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寻根之路”上。与她一样,在这个小小的电脑屏幕之后,联系的数千名的发源自河曲南村的周氏宗亲,“现在山西河曲为中心,我们通过寻找,8个本家支派全部找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包头、呼市、巴盟为中心,联系到200多个村子有本家分布。目前预计最终入谱人数 男丁3-5千人。”周永平告诉记者。

如今,每一个支派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和小团队,他们通过网络,各自寻找自己这个支派的血缘人丁资料,然后汇总排出这个支派的辈分序列。而汇集资料最好的时节还是在传统节日春节,或者是家里婚葬的时候“在这期间,我们要求QQ群里的本家 各自印发宣传材料 利用难得的聚会机会,给他所知道的亲人发放。然后登记资料,记录故事,每一个人都像写史书一样,核实真伪,验证数据,但写的是我们的家族史”。谈起此事来,周永平兴奋不已。

80后的“寻根梦”

周永平的真实年龄并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这次修谱的召集人。“80后”的他今年刚30岁,出生在内蒙古。“修谱”是他的心愿“也是我这个家里所有人的心愿”,周永平告诉记者“按说我应该是内蒙古人,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就定居内蒙了,但家里人一提起来,还

是念念不忘说,我们的老家是河曲南沟的,尽管已经几辈子没有人回到过家乡,但当年走西口离家时的场景辈辈相传。从小家里就有关于祖宗源流的传说,我打小就好奇,随着年龄增长,兴趣逐渐浓厚。”

最开始,周永平只是想把自己家里的事弄清楚,完成先人的一个愿望。但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他被公司外派到湖南长沙宁乡工作,遇到一个周姓本家,他看到人家晒家谱、祭祖的活动,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近年来的修谱热,很多家族的修谱都是以大的宗族或者年龄较大的长者来主持,年纪并不大的周永平并不确认自己能找到多少周氏的资料。于是他想到了网络。“我的意思是不能单单靠老年人,年轻人现在对自己的家世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们精力旺盛,要让他们动起来。” 于是,他首先在QQ上输入 “山西河曲县+周”,所有在河曲地区上网,姓周的人都会出现。他一个个添加他们好友,之后等待接受。随之他不断在自己的QQ空间里更新修谱的意义,目的,和计划。同时他也在微博、博客、各大地方论坛、老乡群内 等发帖。在网络上也是多管齐下。

“也许我们未曾谋面,更不知长幼尊卑;也许我们散居天南海北,也不知小小南沟在何地;也许我们心存几许挂念,却不知如何抚慰和回归„„但是,祖祖辈辈传下的一老话:咱们的根在河曲南沟!„„每当我们想起自己的身世,就感觉犹如一片树叶,悬浮于空气,飘飘荡荡、魂不守舍,总渴望着寻找到自己的根系”

短短的几行字让很多在外的游子想起了那份家乡的牵绊。短短几周后,就联系到了十几个本家,他就也和我有一样想法的几位老家是河曲南沟的周氏本家。后期继续扩大联系范围,尤其通过村里“过古会”的机会进行宣传,一传十,十传百,网络的力量发挥起来,从山西、到内蒙、到江西、湖北,甚至到海外,都有周氏本家通过网络和他们联系上,然后登记资料,发掘自家的谱序关系。

草根合力拼出“家族地图”

2011年

7、8月份间,居住在山西太原60岁的周来存偶然听自己一个侄儿说,网络上有河曲老家的人在“修谱”。而这句话出动了周来存的心事。他在整理自己父母去世后的遗物时发现了许多清朝的地契婚约,对传统文化有爱好的他仔细阅读后发现都是几百年前,清朝光绪年间自己高祖耕地的地契,还有一些祖辈婚丧嫁娶时的礼单。“我这一辈的人,大约还能知道我爷爷那辈的事情,再往上就不清楚了。他们小辈的就更不知道了”,这些遗留的文本给了他了解自己家族的一个机会。

但所有的文本都是高祖留下的,再往上没有记载。他也惦记着自己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听说老家有人修谱时,他马上鼓动着爱上网的女儿给自己注册了QQ号,加入到了这个QQ群当中。

