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音乐教学论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4:46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音乐教学论

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1.音乐教育是以感情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2.是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3.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

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1.审美教育功能2.文化传承3.协同教育4.社会交往5.娱乐健体

新的音乐教育观念:1.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创造精神,在音乐教育中,要加强愉悦性、情感性和即兴性,突出审美的特点2.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作用3.音乐教育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与素质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必然的、非线性的联系4.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与横向学科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

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1.音乐课外活动应提倡普及性和多样化2.音乐课堂教学应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得到保证3.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1.音乐教育重在情感体验2.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音乐教育应强调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整统一;

三、音乐教育应以学生为主1.音乐教育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2.音乐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音乐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音乐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3.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欲望;

五、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情商1.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心理感知能力2.在音乐学习中获得自我调控能力3.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交往能力;

六、音乐教育应体现“减负”的精神1.学校音乐教育“减负”的重点在“双基”2.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应全面“减负”

中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1.审美性与协同性并举的原则2.情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3.民族性与多元化相结合4.面向全体与成功性5.趣味性与律动性相结合6.音乐课堂教学与音乐课外活动相结合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师音乐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学手段是工具

感受与鉴赏领域的内容: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采用多种欣赏方法进行教学1.直接欣赏法:具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高等优点2.间接欣赏法3.联系、想象欣赏法4.对比5.发现6.引导7讨论;

三、注意选材的艺术性、系统性、可接受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中应坚持“精讲多听”的原则;

五、善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音乐表现领域的内容标准:

一、演唱1.演唱的标准(1)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2)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3)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4)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和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三至五首2.演唱教学的要点(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意境(2)将歌唱基本技能训练融入音乐审美过程之中(3)做好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工作3.演唱教学的基本方法(1)模唱教学法(2)试唱教学法4.合唱教学;

二、演奏1.演奏的标准(1)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2)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3)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进行评价(4)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二至三首;

三、综合性艺术表演1.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标准(1)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2)能够综合所学的歌曲、乐曲创设简单的表演情景或做形体动作(3)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作出评价;2.综合性艺术表演教学要点(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心(2)增强趣味性,降低要求(3)突出个性和即兴性;

四、识读乐谱1.识读乐谱的标准(1)用熟悉的歌曲、乐曲学唱乐谱(2)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3)巩固、提高识读乐谱和运用乐谱的能力2.识谱教学的要点(1)处理好识谱教学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有效地发挥识谱教学的工具作用(2)避免把识谱教学变成理论说教、机械记忆的教学形式,将其与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识谱,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谱能力(3)识谱教学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或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音乐创造的内容标准:1.探索音响与音乐2.即兴创造3.创作实践 创造领域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明确基础教育阶段音乐创作教学的目的2.创造教学应与音乐教学的其他领域相结合3.创作活动应与其他横向学科协同教学

音乐与相关领域的内容标准: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音乐课的教学设计包括:

一、分析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三、练习弹唱及伴奏

四、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1.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使音乐课充满生气和欢乐2.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4.要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适应5.要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课时计划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分析、课时安排、教学基本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总结。

音乐课外活动的意义:1.音乐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2.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之中,消除文化学习带来的疲劳,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3.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在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4.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普及性音乐课外活动目的:侧重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活动形式有:班级歌咏比赛、音乐欣赏讲座、学校文艺汇演、音乐广播站、音乐墙报、音乐专栏等。

提高性音乐课外活动目的:侧重于培养、发展学说的音乐特长,组织学生为校内重要活动进行演出,参加教育部门和社会文化部门组织的音乐活动和比赛活动。活动形式有:合唱队、乐队、舞蹈队、音乐兴趣小组等。 教学评价的目的:指评价者在开展教学评价之前设想或规定的教学评价获得所欲达到的效果或结果。通过评价,使教学活动达到《标准》的目的要求;通过评价,调整教学现状,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师生的个人潜能,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评价,达到优化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2.鉴定功能3.激励功能4.改进功能5.调控功能

教学评价的意义:1.音乐教学评价工作能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2.能促进教师提高3.能促进学生发展4.能促进学校音乐环境管理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1.课前准备充分2.目标明确,紧扣“标准”3.目标明确,切实可行4.富有音乐学科特点;

二、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正确,概念讲解清楚,技能运用熟练2.内容分量和安排适当,重点突出3.注重学生实际,重能力培养和学习过程4.寓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于音乐教学之中;

三、教学过程1.体现体验、参与、愉悦等音乐学科的特点2.突出探究、创造、合作、综合等学习方式3.教学节奏张弛有序,教学环节连接自然4.教学氛围好,情境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调动得力,师生互动4.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五、教师基本功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生动2.范唱准确,富有感染力3.演奏规范、流畅4.善于处理偶发事件,调控课堂得力;

六、教学效果1.音乐教学能感染学生,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得到培养2.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3.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创新思维得到培养4.各环节教学任务完成较好,师生合作愉悦、和谐;

七、教学特色,教学有独创性,体现创新精神

中学音乐教师角色的内涵:1.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新课程中中学音乐教师角色:

一、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学音乐教师使是教育家、音乐家;

二、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中学音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转变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同时,要注意1.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这一角色不能丢2.音乐知识技能传授者这一角色不能丢;

三、从课程的角度看,中学音乐教师是课程的创新者;

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中学音乐教师是终身学习者、研究者;

五、从教师与他人的关系角度看,中学音乐教师应是人际关系艺术家。1.争取领导的支持2.处理好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关系3.善于处理和音乐教师的关系4.增强与家长的合作5.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事务处理能力。

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1.自学能力2.音乐教学、科研能力。体现在“讲、写、唱、奏、演”3.创造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内容:1.节奏、旋律练习2.基本形体动作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特点:1.以元素性音乐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内容2.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3.把由五声音阶组成的民歌、童谣、舞曲作为音乐素材,编写者有多声部结构的简单和声教材4.制作音色优美、节奏性强、易于演奏、便于即兴发挥的乐器用于教学5.鼓励儿童即兴演奏、编曲、伴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集体感6.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充满乐趣。

柯达伊: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 柯达伊的教育思想:1.以匈牙利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内容2.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3.强调学校音乐教育4.重视音乐教材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5.重视早期教育6.主张合唱教学,培养集体主义观念7.重视教师的培养

和教学方法。

柯达伊教学法的教学内容:1.节奏训练2.五线谱教学3.多声部视唱训练4.多声部听觉训练5.音乐创作能力培养

柯达伊教学法的教学特点:1.按照“儿童自然发展法”进行教学2.使用首调唱名法3.节奏简记法及节奏读法4.使用字母谱(速记法)5.运用手势音符6.利用歌谣进行节奏教学,进行速度变化、力度变化练习以及即兴编唱活动。

音乐课的性质: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体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体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指对期末课程结业的检测。

定性评述: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对被评价者简要加以描述。 定量测评:等值或分值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加以描述。

推荐第2篇:音乐教学论书目

《音乐教学论》参考书目

1.《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2.《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3.《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4.《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音乐教学设计》,曹理,崔学荣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6.《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7.《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8.《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9.《新版音乐教育学概论》,[日]浜野政雄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 10.《音乐教育论》,郭声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 11.《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 12.《音乐微格教学法》,郁正民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 13.《高师音乐教育论》,王耀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14.《基础音乐教学新视野》,郑莉,金亚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15.《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金亚文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16.《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上、下册),曹理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曹理,陈琪,陈蓓蕾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

18.《音乐课外活动》,章连启,许卓娅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19.《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0.《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 赵易山,张路路编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8月 21.《体态律动课例》,缪力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3月

22.《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郭声建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23.《音乐论文写作基础》,傅利民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24.《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屠兰兰,罗迎春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5.《音乐素质训练——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左玲玲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6月

26.《音乐心育艺术》,龙亚君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27.《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28.《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29.《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30.《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修订版)

31.《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尹爱青 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9月

32.《与名师同行》(第

一、第二辑),曹理,裴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1月

33.《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谢嘉幸,徐绪标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6月

34.《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主编,花城出35.《音乐教学论》尹红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36.《音乐教学论》陈玉丹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7、《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上册,曹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38.《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上册,曹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39.《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金亚文编著,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02月

版社,2005年1月

推荐第3篇:论高中音乐教学

论高中音乐教学

众所周知,高中音乐是以欣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一步一步带领学生遨游音乐的海洋,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达到理想的目标。

接下来,我从自己所教的高一年级展开论述。高一音乐课本为音乐鉴赏,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与音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本上呈现的内容可能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如何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荐第4篇:音乐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1.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我国在职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中小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属于理论与应用相兼的学科.2.音乐课程价值的体现: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价值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标准:1--2年级,3--6, 7--9年级 5.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6.音乐课程的评价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原则。

7.音乐课程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远文化的多样性: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8.高中音乐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9.变声期一般在12.13岁至14.15岁。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审美教育观深入人心,创造教育观方兴未艾,主体教育观得到确立;

10.音乐审美心理:指学生在进行音乐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主要有音乐感知,情感,思维和音乐兴趣等内容;音乐审美心理特征:音乐感知,情感,音乐思维,兴趣。 11.感知和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12.音乐常用的教学法:视唱法,视奏,模仿,演示,讲授,练习,讨论,比较,欣赏,情境,发现法。

1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观念: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没有音乐就没有完全的人。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首调);奥尔夫:嗓音训练活动,动作练习活动,乐器演奏活动

14.音乐教学原则:寓教于乐,参与活动,情感性,科学性原则。

15.音乐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音乐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组织音乐教学所建立起来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A.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示范模仿,自学辅导,启发诱导模式;B.探索中的模式:游戏教学,参与教学,情境陶冶,探究发现,引导创造教学模式

16.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分析,教学的类型与目标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与评价,教案编写。17.音乐教学计划的分类:学期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课时教学(教案),单元教学计划。

18.唱歌教学的方法要点: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培养有感情的歌唱(欣赏歌曲,激发情感;分析歌曲,体验情感;歌唱歌曲,表现情感)应立足于为音乐审美体验服务;应注意指导学生正表达歌词。

19.唱游教学:采取音游戏,律动,歌曲表演,集体舞蹈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20.唱游课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模拟游戏,竞赛表演,归纳总结

21.合唱教学: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没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应遵循: 合唱练习应从轮唱开始,选择局部为合唱的音乐作品,选择不同节奏的二声部合唱作品。 22.音乐欣赏的教学指导思想:整体感知,主题分析,整体感知

23.小型器乐教学的要点:把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放在首位;坚持为音乐审美体验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要注意控制音量。 24.音乐知识教学在小学中包括:乐理知识,音乐审美要素,体裁,简史,类别及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

25.音乐知识教学的方法:是为音乐审美教育服务;应结合音乐进行;应在参与音乐活动之中展开。

26.音乐知识教学在一节音乐课中,所占时间和内容的比重比较少

27.音乐创作教学:一指作曲教学:二是指各种进行发展性,创造性音乐活动内容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28.音乐创作教学的方法:即兴性的音乐创作教学;指令性的音乐创作

29.组织教学艺术:体现在良好的教学环境的保持;体现在方法形式的多种多样;存在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之中;体现在增加教学情感性,竞技性与表演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起伏现象。 30.课外音乐活动的基本原则:寓教于乐,自愿参与,计划开展,形式多样原则。

31.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原则。

32.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案设计: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方法与手段,老师素质,教学效果,教学特色

推荐第5篇:音乐教学论PPT资料

第六章

音乐教学方法

第一节

音乐教学方法概述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涵义

1、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定在教学过程中。

2、教学方法受教学目标制约,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

3、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他们分别使用的手段。

4、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是教和学的手段。

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教学目的(目标)、教学对象(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法的关系

教学法:泛指教学的理论,是研究课程的教学任务、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它包括普通教学法和分科教学法。

教学法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法包含了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分类

按照知识来源划分:

1、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图示法、参观法)

2、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阅读书籍法)

3、实践的方法(练习法、创造性作业法、实习作业法) 按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水平划分:

1、认知法:使学生感知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2、复现法:使学生再现旧知识和教师指出活动程序的方法。

3、探讨研究法: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获取运用 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各种方法。

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划分:

1、组织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

(1)感知知识信息方面:

A、口述法(讲述、讲解、讲演、谈话等)

B、直观法(演示、图解)

C、实践法(练习、实习、实验、操作)

(2)逻辑方面(归纳法、演绎法)

(3)思维方面(复现法、问题探究法)

(4)学习管理方面(独立学习法、教师指导学习法)

2、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A、认识性游戏法

B、有趣的讨论法

C、创造情绪情景法

(2)刺激学生引起学习动机: 包括提出要求、鼓励、批评、责备、说服教育、激励学生学习意志等。

3、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

(1 )口头检查法(课堂提问)

(2)直观检查法

(3)实习检查法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演变与发展 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方法发展的因素:

1、课程改革的影响

2、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

3、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

4、教学手段的改进与现代化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演变与发展 现代音乐教学方法的特征

1、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发挥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三、音乐教学方法的分类

以学生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来划分:★

1、唱歌教学法

2、器乐教学法

3、律动教学法

4、欣赏教学法

5、创作教学法 以音乐教育家命名:★

1、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2、奥尔夫教学法

3、柯达伊教学法

根据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来源及主要活动方式分类:★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音乐感受情感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感受鉴赏音乐美,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音乐教学方法。

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

四、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音乐教学方法的依据:

1、符合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

5、适合教学现有条件和所规定时间

6、依据教师本身的条件

(二)优选教学方法的步骤:

1、学习管理方面关于学生独立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习方法的选择。

2、思维方面是再现法或是探索法的选择。

3、活动内容方面是体验性教学法或是实践性教学法。

4、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方面决定口述法、直观发或实际操作法如何结合。

5、决定关于选择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6、决定关于选择哪些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7、考虑各种方法相结合的不同方案。

第二节

歌唱教学

一、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歌唱是出于人类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形式。

2、歌曲是最大众化、最具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

3、歌唱教学是学生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

4、歌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歌唱技巧的训练

(一)儿童嗓音的生理特点:

1、发声器官细小嫩弱

2、生理变化显著 在校儿童歌唱实际状况:

声域狭小的孩子;

用哑声歌唱的孩子;

用原来说话的声音唱歌的孩子;

能够唱出于说话的声音相区别的歌声的孩子;

所谓“音盲”即音程不稳定的孩子。

(二)歌唱技巧训练内容

1、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习惯。

2、合理的呼吸方法。

3、科学的发声方法。

4、准确的咬字,清晰的吐字。

5、初步的合唱技巧。

四、歌唱教学的方法

(一)听唱法★

听唱法是一种不借用任何其他手段,仅凭听觉学习歌唱的方法。 听唱法具体方法:

1、从拍子入手的方法

2、采用“句子游戏”的方法

3、听辨乐句数目和形式

4、听辨歌曲节奏型的方法

(二)视唱法★

视唱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谱视唱技能去学唱新歌的歌唱教学方法。 听唱法具体方法:

1、从歌曲节奏谱开始的方法

2、将歌曲节奏谱改编成“节奏合奏谱”的方法

3、使用节奏卡农

4、使用摆放曲调卡片的方法

5、从听音开始的视唱方法

(三)从听唱法到视唱法的过渡

视唱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谱视唱技能去学唱新歌的歌唱教学方法。 过渡具体方法:

1、听的方式逐步变换

2、听得数量逐步变化

过渡的辅助方法

1、音高方面的辅助

2、节拍节奏方面的辅助

5、从听音开始的视唱方法      

 第三节

器乐教学

一、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 器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器乐教学也应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领域之一。

 二十世纪以来,器乐教学成了培养少儿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

二、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器乐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器乐教学促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器乐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创造能力。

(三)器乐教学提高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效果。

(四)器乐教学有效地发挥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相应地也促进了德育和智育的发展。

(五)器乐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器乐教学的类型★

1.节奏乐教学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 2.简易乐器教学

简易乐器是指普通学校课堂教学或低幼儿童乐队采用的简单易学的乐器。目前国内外较多采用的简易乐器,主要有口琴、竖笛和木琴、钟琴等。

 3.奥尔夫乐器教学

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节奏乐起占很大比重。其中“音条乐器”(包括木琴、钟琴、钢片琴)十分适合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奥尔夫乐器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可使用。还可将奥尔夫乐器与其它简易乐器、节奏乐器等配合使用。

五、歌唱教学应注意的方法

培养有感情地歌唱

在歌唱中进行必要的歌唱基本技能的训练

初步的合唱训练

变声期及嗓音保护

歌唱伴奏问题  4.键盘乐器教学

 作为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使用的键盘乐器,主要有键盘口琴(亦称口风琴)和合奏手风琴。

由键盘口琴和合奏手风琴、口琴为主体,辅之以节奏乐器等组成的“簧乐器合奏”是一种适合于儿童的演奏形式。“簧乐器合奏”具有音准好,音色美,音域宽,表现力丰富的特点,且简单易学,适于合奏。

 5.西洋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的教学

西洋管弦乐队和中华民族管弦乐队在课外音乐教育中已普遍采用,一般学校适宜组织较小型的合奏组、重奏组,有条件的可以组织规模齐全的民族及西洋交响乐团。

四、教学班用器乐曲的选择与编配

 器乐曲选配必须从不同的器乐教学形式和不同学段、年级学生实际出发,应做到: (一)以短小、优美的合奏曲为主。

(二)多选择中外名曲和民歌的主题(或片断)。

(三)既要注意演奏效果,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程度。(四)节奏乐器的编配要注意音色的变化与统一。 (五)器乐曲的数量不易过多。 

五、课堂进行器乐教学的方法

 器乐教学的方法包括乐器演奏教学法和器乐合奏的教学法。

(一)传授各乐器演奏方法时需:指明基本要领,要求简单、明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二)器乐合奏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根据年级和乐器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六、器乐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器乐教学要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 (二)器乐教学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 (三)器乐教学要循序渐进。

 (四)器乐教学要因地制宜。

 (五)普及器乐教学要从试点入手。

 第六章

音乐教学方法  第五节

欣赏教学

 音乐欣赏:是指通过聆听的方式体验感悟音乐,从而获得到精神上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 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给生活带来

的乐趣、养成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情感,激发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通过学习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

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多 样性,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 欣赏教学的要求

总体要求:培养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感受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开扩音乐视野。

1、一定要选用古今中外的音乐“精品”。即: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的优秀作品。

2、欣赏曲目在题材、体裁、形式、风格方面要多样化。

3、欣赏内容必须注意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避免选题过于浅显或过于深奥。  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

初步感知阶段 情感体验阶段 理解提高阶段 初步感知阶段

初步感知阶段:又叫 (直观感受阶段),是以愉悦为主的欣赏阶段。 任务: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设问。

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  情感体验阶段

情感体验阶段

: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为主的、体验音乐情感的欣赏阶段。

任务:在反复聆听作品的基础上,对音乐的各种要素进一步感受、分析、理解,并体验各要素在表现音

乐形象和情感的作用,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主题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速度、力度、曲式结构及调式进行讨论,围绕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 理解提高阶段

理解提高阶段:以理性为主的、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和顿悟的阶段。 任务:使学生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美的本质。

教学方法:通过欣赏理解音乐有关知识: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真正感悟它的真谛。

 课堂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

2、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

3、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

4、利用节奏律动辅助欣赏。

5、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

6、引导学生用诗、文、图画来辅助欣赏。 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讲多听

2、音乐欣赏活动应与其他实践活动相结合

3、充分而适当地发挥通感的作用

4、重视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多元化欣赏

5、将音乐分析与作品内涵有机融合

 第六节

创作教学

一、创作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二、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三、创作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四、音乐创作的教学方法

五、音乐创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作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一)创作教学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领域,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音乐教育过程。

一般音乐实践活动包括创作、表演(演唱和演奏)、欣赏等,这里的创作活动是指作曲者产生新作品的过程即作曲。

一、创作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二)国内对音乐创作教学的认识

 创作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作曲,目标就是人人都会作曲。  音乐创作教学包括创造性演唱与演奏、创造性的欣赏。 我国对音乐创作教学内涵的界定:音乐创造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音乐教育过程,包括短小的曲调创作、即兴创作、“音乐小品剧”创作表演等。★

二、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直觉创造力。

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现能力等,有积极的意义。  对推动学生全面的、深入的学习音乐有重要的意义。 

