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朗诵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44:1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朗诵教案

第四课时 朗读时的语速

一、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读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读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一)不同的场面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二)不同的心情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三)不同的谈话方式

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四)不同的叙述方式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五)不同的人物性格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推荐第2篇:朗诵教案

朗诵

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1、从所依据的材料性质来看 {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

{ 朗诵材料则主要涉及文学作品,如

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寓言、剧本台词等。

2、从表现形式来看{朗读是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需要,它不分

场合,不依靠表演等手段的介入。

{朗诵是有一定的表演性质,除了有声语言之

外,朗诵者还要通过体态语言,甚至需要音乐、舞美、灯光等来强化感情的表达和气氛的渲染。

二、朗读技巧的训练

可分为“内部心理”训练(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语气度)和“外部表达技巧”训练(包括语势、停连、重音、节奏等)

1、内部心理训练 (1) 形象感受:

朗读者由作品引起的具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各种内心体验。——“情景再现”

2、“外部表达技巧”训练

(1)语势 是朗读中高低抑扬的变化过程。

是语气具体的语音表现形式{喜欢:气徐声柔

{悲伤;气沉声缓

{激愤:气粗声重 如:啊,知道了。↓(降抑表肯定)(班长名单)

啊!你说谁?↑(上扬表发问)

啊!↓怎么会是他?↑(先降后升,表惊奇不解) 啊!↑原来是这样啊!↓(先升后降,表示恍然大悟) (2)停连(停顿连接)

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气息,显示语气,既是人生理上的要求(被动),也是语言表达上的要求(主动)。在朗读作品时,停顿时间由短到长的标点符号依次是、,;。?! 有不同的停顿就有不同的内容。

如,(逻辑)他喜欢,我也喜欢,你怎么办?

他喜欢我,也喜欢你,怎么办?

(2) 重音 是口语表达中需着重突出的字、词、词组等,重音不同,其潜在的涵义也不同。

如:小王明天去北京。(谁明天去北京)

小王明天去北京。(小王什么时候去北京)

小王明天去北京。(小王明天去哪) ① 语法重音

根据句子的内部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做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有规律的,重音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 ● 一般主谓词组和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 A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 B 你说他写。 C 风吹雨打

●动宾词组中的宾语和前置宾语一般应稍重些。 A 上班 打球 割麦 制造轮船 B 小王把花瓶拿走了。

●定语、状语、补语一般应比中心语稍重些。 A 我们肩负着光荣的使命。 B 天气渐渐地暖和了。 C 同志们干得热火朝天。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 A 谁在喊? B 那是什么? ②强调重音

为了突出某种注意或思想感情而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做强调重音。有人把根据逻辑关系而强调的重音叫做逻辑重音;把突出某种浓烈感情色彩的强调重音叫感情重音

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话语具体内容和说话人的情感变化来确定的。话语的潜在意义不同,强调重音的位置也不同。

如:逻辑重音:妈妈,我没有干坏事。 我表明不接受批评的态度;

坏事表明据理力争的态度,“这并不是坏事”。 ② 显示重音的方法:

重音一般通过加大音量来显示,但由于人们的思想感情千变万化,为了准确细微地表情达意,显示重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一下几种: ●加大重音或音势

如:这个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震怒的雷声已经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 重音的轻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水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 拖长音节

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补语)

(4)节奏——口语表达中的节奏是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造成的声音形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

富于变化的节奏,不仅可以避免口语表达的单调平板,而且能够吸引听者的注意,激发听者的兴趣、优美的语言节奏,既可以使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充分,又能给听者以美的享受。因此,语言节奏,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种口语表达的技巧。

推荐第3篇:朗诵教案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

昆二中 林雪雯 20101208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

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囚歌》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叶挺,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皖南事变,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囚歌》。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要有想象,并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u 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u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的处理: u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u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u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四、朗诵《过雪山草地 》 歌颂长征的作品有很多,《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要来处理、朗诵学习《长征组歌》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

1、把握作品的内容,运用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来处理《过雪山草地 》。 红军长征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粮食弹药缺乏,而且处处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过雪山草地 ---长征组歌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2、配乐朗诵《过雪山草地》。

五、课堂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推荐第4篇:朗诵教案

朗诵技巧及训练

朗诵技巧及训练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汉字的发音应该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得“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以下以“电”字为例,音节结构如下: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1、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3、归音——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尤其是 i u n ng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朗诵技巧及训练

如何使自己的声音更饱满、宏亮

感觉说话费劲,声音传不远,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充分利用共鸣器官;其二是气息不稳。

我们所发出的声响都是依靠两片声带震动而成,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震动经过了咽、喉、口腔、鼻腔、胸腔等人体自然的空间后被逐渐修饰、放大,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在我们说悄悄话(用气声)的时候,声带并没有震动,仅仅依靠气息的摩擦,再怎样用力,也不会有任何声响,因为没有震动,也就没有共鸣!反之,要追求声音洪亮,一味依靠声带的强烈震动,只能造成声带充血,声音嘶哑。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共鸣腔,让震动在口腔、鼻腔甚至胸腔得到共鸣,放大,自己的声音才会饱满,圆润,高扬。

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以上技巧其实就是打开口腔的几大要点,以后在大声说话的时候,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但是,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把你说话的内容给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再说气息的问题。

发音靠震动,震动靠气息,所以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寻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最后,顺便说说声音的线路问题。 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声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明亮。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

音的规范。

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读错了,那就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会闹笑话。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 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五十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 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 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绕口令选

【声母】

b-p:补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补皮褥子》)

b-p: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葡萄皮儿》)

d: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别炖我的炖冻豆腐。要是混充会炖我的炖冻豆腐,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哪就吃不成我的炖冻豆腐(《炖冻豆腐》)。

l:六十六岁刘老六,修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楼上摆了六十六瓶苏合油,门前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柳上拴了六十六个大马猴。忽然一阵狂风起,吹倒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打翻了六十六瓶苏合油,压倒了六十六棵垂杨柳,吓跑了六十六个大马猴,气死了六十六岁刘老六(《六十六岁刘老六》)。

d-t: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大兔子和大肚子》)。

n-l:门口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来拉哪两辆(《四辆四轮大马车》)。

h:华华有两朵黄花,红红有两朵红花。华华要红花,红红要黄花。华华送给红红一朵黄花,红红送给华华一朵红花(《华华和红红》)。

j、q、x: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七巷漆匠偷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偷了七巷漆匠的漆。(《漆匠和锡匠》)。

g-k: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哥挎瓜筐过宽沟》)。

h-f:一堆粪,一堆灰,灰混粪,粪混灰(《一堆粪》)。

z-zh:隔着窗户撕字纸,一次撕下横字纸,一次撕下竖字纸,是字纸撕字纸,不是字纸,不要胡乱撕一地纸(《撕字纸》)。

s-sh:三山撑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三山撑四水》)。

z、c、s-j、x司机买雌鸡,仔细看雌鸡,四只小雌鸡,叽叽好欢喜,司机笑嘻嘻(《司机买雌鸡》)。

zh、ch、sh:大车拉小车,小车拉小石头,石头掉下来,砸了小脚指头(《大车拉小车》)。

r:夏日无日日亦热,冬日有日日亦寒,春日日出天渐暖,晒衣晒被晒褥单,秋日天高复云淡,遥看红日迫西山(《说日》)。

sh、四声:石室诗士施史,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是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实(《施氏食狮史》)。

【韵母】

a:门前有八匹大伊犁马,你爱拉哪匹马拉哪匹马(《伊犁马》)。

e: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鹅》)。

i: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篮儿手中提。七棵树上结七样儿,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七棵树上结七样儿》)。

u:鼓上画只虎,破了拿布补。不知布补鼓,还是布补虎(《鼓上画只虎》)。

i-ü:这天天下雨,体育局穿绿雨衣的女小吕,去找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穿绿雨衣的女小吕,没找到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穿绿运动衣的女老李,也没见着穿绿雨衣的女小吕(《女小吕和女老李》)

er:要说“尔”专说“尔”/马尔代夫,喀布尔/阿尔巴尼亚,扎伊尔/卡塔尔,尼伯尔/贝尔格

莱德,安道尔/萨尔瓦多,伯尔尼/利伯维尔,班珠尔/厄瓜多尔,塞舌尔/哈密尔顿,尼日尔/圣彼埃尔,巴斯特尔/塞内加尔的达喀尔,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

-i(前):一个大嫂子,一个大小子。大嫂子跟大小子比包饺子,看是大嫂子包的饺子好,还是大小子包的饺子好,再看大嫂子包的饺子少,还是大小子包的饺子少。大嫂子包的饺子又小又好又不少,大小子包的饺子又小又少又不好(《大嫂子和大小子》)。

