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 讲话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2 08:38:20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论纲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论纲

毛德龙

【摘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是三个内涵各不相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正确的理解三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我党提出的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核。本文通过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提出了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对依法治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而依法执政又是依法行政的前提,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经常化的观点。

【关键词】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一、引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决定》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和存在的五大问题,总结了六大经验,科学、及时地作出了加强五大执政能力的对策。《决定》不仅对我党的执政能力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规划,从理论的层面进行了系统阐述,而且从战术角度具体提出了全面推进的步骤。它对于我党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意义深远。 作为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员,笔者更加关注“依法执政”概念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依法执政理念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深化,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与“依法执政”相临近的另一个范畴——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执政的最经常的体现。本文正是想通过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的厘清以阐明三者的内在联系,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一点理论上的贡献。

二、依法执政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一)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的涵义

所谓依法执政,按照《决定》的精神,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它主要体现在:

1、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种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4、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5、以保障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所谓依法治国,或者法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古希腊时期就曾经为柏拉图以及亚理士多德详细阐述过,归根结底,其核心就是要确立法律的无上权威。法治与人治是一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法治讲求用没有感情的、理性的法律来代替喜怒无常的君主以确立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法治与民主不可分割,法治是民主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民主,所谓的法治只能流于空谈。亚理士多德认为法治实质是摆脱个人欲望,求助理智统治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最优秀的治国之道。他指出:“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 他在比较研究了一百五十八种政体之后得出结论说:“最高统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的要旨是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则由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的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的私利,那么就必然是变态政体。”因而,他说:“应由多数人来治理国家„„似乎是很正确的„„。”“相对于一人之治来说,法治(The Rule of Law)更为可取。”“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二)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就会发现,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其核心内核是一致的。依法治国的最根

本要求就是要确立法律的无上权威,就是要确立一个摆脱个人欲望,理智统治的社会制度。而依法执政则要求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执政党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由此可见,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只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确确实实的实现了依法执政的既定方针,所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如果说党的十五大只是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执政则是对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依法治国方略核心问题的反思,它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它必将成为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明、法治的一个里程碑。从历史的梳理来看,依法执政的提出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应当承认,古老、博大的中华文明不是不存在缺憾,缺少法治的人文、思想基础就是其中一个巨大的缺憾之一。 尽管也存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们提出的“独任法治”的呐喊,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未真正影响中国的法治进程。 中国意识到并主动开始推进法治进程是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威逼之下进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但遗憾的是,在当时举国迷茫、兵荒马乱的情势下,中国没有能够、也不可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实现自上而下的宪政改革。我们党执政以后,由于政治与军事的巨大胜利使我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了法律的作用。在1958年8月召开的协作区主任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说过:“„„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还是马青天那一套好,调查研究,就地解决问题„„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民法、刑法那么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我们的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开会有它们那一套,我们还是靠我们那一套。”刘少奇也提出:“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看来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 由于极端忽视法治,推崇人治,结果十年“*”最终爆发,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后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实行人治最大的弊端,是把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寄托在个人或少数人身上,决策没有基本法律依据和民主程序规则,个别人可以恣意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将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6年初,江泽民同志就依法治国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深入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意义、内涵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进一步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随后写进了宪法。从中国法治进程的脉络,尤其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治国理念的变迁来看,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显然已经认识到了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江泽民同志适时的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并将其载入宪法,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对于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现依法治国却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考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依法执政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正是在前三届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性的决策。它实际上表明,我们党已经意识到,要实现依法治国,在现阶段,关键是依法执政,只要实现了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应该说依法行政并非什么新鲜名词,其含义就是要求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履行自己应负的职责,合理的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就是要求行政机关自身的设立(包括职能的确定、组织设立、权力来源)、行政机关的运行(尤其是行使抽象或者具体的行政权力)都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并遵守相应程序,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法律的监督,违法行政应承担法定责任。 依法行政的产生与民主法治、分权制衡不可分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民主法治原则在行政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依法行政作为一个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由于国情的差异和对法治的理解不同,依法行政原则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称为依法行政,法国称为行政法治,日本称为

法治行政等等,但是政府行政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在法律之下进行则是共同的。与西方建立在深厚的法治传统基础上不同,我国提出依法行政口号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从1984年彭真同志提出要从依靠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还要依法办事,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再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直至1999年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依法行政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道路。作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不仅是现代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更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 我们通过对依法行政原则的历史和理论考察就不难发现,依法行政原则所要求的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社会自治、程序法治等理念正是依法治国战略在行政领域内的应有之义。

在现阶段的中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目前之中国,是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在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中,由于传统的党政不分、政府包揽一切的思维和理政模式不会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行政权的过分强大在我国仍然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据统计,在我国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律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处于举足重轻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依法行政也根本谈不上依法治国。

四、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内涵大不一样,但依法执政是

依法行政的前提,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日常体现

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政”字虽一,但含义相去甚远。前者的“政”准确的理解,应为政务之“政”;后者的“政”则为政权之“政”。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主体明显不同,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执政党执政后依法成立的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要求的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其应付的行政职责;而依法执政则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依法执政的原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相对更加宏观; 依法行政的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相对更加具体。依法执政是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进程中治国理政的战略性调整; 而依法行政则是从战术的角度来贯彻执政党的执政方针。

尽管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内涵大不一样,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一,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没有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也就无从谈起。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的选择。我党执政以后,对是否应该依法执政以及是否应该严格贯彻依法执政的问题曾有过曲折,历史证明,没有我党的依法执政,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都会陷入危机和困境。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正是“十年*”时期的一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政府根本不可能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其次,人民政府是一个基本由我党员、干部组成的政府,是我党执政方针、政策和理念贯彻的主要渠道,如果没有这些党员、干部的从依法执政的战略高度来行使其职权,整个政府运作必然会陷入失范状态,依法行政只能是空中楼阁。第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执政在行政领域内的经常化和具体化。依法执政相对于依法行政而言,是一个上位概念,更加宏观,它必须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的具体的运作才能得以贯彻。 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现阶段的中国,尚处于一个行政权过分庞大的转轨时期,立法、行政、司法三者的关系并未能真正得以理顺,立法、司法两头过小的“纺锤型”状态还不可能在一时片刻之间得到合理的改观,因此我党的依法执政的战略方针更多的要依靠各级人民政府去落实和贯彻,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依法执政的经常化和具体化并非言过其实。

五、结

总之,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执政理论的提出是对我党依法治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而由于现阶段政府施政的特点,实际上依法行政正是依法执政的日常体现。三者既有根本的内涵差异,又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只有理解了这种区别与联系,我们才能够更好的领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执政理论的精髓,更好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种理解不一定准确,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推荐第2篇: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由“人治”到“法治”转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但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

涵义不同。依法执政 其内容主要有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简单地说,依法执政,涵盖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改革等内容,而依法行政只涉及执法的要求。

主体不同。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执政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内容不同。依法行政的“政”,应为政务之“政”,即国家权力部门赋予的行政工作,依法行政要求的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其应负的行政职责;依法执政的“政”,则为政权之“政”,即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权,它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理解的重点)

二者之间也存在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1)都强调“依法”,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2)依法执政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没有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也就无从谈起。

(3)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执政在行政领域内的经常化和具体化。

推荐第3篇:依法执政

今天各地的竞争已不再是优惠政策的竞争,而是综合环境的竞争。投资环境,关键是软环境,最重要的是法治环境。而这样的法治环境,需要政府作出表率,规范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程序建设。

依法行政,首先要做到公开。政府工作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要向公众公开;行政机关办事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也要向公众说明;政府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方案,更要公开征求意见。政府行为越公开、越透明,群众就会越放心、越拥护。

加强行政程序建设,需要群众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措施的实行,都是为了服务人民,这就需要我们在决策和管理中,不能搞独断专行,不能简单看作是政府发号令、老百姓接受,而要广泛发扬民主,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群众的权益。行政机关作出执法行为之前,要事先告知理由,听取对方的意见,允许对方陈述理由,进行申诉和辩论,你不让群众申诉、辩解,你就违反了程序规定。

提高行政效率,要靠法定的行政运行程序来保障。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要优化,要一个窗口对外,实行并联审批,不能让百姓为件小事来回跑。公务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意识淡薄,导致不作为、缓作为甚至乱作为的,应该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不作为、不干事也是一种腐败,也会影响改革发展的大局。

落实依法行政,需要对违反行政程序者进行问责。不按程序办事,你就构成程序违法,就要问你的责,老百姓就有权起诉你,法院就会判定撤销你的行为,上级机关还会追究你的责任,造成损失的还要依法给予赔偿。

抓依法行政,也是抓发展。依法行政,是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有一个稳定、可预期、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湖南就大有希望。(