周来存家里的地契验证了一段周家变迁的历史,从地契上可以看到,从光绪2年开始,10多年间,这支周家分支的人丁旺盛,但耕地却没有那么多。许多家里几个孩子的,除了老大留守家中侍奉双亲外,其他的孩子就奔走他乡,当时主要的选择就是走西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从名字的谱序上可以看出,许多这一辈分的周氏族人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为了更好的了解家族史,为修谱做准备。2011年11月间,周永平、周来存组成了一直“家族考古队”来到了河曲县南沟村,尽管是家乡,确是他们第一次来。当地老乡听说他们是来“修家谱”时,非常热情。而他们也发现更详实的史料。在一些一些老人家里,他们发现一些支派的云底(原始家谱),而在周氏老坟地上,他们通过

墓碑考证出河曲南沟周氏的辈序,从原始云底得知,河曲周氏家族的变迁见证了明朝至今600多年的历史。

元末明初,河曲县久经战乱,几乎空无一人。考虑到当时蒙古残余经常侵扰边疆(河曲等接近蒙古的地方)、也考虑到上述地区是平原为主要产粮区。于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决定从富庶的江南、晋南等地迁调百姓,驻扎晋西北、和冀鲁等地。河曲仍然设县的行政编制,但是人烟荒芜,一片狼藉。皇帝当时诏书规定:家里有2个儿子的,必须迁移一个。有3个的必须迁移2个。。。到新居住地国家分给土地、耕牛、农具、并免除前几年的皇粮。

周家有兄弟3人,按照诏书规定:有2个必须迁走,三人分别叫:周清、周通、周顺。周清在江西老家留守父母,周通和周顺兄弟两,哭哭啼啼告别父母和兄长,在闫、刘二位官老爷的带领下,从江西出发,踏上北上的路。可想当时的生离死别之情多么令人心痛,然而皇帝的命令必须执行。

他们到达山西洪洞大槐树登记点,发放户籍。被分配到陕西堆臼咯沱居住。因为陕西地界连着河曲,又命令他们两居住在河曲南沟一带。朝廷担心他们兄弟结伴逃走,于是又要求兄弟二人必须分开居住,而且分居天堑黄河的两边。这样哥哥周通在把弟弟周顺安顿好之后,又迁到陕西段家寨。兄弟二人本来属于江南水乡人氏,被分到西北这样的干旱地界,适应之难可想而知,又经历了一次在陌生环境下的分离,几近崩溃。

此后周顺定居在现在下南沟北面粱上,“地依北山、东南西三面成沟”。娶媳生子,娶城塔村张姓女子,育有4子。

河曲南沟周氏由此开始延续。从家谱的考证还可以看到:在南沟村外,寨子圪旦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高土山,东西南北四周被水冲得都是峭壁,四周沟深百米有余。据说当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上到顶端的台地。周氏后人在上面修了院落,类似欧洲那种城堡,安装有寨门,院内和墙壁上都安放大石头,在战乱和土匪横行的年代,打下的粮食和贵重的物品就都藏到上面,如果有敌人来犯,就依靠险要地形,用储备的石头投向攻打寨子的敌人。

寨子圪蛋现在只有周氏族人少数人居住,留下一间据说当时的老房子,门头木雕“福泽悠长”四个大字依然倔强的立在那里。

许多名门望族的“修谱”是为了和名人沾亲,和古人叙旧。而“河曲南沟周家”的修谱并没有修出哪个名人达贵,是寻找出先人的苦难史、奋斗史。周永平告诉记者,尽管他们的修谱工作才开始,但他们不是想修一本字面上的家谱,而是修一份久远的亲情,在两次赴河曲考察后,他发现那里的还有一些乡亲家庭贫困,于是他在QQ群里发起了“为南沟贫困老人捐赠冬衣活动”,短短几天,募集到了100多件衣物送到了乡亲手中。

“修谱的最终目的是集合血缘文化的力量,做慈善是‘家族理事会’今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 社会慈善的一个很好补充。我们的目的不但是让子女后代知道我们如何来,也要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