-i(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为知之,不以知之为不知,唯此才能求真知(《知之为知之》)。

ai:买白菜,搭海带,不买海带就别买大白菜。买卖改,不搭卖,不买海带也能买到大白菜(《白菜和海带》)。

ei:贝贝飞纸飞机,菲菲要贝贝的纸飞机,贝贝不给菲菲自己的纸飞机,贝贝教菲菲自己做能飞的纸飞机(《贝贝和菲菲》)。

ai-ei:大妹和小妹,一起去收麦。大妹割大麦,小妹割小麦。大妹帮小妹挑小麦,小妹帮大妹挑大麦。大妹小妹收完麦,噼噼啪啪齐打麦(《大妹和小妹》)。

ao:隔着墙头扔草帽,也不知草帽套老头儿,也不知老头儿套草帽(《扔草帽》)。

ou:忽听门外人咬狗,拿起门来开开手;拾起狗来打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从来不说颠倒话,口袋驮着骡子走(《忽听门外人咬狗》)。

an:出前门,往正南,有个面铺面冲南,门口挂着蓝布棉门帘。摘了它的蓝布棉门帘,棉铺面冲南,给他挂上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面冲南(《蓝布棉门帘》)。

en:小陈去卖针,小沈去卖盆。俩人挑着担,一起出了门。小陈喊卖针,小沈喊卖盆。也不知是谁卖针,也不知是谁卖盆(《小陈和小沈》)。

ang:海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海水长》)。

eng:郑政捧着盏台灯,彭澎扛着架屏风,彭澎让郑政扛屏风,郑政让彭澎捧台灯(《台灯和屏风》)。

ang—an:张康当董事长,詹丹当厂长,张康帮助詹丹,詹丹帮助张康(《张康和詹丹》)。

eng—en:陈庄程庄都有城,陈庄城通程庄城。陈庄城和程庄城,两庄城墙都有门。陈庄城进程庄人,陈庄人进程庄城。请问陈程两庄城,两庄城门都进人,那个城进陈庄人,程庄人进那个城?(《陈庄城和程庄城》)

ang—eng:长城长,城墙长,长长长城长城墙,城墙长长城长长(《长城长》)。

ia:天上飘着一片霞,水上飘着一群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

彩霞挽住麻花鸭。乐坏了鸭,拍碎了霞,分不清是鸭还是霞(《鸭和霞》)。

ie:姐姐借刀切茄子,去把儿去叶儿斜切丝,切好茄子烧茄子,炒茄子、蒸茄子,还有一碗焖茄子(《茄子》)。

iao:水上漂着一只表,表上落着一只鸟。鸟看表,表瞪鸟,鸟不认识表,表也不认识鸟(《鸟看表》)。

iou:一葫芦酒,九两六。一葫芦油,六两九。六两九的油,要换九两六的酒,九两六的酒,不换六两九的油(《酒换油》)

ian:半边莲,莲半边,半边莲长在山涧边。半边天路过山涧边,发现这片半边莲。半边天拿来一把镰,割了半筐半边莲。半筐半边莲,送给边防连(《半边莲》)。

in:你也勤来我也勤,生产同心土变金。工人农民亲兄弟,心心相印团结紧(《土变金》)。

iang:杨家养了一只羊,蒋家修了一道墙。杨家的羊撞倒了蒋家的墙,蒋家的墙压死了杨家的羊。杨家要蒋家赔杨家的羊,蒋家要杨家赔蒋家的墙(《杨家养了一只羊》)。

ing:天上七颗星,树上七只鹰,梁上七个钉,台上七盏灯。拿扇扇了灯,用手拔了钉,举枪打了鹰,乌云盖了星(《天上七颗星》)。

ua:一个胖娃娃,画了三个大花活蛤蟆;三个胖娃娃,画不出一个大花活蛤蟆。画不出一个大花活蛤蟆的三个胖娃娃,真不如画了三个大花活蛤蟆的一个胖娃娃。(《画蛤蟆帽》)。

uo(o):狼打柴,狗烧火,猫儿上炕捏窝窝,雀儿飞来蒸饽饽(《狼打柴狗烧火》)。

uai: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姑娘都来了,我家的姑娘还不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歪着脑袋上戏台(《槐树槐》)。

uei:威威、伟伟和卫卫,拿着水杯去接水。威威让伟伟,伟伟让卫卫,卫卫让威威,没人先接水。一二三,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接水(《接水)。

uang:王庄卖筐,匡庄卖网,王庄卖筐不卖网,匡庄卖网不卖筐,你要买筐别去匡庄去王庄,你要买网别去王庄去匡庄(《王庄和匡庄》)。

ueng:老翁卖酒老翁买,老翁买酒老翁卖(《老翁和老翁》)。

ong:冲冲栽了十畦葱,松松栽了十棵松。冲冲说栽松不如栽葱,松松说栽葱不如栽松。是栽松不如栽葱,还是栽葱不如栽松?(《栽葱和栽松》)

uan—uang:那边划来一艘船,这边漂去一张床,船床河中互相撞,不知船撞床,还是床撞船(《船和床》)。

uan—an:大帆船,小帆船,竖起桅杆撑起船。风吹帆,帆引船,帆船顺风转海湾(《帆船》)。

uen—en:孙伦打靶真叫准,半蹲射击特别神,本是半路出家人,摸爬滚打练成神(《孙伦打靶》)。

üe:真绝,真绝,真叫绝,皓月当空下大雪,麻雀游泳不飞跃,鹊巢鸠占鹊喜悦(《真绝》)。

ün:军车运来一堆裙,一色军用绿色裙。军训女生一大群,换下花裙换绿裙(《换裙子》)。

üan:圆圈圆,圈圆圈,圆圆娟娟画圆圈。娟娟画的圈连圈,圆圆画的圈套圈。娟娟圆圆比圆圈,看看谁的圆圈圆(《画圆圈》)。

iong:小涌勇敢学游泳,勇敢游泳是英雄(《学游泳)。

推荐第5篇:朗诵教案

朗诵课教案

开课的意义

1、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朗诵能力训练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听、说、读、写” “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朗诵能力训练非常必要。今天,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朗诵训练十分迫切 。大多数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朗诵没有激qing,缺乏朗诵的技巧,加强朗诵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从学生写作训练看,加强朗诵训练尤为重要 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源于语言词汇的匮乏,与阅读欣赏好的文章较少有很大关系。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推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搜寻一些精典的、优美的诗篇、散文,在提高同学们朗诵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特别是诗歌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

2、学习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的水平。做到仪态大方,吐字清晰,语音标准,声音洪亮。

3、认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密切接触语言,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作品的欣赏能力。

4、通过朗读,.增大语文的阅读量,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具备社会交际能力,便于工作与人沟通打下基础。

6、通过当众朗诵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紧张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运用听录音示范与自我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同学模仿示范材料练习。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后,教给朗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再通过分小组训练,互相评点,共同提高。最后开展“课前5分钟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自己寻找优秀材料,在班上朗诵,其他同学聆听并评点。 [教学安排]:7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训练系列之一——朗诵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丰富多彩的朗诵技巧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诗朗诵。 2.了解朗诵和说话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2.能够把握作品的基调。 情感目标

体会朗诵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提高对朗读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2.能够把握作品的基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诵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诵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诵则是一种再创造。

二、新授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朗诵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诵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诵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诵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诵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三、小结

朗诵,包括白话作品的朗诵、古典语言的吟诵。朗诵文学,作为传情艺术,涉及到肢体语言、道具语言、音乐语言等等,所以它是门综合的艺术。需要同学们的积极实践练习。

四、反思

1.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不是很明白,只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学习才可以理解;2.今后加大实践的力度,提高学生对于朗诵的理解。

五、作业

准备《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读熟,准备下周上课用。

(第一课时)

第一章、朗诵的要点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朗诵中的换气

1、停顿除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句子中的也要注意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2、重音,就是在词和语句中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可突出文章的重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为语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气息的控制

1、换气就是用气的过程,播出的内容千变万化 ,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补气和换气是一种朗诵技巧。依情取气,依照感情发展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

2、补气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边听边读边体会。方法指导:读短小精悍的诗歌,绕口令,散文之类进行训练。

3、紧张实际是口唇的紧张,在朗诵之前要做些口唇练习,如:将舌头在口腔内360度大循环十五次左右。

四、声音的魅力

1、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气息短,做姿不正确会造成紧张。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深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

2、朗诵爱好者最主要是要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心情,引起听众的共鸣。你应该为自己而读。将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会其他,不要玩嗓子。

3、练习远近距离感。这个练习对于我们读文章中的对话是很有帮助的。朗读要有目标对象。

4、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储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将两肋打开,小腹收紧,肚皮始终是硬的,这就是气息支撑。不要管自然条件多么困难,也要把气沉下去。胸腔共鸣能产生磁性的声音。练习24个葫芦48个瓢。

5、鼻音前后不分要练习,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6、平翘舌音一定要读准:zhi chi shi ri z c s

(第二课时)

第二章 朗诵的技巧

一、

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qing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 (第三课时)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第四课时)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五课时)

五、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手段。

2.把握作品的基调。

3.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

【训练程序】

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4)下面是鲁侍萍回亿往事、揭露周朴园罪恶的两段话,一段是相认前、一段是相认后,相认前后,鲁侍萍的怨愤之

情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相认以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相认以后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第六课时)

六、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qing,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第七课时)

七、名家与朗诵

每当人们说起“生存还是死亡”这句《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时,总会想起在电影《王子复仇记》中为哈姆雷特配音的孙道临先生。在这部戏中,道临先生以明晰、纯正的言语,顿挫有致的节奏,生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那位丹麦王子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语言技巧。

