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发言稿

邓小平讲话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0 08:32:18 来源:发言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邓小平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人的一生,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人的一生,就像一次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跋涉,而生命乐章的精彩之处,则没有挫折的人生,我们说那是不完美的。如果能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那么面对挫折,相信我们可以轻松应付。还有,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面对挫折不要一味的怨天尤人,应该多汲取教训。我们不断地在成长,也不断地在挫折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要牢记:拥有经验,又懂得如何利用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才能获得。我们从邓小平那里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他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所带来的好处,他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他的思想,做人原则,处事态度,怎样面对失败,都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将这些精神和品质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挫折,认真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认定真理后,决不退缩,勇敢的走下去,肯定会拥有更多人生美好的收获。

案例讨论: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铸造邓小平怎样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关联?

案例点评: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2.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

3.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

4.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

推荐第2篇:邓小平

《邓小平传(1904-1974)》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即日起在全国出版发行。

中央首次为邓小平立传,《邓小平传(1904-1974)》编写历时8年

邓小平1975-1997年传记正撰写

《邓小平传(1904-1974)》编写历时8年,书中讲述“*”中毛泽东对邓小平态度,两人通过书信保持联系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即日起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官方首次为邓小平立传。

邓小平“*”期间被打倒的经历如何展现,尤为引人关注。该书用三个章节,讲述了邓小平从“*”初期被打倒到1973年复出工作的历史。

该书称,促使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邓小平在被打倒之后,始终没有消极应对,而是积极地频繁地用书信的方式保持着与毛泽东的联系。

新京报从中央文献研究室获悉,书中引用的毛泽东、邓小平书信往来,展现出当时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其中部分书信首次公开。

邓小平一开始对“*”认识不清

邓小平曾说过:“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标志着“*”正式开始。

“*”开始后,北京大学内突然张贴出攻击北大党委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大字报。针对当时一些报刊的反常举动和北大出现的混乱局面,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召集会议,决定向《人民日报》社和北大派遣工作组。

围绕着派遣工作组问题,刘少奇、邓小平等和林彪、江青等展开了争论。最后工作组被迫撤回,刘、邓在“*”初期的这次抗争以严重受挫而告终。

1966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检讨:“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代表资产阶级反动错误路线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中,在全党范围内,就是少奇和我两人。”会上,毛泽东对邓小平表示了一种特殊的不满。毛泽东说:“他这个人耳朵聋,听不见,开会坐得离我很远,对我是敬鬼神而远之。”“1959年起,6年来从来不找我。”

对于上述史实,《邓小平传》称:“毛泽东的话,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与毛泽东之间关系的某种疏远。这种疏远的背后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上有分歧。”“特别是,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邓小平表现得‘很不积极’,还屡次坚持派工作组‘阻碍运动’。另外一个原因是:党中央领导人在八大以后分为一线、二线,

毛泽东退居二线,邓小平作为在一线主持工作的中央领导人之一,在处理经常性工作中向毛泽东直接汇报少了。”《邓小平传》写道。

毛泽东转告邓小平:要忍

1967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戚本禹的署名文章不点名地批判邓小平,称他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邓小平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震惊。他感到,《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文章,意味着对他的批判已经公开并且大大升级了,他的问题很可能由此“定性”。

4月3日,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主席:从1月12日起(在家中受到中南海造反派围攻批判——编者注),我一直再想见见你,向你求教。只是觉得在群众激烈批判我们的反动路线及其恶果的时候,求见主席是否适宜,所以一直忧虑着。近日看了戚本禹同志的文章,觉得我所犯错误的性质,似已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求见主席,当面聆听教益的心情,是很迫切的。如果主席认为适当,请随时通知我去。静候你的指示。”

信转呈毛泽东后,没有立即得到回复。

五月的一天,汪东兴来到邓小平家告诉他,毛主席最近刚回北京,让他来看看。汪东兴还告诉邓小平,毛泽东还让他转告三点意思:第一,要忍,不要着急;第二,刘、邓可以分开;第三,有事可以给他(毛泽东)写信。

《邓小平传》称,毛泽东让邓小平有事给他写信,这一方面是他想看到邓小平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他对邓小平的一种保护。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态度,使邓小平避免了遭受刘少奇一样的厄运,而且还为他在政治上东山再起保留了余地。

通过频繁写信维系和毛泽东关系

1968年5月,邓小平写信给汪东兴,再次求见毛泽东。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说,在中央*碰头会上读一下,议一下,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否与邓小平谈话。江青、陈伯达、康生等极力反对毛泽东见邓小平。

当年六七月间,邓小平又先后两次致信汪东兴,希望见汪东兴或是能够得到毛泽东的指示。他在信中说:“我的最大的希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党员。我请求在可能的时候分配我一个小小的工作,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给我补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频繁“致信”,《邓小平传》写道:“邓小平深知,只要能保留党籍,继续留在党内,他的问题就不会无法解决。此外,他也想通过这种频繁写信的方式,维系同毛泽东的关系。”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是批准“刘少奇专案组”对刘少奇的审查报告。由于刘少奇、邓小平一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黑司令”,这就意

味着这次会议同时决定邓小平的前途命运。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就说:“邓小平这个人,我总是替他说一句话,就是鉴于他在抗日战争跟解放战争中间都是打了敌人的,又没有查出他的别的历史问题来,什么叛变哪、自首呀,这些问题。”

毛泽东说:“他(邓小平)的意思要求保留党籍,不要开除党籍,最好嘛还能够做点工作。一讲到做工作,许多同志都摇头。我说,现在很大的工作也难做,叫他做点室内的整理材料,这样的工作,总是可以嘛。”

毛泽东对邓小平始终留有余地

1969年10月,在京老干部全部战备疏散。临行赴江西前一日,邓小平给汪东兴写信说:“我保证在自己的余年中,努力在工作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好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向工农兵学习,好好地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从头做起,重新做人。”他想继续用这种方式保持与毛泽东的联系。毛泽东圈阅了这封信。

1971年林彪叛逃,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产生很大影响。毛泽东重新考虑用人问题。

1972年建军节前夕,陈云、王震、滕代远、陈再道等一批在“*”中受打击的老干部,出席国防部招待会。这对邓小平是很大的触动。

8月3日,邓小平致信毛泽东,对毛泽东对他的一些不满再次做了检查,并说:“我过去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没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我觉得自己身体很好,虽然已经六十八岁了,还可以做些技术性质的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做七八年的工作,以求补过。我没有别的要求,我静候主席和中央的指示。”

8月14日,毛泽东看过信后,作出批示:“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

周恩来看到毛泽东批示的当天,即批示汪东兴“立即照办”。《邓小平传》称,对于邓小平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开始复苏。

《邓小平传》分析,毛泽东对邓小平之所以始终留有余地,一是邓在中央苏区时坚决拥护和实行毛泽东关于反“围剿”的作战和根据地建设主张;二是,没有历史问题;三是,民主革命时期作战有战功;四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做过好事。

“促使毛泽东这个时候来解决邓小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邓小平在被打倒之后,始终没有消极应对,而是积极地频繁地用书信的方式保持着与他的联系。在这些书信中,邓小平数度含蓄、婉转地向毛泽东作了检讨,承认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多次诚恳地表达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邓小平传》写道。

1973年2月22日,邓小平一家从江西回到阔别3年多的北京。3月29日晚,邓小平到中南海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邓小平1975年至1997年传记正在撰写

据《邓小平传(1904-1974)》后记介绍,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从2006年正式开始编写到完成,经过8年时间。

该书主编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写作所依据的主要是,中央档案馆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邓小平的报告、讲话、谈话记录和电报、书信等文稿;中央有关文件和有关会议记录;有关人士的回忆录或对他们的采访记录;有关图书和报纸、杂志等,力求根据翔实可靠的资料写出信史。

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当代研究所审阅了全部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邓小平传》副主编刘金田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邓小平1975年到1997年的传记撰写工作正在进行中。(本版稿件 新京报首席记者 关庆丰本版内容均摘自《邓小平传(1904-1974)》)

推荐第3篇:邓小平

邓小平“南方谈话”有感

邓小平曾对1989年后改革速度放慢不满,因而于1992年初亲自进行“南巡”,为改革开放鼓劲。邓小平当时指出,谁改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谁就 会被打倒。在邓小平发出明确信息后,江泽民等第三代领导集体决定跟进。3月上旬,中共政治局举行了两天全体会议,学习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会议最后作出 “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即政治局“一致同意支持邓的言论和思想”,于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成为中国改革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以 及中共十四大的主题。

——引自《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能够不被历史所局限、不为未来而迷茫的跨时代的伟人,而且他的讲话和著作也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成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第二份宣言书,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今天看,南巡讲话,是中 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座里程碑。它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 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邓小平南巡的讲话是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上升到了一个高度。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邓小平同志认为,在当今,着重应进行的就是改革,改就是改进改革的方法,革就是革除落后的体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合起来抓。这样,就谈到了第二点要素——改革。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 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南迅讲话中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还要是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他说:“发展才上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同时,他指出:“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科技和教 育。”从他的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出来邓小平同志在看待发展这个问题上是符合实际,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他在发展的速度上要求是扎扎实实而不是不切实际, 不是浮夸。同时,邓小平同志也看出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还必须要把科技和教育结合起来,要一起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的去看待发展。概括起来,邓小平同志的讲

