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主持词

祠堂主持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2 07:50:07 来源:主持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祠堂庆典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家族的父老兄弟、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您们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三年前的今天,无情的大雪压垮原有的祠堂,这里成为一片废墟。而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雄伟壮观、别具一格的新祠堂,这是黄氏子孙的骄傲,这是黄氏宗族的自豪!同时也是黄姓家族的荣耀!

重建祠堂是民心所向,是亲朋好友的期盼,为此,黄氏子孙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排除干扰,终于如愿以偿。新祠堂的落成既显示了黄氏子孙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少不了友好单位和个体的协助与支援,借此机会,我代表全体黄姓族人向关心和支援我祠堂重建的友好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我祠堂的重建而精心设计的有关施工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全体黄氏儿女和各位来宾欢聚一堂,人们欢歌笑语,满门欢庆,庆祝新祠堂的落成!为此,我再次向各位贵宾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崇高敬意!同时真诚祝愿家族成员幸福安康,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万代吉祥。

新祠堂座落在本庄中心,她背靠青山,门迎绿水,瑞气盈庭。新祠堂锦楼高耸,气势辉宏,她仿古拓今,格调高雅,美不胜收。祠堂内的神龛雕龙画凤,供奉着文武二祖,神威显应,列祖列宗昭目有序。祠堂正厅是高雅的观社台,粗壮的擎梁柱,生动的彩绘和精雅的雕刻。所有这些既增添了祠堂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显示祠堂的文化品位。

新祠堂在十里八乡是屈指可数的,她既是土桥畈内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又是黄氏子孙尊祖、敬祖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喜庆活动和议事决策的中心。

父老乡亲们、女士们、同志们,当代中国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今日新祠堂圆满落成,正是党的富民政策具体体现,也是所有参与策划、设计、施工等人员艰苦奋斗的成果。后代人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所作所为上对得起祖先,下无愧于子孙,你们的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你们功德无量,万古流芳。谢谢!

推荐第2篇:祠堂

祠堂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祠堂基本结构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祠堂的平面布局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问,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二)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五)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如王恩绶祠,是平面布局为最完整的三路四进式;张中丞庙为两路三进式(西路由许远殿、鲁班殿、垂花厅组成);邵宝祠为两路三进式(有北路超然堂)。

以上几类祠堂侧路及后部均可能附有花园,笔者早在1993年与《无锡寄畅园》作者黄茂如总工谈及惠山古代园林时,就注意到惠山祠堂群中出现的这一重要的祠堂园林群问题。如顾可久祠右部花园、张中丞祠后部花园、王恩绶祠右路花园、杨延俊右路花园。某些祠堂中路凿有略具园林趣味的泮池水面,如华孝子祠、邵宝祠、唐文襄公祠等,泮池上加石梁平桥。其中陆宣公祠享堂与戏台间的院落较小,水池索性溢满整个院落,成为幽深的水院,最为别致。以钱王祠的平面最密集。

一些在惠山山坡上利用山地建造的祠堂,如忠烈祠,进、路形式多变,序列更加优美。这类祠堂是建筑规格很多、民间影响较大、祠内都配有戏台。但由于横直街的拓宽,较多祠堂的祠门或门楼被拆除,使整条祠堂街的街景缺乏界面的变化。

典型祠堂介绍(一)昭忠祠

又称“淮湘昭忠祠”,是清同治四年(1865)江苏巡抚李鸿章所建“清祠堂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祠利用惠山寺旧址倚山而筑,有殿有庭,对称整齐,进、路层次丰满。其结构形式与平面配置,都是无锡现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代表。它是祠堂群中规格很高、富有无锡特色的山地祠堂建筑。

祠东向,沿中轴线由砖雕门楼式头门、正门、前殿、寝殿、等组成。面阔一问,头门歇山顶,檐下斗拱,刻有“河岳英灵”四字。门前置抱鼓石。进门一歇山顶碑亭,正面刻同治三年李鸿章奏请建立昭忠祠文,背镌五龙戏珠图案,最近此亭已移上部北侧。

正门,面阔3间,进深2架。中间将军门,两旁耳室。歇山顶。

前殿,面阔3间,进深7架,前轩后廊,明间五架梁,硬山顶。后金柱间置屏门,后为通道门,置高门臼刻花门枕抱鼓石,后檐为砖雕门楼,匾额刻“名山相木r四字。南北次间嵌立李鸿章撰《惠山昭忠祠记》、

《敕建惠山昭忠祠记》碑各一块。前殿南北两起居殿,各面阔3间,后廊式,硬山顶,前殿庭院,北部点缀湖石假山。南院墙外有戏台一座。

寝堂,面阔5间,前轩后廊。前檐重叠斗拱,硬山顶。方形花岗石檐柱,殿前两庑配殿南北向对,硬山顶。

祠堂主要建筑的梁枋、柱头、门楼都有雕刻装饰,题材主要是吉祥图案,山水庭园戏文等。木雕精细,线条流畅,砖雕细腻,制作精美。

(二)华孝子祠

古时孝为万善之本,百行之先,人们对华孝子祠的缅怀,都是尊其贤、褒其行而祀其孝,十分敬重。现存四面牌坊、祠门、楠木厅等建筑。其中祠门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翌年建四面牌坊,楠木厅则初建于明成化年(1485),虽经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落架翻修,仍保留较多明代建筑特征,并留存有风格古朴的彩画。祠中尚完整留存着明前期修凿的承泽池、溯源桥、鼋池,石色润泽,令人珍爱不已。

该祠古朴精美,为惠山古镇祠堂群中建筑规格、艺术价值最高者。最近华氏家族后裔华仲厚老先生已数次从国外回来,出重资要求进一步修复好祠堂内容。

(三)顾可久祠

今存四面牌坊残柱、享堂、后楼、拜石山房及明代湖石名峰丈人峰。其中享堂前有宽广的祭台,仆倒在地的10余面青石围栏似为明代初建成时原物。享堂则应为康熙二十八年(1649)重建时遗物,是惠山古镇祠堂群中年代较为古老的,其梁架、柱础均被遮挡,保存完好,祠楼、拜石山房为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时遗物。明代古银杏巍然挺立,使祠院生气盎然。

(四)至德祠

今存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构架精美的享堂——泰伯殿,在祠堂群中,规模似仅次于张中丞庙正殿,系建于明愚公谷炼石阁遗址处,年代也较古老。其入口门楼为今荷轩北行来雨亭,绳河馆人至德祠享堂。

(五)张中丞庙

原门前有石坊、照壁及泮池石桥等。现存二门(背面为戏台)、正殿等建筑,同治八年(1869)重建。该祠在惠山古镇祠堂群中规模最为宽敞,构造也极精湛,其中戏台、厢楼均尺度宽绰,正殿为整座祠堂群中体量最雄伟的建筑,后部存有花园。原来其湖石假山艺术,为无锡湖石堆山之最。此庙为“同光中兴”时期江南大型祠堂建筑代表作之一。

(六)王恩绶祠

今存三路四进,为惠山古镇祠堂群中规制最为完整,布局最为缜密者,清同治13年(1874)建。沿中路依次设有大门,御碑亭,二门,享堂,后堂;东路设戏台遗址,介福堂以及山石,池沼,花木幽深;西路为子祠,存享堂,后堂两进。祠左有乐善两木坊。 (七)杨延俊祠

民国四年(1915)建,中路主体建筑已毁,但位于边路、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祠园(留耕草堂)连廊、半亭厅堂、古木得以完整留存,基本保存着初建时的格局。其西侧平缓的土坡似仿自寄畅园,尤具“平冈小坂”风韵,只是南北两片水面缺乏面积对比与联系,是其主要弱点。南侧有戏台遗址临池为原潜庐的一部分。

《八)杨藕芳祠

民国十年(1921)建,以清水砖墙二层楼房围成口字院落,一派西洋风范,是洋为中用祠堂建筑的特例,体现出民国时期的无锡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西洋文化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九)武肃王祠

民国十七年(1928)由国学名家钱基博等到无锡钱氏宗亲集资重建,其中钱基博即钱钟书先生的父亲。此祠忠实采用传统建筑手法,原钱武肃王祠,有巍焕门楼三楹,上为御书楼,楼下横悬祠匾,匾字古雅,相传为宋朱子所书;内有光远楼、五王殿、锦树楼、庆系堂、见山楼、饮福楼及厢楼等,极为壮观;祠中大殿为单檐歇山顶,与祀主的身份很相称,内部梁架彩绘绚烂夺目,更是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彩绘的珍贵遗存。

(十)邵文庄公祠

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也叫“二泉书院”。

祀主邵宝(1460-1527),字国,贤号永斋,别号“二泉居士”。为官清正廉洁,勤于职守,人称“千金不受先生”。正德二十一年,回无锡建二泉书院。

初祠即二泉书院旧址,清顺治年问,督学佥事张能麟重葺,塑邵宝像,列明代碑刻于左右壁。乾隆五十七年(1792),顾光旭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裔邵涵初、文涛等再次重修。有超然堂、君子堂、拜石亭、永锡寨等,祠通向山麓有逊名泉、滴露泉、点易台等。近年作者受命重新规划恢复该祠,已按原祠逐步恢复完成书院及庭园,迁四面碑于今原处。厅堂廊榭,池溪山石,景色诱人。

(十一)胡文昭公祠

在二泉东侧,祀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教育家胡瑗的祠堂。顺治年间官府批准建祠,春秋二次官祭。康熙南巡时,为祠御书“经术造士”匾。祠有厅堂三进。一进门厅悬“经述造士”匾。第二进仰止堂,供胡瑗塑像。第三进敦本堂设神位。园内以花木果树取胜,假山池沼花木齐备,山高谷深,佳趣盎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将胡祠礼塔屏改为茶室,仅留仰止堂旧屋数楹。

惠山祠堂的建筑形制

当我们走进惠山古镇,踏进祭祀祖先、供奉祖先神位的宗祠庙宇,那或平易质朴,或高大恢宏、庄严肃穆的祠堂建筑形制,马上会使人进入了“宗,尊也,庙,貌也,先祖神貌所在也”的精神境界。哪怕是昭忠祠步步向上的台阶,还是观音兜式的封火山墙,或是其他柱础抱鼓石之类的建筑构件,都渗透着时代的光彩和精神的符号。

惠山祠堂的主要建筑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单檐硬山式的,以粉墙黛瓦灰调子为其特色的江南传统民居式建筑。它们简朴无华,规制不高,绝大多数为单层式,二层楼式较少,尚未见有三层者。屋面只有在重要的华孝子祠、陆子祠、钱王祠、荣氏贞节祠等少数祠堂的主体建筑中出现单檐歇山顶形式。

在祠前空间较宽裕的沿街、靠山、临河的地方,用建码头、立牌坊、筑圈门、跨水建桥等手法,构成了完整而富于山居、水乡情趣的惠山祠堂的前导空间。

我们也可以发现整个惠山祠堂群群体特色:祠群中有高高耸立的东岳行祠中的原五岳楼,它在龙光塔下,鹤立鸡群、统帅着古镇118处大大小小的祠堂;在五里香塍原圈f-1口(辕门)附近,关刀河畔的锡山东北坡,则矗立着孝贞女坊、女中铁汉坊、井水盟心坊,马贞女坊等一群牌坊群,簇拥着清代东林书院山长、古代无锡诗歌总集《梁溪诗抄》的总编顾光旭题刻的诗冢,引导来自无锡古城顺五里街陆路而来的人们。而经过漫漫水道而来,转过了古老而神奇的黄埠墩,穿过了苍古的宝善桥,到达龙头下的人们,泊船抬眼就见一座惠山古镇最雄伟壮丽的“人杰地灵”大牌坊,恭候着来惠山的朝拜、祭祀和游览的人们。 人杰地灵坊

然后,在唐、宋石经幢边,在古木森森的寄畅园里,顾可久祠的太湖石——小惠山石下,在张巡祠的古戏台前,在玉泉观阿炳与生父一起生活的地方,在古惠山寺后的南朝大同井畔,在尤文简公祠的万卷楼上,在二泉之上茶神陆羽祠的古朴殿堂内,在昭忠祠古银杏树的巨大树干周围,在华孝子祠前的四面牌坊中,在杨藕芳祠西洋式的砖柱旁„„读者们都有可以用目光、用手、用心去轻轻抚摸这些古老的建筑、去触摸这些古老的历史、去谛听它们千百年沦桑的往事,去感悟它们繁浩的文化内蕴,去体会惠山古镇古朴的历史风韵。

惠山祠堂建筑大致包括码头、圈门(辕门)、池沼、石梁、小桥、照壁、牌坊、祠门、二门、戏台、享堂、祭台、寝堂等类别。

(一)码头:

在惠山浜、龙头河西岸及烧香浜一带 沿河的祠堂,都有各式“踏渡”,停泊船只和生活用的码头,多用花岗岩条石驳成。较远的族人祠祀期间,大量祭品用具和客人,都是由船泊经水路到达惠山的。

(二)圈门

即辕门,是在原胡昭文公祠、尤文简公祠前二泉里古道上、宝善桥陶公祠、赵公祠沿河的南塘路上,祠堂门前两侧设有跨路而筑的圈拱门,从公共道路中划出小片段的半公共空门,作为祠前前导空间之用。 (三)照壁

即北方的影壁,在风水学上是一种避邪、趋吉、聚气的建筑,有石筑砖砌的数种,还有用砖水磨细作的精美照壁,它也是在祠门前半公共空间中的建筑,现已知惠山祠群中,有照壁者共4处、今多数已毁、改殆尽。有李鹤章祠前的隔河照壁,顾可久祠、张巡祠、王氏贞节祠前的隔街照壁。顾祠照壁上有“忠君-爱国”等题字。

(四)牌坊

祠群内牌坊原有廿四座之多,以“人杰地灵”坊为最高大,立于龙头场西,为三门四柱五楼式石牌坊,建成于明代,由邹迪光等题刻,上世纪初已破败,门楼塌圯,后被毁,主要大石构件据说尚存,埋在地下。

以关刀河畔锡山脚分布的牌坊最密集,以华孝子祠和顾可久祠的两座四面牌坊规格为最高,它们俗称无顶亭,其实并非为亭,误导也。它是由东南西北四座牌坊组合而成的。四根方形石柱粗犷稳重,坊顶内坡落水于中央水井之中,构思奇妙,朱宇辉博士意为:“其建筑艺术价值可与徽州歙县许国石牌坊相辉映,在整个江南地区也不多见”。

其他主要牌坊有张巡祠的显忠坊、嵇祠的忠节留芳坊、秦祠的孝友传家坊、五里香塍坊、张义祠、祝祠和王祠处有四座乐善坊等,在封建礼教和宗法的长期统治下其余大多数为贞节牌坊。当我们拨开掩盖历史的层层弥彰,一座座矗立在惠山古镇街头巷尾、古道沿河的牌坊,或像千人报德坊的华丽显赫、或像五里香塍坊那样独具风韵,或是宝善桥头乐善好施坊下

的仁慈善举,或是抗疏忠臣海端的先师顾可久祠前令人震惊的四面石坊,还是惠山祠堂群东南西北中处处设立的浸淫血泪的贞节坊。千百年来,只要读者们仔细留意,它们一直在向世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 演绎着一出出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人生演义。

(五)池桥

在东岳行祠前,在张巡祠前,以及嵇祠、华孝子祠、王问祠、陆贽祠中均挖沼筑池,引二泉山水于其中,或引山溪于祠前,上置石梁桥,以单挑平桥为多见,池沼涧溪中,终日流淌着二泉的涓涓清流。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顺路看看陆宣公祠的小景,虽然其门头在拓宽路面时被拆,现存祠堂与戏台之间院落很小,造祠者灵机一动,索性将水溢满整个院落,全筑成池,使陆祠院落成为一个幽深的水院,上架精美小石桥一座,维系前后交通。池中锦鲤可数,上有小戏 台弹唱戏曲,实在是风雅别致,又精于环境生态。

(六)祠门

多数为单檐式平屋,也有门楼者,如过去的李公祠、钱王祠、邹公祠以及现存的邵宝祠。独立式砖雕门楼仅见于惠山昭忠祠和浦长源祠等,一些祠门已被拆、改。

(七)碑亭

存昭忠祠、王恩绶祠、邵宝祠内之四面碑亭,顾宪成祠内之芙蓉亭及嵇祠、唐桐卿祠内之碑亭已毁。祠中碑亭多见为攒尖顶方亭,方正端严,内置相关的名人所撰之石碑,如清代赛金花之夫洪钧状元所撰之碑记,尚存在王恩绶祠内,而邵宝手书的点易台四面碑,则是现存邵宝最大的亲笔书法刻石、珍贵至极。

(八)二门

又称仪门,王恩绶祠二门为横长的硬山顶平屋,张中丞祠、陆宣公祠二门则为二层楼屋,因其背面需与重要的戏台建筑相连组合成内院式戏台。 张巡祠戏台

(九)戏台:

区内现存张中丞祠、陆宣公祠戏台、照忠祠戏台、范仲淹祠园内小戏台四座均为单檐歇山顶,春申君祠,王恩绶祠、杨延俊祠戏台则仅存基址。春申君及张、陆两祠戏台位居中轴,利于酬敬祠主。王、杨两祠戏台位居边路临池挑筑,面向花厅,可供评弹、清唱曲艺之用。古镇中比较珍奇的戏台为范仲淹祠院中的微型戏台,只可供一人在其中弹拉清唱。惠山香会、茶会祠祭期间好戏连台热闹非凡,以大王庙(春申君祠)戏台最为旺盛,有时还需增设许多草台戏班助兴。该戏台在*之后被拆除,很是可惜。

(十)享堂

区内现存享堂中以一殿一卷的张中丞祠享堂规模最大,而以单檐歇山顶的华孝子祠享堂规格最高,其余多为面阔3间的单檐硬山顶建筑。顾可久祠享堂前还有祭台配套。 (十一)寝堂

寝堂体量通常略小于享堂,也常采用楼屋,如顾可久祠的敬思堂、华孝子祠的承志楼、钱祠之饮福楼等。享堂与寝堂间可用廊道从两侧连接,也可沿中轴或偏中轴一侧以工字廊连接,如王恩绶祠、薛中丞祠、浦长源祠。王武愍公祠寝堂

(十二)其他

除了上面所涉及的建筑、构筑物外,沿河祠堂外的码头驳岸、古道,祠内外的名泉、古井、高台、祭坛、古树名木、奇石假山、池沼园林等均是祠堂建筑规制中重要的内容。

宗祠类祠堂

(一)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它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如惠山原上河塘33号紫阳书院中文昌祠内祭祀先贤朱熹,既是无锡周边各县朱氐祭祀的总祠,也是儒生们公祀的场所。规模虽不及朱子原藉徽国文公朱子大统宗祠恢宏,但在惠山古镇内却是一座名胜之地,建造于元代的古华山庄、明代时被贾应壁改为栖隐园的旧址上。院内池亭假山布置极佳,濒惠山浜寺塘泾有溪山第一楼,可西眺九龙金芙蓉,俯视溪南百尺松。还有原大士庵所遗的藕花池,可惜屡有损毁。另一所钱武肃王祠,也是一座较大的合族共建、很出名的无锡钱氏合族共祀的总祠,原祠内祠楼高耸,有光远楼、锦树楼、见山楼、饮福楼、厢楼及五王殿等五楼,在购得寄畅园西南一隅,不足四分二里地的有限空间内,五楼林立中设一殿,供奉祭祀五王先祖。