有人说,听孙道临先生朗诵是一种享受,他能让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无穷韵味。 但有意思的是,道临先生在年轻时却羞于在公众面前大声吟诵,因为他觉得再好的作品一说便俗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演出却改变了他对朗诵的看法,大约在五十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广场面对上万名观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时,观众激昂的情绪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强烈的共振,他感到:“诗,不再只是环流于心底的孤独的潜流,她还能飞向听众,引起交叉共鸣和回响。她沟通千万人的心灵,共同溶入一个时代的感情巨流之中。比起演戏来,朗诵需要和观众更直接的交流和相互感应,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煽动力。” 因此,尽管道临先生称朗诵只是他的“业余”活动,但事实上他数十年来为朗诵艺术的传播着实作出了巨大贡献,录制了许多优秀的朗诵作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道临先生又应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银汉神韵———唐诗宋词经典吟诵》中朗诵十首古典诗词。虽说这些诗词对道临先生并不陌生,他早已在不同场合朗诵过无数遍,但依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放过哪怕是细小的一个疑问,十分投入。在朗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时,道临先生完全沉浸在诗人艰难凄苦的处境中,蓄积已久的悲恸之情如火山般迸发而出,悲怆激昂地喷涌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然后又以低沉、凝重的声调念出最后两句诗:“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最后将“波—声—小”重复吟咏,且声音、气息渐次减弱,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诗中忧伤怅惘的意绪。而在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当朗诵到“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道临先生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的朗诵主要表达作品所蕴含着的千古神韵,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悠远、隽永的精神之美,让人有所感悟;同时也来源于作品声韵格律的音乐之美,让人击节而能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孙道临朗诵堪称典范。

[课后小结]:

朗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多读美文,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优美诗文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让其它的同学一起来聆听。一篇篇文章如清澈的流水,经过同学们铜铃般的声音传递,流淌在大家的心田,提高了审美水平和阅读水平。同时同学们懂得了流利的表达是多么重要,体会到了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的成就感。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变得果敢、信心了,看到了一个新的自己。同学门的朗诵水平提高了,速度也大大加快,曾经的“沉默寡言”如今便得“能说会道”,曾经作文的“理屈词穷”,如今也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羞羞答答”,如今也开始“落落大方”。班里同学的变化都源于这朗诵活动课的开设。

花的学校

朗读指导课教案(原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来练习朗读诗歌《花的学校》。

二、读准字音。

1、教师配乐朗诵全诗。

2、每一个孩子都听得那么专注,你们一定是被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给吸引了。自己想去看看吗?那就赶紧拿起诗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

4、想把小诗读得更好,一定要先把诗中的每一个词语读准确。

出示词语:轰响润湿 口笛 狂欢 站壁角 碰触 飒飒 急急忙忙

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1、词语读好了,这样的句子你会读吗?试着读读看,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出示长句: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2、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师范读,生练读。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3、注意这两句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出示句子: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4、自己再把这几个长句读一读,指名读,纠正。

三、感情朗读

1、指名读第一节

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的书声,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一小节。

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如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2、朗读第二小节 花儿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出示第二小节)谁来读一读? 师范读。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3、朗读第三小节

雨来了,花孩子们放假了。外面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合作来读一读这一小节。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读出外面世界的热闹和花孩子的急切和快乐。

在雨中花孩子是怎样出来的?“冲”应重读。生试读,指名读。

4、朗读第四小节

这么美丽的风光他们都无心欣赏,这是要急着到哪儿去呀?原来是想家了。谁能读出想家的感觉?(出示第一句)

指名读。谁读得更好一些?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来比较评析。练读。

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让我们深情地来读最后一句。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

四、配乐朗诵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学完了这首小诗。诗人写了花孩子的开心和幸福,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些孩子也能永远开心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和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练习朗读《纸船》

我们今天朗读的这首《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下面请同学们练习朗读《纸船》。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稿

作者:王怀让 注解:徐文祥

男1: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本句语速稍快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本句稍慢

合: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本句深沉有力,掷地有声

女1: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前两节内容一样,尤其“宝石般”和“大地般”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两个词语,要读出自己特有的一种特征,读出一

合: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种自豪感一种豪迈之气,语速稍缓,深沉而有力

我是中国人—— 这一句把声音舒长

女2: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男1: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 语调开始高昂,读出黄河的奔腾气势

女1: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语速至此逐渐加快,可有态势语

男2: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最后一句要读出坚定的语气,语速变慢

合:我是中国人—— 本句把声音舒长 男合: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这两句语速较慢,读出历史的岁月的漫长

女合: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这两句要读得坚定,每一项都值得自豪

在/我的民族中 转变语气,舒缓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略带思考状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语速不要太快,历数中华历史人物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略带思考状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本句逐渐变快,读出女男的不同气势

合: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合:我是中国人—— 声音舒长

男2:在我的国土上/不光有, 句子末尾语音拖长

雷电轰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 前半句刚,后半句柔

女2: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 读出斩钉截铁的斗争意志

合: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充满战斗的激情

我是中国人—— 声音舒长

男1: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读出来黄河宏阔的气势,但不奔腾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语速加快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斩钉截铁,不容侵犯

女1: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远眺,语速稍慢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忽然加快语速,声调加强,可有握拳态势语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 感动颤音,抬头望

合: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结句深沉而兴奋

我是中国人——

男2: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

不光把采油钻杆/钻进外国人 一气呵成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句尾稍停顿,抬头

女2:当五大洲/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舒缓,作倾听状

合: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女合:我是中国人—— 句子稍高亢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与上句形成对比,柔中带快速承接上一句,稍停,带有自豪的舒长 语速稍慢 逐渐加快,与下面的句子与上一句紧接 要有气势读出自豪之情,再一次形成对比,柔声一字一顿 此时,本句较前面相同 让那/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往。 这两句稍慢,语气略带沧桑

我/就是飞天, 声音高亢

飞天/就是我们, 加快语速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大声喊出。最后三句可重复,语速更快些

再男合重复!

这是一篇歌颂我们伟大民族的抒情诗,应该读出一种自豪,用一种亢奋的、热情的语调来读,整个过程应该富于变化,节奏感强烈。

这首作品应该读出来豪迈的气势,同时还要注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能一味的追求高亢而没有变化,不能一味的高声大喊,尤其要避免声嘶力竭。

本诗配乐:《红旗颂》绝佳

推荐第6篇:朗诵教案

朗诵教学研究及训练指导教后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教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环节:

1.听读课文,走入声音世界。2.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 3.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4.比赛

教学过程:

一 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内容: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上的震撼。 方式:播放美文诵读素材。 。

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内容:

① 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② 明确朗读误区。

③ 介绍朗读的三层境界。 ④ 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 方式:

课件播放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 材料:

² 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历史上运用诵读教学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像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吴承恩、曹雪芹等这样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近代国学大师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遗产中的精华。每个学子都应当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² 朗读的误区:

念字式“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念经式“朗读”: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

八股式“朗读”: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² 朗读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

第二层次——入其境界求静。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

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 ² 朗读的方法:

①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

②读通词句——这是诵读的基础。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

③读准停顿——这是诵读关键。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

④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深入。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

⑤读出感情——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论说类诗文语调较为平稳;记叙抒情类的语调较有表情;散文类的语调要体会其真情实感;韵文类的语调则要体会其韵律与节奏,声入心随。 ⑥读懂内涵——这是诵读的深化。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朗读表现至完美。 三.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内容:学生自由选定所学过的课文篇章语段,进行温习式是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方式:教师先行范读引领,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进行诵读练习。 材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音频朗读。

四、秀,超级男“声”女“声”秀。

内容:学生表现自己非凡的朗读才华。

方式: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秀,然后选出最佳人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超级男“声”女“声”朗读秀。

结束语: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是幸福的,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也是幸福的,用声音装点文字的人则是双倍幸福的。

教后记

总体上看,效果比较好。教学目标得以达成,设计的教学内容也恰到好处地完成,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在课堂开始之前,播放这首歌曲,将声音调到最大,意图让学生一走入教室就获得某种震撼。歌曲本身就和时事紧。

朗读是个比较简单,不会给学生带来听课、学习压力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选择文言文复习的课题,课堂上既让学生背诵课文,又提问重点词句的翻译,还有大量的思考题。这些自然而然地增添了学生听课的压力。而朗读,初看是个比较蓄的内容,是个没有内容的内容。学生不会有被老师提问的担心,因而能够积极投入课堂。

朗读这一课题是个出其不意的选择。其他老师在选择课题时,因为担心自己的课堂会影响到该年级的期末复习计划,选择的大多是文言文的复习。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将教学视线投放到朗诵上,而我恰恰选择了它,不免有些出其不意。课堂虽围绕“朗诵”做文章,并没有忽视课本。学生进行课堂朗诵训练的所有材料都是“课本中自己喜欢的篇章或段落”。同时,也没有忽视了对课文主旨的回顾。以单元为单位,回顾了每单元的主要内容。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是朗读的前提,在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生活对文章情感的认识。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朗读才华的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主动表现的,也有推选其他同学朗读的。不过,由于学生个人能力有限,他们的朗读还需长期锻炼。

教学语言鲜活,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课堂的一项基本功,每个教师都应当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鲜活的表现之一就是举例。在讲授某一内容时,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形象生动的举例,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听得懂,听得高兴。

推荐第7篇:朗诵教案8

第八课时 朗读的技巧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读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读。

二、朗读前的准备

朗读是朗读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读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读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读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读者在朗读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读材料