话 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重要讲话。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他说“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是对官僚主义的批判。我国有一段时间,甚至到今天仍然存在这个问题。人人讲形式,而实际的事情做得太慢,没有效率,这样就延误了时机。当今的年代,“时机”是要精确把握的东西。邓小平同志在当时能够提出,并反对这种形式,其实也符合了他的“大胆”理论。讲人所不敢讲,并坚定不移的实施下去,而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而有先见之明的。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不能把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所定义的社会主义。一个要保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 而前者恰恰就造成了我们国家这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状态。所以讨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不能限制在传统的名词解读上。必须结合实际,从新认识和界定。在目前这个中国广大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情形下,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落后的生产力必须要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发展起来。可以说,从资本主义竞争的本质来看,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辅助力量,是再好不过的了。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 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5年前,小平同志有急迫感,强调“要抓住机会”。15年后,我们仍然有这样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因为抓住机遇是客观真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看待问题的深刻性和预见性。因为这15年间,中国不仅加入了世贸组织,连入世的5年过渡期也过去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遭遇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邓小平同志曾经很深切的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建国以来,所有生产资料均遭到严重破坏,一切发展都要从零开始,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经济、技术的封锁,使我国发展举步艰 难。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英国、法国、美国。说明什么,说明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都需要强大的生产 力来支撑。很不幸的是,中国当年虽然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经济、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离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么一个阶段还差了很远。所以,中国 要想真真正正地发展社会主义,用最白的白话来说,叫要有钱!中国如何才能有钱?人民如何才能富有,才能先进入小康,后实现大同?

为了这个问题,中国人摸索 了很久了,都失败了。这个时候,我们伟大的领袖邓小平同志,却提出来了“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总的来说,我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充分代表的他的个人特色,那就是充满了预见性。在坚定不移的走最基本的路线的同时,他的眼光已经飞向了中国的未来,而能够看到未来几年,几十年的发展并能够针对其作出决策,这表现出我国领导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中国能有今天离不开几位领导人的思想指引,“南方谈话”作为邓小平同志的政治遗嘱,奠定了他站立在时代上的高度。

推荐第4篇:邓小平

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人学思想微探

[文章摘要]邓小平发展观结合中国实际与现代化建设,阐述了关于人在社会中地位和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理论内涵的梳理,指出邓小平发展观蕴涵和渗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人学理念,它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观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邓小平发展观蕴藏着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深深的关注,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精神,并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贡献。邓小平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深层次问题并把它提升到人的社会意识中来,他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突出强调了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等问题,揭示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趋同性,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一方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人学理论,另一方面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情况的深入思考。其发展观的人学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保护和激发人的主体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既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又是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总之,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从群众中总结出来的,最终要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各项任务、实现预期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全面发展着的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

[1]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下,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更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解放人,确立和培养人的主体品格。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受社会习惯势力、旧的条条、框框的禁锢,导致人们的思想僵化,一切从本本出发或上级指示出发,因循守旧,不敢思考,不敢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

[2]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什么问题都不愿动脑筋,说话看“来头”,做事看“风向”,

本本上没有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搬照抄照转。因此,邓小平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错误路线,破除个人崇拜、“两个凡是”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旧的经济体制,从制度上解除对人的外在束缚,使人得到解放。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

[3]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他大力提倡下放权

力。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

[5]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进而,邓

小平提出要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手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强调人民利益的标准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关于评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人民利益的标准”。这三个标准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利益标准,实践结果的好坏,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谈到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把发展同人民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虑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轻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倾向,邓小平说,“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

[6]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

他始终关注人的物质利益、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认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

[7]础上产主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邓小平指出一

个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

[8]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和不对的标准”,并最终提出了“三

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衡量一切政策制定及其是非得失的“人民利益”标准,把标准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邓小平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从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来考察发展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上。邓小平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台阶的新思路,其目的就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给人民以实惠,造福于民众;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是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要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共同富裕,整个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最根本的任务。为此,他明确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

[10]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正是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

要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路线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密切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命运,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

第三,人才的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倡导全党全社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他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

[11]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多次告诫全党:“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不是

[12]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邓小平说,

改革经济体制,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他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一个人才可以

[13]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1986年11月,

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到:“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

[14]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要加强

[15]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四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在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1983年

10月,邓小平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16]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的提出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指

明了前进的方向。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再次重申教育对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

[17]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通过以上对邓小平发展观中人学理论内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理论和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对人、人才和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这些思想、理论的终极目标体现在实践活动中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发展观蕴涵和渗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人学理念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方面,马克思人学理论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活水源头、理论基础。马克思是伟大的人学家和共产主义人道主义家,邓小平人学思想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传统的一脉相承。同马克思一样,邓小平紧紧抓住现实社会历史的环节来理解人的发展问题,他恢复和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客观实践结构的重要性的强调。进一步讲,邓小平秉承了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角度理解社会实践结构的理论思路,立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来理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他指出:

[18]“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

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0]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这是邓小平所推动的马

克思主义人学从革命性到建设性的转变。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邓小平展开了一条包括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等在内的人学发展的完整思路。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报告会讲话中曾做出这样的概括:“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和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邓小平看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福利是天经地义的,是共产党一切决策的核心和出发点。他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新思路,目的就在于惠及人民,造福于中国老百姓。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他超越“姓资姓社”的抽象论争而提出“三个有利于”,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见,马克思和邓小平在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一根本宗旨上,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在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展方面,邓小平的发展观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贡献。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鲜明的理想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价值、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尽管恩格斯把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称为“关

[21]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的生命需求和生活存在作为

理解现实人的出发点,也十分关注人的际遇和命运,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不拥有任何其他物质手段来兑现自己的承诺。邓小平的发展观中的人学思想的提出有着其独特的背景,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闪现着现当代哲学精神的智慧之光。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生活条件,为广大群众创造了展示自己智力和创造能力的环境。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包含有在以往马克思学说中所未曾见过的新创造,如社会主义本质新说、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一国两制”等等,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第一次全面地从理论层面推向现实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邓小平的发展观中重视人的现代化素质建设,且突出了个人物质价值的合理性,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这无一不体现着时代精神,也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时代观念的呼唤。

注释:

[1] [4] [5] [6] [8] [10] [13] [14][ 15][16] [17][18][19][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2

37、180、

41、

23、3

55、36

9、190—19

1、290、

35、120、1

16、

28、63页。

[2][3][7][9][1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

42、1

46、1

28、40、220-22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东,张其星,孙承叙.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许冬梅.邓小平理论中的人学思想探析[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

[5]陈立林.邓小平人学思想论析[J].求索,2002:(5)

推荐第5篇:邓小平读后感

邓小平读后感 对于中国的责任,我已交卷了。——邓小平

邓小平是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邓小平革命一路坎坷崎岖.

1931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反党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严重挫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严重挫折。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年,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毛泽东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子、国务院副总下、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矛头直指“四人帮”。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大泛的群众基础。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同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毛泽东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错误撤消的一切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

随着邓小平三起三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从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

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

推荐第6篇:邓小平观后感

孩提时代,便看过一本关于邓小平的插图书。那时,还小,看的最多的是那些黑白的图。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平离去时人们的悲伤,当看到横幅上小平您好,小平走好时,突然觉得心中溢满了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于是一向调皮的我,在那一刻竟然哭的很伤心,即使那时我并不太明白在为什么而哭。小小的我不知道他为中国、为中国人民奉献过什么,只知道,他的那一场葬礼有多隆重,只记得,画面里,很多人因为他的逝世而哭泣。多年后,长大后的我对小平爷爷的了解也慢慢加深,明白了为什么他会一为直被人们歌颂,明白了那年的哭泣是年幼的我对于一个具有伟大人格,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许多贡献的老人的深深地崇敬。

最近,我在课堂上观看了关于对邓小平的纪录片。因此对邓小平这位时代伟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观看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感受到了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和谋略,更深刻的是邓小平巨大的人格魅力。

影片以邓小平的病重,在一种沉重的氛围中缓缓拉开帷幕。

1997年2月19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就在这一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一个世纪伟人,中国人民的儿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逝世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影片很大笔墨的描述了邓小平病重到逝世后中国人民

的缅怀场面,以真实的场景再现举国悲痛的场面,特别感人。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可是在漫长的十里长街上,道路两旁都挤满了前来晋谒的人群,前来晋谒的人们胸前都戴着一朵洁白的花,手臂上缠着黑色的纱巾,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人们高举着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邓小平永垂不朽” 等。当邓小平的灵车缓缓驶来时,大家都忍不住眼里的泪花,低声的抽泣着。有人手上举着邓小平的画像,在沉重的心情中,目光随着灵车缓缓移动。灵车越行越远,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灵车的远去,哭泣着,寒风中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从人们的泪雨中,我看到了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世界的很多国家以及联合国下半旗,也说明了邓小平对世界历史贡献之大。