三、创作(创造)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

四、音乐创作的教学方法★

(一)短小曲调的创作(节奏创作、变换曲调创作、创作歌曲、命题创作)

(二)即兴创作(声音模仿、节奏问答、身体运动、曲调问答、回旋游戏、节奏即兴伴奏、固定音型伴奏、器乐曲调问答、即兴合奏、音乐造型)

(三)“音乐小品剧”创作

(一)短小曲调的创作——节奏创作教学的方法  填充节奏  模仿变化节奏  发展节奏

(一)短小曲调的创作——变化曲调创作教学的方法  填充乐句  为原曲作变奏  发展乐句构成乐段  创作单乐段结构的乐曲 

(二)即兴创作

 声音模仿(音高、音色、节奏、强弱)  节奏问答( a+a \ a+a' \ a+b )

身体运动(用手、脚动作表现节奏,或用全身活动模仿动作)  曲调问答(用曲调作问,以不同曲调作答) 

(二)即兴创作

 回旋游戏(用节奏或曲调作回旋式的创作游戏)  节奏接龙 

(二)即兴创作

 节奏即兴伴奏(在歌唱时即兴创作节奏进行伴奏)

 固定音型伴奏(用相同的节奏或短小的相同曲调作反复演奏)  器乐曲调问答(用旋律乐器作曲调问答)

 即兴合奏(将节奏或曲调的回旋、节奏伴奏、固定音型伴奏等方法结合构成即兴伴奏)  音乐造型(借助于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

(三)“音乐小品剧”创作

“音乐小品剧”创作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将儿童熟悉或喜爱的剧目(童话、小歌剧、歌舞剧等)配上学生们自己创作的歌唱和乐器演奏进行表演。全部过程都应有孩子们去作,包括脚本、曲调(合唱与合奏)、角色和道具等。

五、音乐创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为歌词配节奏

 要破除创作的神秘感,发挥学生创造精神。  将创作知识和创作技能融进其他教学内容之中。

 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而不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

 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尽量减低技术方面的负担,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力所能及。

 第八章

 我国儿童期心理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⒈乳儿期(0~1岁)——哺乳期 ⒉婴儿期(1~3岁)——托儿所时期 ⒊幼儿期(3~

6、7岁)——幼儿园时期 ⒋童年期(

6、7~

11、12岁)——小学时期 ⒌少年期(

11、12~

14、15岁)——初中时期 ⒍青年初期(

14、15~

17、18岁)——高中时期

 幼儿的生理特点:

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

 §8-1

走进幼儿园  幼儿园分类 ——公立 ——私立  幼儿园学制 ——小班(3-4岁) ——中班(4-5岁) ——大班(5-6岁) 

二、幼儿教育理论

 蒙特梭利教学法

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园的运用  多元智能

陈鹤琴的有幼儿教育思想

1、蒙特梭利教学法

1、蒙特梭利教学法

1、蒙特梭利教学法

2、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园的运用★

 将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体现奥尔夫音乐原本性原则。

 将孩子日常生活的动作,融入音乐教学中去,体现音乐原本性原则。 

3、多元智能

4、我国的幼儿教育理论  4-

1、陈鹤琴生平简介  4-

1、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  4-

1、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  4-

2、陶行知生平简介  4-

2、陶行知教育理论  4-

2、陶行知教育理论  4-

2、陶行知教育理论  4-

2、陶行知教育理论  4-

3、张雪门生平简介  4-

3、张雪门幼儿教育教育思想  4-

4、张宗麟生平简介  4-

4、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  4-

4、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  4-

4、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

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  艺术教育目标与要求 

1、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

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动应发展幼儿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

1、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

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2、艺术教育目标与要求

 艺术:丰富幼儿情感,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 目标

—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

2、艺术教育目标与要求  教育要求

—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运用 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

2、艺术教育目标与要求  教育要求

—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给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

2、艺术教育目标与要求  指导要点

—艺术是幼儿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 §8-2 幼儿音乐教学

一、幼儿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 歌唱活动  韵律活动  打击乐演奏活动  欣赏活动  音乐游戏 

1、唱歌活动

2、韵律活动

3、打击乐演奏活动

4、欣赏活动

5、音乐游戏

二、音乐游戏设计  音乐游戏的组织设计  音乐游戏中的教师语言 

1、音乐游戏的组织设计  从音乐感受导入的组织设计方式 —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开始 —从音乐的某一局部开始

—从有音乐伴随的画面或故事欣赏开始  以动作学习为主体的组织设计方式 —动作观察法 —动作探索法、创编法 

2、音乐游戏中教师的语言  有声语言的应用

—讲解精炼,分散讲解内容,多使用儿童化情境语言  体态语言的应用

—师范和榜样功能、解释或强调讲解内容的功能、发起、维持或结束幼儿行动的语言。 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 综合性  游戏性 

1、综合性★

形式上的综合 过程上的综合 目的上的综合

2、游戏性

 无须一定要使儿童感到他们有义务来从事这种活动。  儿童必须能够直接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快乐。 

四、幼儿音乐教学法★

 模仿  探索、创造 

1、模仿

 从音乐感受导入的组织设计方式 —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开始 —从音乐的某一局部开始

—从有音乐伴随的画面或故事欣赏开始  以动作学习为主体的组织设计方式 —动作观察法 —动作探索法、创编法 

2、探索、创造  通过教师领导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反复练习活动,最终达到使幼儿记住并能再现某一具体音乐作品或音乐技能的目的。

 由教师向幼儿提供基本的音乐素材,并提供利用这些材料的某种可能性的范例,以及遇到特殊的情境和问题来引导幼儿步步深入的通过谈索性、创造性的活动、改变或重组这些材料,最终达到发展或重造某一具体音乐作品的目的。

音乐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要求

五、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的收集证据,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在学习成就上的变化(定量的、定性的)进行价值判断。★

1、以教学为对象的一种系统观察活动;

2、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教学活动;

3、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认识活动;

4、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科学性活动。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二)教学评价的意义★

1. 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存在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2. 在音乐教学中,教学评价为科学的评价音乐教育质量提供了标准,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配置性、准备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 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一般指教学前评价,主要在开课前进行。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确定新学习前学生所有的基本能力与起点行为。

2、形成性评价

一般指学习中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的结果及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工作。

通常由教师通过按教学目标编制的形成性测验来进行,亦可由学生按学习任务的要求来进行自我评价。

3、总结性评价

一般指学习后评价,在学期末进行。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一学期来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作出较为全面的总结。 对学生学习结果有评价作用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预测、估评作用。

三、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要求★

1、以教学目标为基准

2、以科学、公正、准确为标准

3、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

4、以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

五、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六、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

1、测验法

用笔答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的方法,此类测验又被称为客观性测验,在音乐教学中多用于认知测验。

听旋律写出乐曲名称。 默唱旋律写出作品名称。

记住所听旋律主题,听其在乐曲中出现几次?主要使用什么乐器? 听教师弹或唱旋律,改正记谱上的错误。 将一段简谱旋律翻译成五线谱,然后唱或奏出。

2、观察法

属主观性方法,可以在教学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观察的结果可随时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记录。

了解学生对速度、力度的反应以及对节拍、节奏的控制能力—教师即兴弹奏乐曲,学生走步。要求根据琴声的速度、力度、进行、

休止等变化作出相应反应。

了解学生的欣赏能力包括学生的欣赏态度,听辨乐器音色、乐曲拍子、记忆乐曲主题的能力。

3、演唱演奏法

属主观测验法,主要针对歌唱器乐学习中的演唱与演奏进行考查。考查曲目可以是指定教材中学过的曲目;也可以由学生自选曲目。

专项音乐技能的重点考查

每次考查前师生要一起讨论评价的要点及评分标准,请学生参与成绩评价。

4、作品创作法

属主观测验法,可以用于认知测验,也可以用于心智技能的测验。

即兴唱、奏表演。 写成乐谱作品后再唱或奏 课例评价 1.评课堂教学设计

目标设计 导入设计 互动设计 指导设计 评价设计

2.评教育理念的体现

3.评教学目标的落实

4.评知识技能的训练

5.评现代技术的应用

6.教学实施的生成

推荐第6篇:音乐教学论(复习版)

(一)音乐教育的 10 个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美德。以往的教育不注重审美,只注重唱对旋律,如今注重音乐审美。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3、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5、重视音乐实践 。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7、提倡学科综合。音乐的教学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9、理解多元文化。我们应尊重多元文化,应对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示理解和尊重,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

(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主要特征。

1、音乐感知 。音乐感知即是音乐的感觉和知觉,它是指学生在进行音乐是审美活动时,对特定的音乐现象的感觉和知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感知或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音乐的感知内容包括个体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小学低年级处于“写实性”的高峰;小学高年级由于知识和见闻增长,思维和感情的发展,对音乐的旋律美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中学生可以从音乐的审美价值等对音乐作出评价和判断;高中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是叫敏锐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审美要求,能按自己已有的审美标准对音乐作品作出较准确的评价,能主动进入一些音乐作品的内部,探索其内涵。

2、音乐情感 。 情感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音乐情感是指伴随着个体的音乐审美活动而产生的特定的情绪活动和情感上的共鸣。即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音响产生的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不同的音乐,对人的精神具有不同的影响,对于塑造人的精神旗帜、个性特征、品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学生 的音乐情感的发长受到其身心发展的制约,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展,社会交往加深,字我意识和成见意识增强,这些因素使他们的情感活动也逐渐从肤浅向深化方面发展,审美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手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情感出在动荡而不稳定的状态, 小学低年级 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具有较强的情绪性的特点,起喜怒哀乐于色,且易于变化,一般到了中、高年节的而听才能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有意识地表达思想感情,并假如情感色彩。中学生的音乐情感及音乐审美体验比小学阶段往往更丰富,更深刻。

3、音乐思维 。 中小音乐思维是指个体在音乐现象(或行为)的见解的和概括的反映中,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智力操作为手段,对相应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音乐思维能放映音乐及相关事物的本质和他们的规律性联系。音乐思维具有创造性,独立性,概括性,并存在着各体差异,在音乐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音乐思维,对于其音乐活动的内容、音乐行为的内在联系和音乐活动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先和最容易掌握的音乐思维就是音乐动作思维和音乐形象思维,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从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去想象,而想象和

联想是人们的重要思维活动。青年初期都能从音乐实践及情感体验中丰富自己的音乐感性形象,音乐抽象形象,逐步掌握和使用音乐思维。

4、音乐兴趣 。兴趣,它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肯定的情绪态度,音乐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或音乐的某方面内容具有积极和肯定性的积极反应,这种反映是与个体对音乐的情感相联系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巨大动力。中小学生的音乐兴趣都具有容易激发,但也不易持久,不易稳定的心理倾向。由于音乐兴趣是中小学生音乐审美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激活和培养学 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是十分重要的。 ㈢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一,埃米尔·雅克· 达尔克罗兹 ,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创建了“ 体态律动 ”教学法。

·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应。

· 达尔克罗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而音乐中的技巧仅仅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

·体验音乐、体验情感 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宗旨。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主要是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作三部分内容组成。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体态律动, 即是由身体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的练习,是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中最著名最有成效的部分,其目的主要在于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与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体态律动教学特点:⑴要求学生以自身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态,再现所听音乐。⑵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体态律动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⑶注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训练。体态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让学生去聆听音乐的变化来进行律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与抑制能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欲望和能力,不但强调教师即兴演奏音乐,同时在训练学生和乐动作时常常也是要求学生即兴创作。

2、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教学特点:(!)达而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中是视唱练耳和身体律动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既是将体态律动应用于听音和视唱教学。( 2 )在教学中以固定唱名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3 )教学内容的主要包括:发展音高和以高关系感、音色感 ; 对单一调性和多调性旋律的听辨和记忆;对各种和弦和和声片段的听辨、记忆;看谱视唱和即兴能力。音乐听写和使用学习过的要素构成乐曲的能力。

3、即兴创作、表演的主要形式:(!) 即兴演奏。即让学生根据某节奏型,用各种乐器即兴演奏旋律和和弦。⑵即兴演唱。让学生根据某节奏型或某个音列、音阶即兴唱出曲调,还可以即兴编词演唱等,⑶即兴问答。后者根据前者表演的音型或乐句即兴答出下句。⑷即兴指挥与表演。让某个学生即兴指挥其他同学来跟随其表演的活动。

二、柯达伊 ·左尔坦,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创立了适合于匈牙利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 ·音乐教育思想是 :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首先,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是: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其次,学校音乐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是柯达伊的又一教育思想。

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手段与内容 。

1、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

2、音乐教材特色。⑴突然弘扬本民族文化精神。⑵遵循儿童自然法则来安排教材的顺序。

3、使用首调唱名法。

4、采用节奏时值读法与节奏训练。

5、使用字母标记。

6、使用柯尔文手势。

三、卡尔·奥尔夫,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观念: 是关于一种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的观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内容与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综合了语言、动作、歌唱、演奏、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内容的综合教学。其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嗓音训练活动、动作练习活动、乐器演奏活动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 ⑴嗓音训练活动。

⑵动作练习活动。主要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声势活动教学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①为语言朗诵即兴创作声势。②为歌曲即兴编配声势。③集体练习声势做速度和力度等变化。④采用“回声”的方式。⑤“卡农式”的节奏声势活动。 ⑶乐器演奏活动。

2、教学方法及特点

⑴教学方法。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引导创作法”。

⑵教材特点。仅仅是提供一种“教育应该如何顺应儿童本性”的思路。它的目的是启示教师按照这种思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奥尔夫教材。 音乐教学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 ( 1 )坚持音乐教学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 )遵循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让学生参与和体验音乐活动的教学过程( 3 )注重音乐教师的为人师表

2、参与活动原则: ( 1 )要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音乐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参与音乐活动中( 2 )教师看待学生应是重在参与,而不是参与的多少( 3 )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3、情感性原则: (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2) 教师应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影响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育人。

4、科教性原则: ( 1 )要根据音乐艺术规律和教育规律来进行音乐教学( 2 )要遵循《音乐教学大纲》、《音乐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音乐教育。

欣赏课教案

一、教学课题 欣赏课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乐曲主部的音乐情绪特点。2、背唱主部主题。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略) 2、导入 3、乐曲介绍 4、初听

提出任务,感觉音乐的主体情绪。 初听结束,讨论音乐主体情绪特征。 老师:„„ 学生:„„

5、复听

提出任务,领会音乐要素和它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背唱主题。 复听之后,讨论音乐要素和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 老师:„„ 学生:„„ 背唱主题: ⑴总体唱主题 ⑵分组唱主题 ⑶加入律动唱主题

6、再听

总体感受音乐情绪„„

7、小结,下课 唱歌课教案 一,教学课题

学唱新歌《„„》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有表情地正确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

(四)学唱新歌 1、歌曲简介 2、出示歌谱 3、学唱曲调 4、学唱歌词 5、歌曲的艺术处理 6、集体合唱新歌

(五)小结,下课

推荐第7篇: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

新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目标,包括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基础音乐教育的要义所在”。即音乐教育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活化,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学习歌唱,然后学习其它,将使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由此可见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唱歌教学也是音乐教学中最简便、最经济、最大众化、最普及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不受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是适合所有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

二、课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以及创新之处:

(一)课题意义: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要想取得音乐课堂歌教学的真正实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学原素,就必须得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摸索出适合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方法,这对小学音乐的教学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唱歌教学奠定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

唱歌教学对中小学艺术教育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较好地奠定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基础。

1.奠定乐理基础

唱歌教学对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具有牵引作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包含了许多乐理知识,通过唱歌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从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去认知乐谱,通过对乐句间的对比、唱歌时的起伏,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思,感受音乐的美。学唱歌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视唱能力,这样学习兴趣增强。教师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划分小乐句,分析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节奏特点、旋律走向,让学生画出旋律线;低年级学生只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与节奏,涂上颜色找出规律。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歌曲结构的能力和认真仔细识谱的习惯,这对学生自己进行歌曲创作有启蒙作用。

2.奠定情感基础

有感情地唱歌是搞好唱歌教学的必要条件。唱歌教学要求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能正确的把握和恰当地表现歌曲。没有情感方面的训练和体会,学生演唱的歌曲是不感人的,别人听起来也是苍白无力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或朗诵歌词,读出音调变化,感受歌词所抒发情感,可以增添生动活跃的情绪和热情洋溢的气氛。王福增在他的《唱歌艺术漫谈》中说到:“要明白真实的唱歌,只是很简单地保持着有相当音乐性的朗诵。”这一过程规范了学生对歌词的发音,体会了歌曲情感。老师范唱时,以情感人,语言、表情、身体也动之以情,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歌曲所抒发的感情,从模仿到成功的唱歌,收获唱歌学习带来的喜悦和快乐。比如老师在教唱《拉萨谣》时,就要通过讲许多西藏人文、地理、风俗、歌谣,带学生进入西藏的意境,建立感情基础,再去唱歌,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唱歌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积极作用。

3.奠定表演基础 唱歌教学对学生领悟唱歌技巧具有启迪作用。中小学的歌唱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正确的唱歌姿势、恰当地运用呼吸、科学和发声、清晰的吐字、多声部合唱的技能,这五项歌唱技能训练中前四项是在小学阶段的歌唱技能训练中就提出过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呼吸方法,自然圆润地发声,清晰地咬字、吐字。”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通过观摩精彩纷呈的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课,聆听专家就中小学课堂教学方面精辟的专题理论讲座;学习歌曲表现与诠释的技巧等方面,并理清了唱歌教学中关于唱会、唱好、会唱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外音乐教学体系中对于唱歌教学研究较多的是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重视对于合唱教学的研究。

四、课题界定

1.探索歌唱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歌唱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音乐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为终身喜爱唱歌奠定基础。

2.通过系列的专题研讨和观摩活动让小学一线教师掌握正确的唱歌教学方法。

5 3.通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案例比赛及论文比赛活动推动歌唱教学研

五、理论依据

新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目标,包括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基础音乐教育的要义所在”。即音乐教育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活化,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学习歌唱,然后学习其它,将使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由此可见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唱歌教学也是音乐教学中最简便、最经济、最大众化、最普及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不受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是适合所有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

六、研究目标

1.探索歌唱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歌唱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音乐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为终身喜爱唱歌奠定基础。

2.通过系列的专题研讨和观摩活动让小学一线教师掌握正确的唱歌教学方法。

3.通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案例比赛及论文比赛活动推动歌唱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

七、研究内容

1.目前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现状调查研究。2.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唱歌课堂教学模式。

3.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唱歌课堂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方法。4.研制有效的小学音乐唱歌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小学生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唱歌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情报资料。

2.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目前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状况,了解他们对本课题的看法,以及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变化情况。3.行动研究法: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调整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研究实践,把研究实践上升到理性高度,实施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附参考文献

1.《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

主编

吴文漪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独唱歌曲分析与处理》

主编

王远

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

3.《声乐表演艺术》

主编

李间德

西安音乐出版社

4.《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

主编

金亚文

高等教育出版

5.谈幼儿歌唱教学手段

来源:幼儿教育

推荐第8篇:音乐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绪论

第一节

1.音乐教学论是属于教学论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音乐教学中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早在300多年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已提出教学论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人的全部艺术”。他讲究的是(教的技巧)而后在(杜威)的倡导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向(教)和(学)的双边关系转变。

3.音乐教学研究是包括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探讨音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

二、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教师所具备的素质

(1) 具有深厚的知识理论。 (2) 要有专业的技术。 (3)要有丰厚的知识内涵。 (4)要有大课观、多元化、科学综合。

第三节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内容分析法:

(1)确定研究方向。 (2)规定分析对象的内容范围。 (3)制取分析样本。 (4)选择分析单位。 (5)对内容进行分类。 (6)制定分类标准。 (7)检验分类标准。 (8)对内容进行量化评分。 (9)统计分析。 (10)得出结果、撰写报告。 2.实践调查法

(1)确立研究课题。 (2)抽样设计。 (3)问卷设计。 (4)收集资料。 (5)统计分析资料。 3.个案研究法

选题——设计研究线路——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思考

1、中学音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是什么?

