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46:3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湘教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计划

三、教学计划

潘一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二)教学设想与措施

七年级共计4个教学班,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推荐第2篇: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晋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能力目标

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

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时安排

二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近些年来中国人出国旅游有一大热点。这些国家都有哪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呢?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去了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板书:第一节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

[讲授新]

展示:图91“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92“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内陆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东西两个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板书: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3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4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过渡: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地区,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密切。

板书: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6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看图并思考: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7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8展示:①图72“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②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归纳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分析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列表对比:两种热带气候的差异

[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反馈练习]

东南亚位于

A太平洋与南极洲之间

B亚欧大陆与大洋洲之间

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

D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

2关于马六甲海峡,说法正确的是

A介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

B介于马来半岛与爪哇岛之间

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

D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

3马来西亚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为

A油棕和天然橡胶

B金鸡纳和油棕

椰子和金鸡纳

D蕉麻和油棕

4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多雨

B气候温和,降水丰沛

炎热少雨

D全年高温多雨

被誉为“千岛之国”的世界最大群岛国家是

A菲律宾

B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D日本

6世界稻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A印度尼西亚

B菲律宾

马来西亚

D泰国

7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泰国

B缅甸

越南

D老挝

8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主要农事活动的特点是

A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有收获B农作物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

农作物多雨季播种,旱季收获D农作物秋季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

推荐第3篇: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 运动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 运动)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

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

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

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选择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

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

“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

五、教学建议I.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一些第

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我们的奥运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我们的奥运

我们的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体育盛会,是人类追求和平、友谊的盛会。本课以学生策划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将我们的奥运相关资料作为参照的信息贯穿课的始终。

本单元我们的奥运按照“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要求设置。考虑运动会是学生所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运动会的形象策划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本课选择标志设计这个与形象策划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设计、制作标志,了解标志设计的意义,并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加强学生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并能参与设计制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设计标志草图,立足于让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用途,以及把握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活动二”是“活动一”的拓展延伸,在完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建议”对标志设计的个性、运动感和实用性提出要求,同时关注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宣传策划的可行性。

“资料库”中提供了与课中相关的词语解释,同时提供了标志设计的一般表现手法,并附有对应图例,能给学生在标志设计的思路上给予提示。

“学习大空间”中展示了外国设计师以图形方式祝贺北京申奥成功的作品。图形可以表达理念,而标志是特殊的图形。也应遵循一定形式美的法则,同时还展示了吉祥物的图片。吉祥物与标志都是具有象征性的图像、图形。适用于不同场合

二、教学目标

◆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一定方法设计标志。

◆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尝试,加强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

◆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以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导入,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导入语强调奥运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的真谛,并能体现在运动会口号的设计上。

教材提供了某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的范例,让学生对标志在宣传中的作用有感性认识,并把北京申奥的标志运用情况及标志设计意图作为补充材料展示,重点突出标志设计时形与意的结合和标志运用时要注意的视觉美感。

2.教学组织

课前需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以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准备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场面、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冉冉升起的情景等方面的影像资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愿望。还可收集一些奥运会标志、吉祥物、火炬、奖牌、纪念章等系列设计的资料,以及一些优秀的整体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增强学生对整体视觉形象设计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为策划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做准备。

教学中注意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控制教学进度,使教学过程流畅且主次分明。切勿过多展示资料而忽略了对教学目标、教学整体的把握。

3.教学策略

教学以策划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展开。第一课时,建议让学生把收集的图片文字资

料进行整理,谈出自己对奥运会、运动会的理解,与同学交流思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奥林匹克精神,指出学校运动会的口号在定位上应注意的问题,可把北京中奥的口号提出以供参考,教师引导学生把运动会的宗旨、理念作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启发学生讨论、策划宣传工作的同时,强调标志这一主要视觉宣传形象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分析标志的运用情况,可举出实例。例如:2008年申奥标志的广泛运用给人带来整体的视觉美感与震撼,为奥运会的顺利承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具体实例,分析标志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标志设计中图形与理念的关系,即用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标志要有强烈的识别性,使人过目难忘。可安排学生做一个尝试性的练习,设计一个学校的运动会标志,画出草图,要求设计时考虑奥林匹克精神、学校特色、学校运动会口号等相关因素,这种尝试练习让学生对标志有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可以分析一些奥运会承办国设计的会徽,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手法和丰富设计思路。教材图例中,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会徽利用莫斯科大学建筑外形作为设计元素,用简洁的线条概括出形体特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会徽是利用国旗图形元素进行设计的,有很强的视觉识别性;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用三笔手绘形式的点线,抽象地表现出一个运动形象,具有西班牙的浪漫色彩;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徽以天、地、人作为设计思路,利用太阳、山川、运动员为元素,用抽象线条简洁表现出来,其中还融合了悉尼当地土著的一种武器“飞去来器”的形象,具有民族特色。每个奥运会徽与奥运五环标志结合使用,既具个性又统一。学生在设计时应在多种设计思路中找到最能表现自己意图的想法,迅速定位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当然有时也是通过手法的确定来展开思路,表现意念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参考资料库中提及的标志设计方法,或把此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明示,引导学生谈出自己设计标志的意图,针对标志的独特性、实用性、运动特征等方面与同学交流,对自己设计的草图进行修改,按一定的作图方法画出正稿。对于制作步骤应予示范,规范的作图方法能使图形完美表现。

第三课时,组织全班分组讨论,对学校运动会的宣传进行策划,具体到个人的任务分配,同时要考虑建议的合理化,每组选出一个最理想的标志设计,然后进行系列视觉形象设计。作业要求要具体且灵活。 “活动一”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并设计学校运动会的标志,画出标志草图,强调创意表现,因此对格式不要有特别要求,鼓励不同思路的展现,可用简短文字说明。“活动二”完善设计,可用铅笔,也可用钢笔、水彩笔涂色。分组讨论,可以安排4人一组,也可安排6人一组,按实际情况调整,每人分配任务,鼓励学生精细制作。标志制作为达到一致的效果,可用拷贝方法,也可复印缩放大小,还可用电脑制作。

4.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活动二”中学生修改自己设计的标志草图就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通过分组讨论选出最佳方案是学生互评的结果。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可参考评价建议,也可自己制定指标,例如标志设计可以从标志的特点,及识别性、应用性、独特性、简洁性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四、教学选择

本课可以参考教学策略安排三课时,如果安排两课时,建议把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制作在课后完成,把全年级的设计作业进行展出,评选出最佳设计,作为校运会形象宣传设计的候选方案。这样有利干学生欣赏交流,使其对视觉形象策划有进一步理解。

建议教学以学生策划学校运动会宣传工作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可灵活把握,例如:①策划学校运动会宣传工作——运动会理念把握——标志在形象宣传上的作用——标志设计尝试——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法介绍——修改标志——整体策划制作;②奥运会背景介绍——北京申奥宣传工作介绍——策划校运会宣传工作——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法介绍——标示

设计。

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把课程适当拓展,鼓励学生把设计的标志绘制到实物上。实物选择以容易准备为宜,例如水杯、T恤、毛巾等,而宣传旗、招贴画、程序册等平面资料可以制作。通过实践熟悉工具材料特性,增强对标志运用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标志设计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性,因此资料的更新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及时地收集各种体育盛事中有关形象宣传的资料,特别关注本地区举办的有影响力的赛事,增强资料的实效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收集雅典奥运会的相关资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2.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 我们的奥运

互动式、启发武教学方法务必贯穿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达到目的,例如把奥运会的发源地、奥运精神、奥运口号、奥运会旗等等问题整理制成表格,发给学生填写,使学生对本课主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3.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业,采用竞赛的形式以促进工作效率,且与本课主题相符。

4.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 我们的奥运 如果设置了标志运用干实物的环节,可用不干胶剪贴;在纺织品上绘制,建议利用纺织颜料、丙烯颜料以防止脱色;采用镂印的方法,可用厚纸板做模具,注意稿样镂刻时,保证线条的流畅光滑。标志的大小根据实物确定,如果难保证标志的造型一致,就选择一个合适的大小复制,总之要尽量使标志统一。这个学习活动要强调技术性,以保证呈现的效果。

推荐第4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1500字]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长期热点地区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

2、二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土耳其海峡

大西洋

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石油储存、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3、石油输出路线

黑海红海

里海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澳大利亚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推荐相关网址或参考资料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成等。

1

2 3责任。

1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

(二)难点、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

(三)教学突破、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

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

2 3责任。

1

2

3 、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

(三)教学突破、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巴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成等。

1

2 3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

(二)难点、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

(三)教学突破

推荐第5篇: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教案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原因是 : 1) 面积最大 2) 跨纬度最广 3) 东西距离最长 )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 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东亚的国家有: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

6.亚洲地形的特点:1)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 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3) 地面起伏大 7.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8.亚洲气候的特点1) 复杂多样2) 季风气候显著3)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记住P7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 ●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9. 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0.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11.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

带沙漠,地中海气候。

12.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入海:

河流 流 向 特 征 注入海洋

长 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 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 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13.世界之最:

1)世界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其次是伊泰普水电站)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3)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

4)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6600千米) 第二长河---亚马孙河 第三长河---长江 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5)世界面积最大的洲: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 6)世界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

7)世界海拔最低的洲:欧洲(平均海拔约300米)。 8)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面积约1.8亿平方公里)。

9)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00万平方公里)。 10)世界最大的岛:格陵兰岛(217万平方公里)。

11)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或南洋群岛20000多个)。12)世界最大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

13)世界最大的内海:地中海(250万平方公里)。

14)世界最大的咸水湖,最大的内陆湖,最大的湖泊:里海(37万多平方公里)。 15)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82400平方公里)。16)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1620米)。 17)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密歇根、休伦、伊利、安大略) 18)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000公里)。 1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000公里)。 20)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600万平方公里)。21)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22)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 23)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长6000公里)。

24)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亚马孙河 25)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 26)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 26)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7)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28)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注意:P2图6.2亚洲的范围 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 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 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2.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3.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印度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5、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7.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8、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

9、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何迎春

推荐第6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六章我们 生活的大洲---亚洲

1.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2. 教学重点/难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3、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4、运用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南亚地势变化及其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3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趣引入新课

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答疑,学生探究,教师引领解决问题。

1、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1题

2、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 2题

3、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 3题

4、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 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四)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本节课主要讲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河流,下来后同学们还有多找资料了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3、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4、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5、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引导:请同学们在课本P7页图6.8“亚洲的地形”中找出以下地形区。用笔把它圈起来。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 活动3【讲授】二 亚洲的气候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板书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总多

1、亚洲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地。

2、亚洲长河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二、复杂的气候

1、复杂的气候:原因:亚洲纬度范围广,海陆跨度大,地形复杂

2、季风气候显著:原因: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部

3、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雨热同期,能形成洪涝灾害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

2.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能说出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

4.能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初步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世界环境的人地观。

3.通过学习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方式,对从化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并能学以致用。2.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简图》。

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吗?它位于哪个洲?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事情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不少关于日本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学习新课]

板书

一、自然地理环境

学生识图活动:同桌互助,仔细观察《日本地图》,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归纳日本的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设计目的:培养识图意识,养成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 → 岛国

2.纬度位置:250N~450N

(二)国土组成

1.日本的领土是由哪些岛屿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

2.主要城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

练一练:

看谁能快速、准确的记忆日本的四大岛屿和主要城市

(教师在板画上指一个学生答一个)

(三)地形地势

1.在日本地形图上,日本四大岛的颜色以什么为主?褐色主要分布在哪儿?绿色主要分成在哪儿?地势有何特点?

褐色在岛屿中部、绿色在岛屿四周沿海

(板书)地形:中部山地、丘陵占3/4;周边平原占1/4

地势:中高周低

2.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哪儿?(关东平原)

3.日本的最高峰在哪儿?(富士山、位于本州、活火山)

4.日本位于哪2个板块之间?(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书)多火山地震

(说明:由于上期已经专题进行地震学习,此处可以对地震防护不再拓展,在教学时老师利用P15进行适当拓展,重在防灾意识)

(四)气候特征

在日本,樱花随处可见,樱花为什么能够在日本生长?

1.日本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类型呢?(参见P10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为什么日本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

提示:纬度跨度大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地图,从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形地势、气候特征对日本这个国家进行了信息提取,相信细心的同学还会从中获得更多信息。其实,这也是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来换个国家试一试,有信心吗?

学生活动:

1.观察《英国》地图,从以上几方面试着说说特征。

(可以位置范围为例)

2.日本、英国都是岛国,哪个国家跨越的经纬度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第二节东南亚

1.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2.马六甲海峡的认识。

3、认识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

难点:马六甲海峡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两年前的3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到现在,两年过后,这件事情,仍然谜雾重重,事情真相,仍然无法得知,大家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马航失联事件

马航失联事件就发生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出示相关地图图片,东南亚南海)。 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发生事件的飞机马航,是什么国家? 事件的“参与者”,除了马来西亚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 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解东南亚。

二、新课讲解: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板书)

1、位置:在世界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位置。世界地图中,指出东南亚的国家。 指出东南亚四周的海洋或大洲。

总结:位于亚洲东南部,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的热带,

东面是太平洋、西面是印度洋,北面是亚洲,南面大洋洲,位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十分重要。

2、组成和国家: 出示地图,问:

东南亚基本可以看做两大部分组成,大家说,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东南亚的国家有哪些?

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新加坡 ;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东帝文 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上都有的:马来西亚

3、马六甲海峡

出示马六甲海峡地图的PPT:学生从书上找出描述马六甲海峡的文字(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马六甲海峡”

如果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航行路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不提非洲到欧洲、欧洲和美洲?