一代伟人。

或许,这四个字还远远不够诠释他的一生…

影片中将邓小平为祖国的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尽心尽力

呈现在大家眼前,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邓小平不平凡一

生。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

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为在*中受冤的人平反,召集过去所谓的“臭老九”们商议解决之后的国家科技问题。他恢复高考,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恢复发展生产;他大胆尝试,在沿海地区划分经济特区,以沿海地区经济的首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他以他的深谋远虑,缜密智慧,大胆创新,使中国摆脱了历史的阴影,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了世界,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解决了香港回归的问题,在他方针的指导下,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百年来的奇耻大辱终于得到了洗雪,那飘扬百年的米字旗终于降了下来,随之上升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然而那样盛大的场面,却未能让邓小平爷爷亲眼目睹,真的好遗憾。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是为人民谋

利益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精彩而伟大的。他是世界上最伟大

的设计师。伟人走了,带走了中国人民无限的思念。他走了,带着中国人民的祝福;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千秋伟业。伟人走了,带着一点遗憾走了,他没有能够到香港这片自己的国土上走一走,他没能看到香港回归的盛况。而他最大的心愿——祖国的完全统一,没能在他有生之年看到。伟人走了,带着安详走了,中国的建设已上了新的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

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无

论是困难时期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还是走访欧美各国时的沉稳干练,智压群雄,无论是面对记者媒体时的睿智谨慎,顾全大局,还是面对苏联解体及由此而来的各方的怀疑责

难,在中国改何去何从问题上的有力回击和回答,都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设计师,一位伟人的风采。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影片里再现伟人风采,展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表

达了全国人民对一代伟人的中心爱戴和深切缅怀之情。 邓小平逝世了,他那伟大的灵魂犹如丰碑一般伫立在人们的心中!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邓小平,您不但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更是时代的伟人!您的丰功伟绩将名垂青史!

推荐第7篇:邓小平经典语录

邓小平打动世界的经典语录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动情地如是说。正是本着这种精神,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外交的政策打动了世界,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2.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3.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5.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6.思想更解放些 改革步子更快些。

7.1978年,全国召开了第二次科技大会。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这是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接见出席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时,与青年数学家陈景润握手。

8.发展才是硬道理!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11.1985年6月4日,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轻轻伸出的一个指头震惊了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一百万。

12.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1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4.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15.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6.绿化祖国,造福万代。

17.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18.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19.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20.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21.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2.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2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4.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25.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

26.冷静的观察,镇定自若的面对困难,捍卫我们的立场。韬光养晦,争取时间,永不称霸。

27.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28.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29.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有两条大家是信得过的,一条是坚持原则,一条是讲话算数。我们不搞政治游戏,不搞语言游戏。

30.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31.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32.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33.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34.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35.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36.邓小平从不喜欢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话不在多,管用就行。他的语言简洁精辟,善于抓住问题核心,一语中的,绝少用形容词。简洁明确的语言,传达着耐人寻味的深邃思想。

37.他的女儿毛毛着手写《我的父亲邓小平》传记时,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

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回答三个字:“跟着走。”

38.当孩子们问起他在太行山时期都做了些什么事?邓小平只回答了两个字——“吃苦”。

39.在评价刘邓大军的辉煌战史的时候,他也只用了两个字——“合格”。40.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只用两个字回答:“等待。”

41.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问他三落三起、终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42.1962年7月,邓小平在谈到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时,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一句四川的俗语:“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8年后,四川的一位画家曾经给邓小平画了一幅黄猫黑猫图,以此来表达对这位老人一生坚持的信念的赞美。邓小平欣然接受了这片心意。

43.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军吸取了教训,注重加强轻型步兵师的建设,把徒步步兵的人数扩大到了40%以上,而与此同时,用于单兵携带物资的单兵携行具研究也随之展开。美军把这一战略转变誉为“军事思想上的一次静悄悄的革命”。国际战争形态的这些变化引起了我军的重视,对照我军落后的携行方式,部队感到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下达了一个重要的指令,那就是一定要让士兵“背得动,走得动”。

44.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的名言是“摸着石头过河”。“石头”是什么,就是实践。

45.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首先把广东作为视察全国的第一站。当时有不少人偷渡去香港,深圳边防部队无力防守,就把偷渡事件作为恶性政治事件上报到了邓小平面前。邓小平沉默了好一会儿,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了两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这两句话成了后来建设深圳特区的最早的福音,自从建立深圳特区后,不仅没人偷渡香港,相反偷渡到香港的人,首先带着他们在香港辛苦积蓄的钱,参与深圳特区的投资与建设。

46.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会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

47.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至1985年,人民解放军军费只有191 亿元人民币,仅占同年美军军费的2%,不及前苏联军费的零头,

而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却是美军的两倍,与苏军持平。对裁减员额一百万,有些领导人担心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虚胖子能打仗?”

48.1992年在南方,邓小平依然用短促而掷地有声的话语来评价自己的作用——“我的作用就是不动摇”!

49.邓小平还给汉字的海洋里增添了许多鲜活睿智的词汇。“两手抓”、“三步走”、“硬道理”、“翻两番”、“一国两制”、“三个面向”、“第一生产力”……

50.邓小平的自我介绍也十分简洁,他曾几次对外国客人说:“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

51.小平同志晚年曾风趣地讲过,“能游泳说明我的身体还行,能打牌说明我的脑子还有用。

52.邓小平题词的语言也比较简洁,目前能收集的邓小平题词共有525幅,其中最短的是“求是”、“晗亭”、“深圳”,只有两个字。

53.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为日本太极拳爱好者的题词也只有四个字:太极拳好。

54.1986年2月,他在漓江的时候,听从外孙的建议,为桂林七星岩题词“到此一游”,极有生活情趣。

推荐第8篇: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观后感

(一):

影片《邓小平》观后感

我从小就喜欢听历史故事,个性是祖辈们讲的近代历史故事,于是我很早就明白了中国

现代史上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大的人物,他们对国家、社会、乃至于我们家庭的兴衰成败起关键的作用。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去祖伯父家,我们一齐从中央六套中看了《邓小平》这部电影,他

看完影片,听完讲解后,我心潮澎湃。从这部片中,我不仅仅看到了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

的智慧,更看到了和自己紧紧相连的祖国的改变,每一个历史瞬间都是那么激动人心。忆古思今,我才发现这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不禁想到,若没有邓小平,也许这天的中国还在贫穷中和黑暗中挣扎,我们此刻也许只能像祖辈们以前那样,穿着破衣服,啃着米糖过日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幕: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使我把思绪一下子拉回了读幼儿中班时碰到的哪一桩桩怪事:爷爷和老人们说到邓小平去逝时眼圈湿闰,校长集合时向同学们公布邓小平逝世时声音哽塞,音调低沉,连电视台的伟人--江泽民爷爷的说话也泣不成声使我不禁问爷爷:邓小平死了,怎样会有那么多人悲哀,连电视机的人也哭呢此刻,我最后感悟到中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最深厚的感情,就算他肉身已逝,但是他将会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骨灰撒江,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同祖国山河化为一体,微笑看着中国的每一步腾飞。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

足够表达他对祖国人民的感情和不舍,也拔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弦,我们相信,在邓爷爷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必将奏出一曲更动听的爱国之歌,必将走向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邓小平观后感

(二):

《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世界。

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决定.他指引我们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一路走来,又远去,他没有带走什么,却给中华人民留下了一个生机勃勃,繁荣富强的国度。他伟大的胸襟和魄力,他的睿智,果断和远见卓识无不让人深深折服。无论是困难时期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还是走访欧美各国时的沉稳干练,智压群雄,无论是应对记者媒体时的睿智谨慎,顾全大局,还是应对苏联解体及由此而来的各方的怀疑责难,在中国该何去何从问题上的有力回击和回答,都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设计师,一位伟人的风采。他崇尚实干,英勇果断,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决定恢复高考,收复香港主权,军队正规化建设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大智大勇。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坛发生了剧烈震荡,应对这样糟糕的现状,被第三次打倒后的他并未有丝毫退让。然而新中国的道路完全要靠他自己去探索,这之间必然有违背人们那落后的理念,改革开放步履维艰,在人们的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中,他也并未后退,他坚定自己的想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事实来说话,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要墨守陈规。然而事实最终证明了一切。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这天,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个性是他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楷模。

他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革命年代走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用毕生的时间鉴证着这一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的无边尊敬与感恩的四个字。

邓小平是值得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永远尊敬的伟人,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这天,没有改革开放或许我们还会像老一辈一样,穿着粗布麻衣,吃着米糠,为了三餐冷暖奔波一生。我们永远也不就应忘记他为祖国与人民的将来奉献的一切,虽然他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我们身边,相信在他的指引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迎来更多的辉煌。

邓小平观后感

(三):

一个平淡的细节,引起我无限的感慨,深深地感到邓小平就是那拨开云雾,唤来教育春天的巨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四集中,有一个十分平淡的细节,叶帅征求邓小平恢复工作的意见,邓小平主动要求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主抓科技和教育。之后,邓小平给中央写信,主动请缨主抓科技和教育。