2、中学音乐教学论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

音乐教育价值可以从以(音乐为内容的审美价值)和(以教育为手段的实用价值)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简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

(1.审美价值: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性。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审美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实用价值:(1)音乐教育的个人价值: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树立革命理想,陶冶道德情操,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 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教育。(2)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教育对一定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具有的意义。3音乐教育的教育价值:教育不仅对教育以外的系统具有价值教育对自身也存有巨大意义。)

2.简述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的情绪、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参透到音乐教育之中,是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是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间的音乐技能,是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是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4.试述音乐教育的功能。

(1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以及其他审美教育特殊的和主要的教育功能。首先音乐教育有陶冶感情、进化心灵的作用,其次音乐教育使人们在愉悦中受到教育。2教育功能: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具有涵盖内容多、教学生动直观,对人感染力强的特点以及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功能。3认识功能;(1)音乐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起积极作用,(2)音乐教育对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深入思考有很大作用。4。娱乐功能:音乐是娱乐的途径之一,同时音乐作用于人可以产生怡情健身的作用。5.其他功能:音乐已经成为普及体育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如广播体操、花样滑冰等,都要借助音乐来表现。)

第二章

1简述音乐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 (1.教学原则的理解:教学原则是教学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动主体的认识不断发展、不断飞跃的结晶,是构成教学活动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认识关系的中介,是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见之于教学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教学原则体系的完善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质量及发展水平。

2.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 音乐教学原则是音乐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是对音乐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音乐教学的一般原则。) 2试述文中音乐教学原则的运用。

(1.教育性原则:音乐和教育都属于社会意识的形态范畴,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思想倾向。2 科学性原则:音乐艺术的构建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形态,又是人类社会的心灵折光。 3 形象性原则: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的语言和各种直观手段,是学生获得直观表象,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音乐感觉能力、观察能力和认识理解能力并达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4 实践性原则:教学与实践是紧密联系,辅相成的。5 情感性原则:应注意选择那些情感高尚、健康的声乐、器乐作品为主要教材。6律动性原则: 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随之做各种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是学生在体验中表达自己的感受。7发展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3试用文中介绍的音乐教学原则评析一份教案。 (

第三章

1.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不一样?

(书上自己找

) 《音乐课程标准》与大纲进行比较

(课程价值) 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发展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基本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大纲

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教学目的)*培养“五爱”“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掌握浅显的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认识简单的乐谱

*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初步接触外国优秀作品。 标准:

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

,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

模仿

探究

合作

综合 (3) 知识与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本技能

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音乐与相关文化

2.试试 为单一课设计一课例。

第四章

1.简述音乐表现要素的基本内容。

(1.旋律:旋律又叫曲调,它是由不同高低、不同长短的音组成的音的线条,或称“有组织的音的横的进行 ”叫旋律。2.调式调性: 调式是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高音关系的体系其表现力体现在该体系中的个音级的运动个性之中。调性作为调式的高度在音乐中的使用往往造成音乐中的紧张性和新的矛盾。3.和声:把音程的横向关系按纵向方式组织起来。4.节奏节拍:是音乐中两个密不可分要素。5.速度:速度在音乐中之际影响音乐性格以及音乐的基本形象。 6.力度越大越使人感到紧张性的增加,反之。7.音色:在音乐中是一种表现工具。8。音区:作为一种表现要素,其划分是由于音列中一部分音的音色相似的结果。9.织体: 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关系和平衡称之为

织体。10.曲式:音乐过程的结构。)

2.列举音乐体裁与形式的种类。

(1.按照生活使用音乐的不同场合及音乐的社会功能来划分。 2.按照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划分。 3.按照表演形式来划分。4.按照乐曲的结构规模、织体类型、节拍速度、表情性格来划分。5.按照乐曲的民族地域特点来划分。)

3.谈谈感受与鉴赏教学因注意些什么问题? (1.以音乐为主,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 2.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3.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4,。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第五章

1、如何理解演唱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演唱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嗓音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一般来说,演唱是一种较全面的音乐教育的基础,并且具有很广泛的教育价值。

一、演唱时音乐表现的基本方式之一:演唱时音乐表现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中小学生校中的音乐活动形式。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训练唱歌的技能,而是为了学生音乐上的发展和在音乐中不断增长快乐。

二、演唱是培养音乐感的基础:演唱中的“唱”是人操作嗓子的能力,更多的体现着人的生理和心里反应及需要。“演”更多的体现着人对音乐的创造和欣赏的综合表现力。“演”与“唱”是技巧和本能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演唱时,是在帮助和使用敏锐的嗓音去塑造他自己想象的音乐世界,并真诚的表现自我。

三、演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喜欢音乐、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演唱美妙的音乐,使学生能最直接的感受音乐精品的魅力和增强理解能力。学生在集体的演唱训练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可以增进声音的和谐统一以及感染力。

2、演唱教学方法通过什么来体现一个方面?

演唱教学的方法主要应通过直观、形象、生动、趣味来体现。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和保持一种可以积极开口唱歌的氛围:这是使演唱教学可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当一个人渴望唱歌时,他就可以发自内心的唱好歌曲。

1、提倡鼓励式教学:在学生开口唱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强调演唱中感情的抒发: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演唱质量。

3、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演唱:1.教师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唱歌欲望,是他们迅速进入歌唱状态。2.教师的语言可以较好的唤起学生正确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出音乐所要表达的理想和情绪,也唱出学生自己的心声。

4、鼓励学生用身体的语言来演唱:歌唱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嫂子的操作,它是靠人的整个集体和精神来体现的。

第六章

1、创造是一种能力:

1.敏锐力:指敏于观察实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

2.流畅力:指产生观念的多少,即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属于记忆的过程,因人会将资料存储在脑中以供利用。

3.变通力:指不同分类与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思想转换到另一种思想的能力,或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

4.独创力:指反应的独创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念。

2.音乐创造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在引发学生音乐创造过程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发展兴趣与爱好。.2.在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创造的教学过程,增强创造意识的培养。 4.在创造教学中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 5.在音乐创造重要体现多元化,提供选择性。

3、音乐创造教学的评价原则与标准:

1.学生为本原则。2.教育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人文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6.探究性原则。

第七章

戏剧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剧种:

戏剧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综合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会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表现为:文学、诗歌——剧本;绘画、雕塑、建筑——布置、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舞蹈——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戏剧的主要分为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包括(

1、京剧

2、黄梅戏

3、苏州弹词

4、彩调剧

5、粤曲)西方歌剧(溯源于古希腊的悲喜剧,包括悲剧、戏剧、讽刺剧)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及功能:

主要表现有:1.他的创作构思以片子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为依据,音乐要与画面内容、对白、音响效果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2.在片中音乐有自身的总体构思,但又受故事情节发展的制约,因此,其结构较自由,可以是完整乐曲,也可以是一个乐句、一个动机、一个和旋、一声打击乐音响。3.影视音乐的表演、演唱要经过录音等一系列技术处理,最后通过放映体现其艺术效果。

功能有:1.突出主题作用,概括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影片内容的主观态度。2.抒情作用,抒发影片人物的感情,塑造与刻画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变化。3.描绘作用,主要用音乐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与气氛,或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或用音色音响描绘画面中的自然景物。4.背景气氛作用,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基调和背景气氛,包括表现影片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生活气息等。5.推动剧情发展作用,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成为影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结构统一作用,通过音乐的重复变化、发展,加强影片艺术结构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教师所具备的素养

1.教师应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2.教师要注重平常的累积与不断学习。

3.教师备课时要挖掘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联。

4.教师在授课时要启发学生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联。

5.教师要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具体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以及如何通过具体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来完成。

第八章

一 教学模式的结构:1教学思想(或理论)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4师生关系5教学评价 二 教学模式的类型:一是社会相互作用模式(社会交往模式),着眼于人的社会发展和适应能力;

二是个人发展模式(个性发展模式),着眼于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三是信息处理能力(认知模式),着眼于信息的获得、传播和发展;四是行为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控制和培养。

三 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1回归学生主体2注重目标的全面性3教学程序具有灵

活性4教学形式趋向个性化5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四 介绍音乐教学模式:

引导与发现:1理论导向2教学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3教学原则?4教

学效果

参与与体验:1理论导向2教学基本程序:创设情境—感受体验—总结转化3教学原则4教

学效果

探究与感悟:1理论导入2教学基本程序:导入情趣--尝试探究--点拨感悟--活动激创--评价促进3教学原则4教学效果?

研讨与创新:1理论导向2教学基本程序:互动研讨—过程疏导—

迁移创新3教学原则4教学效果5教学实例

五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程序上都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关系能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等九种基本智力。

第九章

一 课堂导入注意问题: 1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 含义,其一是指要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授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设计课堂导入

2课堂导入要有启发性

3课堂导入要有新颖性

4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

5课堂导入要有简洁性

二 音乐教学课堂导入的基本形式与方法,常用的有哪些?

1通过回顾和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课堂导入 2通过释题进行课堂导入

3用激情进行课堂导入

4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5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6用演示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7用随机应变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8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 三课堂提问注意的问题

1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2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3课堂提问要有序

4课堂提问要有“度” 5课堂提问要新颖

6课堂提问要有灵活性

7课堂提问的语言要明确

8课堂提问要鼓励求异思维

9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 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

1直问与曲问 2宽问与窄问 3明问与暗问 4单问与复问 5正问与反问 6快问与慢问 五 对音乐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1教学语言要规范 2教学语言要精准 3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4教学语言要幽默 5教学语言要明白易懂

6教学语言要注意语调变化

7教学语言要注意说话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 六 音乐教学语言的种类:

1开场白 2导入语 3讲述语 4提问语 5评价语 6激励语

7暗示语 8表扬语 9批评语 10交谈语 七 音乐教师的体态语言:

广义的讲,表达出思想和意图的人的表情、身体姿势与形体动作等,被称之为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表达出教师的不同的意图和情感信息。教师将丰富的体态语言运用于音乐

教育教学,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 几种常用的体态语言:1眼神 2演唱、演奏、表演动作示范3身体姿态与表情4手势

5在课堂上的走动

九 音乐教师的情感艺术:1以富于情感色彩的教学语言渲染情感氛围2以激励的手段激发

学生的情感火花3以教育媒介手段创设情感佳境4以教师的范唱、范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情感表达5以教师的体态语言传达情感信息6以教师的高尚师德和楷模作用感化学生

第十章

一 现代音乐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能增强音乐教学的直观性

2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 现代教学媒体:

是利用现代技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它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即硬件和软件。

三 现代教学手段就是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手段 四 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的特点:能向学生提供形、声、光、色等综合的、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使教师的讲授产生更好的效 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是 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 的作用。

五 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多媒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3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和有助于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六 现代教学媒体给老师的建议: 1实用 2正确 3美观 4创新

七 实现多媒体课件应用教学工作的步骤: 1更新教育观念2多媒体课件的硬件环境

八 我国兴建了许多多媒体教室,按照它是否基于网络可分为如 下两种类型:

1多媒体综合效率2多媒体网络教室3多媒体课件的软件开发

十一章

一 课外音乐活动的意义:

1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能,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对音乐学习更积极主动

2培养学生间的互相配合、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思想

3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 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的音乐活动2音乐学习小组活动3个别音乐课的学习

三 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合唱队的练习、乐队练习、音乐学习小组活动和定期举办的音乐欣赏会、音乐会、音乐主题班会、音乐常识讲座、音乐舞蹈小品剧创编表演等等。 四 课外音乐活动的特点:1群众性2自愿性3多样性 五 音乐学习小组的分类:1音乐创作小组2歌曲伴奏小组3音乐欣赏小组4乐器修理小组5音乐舞蹈小品小组 六 音乐活动类型:

1音乐欣赏会2音乐会3音乐主题班会4歌咏比赛

十三章

一 音乐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定课题。包括对课题涉及对象范围的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了解他人对课题研究的状况,进一步确定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和范围,做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准备等。

2制定计划。包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选择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3实施研究。包括准备、调查、检测、实验、查阅有关系资料等。

4整理总结。包括将所搜集的研究材料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

二 音乐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实验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文献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6统计研究法7分析研究法? 三 音乐教育实验、调查报告的写法:

四部分:标题(一是一般文章标题的写法,二是介词关于“关于” +实验、调查对象和主要事由+“实验、调查报告”,三是正副标 题写法)、前言、主体和结语(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四 音乐教育实验、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 实际,细致的做好实验和调查工作。 其次,分析研究,确立主题。

再次,用事实说话,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 五 音乐教育论文的种类:

1音乐教育论证性论文 ;2音乐教育经验性论文; 3音乐教育史志性论文 六 音乐教育论文选题的基本范围: 1选题要努力选前人没有研究的问题

2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3多人研究过的问题 七 音乐教育论文选题的注意事项:

1应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2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3题目宜小不宜大

4定题前应先查看文献资料 八 音乐教育论文的组成部分:

题目、署名、引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 九 音乐课堂教学评估指标要素说明: 1教学目标:a全面性b可行性c贯穿性 2教学内容:a容量b详略c重点、难点 3教学结构:a逻辑性b节奏性c组织性 4教学方法:a启发性b直观性c合理性

5教师素质:a教材掌握b教态c教学语言d板书e应变能力f现代教学设备的熟练掌握操作能力

6教学效果:a情感培养b教学气氛c落实“双基”

第十四章

一 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1结合语言的节奏教学 2动作节奏教学:

1)声势活动2)反应训练3)体操练习4)动作练习5)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6)动作游戏7)即兴练习3器乐教学:

1)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2)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二 柯达伊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主要内容:

1首调唱名体系:

1)使用首调唱名法2)采用节奏时值读法进行节奏训练 3)使用字母标记与手势4)使用固定音名唱法 2重视音乐的读写

3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 4系统丰富的教材 三 日本铃木音乐教学法

铃木才能教育五个原则:更早的教育、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指导方法、更多的训练和更高水平的指导者。 铃木教学法特点:

1才能教育越早越好2创造优良的音乐环境

3充分利用模仿、重复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大量练习

4 用听觉引导儿童的学习5母亲直接参与儿童的学习活动 6创造集体教学和观摩的机会7高质量的教材和高水平的教师

推荐第9篇:音乐教学教案

节奏活动:鲜花开 名称:鲜花开

目标:动力系统:激发探索兴趣,对节奏活动感兴趣。 能力系统:学习用沙锤演奏节奏型

知识系统:进一步熟悉打击乐器:沙锤,并联系使用方法。 准备:

1、会唱歌曲

2、节奏乐器

3、音乐《鲜花开》 过程:

1、游戏《蝴蝶找花》:要求幼儿把自己想象成蝴蝶,随音乐做各种优美有创造性的动作,在每一乐句的结尾处做出各种闻花香的动作与表情。

2、练声:《谁在唱歌》:启发幼儿根据节奏乐器音色的声音用歌声回答出乐器的名称。教师:请你告诉我,谁在唱歌? 幼儿:老师告诉你,小铃在唱歌。

3、新授:

(1)听音乐了解歌曲《鲜花开》

(2)演唱歌曲《鲜花开》一遍:启发幼儿唱出活泼欢快的情感。间奏处幼儿拍手。 (3)幼儿探索尝试拍出歌曲的主要旋律的节奏型 ①教师完整示范(4个幼儿同时演奏4种乐器):幼儿探索沙锤的节奏型和演奏方法。 ②幼儿边观察黑板上的节奏型边探索,试拍出沙锤的节奏型(两遍) ③幼儿观察并探索沙锤的演奏方法。“教师是怎样演奏沙锤的?怎样抓握沙锤?哪个地方用力?”

④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两手握住沙锤的柄,拳眼向前,手臂用力,上下摇动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4)幼儿学习沙锤的演奏方法。

(5)听音乐,幼儿试着拿沙锤演奏一遍。教师观察及时肯定演奏对的幼儿。

(6)听音乐,用沙锤演奏:请演奏对的幼儿在前面当小老师。教师边提醒边辅导边观察,请演奏对的幼儿随时到前面来当小老师。

(7)再次观看示范演奏,全体幼儿用沙锤演奏。

4、放《鲜花开》的音乐,幼儿用节奏乐伴奏。

节奏活动:鲜花开 名称:鲜花开

目标:动力系统:激发演奏兴趣。

能力系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示范要领,主动学习铃鼓、圆舞板、双响筒的演奏方法初步合乐。

知识系统:认识、学习正确使用铃鼓、沙锤、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准备:

1、节奏卡片、节奏乐器、三个动物的家。“3”代表兔的家,“5”代表鸭的家,“6”代表猫的家。

2、音乐《鲜花开》 过程:

1、游戏《音乐找家》:听兔、鸭、猫的音乐,幼儿用不同的节奏做出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动作后,听到

3、

5、6;

3、

5、6;

3、

5、6;后,根据最后一个长音的唱名分别找到动物的家。

2、游戏:《看谁编的对》:出示的节奏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鼓励每位幼儿编出不同的语言节奏。

3、练声《公园里有什么花》:根据教师出示的不同颜色的图片,幼儿用歌声回答。教师:公园里有什么花?幼儿:有红花

4、继续学习节奏乐《鲜花开》。(1)复习歌曲 ①听前奏回忆名称

②复习歌曲两遍,间奏用沙锤伴奏,启发幼儿唱出欢快的情感 (2)学习节奏乐

①四位幼儿完整示范节奏乐:启发幼儿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发现每一种节奏乐的不同演奏方法。

第一遍示范:除了有沙锤为歌曲伴奏,还有什么乐器伴奏?

第二遍示范:铃鼓、圆舞板、沙锤和双响筒敲的节奏一样吗?怎么敲得? 幼儿讨论拍出逐样乐器的节奏型后,教师出示节奏卡片,幼儿逐项练习。 ②探索学习每一种乐器的完整演奏方法 示范铃鼓的完整演奏方法:“铃鼓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这样敲的?”(不是)“唱到哪一句时和前面敲的不一样了?怎么敲的?”(采花蜜后,传花粉后)幼儿讨论并试着拍出后,教师出示节奏卡,幼儿随音乐较正确地拍出节奏型。

用同样的方法幼儿观察、分析学习圆舞板和双响筒的演奏方法。(圆舞板和双响筒的节奏型一样。)

出示节奏谱学习节奏乐。

全班幼儿逐一演奏每种乐器的节奏型,并检查幼儿乐器的使用方法。

合乐:两种乐器合乐--三种乐器合乐--四种乐器合乐,教师带领幼儿放慢速度练习,要求幼儿用心看自己声部的节奏谱。

5、复习已学过的舞蹈。

推荐第10篇: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材料)

1 什么是教学论?

答:教学论又称为教育法,教学理论,过去曾称为教授学,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的一个分支。

2什么是中学音乐教学论?

答:中学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学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

3中学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答:包括: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过程、原则、手段和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习成绩的考查评定等。 4中学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答:1在知识结构方面:1.了解中学音乐教学目的的任务和要求。2.掌握中学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如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等。3.熟悉中学音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领域、教学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和安排各种类型的音乐课。4.了解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近现代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育法,了解国内音乐教学的成功经验。5.掌握进行中学音乐教学研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2在能力结构方面:1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分析、运用和组织教材的能力。3.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能力。4.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5.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6.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7.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8估计教育后果的能力。9.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10.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章

1音乐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答:音乐教育与德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音乐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或者包容的关系。通过音乐的教育渗透德育,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这从来就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德育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

2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答:1.音乐教育有助于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2.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4.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3音乐教育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答:学校教育中的智育是以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它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智育偏重于逻辑思维,音乐教育则偏重于形象思维。音乐教育虽然也包含某些智育的因素,但主要承担美育功效。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4音乐教育对于智育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答:1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2.音乐教育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3.音乐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5音乐教育具有哪些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答: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是一种生动活泼、沁人肺腑的情感教育。2.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3。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多向性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力。4.通过音乐教育使青少年的身心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健康成长。

6如何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

答: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音乐教育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也是音乐教育行为在一定时期的出发点和归宿。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2.

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3.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7音乐教学大纲的意义?(课程标准)

答:1音乐教育大纲是编订音乐教材的依据。2音乐教学大纲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依据。3音乐教育大纲是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4音乐教学大纲是学生音乐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8中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原则?

答: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学生可接受性原则3坚持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原则4坚持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第三章

1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初中)

答: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有波动性。3意志品质不断得到发展,自觉性有明显的增强。4.个性正在初步形成,但发展是不稳定的。 2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高中)

答:1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2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3自我意识逐渐成熟。高中学生交往领域日趋扩大,社会生活内容日益丰富。4青年初期是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3什么是音乐审美态度?