华孝子祠也是无锡地域内一个庞大的华氏族系、合族共建、长期共祀的重要总祠的典型代表,其规制完整,建筑古朴精美,而且保存完好。

(二)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的,惠山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凡在无锡地区和乡镇的一些门族,只要有条件和机会,总是希望能在惠山的祠群里,以合族的力量占得一祠之所,而且惠山名胜多,既近城又靠山.风水环境好,又有水、陆通衙,便于各地族众聚集会祀。这里宗祠门楼罗列,是十分抢眼的地方,也是门第族望光宗耀祖、互相攀比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族史、宗族文化和酿造宗族世家精神的标志。在惠山的宗祠里,可从其建筑规制门阀,见其整个家族宗族的经济实力;从其祠堂的管理和祭祀的水平则可知其后的文化素质;从其宗桐所出的贤达官爵可以明白该宗族的地位势力;从其家训族规之水准,更可观其家族、宗族的精神。

过郡马祠、顾端文公祠、周文恪公祠、邹忠公祠、秦氏双孝祠、蒋氏宗祠、李忠定公祠、孙大宗伯祠、徐祠、龚祠、杨祠等数十余处,均为惠山祠堂群中重要的宗祠。

(三)支祠

支祠为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一些富家大户和本邑望族支派较多,且有雄厚实力,如陈氏、杨氏、顾氏、张氏、王氏、朱氏、李氏、龚氏等各房支派系,也在惠山营建支祠,以重祭祀,光宗耀祖。这些支祠,有一开始就独立建造的,也有源出于宗祠内的附祠等级的规模再进一步独立建祠的。

《礼记·大传》中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即迁之宗。”支祠主祀的不是始祖(即别子),而是高祖以内五世之祖,是支房派系尊祖之处。通常祠堂建筑的规模形制,要低于同宗的宗祠、总祠。

(四)家祠

家祠为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无锡俗称为“家堂”,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古代的庙制和祭祀是国之大礼,建庙立祠是一种与皇权有关的事,只有天子、诸候、郡王可设较大的宗庙祠宇。“庶人无庙,祭于其寝”,普通老百姓未经官方批准是不能建庙造祠立牌坊的,只能祭祖宗于自己居住的屋内。但这种家祠、家庙,还不是具有宗法意义的宗祠。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的

在惠山祠群中,有较多的一部分为家祠,建筑格式简朴,多以民居宅院式的独栋或二进式的平面格局为主。

推荐第3篇:祠堂

祠堂(我们这叫众厅),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条村都有,祠堂标志着村的历史渊源,最重要的是可以供村民举行宴会。在我村---蛟塘村的中央位置,有两座祠堂,其中最大,最有特色的是“张氏宗祠”我们叫“大祠堂”说起它已有一把多年历史了,历尽沧桑,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至今还不失青春,屹立在村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大家可以跟着我的思维,一起去观光,旅游一下这座祠堂。

在正门的两边有两个石台,有两米半长,听老一辈的人说“只要村中出个状元,秀才才能建造这两个石台”随着两根四方的花岗岩石柱往上看,上面的木雕十分生动,有舞着狮子的人、花、福、禄、寿三星等,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极了。木雕顶起上面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在传统的铺瓦技术下,工匠还在瓦顶上“养”了两条生动传神的龙,双龙各在一边,而中间有一颗夜明珠,两条祥龙很有灵气地卧在上面,双眼凝视着那颗夜明珠。和谐生动极了!

祠堂的门很大,高两米,宽一米,左扇门雕刻着“文丞”右扇刻着“武尉”门上面放着一块长匾子,有金色大字写着“张氏宗祠”。

走进里面,最显眼的是右壁的三块石碑铭,上面清楚地刻着祠堂的修建时间和重修时间及乐捐芳名。中间有一个天井,可以使祠堂疏风透气和采光,使其跟明亮,两侧有通上正厅的走廊,各刻着富有诗意,仙境的壁画,有“三星饮酒,八仙过海,学奕„„”幅幅都生气盎然,活灵活现。行过走廊,穿过石门,就到了正厅,这里并没有那么多壁画,似乎缺乏了古色,但屹立着的两条石柱却很有神气,很宏伟,高有六米,上下两端却雕刻得很精致,有许多祥云缭绕在其中,再加上左壁刻画着“光宗耀祖”的牌匾,整个大厅就显得古朴而又雄伟,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在这里还可以摆上几十台哩。再往上走便到了后堂,这里也有天井。天井上面有许多灵牌,供奉着列祖列宗,这里、也没有壁画,却有一龙一凤在上面,三星也有,灵牌的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源远流长”下联是“枝繁叶茂”横额是“开枝散叶”对联用金色大字所写,笔法雄劲有力,极具神气!

整座祠堂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前堂,第二级为正厅,第三级为后堂。祠堂每一处都注重美,而又蕴含着浓浓的古色古香,充满着古朴的气息,把我国古代的风气。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浓浓的美感,又透现出古代建筑的高水平,前人的智慧的非凡想象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精湛的技术!

推荐第4篇:祠堂承诺书

关于重新修建律坪村傅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傅氏子弟们:

始祖傅氏公祖明朝初年,始祖从山前迁入律坪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二世矣。始祖一系傅氏后代,现大多定居樟树市吴城乡律坪傅家村。可谓祖德广远,佑我傅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明清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傅氏宗祠,塑像立碑,置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傅氏之文脉。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傅氏祠堂于**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加上八年前的一场大火,已是苦不堪言。幸好04年我族傅林儒先生慷慨解囊自费将前厅修建,现又全部倒塌,数十年来,傅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各地,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身为傅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13年冬至,重建傅氏祖祠再次提到傅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

“傅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向外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傅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修傅氏宗祠领导小组

2014年2月17日篇二: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早在

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

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09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子孙孝则祖祠兴,祖祠兴则宗族荣。祠堂是宗族团结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重建管氏祖祠上敬祖宗,下贻子孙,既神圣、庄重、光荣,又艰巨、艰难、艰苦。祠堂是全族之圣殿,修祠安祖靠大家,必须充分动员和凝聚我们全体族人的力量和智慧方可毕其功。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祖宗的荫庇,耕耘于祖宗故地及战斗在天南海北各条战线上的管姓子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勇于开拓,奋力拼搏,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不仅处处家业兴旺奔小康,而且还涌现了一批社会公认的创业成功人士。这是我们重修祖祠的力量和底气,是我们管氏的台柱和脊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

人,子孙不孝!是我们的共同心声。祖德堪追想当年垂训贻谋原志在范围百世,云礽咸集虽此日分支别派休忘了骨肉一家。因此,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使管氏族谱忠孝文明发扬光大,我们倡议重建管氏祠堂。修建尚需资金,对此我们呼吁不论海内海外的管氏族人都要慷慨解囊,为重修管氏祠堂,抢救族谱文明献一点孝心,进一份力量,同时企盼提供本支族谱及与老族谱的接续资料。诸位同族子弟:照应子女可随时随地,孝敬父母可年年岁岁,修祠安祖百年难遇,今生今世仅此一次而已。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今天,我们正式向大家发出倡议:恳切希望官家咀所有管家子弟及在外子弟,精神抖擞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热情踊跃参与建祠工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钱多的多出,力大的多使;不分高低穷富,不计均等得失,尽心倾力诚孝。万众一心,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共同完成重建祖祠大业!

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2009年3月1日 附: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略)

为了实现此夙愿,经我族祁东理事会讨论决定,向全体族人筹集重建祠堂续修族谱资金。筹集方式如下:

一,筹集资金活动实行不分性别、自愿捐助、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 凡自愿捐助者不分男女均名登族谱,享受理事会成员待遇。

三,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500元、非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名登建祠石雕功德榜,受后嗣敬仰。 四,直系家庭成员合计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理事会为其定制家谱一套;每人的捐助款只能计算一次,不得重复累计。

五,受国家级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10000元且品德优良、卓有建树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族谱、家谱;受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5000元且品德优良、事业有成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家谱。名人传记将制作成单行本在族人中发行,并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图文资料在祠堂内陈设。

六,捐助资金通过各房理事代受或直接存入理事会开设的建祠修谱专款专用银行帐户(开户行:,帐号:;户名:),交款人保留交款收据备查。

七,凡我族人等请将入谱家庭成员姓名、字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时、身份关系、承嗣状况、93年后已古人员生卒年月日时、各人捐款数额、住址及联系方式详细报各房理事登记入册。符合登载名人传记者,提交个人或家庭主要业绩资料一份。

外地人员可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提交上述资料。来函请寄: 收;

电子邮箱:

八,为保证续谱工作全面完整,有家属或近亲房居外地致理事会难以联络者,敬请转告本倡议内容或代为登记、捐助。

九,因祠堂基建拟定于2009年

前捐助为感。

月中旬奠基开工,望各有意于奉献族事者在此之 管氏家族祁东理事会篇三: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一、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们安徽省的皖南山区――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大部分祠堂才得以保存,令人欣慰。

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区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当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赛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祠堂开饭店”。相比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存较为完整。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为感念祖上恩德,乾隆甲戌年(1754年),马氏十三世孙郡庠生马嘉谋决定修建该享堂,“共费两千余金”,13年后也就是乾隆丁亥年(1767年)才修成。据马氏家谱记载,1800年、1910年、和1932年享堂曾三次大修。马氏宗祠虽历经240年余年风风雨雨,却依旧雕梁画栋,气韵犹存。 祠堂是三进五开间,占地约有500多平方米,白墙青瓦,流檐翘角,既有徽派风格建筑又有江淮地区建筑特点。木质正门上,享堂初建时所制的“马氏享堂”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整个建筑为木质结构,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30余米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东山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该享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识,在享堂空旷的广场的右前方有一水塘,南约100米处还有一口约建于1480年左右的古井,井口为花岗岩加工而成,古井的绳索拉痕竟深1厘米。享堂西侧还曾建有武圣庙、迎水庵,可惜都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战火。

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等交往甚厚,所以享堂里曾经悬挂由他们题写的牌匾,但由于历史动荡,牌匾现已不知去向。后经村里几位老人回忆,他们无意中看到小学教室里的那几块黑板,突然记起这好像就是那几块题匾。由于学校把题匾的反面油漆作为黑板挂在教室中,由此才逃过*那场破扫“四旧”的浩劫,八块题匾中有四块保存下来。它们分别是1767年所置“马氏享堂”、裔孙马敦源所题的“功高望重”、曹锟所题的“泽流云福”和段祺瑞所题的“本支百世”;而张宗昌、吴佩孚、当时曾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揖唐和当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夏寿田所题匾已难寻踪迹。保存下来的题匾上至今仍可见到字体上的镀金。

在随后不久,经过村民们的寻找,又发现被学校老师当垫脚用的石碑《祠堂碑记》和《祭田碑记》,其中一块因碑面朝下,字迹竟完好清晰,另一块因长期垫脚已成了无字碑文。随后又有新的发现,惊喜接连不断,*中被藏在稻草堆中才免于一劫,有着240年多年历史。可以反映清朝年间祭祀风俗的古物—“神主”牌位,被村民拿了出来;1880年、1916年、1948年三个版本的原版家普出现了。村民们还取出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收藏价值的新四军的烈士证书、由蒋介石颁发的国民党少校军医的退役证和十九世纪由毛笔书写在毛边纸上、可以反映当时清朝民间田亩制度的《大公祠田种册》的原件。这些发现惊动了县、市、省文物管理部门,他们特意派专业人士到村里拍摄照片归档。2008年,马氏马士龙祠堂(享堂)被肥东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驿昂集,小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宗祠大门八字门左右各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门前的石碑上写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宗祠”。在这座小山村,经历200多年风雨的昂氏宗祠记录了这个家族的传奇和荣光。昂集祠堂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建,共三进四厢,面积达500平方米。据资料介绍,祠堂后堂曾有御赐匾额,题为“承先启后”;中堂上有翰林院赠匾题为“亦叶蒙庥”;前堂上还有庐州府赠匾,题为“父子进士”。但“承先启后” “亦叶蒙庥”等匾额在*中被毁。 据查有关资料,肥东的“父子进士”有史可查的有三对,一般人都熟知其中的包令仪与包拯、李文安与李鸿章,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小小山村祠堂里也出了一对父子进士,他们就是这座祠堂的主人――昂绍善、昂天曾父子。

关于昂绍善父子能够成为进士,当地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泉山作为凤凰山,所以山脚下要出贵人,还有人说那是祖上积德。在昂氏的先祖中,有一位老太太邀请土地神来家吃饭,

这位土地神很是感动,于是土地神承诺,只要老人的后人做到“黄鳝打鼓鱼上树,羊毛落地野鸡飞”这些高难度的事情,就能让他们家族出贵人。而老太太的后人也着实有才,集体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有一次发生在集市的纠纷中,一个赶集的人劝架时,把买来的黄鳝砸在了说书人的的鼓上,成就“黄鳝打鼓”;拉架的时候,有人把用茅草串起的的一串鱼挂上树梢上,这样“鱼上树”也就做到了;而“羊毛落地野鸡飞”则是穿着羊皮衣的人,把皮衣脱下来往地上一扔,正好扔到了野鸡窝边,野鸡被吓得全飞走了。这样土地神的要求全都做到了,昂家就出了昂绍善父子进士。这个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这一连串难度极高的小概率事作的发生也似乎说明,古时考公务员,比现在还难,脑筋急转弯这一关很难通过。

事实上,昂氏父子飞黄腾达的原因,既和他们的聪明勤奋有关,也和当时的时势分不开。昂绍善家庭贫困,自幼丧父,但聪颖过人,好读诗书。顺治八年(1651年)朝廷颁文选贡,庐州府学选拨最好的贡生昂绍善到朝廷。但昂绍善能够官居内阁中书,这在清初满族官员当政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初出现了“人才荒”。

顺治八年,顺治帝清除多尔衮同党,自己掌权,朝廷亟需“新鲜血液”补充,而昂绍善从庐州府学入朝,与上层旧派无瓜葛,按现在说法就是“背景简单”没有后台,所以他被特别恩准的皇帝身边,顺治十八年昂绍善在宫内教皇家子弟,康熙六年(1667年)考中进士。而其儿子昂天曾在父亲教导下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了进士。

三、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措施

如今,马氏宗祠、昂氏宗祠分别有多处开始出现残破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出资进行一次大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费,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分布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区乡村文化和古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宝贵中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 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1、建立古祠堂长效保护与管理机制。上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对现存的祠堂进行一次调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种物品要逐件登记造册,做到有图片和文字记载,有编号,有专人保管,方便人们的查阅。

2、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制度。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类的建筑最怕的就是无人居住,因为长期不住人,不透光线,屋内潮湿,对屋内和设施有较大的朽蚀作用。没人住的房子会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缩短寿命,而有人居住的房子,反因有人居住而被悉心照看和护理而延长寿命。因此,有专人看管和长期居住祠堂内,对老祠堂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3、改建、维修祠堂必须维持其原风格。要使历史珍贵文物不遭受到肆意破坏,族亲们的关注最为有效,可在道路要道口或祠堂周围要建立永久性宣传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和意义,让全社会关注爱护祠堂文物,文物部门要在保护历史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维修建议,各级政府也要出面协调,落实相关资金来源,采取多方筹集的办法:一是主管文物部门拨一点,二是地方政府支持一点,三是祠堂姓氏的族亲老板们赞助一点,保证祠堂看管和维修有充足的资金。

4、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拓旅游景点。对古祠堂文物要面向游客开放,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收取部分费用,作为祠堂的维修资金,又可让更多的人的了解祠堂丰富的文化底蕴,凭吊古迹,日月生辉,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注:庠(xiáng)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

庥(xiǖ)庇荫,保护。篇四:韩氏祠堂落成典礼讲话 在韩氏祠堂落成典礼暨祭祖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尊客、来宾,韩氏众亲人:

大家好!