作为一个恢复高考后的1977级大学生,看到这个情景情绪激动,为邓小平的深邃、博大、崇高而折服。中国教育的春天,就是邓小平拨云化雾,给我们带来的。没有邓小平复出后立即在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就没有我们坐进大学的教室的机会,我们这一代人也不可能成为这天共和国的顶梁柱。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着高远而深邃的眼光,在粉碎四人帮百废待兴、万事重启的纷繁局面下,邓小平思考的是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他在剧中深刻地指出: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务必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他还没有正式恢复工作,就开始部署科学和教育工作。正是这两个大会,吹响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也使千千万万科技人员、臭老九被解放出来,重新回到知识的殿堂。

邓小平对教育的重视和关心,是长期一贯的。早在1954年,邓小平就要求办好学校,培养好的干部,要整顿教学纪律,要提高教师待遇个性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1958年邓小平指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并强调保证教育的经费,提高师资质量。1977年8月,邓小平在讲话中肯定了全国教育战线17年是红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是辛勤劳动、努力工作的。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知识分子个性是臭老九的名誉要恢复。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又红又专的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并要求教育事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聆听着剧中邓小平的铿锵话语,回顾邓小平对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使人感慨万端,为我们这一代人在人生关键时刻,遇到了伟人邓小平感到无比的幸运,让我们灰暗、看不到未来的人生,从此有了光明,有了无数精彩、远大的未来。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史诗性质的电视剧,写的是伟人,出场的很多是以前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级干部。但是剧中有一种务实的精神,抓住历史事件、历史场面,在细节上入手。第一集中,领袖们先后去世,被批判的邓小平赋闲在家,为儿子擦身,鼓励子女靠真本事吃饭。出门为国家,在家为父母,这些细节写出了邓小平朴实、平凡而伟大的情怀。在中央与四人帮搏击的关键夜晚,邓小平淡定地吩咐给孩子们分家产:每人留下一张照片。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平、廉洁和艰苦奋斗的写照。第二集中,粉碎了四人帮,老百姓家家户户吃螃蟹,邓小平一家也吃螃蟹,应对针对他的两种社会舆论,邓小平处变不惊,要大家继续吃螃蟹。这反映出邓小平关心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走向,而没有把个人荣辱放在心上。第三集中邓小平得急病住院,高级干部纷纷前往探望,尤其是出院后他和叶帅的热情拥抱,反映了民心党心,表现了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的真挚情怀。邓小平主动请求抓科技和教育,也是他一贯务实作风的体现,要做具体的实事,而不是空谈!

邓小平观后感

(四):

片中的邓小平经过三起三落后,最后在1976年恢复了工作。邓小平刚恢复工作就去慰问受文化大革命迫害的一些学者和领导人,使得他们又有了新的期望。应对着经济衰败的中国,他用他的智慧开启了中国的致富之路。当各地领域的学者提出人才缺乏的现状时,邓小平经过思考后,当机立断就提出恢复高考使那些有知识及下乡的知情有了期望。使得人才的数量慢慢地变多。

邓小平还提出,要发展教育和科技,发展是硬道理。这使得中国的经济有了必须的进步。当安徽凤阳县的农民为了生计而将国家的土地分地到户,并且取得必须的成绩。对此,很多人就说土地是国家的,把土地分给各户各家这就又回到了以前的地主时期,这种行为是要将此刻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中国回到旧社会。应对这样的议论,邓小平并没有在意,经过思量后,他最后表扬了凤阳县,并且以凤阳县为榜样,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用心性,从而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提高。邓小平经常到厂里或工地视察、倾听工人的意见,了解目前的经济、科技和教育,从而提出了一个有着伟大好处的举措改革开放。

邓小平将香港、澳门划为特区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城市由特区到沿海地区,然后由沿海地区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我们的成就和进步举世瞩目,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邓小平他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这是需要勇气的。他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逃避,要敢于应对,要动脑筋。邓小平不辞辛苦的为老百姓奔波,为中国的富裕奔波。如果没有他,这天我就不会坐在设备先进的教室里学习,这天就不会有好的房子住,这天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不会这么高,我很感谢他,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我仍然会将他铭记于心中。最后,还是想要跟邓小平爷爷说:邓小平爷爷,谢谢您。

邓小平观后感

(五):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齐。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最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齐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正如[***被屏蔽词语]同志所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熟悉。江泽

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进一步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礼貌,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布满生气的中国出此刻布满挑战和期望的21世纪。历史越往前发展,就越会显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正如[***被屏蔽词语]同志所说,[***被屏蔽词语]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聪明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好处。

邓小平观后感

(六):

《邓小平》观后感

这天看了电影《邓小平》,电影主要讲述了*之后的邓小平,我们熟知的邓小平其实也就是这一时期的邓小平。透过电影我领略到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平您好!好一句亲切的呼唤,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尊重和热爱!

随着国产红旗轿车的缓缓驶入,电影画面仿佛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

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我尽力去想象轿车中的主人公是谁,那唯一能代表

七、八十年代的电影色彩和经典画面使我不用去猜想是何许人,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影片中真实展现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与小平同志紧密联系的事件,以及他带领人民励精图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奇迹般的辉煌建设,体现他卓越历史功勋和不朽伟绩的光辉形象。

接触邓小平,我往往只从课本中了解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做出一步成功的决策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小平同志恢复党内工作,应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表情上看不到有多么兴奋,但是我却看到他们的内心留着热泪。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小平幽默诙谐的话便把会带入正题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学学习,外行管内行,总是要学才行。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例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拨乱反正等,逐步构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当《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全国各地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胡耀邦针对党内外人士和群众对文章的犹豫和徘徊

的时候,发表意见高个子顶不住,矮个子来顶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信心,随即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极大的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这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富裕的时代。影片中小平同志在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率先提出支持的呼声,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在那些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小平同志随即一步步的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从城市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度的推行,一步一步地使神州大地走上辉煌建设的时代。

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小平同志的开场谈话总忘不了他的烟,据说之后戒烟是听了撒切尔夫人的忠告,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仍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他那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光辉形象真的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在此刻完全表达出来,自己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着祖国的改变,此后对香港的政策逐步演变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的构想,让人遗憾的是小平同志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走,去看看他收回来的土地

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然而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思考,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如果没有邓小平,那我们此刻的生活会是怎样样的?也许会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摸索更长的时间。当高楼平地而起,当人民生活幸福,当国家小康富强,我们就应感谢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推荐第9篇:邓小平读后感

读《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一书有感

————艾应强

一本《历史选择了邓小平》让我爱不释手,该书全面呈现了邓小平对中国革命与改革做出的卓越贡献。潜心细读,多有感悟,从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我总结出伟人的四个特点,值得我们年轻人认真学习。

一、伟人的理想志存高远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以最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明了他对党的忠诚,正是那颗赤子之心,那份改变国家贫困现状的远大理想成就了一代伟人,成就了一个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邓小平年轻时代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1904年8月22日他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一个叫牌坊村的地方,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去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国家富强的真理。少年的邓小平在赴法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影响下,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祖国的爱。正是这种始终不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使邓小平创造了辉煌的人生,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年轻人有了远大理想,一样可以超越平凡的自我,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二、伟人的意志坚如磐石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回顾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一生“三落三起”,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第二次是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第三次被打倒是因为“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当他第三次复出时已是73岁高龄。古往今来,多少杰出人才在政治风雨的打击下,郁郁而终过早凋零?而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顽强地站了起来,可见其意志坚如磐石、坚不可摧。“三落三起”中每一次“落”都是跌至命运的低谷,但是每一次“起”又都是升至人生巅峰。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会有一些人因为不向谬误低头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其中,很多人可能有“落”而无“起”,而小平却一次又一次神奇地“起”来,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作支柱是决然做不到的。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像邓小平那样欣然迎接生命中的坎坷,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

三、伟人的思想石破天惊

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辨证统一关系最经典的解释。从“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到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这些思想的提出,在现在看来好像是习以为常的,

可在当时却打开了人们思想的枷锁,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马立诚在其著作《交锋》中提到三次思想解放,其中前两次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下进行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是关于“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的大争论,冲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是关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大争论,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他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牢笼,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跨越发展。我们年轻干部也应该有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的勇气和魄力,勇于改正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习惯和做法,以创新的方式方法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四、伟人的胸怀海纳百川

邓小平三次被打倒,可见反对他、甚至迫害他的人不少,但没听说过他起来后搞秋后算账、打击报复,恰恰相反,他能够团结有过不同意见的人一道工作,这就是伟人的伟大之处。第三次复出后,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的主题报告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落脚点放在了团结上,特别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使他摆脱了患得患失的小我,成为打不倒的“大我”,也成就了他作为伟人的光辉。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发展,团结就会振兴,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领导干部水平再高,如果你的主张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工作上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孤掌难鸣,

纵有壮志也难酬。年轻干部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团结、维护团结,处处从干成事的愿望出发,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人,这样才能拧成一股绳,真正干好工作。

邓小平,他是一个伟人,是一本教科书,是一座宝藏,在他那里有读不完的箴言,有取不尽的财富。

2012年8月20日

推荐第10篇:毛泽东邓小平

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综述

作为我们党的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无论是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还是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与共通之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从思想上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分析,是近十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严肃的探索和尝试,产生的理论成果也相当丰硕。