活动:P23页活动

1、(3)中指出半岛属于中南半岛

出示PPT,学生连线,指出国家的领土有不同类型。

2、通过活动2学生体验马六甲海峡对海上运输的影响。

地理填充图册:12页

1、2题,13页2题,3题。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气候类型和分布

出示PPT,问:东南亚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哪里?

出示PPT,问,这两种气候有什么特点?高温多雨,一个降水均匀,一个集中。都有利于农业生产。

出示PPT,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的总结: 热带气候,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说出东南亚的农作物: 水稻、天然橡胶、椰子、棕榈、蕉麻等。

3、总结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生产部门,分析农业特点,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河流)等因素。

我们在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时侯,要关注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P25活动

指出方便面为什么用棕榈油,如果不用棕榈油,时间长了有难闻的味。 最后总结,要注意发展经济,更注意环境保护。

第三节印度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2.根据资料,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3.运用图表和数据,说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2.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说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 环节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个国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观察西行路线,明确印度名称的由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中国神秘的国度,感受印度的风采。(板书)

印度 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生读

环节二:参照导学案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题目。 环节三:交流展示,质疑解惑:三分钟。

(一) 自然环境概况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

思考: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绝大部分处于北纬10—30度,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答:热量条件充足。

海陆位置:看图找出印度濒临的海洋,所处的大陆。 生答:位于亚洲南部,濒临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 (问)印度海陆位置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答: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相对位置:观察下图,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地形地势:

请同学们观察印度地形图,找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 观察得出结论:北部

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

恒河平原

南部

德干高原 (问)由此看出地势特点 ? 生答:南北高,中部低。

继续观察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多少米以下。 结论:在500米以下,且地势起伏不大。 (问)印度地形地势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生答:利于形成耕地。

承转: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找出印度主要的河流。

结论:恒河和印度河。 介绍恒河。

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明确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

观察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看该气候有什么特征。 生答:全年高温多雨,分旱雨两季。 (问)这对印度农业有什么影响? 生答:雨热同期。

总结:通过对印度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看出印度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 承转:休息一会,欣赏一段印度歌舞。

(二) 文明古国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0页,看印度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宗教。

(承转)印度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度也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问题。

(三) 人口大国

印度人口现状。做71页读图题。印度人口给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包括印度的自然环境、文明古国、人口大国三个问题。学习了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后,学生认识到印度自然条件优越。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灿烂的印度古代文明,学生感受了印度复杂的民族和宗教。人口问题和我国相似,也是易于理解的。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关键是树立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想。

俄罗斯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俄罗斯工业部门特点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本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的关系。

2.利用地图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培养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俄罗斯的资料和地图,了解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工业及交通的特点,培养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工业及交通方面的特点。

难点:俄罗斯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导入,回顾俄罗斯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俄罗斯是一个横跨亚欧两洲的传统的欧洲国家。它的地形高原、山地和平原为主,气候寒冷,那么它的资源、工业和交通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俄罗斯来认识它吧。出示幻灯片:课题及教学目标

二、探究深入,走近俄罗斯

一:了解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和工业特点

教师出示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询问学生:观察地图,分析一下俄罗斯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教师:一般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达。俄罗斯工业基础雄厚,部门比较齐全,主要形成了四大工业区,读图认识四大工业区,了解它们的主要工业部门,思考这些工业区和工业部门与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在图上认识四大工业区及主要的工业部门,并完成同步44页第四题连线题。 引导学生回答,并归纳总结:工业区都是分布在靠近矿产资源的地区,工业部门的分布与周围的矿产资源关系密切,比如乌拉尔工业区周边分布的矿产资源有石油、铁、铝土、铜等,当地发展的工业部门就主要包括石油、钢铁、机械等。

教师:可见,矿产资源是工业区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常常成为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工业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发展其他工业部门。

设计意图:本情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俄罗斯自然资源的特点,更重要是认识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对其对工业的影响,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让学生清楚俄罗斯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体会因地制宜的经济观。

二:分析俄罗斯交通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师承转:出示俄罗斯交通部门客运及货运柱状图,分析俄罗斯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交通状态如何?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引出俄罗斯的交通。 教师:观察俄罗斯交通分布,找出俄罗斯主要的交通方式及交通特点。

学生自学后回答:铁路、公路、航空、内河与海洋和管道运输。

学生:客运主要以铁路和公管路运输为主,货运主要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 教师:俄罗斯的交通运输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俄罗斯交通发达,但是交通运输线路和枢纽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欧洲部分铁路非常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比较稀疏。南部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教师引导:阅读课本67页的阅读,认识亚欧大陆桥

设计意图:本情境主要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的特点,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俄罗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俄罗斯交通运输方式与该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经济分布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俄罗斯自然资源的特点,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俄罗斯工业及经济的影响,重点学习了俄罗斯交通运输的特点,分析了俄罗斯交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关系。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中东地区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掌握本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了解中东地区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线路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中东的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分布及输出线路。 (板书)

一、三洲五海之地

1.中东的范围 (提问)同学们,谁知道“中东”的由来? (点拨)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活动)①阅读教材中的图8.3和图8.4,找出本区的主要国家和城市。 ②让学生阅读图6.5和图8.3,说出中东和西亚范围的差别。 (强调)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板书)2.重要的地理位置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8.3,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完成下列框图。 (小结)三洲:亚洲、非洲、欧洲 五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点拨)里海并不是真正的海,而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设问)观察教材中的图“苏伊士运河”,提问: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 (点拨)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 (设问)观察教材中的图“土耳其海峡”,提问: 土耳其海峡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 (点拨)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黑海。 (探究)同学们,运用你们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小结)苏伊士运河的建成大大地缩短了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口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活动2【讲授】二世界石油宝库 (板书)

二、世界石油宝库

1.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8.5,思考: ①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各占多少? ②为什么说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 2.(板书)石油的分布 (活动)阅读图8.4,找出石油的分布地区及主要产油国。 (小结)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埃及 (过渡)中东石油有哪些石油外运航线呢? (板书)3.石油的主要海上输出路线和输往国家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8.6,提问: ①本区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地区,通过哪些航线? ②同样是输往西欧各国,航线A和航线B的差异何在?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航线? (小结) (点拨)虽然航线A比航线B近,但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通航能力有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并通过读图说出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本区是世界黑种人的故乡;

4.运用图表,指出本区资源状况,结合本区历史背景,分析经济发展特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查阅资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原因,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导入新课:自制视频导入,视频内容涵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雨林、草原、沙漠三种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以及黑种人和黑人文化。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配以介绍,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明确课堂主题的同时,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习俗。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3.根据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要了解一个 区域,首先要明确一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4.

展示:本区“轮廓”图,指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部分。又被人们称为高原大陆、热带大陆、天然野生动物园、黑种人的故乡、世界原料仓库 „„下面我们就一 一揭晓这些称谓的含义。

5.展示:本区“范围”图,学生找出本区所临海洋及海湾、半岛和岛屿,并把所临海洋和岛屿填在同步学习18页空白图上。

6.教师板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轮廓。

7.

教师指图,学生说出本区东西所临的大洋。本区半岛、岛屿和海湾较少,海岸线平直,指出大西洋沿岸本区最大的海湾,东南部分布最大的岛屿,最大的半岛,西南端有一个著名的岬角。经过好望角的航线在世界海洋航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波斯湾驶往西欧和美洲的巨型油轮,因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要绕道这里。

8.展示:“地形图”,学生找出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以及地形区。9.

教师画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请学生到前面标出度数。 10.

师生共同总结:赤道穿过本区的中部,并穿过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北回归线穿过本区北部,撒哈拉沙漠;南回归线穿过本区南部,南非高原和马达加斯加岛南部。

1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纬度位置特点:绝大部分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低,主要位于热带地区,是一块“热带大陆”。

12.

本区东部自北向南分布的地形区有——、——、——,可见本区地形以——为主,所以又被称为高原大陆。地势特点是——---? 13.复习回顾: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14.展示:非洲气候类型图和“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图

15.

过渡:广阔的热带雨林和最大面积的热带草原为非洲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空间。

16.

学生朗读课本36页“充满生机的大地”一段文字。

17.

展示:“波巴布树”图片,分析它的特点是怎样适应热带草原气候的。 18.

热带草原气候的干湿季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影响呢? 19.

学生读课本37页,并分析(探讨)。

20.

提示:野生动物怎样迁徙,向什么地方迁徙?

21.

承转:那么热带草原干湿季的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22.

学生合作探究:37页“活动”。

23.

播放:非洲鼓舞的视频。

24.

我们看到视频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什么人种?

25.

本区现有的7亿人口中有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又被称为“黑非洲”。这块大地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6.

展示:雕刻和绘画

27.黑种人能歌善舞,尤其擅长击鼓,非洲的鼓被称为“会说话的鼓”。

28.

展示:“历史上非洲黑种人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探讨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

29.从15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非洲,他们不仅疯狂地掠夺黄金和象牙等资源,还把非洲黑种人当作商品贩卖到美洲等地。

30.展示:本区政区图和二战前本区政区图,指出二战前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非洲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过渡:非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在资源和自然条件方面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大陆,有着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

32.展示:物产图,学生指出本区重要的矿产资源,尤其是列居世界首位的矿产;指出本区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

33.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的出口到世界各地,因而本区有被称为“随季节原料仓库”。

34.展示:部分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占本国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图

35.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比重怎么样,出口的商品有什么特点? 36.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分析它们的经济特点 37.板书:单一商品经济

38.小结:这些国家国内需要的粮食、日用品和工业品等大都依赖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39.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进出口产品示意图 40.练习:判断下列物品那些是原料、那些是工业制品?

41.讨论:在对外贸易中,初级农矿产品和工业制品那种类型价格高?

42.师生共同总结: 本区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收入少;进口工业产品价格昂贵、支出多,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43.为什么本区国家不能出口工业制品?形成单一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44.结论:殖民统治不仅掠夺资源、贩卖奴隶,为了达到长期控制掠夺的目的,不让非洲发展民族工业。

45.如何扭转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学生讨论后做出回答。

澳大利亚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2.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2)纬度位置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 .袋鼠拖着美丽的长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袋鼠”,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洁净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 它比鸵鸟更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会飞翔,但善于飞跑,由“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称号。

师:其实,澳大利亚还有许多世界上特有的植物,例如桉树等。因此,有人把澳大利亚称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1: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长期独自占领着南半球的一块大陆,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种类;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过渡语)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师: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P76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然后对照P75“澳大利亚的地形”图,讨论:假如你是牧场主,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师:其实,澳大利亚不仅羊养得好,其他的农牧业部门也十分发达。下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师:请同学们看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并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师:(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看看澳大利亚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回答。

师: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是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为什么呢?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师:到20世纪7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你们知道哪些部门是服务性行业吗?

生:(略)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小结)

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板书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美 国

1. 教学目标

1、知道美国的国土构成、移民国情、农业特点。

2、在美国农业分布图上说出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 教学重点/难点

1、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

2、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议论: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 学习任务一:民族大熔炉

[活动]:1.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2.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3.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和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学习任务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美国的自然条件

[活动1]:读图:电脑展示课本P77图9.6“美国的地形”和P78图9.9“美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1.找出落基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说明美国地形分布的特点——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广大,耕地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然后让学生读图指出世界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依次找出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说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河流,世界第四长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湖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而且为河湖联运、河海联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观察美国本土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哪一带?然后再看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哪一带?夏威夷位于哪一带? 4.观察“美国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美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降水量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中部和东部地区降水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通过上述的读图分析可知,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美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美国的各个农业带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2.农业生产的特点

[活动2]:观察美国农业生产的图片,总结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学习任务: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活动]: 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著名工业门类。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底特律:汽车。纽约:纺织、化工。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旧金山:电子。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西雅图:飞机。)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活动]:阅读P81页第2题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1988—1996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

(3)预计到2001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

(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

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课堂小结: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国移民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渐趋一致;

2、美国的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

3、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其中,军事工业和尖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巴 西

1. 教学目标

1.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特征(重点)

2了解巴西的人种构成,知道南美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鲜明的文化特色。 2. 教学重点/难点 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特征

出示巴西世界杯海报图片,问:

今年是2014年,有什么重要的体育赛事?(世界杯) 2014年世界杯,在哪个国家举行?(巴西) 今天我们学习: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第二节 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1、位置:

出示图9.15的PPT,简略总结巴西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1)半球位置:西半球、南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热带。 (3)海陆位置:南美洲东部临海国,东临大西洋。

(4)国旗:出示巴西国旗的PPT,指出巴西国旗的特点:绿、黄色是巴西的国色。绿色象征该国广阔的丛林,黄色代表丰富的矿藏和资源。

2、人种构成:

出示P9.16卞卡一家的PPT: 为什么在卞卡一家,有不同的人种。

指出,巴西有许多象卞卡一家这样多种不同人种构成的家庭,形成混血种人的社会。 出示巴西人种构成图的PPT,学生总结巴西人种构成特点:

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40%,黑种人约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不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 出示PPT,指出: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巴西人,多数是葡萄牙人的后裔,通用葡萄牙语,多信奉天主教。

3、巴西文化:

在我国,每年1月或2月,人们在一片喜庆的红色中度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而对于巴西,每年2月下旬,就会迎来他们最盛大的节日——狂欢节。下面,我们看看他们怎么过狂欢节的。 (1)狂欢节

出示巴西狂欢节的PPT,

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它起源于基督徒的节日庆典。 节日虽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节日前的一两个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团体就着手准备节日的庆祝活动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街道两边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约热内卢大看台最佳的包厢票价虽高达千余美元,但被早早地抢购一空。

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巴西,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人们忘掉了富裕和贫穷,忘掉了忧愁和烦恼,忘掉了紧张和疲劳,只剩下欢和乐。此时,全国上下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都似一朵朵欢乐的浪花汇入了欢乐的海洋。 (2)桑巴舞

