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专题发言

治国理政专题发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04:00 来源:专题发言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联系自身工作实际,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阅读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点粗浅体会,简单的讲,叫做“三个坚持”。

一、要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求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我们就是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就是要着力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用讲话精神指导各项工作,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铸魂固本,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形成推动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切实把主题教育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要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与挑战;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来统一我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来凝聚共识,谋求发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国家需要精神守一,用思想的力量治国理政,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有精气神谋事创业。当前对海兴来说,要实现沿海经济跨越发展,要实现经济绿色崛起,急需增强自身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在把好脉、找准病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动员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纠错能力,要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尤其要有精气神和斗志,这是魂。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凝聚思想意志,形成强大精神力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而使美丽的中国梦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三、要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教工作。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如是说:“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句话同海兴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深深契合:正是大家紧紧围绕在县委县政府周围,同舟共济,风雨兼程,连续奋战,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四年在沧州领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要有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努力工作,进一步为党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推荐第2篇:治国理政理念

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铸就新的辉煌。

2011,伴随新年钟声,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此时的世界,迷雾重重,危机不断。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局。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贸易摩擦加剧。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困顿、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西亚北非出现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逼人,知难而进。

审视中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迷雾、激流、险滩,考验着领航中国巨轮的决策者。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方能坚定前行。

- 1 -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形势作出清醒而富有前瞻性的判断。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国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冷静观察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企业、村庄到社区、学校……一年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上百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就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等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拜人民为师,就能汲取到永不枯竭的智慧;与人民同在,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中央政治局成员举行6次集体学习,广开言路,博采众议,权衡利弊,制定对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围绕保障房建设、教育等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全国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会,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总揽全局,才能趋利避害;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是紧紧扭住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快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这是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是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出台促进就业规划,部署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加强平安建设……

这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批准全国抗旱规划……

这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年--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这是港澳工作和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持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持续保持……

这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一年--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及全球,在所有重要外交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等8部白皮书……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一年过去,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中央领航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

这一幕令人难忘--

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生态也得到恢复。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时光回溯--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如潮的掌声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票通过。

这份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既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行动指针。 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和挑战--

年初,“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上涨,物价一路攀升;外需疲弱,出口订单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多难”加剧。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早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数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1年春节刚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全年政策定下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

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

--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财政支持力度;

--出台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连续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年里,党中央既着眼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月30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年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研、讨论、决策--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制定钢铁、新材料等产业规划,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出台支持内蒙古、西藏等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进一步趋向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年--成功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出台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年--完成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出台电价改革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和有力推动下,全党全国顽强拼搏,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持续上涨的物价8月起掉头向下,11月大幅回落到4.2%;

经济增速预计超过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进出口总值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推荐第3篇:(治国理政篇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支部全体党员共同认真深入的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理解,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学习的内容涵盖面广,内涵深刻,哪怕洋洋洒洒上万言都难以尽诉我之全部心得。所以下面我仅简单谈谈对学习内容中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感想体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我们应在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下不断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不仅实现城镇地区的小康,更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只有如此,才可以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的关键,我们作为基层党员也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我们要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当前,我国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难题,必须要靠法治,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的教育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必须“严纪律、守规矩、多奉献”;必须从“我”做起,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三严三实”,做“信念坚定、为生服务、勤教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职工。

推荐第4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谈治国理政,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瞻前顾后、继往开来,旨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的著作。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实现“中国梦”,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治国,且在中国的特殊的环境下要反腐倡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国家法制很重要,只有法制正确了,所有的流程才能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才能让办事的效率更高,让国家的秩序更顺畅,这样利于国家的健康舒畅的发展。总书记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且反复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的重要部分。以下用三点来阐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

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总的来讲依法治国就好比我们做建设工作一样,一定要把规定和流程捋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建设工作做好。

另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反腐倡廉也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才能顺民意、赢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最终要实现健康的社会主义,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共产党敢于担当、实干才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要重担当,尚实干,才能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与国家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的提高国家的人员素质,成为一个富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需要跟紧国家的脚步依法治国。对于我们教育工作中,要坚守学校的制度与流程。希望我们最终达到有能力、有执行力、有创新力、有团队意识的队伍。

阅读这部著作,可以有远近两个方面的重要收获。就近处看,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最系统、最宏富的著作。全书涉及到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何谓特色的社会主义,何以实现中国梦,怎么深化改革,如何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生态文明,有效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谋求周边外交和谐、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并且对人们理解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提高执政党执政水平、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极有助益。

从远处看,这是一部言近旨远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不单对人们理解当代中国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它对人们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独立向富强发展、从富强向文明跃升的历史进程,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推荐第5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为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目录】

内容简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为帮助各国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本书作了必要注释。本书还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各个时期的照片45幅,帮助读者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详细】 作者简介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图书信息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编者: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页数:488页

定价:80.00元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阅读全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阅读全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阅读全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是健康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低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总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上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所加剧。 阅读全部

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五、建设法治中国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至今已经30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就是要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推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阅读全部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 阅读全部

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阅读全部

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八、建设生态文明

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阅读全部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九、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要认真总结胡主席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创造的宝贵经验,把胡主席确定的军队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 阅读全部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十、丰富 “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关于港澳工作的大政方针,同中央长期以来对港澳工作的方针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关键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切实尊重和维护基本法权威。 阅读全部

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十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阅读全部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十

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俄罗斯是中国的友好邻邦。这次访问俄罗斯,是我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第一次出访,是这次出访的第一站,也是时隔3年再次来到你们美丽富饶的国家。昨天,我同普京总统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并共同出席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 阅读全部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十三、做好周边外交工作

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阅读全部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十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非洲有句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从那时起,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 阅读全部

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 十

五、积极参与多边事务

我们要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金砖国家都热爱和平、珍视和平。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阅读全部

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弘扬“上海精神”,促进共同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

十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

贯彻落实好中央要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阅读全部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 十

七、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阅读全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十八、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繁重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阅读全部

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治大国若烹小鲜”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推荐第6篇: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梅敬忠

课程前言

《国学课堂与领导智慧》,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是在中央党校任教多年的资深教员,而且还有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和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领导的宝贵经历。

他长期从事面向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有关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研工作,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研究和文学鉴赏、写作学研究,曾荣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和工作实绩奖。二十年来,他多次应邀到地方党校、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企业作主题演讲,颇受好评。他还参与主持编著有《毛泽东圈注史传诗文集成》(史传卷)、《古文英华》、《新世纪干部公文实务全书》、《新世纪干部常备知识词典》(文教卷)、中央党校教材《中国古典文学讲座》、《文学艺术与文化》等。因此,该套讲座内容熔铸了主讲人多年的教研心得和理政经验,相信会对听众朋友有所教益。

讲座目录,第一讲,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第二讲,《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第三讲,《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自清代乾隆年间问世后,便取代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与此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于世,后被誉为四大名著流波天下,影响深远。从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我们从中可以观照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社会风尚、价值观、审美理想、思维方式。

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活案例,经过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营养,这或许对当今治国理政不无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于古典作品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层次感悟。四大名著应当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看待,而不能以一般文学作品弄之,对广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来说,对四大名著的解读与阐释也应该由文学审美层面升华到社会认证、政治文化层面,可以说四大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犹如小说中的《四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该套讲座即以上述原则为出发点,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鲜活案例为讲解基础,在美妙的鉴赏中阐发有关治国立法的本土化领导智慧与管理智慧,主讲人集多年对该主题内容的演讲经验积累,重点选择《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为解析重点,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梅敬忠:大家好,今天跟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四大名著与治国理政》。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而且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四大名著里面其中重要的两本书。所谓“少不看水浒”就说,青少年时代本来就打打杀杀、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以后更是血气方刚、更是打打杀杀,他是从这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老不看三国”,就是《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智谋的、讲谋略的书,老年人本来经过人生的种种的历练,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智谋,然后再看了《三国演义》就更加老奸巨滑,是有这个意思。所以“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实际上是从一种反语来说这两本书巨大的或者深远的一种艺术魅力。

民间还有一个对联也是在网上比较流行的,叫“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这是上联。下联是“人处世上”,就是人生处事的时候,“要八戒更须悟空”,这个对联上联说的大家看也是《三国演义》,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关羽和张飞很巧妙的,下联就是《西游记》,就是人处世上要八戒更须悟空。很有意思,可见不管是在以前的民间流传还是现在在网上,对四大名著这种传说一直在继续。

四大名著具体指的就是我们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加上《红楼梦》,最早的时候可以说在清朝之前我们说四大奇书,这里面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加上一个《金瓶梅》,因为当时《红楼梦》还没出来。自从《红楼梦》从清代乾隆年间产生以后,一下就取代了《金瓶梅》,取得了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跟以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了,我们称为四大名著,从此以后就流波天下,影响深远,这就是我们说的四大名著的来历,所以提起四大奇书就是没有《红楼梦》,是《金瓶梅》,说四大名著一般把《金瓶梅》就去掉了,就说《红楼梦》。《金瓶梅》、《红楼梦》是同一题材,都是我们说的世情题材的。

这四部书刚好说是四种类型,哪四种类型了,《三国演义》是一种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是一种神魔小说,《红楼梦》这本来是《金瓶梅》叫世情小说,那么《红楼梦》跟它是同一题材的,但是不能仅仅以世情来评价它,但是是这个类型的,刚好是四个方面,碰到一个年轻的研究生问我,他就说我觉得四大名著刚好是人生的四个角度,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红楼梦》,谈恋爱,谈情说爱,再长大一点,青少年时代他就喜欢《水浒传》,一种侠义,侠肝义胆是这样的,那么再长大一点他就觉得到了《三国演义》的时代,就是智谋人生的智谋阶段,反而到了老年他认为应该欣赏《西游记》的年代,为什么这么说,说的很有道理其实,因为到了《西游记》,老年人为什么喜欢《西游记》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呢,《西游记》是有一种童话性质的,就像我们很多大科学家杨振宁他们都很喜欢武侠小说一样的,包括我们的邓小平都喜欢武侠,武侠被称为是“成年人的童话”,因为人到成年了,人到老年人,永远回不到自己的童真时代,回不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所以这时候对青少年时代一种纯真一种美好,总有一种意念一种怀念。所以看着《西游记》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西游记》不仅仅是一种童话,还有一种社会人生的东西,一种悟性的东西,所以喜欢《西游记》,刚好这四个阶段。这也是一种感悟式的说法。

还有一个材料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张潮,他写了一部书叫《幽梦影》,在市面上在书摊上流传很广的,就是谈人生的,有点像《菜根谭》一样的,谈很多人生的哲理的,当然张潮的时候还没看到《红楼梦》,应该是起码他是康熙初年的,没看到《红楼梦》,所以他说了三本书,他说这四大奇书里面《水浒传》是一部怒书,愤怒之书,他说一个字,《水浒传》是一部怒书,愤怒之书,有没有道理,底下我下面分析的时候也会讲到,是一部愤怒之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感悟之书,有悟性,感悟,人生感悟之书,这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他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悲哀之书,所谓悲哀之书就是对《金瓶梅》里面的人生境况,包括对西门庆,对西门庆家族里面那么多的男男女女的那种命运,可以说是荒淫无耻也好,痛苦也好那种命运表示一种悲哀,包括对西门庆也表示一种悲哀,他悲哀就是人怎么能够到这种地步,人怎么能够活到这样,实际上是一种悲哀,所以他认为看《金瓶梅》要以悲哀的眼光来看。所以有个人给他做个注解说什么,说我们不会看《金瓶梅》,而不是学《金瓶梅》里面的淫,就相当于我们喜欢苏东坡,不喜欢他的诗,不喜欢他的文,不喜欢他的词,而是说东坡肉好吃,就不能那么弄,所以看《金瓶梅》应该另一个角度。