推荐第4篇: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 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湖北省房县城关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作为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关镇,座落于该县南部,面积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万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镇政府位于县城东街,209国道、306省道于此纵横交错,辖东11个社区、7个行政村,全镇共有41个镇直单位,281名行政干部。“五五”普法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镇党委一班人始终把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通过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和依法治国理论的学习,有效增强了全镇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意识,通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强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提高了全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依法治镇进程和平安城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全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城关镇的学法用法工作得到了较好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2006年—2008年,城关镇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全市依法治理先进集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突出一个“学”字。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务院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全镇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不断增强依法执政和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基于此,我们在“五五”普法中,始终注重加强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坚持自学与辅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党委中心组学习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法律知识和法制理论的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镇党委把法制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委学习中心组带头学法,为全镇领导干部学法做出表率。2006年以来,镇党委学习中心组坚持每月集中学习1次,集中学习《“五五”普法干部读本》等指定科目,镇党委书记龚举成、镇长李如玖带头参加学习并作重要讲话,在全镇党政干部中掀起了学习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的热潮。与此同时,镇党委要求全镇上下都要将法律知识的学习作为中心组的重要内容,各单位每年学法不少于4次。“五五”普法以来,镇党委中心组共学法28场次,各镇直单位和社区党支部共学法126场次,做到了学习内容、时间、人员三落实,保证了学习效果。

二是邀请县领导和党校资深教师集中辅导。为了克服领导干部工作繁忙难以集中学法的困难,“五五”普法以来,我们从全镇工作大局出发,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先后邀请县委书记张歌莺、县长沈明云等领导和县委党校教师就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作专题辅导,每次讲座都由镇主要领导主持,极大地调动了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热情。两年来,共举办镇直领导干部法制讲座8次,参加听讲的领导干部累计达500多人(次)。

三是强化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学习。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后,我们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公务员法学习宣传月\"活动,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考试等多种形式,强化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累计举办公务员法知识讲座120多场次,参加300多人次。2006年《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施行后,镇党委及时组织全镇领导干部参加讲座,并对镇直单位负责人进行了短期集中培训。同年《人民防空法》颁布以后,镇党委及时组织了专题辅导讲座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镇领导干部国防意识,保证了《人民防空法》在我镇的顺利贯彻实施。

二、强化领导干部法律考试考核,突出一个\"考\"字。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考试考核,既是对干部学法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有效手段。本着以考促学的宗旨,我们坚持定期开展对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考试考核工作。从2006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方式,连续2年举办了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共有300多人次参加,参考率和考试合格率都在96%以上。对因公出差、因病请假的人员,安排时间组织进行集中补考。考试结束后,以镇党委、政府的名义将考试成绩向全镇通报。在镇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已形成制度,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不仅增强了自身法律素质,也有力推动了全民普法的深入开展以及广大公民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五五”普法期间,全镇有5万普法对象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法制教育,其中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少年学生这四类重点对象的受教育面达到98%;镇直单位、社区基本上都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依法治理面达到86%,90%以上的社区、村开展了政务公开,有11个社区(村)达到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

三、领导干部学法用法采取“四个结合”,突出一个\"用\"字。

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适用法律,坚持依法办事。在强化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的同时,我们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将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干部教育培训、任免奖惩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全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执政为民、工作考核、选拔任用、依法行政相结合,实现学法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

一是学法用法与干部执政为民相结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结合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全镇干部认真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急人民群众之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情系群众,立足本职,不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镇涌现了一批干部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为民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和好评。2008年1月23日,房县城关镇花宝社区农民张先仁等一行五人来到该镇工会办公室,感谢家乡工会组织为他们讨回了拖欠的工资。2007年3月,张先仁等五人到内蒙古包头市白云区海贵采石场打工,当时并未签订务工合同,2007年7月采石场因故停产,停产后场方既不给工人发工资也不发生活费,老板躲着不见人。万般无奈之下,以张先仁为首的房县籍农民工写信向城关镇工会反映了具体情况,镇工会主席邹清龙带领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包头市白云区,在当地工会、劳动、司法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最终为张先仁等讨回全部工资146550元,并讨回滞纳金73272元。

二是学法用法与干部工作考核相结合。全面推行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合格证制度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任免、晋升、奖惩的依据。由于做到了学法用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执法活动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镇直各部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蔚然成风,全镇领导干部认真学法、准确用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三是学法用法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从2006年开始,我镇逐步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年度考试成绩在全镇范围内通报,并由镇组织部门备案,作为领导干部任职推荐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与县组织、人事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探索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镇推荐新任领导干部时,都把法律知识作为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2007年,我镇首次面向全镇公开选拔3名副乡级以上后备领导干部,建立后备人才库,不仅加大了法律知识在考试中的比重,而且把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学法、不懂法的干部不予提拔使用。

四是学法用法与干部依法行政相结合。目前,我镇已经普遍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司法所两名干部已取得律师执业证书,通过他们发挥法律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有效提高了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对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及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实行领导干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全镇领导干部因不依法决策,造成重大失误的,要依法问责,追究责任人的责任。通过《行政许可法》的学习贯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严格实行村级事务集体商议制度,先后取消5个社区、村乱摊派、乱集资,涉及金额达10万元,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力推进了依法治镇进程。

四、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突出一个\"制\"字。随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感到,要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走过场、避免形式主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效机制。\"五五\"普法期间,我镇建立完善了党委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培训等一系列学法用法工作制度,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健全规范管用的教育培训机制,“五五普法”以来,城关镇为每个领导干部建立学法档案,把领导干部每年自学和参加组织学习法律的内容、时间、形式、考试考核成绩等学法情况,予以认真完整地记载,年末如实地向县组织部门报告,作为全镇领导干部任职、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此举增强了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是严格落实考评机制。结合“五五普法”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任职资格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纳入全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中,切实将结果与单位评先选优挂钩,与领导干部个人提拔使用结合起来。2006年至今,我镇先后有3名干部因学法用法工作突出,法律功底扎实,经镇党委呈报被县委提拔重用。

三是坚持法律咨询制度。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五五普法”以来,镇党委、政府在重大事项决策前,都要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通过坚持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有效避免了各类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

以上做法仅仅是我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与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国兄弟乡镇的先进做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普法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普法工作中,我们一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把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推荐第5篇:依法执政勤政为民

依法行政勤政为民-------------关于学习依法行政的几点体会今年秋天我参加了领导干部培训班。几天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树立了自己勤勤恳恳为民服务的工作观。也坚定了自己‘甘为孺子牛’的决心。以下就将几天来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在‘依法行政’的学习体会总结一下:“依法

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是我们党各级政府的职能,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积极适应新世纪开拓创新的要求,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工作准则。依法行政对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决定性意义,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要做到这一点,各级政府领导都要明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决不能再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来管理社会经济活动,而必须更新观念,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办事,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有过失误,其原因之一即在于执政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避免了失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很复杂、很繁重的。之所以在如此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决策上的大失误,就是因为我们开始自觉并且高度重视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一个突出的标志是,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相结合,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自觉地将法治作为一种明确的价值目标予以确立和追求,从而使自身的执政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依法执政,也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法治是人类对自身行为探索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它以公平、正义为最高理想,通过权威性的规范抑恶扬善,成为人类理想的社会状态和治国方式。在当代,人们更是将法治看做是保护人权,约束公权,将权谋政治改造成为民主性、公开性、程序性和参与性政治的手段。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的建立,是对人们约束公共权力意识的启蒙;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法制讲座,无疑又强化了人们的法治意识。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之入宪,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法治的基本特点就是宪法和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它要求任何一个政党、团体、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共产党是执政党,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虽然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却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其领导行为也必须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这不仅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性质和任务使然。因此,依法执政,是中国的法治建设对执政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依法执政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法懂法是前提。我国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都由行政机关来实施,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能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进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提高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采取超常措施推动他们知法、学法、懂法。

2、依法决策是根本。作为行政首脑,只有坚持依法决策,才是抓住了依法行政的关键。实行依法决策,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决策程序法定化,确保法定程序包具有过程的公开性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性;增强决策内容的透明度,重要决策在一定公众范围内予以告示。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发挥决策咨询机构作用,凡重大决策都要注重咨询有关法律专家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高度和长远效应;健全决策反馈机制,以发挥群众团体组织和各种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主要途径,及时将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信息反馈到决策中心,满足修正和完善决策的需要。

3、依法办事是关键。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行政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高执法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法律和业务素质教育,提高执法者的行政执法水平。②公开办事程序。程序公开是实现办事公正、公平的重要条件。③加强执法协调。建立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来加强执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是十分必要的。④严格执法责任。依法办事的关键在于执法责任落实到人。执法责任人的执法目标要明确,责、权、利要统一;执法职责要清楚,不越权,不失权;执法责任要到位,做到事事有人管,不空档。⑤强化执法激励。激励方式主要是推行执法目标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奖惩制度。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积极性。

4、依法监督是保证。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法制监督,是依法执政的关键。

推荐第6篇:依法提高执政能力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同志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有关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这一课题。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个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法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法’刑也,平之如水。”这就是说,法就是刑,平之如水、公平正直(平之如水—公平正直)。

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用作调音律的工具,将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由上可得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一)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1

依法行政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授予,也即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越权。

三是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那就是失职,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既不可将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为行政,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之所以能成为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手段,不仅在于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赋予和派生出来的,也不仅在于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性质不同。法律独具的至高无上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是约束行政权力任意专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当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按照经过合意达成的法律规则进行运作,并运用法律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与专横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反之,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滋生。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