答: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

4什么是“感兴”? 答:“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感知;二是指感动。“感动”是直接由形、色、声、温、力摇曳心生产生的情感反应。“兴”有三层含义:一是有“感”而来的主体抒发行为或抒发方式。以及由这种抒发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感动后的行为本身又成了新的“感动”的触媒,成为自我体验的对象,即主体的自我体验;三是主体在为对象所“感动”的同时,又为这个正在“感动”着的自我所“感动”。“兴”作为艺术的抒发方式,又具有审美直觉的含义,它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与直觉有关。“兴”的三种含义内在的包含有对主体自身的超越与升华。“感兴”不是简单被动的感受,“感兴”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升腾。 5什么是音乐直觉感兴力?

答:1回答“感兴”的概念。2音乐直觉感兴力是音乐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它包括了音乐知觉、音乐想象、音乐领悟等多种能力,它是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音乐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或敏感性。3音乐知觉是这种直觉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它主要体现为在音乐审美态度的引导下,对客体形式—所蕴含的意蕴的有选择的感知。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还需要各种感觉系统联合活动,这种活动又称为“联觉”、“通感”4音乐想象是一种在知觉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它使个体依据知觉把握的材料,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渗入其中,在广阔的心理时空内神游。 6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

答:音乐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1.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正处在“审美萌芽期”和“危机阶段”之中。2.原因:1青少年不仅想做成人能做的事情,还想找一些能超过成人的地方,他们需要拥有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成人世界的东西他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青少年音乐。2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感情变化很大的时期,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还不能满足需要,还不过“瘾”,因而他们更热衷于与情绪密切相关,能够表达原始感情,其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3现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如影视、广播、电声技术等,使音乐的大众拥有化成为现实。它不仅对作曲家、演奏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深刻的影响着人们欣赏的内容、方式和人们演唱的需求。4青少年羡慕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爱好,盲目崇拜、模仿“歌星”、“影星”及其演唱的歌曲。5学习古典音乐受条件限制和技术要求高的制约,困难较多。6罗吉尔还指出,青少年期的性冲动是他

们喜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

7如何根据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施教?

答:1有序施教2有导施教3有乐施教4有别施教 第四章

1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答:本质是教学系统运转和前进的过程,也是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 2音乐教学过程当中的基本因素有?

答:1教师2学生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音乐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

答:1耦合性(双边性)2指向性3多样性

4音乐教学过程的环节有哪些?

答:1运行前准备阶段2运行中展开阶段3运行后总结阶段

5音乐教学过程的调控?

答: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有高度计划性的连续过程,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的作用,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实施优化控制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就是通过师生相互信息反馈的环节来实现调控。1教学目标的控制2教学内容的控制3教学方法的控制4教学形式的控制5教学效果的控制

6音乐教学原则是怎样总结出来的?

答: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7音乐教学模式有哪些?

答: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1.情感模式1参与—“体验模式”2情境—“陶冶模式”(暗示—领悟模式)2.行为模式3.认知模式1传授—“接受模式”2引导—“发现模式” 第五章

1歌唱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答:1歌唱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形式2歌唱是最大众化、最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3歌唱活动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4歌唱教学是适合所有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 2中学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

答: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的歌唱。2指导学生进行歌唱基本训练,提高学生歌唱的表现力。3了解变声期的知识,学习嗓音保护的方法

3中学的歌唱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答:1正确的歌唱姿势2恰当的运用呼吸3科学的发声4清晰的咬字、吐字5多声部合唱的技能。中心问题是发声训练问题。

4童声与变声期学生发声指导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关于童声和变声期学生和教学班歌唱发声,我们以往指导研究是不够的,往往多是搬用成年人歌唱的方法。2关于学生歌唱发声方面的指导往往偏重于单人,对于学生教学班的、集体的歌唱发声指导注意是不够的,而且往往是简单的将前者引用到后者当中来,因此常常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5什么是变声期?

答:变声期是发声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6变声期的歌唱教学应该如何进行?

答:1要对中学生进行变声期知识的教育。2变声期学生可以进行轻度的歌唱3每堂课要穿插一些欣赏和器乐活动,避免单纯的歌唱。4为适应变声期的歌唱,对歌曲教材可以进行必

要的处理。

7学习一首新歌的方法?

答:1.设计教歌方法的基本依据:1歌曲的教学目的2歌曲的特点,尤其是歌曲的难度3学生的原有基础2.教歌的一般过程:1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2范唱和导入新歌。进行讨论或谈话3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这是教歌过程的中心环节。

8教授新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努力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效果,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歌唱2.注重多声部合唱教学3重视民歌戏曲说唱教学5歌唱教学的指挥和伴奏 9合唱教学的方法是什么?

答:1轮唱2拟音的伴唱3部分的合唱

10器乐教学意义:1激发学生学习对音乐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2促进学生感受 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3器乐教学增强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效果4器乐教学在发挥审美教育功能也促进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 11器乐选择:1竖笛2口琴和簧片乐器3各种打击乐器4键盘乐器5民乐管弦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

器乐合奏选配注意:1要以短小的优美的合奏曲为主,尽量与歌唱,欣赏等教学内容相结合,2注意多声部的运用3打击乐器的选择和编配注意音色效果的变化和统一4课堂器乐合奏曲的数量要少而精每学期一般三四首。

12欣赏教学地位: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高中的音乐课则以音乐欣赏为主,因此,对于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高度重视。

13如何欣赏教学理解地位作用: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2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4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5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6有益于身体健康

14欣赏教学方法:一是: 欣赏阶段1初步感知阶段2情感体验阶段3理解提高阶段

二是:形式和方式(录像带唱片音乐录像片 音乐电影 教师和学生的演唱演奏)

三是: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方法: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2讲解精炼富于启发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4让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5结合节奏律动辅助欣赏6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包括同类表现手段 情感 演奏形式演唱)7结合图画 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欣赏。 15律动教学:音乐的学习与身体的运动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已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目的。(瑞士 达尔克罗兹)(与歌唱教学 欣赏教育 试唱听音相互结合)

16律动内容:1在音乐中行走2用动作表现节奏3动作表现街拍(手臂操 球拍操 )4动作表现曲调5动作表现调性6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17律动教学方法:1自然引入2示范模仿3探索创造4带有游戏性的5从最简单的律动做起 注意的问题:1重点在于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感受2鼓励在其中的创造性3与教学改革实验 18创作教学意义:1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之一2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学创作教学内容:1节奏和曲调的即兴创作2简短曲调的创作3简短歌曲的创作4音乐和音响的探索。

19双基教学:分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音乐基础知识:1以识谱法为主要内容的内容尝试教学包括识谱方面知识 音乐表现手段 其他音乐常识) .21基本技能:识谱技能训练和音乐听力训练基本的乐器演奏和歌唱的基本技能。 第六章

22音乐课类型: 单一课 综合课

23音乐课结构:开始阶段(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 中间阶段包括(学习新课 分析讨论 技能联系) 结束阶段包括(巩固总结)

24设计课件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顺序的安排时间分配,教材难点重点的处理 课程的高潮发展和起伏 有所创新避免千篇1律。

25备课:1钻研大纲和教材2调查了解学生3安排教材选择教法 教学计划包括:1学期计划

2课时计划 (1授课日期 课时 班级 2授课题目3授课目的(知识技能 审美教育思想品德等教育制定明确 适度可宜的)4教材分析(对内容对象接受水平确定难点重点挖掘其思想性教育性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5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2新科教授法)6教具准备7教学效果)

26音乐课开始组织:1以情导入2以静导入3以新导入

温处理:温和的态度自然地方法直视此事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原教学的内容上来。 热处理:对偶发事件进行正面教育或严肃处理 冷处理:宽容度态度 采用发散 换元 转向的教育机制。

27课堂教学艺术实质:1教师本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2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3是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过程

体现主要表现在:1节奏艺术一般遵循弱·强 强·弱 弱·渐强 强·减弱的变化模式 由浅入深

2教师语言的艺术 适度的语调 语气精炼语言逻辑严谨 富于感情启发性3板书的艺术 准确科学有条理 色彩的当 针对性强 板书规范44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第七章

1课外音乐活动的基本原则:1活动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形式的多样性4选材的严密性5参与的自觉性6学生的主体性

2合唱排练的步骤和方法:1在排练前 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2歌曲的排练以范唱开始3轻声试唱阶段3注意及时纠正音准节奏音程的错误5进入全面铺去练习时注意换旋律声部6分别指导各声部7再分声部联系时解决音准节奏等问题8对艺术进行再加工 第十章

1音乐教师的职责: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2组织课外音乐活动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3进行音乐科研工作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2评估指标:导向性 科学性 整体化 可分性的原则 3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 视听训练 即兴创作表演

4柯达依教学方法:1采用首调歌唱体系2节奏食指读法与节奏训练3使用字母谱与手势4适应固定应唱法5五线谱读写教学以五声音阶的歌和练习为基础以儿童运用旋律自然能力的基础6多声部视唱训练7多生听觉训练8音乐创作能力培养

第11篇:试题小学音乐卷教学论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论 文

提高小学音乐教师能力的主要途径

影响小学音乐教师能力构建的主要因素:在教育理念上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差距,在教学环境上与新课改的需求有差距,在教师素质上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差距。既然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构建面临许多问题,那么,寻求解决之道就是一种必然。我以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力构建水平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强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动方向。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从修剪枝杈的“园丁”转变为启迪学生智慧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把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

二、把握课堂教学,提高组织能力课堂是教师施展本领、展示才华的地方,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对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等等。同时,通过制定规则、及时鼓励、协调关系、树立威信、纪律控制等各种措施对课堂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些工作,既是教师的必修之课,也是教师能力构建的必由之路。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音乐教学渠道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对于任何成功的事情都可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小学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会例外。现在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师,就要及时学习、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勇于“触电(电脑)”、“触网(网络)”,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不断拓展音乐教学的途径和渠道。

四、注重教学研究,反思问题成因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囿于教科书、参考书的圈禁,很少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施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学研究似乎只是专家的事情。然而专家并不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并不能及时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因此,培养和造就专家型的一线教师就成为改革和改进小学音乐教学之必须。而新课改的实行,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教师的能力构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平台。研究的途径之一是反思,而反思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弥补缺陷,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能力构建的途径和渠道。

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构建看似一个简单问题,实则需要深钻之功。有句话说得好,功夫在诗外。当教师把功夫下到的时候,能力自然构建起来。换言之,当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时候,他的努力、奋斗、积累,即他的能力构建就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第12篇: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案

姓名:张亚中 学号:1993080346 班级:汉语言文学08(3)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哲学家,北宋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濂溪人。后来他移居庐山莲花峰前,把峰下的溪水也称作“濂溪”,故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死后谥号“元公”。周元公是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弟子。虽然说他的学说糟粕居多,但他的人品有值得称赞之处。所以,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脱,如光风齐月”(黄庭坚)的盛誉。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三)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四)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深入研究

(一)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2、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清淡的色调、抒情的笔触和比喻的方法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形象,通过评菊花,抑牡丹,赞莲花,褒贬现实中的各类人物,从而歌颂了“君子”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纯正坚贞的高尚人格,表现了自己不慕荣华、不图名利、不如世俗、恬静寡欲的生活态度和耿介孤高的品性,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之辈。真是立意高远,不同凡响。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作者流露出来的自命清高的思想,则明显地打着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为了达到中心突出、立意深刻的目的,作者采用的表现方法是独具匠心的。主要以衬托和拟人、比喻的手法托物明志,以品评形象代替说理明证。比如,用爱菊和爱牡丹衬托爱莲,用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君子,用爱菊、爱莲人数之少衬托爱牡丹者之多。这就分别显示莲花的高洁、自己品性的高洁、追求富贵的庸夫俗子的可鄙,一层层地突出并加深了主题。再比如用菊比隐士,用牡丹富贵人,用莲比君子,用七个短语写莲的生态,都含有很深刻的比喻意义。故名曰写莲,实则写君子,写自己。

文章语言上,句式多样。有对句,有排比,有长句,也有短句,活泼多变。

五、结束语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13篇:生物教学论教案

生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

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

老师: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1:菊花、蝗虫、蚯蚓。因为它们是植物与动物,属于生物。 学生2:树叶不是,树叶不能自己生长。

老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书本找寻答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

老师:什么是生物? 学生:有生命的物质

老师:那在你知道的有生命的物质中,生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举例说一下。 学生1:动物进行生长繁殖

学生2:植物需要吸收养分和气体交换 学生3:排泄废物 。。。。。。 老师:还有吗?从它的组成来看。 学生:都由细胞构成。

老师:那病毒呢,它也由细胞组成吗?那它是生物吗? 。。。。。。

老师:除了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组成。还有一点同学们没想到,含羞草有什么特征? 学生:应激性

老师:对,这些就是生物的特征。 西面看一下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学生:。。。。。。

老师: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

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1.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生物科学1001班 梁佳

20102513253

第14篇:论求知教学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的价值,懂得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2)分析课文思路,了解课文的议论特色。

(3)本文语言精练,论述的范围广泛,学习时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逐句体会,理解其深刻涵义,找出精彩的警句。

(4)学习本文以比喻论证为主,兼用其它论证方法的灵活多样的写法。

(5)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教学建议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排比论述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如第二段:“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第8段:“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这样写,常用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相同点或不同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

排比

大量使用排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好好学习这种修辞方法,无疑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那么什么是排比?排比的形式是什么?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叫做排比。

排比的构成方式比较灵活,结构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词组的排比、句子的排比和段落的排比等几种形式,也就是最简单、最容易学、最好掌握的形式。

词组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句子的排比。例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用这个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符合香港同胞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排比的句式匀称,音韵铿锵有力,一气贯下,因而能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以使语意畅达,层次分明;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 《论求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排比论述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的先人李贽曾经说过:“不读书,不勤学,不求生世之产,不事出世之谋,盖有气骨而无远志,则亦愚人焉耳,不足道也。”这也就是论求知之说。那么,外国人是怎样论求知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论求知》(板书课文标题),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要点。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来回答问题,最后经老师引导并修正后,采用投影等手段明确问题。

1.文章思路提示:

首先提出正确对待求知,然后重点论述怎样对待求知,最后从知识能对人的能力和精神面貌产生影响这一角度鼓舞人们去求知。

2.阅读要点:

根据课文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各部分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3)研读课文

若干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初步理出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回答以下问题。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段意是什么?各部分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第一部分(第1—5段)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即“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第6—9段)论述求知(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该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

第三部分(第10—11段)论述“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这一观点。

以上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不能对调。因为明确了目的,才能探讨达到目的的方法,再说明求知的意义,鼓舞人们去实践,这是符合规律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找出来,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人的天性好比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等,论证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如第10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论点:“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运用了排比论述的方法:“当你孤独寂寞时,„„当你高谈阔论时„„,当你处世行事时„„”,这样,使论述的语言更为鲜明有力。

3.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警句名言,如“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等等。这些文句蕴含深沉,丰富,给人以启迪。

(4)小结:(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

这篇短文用很细的分段,较多的警句,精辟地论述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谈了求知的正确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等等,蕴含哲理,促人奋进,鼓舞人去求知;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第15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一次课 引论

教学重点: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学习要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论的重要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学习要求。

1.性质:中学语文教学论

(一)

(二)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以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必备的学科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其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对培养师范生的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3.教学模式:本科程有集理论讲授与实际训练于一身的特点,因此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主要包括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理念与目标、测试与评价,现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思想、编写体例、结构,语文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的使命和素养等。实际训练包括各种文体的教学策略、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教师基本素质等。

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在普通教室进行,实际训练在微格教室进行。 4.考核方式:成绩采集以实际教学能力的测试为主。 中学语文教学论

(一)的考核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 (1)各种单项训练的总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

单项训练包括:初登讲台、导语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等。 (2)各种文体教案模拟撰写,占30%。 (3)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10%。

中学语文教学论

(二)的考核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 (1)备课(写教案)占15%。 (2)说课占15%。 (3)讲课占40%。 (4)评课占10%。 (5)课件制作10%。

(6)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占10%。 5.学习要求:(1)每个学习小组凑齐一套现行初中语文教材(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各单项自我训练(3)认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类各项作业(4)课堂讨论发言踊跃,发言质量要高。

二、语文教学的特点及由此衍生的语文教师的责任

工具性与人文性密切联系,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体现在:知识传递功能、能力培养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以及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等功能。

语文课程的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各科教学的独特性。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的诗文与X+Y=Z 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和从而引发的联想是截然不同的;任何一篇课文都会给学生以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迪,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特点。

由此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较比其他学科更多更高的责任,显示更突出的教书育 1 人的特点。

实现目标: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有明确认识。 作业:1.制订自己的自我训练计划

2.预习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并按学习小组分别研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特点,下次课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次课 语文教材论

(一)

教学重点:认识辽宁省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及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版本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 语文出版社(语文社版)

二、辽宁省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体例:

全书四大板块,分别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外加一个附录。

各大版块之下设不同单元。

课堂讨论:各小组按照上次课布置的作业,先汇总个人意见,再派代表上台发言。 发言题目:1.你组所分担的那册教科书的各板块内容有哪些?(按板块梳理或按每册梳理)2.体会教科书内容所体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加深上次课对此问题认识的形象性。

实现目标:对中学语文教科书有初步了解。

作业:布置下次讨论内容——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特点(人教版)。 第三次课 语文教材论

(二) 教学重点:同前次课 教学难点:同前次课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讨论)

三、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

(一) 阅读内容结构 1.课文系统

关注多样文化,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人文关怀, 加强学法指导。 2.提示系统

编辑说明,单元提示,课文阅读提示,注释、题解、作者简介,参考资料。 3.作业系统

三大类: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

(二) 写作内容结构

以人教版为例,写作内容结构特点有三:第一,写作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有话可说。如“这就是我”“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等。第二,写作与本单元的阅读相关联,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如“让世界充满爱”就是结合以对普通人特别是对弱者的关爱为话题的单元教学内容而设置的。第三,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如配合“走进小说天地”这一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总题目,设置“难忘的小说世界”“缤纷的人物画廊”“小说人物大家猜”等文题。

实现目标:对中学语文教材有进一步认识。

2 作业:1.梳理各本教科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准备课堂发言提纲。 2.做好初登讲台考核的准备,向学生公布考核标准。 第四次课 语文教材论

(三) 教学重点:同前次课 教学难点:同前次课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讨论)

(三) 口语交际内容结构

这一内容,人教版的特点是与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放在一起,而苏教版是设专题训练,突出时代特征。

(四) 综合性学习内容结构

人教版是与写作和口语交际放在一起,其他版安排专题实践活动。

(五) 名著导读

人教版在每册课本最后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课本集中介绍三部长篇名著。导读内容包括作者介绍、全书概要、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探究思考等。其他版都作为附录或插在单元后面。

(六) 古典诗词诵读

人教版每本书后面精选十首古诗词,有注释,但无练习题和相关学习指导。

教师对教材论学习要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深化理解,为教学论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实现目标:学生全面深刻了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特点及相关内容。

课后思考题:1.你觉得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是什么?2.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3.抽签决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一篇的阅读教学准备。(课代表负责)

第五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一)

教学重点:阅读教学的有关理念、模式 教学难点:问题意识与提问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理念:注重读者的主体地位;允许文本解释的多元化。

阅读教学理念:开展对话互动;开展自主性学习;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加以引导和进行提问。

二、阅读教学模式

(一)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1、三段六步教式(黎锦熙)

2、四步教段(朱自清)

3、三步教段(中华国语学会)

4、读、议、练、讲模式(上海育才中学)

5、读、划、批、写模式(北京三十一中学)

6、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模式

(二)外国教学模式

1、单元教学法(美国莫礼生)

2、四级阅读法(美国史密斯)

3、课堂五环节(苏联凯洛夫)

4、三阶段教式(苏联)

5、七段教式(日本芦田惠之助)

6、整体阅读法(日本垣内松三)

7、三读法(日本石山修平)

三、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创新

教无定法。每个教者一般经过三个过程,即机械模仿——灵活运用——自我创新。 讨论:请结合自己语文学习实际,大胆设想一下你将来想采用哪种阅读教学模式,并说明理由。

实现目标:树立良好的阅读教学理念,明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道理。 作业: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第六次课 语文教学论

(二)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1.给记叙文下定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点:1)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表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突出体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一般通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融情于景。

