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对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4 22:53:10 来源:班主任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朱子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县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公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朱子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金山小学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推荐第2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海伦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习总书记所讲的“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按照海伦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公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团委、学生会中积极开展“卫生监督员”、“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班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四中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海伦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

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时,学校给他们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海伦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

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推荐第3篇:进城务工子女总结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进城务工子女备受关注。他们普遍来自贫困落后地区,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充分发挥了教育主渠道作用,齐抓共管,着力抓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让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的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脆弱的情况。进城务工子女来到我校,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能得到学校教师的公平、公正对待。

二、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通过学校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要求,我校教师基本做到了,教师与学生们之间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基本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学校以开展活动的形势,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

三、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国旗下的演讲等多种形式,弥补他们的缺陷。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言行,清楚地判断是非,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四、学校开展以“文明礼貌、卫生纪律、两操”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评比,每周为做到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网络,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教育日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等。我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举行家长座谈会,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我校教师们已做到了“关注、关心、关爱”他们,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教育形式,为我校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2014.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部分生源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2015.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

规范务工人员子女行为,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开文明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其他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6.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7.7

推荐第4篇: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第二部分:多措并举促教育公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大批外来人员进入本地。据区教育局学初统计,目前,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共38237人, 父母均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达4185人,占10.94%。我区流动人口中很多人举家搬迁,带入的流动少年儿童,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旌阳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和谐新旌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保障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突出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与我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着我区教育的健康、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加快建设经济以及教育强区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我们多措并举确保进城务工子女能平等的享有我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市民待遇”落实国家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权利。一是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列入区委区政府中,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专门划定黄河路小学、金山街学校、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天元小学、孝感小学、德阳八中、天元初中、德阳市横山路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划定学校不得拒收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同时,如其愿在我市升学就读高一级学校的,可以在我市报名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市区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格局。同时,在各类学校评优选先活动中,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三是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近年来,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免除学杂费,按照市民待遇原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全面享受该政策。区教育局还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通过“两免一补”、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二、对口帮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促使

其健康成长,在政策上适度倾斜,在物质上依法支持,帮助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视导、督查,建立定期的卫生和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隐患,限期整改。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区教育局为每所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安排2-3所优质学校与之结对,在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口联系与交流,同时,建立教师间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进城务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

三、温馨活动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1、关注业余生活

利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业余时间开办了爱心之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感觉我区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从实践体验、艺术体验、科技体验和心灵体验等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同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课程,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爱心学校另设有特色课

程,包括艺术类和科技类,有认识乐器、儿童艺术演出现场观摩、创意画、科普理论讲座和模型制作等,为孩子们展示出艺术和科技中丰富而博大的世界。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在中队中积极开展“阳光少年”、“旌阳区十佳校园小孝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漂亮的书包、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还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

现了他们的心愿。有的得到了一套过年的新衣和玩具,有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绘画用品,有的终于登上了吃上了麦当劳、肯得基。

推荐第5篇: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常袋镇中心校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 2013----2014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县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

要求全镇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常袋镇中心校

2014年7月

推荐第6篇: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度

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随迁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201

4XXX小学校

年9月

一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金山小学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

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年级生源多数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此安排好他们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可以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湖南省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

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

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家访我将会拉近学生与我的距离,家长与我的距离,使学生更加亲其师,信其道,使家长了解了我的工作,认同我的教育方法。而我也将理解家长的心态。有的家长平时很少和我沟通,对学校、老师的工作有不理解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家访,我和这些家长将会消除误解,并真心欢迎他们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宝贵意见。通过必要的家访,我相信我的班级将会更有凝聚力,更加团结。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周围市场相对集中,进城经商、务工人员较多。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教育帮扶体系,搭建关爱平台

一是实施暖心工程。通过对周边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情况进行调查,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其入学,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政府关心的温暖。二是实施安心工程,对来就学的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等方面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安心学习。学校还建立了教师与务工子女、城市学生与务工子女 “一帮一”、“手拉手”帮扶机制;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建立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文明礼貌新歌谣”、评选“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城区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小小书法家”、“体育小明星”等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三、创新一体化教育体系,搭建服务平台。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辅导讲座等形式,举办“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提高家庭文明素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面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继续本着“关爱每一位孩子,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教育理念,持续做好管理教育的文章,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推荐第7篇: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

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

四年四班

一、学生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张湜浛,女,11岁,小学四年级四班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外婆;

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她自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她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个性特征:张湜浛长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她玩,她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二、原因分析