朗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读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读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读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读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读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读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读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读,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读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读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要使自己的朗读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因为朗读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读,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读;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读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附:朗读材料《海燕》《我的自白书》

推荐第8篇:《朗诵》教案01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daodoc.com)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朗诵》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初探

朗诵,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而这里的“读”,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诵读”,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朗诵”。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既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达与交流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朗诵则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

二、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及散文,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

1.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把握其感情基调,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2.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3.掌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顿连、重音、语速、语调。

(一)顿连

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顿到好处,连到妙处,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标点符号是顿连的重要参考,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有时一句话没到标点,但需要语义上的停顿;有时有标点符号,却需要几句话一气呵成。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以基本的语义为单位的停顿。

(二)重音

为了实现朗诵的目的,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成为重音。重音绝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显慢,也可以重中见轻,高低相间,前后顿歇。

还以《春晓》为例,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三)语速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daodoc.com)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四)语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4.朗诵的特点 (1)文学性

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2)艺术性

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善于正确地发音、自然地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3)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要有优美的语言、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三、课下作业

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这些诗歌基本上都适合朗诵。有许多诗歌只有通过朗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体味其思想感情,请任选本教材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先在学习小组内朗诵,然后推选几位同学上台朗诵。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推荐第9篇:朗诵教案1

第一课时 朗读概述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朗读及朗读的重要性;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区分朗读与朗诵的异同;教学重点:朗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训练为主 教学设备:录音机,VCD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必备的基本功。能够成功地朗读作品,可以说是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表现。

二、教师明确什么是朗读?

朗读就是把书面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用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言语表达出来,以期产生更强烈的感染力。

三、教师提出问题: 朗读有那些作用?

1、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明确:

(1)朗读是师范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2)朗读是普通话正音训练的重要方式;

(3)朗读是由说到读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4)朗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项目;

四、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朗读与朗诵有什么不同?

1、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概括:朗诵必须有文字为依据,这和朗读相同。但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供欣赏的表演,因此,朗诵除了必须脱离文字稿用口替作者说话以外,还须有眼神、手势、形体动作相配合来帮助表情达意。这样,朗诵就不仅令是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而且有诉诸视觉的艺术造型,因此它和戏剧表演很相近。而这些,恰恰是朗读不必多加考虑的。

当然,朗读可以从朗诵中吸取大量的营养,甚至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朗诵,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五、教师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1、用准确的普通话读。要按普通话语音的声韵调准确在读,这是严格的基本训练,是朗读的基础。

2、发音要响亮清楚。响亮清楚不仅仅是音量的问题,也是语言基本功的问题,应该练一练吐字归音,提高字音的清晰度。

3、忠于原作,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吃字(即不把字音含糊不清地带过去)。

4、读得流利,就是说要读得流畅自然,快慢适当,不破词,不破句,不重复字句。

5、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读是朗读的高要求。只有发自内心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朗读,才能引起听众的想象,激发起听众的情感,获得听众的共鸣。

六、课堂训练: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诵《汪国真抒情诗》

2、看朗读录象资料(高年级学生)

3、学生模仿练读

4、教师示范:

朗读示范《天上的街市》 (舒缓地、好象有所发现地)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由地上联想到天上,沉浸于想象之中) 我想/那飘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界没有的/珍奇。/// (继续想象,仿佛看到了天河,并指给人看,轻声)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遐想似的断定)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5、学生分段练习

6、学生小组练习

7、学生展示训练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朗读比赛

七、布置作业:练习朗读一篇散文和一首抒情诗

《桂林山水》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推荐第10篇:朗诵课教案

1.

播放教学视频

2.

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视频中的动作与

双手两种,每种均可有拳头式、掌式。

4, 将准备好的稿件《我的祖国啊》发给学生,播放配音,让学生上讲台实际操练并且点评。

放5段动画片,每组成员自主选择,并相互揣摩角色的性格和说话方式,运用上午所学的相关知识。最后每组上台配音,老师进行评价记录,评比出“惟妙惟肖奖”“最佳创新奖”

三、活动准备

5段动画片视频以及相应的对白纸质稿件(如果让学生现场抄录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20 × 20 = 400

第11篇:朗诵社团教案

朗诵社团开团仪式

备课时间:10.19

活动时间:10.22 活动次数:第一次 活动内容:举行开团仪式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社团的活动内容和意义。

2、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辅导老师宣布朗诵社团成立。

二、辅导老师简介朗诵社团。

1、社团的活动内容和任务。

2、社团组建的意义。

3、社团成员的组成。

三、社团成员的个人介绍。

四、社团组织部的组建。

1.辅导老师宣布社团组织部的分工。

设团长一名;纪律组织委员两名;活动策划委员两名。 2.同学自荐与竞选相结合。 3.宣布社团组织部成立。

五、活动总结。

六、宣布下次活动准备:每人准备一件朗诵作品。

第一次活动总结

朗诵社团吸引了全校三至六年级三十多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来自四年级的学生人数最多。

第一次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较隆重的开团仪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并通过社团组织的组建,并保证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有着长远发展的意义。

亮亮我的风采

(一)

备课时间: 10.26

活动时间:10.29 活动次数:第二次

活动内容:个人朗诵才能展示 活动目标:

1.展示中激发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兴趣,并训练学生的勇气,增强学生的自信。

2.通过个人诵读展示,了解社团成员诵读能力和水平,以便于后期活动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开展。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辅导老师宣布活动安排。

二、自由练习自己准备的朗诵作品。

三、逐个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

1.学生逐个展示朗诵。

2.组织学生评议。

3.老师给予学生评价及鼓励。

四、活动总结。

第二次活动总结

通过学生个人朗诵水平的展示,了解了社团成员的朗诵的基础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今后活动有效地展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感觉学生的朗诵条件属于一般,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诵底子还比较薄弱,但是发现学生的态度是很认真和积极的。

本社团,本着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朗诵水平的宗旨,在学生个人展示后,辅导老师都给予极大的鼓励。

亮亮我的风采

(二)

备课时间:11.02

活动时间:11.05 活动次数:第三次

活动内容:个人朗诵才能展示 活动目标:

1.展示中激发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兴趣,并训练学生的勇气,增强学生的自信。

2.通过个人诵读展示,了解社团成员诵读能力和水平,以便于后期活动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开展。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辅导老师宣布活动安排。

二、自由练习自己准备的朗诵作品。

三、逐个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

1.学生逐个展示朗诵。

2.组织学生评议。

3.老师给予学生评价及鼓励。

四、活动总结。

第三次活动总结

通过学生个人朗诵水平的展示,了解了社团成员的朗诵的基础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今后活动有效地展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感觉学生的朗诵条件属于一般,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诵底子还比较薄弱,但是发现学生的态度是很认真和积极的。

本社团,本着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朗诵水平的宗旨,在学生个人展示后,辅导老师都给予极大的鼓励。

《匆匆》朗诵赏析

备课时间: 11.09

活动时间:11.12 活动次数:第四次

活动内容:赏析朱自清散文名篇《匆匆》朗诵视频。 活动目标:

1.通过赏析散文朗诵《匆匆》,培养学生语感,学习朗诵技巧。2.能有感情地诵读《匆匆》的片段。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明确活动内容。

二、组织欣赏。

播放散文《匆匆》的朗诵视频。

1.组织学生观赏《匆匆》的朗诵。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观赏感受。

3.结合视频朗诵的片段,组织学生练习。

相机指导朗诵技巧:节奏、轻重、停顿等。

三、学生练习、展示。

1.学生自由练习。

2.组织学生评议。

3.老师给予学生评价及鼓励。

四、活动总结。

第四次活动总结

名篇名段赏析,优秀的朗诵视频给学生很大的震撼,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诵读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就不由自主轻轻跟着吟诵。

结合优秀诵读片段,老师有机教给了最基本的一些朗诵技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轻了理论的枯燥乏味,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活动练习效果很好。

《南方的夜》朗诵赏析

备课时间:11.16

活动时间:11.19 活动次数:第五次

活动内容:赏析散文《南方的夜》朗诵视频。 活动目标:

1.通过赏析散文《南方的夜》,培养学生语感,学习朗诵技巧。2.能有感情地诵读《南方的夜》的片段。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明确活动内容。

二、组织欣赏。

播放散文《南方的夜》的朗诵视频。

1.组织学生观赏《南方的夜》的朗诵。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观赏感受。

3.结合视频朗诵的片段,组织学生练习。

相机指导朗诵技巧:语气、抑扬顿挫、表情手势等。

三、学生练习、展示。

1.学生自由练习。

2.组织学生评议。

3.老师给予学生评价及鼓励。

四、活动总结。

第五次活动总结

中央台优秀主持人董卿拨人心弦的优秀的散文朗诵视频给学生很大的吸引力,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诵读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就不由自主轻轻跟着吟诵。

结合优秀诵读片段,老师有机教给了最基本的一些朗诵技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轻了理论的枯燥乏味,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练习的效果很好。

《我十岁了》诗歌朗诵

(一)

备课时间: 11.23

活动时间:11.26 活动次数:第六次

活动内容:诗歌《我十岁了》朗诵练习。 活动目标:

在理解诗歌《我十岁了》的内容基础上,能初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明确活动内容。

二、指导学习理解诗歌《我十岁了》。

1.教师示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我十岁了》。

四、学生练习、展示。

1.学生自由练习。

2.组织学生评议。

3.老师给予学生评价及鼓励。

五、活动总结。

第六次活动总结

在前面几次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诵读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活动的态度也很认真。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年龄阶段,本次活动选取了反应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一首现代诗歌《我十岁了》,贴近学生,既利于学生理解,也能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自己成长的幸福。

本次活动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正确、流利地并初步有感情地朗读出诗歌。活动目标达成度较理想。

《我十岁了》诗歌朗诵

(二)

备课时间: 10.31

活动时间:11.03 活动次数:第七次

活动内容:诗歌《我十岁了》朗诵练习。 活动目标:

在理解诗歌《我十岁了》的内容基础上,能有感情,带有表情地朗诵。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明确活动内容。

二、指导有感情朗诵诗歌《我十岁了》。

1.小组内练习朗诵。

2.每小组派代表比赛诵读。

3.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诵。

重点是:情感的处理和表情的配合。

三、分小组自由练习。

四、各小组进行比赛朗诵。

五、学生集体练习朗诵。教师及时示范指导。

六、活动总结。

第七次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依然训练的是《我十岁了》的诗歌朗诵。其重点是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和处理,并渗透一些朗诵技巧的训练,比如:停顿、缓急或轻重的处理。

在有了一定情感的表达基础上,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增添一些表情。训练有一定的难度,有一部分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总是面无表情。而有些同学情感放得开,能在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自然流露一些相应的表情。

第12篇:将进酒朗诵教案

《将进酒》朗诵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句子,品悟诗歌中蕴涵的复杂感情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诗词

3、深刻领悟诗人于坎坷中见豪情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理解诗人的诗酒人生 【教学难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达到美读的效果 【教材分析】

《将进酒》为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鉴赏诗词为主,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是在一二单元鉴赏诗词基础上,让学生在吟咏诗词上进行指导。《将进酒》是整个单元的学习第一篇,对于如何让学生吟咏诗词具有示范指导作用,在这个单元教学上至关重要,所以我安排了2个课时到3课时。李白这首诗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很适合用诵读,加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读”,所以本节课重点以读为中心,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知人论世,进行“音读”环节、“意读”环节,初步把握诗词内容,初读诗词并背诵。第二课时,进行“情读”环节、“美读”环节,一方面“情读”——通过学案导学问题研讨分析鉴赏诗句,把握情感,另一方面“美读”——在鉴赏全文之后进行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再通过诵读感受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诗歌内容。 【学情分析】

在诗词鉴赏方面:学生进行鉴赏已经有二个单元了,鉴赏诗词的意识较好,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而且本身鉴赏诗词也有一定难度,所以鉴赏上先以文本翻译解读为重,以问题研讨的形式为辅设计较简单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上能有方向有方法,对诗词的意象、意境有所感悟。在诗词诵读方面,每讲一首诗都给学生放示范朗读,学生朗读诗词的意识较好,只是学生水平有限,个别学生在诵读上比较突出,但是能调动普通学生能尽量敢于吟咏诗韵,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给予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出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情读”环节:赏析句子,品悟诗歌中蕴涵的复杂感情 A、句子赏析

学生活动:

小组课下研讨问题,归纳总结,课上进行展示交流,其他组学习质疑,共同鉴赏名句,把握情感,学习鉴赏方法。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文句解读:你没有看到汹涌的黄河之水是从天上倾覆而下,滚滚东去,奔腾至海,永不复还。

修辞手法:夸张 问题研讨:

(1)此句可以改成“黄河之水山上来”吗?

明确:不能,作者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2)搜集“流水”的意象的诗句,简要分析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长歌行》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句解读:你没有看到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中悲愤的白发,晨曦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如皓然霜雪。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

问题研讨: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又想到了什么样的人生?结合诗文简要赏析。

明确:人生和江水一样,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短暂的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极言短暂。悲哀的人生,人生苦短,以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不仅悲苦。(补充李白的悲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柔婉的悲,李白的悲——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文句解读:人生得意之时既需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对一波月色。我有雄才伟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烹羊宰牛聊以享乐,只一豪饮便应当是三百杯。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 问题研讨: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必”和“还”,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 者有高度自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明确: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文句解读: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

听: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问题研讨:

(1)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 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的真心话吗?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真心话,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长醉不复醒”。只是因为当时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所以才这么说,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文句解读: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问题研讨: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

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以曹植自况,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文句解读:主人啊,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了呢,那就应当买了酒来让我们恣意畅饮啊!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仆人拿去统统换了美酒,我要与你们一起借这千杯美酒,消融那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问题研讨:

(1)作者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明确:借酒浇愁(2)作者“愁”具体指的是什么?又为何说“万古”?修辞手法?

明确: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教师活动:

组织各问题过渡,对学生展示鉴赏的每一项内容都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各诗句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走入作者,把握情感。

B、合作探究——李白的诗酒人生

学生活动:

小组课下研讨问题,搜集李白生平资料和李白饮酒的诗词,明确问题答案,课上进行展示交流,其他组学习质疑,共同研讨李白的诗酒情缘

1、“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代表了哪两种人生观?为什么有这种矛盾的心境?(结合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人生经历进行分析)

明确:积极入世,消极避世,这正是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权贵,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一方面想入世,一方面又不得不避世。所以在他的诗词中总有这种矛盾的体现,也使文章感情起伏波折,同时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2、我们都知道李白是“酒中仙”,谁能说说有关李白和酒的诗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化用诗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迅速融入学习诗歌的氛围。另:可以提醒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诗歌,就会给作文增添一笔文采。)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把诗、酒当成自己的朋友,诗和酒是李白于坎坷、失意中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教师活动:

明确问题答案,引入李白生平和李白饮酒的故事,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德育指导

(三)“美读”环节:创造性的诵读诗歌 教师活动:

先放濮存昕、焦晃、高二五班于晓琳的第一节的朗读,让学生对比感悟,强调读出自己的感悟,并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有诵读意识,在全文鉴赏后,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再放配乐渲染情境,让学生练习,鼓励展示加分。

学生活动:

对比感受名家和同学是如何诵读的,借鉴和激励自己创造性的诵读诗歌,对诗词进行美读,积极展示为本组加分。

三、作业

1、“美读”《将进酒》,下节课分组抽查进行个人展示。

2、写一段关于李白诗酒人生的感悟或评论(写在周记上,200字左右)。【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篇目。全诗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思想深邃,既适宜课堂朗诵,又便于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变化。要想准确解读《将进酒》,就必须深入了解李白,了解其生活经历,理解其复杂的思想情感。研究李白及其作品的专著很多,我在以往阅读的基础上又认真研读了学者康震对李白的解读,重温了唐代文学史及唐代诗歌史专著《唐之韵》,对《将进酒》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将进酒》一诗音韵节奏极富特色,适合朗诵。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非常重视范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像《将进酒》这种气势极其豪迈的风格可能很难把握。但是可以向专家学习。于是,在网络上找到了方明、濮存昕等艺术家的朗诵视频,认真观看、聆听,体味他们的语气、语调,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色彩,整堂课教师激情饱满,用生动的语言、深沉的语气、激昂的语调、准确的分析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13篇:朗诵教学教案

朗诵教学教案

提纲:

第一板块:朗读的气息

一、气息

二、吐字发音

第二板块: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重音

二、停连

三、语速

四、语调

五、语气

六、节奏

七、文学作品的朗读

第三板块:朗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常用形式

二、朗读教学的设计

技巧运用的两个阶段

其一:学习阶段——“刻意雕琢”阶段。

其二:熟练阶段——“回归自然”。

一、朗读的气、声、字的训练

呼吸姿态

口诀:

肩头放松、头顶虚空(手在头顶上空)

神情专注、面带笑容 舌骨后高(咬苹果的感觉)、软腭提升

气入丹田、小腹微隆(躺在床上练习吸气容易吸到腹部) 臀部收提、目光放平

腰背扩展、胸部宽松 深深吸气、入围花丛

保持状态、慢慢收拢

口诀:

要求气要吸到底

不可提胸与耸肩

注意三个支撑点

前胸脖梗儿和腰眼 腹肌收缩是关键

说话底气在丹田

说话时的心情与气息状态

平静的时候——气正而自然

愤怒的时候——喷气胸胀满 悲哀的时候——气短多长叹

欢乐的时候——气满在丹田 惊骇的时候——气抖声发颤

疑惑的时候——气息往回卷 放松的时候——气息舒而展

柔情的时候——气息温而绵 遮掩的时候——气虚语慌乱

不屑的时候——哼气小腹弹 紧张的时候——提气来回喘

专注的时候——托气等回音

朗读的发声

微笑开牙提嘴角

口腔共鸣自然好

舌根放松开通道

松弛如同下巴掉(想象:谁最幸福?阳光明媚时,呆呆地坐在马路边的流着口水看人的那种“傻人”)

气顶声柱通硬鄂

声音穿透打面罩

声柱集中是一条

面罩感觉要找到

喉部放松、打牙关、提肌、挺软腭

气泡音(保护好嗓子,声带按摩) 朗读的吐字

吐字的原理

话说喉鄂舌齿唇

相互配合发语音 吐字讲究辙与韵

四呼与音韵定型

二、朗读基本技巧

(一)

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如何表达重音?