在这春和景明的美好时节,我们韩姓家族择良辰吉日在这里隆重举行“韩氏祠堂”重建竣工典礼暨请祖祭祖仪式,首先我谨代表韩氏宗亲会对各位尊客、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热情支持和踊跃捐资捐工的韩氏众亲表示真挚的谢意!下面我就一年来祠堂筹建情况向大家做一说明。

韩氏一族居住韩寨历时永久,史有祠堂(祖先堂),曾

先后几次迁址修缮,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一直以来将就维持。韩氏众亲早有重新修建祠堂的心愿,以光先祖圣德,缅怀先祖圣恩,惠泽乡里,庇(bi)佑子孙。时值国泰民安,惠风和畅,得天地人和之利,从2010年农历3月开始,xx等人在家族中率先说开重建韩氏祠堂一事,得到了本县境内韩姓家族的广泛赞同和热情支持。在祠堂重建初步策划设计中,得到了xx等人的大力支持。

2010年农历12月在xx召开了重建韩氏祠堂第一次家族

协商会议,经讨论研究同意由xx等人组成韩氏祠堂重建筹委会,就祠堂建筑设计、所需资金等事宜进行了协商。协商会上,在xx等人的提议下,所有与会人员进行了现场承诺捐款,为祠堂重建启动筹措了一定资金,同时发放《倡议书》近1000份。协商会后,与会人员到祠堂修建选址现场进行

了查看论证。

从第一次筹建祠堂协商会议后,xx等人及时联系能工巧

匠,着手备料,于2010年底修建祠堂所需木工全部加工就绪,2011年正月16日木工开工,正月19日土建基础破土动工,至今已历时一年零两个月。 2011年腊月,在彭阳县梦亦香召开了修建韩氏祠堂第二

次协商会议,与会人员近40名。对祠堂定名、彩绘方案、立牌位、请祖时间、资金筹措等事宜进行了商议,并在现场进行了捐款活动。 2012年农历3月13日,在韩寨村部院里召开了修建韩

氏祠堂第三次协商会议,对农历3月16日韩氏祠堂竣工典礼暨请祖祭祖仪式活动做了安排。

一年来,重建韩氏祠堂一事在韩氏族亲中奔走相告,广

言宣倡,韩氏众亲不论居所远近、男女老少皆知,同喜同乐,韩氏族亲中不论政界、军界、教育界和商界等各行各业人员为建造韩氏祠堂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大家齐心协力热诚奉献。设计者精益求精,精心构思,力尽其智;建造者精雕细琢,工善其美,力尽其慧。捐资者不论多少,热情捐献,有几万的、几千的、几百的、几十的,各尽其力;捐工者不分早晚、不论寒暑倾心劳作,各尽其能;捐物者各济所需,心乐融融;理事者谋划在先,人和事顺,协调有方;理财者凡事具细,精心打点,钱尽其用。智者尽其心,艺者尽其才,劳者尽其力,在修建祠堂的一砖一瓦、点点滴滴中凝聚着韩氏众(族)亲对尊祖圣德无比崇敬的感恩之情和热诚奉献之

情。韩氏祠堂如此大的建造规模,在韩氏家族中实属首例,在区、市和县境内也屈指可数,或为先例,韩氏祠堂在建造设计、请祖仪式等事宜上只是摸索前行,还存在许多方方面面没有想到的、美中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尊客、来宾和韩氏众亲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在祠堂后续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最后,真诚感谢在修建祠堂中精心构图设计的xx先生,

细心雕琢建造的xx等,悉心彩绘装饰的xx,热情支持和捐资捐工的韩氏族亲,特别要感谢在祠堂建设中出资盛巨和付出艰辛劳动的xx等人对修建祠堂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各位有心人士和韩氏族亲的齐心协力下,才有韩氏祠堂今天的神姿。今有先祖华堂,以光先祖圣德,再畅和顺之风,重聚亲族之力,福延后代,庇佑子孙,惠泽乡里。

谢谢大家。 2012年农历3月16日篇五:祠堂正在消失 祠堂正在消失

经济观察报记者韩雨亭福州市乌龙江畔胪雷村陈氏祠堂,迄今已有730年历史,在当地拥有显赫地位。陈氏家族奉行耕读传家,历经九世,人丁兴旺,走出无数知名“乡贤”。当代最著名者应属数学家陈景润。

不过,这个承载着家族悠久历史的祠堂,正四面楚歌,随时面临被拆迁的危险,现在它已是一座被废墟围困的孤楼。“也就一年的时间,记忆中的童年没有了。”年轻村民陈少辉呆立在陈氏祠堂前,说话声音低沉,走路时也尽量蹑手蹑脚,生怕惊扰了那些摆设在祠堂里的先祖。

眼前是一个让陈氏族人不忍直视的画面,曾经绿树掩映的秀丽乡村风貌荡然无存。祠堂四周,全是大规模拆迁留下的断壁残垣,垃圾遍地,废弃的砖瓦和枯黄的老树,大祠堂不远处本来是一条河涌,可是后来村里几乎所有的河涌都被填了,修路建房,曾经清澈见底的溪流如今变成了臭水沟,让人不胜唏嘘。

不过,让陈少辉略感安慰的是,废墟中的陈氏祠堂依旧保持着往日风采,飞檐翘角、耸峙壁立的青砖大墙前,端坐着一对石狮,昂然雄踞。抬头望,门墙顶部的青石上镂刻着泥塑浮雕,彩绘着历史典故,人物栩栩如生。 作为闽中望族,胪雷村陈氏家族一直保留着良好的耕读传统。据统计,明、清两代中试秀才、举人和进士者共有46人。近现代也是名人辈出,最有影响力的可能是曾任民国政府海军部长的陈绍宽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是二十五世御房二支,1991年回到胪雷村省亲,也最先进入该祠堂拜祖,他的故事一直都是陈氏族人的骄傲资本。

从胪雷村走到台湾的名人也举不胜举,协助梅贻琦在台创办并继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可忠;1945年被派往台湾接受日本投降的台北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后任台湾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陈丞城;1981年从台湾去美国在洛杉矶创办《国际日报》的陈韬。

即便当今,该村里也出了很多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人才,更是著名的侨乡,旅外华侨遍布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目前这座占地约4亩规模恢弘的陈氏祠堂,经历几次修缮,1947年由陈绍宽亲自主持修缮,名列福州众多宗祠之首。作为涉台、涉侨建筑物,改革开放后,由海外宗亲再度集资修缮。故此,祠堂充当了和海外华侨联系的纽带,但凡村里组织祭奠先祖的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都会不远万里奔赴至此,寻根叩祖。

作为中国传统家族精神和文化纽带,祠堂在北方地区几已消失殆尽,但在南方地区却得以存留。陈氏祠堂更是一直有着强大的吸附力和号召力。最好例证是每年为村里老人庆祝拗九节而在祠堂举办的“千叟宴”,该传统已经坚持了32年。“千叟宴”场面极其壮观,祠堂门外支起了七八口直径1米的大锅,百名厨师齐刷刷手拿铁勺,左右开弓,为几千名老人炒菜做饭,200张圆桌摆满了祠堂的各个角落。 戏台也是见证,每年都有数场闽剧在此上演,除了本村人,附近也有村民前来观赏。“站得到处都是人。”胪雷村祠堂管理委员会会长陈正宝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最辉煌时,每月戏班都会带着鼓、钹,到这个舞台表演那些讲述爱情、背叛、英雄和王朝的故事,这个由锣鼓、丝竹和演员唱腔组成的乡村记忆,是这个村子传统的一部分。 “福州好多闽剧演员最喜欢在这里演戏,因为我们祠堂戏台最大,现在没办法演了。”陈正宝说这句话时,骄傲中难掩落寞。的确,曾经华丽的戏台如今沾染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繁华落尽,犹如胪雷村命运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福州火车南站的兴建和使用,经过几轮的大拆大建,这座历史文化名村被夷为平地,村民四处散居,元气大伤。在浩荡的拆迁中,陈景润的故居也未能幸免,目前,这位蜚声世界的数学家在村里留下的足迹唯有陈氏祠堂。

此前在拆迁胪雷村时,福州市当地政府反复承诺不拆祠堂,未曾想就在前几天,部分村民才知道,陈氏祠堂即将面临拆迁的危机。“这个祠堂是村里的灵魂,祖祖辈辈传下来,历代祖先牌位都在里面,当年修建祠堂就是为教育下一代。以前拆我们的私宅倒好说,但现在政府又要拆掉祠堂,我们肯定不会答应。”胪雷村老人会会长陈秀光对经济观察报说。

“我们已经动员起来了。”陈秀光说。曾经星散福州各地的村民开始重新集结,同时村委会、祠堂管委会、老人会和部分村民之间形成价值共识和利益共同体,以此合力打一场祠堂“保卫战”。

与时间赛跑 对陈秀光而言,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对手是强大的行政和商业力量,决心保卫祠堂的只有几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数十年来,村里的年轻人为找工作而迁移到城市。过去几年,随着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又使村民进城的步伐加快,城市周边乡村拆迁与反拆迁的对峙不断上演。

如今,又轮到了胪雷村。84岁的陈依明告诉经济观察报,“拆迁都搞了七八年。”这位胪雷村最早的支部书记,如今正像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准备为陈氏祠堂的命运奔走。 胪雷村人对拆迁的抵抗曾让政府被迫做出让步。不过胪雷村被拆迁后,村民散居各地,传统乡村的人际结构被改变。更现实的是,年轻人都忙着挣钱,无暇顾及村务,“昔日团结的村庄变成一片散沙”。

陈氏祠堂的风险也日渐临近,村民们却浑然不知。2013年11月份,福州本土的房地产公司——阳光城集团以39.1亿元竞得福州火车南站附近300亩地,这其中就包括陈氏祠堂。在村民们看来,政府既然已经承诺,就不可能拆祠堂。“从现在情况上看,政府违背了承诺,已经悄然更改了用途。”福建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教授林怡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她是介入福建祠堂保护的重要学术界人士。

学者们卷入到这场祠堂保护运动完全是意外。2014年4月15日,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一行数人,调研考察陈绍宽故居和其主持修建的胪雷陈氏祠堂。眼前的一切让几位学者“十分难受”,胪雷村已成一片废墟。祠堂附近拥有百年历史的陈景润祖居也片瓦无存,此前政府曾承诺保护。陈绍宽故居虽然保住了,但它孤零零立在大马路对面,和村庄分离开了。

陪同考察的村干部忧心忡忡地告诉几位学者:“我们现在很担心祠堂能不能保得住,听说把我们整个村庄都卖给阳光房地产公司了。” 目前,村民都不知道祠堂命运如何,传闻是祠堂也被卖了,要在村外围盖个新祠堂。胪雷村没人答应把祠堂卖掉,前几年政府答应不会拆祠堂,但现在村庄都被拆成了废墟,政府也没派任何人员给村里讲祠堂怎么办。外界传闻让村委干部寝食难安,他们委托学者到上级部门一探究竟。“如果政府瞒着我们村民把我们祠堂给卖了,全村百姓绝不会答应。”一位村委干部说。

接下来的两天,几位学者与阳光城集团取得了联系,得到明确答复:“政府已经把祠堂连同村庄卖给了公司,但拆迁由政府负责,不关阳光的事,作为公司无权限干预。”林怡和几位学者将此讯息转告胪雷村干部,他们万分惊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希望学者帮助向上级部门反映。 4月18日,学者们鉴于陈氏祠堂历史悠久,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于是将村民诉求形成文字,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并电话、短信联系仓山区政府主要领导、文物局领导等,建议紧急处置该事件,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这几乎是在与时间赛跑。4月20日,被拆迁后散居在外的胪雷村委、村党支部、村老人会主要人员冒雨回到胪雷祠堂集中,商讨这件事。村两委和村老人会联合盖章,请求学者尽快把有关报告帮助送到上级领导手中。 未知的结局 4月21日,几位学者再次设法将村民诉求呈送仓山区、福州市主要领导。并从仓山区得到回复,“会尽快与福州有关规划部门沟通反映。”随后,学者又借机会将有关陈氏祠堂的调研报告呈送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

不过,区、市两级政府的回复并不乐观。仓山区主要领导回复称:学者们反映情况与事实基本相符,但规划是福州市有关部门在做,拆迁工期已经被耽搁,区里也耽搁不起,最迟不能拖过5月10日,如果近期上级领导没有新的批示,只好“对不起了”。

福州市委有关领导则回复学者们:“下周请专家对祠堂再做调研论证:是否涉台和是否是文物,然后再做决定。”次日,学者再次致电区、市文物局领导,请求:“如果召开专家论证会,有关教授应到场。” 在城市建设中,文物部门的弱势,让几位学者意识到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文物论证上很不现实。也许从涉台文物和两岸关系角度,或许会有一线希望。 4月29日,几位学者将村民有关保护祠堂的诉求反映至台盟省委、台盟中央领导,台盟领导高度重视,请学者们立即将该祠堂资料呈送福建省文物局和福州市文物局领导。 此事开始引起福建省、福州市文物局重视,于当天下午派市、区文物干部到祠堂现场调查,发现该祠堂主体结构依然存有陈绍宽1947年亲自设计修缮的部分。学者们奔走的同时,胪雷村也开始行动。村里一些年轻人暂时停掉了自己在城里的工作,加入到这场祠堂保卫战当中,祠堂寄托了乡土社会中他们的精神归属。“这里的大树、祠堂和清澈的溪水,就是我在这里的全部童年记忆,哪怕他后来做生意,我在城里买了房,但都经常会回到村里,住上两天。”一位年轻人说。听说祠堂面临拆迁,他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奔走呼号,目前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前来探访的学者及媒体记者开车。

村民开始成立分工明细的临时保卫祠堂小组,有人负责筹措经费;有人负责将情况汇报给海内外陈氏家族嫡亲和后人;也有人负责向前来调研者介绍陈氏宗祠的历史渊源和典故;

还有人负责将祠堂重新打理得干干净净,让观者感受到宗祠文化的肃穆。同时,还有人日夜巡逻看守,防止“意外火灾”。 保卫小组一方面要保卫祠堂,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激烈冲突。多位保卫小组成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他们发现村里已经“潜流暗涌”。 这也正是学者们担心所在。林怡表示,“作为学者,我们将努力促使各级政府部门尽快与村民沟通,希望事态能够朝着政府与村民双赢的结局发展。” 不过,目前看来政府更改规划已经十分困难。同时政府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另外找一块地,政府出资1300万元,重新盖一个新的陈氏祠堂。 在学者和村民看来,这是一个没有诚意的解决方案,首先论价值,仅祠堂土建就不止1000多万,更不要讲四亩的土地了。最核心的是,当地政府只将“物”列入评价体系,忽略了祠堂作为家族传承的风俗和文化价值。

“以前祖宗选地方都是有看风水的,几百年的风水和牌位,都不是乱放乱挂的,每次重修都要举行慎重的仪式,怎么能说拆就拆?”一位村民说。

残酷的“乡愁”

胪雷村祠堂面临拆迁只是福州城市扩张的一个缩影。今年,福州正在力求变成中国东南沿海又一座“超级城市”,计划到202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将达到400万,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城市疯狂的扩张计划,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拆大建,正让传统乡村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而在中国南方地区,随着乡村消失的还包括承载了村庄传统和习俗的祠堂。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刘泓说,“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愁,全都拆没了。祠堂在今天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要,尤其对于现代化社会。” 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他在去年和今年福建省“两会”上均提出要保护乡村祠堂。在他看来,保护祠堂就是留住乡愁,传统村落中很重要就是群居的家族生存方式,家族最重要的就是祠堂。

乡村里蕴藏着巨大的文化遗产正在被日益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约97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80%左右来自乡村。在学者们看来,如果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保留祠堂、老屋这种传统文化符号,可能是城市建设最理想的未来。

推荐第5篇:徽州祠堂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庭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也称宗祠、家祠、支祠。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致祭和其它家族追远活动,将族民紧紧地纽结在同一神圣的祖宗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从徽州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三类。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一类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在这类祠堂的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建有牌坊、大门、享堂和寝堂。除了宗祠、家祠、支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专祠、特祭祠等。唐宋以前,徽州人的“家祠”“家庙”还不具有宗法意义。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是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对民间“联宗祠庙”的开禁。此后,徽州的祠堂才大量出现。徽商致富后,“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捐资建祠一掷千金,其目的在于光宗耀祖,在一定的区域内营造了一种文化信念,一种宗族归属感。据《绩溪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县境有祠堂一百一十五幢。嘉庆十五年,分布全县一百个村镇的祠堂有一百八十九幢,县内三十八个姓,其中胡姓就建有三十幢。可见,徽州民风习俗无不对建祠、联宗、睦族倍加重视,至此,形成了“邑行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的局面。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后,按照朱夫子的理论,若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通过修宗谱维系尊卑等级,彰善除恶,推行封建伦理,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他们正是以宗祠族谱为载体,通过各种简朴的民俗活动,宣传宗法理念。如建“保安会”,纪念张巡、许远,倡导“忠君报国”。演目连戏,宣传“因果报应、惩恶扬善”。春节认亲拜年,加强血缘姻亲情感联系。清明节认祖归宗,巩固同宗共祖子孙的归根意识。在封建政权难以顾及的徽州广大偏僻乡村,宗族观念在这种特殊的人居环境下,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族长(祠董、执事)权威的神化,“祠堂”实际上被赋予了许多社会管理功能。如祭祀祖先,隆礼报本,商议处理本族大事,管理宗族财产,建立道德教化体系。在偏远山区,宗族自治成为社会运转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村民心甘情愿地把一切大小事务托交给祠堂安排,祠堂实际上充当着土衙门的角色,进而成为徽州人基本的生存环境。徽州人在宗族自治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祠堂作为一村一族最重要,最注目的大型建筑,切合了当时徽州族人共同的社会心理需要。作为宗族权力象征,不同类型有不同规制。宗祠一般采三进七(或五)开间构造。一进为仪门(楼),由大门和过厅、仪厅组成,大多以重檐歇山式建成“五凤楼”,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大厅后是天井。二进享堂,为主体部分,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的可容纳上千人。享堂中间正壁,悬挂祖宗容像或祖先牌位图。三进为寝室,为供奉祖先牌位及祠堂中贵重物品的地方。支祠一般比宗祠规模要少。但如果支族中出了大官,或经商爆富,可超出宗族总祠。家祠一般与居宅相连,设有寝室、仪门。祠堂建筑占地开阔,由低及高,立柱横梁,错落有致,翘檐走壁,空间饱满,给人以厚重威严感。祠堂的构架,为达到隆重目的,柱梁门窗均饰以“三雕”。“三雕”的点缀,使祠堂威严和审美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徽州人取当地砖木石资源,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设计制作,意在承木雕的华美丰姿,取砖雕的清新淡雅,借石雕的浑厚洒脱,使每一座祠堂都成为“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如绩溪龙川胡氏祠堂,座北朝南,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六十多平方米。祠堂青砖白墙,厅堂典雅庄重,环境临溪望远,清幽一片。门厅堂廊之间,有一页天井。两傍甬道,植木种花,富有江南人家诗意。祠内隔扇裙板木雕图案,采浮镂相配,线浮并用,以“多、精、美”著称,

雕梁画栋,图案美观大方,画面立意精巧,散布在显眼构件上,被誉为“木雕艺术的殿堂”。歙县潜口汪氏金紫祠,不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极为高超。堂内计有一百根硕大的木柱和石柱,尤其是宗祠的石雕狮子、飞龙、蓬瓣,形态逼真,线条优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罗东舒祠和“宝纶阁”,耀眼夺目,美仑美奂,木雕堪称一流。可以说,徽州的每一座祠堂,都是徽派建筑艺术的精品杰作,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

祠堂是徽州基本的人居环境,浓缩着众多鲜活的历史信息。古祠堂,作为民间最直观的社区活动载体,反映着底层平民的心态,流露出地域的世俗,很自然会将日常情趣在祠堂中得到充分物化。这种活“化石”,凝固着原始的生活本真,浓缩着冰封的史实,记实着内心追索的痕迹。每年清明,族人共同举行祭祖扫墓,藉以叙人伦,凝族力。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载:“新安各姓„„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后来又演化成一种祭祀节日。每到规定时节,族人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由族长主持。族长是依世袭“嫡长制”产生。族中有文化有地位的“礼生”参加,并摆设丰盛的祭品。按照行礼、作揖、鼓乐、宣读祭文等程序进行,或鼓乐仪仗绕村(祠)一周,以追念祖上恩泽,颂扬贤德之人,求祈宗族旺盛。每年,按朱子修订的“高、曾、祖、考”要求,要迎奉祖宗牌位,理晋主、越主等事宜。宗祠祖宗牌位,分单牌、统牌,单牌乃表彰始祖、显祖、支祖或有贡献于宗族的“功劳户”。徽州祠堂有严格的“寝室之制”,即中龛供奉的是始祖神主,左右两龛根据昭穆齿德等资格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宗祠兼理族内一切事务,一般采“不告不理”原则。只有重大事项才开祠堂处置。如惩戒不孝子孙,须“赶出祠堂”。不祭祖宗的要革出祠堂,或施以族(私)刑等。遇大灾赈济灾民,至岁末救济老幼病残。遇丰年分送祭谷、祭胙或遇大事举行大典。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因此,在徽州人看来,“报本之礼,祠祀为大”。透过祠堂,我们不仅从祭祀中,深深地领略到当时的宗法气氛,体味到宗族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格,蕴藏的人性精髓。这些,仍是当今我们了解徽州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