那么他当时没有说评价到《三国演义》,还没说到《红楼梦》,如果我给他续一下,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书,《红楼梦》可以说是一种悲书,一种大悲痛的书,这就是我介绍几种看法。

我们今天这个系列课是领导干部的国学修养,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也好,作为企业领导也好,单位领导也好,不管是上层还是中层还是下层,作为领导的话,对四大名著就要有另一种角度,另一种眼光来看,就要把四大名当成我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把它和它联系起来,要当成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正是因为有四大名著,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如果作为一个领导对中国这四大名著不熟悉或者不了解或者不会运用,这是一个很失策的,因为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可以说优秀之作,从传统文化这个组成部分的角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优秀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种重要的内容。我们现在办很多高端的班,包括企业家的班,包括总经理的班、总裁班,我看有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著名的大学办这些班,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班,都是讲我们要学国学智慧。那么这个国学智慧我看其中往往缺少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对中国文学方面,就是文学里面那种国学智慧,有的时候更形象更具体,对你产生的影响更深远。所以说文学因为是一种形象的思维,形象大于思维,就不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文本,一种文学的文本来看待,要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看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治国理政和四大名著有一种必然的联系,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角度跟大家谈这个问题。

我们从四大名著里面我有个判断,可以观照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的社会风尚,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理想乃至思维方式。我们领导要了解下属的话,了解人民也好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思维决定行动,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从四大名著里面可以品悟到。特别是四大名著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些鲜活的案例,经过我们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的工夫,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的营养,我有个词叫本土化,本土化的营养,不是往往我们从国外哪里,我们本土里面很多内容,其中四大名著就是一种本土化营养的一些内容,或许对我们当今的治国理政不无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尊敬我们对古典作品思想内涵以及他的当代价值的深层次的感悟,这样对我们中国整个中华文化就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悟。

下面我就从四个大的方面,四个角度跟大家讲这四大问题,我简要说一下这次讲座的四大问题。

第一个叫文本意义阐释,就是谈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象载体的四大名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面目,就是谈概念性。

第二个大题目叫宏大主题展示,“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形象呈现。就是我抠出一个关键词,四大名著里面展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里面的或者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很有启示意义的“仁政德治”这样一个治国理念,它是怎么把握的,是怎么显示的,是怎么样启发我们的。

第三个大题目叫历史兴亡鉴戒,主要抠出两个字人才,就是古代的人才治理与人才成长盛大表演,在四大名著里面是怎么表演的,有些角度是很有意思的。

第四个大问题称为接受美学视点,就是谈四大名著传播过程中坎坷命运的启示,这不是一个纯文学研究的课题,而是一个社会学的课题,因为四大名著尤其是在明清两代的统治者怎么来接受他的,怎么来改造它的,怎么来传播它的,它怎么为他所用,这对今天的治国理政,对今年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实都有一些启示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文本意义阐释: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象载体的四大名著

先讲第一个大问题,文本意义阐释: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象载体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应该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看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看待,不能以一般的文学作品来规范它,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一般的文学作品。

这些年来尤其大家看对《红楼梦》的解读,可以说是连绵不断,尽管《红楼梦》产生将近三百年,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大家看,《红楼梦》传播的历程那是坎坎坷坷,但是一直到现在还那么流行,那么热闹,都是一个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就感觉到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文学作品,如果是当成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就太低了,而且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红楼梦》首先是一个文学作品,然后是一种社会小说,是文化小说,乃至可以称它为政治小说都不为过分,所以它是多层次,是一种文化小说。所以我们研究四大名著,看四大名著也应该由文学的审美的层面升华到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这种层面,要升到这种层面,因为四大名著蕴含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就像我们小说中的《四书》一样,大家都知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古代中国的四书经典的经典,那么我们四大名著可以把它称为四书,小说中的四书,是中国人也是一种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的把握刚才说了要上升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升到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上升到中华文化的高度来把握。

关于这个问题,有首诗,提到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高度来说看来,大家都知道唐代杜牧有首诗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年清明刚过,所以那么多人去报道160多万人什么踏青什么的,而且国家是作为一种节日,国家的法定节日来看待。那么这首诗大家都会念,从小孩到老人都会念,谈清明时节的,对清明一种美好的描述,一种惆怅,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路上行人欲断魂,我抠出这两个字,欲断魂,我们经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如果把握不好就有一种“断魂”的感觉。

在今年的两会完了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民族之魂,中国的民族魂,就谈到“魂”这个字,而且说我们一定要弘扬,在我们的十七大报告里面也反复讲到,传统文化,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谈到这个问题,就是断魂。所谓断魂就是魂不附体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到传统文化的根。

那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有两个词,这里面先要说说清楚,我们一般说传统文化就说一个大面上,说一个概括性的,文化传统指比较稳定的传统,有的时候两个是差不多的意思,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是文化传统是比较固定的,比较正面一点。

关于文化这个词有两种说法,牵涉到我们对四大名著的理解,一个就是说我用的是美国一个女学者叫本尼迪克特有《文化模式》,这个本尼迪克特也是很著名的一个学者,我们知道她还有一本书叫《菊花与刀》,就是当年美国占领日本的时候,二战以后统治日本的时候,可以说本尼迪克特这个女学者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她的《菊花与刀》就是原先怎么对付日本的一个报告,在日本影响挺大的这本书,所以她对日本民族文化的把握,民族心理的把握是很到位的,后来美国人就按照这种方法,主要按照她提供的这套来统治日本,包括保留天皇这套东西,所以她对文化是很有研究的。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里面就说到,什么叫文化呢,她说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这是她说的比较静态的。

另外我们中国的学者张立文教授在他的传统学引论里面他说的一个观点我是很欣赏的,他是动态的角度,刚才是静态的,这是动态的,他说,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说的比较绕口一点,但是里面主要观点就是它是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我综合这两种观点,因为关于文化模式有一两百种,说起来就很多说到文化,我就欣赏这两种,一个是静态,一个是民族之间的对比,一个是动态的,就是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它是一种流变着,是一种动态的,是转型的,是创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表现,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以我们为我们的四大名著恰好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既是一个固定的文本,又是在不同时代乃至我们今天又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转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拿四大名著作为一种范本,通过它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这也是一个角度。我们现在建那么多的孔子学院,我们的硬件方面功能都很强的,但是在软件方面建设还需要一个长久的一种设计一种推广,海外学者也建议,说把我们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像孔子学院这样的传播途径传播到海外,尤其让外国人来理解、来欣赏,乃至理解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建议。

关于四大名著为什么我们领导干部也要学习,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政治人物的一个观点,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的一个专题班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一个重要的讲话,讲话的主题就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比如在“读好书”部分,我就提出来,就谈到了我们要读什么样的好书,一系列观点可以说是在我们的领导人讲话里面可以说特别到位的一番话。他说读什么样好书,开始有政治、经济,他说“第三,我们要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到这个高度了,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光芒穿透历史,其思想的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世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这段话我在以前还真是没有看到过。

他底下还讲到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

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这里面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他列出了四大经典,为什么讲四大经典呢,就是因为他说四大经典就是通过研读文学经典,历史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他说这四大经典,然后分别说每个经典的部分应该把握什么,其中他就说我们要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然后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四大经典,这四大经典在我看来,实际上文学经典是兼有其他三个经典的功能,这是我的看法,它是分为四大经典的。

那么读文学经典不仅仅是要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其实尤其我们看四大名著,难道仅仅是一陶冶情操,增加才情,不,实际上里面有治国理政的一种大道理在里面。

通过这以后,习近平同志就说我们要通过研读这些文秀的传统文化书籍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我花这个篇幅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段话,就是说明在中央领导现在对领导干部在读文学经典也好,读历史经典也好,哲学经典、伦理经典也好,在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古今中外这方面是特别强调,而且里面有精辟的概括,而且有的论断是前所未有,这是一种说法。

那么我们的四大名著能够承担起这些功能,我们稍给大家提示一下。比如说我们说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写的,那么到今天将近三百年,流传到现在三百年,因为原先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是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史,从黄巾起义一直写到西晋王朝的诞生,将近一百年,百年历史大格局,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三国历史的文学阐释文本。其中大家一想到《三国演义》,想起那个混乱的年代,对混乱年代的宫廷政治乱象一种浓墨重彩的描绘,对各个统治集团人物明争暗斗,血与火博弈的揭示,还有对于服务于政治目标,那种军事斗争那种睿智的书写和精彩的展现,还有对正统思想国家统一与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王道仁政理念的那种讴歌,可以说无不构思奇巧,情景动人,启人心智,这是我们谈的《三国演义》。

想起一部《三国演义》,包括最近热播的三国,包括再往前的吴宇森的《赤壁》,再往前80年代中央台的《三国演义》,这种影视剧,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关于《三国演义》这种故事的拍摄,戏剧更不要说了,更多,这是《三国演义》,那是跟历史、跟政治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再看《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出世的“造反史”,从它所展现的社会政治危机以及各自造反的历程来看,可谓当时宫廷混乱、奸人佞当道、官场腐败、社会污浊、英雄遭恶,当时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在《水浒传》的世界里面。尤其《水浒传》对传统政治文化下水浒政治的一种现象,现在不是有的时候书还在分析《水浒传》政治,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官民、同事之间,上下之间等等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办公室政治,有的还研究这方面,当然有点偏,就是那种水浒政治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一种人生的课题。

因为有一次我在一个干部培训班讲课的时候有位学员就给我提出来,说梅老师你能不能研究一下《水浒传》好好给我们讲讲,我说《水浒传》怎么讲,他就谈到这个观点,就说《水浒传》那么多108将也好,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经历,他们怎么上的梁山,怎么造的反,怎么回事,他最后的命运如何,跟他个人的性格和和周围的人事关系处理可能都有关系,对我们今天有新的启示,反正这是一种角度,这都是《水浒传》里面一种新的研究角度。

100回本《水浒传》、120回本的忠义《水浒传》以及金圣叹的70回本的《水浒传》结局都不一样,但是我们从120回的和100回忠义《水浒传》来看他写了招安的,就是毛主席说的“好就好在投降”,写了招安文化,怎么招安的,为什么招安,展现出来这种统治集团不得不面对的危机处理,我们说危机处理,但是这个危机处理是一种困境,而且他难以走出这个困境的怪圈,招安又怎么样,最后不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宋江他们都被招安了,最后那么悲惨的结局,实际上是对招安的一种讽刺,一种批判,当时是各种不同角度的说法,就先说到这儿,这是《水浒传》。