二、中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容易引发兴趣 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态度积极

3.习惯特点:多数能够或已经养成观察事物、关注身边事情、积极思考的习惯,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人生、社会、自然,有坚持写日记等好习惯。

三、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记叙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引领学生依据记叙文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抓要素—弄清写了什么。

2)寻线索,明结构,理思路—掌握怎么写的。 3)找意图,拎中心—思索为什么这样写。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教育。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利用形象化手段,创设与作品相关的特定情境,激起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2)挖掘人物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3)品位关键词语,探明深层含义,触动学生的情感。

3.有效拓展阅读与思考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记叙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记叙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 第七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三)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记叙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记叙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

4 第八次课 语文教学论

(四)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3.给说明文下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给读者以相应知识的一种文体。

4.文体特点:1)说明性2)知识性3)客观性4)平易性。5.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说明对象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

二、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有兴趣,但感到枯燥、乏味。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态度比较冷漠。

3.习惯特点: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说明文习惯。

三、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说明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依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找说明对象2)理清说明顺序3)明了说明方法4)学习说明文的语言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1)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增强形象化。2)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新鲜感。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3.有效拓展阅读与思考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说明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 第九次课 语文教学论

(五)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说明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有哪些? 第十次课 语文教学论

(六) 教学重点: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1.给议论文下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剖析实物、明晰事理、发表见解、提出主张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点:1)内容的说理性2)观点的鲜明性3)论证的逻辑性4)语言的严密性、生动性。

3.说明文的有关知识: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类型3)论证方法

二、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特点

1.兴趣特点:有一定兴趣,但有阅读障碍。2.态度特点:绝大多数能认识到学习议论文的重要性,但对问题的思考带有自发性特点。

5 3.习惯特点:多数缺乏问题意识及观察、思考习惯。

三、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议论文的教学策略从三个大方面展开。

1.依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1)找论点,明中心2)谈思路、明结构3)析论据,明类型4)抓论证,明逻辑5)品语言,明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立足议论文教学实际,拓展阅读和思考空间。 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议论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以你抽到的那篇议论文为例,设计你的阅读教学策略。写出简单教案,下周交。 第十一次课 语文教学论

(七) 教学重点: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两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议论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议论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 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词,背下来,并要讲清诗意。 第十二次课 语文教学论

(八) 教学重点: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提问学生朗诵古诗词并解释(2-3个学生)

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任务

1、语言层面的教学 1)认读文字

2)积累词汇(古今词义的变化、辨别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类活用) 3)把握古汉语句法(语序的变化、句子成分的省略) 2.文化层面的教学

1)感悟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和传承民族传统美德 3.审美层面的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 2)带领学生探寻生活之美

3)提示学生剖析形象之美(心灵之美) 4)指导学生品位语言表达之美

三、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养成自主学习意识

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方法 1.熟读背诵 2.翻译讲解 3.总体把握

(三)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古诗文习惯 1.背诵、积累 2.写作中运用

6 实现目标:从理论上搞清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业:指定一篇古诗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阅读教学策略。 第十三次课 语文教学论

(九) 教学重点: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案例教学

让各小组派一名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古诗文教学策略,全班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总结,并强调重点和关键问题。

实现目标: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深刻理解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课后思考题; 作文如何实现愉快教学? 第十四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理念

教学难点:把握中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习惯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的理念 1.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不希望看到全班学生写雷同的文章,而要避免雷同,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作文思路。作文思路从哪来呢?从思维中来,有了思维才可能产生思路,而要产生好的思路,就要有发散的思维,所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重要。

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其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的启发还相当有效,一定要大胆运用。

2.鼓励个性化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构思

个性化表达指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这一点很重要。作文如做人,做人要真诚,不做作,不虚假,不哗众取宠,同样,作文也要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感受。朱绍禹先生说:“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文章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不夸张地说,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历史记录。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轨迹,因此,只要恰当指导,学生一定会在作文中有创意地表达。

二、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

(一)兴趣

1.初一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天真、热情、大胆,喜欢说真话。他们写作努力的着眼点往往在字数上,喜欢模仿和摘录。如果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兴趣会大增。

2.初二下学期和初三的学生,思想由活跃到封闭,自我感觉已经成熟,有摆脱束缚、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他们努力的着眼点向内容的深刻性上转移。常常会从身边的小事中提炼出一些不太成熟的人生感悟。

3.高中生相对成熟了许多,作文时力图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表达也相对初中生深刻和准确了许多。

(二)习惯

1.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

热爱生活,心里阳光,在老师每次布置作文后,都能认真琢磨立意,想在作文中有创意地表达。

2.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

不得不写,得过且过,自己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身边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培养中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

做生活的有心人,增强感悟力;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经常练 7 笔,具备写作天赋,为工作增添一份才能。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目前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养成责任意识。 课后思考题; 同上次。

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各册教科书中作文的类型和具体题目。 第十五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一) 教学重点: 认识中学作文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话题作文

教学主要内容:梳理和归纳各册教科书的作文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讨论汇报,即兴作文。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分担的某册教科书上的作文教学内容。

二.随机(可根据当时的环境或天气特点)命题,让学生即兴写作百字文,限时10分钟左右。

实现目标:1.学生脑袋里装满中学作文教学内容 2.体验写下水文的感觉,增强课前指导意识。 第十六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二)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前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一般过程

1.写前指导2.写中指导3.写后指导

二、各阶段指导的意义和具体内容

(一)写前指导

1.意义:决定本次写作质量的最有效指导。2.具体内容:1)为什么写2)写什么3)怎么写 这是作文指导中最麻烦最关键的一步。传统做法一般都是笼统地讲清题目写作范围,注意哪些问题,字数要求等。而要使写前指导真正有效,除了审题指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心智,拓宽思路,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3.指导方式: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作材料2)指导课上展示教师准备的精彩作文案例或写作故事,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兴趣3)帮助学生将准备的写作材料剪裁、提炼,找到与本次作文的连接点。

实现目标:让学生克服畏难思想,重视写前指导,打破传统做法,培养创新意识。 作业:用一周的时间,设计一次作文写前指导。 第十七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三)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前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随机抽查学生的写前指导作业,并指定学生到台前陈述。师生评议。成绩记载。

二、教师总结作文写前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让学生模拟中学生,按照同学的写前指导,完成作文写作提纲。

第十八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四) 教学重点: 作文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写作中的指导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作文写作中的指导

1.意义:写作质量出现问题时的最有效矫正。

8 2.具体内容:包括题目、内容、写法方法、情感态度、文字、标点符号等所有写作内容。 3.做法:1)自读自改2)同学互改3)师生共改

二、写作后的指导

1.意义:总结本次写作质量,对下次写作产生影响,是连接两次作文之间的桥梁。2.具体内容:1)批改2)讲评 作文批改是最能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环节,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每篇文章,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做个体批改和指导。这将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

作文讲评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讲评得好,可以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继,带动中游的作用。但如果讲评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讲评时要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写得好的感觉下次还要继续努力,中游的感觉与好的只差一步了,下次要赶上,写得不好的感觉自己也有长处,不断努力一定会写好。

3.做法:1)选出上等佳作,大张旗鼓地宣读,并加以评价2)选出中等文章,找出其中与上等文章的差距,并指出超越的可行性写法3)寻找差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大加赞扬。在以上做法前提下,再将严重的因不认真而导致的问题提出,加以批评。

实现目标:提高作文中、作文后指导认识,掌握指导原则,思考具体办法。 课后作业:预习导语设计知识。 第十九次课 语文教学论

(十五)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策略

教学主要内容:

一、正确认识口语交际

1.无声语言也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使用奥妙的人体语言。2.善于倾听。培养话语评判能力。 3.要自信、负责地表达。 4.要清晰地表达。

二、口语交际的教学

1.进行必要的交际礼仪讲授。现代交际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常识,也是一个人是否具备文明素质的标志。中学生的思想还相对单纯,行为习惯受外界干扰较强,因此,及时向他们灌输现代交际礼仪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懂得了交际礼仪,口语交际才有了依据。

2.创设情境训练。分组自设情境,模拟现实生活,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互评。在评议过程中,及时补充交际礼仪常识,纠正平时不大注意的无礼或礼节错误,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掌握得体的交际策略。

实现目标: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有清楚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现代交际礼仪。

课后作业:准备导语设计考核(相同课文不能超过两篇,且必须有不同的导语设计)。 第二十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六)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导语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导语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导语设计的作用

1.集中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引到正文4.渐入佳境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

1.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原则 2.与教学重点紧密联系的原则 3.引发兴趣的原则

4.启迪智慧、引发思考原则

三、导语设计类型 导语类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常被采用的大致有:悬念式、由此及彼式、引入式等等。我们主要根据课文结构设计几种实用的导语。

1.从课文标题切入的导语

2.从课文中涉及人或事或景切入的导语 3.从课文写作特点切入的导语

备课时抓住课文结构中的某部分要点,进行探幽览胜,纵横捭阖,精心设计一个寓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的导语,将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事半功倍的影响。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导语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要懂得导语和课文内容脱节的后果。

课后作业: 将自己设计的导语与本次可所讲内容加以对照审查并进行修改,下次课开始考核。

第二十一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导语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导语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导语设计的考核

考核方式:1.每人限时3分钟以内,从走上讲台开始(复习了初登讲台),到把课文题目写到黑板上为止(引出板书设计)。2.教师按评价标准打分。

附:导语设计评分标准

第二十二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八)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板书设计的作用 1.揭示课文要点 2.理清课文脉络

3.化繁为简,便于记忆和理解 4.示范审美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条理性原则 4.目的性原则

三、板书设计技法

1.书写姿势:板书的书写姿势一般采用侧身书写的姿势。

2.字体的大小:板书字体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效果问题。字体太大,写不了几个字,影响板面的利用率;太小,学生看不清,失去板书的作用,一般认为,字体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标准。同时字体的使用要注意适应学生的特点,分别主要采取楷、行楷、行草等字。

3.教师板书的字迹要求正确、清晰、认真。4.板位安排 。板位安排应精心设计,严谨布局,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 板位安排的基本要求:1)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主要应做到三点:一是四周空间适当;二是分片书写;三是字距适当。 2)合理布局,注意整体效果3)主次分明。

5.板书行列。板书的书写大都站立面壁而书,最常见的毛病是字行写不直,不是偏上,就是偏下,或者是曲曲弯弯,很不整齐,很不美观,既影响学生观察,也不便于板面的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10 行列不直的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意识的错位,主要表现是意识范围狭窄和意识分散;二是习惯动作的偏差;三是视区的狭小。

如何才能使行列写直:一是让自主意识参与调节;二是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三是不断调整和正确使用最佳书写区。

需要说明的是,最佳书写区的宽度只能在视平线上最大,距视平线越远,其宽度愈窄,书写时,在视平线上每行最多只能写8个字,超过8个字就应当移动 脚步,移动时两脚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在视平线之外两行,每写6个字就要换一次;以此类推,视平线之外三行,则每写4个字就要换步一次„..。有经验的教师 在板书时,很注意时时换步,使自己始终在最佳书写区内书写,动作准确合理,有条不紊,带明显的程式化的特点,这正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四、板书设计类型

1.综合型板书。这种类型将教学意图诸多要点熔为一炉,它的优点是:精简扼要,一目了然。

2.专题型板书。这种类型是将所授课文的重点分门别类,系统地板书,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

3.提纲式板书。这类板书是从内容结构的内在联系上来设计的。引导学生从逻辑联系上打开思路,深入课文内容。

4.应变型板书。这种板书是为临场解答学生质疑而设计的,它只需将黑板留一角当堂处理学生提出的字、词、句之类的小问题,但必须有规划,不能草率乱写。

实现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要懂得板书设计要有意图,要对课文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课后作业:抽签决定一篇课文,进行板书设计。要求采用结构式设计方式,将课文主要讲授内容融入板书设计,达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二十三次课 语文教学论(十九)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考核

考核方式:1.每人限时5分钟以内,从把课文题目写到黑板上开始,到板书结束为止。2.教师按评价标准打分。

附: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实现目标:掌握板书设计技能。 第二十四次课 语文教学论(二十)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板书设计的能力 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与教学重点的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继续板书设计考核 考核方式:同前次课

实现目标:掌握板书技能。 本学期小结:略

第二十五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一)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 教学难点: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教学主要内容:

一、明确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随着21世纪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显得非同寻常。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亦可成为隐形杀手。而语文教师由于语文 11 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使命更加神圣。

(一)语文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二)语文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三)语文教师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

(四)语文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五)语文教师是母语学习的促进者

二、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情意素养

1.专业理想。指教师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向往和追求。2.专业情操。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型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具有专业情操的语文教师工作投入真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专业道德。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4.专业人格。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人格特征。5.专业自我。指教师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二)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指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阅读学、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本体性知识要深。2.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实践性知识要活。4.背景性知识。指教学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如哲学、美学、传播学、管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背景性知识要宽。

(三)能力素养

1.专业表达能力2.教学实践能力3.教学研究能力4交往合作能力。

三、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一)亲近阅读

(二)专业对话

(三)教学反思

(四)校本培训

实现目标:从理性上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 作业: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如何备课? 第二十六次课 语文教师论

(二)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一、备课的内容

(一)备学生

朱绍禹先生指出,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座右铭。备学生包括哪些方面呢?第一,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且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都有了解,讲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全班学生受益,不能只照顾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第二,备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第三,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语文教学更亲切地走近学生。

(二)备课标

课标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思想,备课时必须研究其内涵,把握其主旨,进行有效落实。

(三)备教材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凭借。研究教材是备课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拿到教材以后, 12 要通览全书,理清所有内容的内在结构,再对照课标,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朱绍禹)也就是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增长能力。

同时,要学会驾驭教材,不要被教材所束缚,亦步亦趋,要学会取舍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备课的方法

(一)抓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要完成的任务,一堂课时间有限,要学的知识很多,目标不明确的话,就会导致讲课无目的性,很难实现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目标设几个合适呢?一般来说,教学目标不宜太多,太多等于没有,一篇课文2-3个教学目标就够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这是为教学营造一个氛围,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很多,如生活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但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班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等。

(三)设计探究问题 1.设计问题的重要性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朱绍禹)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创造、发现、体验。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2.设计问题的原则

1)价值性2)层次性3)情境性4)启发性 3.解决问题的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解决。

4.切忌

1)提出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问题(要掌握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2)提完了问题教师自己回答3)遇到教师一时解答不了的意外问题,教师为了“面子”,就瞎编乱造。

实现目标:掌握备课内容有哪些。掌握备课方法的前三项抓准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问题。

作业:抽签决定每人一篇课文,设计出教学目标和探究的问题。 第二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三)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探究问题的设计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 具体实施:每小组派一名学生汇报上次课所留作业完成情况,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课文所设目标和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

实现目标: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目标的设置原则,掌握探究问题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思考题:你认为你所准备的这篇课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为好? 第二十八次课 语文教师论

(四)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接上次课)

(四)理清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理清教学思路。在理清教学思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引导在后”为原则。

2.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就跟备课时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有直接关系了,离开了这些依据,再清析的教学思路也是无的放矢。

总之,教学过程一定要考虑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资助、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学方式很多,到底选择哪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以前是“教师将学生听”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早已被否定,现在又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被绝大多数教师采用,但有时效果也未必好。那么到底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呢?

我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2.对学生负责,教师不偷懒的原则3.不固定的原则4.学生感兴趣的原则。

遵循了以上原则,教师在课前做周密安排,备课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预案,教学目标就会得以实现。特别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已经完全掌握,但抛给学生时却不露端倪,这样会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六)策划教学活动

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效果。教学是多维的立体的对话。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包括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包括独白式、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恰当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可以事先跟学生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以考虑拓展连接,实现课内和课外、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强进的生长性。

总之,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好课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理念,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掌握可行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实现目标:完整认识备课的有关方法。 作业:接着上次课的讨论内容,继续完成你那篇课文的备课任务。主要是理清教学思路,即安排教学过程,在将你所设计的探究问题融入过程之中。

第二十九次课 语文教师论

(五)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备课” 教学难点:备课的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

具体实施: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师生进行讨论,培养能力。 实现目标:学生基本掌握了备课的实际操作程序和方法,对自己将来的教学设计有信心。 作业:根据学过的理论和课堂讨论所得,精心准备一课书的教案。要求交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一份。(一周后交作业)

第三十次课 语文教师论

(六)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14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课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述方式,面对领导、评委或同行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活动。说课的特点如下:

(一)说理性。备课和讲课展示给人的是“怎样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合理阐释教学活动,以理服人。

(二)科学性 与说理性相联系,科学性也是说课的一大特点。说课面对的都是内行,如果缺乏科学性,必然被听出破绽。

(三)预见性

说课的预见性指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计。这就要求教师:1.事先分析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2.估计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会有何反应。3.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做怎样的回答,教师将如何引导。4.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及解决办法。

二、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教什么”的问题

1.说本课题所在章节、单元结构的性质、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说课标对此课题的要求及如何体现课标要求。3.说教学目标。注意体现知识、能力、审美等方面的具体目标。4.说重点、难点的设立。

(二)说教法和学法—说“怎样教”“如何学”的问题

1.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2.选择根据。3.运用此教法此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教法和学法是密切相连的,可以放在一起说,亦可以分开说。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

1.教学条件的准备和教学情境的设置,特别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和办法。2.温故知新,由此及彼的教学安排,可以包括导语设计。3.教学资源的利用。4.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5.重难点的设置。6.板书的设计。7.作业的布置。

教学过程的陈述要体现明析的教学思路,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实现目标:对说可有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作业:准备说课稿,下次课随机抽查到台前说课,作为说课考核的预演。 第三十一次课 语文教师论

(七)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说课考核预演

教学方式:随机抽查两名学生到台前说课,师生评议、指点、明确考核要求。 实现目标:学生学会说课,并明确考核要求。

作业:用POWEROINT做说课的课件,下次课开始考核。考核完毕,交电子版课件。 第三十二——三十五次课 语文教师论(八——十一)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说课” 教学难点:说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说课考核

考核方式:给每个学生10分钟说课时间,按要求说课。教师按评分标准评分。 实现目标:学生说课能力得到培养。

15 第三十六次课 语文教师论

(十二)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上课” 教学难点:上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上课的含义

上课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在教师充分备课、学生积极准备,有一定的教学条件保障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

二、好课的标准

1.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也就是说,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望。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3.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一个都不能少”应该使课堂教学所遵循的情感准则,有的课堂好像气氛挺活跃,但只是几个学生发言,有的学生几次举手都不能得到提问,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

三、好课的要求

1.尊重学生。2.讲练结合。3.自然本色。4.情趣盎然。

实现目标:在各单项训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好课的要求。 作业:每人按要求准备一节课,下次课开始考核上课。 第三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

(十三)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评课” 教学难点:如何评课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评课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要实事求是,公正评价。

(二)针对性原则

搞清所评价课的性质、层次等,避免“一刀切”。

(三)激励性原则

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切忌“一棒子打死”,善于发现闪光点,注重交流、启发,以求共同进步。

二、评课内容

(一)评教学内容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

(二)评学生状况

1.注意状态2.参与状态3.交往状态4.思维状态5.情绪状态6.生成状态(学有所得并能生成新的学习动机)

(三)评教师素质

1.理念如何2.基础知识是否扎实3.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4.板书是否规范、美观5.教态如何6.现代媒体使用情况。

实现目标: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评课的标准。

课后思考:在试讲考核中,教师会随机让学生参与评课,请用评课标准衡量自己和同学的上课。

第三十八—四十七次课

语文教师论(十四—二十三)

教学重点: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上课” 教学难点:上课的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上课考核

考核方式:给每个学生20分钟上课时间,按要求上课。教师按评分标准评分。

16 附:试讲评分标准

实现目标:学生上课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十八次课

教学内容:课程总结

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总结,点出每个学生还需努力的方面,并将下学期的毕业实习作简要介绍(系里还要统一部署)。

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进步。

注:“语文教师的科研”、“语文综合学习指导”、“现代语文教学媒体”、“语文试卷的编制”

四部分内容自学,可以布置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初步体会。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训 初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组织教学、仪态仪表 教学难点:用眼睛与学生说话

教学主要内容:站姿、衣着、眼神、表情、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站姿挺拔、衣着得体、表情生动、眼神自然,能驾御课堂。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的学生会因为胆小而紧张,如眼睛不敢看学生,声音细小,说话结巴等,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给他们提供比普通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2、很多学生会下意识的两手拄着讲台讲课,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要求学生身体与讲桌保持一拳的距离。

3、有的学生讲课时会有许多小动作,如摸鼻子、推眼镜、挠头、说话带口头禅等,教师应对这些细节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初登讲台始就养成良好习惯。

再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导语设计

教学难点:导语与课文的内在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各种文体的导语设计 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导语设计的作用,使每篇课文的导语都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些学生会设计出与课文内容相脱节的导语,而这些导语往往表面看上去似有文采或离奇风趣,但不能真正起到导语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巧妙设计导语,使之真正为课文教学服务。

2、有的学生导语设计的过长,九曲十八弯才绕道课文上,显得冗长拖沓,不仅不能起到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有些学生好用古诗文设计导语,而所引诗文又为中学生所不熟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中学课文内容。

三登讲台训练: 教学重点:板书设计

教学难点:用板书设计带动全文讲解

教学主要内容:

1、为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一个板书。

2、为全篇课文设计板书

17 教学目标:板书思路清晰,概括性强,有逻辑性,字迹工整,设计美观 。 教学方式与手段:录象回放,每人演练一次,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互评。

教学预案:

1、有的学生字写的太差,缺乏美感,教师必须提出严格要求限时检查。

2、有的学生板书设计不能概括课文内容,难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训练概括能力。

课件演示

教学要求:熟悉多媒体教学操作规程,熟练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

试讲考核

教学要求:用普通教室上课,将前面的单项训练运用到讲课当中。

第16篇:生物教学论教案

动物的节律行为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课描述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阐明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说出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区别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尝试练习画概念图,应用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进行运用一定的认知技巧。

3.关注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学生确立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学生形成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 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从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 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 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新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需要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辅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

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的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其中的差异。

⑤思考书上“动动脑”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书上《课外读部分》,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在巡视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黑板,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 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四、【板书设计】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五、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 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 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80.45km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 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

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 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 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第17篇:化学教学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含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条件

(2) 溶液的稀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3) 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团队间的合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2) 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实验论证、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

二、教学重点:

(1)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

(2) 分析溶液的“稀”与“浓”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区别。

(3)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利用实验与数据相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 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 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对溶液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为了对溶液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需要对溶液加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疑问:(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2)改变溶剂的量或者溶液温度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会改变吗?

