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人口与环境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06:5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口与环境教案

《情系环保》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1.出示浦江县一些优美的环境照片,并之前提出问题: (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美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2.出示浦江县一些脏、乱、差的环境照片。提出问题:

(1)你看了这组照片后说一说不好在哪里?对人类有什么坏处? (2)这种环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 3.小结:

刚才同学们对二组环境照片都谈了看法。总的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二、明理提高

1.你能否说一说破坏环境的因素和造成的后果呢?举例说明。 2.学生谈谈之外,教师说。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

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内蒙古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

这都是我们人类所造成的,那我们同学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生活中的环境污染? 3.学生画画,然后展示。 4.请看小品:大自然打官司。

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自然、宇宙庭长、太阳法官、人类代表。大自然来到法庭控告人类对它的健康越来越不重视,使得森林资源减少,海洋生物受到危害,环境受到重大污染。人类代表辩护。宇宙庭长和太阳法官合议,宇宙庭长宣布大自然的控诉,人类代表的辩词都是事实,判决人类要尽力保护大自然,各国都要严格制定环境保护法,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

5.问:你们知道世界环境日的时间吗?(6月5日)世界水日呢?(3月22日)

三、政府举措

1.从1996—2010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要出台《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向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宣战。

2.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四、自觉倡议

我们班同学在争挂“绿色环保章”,争当“环保小卫士”。请一位同学朗读。

1)随手关闭水龙头,因为一个滴水龙头每天流掉20升水,每年流掉7000多升水。一吨水可以发电10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二个月。一吨水可以织布200米,能做80套校服。一吨水可炼150公斤钢。 2)少吃品香糖。因为口香糖的残迹十分难消除,对环境污染大。 3)买菜购物多用布袋。因为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4)不乱扔废弃物。

5)每年为我们的家园种植3—5棵树。 6)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7)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因为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纸,减少35%的水污染。 8)不吃野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9)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

五、环保憧憬

1.学生为“绿色环保”说一句心里话。 2.合唱《歌声与微笑》

《农药带给我们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反思过度使用农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农药对环境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并掌握避免农药危害的方法。

3.能够自觉农药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宣传,提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

搜集使用农药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农药伤害的方法。 活动过程:

导入:学生阅读课本P1页的材料 ——除草剂杀死稻苗

师:既然农药给我们造成了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农药的使用价值。 一.农药使用价值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用农药?

活动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情况,列举农药可以提高粮食果品的产量,可以大量减轻农民捕捉害虫的劳动强度等相关的实例,认识使用农药的益处。 二.农药的危害

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利用农药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哪些

危害知道人们起初利用农药只考虑到它对人们有利的一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三.解决办法

前面我们已经对农药的作用和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呢?

组织学生讨论,调查。寻求解决办法。

要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那么,如果正确使用农药呢?(结合P2页图片) 具体办法是: 第一,使用农药是为了杀灭损害农作物的害虫,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连接食物链的作用,少量害虫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具有赫积极的作用。着就不需要把害虫赶尽杀绝,没必要对作物使用农药。

第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要适量使用农药,用最少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喷洒出去的弄个要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使用了农药的蔬菜瓜果,我们在进食时英怎样正确操作,以减少农药对我们的伤害?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向光知识,并以实际行动来做好环保小卫士。 2.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

《吸烟的危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吸烟对人体有那些危害。

2、引导学生不吸烟,并能主动劝说身边吸烟者自觉戒烟。教学重难点:

怎样做到自觉不吸烟,宣传吸烟对人体危害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出示一组吸烟带来的危害图片。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吸烟所带来的危害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吸烟危害健康已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部分,都比较娇嫩,尤其不能吸烟。

2、板书课题:吸烟的危害

二、讲解新课

1、出示挂图:我们先来看看身边豆油有哪些吸烟的危害。

2、读课文

2、

3、4自然段并指名回答,吸烟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1)引起尼古丁慢性中毒: (2)引起肺癌:

(3)浪费金钱,牙黄口臭: 学生讨论回答

3、再读课文第四段,重点了解世界为宣传戒烟工作所做的努力。

4、学生自主讨论内化。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商店不出售香烟,不做香烟广告

三、总结:自觉维护环境,杜绝吸烟环境。

四、作业练习:

1、吸烟对人体造成那些危害?