狂欢节中,人们的疯狂的庆祝,跳热烈激烈的舞蹈——桑巴舞。

桑巴舞被称为巴西的“国舞”。在拉美这个最大的国度,桑巴舞之普及,有这样的说法:人不分男女老幼,平时跳,节假日更跳;在舞台上跳,在大街上也跳;白天跳,通宵达旦地跳。每当激越的音乐声起,人们总是激情难抑,不禁摆腿扭腰,跳将起来,如醉如痴,欲罢不能,欲休难止。 (3)、足球:

提巴西,不能不提足球,足球对于巴西,就和乒乓球对于中国一样,是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的运动。现在巴西的足球运动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不论在巴西的街头还是海滩,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青年和孩子在踢足球。 因此,巴西是足球的国度,下面我们看看巴西足球。 在出示巴西足球队全家福时,学生感受巴西人不同的人种。

课堂小结

1、位置:

(1)半球位置:西半球、南半球(2)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热带。(3)海陆位置:南美洲东部临海国,东临大西洋。

2、人种构成: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 混血种人约40% 黑种人约6% 印第安人不到1%

3、巴西文化:狂欢节、桑巴舞、足球:

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1.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北两极特殊位置、范围。运用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了解极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板书 第五节极地地区

(二)新课: 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知识储备--认识极地地区

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周围的大洲和大洋。(南极地区是指

以南的地区,以

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

以北的地区,以

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

。)

引导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 板书

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

1.读课本48页两则资料,结合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2.读课本48页,结合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厚度2000米,周围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陆地上的冰川断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是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称。

3.读课本48页,根据图中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酷寒,干燥,列风。 引导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

4读课本资料,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 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5.用南北两极企鹅对话,总结.比较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用两个学生扮演模拟企鹅和北极熊的对话。

引导:从海陆差异,海拔高低分析南样自然环境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让组长展示。 (提示:从海陆上看,南极以陆地为主,在地形上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过渡:因为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所以在房屋设计上也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看极地地区的房屋。

合作探究二:看课本极地考察站建筑图分析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这样设计? 1.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

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 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提示:一个地方的房屋设计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东南亚的高脚屋,沙漠中的房屋墙厚窗子小,那么极地地区气候恶劣,那么房屋设计应注意什么?

过渡: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无常住人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极地。板书 极地科学考察

三、极地考察——领略考察的魅力

阅读课本50页,看课本47页地图讨论极地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学让学生展示: 引导

(1)煤、铁矿产资源,(2)有丰富的淡水资源,(3)海洋生物石室,(4)原始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丰富。

南极的冰心可以提供珍贵的气候信息,对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未来的环境影响重大,极地地区矿产丰富为我们研究极地区提供地质价值,海洋上的生物为我们提供海洋生物价值,极地地区就是广阔的实验室,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去极地考察。

过渡:现在征服极地区的人越来越多,对极地环境的破坏也不堪入目,所以要保护极地环境,板书

极地保护在行动

四、极地保护——极地保护在行动

1.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几张图片分析下列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危害?人类如何去做?

提示:人类大量实用喷雾剂,冰箱,空调,使南极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这样太阳的紫外线就射到皮肤上,人类得皮肤癌的机会就增多,动物和人类眼睛得白内障的增多。 过渡 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极地环境破坏,世界各地都受到影响,为了保护极地环境,和平利用极地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南极条约》,中国也加入了该条约。所以进入极地地区的科考队员十分重视极地环境,他们用的生活用品全部是绿色环保产品。我们为保护极地环境应该如何去做。

合作探究三:为了保护环境,同学们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

提示:1.给别人宣传,2.自已做到节能,减排,爱护花草,平均每年植树一棵,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等。

1.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位置,纬度最高。2.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

3.我知道极地考察的意义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4.我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

推荐第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双塔中学王文娟

核心提示: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七年级地理下册,本册共分五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计算,至少需要三十个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得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七年级地理下册,本册共分五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计算,至少需要三十个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得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最后就必须留些时间给学生复习,迎接期末考试,我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本人将近三年没有上过地理了,课程进度慢,无复习时间),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5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放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成。在教学中我

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还要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尽量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抓住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教学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要联系人们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另外,也可以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

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剩下2个课时,主要是用来期末复习。本册书共有五章内容,一课时要复习三张内容,在课始时提出复习目标,让学生找出疑难问题,后20分钟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然后抽查,感觉又一定的效果。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有较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著,几次月考成绩不理想,这些状况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推荐第8篇:湘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美、表现美,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视知识,学习风景画的构图,参考摄影作品改画风景。运用透视、构图知识,画家乡的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与讲解,了解一幅好的色彩风景画应该具有的构成因素,懂得如何欣赏,尝试几种表现风景画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色彩风景画的欣赏能力,理解色调对情感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用已有的色彩知识,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纸、水粉颜料等。

学具:各种颜色、彩笔、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 。 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体会、感受不同季节不同色调的风景画。感受理解色彩给人的不同的视觉心理。 独立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析作品。

合作交流、全面提高。 朝戈、古元、霍贝玛等名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色调和各种色彩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的。 分析问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的表达, 赏析结合 。

三、对比讲解。

想象、提高结合教材中的《马棚》讲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要点:

1、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又叫一点透视,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又叫两点透视。学生观察、讨论。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进宽远窄。

四、小试牛刀。

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练习两种透视。 “实战训练”

五、小结。

讲评练习,强调要点, 理顺要点。

第二课:《 黑 白 世 界

教学内容 :黑白木刻、黑白画的制作。

教学领域 :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 1.用示意图分析木刻作品的黑白关系,联系个人生活表达情感。 2.运用黑白造型手法创作黑白画。3.认识木刻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法。 4.学习刻刀的操作并运用于作品的临摹。

教学重点: 学习黑白画的知识,并感受其概括、节奏美感。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来表现黑白灰的效果,完成有创意的黑白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硬笔以及简便的木刻刀具和板材。 教学过程 :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欣赏《自画像》、《鲁迅先生》感受木刻的黑白直观对比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形式特点。— 思考, 谈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木刻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认识木刻刻刀及刻绘效果(在方框里描绘一下)。

1、角刀:

2、圆刀:

3、平刀: 跟老师学木刻:( 1)老师介绍刻刀种类及特性,并强调。用刀安全。(2)老师演示各种刻刀操作方法。

三、小试牛刀。

1.尝试刻制(闯关:活动一)

温馨提示:可不考虑造型问题,只要刻出的线条具有一定组织与变化规律即可。每小组推举两幅作品,老师给予拓印并展示。同时请学生谈一谈使用刻刀的体会。 教师进行小结。

2.再尝试(闯关:活动二)

教师指定按以下步骤临摹木刻作品《船》。 (1)、用墨色勾画出画稿。(2)、用角刀刻出主体的外形。(3)、刻出主要色块。 (4)、谨慎而肯定处理细节。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

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拓印一幅优秀学生木刻作品。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拓印。

四、讨论交流。

作品展示: 师生共评,简要说出部分作品优秀和不足之处。

五、教师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课收获。

第三课 《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 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 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 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 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

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

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 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 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 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 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 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 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第四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内容: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图片欣赏、比较,能辨认生活中的纹样的应用。

2、通过让学生理解教材并结合教师讲解,列举花卉纹样的基本变化方法。

3、通过让学生进行花卉变形的练习,能利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对花卉进行初步变形。

4、学生通过图案的点、线、面装饰训练,能运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较为精美的装饰与美化。

5、通过感知与尝试的过程,能基本掌握花卉从写生到变形、装饰的完整过程。

6、在知识的学习、纹样变形装饰练习的过程中,探索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

7、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设计与工艺(纹样)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8、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增强学生运用设计与工艺(纹样)美化环境、改变生活的意识。

9、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让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积极发挥个人作用。教学重点: 花卉纹样的变形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装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示注意事项:注意纪律、积极发言等

2、小组长做好本小组成员的评价记录。

3、课代表做好各小组的评价记录。

4、准备好课本、铅笔、画纸等工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出示课件:自然界中花的图片展示)你能说一说你喜欢的花吗?

生1:我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颜色鲜艳、形状美丽,寓意吉祥。 生2: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生3:我喜欢。。。。。。

师:我们喜欢花,是因为它们有着芬芳的气味、缤纷的色彩、吉祥的寓意等等。那么除了在自然界中的花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花? 生:衣服、床单、花瓶、古建的房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花是如此的喜爱。(出示课件:生活中的版花卉纹样应用)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花是怎样变成漂亮的花卉纹样装饰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美好愿望呢?来,请跟随我一起走入我们今天的课堂——《扮靓生活的纹样》。

三、新知初探,认识纹样

(出示课件:花的照片与花卉纹样对比)

师:对比左右两组图片,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1:左面的照片很真实,右边的纹样简单。 生2:左面的花看起来很自然,右边的有点板。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的很认真啊。照片上的花真实而细致,右边的纹样简洁而夸张,装饰性强。在生活中,很多花卉并不是直接像照片一样的运用在作品中,而是经过艺术家们巧妙地设计、加工。花卉在生活中主要是以“纹样”的形式在作品上出现。那么,什么是“纹样”呢?

(出示课件:“知识链接”什么是纹样?) 师:纹样或称“模样”,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花卉纹样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建筑、纺织品、瓷器等物体上,在现代许多美术作品中,花卉纹样依然独具魅力,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具象的花是怎样一步步的变成美丽的纹样的呢,让我们接下来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纹样是怎样炼成的”

四、深入学习,设计纹样

(一)纹样变形方法

(学生自读课本P21相关知识链接,进行初步了解。) 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你们知道纹样的变形主要包含哪些方法了吗?有谁可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呢?

生:可以采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进行变形。 师:嗯,这位同学说的很好。那么,在设计之前我们还要怎么做呢?有谁可以补充一下? 生:还要先对花朵进行写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写生与观察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深入的了解一下纹样设计的方法。 (课件展示:以荷花为例,展示各种变形方法。) 师:写生、观察——通过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花卉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形状、花叶的生长方向、分布等,以收集素材。

简化——对自然形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使形象简洁化。 添加——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图案更丰富。

夸张——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 几何化——使外形更简洁大方,更加具有特征。

(二)小试牛刀,花卉变形训练

课件展示:小试牛刀——作业相关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花卉进行变形训练。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自己运用的变形方法。 生1:我们小组主要运用了简化、添加的方法来处理这个花卉图案。

生2:我们小组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的方法,使我们的作品看起来更美观,更有特点。

生3:我们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几何化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特点、美观又大方。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加油。并给

1、

3、4小组加2分,

2、5小组加1分。

(三)点、线、面的装饰

师:我们除了可以对图案进行变形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点、线、面进行装饰。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

(课件展示:以树叶为例,展示点、线、面的装饰。)

师:看似简单的点、线、面是不是随便的、杂乱无章的分布在画面上呢? 生:不是。 师:那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有没有章法、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

生1:点的分布有的稀疏,有的浓密。有的点很大,有的很小。 生2: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生3:面有不同的形状。 生4:线的排列也有疏有密。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的也很好。其实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形状、大小、疏密、曲直等来进行变化,使我们的纹样看起来更生动,更美观。

(四)大展身手,图案装饰

(课件展示:大展身手——作业要求。)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花卉图案,分别以点、线、面进行装饰,看看哪个小组最棒。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各小组的作品已基本完成,下面我们来进行作品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对作品进行评价。 (各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生1:我认为2组的作品中,线的装饰运用的很好,作品看起来很生动。点的装饰有些散,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生2:我认为5组的作品最好。

生3:3组的作品中,点拼成了另外的图案来装饰,非常有创意,也很美观。 。。。。。。

师:让我们先为这些精美的作品鼓掌,也谢谢展示的同学和评价的同学。

五、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的花卉纹样,如果我们把它们再添枝加叶、涂上颜色是不是会变得更漂亮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单独纹样。请同学们下节课上课前准备好颜料、彩笔等工具。

六、课堂小结:

师:请课代表公布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大家掌声鼓励!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勇于创造美、乐于装饰美,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

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案: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 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 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总结:

七、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第6课《灯饰设计与制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学习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 学习难点: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

学生准备: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

学法指导: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创设 情景 导入:

一、导入新课 : 请同学们一同来欣赏一段视频。视频给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景象?

(是中国重要城市上海的夜景)

师:是什么让原本漆黑的夜晚变得如此美丽?灯光有什么作用?(灯光) (照明——实用、装饰美化生活——审美,让大千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自主探究 合作 学:

一、目标出示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了解灯的历史与文化 灯饰包含灯具与装饰两层含义,中国古代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青铜与陶制的灯具,青铜灯具更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课件演示)

2、学生赏析与互动 (1) 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对灯文化的理解(比如《长信宫灯》) (2) 古代的能工巧匠在设计灯具的时候考虑到哪些因素?

(3)介绍灯的文化: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与灯有关?(元宵节,又称灯节)始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课件展示元宵灯会的情景)

(4)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诗人也会借灯烛来表达情感,据说《全唐诗》共有一千多次写到灯光和烛光的意象,同学们有没有学过哪些有关灯烛的诗句?