本报记者刘斌

第15篇:彭氏八修谱文件

八 修谱序迁徙序

黄帝—昌意—颛顼—老童—吴回—陆终—钱铿(彭祖)相传尧封彭祖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此后便有彭姓.我祖钱铿自封号以来,可谓枝繁叶茂.据全国二零零零年人口普查,彭姓人口达580万,在汉族50大姓排名为39位,占全国人口百分之0.49,此外彭姓遍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地。《一》自彭氏得姓以来,彭姓历代所知至少有宰相(含相当宰相九人),且彭姓立官正直廉洁 刚正者居多 如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 副委员长彭冲 彭佩云等 《二》将帅多 彭姓军事人才多 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有元帅1人 上将1人 中将3人 少将11人《三》文化名人多 仅明清之际彭姓进士达286人自商末起至汉成帝时1130余年 有大彭陇西郡号。至汉宣公时称淮阳郡,封长平侯 食邑淮阳。历代总谱有次序称淮阳世家 我祖徵君公官至唐朝礼部侍郎 徙居宜春则为一世祖 传至二十三世文祥公元朝拔贡生迁居彭湾 为彭湾始祖 文祥公生五子信奇、信位、信屏、信可、信倚。信位公生资深 资深生三子 仲德 仲政 仲玉 仲政第七世孙启满公迁居进贤县井城村 为井城之始祖也 仲玉生三子 祖修 羽修 己修 己修迁居焦石 至九世孙泰文公又徙居安仁县桂林三底村 为安仁县桂林三底支始祖也 信屏公生资厚至十世孙 继远公徙居盆冈村 为盆冈始祖也 信可公生三子 资敬 资茂 资文 资敬卜居上彭 为上彭村始祖也 十一世孙泰宁公生五子 长子万淳 四子万谥与泰英公次子万济 四子万添 同分居下彭 为下彭始祖也 资茂公住中团生四子 长子仲恭生太渊迁居塘坊村 为塘坊村之始祖也 仲刚 仲琳 仲范住彭湾 信倚公生三子 资德 资善 资诚 资德生四子 仲安 仲高 仲宁 仲福 仲高生三子子沦子林子荣 子荣生三子 以献 以珊 以瑚 以献生四子 琼二 弘道 梅轩 柏轩 梅轩公生二子 登诚 登元 登诚住低洲 为低洲之始祖也 登元生二子 长子伯玉住车头 为车头始祖也 幼子伯圣公住雷颜渡 为雷颜渡始祖也 仲福迁居丰城斗溪 资善公任北京千户未详 资诚公迁居丰城一坊六都 皆因远而未叙 二十四世孙 续明之子 倚松公道熙公之子怀恒迁居官田郑埂上现改名境埂村 为境埂村之始祖也时隔二十三年 受周围姓氏影响 如不及时修谱 将面临长幼不分 视同宗为路人 经流芳 先云 我和财保 元勇 海保等商议 修此届谱 因七届修谱提有 当朝科技盛 继往开来昌 十字还未沿用 经商讨此届谱不再提新字派 沿用当朝科技盛 继往开来昌 自修谱后千支衍庆 万派流芳 人丁财旺 生活安康 是以为序

四十三世小保敬撰

二零一零年四月八日

第八修族谱新序

人类生存 何以为凭 历史记实 才是鉴证 国有史 县有志 族有谱 慎终追远 贵在其本 究我彭氏轩辕一脉 钱铿臣尧封于大彭 以国为姓 号为彭祖 秦时避乱陇西 固存郡望 徵君一世 文祥之后 千年逾久 可谓根深蒂固 枝茂叶盛 其间多有名臣 逸贤臣 儒英烈 亦足以光 先祖而昭后彦视之 敬之 实为宝贵之遗产 维近各支滋繁益盛 恐时远久 宗支昭穆凌乱 血脉罔识 而源流难辨 今仗热心 有识族人 先云 小保 财保 元勇 海保 德智 元金 道恒 议修此谱 凡我彭氏奉此谱牒 必敬我祖先垂范我氏英贤 正我源流 睦我宗亲 殷勤砥励 承前启后 不可免之