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从重依政策行政、依领导人指意办事,到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跨越,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人的观念、意识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问题尤为迫切。一要革除“人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要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法行政等陋习,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维护法律权威;二要纠正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克服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就是说,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现实性,在明确法律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二,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和行政质量。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只有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只靠少数人主观判断、凭经验决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真正改变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广纳民言,通过各种途径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众明确决策意图,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要理顺行政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第四,要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必然导致滥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多,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行政权力也相应增加;权力还没有摆脱自我扩张的特性,靠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自律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真正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扩张和滥用。

第五,不断提高行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行者的素质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坚持自学、爱学、勤学业务。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同志们,要知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要用规和矩画出美好的蓝图!要坚守法律防线并通过依法行政来构建威县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讲的不好,恳请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

推荐第7篇: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学习体会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学习体会

领导干部执政一方,应有“水无沙”的情怀与境界,当求政治清明、环境清新、生态清秀、社会清正

长沙有句流传甚广的民谣,叫做“长沙沙水水无沙”,出自对城南白沙古井清冽清澈、至纯至净水质的赞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的“长沙水”,即是白沙古井之水。千百年来,长沙人民对这一“江南名泉”深怀崇敬、呵护有加,以“长沙沙水水无沙”而倍感自豪。从执政理念上思考,这句话蕴含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更美好的愿景。

它启示我们,领导干部执政一方,应有“水无沙”的情怀与境界,当求政治清明、环境清新、生态清秀、社会清正,像白沙井水一样纯洁、透亮、干净。

永葆本色,当求政治清明。政治清明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一种安定有序、政通人和、民主法治、廉洁奉公的政治生态。人民群众也历来崇清、尚清、褒清,对政治清明充满期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治清明,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坚持秉公用权、依法办事,让清醒、清白、清廉成为一种权力品格和执政品质。

推进发展,当求环境清新。好的发展环境,犹如阳光、雨露、土壤,让梦想的种子一旦播撒,就能落地生花、硕果满枝。要秉持一种“水无沙”的情怀,牢固树立并践行“破坏环境就是伤害客商、祸害地方、损害公众、贻害子孙”的观念,“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创造环境也是创造政绩”的观念,“我就是长沙环境,我代表长沙形象”的观念。尤其要坚决反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索拿卡要”等不作为、乱作为行径,为一切人才和要素提供更加灿烂的阳光、更加适宜的土壤、更加滋润的雨露。

实践“两型”,当求生态清秀。长沙不仅有清澈见底的白沙古井,还有“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有九曲浏阳河,有巍巍岳麓山,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瑰宝。打造发展的“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的“绿水青山”为代价。要以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为目标引领,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把长沙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宜业,让广大市民对幸福家园更具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成就梦想,当求社会清正。长沙是雷锋的故乡,是全国文明城市,理应营造清正的社会环境。要以“长沙沙水水无沙”来自勉自励,在做决策、办事情的过程中,始终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把“中国梦”在这里谱写得更加精彩。大力倡导“美丽长沙、美德先行”,让这座城市恒久地沐浴文明新风、流淌道德血液,充满积极向上、友好向善的正导向、正激励、正能量。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推荐第8篇: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提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近期,四川省简阳市人民法院大力开展了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主题的谈心谈话专题活动。

四个重点,明确谈心谈话内容。一是结合中共资阳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和中共简阳市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精神,重点强调政治立场和政治纪律,确保干警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注重与个人的思想、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相结合,重点围绕思想作风、岗位职责、工作执行情况等方面开展谈心谈话,明确廉政风险防范方向,以廉政保发展、以廉政促发展。三是围绕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争创全国优秀法院的工作目标,重点强调提高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和民主决策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角色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和执政能力,把好选人用人关。四是围绕争创“两个一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专项活动,重点强调增强干警司法为民意识,提升广大干警为民解难事、办实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强调当前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干警做好群众信访、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意识。

三项制度,确定谈心谈话方式。采取集体谈话和个别谈

话相结合的方式,党组成员由党组书记进行谈话,中层干部由分管领导进行谈话,其他干警由中层干部进行谈话。创新谈心谈话方式,采取请进来谈、走下去谈、打电话谈等形式,有效增强了谈心谈话的灵活性。一是修改完善了谈心谈话制度,明确干警必须谈、可以谈的情形和方式,要求各部门把谈心谈话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做好谈心谈话记录,定期向党组汇报干警思想动态。二是建立电话沟通谈心制度,对因工作、个人原因不能面谈的,通过手机进行沟通,加强对重点岗位的日常管理,及时掌握干警的思想状况。三是建立不定期下法庭谈心谈话制度,通过下法庭一对一“单独谈”、“重点谈”,一对多“集体谈”等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干警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干部日常履行职责、思想动态、家庭生活等情况,避免在执行过程中的“走过场”等止于“谈”的状况,真正实现谈到关键处、谈出好建议、谈出凝聚力。

两个结合,实现谈心谈话目标。我院把谈心谈话活动作为沟通党群、干群思想和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一是结合法院重点工作,关怀、解决干警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结合争创“两个一流”、争创全国优秀法院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通过定期定向定时的谈心谈话活动,将自律与他律结合、互助与共勉并行,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加深了领导与干警之间的感情沟通,达到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目的,收到了正品行、

促干劲的预期效果,对进一步推进法院各项工作,争创“两个一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第9篇:依法执政调查工作报告(电信)

根据**镇人大工作要求,我中心从**月**日至**月**日认真开展了调查依法执政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经过自查自纠、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征求客户意见,各方面评价我中心在总体上是好的,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以及对社会承诺。但也存在问题,体现在随着客户的增多,维护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搞好调查依法执

政活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开展这项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顺利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投入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我中心将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同时,我中心将此次调查活动向县公司做了汇报,得到了县公司的大力支持,并要求我中心在里坦镇人大领导下,高度重视,认真部署,把调查活动,做细致、做深入、做扎实。

正是由于**镇人大的正确领导,正是由于县公司的大力支持,此次调查依法行政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面向客户,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中央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各行各业提出的要求。我中心结合部门实际,切实将这项要求入脑入心,贯彻工作始终。

一是公开业务资费标准,让客户放心消费、明白消费。我中心在营业厅明显位置悬挂宣传牌,公示资费标准,让客户明白自己是怎么消费的,消除了客户心中种种疑虑。

二是公开服务标准、服务承诺。我中心严格遵守《电信条例》和企业各项服务制度。县公司已在全社会进行了公布,我们做了进一步的公开,客户办理业务时向客户讲明我们的标准,讲明我们的承诺,自觉接受客户监督。

本着“为**镇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工作原则,2005年1-6月份,总计为**镇人民群众安装电话**部,安装宽带**部,办理来电显示**部,办理悦铃**部;总计为客户排除电话故障**次,及时率达到100;排除宽带故障**次,及时率达到100。

经过我中心工作人员向110名客户征询意见,评价是好的,没有问题。

三、面向党委政府,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

我中心坚决服从**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认真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在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上,积极走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多年来,由于我中心坚决服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高效贯彻各项工作方针、原则,聚精会神抓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中心各项工作得到**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高度评价。在本次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中,里坦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依然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面向自我,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

我中心在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中,坚持自查自纠不放松。经查,我中心宽带安装、宽带故障排除虽然控制在承诺时限内,但平均时长要高于固定电话。经分析,宽带和计算机技术密切关联,故障点找起来难,排起来更难,因此比固定电话排障平均时间要长,与客户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中心坚持内部互相学习,深挖计算机知识,同时将技术好的派往县公司、市公司学习深造,逐步提高整体宽带维护水平,满足网通客户需求。

调查依法执政活动虽然是有期限的,但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无期限的。今后,我中心将继续坚持在里坦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为实现里坦高水平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里坦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推荐第10篇:提高公务员依法执政能力

何进一步提高公务员依法执政能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此又做了重点论述,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县来看,公务员素质有高有低,执法能力有强有弱,执法态度有好有坏,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全县依法行政的水平。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务员依法执政能力?从实践看,我认为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遵循依法行政基本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指导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目前,我县个别部门和乡镇还存在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巧立名目,坑害百姓等现象,对此,群众意见较大,有的甚至上访投诉。要防止和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严格遵守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一要遵循合法原则。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越权行政。如与其处理的行政事务存在利害关系,要按照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二要遵循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县乡各级政府和部门管理活动和掌握的信息应当通过有效途径向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开。三要遵循公众参与原则。县乡各级政府和部门作出重大决策或者制定涉及公众利益的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前,应当通过社会公示,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事先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四要遵循诚实信用和信赖保护原则。非因法定依据和经过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变更授予当事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确需废止或者变更的,应当依法补偿或者赔偿当事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五要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县乡各级政府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对其所作出的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负责,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群众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依法行政,要求公务员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为学法守法的榜样。然而,一些部门的公务员,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执法犯法,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贪污受贿,严重损坏了政府公务员的形象,影响了依法行政的效率。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县乡各级政府和部门公务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廉洁奉公,公平执法,不偏不倚,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公务员更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尊重法律权威的基础上通过严格公正的执法来树立公务员的权威。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监督好自己的同事、带好自己的队伍,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查处,维护法律尊严,群众才会心悦诚服。只有公务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依法行事,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是必须提高法律素养。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我县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执法部门、特权部门的公务员把自己置于法律之外甚至法律之上,想管什么就管什么,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损害了公务员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个别公务员法律常识水平差,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要想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只有提高公务员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政治法律素质,才能有效地制止滥用权力、违法行政的现象。因此,公务员必须切实加强依法行政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并使这种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在学习和培训中掌握胜任本职工作的法律知识,具备领导干部所必需的法律素养,从而达到胜任工作,依法行政的目的。