3、激励引新——欣赏现代创意灯饰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灯。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四、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 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合作探究设计并制作,教师巡视辅导。(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a、纸张与灯泡之间的安全距离b、裁割纸张注意安全使用工具)

五、展示与交流(讨论、互动、交流与展示)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 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 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六、小 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 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现为情感服务。 2.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 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 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 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发现,不拘一格。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

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

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 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 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对所产生的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推荐第9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回顾日本各地理事物的特征,使学生基于日本的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分析日本的工业状况。

2)通过读“日本工业图”、“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图”,使学生了解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儿,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分析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分析日本经济特征

三、教学难点

读图分析日本经济特征

四、教学用具

日本工业图、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利用空白日本板画,考查对日本各地理事物的掌握情况(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转折)日本经济实力居世界前三甲。可是,大家都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经济已经陷入严重崩溃的局面。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废墟中崛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经济。

(二)学习新:

[活动1]分析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

观察P17图71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有何特点?工业原料靠进口→资源缺乏(日本的国情最突出特点)

2缺乏资源是日本的国情一。在生产中缺乏原料,怎么办呢?

3日本本国内缺乏自然资源,靠进口原料进行生产。在运输过程中,日本会采用哪些交通方式呢?为什么?

采用海运。因为日本是岛国、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

4思考:日本发达工业的有利条还有哪些?(参见18页)

进口原料和燃料

科技力量雄厚

劳动力资源充足

[活动2]分析日本经济特征识图71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2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儿?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3学生完成P18活动题第2题,思考: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

4日本经济虽然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世界经济危机时会沉重打击日本经济

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会产生什么问题?地价、供水、供电、环境污染

6它的对策是什么?

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这样做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好处?对其它国家有何影响?

说明:教师通过这7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和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一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基本方法。

推荐第10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俄罗斯 教案

人教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俄罗斯(第三课时)

地科二班 张宸浩

201441404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巩固俄罗斯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资源与工业区之间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 掌握俄罗斯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3) 了解俄罗斯城市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地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锻炼读图分析能力;

(2)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结合比较,锻炼对比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

(2) 将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进而了解世界各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三.教具选择

多媒体教学工具

四.课时安排

共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俄罗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来以提问的形式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来看屏幕,两分钟的回忆时间,之后请同学来回答。

【此时写板书 第四节 俄罗斯

(三)

三.发达的交通】

好,时间到,A同学,请你回答第一个问题。

A:俄罗斯大部分处在50°N~70°N之间,20°E~180°E之间,并且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主要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好的请坐,B同学,请你回答第二个问题。

B: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河流多由南向北流。

教师:好的请坐,C同学,请你回答第三个问题。

C: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工业方面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而且工业分布多靠近资源产区。

教师:好的请坐。

(意图:温故知新,了解学生对于学过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强化记忆)

(二)新课讲授

1.引入新课

教师:看来这几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熟练,我们说“温故而知新”,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储量,而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我们知道,实际情况中,原料产地与工业区会因为某些因素相距较远,那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交通运输工具来保证原料产地与工业区之间的联系。我国有个政策,“要想富,先修路”,这六个字直观的体现了交通条件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具有丰富资源和发达重工业的国家俄罗斯它发达多样的交通。

2.讲授新课

【铁路运输】

教师:大家先来说一下你知道的交通运输工具吧,货运、客运都可以。

学生:(自由发言)航空、铁路、公路、船舶、管道等......

【板书 货运客运

铁路运输

管道运输

五海通航 】

教师:看来大家生活经验都很丰富啊。刚刚我们提到的几种的运输方式,俄罗斯是都拥有的,所以说俄罗斯拥有发达多样的交通。我们来看大屏幕,了解俄罗斯各种交通运输所占的比重,完成教材活动二的第二题。根据图表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货运、客运的主要运输方式,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货运主要是管道和铁路,客运主要是铁路和公路

教师:好的请坐。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货运的主要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并且这两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周转量是远超其他运输方式的,那么这样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俄罗斯的铁路运输与管道运输又有什么独有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深入了解这两种运输方式。我们先来看生活中常见的运输方式——铁路。

大家看大屏幕,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第一个问题。

好的,请这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分别经过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和东欧平原。

教师:正确,请坐。下面请这位同学完成活动一的第一问。

学生:莫斯科在图中西部,圣彼得堡在图中西北部,伏尔加格勒在图中西南部,摩尔曼斯克在圣彼得堡东部,海参崴在图中东南部。

教师:好的请坐。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读图能力。我们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的铁路网是比较发达的。而连接海参崴与莫斯科的这条铁路,几乎连接起了俄罗斯的东西两端,实际上,它只是欧亚大陆桥中的一部分。什么是欧亚大陆桥呢?它是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目前运行的有三架欧亚大陆桥,我们看图,它们的终点都是荷兰的鹿特丹港,第一条的起点是俄罗斯的海参崴,第二条的起点是江苏连云港,第三条的起点是深圳。欧亚大陆桥不但承接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货物运输,人员往来,还具有沟通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乘坐火车沿大陆桥前进,旅程中经过不同国家,欣赏到不同风景,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

了解过这一条重要的铁路后,我们回到俄罗斯的铁路网,来从整体方面分析俄罗斯铁路的分布特点,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下面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第二题。

【板书 欧洲:密集 莫斯科为中心

亚洲:稀疏 靠南部】

时间到,下面请一个组派代表回答俄罗斯的铁路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的答案都很准确。这个问题从图中就可以直观发现。俄罗斯铁路分布总体特点是 欧洲部分密集,亚洲部分稀疏。而欧洲部分,又是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的铁路靠南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俄罗斯的铁路这样分布呢?请这几组同学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成果,先来说欧洲部分。

学生回答。

教师:好的,大家的回答基本正确。现在老师带领大家来总结一下主要原因。同学们刚刚的回答中,都提到了地形、气候、工业、人口等因素影响。那么我们可以从两个大方面来分析。

现在我们假设你是一位设计师,要为俄罗斯选一个交通枢纽,备选的城市有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巴库。该怎么选择呢?

首先从自然因素方面来看,

欧洲部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处东欧平原,所以地形因素影响不大,再来看气候因素,我们知道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至于温度,南方温度是要比北方高一点,我们知道,气温高对于铁路修建是有利的,那么是不是把铁路都靠南修建就有利呢?我们再来结合其他方面分析。

再来从人文因素方面看,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俄罗斯的发展历史。大家看,俄罗斯起源于东欧草原上,其先祖是东斯拉夫人,八世纪初在东欧活动,后历经“留里克王朝”、“基辅罗斯时代”、十三世纪臣服与蒙古人,之后在弗拉基米尔大公领导下的莫斯科大公国不断崛起,之后发展为罗曼诺夫王朝,最终建立俄罗斯帝国,二十世纪初达到顶峰。

从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起源于欧洲,并且长期发展于莫斯科地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目前莫斯科又是俄罗斯首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他地区开拓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底蕴上是无法和莫斯科相比拟的。

莫斯科,地形平坦,气候相对适宜,可以说它具备了作为交通枢纽的所有条件。而事实也是这样,莫斯科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莫斯科有九个火车站,我们来看一下。而且这些火车站的命名很直接,都是以目的地城市命名,所以很方便,你要去哪个方向,就去哪个火车站就可以了。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亚洲部分,我请一位同学,来按照欧洲部分的分析方法,带着我们一起分析亚洲部分铁路特点的原因,完成课本P48活动1(3)

(教师引导配合学生找出答案)嗯,对,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其利与弊来分析。

自然因素,地形,南部多山区,但是气候方面北部纬度较南部高,气温较南部低,所以,南部具有气候优势,很好,结合资源分布图,南部资源较多,开采也比较方便。

人文因素,历史上,整个亚洲部分都发展较晚,但是南部有邻近国家,人口流动可能较频繁,并且因为南部气温比较高,更适宜人类生活,所以南部人口可能较北方多,综合利弊,所以亚洲部分的铁路选择了靠南修建。

非常好,我们在分析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像这样,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大方面入手,多角度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最后我们来看总体分布特点的原因,经过前面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吧,这个问题的分析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

【管道运输】

教师:了解了贴近生活的铁路运输,我们再来看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管道运输。那么管道运输是用来运输什么货物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来看这幅图,先看标题,再看注释,红色的是输气管,绿色的是输油管,不难发现,管道运输线路经过的资源产地有哪些?

(学生:油田和天然气产地)

教师:对了,多是油田和天然气产地。这个问题我们结合日常生活也可以解答,大家想一想家里的厨房,是不是有很多管道?比如水管,天然气管道,我们就不难发现,管道多用于液体和气体的运输。在工业上,液体多为石油,气体多为天然气。

教师: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管道运输的优缺点。

我们来看大屏幕,这就是管道的一部分,相比火车,它的优点有运输量大,迅速,安全可靠,你想啊,这边给压力,管道里的石油或者天然气嗖的一下就出去了,比火车“逛吃逛吃”的运送是不是快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看到过火车拉着油气罐的运输方式,这样运输危险性是比较高的,一旦发生事故,对于周边地区影响也比较大,而管道多设在无人区,事故发生几率比较小,并且发生事故后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还有它成本较低,占地少,并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它不像火车或者汽车,需要大型的火车站与汽车站,还需要人类来担任司机。管道运输也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可运输的货物类型比较单一,目前管道很难运输像煤炭,钢铁之类的固体。

【海上运输】

教师:我们刚刚了解的铁路运输与管道运输,都是陆地上的运输方式,最后我们来了解俄罗斯的水上运输方式。阅读教材五海通航。画出伏尔加河,并找出五海是哪五海。

【板书五海通航】

教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那么俄罗斯为什么会出现五海通航的现象呢?

我们在之前学习过俄罗斯的海陆位置,它是有哪几个方向临海呢?

对,俄罗斯东、西、北三面临海,十分适合发展海上运输。我们已经学过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谁还记得伏尔加河的起源?对,它起源于东欧平原瓦尔代丘陵,最终注入里海,我们来看图,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靠近五海,方便运河开通,也方便了水上运输。

三.课堂小结

教师:好的,俄罗斯发达的交通我们就学到这里,最后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首先我们学习了俄罗斯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特点是种类繁多,货运方面主要是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客运方面主要是铁路和公路两种方式。之后我们了解了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首先是铁路运输,特点要分为总体特点,欧洲特点和亚洲特点,影响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来考虑。

然后是新型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它的优缺点要了解,要掌握管道运输相对于公路铁路运输的优势。

最后是水上运输方式——五海通航,发挥了伏尔加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种运输方式分布特点都与自然因素有很大关系,分析铁路时我们考虑了自然因素,五海通航更是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们要明白,学习地理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叫学以致用,而不是仅仅去追求考试高分。

同学们看屏幕,记得完成课堂作业。

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俄罗斯

(三)

三.发达的交通

1.货运

客运

2.铁路

欧洲:密集 莫斯科为中心

亚洲:稀疏 靠南部

3.管道运输

4.五海通航

第11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教案分析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美国”为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谈谈对本教学活动开展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

二、学习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地图、数字、图表、资料的综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

难点:培养学生查证事物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关注学生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本。?

五、教学设计?

新导入?

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歌曲“拯救世界”,拉近了学生与文之间的距离。?

新内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

1.播放幻灯片,介绍教学内容?

说说几位美国公民的祖籍,明确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独自创造的。如: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祖先在英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生在中国。?

2.情境体验,角色扮演?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利用教科书中93图,采取“角色扮演”扮演形式来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同学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3.指导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阅读本图92和美国人口构成和分布数据,判断美国是不是移民国家,请学生自己对各种资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最后确定不同人种在美国的总数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结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堂辩论、小组合作?

阅读资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受到启发,智力得到了互补,也逐步建立起自己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并让学生总结出文中提到的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感悟,教师适时点评,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84页第一题,并预习下一节,搜集有关美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等信息资源。

第12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800字)

201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2、原因

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3、东南亚地图;

4、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 讨论﹑活动等)

课时安排:3课时

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1、国土辽阔

2、地形特点---平坦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 气温:西高东低,南多北少

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极:雅库兹克

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

1、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

2、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

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

三、发达的交通

1、多样的交通方式

客运:铁路、公路

彼得堡

3 货运: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

2、铁路网 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稠密 亚洲部分:单一(亚欧大陆桥)

四、城市与文化

1、莫斯科

2、、港口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 圣

六、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二、欧盟

(3) 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4) 作用、影响、意义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1)工业部门和产品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小,尖端工业占优势

(2)工业区分布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四、传统畜牧业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 ---平原为主

3、气候因素

五、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概况

1、位置范围和组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第13篇: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一、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二、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罗斯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四、了解俄罗斯在自然和经济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教学重点

俄罗斯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一、俄罗斯气候成因。

二、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新】上节我们讲叙了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范围和国家,今天我们介绍这个地区最主要的国家俄罗斯。请同学看附表“欧洲东部和北亚国家概况”,从面积和人口上可见俄罗斯是该区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仅是该区最大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板书】

一、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①在此可从经度跨170°,是世界跨经度最多,东西长1万多千米,与中国000千米相比是世界东西最长的国家等方面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面积广大,世界第一的特征。

②找14位同学让每人代表俄罗斯的一个邻国,然后按方位顺序向其他学生报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得出结论:俄罗斯是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

③教师最后总结概括。

【板书】1.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人口居世界第六位,1亿人。

3.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人占总人口81%。

【板书】

二、俄罗斯自然及经济特征

该部分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上给予的文字和图自己进行概括总结。在总结中要注意进行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对比。教师也可列下表带领同学边总结边填表。

对自然及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中国东西差异及经济发展的战略有关知识,让学生根据俄罗斯东西差异的国情为其设计发展规划,最后教师再介绍东部开发的状况及开发的条和前景。

【板书】

三、东部地区的开发俄罗斯

最后可设置以下反馈题:

1.经过欧洲东部和北亚各方面的对比,你说说为什么俄罗斯是欧洲国家?