神魔小说《西游记》,有人称它为魔幻浪漫主义,什么叫魔幻浪漫主义,我们说魔幻现实主义、魔幻浪漫主义,一种神魔,一种童话,充满童话,想象力极为丰富,仙宫,魔界、地狱、山林里面的动物世界、人间世界等等上下左右都写到了,但是不论是天上仙宫,还是妖魔的世界,总归是异质同构,我称为异质同构,不同的品质,不同的本质,但是构造是一样的,无非都是世俗人间现实生活的写照。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里面有“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那种叛逆的反抗,像孙悟空,他不反皇帝,他说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这代表孙悟空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他反抗是有他目标的,还有佛法无边的镇压,比如说如来佛,佛法无边,孙悟空再怎么厉害,也逃不过他的手心,他为什么写到这个。还有假意封官许愿的这种招安,更有仙魔两界勾结为恶,贪贿共行,佛门不净,道门不清,国政不明,都写到了。还有当然还有与人间抱不平,济危扶困,恤孤念寡,第44回写到一种正义的行动,像孙悟空他们正义的行动,神魔人物身上展示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韵,并不减于现实世界鲜活的色彩,甚至有的时候比现实主义的呈现方式更有灵活性和表现力,这是大家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可能有一种深刻的一种体验,那个哪里是神魔,整个写现实,这是说的《西游记》。

说到《红楼梦》,我们对《红楼梦》很难用世情小说,用文学作品来规范它的内容特点。刚才已经谈到了,《红楼梦》实际上是一部内容广泛、博大精深的社会小说、文化小说乃至政治小说。《红楼梦》中间内容里面,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逻辑,我认为两个词,一个叫如何走向灭亡,一个叫必然走向灭亡,在整个《红楼梦》大家通体看下来两个方面都写到了,这是说政治主题。

《红楼梦》以描摹爱情婚姻悲剧的背景为出发点,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主要是写了贾家这一家族的由盛到衰。由于四大家族的特殊地位,整个社会各阶层的种种情态也连带地被展现了出来,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封建末世社会景象的宏阔画卷。

所以《红楼梦》堪称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对封建末世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思想体系、价值取向、文艺生活状况,都作了形象而深刻的解剖和艺术的批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了解当时的阶级关系状况,了解当时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了解当时的人们究竟是以怎样的价值观念在生活和思维的,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所以从领导干部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我觉得要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点。

所以在此意义上,《红楼梦》比任何历史教科书都具体、细致、生动,如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人们提供了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一样。比任何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都写得细致,马恩是高度评价巴尔扎克,评价它的《人间喜剧》的,我们《红楼梦》也是这样的,都有政治内容。

由此可见,四大名著就其文本意义所包含的社会政治主题而论,足以担当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象载体的名望,足以担当起对今天治国理政有启示意义的关键点。研读四大名著,我们可以鉴古今,可以赏文词,可以启哲思,可以明伦理,四大名著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合起来看,结合起来研究,有的人说有没有可能性,有没有比较性,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这不光是我们今天这么认为。

在我们的就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历来是高度重视古代文史名著的一种政治教化功能的,最突出的就是毛主席对四大名著,尤其是对《红楼梦》的政治思想主题和它的历史见解意义的发掘,它的深刻性、广泛性和影响力是无人可以比拟,他有两个关键词、八个大字,毛主席对古籍的看法,按照顾乐之先生所说的,就是他用两个方法,一个是叫古籍新解,一个是古为今用,就是看古籍,看传统文化书籍,一定要有新解,要有新的解读,解读完了干吗,要古为今用,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毛泽东对古籍的看法,正是因为他的看法大大拓展了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一种社会文化功能。

请大家看一本三联出版的一本书,叫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在这里面关于毛泽东是怎么读书的,读文史方面有很精辟的解读,毛主席关于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关于吸取人民性净化,去掉它封建性糟粕,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到今天我认为还没有过时,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表现出了对四大名著民族文化经典一种无尚的尊崇,不是有一种说法吗,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保有一种温情,不要动不动就是首先是批判,不能坚持批判继承的观点,但是不是首先就把它批的一塌糊涂,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我们当前要对关于传统文化热,我们应有的态度也应该像毛主席的那种对传统文化正确的看法那样的,就是说要避免以前对传统文化的“非此既彼”的观点,我们是批判继承,不是非此即彼。还要避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片面的继承和吸取,不要说传统文化就仅仅是儒家的东西,还有那么多家,还有那么多家精华,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避免一种“文化决定论”,不要说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就能解决一切,就能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一定要有转型的,所以还要用批判继承的态度,要有一种转型。

这么多年来我们党校包括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所取得的教研成果也说明,持之以恒的经典名著教学对于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提升自身修养水平乃至增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当然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也好,乃至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也好,都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来对待,而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那么对全体领导干部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四大名著可以作为我们一种我们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之一,现在我们提到这个高度了,就是国家文化认同,使党员干部知道我们国家还有那么伟大的作品,还有这样的作品能够发挥作用,还有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今天解读,因为老百姓喜欢,因为它有无穷的生命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桥梁,作为一个桥梁,这是一种看法。

另外一些学者对我们的看书也有启发,比如说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对传统思想文化一般性理念要进行合理的继承,由批判继承观点继承什么发展到具体实践层面的怎样继承,所以他提出了一种观点,叫抽象继承法,当然这个观点是康生替他总结,他自己开始不承认,实际上他就是抽象继承法,就是抽象出来继承,加以转型,为我们今天服务。所以冯友兰先生书房有一个座右铭,上联是阐旧邦以辅新命,下联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他就力求在解放以后他力求要用自己学哲学,自己专长要为新的政权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服务,出发点是挺好的,尽管大家对他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他这点对我们今天是有启示意义的。

在现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学者叫萨孟武先生,他在对四大名著进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示意义,他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出版了几个小说,我为大家念一下,叫《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一本书,大家知道这是解放前的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还写了一本《水浒传与中国社会》,都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还写了一本叫《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都联系起来了,这里面唯一就没写到三国,他这个书可以说小题目大思维,立足民族内容,借题发挥,这是学者的,这是早一点的学者的。

现在学者大家看大作家王蒙先生,还有大作家李国文先生,他们在对四大名著的解读方面有很独特的心得,像王蒙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红楼启示录》写得很精辟,他有一系列对《红楼梦》的书籍的,可以说是,还有像李国文先生,看《红楼梦》就像看政治一样的,他是把《红楼梦》和政治打通,他们对经典作品这种政治内涵的发掘可以说颇据新建,我们说今天各地方领导对四大名著派生出来的这种丰厚的文化遗存,这种高度的兴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好。

这种争夺战不光在我们国内,一直争到国外去了,韩国甚至有学者认为李白是韩国人,我们的兵马俑不是中国人造的,也是韩国人造的等等,中秋节他们也注册申报文化遗产等等,这种争夺战已经到国外去了,很有意思,各地的争夺也是不少的,这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里面好多是牵扯到传统文化。

比如说《三国演义》,关于隆中河南、湖北两个省也是争得一塌糊涂,都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很值得我们分析,反映出我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之间这种连绵不断的血脉关系,也是这种关系在我们新时代展现出必然产生的问题,在它不断解决过程当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传统文化这种批评继承的这种态度,对四大名著的一种价值评估,刚才说都是正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也有一些学者他有些另外的看法,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现在海外学者刘再复先生,他对四大名著有他独特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红楼梦》、《西游记》好得不得了,是原形文化,是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是好的东西,他写了好多篇文章,还有书,原型文化。比如说《红楼梦》标志人类精神高度,堪于世界名著媲美的,这种作品,这都是很正确的,但是他还有两个,还有一种说法,他说把《三国演义》、《水浒传》他认为是一种伪型文化,比如说《三国演义》讲一些谋略,老谋深算,奸诈等等,《水浒传》宣扬打打杀杀,造反有理,他认为这是伪型文化,这两本书是败坏中国人民族性格,是一种地狱之门,他称为地狱之门,要进行双点批判,这当然是刘再复先生一种观点,我是不同意他这个观点,不完全同意他后面对《三国演义》、对《水浒传》的评价的。怎么评价我一会还要讲到。

实际上这是对梁启超以来小说界革命观点的一种发展,我认为是发展,因为梁启超在近代史上,梁启超抬高了小说社会功能,破天荒抬高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贬低了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的思想性,往往进行一种无理的归罪,这也是另外一种倾向,我是说给大家提醒另外一种看四大名著的角度,这种角度是对还是不对,大家在看的中间就可以感觉到。

如果从我们的正面来说,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好,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人一种提倡也好,都是要我们全面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要保持民族性,要体现时代性。实际上两个方面都说到,一方面要继承,一方面要转型,还要发展,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乃至对于对待四大名著应有的态度。这是跟大家讲的第一个大题目,实际上这个题目虽然篇幅长,但是我认为很重要。

二、宏大主题展示:“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形象呈现

所以下面讲第二个题目,第二个题目叫宏大主题展示:“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形象呈现。这个主题就很有意思,我一说“仁政德治”,可能如果从我们以前的固有的思维来看,你不完全讲封建的东西么,是以封建的治国理念么,其实不然。

小说家叫苏童,大家知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他写的,叫苏童,一个作家,他现在对传统文化可以说很感兴趣,他进行了一些精辟的分析,有两句话很打动说,他说了一个什么观点,他说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大家注意他说的文化传统,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下一句是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我觉得说得很精辟,文化传统是固定下来,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时代适合每个时代,他是从这个理论上说的,那么这个文化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你愿不愿意,感不感兴趣它都要流传下来的,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可以说民族性里面溶化下来的,这样的东西,文化传统无所谓落不落后,这是他一种说法,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你继承者有问题,你该继承的不继承,你不该继承的你继承下来,当然是你的问题,去其糟粕,要吸取精华,实际上说的这个道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童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分析仁政德治在四大名著里面是怎么样展现出来的。

大家知道,从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学说就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并且始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这个判断应该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主张这种判断,儒家文化进入政治生活,它跟政治生活紧密结合,而且作为官方的宣传,在古代王朝把它作为一个旗帜。而儒家学说体系庞大,内涵丰富,在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仁政德治”的社会政治理想一以贯之,是儒家治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个核心理念为历代王朝统治者所彰显,起码是高高举起的旗号,所以在这里面“德治”两个字是儒家治国的最高指导原则。

《论语》里面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论语》里面为政篇就专门说到这个观点,道德至上是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中心的命题,而且贯穿于整个治国安邦、治国理政的这种全过程。这里面就强调要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政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也是追求的目标,仁政本质要求是强调统治者在治国理政、制定与实施相关的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基本诉求,要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利益,具体来说要给老百姓恒产,民无恒产,便无恒心,所谓的让他足实,要先富后教的,所谓的要宽省刑法与民休息,所以每到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起来的时候,一般都要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富而后教然后导民以仁,引导老百姓要礼义廉耻,还要纲常伦理,所以德化天下的教化就成为实施仁政治国安邦的关键不可替代,所以从仁政德治一直到最后的教化,是有一个有机的逻辑思路的。