1.外婆的无原则溺爱。张湜浛外婆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她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2.父爱、母爱的缺失。张湜浛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她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张湜浛的外婆很少让她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她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学四年来,张湜浛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她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她做朋友。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当她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张湜浛的家长联系,告诉她的外婆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她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她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张湜浛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她联系,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让她感受到自己和其她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请她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她与其她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张湜浛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她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2012—2013年

推荐第8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XX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

教育工作总结 XX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2017年,我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121人。这一年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亮校”的办学思路,贯彻“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办学思想,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全面落实各项工作。

一、建立学生档案,实行教育帮扶责任制。

开学初,各班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信息,建立档案,制定措施。由班主任牵头,会同任课教师,在具体分析其落后的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帮扶计划,并且以班级为单位,对有特殊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指定帮扶联系责任人,将责任分解到每位教师,担任“爱心妈妈”。从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教育、关心,定期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在校内外的思想动态,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

二、探索总结,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1、营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切实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成长,深入实施以“关爱生命,快乐成长”为主题的走进学生心灵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走进农民工”等活动载体,让广大师生都参与进来,在全教育系统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一起沐浴着教育的阳光茁壮成长。

2、构建联系绿色通道。通过设置亲情电话、知心信箱,建立学习反馈制度、谈心制度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联

1 系,及时相互交流。让家长务工放心、学生学习安心。通过沟通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关爱方案,消除他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排解心理压力,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完善保障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建立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及教育对策的调研机制,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等等进行调研指导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领导,持之以恒地抓好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

从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硬件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 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开创我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推荐第9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典型事例

关爱进城务工子女

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经济急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子女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孩子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成绩下滑,跟不上。但是外来工并无暇关心、重视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完全处于教育的真空地带。学生李凯,来自湖南一个打工子弟,孩子的学习很差。刚开始,他上课不用心听讲,作业天天完不成,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不管干什么,动手很慢,但我也注意到他的优点,橡皮泥捏得好,全班跑第一,于是,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李凯表现其优点和长处,在大家面前展示他的手工作品,让他感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并且感动他。去年冬天,正直三九寒天,星期五下午家长要接孩子回家,由于那天大雾,他的家长由于迷了路,总说十几分钟就到,可总是迟迟不见人影,我陪着他步行回中站,走到白马门才见到他的家长,那时我在已在外冻了几个个小时,经过这件事后,他渐渐变了,学习更努力。在本期的期中考试中,他竟然考了82分的好成绩。

推荐第10篇: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帮扶总结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总结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本学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

二、采取的措施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并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感恩”“理想”等主题教育,带领学生外出实践考查。

2、形成关爱合力。

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3、加强对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我始终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服务、专题讲座等,从学业指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心理保健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到学生的成长,需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培训。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教师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11篇: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和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调查,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人,在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1400多万随迁子女。另据中国儿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一直为上学的占6.85%,失学的占

2.45%。由此可见,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一、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受户籍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要额外支付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而他们本身的经济收入并不高。所以不少家长选择退学或者上“便宜”点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2、就学过程不公平

公办学校不太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甚至一些素质不高的老师歧视农民工子女。由于他们没有学籍,也享受不到一些优惠政策。此外,由于他们在农村长大,与城市子女存在差别,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存在隐患。

3、教育经费不足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经费不足,且不少学校以盈利为目的,教学资源匮乏,比如设备短缺、师资力量匮乏、管理不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农民工自身经济状况较差,收入较低

在我国农民工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而城市学校昂贵的费用和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农民工自身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

虽说“望子成龙”,但相信上学没有什么用的大有人在,不少农民工觉得城里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人纷纷下岗,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早点让孩子出来做买卖或打工赚钱,也就此阻碍了子女的上学路。

3、农民工子女巨大的心理压力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到强烈不公平,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产生厌学、排外的不良情绪。

(二)客观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2、义务教育体制的弊端

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在流入地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那些外来的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就更难以解决。

3、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教育资源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有的城市的学校已经饱和,入学机会很小;而有的学校却因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不多而招生不足,产生浪费现象。

三、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途径

1、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公平。

2、义务教育制度创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应由政府财政负责,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子女,都应得到免费教育,同时取消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

3、加大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招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门槛;在人口流动频繁的经济发达城市增设学校,采取“公办为主、私办为辅、私校公助”的办学策略,

4、政府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问责。

5、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如: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基金”“希望工程助学计划”等。

6、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7、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工,不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8、正确引导舆论,消除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误解和歧视,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在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愿他们早日走进校园,和城市同龄人一起学习成长!