演示实验9-8与9-9目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强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玻璃棒的用途以及实验药品的存放方式,以便加深学生在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印象,增强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

结论:(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疑问:为什么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呢?

目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结果的分析,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1)只有在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的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关系

加入溶质或者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加入溶剂或者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3】疑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稀溶液”和“浓溶液”是什么意思呢?它们与我们这节课所提到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稀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吗?

分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而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为了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是多少,在不给定条件的情况下把溶液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 因此饱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浓溶液没什么必然联系。

【4】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目的:为了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结论: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课堂练习:

1.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 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填“不变”、“增加”或“减少”) 5.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6.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氯化钠经降温、冷却析出晶体余下的液体( ) A.只溶有氯化钠 B.只溶有硝酸钾 C.可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可以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经常用易容、可容、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1】疑问: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论: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温度等因素有关。(没有给定条件,可以类比稀浓溶液)

【2】疑问: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 视频中的实验操作:

结论: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应满足两个条件:a.在相同温度下 b.在等量溶剂中

(2)固体溶解度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理解溶解度需要注意:

a.在一定温度下 b.标准:100克水中 c.状态:饱和 d.单位:克 (3)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即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即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 (4)溶解度曲线

【1】疑问:溶解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

引导并且讨论: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A.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通过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或者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练习:NaNO3在各种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80 溶解度/g 80 88 96 104 114 124 148 在60℃时将66gNaNO3固体和75g水混合后新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要使该不饱和溶液转变 为饱和溶液要用哪些方法?请通过计算回答。

B.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5)气体溶解度

阅读38页的讨论

【1】疑问:气体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呢?

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固体溶解度,了解其特性来类比推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结论:a.某气体在101千帕,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b.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注意:a.101千帕 b.在一定温度 c.1体积水 d.饱和状态 f.无单位 课堂练习:

1.某温度下,对于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B.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g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C.溶解度100g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D.

2.(1999年西安中考题)KNO3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9年安徽中考题)现有某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KNO3溶液100g,甲学生把其中 一份蒸发掉2.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2g晶体;乙学生把另一份溶液蒸发掉5g水后,恢复 到原温度,析出4.5g晶体,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

第18篇:《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教学论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贯彻校训、院训,增强团队与合作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具有科研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本学科的性质特征与研究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本学科。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的沿革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明确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指导下认真学好本课程,对于师范类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语文教学法

我国古代学校没有单独设科,但它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包括政、史、哲、经于一炉的社会科学教育。古代语文教学先集中识字,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启蒙教材,然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以诗文选读为补充教材和写作范本,如《千家诗》、《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带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教学内容是千年不变的儒家经典,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模仿经典;学习目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跻身仕途,做官食禄,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二、近代语文教学法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生剧变。1989年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1900年爆发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清政府为缓和矛盾,开始改良,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l903年(癸卯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

语文教学论教案

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页。

三、现代语文教学法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改革浪潮不断高涨,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白话文运动推动下,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国民学校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现代文正式进入教材,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黎锦熙在《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一文中引用胡适的话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他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计算,但我们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①小学课程名称改为“国语”,中学仍为“国文”。而中学的国语、国文教材也不统一,但都编进了一些现代文。解放区的“国语”、“国文”课本均以现代文为主。总之,现代文正式编入语文教材,并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在语文教育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四、当代语文教学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改经验,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语文”,并以现代文为主,组织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其中规定中文系要开设“中学语文(言)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两门教学法课,但是因为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次实验仅两年左右而中断,加上师资水平等原因,实际各校开全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北京师大叶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教育家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女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注重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是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称之为“《红领巾》教学法”。

1958年的冒进,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法受到严重干扰。自1963年起,语文教学恢复生机,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草案)》又将教学法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受到严重破坏。l978 ① 黎锦熙.黎锦熙论语文教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0

2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经拨乱反正,语文教学逐步走上正确轨道;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等十二所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至今各地编写的教材和专著近百部,取名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育)原理等。自八十年代起,改名“语文教育学”的呼声日高,论著迭出。其原因是要从广度、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要更好地适应语文教改的需要,便于与世界各国学科教育发展接轨。

总之,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本教材这次修订,在内容和理论层次上作了全新的拓展,但因为是“修订”,所以仍用原来的书名。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性质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语文,又要研究教育,是一门运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以研究语文教学为对象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一、教学法正名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第六章开头指出:“‘教学法’这一术语,既用来表示有关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实践的规则,也用来表示从某门学科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性的相互关系中研究该学科教学的一门教育科学,”并且还指出,“当我们谈到教学法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一种反映教育学本质的现象来厅待它的特征和属性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属于教育学科,部分地属于语文学科。它是研究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和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的特点

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一)理论性

它的理论性表现在,把语文教学一切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揭示其内在规律,获得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普遍法则。它不是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局部研究,而是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现象来考察,并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实践性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要从生动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探源真理,进行科学抽象,作出理论的概括,同时把科学抽象出来的理论又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受其验证。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语文教学法理论就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和提升的。

(三)综合性

它的综合性,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基础学科,它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它们都只统摄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和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任务。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地位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新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愈来愈重大的影响。科技革命、教育竞争的年代,人才培养是关键,科教兴国已定为国策,这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措施。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未来的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语文教学法学科在高师院校中文系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门专业课,对于培养合格语文教师、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是:

(一)指引学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

首先是帮助高师中文系学生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总结或吸收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述而不作”的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最终形成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能力,能不断推出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信息、新方法。21世纪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造就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语文教学法学科教育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三)激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反映和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教学的事业心,肩负着重要任务。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到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的人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语文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活动,使他们亲自受到优秀语文教师的影响,也使他们在与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的实际交往中,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意义进行更真切的体会。中学语文教师是塑造21世纪“四有”新人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工作的好坏事关系民族的兴衰和祖国的命运。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多、困难大,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少慢差费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这些都会激励学生认真学好语文教学理论,增强语文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投身语文教学改革洪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艺术化的道路,树立起终生奉献语文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引申魏书生等教育家)

第四节 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明确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建立和发展本学科的必要前提。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

语文教学论教案

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中学语文教学法以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现象为学科研究对象,揭示语文教学规律,发展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一)研究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语文教学法要批判地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和观念,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确立语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理论的健康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才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才有正确的方向,所以,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法首要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

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内容极为丰富,在培养“四有”新人过程中担负着特殊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法要研究语文教材、研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研究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家庭、社会语文教学的关系和规律,还要研究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和现代化语文教学媒体,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丰富语文教学传递的信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法作为应用理论学科,这些方面是主要研究对象。

(三)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

语文学科的科学管理除了语文学科课程计划、语文教学大纲和其他教育法规的管理外,更多的也是由语文教师来具体实施的,所以,本教材学生的主体性部分:针对“学习法指导”一章中进行研究,而语文教师部分则立专章,作为本学科科学主体进行重点研究。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学科教学论(语文)的研究方法。 2.简要概括现代、当代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3.举例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是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 4.小组讨论: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阅读资料:

1.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语文教学论教案

2.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宋利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汪秀艳:《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在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准确、科学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地位与功能;同时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各项目的及素质教育的关系,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学科性质概述

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极为重要,但是又极为复杂,而且众说纷纭。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从语文学科单独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课程以来,将近一个世纪,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解放前,有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等之争。解放后的争论也十分激烈,主要观点有: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②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③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有的学者主张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有的则偏重在工具性,有的则偏重在人文性,有的学者回避学科性质的论述,有的则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基础性、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等。

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说明: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多质性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同时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二、语文学科的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和标志,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别显著的征象,一是符号性,二是民族性。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二节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它就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承载的工具和思维活动运行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一股道上跑的车,它们的目的功能全都是相同的。相异之处仅在于思维是内在的、隐性的,语言是外在的、显性的。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各不相同的东西,各有自己的结构原理和发展规律,甚至说语言是对思维的一种干扰,思维可以脱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关系。思维必须以语言作为工具,但思维不等于语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

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第一,要明确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人类交际的需要。人类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要认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首先是神经生理基础不同,人类健全完整的发音器官和灵敏的指挥系统神经中枢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动物所没有的。其次,“需要”基础不同,人类语言是一种社会需要,而动物“语言”只是本能的需要。再次,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使语言有一种置换作用,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事、景、物,动物“语言”无这种置换能力。

第三,要充分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还有旗语、图示、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语言。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9

语文教学论教案

三、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第一、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创造了文字,开始有了文献记录,语文是记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语文是传播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交流、传播科学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语文是学习文化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节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言与思想情感,语言与民族精神,语言与文化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人文性。

一、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并且有深广的国际背景。语文教学正在跳出科学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实现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语文教育起源于人类语言的产生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传递经验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民族通用语的教育。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反映了汉民族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四节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一、克服对“工具性”的片面理解,重塑语文学科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核心因素之一,语文教育需要重塑当代科学精神。应充分认识以下几点:

1.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是学生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基础工具,是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最重要的工具。

2.读、写、听、说、语、修、逻、文等语文科学知识都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中特殊的子系统,对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3.语文学科需要进一步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4.语文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求知和探索的科学活动过程,从不知到知,从假知到真知,从略知到详知,开拓学生科学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真度。

5.语文教学要讲求方法的科学性,应当采用实验的、实践的、逻辑的种种手段,来证实语文知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合理性。

6.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检测系统要科学,要具有科学信念和服从科学规律,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标尺。

二、克服对“人文性”的偏见和误解,重建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倡导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颇,对人文精神作了片面的理解。

1.有的过分强化非理性精神,以之取代人文精神。 2.有的把人文精神曲解为伦理精神。 3.有的以为人文精神就是文人精神。

三、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要求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表达层面上,语文教材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听说读写实践层面上,工具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是相互渗透和统一建构的,只是在具体形态功能和作用方面有所差异,如科技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说明文与文学作品就有明显区别。

(引申于漪等人的观点) 思考与练习:

1.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3.举例说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情况。

阅读资料:

1.饶杰滕:《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语文学习》,1997年第1期。 4.朱绍禹:《从语文科目标看语文科性质》,《语文学习》,1997年第4期。

第二章

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使语文教学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目标概述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只有置于一定的目标之下,才能变为清晰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同时为教师在实施和评价阶段保持洞察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目标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贯彻和落实教育目的的一些具体要求,是对教育目的的进一步阐述。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受制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具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立指针与方向。

第二,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社会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二)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三)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目标

(四)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第二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

一、教学目标理论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一)运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确立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二)依据语文学科任务及知能体系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及思想道德诸方面,按照这一结构编制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语文知识:即知识因素,包括语言知识,非语言的语言知识(即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等。

2.语文技能:即技能、操作因素,包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技能,具体地主要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智力:即智力因素,包括三种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五种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综合力)。

4.语文人格:即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四观七因素:世界观、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这种目标体系的特点是以语文学科的知能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显然,编制者尽力以语文学科的概念和特点来诠释和编制目标,它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陶冶学生的个性等等,具有积极作用,但问题也还存在,有些目标仍然是教育目标,像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等人格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具有操作性。

(三)依据素质教育理论构建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健康的人格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思想情操因素、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三维。

思想情操因素主要指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教育,简言之,是语文德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

智力发展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或一般的智力发展,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因素,简言之,是一般智力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和创造。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是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

1.阅读能力: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 2.写作能力: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 3.听话能力:辨音,会意,记住要点。

4.说话能力:说普通话,语音清晰,语意连贯,文明得体。

这种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特点是,注意把语文教学目标建立在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背景之上,既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服从于整个素质教育目标,同时,又突出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尤其是有关情意方面的目标更多表现为表现性目标。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因此,它更为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这种目标的操作难度较大。另外,在智力发展因素和语文能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重复性,以阅读能力为例,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听读等等,主要是从形式上作区分的,如果从层级上看,也可

语文教学论教案

分解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评价中要增加一定的难度。

二、大陆、港台语文教学目标比较及评析

由于汉语本身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大陆、台湾、香港在编制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表现出了诸多相似性,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较大差异,它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亦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特色。

现以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为例,比较和分析三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之异同。

(一)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均由初中及高中两段组成,表述明确,层级分明,但分级教学目标阐述详略不一

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1990年颁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台湾的中学国文课程教学标准目标分《国民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前者为初中国文教学的目标.后者是高中国文教学目标。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也包括前后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中学

一、

二、三年级)和第二阶段(中学

四、五年级),每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又分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大陆、台湾、香港对于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阐述都比较明确,在每一阶段教学要求上,大陆、台湾、香港都提出了几项具体明确的目标,其中大陆在各项要求提出之前,还集中阐述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求,这些要求就成为两段语文教学的标志性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例,它提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标志性目标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理解思想内容,分清层次,领会词句的含义,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熟读、背诵基本课文的一些篇或段。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清晰,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会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词典。能用普通话发言和交谈。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

香港在中学两段语文教学目标中虽标出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其实辅助目标 1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只是一种弹性要求,缺少对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总体阐述,由此可见,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不但对语文教学目标体系阐述完整,而且要求较为具体。

(二)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较为相似,大致分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但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相对完备

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基本上由语文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和思想道德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尤以大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最为清晰、完备。它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智力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其中传授语文知识是基础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主要目标,发展智力是深化目标,而进行思想道德目标则居于核心地位。相比之下,台湾和香港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虽列出有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智力及思想文化目标,但其间关系却较为分散。

(三)听、说、读、写构成了语文能力目标基础,但重点和要求不尽一致

大陆提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在现代语文,其中读、写为其核心。读的目标提出了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的能力则提出了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能力;虽然也提出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仅限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台湾的国文课程标准中,培养语体文的读、写能力是其中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提出了较高的文言文的读、写要求,尤其是写的要求目标。突出有关“书写”要求,这是大陆和香港课程标准中所没有的。以台湾《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为例,它提出读、写的目标有两项:“指导学生研读语体文,提高其阅读及写作语体文之能力”;“指导学生精读文言文,培养其阅读浅近古籍之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之能力。”香港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提出的读、写目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语体文的读、写能力。与大陆、台湾有关目标的不同在于,它提出了运用语体文进行创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言文的能力。其中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能力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训练学生运用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日常应用的讲述和写作上能有条理,不犯语法上的错误”;“培养学生欣赏语体文和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和兴趣”。第二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涉及读、写的是:“训练所有学生能

语文教学论教案

阅读普通文言书籍的能力”;“训练所有学生能作通顺语体文,部分学生能运用语体文创作文艺作品”。这些要求比大陆和台湾都高。

(四)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思想道德目标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内涵差异较大

大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如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台湾的思想道德教育侧重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如国中提出“养成伦理观念,激发爱国思想,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香港较为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如中学第一阶段国文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独立而有条理的思考、分析、推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认识,例如哲学思想、术、道德价值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意识形态不同,造成思想道德目标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三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美国行为主义课程专家泰勒认为,教学目标是用可见的行为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因而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

语文教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与自然学科内容线性排列有着根本区别。同样一篇文章,往往既可以作为课文编进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也可以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因此,语文教材内容编排常常表现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目标无须编排,相反,它恰恰说明了语文教学目标编排的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从语文教学整个目标体系建立看,只有在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内容等进行全局把握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明确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控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要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语文教学论教案

建立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体系的总纲与指导思想所在。总体目标应规定得明确、具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阶段目标则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从初、高中每一阶段人手,又依次可划分为学年的、学期的、单元的,直到课时的教学目标。总体目标统摄各阶段目标,各阶段目标指向总体目标。其中,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及每册之间的语文教学目标应该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总之,只有在对整个教学目标作出通盘规划的基础上,才能使各级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检测学习的作用。教学目标要明确,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目标要确实起到组织教学、指导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及供师生操作的作用,还必须使之做到科学性和序列性的统一。目标的科学性是指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必须准确、严密,能充分反映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其分布情况;目标的序列性是指把语文看作一个教学整体,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需要分成若干教学阶段,每个阶段集中突破教学一个方面,阶段之间又环环相扣,形成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目标及训练序列。如果说目标的科学性主要是就知识、能力及智力价值而言,那么,目标的序列性则强调其分布及操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立目标时,只有做到了目标的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统一,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关系,明确要求,使教学过程趋于合理和优化,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正因为教学中那些没有被预料到的、没有辨认出来的潜在目标的存在,才使教学充满了丰富性、创造性和艺术性。这一事实表明,一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又决不能死抱住目标教学的模式,否则,不但束缚和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及自己的特长、经验,对预定的教学目标作适时的补充、调整,使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同时,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适当留有余地,使目标保持一定的伸缩性,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志向,不断拓宽知识面,否则,就会制约学生语文技能及智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论教案

二、分类分级,科学安排

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类。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上三类显然是不够的,还需更进一步,在每一领域内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需要及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分级安排,才可能使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首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我们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统筹兼顾,既要考虑认知、技能、情感的目标;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从语文学科目标的实际看,更要突出认知目标的作用。前面说过,教学目标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制定目标不是为了理想化,而是为了付诸实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但要考虑其全面、合理,还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语文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它必须服从于教育方针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必须将目标指向教育方针。比如,在制订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时,就应该考虑三部分内容:(1)认知目标,包括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知识与语文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两大方面的目标;(2)能力目标,包括语文基本技能及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目标;(3)情意及道德目标,包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这些目标,就其表现形式看,既有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等层次上的显性认知目标,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隐性的情意目标。显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前者应该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主要方面,是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后者,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因素、审美因素和道德因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同形式的目标。陈述课程及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即行为主义目标、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行为主义目标主要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①展开性目的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以过程为中心,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②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 ①②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同上.87

19

语文教学论教案

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①三种目标取向各有优点,也各有缺陷。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然而,有关思想情感道德等目标,则很难用外显行为来表述。展开性目的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方面,但同样很难用外显的行为使之落实;表现性目标顾及到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却难保证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的内容,教学过程更是千变万化,因此,仅仅以行为主义目标来陈述和组织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确立行为主义目标为主要方式时,把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作为行为目标的补充形式,这样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更趋于完善,对教学更富有指导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时,运用行为主义目标的形式;当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时,运用展开性目的的形式;而当阅读及写作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时,则施以表现性目标。通过三种目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从识记、了解、理解,到掌握、运用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级体系特点,同时,又要注意使各类教学目标表述准确具体,使目标保持在适当的密度和程度上。