程刚

歙县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棠樾牌坊群,7座牌坊坐落在棠樾村村口,逶迤300多米,好生壮观。棠樾村名的来历,据说是其先祖迁居这里时,见这里遍植棠梨,于是化用《诗经·召南·甘棠》之意,取名“棠樾”。

看看镌刻在牌坊上的“功德录”,不难知道,这个村住的基本上是鲍姓人家。鲍姓是在晋太康年间从青州迁居过来的,后来生齿日繁,人丁兴旺,分出了棠樾、西门、蜀源、岩镇四派,其中以棠樾这一派最显赫。

棠樾鲍氏的始祖名鲍荣,他是在北宋中期的时候来到棠樾的。棠樾鲍氏有很强的宗族意识,后来建造的那些个牌坊,便是一段段宗族血缘感情的历史见证。除牌坊以外,棠樾的鲍姓人家还陆续在村子里建造起了自己的祠堂,他们在祠堂里祭祀自己的祖先,开展宣讲族训、修谱会谱等各项宗族活动。

古徽州一府六县中,有的族姓对这种宗族事业非常热衷,他们修宗谱,建祠堂,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存。像黟县的西递村,据记载,明经胡氏建造的祠堂多达26座,有宗祠本始堂,总支祠敬爱堂、常春堂,还有分支祠和家祠。这座座祠堂,是西递村落中最为抢眼的地方,也显示了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蓬勃健康的活力。

过去的徽州人认为,祠堂是祖先魂魄的栖息之所,如果老祖宗的魂魄能栖息在富丽堂皇的祠堂里,老祖宗不但高兴,对整个宗族来说也是脸上有光的事情。这种宗族意识积淀得越多,结果就越发膨胀,于是宗族之间为了光宗耀族,开始互相攀比,大兴土木。

像西递这样祠堂林立的村落,古徽州还有很多,如婺源县游山的董氏宗族,据记载,他们建造的祠堂有23座之多。绩溪龙川(今名坑口)的胡氏宗祠是徽州祠堂的杰作之一,它

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享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9大部分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堂内竖有14根直径达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柱基全部采用枣木并刻成莲花瓣托形状,极为豪华。

现在去徽州旅游,祠堂的遗存,仍然是处处可见。徽州各个族姓建造的这些祠堂,与其它地方的祠堂建筑一样,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先、教育来者。宗族的大迁徙,使这些世族迁到了徽州,但他们与祖先的时空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如何振兴宗族,如何凝聚人心,成了他们迁到异域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祠堂的后寝是祖宗神灵的栖身之所,这一个个灵位的排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世家大族到了徽州以后,并没有把远在北疆的始祖放在祠堂供祭,而是把那些在徽州立下赫赫功名的先祖作为自己一宗在徽州的始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仔细想想,有它的道理,如果把远在他乡的始祖供奉起来,显然是没有感召力的。而徽州这些功名卓著的先祖,不仅为自己认同,也为本地的其他人或其他族姓所认同。加上他们来到的地方又是山越苗裔的世居之地,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文化传统上与山越苗裔区别开来,同时也为了显示自己族姓政治地位的优越,建庙祭祖之风气就渐渐流行开了。

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历来是宗族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今天,我们几乎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可以看到的座座巍峨高大的祠堂,它们就是当年这些世家大族进行宗族文化建设所留下的遗迹。

下期预告:《徽州族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2月22日第二版)

推荐第6篇:祠堂对联

祠堂对联集

神龛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

二姓合龛对联 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生,老,病,死,苦。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孙,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

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光肖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

几十年积德累仁用宏堂构命之敬命之爱以燕以冀惟曰曾孙有庆, 数百载烹葵烹枣以洁蒸尝俾尔识俾尔昌孔时孔惠实凭先祖是皇。

先祖雄文重添改革新奇句 一贯之道传播文明兴家国

宗圣椽笔继写发展大文章 三省家风构建和谐福古今若要儿孙贤自己演泽楷模样 孝敬父母方为吾族美德为求子女孝亲身当做示范人 关爱老人不失曾家宗风用宗圣妙笔彩绘改革新天地 如要家幸福应将孝经传世代引沂水轻灵敲开致富大门窗 若想业腾飞当把祖训记身心岁月更新沂水依旧绵世泽 宗圣妙笔长给改革添国力宗功不老南丰仍然锦家声 沂水春风远为致富敲门窗

祖德流千古历代嗣孙长思念 长读孝经能助家庭多幸福宗功继万年传家儿女倍感恩 不忘祖训有成事业更繁荣

祖德如林玉叶琼枝千秋茂 孝经流百世直达和谐新境界宗恩满阁前徽后秀万代荣 圣笔传千古广写改革大文章

南丰传经史留下生财真秘诀 圣笔传千古字字解读和谐句沂水涌春潮敲开致富大门窗 孝经流百世篇篇释放美文风

先辈多楷模长励裔孙巧创业 祖宗多厚德历代频添新壮举祖宗留典范远教后人勤读书 东鲁传经史千秋屡展美文风

祖德盈堂千秋在 东鲁频添新气象 家庭要幸福当念孝经百遍宗功满阁万古留 南丰屡现好家风 事业想成功应读祖训十章

念祖宗一炉清香鞠躬俯首 宗圣留厚德孝经一册传千古教儿孙两条正路勤读精耕 先祖著雄文大学十章耀九州

幸福立身者当读孝经一部 孝经促文明家富国强山海阔成功创业家莫忘祖训十章 沂水绵世泽田肥地沃春风长,

虐待老人家当心膝下留标本 虐待老人家当知报应轮流转孝敬父母者日后子孙作楷模 孝敬父母者喜得因果照样行

现用下栋撑梁联 现用龛联

承圣祖道学历代英才长用书香熏锦绣 焚香慰祖德玉树琼枝千载茂篇2:祠堂楹联

长绵世泽;衣冠百世;春秋匪懈;

丕振家声。俎豆千秋。继序不忘。

昭假烈祖;绳其祖武;慎终追远;

佑启后人。贻厥孙谋。积厚流光。

百年树德;绳其祖武;蒸尝勿替; 奕代流芳。佑我后人。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奉先思孝;孰事有恪;

意虔便安。敦族言欢。明德维馨。

===== 〖姓氏祠堂五字通用联〗

千枝归一本; 世代源流远; 礼乐家声远;

万派总同源。 孙枝奕祀长。 诗书世泽长。

典祀千年重; 宗祖规模远; 祖功垂福泽;

绵延百世昌。 儿孙绍述长。 宗德布春光。

祖功垂福泽; 涧溪毛可荐; 蒸尝酬祖德;

宗德衍家声。 黍稷德惟馨。 昭穆序人伦。

福田宗祖种; 仁义礼智信; 万叶荐余庆;

心地子孙收。 忠孝节德行。 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

礼乐荐馨香。

--- 〖姓氏祠堂余庆堂五字通用联〗

余地有亨泰; 土产无价宝; 土能生万物;

庆盛多吉祥。 地生有道才。 地可发千祥。

===== 〖姓氏祠堂六字通用联〗

本支百世不易; 礼乐绳其祖武; 名垂天地不朽;

烝尝万古如斯。 诗书贻厥孙谋。 神与日月同明。

听聪祖考遗训; 春秋享祀来格; 昭穆明其礼教;

思贻父母令名。 祖宗明命如闻。 俎豆荐以馨香。

祖灵穆乎不远; 祖宗凭依在德; 恭敬节让明礼;

旧德焕若其新。 子孙对越惟诚。 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 福星高照栋宇; 富贵贵在创业;

昭穆不失其伦。 礼乐幸来紫阁。 幸福福于劳动。

元吉光耀在上;

福禄繁荣来成。

--- 〖姓氏祠堂余庆堂六字通用联〗

道远几时通达;

路遥何日还乡。

===== 〖姓氏祠堂七字通用联〗

丁兰刻木思亲孝; 千百年祖宗如在; 不忘孝友为家政;

孟母断机教子贤。 亿万世子孙同荐。 还冀诗书著祖鞭。

水源木本承先泽; 百代孝慈山仰泰; 以燕以翼宏堂构;

春露秋霜展孝思。 万年支派水流东。 孔惠孔时洁蒸尝。

先代贻谋由德泽; 孝友传家绳祖武; 孝孙弟恭皆学问;

后人继世翼孙谋。 诗书礼乐尽修齐。 先祖是皇礼莫愆。

金鼎焚香香结彩; 春露秋霜崇祀典; 秋霜春露怀先泽;

银台秉烛烛生花。 父慈子孝笃伦常。 霞蔚云蒸启后人。

俨若思孝孙在庆; 祖功宗德流芳远; 祖泽百年惟礼乐; 祭如在明德惟馨。 子孝孙贤世泽长。 家风十世有箕裘。

祖砚父田垂燕翼; 神至尊一诚可格; 致孝思高曾以上;

阶兰庭桂肇鸿图。 家常泰万福攸同。 遵古礼宗庙为先。

继高曾孝思不匮; 教孝教忠开世德; 谋烈远贻山石厚;

奉俎豆明德惟馨。 且耕且读振家声。 蘋蘩时荐水泉香。

绳其祖武唯耕读; 雅言不外诗书礼; 僾见忾闻昭祀典;

贻厥孙谋在俭勤。 家教无非孝弟慈。 贻美绳武焕宗祊。

满门忠节传宇内; 漫说不如我同姓; 德洽群黎安衽席;

世代宗亲在人间。 须求无忝尔所生。 法严三尺懔风霜。

藉谈数典知有祖; 宗功丕著钟麟趾; 一脉源流先世泽;

富辰小忿不忘亲。 祖泽长绵起凤毛。 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 泽及后裔典万古; 保民子而民欢乐;

昭格明戴赐之光。 姻怡乡党俎千秋。 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 惟籍葵忱修俎豆; 乃圣乃神监有赫;

思贻父母以令名。 敢凭明德荐馨香。 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

燮理阴阳障一方。

--- 〖姓氏祠堂神龛七字通用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 树发千枝根共本; 祖德振千秋大业;

宗功浩大想水源。 江水源同流万派。 宗功启百代文明。

休言别族与宗族;

但道吾翁和若翁。

——二姓合龛对联

===== 〖姓氏祠堂八字通用联〗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明明我祖实式凭之。

身范克端,绳其祖武;奉之以乐,安之以礼;

家规有训,贻厥孙谋。敬其所宗,爱其所亲。

金鼎呈祥,龙香结彩;继序不忘,昭假烈祖;

银台报喜,凤烛生花。春秋匪懈,佑启后人。

祭用烝尝,仰酬祖德;僾见忾联,孝思不匮;

礼循昭穆,克序人伦。秋尝春礿,祀事孔明。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必有丰年,人耕禹甸;

民安物阜,一视同仁。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是训是行,赞乃祖武;

宗能秉公,师作明神。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有德可久,有功可大;

优然见位,忾然闻声。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 〖姓氏祠堂神龛八字通用联〗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

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姓氏祠堂九字通用联〗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 春霜秋霜,本枝衍百世;

聿修厥德,无忝尔所生。 蘋蘩藻洁,俎豆祝千秋。 子姓萃一堂,序昭序穆;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祖灵追百世,若见若闻。 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 继述序人伦,礼循昭穆;

馨香酬祖德,祭用烝尝。

--- 〖姓氏祠堂十字通用联〗

修身齐家,不外纲常大节;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 继志述事,毋忘孝友先声。 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陟降遥通,魂魄常依华屋;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 春秋展祭,馨香宜彻幽泉。 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 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祖宗忠厚遗留,由来远矣;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 岁时蒸尝祭烹,可不敬乎。 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

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 〖姓氏祠堂十一字通用联〗

报德报功,爱祖时思心不斁; 春祀秋尝,遵万古贤礼乐圣; 致诚致悫,敬神如在孝常存。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 云蒸霞蔚,留得读书与后人。 欲光门第,还自读书积善来。

推荐第7篇:祠堂对联

大门楹联: 朝堂曲水丁财旺 殿后峰炉基业昌

厅口正堂楹联(鹤顶格): 奕显吉祥月盛日新钦有志 来成福禄桂芳兰茂庆其昌

厅口副堂楹联(鹤顶格): 世事洞明创业守成绵世泽 腾龙奋发读书明理振家声 世泰光昌睦族敦亲皆一本 庸和大度成人达己自千秋

龛座楹联

尊祖敬宗诚谨怀仁陈俎豆 光前裕后恭庄有礼荐馨香

格言联

祖德庭芳承丕显

祖功宗德有亨泰 宗功福荫绍书香

子孝孙贤多吉祥 肇祥诗礼传家远

开明宗祖规模远 培德荣华继嗣安

睿智儿孙绍述长

存义立身勤与俭

祖德芬芳垂福泽 持仁处世信兼诚

宗房卓荦衍家风 绳其祖武荐余庆

慎终追远千年重 佑我后人光本支

积厚流光百世兴 敦族言欢酬世德

杉是良材宜作栋

奉先思孝序人伦

厝居福地当流芳(鹤顶格)

碧莲徐氏祠堂嵌名联一副:

纡碧水长流经历万重峰壑;带红莲盛放胜过三月烟花。 卢田徐氏祠堂楹联几副:

派衍楠江,踞虎蟠龙,安居更得河山秀; 望承东海,天麟人骥,报国当思翰墨馨。

注:①祠堂座北朝南,左手见有一郁绿青山其形如踞坐着的老虎,右手楠溪江像一条长龙逶迤环绕村庄。②天上石麒麟,人中骐骥,取义于梁代徐勉、南朝徐陵故事。说明徐氏文风冠世。 先贤立国,盖世勋名存古籍;后嗣旌门,感人业绩看今朝

景祖功垂福泽远 (大门)永久性 通宗德衍家声长

妫纳派衍祖在江州义门汀州庄

颍水源长基开杭邑白玉景通公 (柱联)

祖功宗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 (柱联)永久性

朝堂曲水丁财旺

南山来龙基业昌 (大门)

世代承传先祖德

泽辉映照后裔才 (神位) 标语 热烈欢迎各位宗亲前来参加白玉陈氏宗祠入火庆典 派发颍川血脉同,支属客家情意深 花开千枝归一本,水流万派总同源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贺白玉陈氏世泽堂重建入火庆典

推荐第8篇:祠堂申请书

关于某某祠堂申请

根据国务院《2016年殡葬管理条例 殡葬管理规定》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由此,我们申请拟建某某祠堂为文化添景。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梦的发展,在外的游子对祖宗祭奠的深入,富起来的族人对先祖恩德的回报。姚庄子村原有墓地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在———原有的坟地建设祠堂(附图所示)。

至 礼!

申请单位: 申请日期:

推荐第9篇:家族祠堂

家族祠堂

概述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词目释义 家族祠堂,为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在大小城镇,凡大家族都设祠堂,以供奉祖先和进行议事,由族长主持。祠堂的建制并无明文规定,规模也有大有小,一般正厅为供奉和议事场所。讲究的祠堂多利用木雕、砖 雕、石雕等作为建筑装饰。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浙江祠堂的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不少祠堂中都附设有戏台,标志着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加强。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均设有神龛。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细看常州这片悠久的吴文化圣地,更是不难发觉其深厚的祠堂文化。祠堂来源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旧社会,磁器口人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都要认本家归属于某一宗族。同一宗族一般都有供奉祖先的宗词,也叫祠堂,祠堂内供有祖先的牌位。宗祠还要定期集会和祭祖,祭祖一般在清明节举行,俗称办“清明会”。祭祖礼仪十分隆重庄严,并要办酒席。祭祀完毕后,族长还要当众处理族中的公共事务和救济事宜等,如有违犯族规的人,也要在这时处罚。族长是本姓家族的尊长,往往也是有声望有势力的人,权力极大,负责聚集家族,解决家族内的纠纷,举办家族内公共事宜和救济事业,施行家族法规等。祠堂一般有产业,由族长掌握,收入用于祭祖办会和救济等。磁器口最有名的是孙家祠堂和江家祠堂。解放后,族权被取消,磁器口人的宗族观念逐渐消失。宗祠历史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是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级一级下来,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民间的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祠堂修缮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的祭祀功能消失了,大都被改作学校、仓库、工厂等。到上世纪末,常州的祠堂已所剩无几。古代的一些祠堂更是由于战乱,抗日,*等原因,变成残垣断壁,蒿草丛生。从本世纪初,常州的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护修缮祠堂的紧迫性,于去年9月28日发起并成立了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两次祠堂文化学术研讨会,对家谱修缮的热潮中,重修宗祠也在这股热潮中也应时而生,他们纷纷自筹资金,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修复祠堂。研究会正在汇编关于常州本土祠堂文化的书籍,修缮祠堂的善举自古有之。最先发轫的是武进礼嘉的孙觌后人。孙觌北宋大观三年进士,翰林学士,后来官至吏部尚书、户部尚书,人称两部尚书。2003年孙觌后人开始重修宗祠,当时思想还不十分解放,顾虑影响,将它改称“纪念堂”,只是因为宗祠已少掉了一部分,略显局促。紧随其后的是横林赵氏宗祠的重修,《赵氏宗谱》的主编赵祖兴是一位热心人,他奔走呼号要重修赵氏宗祠。赵氏宗祠是文化名人赵翼、赵元任的祖祠,赵翼曾在祠内主修赵氏宗谱,明朝的石柱础依然可见。宗祠修成三大三进,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祠内还保存明清石碑和墓志铭多块,有古井一口。自此,新一波宗祠重修迅速热遍常武地区:2004年潞城大树下村王氏宗祠动工,樟村陆氏宗祠启动修复,很快横林丁氏宗祠、横林梅里张氏宗祠、中沙礼嘉王氏宗祠、横林余巷冯氏宗祠、芙蓉奚氏宗祠、遥观孙氏宗祠,以及三河口阚氏宗祠、横山桥陈氏宗祠、雪堰殷氏宗祠等也都在原祠的基础上修了小祠堂或纪念馆。常州宗祠的重修都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了以历史风貌。这一大批宗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江南宗祠特有的娟秀婉约的水乡风格温润着江南人的心灵。细细数来,常武地区重修的宗祠已有10多家:从最早的横林赵氏宗祠,到潞城的三槐堂王氏宗祠、礼嘉王氏宗祠、丁堰樟村陆氏宗祠、横林梅里张氏宗祠、红梅白氏宗祠(在运河边)、芙蓉奚氏宗祠和岳氏宗祠等都在这一波修缮热中重新焕发出青春。有不少都已在最近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市区的瞿氏宗祠作为瞿秋白故居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那些修复的祠堂,多是延续了以前的风格,在工料上和以前的能衔接起来,木架结构予以保留,更换其中糟朽的材料,但仍是木材,但是也有的修复,没有按照老规矩来,把木架改成了钢筋水泥结构,原本按照老法做的话,因为保留了旧时的材料和工艺,仅仅是修复,还能被评为文保单位,但是一用钢筋水泥,那就再也评不成文保单位,只是外观比平常建筑好看而已,在修复祠堂时,我建议应考虑到与传统的衔接和时代的连接,尽量采取和原来工艺和旧式材料,少用新材料,如果是新修的祠堂,或者是原来的早就毁灭的,在另外的地方建的祠堂,那也要在外观上起码延续常州祠堂的整体风格,可用新式材料和工艺,但要让人一看便知是祠堂而非是别的建筑。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因此上致机关政府,下到平民百姓都有责任和义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曾经担任过武进区湖塘镇龙潭村村委书记的徐汉法一挥手响应者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将占地面积达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8平方米在常武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宗祠就竖起来了,本来他们只是想把多年未修的家谱重修一下,但是宗祠还保留着,经历了岁月沧桑风霜雪雨的磨励,已经衰败破落,看在眼里的徐汉法便下定决心将祠堂修复一新。祠堂故事礼嘉王氏宗祠建造在“风水”极佳的鱼池村,它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这里的王氏族人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脉的后裔,而王旦的父亲王祜(王晋公)曾是北宋初年的兵部侍郎。当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大文豪苏东坡收入《古文观止》的名篇“三槐堂铭”说的就是这件事。以后,王氏子孙不论迁徙何处,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军进入鱼池村看到如此巍峨的宗祠也没忍心烧毁,1937年12月常州沦陷,日本侵略军对如此威严的宗祠也感到畏惧,没敢炸毁宗祠。抗战时期,江南大儒钱振煌携全家在此避难。芙蓉岳家塘是岳飞后裔的聚居地,岳氏宗祠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只要重修就能恢复原貌,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鬼子曾抓了40多名农民关在祠堂内,他们把农民吊在梁上。下面用火烤,逼他们供出新四军。后来农民在祠堂后墙打了一个洞,40位农民得以逃脱。日本鬼子恼羞成怒在祠堂西边杀害了三位村民以报复。民族仇恨依然记在岳家塘百姓的心中。1958年大跃进时,有一位乡干部要把祖宗牌位扔出去,刚扔了几块,一阵风吹过嘴立即歪了。乡亲们私下里都说,祖宗显灵,惩罚恶人。这种说法,当然不足为信,现在看来大约是冷风引起面瘫。陆氏宗祠在丁堰,2004年修复时发现了一百年前的砖刻“陆氏宗祠”四字,书法古朴可爱,陆氏始迁祖为北宋晋陵陆元光,苏东坡临终前他一直陪伴在病榻前,陆元光曾赠给苏东坡一副懒板,苏东坡病逝在懒板上,并刻有66个字的铭文(由常州人苍梧太守胡德辉写),陆氏后人陆林深准备按图复制,送给即将修复的苏东坡纪念馆。懒板实为一种躺椅式长榻,近代才女陆小曼就出于该祠。2005年,当泰国著名企业家丁文志先生得知自己的先祖为常州双桂坊北宋兄弟进士丁宝臣、丁宗臣之后裔,激动地彻夜难眠,2006年3月,当丁文志看到《丁氏宗谱》更是激动不已,后来丁文志率泰国丁氏宗亲会到常州寻根,当他走进横林丁氏宗祠,老人不禁热泪纵横,他虔诚地焚香祷祝,行跪拜礼。回到泰国后,丁文志先生大力促进泰国和常州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已成为一段美谈。常州的祠堂群大都保留了它原来的风貌,一般都有原来的石抱鼓和门墩石,有的还有石狮,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刻,图案内容则有花卉虫鸟,八仙过海等。门窗月梁有精美的图案且刀法细腻,刻工圆润,是典型的江南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常州的宗祠还拓展了它对功能,成为农具一些过去物品的陈列馆,赵氏宗祠收藏有许多即将消失的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如石磨、油灯盏、耥耙、舂米的石臼、蚕匾、罱河泥的泥夹等,俨然是一个农具博物馆。而横林冯氏宗祠保存的人工压水救火洋龙等器物也让人耳目一新。今天,祠堂已成为人们追思先祖艰辛创业,发思古之幽情的旅游资源。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常州应充分利用这一笔祖先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如可以辟出一块地让一些因建设需要而要拆迁的宗祠易地重建,相对集中形成新的旅游资源。祠堂文化常州著名文史专家、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之光说,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典型祠堂常州祠堂 据常州地方史志记载,常武地区原有1100座以上的大小祠堂,大都建于明清时期,仅礼嘉地区就有32座。翻阅民国十九年(1930年)武进县第一区(城区)地图,上面还有不少祠堂,在椿桂坊地区,从东往西,就有“马宗祠”,“恽义庄”,“左宗祠”,与椿桂坊相连的东下塘一带,就有“刘宗祠”(现尚存),“吴宗祠”,整个城区不下于40余处。在常州历史上,并没有最高规格的祠堂形式太庙,如果硬要说有的话,那就是\"齐梁\"两朝帝王家的太庙,他们都是常州人,虽然建都在现在的南京,但毕竟与常州有所渊源,只是这种渊源已经远离了这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些人的谈资。在古代,能有家庙的不是一般家族,而到了现代,所谓家庙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在一些人的眼里,家庙就是佛堂的代名词,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家庙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存在,佛堂并不能代表家庙,电影看得多了,电影中家庙往往就是佛堂,我们可不能就这样理解家庙。南宋陆游的名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已经成为一种意象,萦绕在每位国人的心中,但是大家知道家祭吗?国人每年清明时节都要家祭,浸透了国人对祖先的追思之情,陆游所在的家族是大家族,有专门的祠堂,他们的家祭,实际上上已经是祠堂祭祀,但是普通民众还是只能路祭。与普通民众不同,在进士制度出现以前,中国的科举制度尚为门阀士族所把持,如唐代的明经科,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只有贵族,士族才有家庙,早先的家庙,并没有多少佛教因素,不像宋代之后,尤其是晚清时节的家庙那样,佛像代替了祖先排位成为庙里的主要角色,东汉到南朝时期,甚至到唐朝中期,士族与庶族出身的官员,在朝堂上时有斗争,在政治待遇上更是判若云泥,虽然很多最高统治者想突出皇权压制士族,但最晚到唐末黄巢起义,军阀混战,五季之乱,中国北方的士族才真正沦落下去,连同他们的家族文化,成为历史尘埃,反而是南方,尚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色彩,因为许多世家大族,都南渡到长江以南,有的经过数次迁徙,有的甚至到了广东一带的半山区,在那里生根发芽,现在广东,福建等地的祠堂比我们江浙一带的更加富丽堂皇,综观江南一带现存的祠堂,包括我们常州的祠堂,都比较朴素,即使雕梁画栋,也没有广东福建安徽那样的普遍豪华,我想这是在这些地方,地家族势力能控制,或至少能极大影响到地方官府的统治有关,而在我们江南一带,家族势力固然强大,但还没有能影响到一个县乃至一个地区的政治发展,这就是造成江南一带祠堂较为朴素的重要原因,常州武进地区并不象华南一些地区的祠堂那么奢华,它很朴素,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地低调,虽然受到徽州建筑的影响颇深,但并没有徽州建筑那样的繁复。在家庙的形制与规模上,士族与庶族也不同,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士族到唐晚期已经不存在,但在民间,以科举,武备,经商等因素造就的新的大家族,却又慢慢形成了新的地方势力,常州的大多数祠堂,都是在嘉靖之后才建立的,在这之前,只有官员,世代大族才有资格立祠堂,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实际上,嘉靖帝是在争取民心,正德帝死后无嗣,嘉靖以正德堂弟身份入继帝位,由于他是旁支,起先在朝堂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后来他数次与太后和正德旧臣进行斗争,要给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以皇帝的称号,以\"大礼议\"为突破口,贬了一批官员,才为自己的生父争取到了庙号和帝号,他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是有政治目的的,同时也可看作是明代经济发展后普通家族争取政治地位的一种象征,明清时期的祠堂,在功能上延续了以前的\"家庙\",但和家庙只为贵族,士族,官员所开放不同的是,它的基础更为广泛,实际上是\"皇权不下乡\"时期地方基层权力机关之一,而且是基层权力机构中和普通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祠堂,所纪念的先辈,往往有附会之嫌疑,如伍姓会认伍子胥为远祖,姓李的则认李耳(老子)为始祖,这种认法很不可靠,就像明代锦衣卫首领陆炳就认唐代名臣陆贽为祖先,并在杭州建陆宣公祠,而为人耻笑,这里的原因很多,一是元代建立后对汉人的压制,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以一到九的排列,元末的几个起义领袖实际上最早都没名字,如朱元璋叫\"朱重八\",张士诚叫\"张九四\",这种情况下,民间对祖先的纪念,就很不容易,加上战乱等因素,谱牒散失很多。当然有的家族是历代谱系传承有序,被认为是可靠的,如《毗陵鸣珂巷陈氏宗谱》中列举的隋末陈果仁(即常州人熟知的武烈大帝),还有明代尚书白昂,他在常武地区是著名人物,他的家族迁居到常州已有千年历史,而以他最为著名,现在在大运河与采菱港的交汇处,仍保存有他的祠堂,名\"白氏宗祠\",也称\"白尚书祠\",如今我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祠堂,当属城西瞿氏宗祠,其由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于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布政使时捐款建成,面积1025平方米,占地一亩多,有东西两院,西院原存放祖先牌位,东院为秋白一家居处。1985年修复,建矍秋白纪念馆,对外开放。以瞿秋白通知故居闻名于世,虽然其中已不供奉瞿氏祖先的牌位,但整个祠堂的格局仍在,且是严格按照原貌修复的,在常武地区,堪称典范。现在常州规模最大的祠堂,按照性质来分,有两座,一就是瞿秋白同志故居,即旧时的城西瞿氏宗祠。一是礼嘉周陈王氏宗祠,又名\"三槐堂\"的,在武进区礼嘉镇礼嘉村鱼池上,该宗祠占地面积为826.68平方米(不包括387.86平方米的宗祠广场),其中建筑面积662.8平方米,原有东西五楹、前后五进,现存东西五楹、前后四进。规模确实比一般家族的祠堂要大得多。而瞿氏宗祠现在已改成秋白同志故居,那么礼嘉周陈王氏宗祠当然是常武地区最大的宗祠了。关于家族祠堂,据本市一些文史专家估计,在常武地区,有过1600多座祠堂,其中大部分为家族祠堂,据统计原来的礼嘉乡有宗祠32处,原来的礼嘉乡,现在礼嘉镇的一部分,当年武进有六十六个乡镇,一个乡就有这么多,其它乡可想而知,查阅《武进县地名录》,有不少村庄的得名来自于祠堂的堂号,不少村庄名号后面的备注栏里有村上以前有几座祠堂的记载,更有村直接命名为\"祠堂村\",当然时移势易,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了,前段时间,笔者去看原新安乡奚家的祠堂,1949年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这里作为村办厂,后来厂搬出,原貌尚存,还保留有一块清代所立的白石碑,记载了奚姓祠堂建设的过程,这座祠堂还算保护得好的,更多的祠堂已经消失在建设的浪潮中。翻阅民国十九年(1930年)武进县第一区(城区)地图,上面还有相当多的祠堂,在椿桂坊地区,从东往西,就有\"马宗祠\",\"恽义庄\",\"左宗祠\",与椿桂坊相连的东下塘一带,就有\"刘宗祠\"(现在还在),\"吴宗祠\",整个城区不下于四十余处,随着战乱等因素,留存到现在的,已经不多了,城区宗祠较少保留的一个原因是,城市人对宗族观念的淡漠,比农村要快,城市人口的迁徙也较多,旧时城区各大姓聚族而居的习惯,已随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老城区改造而渐渐消失,城区的宗祠,在解放以来,被改作他用的也较多,如瞿氏宗祠就曾改为公费医疗所。江南第一祠—诚敬堂江南第一祠王家大祠堂—诚敬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期,祠堂长82.3米,宽44.3米,总面积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誉,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

祠堂建筑构思奇特。座东朝西,俯瞰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诚敬堂的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整座门楼全靠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喜鹊聚巢阁;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除大门外,另有6道小侧门,纵身分为五个层次:门廊、前厅、天井、正厅和后厅,而且祠堂的平面设计成纵阶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后厅的门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且圆形的下方刚好与中厅墙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一般,寓意“日”,这恰好与祠堂后面的“月光台”交相辉映,每年举行祭祖庆典时,旺盛的香火将后厅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因祠堂是座东朝西的,远处看来,仿佛一轮红日从东边冉冉升起,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井。后厅两口,中间的院子是一个大的天井,两边的耳房也各有一口,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形成一个品字,这也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做官有品阶。木料衔接都用木榫。

全栋祠堂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所有木料衔接部位都用木榫,没用一颗铁钉,特别是正厅的穹顶和门楼的鹊阁,这样高难度的建筑不用一颗铁钉,实在是匪夷所思,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评为国保单位的主要原因。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著存堂吴氏著存堂--河陇(贺陇)吴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称贺陇老祠。位于广东潮阳河陇村老寨内中街巷头,坐东北向西南。肇建于清嘉庆年间,以上寨老爷宫来龙入首,跌宕起伏,尽尾而结,后埕为生化脑,后沟水环抱绕过面前,前掘“水门仔”风水池,溪边溪水逆朝有情,诚为美地。 整体建筑为三进旁门砖瓦木结构“卧狮”造型,前中后脊俱飞火星檐,三山略去,设倒反照壁,内设正殿正龛,拜亭,灰岗岩石旗杆夹多座,雕栏画栋,气象万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艺随处可见。吴氏著存堂不设旁龛,正龛供贺陇(河陇)吴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岗公牌位。“破四旧”时期废弃,2005年重修。一年一祭,祀日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王氏宗祠礼嘉王氏宗祠堪称常州东南第一祠。它建立在“风水”极佳的鱼池村,它建立于明崇祯年间。王氏宗祠的面积为826.68平方米,建筑面积662.8平方米,气势恢宏,美轮美奂。据《周陈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宗祠原为五楹四进,现为四进,系经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宗祠东西两侧有两个碧水荡漾的池塘。每进的东西墙都是马头墙,且房屋一进比一进高,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廊棚连接,即使在雨天也能参观祠堂,第三第四进之间是一个宽畅的天井,可以搭台唱戏,东西都有长廊。王氏宗祠前三进的屋脊上塑有精美的雕塑,第一进为麒麟送子,第二进为双龙戏珠,第三进为吉祥如意,走进王氏宗祠仿佛进入一座艺术殿堂。王氏宗祠还准备建牌坊,同时种三棵代表王氏堂号的槐树。张氏宗祠横林张氏宗祠原建于康熙年间,历史上就有“常州城东第一祠”之称,这次修复祠堂屋面用琉璃筒瓦,显得庄严肃穆,气势不凡,祠堂共有三进和一个碑廊,张氏宗祠还有太湖石堆成的景点,有双井,还种了金桂和梅花,花木扶苏,芳香四溢。张氏是唐朝名相,大诗人张九龄兄弟的后裔,历代名人辈出,张氏宗祠的碑廊刻有张氏世系图,历代谱序,张氏历代名人介绍等,张氏宗祠仅书法遒劲的匾额就有27块,还有四副抱柱对联,一走进祠堂你就会感到它浓厚的文化气息。冯氏宗祠横林冯氏宗祠堂名为“追远堂”为余巷冯氏五房长房建造在东巷门外的“冯氏分祠”,占地约300平方米。现已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余巷冯氏原有祠堂三处:一是族人共有的“冯氏宗祠”即“伦正堂”,坐落在余巷的中央,现在是余巷菜场;一是五房长房建造在东巷门外的的“冯氏分祠”即“追远堂”,另有“愿学堂”即“竹坡宫祠”,在原余巷小学北侧。“追远堂”的主体建筑格局前后共三进,每进三开间。头进左右左右两侧分别是厨房和护祠人员居室,二进为宽敞明亮的正厅,三进庄严肃穆,供奉祖先的牌位。

二、三进之间,有穿堂相连。正厅和穿堂,匾额高悬,金碧辉煌。追远堂的主体建筑极具特色,二进与三进之间的穿廊式联结方式为追远堂所独有。大门上方的明清戏文木雕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用石灰掩盖才得以保存至今。门前的抱鼓石埋在田里40年后终又重见天日。赵氏宗祠赵氏宗祠在横林,是文化名人赵翼、赵元任的祖祠,赵翼曾在祠内主修赵氏宗谱,明朝的石柱础依然可见,祠内还保存明清石碑和墓志铭多块,有古井一口,赵氏宗祠还收藏有许多即将消失的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如石磨、油灯盏、耥耙、舂米的石臼、蚕匾、罱河泥的泥夹等,俨然是一个农具 博物馆。郑氏宗祠 浦江县郑宅郑氏宗祠,即以“孝义治家”和“一间尚义,九世同居”闻名的郑氏义门,该祠始建于元初,后多次扩建、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后期遗物,前后五进建筑,内存元代以来的碑石、牌匾以及数株苍劲的古柏。湖州南浔刘氏家庙,是清代晚期湖州南浔巨富刘镛家族的祠堂,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三年(1897)落成。位于刘氏私家园林小莲庄之内,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馨德堂、骑马楼等。照壁呈八字形,由基座、壁身、壁檐三部分组成,壁身用水磨方砖斜角铺装,檐下施青砖磨制斗拱。照壁工艺精致,造型简洁;牌坊有两座,在照壁与门厅之间,相对而立,左为“乐善好施”坊,是光绪皇帝为嘉奖刘镛长子刘安澜捐资赈济湖北水灾赐建的;右作“钦旌节孝”坊,是为旌表刘安澜妻邱氏兴建的。两坊皆为四柱三间五楼,高8·5米,坊上雕刻有双龙戏珠、鹤鹿同春、三星高照、刘海戏蟾及龙、凤、狮子、麒麟、蝙蝠、花草等吉祥图案。门厅和过厅均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正厅面阔三进间,进深十五檩,轩廊、草架结构,空间较大。正厅前侧左右各有厢房,中间是宽敞的院落天井;坐落于后院的馨德堂,为“祭毕暇余之所”,平日是悬挂刘氏先祖画像的地方,为二层楼屋。建筑布局 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祠堂,如衢县的篮氏宗祠和吴氏宗祠、嵊州市华堂王氏宗祠和玉山公祠、永嘉县永嘉郡祠和孝思祠、诸暨市边村边氏宗祠和斯宅华国公别墅(宗祠)、永康市徐震二公祠、磐安县蔡氏宗祠、常山县樊氏宗祠、庆元县举水吴氏宗祠等。

推荐第10篇:祠堂倡议书

修建小章孙氏家族祠堂倡议书

亲爱的小章我孙氏家族同胞:

祠堂是百家姓氏的形象代表和礼教圣地。我孙氏一族自始祖孙守仁和孙守忠兄弟二人自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来到束鹿(今辛集市),历经600余载,传25世。这期间,我族中的前辈人曾几度建祠,至今仍有人记得原来的前营家堂和后营家堂,但是都因为其它原故而不复存,今已经成为了民宅,想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家堂已经不可能,但建祠孝义尚在,名垂史册,人所共知。当今逢盛世,富而思源、重礼、存孝、布德。我族人念及我偌大一个孙氏家族,祖宗亡灵无栖息之所,子孙祭祀无拜谒之堂,族中议事无聚集中心,曾几次研究建祠之事。幸蒙我族中企业家孙运起会长顾念根本,开明绅士。顶力资助。这可是难逢的机遇,随成立了“修建小章孙氏家族祠堂理事会”决定:号召全族的人们,前、后营合并,重新修建孙氏祠堂,重新购买庄基地。按照一般建筑风格构造,重新修建“孙氏祠堂”既用于祭祀先祖,敬孝执礼之场所,又用于亲情联谊聚会、传播科技文化信息、移风移俗、建设精神文明的社区文化中心。结合打造人文景观,创新旅游发展环境,既有利于家族,亦有益于社会。但是工程较大,所需时间会很长,耗资也会很多,用人之多,难度之大,非我族中之人合力不能解决。

为此,特作倡议如下:

1、坚持家族事业至高无尚原则。凡族中人员不分男女,人人有责,均有义务为家族建祠捐资尽力,排忧解难,奉献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坚持殷实富裕家庭重举原则。族中率先勤劳致富的重点大户或个人,应思知恩图报,效仿先贤,大孝举义,重金赞助,彰显功德,流芳百世。 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

3、坚持族中骨干模范带头原则。凡理事会、各支族长,及社会各界公职人员和工商企业知名人士,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的同时,应以身垂范,带头捐赠资助,真情奉献。

4、坚持贡献大小分类表彰原则。凡为建祠捐资奉献者,均永久记档、刻碑表彰。 家族同胞:

光前裕后,人子之责;

积德行善,人生快事;

扬名千古,丈夫作为!