四是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办事员、服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我县个别公务员,特别是个别身在领导岗位上的公务员,习惯高高在上,惟我独尊,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搞孤家寡人政策,引起群众反感。要改变这种“官本位”思想,唯一的途径就是自觉接受监督。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依法委托领导干部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公务员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确保依法行政,我县已建立起了权力机关的监督与民主监督、党的纪律监督与司法监督、组织监督与社会及舆论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公务员必须树立自觉接受监督制约的观念,做自觉接受监督的模范和表率,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把行政行为至于阳光之下,自觉接受党的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保障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

第11篇:依法执政的基础观念

依法执政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的“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是指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并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从事对全体社会成员发生约束性影响的国家政务活动。 其中执政是党的代表进入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这个中介从事政务活动;依法则是指进入国家政权是人民依照宪法和选举法进行的选择,执政党的代表们从事的政务活动是依照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来进行的。提出“依法执政”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党从治国方略的高度,从法治的层面上解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的重大举措。要实现依法执政,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当前落实依法执政的艰巨之处,首先在于能否摒弃传统的“领导”习惯,建立起符合法治要求的“执政”观念。

我国法治建设模式不同于西方,西方国家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而我国则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自觉型的。因此在我国,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观念的形成,不仅可以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形成文明的政治过程和政治习惯,而且还可以带动全民族法治意识的提高,促进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依法执政观念应该说是一种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的观念其地位是不同。有的观念处于基础地位,有的则不然。笔者认为,要树立全党的依法执政观念,提高依法执政水平,首先必须确立一些基础的观念,只有树立、增强了依法执政的基础观念,才可能全面提高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观念。笔者认为,依法执政的基础观念包括以下相互关联几个方面:

一、执政观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具有了一身兼二任的地位: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 但是,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在获取途径上,党的领导是党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理想和主义、通过自己的组织和党员无私的工作获得人民依赖和拥护,使人民自愿地跟随党前进,从而形成的一种事实关系;而党执政则是党的代表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地位是通过法律程序――选举――获得的。因此,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在法律效力上,党的领导是党将自己的大政方针、政策或者关于社会某些具体事物的看法、主张,通过宣传的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通过说服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接受,而不具有对人民群众的法律约束力;而执政则是以国家的名义,通过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从事处理社会事务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法定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从所涉及的事项范围上,党的执政主要限于国家政务,包括政权工作、行政工作和司法工作,反映的是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而领导则不仅包括在政治上领导政权,还包括领导人民群众、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以及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其领导活动涉及到了国家政务活动和全部的社会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混淆了二者的区别,认为“领导就是执政”,这种认识至少带来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以执政的方式领导整个社会生活,以为自己是执政党,就可以运用国家强制力在任何范围内发号施令,不注意通过倡导科学的政治理想吸引人,通过治国纲领、路线、政策所体现的人民意志与利益引导人,通过组织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奋斗精神感召人,放松了对自身思想的改造和体制的创新。二是以领导的方式处理党与政权机关的关系。以为自己是领导党,就可以不通过法定程序直接指挥,甚至取代国家政权机关,以党的政策取代国家法律,导致国家法律虚无、政权机关虚置,迟滞了中国法治化的进程,最终将自己放在了社会矛盾的焦点上。

在当前,确立和加强执政观念,最重要的是区分领导和执政的概念,处理好领导和执政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执政观:

首先,执政是一种有限的行为。执政反映的是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是执政党的代表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运用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为,其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范围不取决于执政党自己的认识,而是由宪法和法律列举。这些列举的事项就是执政者行使国家权力的范围,也是执政者承担责任的范围。执政者不能以“党的领导”为由,任意扩大自己管辖、处理的事务范围,否则就是扩大自己的权限,滥用自己掌握的权力。

其次,执政是一种法律行为,是产生法律效果并受法律约束的行为。相对于党的领导来说,执政行为更强调合法性。 它不仅要求政党进入国家政权要合法――合法选举,还要求贯彻政党意图也要合法――通过法定程序将本党的治国纲领和主张上升为国家法律,并通过法定主体和法定形式贯彻实施。同时这种法律行为不仅约束国民,更要约束执政者自己――执政者对于自己失信的行为、决策和执行失误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执政是以国家权力机构作支撑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执政是政党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活动。一般的政党活动并不必须是在政权内的活动,而执政则必然是在国家政权机构内部的活动。而且,执政必然要运用国家政权机构的权力,推行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法律和政令。这种行为对全社会成员产生法定的约束力、强制性,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服从的义务。正是因为这样,才不得将党的领导泛化为党的执政,将本应由党的组织和党员身体力行、说服、引导和教育的工作,错误地由国家权力强制推行。

二、合法观

前面讨论了执政观问题,但这只是涉及到了政党代表进入国家政权机构之后,应该用执政的观念,而不是用领导的观念来处理政务的问题。那么如何进入国家政权,尤其是如何取得国民的信任并长期执政呢?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从当代政党发展规律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政党都能够进入国家政权,也并不是所有进入国家政权的政党都能始终如一的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早已存在的事实:“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实际上涉及到政治学研究中的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合乎法律,而是指公民对政治权威的自愿接受性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基本要素,它是政党能够进入政权成为执政党,并“合法”行使权力或施行统治的前提。它一方面表明执政党具有使人们认为其执政是“正当”“合法”的特性;另一方面表明人们在没有强制力迫使其服从的情况下对执政行为的自愿服从、支持乃至忠诚。

以前在党建研究领域,一提到合法性问题,就容易涉嫌怀疑党的领导,甚至是否定党的领导。但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之后,人们开始重视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并将合法性丧失解释为苏、东巨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谈到合法性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时告诫人们:“如果我们把合法的政权与政治统治等量齐观,那么我们就必须说: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这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

一般说来,合法性有实质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之分。前者是指执政党的政策和纲领“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后者是指执政党之所以进入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是通过真正民主的选举程序实现的。

实质合法性是执政党得以执政的内在根据。通俗地讲,实质合法性就是民心的向背,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党能够执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它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能够带领一个国家按照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发展和壮大。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执政的实质合法性上,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是硬道理”。现在执政党提出了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思想把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实质合法性内涵升华到了新高度。“三个代表”已经成为解释执政党实质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成为评判执政党执政的实质合法性基本标准。因此,要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执政的实质合法性,并不取决于任何说教和臆想,而决定于能否从制度上保证执政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

形式合法性是指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取得,除必须符合民意之外,还要符合人类公认的正当程序。即“正当的权力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取得和行使”。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政权,而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并通过宪法和法律的确认而取得合法性。在和平年代,在走向法治和宪政的年代,要取得或保持执政党地位,其唯一的形式就是人民通过法定形式的选择。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党所掌握的政权是人民授予的,是人民同意的结果,而人民是否同意的主要方式就是选举。民主选举是人民选择执政党的过程,也是执政党取得形式合法性的方式。共产党要经受执政的考验,实质上是要在新的执政条件下接受人民的评判和选择。如果执政党能够在民主选举中,主动观察民意,分析原因,并及时做做出检讨和调整,就可以防微杜渐,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保持执政党的形式合法性。

实质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是相互联系的。实质合法还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表达;而程序的合法又能保证实质合法的政党走上执政地位。脱离群众,脱离人民,不能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就不可能通过选举程序获得执政地位,即使通过操纵选举获得了执政地位,其手段的卑劣更会加剧其合法性危机。作为执政党,增强合法性观念就是要始终不忘,并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按照选举法和其他程序法的规定,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检验自己的政策和纲领,监督和约束执政党的党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

三、人权观

要保持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合法性,就必须始终坚持代表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表现在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上,就是保障和发展人权。人权是人民作为主权主体和法律主体的意志、利益和尊严的具体化、法律化的确认形式。因此,执政党就应该树立人权观念,增强人权意识。

增强人权观念首先是尊重人。所谓尊重人,就是把人当作人,而且当作现代社会中的人,当作应当享有现代社会权利的人。由于一切利益最终都归属于人,所以尊重人的观念自然就包括了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以及尊重人所享有的权益的观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抛弃传统的权力本位思想,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执政党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增强人权观念还必须约束公共权力。人权的保障和发展,需要公共权力为其提供制度条件和物质条件,但由于权力本身具有自腐性,因而常常造成对人权的威胁与侵害。所以,现代法治不仅强调人权保障,更强调权力制约。现代公法的设立,就是旨在捍卫人权,抵抗公共权力的不当侵扰。依法执政是法治背景下党的执政方式,因此保障人权,约束公共权力,树立权力有限观和权力受制约的意识,应成为执政党的政治自觉和依法执政制度框架的基本要素。