四十四世孙彭流芳敬撰

二零一零年四月八日

第八修谱总数为九支编定字序号

即七修八字句为考 孝弟忠信 福寿康宁 为依据前加承字号 后加荣字号 定为承孝弟忠信 福寿康宁荣 俱依房位分长次幼编定字序号告戒各亲房人传看 不允许借外族外姓及盗卖 贪据钱财 要宏扬确保族谱精华领谱字序号共为九部每部二本 附草谱一本 第一部承字号谱井城支道芬 收

第二部孝字号谱同羲上彭支源金源林流芳 收 第三部弟字号谱同羲下彭支小保源勇 收 第四部忠字号谱圹坊支先云源根 收 第五部信字号谱下彭仲范海保 收

第六部福字号谱雷颜支才保国泉 收 第七部寿字号谱车头支光明亮华 收 第八部康字号谱低洲支道林德智 收 第九部宁字号谱境埂支道恒荣金 收 第十部荣字号谱

公元二零一零年

彭氏八修族谱局机构人员名单

局长四十四世流芳 四十三世先云副局长四十三世小保 四十二世才保主编四十三世源勇

监编四十二世海保

会计四十二世德智

保管四十三世小保

协修四十一世道林道恒

四十二世德国海保德丑国泉四十三世源金源林小保源勇源根先云荣金四十五世远光远亮

公元二零一零年立

第16篇:徐姓修谱录1

概述- 徐姓家谱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生于夏王朝。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

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

修谱-

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到了宋代,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到了清代,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

第八位。-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

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

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

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

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

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体例和格式-

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第17篇:《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

《孟子世家谱》修谱知识讲座

尝思作为一个家族,就应该有自己的家谱,就好象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史志一样。国不可一日无史,家族岂能一世无谱?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的发展史,历史记录下氏族、国家、人类的繁衍生息过程。家庭是家族的细胞,家族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族繁衍、迁徙、生息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史。纂修家谱就是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侧面保存佐证资料。从家族来看,家谱可以详世系、厚伦谊、序昭穆、联亲疏、严冒紊、备遗忘。凡尊祖者必敬宗,爱亲者必收族,展卷而兴孝悌之思。又因家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况我孟氏家族发祥于轩辕黄帝,迨至战国,孟子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他的道德思想功业卓著,其人格品质同日月生辉,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影响到海内外,更直接激励我孟氏的子孙后代。

孟子距今已越二千三百七十余年,人口繁衍越来越多。原于漫长的历史演变,朝代更迭,我孟氏后裔相当多的族众前前后后相继离开故里,奔徙他乡而定居。形成了支支派派的流寓户。据故里孟府档案载:同治年间所续修的《孟子世家谱》中仅记有十一派、二十户;而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中不完全统计也仅有

二、三百支。这绝不是孟氏的全部!事实证明更大量的支派族人在孟府中却找不到传世家谱,甚至一开始迁出就没有谱。分析原因不外乎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避战乱、或逃灾逃难等因离乡背井,而后又原于生计、交通等诸多不便,与故里失去联系,铸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实。甚至已有谱的宗亲户,其宝贵的家谱在“*”中被毁之一炬。

无谱以及失谱的广大宗亲离开故里多年,却不忘先祖,追根溯源,靠前辈人的代代记录,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传世“家谱”,借以表达敦亲睦族的浓厚宗族观念。为了规范孟氏家谱的纂修,在《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的计划安排下,编写出了这本小册子,借此,建议广大宗亲尽可能地为完成《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准备续修全国一统的《孟子世家谱》提供自己支派的信息资料。

编写之中不免有谬误,宗亲一旦发现,尽快指出斧正。

编者:《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

孟令保 2010年5月

家谱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三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续修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gu)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特别我亚圣孟氏,《孟子世家譜》已有140多年没有续修了,还有好多散宗孟氏,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派,所以这次“合全族之一统,集各支于一本”的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用什么教育他们?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 房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釐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降至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封建王朝的任官,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

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

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 。“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

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

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

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

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

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

四、为迁居移民,有史地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的过程(如果这个家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谱的话),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的关系等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史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纂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

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

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

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 “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谱牒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史、家乘的统称。有时也简称为谱。

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我孟氏宗族除了《孟子世家谱》以外,还有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

关于《孟子世家谱》谱名概念,孟繁维宗亲那里做专门说明,这里从略了。

目前,有相当多的宗亲将我们亚圣孟氏的五十个辈分用字错认为是孟氏家谱,这是一个概念错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

我们亚圣孟氏的辈分用字是哪五十个字?