第12篇: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推荐)

2013-2014学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也造成进城务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作为一个农业大场,来我场务工经商者众多,其子女到我校入学就读的也很多,为此,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其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共享快乐蓝天。现将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 按照《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根据《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意见》和学校《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位教师认真贯彻执行,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排挤,积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自信的精神风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组织机构,组长:邓高明(科长 校长) 姚海涛(学校书记) 副组长:陈世江(主管小学副校长) 成员:李亚丽(政教处主任) 李江(教务处主任) 张艾梦(大队辅导员) 于国忠(政教处副主任) 郭立英(教务处副主任) 赵广胜(政教处副主任) 代福清(学籍管理员)及全体教师。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明确职责,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设立了投诉电话:5955413。

三、建立档案信息,确保每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接受义务教育 我校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手续,凡在我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工商管理机构和务工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各班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信息,建立健全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务工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实行跟踪管理。本学期,我部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为555人。

四、同等待遇,确保每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我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

五、构建联系通道,营造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良好氛围 通过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灵驿站、谈心等方式,从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教育、关心,及时了解他们在校内外的思想动态,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及时相互交流,让家长务工放心、学生学习安心。通过沟通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调整关爱方案,消除他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切实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成长,让广大师生都参与进来,由班主任牵头,会同任课教师,对进城务工子女成绩不佳的学生,在具体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帮扶计划,同时在学生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舍务聘用了一名学习优秀,有一定经验,热爱孩子的女大学生董丹担任辅导教师,免费为住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辅导各科作业,以此来提高住校生的学习成绩,也解决了家长因孩子住校学习上的后顾之忧。在全校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场少年儿童一起沐浴着教育的阳光茁壮成长。

六、开展校园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自信心

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各种活动,让学生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如开展“我当一天妈妈”家庭换位体验活动,体会父母之艰辛;围绕“我爱祖国,我爱家乡”主题,让随迁子女感到农场就是自己的家,学校就是自己的家,畅想祖国、家乡、畅想自己的未来制作手抄报。

在宿舍楼开设了电脑微机室、电视机室、乒乓球室、棋类室,2014年3月,生活教师与教学一线体育教师合作辅导住校生的兵乓球运动,4月,开展了主题为:快乐参与我心飞翔-----2014年住校生卡拉OK大赛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既丰富了住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们的课余生活,又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张扬个性的舞台,提高了自信心,使他们觉得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过得非常充实、愉快、乐不思家。

七、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近几年来,农场在硬件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建设力度,实现了班班通,修整了操场,完成了三区整体布局。学校自身也加强了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诸方面的建设,提升了学校办学层次,提高了办学水平,努力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同时,学校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开创我校义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13篇:关注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关注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六(2)班班主任

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我班有个学生父母在外打工,他经常迟到,一开始我找他谈话他唯唯是喏,转身又我行我素。后来,我给他买学习用具,找他谈心;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组织同学给他过生日„„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逃课了。俗话说:精诚所到金石为开。班主任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持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希望在物质上弥补和满足孩子,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总之,作为班主任老师既要做留守儿童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多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第14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进城务工子女、农村流动、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其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共享快乐蓝天。

一、建立学生档案,实行教育帮扶责任制。

开学初,各班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信息,建立档案,制定措施。在学生信息栏中备注监护人、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对各类信息进行登记造册。由班主任牵头,会同任课教师,在具体分析其落后的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帮扶计划,并且以班级为单位,对有特殊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指定帮扶联系责任人,将责任分解到每位教师,担任“爱心妈妈”。从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教育、关心,定期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在校内外的思想动态,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

二、探索总结,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1、营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切实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成长,深入实施以“关爱生命,快乐成长”为主题的走进学生心灵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走进农民工”等活动载体,让广大师生都参与进来,在全教育系统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一起沐浴着教育的阳光茁壮成长。

2、构建联系绿色通道。通过设置亲情电话、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谈心室,建立学习反馈制度、谈心制度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及时相互交流。让家长务工放心、学生学习安心。通过沟通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关爱方案,消除他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排解心理压力,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户外游览等各种活动,让学生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完善保障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建立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及教育对策的调研机制,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等等进行调研,尤其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这支主线,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用调研的成果,指导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领导,持之以恒地抓好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

从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硬件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开创我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实施“两个为主”的总结