第三,树立人权观念还必须树立保护少数人利益的观念。作为一个和平发展时期的执政党,之所以能够进入政权,是由全民选举产生的。他们一旦进入政权,就不只是代表哪几个阶级的利益,甚至不只是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是全体公民代表,要为全体公民负责,为全体公民服务。这不等于说共产党成了“全民党”。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全民的。但作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的执政观念和执政行为则应当是代表或兼顾全民利益。过去我们党或政府习惯于讲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反映我党的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但当代法治却强调集中多数人意愿和利益的同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以多数人的意志形成国家意志――法律,但不能由于这是多数人的决策而侵犯少数人的基本人权。民主是当代政治的决策机制,人权则是所有决策机制的底线。建设三峡大坝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决

定的,是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重大决策,但这样一个决策却不能以牺牲库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为代价,对移民的搬迁补偿即是对少数人的基本人权的保护。即使对犯罪分子,作为执政党和政府也要保障他们的人格权、诉讼权以及民事权利不受侵犯,否则,执政党就不是依法执政。

四、合作观

作为执政党,既然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就要协调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保证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法定权利。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同时,作为执政党要作到依法执政,还必须树立一种合作观。

首先,合作和妥协是法治的内在规律。当代法治尊重多数的选择,也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因此,法治之“法”是以国家意志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各阶级、阶层利益的综合,它们是各阶级、阶层基于利益而进行博弈、妥协、合作的产物。没有合作和妥协,仅有“你死我活”的 斗争,就不会有法治。因此,坚持依法执政就要改变行政命令或政治斗争式的传统观念,因为政治斗争式传统观念主要强调阶级之间的斗争,而现代法治则强调的是阶级或利益群体之间的合作。近代以来每当一个新的国家建立时,往往都要制定、颁布宪法和法律,不仅把战胜者的意志通过一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同时还会对战败者做出一定的让步,把战败者的部分意志和要求也吸纳到国家意志中,使白热化的阶级斗争演变为制度框架内的阶级合作。在和平年代,通过修改宪法和法律,将更多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整合起来,实现各阶层人民的团结与合作,更是国家稳定与繁荣的保障。

其次,合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在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是进行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工具。在成为执政党后,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力求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迅速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恩格斯和列宁都说过,国家的产生和对社会的统治,就是为了使阶级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使阶级冲突得到缓和” 。因此,作为执政党,首先就应该从合作的愿望出发,以最大的宽容精神与仁爱胸怀,兼善天下,容纳百川,以赢得民心、人心。通过合作团结更多阶层,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地位和社会基础。其次,执政党还要以合作的思维方式处理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协商整合公众意志,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更要善于倡导合作精神,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统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

五、稳定观

合作是为使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体制的框架内进行,保持现有体制的相对稳定性。法治是倡导稳定的,这个稳定不仅仅指社会秩序的稳定、政治的稳定,更主要的是指法律和制度体系的稳定、社会关系的稳定。法的规范性、可预期性特点,以及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决定了稳定是法的内在品质。因此,依法执政就要坚持法的稳定性,树立稳定的观念。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艰苦的政治斗争,执政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错误地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加之我国以“人治”和“权谋”为特点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权力为核心,以斗争为手段,朝令夕改,灵活莫测的执政思维方式。而法治强调稳定,这不仅是由于法一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保守性,更是现代法治最反对的是没有连续性:政令的频繁变动和溯及既往会导致执政者的信誉下降和人们对行为结果的未卜心理,尤其是影响私人权利的法律和政策的突然变化,必然成为有权势而胆大妄为者的专利,也必然成为社会上大多数诚实、勤奋的人的圈套。这种状况会破坏平等、公正、秩序这样一些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长此以往,执政者的社会基础和公信力也将会丧失殆尽。

当前要倡导稳定观,最重要的是要逐步改变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将重大改革措施和立法结合起来,以相对稳定的法制,规范改革的方向和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缺乏足够的法律资源,尤其是缺乏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资源,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政策调控型的。政策作为某一阶段或特定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价值标准和目标具有特定性和多变性。它讲究现实、追求实效,而并不刻意注重其价值合理性和自身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一般地说,政策一旦作为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控制和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方式,其过程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当然,改革意味着“变法”,加之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不确定性,改革政策的不稳定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我们没能及时意识到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变法”,没有意识到法的稳定对于执政者政治权威,对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法的稳定对于遏制投机心理,鼓励诚实劳动,建设诚信社会的极端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执政党的改革观和改革方式也应当根据法治的要求进行转变,即由政策调控型性的改革逐步转变到法律调控型的改革,将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保持改革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六、结语

上述依法执政的五种观念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坚持依法执政首先就要确立正确的执政观,尤其要明确领导和执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握执政行为的特点,这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关系的关键。党的执政是党的代表依法进入国家政权并处于主导地位,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政务,实施对整个社会的领导。在现代文明社会,党的这种执政地位的取得,是需要一种理性标准的,这就是合法性。强调合法性观念是强调执政党必须具有执政为民的理念和通过公正的法律程序进入政权和行使权力的政治习惯。要增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核心的问题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尤其是要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法治的要求、共产党本质的要求,也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要求。当然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合法性之外,还要增强在法治背景下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执政党摒弃阶级社会中养成的斗争思维,树立法治社会的合作观念,不仅要有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的愿望和机制,还需要增强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以上无论是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

合法性基础的增强,还是人权的保障和利益的协调,都需要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机制。稳定是法治的要求,也是执政党执政效果的良性表现。

作者:杨亚佳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教授

电话:13832378797

邮编:050061

地址:石家庄市学府路9号

依法执政的基础观念(第4页)一文由www.daodoc.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2篇:依法执政调查工作报告(电信)

依法执政调查工作报告(电信)

依法执政调查工作报告

根据镇人大工作要求,我中心从月日至月日认真开展了调查依法执政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经过自查自纠、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征求客户意见,各方面评价我中心在总体上是好的,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以及对社会承诺。但也存在问题,体现在随着客户的增多,维护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从1月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先进

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开展这项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顺利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投入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我中心将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同时,我中心将此次调查活动向县公司做了汇报,得到了县公司的大力支持,并要求我中心在里坦镇人大领导下,高度重视,认真部署,把调查活动,做细致、做深入、做扎实。

正是由于镇人大的正确领导,正是由于县公司的大力支持,此次调查依法

行政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面向客户,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中央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各行各业提出的要求。我中心结合部门实际,切实将这项要求入脑入心,贯彻工作始终。

一是公开业务资费标准,让客户放心消费、明白消费。我中心在营业厅明显位置悬挂宣传牌,公示资费标准,让客户明白自己是怎么消费的,消除了客户心中种种疑虑。

二是公开服务标准、服务承诺。我中心严格遵守《电信条例》和企业各项服务制度。县公司已在全社会进行了公布,我们做了进一步的公开,客户办理业务时向客户讲明我们的标准,讲明我们的承诺,自觉接受客户监督。

本着“为镇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工作原则,1-6月份,总计为镇人民群众安装电话部,安装宽带

部,办理来电显示部,办理悦铃部;总计为客户排除电话故障次,及时率达到100%;排除宽带故障次,及时率达到100%。

经过我中心工作人员向110名客户征询意见,评价是好的,没有问题。

三、面向党委政府,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

我中心坚决服从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认真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在搞好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上,积极走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多年来,由于我中心坚决服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高效贯彻各项工作方针、原则,聚精会神抓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中心各项工作得到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高度评价。在本次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中,里坦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依然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面向自我,搞好调查依法执政

活动

我中心在调查依法执政活动中,坚持自查自纠不放松。经查,我中心宽带安装、宽带故障排除虽然控制在承诺时限内,但平均时长要高于固定电话。经分析,宽带和计算机技术密切关联,故障点找起来难,排起来更难,因此比固定电话排障平均时间要长,与客户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中心坚持内部互相学习,深挖计算机知识,同时将技术好的派往县公司、市公司学习深造,逐步提高整体宽带维护水平,满足网通客户需求。

调查依法执政活动虽然是有期限的,但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无期限的。今后,我中心将继续坚持在里坦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为实现里坦高水平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里坦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第13篇: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法治进机关

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断提高

依法执政能力

----AYJY回族自治县开展“法治进机关”工作的主要做法

AYJY回族自治县位于XX山南麓AYJY盆地腹心,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丝绸之路中道重镇,南北疆交通要道上的物资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境内

314、218国道、和库高速公路和南疆铁路横贯南北。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70.88平方公里,县辖四乡四镇三个国营农牧场,46个行政村,15个居民委员会,215个村民小组,另有兵团企业、农牧团场、南疆铁路和塔里木河南石油勘探公司等驻AY单位17个。全县总人口13.87万人,居住着回、汉、维、蒙等29个民族。“法治进机关”活动开展以来,自治县党委、政府将领导干部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法治进机关”活动的重点,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机关政务服务承诺制,强化法治实践,有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和“平安AYJY”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突出一个“学”字