1.加强音量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重音前的词语要读成次重音。 例如: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

2 个伟大的奇迹。(《长城》)

2.增加音高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

例如: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

有感情的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把这个词语的基本意思读出来。低年级阅读课文不要过多分析,要通过朗读体会。

3.增加音长

当读同样的词语,声调要有高低的变化。字眼的音要读完整。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啊”要从心口窝里发出来,由衷地赞叹)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前后联系读课文)

4.重音轻读

(1)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5.语法重音

一般短语的谓语重 动宾结构的宾语重

例如: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谷穗熟了,蝉声消了,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一般短语的谓语)

练正步,走方队;练投弹,抡胳膊;练擒拿,一对对;练射击,立卧跪。

定语状语和补语重 疑问和指示代词重

例如:

目前,正是秋收大忙的季节。人们翻滚在麦浪里紧张的战斗着。队旗红得耀眼,打下来的粮食一片金黄。(定语、状语、补语)

列举的并列词语重 比喻句中的喻体重

例如:

天空中的星星、月亮、乌云全都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列

3 举事物时的并列词语)

那洞里的钟乳石像大象、像小鹿、像盘龙、像卧虎„„千奇百怪的。(比喻句中的喻体)

轻声音节的头音重 人名地名的尾音重

例如:

石头、咱们、打算、益处、妙处(轻声音节前面的字) 老舍、普希金、珊瑚岛(地名、人名的后一个字) 人名是三个字的:毛泽东(是中轻重格式315)

6.逻辑重音

读题目的时候经常用到逻辑重音

例如:他能唱歌(谁能唱)

他能唱歌(他能不能唱)

他能唱歌(他能唱歌还是写唱歌)

他能唱歌(他能唱歌还是能唱戏)

(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例如: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 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

(1)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应该怎样处理停顿? 急收、缓收、强收、弱收

(2)在处理停连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A在没有标点符号或语法上本不应该停顿的地方安排停顿、甚至延长停顿的时间。

B在有标点符号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紧连。 在连续动词的时候用“紧连”,一般战斗的场面出现连续动词。

(3)标点停顿 点号 标号

顿号最短逗号次短 分号和冒号比较长 句号问号叹号较长 破折号省略号更长 连接号引括号稍长 书名号着

4 重号也长

(4)词语停顿

朗读散文或小说 句子长了易出错

词语之间加停顿 标点之外设间隔 间隔设在主语后 稍加停顿把气托

托气之后偷换气 表达语意更透彻

(三)语速

说话速度快和慢

表达心情是手段

急促紧张与慌乱

兴奋激动或争辩 以上情绪要快念

以下应该慢一点

平静陈述与庄严

沉重思念和伤感

(四)语调

语调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

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 基本语调:平直调、高声调、降抑调、曲折调、柔和调、舒展调。 文章的基调不能变,提示语都应该平常地读,提示语后边的话要用该用的语调

1.表示兴奋、喜悦等用高句调;表示悲伤、惭愧等用低句调。

2.赞扬的态度用高句调,批评的态度用低句调。

3.活泼开朗、狡猾奸诈的人说话,用高句调;沉着庄重、忠厚老实的人说话,用低句调。一般老年人、男性说话用低句调,年轻人、小孩、女人说话用高句调。

4.叙述和对话夹杂在一起时,叙述的部分用较低的句调,对话的部分用较高的句调。

5 5.紧张激烈的场面用高句调,平静或凄凉的场面用低句调。

(五)语气

语气就是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就朗读的语句而言,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这声音的外在形式的变化是由我们说话时气息状态决定的。)

简单说:“语”的声音形式+“气”的声音形式。 “你可真好看。”

感情色彩 由衷赞扬——气徐声柔 声音形式

憎恨厌恶——气足生硬

冷漠敷衍——气少生平

讥讽嘲弄——气浮声跳 语气的声音形式

波峰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低,中间的地方最高。如:我爱你。

波谷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高,而句腰较低。与“波峰类”的运动态势正好相反。如:这是我的誓言。 起潮类:

落潮类:

半起类:

(六)节奏

(七)朗读文学作品

1.注意事项

理解(了解作品的背景、理解作品的意思)、表达(运用声音,表达情感)、想象(脑海中要有画面)、淡入(开始声调不要太高)、进入情景(进入作品的角色——“妈,就是他。”)

2.各种类型作品的朗读。

绝句的朗读

绝句的四句组成:

第一句淡入,一般读升调,句末上扬

6 第二句略降,为半终止形

第三句往往是全诗的关键句或转折句,一般也读升调,末尾字音可以有一较长的回旋的味道,形成朗读的高潮

第四句读降调,最后三个字渐渐放慢,形成全终止形,给人以结束的感觉。朗读时,还要注意体现诗的感情和意境。

语音虽断气意连。

古诗节拍

五言:212或221

七言:2221或2212

戴建荣《静夜思》课的实录,在这一课里讲了诗词的平仄长短。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长仄短)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

情 感

当成熟的时候,你可以忘记一切技巧,学过的那些朗读的知识不过是些基础,情感是铺垫。

阿岚之声-语言与表达《我喜欢》

二、朗读教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张志公

学生存在的问题:

1.多字落字

2.唱读(三四年级必须解决:归韵,的,最后字,手势)

3.一字一顿

4.速度快

5.字音不准(《小学语文课本易读错的字》)

7 朗读的形式:

范读:激情引趣时范读;学生读不到位教师范读;范读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机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宜过多,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练读。

默读:四不: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三要: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准确、有速度 齐读:渲染气氛时;推波助澜时;避免唱读;

指名读:要保证读书的人数,有层次地读,先找读的层次低的读,再逐步找好的学生读。

朗读教学的设计

文通字顺通畅读

适合初读课文、验收检查、正确——流利——有感情、跳出“有感情” 设计问题理解读

每次朗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读,理解是处理作品的第一要务,适合提问后的朗读。

领会感悟体验读

适合重点段落(精选练点)、理解句段后再读就要比先前有更深的体会、“把文章读在脸上”“从你的声音里听出你的理解”

第14篇:朗诵兴趣小组教案(成品)

实验中学朗诵兴趣小组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特别是诗歌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

2、学习朗诵的技巧,提高朗诵的水平。做到仪态大方,吐字清晰,语音标准,声音洪亮。

3、认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密切接触语言,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作品的欣赏能力。

4、通过朗读,.增大语文的阅读量,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具备社会交际能力,便于工作与人沟通打下基础。

6、通过当众朗诵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紧张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学安排]:10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训练系列之一——朗诵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第一课时、朗诵的要点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用标准的普通话播读,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语速适当,用心感受。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根据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朗诵中的换气

1、停顿除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句子中的也要注意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2、重音,就是在词和语句中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可突出文章的重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重音可分为语句重音和思想重音。

三、气息的控制

1、换气就是用气的过程,播出的内容千变万化 ,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补气和换气是一种朗诵技巧。依情取气,依照感情发展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

2、补气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边听边读边体会。方法指导:读短小精悍的诗歌,绕口令,散文之类进行训练。

3、紧张实际是口唇的紧张,在朗诵之前要做些口唇练习,如:将舌头在口腔内360度大循环十五次左右。

四、声音的魅力

1、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气息短,做姿不正确会造成紧张。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深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

2、朗诵爱好者最主要是要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心情,引起听众的共鸣。你应该为自己而读。将自己揉入文章中,不要理会其他,不要玩嗓子。

3、练习远近距离感。这个练习对于我们读文章中的对话是很有帮助的。朗读要有目标对象。

4、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储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将两肋打开,小腹收紧,肚皮始终是硬的,这就是气息支撑。不要管自然条件多么困难,也要把气沉下去。胸腔共鸣能产生磁性的声音。练习24个葫芦48个瓢。

5、鼻音前后不分要练习,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6、平翘舌音一定要读准:zhi chi shi ri z c s

第二课时、朗诵的技巧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

第三课时、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第四课时、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五课时、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手段。 2.把握作品的基调。

3.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

【训练程序】

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4)下面是鲁侍萍回亿往事、揭露周朴园罪恶的两段话,一段是相认前、一段是相认后,相认前后,鲁侍萍的怨愤之 情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相认以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相认以后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第六课时、课堂演练

六、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第七课时、名家与朗诵

每当人们说起“生存还是死亡”这句《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时,总会想起在电影《王子复仇记》中为哈姆雷特配音的孙道临先生。在这部戏中,道临先生以明晰、纯正的言语,顿挫有致的节奏,生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那位丹麦王子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语言技巧。

有人说,听孙道临先生朗诵是一种享受,他能让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无穷韵味。

但有意思的是,道临先生在年轻时却羞于在公众面前大声吟诵,因为他觉得再好的作品一说便俗了。可是,一次偶然的演出却改变了他对朗诵的看法,大约在五十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广场面对上万名观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时,观众激昂的情绪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强烈的共振,他感到:“诗,不再只是环流于心底的孤独的潜流,她还能飞向听众,引起交叉共鸣和回响。她沟通千万人的心灵,共同溶入一个时代的感情巨流之中。比起演戏来,朗诵需要和观众更直接的交流和相互感应,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煽动力。”