研究进程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的真正兴起是在党的十四大以后。在此之前,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思考比较,但由于邓小平理论突出地表现在《邓小平文选》之中,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是在1993年10月,第

一、二卷的再版是在1994年11月,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它与毛泽东思想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只能是产生在1993年之后。

十四大以来对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已经突破在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纵向考察的思路,表现出了全方位比较研究的趋向。特别是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为契机,理论界形成了新一轮毛泽东热,毛泽东思想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各类比较研究开始加强,包括进行宏观上的横向比较与微观上的纵向比较,如毛泽东与马恩列斯的比较研究、毛泽东与中共第一代领袖集团其他成员的比较研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研究等。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科学地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这就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走向新的历史阶段,这种比较不仅仅局限于两个理论体系之间,而且深入到了一系列专题研究之中,突出地表现在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比较研究,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关于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比较研究,关于发展战略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及关于国情分析思想的比较研究等等,且都有大量的论文问世。

研究重点

1.关于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在此问题上,比较权威亦普遍的论点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界略有分歧之处主要是在如何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具体内涵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一脉相承主要指理论思路的连续性、理论品格的连续性与理论内容的连续性。(注: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也有学者认为,一脉相承,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之脉;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之脉;承的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视野向前发展之脉;承的是“共同语言”之脉,即政治语言、理论语言。(注:薛广洲:《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视点——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举办毛泽东思想研讨会观点纪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

还有学者认为,两者的“脉”有三点:走自己的路为两者共同的政治基础;实事求是是两者共同的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救中国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是两者共同的政治方向。(注:王玉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关于后者对前者的飞跃,有学者认为,其飞跃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实践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转换;实现了由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准确但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更为宏观、论证严密、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整体理论认识的巨大飞跃。(注: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另一种观点则是从两者的差异上来论证后者对前者的飞跃,认为毛、邓在哲学思想方法上有差异,毛泽东推崇矛盾斗争性的作用,邓小平强调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毛、邓在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上有差异,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双方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凡是姓资的东西,社会主义都不能容忍,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不仅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且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特征上的互补之处;毛、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上有差异,毛要通过斗争,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偏重于依靠政治热情、精神理想为动力源泉的做法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邓强调社会主义的社会稳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同一性。(注:辜堪生:《毛邓思想关系论》,《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1期。)

2、关于两者战略思想的比较研究

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是伟大的战略思想家,在治国战略、发展战略、国际战略等方面均有深刻见解,对两者进行比较是题中应有之意。

对于其治国方略的比较: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治理国家的主要代表。其相同点是:指导思想相同,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国道路相同,都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治国目标相同,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政治方略上有相同之处,如政体、国体的认定相同,重视民族工作,重视统一战线,重视多党合作,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济方略上有相同之处,如都以社会基本矛盾观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的道路,都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主张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军事方略上有很多相同,重视武装斗争,重视人民军队的建设,主张实行人民战争,主张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在思想文化方略上很多相同,如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科学,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外交战略上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重视党的建设;都主张采用和平的方式统一祖国。其不同点是:在怎样治国的指导思想上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认识不同;在治国方式上对改革开放的态度不同;在治国途径上对民主和法治的重视程度不同;在治国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成分不同。并且分析了产生不同之处的原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回答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对国情的认识不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同。(注:郭德宏:《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3期。)更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三代领导核心治国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毛泽东找到了用“民主”来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新路;邓小平坚持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江泽民则强调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注:章礼强:《民主·法制·法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治国方略的抉择、创新和发展》,《行政与法》1999年第3期。)因为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所以,有许多学者开始追溯其源流,认为作为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既是治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又是治国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开创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同时,也继承并发展了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注:傅志勇:《三代领导核心的“德治”思想和实践》,《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还有学者比较了三者之间的差异,认为毛泽东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强调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强调两个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江泽民正式提出以“德治国”。(注:李承宗:《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德治思想的不同侧重点》,《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对于其发展战略的比较:

有学者认为,两种发展战略的目标轻重缓急有所不同,毛泽东急于求成,以赶超英美作为近期目标;而邓小平则循序渐进,在20世纪末,以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到21世纪中叶,则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奋斗目标。两种发展战略的目标标准有所不同,毛泽东当年的理想是以几种重工业产品主要是钢的产量为标准;而邓小平的战略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两种发展战略的重点明显不同,毛泽东是在“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前提之下,“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战略重点:农业是根本,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同时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两种发展战略的依靠力量发生了重要变化,毛泽东更侧重于依靠工人、农民焕发出高昂的热情,而忽视了依靠知识分子的关键作用;邓小平更加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首先,两种发展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和决心。其目的就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追赶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次,两种发展战略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把握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综观两种发展战略的转变,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为邓小平战略思想的提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形成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渗透着党中央两代领导人的心血。(注:马宏:《从超赶英美到三步走:毛泽东与邓小平发展战略的启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1期;储伊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思想的比较》,《唯实》2001年第

8、9期。

对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必然牵涉到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差异。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点上,毛泽东与邓小平是一致的,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至于差异,有人认为,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邓小平则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作了科学界定,透过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从更深层次上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本质,特别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层次给以明确规定,这就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虽有“两阶段”的思想,但并没有明确我国所处的社会阶段。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明确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吸取了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注:高九江:《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比较研究》,《经济改革》1998年第3期。)

在此基础上,同样有学者进一步比较了三代领导核心这方面的思想,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赶超思想在赶超目标、阶段部署、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方面表现出共同性;在赶超起点、措施方法选择应用、赶超内容确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关心人民群众利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自力更生等方面表现出历史继承性。(注:王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赶超”思想之比较》,《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

对于其国际战略的比较:

有学者认为,两者皆重安全,谋发展。毛泽东坚持“一边倒”、“一条线”,邓小平强调“不结盟”、“不当头”。而邓小平的继承发展主要体现在把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外部条件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注:林蕴晖:《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

也有学者从地缘战略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认为毛泽东是立足于中国的地理及经济现实去寻求革命理想的发展道路,提出“中间地带”理论,确立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邓小平则以“东西南北”四个字概括全球问题,提出用和平方式而非战争手段解决有关领土争端、国家制度等政治地理方面矛盾的思想。(注:刘从德:《浅析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地缘战略思想》,《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3期。)

3、关于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

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使思维方式现代化。有学者站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注:尹全忠:《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也有学者经过比较得出结论认为,两者的共同点是实践性、辩证性、超前性,不同点是毛泽东是以矛盾概念为核心的矛盾思维方式;邓小平是以现代科技为契机的系统思维方式。(注:韩狄明:《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毛泽东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比较》,《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3期。)

4、关于对外开放观的比较研究

这一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且大多认为毛泽东、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他们对外开放的原则立场必然趋于一致。

在差异性的比较上,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和国际形势的局限,前者显得不太成熟,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则是更加完整准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特点。正因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更加系统具体,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晶,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注:李理:《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观比较》,《长白学刊》2000年第5期。)两者认识的深度和重视的程度不同,邓小平认识更深,重视更高;在对外开放的内容和方式上不同;在对外开放的效果上不同。(注:刘廷合:

《毛泽东邓小平开放观比较》,《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有学者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认为,在对外开放的着眼点上,两者不一样,毛泽东从政治上着眼,从统一战线策略角度来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邓小平从经济上着眼,将之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方针;在对外开放的内容和格局上,毛泽东在对外开放前期主要是做生意,接受贷款,进行技术交流等,后期则主要是从经济上无偿地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搞生产、求解放;邓小平的对外开放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把外国资本家请进来搞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一方面利用外资,一方面引进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关系上,毛泽东讲对立、斗争多,讲联系、统一少,对外开放程度是有限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讲两者联系和统一的一面,思想解放,行动大胆;在处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关系上,毛泽东过分强调自力更生;而邓小平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开放意识具有强烈的紧迫感。(注:瞿州莲:《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关于民主思想的比较研究

关于这一问题,基本观点是:毛泽东从总体上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框架,并形成了扩大党内民主和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亮点。邓小平侧重总结我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并特别关注制度建设问题,因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注:魏磊:《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特色与现实启示》,《探索》2002年第2期。)

至于其一致性与继承性,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坚持毛泽东的“人民主权”思想和群众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阐发;在认识和理解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的左倾社会主义观,坚持了毛泽东关于发扬民主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基本观点;在人民民主专政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政党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了由毛泽东奠定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而差异性及其创新和发展则表现在:邓小平否定了与毛泽东晚年民主观紧密联系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摒弃了大民主的方式,强调要从制度上着手解决官僚主义的特权问题;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从制度创新的新思路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规划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注:张星炜:《毛泽东邓小平民主观比较研究》,《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1期;《论毛泽东和邓小平民主思想的一致性》,《求索》2002年2期。)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分析了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毛泽东与邓小平不同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特征,邓小平则具有经验主义的特色。(注:杨松:《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思想比较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的人民主体观不同,毛泽东创立、倡导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中体现着人民主体观,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对人民主体观作了阐述,更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而创造和发展了使人民主体观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注:郑谦:《毛泽东与邓小平人民主体观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邓小平四大历史贡献

第一, 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二,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民主法制社会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经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的措施也非常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天才构想和成功实践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天才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源于解决台湾问题,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它从构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邓小平的这个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第四, 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11篇:感恩邓小平