2007年以来,我们狠抓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学习教育,制定下发了《自治县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学习的实施意见》(AY党办[2007]38号文件),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监督检查,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了遵纪守法,自觉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为组长,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司法局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学习领导小组,制订了学习教育活动方案、学习计划、考试考核办法,将学习教育活动纳入纪委重点工作,作为两个责任制考核一项重要内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学习教育工作,保证了学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

(二)内容贴近实际,学法形式多样。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学习内容,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根据我县的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了《宪法》、《公务员法》、《物权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自治县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公车审批管理制度》、《自治县财务审批管理制度》等廉政基本知识。2008年以来,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司法局联合编印《自治县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及党纪条规学习知识手册》9期,共4500余册。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活动,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能力。

一是组成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成立由县纪委书记任组长,县纪委、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司法局、县委党校和相关部门骨干为成员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巡回宣讲团,制订了宣讲工作方案,对宣讲团成员宣讲课题、宣讲内容、授课教案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以来,宣讲团共宣讲73场次,累计听讲人数8400余人次。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是利用县乡党校加强教育培训。县乡党校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工作,及时将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县乡党校培训和教学计划,聘请了一部分专兼职教师担任法律法规授课教师,并针对不同班次授课内容确定法律法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要求学员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和专题发言提纲,学习结束时组织法律法规知识测试。2007年来,县乡党校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上开展法律辅导讲座1100场次。

三是认真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2006年以来,县委中心组每年都坚持举办2-3次法制讲座,县委中心组带头学法,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做出表率。各基层党委(党组)、各单位能每年制订学习计划,每月确定1-2个学习重点(专题),采取研读原文、听法制课、观看警示电教片、专题讨论等形式,重点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学习教育。自治县在看守所建立了廉政教育基地,定期组织

领导干部去巴州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县看守所廉政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增强了学习教育的针对性,达到了教育提高的目的。

四是积极抓好领导干部自学。在抓好集中学习的同时,积极做好领导干部自学的督促落实,每年下发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制订学习计划,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自学。要求每年自学法律法规不少于6部,并保证每年至少读一本法律书、讲一堂法制课、写一篇学法用法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学习活动有记录、有测试。

二、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突出一个“考”字

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考试考核,既是对干部学法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有效手段。本着以考促学的宗旨,我们坚持定期开展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考试考核工作。我们制订下发了《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考试考核制度》,加大了监督检查考核力度,采取不定期检查、抽查、测试等形式,对全县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法律学习活动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考核。2007年以来,组织领导干部集中测试6次,组织新任职领导干部集中测试8次,测试新任职领导干部200余人。同时利用工作检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之机,对150余名领导干部采取随机抽考、问考等形式进行了测试,了解其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熟知程度,推动了自治县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坚持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突出一个“用”字

我们在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的同时,非常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坚持学法与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相结合,加强领导干部领导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做到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用针对性强、内容实用、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容易记忆、便于掌握、易于操作的学法内容为重点,以推进学法为着力点,强化用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的不断

提高。

(一)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机制。为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学法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自治县领导干部任前法律法规考试制度》,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在走向领导岗位前,按照“做官先过法律关”的原则,必须通过由纪委、组织部门负责组织的任前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考试。制定《自治县领导干部任前法律法规考试制度》,并严格抓好制度落实,使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法纪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考核评估激励制度。我们制定了“一抓双挂”制度和《自治县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学习考核办法》,将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学习考核与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与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挂钩,与干部考察、任用结合起来,保证了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与其它工作协调发展,促进了学习教育质量的提高。

由于做到了学法用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执法活动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蔚然成风,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法、准确用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突出一个“制”字

随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感到,要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走过场、避免形式主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效机制。“五五”普法期间,我县在建立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法律顾问制度的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自治县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学习的实施意见》、《自治县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学习考核办法》和《自治县领导干部任前法律法规考试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建制、以制管理的良性轨道,保证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我们还制定了

《AYJY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对行政决策的原则、内容、程序及重大决策的公布实施和监督作出了具体规定,充分发挥法制办及法律顾问的作用,建立了县政府法制办主任列席常务会议制度,一些重大事项上会决策前,都能广泛征询政府法制办及有关专业人士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依法行政工作。

五、取得的成效

(一)党员干部法律素质有了新提升。“法治进机关”活动开展后,通过学法用法,增长了干部的法律知识,党员干部从书本上学习法律知识后,通过运用法律知识,在工作中进行法律思维,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公务,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针对干部的不同工作岗位,对学习和掌握的法律知识有所侧重的进行了培训,通过开展学法活动,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廉洁从政的意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法纪观念有了新增强。针对个别领导干部不懂规矩,不讲程序,不依法办事等问题,我们在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党章、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及自治县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学习教育,较好地解决了领导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守规矩等问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呈逐年下渐趋势。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纪律意识明显增强。

(三)会风会纪有了新变化。以前,我县会议纪律不严、随意迟到早退、接打电话、找人替会等会风问题比较突出,每年因违反会风受到点名或通报批评的单位及领导干部都在30-40名左右。“法治进机关”活动开展以后,通过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学习教育,机关工作作风、会风明显好转,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机关效能得到有效提升。现在,基本没有因会风问题被通报批评的单位或领导干部。

(四)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通过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大局的意

识,改变了少数领导干部工作中存在的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明显转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提高,较好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谋事发展,服务为民的良好机关新形象。

以上做法是我县“法治进机关”活动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积极推进法治实践,为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AYJY作出应有贡献。

第14篇:领导干部讲话稿

领导干部讲话稿

成为领导干部,就站在了聚光灯下。组织有要求,群众有期待,社会有评说,舆论有监督。同时,位置变了、权力变了、眼界变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保持一颗“五平”之心至关重要。

为人处世讲平等。有的人“官升脾气长”,自以为高人一等,觉得什么事都比别人高明,结果连邻里乡亲、昔日同僚也认不出,或能赢得敬畏式的尊重,却得不到发自内心的敬佩。作为领导干部,不论权有多大级别多高,都来自百姓,终其一生,最后还是要回归百姓。不耻下问、当小学生,方能汲取智慧,博采众长。处事公道、秉公用权,才有去后的政声民意。

谋事干事重平实。为官岂可无政绩?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浑浑噩噩守摊子,疲疲沓沓过日子,必会贻误发展、损害事业。然而,急功近利易坏大事,“虚头巴脑”干不了事,好大喜功干不成事。惟以平实的态度去谋事干事,既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事情才能一桩一件干出来,业绩才能一点一滴聚起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发展进步需平稳。干部追求自身更大的发展无可厚非,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物发展都遵循客观规律,讲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是这样。我们应当防止自我设计理想化,将人生目标定得过高,或者“这山望见那山高”,频频调高目标,结果就会因无法达到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以致一蹶不振、一事无成。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审视自己,懂得知足知止,尤为必要和可贵。

名利得失要平衡。有的干部总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常和有钱人比享受,和高收入者比报酬,和企业家比财富,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内心一失衡,就容易失态。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得到满足,也会欲望膨胀、贪心不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往往会心生邪念,通过非正当手段谋权谋名谋利。人生在世,得失既要看重,相信“有耕耘才有收获”;更要看淡,懂得“快乐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此内心平衡,一心干事,终必有所得,乃至大得。

精神境界求平和。人的一生道路曲折而漫长,有顺境亦有逆境,有通达亦有困顿。面对人生的兴衰际遇,领导干部的阅历、眼界与胸襟,决定了其心态更应平和。高飞之鸟易死于食,深潭之鱼易死于饵。权力欲、金钱欲太强的人,很容易成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最终会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居功不傲、得意不狂、受挫不悲、浮财不图,才能在喧闹复杂中凝神静气,不为纷繁万象所扰。对于不少领导干部来说,这一颗平和心最不易得,得之必臻人生高境。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五平”之心,是新形势下当好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有此“五平”之心,干部队伍就会少些官气、暮气、俗气、乌烟瘴气乃至歪风邪气,多些干事业的心气、和气、大气与浩然正气。

第15篇: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

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就是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意义重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努力。

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抵御防范各种风险和挑战。现在,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执政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不思进取,这是绝对不行的。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审时度势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洞察各种风险和困难的先机,切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抵御和防范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突如其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的能力,打牢思想理论功底。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和毛泽东以及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刻苦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学习国内外政治、经济、历史、管理、科学文化以及党性修养等方面的知识。真正成为懂理论、懂专业、会执政的行家里手。要密切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学与做,说与干“两张皮”的问题,真正把理论水平转化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