还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尚书里面所讲的。孟子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所讲的,所以这一套说法就规范了统治者如何驾驭民心的一种底线,民众的利益诉求应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的出发点,虽然我们知道,儒家不可能确认民众是社会的主体,但是历代王朝统治者他向来也尊重盛国重民,这是一般的看法,但是民本思想毕竟符合老百姓的愿望,而且作为是道统与治统相抗衡,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这里面我们想到一个说法,经常我们说传统文化的时候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在儒家的这套意识形态里面我们称为大传统,因为是治国理政,高高举起的大旗,还有在民间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传播的包括四大名著为形象载体的民间传播的戏曲、小说乃至民间传说也好,民间老百姓文化生活理念也好,这个我们称为小传统。四大名著实际上好的方面是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一种有机结合,甚至有的时候小传统占的份量更重,这是我们在看四大名著的时候很容易发现的一个现象。

那么帝王作为实践“仁政德治”的主体,应该有怎么样的政治追求,具备怎么样的政治品质,就是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讲求人道。所谓王道是一种极高的政治理想和原则,因为说到王道我觉得这个话可能是给抗争时期给日本人弄坏了,那时候老说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所以我们一提到王道乐土就觉得不得了,实际上王道乐土这在古代,在传统文化里面是一个极正面的一个词,是一个美好的词,因为讲究王道,统治者就要讲究内圣外王,就是我们的经典大学里面所讲的三纲领八条目,尤其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圣外王讲究这个。就是成为道德表率和人文的典范,才有资格统帅和治理万民,所以以民为本而不是霸道,追求德教仁政为先的王道,后来我们就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的治国方略,至于所谓的暴政,还有腐败,完全背离了“仁政德治”以民为本和王道政治的价值取向,这是为历代王朝高高举起的意识形态大旗里面是不能允许的,肯定不会说自己暴政,不能说自己腐败,所以这个方面对我们今天也是个启示。就是说作为一个亲民的社会,仁政德治这是一个正面的价值,是一个正面的一种政治的价值取向。我们看四大名著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无疑也形象生动呈现了上述“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一种基本的观念。

我们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整体上是宏大气势,写了一百年的历史,从东汉末年也就是184年黄巾起义,一直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国的灭亡,将近一百年,一个世纪的战乱与征伐的混战,可以说政治乱象,生灵涂炭,正如有首诗所说的,欲知天下苍生苦,请听三国演义篇,所以《三国演义》作品的主旨就是盼和平求统一,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叫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推崇“仁政德治”和忠义,反对暴力统治,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是浓墨重彩写了少主继位,皇权旁落,宦官专权,引发袁绍、董卓等等军阀的相互的厮杀,造成人民无穷无尽的一种深重的苦难,所以这里面既是对传统政治文化中间的外戚与宦官交互专权,这是中国历朝的一个乱象,一个政治乱象。

还有王权政治难以走出怪圈这种形象的描述,也是对儒家治国理念那种必要性的张扬,从反面来说明正面的东西,比如说董卓里面有几个关键人物,大家看董卓、曹操、刘备这三个形象构成一个体系,比如说董卓完全描写出仁政德治的对立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第四回里面就写董卓曾经引军出城,引部队出城,走到洛阳的阳城的地方,这时候时当二月,农历二月,老百姓正在玩,男女都在那里聚会呢,董卓命令军士把老百姓围住,尽皆杀之,而且把妇女财物装在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然后扬言杀贼大胜而回,这是第四回里面的描写。董卓从洛阳迁到长安的时候,临行大肆烧虐,使得洛阳内外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然后一边走,走的时候把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推拖,死于沟壑中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饥饿自尽者,死尸遍野。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这种描写如此暴力令人发指,而且在第六回里面董卓竟然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吾为天下计”,我为了天下的大计,“岂惜小民哉”,我岂能可惜老百姓呢,毫无民本意识,我就引这个细节就说明这个,这是董卓。所以诛杀董卓,反对董卓这也是曹操崛起的一个契机,所以曹操为什么杀董卓,他也是顺应民意,可以说顺应天上的民意,与董卓相似是曹操他杀董卓的时候我们说是正义的一面,我们就不说他,把曹操和董卓相比,曹操的残暴中间又出来奸诈和权谋,他写得很细致,曹操有并吞天下的雄心,堪称对立于仁政德治王道政治另类的霸道的人物典型。

推荐第7篇:治国理政新风扑面

治国理政新风扑面

作者/ 居欣如

十八大以来,通过习近平同志首次演讲中对“人民”二字的反复表达,人们初见端倪,有新风扑面之感。在这之后,从改变会风、文风到出台八项规定,之后,习近平又到深圳视察,直到公布以往讳莫如深的个人家庭信息,这种朴实、坦诚、亲民的作风,受到人们广泛的传颂。

从中央领导集体所实施的新政中人们深深感到了透明坦荡的作风,感到了亲民务实的作风,感到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作风。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等八个方面,作了详尽、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规定。因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大事。所以要求各级干部带头执行,狠抓落实,确保抓出成效。从中,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

不是作秀,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老老实实做,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话不多,但掷地有声,显示了决心。这次习近平在深圳调查,轻车简从,端着盘子在食堂打菜的镜头,让人暖心头。正是用行动回应了文件中规定的“不上高档菜肴,不进高级宾馆,不要封园、封路”。

公开透明、阳光政治。让人民了解自己。过去,由于种种原因,领导人的情况,以保密为由,处于封闭状态,高深莫测,神秘感强。如今领导人的个人经历和家庭情况,新华社予以一一披露。有的报纸对习近平报道所作标题竟是“干过拉煤挑粪,写过报纸短论”,还有“喜欢体育深夜看球”。这样的亲民新政,一下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过去对于中国领导人的报道,往往有许多规定和禁区,很少有个人的色彩,如今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是一大突破,说明我们的领导人也是有血有肉有爱好的普通人,这大大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言辞恳切,抓住要害。针对当前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党中央提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以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不仅问题抓得准,而且要求具体、实在,条条可以落实,并举一反三。如出访要有计划,随团人数要有规定,领导乘坐轿车也有要求,切实可行。

如此亲民务实的作风,透明坦荡的作风,至少有如下好处:

一是拉近了领导与人民的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改变了疏离感和高高在上的形象;

二是让人民群众了解了领导的风格和常态,了解领导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显示领导魅力,凝聚人心;

三是领导人手握公权力,展现透明和坦荡作风,也是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接受更多的评头论足以及监督。这也正是国家现代性和先进性的标志之一。

在这股新风吹拂下,不少单位积极行动,如中央军委也印发了十项规定,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大力改进会风: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讲话,讲短话,讲管用的话。中宣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切实改进文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宣传报道要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如此等等。说明在十八大精神贯彻下,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的要求,切实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奢树威信,正逐步贯彻执行。人们热切期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改进作风,联系群众作为立身为政之本,大力弘扬良好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在密切联系和真诚服务群众中发挥应有作用,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深信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新政,在“言必行,行必果”的坚强决心下,一定能实现。

推荐第8篇:《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是中青班的必读书目,由于一直在基层,内心更关注农村工作。此书第二篇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一篇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文章中提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而浙江省已在2015年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户,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任务,字面上来讲扶贫这一话题并不是浙江工作重点实际,其实不然,这更意味着,浙江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和生存”问题转移到“融入和共享”的发展问题,转移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以温岭为例,下有村集体福利,上有政策兜底,比如“五保户”每月有702元补助,远远超过4600,但还是有很大一个群体因弱、因病、因残而给家庭造成比较大的经济负担,更有一群人时刻“等待着”被扶持。

三年前我在下乡期间走访一贫困边缘户,父母都是弱智无劳动力,儿子健康但是嗜赌,女儿脚残疾但是在新河绿驹打工,全家的劳动力只有女儿。儿子和女儿对生活的区别让我想到:

政府扶贫要和扶智、扶志相结合,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创业平台、开展继续教育等途径,提高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比如在农家乐、来料加工点设立爱心岗位,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户提供就业,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确保精神脱贫。

推荐第9篇:党中央治国理政记录

新华社: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记录

2012-01-04 08:36:09 来源: 新华网

转发到微博(242)

有29675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 2011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十二五”时期开局,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10年开启,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铸就新的辉煌。

2011,伴随新年钟声,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此时的世界,迷雾重重,危机不断。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局。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贸易摩擦加剧。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困顿、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西亚北非出现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逼人,知难而进。

审视中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迷雾、激流、险滩,考验着领航中国巨轮的决策者。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方能坚定前行。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形势作出清醒而富有前瞻性的判断。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国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冷静观察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企业、村庄到社区、学校„„一年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上百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就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等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拜人民为师,就能汲取到永不枯竭的智慧;与人民同在,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中央政治局成员举行6次集体学习,广开言路,博采众议,权衡利弊,制定对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围绕保障房建设、教育等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全国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会,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总揽全局,才能趋利避害;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是紧紧扭住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快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这是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是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出台促进就业规划,部署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加强平安建设„„

这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批准全国抗旱规划„„

这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年--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这是港澳工作和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持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持续保持„„

这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一年--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及全球,在所有重要外交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等8部白皮书„„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一年过去,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中央领航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 这一幕令人难忘-- 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生态也得到恢复。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时光回溯--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如潮的掌声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票通过。

这份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既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行动指针。

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和挑战--

年初,“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上涨,物价一路攀升;外需疲弱,出口订单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多难”加剧。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早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数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1年春节刚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全年政策定下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

--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财政支持力度;

--出台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连续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年里,党中央既着眼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月30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年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研、讨论、决策--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制定钢铁、新材料等产业规划,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出台支持内蒙古、西藏等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进一步趋向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年--成功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出台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年--完成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出台电价改革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和有力推动下,全党全国顽强拼搏,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持续上涨的物价8月起掉头向下,11月大幅回落到4.2%; 经济增速预计超过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进出口总值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收入跨进10万亿的“新门槛”;

粮食总产量登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新号角--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面向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一张张简陋的课桌,一套套崭新的餐具„„

新学期里,宁夏海原县维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

小小的饭桌,寄托着无数贫困地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也倾注着来自中南海的关切--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一年来,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校园看望师生到出台100多个文件,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年里,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底,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对解决好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开局之年,中国在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

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

与此同时,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的新“起征点”让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加快新农保试点步伐。两个试点覆盖面都达60%。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

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售价下降16.9%,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数亿群众得到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

2011年4月29日下午,天津市北辰区秋怡家园小区热闹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退休职工徐淑娟告诉总书记,她家3口以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搬进了68平方米的公租房,条件大为改善。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这是兑现承诺的约束指标。 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与此同时,中央出台限购令、试点房产税,多管齐下,遏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这一年,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座座新村镇、新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学校、新医院悄然耸立„„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3年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新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稳步推进,3年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面貌焕然一新。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灾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也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灾区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开工项目646个,重建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

在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170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亿多元,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新舟曲已经初具规模。

多难兴邦。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天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盈江、西藏亚东、新疆伊犁抗震救灾,川豫桂琼等省抵御严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抗击重旱极旱„„党中央科学决策,有力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78%„„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中枢--

追查地沟油、严管食品添加剂,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统筹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民生问题难,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难上加难。在中国,任何一项惠民政策乘以13亿这个巨大的倍数,都是对执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开局之年,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城重庆到瑶族山寨,从天山南北到八闽大地,从滨海新区到大别山区,从盈江抗震救灾到赣湘鄂抗旱,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一年来,胡锦涛时刻为民生所牵挂--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民生;4月,深入海南省海口市的农村、企业考察;5月,来到天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6月,走入武汉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8月,冒着酷热在广州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年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融入其中的都是党和政府暖暖的民生情怀。