切勿错失良机,愧对先祖,贻笑后人,为一时之不决而抱憾终身!

顺祝康安幸福,万事如意!

小章孙氏家族祠堂筹建理事会 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篇2:重修张氏祠堂募捐倡议书 重修**祠堂募捐倡议书

尊敬的**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始祖来我村立基发源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已建**宗祠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祠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我们的热血族人寝室难宁,尤以族人***、等同志身体力行,积极动员和组织。“**祠堂重修组委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工作正式启动!通过组委会多次合议,预计修缮工程款达7()余万元。 族人***、同志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号召我**族亲的创业者们伸出援手,共创善举。族人张光建捐款40万,族人张玉亮也捐款10万元,其他善举如一些打工者,也慷慨解囊,你一千,他八百,暂不一一细举,这都是我**族亲的骄傲。在此,我们组委会代表**的父老乡亲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但即便如此,我们修缮工程的资金仍有缺额。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组委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子弟积极行动起米,能力不分大小,让我们齐心协力,慷慨解囊。应广大族人的提议,凡我**族人,不分年龄大小,捐款额高低不限;超过100元者,刻碑留名,以告后人。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缮宗祠礼堂之大业将指日可待。

募捐账号:中国银行

组委会主任:

副 主 任:

成 员: **祠堂重修组委会

二0一四年九月篇3:关于培建张氏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培建张氏祠堂的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张氏后裔勿忘吾祖。特倡议培建三溪口张氏祠堂!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三溪口张姓(包括17村赵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修建或培建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三溪口张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张氏一族之力,重新培建张氏祠堂(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张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符合广大宗族人的心愿。 鉴于培建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培建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

后代!

礼!

倡议人:张氏后人:张福源 张自松 张自美 2014年7月8日篇4: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早在

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

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09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子孙孝则祖祠兴,祖祠兴则宗族荣。祠堂是宗族团结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重建管氏祖祠上敬祖宗,下贻子孙,既神圣、庄重、光荣,又艰巨、艰难、艰苦。祠堂是全族之圣殿,修祠安祖靠大家,必须充分动员和凝聚我们全体族人的力量和智慧方可毕其功。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祖宗的荫庇,耕耘于祖宗故地及战斗在天南海北各条战线上的管姓子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勇于开拓,奋力拼搏,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不仅处处家业兴旺奔小康,而且还涌现了一批社会公认的创业成功人士。这是我们重修祖祠的力量和底气,是我们管氏的台柱和脊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

人,子孙不孝!是我们的共同心声。祖德堪追想当年垂训贻谋原志在范围百世,云礽咸集虽此日分支别派休忘了骨肉一家。因此,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使管氏族谱忠孝文明发扬光大,我们倡议重建管氏祠堂。修建尚需资金,对此我们呼吁不论海内海外的管氏族人都要慷慨解囊,为重修管氏祠堂,抢救族谱文明献一点孝心,进一份力量,同时企盼提供本支族谱及与老族谱的接续资料。诸位同族子弟:照应子女可随时随地,孝敬父母可年年岁岁,修祠安祖百年难遇,今生今世仅此一次而已。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今天,我们正式向大家发出倡议:恳切希望官家咀所有管家子弟及在外子弟,精神抖擞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热情踊跃参与建祠工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钱多的多出,力大的多使;不分高低穷富,不计均等得失,尽心倾力诚孝。万众一心,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共同完成重建祖祠大业!

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2009年3月1日

附: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略)

为了实现此夙愿,经我族祁东理事会讨论决定,向全体族人筹集重建祠堂续修族谱资金。筹集方式如下:

一,筹集资金活动实行不分性别、自愿捐助、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 凡自愿捐助者不分男女均名登族谱,享受理事会成员待遇。

三,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500元、非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名登建祠石雕功德榜,受后嗣敬仰。 四,直系家庭成员合计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理事会为其定制家谱一套;每人的捐助款只能计算一次,不得重复累计。

五,受国家级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10000元且品德优良、卓有建树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族谱、家谱;受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5000元且品德优良、事业有成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家谱。名人传记将制作成单行本在族人中发行,并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图文资料在祠堂内陈设。

六,捐助资金通过各房理事代受或直接存入理事会开设的建祠修谱专款专用银行帐户(开户行:,帐号:;户名:),交款人保留交款收据备查。

七,凡我族人等请将入谱家庭成员姓名、字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时、身份关系、承嗣状况、93年后已古人员生卒年月日时、各人捐款数额、住址及联系方式详细报各房理事登记入册。符合登载名人传记者,提交个人或家庭主要业绩资料一份。

外地人员可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提交上述资料。来函请寄: 收;

电子邮箱:

八,为保证续谱工作全面完整,有家属或近亲房居外地致理事会难以联络者,敬请转告本倡议内容或代为登记、捐助。

九,因祠堂基建拟定于2009年

前捐助为感。

月中旬奠基开工,望各有意于奉献族事者在此之 管氏家族祁东理事会篇5:兴修谌氏祠堂倡议书

兴修谌氏祠堂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村民,大家好!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愿景向天,自2012年5月6日晚各房代表齐聚祠堂,商量筹建祠堂一事,已初步达成共识决定新修北面祠堂,就有关细节问题向各位村民通报,希望各位村民支持、理解,通报如下:

1、关于筹集资金问题,预计修建新祠堂需资金50万元,现我村自有资金30万,资金缺口将近20万元,不足部分希望各位村民,乡官贤士踊跃捐款,决定如下,以近五年得田者每人捐款起点200元,自倡议发出之日起,即请大家踊跃捐资,可交各房代表代收,由收款人出具收款凭证。

2、如各房有在外经商或工作的能人,也希望你们进行通报,我们同样接受在外人士的慷慨解囊。凡积极为维修、保护我谌氏祠堂献计献力者,我们将刻功德碑,立于祠堂,芳名青史。

只要大家慷慨捐资,献出你的热情和爱心,在修建过程中,我们力求节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事业上,争取做到少花钱办好事,让我谌氏宗祠“返老还童”,重现她昔日的瑰丽容颜,以告慰先辈们的在天之灵,也能对后人有一个交代。

谌氏祠堂筹备委员会

1、关于村小组往年帐目问题从2012年开始计算,原老帐先放一边。

2、原来由个人出资购买的北面祠堂旁边的牛栏,经各房代表协商由村里统一原价收回,祠堂旁边搭建的小建筑,应自觉拆除,祠堂里面放置的物品,应自觉全部搬出,谢谢各位的支持!

3、各村民应本着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群策群力,望我谌氏各宗亲会,共同携手并肩合作,体现我新屋下村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献爱心敬孝道,慷慨解囊,给于赞助,顺利完成我谌氏祠堂修建为盼。

第11篇:进得祠堂

进得祠堂

周 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5日 24 版)

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抬起头,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随风入窗,顿时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祠堂里显现:在偌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蹦跳跳,在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中想入非非却装作和大人们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时一排排看过去仿佛看到祖先们依长幼次序端坐在神龛上……

当然,最有味的时候,是我们一个个“细把戏”爬上祠堂高高的戏台,半睁半闭之间,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尤其看到“黑脸包公铡了驸马”时,过瘾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还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进得祠堂,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有些寝殿后面往往还有藏书楼。我记得最初在那里搜寻到几本虫蛀发黄的线装书,如获至宝。那淡淡的书香味,让我受益终生。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及我长大一点后,祠堂里一个个斗大的字更让我着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起初,一个个字问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后来,终于有了几分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我曾见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现在,家乡正在大加宣传弘扬宗祠文化,我很以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

第12篇:进得祠堂

进得祠堂

周 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5日 24 版)

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抬起头,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随风入窗,顿时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祠堂里显现:在偌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蹦跳跳,在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中想入非非却装作和大人们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时一排排看过去仿佛看到祖先们依长幼次序端坐在神龛上……

当然,最有味的时候,是我们一个个“细把戏”爬上祠堂高高的戏台,半睁半闭之间,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尤其看到“黑脸包公铡了驸马”时,过瘾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还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进得祠堂,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有些寝殿后面往往还有藏书楼。我记得最初在那里搜寻到几本虫蛀发黄的线装书,如获至宝。那淡淡的书香味,让我受益终生。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及我长大一点后,祠堂里一个个斗大的字更让我着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起初,一个个字问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后来,终于有了几分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我曾见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现在,家乡正在大加宣传弘扬宗祠文化,我很以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

第13篇:祠堂祭文

某某耿氏宗祠祭文

维公元二〇一二年某月某日: 岁逢壬辰,时值仲春。日月其光,覆之载之。惠物无疆,四时攸序,万品昭彰。为抒敬祖之情,壮家族之声,主祭人某某地×房嗣孙××率××、××、××等族人代表谨致祭于高阳祖祠前曰: 殷商肇造,祖乙以始。三示并祭,中宗兴商。迁都于耿,以地为氏。温地发祥,鲁豫陕冀。郡望高阳,拜井堂传。汉室众耿,精忠英勇。明室以降,耿耿丹心。高阳一系,源远流长。丁繁数千,瓜瓞绵长。感祖洪恩,致祭家堂。遵循旧礼,祈福无疆。

先祖功德,荫我子孙。先祖家风,振我族帮。聆铭祖训,万代以遵。秉承祖志,再创辉煌。振兴家业,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代有贤良。百业精英,桂馥兰芳。世间万事,志在必偿。为族昌盛,众志扶帮。为国效力,纵横疆场。为官清正,众民颂扬。为师敬业,桃李芬芳。从商创业,物阜家丰。从医济世,救死扶伤。从工学艺,技臻化境。从农耕植,粮满仓囤。勤以兴业,物有余阜。俭以持家,用有余度。躬以自耕,食有余粮。静以治学,腹有鸿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家和事兴,地久天长。时逢盛世,国富民强。天清气瑞,风清云祥。高阳嗣孙,拜井传人,朱巷耿氏,恭祭祖祠。先祖功德,千秋流芳。尚飨。

第14篇:祠堂正在消失

祠堂正在消失

经济观察报记者韩雨亭福州市乌龙江畔胪雷村陈氏祠堂,迄今已有730年历史,在当地拥有显赫地位。陈氏家族奉行耕读传家,历经九世,人丁兴旺,走出无数知名“乡贤”。当代最著名者应属数学家陈景润。

不过,这个承载着家族悠久历史的祠堂,正四面楚歌,随时面临被拆迁的危险,现在它已是一座被废墟围困的孤楼。“也就一年的时间,记忆中的童年没有了。”年轻村民陈少辉呆立在陈氏祠堂前,说话声音低沉,走路时也尽量蹑手蹑脚,生怕惊扰了那些摆设在祠堂里的先祖。

眼前是一个让陈氏族人不忍直视的画面,曾经绿树掩映的秀丽乡村风貌荡然无存。祠堂四周,全是大规模拆迁留下的断壁残垣,垃圾遍地,废弃的砖瓦和枯黄的老树,大祠堂不远处本来是一条河涌,可是后来村里几乎所有的河涌都被填了,修路建房,曾经清澈见底的溪流如今变成了臭水沟,让人不胜唏嘘。

不过,让陈少辉略感安慰的是,废墟中的陈氏祠堂依旧保持着往日风采,飞檐翘角、耸峙壁立的青砖大墙前,端坐着一对石狮,昂然雄踞。抬头望,门墙顶部的青石上镂刻着泥塑浮雕,彩绘着历史典故,人物栩栩如生。

祠堂正面直书日本明治大学博士陈昌瑞先生题写的“胪峰陈氏祠堂”,显著位置摆放着陈氏家族的名人先贤的牌匾,他们代表了这个家族的荣耀。尽管当地政府反复承诺不拆祠堂,未曾想就在前几天,部分村民才知道,陈氏祠堂即将面临拆迁的命运。“祠堂是村里的灵魂,以前拆我们的私宅倒好说,但现在政府又要拆掉祠堂,我们肯定不会答应。”胪雷村老人会会长陈秀光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曾经分散各地的村民正在动员起来,以合力保卫祠堂。

保卫祠堂

作为闽中望族,胪雷村陈氏家族一直保留着良好的耕读传统。据统计,明、清两代中试秀才、举人和进士者共有46人。近现代也是名人辈出,最有影响力的可能是曾任民国政府海军部长的陈绍宽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是二十五世御房二支,1991年回到胪雷村省亲,也最先进入该祠堂拜祖,他的故事一直都是陈氏族人的骄傲资本。

从胪雷村走到台湾的名人也举不胜举,协助梅贻琦在台创办并继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可忠;1945年被派往台湾接受日本投降的台北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后任台湾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陈丞城;1981年从台湾去美国在洛杉矶创办《国际日报》的陈韬。 即便当今,该村里也出了很多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人才,更是著名的侨乡,旅外华侨遍布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目前这座占地约4亩规模恢弘的陈氏祠堂,经历几次修缮,1947年由陈绍宽亲自主持修缮,名列福州众多宗祠之首。作为涉台、涉侨建筑物,改革开放后,由海外宗亲再度集资修缮。故此,祠堂充当了和海外华侨联系的纽带,但凡村里组织祭奠先祖的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都会不远万里奔赴至此,寻根叩祖。

作为中国传统家族精神和文化纽带,祠堂在北方地区几已消失殆尽,但在南方地区却得以存留。陈氏祠堂更是一直有着强大的吸附力和号召力。最好例证是每年为村里老人庆祝拗九节而在祠堂举办的“千叟宴”,该传统已经坚持了32年。“千叟宴”场面极其壮观,祠堂门外支起了七八口直径1米的大锅,百名厨师齐刷刷手拿铁勺,左右开弓,为几千名老人炒菜做饭,200张圆桌摆满了祠堂的各个角落。

戏台也是见证,每年都有数场闽剧在此上演,除了本村人,附近也有村民前来观赏。“站得到处都是人。”胪雷村祠堂管理委员会会长陈正宝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最辉煌时,每月戏班都会带着鼓、钹,到这个舞台表演那些讲述爱情、背叛、英雄和王朝的故事,这个由锣鼓、丝竹和演员唱腔组成的乡村记忆,是这个村子传统的一部分。

“福州好多闽剧演员最喜欢在这里演戏,因为我们祠堂戏台最大,现在没办法演了。”陈正宝说这句话时,骄傲中难掩落寞。的确,曾经华丽的戏台如今沾染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繁华落尽,犹如胪雷村命运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福州火车南站的兴建和使用,经过几轮的大拆大建,这座历史文化名村被夷为平地,村民四处散居,元气大伤。在浩荡的拆迁中,陈景润的故居也未能幸免,目前,这位蜚声世界的数学家在村里留下的足迹唯有陈氏祠堂。

此前在拆迁胪雷村时,福州市当地政府反复承诺不拆祠堂,未曾想就在前几天,部分村民才知道,陈氏祠堂即将面临拆迁的危机。“这个祠堂是村里的灵魂,祖祖辈辈传下来,历代祖先牌位都在里面,当年修建祠堂就是为教育下一代。以前拆我们的私宅倒好说,但现在政府又要拆掉祠堂,我们肯定不会答应。”胪雷村老人会会长陈秀光对经济观察报说。

“我们已经动员起来了。”陈秀光说。曾经星散福州各地的村民开始重新集结,同时村委会、祠堂管委会、老人会和部分村民之间形成价值共识和利益共同体,以此合力打一场祠堂“保卫战”。

与时间赛跑 对陈秀光而言,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对手是强大的行政和商业力量,决心保卫祠堂的只有几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数十年来,村里的年轻人为找工作而迁移到城市。过去几年,随着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又使村民进城的步伐加快,城市周边乡村拆迁与反拆迁的对峙不断上演。

如今,又轮到了胪雷村。84岁的陈依明告诉经济观察报,“拆迁都搞了七八年。”这位胪雷村最早的支部书记,如今正像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准备为陈氏祠堂的命运奔走。

胪雷村人对拆迁的抵抗曾让政府被迫做出让步。不过胪雷村被拆迁后,村民散居各地,传统乡村的人际结构被改变。更现实的是,年轻人都忙着挣钱,无暇顾及村务,“昔日团结的村庄变成一片散沙”。

陈氏祠堂的风险也日渐临近,村民们却浑然不知。2013年11月份,福州本土的房地产公司——阳光城集团以39.1亿元竞得福州火车南站附近300亩地,这其中就包括陈氏祠堂。在村民们看来,政府既然已经承诺,就不可能拆祠堂。“从现在情况上看,政府违背了承诺,已经悄然更改了用途。”福建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教授林怡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她是介入福建祠堂保护的重要学术界人士。

学者们卷入到这场祠堂保护运动完全是意外。2014年4月15日,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一行数人,调研考察陈绍宽故居和其主持修建的胪雷陈氏祠堂。眼前的一切让几位学者“十分难受”,胪雷村已成一片废墟。祠堂附近拥有百年历史的陈景润祖居也片瓦无存,此前政府曾承诺保护。陈绍宽故居虽然保住了,但它孤零零立在大马路对面,和村庄分离开了。