第15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流入地,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务工、就业或经商,需接受教育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我校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读。凡父母或监护人在我村已暂住一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我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应按流入地规定,依法送其随迁子女至流入地学校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一、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指导和督促学校就近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不得以如何理由拒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学生建立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三、优质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建立和完善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四、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各接收学校要及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杜绝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五、倾情关注,关心、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校要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救助的力度,以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可以通过设立助学金、“学生手拉手”、“师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学业。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渠道。

第16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

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

十堰市各县、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学校:

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事宜,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立了一批定点就读学校,并不断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初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与发展纲要》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顺利就学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各县区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宣传,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依法治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协调各方力量,尽心竭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就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明确职责,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城镇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来抓,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要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要畅通入学渠道,降低就学门槛,简化就读手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就近、方便、免试、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县区力争实现就近入学,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县区应努力扩大定点学校,创造条件尽快过渡到就近划片招生,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要求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实现零障碍目标。

三、强化管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制度 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度,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保障水平,使他们与本市居民子女一样能够接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接收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和奖励。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纳入接收学校的经费预算中统筹安排,按各中小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在校生数拨付经费,预以保障。

(二)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其建立义务教育学籍。中途转学或借读的,教育部门应为其在流入地或回流出地就学建立绿色通道,及时为其办理有关手续,提供相关学籍证明,安排就读学校。

(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实行“四同待遇”(同进公办学校,同编班级,同一收费标准,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儿童少年同样对待。同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四)坚持“免试、免费”的原则,严禁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人为设置障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统一收费标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当地家庭贫困学生救助范围。

四、加强监督,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的贯彻落实 各县区教育局要逐步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零障碍的体制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对待。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辖区内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接收管理的暂行办法

为解决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事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一、接收范围:来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二、接收条件

(一)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对随迁子女的监护条件,能对随迁子女实施监护。

(二)有相对稳定的住所。

(三)进城务工人员向公安部门申报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取得暂住证。其未满16周岁子女同时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符合管理规定,经辖区派出所出具户口证明证实。

三、接收办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按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就读相对就近的定点学校。县区教育主管部门于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向社会公布,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符合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须在新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县区教育局教育科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登记报名,填写报名表。一般集中登记报名时间为七月份。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1)家长提出申请;(2)户籍证件;(3)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证明及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4)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5)父母及学生在十堰市《居住证》或《暂住证》;在十堰市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十堰市居住的证明。

4、报相关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审定。

5、有关县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安排到指定学校就读。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解释。

第17篇: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制度

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制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成立了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学期初召开一次由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合法权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是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校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对随父母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就近入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三是实行转入转出制度。

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转入转出制度管理,防止出现辍学现象。 四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联手教育的合力。

第18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永定县培丰文溪小学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酌情准予缓缴或减免。

(三)学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我区儿童少年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学校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一部分经费,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19篇:务工子女

初中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策略

研究

□湖北省武汉市七里中学 黄志雄 陈大江

一、研究背景: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2003 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2004年武汉市政府提出:“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列为当年政府要办的‘10件实事’之一”。汉阳区教育局也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出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工作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加显得紧迫而重要。

二、调查目的:

通过对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里的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探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有效解决措施,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子和城里的孩子互相融洽,平等共处,形成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让每一名进城务工子女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实现温家宝总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

围绕课题,学校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家庭教育、学习心理、行为习惯、弱势心理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由学生问卷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在家庭对子女学习指导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与城市学生家庭存在着较大差距。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城里能提高素质,成人成才,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学习成绩有进步。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形成教育空档,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发展。

(二)由学生问卷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心理的现状。1.在智力因素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城市学生由于所处的地域因素、接触的世面较多,以及早期智力的开发,较为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因而城市的学生在音乐、美术、信息教育等表现较为突出。2.非智力因素中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否较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占有主导的地位。由于教材、教法、教学要求、师资力量的不同,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适应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不自信、紧张、压力大,老师及时的关心、关注、指导是促使其能较快适应的关键。

对此,我们认为,在师生交往中,老师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主动调适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多的关注、指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适应学校生活。

(三)由学生问卷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进8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存在问题:1.文明礼仪方面:言谈举止不注意文明规范;自觉纪律性差;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2.在公德意识方面:缺乏公德心和公德意识;对公共财物、公共资源、公共卫生、公共秩序不懂得珍惜、爱护和维护。3.在学习常规方面: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习惯;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业上主动发问、不懂问题主动请教习惯等尚待养成。