一项任务亟待破解--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要。 超过2亿流动人口,44万个社会组织,近5亿网民„„

一个个庞大的数字折射的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管理任务不断涌现,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一道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映衬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2月19日至23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云集中央党校,参加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要求。

一年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不断作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

--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7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词之变饱含深刻内涵,体现理念飞跃;

--11月下旬到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千方百计解难题,万众一心促和谐。

一年里,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创新群众工作。蕴真情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 2011年伊始,备受社会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新条例中,“搬迁”取代了“拆迁”,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一年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贯彻和深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司法公正作出新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为民除害、保民平安„„

制度创新,依法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首次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一批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立法议程„„

顺应时代新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力前行。

一股力量奔涌不息--发展文化,强我中华民族之魂 这是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 “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希望就在你们身上!” 8月的岭南大地,绿意正浓。

正在深圳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察看特种电影生产线和数字电影特效实验室。企业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经营思路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他亲切鼓励着年轻的员工们。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共通血脉,是一个国家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开局之年,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年产电影500多部、电视剧1万多集;农村公益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39万多家各类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这是改革继续深化、事业产业稳步发展的一年--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局之年,从“十二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作出重要部署。一项项改革持续推进,一个个工程深入实施,文化领域风生水起。

从郭明义等54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从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到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元„„一年里,文化活力进一步释放。

尽管成绩斐然,但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亟待增强。环顾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第一次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未来1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前进方向、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凝聚各方智慧; 路径清晰,就能更大激发奋斗力量。

岁末,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各地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

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研究实施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税收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从中央部委到中央企业,有关部门纷纷行动。

11月22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切的期望,真诚的嘱托,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文学、戏剧到音乐、舞蹈,从电影、电视到曲艺、美术,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个舞台更加广阔--和平发展,中国声音世界回响

2011年,国际形势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任凭风浪起,扬帆志更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工作更好为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复杂局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 这一年,中国努力化解外部风险,积极倡导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登高望远,超越具体分歧,超越一时得失,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

11月3日,法国南部海滨小城戛纳。面对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胡锦涛主席提出的5点建议指明了方向: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到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一次次重大多边场合,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我国内外政策,就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提出建设性主张和倡议。

机遇要紧紧把握,挑战要妥善应对。过去一年,中国在努力谋求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从发达国家增购债券,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积极扩大进口,为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作出贡献。

求合作,谋发展,更体现在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觉行动上:2011年至2015年,为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一年里,区域合作和双多边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向东盟追加100亿美元信贷,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继续落实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

一个个应对挑战的主张和倡议、一项项促进合作与发展的举措、一次次向发展中国家伸出的援手„„中国向世界传递信心、决心、责任心,凝聚了共识,廓清了方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这一年,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负责任大国形象愈加凸显--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 4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上发表讲话,对“如何使人类拥有一个和平安宁、共享繁荣的21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年里,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西亚北非局势等热点问题中,中国妥善应对,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变暖、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向发生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国家捐款捐物,派遣救援队实施人道救助;广泛参与打击海盗等国际合作„„

一个个热点问题、一项项全球性挑战,中国秉持公正,伸张正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一年,中国广交朋友,全方位外交阔步前行--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掀开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一年里,中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

扩大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推动10+

1、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推进;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合作,中国大力推进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家形象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同多国成功举办“中国年”“文化日”“感知中国”等大型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及105个国家和地区„„一年里,中国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对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全方位外交大有可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必将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

12月11日,人民大会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举行。 在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场合,胡锦涛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

“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加强党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90年间,成立之时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国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局之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这一年,党中央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骨干课程专业基础教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体验井冈山3.1公里的红军挑粮小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到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建立 “手机党校”,一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年,党中央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这一重要决策。

2011年,一个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他,就是一辈子无私奉献、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大山里群众的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的有力抓手,广泛开展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

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从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到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党中央进一步加强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2011年11月起,县(市、区、旗)直属部门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干部每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100学时或12天。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教育培训干部工作在继续加大组织调训的同时向基层延伸„„

这一年,党中央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继续加强作风建设--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从中央领导同志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从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到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一条条反映群众愿望的意见和建议向中南海汇集,一项项回应群众呼声的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选择。

这一年,党中央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保证。从提高、扩大“公推直选”的对象层次和范围,到“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广至全国,从第一次专门针对党委新闻发言人举办培训班到中央纪委、中组部、中联部首次向外媒或驻华外交官开放,一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释放党的创新活力,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局面,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公开、透明的形象。

这一年,党中央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整治,到开展重大工程治理,从不断推进巡视工作,到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一年里,党中央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一项项着眼长远的部署,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5年一次的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一大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选好2270名十八大代表,是开好十八大、完成大会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突出党员代表性--年末,推荐提名工作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方式有序展开„„

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过去,昭示未来。

201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万众瞩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中央从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党中央对未来发展环境的清醒判断--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这是党中央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是党中央开拓前进的政治勇气--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方知宇宙宽。

2011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十二五”开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在中华大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这足迹,承载历史,指向未来„„

推荐第10篇:学习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学习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心得体会

联系自身工作实际,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阅读学习,主要有以下五点粗浅体会。

一、以“中国梦”凝聚新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他表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以“新思考”指明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形成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该书18个专题之首,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递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行为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自觉。

三、以“大手笔”描绘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描绘了改革开放的新蓝图。书中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胜信心,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性”的改革、“命运性”的改革、“治本性”的改革、“转型式”的改革,“科学性”的改革,也是“公平正义性”的改革;书中还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如何处理各项改革关系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思想方法问题等。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

一、坚持“十个手指弹钢琴”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以新实践夯实大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不断改善民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达到约7000美元,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仍然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使他们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和思考的事情。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履职后不久,就赶赴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又强调,扶贫攻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要求,“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 2015年1月中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再次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不全面,脱贫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新论断,在此指导下的新实践,必将夯实民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基础。

五、以新作风赢得百姓心。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著名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作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改进。在这个基础上,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的整治。特别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分子纷纷落马,目前大老虎已打100多只,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八个“必须坚持”,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以百姓心为心”。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使得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学习总书记思想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最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外文出版社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看了后,感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呈现出令人振奋和举世瞩目的新局面、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观大势、谋大事、全党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

民族复兴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相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时代宣言,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鲜活元素。

民族复兴战略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党、什么样的干部队伍、什么样的军队等方面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提出了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政府改革发展战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战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执政骨干队伍建设战略以及“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人民军队的军队建设战略等等。这些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不懈的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凝聚和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民族复兴战略思想,是我们统一思想、推进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战略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实践要求,彰显出高度的政治责任、鲜明的人民立场、严谨的求实精神、辨证的科学方法。我们党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用二十九年的时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阶段后进入复兴阶段,必须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统一认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民族复兴战略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复兴战略思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内涵极为丰富,思想极为深刻。

第11篇:治国理政二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心得体会

自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印发以来,我深切关注,认真阅读,积极参与??组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专题学习会,认真听取??委党校的同志授课,收获颇丰。通过学习,认真研读,我就习总书记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内容,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体会。

一、对“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的认识

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岗位,以党建促工作,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好,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为民增收。

二、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认识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就是要牢记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就是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以德修身、以德立微、以德服众,始终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要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12篇:学习《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近期,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视野开阔,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受益颇深。学习此书,体会有以下四点:

一、要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

二、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

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好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解决问题的新对策,敢于担当的新胆识。

三、感受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更加贴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品格。通过学习,联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感受到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加坚定了执政为民的信念,工作作风上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福祉。

四、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我要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武装思想,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

2018年2月27日

第13篇: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执政者都必须思考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民主和法治,归根结底就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基本国情确定的,历经了几十年的改革完善。单是改革开放以来,已先后进行了六次以政府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结构、推进依法行政、创新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推进政府改革和建设,既是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2003年那一届国务院组成时,我们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等三项基本准则。同年春天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由此引发的我们治国理政理念转变和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调整,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还是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来说,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注意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改革和建设方面,我们注意到,政府必须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4年,我们提出十年内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7年国务院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务公开步入法制化轨道。我们多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2007年这一提法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为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核心目标。2008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同年,我们再次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在原有三项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两项内容,完善为五项准则。这些年来,各级政府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改革和建设的关键问题。2003年颁布、2004年施行的《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我们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给企业、社会和市场,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到目前,国务院部门已先后分六批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其中,后四批改革是在这两届政府任内完成的。31个省(区、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了3.7万余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8.2%。同时,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收费,方便群众办事。政府的主要精力进一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集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统

一、效能的政府组织架构,不但决定着政府职能配置,也决定着权力规范运行和行政效率,是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2003年、2008年分别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第

五、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其中,2003年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主要突出了五大重点: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发展和改革的宏观指导,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完善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督体制,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撤销了一批部门和机构。2008年机构改革,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特别是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等4个“大部”。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国务院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集中解决了70余项部门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问题,明确和强化了200多项职责,初步建立了以宏观调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为主体的政府组织结构框架。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一些地方在机构整合和实行大部门体制方面大胆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方略。自2004年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来,各级政府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在加强立法工作、改进行政执法、强化法制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公务员法、义务教育法、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得以颁布实施。政府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提高。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大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进步和重要标志。

第四,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决策制度体现执政党的治国理念和价值追求,也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国务院坚持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定期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通报工作;每季度都要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评估。各级政府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等,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和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要求请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建立健全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对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决策人的责任。

第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2003年抗击“非典”,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比较薄弱。痛定思痛,贵在行动。2004年以来,国务院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也分级负责完成了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国家还颁布施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几年来,我们建成的这套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处置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六,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我们提出政府工作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一般政务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2005年,在总结基层公共管理“三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政务公开的做法,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特别是自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后,政务公开力度明显加大。2010年开始,各级政府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同年,重大审计项目开始向社会公开。2011年,首次向社会公开中央财政行政经费支出总额和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地市级以下机关政务公开全面推开并逐步规范,省部级机关政务公开正在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也在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建成行政机关门户网站4.4万个。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全国已建成2.8万个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