亚圣孟氏字辈谱

弘/宏

胤/衍 56

57

58

58

59

61

62

63

64

65

广

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扬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昌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这五十个辈分用字是怎么来的?可以骄傲地说,是明清两代以及北洋政府等历朝封赐和御批的。具体说,明洪武二年开始封赐58代至65代,加上孔氏先有的“希、訥(言旁)”,共十个辈分用字。我们孟氏正式使用时间是明景泰四年(1451), 56代孟希文被朝廷赐封为世袭翰林院博士开始的。而后,于明崇祯二年,又封赐了66代到75代,十代辈分用字;到了清同治二年,又赐封76至85代,十个辈分用字;到了1919年,北洋政府又御批了86代到105代二十个辈分用字。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世系部分在下一节专门介绍)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次;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

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

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

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譬如:《孟子世家流寓奉天府新民厅支谱》,明显看出是孟氏、地域为辽宁新民,而且是支谱类型。

谱序

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的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

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的《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 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

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譜与可不入譜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

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凡我

孟子后裔所有族人都应遵守孟氏行辈。 目次

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 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

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 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 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以及无不之所自出归根感。 宗祠祖庙图

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

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

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

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亚圣孟氏家谱以孟子为始祖,孟子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

世系部分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藏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

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

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始祖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者,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

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

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十八条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孟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订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贷款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于大路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譬如三孟图,以彩色照片替代木刻板模式;亚圣始祖画像,应在我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我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孟子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的、具有现代感的画像。并且将增加亚圣奉祀照片。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八、怎样撰写好世系录

世系部分是家谱的主体,由图表和世系录构成。图表,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的世系,反应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如下图所示:)

传承

一世

继义

继仁

二世

广信

广智

广礼

三世

︱ 昭启

昭家

昭兴

昭德

昭秀

昭祖

昭先

四世 ︱

︱ ︱

︱ ︱ ︱

︱ ︱

︱ ︱

︱五世 宪宗宪敬宪主宪尊宪嘉宪琦宪绅宪修宪俭宪勤宪尚宪崇宪业宪为宪笃宪庚

世系录,又称世录。包括父名、行次、字号、生卒年月、功名、墓地、妻妾、子女等内容。我孟氏世系录例举如下:

始迁祖

亚圣六十八代:(计一人)

传承(字﹡,号﹡,生、殁、葬,娶﹡氏,)生子二:继仁,继义 亚圣六十九代:(计二人) 继仁(记事例上略)生子一:广礼 继义(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广智、广信 亚圣七十代:(计三人)

广礼(记事例上略)生子三:昭先、昭祖、昭修 广智(记事例上略)生子二:昭德、昭家 广信(记事例上略)生子二:昭兴、昭旺 亚圣七十一代:(计七人)

昭先(记事例上略)生子三:宪庚、宪笃、宪为 昭祖(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业、宪崇 昭秀(记事例上略)生子三:宪尚、宪勤、宪俭 昭德(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修、宪身 昭兴(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齐、宪嘉 昭家(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尊、宪主 昭启(记事例上略)生子二:宪敬、宪宗 (以下类同,从略)

一部谱牒是否具有考据价值,取决于纂修谱人是否有求实态度、世系派衍是否分接可稽、族人事迹是否客观属实等因素。就其“世系”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世系名丁传承表册,还应包含有很多不可缺少的内容。诸如:祖居地及迁徙地;人物事件的记载;出继与承继;世系的上承下接;家族女性的记载;对故丁的称谓;本届修谱的人丁数目载记等等。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1、祖居地、迁徙地