2.对俄罗斯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发展条及主要工业部门进行列表分析。

3.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节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1700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1亿人——世界第六

3.多民族的国家(100多个民族)

二、俄罗斯自然、经济特征及东西差异

面积人口地形气候河湖工业农业城市

三、东部地区的开发

第14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2 《南亚》

2.2南亚(1)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㈡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五、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教师提示从位置、地形、资源、宗教四方面谈)

(二) 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找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学生为全体学生简单介绍,提高兴趣。 板书课题:第二节 南亚

(三)教授新课:

1、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2、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3、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四)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 作业:配套练习

(六) 板书设计:

南亚(1) 地理位置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七) 教学后记:

第15篇: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

(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5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 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 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 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7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

(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 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匀

第二节 非洲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ºE以东,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 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10 3. 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 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㈢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 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 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㈡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11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 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第三节 美洲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 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13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2.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教材27页第

1、

2、3题。

五、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6-

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 (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 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经济

① 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

16 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 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 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8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 (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20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21

第二节 南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2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 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

逐月降水量图 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23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4

第三节 西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25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6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 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27

第四节 欧洲西部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工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特色;

2、能力目标: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气候特征

28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七、雄厚的经济实力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6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八、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29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0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页《南极洲》和64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2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5页,活动题。

四、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31

第三章 走进国家

第一节 日本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7、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其与城市、港口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读图P69页图8-1“日本地形”,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日本的领土范围并相互交换自己总结的结果。

2、通过看日本火山、地震录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这种情况与板块的关系。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让每组代表上讲台来交流该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做适当点评。

4、让学生进行日本风光照片、日本习俗、日本饮食资料的收集,作为课前准备工作。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让学生猜谜语: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樱花》,这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景观?(樱花飞扬)樱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日本)让学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国旗、国徽及日本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㈠东亚岛国

学生看多媒体,思考两个问题:

32 ⑴通过读图,判断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东部濒临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韩国相望。首都为 ______ 。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上有什么特点?其中有几个岛屿面积比较大? 教师总结: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

观看《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㈡多山的地形(板书)

分析: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㈢湿热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

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三、小结:

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33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教授新课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五、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观看幻灯: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想一想,我国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六、主要城市

34

第二节 埃及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6图8-13 “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9图3-18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35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简要了解)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板书设计】

埃及

一、地跨两洲的国家

1、

2、

3、

4、

位置 苏伊士

领土、人口、宗教 首都

36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

2.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国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37

第三节 俄罗斯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 1.较平坦的地形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学习新教材

第一节

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38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 [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

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9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 (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40

第四节 法国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 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 (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 (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 (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

41 (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 (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

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 艺术之都---巴黎。

42

第五节 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读第90页,完成以下问题。

1.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

43 两个外来洲、。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自学知识我展示:(5~6分钟)

1.读图8-48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4

第六节 巴西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

2、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说明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分析巴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的变化,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利用资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2)以热带雨林为例,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即将要进行一次“巴西之旅”,为了能够充分享受这次旅行,我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8-51图

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位置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信置 地形特点—亚马列孙平原、巴西高原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总结:巴西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和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大国家之一

教师: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出示课本图8-56。 学生分组探究:巴西的资源状况和工农业的发展变化。 工业组:矿产(铁矿石)—工业分布(东南沿海)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 历史组:单一经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战前:单一经济(农产品、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二战后: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现代工业跃居前列。 总结:巴西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读图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

45 取措施来解决能源矿产短缺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1: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2: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 学生3:巴西还加强了海底石油的开采。 „„

„„ 第二课时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亚

教师:我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亚。 教师:多媒体出示巴西利亚城市风光片(无条件可用图片代替)

学生:伴随幕后解说,仿佛置身于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城市街头,体验着巴西的腾飞。

教师:通过欣赏巴西利亚风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学生1:为什么巴西利亚位于热带,却四季如春?

学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巴西的首都却从沿海迁到内陆? „„

教师:巴西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不仅体现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内陆的开发和管理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这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我们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将结束,现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学们拿起你的相机,记录下你在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美好的回忆。

“巴西之旅”第三站——亚马孙热带雨林

教师:在巴西的北部,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河流冲积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学生:据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教师:你知道吗?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更大于其经济效益,有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地球之肺”。但是目前热带雨林毁林速度惊人,如不阻止这种趋势,80年内热带雨林将不复存在。

角色扮演:如何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

当地垦荒农民自由解答 巴西政府官员自由解答 地球环保专家自由解答

师生达成共识:保护热带雨林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遵守环保公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教师:至此,我们的“巴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将自己旅行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出一期“巴西游记”手抄报,让大家共同分享。

八、学生活动探究

1、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环境保护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什么?

2、巴西是一个人种复杂的国家,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46

第七节 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47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3)纬度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总结介绍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1: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长期独自占领着南半球的一块大陆,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种类;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师:(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看看澳大利亚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回答。

师: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是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为什么呢?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48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49

第16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巴西(版)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六节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 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学习本课

2、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教学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第六节 巴西 第一课时

1、亚马孙河

在图3-3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回想课本30页的1-43图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3-3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读3-3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 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3)、思考:课本92--93页3--5题 巩固练习: 同步互动66页 板书设计:

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亚马孙河

长度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补充练习:

填充图第32页第一题和第二题

第17篇:9.2巴西 教案5(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节 巴西”教学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

★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本条标准涉及的问题是“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大洲的位置,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完成本任务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利用地图提取信息阐述事物的能力。

★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不相同,课标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的一般方法。完成本任务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其能力要求更进一层次,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要学会归纳总结。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二各问题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本问题要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力要求进步提高,也便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洲的一般方法:“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大洲内部的经济差异,倾向于具体的实例与经济数字,要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具体的实例资料,得出结论。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一节《自然环境》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比如,“世界第一大洲”,教材通过图6.1让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地形和河流”,教材通过图6.

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的气候” 教材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图6.

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教材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人口最多的大洲”教材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通过图6.

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直观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亚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总结亚洲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亚洲地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亚洲与其他大洲及亚洲内部地理环境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学习地理知识。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我们所生活的大洲的热爱之情。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3.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

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所有这些景观在亚洲。 【世界第一大洲】:

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教材安排了四幅重要的地图来辅助学习:

“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6.1):这是一幅常见的东西半球图,通过这幅东西半球图,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大洲在哪个半球来描述其位置特点。

“亚洲范围图”(图6.2):这幅地图描述了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标注了濒临的大洋和重要的经纬线,便于学生描述亚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6.3):这是一幅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各大洲面积的数据排列,还形象地表示出了各数据项的数值,从面积角度来说明“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地理分区”(图6.4):地图明确了亚洲的六个分区,利于学生明确各分区的位置的相对位置,特别是我国与亚洲其他大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中,应首先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第3页的活动

1、2。让他们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描述要从纬度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两方面来描述。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在第3页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形和河流】:

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地形图”(图6.5):这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形象地表示了亚洲地形及河流的分布。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的活动。

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再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6.7)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6.8):这两幅图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两地高低起伏的状况,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这两幅图的判读是难点,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北纬40°的地形剖面图。

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应逐一让学生在图6.5“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请不同组的同学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复杂的气候】: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气候图,对学生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亚洲气候类型”(图6.9):这是一幅专题地图,非常清晰地把亚洲各气候类型标记在图中,便于学生分析总结。

“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这是一组气温曲线或降水柱状图,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亚洲南北纬度方向上气温的差异与东西方向的降水差异,目的是通过此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是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

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 “亚洲的气候类型”(图6.9)和“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来总结。结合活动1的第(4)和(5)项内容进行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3.在分析了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应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节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 人文环境 本节是在上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亚洲的地理特征进行的展示。本节是从“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入手,然后拓展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文化、经济方面。所以,这节课和上节课一样,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在对亚洲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了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分析尝试,将为之后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本节作为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与上一节一样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课引入】:

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切入了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本框题教材在进行人口的讲解的时候,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图6.13):这幅扇形图没有数据项的数值,很简单。但其直观的形象对认识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很有帮助。而且,图中的数据也很重要,是需要记忆并理解的部分。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图6.14):展示了世界人口的大致分布特点,可以看到,在有人类居住的大洲上,都有人口数超过1亿的国家,但亚洲最多,为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其余大洲均为一个国家。

“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6.15):图中的绿色圆柱体代表各洲人口总数,圆柱体顶端的数值即为人口数;紫色圆柱体代表该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顶端的百分数就是具体的增长率。这幅图由于是配合活动中的题目提供的,所以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人口学公式,对图中和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可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多样的地域文化】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由于初中阶段对文化的了解还很浅薄,对文化复杂的概念体系也很难形成区别,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很简单,只是呈现一些文化实例,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感性的认识,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框题教材在进行人口的讲解的时候,提供了两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6.16):该图大体上展示了亚洲文明的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这里由于三地间的共同点相同,有利于得出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肯定结论。教材选用的三个文明发祥地都是分布在亚洲,在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分布着另外的一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可见,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其实都是分布在河流流域。这也充分提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

“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这幅图主要是通过文化现象来展示各地的文化,然后再辅以文字呈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形成人精于人类生产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了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文现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1,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

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一个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为了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差异,教材提供了“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6.18)。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读图6.18完成活动1,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图6.19是一幅的统计图表,目的是向学生说明亚洲各国不仅国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而且各国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给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给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个坐标系。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是读数据填图。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在这里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亚洲经济部分,主要是突出了亚洲的经济差异与亚洲的经济发展两方面。只有在正确认识了阻碍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后,才能正确认识亚洲经济后来发展的现实。教材在展示经济差异的形势变化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对典型国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果。

联系地址:山东省沂南县湖头中学 郭全其 电 话:13280569327 邮政编码:276302 邮 箱:gqq1965@126.com

第18篇: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优秀]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第七章

知识要点

第一节

1、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1、东南亚的复杂地形: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印度尼西亚欧大陆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3、东南亚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良港。

5、东南亚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气候高温多雨,适合种植水稻和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6、泰国——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印度尼西亚——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泰国、越南、缅甸——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南亚主要的石油输出国;马来西亚——锡矿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7、华人、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第三节 南亚

1、南亚因喜马拉雅山脉、苏莱曼山脉等高大山体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被称为“南亚次大陆”,也称“印巴次大陆”或“印度次大陆”。

2、南亚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恒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是一个岛国。

3、南亚的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

4、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属发展中国家,核技术较发达,是世界软件大国,掌握发射卫星技术。

1

5、南亚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祥地。恒河平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恒河被印度教视为“圣河”。 第四节

西来——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有“五海三洲”之称,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周边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霍尔木兹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冲。

2、西亚石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地区,波斯湾及其岸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沙特阿拉伯是世界储油量最丰富的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是重要的产油国。西亚所产石油主要输往西欧、北美、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第五节

日本——樱花之国

1、日本四大岛屿:北海道岛、本州岛(最大)、四国岛、九州岛。

2、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很不稳定,也有“火山国”之称。富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

3、日本大部分矿产资源都需要进口,经济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

4、为便于运进原料和输出产品,减少运费,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第一节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2

完成P3活动一 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 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 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 活动

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亚洲

第一节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一节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2课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

4

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亚洲

第一节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气候

一、亚洲气候类型:

1、分布最面积广泛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最典型的气候:季风性气候

3、主要的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一)特点:

1、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显著

3、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亚洲的人口与经济:

1、亚洲的分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六个分区。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数3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3、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6个):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4、亚洲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第二节 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5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ºN—10ºS,90ºE—140º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 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 “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6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 地理位置和范围

1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 10S——23.5N

2 范围: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 地形特征

1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第三节 喜马拉雅山之南—南亚(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疑点】南亚与南亚次大陆

【教学工具】南亚地形图,南亚景观图片,南亚政区图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同学们最熟悉的中国神话小说是哪一部?(西游记)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经过)为什么叫西天?(因为他们从西安出发一直西行,到天竺即现在的南亚一带去)他们取什么经?为什么到哪里去取经?(佛经,因为那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喜马拉雅山之南--南亚

(板书)

一、悠久的历史

(提问)历史课学过有关本地区的内容吗?你知道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第二种语言是什么吗?

(学生读书回答)

(提问)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导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领土之争)

(讲解)该地区宗教复杂。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观图片)

(承转)南亚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国家呢?

(板书)

一、南亚的范围

(提问)学生读图(南亚范围图)回答

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找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引到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克什米尔分属于印巴两国,其内容可以适当补充)。

7

(学生活动)在课本P18图中找到南亚的主要国家等相关信息。 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

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

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各离开了)

(承转)南亚的北部是山脉,其它地区地形如何?引导学生读南亚地形图,提问:

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个地形区的特征

(板书)

二、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

名 称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区

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国

孟加拉湾

印度河

中国西藏

干旱地区

印度克什米尔地区、

巴基斯坦

阿拉伯海

(课堂反馈练习)说出下列国家所在的地形区:

位于喜马拉雅山区的内陆国家?

印度河平原主要位于哪个国家

哪个国家占有恒河平原与德干高原大部分?

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上?

(学生回答) 【课后小结】

1、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西游记》片段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堂读图练习,了解南亚国家的组成、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南亚自然地理特征独特性,是因为位置的独特性。喜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两方面: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广泛的热带气候;对湿热空气的阻挡,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亚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南亚

一、南亚的范围

1、纬度位置:大致在10°N—30°N之间。

2、海陆位置:背山面海,北部是苏莱曼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面印度洋。

3、国家:共有7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

8

夫。

4、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不丹。

5、临海国与内陆国:除尼泊尔和不丹两国外,其他的都是临海国。

二、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大地形区:

北部---山地: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广阔的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

南部---高原: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见上表)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区

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国

孟加拉湾

印度河

中国西藏

干旱地区

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

阿拉伯海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三、印度的工农业

1、三大工业区:

A、东北部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

B、西海岸中部以孟买为中心的工业区。

C、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

2、主要农产品:

主要农产品有:黄麻、棉花、茶叶、花生等。

3、印度的软件产业、核技术和卫星技术。

四、民族、宗教与习俗

1、民族:人种非常复杂,被称为“民族大熔炉”和“人种博物馆”。

2、宗教: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

3、习俗:印度的恒河洗礼、印度神牛

4、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

补充材料:

南亞是指印度半島以及印度洋一帶的國家及地區。包括印度、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位于中印边境的锡金虽然现在被印度合并为一个邦,但是锡金原来的国王并不承认其合法性,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但在2004年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分析家认为这是中印关系改善的表现之一。

第四节 世界石油宝库――西亚(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条件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4、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重点]: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9

[新课导入]:由最近的关于西亚地区的新闻导入:西亚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使得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那么,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读图]:《西亚的国家》,确认西亚的范围: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本区主要的海峡?