“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有感

阳和小学 刘化伟

邓小平同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广安人民的骄傲。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生在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他16岁离开家乡,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把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将永垂史册。小平同志诞生在广安,这是广安人民最大的光荣和自豪。

高山仰止,风范长存。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16年了,家乡人民永远爱戴他、怀念他。广安建区设市近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家乡人民牢记“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谆谆嘱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小平家乡,广安世人瞩目,更是得到了中、省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助力伟人家乡快速发展。饮水思源,享受着广安改革发展成果的全市人民更加感激和思念我们的好老乡——邓小平同志!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这次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目的是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师生迅速行动,积极参与“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加快“试验区”建设,推动全市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从7个方面明确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

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媒体见面会上明确表示:“(人民)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就是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平,解决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断满足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盼。

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是搞好部省共建工作,走出教育改革发展成功之路的有效载体。国家根据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推动教育事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在签订“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时,部省领导都寄予广安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努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协议签订以来,区领导紧紧围绕战略协议的各项要求,科学制定了《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2—2015年)》,坚持边申报方案边推进的原则,全面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建设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教育局被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两基”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目标考核获全省优秀单位,绩效考核获全市一等奖。但是,“试验区”建设也存在认识不高、力度不大、创新不多、合力不强、氛围不浓等问题。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就是要解决“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智慧,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力量,全面完成“试验区”各项发展和改革任务,以不辜负部省领导的

重托和人民群众的厚爱。习近平总书记讲,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不断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多元多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教育方法还是照搬过去的教育方法,就不能搞好学校的教育工作。“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有出路。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确立“试验区”建设总体目标和发展指标,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完成“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更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推进“试验区”建设,就要敢于和善于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主动作为”的意识;敢于和善于从坐而论道的说教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实干为先”的意识;敢于和善于从唯条件论的畏难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事在人为”的意识。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和有力武器,推动“试验区”建设阔步向前。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各地各校在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率先垂范的基础上,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思想教育、政策激励、榜样示范和制度规范、纪律约束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克服职业倦怠,保持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爱心和干事的激情。更加重视教师业务培训,通过远程培训、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对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帮助我们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升教师实

施素质教育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各级领导关心教师专业成长,利用《总体方案》提出的“名师培养行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骨干教师成长行动”、“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行动”、“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行动”等五项具体行动计划,大力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市、县、校三级名师队伍,为每一名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创造条件。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任重道远。让我们抢抓机遇,迅速行动,全力投入到这次主题活动中去,为推动广安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再立新功,以优异的业绩向邓小平同志110周年诞辰献礼!

第12篇:邓小平观后感

在这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虽然以前对于邓小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在观看了纪录片后,在我心中这位和蔼的老人的身影却空前的高大起来。电影《邓小平》,再现了*后到92年南巡讲话这段历史。中国向何处去?如何让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起来,这是*后邓小平想得最多的问题。

一代伟人,或许这个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他是远远不够的。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从早年的法兰西岁月,到觅雪大别山,再到1977年复出;邓小平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后,他迫不及待地进行纠正、改革,从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开始;支持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从改革开放到深圳再演绎春天的故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以及为了香港回归与撒切尔夫人谈判,大胆提出“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一系列的改革让中国强大起来了,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中国让世界瞩目。同时,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风云中深思熟虑,不露声色,决策往往出乎常人预料的政治家风范令世人赞叹。

回首新中国刚成立的那段时间,十年*,十年浩劫,发展停滞,这一切终于在1976年结束。但是重创后的新中国,也在*后元气大伤,全国上下笼罩着一丝阴霾。再加上几个重要的国家领导人的相继去世,新中国陷入危机。在这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千钧一发时刻,邓小平站出来了!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的改革开放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新的道路。在解决澳门、香港回归的问题上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制度,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让世界对中国有了崭新的认识。

片中让人感慨与感动的地方有许多,在蛇口工业区的那一声爆破与小平同志望着香港说的那一番话让人深省。深圳能从当年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现在广东与香港之间的一个现代化大城市,是伟人所开创业绩的一个缩影。“杀出一条血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深圳发展的的真实写照。新事物总是容易受到传统的质疑与压力,伟人在此顶住压力,面对质疑,充分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和勇气。他望着香港说,很想到香港自己的土地去走一走,看一看,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黯然神伤。他为一国两制,为香港的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最终无缘实现夙愿。回想起他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的坚决,影片中他望着香港深情的目光,真是感慨万千。

而在讲述亲情时,伟人又是如此平易近人,情感丰富。生活中的他有凡人的情趣凡人的亲情。他是尽孝的长子、尽责的长兄、严格的父亲、可敬的爷爷、慈祥的长者。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句发自内心却平常的话语,感觉意义非常深刻,这是邓小平一生的写照,他的心始终与人民连在一起。我依稀记得,那些年有些人把邓小平的照片挂起来,把邓小平看成他们的恩人,富裕不忘邓小平;有些人担忧邓小平不在了,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后面几代人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在继续。今天很多改革举步维艰,主要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反对,当政者必须拿出改革的胆识、魄力,让群众满意,让社会更加公平公正。

邓小平,这位世纪的伟人,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他都能沉着冷静,深思熟虑,最终圆满解决。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他是我们值得用一生去铭记的人,没有他,就没有我们。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像他一样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13篇:《邓小平》观后感

徐志鹏 土木(6) 3112003365 影片讲述邓小平在恢复职务后,接管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中国。阶级斗争让中国落后了几十年,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经济,建设好四个现代化才是我们党,我们国家要做的。所以他在党内提倡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无数人走向考场,为了知识,也是为了自己和祖国的未来。高考恢复,无数人走向考场,为了知识,也是为了自己和祖国的未来。

后来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反复地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的有力保证是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四个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当他看到年轻人操控电脑时,感慨地说:我要多握握年轻人的手。科技的发展要靠年轻人,当然老科学家也很重要。你们把科技搞的越高越新,我就越高兴,不光我高兴,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都高兴。老人家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技的敬仰,他呼吁年轻人要投身科技,搞出先进的,新的科技,这样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我们这代人被称为90后,有些论调认为这代人是迷失的一代。从某些角度讲,我认为90后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而问题的产生,我觉得社会和我们本身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与广州省领导人谈话时,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到一定时候,带动西部落后地区发展。我们可以把深圳设立为特区,中央给一些灵活的政策,你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从此,与香港隔岸相望的深圳,日新月异发展起来。如今深圳今日欣欣向荣的景象最有力地证明了当年决策是正确的。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确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道路都是死路一条,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前邓小平同志曾到处“点火“,鼓励干部和人民开动脑筋,实事求是,要来一场革命。如今看来,这场革命就是改革开放了。中国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么使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起来,国家尽快强起来。

对于20年前的社会我虽然没有任何印象,但是可以想象那时电视没有普及,电话没有普及,更不用说电脑,街上的汽车也非常少。但随着改革的春风,这一切如今都已改变,90后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是在国家和家庭的高度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饥饿是什么滋味,什么是动荡的生活,我们似乎有些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国家免费提供的义务教育,吃着白面馒头、白米饭还嫌无味,要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喝着可口,百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事物都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它们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但迷失的我们有些忘本。我们甚至对那个饥荒、动荡的年代一无所知,也不愿去想,因为眼前花花绿绿的东西太多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太多新事物,改革开放让我们过上了温暖舒适的生活,但还是孩子的我们渐渐有些迷失。这当然不是改革开放本身的错,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民心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可是我想当年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也并未曾能全面充分地考虑对下一代,对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我认为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未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教育者,包括父母都有一定的责任,整个社会的风气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老人家有这样的担忧,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有这样的现实问题。社会里的腐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当腐败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时,我们就有必要好好反思了。这样的风气对下一代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我校老院长的名言。实事求是同样也被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奉为信条。

邓小平曾经给红色民族资本家荣毅仁题过“戒欺室“三个字。”戒欺室“原是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生前在书房里的匾额,这位老人认为做生意的人应该诚实,应该以”戒欺“为本。”戒欺“对于共产党人,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讲,就是要实事求是,能够看清现实,能够承认现实。“戒欺“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讲,也是要实事求是,剽窃,抄袭,伪造都是在欺骗自己,欺骗人民,是在玷污学术的光辉。对于学生来讲,实事求是同样重要,要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有目标的规划人生,不能傲视一切,过于自负,也不能自甘堕落,意志消沉。

实事求是是我们社会真善美的一个重要保证。如果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每个人都带着假面,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虚的,迟早有一天要崩塌。

邓小平曾说过:“现在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在邓小平一生中,有很多让位惊叹的事迹,他为我们中国所做的事情,不禁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其中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其中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便是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快速发展的经济,勤劳工作的人民,面貌不断变化的乡村和城市,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也可以说是邓小平这位中国‘设计师’给我们带来的,他所作出的贡献,是无法用任何东西去估量。