一部宗族谱谍,必有该姓氏的始祖。一般都有 “本谱以※※为始祖” 的约定,譬如《孟子世家谱》以及《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中,都是以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孟轲为始祖的。那么,始祖的出生居住之地即为祖居地(故里)。在谱谍的世系录中要明确书写清楚祖居地位于何处。

生息派衍,必有后代由因外迁于某地而定居。称之为迁徙地。在世系录中,都要在外迁先祖的名讳下书写清楚何年、何因、由何地迁徙到何地。

迁徙地具有承上启下衔接作用,是分衍、合族的结点,显得非常关键。例如:

按:奉天府新民厅教化县白银河村支,其始迁祖讳传承,系亚圣孟子六十八代裔孙。先系亚圣五十代得义公,于元初由邹县初迁青州益都县西孟家庄,传至六十七代毓周公,生三子传永、传丞、传承。清雍正年间因灾荒,传承挑担由西孟家庄闯关东至奉天教化白银河村,嗣后子孙繁衍遂家焉。

2、人物事件的载记

若世系表册中,某某族人若有何事件,在其名下都要叙述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及事件原委、经过和结论。记载事件要求实事求是,好事不虚华,坏事不隐没,追求历史本来面貌,显现其史料价值。记载人物事件不提倡过多的虚华赞颂,洋洋千言而又空洞无物。反对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不良纂修作风。

3、世系的上承与下接

第一,在谱牒内的世系上下衔接,力求书写完整无缺(如:某人有无子嗣。若有子,则书明有几子,其中有无外迁,外迁于何地;若无子,则有无承继嗣子等等)。第二,宗谱与支谱的衔接,其关键是某人何时外迁于何地寓居的事件,应在宗谱与支谱中同时记载,以备寻根查询。第三,支谱与支谱的衔接。表现在某人生有多子,他们又分别、或先后外迁各自寓居地(适而不返),此时应该在各自支谱之中均有记载(当然宗谱更应记载),以便日后互证。

4、怎样记载女性

千百年以来,谱牒都是以父系为主体世代相传的。而宗族的细胞结构是家庭,家庭的形成则是以夫妻为基础的,所以在谱牒之中,无疑有女性的记载,否则,无以形成家庭和家族。女性的记载主要表现在:完成婚姻关系后,其配偶载录娶配某氏(现在可录全名);夫妻若生女,则在父亲名下记载生女名字;女成人若嫁,则书适婿某某。

5、对谱中的故丁怎样称谓

对亡故者按其年龄、身份、业绩等有各自所别的称谓,民间家谱修谱时对故者的界定称谓一般有如下几种:八岁以下称幼。幼死,为夭,或早夭;八至十六岁死,为殇;一般族丁死,称为殁、或称卒。现代修谱,因对国家有贡献者,根据其生平事迹特点,也可用如下称谓:为国家生存和民族危亡献身者,称殉国;为正义而献身者,称就义;为国为民战亡者,称牺牲;对无劣迹之成人亡故者均可称逝世。另外,族丁对享年的称谓,也有规则:六十岁以下成年人亡者,可称享年,不称寿年;自六十岁以上,既可称享年,又可称寿年。

6、人丁数目的记载

每届修谱,均应有本届人丁统计数目。人丁总数统计可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按各门、各房的人丁数目之和;第二种是按每一代的人丁数目之和。第三种是现丁与故丁的数目之和等等。统计人丁数目。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掌握每届修谱的宗族各支各代生息繁衍情况;第二,每届修谱力求人丁收全,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而往往不可能收全,本届为给下届修谱做一交待;第三,为正本清源,人丁数目与世系承接紧密结合,严防紊冒。

此次“集各支于大统,合全族之一本”的《孟子世家谱》续修,范围之广,工作量之大。为了高效率在有限的计划时间内完成续修任务,必须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要求、统一步调。关于怎样填写好《入谱登记表》以及续修政策怎样要求和布署,后面继续讲解。

谢谢大家。

第18篇:代表发言

尊敬的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1月本来是个寒冷的季节,但今天新场小学的我们却感觉特别的温暖!这温暖来自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的爱心捐助!在这里,我代表新场小学的全体学生对你们衷心地说声:谢谢!谢谢你们!