第七,不断加强行政监督。各级政府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同时,加强了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特别是强化财政资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国务院每年都要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将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察督办事项范围,并形成了审计结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和向全社会公告的制度。大力推行行政问责制度,200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对决策严重失误、失职渎职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实行责任追究。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第八,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国务院高度重视廉政建设,每年都要召开廉政会议,确定一项或几项重点任务,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部署。最近五年,我们重点抓了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治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规范重要领域权力运行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问责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政风建设、坚决遏制机关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加强反腐倡廉长期性基础性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总结近年来政府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重要启示和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管理公共事务,建立健全公共治理结构,改进公共治理方式;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职能和行为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适应。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化的。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正确定位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大课题,也是对政府行政能力的一大考验。过去五年中,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较多,这是必要的,我们积极而有力地应对了风险。但我们确实也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特别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各级政府还集中了过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权力部门化、利益化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方面还在强化。二是政府各类机构仍然偏多,该精简的部门精简不了,该加强的没有得到加强。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上下级政府层层对口设置机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三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依然是滋生腐败的根源。滥用权力、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一些领导干部中发生的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影响恶劣。同时,在依法行政、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行政效能、行政成本控制、政风建设等方面,我们也存在许多不足。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政府改革和建设工作是一项历史性任务。要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管理方式等各项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14篇:《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信息工程系李星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实现“中国梦”,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治国,且在中国的特殊的环境下要反腐倡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国家法制很重要,只有法制正确了,所有的流程才能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才能让办事的效率更高,让国家的秩序更顺畅,这样利于国家的健康舒畅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演讲稿就体现了总书记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且反复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的重要部分。以下用三点来阐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总的来讲依法治国就好比我们做教育工作一样,一定要把规定和流程捋顺,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成为正能量。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做好,是教学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反腐倡廉也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才能顺民意、赢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最终要实现健康的社会主义,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共产党敢于担当、实干才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员干部要重担当,尚实干,才能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与国家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的提高国家的人员素质,成为一个富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需要跟紧国家的脚步依法治国。对于我们教育工作中,要坚守学校的制度与流程。希望我们最终达到有能力、有执行力、有创新力、有团队意识的队伍。

第15篇:治国理政学习心得1

严以修身,做道德上的“引领者”

作为共产党员中的领导干部,我们没有理由不严以修身、锤炼品德,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应该乃至必须做一个道德上的“引领者”。惟其如此,我们才能配得上共产党员的身份、领导干部的职位。

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就强调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论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的就是德乃为官之要。习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强调,治国先治吏,官清民自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总书记在谈《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中明确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

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修炼为官之德,这不仅关系个人荣辱,更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政权的民心向背,关系事业的成败。一名品德高尚的好干部,犹如高山景行,让人仰止,即使政声人去后,仍获得百姓的口碑。比如,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援藏干部孔繁森等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他们当官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一种为官之德。再比如,去年超级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文昌市,机关各部门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深入基层一线,奋不顾身忘我救灾。这种忘我的抗风救灾精神也是一种为官之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修为官之德时,必须首先淡化和消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服务对象本位意识。用心涵养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情怀,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明政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政、以德服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有一篇文章《清清白白做人》谈到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家风也是需要大家引起重视的,家风是个人道德养成的源头,家风纯,也有利于作风正、党风清。我个人以为大家应重视家庭建设,以身作则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教家风修身正行。这里引用林则徐的一副教子联,与大家共勉:“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值得深思啊!

第16篇:学习治国理政第二卷

学习治国理政第二卷

之好干部心得体会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说的:“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选人用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会涣散党心、冷了人心。

现在,大家想得比较多、议得比较多的有3个问题: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正确回答和解决这3个问题,我们的干部工作就能做得更好。

第一个问题,怎样是好干部?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清楚的问题,党章有明确要求。然而,由于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

1 一些地方选出来的干部素质和能力明显不合格,甚至出了一些“带病提拔”、违规提拔的干部,致使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了。这也说明我们的组织工作还大有可改进之处,因为如果选来选去使大家对好干部的标准都弄不清了,那显然是选出来的一些人不仅没有起到标杆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这个问题要引起深思!

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

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信念坚定,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为民服务,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清正廉洁,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2 这些说起来大家都明白,但要真正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几条都很重要,一段时间以来,我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了这些要求。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理想信念、敢于担当这两个问题,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

3 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态度,出了政治性事件、遇到敏感性问题没有立场、无动于衷,岂非咄咄怪事!

有人说要“爱惜羽毛”,也就是所谓“声誉”,那也要看看你爱惜的是哪家的“声誉”,究竟是个人主义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喝彩的“声誉”,还是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的声誉?作为共产党人只能要后一种声誉。一心想着要前一种“声誉”,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盛行?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甚至变节投敌,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我常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做到的。

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这样的检验很直接。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实比较难,X光、CT、核磁共振成像也没有办法。

当然,也不是不能检验。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

4 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这样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经历一两件事、听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要看长期表现,甚至看一辈子。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身居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大祸;有的为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工作拈轻怕重,岗位挑肥拣瘦,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有些还混得左右逢源甚至如鱼得水,付出的比别人少,得到的比别人多。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官”、“老好人”、“推拉门”、“墙头草”多了,党和人民事业还怎么向前发展啊?这些问题危害极大,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说到底,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心底无私天地宽。”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

一、党的事业第

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

当然,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

5 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第二个问题,怎样成长为好干部?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

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还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

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

6 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好干部还要靠组织培养。形势越变化、党和人民事业越发展,越要重视干部培养。培养干部,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要强化干部实践锻炼,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实践锻炼不是去“镀金”,更不是去走过场等着提拔,如果那样,必然会身子去了心没去,还是与群众格格不入,那就是弄虚作假了。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这是个好传统,要注意保持和发扬。

第三个问题,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必须看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正确用人导向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没有进步机会,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

7 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并注意重大关头、关键时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

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如何考准考实干部政绩,也是一个难点。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些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这是不行的。我说过了,对这种问题要实行责任制,而且要终身追究。请中央组织部抓紧研究落实。

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现在,有的地方用干部,涉及具体人时,往往只看资历、

8 看轮到谁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而不是看谁更优秀、更合适,用非所长,结果干部干得很吃力,问题堆了一大堆,工作也难以打开局面。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批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能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

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好不好,群众有公论,实践有比较,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在具体用人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杂念,是人们议论的“关系网”、“潜规则”。正是这些不健康的因素起作用,任人唯贤被丢在一边了,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等问题发生了。干部群众对这些问题深恶痛绝。必须下决心加以整治,使用人之风真正纯洁起来。

第17篇: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学习《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的一部重要著作,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念,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构筑起坚定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的价值信念,对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华人民起到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中国梦是大家的期盼,也能够促进各方共同努力,消除成见与隔阂、求同成异,团结一致为之奋斗。

第二,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途径,把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做到纲举目张。

第三,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决维护宪法的神圣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四,提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和符合发展规律性的要求。他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的发展理念,摒弃了多年来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做法,纠正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出了要求,实行了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行政管理的重大观念转变。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五,习近平不仅高度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价值内涵,把培育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观念支撑。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他还指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六,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正确定位军队的国防职能,矫正了过去军队偏重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严格治军,军队必须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他关于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的治军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坚守国家核心利益,不屈服外来压力,有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和平外交建设道路。

第八,坚持党要管党、严厉治党的原则,特别强调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整顿党内不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深得民心。

第九,坚持强硬反腐的高压态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注重从细致小事入手,以小治大,以近治远的长期反腐机制建设,纯洁党的队伍,重塑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具有战略前瞻、全面系统、辩证哲理的特点,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指导。认真学好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为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强大的国家、我们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共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发展新蓝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18篇:市委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研讨发言材料

市委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研讨发言材料

《xxx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突出反映了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要理念、重大原则、重大方针、重大工作及其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认识,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学习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教材,是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推进工作的最新指南。认真学习第三卷及之前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深切体会到“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系统学习《xxx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推进安阳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和红旗渠精神融会贯通,推动强大的思想精神力量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的行动自觉。xxxxx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当年修建红旗渠就是为了圆林县人民盼水吃水梦,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我们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创新理论武装之中、融入为人民谋幸福之中、融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推进各项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红旗渠精神中体现的根植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理念落到实处,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始终把六项重点工作与决胜全面小康紧密结合,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安阳落实落细。xxxxx指出,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们党向人民兑现承诺的关键之年。我们始终紧抓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转型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等六项重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确保安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始终把忘我无我境界与为民情怀相互交融,凝聚起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强大合力。xxxxx指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种“忘我”“无我”的状态,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以百姓心为心、人民至上的崇高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光辉典范。我们要不断地感悟、看齐,树牢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把一天当成一天半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全社会形成担当作为、崇尚苦干实干的浓厚氛围,为加快推进安阳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作出更大贡献。

第19篇:读治国理政有感心得体会

读治国理政有感心得体会汇编10篇

谈治国理政读书笔记

更多0

前不久,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该书最先上市好像是英文版本,并且最先是在国外上市,上市之后得到各国人士的热捧和一致好评。一段时间以后,中文版本的这本书出现在国内市场。寒假来临之际,迫不及待地在京东网上拍得一本,最近几天一直在认真研读。

我本人是一名政治教师,连续十五年教授思想政治课,这本书对于丰富一名政治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就直接呈现在现行高中政治教材上。为此,我个人特别推荐政治教师,甚至所有文科教师,还有选择就读文科专业的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这本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与高中政治教学联系最紧密的那些部分,当然,其他涉及到国家大政方针的许多论述、甚至介绍总书记的生活细节的报道,更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完整而丰富的国家领导人。

比如,总书记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对于各行各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啊。问题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不到基层,不下深水,就一定办不好事情。 再比如,2012年11月17日,总书记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里面的三大制度是高三文科学生理解的难点,但这本书在注解里做了很好的解释: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同时,书中还对各种制度做了具体的解释,以方便读者了解掌握。既能读到总书记原滋原味的文字,又能通过注解作拓展延伸,这样去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对高三文科学生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大有帮助的。 又比如,为更好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干精神,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约法八章”,也就是八项规定,承诺多到群众中去,轻车简从、开短会、讲短话、减少交通管制和厉行勤俭节约等,这些做法如一阵清新的风扑面而来,让老百姓对多了一份幸福,多了一份温暖。

当我们读了这些著作以后,自觉不自觉在工作中活学活用。比如,在卓同国际学校,我们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我们提倡实施教师温暖工程,让教职员工因工作在卓同学校而让幸福感倍增。我们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让学生收获一生难忘的幸福时光。 总书记在书中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具体到我们当前做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这样类推: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就是我们卓同教育人的奋斗目标。

2013年3月1日,总书记发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讲话,这是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讲话中指出:经常听到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他希望领导干部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 这些话语质朴中蕴含着真知灼见,平实中彰显着深邃哲理。这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同样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国运兴衰,系于科技;科技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学习,将现代化与教育相结合,将高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将信息化与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未来,赢得未来。

2014年6月5日,总书记发表了《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这是他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他在讲话中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他进一步提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和平。

看了这段文字后,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我校初中部王老师上的公开课《丝绸之路》。整节课王老师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迅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而且在结尾时,还非常精妙地将本节内容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把总书记的讲话与中学历史课本《丝绸之路》对比思考时,我就在想:这堂历史课,如果在学习掌握基本知识之余,能适度结合总书记讲话材料将丝路精神作些拓展, 学生收获的应该是一个更广阔视野的宏观文科素养吧。也就是说学生能通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博古通今,穿越时空,建立一种基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学科融合的多元思维。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真的值得广大文科教师去读一读,有利于我们建立多元、广角的学科思维。同时,高中阶段的文科学生,大学里文史专业的学生,也非常值得读一读这本书,有利于丰富我们的学科知识,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当然,如果您是领导干部,就更值得读一读这本书了,不仅要读,还应当反复读,并且做好摘抄笔记。