4、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来,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

[归纳]:西亚位置极其特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讨论]:为何西亚阿拉伯半岛上没有河流?从纬度、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讨论]: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生产? [展示]: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枣椰树。 [提问]:这种自然条件下的居民情况如何? [读图]:《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语言分布图》、《世界宗教分布图》

[归纳]:西亚的居民和宗教非常复杂,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在宗教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因此有人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通称为“伊斯兰世界”,本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承转]:西亚一直是世界上一个不稳定的地区,近代以来大大小小发生了多次局部战争,比如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还有去年的伊拉克战争等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爆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个原因最为主要:一个是西亚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另一个原因在于本地区蕴藏的一种矿产极其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矿产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提问]:石油在大部分国家都有分布,为什么西亚的石油资源地位如此特殊呢?

[归纳]:西亚的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中间加工的环节少,成本自然低廉。

[读图]:《西亚石油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图》,讨论:

1、西亚石油输出的海上路线主要有几条?(3条)

2、目的地主要是哪些地区和国家?(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

3、各条路线都经过哪些重要的海洋、海峡、运河?

4、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的航线?如直接通过苏伊士运河比绕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近8000~10000千米?(苏伊士运河不能通过25万吨以上的油轮)

[拓展]: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西亚的石油储藏虽然丰富,但是也总会有开采完的时侯,到那时,会对产油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有人把产油国以石油出口为主的经济称为“泡沫经济”,认为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出路何在?如何使得国家继续发展呢?

[归纳]:

1、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

2、大力发展农牧业 [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讨论]

1、西亚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2、你知道发生在西亚地区的冲突有哪些?(P26)

3、西亚的宗教、民族有哪些?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一、“五海三洲”之地:

1、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二洋”之地:沟通两洋、联系三洲、五海之间的交通要道 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三洲:亚、非、欧

两洋:印度洋、大西洋

2、范围:阿拉伯半岛及波斯湾到地中海之间的区域

3、主要国家: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联酋、阿曼、也门、科威特、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伊朗、卡塔尔、巴林等

二、民族和宗教:

1、民族:阿拉伯

2、宗教:伊斯兰教

10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西亚的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中间加工的环节少,成本自然低廉。

2、海上输出路线、地区和国家 (1)、北美、欧洲路线 (2)、日本路线 (3)、澳大利亚路线

四、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原因:

1、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宗教背景

2、丰富的石油资源

3、重要的战略位置

第五节 樱花之国--日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知道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和农业、渔业现代化程度高,主要海港、主要工业区及领土组成,并能正确填图。

2.使学生正确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从而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

3.通过对日本工业分布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

1.领土组成,主要海港及主要工业区的空间分布。 2.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

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重点难点突破

学生读图、讨论、比较,自己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了东亚概述。东亚五国唯一的一个群岛国家是日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个战败国,战后经济衰退,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但是,只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到60年代末,就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是什么原因使它经济复苏这么快呢?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原因?

【板书】第五节

一、自然环境特征

【指导读图】读东亚地形图,读图要求:(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由哪几部分组成。(2)日本濒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的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黄海、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启发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启发引导】海岸线曲折,沿岸多优良港湾,找出著名港口神户和横滨 【板书】1.群岛国家,多港湾

【提问】读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图回答。 【转折过渡】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呢?

【指投影讲解】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故多火山、地震。日本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峰。日本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王国、地震之邦”。

【板书】2.多山,多火山、地震

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3.海洋性季风气候

【启发提问】日本山地多,且东西跨度小,年降水量又比较丰富,那河流会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

11

答。

【总结】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过渡】日本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而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 【指导读图】读图回答:

(1)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 (2)这些原料、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的?

(3)日本森林覆盖率达70%,为什么还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木材呢?

【归纳总结】日本大部分工业原料都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日本工业原料来源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个大洲均有。虽然日本森林覆盖率已经很高,但是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而大量进口木材。而我国与日本截然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本来才仅仅13.4%,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启发提问】面对矿产资源贫乏的不利条件,日本人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请同学们结合书上内容讨论一下。

(1)日本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2)日本是怎样发挥其优势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

二、发达的经济

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启发提问】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呢?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地位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日本经济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许多产品在国际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日本的原料和产品对国外市场依赖太强,不可避免地存在脆弱性。

【板书】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启发提问】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说说你所知道的从日本进口的商品有哪些?主要是什么种类的工业产品?--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主要是电子产品,另外还有钢材和其他工业产品,而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其实,日本最大的贸易国家是美国,其次才是亚洲和西欧。

【板书】3.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启发提问】日本的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又要销往国外,请同学们想一想,日本工业应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因为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良港多,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所以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板书】

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启发引导】日本工业过分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日本工业过分集中,不仅出现争公共设施、争水、争能源的现象,还会出现环境污染。日本过去曾出现过“水俣事件”、“骨痛病”等,我们应该以此为鉴。

【指导读图】在图上找出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并标注下来。

【启发引导】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城市附近是日本主要工业区。东京是日本的首都,请同学读书,了解东京概况。

【启发引导】由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带动了渔业的发展,日本的渔业发展水平如何呢,看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回答:(1)什么是寒、暖流?(2)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在哪个海域相汇?形成什么渔场世界著名?(3)除去自然条件外,日本渔业还依靠什么发展?--学生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一方面北海道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日本依靠发达的造船工业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建立强大的海洋捕捞船队和水产品养殖业,故而渔业发达。

【板书】

四、渔业发达 【启发提问】日本工业发达,农业发展如何呢?为什么日本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为了提高单产,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日本耕地少、地块小,故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他们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农业单产很高。

【启发引导】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请看书,举例说明。--学生回答。

【小结】其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应不断地吸取别人的经验,经过消化,为己所用,促进自己的发展。日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科教的经验,我们是不是应

12

该学习呢?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一衣带水的邻国

1、位置:亚洲的东部,处于中纬度地区,四周被太平洋、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东海环绕的岛国。

2、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个小岛组成。

3、人口:总人口数1.27亿,平均人口密度340人/平方千米。

4、文化:东西兼容。

二、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1、地形:多山地,少平原;河流短而急促。多火山地震,位置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

2、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 第二课时:

三、资源小国经济大国

(一)、国情:自然资源欠缺,人力资源丰富,科学技术水平高

(二)、结果:矿产资源需大量进口,工业产品畅销世界各地。

(三)、工业流程:进口原料-加工产品-出口工业产品

1、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外依赖性强,表现在大量进口原料,大量出品产品。

2、主要出口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汽车,电子产品、造船等。

3、主要的贸易对象:美国、西欧、亚洲等地区。

4、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神户和横滨

(四)、工业的分布:

“临海型”的工业布局,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 这样的分布原因:

1、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依靠进口,产品大部分依靠出口,通过海洋运输面向国际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2、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

3、沿海地带填海造陆,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

4、沿海工业、城市、人口集中,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

5、日本在沿海投资公共设施和交通线路,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条件。

(五)、日本交通的发展:高速铁路,海洋运输发达。青函隧道:世界上最的铁路隧道。 教后记: 日本这个国家学习内容比较多,对于领土部分学生掌握较好,自然地理内容较简单,经济部分学生理解的较差。

第八章

欧洲

第一节

“日落之地”——欧罗巴洲(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总结出欧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特点和地形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了解欧洲的地形特征,比较欧洲和非洲海岸线的曲折程度以及欧洲和亚洲的地形特征有不同;

3、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总结出欧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特点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教学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3

一、新课导入:从欧洲的名胜、文学等方面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秀丽风光和城市景色分布在什么地区? [讲述]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优美的风情录像都是欧洲的风情,在本区,还有许多令人留恋忘返的风景名胜,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欧洲的地理知识。按地理位置,本区习惯上又可分为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和中欧五部分。具体的划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

[投影] 展示“世界政区地图”,教师在图上指出本地区的范围。 [提问] 本区北、西、南三面各临什么海洋?指定学生在图上指出。

[小结] 本区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也就是说本区三面临海,一面背靠大陆,就好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

[板书]

1、亚欧大陆大半岛 (1)范围:亚欧大陆西部。 [投影] 展示欧洲地形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陆地面积处在哪两条纬线之间?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 本区绝大部分处在北纬35度~北纬70度之间。说明主要位于北温带,并决定了在气压带和风带中的位置——中纬西风带。

[活动] 指定学生在图上指出本区主要的半岛、岛屿、边缘海、内海和海湾。(教师说名称,学生指出。) [对比] 本区有这么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而非洲却很少,这说明两洲的海岸线有什么不同?对欧洲气候及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小结] 欧洲海岸线曲折,非洲海岸线平直。曲折的海岸线说明本区气候深受来自大西洋上温暖湿润气流的影响,同时沿海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与对外贸易。

[活动] 在图中找出位于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讨论它的重要性。 [板书] (3)海岸线十分曲折

[读图] 观察“欧洲西部地形”图投影片。

[提问] 本区主要有哪些地形种类?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小结] 指图说明本区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北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其中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以莱茵河为界。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北部、南部和东部,东部是乌拉尔山脉,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的阿尔卑斯山系,它的支脉延伸到南部的三大半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亚欧大陆的半岛

(一)位置

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在35°N—70°N之间,北温带为主,在东半球和北半球。

3、海陆位置:三面环海,北接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二)半岛、岛屿

1、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2、岛屿:不列颠群岛、冰岛、爱尔兰岛、撒丁岛、科西嘉岛。

(三)海岸线: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

1、内海: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注意里海不是海,而是咸水湖)

2、边缘海:北海、挪威海、巴伦支海。

3、海湾:比斯开湾、波的尼亚湾

4、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土耳其海峡。

二、平原广阔的大洲

1、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大洲。(P36图8.4和8.5)

1、主要平原:东欧平原、波德平原(莱茵河以东)、西欧平原(莱茵河以西)。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地区,占欧洲总面积的60%。

2、主要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南部阿尔卑斯山(年轻的褶皱山,勃朗峰是最高峰)和大高加索山、东部的乌拉尔山。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边缘地区。

3、地形特征:四周高,中间低。第二课时

三、暖湿的土地:

14

(一)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1.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最典型的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中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区。 2.温带大陆性气候:欧洲分布最广的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温差较大。 3.地中海气候:欧洲比较典型的气候,分布地中海沿岸地区。

(二)河流:河网较密,河流较短;多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湖

1、伏尔加河:全长3690千米,欧洲第一个长河,位于俄斯罗境内,由北向南注入里海。

2、多瑙河:全长2860千米,源于德国南部山地,向东流经9国(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是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

3、莱茵河:全长1320千米,欧洲最大的水上运输动脉,是欧洲的“黄金水道”。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北麓,注入北海。

四、政治地图的变化:

1、面积:1016万平方千米。

2、国家:43个(2000年初)。

3、德国的分合:

4、南斯拉夫解体:

第二节

欧洲西部(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

15

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05年“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200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一、综合实力雄厚的经济

(一)、范围、国家和面积

1、范围:东欧平原以西的地区。

2、国家:30多个。

3、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

4、袖珍小国:如梵帝岗等。

(二)、经济

1、欧洲西部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

2、农业在欧洲西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但生产力水平高。

3、欧洲西部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运输业居世界各洲之首。

(三)、欧洲联盟(EU)

1、成立时间:1957年。

2、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

3、成员国:25个

16

4、总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5、货币:欧元。

6、意义:

二、古典与现在交融的西方文化。

1、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2、欧洲西部的旅游业: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第三节

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俄罗斯(2课时)

一﹑课程标准:

认知目标 :

1﹑ 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

2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 ﹑民族﹑ 人口﹑ 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能力目标:

1﹑ 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用实例说明俄罗斯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4﹑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 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情感目标:

能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矿产分布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板书]一﹑传统的欧洲国家:

[活动一:读图训练] 读课本P44图8.17。 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2﹑找出北冰洋﹑ 黑海﹑里海﹑贝加尔湖 ﹑太平洋﹑ 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 ﹑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 蒙古 ﹑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 乌拉尔山﹑伏尔加河﹑ 叶尼塞河﹑勒拿河。

[活动二:读图理解]

1﹑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俄罗斯气候的特点。

[活动三:读图讨论] 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

[小结] 1﹑ 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 ﹑航空﹑内河﹑ 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板书]

二、地大物博的国家: [活动一:读图练习]

17

读P46图8.19, 找出库尔斯克铁矿﹑ 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田﹑西西伯利亚没气田、秋明油田﹑ 库兹巴斯煤矿,完成活动第1题。

[活动二:读图练习]

读P46图8.20,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

[活动三: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

工业产品

在世界上的位次

工业产品

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四位

发电量

第四位

煤炭

第四位

化肥

第五位

原油

第三位

天然气

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 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工业的发展特点:重工业发达,航天工业水平高,轻工业薄弱。

[活动四: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 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活动五: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 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另外,俄罗斯对东部亚洲部分的开发也并不重视。

[反馈练习]

1、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2、小论文: 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传统的欧洲国家:

1、纬度位置:北纬50~70度。

2、面积:1701.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3、地形:

(一)、三大地形区

(1)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2)主要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3)主要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 二)、地势特征:东高西低。

(三)、地形区分界线:

二河一山,即以勒拿河、叶尼塞河和乌拉尔山为分办界线,把俄罗斯的地形分成四大块。

4、河流湖泊:

(一)、河流: (1)、伏尔加河:欧洲第一长河,俄罗斯母亲河。 (2)、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

(二)、湖泊: (1)、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2)、里海: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最大的内陆河。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俄罗斯内陆,是俄罗斯的分布最广的气候。冬天寒冷而漫长,夏天凉爽而急促。

(2)寒带气候: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区。

(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俄罗斯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

6、主要城市:

18

(1)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最大的城市,人口867万,也是俄罗斯最大的交通枢纽。 (2)圣彼得堡: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重要港口。 第二课时:

二、地大物博的国家:

1、矿产资源的分布:

(1)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3)煤炭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4)发电量居世界第五位。

2、主要工业区:

(1)圣彼得堡工业区:以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化工等工业部门为主。 (2)莫斯科工业区:以机械、汽车、化工、纺织和食品工业部门为主。 (3)乌拉尔工业区:以钢铁、机械、化工、航天等工业部六为主。

(4)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钢铁、机械、化工、航天、有色金属等工业部门为主。

3、工业发展特点:重工业发达,航天工业水平高,轻工业薄弱。

4、交通状况:交通发达,但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5、亚欧大陆桥:

第九章

美洲

第一节

南北差异显著的大陆--美洲(2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名称各异的大陆

(一)、关于美洲

1、哥伦布与新大陆

2、美洲名称的由来

(二)、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位置西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北冰洋,南靠南极大陆。

(三)、划分:

1、按自然地理划分:以马拿马运河分界,美洲分为南美洲和北美洲。

2、按政治、经济地理划分:美洲可分为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其中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二、山系相连的大陆:

(一)、地形:北美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南美洲以平原地形为主,平原面积占60%。

1、主要山脉:

A、落基山脉:位于北美西部,南北纵列走向。麦金利山,海拔6194千米,是北美第一高峰;

B、安第斯山脉:全长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千米,是南美第一高峰。

C、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南部。

2、主要平原:

A、大平原:位于北美中部。 B、拉普拉塔平原:南美南部。

C、亚马孙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3、主要高原:

a、圭亚那高原,南美北部。

b、巴西高原: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二)、河流:

1、密西西比河:全长6262KM,位于北美南部,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

2、亚马孙河:全长6480KM,位于南美洲北部,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二长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3、巴拿马运河:全长81.3KM,水深13-15米,可通过7.6万吨的轮船,位于巴拿马国家境内,是南

19

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第二课时

(三)、气候:

A、北美洲主要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

1、温带大陆性气候:北美分布最广的气候

2、寒带气候:北美分布仅次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类型,两者都是北美的主要气候。

3、美国的灾害性天气:龙卷风。

B、南美洲主要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三、贫富悬殊的大陆:

(一)丰富的各种资源:

1、北美洲的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30%,沿岸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渔场面积的20%。

2、委内瑞拉的石油、巴西的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

3、智利的铜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美洲经济:

1、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是经济发达国家。

2、拉丁美洲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其中巴西和阿根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3、北美和拉丁美洲的

第二节 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20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最大的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查找相关材料,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白种人占75%,最多;拉美后裔占12.5%,黑种人占12.3%;亚裔点3.6%;其中华人约243万,占0.9%。)

5.情景教学。(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

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º-50º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

21

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气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于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

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最大的移民国家:

1、首都:华盛顿

2、地理位置:

A、海陆位置: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面墨西哥湾。 B、陆上邻国:北接加拿大,南与墨西哥接壤。

3、领土构成:共50个州,本土有48个州,外加两个海外州。另外还有一个哥伦比亚特区。

4、人种构成:最早生活在美国的土著是印第安人,现在最多的是白种人,此外还有黑种人,黄种人。美国是最大的移民国家。

5、语言: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原因:受地形影响。

7、河流湖泊: (1)、密西西比河:美国最大的河流,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 (2)、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属美国)、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完全位于美国境内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余四湖为美、加两国所有。

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一)、农业

1、农业人口:500万,占总人数的1.8%。

2、农业带的分布及成因:

3、农业生产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产量大。

美国第二课时 (二)、工业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林肯汽车,柯达胶卷,苹果电脑,戴尔电脑,AMD和Intel CPU,波音飞机,麦当劳,肯德鸡等。)

22

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引导: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军火等。)

3.结合课本P59“美国资源、工业城市分布图”,完成P59活动。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各工业城市的著名工业门类。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底特律:汽车。纽约:纺织、化工。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旧金山:电子。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西雅图:飞机。)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引导: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引导: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7.引导: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讨论]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1988—1996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 (3)预计到2001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 (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 板书: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二、能源消耗大国 1.创设情景。

(1)放录像:美国街头众多汽车的片段。 (2)提供美国进口石油的数量资料。

(3)展示美国东北部排放的废气,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借助材料,直观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2.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图。

引导: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展示“一些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图。

引导: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

观察图中所标数字,美国消耗的能源是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说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国的8.9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对世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国的7倍多。)

板书:排污大国。

5.引导:为什么说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是美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能力保护;美国也是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和排污大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美国政府应该有责任心,有措施,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23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二)、工业:

1、三大工业区:

A、东北部工业区: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 B、南部工业区:美国新兴的工业区,是石油、宇航基地。 C、西部工业区:美国的“阳光地带”,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主要工业部门: 底特律:汽车。 纽约:纺织,化工

休斯敦:石油,宇航,飞机 旧金山:电子

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 西雅图:飞机。

第三节

世界足球王国--巴西(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和形成过程; ◆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特征; ◆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特征、以及主要城市名称和分布地区; ◆知道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技能目标: ◆ 能根据地图相关信息分析巴西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征; ◆ 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 ◆ 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情感目标: ◆ 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 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 巴西经济特征和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 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和保护; ◆ 主要城市的分布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 ◆ 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地形对气候、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的影响; ◆ 如何对热带雨林合理开发利用?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拉丁美洲地形图》、《拉丁美洲气候图》、巴西轮廓图等。

引言:巴西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是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所以本节在初中地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一一讲读,显然有些八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引入了综艺节目的一些环节,再配以多媒体,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一、“联想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先后出示四个词语:“黄绿色”、“葡萄牙语”、“咖啡”、“雨林”,请学生联想四个词语均和哪一个国家有关。四个词语均反映了巴西最具特色的一面,让学生通过四个词语进行联想并作答,从而导入新课“巴西”。

然后,教师再提问:“列出的4个词语分别与巴西有什么联系?”“关于巴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还能加上哪些词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满怀好奇地开始本节的教学,整个导入轻松、愉快,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

每个国家的国旗都有深刻的寓意,而巴西国旗中的色彩、图案恰恰是巴西概况的缩略图,以此为切入点,使巴西概况一一落实在国旗上,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又丰富了课外知识。

24

教师展示巴西国旗和巴西地图,提问:“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概括巴西概况。

三、设置情境,对比巴西自然环境

教师转换角色,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分别游览(A)亚马孙平原和(B)巴西高原两地。生动形象的解说与精美的景观图片相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A地:“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00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

B地:“我们去的第二个地方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到处是茂盛的青草,草原上孤零零地长着几颗树,这种树委实奇特,树干中间粗大,两头很细,形似纺锤。这种树的大肚子树干里能容纳许多水,最多能贮存2吨多水份。草原上还有许多奇特的动物如大食蚁兽……”

然后教师提问:

(1)刚才我们一起游历了哪两个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珍奇的动植物资源? (2)亚马孙河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3)草原上的纺锤树为有如此奇特的外形?

(4)掠夺式的迁移农业和跨国公司的乱伐森林,使得雨林正在遭受破坏,这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害和后果?对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国情与资源:

1、地理位置:

大部份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地区。 2:主要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和热带草原气候(干湿两季明显)。

3、主要地形:

平原:亚马孙平原,占巴西陆地总面积的1/3。 高原:巴西高原,占巴西陆地总面积的2/3。

4、面积、人口与语言:

面积:851.4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排第五位。 人口:1.816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世界排名五位。

官方语言:葡萄牙语,原因:独立(1822年9月7日)以前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5、行政区划:共26个州及一个联邦区。首都:巴西利亚。 主要城市: (1)、圣保罗:全国最大的城市。 (2)、里约热内卢: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

6、主要河流:

亚马孙河:最大的河流,世界第二长河,仅次于尼罗河。 巴拉拿河:世界第五长河。

伊普泰水电站:在巴拉拿河上,为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共有,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50亿千瓦时。是世界第二大水力发电站,发电量仅次于三峡水电站。

7、经济状况: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属发展中国家。(1)、主要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2)、主要矿产:铁、金、铬、锰。

第三节

世界足球王国--巴西(第2课时)

雨林与环境

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巴西的北部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这是巴西最具价值的资源,它不仅是巴西的财富,也是全世界的财富。

25

全球雨林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亚巴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达65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480万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内。地球上大量的氧气,都是由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产生的。亚马孙雨林在调节地球大气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致力于亚马孙地区的开发。

毁林:a、为了兴建公路,伐木者把公路沿线的优良木材席卷而去; B、为了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牧场,人们把森林化为乌有;

C、垦荒的贫苦农民,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肆意砍倒树木,开荒种地。 引发的环境问题: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

这些问题不仅使巴西,而且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巴西政府正在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并开始付诸实践。

①是什么原因使巴西热带雨林逐年减少? ②贫苦农民烧荒种地,是否能变得富足和生活安定呢? ③大量热带森林被砍伐,会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哪些严重影响?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上海市民是不是不会受到危害?

④你认为巴西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雨林?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巴西热带雨林逐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大量砍伐,还有贫苦农民砍树烧荒后种植农作物,并且不断迁移重复烧荒垦植。

②贫苦农民烧荒种地是不能变得富足和生活安定的。因为几年后,作物就耗尽了土壤的养分。另外,土地失去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日益贫瘠,农民只好弃耕,迁移到别处。

③大量热带森林被砍伐使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气候会变得干燥;由于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减少,使气温升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日益贫瘠。上海市虽然远离巴西,但巴西热带森林遭到破坏,使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会导致极冰融化,海面上升,上海市有被淹没的危险。因此,巴西热带雨林的保护是涉及全球环境的大事。

④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二、雨林与环境:

(一)热带雨林对人类的奉献: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提供木材;

3、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4、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调节全球气候。

(二)人类对热带雨林破坏:

1、

毁林造田;

2、

修路建房采矿;

3、

森林火灾;

4、

过度砍伐。

(三)、热带雨林的破坏对人类的影响。

1、温室效应;

2、水土流失;

3、海平面升高;

4、物种减少等。

(四)如何保护热带雨林?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十章

非洲与大洋洲 “阳光灼热之地”--非洲

26

第一课时

一、非洲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

2、海陆位置: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3、地形:以山地和高原地形为主。(1)山地:阿特拉斯山脉, (2)高原:

A、埃塞俄比亚高原: B、东非高原: C、南非高原:

(3)盆地:刚果盆地

(4)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长的裂谷,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特点:“一大两多”。面积大,多火山,多湖泊。

4、气候:

A、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 B、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两边) C、热带沙漠气候(撒哈拉沙漠) D、地中海气候(非洲北部)

5、河流与湖泊:

A、尼罗河:全长6 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B、刚果河: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自东向西流大西洋。 C、乍得湖:

D、维多利亚湖:

6、热带草原动物:斑马、犀牛、长颈鹿、狮子、大象、河马、猩猩等。

二、“高”和“低”悬殊的人口和经济

(一)人口

1、人口总数:非洲人口约为8亿人,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2、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3、带来问题:

A、严重阻滞了了经济的发展。

B、导致环境的恶化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二)经济

1、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以初级商品为主。

2、经济落后原因: (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消耗了大量的经济。 (2)、长期受到殖民统治。

第2课时

二、“高”和“低”悬殊的人口和经济

(一)人口

1、人口总数:非洲人口约为8亿人,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2、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3、带来问题:

A、严重阻滞了了经济的发展。

B、导致环境的恶化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二)经济

1、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以初级商品为主。

2、经济落后原因: (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消耗了大量的经济。 (2)、长期受到殖民统治。

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埃及

1、地理位置:

27

位于非洲的东北部,陆地跨亚非两洲,属亚欧非交界地带。

2、埃及的地表特征:分布大片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960万平方千米,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因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极端干燥,年降水量不足100ML,温差大,多强风和沙暴,约为1/3人以游牧为生。

3、埃及主要的河流: A、尼罗河:

B、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千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运河收入成为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4、首都及人口: 首都:开罗。 人口:1577万。

5、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长绒棉)

6、悠久、灿烂的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古城堡、希腊罗马博物馆、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宫、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国王谷、阿斯旺水坝等。旅游收入是埃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侨汇、运河和旅游四项收入。 货币名称:埃及镑。

分析课本P77页的埃及旅游资料图片。 课堂小结:按板书进行小结。

第二节

黑种人的故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一张“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端详一下这个小朋友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等。

[教师]之所以我们和这个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显示]地图“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问]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填图]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一个大岛、一个海湾,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填图]一个半岛是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是马拉加斯加岛、一个海湾是几内亚湾。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填图]在板图中填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28

[教师提示]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雨林气候中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承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和我们的新朋友一起生活在哪里。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上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先介绍大家。) [学生]分别介绍斑马、角马、长颈鹿、狮子等野生动物。

[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

[提问]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上面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个小朋友的家乡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

[学生]讨论

[学生]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承转]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课前请同学先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上请他们来介绍。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介绍]就非洲的鼓文化、舞文化、雕刻文化、编织文化进行介绍。