三、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明确的目标是编制教学程序的前提。语文教学必须置于一定的科学目标之下,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有了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必须付诸实施。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推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心智、情感、思想道德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目标经过分级分类,合理安排之后,要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还需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第一,要具体、准确地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目标来自于对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等科学准确的认识。它应该符合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某一学程内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等等。事实上,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目标应该是反映教学内容的纲目,抓住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就能纲举目张。

第二,对一些语文教学目标应加以量化。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课文的知识点分解出知识、能力及智力等各项具体目标。为使目标便于检验 ① 同上.88

20

语文教学论教案

和测试,对于思想道德情感等目标应提出较为具体的定性要求,但无需人为的、量化规定;而对有关语文知识性及能力性目标则应该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诸如目标的数量及目标呈现的顺序等,均应精确性的量化要求,使之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定落到实处。

第三,对目标实施控制及检测。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作定向、定度及定量控制,要将教学活动规定在既定目标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其次,当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有较大差距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行为变化,随时获取有关目标的反馈信息,并根据目标,修正教学方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对教学活动相应的反馈指导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有时还需对目标实施检测,以便使教学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但并非越细越好,也绝不能千篇1律地固守行为主义目标模式。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认知目标组织实施是可行的,但对于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意蕴则要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感受、领悟、揣摩等方式实现,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事实上,这些都很难用行为主义目标模式来测定。

建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应该看到,在确立语文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接受水平,不能贪多求全。为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应该使教学目标保持适当的密度,并使语文教学目标控制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等) 思考与练习:

1.目前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主要有哪几种? 2.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的重要性是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的教学目的 阅读资料: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哲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第2期。

3.范会中:《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 21

语文教学论教案

年第11期。

第三章

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掌握语文教材的作用及使用原则,重新认识当代语文教材的特点,也要掌握钻研语文教材的要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材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大纲

新中国建立之前,语文学科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呈无计划的状态。建国至今,语文课程标准先后制订过多次,发行过多套语文教材,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

一、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称语文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是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是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

大纲执行国家的教育计划,反映教育方针对本学科的要求,体现出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

大纲应反映当代科学的成就,并根据学科特点,对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作出整体解说。

大纲应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继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语文学科科研的纵深发展,大纲应主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提高其科学性。

二、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引申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

(一)建国以前语文教学大纲演变简介

22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从先秦到晚清,私塾蒙馆没有严格的学段划分,文史哲综合教学熔于一炉。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制订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一年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诞生的一年。该章程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可以说是课程纲要的前身。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词、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藻丽为工。篇幅亦不取繁冗。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勿令学生苦其艰难。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这可以说,国文科的教学大纲的雏形。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其中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话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1913年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l916年又公布了《国学校令施行细则》。

1923年开始实行新学制,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由叶绍钧(叶圣陶)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包含了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等条目,附有“略读书目举例”。高中国文科的教学要求概括起来是:①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②提高使用古书的能力;③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④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以后有1929年国民政府大学院(以后的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国语暂行课程标准》、l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订的《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1936年修订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以及叶圣陶拟定的《实践国语课程纲要》、穆济波拟定的《高中必修本科国文学科课程纲要》,主旨大体相近,只在原基础上增减一点。

在解放区,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曾拟订了一个《实践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叶圣陶在1948年草拟了一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对中学语文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了两项目标:

其一,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感性的认识出发,在学生的情操和意志方面,培养他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随时准备去克服困难战 2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服从公共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的集体主义精神。

其二,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他们用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智能。

此草稿总结了一些传统教学经验,提出的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很明确,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二)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课程计划的沿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第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中,对语言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标准作了说明,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这虽然不是大纲,但已为后来的大纲所肯定和继承。

1951年3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讨论各科教学大纲。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强调各级学校要有内容完备的语言课程,要重视语文的学习,提高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l953年,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写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

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相继制订公布,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套大纲,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如文学课本和文学史知识编排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文学理论也按系统传授;强调了教学的思想性,而且知识覆盖面广。从此语文教学结束了无格、无序、无计划的状态,纠正了重道轻文。但过分强调了文学与汉语的系统,偏重纯文学教学,忽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当时师生的实际水平。用了三个学期,1958年秋即停止使用。l958年3月,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汉语和文学还是合并为语文。确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1.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2.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l95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了中学语文通用教材编写问题讨论会,提出了“独特”、“统一”、“通过”三个概念。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是

24

语文教学论教案

向学生进行关于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要坚持“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语文科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教学要求是:“实践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继续认识生字,掌握较丰富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上掌握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段落分明,语意清晰,用词得当,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并且为获得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大纲使用了三年,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语文教学无纲可循,无本可依,语文课实际上被取消了。

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1980年修改的基础上,l986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总结,从根本上弥补了过去的主要欠缺,并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的要求。大纲前言阐明了语文科的基础工具性,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指出:“语文学科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听说能力”的要求,德育目标中加上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大纲去掉了“语文知识短文在各年级的安排”的“附录”,将其中有关内容分别列人大纲的第六部分——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修订,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段话放在开头,指出“语文教 25

语文教学论教案

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目的”的末尾加上了“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把“思想教育”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内容。降低要求是调整的重点,教材篇目减少了,在写作能力上,初中用“简单”限制了各种文体的写作,高中以“一般的”代替了“比较复杂的”。阅读文言文和听说能力的要求也降低了。这个大纲仍然是一个过渡性的大纲,嗣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语文教育大纲相继问世。

三、语文教学大纲

(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早在80年代,国家教委就着手编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近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于2000年秋季使用,主要变化有:

1.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

大纲对语文性质、语文教育作用和语文教育的指导方针等内容进行了修改,注重语文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防止“纯工具性”的偏向。新大纲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调整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系统

大纲把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合并成“教学内容和要求”。原有48条“能力训练”和l9条“基础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网络,过于纷繁复杂,实践证明利少弊多。现在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的顺序排列,简化为22条,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系统作了调整。同时,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培养语感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素养的内容。

3.增设“教学评估”与“教学设备”的内容

大纲力图矫正时弊,走出题海战术、获得分数第一等应试教育的困境,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的

26

语文教学论教案

内容。新大纲提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评,不能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语文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注重语文教育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了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教学设备”增加了对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的要求和对教师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要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的需要。

4.取消基本篇目,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原大纲规定有基本课文篇目l08篇,此大纲取消了这一内容,以附录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包括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规定了供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10部中外文学名著。(*高考背诵50篇)

(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于1997年起在局部地区试验,2000年秋正式实施。新大纲包括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及附录。大纲不再列出基本篇目,但附录中有:“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新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对语文能力提出了量化的要求,如默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l0部以上;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要能写600字;作文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新大纲规定,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各类高中生共同学习的,在高

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修,在高三开设;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提高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自主选修。活动课程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如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文学社团等。

大纲增加了“教学评估”,指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着重

27

语文教学论教案

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指出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大纲增加了“教学设备”,指出:“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教学辅导用书”,“配备一定数量的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大纲提出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是对语文教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前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认真研究,落实在行动上。

1.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发展学生个性。

5.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大纲的学习和贯彻,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冲出应试教育怪圈,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原则,注重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大纲在实践过程中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引申:

四、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略,见油印《语文课程标准》相关材料)

五、港台语文课程标准

(一)台湾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在台湾,小学为“国语”,中学为“国文”。中学课程标准经历了1952年、l955年、l962年、l968年、l972年、l983年、l985年7次修订。

28

语文教学论教案

台湾自1968年开始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国民教育,六年国民小学,三年国民中学。国民中学的课程标准强调国文以培养学生表达及欣赏、应用能力为主,同时也规定了文言文及语体文所占比例,并在三年级加授《论语》浅近部分。

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名为《国文课程标准》,教学总目标50年代列十条,80年代列五条。l983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原有“四育”的基础上,增设了“美育”,以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二是课程设计富有弹性,不迁就学科的系统知识和“升学准备”,并形成了“基本科目”与“活动科目”结合的课程结构。

国民中学的国文教学目标有五项:

1.指导学生在国文学习中,继续国民小学教育,增进生活经验,启发思辨能力,养成伦理观念,激发爱国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2.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培养听话与说话的能力与态度;

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了中国语文的特质,培养阅读能力及写作技巧; 4.指导学生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读物,培养其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及能力;

5.指导学生明了汉字的结构,以正确的执笔姿势及运笔方法使用毛笔写楷书与行书。

高中的教学目标为六条:

1.指导学生研读语体文,提高其阅读及写作语体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研读文言文,培养其阅读浅近古籍的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的能力;

3.教导学生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培养其伦理道德观念和爱国淑世之精神;

4.辅导学生阅读纯正优美的文艺作品,增进其文艺欣赏与创作能力; 5.辅导学生阅读有关思想及励志的课外读物,培养其思考判断能力与恢宏坚忍的意志;

6.辅导学生临摹楷书及行书等碑帖,增进其书法鉴赏及书写能力。 《国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极为概括,既无学段目标,也无年级目标。另行编辑的《国文教师手册》,其中列出每单元的教学要旨和课文的教学目标。 29

语文教学论教案

《国文课程标准》重视口语,几十年坚持将国语列入总目标,初中每两周安排口语练习课。同时强调练习毛笔字,规定每两周或三周开一节书法课,要求学生每天课外写楷书,每周交阅一次。定为国文成绩。

(二)香港中学语文课程纲要

香港于1975年公布并于1976年实施新课程,第一次把中文科分成中国语文科和中国文学科,同时也把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的中国语文课程统一起来。

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编了《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1990年公布,l991年实施。纲要确定了两大教学目标规范:

1.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和思维等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有继续进修语文的自学能力。

2.借助语文教学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前纲要分第一阶段(中学

一、

二、三年级)和第二阶段(中学

四、五年级),并在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下设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新纲要仅在总目标下分设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思维、自学方面的具体目标,并按初、高中阶段列出要求。

这纲要强调了培养自学能力,如“能使用书籍附录的索引和图书馆的目录”,“懂得汇集和整理资料(如剪辑资料、做札记、编制资料卡片等)”。重视培养思维能力,语文基础知识非常具体。目标要求形成一条线:目标水平——专文指导——教学项目。

学校如果实行五日星期制,周一至周五,每周教课不少于六节,每节40分钟;如果实行六日循环周制,则周二至周五每,每周教课不少于七节,每周安排一次写作教学。中国语文科为周一至周五的必修科,中国文学科为周

四、周五的选修科,周

六、周七设中国语文及文学科,属选修科,是高等程度入学试的必考科目。

第二节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系统而集中的反映,是由教育部门审核的教学用书,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从狭义上说,语

30

语文教学论教案

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它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革语文教材。

教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本为凭借。学生凭借课本获得学习语文的门径,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一、语文教材的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自古至今历经漫长的历史阶段,教材从不完备到逐步完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语文教材主要由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组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包括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部分。

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了《中等国文》,共六册,每册30课,每五课为一组,前三课或四课是读文,后两课或一课是语文规律的说明。1948年3月和l949年3月,解放区重新编出全套《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

(二)当代语文教材

1951年的语文课本,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高中各六册。初中课本《编辑大意》对教学内容有如下提示:

1.课本不再使用“国文”或“国语”,改称“语文”。 2.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语文科中更显得重要。

3.选文要内容充实,思想正确,同时也要注意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生动。

4.利用课本进行听、说、读、写四项作业训练,课后要有注释和提要,语法、作法相机进行。

1953年对语文课本进行修订,改写了一些注解、提示,包括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诃汇辨析等。

1954年开始编辑文学和汉语教材,1956年秋全国中学实行文学和汉语分科教学。初中文学教材的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及结合文学作品讲授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常识。古典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一,现代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二。六册共编“文 31

语文教学论教案

学常识”二十课。高中文学课,有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文学作品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二学期是唐宋文学。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从元、明、清到五四文学,第二学期是五四以来文学。第三学年学外国文学,第一学期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第二学期学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后因为分科教材只实行三个学期,高三两册没有编出来),内容按文学史系统编排,加上这一时代的“文学史概述”。

这套课本文学教材分量过重,汉语教材内容繁多,文学课本从古到今编排,脱离了师生的实际。但在教材上应视为重大改革。

1958年重编了语文课本,1959年修订,l960年再修订。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大跃进的浮夸风,语文教材也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选用报刊“时文”,内容“假、大、空”,文字粗糙拙劣。

1961年——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初中六册,高中四册。这套课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培养读写能力,增加了文言文分量,但也选入一些艰深的课文,没编入应用文。

1963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根据大纲的精神,吸取了语文教学中盲目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教学规律的教训,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选材面广,共360篇,选文文质兼美,且十分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读写能力为线索组织编排。但教学目的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缺少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l964年以后,教育方面强调结合三大革命运动精简课程,这套教材被认为是宣扬“工具论”而受到批评。教育部于1965年通知初三以上年级仍旧使用1960年的修订本。

在十年*期间(至1976年),中学成了“重灾区”,语文教材恶性发展了极“左”的政治思想体系,各省自编课本,选人大量时文,大讲“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什么《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文充斥课本,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动论调下,根本谈不上语文教学。

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1977年9月到197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完了《全日制学校语文课本》(试用本)。这套课本用到1982年秋,它与1963年课本一脉相承,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 32

语文教学论教案

线,训练顺序较清楚,项目较全面。l982年秋,这套教材经过较大修订成为定型本。随着中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又增编了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册,于l983年秋发行。这套修订本增加了课文的篇数(每册30篇,全套360篇),抽掉了38篇。属于综合型课本,即把阅读、写作、语文知识等内容综合编入。各种文体比例是:初一重点是记叙,记叙文占80%;初二重点是记叙和说明,记叙文占60%,说明文占30%;初三重点是记叙和议论,记叙文占60%,议论文占30%;高一和高二比较复杂,记叙文占70%,议论文占20%。文言文90篇,约占总篇数的30%。选文章,组单元,作注释,配练习,附短文,是基本编写方式。

这时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还编了分科型课本,有《阅读》与《写作》,l982年秋在部分重点中学试教,至1988年为一个试验周期。

198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再次修订而成的,l988年使用。初中语文课本,除此之外,编排大纲规定的110篇基本课文外,保留原课本47篇(未列入基本篇目),增选了83篇,共有课文240篇,分6册,每册40篇。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讲读课文120篇,课内外自读课文各60篇。高中200篇。这套教材以能力训练为序编排,体系较严整。从纵向看,初中的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和基础知识一起贯穿六册;高中的读写知识及能力训练是与听说知识及能力训练文学鉴赏知识及能力训练、文言文阅读知识及能力训练、现代汉语的重点知识及能力训练等几条线索贯穿全套六册。从横向说,每个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层次,六个年级就是六个层次。纵横交叉,构成结构网络。

二、现行语文教材评价

(一)初中语文教材

从1990年开始,国家教委直接组织了义务教育初中的多套语文教材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六三”制、“五四”制各一套,北京师大“五四”制一套,广东、四川师范院校“六三”制各一套,上海、江苏、北师大实验中学、四川颜振遥的“六三”制各一套。其中九套已经1992年审查通过并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中课本,其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3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这套教材有如下特点:

1.多样化与阶段性。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第二阶段(第

二、

三、四学期),联系生活,训练重点为三种表达方式;第三阶段(第

五、六学期),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2.练习分为三个层次:①“理解·分析”;②“揣摩·运用”;③“积累·联想”。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

3.具有较大的弹性。课文分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类,练习题分必做和选做两种。

这套教材适合全国各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据悉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依据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人教版三年制、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修订,于2000年秋季开始试用。

(二)高中语文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l996年开始,组织编写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l997年秋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试用。后又在上海、广东、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部分学校试用。l999年7月这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成,到2000年,第一轮试验将结束。修订后于2000年秋将在全国使用。这套新教材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立足人的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选文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内涵,以及是否适合教学的需要。如《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荷塘月色》等传统名篇,也新选了不少“至性”、“至情”的素有定评之作如《诗经》中的《氓》、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滴水,一滴泪》,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这些课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文化底蕴丰厚,能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突出文学教育,调整课文比例。沿袭20年的高中语文教材将退役,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旧课文比例各占50%,改动幅度20年来最大。全套教材编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古代作品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古代白话小说等,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还有介绍世界最新科技成就的作品。如钱钟书的《论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宝玉挨打》、

34

语文教学论教案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马丁·路德金的《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等。这些名篇佳作,突出了文学语言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对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感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非单纯传授语文知识。课文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鼓励学生把课内所得运用于课外,课本还专门安排了迁移运用、质疑问难等能力训练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更加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新教材的使用在语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和评估制度改革诸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提高了,使用新教材,才能出现语文教学新面貌。《教师教学用书》也改变了以往详细讲解课文的做法,现在只提供一些解读思路的资料,甚至有不同的理解,不提供结论性的意见,便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总之,这套高中语文新教材总结了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吸收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反映了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新水平,是建国以来编写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

三、港台语文教材评述

(一)台湾省的中学语文教材

台湾课程标准提出:“课文之选材,必须同时具有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三种价值(应用文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并切合学生心理发展及学习动力。”所谓精神陶冶的价值,即选文的思想内容标准,即“思想纯正,足以启导人生真义,培养国民道德者”,“旨趣明确,足以唤起民族意识,配合国家政策者”,“情意真切,足以启发思路者”等等。

文体配置为: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占45%,论说文占30%,抒情文占20%,应用文占5%;初二以记叙文、论说文为主,各占35%,抒情文占20%,应用文占l0%;初三以论说文为主,占45%,记叙文与抒情文各占20%,应用文占l5%;其文言文比重是:初中占33.3%,高中占70%。他们主张:“编选课文

35

语文教学论教案

时,应将三学年六学期所选用之教材,作通盘计划,按内容性质、文体比例、文字深浅,作有系统之编排”。国文教材的内容全是选文。选文的内容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有关台湾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的乡土教材;有关劝学、立志、修身、处世的文章。每册选文为国中20篇左右,高中15篇左右。国中的课文分必读与选读,必读占3/4。但80年代后,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国文》,每册20篇课文中只有2篇属于选读。高中课文分精读与略读,两者比例为3:2。

在课外阅读方面,教材大纲规定:初一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本国名人传记或其他中外名著;初二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中外名人传记,或古今名人书信,或其他文艺作品,或科学论著;初三每月至少阅读一本科学家传记,或工商企业家传记,或古今名人书信,或其他文艺作品,或科学论著;高一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本国名人传记或短篇小说名著:高二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国通俗小说名著,或外国名人传记,或本国历史小说名著,或名人札记,或励志性论著,或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高三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古今名人书信,或学术思想性论著,或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论著。

高中除《国文》外,还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1984年以前以《论语》、《孟子》的选本为内容,l984年以后,由陈立夫所著《四书道贯》一书改写的新教材为教材。可见,这是文言文为主的选文,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选材面太窄,偏重知识灌输、道德教训,且教材也缺乏整体系统性。

(二)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

香港中学前三年为初中,后两年为高中。中学语文教材实行审查制,由出版社组织人员根据教育司署颁布的课程纲要编写,上报审查批准后印行,提供中学选用。

初中每年级选34篇,共102篇,教师每年可选教2014篇,其中语体文不少于一半,文言文则少于l/4。中

四、中五共选26篇课文作为会考指定篇目。

以张志和总编的《中国语文》为例,由福州宋光中、陈健、戴永寿编写。属于合编型,白话文与文言文合编,课文与知识、作业合编,语文基本知识、语文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合编。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综合性。初中每册依文体分六个单元,即抒情文、叙述文、写景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单元前有提纲,列举课文与重点,单元后有小结。高中不分单元,每册之后,各附一

36

语文教学论教案

篇《语文专论》。每课均有9项设计:学习重点、预习、作者、题解、课文、注释、讨论、活动建议、练习。除课文外,文字量在3千到5千字。

这套教材l6开本,既是“教本”,更是“学本”、“练本”。

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配合读文教学”、“养成阅读习惯”、“分量应有节制”、“经常保持兴趣”四条指导原则及“适合程度”、“适合兴趣”、“选取适当的片段”三条选择标准。对“必读书籍”与“趣味性阅读的书籍”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由于编者仅数人,教材是先印行,未经试用,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这套教材编者均有中学教学经验,所以有一定市场。这种编排要求使学生具有进修这一科目的自学能力,这是最大的优点。