读谈治国理政有感

更多0

最近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关于《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篇论述,心里有一些感触。这些年***提出的中国梦,点燃了很多国人为国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壮大指明了目标。梦想虽美,但是如何才能成真呢?没错,幸福不会从天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要想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一名基层中共党员,我们大多一辈子都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会成为指点江山、功勋卓越的大人物,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站好自己的一班岗,这就是我们的“实干”。现在是和平年代,爱国不一定非要在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才表现,遵纪守法、洁身自好,团结同事、关爱家人,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等等,这些都是“爱”,爱国爱家爱自己,如果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能做到这些,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就不愁梦想太遥远。

习主席说:我深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我们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团结奋进,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可见,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名劳动者的共同参与,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众人划浆开大船,在这一艘承载着全民梦想的大船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落水。

读治国理政有感1000字

更多0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书中所体现的尊重人民、爱护人民、敬畏人民的至刚至纯的精神所感染和震撼。这种精神,贯穿全书,纵横古今中外。这里,敬畏中的“畏”字,并不是简单的“害怕”之意,而主要是一种基于尊敬、感恩的内心的悸动,要心存这样的敬畏。 仅从“人民”一词直接在正文部分出现的次数之多来看,就显示出这个概念在习近平同志心中的重量。该书正文部分共18个专题,420页。“人民”一词出现的次数将近600次,每个专题均提到“人民”,平均每页都出现1次“人民”。例如:该书第一专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4篇文章。直接出现“人民”一词97次。其中第一篇标题即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的主要部分),开宗明义,表达了对人民的尊重、爱护和敬畏之情。本篇倒数第二段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短短百余字,“人民”一词反复出现7次,从一个侧面也可反映出人民在习近平同志心中的份量。

尊重人民、爱护人民、敬畏人民,需要用心灵和行动去具体践行。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尊重每一名普通劳动者,爱护每一名普通劳动者,敬畏每一名普通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遍布大街小巷,遍布城市农村,遍布工厂田野,他可能衣着并不光鲜,他可能谈吐并不优雅,但他只要是一位辛勤而诚实的劳动者,就值得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的你去爱戴和尊敬。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或者,你本身就是一名普通劳动者,那就爱自己、尊敬自己、敬畏自己吧。

结合着自身的工作,我认为这种爱民、敬民、畏民、为民的情怀,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流程公开,努力方便教职工

师资科承担学院的师资培训、职称评聘、高级人才推荐及服务等工作,任何一件事情都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任何一个差错就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影响干群关系,影响职工对学院的认识,因此,调查研究很重要,信息公开更重要。在职称文件制定上、师资培训的方案上,我们都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相应的文件制定后,及时在校园网上公开相关内容,我们还梳理出具体的办事流程并公开,以方便教职工更清楚该如何办事。

二、态度和蔼可亲,用心温暖教职工

以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态度和蔼,努力解决好他们的所急、所盼、所想之事。在自己的工作中,不仅要“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特别是有些工作,可做可不做,但是,主动上前一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主动上前一步的前提,是心中有群众。 关于教职工的个人利益诉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帮他们尽快圆满解决。超出政策规定之外的要求,也尽量做到耐心解释政策。教职工事情无小事,始终坚持“身”入一线,摆正位置,深入各基层单位,做好调查研究,既要了解学科发展要求,也要了解教职工具体要求甚至具体困难,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了解教职工的要求,才能够让自己的工作贴合实际,契合教职工需求。

三、工作严谨细致,全心服务教职工

师资科是一个直接面对学校广大教职工的重要窗口,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通过和院部基层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的直接需求,急教师所急,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外出进修学习、职称申报、高级人才推荐等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基层单位对加强教师培训的呼声比较强烈,认为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素养、高品德的教师人员,更需要德才兼备、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职人才,必须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使教师能够应用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此,今年我们便积极建立我校的网络培训平台,大力推进师资培训工作。

四、严格要求自己,理解宽待教职工

在当前社会还存在腐败现象情况下,要有战胜自我的胆识和魄力,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做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带头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有的教职工来机关办事的时候经常是带着一些隔阂,甚至是畏惧感,总怕机关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怕事情难做成。为此,我认为一定要转变作风,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这些教职工。有时候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按照政策办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政策做到详细解读,化解教职工心中之结,才能做到“一了百了”,群众才会心服口服。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对教职工一视同仁,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才能真真正正转变作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收尾不是收场”,需要一生去践行,领导干部乃至普通如我者,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抽时间平复一下心情,“五心安定,六神有主”,用心灵去想一想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做到“敬畏人民,服务群众”进而身体力行,无疑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对家庭、对单位、对国家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更多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的夙愿,也是每个人对于生活的一种预期规划。如今的我们似乎更多专注于完成前两者,对于后两者的关注少之又少。一是因为我们似乎缺乏这样的机会,二是因为我们习惯被引领,习惯于党的怀抱,从而导致我们很少去思考该如何治国,又该何以平天下。新闻时事每日都在曝光社会各个层面的负面消息,却更多的成为大众市民饭后的谈资,少有人真正去思索问题的解决之道,又少有人去挖掘问题的深层原因。而我,一个曾被贴上“愤青”标签的少年,曾经感到力不从心,即使是看透了问题所在。于是,我选择放下器械,向现实投降,不去理会是非对错。直到习近平主席执政后,社会风气渐渐焕然一新,党的纪律陆续肃清,各项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我笑了。于是,我开始阅读习主席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将从三个点来论述我的体会:

1.论修身———作为党员,从入党起便喊起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冰冷的现实却常常让这句深沉的口号黯然失色。

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常见的例子,“一到节假日甚至不是节假日,有些人就到处跑,还带着一大家子,吃好的,住 “一到节假日甚至不是节假日,有些人就到处跑,还带着一大家子,吃好的,住好的,玩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哪儿好就往哪儿去。不少是公款消费„„”。可见,有些党员身上的党性不够,对党的路线方针未给予行动,凡事不以百姓出发,暂不论是否能为百姓谋福利,先来个享高官厚福。修身,修党性,唯恐我们没有做到做好。 2.论齐家——小家治好,才能理大家。换言之,国家的微小进步需要从我们关心每一个小家开始。而提及小家,便先要谈及小家的温饱。习近平指出,从文章反映的情况看,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

习主席称,想起困难群众感觉浪费让人痛心,深感其将每一个小家视为整个国家中微小却又平等的一部分,顾及小家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否能够吃到饭、吃好饭,时时心系群众。作为万千党员中的一员,我想我们有必要节约粮食,不铺张不浪费,还要适当引导身边的同学一起加入节约粮食的队伍。如此,每个小家方能齐,并且早齐!

3.论治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国之广袤,人群之多,欲治好国,定需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党员需发挥各自的角色,执行队伍的任务。而广大群众也要主动肩负起监督、献策的任务,力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然而,走过场似乎沦为一种恶性循环,拖沓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习近平主席指出,后续工作要不断跟上,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等于白抓。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方面就此积极建言献策,不少意见值得重视。要梳理采纳合理意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下一步,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4.平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下社会,政法更是平天下的重要手段。在书中,政法工作的有序公正也得到习主席的强调重视。

习近平说,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心中一点职业良知都没有,甚至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

他强调,人情不应超越法律和权力领域。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 读完书后,我再次回忆起小学学过的一句对联:对待同志要有春天的热情,对待敌人要有冬天的寒冷,对待自己要有严于律己的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党的纪律作风、社会公正法治,群众的拥护爱戴是我们成功道路上的法宝。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的。

读治国理政有感800字

更多0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将中国建成法治国家,是习总书记从总体上勾画出的中国发展蓝图。从根本上讲,中国走上法治的轨道,也就是人民依照宪法行使民主权力的轨道。在国家价值层面呈现的民主、在社会价值层面呈现的自由平等,无不关系到人民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的民主属性。而这正是法治中国展现出来的民主本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走向民主文明,需要勾画宏观蓝图,更需要切实深化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习总书记推进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显现出改革在实现中国梦、坐实法治梦上的决定性作用。习总书记在书中鲜明地指出: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体现出公权公用的现代国家权力公共性特质,预示着反腐作为一种政治新常态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在铁腕反腐的同时,总书记誓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建立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建立使领导干部不想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今年来,蓬溪县委县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一区三县”建设目标,确立了“富民强县、生态育县、产业兴县、文化立县”的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思路,以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略为基础,结合蓬溪实际,是“四个全面”的蓬溪实践,富民强县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贯彻落实,是发展目标,生态育县、产业兴县、文化立县是具体举措,是支撑抓手。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我们将发展思路细化为“三十工程百项计划”,落实到项目上,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相信通过蓬溪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未来五年蓬溪必将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追赶,建成省级生态经济强县。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新的理念,新的韬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复研读。中国在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也会继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

治国理政有感3篇合集

(一)

最近,以中外9种文字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畅销海内外。拿到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书,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学习,深刻领会,指导实践;海外政要及各国人士手不释卷,赞誉有加。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为本书德文版作序,另一位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参加本书推介会。这本书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反响呢?这是写给中国人的圆梦指南,也是写给外国人的国策宣示。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需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是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遵循,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宣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正是总书记两年来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选,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权威系统的文献,强烈吸引着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入到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之中。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6年来,成就举世瞩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央,整个世界不能不关注中国的未来走向,不能不关注新的领导集体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新变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正是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基本方略,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基本走向和对外基本方针,为各国读者开启了一扇观察中国深刻变革和感知中国梦想追求的窗口。正因为这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引起了国外政要和友人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施密特称这本书使他受益匪浅,“这样的书籍有助于外国读者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察中国,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施罗德则认为:“这本书阐释了习近平主席和中国领导人的立场,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书中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一个开放、稳定和富裕的中国,符合欧洲利益。”库恩基金会董事长罗伯特·库恩博士赞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其“提出的国家治理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囊括国家生活和民众、社会等全方位的执政方略,向全世界发出了清晰的政策宣示。” 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也会继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

治国理政有感3篇合集

(二)

近日,我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我一边读一边思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视野开阔,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难忘,受益颇深。 品读此书,体会有三:

一、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求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在开展“适应新常态,重在敢担当”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是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就是要着力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与挑战;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来统一我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来凝聚共识,谋求发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凝聚思想意志,形成强大精神力量。这就必须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而使美丽的中国梦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三、坚持运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要有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坚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努力工作,进一步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治国理政有感3篇合集

(三)

认真学习了集团下发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谈治国理政》文选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可以深入到企业管理中。

一、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把重担当、尚实干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我们宽荣怀人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各级管理人员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所有员工形成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荣怀的品质提到新的高度。

习书记文章中指出,有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其中:“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们干部而言,更有必要来一回心里深处的自问自答,问问我的时间去了哪儿?我的时间应该去哪儿?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追求奢靡享乐,总是抱怨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太少不够用,变着花样儿“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移花接木”的“玩转”签到册;还有的干部做事少,干工作推一步走一步。此时主席的时间表与一些腹诽抱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问主席可有感叹过一声“累”?只因他明白要承担起领导的责任,只因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俗话说的好:“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各级干部真该从主席的时间表里感悟出真谛,问问我的时间应该去哪儿?