[提问]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别(出示亚洲和非洲雕塑图片),这些差别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课下讨论,和美术老师交换意见。

[提问]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我们的小朋友美丽富饶的家乡,他们那里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图。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为“单一商品经济”。辅导读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

[学生]以某种商品出口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 [板书]单一商品经济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工作资料,并参加讨论)

[活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学习小组内的3—4人代表其他国家;学习小组内的1—2人代表加纳。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各小组汇报(略)

[引申]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讲述]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讨论](略)

29

[提问]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办法。

[学生]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形成OPC一样的资源输出组织,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的种植,解决粮食问题。

[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来源:学科网ZXXK] [承转]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板书]人口、资源、环境

[提问]请大家把非洲发展中的上述环节填入图中。

[引导]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

[讨论]每个小组把提出的建议作提纲纪录。 [引申]请把你们小组的建议,按最重要(1条)、次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块中,并思考理由。

[学生]讨论(略)

[小结]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来源:学&科&网]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概况[来源

1、位置范围和组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地形

-- 以高原为主

3、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几内亚湾)

热带草原

干季

草原枯萎

湿季

草原茂盛

热带沙漠

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4、人口与人种

主要以黑种人为主

分布

文化

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什么叫单一商品经济? 后果 解决方法

第三节

大洋中的陆地--大洋洲(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澳大利亚稀有动物的特点,理解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2.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的影响。3.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产品在世界的地位;记住主要的农、矿业产品;农牧业的分布规律。理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含义。

4.了解澳大利亚城市及人口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知道澳大利亚的著名城市。 5.了解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特征及其分布,知道“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含义。 6.了解工矿业及服务业在澳大利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提高读图能力,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2.通过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经济活动的关系。情感目标

1.通过对澳大利亚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30

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直接导入:在世界地图上,澳大利亚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汪洋上,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被南回归线穿过,被两个大洋包围。说起澳大利亚,它也有着浓重的殖民色彩,它曾经是英属殖民地,我们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国旗图案上就能看出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件展示两国国旗)

关于这段历史,同学们可以登录Baidu网站,通过搜索关键词“澳大利亚的殖民统治”来了解这段历史。(这样突破了课堂局限性,给学生构建起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同时锻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件展示国徽图片:

观察:澳大利亚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同学们认识他们吗?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播放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 4.探讨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板书)

试用大陆漂移的假说,分析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而南极生物很少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

5.说到澳大利亚的动物,不得不提澳大利亚的羊。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现在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羊特别多,因此称澳大利亚为(板书)。

其实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并没有羊,这些羊都是殖民者随船带来的移民羊,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上澳大利亚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绵羊数量迅速增加,经过不断改良培育成的美利奴新种细毛羊,产毛量高、毛质细长柔软。

(1)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P7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然后对照P75“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探讨:

师:其实,澳大利亚不仅羊养得好,其他的农牧业部门也十分发达。下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板书: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师:请同学们看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并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不过,我们同时注意到在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分布图上,有一些地方没有任何农业带,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书上专门为我们设计了一个活动,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解决活动中提及的问题来寻找上面问题的答案吧! 组织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1是要求学生从地形的特征来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合理性;问题2是在要求学生了解澳大利亚基本气候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出气候对农牧业产生的具体影响;问题3是将地形和气候结合起来,说明对农牧业的影响是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问题4是通过对澳大利亚人充分利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来发展农牧业的分析,认识澳大利亚人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聪明才智。

展示课件,共同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地形、气候等对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影响,及其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分布。

提示: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资源、植被等方面分析。(每一小组选择一个要素分析。)

6.各组代表发言。

完成课件练习题。知道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他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明确澳大利亚养羊业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

提问:读“澳大利亚地形图”,说说东、中、西部地形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海拔

31

分别是多少?

师:读图澳大利亚最长的河流──墨累河。 提问:说出本区所处温度带? 生:热带、亚热带、温带。

师: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出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是什么气候? 生: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

师: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候干旱,形成草原和沙漠;东北沿海全年高温多雨,为原始的热带雨林;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平均人口密度仅为中国的1/45,因而,广大的土地资源可以被用来开发为农牧业用地。人们在长期的实际生产中,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农牧业的高度机械化,开辟大规模的农场等等,以此来减少劳动力的消耗,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但由于澳大利亚地理条件中地形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在澳大利亚西部高原广阔的地区分布了大面积的沙漠,没有办法发展农牧业,形成一个大面积的农业空白区域;而在东南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条件好,既有利于小麦的种植又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形成了绵羊和小麦的混合经营带;东北沿海地区和东、西部的山岭地区,由于地形或气候相对干燥,只能形成粗放的牧业区;东南地区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有一区域为牧业和经济作物混合带,也是由于此处正是东部大分水岭末段的缘故。

[板书设计]

一、陆地面积最小的大洲

1、纬度位置:大致在东红1100至西经1400之间,跨东西两半球。

2、海陆位置:介于“两洋四洲”之间,即位于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西濒印度洋,东和北临太平洋。

3、面积:897万平方千米,面积最小的一个大洲。

4、主要岛屿:

A、新几内亚岛;B、塔斯马尼亚岛;C、新西兰南北二岛;

5、

三大群岛:

A、波利尼西亚群岛;B、密克罗尼西亚群岛;C、美拉尼西亚群岛。

二、袋鼠之国――澳大利亚

1、地理位置: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2、领土构成: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一些岛屿组成。

3、面积:769万平方千米,占大洋洲的大部份。

4、特有动物:有袋鼠、考拉(树熊)、鸭嘴兽等。

(一)、自然环境特点:

1、三大地形区:

A、东部山地;B、中部平原;C、西部高原;

2、大自流盆地: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地区。

3、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地中海气候; E、亚热带湿润气候;F、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分布特征:总体上呈向西开口的半球状分布。

第二课时

师:在复习前知的基础上导入,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继续研究。

板书: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你们知道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什么矿产吗? 生:(略)

师: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 生:为什么?

师: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其中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煤、铁等等,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二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很快,尤以采矿、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工矿业的出口收入已超过农牧业,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

32

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板书: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师:到20世纪7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你们知道哪些部门是服务性行业吗? 生:(略)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很快,迅速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展示澳大利亚风情图片) 板书: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英国移民首先到达这里,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随后,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2.气候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上澳大利亚气候图,(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讨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教师:在了解地形和气候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有利条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地势平坦、气候适宜、草原辽阔、饮水丰富、无野生肉食动物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

[展示幻灯片(6)自动剪羊毛图片、机械化耕作的农场的图片],指出澳大利亚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 教师:澳大利亚不仅有发展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学生:阅读书上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起工业。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找出铁矿石的地区分布。

教师:介绍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特点: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 学生:阅读书后资料,说说澳大利亚在发展采矿业方面的资源储量优势。 教师:由于矿产储量大,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主要的矿产品出口国,介绍主要出口矿产品及销往国家。 教师: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二)、人类活动及产业特点:

1、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见P84图10.35)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主要城市: (1)、首都:堪培拉 (2)、悉尼:最大的工业港口城市。 (3)、墨尔本:全国第二城市。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南北两极地图。能运用地图说明两极地理位置的特点,能在南极洲的空白图上填注三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名称,从中培养学生运用极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冰雪覆盖的高原,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磷虾、企鹅等自然资源。

3、使学生理解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宝地,理解人类和我国对南极洲科学考察情况及和平利用南极洲的主张,培养学生爱科学、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5、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2、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33

3、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极地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出示地球仪,直接导入新课。

〔提问〕看地球仪的南部,有一片涂着白色的区域,它的名称叫什么?(答南极大陆或南极洲均可)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

板书设计:

一、因纽特人的家:

1、范围:北极圈以北的陆地和海洋。

2、居民: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3、动物:北极熊、海象、海豹、北极狐、鲸等。

二、冰雪大陆:

1、范围:包括南极大陆及周围的海洋和岛屿。

2、气候特征:酷寒、狂风、降水少。

3、中国的考察站: (1)、长城站:1984年建站,位于南纬62度,西经60度,西半球。 (2)、中山站:1989年建站,位于南纬68度,东经74度,东半球。

第二课时:

4、地势: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大洲,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5、南极的矿产资源:

铁、煤、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6、南极的动物:

企鹅、鲸鱼、海豹、贼鸥、信天翁、磷虾等。

7、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及保护

34

第19篇: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计划

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计划

为了在短暂的复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复习得轻松,有效、有序,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老师主要起引导学生去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不能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背诵课本表面的知识,复习课是更高层次的新授课,不仅复习知识,还应串联知识,归纳知识,整合知识,加深内涵的理解。

二、注重学法指导,总结解题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做读图分析题,有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好做题方法,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最终还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提高学生看图分析的能力和解题方法。

三、精讲典型例题,培养创新思维

以往我们上复习课时经常使用练习卷,采用学生练——老师讲的方式进行,不自觉的陷入题海战。结果是学生喊累,老师着急,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这次我们采取各章突破综合复习练习的方法;并且可用少数的几个典型的习题,例如气候类型的分析,组织学生分析该题主要考点、讨论解题方法,还可让学生自己围绕该题进行相互出题和解题,然后引导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由于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所以任务很重,希望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每个人都能较上学期有个明显提高!

第20篇:七年级地理复习下册

七年级地理复习下册

中东地区从二战以来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该地区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是指亚洲欧洲 和非洲。五海是指地中海 黑海 里海 红海和阿拉伯海(p52图8.4)。中东是世界目前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东主要的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伊朗、伊拉克。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运河之战、石油之战、淡水之战、宗教之战、领土之战是导致中东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欧洲西部 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也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欧洲是海岸线最曲折的一个洲,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洲。本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5个成员国。 。该地区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以制造业为主。欧洲人饮食结构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草场广布,牧草多汁所以畜牧业发达。欧洲西部的人们把牧草被称为“绿色的金子”。在英国畜牧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0%以上,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欧洲西部旅游业繁荣,伦敦塔桥 荷兰风车巴黎艾菲尔铁塔 西班牙斗牛 意大利地中海阳光沙滩 雅典神庙 阿尔卑斯山滑雪 是欧洲著名的旅游景点。欧洲西部的国家有:英、法、德、意大利、希腊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以黑人为主,所以被称为“黑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给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撒哈拉阴暗的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该地区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很突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地,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场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该区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看并背诵(p72活动题

2、3)。非洲南部的好望角。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他是独自占据一个大洲的国家。特有的动物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在国徽上的动物是袋鼠和鸸鹋。澳大利亚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是因为大陆漂移大洋洲远离其他大陆生物没有天敌,加之气候适宜动物生长。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同时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因为羊多和矿多,同时矿产主要用于出口。澳大利亚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气候图P76记住气候分布,矿产和城市图P77记住三个大城市位置.。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澳大利亚的一大岛是塔斯马尼亚岛

美国首都华盛顿,华人主要分布在旧金山,纽约和洛山矶等城市,华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印第安人使美国的土著居民。美国有两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白人比重为84%大都是来自欧洲移民的后裔。美国有世界上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国,农业发展实现了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如:乳蓄带(位于五大湖区)、小麦区、玉米带。看并背诵(p84活动题

3、p85图

9、9)。美国主要的工业区:a、东北部工业区,以纽约、匹兹堡、底特律为中心。b、南部工业区,以休斯顿为中心。c、西部工业区,以旧金山为中心。汽车城—底特律。位于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世界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巴西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世界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有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它是由亚马孙河冲击而成。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有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伊塔比拉露天铁矿是巴西最大的铁矿,伊泰普水电站是巴西和乌拉圭合建的水电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咖啡,甘蔗,柑橘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热带雨林的作用:

1、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2、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3、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4、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5、提供木材。

6、调节全球气候。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亚的原因:

1、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

2、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两极地区就是指南(北)纬66。5°以南(北)的广大地区。北极地区被亚欧北美三大洲环绕。南极洲周围的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极是全球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大陆,冰层有2000多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同时又有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南极有企鹅,北极有北极熊。从南极点朝任何一个方向走都是相北走,从北极点朝任何一个方向走都是向南走。科考人员去两极是因为:极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大量的固态淡水资源,有无数的海洋生物,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我国也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2月14日)和中山站(1989年2月26日),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了《南极条约》。南极地区气候特点:寒冷,风大,降水少.。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大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与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同时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大洲。位于东半球。亚洲的地形特点是中高周低。发源于中部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亚洲有世界最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亚洲气候特点:

1、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降水多,反之降水少。亚洲人口最多。有六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按人口多少给各大洲的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照自然增长率为非洲>南美洲>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欧洲。文明发源地与河流关系:华夏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阿拉伯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玛雅文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除日本以外都是发展中国家。但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

日本被称为火山地震博物馆,是一个岛国,首都东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其中本州岛面积最大。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联系十分有利。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它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日本是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同时日本把眼光瞄向国外原因: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个资源小国。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具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的国家,除了老挝是内陆国外,其他都是临海国或岛国。东南亚有世界交通“十字路口之称”。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的通道。日本称马六甲海峡是“海上生命线”。东南亚种植业以水稻为主,自然原因是高温多雨。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东南亚是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方。新加坡华人占77%,马来西亚华人占25%。中南半岛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东南半岛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和三角洲。,中南半岛流经的主要河流是湄公河

缅甸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 柬埔寨---吴哥窟越南----下龙湾 新加坡---花园城市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节多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印度的矿产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盛产黄麻,是印度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俄罗斯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欧洲部分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中央。看并背诵(p42活动题1)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俄罗斯的铁路在欧洲部分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比较稀,有横跨亚欧的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从俄罗斯的海参威到荷兰的鹿特丹。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而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薄弱。。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首都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