因此,尽管道临先生称朗诵只是他的“业余”活动,但事实上他数十年来为朗诵艺术的传播着实作出了巨大贡献,录制了许多优秀的朗诵作品,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道临先生又应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银汉神韵———唐诗宋词经典吟诵》中朗诵十首古典诗词。虽说这些诗词对道临先生并不陌生,他早已在不同场合朗诵过无数遍,但依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不放过哪怕是细小的一个疑问,十分投入。在朗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时,道临先生完全沉浸在诗人艰难凄苦的处境中,蓄积已久的悲恸之情如火山般迸发而出,悲怆激昂地喷涌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然后又以低沉、凝重的声调念出最后两句诗:“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最后将“波—声—小”重复吟咏,且声音、气息渐次减弱,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诗中忧伤怅惘的意绪。而在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中,当朗诵到“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时,道临先生出人意料地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让人感受一种苦思的滋味,很有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的朗诵主要表达作品所蕴含着的千古神韵,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悠远、隽永的精神之美,让人有所感悟;同时也来源于作品声韵格律的音乐之美,让人击节而能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孙道临朗诵堪称典范。

第八课时 现代诗歌朗读指导(

一、

二、三)

中国现代早期诗歌一方面以现代白话作为诗体语言,实现了言、文一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诗界革命\"。另一方面,自由灵活地传达自然的、真实的心声成为现代诗歌的追求,现代诗歌在探索发掘诗歌魅力、构建与自由民主的新生活相适应的诗歌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学习现代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我们就结合现代诗歌的一些经典作品讨论一下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体会现代诗歌别具一格的音韵美。

一、知识引路,操练技巧:

(一)感知课文内容

现代诗歌的朗读同样也需要“意明于先而融于情”。所谓“意明于先”, 一是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要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 课堂演练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演练后点评:《沁园春 长沙》的主体感情是“革命豪情”,但我们在把握时不能简单化,要认真体会这种豪情在全词中的丰富复杂性。词作上片写景抒情,一开始展现一幅辽阔无比的壮丽画面,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可是一“怅”、一“问”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激昂冲动和疑虑忧思;词作下片叙事抒情,多种情感混杂,既有回忆往事的沉醉,又有蔑视反动派的愤慨,还有要投身时代洪流中激情冲动。在朗读时应该循着诗人的感情基调,努力表达这种基调下的多层次、多向度的丰富诗情,情感和声调时而舒展,时而激烈;时而畅快,时而愤懑„„

(二)认真投入感情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是“意明于先”,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就是“融于情”,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人”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前面说的《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以及《雨巷》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多种情感纷繁复杂,其实它们有某种共同性,那便是内蕴丰厚、情味永长,非全心投入不能传达这些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乃至独特性和差异性。若能在朗读之始用情在先,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

课堂演练二:

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麽?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演练后点评:《我的“自白”书》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把握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但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呢?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 课堂演练三:

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

有啥秘密,

引逗得你哟

那么好奇?

白天仰着脸

瞧呀,瞅呀,

夜晚低着头——

思来想去……

演练后点评: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第15篇:朗诵《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朗诵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小结

第16篇:朗诵与写作教案

语文实践活动 朗诵与写作

一、复习旧课

上次课我们从理论上,学习了朗诵的基本要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1、朗诵的基本要领有哪些?

答:朗诵的基本要领:

理解作品,把握基调

琅琅成诵,字正腔圆

心读作品,抑扬顿挫(停顿 重音 语速 句调) 物我两忘

声情并茂

以上是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次课我们主要在实践中提高朗诵水平,并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

二、展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诵的基本知识,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二级)

2、结合几首典型的诗歌,具体体会诗歌朗诵的技法。(一级)

3、能用朗诵的形式诠释诗歌,基本上做到准确到位。(一级)

4、能主旨明确、选材恰当地描绘自然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二级) 三 讲授新课

(一)关于诗歌朗诵的双重转化

朗诵过程三个要素:朗诵者 文本 观众/听众

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富于表现力,且具有音乐性,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意。 诗歌朗诵的特性——双重转化

第一重转化:由书面语言向朗诵者内心的转化。表现为:

①将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认识;

②将作者运用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转化为朗诵者的内心视象;

③将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重转化:由朗诵者向听众转化。此时,要注意朗诵技巧:

①间隔停顿; ②语音轻重; ③音调高低; ④声音大小;

⑤语速快慢; ⑥表情手势。

(二)、我们了解了诗歌朗诵过程中的双重转化,在具体的朗诵过程中每个人由于对生活的体验不同,可能他对诗歌的感觉会有差别,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个人的发挥一定要围绕一朗诵的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而不是随意的、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更不能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诗歌,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一下: 我们首先来朗诵一首,我们在小学时代学过的一首小诗:孟浩然的《春晓》。首先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诵一下。……

1 很好,我们暂且不分析她朗诵的怎么样,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这样断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是诗歌朗诵过程中的第一个步,要理清诗歌的节奏,一般情况下,诗歌的节奏不难划分,但对于复杂的诗歌要仔细思考后再划分。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然后我们做第一重转化:

①将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认识;

②将作者运用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转化为朗诵者的内心视象;

③将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先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勾画一下诗歌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早晨,(春困秋乏),诗人熟睡了一夜,不知不觉中醒来,可能是一抹阳光射入窗内,或者被鸟叫声惊醒。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桃花、李花、梨花、迎春花、白玉兰.)

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浅显的小诗,没有太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从诗歌本身去体会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的诗歌,我们必须结合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文本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刚刚睡醒,懒散、惬意、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赏心悦目

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有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

接下来我们做第二重转化:由朗诵者向听众转化。此时,要注意朗诵技巧: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接下来我们朗诵一首稍复杂的,也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朗诵的一首诗歌,李清照的《声声慢》

关于李清照,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在中学时代学过她的词。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

2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也善于写文章。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研究古文字)。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我们要朗诵的这首《声声慢》,就是她后期的作品。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二)赏析、诵读、体味

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

朗读提示:“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朗读提示: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凄楚哀怨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朗读提示:北雁南飞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时候,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却是我旧时的相识。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那是他乡遇故知的情感

3 吧。读时,要表现出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 2学生朗读下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朗读提示:庭院中开满的菊花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而“我”如此地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自言自语,读时要注意这一点。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提示:我们想象,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尤其是到了黄昏,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梧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凄苦的意味在里面,好似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读时“这次第”,诗人心头欲说无语,欲泣无泪,心理上要有一个停顿。然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1.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再别康桥》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使他获得巨大声誉。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要求新诗具有“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派诗人,翻译家,代表作《赞美》、《诗八首》。

2.《再别康桥》的情感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徐志摩留学英国的两年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

二、

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

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

四、

五、六段的段首和段尾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第17篇:朗诵教案一 《春晓

朗诵教案一

《春晓》

一.教学对象基本情况:一年级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到学期结束时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有

感情的去朗诵文章

三.学习内容:朗诵 四.学习工具:音响,MP3 五.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七.第二课时具体安排:

(一) 上课前点名,察看学生出勤的情况

(二) 谈谈朗读中所需的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我们主要了解一下标点符号的停顿.停顿规律一般是:

。?!„„ >(大于) ; ─-(破折号) –(连接号) >、∕(分隔号);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略长于一般句号.

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三)具体讲解《春晓》

1.在分析《春晓》前喊学生起来朗诵《春晓》

2.春眠 / 不觉 / 晓,处处 / 闻 / 啼鸟.夜来 / 风雨/ 声,花落 / 知 / 多少。 这是一首格律诗,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诗人,朗诵这首诗时应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念到“晓”“鸟”“少”时,字音适当延长,略带有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够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畅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上扬,表现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像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3.喊学生起来朗诵经过分析之后的《春晓》. 4.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5.学生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要停顿好,富有感情的读。

6.播放从网上下载下来的朗诵材料

八. 教学运用: 教师采取讲解法,示范法,语言指导法,表扬鼓励法。学生应该仔细听老师讲解并积极配合老师,积极思考并逐渐掌握.