陪同考察的村干部忧心忡忡地告诉几位学者:“我们现在很担心祠堂能不能保得住,听说把我们整个村庄都卖给阳光房地产公司了。”

目前,村民都不知道祠堂命运如何,传闻是祠堂也被卖了,要在村外围盖个新祠堂。胪雷村没人答应把祠堂卖掉,前几年政府答应不会拆祠堂,但现在村庄都被拆成了废墟,政府也没派任何人员给村里讲祠堂怎么办。外界传闻让村委干部寝食难安,他们委托学者到上级部门一探究竟。“如果政府瞒着我们村民把我们祠堂给卖了,全村百姓绝不会答应。”一位村委干部说。

接下来的两天,几位学者与阳光城集团取得了联系,得到明确答复:“政府已经把祠堂连同村庄卖给了公司,但拆迁由政府负责,不关阳光的事,作为公司无权限干预。”林怡和几位学者将此讯息转告胪雷村干部,他们万分惊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希望学者帮助向上级部门反映。 4月18日,学者们鉴于陈氏祠堂历史悠久,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于是将村民诉求形成文字,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并电话、短信联系仓山区政府主要领导、文物局领导等,建议紧急处置该事件,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这几乎是在与时间赛跑。4月20日,被拆迁后散居在外的胪雷村委、村党支部、村老人会主要人员冒雨回到胪雷祠堂集中,商讨这件事。村两委和村老人会联合盖章,请求学者尽快把有关报告帮助送到上级领导手中。

未知的结局

4月21日,几位学者再次设法将村民诉求呈送仓山区、福州市主要领导。并从仓山区得到回复,“会尽快与福州有关规划部门沟通反映。”随后,学者又借机会将有关陈氏祠堂的调研报告呈送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

不过,区、市两级政府的回复并不乐观。仓山区主要领导回复称:学者们反映情况与事实基本相符,但规划是福州市有关部门在做,拆迁工期已经被耽搁,区里也耽搁不起,最迟不能拖过5月10日,如果近期上级领导没有新的批示,只好“对不起了”。

福州市委有关领导则回复学者们:“下周请专家对祠堂再做调研论证:是否涉台和是否是文物,然后再做决定。”次日,学者再次致电区、市文物局领导,请求:“如果召开专家论证会,有关教授应到场。”

在城市建设中,文物部门的弱势,让几位学者意识到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文物论证上很不现实。也许从涉台文物和两岸关系角度,或许会有一线希望。

4月29日,几位学者将村民有关保护祠堂的诉求反映至台盟省委、台盟中央领导,台盟领导高度重视,请学者们立即将该祠堂资料呈送福建省文物局和福州市文物局领导。

此事开始引起福建省、福州市文物局重视,于当天下午派市、区文物干部到祠堂现场调查,发现该祠堂主体结构依然存有陈绍宽1947年亲自设计修缮的部分。学者们奔走的同时,胪雷村也开始行动。村里一些年轻人暂时停掉了自己在城里的工作,加入到这场祠堂保卫战当中,祠堂寄托了乡土社会中他们的精神归属。“这里的大树、祠堂和清澈的溪水,就是我在这里的全部童年记忆,哪怕他后来做生意,我在城里买了房,但都经常会回到村里,住上两天。”一位年轻人说。听说祠堂面临拆迁,他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奔走呼号,目前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前来探访的学者及媒体记者开车。

村民开始成立分工明细的临时保卫祠堂小组,有人负责筹措经费;有人负责将情况汇报给海内外陈氏家族嫡亲和后人;也有人负责向前来调研者介绍陈氏宗祠的历史渊源和典故;还有人负责将祠堂重新打理得干干净净,让观者感受到宗祠文化的肃穆。同时,还有人日夜巡逻看守,防止“意外火灾”。

保卫小组一方面要保卫祠堂,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激烈冲突。多位保卫小组成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他们发现村里已经“潜流暗涌”。

这也正是学者们担心所在。林怡表示,“作为学者,我们将努力促使各级政府部门尽快与村民沟通,希望事态能够朝着政府与村民双赢的结局发展。”

不过,目前看来政府更改规划已经十分困难。同时政府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另外找一块地,政府出资1300万元,重新盖一个新的陈氏祠堂。

在学者和村民看来,这是一个没有诚意的解决方案,首先论价值,仅祠堂土建就不止1000多万,更不要讲四亩的土地了。最核心的是,当地政府只将“物”列入评价体系,忽略了祠堂作为家族传承的风俗和文化价值。

“以前祖宗选地方都是有看风水的,几百年的风水和牌位,都不是乱放乱挂的,每次重修都要举行慎重的仪式,怎么能说拆就拆?”一位村民说。

残酷的“乡愁”

胪雷村祠堂面临拆迁只是福州城市扩张的一个缩影。今年,福州正在力求变成中国东南沿海又一座“超级城市”,计划到202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将达到400万,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城市疯狂的扩张计划,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拆大建,正让传统乡村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而在中国南方地区,随着乡村消失的还包括承载了村庄传统和习俗的祠堂。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刘泓说,“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愁,全都拆没了。祠堂在今天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要,尤其对于现代化社会。”

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他在去年和今年福建省“两会”上均提出要保护乡村祠堂。在他看来,保护祠堂就是留住乡愁,传统村落中很重要就是群居的家族生存方式,家族最重要的就是祠堂。

乡村里蕴藏着巨大的文化遗产正在被日益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约97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80%左右来自乡村。在学者们看来,如果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保留祠堂、老屋这种传统文化符号,可能是城市建设最理想的未来。不过在现行的“以土地换资金”的改造逻辑下,这样的图景或许只是想象。乡土社会祠堂和城市建设矛盾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和保护祠堂相比,豪华酒店、高档社区才能让城市更有面子。

如何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及中央提出的保护好祖国的青山绿水,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显然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即便中央三令五申,依然无法阻止一些地方政府的“造城”冲动。为更有利于进行土地统筹、推动城镇化运动,福州市政府成立了“福州市土地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任由福州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不过在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利平看来,“这场宣称为改造乡村面貌的城镇化运动,却在执行过程中和主旨背道而驰,从目前看来,地方政府仍然希望用土地财政带来新的一波增长。但是这种用粗暴的行政和商业力量斩断了传统乡村的人文结构,为未来的矛盾冲突埋下隐患。”

尽管宗祠在乡村社会实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也越来越低,作为宗族也渐渐成为一种隐形的存在,但在王利平看来,祠堂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肯定有它的价值。既为地方基层治理中,提供了维持社会稳定的“缓冲”地带;也为传统的延续提供了载体,很多家族成员的精神和人格教育都在祠堂里那些先贤的故事当中无形的完成了。而如果地方政府为了眼前利益拆掉祠堂,意味着动了家族的精神“奶酪”。

事实也正如此,当胪雷村准备用学者上书保卫祠堂时,距离五公里左右的浦下村刘氏祠堂此刻也正“四面楚歌”,村民们也正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场祠堂保卫战。

刘氏祠堂历史迄今600多年,1480年左右建成,目前供奉了1100尊祖宗的神宗牌位。历代都有重修,现在这座祠堂是2006年刘氏家族筹资数百万元修缮的,所谓重修,只是把破碎了的材料进行更新,因为祠堂要保留历史传统,故此地基始终未变,所有规格款式都是按过去的保留下来。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幅闽中水乡景色,祠堂、老屋、江水、榕树„„谁也没想到一年后这里就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城中村”,犹如镶嵌在高楼大厦之中。大面积的湿地被填埋,一栋栋高耸的“江景房”拔地而起。那种神速让村民猝不及防,快到几头奶牛都来不及杀,躺卧在大榕树下无草可吃。

仓山浦下村有划龙舟的传统,村里每年都要举行划龙舟比赛,该村龙舟队已经连续几年摘得福州市龙舟赛桂冠。听闻刘氏祠堂即将面临拆迁,村民们纷纷群情激昂。 浦下村刘氏宗祠老人会会长刘光安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我们不怕政府派人来,大家沟通下,让他们了解民意,就怕他们不来。”

作为老人会会长,他深切体会到祠堂对于社会稳定的价值,他说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哪怕从村里走出去的暴徒,或者地痞流氓,只要来到祠堂,都会对族长们规规矩矩,不敢轻举妄动。”他说。

他认为:“祠堂本身就具有教育及共建和谐社会功能,作为政府,应该帮助我们管好、保护好传统祠堂才对,而不是随便一声令下就拆了。”

第15篇:祠堂建设研究

祠堂建设研究

祠堂风水各方面的讲究

一、选址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 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园相胜、小中见大等涵构。其环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左右护卫,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按风水定律:“左环右抱必有气”。这是生气、灵气和福气择地通常背实向虚,十分讲究方位,一般坐北朝或者坐西朝东,也有根据特殊龙脉条件选择的其他方位的。

二、规模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是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结构,厢房双坡两层楼屋硬山。“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没有院落。“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另外也有“三纵三横”的布局,建筑形式以硬山为主,中路为三开间三进深的建筑群。由于社会环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现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门和四周高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进门一天井,一间享堂。

三、款式

1、瓦作:瓦作分大式,小式两种做法。歇山与硬山各项瓦顶做法属于大式建筑做法;硬山、悬山例属小式做法,所定规矩尺寸都是按五檩前山廊山柱式大木做法例而定。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卷棚顶、盝顶等。此外还有不同屋顶的组合形式及重檐形式。一般祠堂均是硬山、悬山砌法。故祠堂两山山墙。有随大小式建筑硬山与悬山房分别墀头风与五花成造两种做法;硬山房屋顶只有前后两面坡,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两端的山檐与山墙墙头齐平。山面裸露没有什么变化,显得质朴坚硬,故称之硬山屋顶。首先是悬山房山墙,上身采用五花成造或前后通平做法,挑山山墙或随屋坡形势一直砌到各步檩下如硬山做法,悬山屋顶与硬山屋顶较为接近,也是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所不同的是,山墙上部的屋檐是突出在墙外,处于悬空状态故称悬山。其次有榫卯:木结构的灵魂,它们是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越有压力就会变得越牢固。

2、粱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种,其本质差异在于,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檩条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檩外,直接承托檩条是梁。梁的形态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为经过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结构。

3、廊庑:有屋顶的通道,供通行、遮阳、防雨、休息、游憩之用。

4、门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门窗隔扇、横披、支窗、帘架、单扇或双扇棋盘门,实榻大门、木顶隔、隔断,壁板、护墙板、木栏杆之类制作安装统属装修木作。

5、斗拱:斗拱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放的昂组成,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斗拱是中国木构件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

6、屋顶吻:屋顶吻是屋顶上正脊两端的装饰物件,古代的殿堂式建筑物上常用。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不同的样式。

7、栅门:古代的一种门,立柱间有上下枋,枋间有便于通风的栅栏状透空木门,额枋上有斗拱,上覆短檐,有的石柱冲天出头。

四、装饰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以彩画和雕刻为主,两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特色,彩画起着保护木料和美化建筑的双重作用,雕刻则赋予建筑造型生动。建筑色彩起始于汉初营建的未央宫,汉代的红白配合的外观色调,沿袭至唐未变;宋、元有较大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到明代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手法,并且制度化,南北方因气候、习俗、及各地的风情,也有差别,在南方,四季常青,山明水秀,景色怡然,绿色掩映。房屋一般使用灰色、黑等色彩,白墙灰瓦,栗、黑、墨色的梁架柱,和周围的环境或调和或称对比,秀丽雅谈,意蕴深远,婉转有情致。清代的彩画主要有三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彩画色调繁多,琳琅满目,也各有其独特的成就。建筑雕刻技术始于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的泥塑,隋唐、宋元时期有了划时代的深度发展,到明清两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使砖雕、木雕、石雕各具特点,石雕、砖雕主要作为外观装饰,集中使用在台基、大门或厅堂、山头、屋脊等处,木雕主要作为内檐装饰,特殊建筑装饰也使用鎏金技术。雕刻一直是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合了雕刻的技术手法和故事传说,文学题材等艺术,将不同时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象等巧妙地组合在木、石、砖上,令人遐思,发人深思。一个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国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涵及民俗趋向。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祠堂建筑特色祠堂建筑具有规模宏大,造型庄重,建筑精美,讲究风水等特色。祠堂讲究门面造型,样式不同于普通民居建筑,人们一看便知是祠堂。祠堂常见造型有牌坊式和庙宇式两种:

1、牌坊式原是统治者赐立的,用以表彰显宦望族、忠义之士和贞节之妇的一种荣誉建筑,立于被表彰者的住宅前面,是独立的建筑物。后来,有的官僚望族就把这种建筑造型运用到自己的住宅建筑。

2、庙宇式建筑造型,因为祠堂就是由宗庙、家庙演变过来的,其性质也是“庙”,只不过普通庙宇供奉的是佛、道之神,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神而已。目前,石灰铺镇范围的祠堂造型多数是庙宇式建筑造型。旧时,建筑祠堂之前请地理风水先生或村中懂地理天文的长辈先察看地形,观其山川走势、“龙”、“局”、“水”等情况,审其阴阳凝聚、南北朝向,精心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择黄道吉日,动工兴建祠堂。祠堂大门前筑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祠堂的上下厅之间,有一天井,这都与风水观念有关。建祠堂讲究风水,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来更好地获得祖先的保佑,以使得族运长久,人财两旺。风水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与崇祖文化有一定的联系。祠堂功能作用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联宗与收宗、推广文教以及文化职能(公益性)等功能。

1、在祠堂宗亲聚会议事,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2、祠堂办学。旧时,多数祠堂就是学校。如解放初期,我镇子塘钱塘包氏祠堂就曾办学校,其傍屋也称“房书下”。

3、旧时,祠堂都有祠产,有祭田、义田、儒资田等,也叫作“众公田”。义田的收入用于救济族中的鳏、寡、孤、独等贫疾者及赈荒和修祠建庙、造桥铺路等公益事业的摊派或捐赠。儒资田则专用于兴学和资助族人参加科举,族内子弟外出参加考试的,提供路费,考取的,祠堂(众公)出资助学。祭田用来举办祭祖仪式的费用等.4、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做到综文献,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风,敦亲情,扬先德,志现状。正如孙中山论族谱所述:“《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我们从祠堂内的堂匾、对联以及历代宗亲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谱等,可以了解到该族姓人和后人,了解族姓的产生、发展,以及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

第16篇:修缮祠堂倡议书

篇1:修缮宗祠募捐倡议书

修缮宗祠募捐倡议书

尊敬的萧氏宗亲、兄弟姐妹及萧氏后人:你们好!

萍西陂头萧氏宗祠自1821年建成以来一直为子孙后代所敬仰,春夏秋冬辗转,风风雨雨浸蚀,历经数百年沧桑,仍保存至今,但已经是破烂不堪。为倡导崇贤敬祖,饮水思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缅怀祖先,弘扬先祖创业精神,启迪后辈;为使宗祠恢复当年风采,彰显宗祠气派。由萧氏前辈等发起,多次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在原址上作一次全面重修,因工作量大,所需费用也多。现予以广泛倡导并征求意见,收集踊跃乐捐意向。百年大计,佑福子孙,期待所有萧氏子孙的全力参与!

萍西陂头萧氏宗祠理事会

xx年6月30日 篇2:韩氏祠堂重修倡议书

倡 议 书

尊敬的韩氏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愿景向天。 韩氏一族来韩寨居住,历时已久,经世流年,族人秉五峰山神灵之光照,承茹水河浩浩之恩泽,感天地之灵,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世代族人崇人文,尚德操、重大义,先后数次动十方愿景,携千家之臂力,你一砖我一瓦,随喜出资,倾情修葺助建山庙,造就无量功德,影响甚远。韩氏族人历史上先贤众多,近代亦是名人辈出,政界、军界、知识界、工商界成名成家之辈更是不胜枚举,真乃“代有贤良光史册,今有名哲效先贤”,是为族人之欣慰、之骄傲!现今境内韩姓人氏已有近万之众,无疑是县境内一大姓旺族。韩氏宗族,史有祠堂,曾因偏迁,就地窄狭,其势低陋,面貌破败,近年虽有修缮,但仍未改其旧观。富而溯源,思祖敬宗,是我们民族传统之美德。今逢盛世,百废俱兴,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韩氏宗祠,势在必行。如之共缅圣祖,光大先辈之业绩,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环境,福延后代,惠泽乡里,庇佑子孙。

子孙孝则祖祠兴,祖祠兴则亲族荣。抚养子女可朝朝夕夕,孝敬父母可岁岁年年,然建祠安祖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们后世子孙义不容

辞的神圣担当和光荣之使命。修祠建堂业之崇高,行之艰巨。要修建好韩家祠堂,必须凝全体族人之心,聚全体族人之力,启全体族人之智慧。故此正式向族人发出倡议:敦请韩氏族亲奔走相告,广言宣倡,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共扶祈愿,共襄盛举,其庄其德,不论分文,滴滴充盈天地,点点利益无边,心心普皆回向,十方同归正觉。值此盛缘,仰望万方慷慨德义,祈待勘石以记,流芳后园,其景普天。为倡行憧憬之业,经宗族共议,成立修建韩氏宗祠宗亲会,负责筹资、筹建事宜。宗亲会内设日常工作组,由xx等人组成,负责建祠日常事务。

宗祠重建为古建结构,前临小院,砌石阶雕栏相通。备于明春动工,约半年工期。为如期竣工,于今冬完成土建基础、材料购置及木工等工作。建祠预计需用资金20万元左右。族亲同心结善举,随缘乐助臻福祉。凡举善款者请与宗亲会人员联系,时间从即日起截至2011年农历正月28日。

韩氏子孙祭祖圣堂,宏德圣浆泽被万方。

祖德泱泱,祖祠煌煌;

万世永垂,方土永康!