2、你准备怎样劝他人戒烟?

《人口与环境》教案

一、教学总目标:

1、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和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措施:

1、精心准备,不断控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四、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立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的资料,使人口与环境得到平衡发展。

《人口与环境》教学教案

宝国老初级中学

推荐第2篇: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社会环境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3、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主备教师:顾素芳 教学过程:

一、明理提高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内蒙古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

二、政府举措

1.从1996—2010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要出台《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

2.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三、自觉倡议

1、随手关闭水龙头,因为一个滴水龙头每天流掉20升水,每年流掉7000多升水。一吨水可以发电10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二个月。一吨水可以织布200米,能做80套校服。一吨水可炼150公斤钢。

2、少吃品香糖。因为口香糖的残迹十分难消除,对环境污染大。

3、买菜购物多用布袋。因为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4、不乱扔废弃物。

5、每年为我们的家园种植3—5棵树。

6、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7、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因为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纸,减少35%的水污染。

8、不吃野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9、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

推荐第3篇: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案 教案设计 鲁山县二十五中 董平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赏歌曲。

2、展示资料:在2007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代表及委员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表示了高度关注。随着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我国超过3000万少年儿童面临着令人担忧的成长环境。他们孤独,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环境中成长!

同学们,你身边有没有留守在家的少年儿童?为什么留守在家的少年儿童多达3000多万?本节我们将探讨与此相关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

模块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创设问题,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有哪些方面? (2)什么是人口迁移?

(3)去桂林旅游、去商店购物是人口迁移吗? (4)人口迁移可分为哪些类型?

2、学生自学教材,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教师作激励性评价。

3、学生练习,分组讨论,看哪些是人口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哪些是国际迁移,推选代表回答,教师激励性评价。

1 (过渡)人口为什么要迁移? 模块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展示图片,结合教材第

一、二自然段,学生观察分析,理解人口迁移的 \"推拉理论\"。

2、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四方面分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阅读材料\"迁移为了旱灾\",

学生讨论引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2)学生讨论: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

学生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回答: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3)、启发学生了解主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有--气候、水、土壤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

(4)展示图片: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学生探究回答。引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

(5)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贵州省的外出务工农民\"和\"涌至广东打工的流动人口\"的对比,进行对话活动:

甲方--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更有利:乙方--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更有利。 学生活动,教师激励评价,师生归纳小结。

(4)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5)除以上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等引起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因素?

学生回答:战争--政治因素。

指导学生学习: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政治中心的改革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6)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引起人口迁移。 学生自主学习:

① 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

A、美国是中国人向海外留学的首选地 ,在美国就读的中国移民数量非常可观。

B、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 C、老刘到广州去和儿子一起居住 学生回答。

三、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四、巩固练习,学生抢答。

五、课外社会调查: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源,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推荐第4篇: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

现在,人口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紧张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欢迎阅读。

人口与环境教育教案

1.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问关系的能力。

3.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本课重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本课难点。

教师:收集我国资源国情资料,思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危害。

学生:查阅资料。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地球一一她是孕育世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她是保护这些生命得以成长的本源;她蕴藏着一切现代文明;她象征着我们最本质的财富。地球一一她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希望,是我们世代延续的生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小结:要善待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二、教育活动

活动一: 世界地球日 的来历

板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们共同的家园

你知道 世界地球日 的来历吗?你了解现在地球的处境吗?