提高加快发展经济的能力,把实现富民强国作为首要任务。提高加快发展经济的能力,就得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在制定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和目标时,要善于把握领导发展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是凭长官意志甚至是头脑发热来制定。衡量是否有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在于提了什么口号,作了什么承诺,定了多少措施和指标,而是看你管辖的地区范围,观念是否更新了,措施是否到位了,经济是否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发展经济上。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把执政行为和方式纳入法制轨道。各级领导干部应不断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带头学法、懂法、用法;认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业务方面的法律知识;还要认真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并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执政的实践中去,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提高民主决策的能力,确保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提高民主决策能力,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民主作风。尤其是一二把手,更要始终把自己看成班子中的一员,尊重别人的民主权利和意见。特别是在决策热点敏感问题时,更要强化集体领导的作用,坚持没有调查研究不决策、未经咨询论证不决策,自觉把自己置于集体领导之中。善于把不同意见和矛盾化解在会下,切实使酝酿过程成为学习政策规定、沟通不同意见、比较各种方案的过程,在思想碰撞中寻求最佳决策。

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执政根基。提高

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就要把自己担负的工作与党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正确地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心实意为民排忧解困,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做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认真解决当前群众真正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从内心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面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要求多样化的趋势,需要充分认识、认真对待、积极适应。通过改革调整,做到既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动力和活力,又能保持整个社会的平稳有序;既要善于统筹、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

提高选人用人的能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的能力,应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干部制度,做到选贤任能。同时要树立责任意识,保证使用好、管理好干部。全面了解干部的能力和特点,把干部用到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一些违法违纪、渎职腐败的行为,要实事求是地严肃处理,做到赏罚分明,不搞下不为例。

提高修身从政的能力,增强执政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能力,担当起领导责任,说话办事有号召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最重要的就是铸造好自身的形象,具有修身从政的凝聚能力。应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各级领导干

部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对领导干部而言,权力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而决不能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要把精力倾注在党的事业中,用好的思想、好的能力、好的作风、好的形象,带动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第16篇:浅谈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浅谈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 〖在线字典〗

在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的高低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望城县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为望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在理论学习中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我们始终把学习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制订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干部队伍素质工程”,逐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断加强。1、学以立德,提高境界,筑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领导干部执政用权贵在立德,难在养德。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一是组织专题学习教育。举办了“正三观、扬三气、增三力”专题报告会,组织开展了新党章、新条规的专题学习和知识测试。二是加强日常警示教育。开展“读廉文、思反腐”的“双提醒”活动,举办“雷锋干群谈权力”研讨会,开辟“反腐倡廉大家谈”电视专栏,坚持每季度给班子成员及其家属推荐一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好文章,做到警钟长鸣。三是注重正反结合教育。组织进行“艰苦奋斗、勤廉为民优秀领导干部”评选活动,表彰、推介了一批先进典型。每年召开一次机关作风整顿大会,及时通报处置违纪违规的党员干部。通过这些措施,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形成正确的权力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增强了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2、学以增智,开阔眼界,夯实领导干部服务“中心”的理论功底。县委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用开放创新的精神狠抓干部培训。一是开辟了领导干部“双休日课堂”,大规模培训各级各部门班子成员。自今年3月起领导干部双休日课堂已办班6期,聘请了国世平、朱翔等知名专家教授上课,培训领导干部1000多人次,有40多名县级领导参加了学习,今年力争培训干部3000人次以上。二是按照“重点干部重点培养,紧缺干部抓紧培养”的要求,组织领导干部外出短期培训。近两年共组织领导干部3批77人次赴珠三角(包括香港)、长三角等地培训学习,目前正在酝酿派遣领导干部赴欧、美培训,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接受新观念的洗礼,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三是选派领导干部赴沿海地区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选派了一名副县长到宁波挂职锻炼,选送了一批领导干部到高等院校深造,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学以致用,改造“世界”,释放领导干部改革创新的聪明才智。县委始终坚持“学用结合” 的原则,按照“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提高”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学以致用,开拓工作思路。我们在全县开展“思想解放、思路提升”的大讨论,运用梯次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联网辐射理论等经济学观点,确立了符合望城实际的“融城强县”发展战略,提

出了“工业兴县、园区兴工”的发展方针,明确了“突出一点(县城)两线(雷锋大道、金星大道)、激活三大板块(含坪板块、高星板块、河东板块)”的工作重点和“全面跻身全省三强县”的奋斗目标。二是学以致用,创新工作方法。面对去年底以来从紧的宏观政策,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认真研究,深刻领会上级政策精神,从容应对资金、土地、征拆三大难题,提出了“推进重点工程”、“盘活存量土地”、“突破资金瓶颈”、“破解征拆难题”、“壮大骨干企业”五大工作重点,保持了望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三是学以致用,提升理论水平。领导干部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望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带头撰写理论文章,总结提升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如县委主要领导撰写的《以雷锋精神育人,用科学发展观兴县》一文在《求是》杂志刊发,引起了较大反响。

二、以干事创业为导向,在用人实践中锤炼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县委坚持以健康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以科学的监督体系管理干部,让领导干部在具体实践中磨练意志,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在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中提高执政能力。

1、创新用人机制,选拔干部注重“能干事”、“会干事”。县委大胆转变用人观念,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脱颖而出,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的生机与活力。一是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在县直单位和乡镇全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近三年来,全县共有500多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二是规范选拔任用程序。在领导班子考察工作中严格按照考察预告、述职竞岗、民意测验、民主推荐和个别谈话五个步骤进行,对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加大公开选拔力度。做到了每两年面向全省选拔一次科局级领导干部,实现了公开选拔工作的制度化。到目前为止,全县共7批次公开选拔了包括县委办副主任、财政局长在内的52名科级干部,其中,有2人分别当选为副县长和县政协副主席,8人当选为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县政协常委。

2、营造良好环境,让干事创业的干部“好干事”、“想干事”。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环境。人才学研究显示:一个团结、协调、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工作环境,最有利于干部才能的发挥和素质的提高,最有利于干部的成长,也最能出干部,这就是人才共生效应。据此,我们以“加强领导干部团结协作,激励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为目的,努力营造三个好的环境。一是民主的决策环境。我们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健全并落实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对涉及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大项目的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等问题形成了集体讨论决策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形成了县委统揽全局、人大有效支持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政协积极参政议政,整个班子高效协调运转的局面。二是宽容的社会环境。充分理解和宽容开拓创新中的失败者,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激励受挫干部愈挫愈勇,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开拓进取的创业激情。三是适宜的物质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添置了电脑等

设备,开通了互联网等信息化平台。同时努力提高干部的经济待遇,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荣誉、一流的回报,以此体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3、加强监督管理,力保干事创业的干部“干好事”、“干成事”。我们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使领导干部在纪律的约束和制度的鞭策下成就事业,彰显能力。一是完善监督体系。一方面坚持制度管人,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出国、出境、用车、接待等各种行为。另一方面延伸监督触角,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监察员、行风评议员进行监督。同时广泛接受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逐步形成了从上至下,由表及里的监督网络。二是创新考核方法。将年中考核与年末考核相结合,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评定相结合。建立健全了以绩效考核、组织考察、民主评议三个方面组成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加大处置力度。一方面,县委积极支持大案要案的查处。另一方面,严格对待考核结果,年终将目标考核和民主测评结果在全县进行排名,并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对在目标管理考核中位居前列的领导班子进行表彰奖励;对在目标管理考核和民主评议中位居后三名的主要领导取消评先资格,不得交流提拔;对连续两年位居后三名的主要领导实行降职或免职处理。近三年来,全县共有69名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被降职使用或免职。

三、以执政为民为宗旨,在服务群众中增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县委不断加强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群众观念,使全体领导干部在真心真意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在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了执政为民的本领。

1、在活动开展中提高执政为民能力。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五带创五好”活动(书记带好班子;班子带好队伍;党员带富群众;思路带活经济;教育带优环境),精心组织了“实践„三个代表‟,服务千家万户”主题活动,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积极推进“双培双带”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发挥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的“双带”作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创基层组织建设全国先进县、“六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的“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开展后进村党支部的建整扶贫工作,在全省村党支部中率先推行“两推一选”,党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2、在工作决策中提高执政为民能力。县委始终坚持在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广大干部中牢固树立了“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的观点,增强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增强了领导干部总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如:今年在城北市场问题上,县委、县政府从“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进行决策,指导思想实现了从“发展红旺市场,搬迁城北市场”向“维护群众

利益,关闭城北市场”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工作,成功地关闭了城北市场,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也从中经受了考验和得到升华。

3、在作风建设中提高执政为民能力。建立健全并落实了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帮扶贫困群众、联系重点工程和企业等工作责任制,在全省首先推出“四访四问”(走访老党员,问兴村良策;走访小康户,问致富经验;走访困难户,问贫困根源;走访疙瘩户,问矛盾缘由)的走访调查工作方法,大力倡导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加贴近群众。尤其在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征地拆迁、农民增收等工作中,领导干部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悉心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真知灼见,吸纳集体智慧,真正做到了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出力、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各项任务在一线落实,培养了一大批知民情、懂民意、惜民力、解民难,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优秀领导干部。

第17篇: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心得体会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我有幸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升研修班