韩氏宗亲会

2010年农历10月15日

篇3: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早在

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

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09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

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2009年3月1日

附: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略)

为了实现此夙愿,经我族祁东理事会讨论决定,向全体族人筹集重建祠堂续修族谱资金。筹集方式如下:

一,筹集资金活动实行不分性别、自愿捐助、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 凡自愿捐助者不分男女均名登族谱,享受理事会成员待遇。

三,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500元、非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名登建祠石雕功德榜,受后嗣敬仰。

四,直系家庭成员合计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理事会为其定制家谱一套;每人的捐助款只能计算一次,不得重复累计。

五,受国家级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10000元且品德优良、卓有建树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族谱、家谱;受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5000元且品德优良、事业有成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家谱。名人传记将制作成单行本在族人中发行,并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图文资料在祠堂内陈设。

六,捐助资金通过各房理事代受或直接存入理事会开设的建祠修谱专款专用银行帐户(开户行:,帐号:;户名:),交款人保留交款收据备查。

七,凡我族人等请将入谱家庭成员姓名、字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时、身份关系、承嗣状况、93年后已古人员生卒年月日时、各人捐款数额、住址及联系方式详细报各房理事登记入册。符合登载名人传记者,提交个人或家庭主要业绩资料一份。

外地人员可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提交上述资料。来函请寄: 收;

电子邮箱:

八,为保证续谱工作全面完整,有家属或近亲房居外地致理事会难以联络者,敬请转告本倡议内容或代为登记、捐助。

九,因祠堂基建拟定于2009年

前捐助为感。

月中旬奠基开工,望各有意于奉献族事者在此之 管氏家族祁东理事会 篇4:重修张氏祠堂募捐倡议书

重修**祠堂募捐倡议书

尊敬的**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始祖来我村立基发源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已建**宗祠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祠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我们的热血族人寝室难宁,尤以族人***、等同志身体力行,积极动员和组织。“**祠堂重修组委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工作正式启动!通过组委会多次合议,预计修缮工程款达7()余万元。

族人***、同志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号召我**族亲的创业者们伸出援手,共创善举。族人张光建捐款40万,族人张玉亮也捐款10万元,其他善举如一些打工者,也慷慨解囊,你一千,他八百,暂不一一细举,这都是我**族亲的骄傲。在此,我们组委会代表**的父老乡亲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但即便如此,我们修缮工程的资金仍有缺额。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组委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子弟积极行动起米,能力不分大小,让我们齐心协力,慷慨解囊。应广大族人的提议,凡我**族人,不分年龄大小,捐款额高低不限;超过100元者,刻碑留名,以告后人。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缮宗祠礼堂之大业将指日可待。

募捐账号:中国银行

组委会主任:

副 主 任:

成 员:

**祠堂重修组委会

二0一四年九月 篇5:关于重新修建律坪傅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律坪村傅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傅氏子弟们:

始祖傅氏公祖明朝初年,始祖从山前迁入律坪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二世矣。始祖一系傅氏后代,现大多定居樟树市吴城乡律坪傅家村。可谓祖德广远,佑我傅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明清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傅氏宗祠,塑像立碑,置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傅氏之文脉。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傅氏祠堂于**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加上八年前的一场大火,已是苦不堪言。幸好04年我族傅林儒先生慷慨解囊自费将前厅修建,现又全部倒塌,数十年来,傅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各地,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身为傅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13年冬至,重建傅氏祖祠再次提到傅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

“傅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向外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

第17篇:建祠堂倡议书

修建小章孙氏家族祠堂倡议书

亲爱的小章我孙氏家族同胞:

祠堂是百家姓氏的形象代表和礼教圣地。我孙氏一族自始祖孙守仁和孙守忠兄弟二人自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来到束鹿(今辛集市),历经600余载,传25世。这期间,我族中的前辈人曾几度建祠,至今仍有人记得原来的前营家堂和后营家堂,但是都因为其它原故而不复存,今已经成为了民宅,想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家堂已经不可能,但建祠孝义尚在,名垂史册,人所共知。当今逢盛世,富而思源、重礼、存孝、布德。我族人念及我偌大一个孙氏家族,祖宗亡灵无栖息之所,子孙祭祀无拜谒之堂,族中议事无聚集中心,曾几次研究建祠之事。幸蒙我族中企业家孙运起会长顾念根本,开明绅士。顶力资助。这可是难逢的机遇,随成立了“修建小章孙氏家族祠堂理事会”决定:号召全族的人们,前、后营合并,重新修建孙氏祠堂,重新购买庄基地。按照一般建筑风格构造,重新修建“孙氏祠堂”既用于祭祀先祖,敬孝执礼之场所,又用于亲情联谊聚会、传播科技文化信息、移风移俗、建设精神文明的社区文化中心。结合打造人文景观,创新旅游发展环境,既有利于家族,亦有益于社会。但是工程较大,所需时间会很长,耗资也会很多,用人之多,难度之大,非我族中之人合力不能解决。

为此,特作倡议如下:

1、坚持家族事业至高无尚原则。凡族中人员不分男女,人人有责,均有义务为家族建祠捐资尽力,排忧解难,奉献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坚持殷实富裕家庭重举原则。族中率先勤劳致富的重点大户或个人,应思知恩图报,效仿先贤,大孝举义,重金赞助,彰显功德,流芳百世。 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

3、坚持族中骨干模范带头原则。凡理事会、各支族长,及社会各界公职人员和工商企业知名人士,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的同时,应以身垂范,带头捐赠资助,真情奉献。

4、坚持贡献大小分类表彰原则。凡为建祠捐资奉献者,均永久记档、刻碑表彰。 家族同胞:

光前裕后,人子之责;

扬名千古,丈夫作为!

切勿错失良机,愧对先祖,贻笑后人,为一时之不决而抱憾终身!

顺祝康安幸福,万事如意!

小章孙氏家族祠堂筹建理事会 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篇2: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早在

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

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09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子孙孝则祖祠兴,祖祠兴则宗族荣。祠堂是宗族团结和力量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重建管氏祖祠上敬祖宗,下贻子孙,既神圣、庄重、光荣,又艰巨、艰难、艰苦。祠堂是全族之圣殿,修祠安祖靠大家,必须充分动员和凝聚我们全体族人的力量和智慧方可毕其功。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祖宗的荫庇,耕耘于祖宗故地及战斗在天南海北各条战线上的管姓子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勇于开拓,奋力拼搏,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不仅处处家业兴旺奔小康,而且还涌现了一批社会公认的创业成功人士。这是我们重修祖祠的力量和底气,是我们管氏的台柱和脊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

人,子孙不孝!是我们的共同心声。祖德堪追想当年垂训贻谋原志在范围百世,云礽咸集虽此日分支别派休忘了骨肉一家。因此,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使管氏族谱忠孝文明发扬光大,我们倡议重建管氏祠堂。修建尚需资金,对此我们呼吁不论海内海外的管氏族人都要慷慨解囊,为重修管氏祠堂,抢救族谱文明献一点孝心,进一份力量,同时企盼提供本支族谱及与老族谱的接续资料。诸位同族子弟:照应子女可随时随地,孝敬父母可年年岁岁,修祠安祖百年难遇,今生今世仅此一次而已。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今天,我们正式向大家发出倡议:恳切希望官家咀所有管家子弟及在外子弟,精神抖擞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热情踊跃参与建祠工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钱多的多出,力大的多使;不分高低穷富,不计均等得失,尽心倾力诚孝。万众一心,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共同完成重建祖祠大业!

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2009年3月1日 附: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略)

为了实现此夙愿,经我族祁东理事会讨论决定,向全体族人筹集重建祠堂续修族谱资金。筹集方式如下:

一,筹集资金活动实行不分性别、自愿捐助、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 凡自愿捐助者不分男女均名登族谱,享受理事会成员待遇。

三,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500元、非务农人员个人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名登建祠石雕功德榜,受后嗣敬仰。

四,直系家庭成员合计捐助达1000元以上者,理事会为其定制家谱一套;每人的捐助款只能计算一次,不得重复累计。

五,受国家级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10000元且品德优良、卓有建树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族谱、家谱;受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或个人捐助达5000元且品德优良、事业有成者,理事会为其编撰名人传记载入家谱。名人传记将制作成单行本在族人中发行,并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图文资料在祠堂内陈设。

六,捐助资金通过各房理事代受或直接存入理事会开设的建祠修谱专款专用银行帐户(开户行:,帐号:;户名:),交款人保留交款收据备查。

七,凡我族人等请将入谱家庭成员姓名、字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时、身份关系、承嗣状况、93年后已古人员生卒年月日时、各人捐款数额、住址及联系方式详细报各房理事登记入册。符合登载名人传记者,提交个人或家庭主要业绩资料一份。

外地人员可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提交上述资料。来函请寄: 收;

电子邮箱:

八,为保证续谱工作全面完整,有家属或近亲房居外地致理事会难以联络者,敬请转告本倡议内容或代为登记、捐助。

九,因祠堂基建拟定于2009年

前捐助为感。

月中旬奠基开工,望各有意于奉献族事者在此之 管氏家族祁东理事会篇3:关于重新修建律坪傅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关于重新修建律坪村傅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傅氏子弟们:

始祖傅氏公祖明朝初年,始祖从山前迁入律坪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二世矣。始祖一系傅氏后代,现大多定居樟树市吴城乡律坪傅家村。可谓祖德广远,佑我傅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明清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傅氏宗祠,塑像立碑,置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傅氏之文脉。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傅氏祠堂于**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加上八年前的一场大火,已是苦不堪言。幸好04年我族傅林儒先生慷慨解囊自费将前厅修建,现又全部倒塌,数十年来,傅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各地,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身为傅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2013年冬至,重建傅氏祖祠再次提到傅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

“傅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向外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傅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修傅氏宗祠领导小组

2014年2月17日篇4:兴修谌氏祠堂倡议书

兴修谌氏祠堂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村民,大家好!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愿景向天,自2012年5月6日晚各房代表齐聚祠堂,商量筹建祠堂一事,已初步达成共识决定新修北面祠堂,就有关细节问题向各位村民通报,希望各位村民支持、理解,通报如下:

1、关于筹集资金问题,预计修建新祠堂需资金50万元,现我村自有资金30万,资金缺口将近20万元,不足部分希望各位村民,乡官贤士踊跃捐款,决定如下,以近五年得田者每人捐款起点200元,自倡议发出之日起,即请大家踊跃捐资,可交各房代表代收,由收款人出具收款凭证。

2、如各房有在外经商或工作的能人,也希望你们进行通报,我们同样接受在外人士的慷慨解囊。凡积极为维修、保护我谌氏祠堂献计献力者,我们将刻功德碑,立于祠堂,芳名青史。

只要大家慷慨捐资,献出你的热情和爱心,在修建过程中,我们力求节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事业上,争取做到少花钱办好事,让我谌氏宗祠“返老还童”,重现她昔日的瑰丽容颜,以告慰先辈们的在天之灵,也能对后人有一个交代。

谌氏祠堂筹备委员会

2012年5月7日

1、关于村小组往年帐目问题从2012年开始计算,原老帐先放一边。

2、原来由个人出资购买的北面祠堂旁边的牛栏,经各房代表协商由村里统一原价收回,祠堂旁边搭建的小建筑,应自觉拆除,祠堂里面放置的物品,应自觉全部搬出,谢谢各位的支持!

3、各村民应本着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群策群力,望我谌氏各宗亲会,共同携手并肩合作,体现我新屋下村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献爱心敬孝道,慷慨解囊,给于赞助,顺利完成我谌氏祠堂修建为盼。篇5:重建李氏宗祠的倡议书

关于大授公后裔重建李氏宗祠的

倡议书

一、事由

我大授公宗祠于一九零二年吉日由老前辈经过千辛万苦、费尽了多年心血为后代建立了我们的老宗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由于经过了数年数月的风霜雪雨洗礼,至今变成了过时的宗祠。

二、具体事项

二零一二年,经过父老乡亲和叔侄兄弟召开会议,决定重建新宗祠。大家决心已定,会议特作出以下事项:

1、新建宗祠范围总面积:大约320平米;

2、资金来源问题:按现有人口每人缴纳现金1500元;

3、人口变动问题:凭结婚证或行成事实婚姻者按现有人口交现金;

4、凡属增加人口,新宗祠成功做酒日起(晚上12时前)按每人1500元计算(新宗祠未成功时,如有百岁老人临终者可以退回本人现金,也可以转捐款);

5、新宗祠成功,未办理成功酒席期间,红、白两喜不能进入新宗祠;

6、为了新宗祠扩建需要,占用老宗祠两边的老地基, 按照每平米18元计算;

7、新宗祠建设如有不缴钱者,经后不论红喜、白喜,不准占用宗祠摆酒宴席;

8、如有新宗祠成功以后,要求加入新宗祠者,需要大授公后裔商量决定。

第18篇:祠堂修缮序言

**祠堂修缮序言

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何氏家族自古以来,政坛达官叠晋,文人灿若繁星,英雄数不胜数,可谓名门煊赫,群星璀灿。吾祖十世祖,由化州迁居至此,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奋发图强,白手起家,创下伟业。天官赐福,喜降三子,后裔顺天意择吉时创建宗祠,取名“三凤堂”。百余年来,人丁兴旺,能人辈出,大学生层出不穷。香火绵延子孙乐,椽腐柱朽祖心寒,不修不缮难免倾塌之险。遂倡议后裔,修葺宗祠,缅怀先祖。捐资献策,踊跃争先,敬孝先祖善扬天下。不以多少论功德,虔诚分文皆慷慨,聚沙成塔,众志弥坚。梁坚柱固神心悦,凌空三尺镇高堂;荣华富贵子孙旺,脚踏万里永安康。慷慨壮举,芳名永志,蹈德咏仁,流芳百世。

2014-3-20

第19篇:祠堂碑序

东坡祠堂主碑序

尝观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宗尊祖,报本追远,诚巨典也。 盖我始祖彦明公托迹巴蜀,本玉公宦游南土,迄今五百余年,历二十余代,脉联川北,而宗支分五。长祖启龙号之彦,玉女寨为基,亦固其所,乃瓜衍而椒繁矣;二祖启凤号明寰,承粮落业朱峨东坡,自首中山观鸡鸣垭,枝繁叶茂根蒂深远;三祖启祥,置业雪山蹇家河,双流罗家坝拓展发祥,嗣裔兴旺;四祖启瑞插栈高观山白岩湾,基业厚重,功德绵长;五祖秀贤,卜宅李村井坝,店亲侯坪,地广人繁,源远流长。

纵观五祖,虽脉络不尽相同,然同宗同族,亦手亦足也。先祖创业于斯土,滋润后嗣繁衍昌盛。叹祖庙五之四损,其何以妥先灵,序昭穆,祀隆事哉。

东坡何氏宗祠创建于清嘉庆八年,距今二百余年。岁月沧桑,流年风雨,宇栋朽蚀,墙垣颓坍,其瞻观不足以颂祖宗之盛德。更为悲者,*人之摧,戌子地之震,古祠宗庙,将毁一旦。今值太平盛世,大治之秋,效先人创业之龟勉,继祖辈功德之隆崇,经五房族人计议,脉联一统,戮力再次修葺东坡宗祠,以示不忘本源,启迪后昆。合族嗣孙踊跃捐助以赞成斯举,至今计集捐人民币陆拾万元。于己丑年十一月十日鸠工,历一年有余,栉风沐雨,告峻功成。雕梁画栋,墙垣一新,翘檐飞阁,气宇轩昂,扁联字画,蔚为壮观,丰富之文化内涵,彰我族中之气也。

是年清明,举族祭典,老幼欢忭,以慰先祖在天之灵,勒石为记,而诸乐捐者,芳名另刊列焉。

第20篇:祠堂落成典礼发言稿

祠堂落成典礼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大家好!

初冬之际,天朗气清,金果飘香,潭城湾内胡姓家族择良辰吉日在这里隆重举行祠堂落成典礼暨请祖祭祖仪式,在这里,我受族人的委托,谨代表全村胡姓宗族,向前来参加祠堂落成庆典的各级领导、胡姓代表以及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特别感谢很多在外闯荡的胡姓宗亲,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一盛会,更感谢各位对宗祠建设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要向那些因路途遥远或公务繁忙无法赶到的族人真诚地说一声:家乡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

俗语说: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为人之本分。远祖:华林胡氏潘公(南北朝)、令严公(唐朝末年)后裔用和公(北宋初年)之长子叔平公(公元1007.2.111074.12.15.)北宋庆历年间由乐安杏村迁居潭城湾内,后来又返回乐安杏村。600多年以后,近祖:叔平公的后裔忠明公(1613.12.41657.8.20)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潭城湾内,发现潭城湾内居中心位置,四周地势平坦,宜耕宜种,是一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于是带领家人开发新基,刀耕火种,艰苦创业,建立家园,繁衍子孙,安居乐业。忠明公享年45岁,仙逝后安葬在本里窑场坪里。开基距今有380多年历史。清朝嘉庆五年(1801年)由奉法、奉祥、奉荣、奉彩等族人提议修建胡氏祠堂,建成后内设有敦睦堂和安定书院,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期间(1970年左右),祠堂被拆除。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致富不忘祖宗,2013年春节期间胡氏族人开始议论重建祠堂,2014年春节期间全族人开会,决定:在原旧地址上扩大规模重建胡氏祠堂,并成立了以小雄、何根、小平、吉生、承荣五人理事会,负责筹建祠堂。重修祖祠异常艰难.困难与机遇共存,荣耀与责任并重!

古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重保持晚节,时时缅怀先人,民风自会淳朴敦厚。

祠堂就是我们拜祭祖宗、追念先人的地方。这里可以安放我们先人的英灵,可以寄托我们对先人的哀思,同时也是联系我们宗族血缘的纽带,对我们民风的教化,宗族的团结有着积极的意义。筹建祠堂,是我们村胡姓宗族盼望已久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胡氏宗祠建设总耗资70多万元,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从奠基到竣工历时不到一年,应该说工程建设非常顺利。能建成这样外观典雅,结构精巧,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施工精良,质量一流的家祠,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参与建设者高兴和自豪的事,更是值得我们整个胡氏家族骄傲的事。

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叨陪其间,感慨万分!血脉故土,精神家园,让人魂牵梦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此时此际,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胡氏家族向已经出嫁的女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出钱出力、出谋划策,支持娘家事业作出贡献。向修建祠堂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兴建祠堂从动议到建成历时一载,其间,设计、拆迁、募资、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心智和汗水。同时,我也向建设祠堂出钱出力,添砖加瓦的所有宗亲族人们表示感谢!各位宗亲的热心支持,积极出钱才是建设祠堂的根本所在。为了我们先人的英灵,为了我们的宗亲的繁荣,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几万、几千不嫌多,几百、几十不嫌少,各随心愿,各尽其能。这本就是我们自家的事情。

看我宗祠,巍峨屹立;想我胡氏,瓜瓞绵延,英才辈出。惟愿我胡氏族支兴旺发达,与时代同进步,与国运共昌隆。我们在建设好宗祠的同时,更有理由、有责任保护好、利用好宗祠。今天的落成庆典,也是一个动员大会。希望大家在使用的时候注意三点:

第一,要把宗祠建成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严场所。 祭拜先祖,是宗祠的基本用途;慎终追远,是指慎重地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

第二,要把宗祠建成孝亲敬亲、和睦乡邻的和谐场所。 就是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进而发展到宗族和睦,贫富相助、患难相帮、仇怨相忘、孝慈相仿,加强宗族凝聚力团结力。

要体现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宗族特色,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和文化熏陶功能。要设立陈列馆,增强艺术性,还可以办书院,读祖训,采取这些办法,来感化族人、教育族人、引导族人,使我们全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父老乡亲,建设富裕、和谐新潭城湾内,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任重道远。愿我们各族宗亲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念祖念宗念先贤,同脉同心同发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上告慰先祖,下垂范子孙!最后,祖堂竣工剪彩,太祖坐镇一方,法力无边,显应万灵,佑我子孙,繁荣昌盛,富贵绵长。

谢谢大家!

以上这篇是祠堂落成典礼发言稿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祠堂主持词
《祠堂主持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