四、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看,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的统编教材,在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l986年的教学大纲要求实行编审分开,一纲多本,引入竞争机制。l992年后又出现中央制订的教学大纲与地方制订的大纲并存,多套教材共处的“多纲多本”。但“无论是中央教材还是地方教材,无论是正式教材还是实验教材,基本上都是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文选型教材。”这种编排有其优点,但并没给学生系统知识,能力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和发展的。语文教学应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言。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50年代以来,教材编写强调知识结构和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美国的布鲁纳提出了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理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和发展的实验教学法也制定了“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前联邦德国的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也主张既“重视学习主体的问题意识”’,也“重视把握知识的结构”。因此语文教材的建设如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将是一大改革与突破。

建国以来的几套全国通用教材,大体可分为综合型与分科型。从语文教学的实践看,这两种教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科型教材系统性较强,综合型教材听说读写结合较紧密。如果在编写教材时,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阶段的纵向与横向目标,使语文教材序列合称,后来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长期作为蒙学阶段之后的重要教科书。

37

语文教学论教案

蒙学读物流行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编,但历代有增补。《百家姓》北宋时人编,集姓氏四言韵语,通行本472字。《千字文》为南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著,约成书于公元535—543年。

文选课本影响较大的有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清·吴乘权、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

(二)近现代语文教材

1904年,商务印书馆首先编辑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l907年,又另编了《简明国文教科书》。l908年,吴曾祺编《中学国文教科书》五册,共选文709篇,作者206人,从清明上溯秦汉;林纾编《中学国文读本》十册。

从国语教材看,文言文和语体文并存,文学作品开始占较大比重,按文体选文,分为记叙、抒情、说明、议论。废除了对课文的评语圈点,使用了新式标点和注音字母。主要有顾颉刚、叶绍钧的《初中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沈星一的《初级中学用新中学国语读本》(中华书局l924年版)、穆济波的《高级国语读本》和《高级古文读本》各三册(中华书局l925年版)。

从国文教材看,谢无量编的《国文教本评注》四册(中华书局1915年初版),1924年二十版,共选文319篇,作者l46人,全是文言文,按文体编排。还有傅东华编复兴初、高级中学《国文》各六册(商务印书馆l933年9月版),叶楚伧主编的高中《国文》共六册(正中书局1935年版),夏丐尊、叶绍钧合编初中《国文百八课》(开明书店1932年版),叶圣陶编《开明国语课本》(开明书店l932年版),宋文翰新编《初中国文》六册,新编《高中国文》六册(中华书局l935年版)。

这时期国文科,文言文与语体文兼授。副本高中229篇,宋本253篇,这两套选文,仅有少数几篇是当代人用语体文写的学术论著。宋本按从古到今顺序编排,副本按由近及远的逆序编排。《国文百八课》虽是教学自修用书,但阅读与习作教材混编,每单元为一课,化、系统化,在分量、难度上适应广大教师与学生,并有一套科学的训练能力练习设计,重视了知识结构的分布与延展,再与现代化教学设备“软件”结合起来,语文教材的建设就能摆脱困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三个面向”的需要,步入科学化进程。

(引申:现行人教版与语文版教材的编排体例与背诵篇目)

38

语文教学论教案

思考与练习:

1.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2.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3.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编写建议。 阅读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崔峦:《学习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下)》,《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4期。

39

语文教学论教案

第四章 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其确立的依据,掌握处理语文教学诸多矛盾是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语文教学最贴近思维这个智力核心,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和首要原则(以下简称语思结合的原则)。

一、语思结合原则的依据

(一)培养语文能力,首先要发展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不是同

一、却也是统一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虽然不断有人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出新的不同的见解,如形象思维有时可以离开语言,不用语言(如用体态)也可表达思想等等,但总体上都承认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为用的关系。思维的结果要用语言来定型、交流,语言的发展有活化思维的功能,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叶圣陶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又说:“多年来人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端重要。”①乌申斯基说得好:“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①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l997.91

40

语文教学论教案

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与思维:“从两者发展的起源说,总是先有认知而后有语言。认知是个体的和种系的语言发展基础,没有通过感知动作对事物特性和事物关系的认识,不可能有表达这些特性和关系的语句。”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中介而对包括思维在内的整个认知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认知是获得语言的基础,语言又促进认知的发展。

(二)语文知识、能力和智力需要协调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提高语文教学的全面质量,需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这里有必要了解知识、智力、能力等不同的概念,一般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智力是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一定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语文能力指听说读写活动。知识与智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它们的区别是:

1.内涵不同。知识是智力的物化,属于学问的范畴;智力主要指认知反映的特性,属于心理品质范畴。

2.生理基础不同。知识是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教育的合金。

3.发展规律不同。知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活到老学到老,积累进程长;智力受生理素质,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衰退等影响,所以智力发展有最佳期。

它们的联系是:

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为知识是智力的主要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很好理解课文,写好作文。

2.智力是学习知识的条件。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掌握语文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语文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过反复训练后在个体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和智力等,知识、技能和智力与非智力都是能力的要素和基础。如写作能力,要具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知识,要有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参与其中,还要有熟练的写作技能技巧。因此,语文教学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发展智力

41

语文教学论教案

(以思维力为核心)和训练能力结合起来,要从学习语文知识入手,注重智力开发,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强调教学主要任务智力与语文知识、能力关系图是训练思维形式,轻视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实质教育派,否认发展学生智力的可能性,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知识。他们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把知识、能力、智力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学应当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三)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指运用新观念、新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运用词和语法规律。由于人有了词、言语、第二信号系统,才能依靠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人脑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各种不同等级的概念水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教育心理学家把教与学概括为记忆、理解和思考三个不同水平,认为只有在积极的智力运动中去探求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称为创新教育,达到最高的教学境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必须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力度。培养创新思维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重任。当前语文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缺少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的问题,教材、教法和测试都强求统一,“一刀切”,“齐步走”,求异思维、批判精神受到重压,与高学历、高竞争、多层次、多变化的人才要求和时代脉搏不合拍。创造学认为:“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水平可经训练提高。”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他《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l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析的结论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包括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①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这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极为有利,对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批判思维、隐喻联想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可以在语文教学过 ① 转引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 l999年.第10期

42

语文教学论教案

程中得到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语文教材应当是作者创新思维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思维经验,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实施创新教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改善思维品质和优化思维结构,善于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去,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潜能,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语文教育工作者完全有条件有责任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工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一名光荣的奠基者。

二、语思结合原则的实施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原则的实施要遵循思维规律和语言规律,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寻找最佳结合点。

(一)利用思维特点和规律,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人的思维具有问题性、概括性、间接性的特点。思维的问题性,要求善于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思维的概括性,要求引导学生研究各种语文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的间接性,要求运用已知来推断未知,不断地扩大新知。

思维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事物的个别属性等分解出来;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起来。如把一篇课文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词、句子组成段落,把段落联结成文章。抽象是提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肯定抽象),舍弃非本质属性(否定抽象)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抽象与概括的基础,抽象和概括是分析与综合的发展。例如教学曹禺的《雷雨》,先要分析第一部分是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相见的矛盾:第一层写侍萍以叙述别人口吻诉说自己的悲剧遭遇,第二层写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恶劣态度。第二部分是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和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矛盾。然后综合起来看是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接着要进行理性的抽象,从侍萍身上看到了周朴园的冷酷、伪善,从工人代表大海身上看出周朴园的残忍、贪婪,同时从侍萍、大海等形象身上也预示了人们在觉醒、在斗争、在批判中具有无比强大的威力。最后进行概括,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即将崩溃,大雷雨已经来临,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

43

语文教学论教案

训练过程。

(二)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①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三岁以前的儿童最多能说800—1000个词,主要是常见的人与物的名称。甚至会看图听故事,特点是情景性强,连贯性差。

②形象思维,三岁左右开始发展。它是凭借事物的形象(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三至六岁能说2500--3000个词,口语初步具有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③形式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逐步开始发展。它是依靠概念,通过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思想。小学生能掌握3700个常用字,读写听说能力,内部言语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④辩证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初中生开始过渡,高中生逐步形成。它是凭借辩证概念,按照辩证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因而中学生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都在迅速发展。并且形象思维也处于优势发展阶段,中学生作文时,能通过想象将已有表象分解、组合,创造审美新形象。同时能与辩证思维互补,会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

2.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

①思维的敏捷性:据统计,中学生一般要求每分钟阅读200—300个词以上,写20字以上,说150个字以上。古人说“好古敏求”,“敏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②思维的灵活性:语文教学中思维方向灵活的训练,一词多义。一字多组,一题多作,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44

语文教学论教案

③思维的深刻性:阅读教学由语言入手,研究内容,揭示思想,即“循文——析象——悟道”,开展系统的理性思维活动,培养分析概括事物本质的能力。

④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说,初中作文模仿多于创造,高中作文创造多于模仿。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独创性品质的发现和培养。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重视培养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培育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语文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创造性教学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备了优越的条件。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这包括如下几点:

1.培养独立性品质

要敢于突破名流大家之说,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利用自变性因子,虚心求教,长善救失。课文要深入研讨,有独特感受;作文要反复修改,具有独创性精神。

45

语文教学论教案

2.培养连动性品质

发现一个问题后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维活动,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如分析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是谁时,先要横向思维,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比较研讨;接着又要纵向思维,对他们在上课前后的具体表现、经过和变化作一番考察;比较中还要进行逆向思维,研究韩麦尔先生为什么是主人公的缘由。

3.培养多向性品质

要广辟蹊径,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找寻最佳答案。如教《故乡》,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人”?提出多种设想(发散思维),研究杨二嫂好与坏的具体表现(换元思维),认识到简单地说她是好是坏是不客观的(转向思维),最后认识到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的小市民典型,是病态社会扭曲的形象(创优思维)。

4.培养跨越性品质

要求思维速度快,功率高,覆盖面广。电影《青春之歌》中卢嘉川就义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紧接着林道静张贴“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前进跨度),从这两个对列感性形象的结合(联想跨度),认识共产党是不可战胜的,一个人倒下,千万个人站起来(转换跨度)。

5.培养综合性品质

求异创新要综合利用多种思维形式。阅读、作文需要读写知识、语言、文学知识和其他各种知识的杂交能力;研究文题、立意、谋篇、布局需要思维统摄能力;具体记叙、说明、议论需要辩证分析能力等。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要共同培育,协调发展。同时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创新能力。

第二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下简称语文双基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实践证明,加强双基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46

语文教学论教案

一、语文双基教学的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文字基础知识,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记叙、说明、议论等实用文的读写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

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内部涉及语文知识、思想内容、语文能力和智力等;这个系统的外部关系到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必须有效地控制才能科学地确定语文双基内容的质量的规定性、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有序性。特别是文体型教材,具有内容丰富性和辐射性,给教学要求带来了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同样的内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选作教材。这就是明显的例证,语文能力的要求模糊性更大。因此,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双基教学,从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文教学要求到教学方法设计都要认真推敲,仔细斟酌,以便使语文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最优化。

二、语文双基的特点

列宁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力。”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语文的基本功,它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迁移性等特点。加强双基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双基具有稳定性

最常用的字词、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语文能力的轴心。.例如,据统计,中小学语文课本共52万多字中,64%以上是用733个汉字组成的,词汇量也只有1万8千多个。《毛泽东选集》四卷本66万字,常用汉字2975个字。老舍的《骆驼祥子》只用2413个汉字。如果掌握3000个汉字,组成的词汇量可达5万个左右。实际上文化素质较高的才用一万词条左右,最多是3万词条。所以拿字词教学来说,切实掌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新词,学生一生受用不尽。

(二)语文双基具有普遍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科学,“一开始是学习普遍观念”,“然后这个普遍观 47

语文教学论教案

念可以用来„„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①因为这种知识的共性愈强,覆盖面愈大,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愈强,例如记叙文具有人、地、时、事等要素,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性等特点,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牢固地熟练地掌握这些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知识,就能提高实用文的读写能力。所以,布鲁纳认为,学生“对他所研究的现象的普遍本质4必须心中有数。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纳为定义,则它对新的问题的适用性越宽广”。②

(三)语文双基具有迁移性

布鲁纳认为“基本”这个词,含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之意,因为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所谓“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就是由“一”的基本知识为因子,获得了三倍至十倍的智慧之果。学会了汉语拼音知识,就能拼读所有的汉字,学习了汉字的构造,就能更好地认读理解汉字音、形、义,学习了词法知识就能较快地学习语法知识等。布鲁纳课程结构论,很重视“基本结构”,认为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训练迁移”大道的桥梁。

三、语文双基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的统一性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提高。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训练读写听说能力。有助于活化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提高言语能力。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无知即无能,有能必有知。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语文知识,才能进行独立的读写活动。如果学生缺乏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要学习有一定难度的课文,理解上会发生困难,要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作文,表达上也难以做到。相反,语文能力较强,善读善写,能听会说的学生,语文知识往往学得活,钻得深,在运用中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得较扎实,语文水平提高快。总之,学好语文知识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两者的差异性

①②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l2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l2

48

语文教学论教案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还存在着不统一的差异性的一面。两者之间既同步又不同步。多数情况下,知识多、能力强,知识与能力成正比,同步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知识与能力不平衡,不同步的情况。如不采用启发式教学,填鸭式地硬塞死记的知识,会束缚学生的头脑,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就叶圣陶批评的,这种“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①相反,有的基础知识薄弱一些,但他能积极地自觉参加智力性训练,语文能力很快提高,有时会超越比他知识多的学生。唐代十二三岁时的王勃当众挥毫写出脍炙人口名作《滕王阁序》。当代作家刘绍棠,十佘岁写出题为《青枝绿叶》的小说,被选作语文教材。他们年龄小,知识当然不能说很丰富,但他们的语文能力超过了比他们知识多的许多人。知识要日积月累,能力非一日之功。能力要在反复运用中养成,但决非任何训练都能发展能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术,缺乏增进性的大运动量的技能训练是无效劳动,不仅妨碍语文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对双基差异性的生动概括。

四、语文双基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学不能追求花拳绣腿的形式,而要返朴归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听说读写和精讲多练中去提高双基教学的质量。

(一)要组织最优的读写听说训练过程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教学生学好课文”。课文的学习是读写听说交替进行的言语活动,是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综合的智力训练。大纲要求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作文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使读写听说结合起来,才能最优地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全面发展。

从形式上讲,听和说以口头语言传递信息,读和写是以书面语言交流思想;从功能上讲,听和读是吸收和理解,说和写是表达和运用。它们之间是相互交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的吸收和理解主要是学习语文知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主要是培养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听说活动,是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如学习《谈骨气》一文,学生通过读和听的活劫,学到了“骨气”、“不食嗟来之食”、“人生自古谁无死, ①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0.87

49

第19篇:音乐教案蝴蝶教学教案

台湾有许多名胜,如日月潭,阿里山,其中最神奇的就是美丽的蝴蝶谷了,我们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吧。(录象《蝴蝶谷》)蝴蝶谷美不美呀?谁愿意在这优美的歌曲声中背诵课文《台湾的蝴蝶谷》? 真棒,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只蝴蝶,不过这只蝴蝶有些特别,请你们注意看,注意听。[教师范唱]下面请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这只蝴蝶。请你们轻轻跟着琴哼唱。同学们唱得很好,老师再给学生们提几点要求。

( ①2节拍一换气;②2拍脱够;③附点节奏;*.* *的附点节奏要唱准;④在演唱歌曲时,第

一、二句要平稳一些,像叙述一件事情,(教师示范一句)第三句要热烈一些,热情一些,谁来试试?(找一学生试试)真好,现在请同学们用最最深情地歌声来演唱。你们的歌声像蝴蝶一样美,你们愿不愿意做一只美丽的蝴蝶,在歌声中翩翩起舞?请你带上你的指环蝶,以小组为单位,排练歌舞《蝴蝶》。(学生准备,学生表演)孩子们,你们飞呀飞,飞到哪儿去? (台湾)那么你是不是有话要对台湾的蝴蝶,小朋友说呢?请你把要说的话写在指环蝶上,然后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并把它贴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好了,孩子们。让我们这一只只可爱的蝴蝶随着优美的音乐,飞出教师,飞进自然中吧。

第20篇:音乐教案新年好教学教案

课型:综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

2、认识铃鼓,掌握其演奏方法,并会使用其为歌曲伴奏;进行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2/4拍,f大调,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节奏,用各种方式为歌曲伴奏。

教具准备:手风琴、歌片、铃鼓、木鱼、碰钟、节奏卡、小兔子道具、录音机、磁带、灯笼、鞭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用歌声互相问好!

2、引言: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课,你们欢迎吗?听你们音乐老师说,一⑴班的小朋友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比实验小学(其它学校)的同学都要好,是不是?

生:是!(大声地说)

小兔子(一只木偶由老师操纵):是谁在说大话呀?

师:噢,我忘了给大家介绍了,这是我的好朋友小兔子,它也跟来看看,要和朋口中小(实验小学)的同学比一比,比什么呢?

小兔子:嗯„„比动作。谁都知道我小兔的动作最灵活(悄悄地说)。你们学过了《火车开啦》这首歌,我们来边唱歌曲边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吧!你们想想可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开火车?(个别提问3-4人)火车头呢,可用什么动作?(个别提问2-3人)

3、选择2种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游戏。(全班分4列,各列按顺序从前门开出,后门开进,还没轮到走的同学原地做动作。)

二、节奏练习。

1、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开火车开快乐,小兔子都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了,你们听它是怎么说的。

小兔子:我是 小 兔 │我是 小 兔│我们 大 家│做朋 友 -‖

师:谁愿意和小兔子交朋友的请你也这样说, 比如老师这样说:我是 老 师│我是 老 师│我们 大 家│做朋 友 -‖。

2、师引导学生按小兔子说话的节奏创编语言。

3、学生读节奏3/4×× × × │×× × ×│×× × × │×× × -‖(师启发学生这是三拍子的节奏,生可边按三拍子拍手边读)。

三、歌曲教学。

1、导入:小兔子:真好听,真好听,同学们拍节奏的声音就象过年放的花炮声一样,啪啪啪啪的。过年时你们高兴吗?为什么?过新年好不好?今天,我们就很开心地来学习一首歌《新年好》。

2、学生安静地听录音范唱,出示图片(包含歌谱及过年画面)(学生可跟着老师听音乐轻轻按三拍子节奏摆动)。

3、把高兴的心情唱出,学生用啦哼唱歌曲旋律,师弹琴伴奏。

4、生利用前面学过的节奏读歌词边按三拍子强拍拍手、弱拍拍肩(先读一遍节奏)。(师:我们用刚才说话的节奏来读读这首歌的歌词。)

5、采用跟唱法学唱歌词几遍。(若全班都会唱可跳过此环节)

6、学生连贯地唱(师弹琴伴奏)。师指出不足的地方,对声音提出要求。(可通过教师生动的范唱让学生体会带感情的演唱,尽量减少语言上的说教。)

7、引导学生用高兴的心情演唱歌曲(我们过年的时候都很高兴,所以唱这首歌时应该怎么唱?)。

四、创作练习:

1、在节日里,大家都很愉快,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能不能把这首《新年好》的歌改成唱其它节日的歌?比如说“六一儿童节”我是这样唱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唱何节日,怎么唱?

3、请个别小组演唱。

4、师:在快乐的节日里可以用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你们看这叫什么? 认识铃鼓,掌握其演奏方法(可能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有接触过铃鼓,可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演奏)。

5、还可用什么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6、学生分组讨论用打击乐器如何为歌曲伴奏。(师提示这首歌是三拍子的)

7、各小组示范本组创作结果。

8、全班同学边演唱歌曲边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打击乐器的同学可做手势。

9、小兔子:这么好听的声音我要录下来带给实验小学的同学听听!

10、给小朋友们录音(边唱边打击乐器)。

11、放给小朋友们听一听。

12、歌表演。(机动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觉得小朋友表现得真好。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我们学会了《新年好》这首歌,这是三拍子的歌曲。小朋友回去后可以把这首歌唱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过得快乐吗?我们一起和小兔子说声再见,开着火车家吧!(全班分4列火车做律动出教室)

音乐教学论教案模板
《音乐教学论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