第14篇:《邓小平》观后感

伟大传奇的人物,风起云涌的时代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

电影《邓小平》是一部纪实性电影,影片通过一帧帧精美而又不失纪实性的画面,再现了从*之后到九二南巡讲话这段时期的历史。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不仅走进了这位老人,也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进了那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部电视片围绕邓小平几十年的革命生涯,特别是他在革命和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提出的思想理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线,反映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富有立体感,是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的确,欣赏完之后,利用这一形象、生动的教材,深化了我们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更形象生动和更深层次的让我们同学学习了《毛泽东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老师的苦心终有收获,其中伟人邓小平的精神和生活态度更是让我们记忆深刻。

一、批判两个“凡是”

记得在影片刚开始,邓小平还处在政治**中,当时四人帮”被粉碎了,但是邓小平同志的政治命运并没有立即得到改变。当时,中央还要求全国各地在揭批“四人帮”的同时,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而且党主席的接班人华国锋同志坚持两个“凡是”,这让全国上下再次陷入恐慌。当邓小平同志听到这样的消息时,他就明确表示这样不行!后来他还进一步指出“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他在影片这段讲话对我影响很大,一个还处在苦难中的人,还坚定自己的立场,敏锐地洞察到“两个凡是”的要害,充分体现了他马克思主义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对国家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

二、恢复高考

在一个报告会上,历经“三起三落”刚刚复出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他就要求从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各挑选科学家参加会议。对这些人的选择,有三个条件:第一,参加会议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第二,要有见识敢讲话,能说出东西来;第三,不能跟“四人帮”有关系。当时找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容易,找跟“四人帮”没什么牵连的人也不容易。但是后来会议就开成了,那时候参加会议的好多同志都是“文化大革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都还戴着这样的帽子,都是知识分子。会议过后,在邓小平一再坚持下,1977年恢复高考。

三、改革开放

进入影片的后半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并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大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影片的最后,邓小平说:“我是党和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一句发自内心却平常的话语,感觉意义却是如此深刻,这是邓小平一生的写照。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深情,伴随着他走过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走过了崎岖坎坷的“三落三起”,走向了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他的心始终与人民连在一起。也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他的一生闪烁着伟人的光芒。

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作为大学生我们,就是要学习他那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尤其要学习他那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百折不挠的积极生活态度。

第15篇:邓小平观后感

观《邓小平》有感 在此次的毛概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邓小平》这部电影。虽然以前对于邓小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在观看过电影后,在我心中这位和蔼的老人的身影却空前的高大起来。

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无论是困难时期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还是走访欧美各国时的沉稳干练,智压群雄,无论是面对记者媒体时的睿智谨慎,顾全大局,还是面对苏联解体及由此而来的各方的怀疑责难,在中国改何去何从问题上的有力回击和回答,都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设计师,一位伟人的风采。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伟人走了,但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开拓向前,继续谱写壮丽乐章。时代会记下他走过的脚步,人们会永远怀念他,他的思想旗帜将在世纪的天空下永远飘扬!

影片中真实展现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与小平同志紧密联系的事件,以及他带领人民励精图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奇迹般的辉煌建设,体现他卓越历史功勋和不朽伟绩的光辉形象。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邓小平一路走来,又远去,没带走什么,却给全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个生机勃勃,富强繁荣的国度。他虽然没有高山的高峻挺拔,却拥有了山一样的坚定雄浑;他没有大海一样的无垠渺茫,却拥有了海一样的宽容慈爱;他没有深林的幽深茂密,却拥有了深林一样的深沉寂静。他就象一座灯塔,不舍昼夜的为远航晚归的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象一方深潭,用深邃和真诚包容万物;他也像一棵苍松,屹然挺立,傲视冰霜。

第16篇: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观后感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二班XX

在老师的组织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邓小平》这部电影。该影片以纪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集中展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冲破“左”的思想的束缚, 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生动地描绘出中国人民的杰出领袖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非凡的领导才能,再现这位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小康道路的激情澎湃的光辉岁月。

影片是从邓小平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大阅兵开始的,接着闪回到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望着外面的情景,邓小平默默地抽着烟,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忧虑。紧接着是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群众自发在街头写下几个大字:“邓小平你在哪里?”《邓小平》主要描写的是邓小平从“*”结束到1991年间的事。一件又一件的往事相继闪回:恢复高考,“两个凡是”大讨论,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制,知青回城,创建特区„„晚年的邓小平虽从第一线退了下来,但仍心系国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经济改革的阻力,使得这个老人不停地思考着判断着。1992年春,邓小平展开了著名的南方之行„„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视察了深圳经济特区后,邓小平告别了当地的官员走向快艇,他突然停下脚步,转身走了回来,急切地对官员们说道:“你们步子要走得

再快一点呀!”苍老的眼神里满是期待。

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刘邓大军的名号响彻中外,令敌人闻风丧胆。在文化大革命饱受迫害的他并没有被打垮。三起三落后,他于72岁的他再次复出,重新接管国家事务,但他仍然有着一颗年青的心,热情、能干、敢于冒险,富于理想,热爱着他的国家和人民。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的论断。他以自己的热心和智慧勇敢地担负起建设贫穷新中国的大任。他包容、自信、坚定,尽管他及他的家人饱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但他能勇敢和正确地对待和评价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本人,他不愧为一代伟大领袖,值得同龄人及后辈们学习。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终于在1976年被画上了句号。这段惨痛的历史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问题却接踵而至。几位国家领导人的相继去世,无疑给问题的解决雪上加霜。在这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千钧一发时刻,小平站出来了!他首先从人们的思想认识着手,端正他们的错误认识,纠正改革以来他们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提出了要客观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思想,结合实际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当《人民日报》社论员发表社论“事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全国各地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违背毛泽东思想,而小平同志却选择了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并在这个报告中再次肯定了毛泽东的功绩。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经历过无数次悲惨的失败。是毛泽东思想才使约占全国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并在一九四九年获得全国解放,在一九五六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他指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丝毫不夸张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们在座的同志可以说都是毛泽东思想教导出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国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提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土改时期翻身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认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华民国建国以前28年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同时指出:“当然毛泽东同志也不是没有缺点、没有错误的,要求一个个命令没有确定没有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领导教育全体党员、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的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他的领导才能是卓越的,他充分地认清了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民情,并适时地正确地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同时,他的外交才能也是一流的,是他真正意义上

妥善处理好同另一个大国——美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他以智慧同英国等强国妥善解决了香港、澳门等问题,他的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开放政策使世界各国正确认识了新中国。

抗战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但是却没有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然而经历了十年*的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经济开始了腾飞,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个有一个的世界第一无不令我们赶到骄傲和自豪的!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幕:“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惜伟大的人却没有经历祖国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我想当这位伟人看到祖国如今的成绩时应该欣慰的,就算他肉身已逝,但他将会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骨灰撒江,但他的精神永远同祖国山河化为一体,微笑看着中国的每一步腾飞。“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足够表达他对祖国人民的感情和不舍,也拔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弦。依然记得,他与萨奇而夫人谈香港回归时的强硬与机制,依然记得“小平你好”这标语的朴实,但却包含

最纯真的感动。

第17篇:邓小平观后感

欣赏《邓小平》这部电影,在有了更多知识的积累的同时心中也有了更多感慨,更多心绪。邓小平先生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可以与他相媲美的,只有曾经的毛主席、周总理。;单单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都不得不为邓小平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青年时代的小平活生生跃然于屏幕之上,英雄不再是一个神话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平凡而真实。”思考着小平同志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做出的诸多贡献。“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正如影片中叙述的,邓小平先生对于中国科技与教育行业的重视也是前无古人的。在资料记载中,邓小平先生主持恢复高考,主持科技工作会议,两件事无一不是说明他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心。对于农民问题,邓小平先生更是非常的重视。影片中邓小平先生在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率先提出支持的呼声,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在那些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而这些正是和史实完全一致的。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方面,邓小平先生是无愧于人民“小平您好”这一满含敬意的称呼的。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邓小平一生没有系统的深奥的政治和哲学理论,他的话语言简意赅,却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小平同志没有能走到二十一世纪,但是他已经打开了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为我们描写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1997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并写入党章。

第18篇: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观后感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来;有这么一个人,曾八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有这么一个人,他作为一位普通公民的逝世,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在此期间国际很多重大会议都为他默哀。他,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其实很久之前就知道,邓小平爷爷为我国做出过许多的贡献,但一直对他的生平并不十分了解。而当近日在课上观赏了《邓小平》这部电影后,对于邓小平这个伟人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影片是从邓小平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大阅兵开始的,接着闪回到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望着外面的情景,邓小平默默地抽着烟,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忧虑当中。紧接着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群众自发在街头写下几个大字:“小平你在哪里?”影片中真实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等与小平同志紧密联系的事件以及他带领人民励精图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奇迹般的辉煌建设,体现他卓越历史功勋和不朽伟绩的光辉形象。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发展的关键,邓小平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而他对于中国科技与教育行业的重视也是前无古人的。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邓小平恢复党内工作,面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激动的喜悦的表情。接着,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他幽默诙谐的话便把会带入正题,“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学学习,外行管内行,总是要学才行”。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等,两件事无一不是说明他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心。还记得恢复高考那一段:那一个个神圣的考场,一个个朴实的考生,一张张严肃的面孔,一双双认真握笔答题的手。难以想像整整十年,莘莘学子终于盼来了一个公正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终于迎来了可以认认真真、安安心心、名正言顺的读书的机会。还有知青返城时火车站的拥挤而狂欢的场面,令人不禁泪水潸然,我仿佛看到了那荒诞的历史,那颠倒的岁月,那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希望与苦涩。就是邓小平的这些举措,才使我国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当《人民日报》社论员发表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全国各地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和胡耀邦针对党内外人士和群众对文章的犹豫和徘徊的时候,发表意见“高个子顶不住,矮个子来顶”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信心,随即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极大的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这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人数占了很大一部分。邓小平意