第18篇:《古诗朗诵演唱会》教案02

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唐诗》的欣赏,了解歌中唱到的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歌曲的意境。 2.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为故事朗诵配乐,让音乐与古诗的意境融为一体,增加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4.通过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音乐表演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教学教具:

钢琴、古筝、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听《读唐诗》,学生观看古诗的画卷,学生走进教室。

二、欣赏歌曲《读唐诗》

1.导言:这副古诗画卷向我们展示着我国源源流长的古诗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诗,首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它的歌词非常有特点,听后你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请听歌曲《读唐诗》。(屏幕出现读唐诗歌谱及播放音乐)

3.学生看大屏幕出示的歌谱来欣赏歌曲《读唐诗》。 4.师:听你这首歌曲,你发现歌曲中歌词的特点了吗? 学生回答。歌曲中许多的古诗。

5.师:歌曲使我们联想到许多唐诗,你知道有多少唐诗?我们用分组竞赛的方法,看看哪组同学知道的唐诗知识最多? 我们分四组,每组有一题板,请将歌词与古诗题目用连线连接起来,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最先完成者为优胜。

教师同时播放歌曲《读唐诗》做背景音乐,使学生熟悉旋律。连完的把题板放到前面。 电脑出示答案。 6.师:我们知道了,这首歌曲以八首唐诗组成歌词。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曲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歌词。

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那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唐诗中的喜怒哀乐,是作者喜爱古诗,喜欢古诗中的诗句。赞美唐诗。下面我们来唱唱这首唐诗,表达出这种赞美的感情,可以小声随歌曲唱一唱,想想你是怎样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这句歌词的?学生回答。唐诗能给他配歌也能配诗,古诗有意境,可以根据唐诗的意思画一幅画,也可以编一首歌。 师:我们以一首唐诗为例。比如说歌中“高飞的白鹭”是指谁的(杜甫)绝句? 出示古诗绝句及图画。“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这首诗作画,你会画什么?(学生回答)白鹭在天上飞翔,几颗柳树,雪,黄鹂鸟,湖,还有船。

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什么?(学生回答)鹂的“黄”,柳的“翠”,鹭的“白”,天的“青”,雪的“白”,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所以我们说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7.师:歌词我们明白了,现在让我们随音乐唱一唱,找找高潮乐句在什么地方? 8.学生找出高潮乐句。

9.学生读节奏,再按节奏读歌词,最后随琴唱这一乐句。

11.高潮乐句过后,音乐又转回平稳,好像是高潮过后细心聆听祖先的诉说,力度、速度应怎样表现?亲切、自然地完整演唱。

勇最拖入的感情把歌曲唱一遍。

三、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1.师:唱的真好,歌曲中唱到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诗人以诗抒怀,从诗中我们体验到他们的喜、怒、衰、乐,体会心中细腻的情感。今天我们借古人的情怀,抒发我们的情感。开一个(古诗朗诵演唱会),好不好? 2.师: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形式开这个古诗朗诵演唱会,古诗朗诵演唱会应会包含什么内容?现在小组讨论一下。

3.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吗?说出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结果:形式为学生自己主持古诗朗诵演唱会。 内容: (1)诵古诗

配乐朗诵歌曲《读唐诗》的歌词中所隐含的古诗(共8首,可选择其中的4首作配乐朗诵)。 配乐参考乐曲,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或由小组内的学生自己演奏古筝配乐。 (2)赏古诗文化

四个小组根据课前的准备,为我们赏析古诗及相关文化。 学生展示各小组收集到的有关古诗的图画、书法等艺术作品。 (3)唱古诗歌曲

学生演唱古诗歌曲。已经学过的古诗歌曲有《咏鹅》《江雪》《梅花》《登鹳雀楼》《静夜思》等。《静夜思》由于是一首合唱歌曲,所以全体学生合唱,其余的歌曲有每组同学任选一首表演。 4.各小组同学根据以上内容排练。

5.师:现在欢迎小主持来为我们主持,大家鼓掌欢迎。 6。由学生主持开古诗朗诵演唱会。

四、小结

中华民族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有这样的古诗文化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们应多读古诗,唱古诗歌曲,把古诗文化发扬光大。

第19篇:古诗朗诵长歌行教案

《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为大家分享了古诗朗诵长歌行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朗诵长歌行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方式:

指导法、讲授法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小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要求: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小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进行学习。

5、组织小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小学生看书中插图,边看、边听、边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要求”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3)小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小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四、巩固练习:

1.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3.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4.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5.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7.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板书设计:

长歌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朗诵长歌行教案

2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4、培养小学生读诗的兴趣及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探究珍惜时间,珍惜一切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探究法

4、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师生交谈

师:老师让你们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但同学们得认真听,听后告诉老师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

播放《青春舞曲》

生:告诉我们青春一去不复回

师:是的,青春一去不复回,所以我们必须珍惜青春。《青春舞曲》这首歌也正因为它有这样的内涵而广为传诵,成为流行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爱音乐,古人同样也爱音乐;你们喜欢《青春舞曲》这样流行的歌曲,古人也同样具有自己的流行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汉朝时广为人唱的一首歌曲——汉乐府的《长歌行》。

二:教学过程

1.了解汉乐府

师:大家注意到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了吗?

生:汉乐府

师:谁知道汉乐府?(生回答)

师:汉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然后配乐演唱,之后人们将搜集来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后来“乐府”就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长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行”是一种文体 。

2.读诗

师:了解了汉乐府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

(教师范读,要求小学生注意此诗的读音,并让小学生找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特别注意)

让小学生说出该注意的读音

生: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教师再次朗读,要求小学生听出朗读节奏。

生:齐读(感受诗歌朗读节奏)。

师:选班里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诗歌。朗读时让其他小学生仔细听,并思考诗歌的意思。读完后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意思

生:口头翻译(理解诗歌意思)。

师: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相信大家更能把握住它的感情,现在老师给你们音乐背景,请同学们用感情来朗读这首诗。(播放《高山流水》)

生:小学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读地很有感情,但读古诗应该要有读古诗的样子。同学们古人读书怎么读的?

生:摇头晃脑

师:那现在我们也模范下古人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来。(教师带头)

生: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大家头摇的好,脑袋晃的也不错。但我们还是忽略了一点。大家先看一下这首乐府选自哪里。

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

师: 相和歌辞是一人唱,多人和的乐府歌,虽然我们不会唱,但我们可以模仿古人一人唱,多人和的唱和形式.来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让我们来试试吧!

生:女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应和一句,将诗歌读一遍。

生:男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应和一句,将诗歌读一遍。

3.品诗(13分钟)

师:大家都读的很投入,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乐府曲中写了许多事物,请大家把它找出来,并概括出它的特点(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

生:青青葵、朝露、阳春、万物、百川、、、、、、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的很不错,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那就是美好。那么作者写了这么多美好的事物目的何在呢?(引导小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生:回答

师:大家都体会的很好,能否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

(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出示关键词,小学生背诵(关键词一次次减少,难度一步步加大)。

生:青葵——朝露——阳春——万物——秋节——华叶——百川——复归——少壮——老大

生:朝露——阳春——秋节——百川——少老

生:阳春——秋节——少老

4.用诗(合作交流)

诗人仅仅用了50个字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懂得去珍惜时间.相信大家已经领悟了诗当中的人生哲理.老师想让大家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再现这首诗歌的意境。

提示:1.改写成小故事或寓言

2.可增删内容,调整顺序成为你自己的诗歌

3.制作成公益广告

5.悟诗

师:同学们,汉乐府的《长歌行》由于它的内涵而传诵至今,他再一次敲响了我们的警钟,告戒我们要时刻珍惜时间,珍惜一切。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首诗歌后的启发。

生:诉说启发。

师:最后让我们用现在的方式唱响这首乐府诗。播放歌曲《长歌行》

第20篇:《古诗朗诵演唱会》教案01

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读唐诗》,感受歌曲的意境;感受中国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古诗朗诵配乐,使音乐与古诗的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古诗意境有进一步的理解。

4.通过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

钢琴、古筝、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听音乐《读唐诗》,学生走进教室。 2.大屏幕展示古诗的画卷,学生观看。

二、欣赏歌曲《读唐诗》

导言: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千余年,但仍被世界人民所喜爱,被我们代代相传。

师: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古诗文化最精华的部分。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会背很多唐诗。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它的歌词非常有特点,听后你会有惊奇的发现。请听歌曲《读唐诗》。

学生看大屏幕出示的歌单来欣赏歌曲《读唐诗》。 师:你发现歌曲中歌词的特点了吗? 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有多少首唐诗藏在这首歌曲里面吗? 全班学生分四组,每组有一题板,请将歌词与古诗题目用连线连接起来,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最先完成者为优胜。

教师同时播放歌曲《读唐诗》做背景音乐,使学生熟悉旋律。

师:我们知道了,这首歌曲以八首古诗的最美的佳句,组成歌词。它由衷地歌颂和赞美了唐诗。你怎样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这句歌词?

师:比如说歌中“高飞的白鹭”是指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

现在我们深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曲是怎样赞美唐诗的。 抒发情感,全体学生随音乐唱。

纠正唱不准确的地方。讲解歌曲中难点——弱起、连音线及后十六分音符。 亲切、自然地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师:古人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今天我们开一个“古诗朗诵演唱会”,借古人的情怀,抒发我们的情感。

(一)诵古诗

师: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诗人以诗抒怀,从诗中我们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心中细腻的情感。下面是配乐朗诵古诗。请朗诵歌曲《读唐诗》的歌词中所隐含的古诗(共8首,可选择其中的3或4首作配乐朗诵)。

教师提供配乐参考乐曲,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

(二)赏古诗文化

师:下面请四个小组根据课前的准备,为我们赏析古诗及相关文化。

各小组的展示。学生展示各小组收集到的有关古诗的国画、书法、音乐等艺术作品(歌词中的其余几首古诗)。

师、生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价。评委由全班学生担任,用手势来表示认为表演最好的小组的序号。

(三)唱古诗

师:由于古诗朗诵的韵律感与音乐是相通的,所以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古诗新唱的歌曲,我们也学过不少古诗歌曲,你们能说出有哪些吗? 学生说出古诗歌曲的曲名。 学生演唱古诗歌曲。

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复习古诗歌曲。已经学过的古诗歌曲有《咏鹅》《江雪》 《梅花》 《静夜思》 《鹳雀楼》等。

全班演唱歌曲《读唐诗》,将“古诗朗诵演唱会”推向高潮。

四、小结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音乐,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记载着千年的文化变迁,传承着诗人的情怀,我们读古诗,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与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朗诵教案模板
《朗诵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