不放松、不懈怠,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为荣怀和自已的事业,兢兢业业。 把时间用于工作刀刃上。有序原则是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一位著名科学家说:“无头绪地、盲目地工作,往往效率很低。正确地组织安排自己的活动,首先就意味着准确地计算和支配时间。按计划利用自己的时间,每分钟地计算着自己的时间,并经常分析工作计划未按时完成的原因,就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通常在晚上订出翌日的计划,订出一周或更长时间的计划; 有了计划,还要勤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的正常实施。勤奋是保持高效率的前提,只有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全部发挥出来,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把时间用于“充电”上。国家主席尚且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读书“充电”,领导干部更应该把时间用于不断学习“充电”上,把每一次学习当成是一次“净化”与“洗礼”,一次“整装”与“出发”。带头静心学习、虚心查摆、诚心整改,“上行下效”中释放强大的正能量。

作为领导干部,要在任职期间,真正做到“时间都用于工作中,用于提升自身素质上”,把有限的时间用做无限的工作。

读治国理政有感1500字

更多0

《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的一部重要著作,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念,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构筑起坚定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的价值信念,对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华人民起到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中国梦是大家的期盼,也能够促进各方共同努力,消除成见与隔阂、求同成异,团结一致为之奋斗。

第二,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途径,把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做到纲举目张。

第三,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决维护宪法的神圣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四,提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和符合发展规律性的要求。他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的发展理念,摒弃了多年来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做法,纠正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出了要求,实行了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行政管理的重大观念转变。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五,习近平不仅高度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价值内涵,把培育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观念支撑。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他还指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六,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正确定位军队的国防职能,矫正了过去军队偏重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明确严格治军,军队必须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他关于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的治军思想,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坚守国家核心利益,不屈服外来压力,有力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和平外交建设道路。

第八,坚持党要管党、严厉治党的原则,特别强调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整顿党内不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深得民心。

第九,坚持强硬反腐的高压态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注重从细致小事入手,以小治大,以近治远的长期反腐机制建设,纯洁党的队伍,重塑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具有战略前瞻、全面系统、辩证哲理的特点,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指导。认真学好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为建设好我们的党、我们强大的国家、我们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机关学习治国理政有感

更多0

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时间虽短,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指导思想正确而且不断得以巩固,发展目标明确而且越来越近,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而又不断创新,广大干部群众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但是面临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如何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与不变,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国际社会和我国各界都热切希望了解指引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纲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集萃习近平同志79篇谈话、讲话、演讲等的要点,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思想深刻、语言生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重大论断,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现实基础和本质属性,而且从实践上提出了发展要求,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指明了基本方向。结合学习谈几点体会。

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提到的责任大概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他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历经了磨难,在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中国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三个重大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总书记担任总书记后不久,2012年12月,就到广东考察工作, 表明了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习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012年12月,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到河北省阜平县、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先后去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2014年2月,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到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老区福建古田考察。他表示,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4月,总书记在海南考察,他指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他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2013年5月,2013年7月,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天津,湖北武汉、鄂州,山东青岛、临沂、济宁、菏泽、济南,湖南湘西、长沙等地考察,深入科研院所、文化机构、企业、高校、社区、农村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他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13年8月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2013年7月,2014年3月,总书记在河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查摆和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保证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整改措施,他明确要求:“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

2015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考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再次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对云南这样一个边疆欠发达省份来说,只有立足改革发展实际,客观把握具体国情、省情的“变”和“不变”,才能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制定好政策、形成好举措,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极富针对性和远见卓识。

盘点以上总书记走过的足迹,他几次深入农村、贫困的边疆地区、革命的老区访扶贫问苦,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推动改革发展,深入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学校、社区访民情、听民生。从以上我们就不难理解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系列思想产生出处,不难理解他提出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思想;他提出的“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更不难理解他提出的“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要发扬钉子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等等思想的出处。习近平总书记善用辩证思维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面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领域日益加剧的竞争形势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势,他不断强调要在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方法创新。中国国家之大、人口之众、观念之差异、利益所求之多样、发展之不平衡,非他国所能比。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形势,他反复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的方法,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各项工作都要于法有据,都要科学评估,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应变,争取最好的效果。今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治国理政读后感

更多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一、构建思维方式“新常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富含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活的运用。比如,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运用事物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处理好,七个方面关系;运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观点,以聚焦“四风”问题推进作风建设等,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都告诉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必须用哲学思维来认识事物,才能全面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少犯错误,才能“摸准石头过河”。我们应在实践中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发掘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切勿东施效颦、盲目跟风,结果以己之短同他人之长竞争,留下了一个个空壳的工业园、一座座黑灯瞎火的商业区、一栋栋杂草丛生的烂尾楼,这些现象应该认真反省。

二、领悟理论体系“新内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重大理论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了崭新阶段。可以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最清晰的一条红线。我们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必须准确把握习主席系列讲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和时代特征。可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我们要结合起来学习,系统起来理解,贯通起来运用,决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前后否定。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三、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强调坚持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驰而不息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强调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详细阐述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回答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结合实际,在发展本地经济时,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多打歼灭战、少打运动战、不打游击战;谋发展、定战略、做决策都要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在科学把握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中谋划发展,在深刻理解各个行业、各种要素间联系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要在继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中谋划发展,多添砖加瓦而少另起炉灶,积跬步以至千里;要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不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事,不能让自己的政绩变成后任的包袱。

四、汲取传统文化“新能量”

习主席一贯重视历史学习。他指出: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善于运用历史知识。在习主席的讲话中,他经常引经据典,借用历史故事、格言警句,娓娓道来,阐述观点,论证理念。他从古人的思想中,从浓缩的历史精华中寻找经验和启迪,汲取智慧和力量。他的讲话体现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着自觉的历史意识。比如,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理念,就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贵君轻”等朴素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贯彻正确义利观的外交战略,都体现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精华的延伸与融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论述,汲取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养生息”等传统思想智慧;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中国梦就难以实现的思想,也深刻吸取了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除此,习主席的讲话中,大量引述古诗词句、引用先人哲人的思想精华、引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也增l强了说理的感染力。我们学习习主席的系列讲话,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学习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责任担当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进而增强理解把握的历史厚重感,强化贯彻落实的政治责任感。

五、倡导习式语言“新风气”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风格,语句质朴而通俗,不拔调子;直接而精炼,不绕弯子。谈学习,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谈改革开放,称其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中德关系,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谈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不自觉,失之则难存”。这些习式流行语,有些是从无到有,有些是古语新用,很多话都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让“习氏语言”分外光彩。除此,习近平还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将那些‚高大上‛的施政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让百姓听着很舒服,也完全能够理解,毫不夸张地说,习近平的语言风格,不仅平添了几分人格魅力,更会对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学习“习式语言”,就要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坚持学习中外传统文化经典,不断提升哲学思维和思辨能力;学习他的平民情怀,就要常‚下地‛走走,吃百姓饭,干百姓活;学习他的朴素语言,就要少一些官话套话,陈词滥调,多一些百姓能听懂的话,百姓经常说的话;更要学习他“知行合一”的务实作风,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说到做到,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

谈治国理政心得读后感

更多0

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阅读学习,主要有以下五点粗浅体会。

一、以“中国梦”凝聚新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他表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以“新思考”指明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形成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该书18个专题之首,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递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行为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自觉。

三、以“大手笔”描绘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描绘了改革开放的新蓝图。书中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胜信心,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性”的改革、“命运性”的改革、“治本性”的改革、“转型式”的改革,“科学性”的改革,也是“公平正义性”的改革;书中还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如何处理各项改革关系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思想方法问题等。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

一、坚持“十个手指弹钢琴”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以新实践夯实大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不断改善民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达到约7000美元,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仍然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使他们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和思考的事情。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履职后不久,就赶赴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又强调,扶贫攻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要求,“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 2015年1月中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再次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不全面,脱贫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新论断,在此指导下的新实践,必将夯实民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基础。

五、以新作风赢得百姓心。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著名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作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改进。在这个基础上,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的整治。特别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分子纷纷落马,目前大老虎已打100多只,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八个“必须坚持”,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以百姓心为心”。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使得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一个抓改革促发展,抓反腐促民生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学习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更多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一、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正能量 中共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之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想法都差异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凝聚共识,一心一意求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提出后,民族凝聚有了一个坚实内核。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意蕴深远,他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书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彰显自信,也传达和传导了自信,大大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三、提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发展新蓝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和举措,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定了总体方案,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四、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过不同工作岗位的磨练,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心,对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同身受。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他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重大举措在本书中都有充分体现。透过这些内容,可以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顺民意、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一批重大案件得到查处,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六、重担当,尚实干,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作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喊空口号,招招指要害,件件有着落。全党全社会崇尚实干,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大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其中的重要思想,既有目标上的引领,又有原则上的要求;既彰显执政方略,又体现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党、我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成就与挫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贯穿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20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后感

咬定青山不放松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发扬钉子精神,一张好蓝图干到底”篇有感

作者:李琼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说过:“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语言朴素,但比喻形象、发人深省,充分展现了“平语近人”高超的语言艺术的魅力。

何谓“钉子精神”?我掩卷长思,久久不能平静:立场坚定、政治过硬,不被歪风邪气所侵蚀,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百折不回朝既定的目标奋进;这不就是“钉子精神”的最好诠释吗?这正是我党诸多优良传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甘当革命的“螺丝钉”的雷锋;鞠躬尽瘁、逝于工作岗位的焦裕禄;数十年如一日俯身田间地头,研究杂交稻的袁隆平;历尽艰辛、建起“生命驿站”的,凉山木里邮递员王顺友等等。他们或平凡或伟大,相同的就是他们立足本职工作,矢志不移的“钉子”情怀。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那就是两个“百年”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习近平总书记说:“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要让美好愿景变成现实,首重莫过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不为标新立异而各行其是。发扬“钉子精神”:找准方向,不仅要钉的稳,还要钉得准,用心专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按照中央既定的方针策马扬鞭;则梦想可成,民族必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埋头苦干,就没有不能实现的美好憧憬。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为国家聚集财富,为纳税人服务,就是我们不变的工作中心,也是我们永恒的承诺。

敲钉子从来不是一下就砸进去的“一锤子买卖”,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扬“钉子精神”,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从十年*到拨乱反正,再到“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至今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回望曲折起伏、艰难前行的新中国之路,恰好印证了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时语重心长讲到的:“长征永远在路上”。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就不会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两个“百年”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当代中国的新长征。百年的征程绝非一蹴而就的,这段征程必将更加波澜壮阔、激动人心,也必将更加迂回曲折,雄奇险峻。我们为身出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欢欣鼓舞,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了建设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报以“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坚定信念。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但“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当前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步入了攻坚破难的深水区。这也需要我们弘扬“钉子精神”:一锤锤下去,钉得更深、钉得更稳。“钉得深”,就要全面细致的考虑每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的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人浮于事,克服思想上“庸、懒、散、浮、拖”的毛病,杜绝一切“不作为,无作为”的懒政行为。“钉得稳”,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善始善终、立足长远;“钉得稳”,更是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当今世界风起云涌,资讯发达,物欲横流,各种思潮泛滥,这无异于更加隐蔽的、没有硝烟的战场。只要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无论世界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朝着既定的目标阔步前进。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是咬定青山的“翠竹”,更是革命的“螺丝钉”。只要我们坚定立场、认准目标、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则中国梦想可成真、中华民族必复兴!

治国理政专题发言
《治国理政专题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