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于农民问题,邓小平先生更是非常的重视。记得影片里有一个特写:小平同志在听说安徽省凤阳县的农民实施“大包干”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却遭到某些人的阻挠时,他沉痛地说:“我们搞共产主义是为了让人民富裕,现在有些人却说是走资本主义路线,这不是怪得很吗?!”霍地,他把手一挥,坚决地说:“大包干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小平同志对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实是十分焦心的,他恨不得让全国人民都能立即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无怪乎当他听说“大包干”能够创造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时,他要冲破重重阻力使“大包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行,终于使广大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而当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邓小平也率先提出支持的呼声,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在那些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小平同志随即一步步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从城市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一步一步地使神州大地走上辉煌建设的时代。

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邓小平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1997年中国要收回香港,这是谈判的前提。从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至今,已经整整 1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33年,到1997年就是48年。我们不是满清政府,不是李鸿章,如果到时还不收回,就无法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待。”就是邓小平对于我国主权的强硬态度,才最终使得香港顺利回归。只可惜,他没能看到这一幕,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走,去看看他收回来的土地,我想,这会是他人生中很大的遗憾。

短短120分钟的影片,虽然已经把许许多多邓小平真实的事件搬到影幕上,但远远无法将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看完这部影片,我才第一次了解到了邓小平这个名字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我终于明白在他出殡的那一天,那一句句“小平走好”所饱含的深情以及悲痛。

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他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用他的智慧,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但其实,他在生活中也是个平凡的人。留学时代也打过工,世界杯足球赛时也熬夜看过球。会为打了一把好牌而笑开了怀,也会因听了一场好戏而回味半天。他是美国人眼里的中国伟人,也是孙儿们眼中的和蔼老头。他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人。虽然今天,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将会永远怀念他,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改革家。

第19篇: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观后感

小时候的我,对于“邓小平”这三个字,只有模糊的“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大海边画了一个圈”。而要不是这次的毛概课,我大概一直都不会去接触这样一部纪录片,毕竟我对于电影还是喜欢吸血鬼和狼人。但可以确定的说,这次观影,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邓小平会一直被人们歌颂,为什么那么多年后,他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影响依旧那么深刻。

一代伟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年*,*无休无止。1976年周总理、毛主席又先后离我们而去,小平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教育废弛,人才被逐;科技、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穷落后,思想僵化不堪。一切都被束缚着,束缚着,处处都有禁区,都有藩篱。这一切就像是罩在头顶的乌云,压得人们心里慌乱、四顾迷茫。国家命运如何?人民命运如何?国家兴旺发达又在何时?

正在这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千钧一发的时刻,邓小平站出来了! 这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中国,是由于阶级斗争而落后了几十年的中国,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经济,建设好四个现代化才是我们党,我们国家要做的。所以他首先从人民的思想认识着手,端正他们的错误认识,纠正*以来他们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提出了要客观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主张结合实际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继承毛泽东思想,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接着为在*中受冤的人平反,召集过去所谓的“臭老九”们商议解决之后的国家科技问题。他还决定恢复高考,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并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教育。这些实践和成果告诉我们,邓小平为中国作出的正是“真理”的决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探索历程并没有结束,为了加快中国的发展,邓小平分别推动了在农村、城市的改革开放。在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农村“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在地方的干部为了人民生计冒着坐牢的风险之时,是他一声肯定打消了人民的疑虑,鼓舞了人民的干劲,使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城市,邓小平有着更卓越的手笔,他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大胆尝试,在沿海地区划分经济特区,以沿海地区经济的首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指导下实现了完美结合。他说过“不管黄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改革开放前邓小平同志曾到处“点火“,鼓励干部和人民开动脑筋,实事求是,要来一场革命。如今看来,这场革命就是改革开放了。中国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么使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起来,国家尽快强起来。

不仅在中国的发展建设上,邓小平提出了像改革开放这样的伟大设想,在有关中国主权问题上他同样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在与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会晤时,他沉着应对。他说:“我们的政府不是李鸿章,不是晚清政府„„如果要保持香港的发展不一定要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当撒切尔夫人略带威胁的与之谈判时,邓小平毫无惧色,他说:“如果英国不同意香港回归,届时中国将单方面宣布香港的回归时间。”

香港、澳门用回归后的繁荣兴盛为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做出了最佳的回答,我们更是有理由相信,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迎来一次又一次的腾飞!

同时,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凡是属于我们的领土我们一定都会收回来,不管是之前的香港、澳门,还是现在的台湾以及祖国周边的领土争端地方,绝对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霸占侵为己有。印度妄想侵吞我国的西南万里国土、南海诸国妄想蚕噬南海诸岛、日本妄想将钓鱼岛占为己有,这一切都是妄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决不允许自己的河山为外人侵夺,决不允许祖**亲的血

肉遭他人侵噬。

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暮年南巡,这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的定位,是维护他的毕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进一步开拓。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什么是谁会注意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提防右但主要是提防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知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发出了强硬的声音:不发展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南巡之前的邓小平,带头遵守自己创立的退休制度,多年间力图少工作、少发言,以避老人政治之嫌;南巡之后的邓小平,不必言也不欲言,执著地归于寂寞,这更说明了南巡讲话的独特性质。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最多的话是:“经济发展要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纪录片中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个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囿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只因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现今看来,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年轻一代,“自我意识”全面觉醒,一方面不再甘心接受各种思想灌输,甚至不加选择地抵制思想灌输;另一方面往往被倾泻而入的外来精神缭乱了眼,不是追求纯物质主义的“雅皮士”就是另一个精神极端的“嬉皮士”,望穿秋水地看着太平洋以东和亚欧大陆以西,却总是忘记脚下的文化本源;而这两种极端,都是缺乏灵魂偶像、渴望灵魂偶像的表现。于是有了今天的一代:总是像个青春期的孩子般固执地抵制任何国产精神文化成果,这其中也包括“邓小平精神”。我不想把“邓小平精神”等同于政治色彩更加浓重的“邓小平理论”,相比于后者的国家级纲领色彩,前者更侧重于一种全凭自愿的个人的价值选择——一种有关于人格与人性的价值选择。正是这个老人,曾告诉过我们“认准了对的,就要坚持下去”,告诉过我们“不要养成半途而废这种失败的习惯”,告诉过我们“不要忙着证明自己,历史狐给出最公正的判书”,告诉过我们“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无法用功绩来衡量,只能用心灵的广度与深度来衡量”。他正可以作为我们的精神偶像。

如果我们要做好新世纪的接班人,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我们就应当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早日摆脱现阶段的迷茫、虚浮、好高鹜远、急于成名的不良作风。

第20篇:《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观后感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小平,你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领袖问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一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位东方伟人带着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步伐,走进时代的大门。邓小平暮年南巡,这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的定位,是维护他的毕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进一步开拓。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什么是谁会注意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提防右但主要是提防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知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发出了强硬的声音:不发展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南巡之前的邓小平,带头遵守自己创立的退休制度,多年间力图少工作、少发言,以避老人政治之嫌;南巡之后的邓小平,不必言也不欲言,执著地归于寂寞,这更说明了南巡讲话的独特性质。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年到最多话的是:经济发展要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个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囿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

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她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有资料显示,邓小平每天的散步从18次下降到12次,岁月不饶人,他将自己的所有心思花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他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观,他一再地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停。是的,这位历经坎坷老人也会害怕,他怕中国再因为什么左倾右倾的思想,或者是什么内部的阶级斗争而停止经济发展,在他的脑海里,一切清除得很:中国在不能失去这次机遇,没有任何领导人再担负得起这项的巨大损失。可能是生命的乐章催促着他的离别,他仰看着自己的中华蓝图即将奏效,他多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多少能见一下成效。他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只为一睹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广阔前景。他是踏着准点过日子的老人,他是和顶着时间作计划的智者。邓小平曾说:“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顶住了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以其年迈的身躯一顶中华经济之崛起。他知道时间的流逝对于这个硕大但却空虚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机遇仅此一次,没有时间也没有商讨的余地,中国必须前进,哪怕只有他一个人的力量。顶着社会的舆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许错误,但他相信,只要目标正确,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能挡住这个睡醒的雄狮迈开宏伟的大步伐。

春天的故事,回响着中国人意气风发迈向春天的脚步,记录着中国蒸蒸日上走进新时代的足迹。我们讲述春天的故事,阔步走进新时代。今天,当中国迈开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当中国展开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显出万马奔腾新气象的时候,我们也更加怀念春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敬重一个老人的眼光和胸怀;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听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信心。

邓小平讲话稿
《邓小平讲话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