学习,深感机会难得,非常珍惜。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培训学习期间,我聆听了许多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的专题讲座,感到收获很大,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不断学习的自觉性,明确了领导干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肩负的责任,理清了今后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的思路。通过本次学习,并结合我的本职工作,对于如何提高领导的执政能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提高领导的执政能力就要掌握科学理论,提高理论武装

能力

党的领导首先是思想政治领导,是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的

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问题,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学习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有效手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增强执政兴国的本领,在学习中丰富 - 1 -

改革开放的才干。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把“讲学习”摆在重要地位,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素质、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当作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领导水平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为此,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必须从加强学习开始,通过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民主政治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所以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的一条是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

二、提高领导的执政能力就要勇于创新,提高决策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实践中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创新自己的执政理念,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规范自己的处事行为。要用新办法、新思路、新理论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矛盾、新困难、新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新挑战,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增强工作中的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领导的执政能力就要密切联系群众,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

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这一整套工作路线,既从本质上揭示了党同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也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实施正确领导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就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万事民为先的观念,坚持相信群众毫不动摇、依靠群众坚定不移,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时刻关注群众生产生活、群众创造和群众情绪,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关的深厚感情,把这种真实情感倾注到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坚持用政策解疑心、用保障稳人心、用解困感人心、用真情换真心,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心的向背,与事业的成败和政权的兴衰紧密相关。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才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我们切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坚持、发展和运用好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

支持,我们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会在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不断得到提高。

四、提高领导的执政能力就要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行使职权,真正把行政行为和执政方式纳入法制轨道。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程度,体现着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违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自觉而坚定地做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提高领导的执政能力就要加强廉洁自律,提高从政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提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更应当模范做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以身作则、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把

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行使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总之,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常抓不懈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也是完善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18篇: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版)

论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对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常抓不懈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党的十六大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再一次提出总体要求,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笔者谨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掌握科学理论,提高理论武装能力。重视理论建设、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领导干部学习科学理论,应讲究学习的系统性和经常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我们正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把“讲学习”摆在重要地位,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素质、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当作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领导水平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刻苦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学习国内外政治、经济、历史、管理、科学文化以及党性修养等方面的知识,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轴心,认真研读十六大报告和党章,研读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真正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成为懂理论、懂专业、会执政的行家里手。理论是领导者执政的金钥匙,知识是领导者腾飞的翅膀。没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执政方向和目标。只有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工作才能出成果出成效。理论武装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要做到学以致用,把学与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学用相长、融会贯通,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把理论与当地的具体实际、当前的工作和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真正把理论水平转化为执政能力。

二、正确分析形势,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全盘在胸,善于从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形势,科学地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总揽形势发展的大局,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和思考重大问题,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纷繁变幻的现象中看透本质。当前,各种复杂局面的形成是基于矛盾的积累而显现的。在经济、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领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分配不公、失业与就业矛盾、贫富悬殊、弱势群体救助、重大事故时有发生、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思想和与此不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等,都对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和抵御各种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把握矛盾运动规律,提高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善于把握好“度”。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和研讨还不够,在增强战略思维能力的自觉意识上,与党中央提出的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适应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代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有的干部大局观念不强,想问题,做决定,办事情,往往只盯着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干部缺乏长远眼光,工作没有前瞻性、预见性;有的干部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善议大事、谋全局;有的干部习惯于层层传达、照抄照搬,不愿积极开动脑筋去研究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责任,要求我们应当具有战略头脑,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学会统筹兼顾、驾驭全局,带领群众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才能够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和繁重任务,如果领导干部不注意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只埋头于事务圈子,对全局性的、重大的实际问题不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研讨,是很难做好领导工作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

有战略眼光,正确认识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既要注重近期效益,又要注重基础性工作,致力于长远发展。

三、抓住第一要务,提高发展经济能力。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领导干部在制定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和目标时,要善于把握领导发展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而不是凭长官意志甚至是头脑发热来制定。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特别要注重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深入研究和探索经济体制转换的规律、经济增长的规律、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处理好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社会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提高加快发展经济的能力,最关键的就是把富民强县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把带领群众致富作为执政的重要职责。这是检验党的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根本标准,也是执政能力的试金石。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在于看你提了什么口号,作了什么承诺,定了多少措施和指标,而是看你管辖的区域范围内观念是否更新了,措施是否到位了,经济是否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

四、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行使职权,真正把行政行为和执政方式纳入法制轨道。行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程度,体现着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政府行政权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联系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领域法治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违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自觉而坚定地做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密切联系群众,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这一整套工作路线,既从本质上揭示了党同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也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实施正确领导的根本保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群众;又要时刻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做到一切依靠群众。既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反应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到群众中去找智慧、找经验、找办法,做到“从群众中来”;又要把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宣传和贯彻到群众之中,为群众所认识和掌握,做到“到群众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就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万事民为先的观念,坚持相信群众毫不动摇、依靠群众坚定不移,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时刻关注群众生产生活、群众创造和群众情绪,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关的深厚感情,把这种真实情感倾注到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坚持用政策解疑心、用保障稳人心、用解困感人心、用真情换真心,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心的向背,与事业的成败和政权的兴衰紧密相关。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才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我们切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坚持、发展和运用好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我们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会

在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不断得到提高。

第19篇:领导干部执政水平提升工作方案

领导干部执政水平提升工作方案范文

不断研究和探索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使区委的工作思路更加宽广、工作决策更加科学、工作安排更加合理、工作成效更加明显,按照区委关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进行正确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措施。这次调查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环节,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不断推动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研内容。

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是要坚持服务区委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围绕区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思路和目标选题进行调查研究。一是抓住区委工作的中心点。要抓住区委工作的中心,紧贴中心搞调研,做到与区委中心工作同向,与现实发展需要对路,与领导关注问题合拍。要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新农村建设、优化环境、社会稳定和党的建设等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要围绕区委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或布置的重要调研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二是抓住制约发展的关键点。要围绕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财政拮据、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城乡群众收入水平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奶牛产业化进展缓慢、不稳定因素增多、主导产业贡献不突出、乡镇债务难以化解、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找准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对策。对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要敏锐观察,深入了解动态,认真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真正做到“研以致用”。三是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要围绕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拆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善百姓生产生活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等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去调查研究。要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深入研究探讨党和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才能真正把群众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四是抓住工作落实的突破点。要紧紧围绕促进区委重大决策和重要任务的落实开展调查研究,立足于高起点,着眼于高效率,注重掌握工作推进程度和存在问题。特别是一些涉及范围较广、处理难度较大的工作,一定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区委要求,深入分析问题实质,研究提出稳妥可行的解决办法,努力为区委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调研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研究既可采取分段多次调研,也可采取集中专题调研,对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深入研究,多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调研成果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为XX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一是深入基层搞调研。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蹲点调查、走访座谈、总结典型等方式,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第一手资料。既要到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要学会和人民群众交朋友,听民声、察民情、知民苦,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智慧,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二是依托部门搞调研。要善于把调查基层和调查机关、调查群众和调查干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有关部门掌握政策、熟悉情况的优势,定期召开主管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畅通信息渠道,敏锐捕捉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掌握全局工作动态。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题,可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情况,探讨存在问题,及时分析研究,为区委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调研资料。三是运用网络搞调研。网络调研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地掌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主管部门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发达地区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搜集相关资料,并及时分析研究。对一些时效性强的调研课题,可采用传真、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问询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组织人员到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四是创新方式搞调研。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力求用新眼光看待新问题,用新思维确定新思路,用新理念提出新对策。要适应新变化,运用新知识,采用新手段,不断创新调研方式,积极使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提高调查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搜集、整理和加工资料;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知识以及规划与优选、预测与评价等方法,对掌握的素材进行系统研究。要把传统调研方法与现代调研手段结合起来,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四、调研要求。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20篇:依法治校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紧握住“法治”这双亲切而有力的手,为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系上了一条携手共进的安全带。古人云:“天下从事者,不可无法仪。”然而,近年来,在教育的神圣世界里,阴暗可耻的黑影频频闪现,从北航大学的招生勒索到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泄密;从厚颜无耻的学术腐败到令人寒心的师德沦丧;从老师体罚学生到学生殴打老师,这些嘈杂的声音时时袭扰着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家庭无不从心底呼唤,我们需要用法治的力量,来肃净学风;用法治的力量,来规范教学;用法治的力量,来创造和谐校园,开辟一方属于全社会的教育净土。 依法治校,你、我有责,在这里,我想给老师们、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我们一起共勉。

第一,遵守法律法规,做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分辨是非能力,自觉疏远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对某些不正之风和生活中暂时的困难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第二,自觉约束言行,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贡献力量。师生的言行是学校最生动的名片。全体师生担负着维护80中声誉的责任。老师们要遵守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同学们要遵守《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用行动提升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

第三,提高思想境界,国家赋予学校最神圣的法律责任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提高认识,从遵守法律的角度把教书育人和成人成才作为不容推辞的责任。老师们要潜心教书育人,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不懈努力。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遵循法律法规,让依法治校成为一种信仰和力量,让法律之光为我们的校园照亮一片和谐的天空!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圆中国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谢谢大家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中学

俞艳敏

20

15、

11、30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 讲话稿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 讲话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