(四)由学生问卷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弱势心理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进80%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心理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孤独、自我封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猜疑心较强,喜欢独来独往,没有较好的伙伴。2.自控力差。在学习上表现出的是上课说话,或者上课做小动作,貌似听讲,实则神离,结果是一学就忘,一做就错。3.逆反心强。体现在心理有什么话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不接受,甚至故意表现出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四、总结与建议: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归纳了一下:1.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繁忙的工作、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2.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联

系沟通过少,没有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好结合。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同学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够。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适应新的环境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及有效指导。5.学校、教师、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家长的特点、问题认识研究不够,没有及时找到、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措施、方法。

有问题,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为了能让每一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我们觉得可从学校和教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三方面配合,进行尝试有效教育:

(一)学校方面:1.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重视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家长的特点研究,探究出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有效教育管理方法。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理论,引导家长转变观念,逐步重视家庭教育,掌握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个性心理记录档案,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确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人际交流等情况及时掌握,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二)教师方面:1.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2.深入细致的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对其生活上应给予更多的

关心,教育上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关注其思想变化上要更多的细心。

3.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辅导能力较差情况,教师应钻研教材,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争创高效课堂。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自身能力助一臂之力。

(三)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方面:应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展示、挑战自我。抵制不良的诱惑、影响,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城市学校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寻找出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有效教育方法,实现温家宝总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目标。

第20篇:班主任关爱外来务工子女

班主任与外来务工子女班---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关爱

合肥市新城学校吴玉庭

近几年来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呈急剧上升趋势,从而导致农村“外来务工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支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子女”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灭。他们在教育上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出现的问题

一、学习成绩不佳

在这次期中考试之后,我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外来务工子女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比例较低,成绩好的同学都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成长,父母都陪在身边,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或者是比较调皮的学生,要么生长在单亲家庭,要么就是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不在家里的。单亲家庭的父或母由于生活的压力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经商的子女绝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甚远,再加上农村老年人大多都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学校是学什么的,哪个班的,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

二、素质、品质、个性发展不好

青少年是素质、品质、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素质、品质、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位教育心里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感情对孩子就如学习一样都很重要,而且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始终是这样,有证据表明,一个缺乏亲情关怀的孩子其身体、智力、情感的成长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而父母的温暖与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无法代替的。这些留守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往往容易患上种种心里病症,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厌学甚至逃学,或者上课调皮,上课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

到自己,不少孩子还出现过早与异性交往,最终发展成小恋人,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并且姐妹、哥们意气重,为兄弟姐妹“上刀上,下火海”。为学校治安造成一定的不安定。“外来务工子女”的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引起我们广泛关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外来务工子女”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孩子素质、品质、个性的培养。

三、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

进城务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

四、违法和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外来务工子女”违法乱纪现象严重,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而且由于文化、兴趣、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尤其是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可能对孩子以严格的教育或控制,那些表少年极有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的社会化道路,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分析

农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如此严重,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所造成的,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长年不在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相当多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关心多于对自己的关心,父母不够重视自己,因此,他们认为父母对不起自己,亏欠了自己。他们感觉自己一点都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温暖,即使父母从经济上给了他们不少,让他们不缺吃不少穿,但无法承欢父母膝下的那份孤独与凄苦,却是什么物质生活都不能驱逐的一种体验。长期处于这样的负面心理体验中,极易使人消沉、阴暗。因此一部份孩子的社会认识与社会评价就会偏离,几乎一半的孩子对社会,对学校不满,与他人不能融洽相处,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冲突,甚至极端仇视社会,反抗社会。并且社会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评价也很低,老师、同学认为他们娇气、冷漠、自私、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教育本已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的无效更令“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变数。

改善农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状况的建议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打工现象将不会消失,“外来务工子女”现象很可能越来越普遍,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教育状况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因为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将不仅影响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明天。我认为,改良家庭教育是解决“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前提。

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却错将手段当成了目的,疏忽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掂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其次,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外来务工子女”的特殊性及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农村教育的实施,当前正由外部条件的保证与改善过渡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教师应该注意教育过程的公平,使成长环境已经不利的“外来务工子女”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的温暖,以此来冲淡父母远离的负面影响,用崇高的师爱引导他们的成长。再次,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严厉打击各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良社会现象,如黄、赌、毒等,加强社会监督与犯罪预防,创造一个关心和有利于下一代成长的健康的社会环境。最后,“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和城市中的其他人一样,同样为城市建设出力,缴纳国家各项税收,所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也是政府的一项责任,是发挥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较多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地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促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班主任对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班主任对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