你们捐助的围巾、帽子、手套等等,它们温暖的不仅仅只是我们弱小的身体,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你们捐赠的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物资,更是向我们传递了善良、爱心等美好品质。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你们用爱心温暖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我们新场小学的同学们立志在以后的日子,更加勤奋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努力让自己成为有能力有本领的国家栋梁,以优异的成绩来表达对你们的感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更多地关心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学习你们善良美好的品质!

最后,请允许我再一代表全校的同学们向各位好心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真诚地说声:谢谢!谢谢你们的关爱!

第19篇:代表发言

运动员代表发言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代表运动员发言,为了足球的光荣和球队的荣誉,我代表全体参赛运动员,决心在2014年圣井杯足球院赛上,发扬体育精神,传递足球激情。以尊重对手、服从裁判、遵循规则、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参与本届比赛。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竞赛水平,体现足球的风采,彰显山财大学生的风貌。为本届本赛增光添彩。为所有关注、支持本次圣井杯的人,奉献一场场精彩的比赛。

裁判员代表发言 感谢各位来宾,同学。今天,我代表全体裁判员向大家保证,在比赛过程中,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和裁判员纪律,严格履行裁判员职责,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尊重参赛选手,尊重客观事实,文明裁判,不循私情,秉公办事,圆满完成各项裁判工作。最后预祝本次圣井杯足球院赛顺利进行。

第20篇:代表发言

感恩的心

(学生代表发言稿)

花儿知道没有大地就没有它的芳香,所以它开过之后便把花朵回送给大地,花儿知道感恩。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你是否想过要感恩?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你是否想过感恩?面对同学热心的帮助,你是否想过感恩?

也许,我们在被爱和关心中生活的太久了,我们总认为那是别人应该的,而自己总是理所当然的。试问,如若这些都是应该的,还有什么不是应该的呢?

其实,感恩并不难。

在父母的眼中,感恩只是要我们对他们辛勤付出的理解,甚至是当他们与你说话时你能看着他们而不是老盯着电视或摆弄着手中的玩具;当他们关心你时感恩只是你虚心的接受,而不是一味的顶撞和反驳。

在老师看来,感恩只是要我们将她所授的知识弄懂弄通,甚至只是我们的一小点进步或一次课堂上的全神贯注;更有甚者只是课间帮老师擦的一次黑板或走廊里的一声“老师好!”

在同学和朋友的心里感恩更简单,也许只是一个灿烂的微笑或是一句真诚的“谢谢”。 可是,我们却经常连这一点点可怜的感恩要求都做不到,还何谈感恩?

曾记否,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因为我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曾记否,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是他们爱的结晶和生命的延续;曾记否,你讨厌父母的唠叨,无意间,你对父母的话产生了厌烦,可总是要等到失败后才明白父母讲的句句都是金玉良言;曾记否,羽翼未丰的你想要展翅高飞,可总是要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感恩父母的唠叨,是它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感恩父母的鞭策,是它消除了我们前行路上的障碍;感恩父母的斥责,是它助长了我们的智慧。

曾记否,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严厉批评,因为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他们引以为豪的资本;曾记否,作文本上老师的批改竟比我们自己写的文章还长,那红红的字迹每一个都是老师殷殷的希冀和心血;曾记否,当我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时,老师在叮咛:“同学们,别忘了奋进啊!”当我们失败时老师在鼓励:“别气馁,成功往往是从这里起步的!”当我们悲伤失望时老师在安慰:“同学们,振作起来呀,明天太阳照样会升起!”

感恩老师,是她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如何自我发展。她不仅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学着去感恩别人。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让它滋润;苍鹰感恩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要感恩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父母让我成长,老师让我进步,同学让我懂得真诚。感恩让我识孝,感恩让我明礼,感恩让我守诚。

所以,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懂得回报的、真诚的心,动人的故事必将把我们的生活点缀的精彩而美丽,也必将把我们感恩的记忆巩固的刻骨铭心!

修谱代表发言
《修谱代表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