思考举例:

(1)人们迫于生存毁林开荒,乱采滥伐,破坏植被等;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4)根据前面提供的材料,地球的命运应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人类的觉醒,爱护地球,共同创造美好家园;一种是任现状恶化下去,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的空间。

原因: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板书: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活动二:开动脑筋,描绘明天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着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板书: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环境、资源问题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其实质都是发展问题。在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们的共识。

板书: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出示材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请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这次讨论会写出主题发言要点。

小结: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实现人与自然相处和谐,就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那么,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一下,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1.我国的资源国情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口、环境、资源问题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荐第5篇:人口与环境

A rise in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having seriou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set up a colony on the Moon.Others argue that the cost would be far too great and other solutions should be sought.

What is your opinion?

The environment is, of course, under serious threat, but the extent to which population growth is responsible may not be as great as some people claim.In fact there are man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growth in big cities, pollution from traffic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e destruction of rainforest that probably play a bigger role.It is questionable, therefore, how far a colony on the Moon would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threat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 i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ainforests with an area the size of Europe disappearing every year.And this is largely due to large companies in their pursuit of profit.Indeed, whilst international logging companies claim to use on average 10 percent of the species of trees that make up the rainforest, that 10 percent of species constitute about 90 percent of the volume.

Naturally, i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as not as large, the demand for wood would be considerably reduced, which would support setting up a colony on the Moon.But even if the colony was set up how many people in reality, would relocate? Even if the number ran into tens of thousands the actual effect on the world’s population would be minimal.Indeed, we only need to consider how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during the two world wars, which ran into millions, to support this claim.Instead, the cost should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economies.

Take, for instance, the growth of big cities that consume land at an enormous rate, and that rely on transport and eential services that devastate the environment.If people were to revert to living in small semi self-contained communities, many of the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big cities could be avoided.It would even be beneficial for the economy because it w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family run businees.

At the end of the day, to claim that setting up a colony on the Moon would help to solve the iu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to close our eyes to the causes of the damage.In short, it could potentially turn out to be a very costly exercise with few real benefits.(364 words)

推荐第6篇: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

说到一个家庭生几个孩子最为合适这个话题,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和看法。撇开客观条件,从家庭的角度来回答,我想大多数人都希望家里多几个孩子,热闹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益。但是从社会的角度,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是适合的。

在论述一个家庭一个孩子适合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吧!20世纪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人类也处在重重矛盾之中,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的小范围发展成地区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了,显然其影响也更广泛更深远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以下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它会引起两极冰川的融化,会带来频繁的暴风雨,会导致生物物种的减少,更会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受淹。

(二)臭氧层破坏。它将增高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使人类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它还会严重地破坏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每年还有10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被毁坏

(四):酸雨蔓延。它会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建筑物及名胜古迹遭受破坏。

(五):森林锐减。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六):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的贫困化。

(七):资源短缺。

(八)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涝灾害,构成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水危机。

(九):大气污染肆虐。引起众多疾病

(十):固体废弃物成灾

上述众多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这是涉及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挑战。人类遇到如此多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不断累积而成的。

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森林、草原,能源需求,城市环境,水资源需求都有着负面的影响,人口增长势必会使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成比例增加。势必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特别会使城市污染更为严重。交通拥挤、噪声、用水和住房紧张、垃圾增加、绿地面积减少,最终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危及人类健康。

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对人类的继续生存繁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选择优生优育,巨大的人口压力会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做好优生优育既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未来社会整个民资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应该要坚持做好优生优育,为子孙后代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推荐第7篇: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与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在讨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引入。生态系统中由于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达到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失去了自动调整的能力而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位置,是生态系统中最有智慧、最能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对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带来什么影响?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请学生分析人类对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正确认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地球是它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各种生物在地球上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和可能性,人类应该很好地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人类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人类必须考虑自己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必将影响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近年来,中外电影界拍摄了一些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电影,如《侏罗纪公园》、《与狼共舞》、《横冲直撞》等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类如何与其它生物共存,告诉我们人类在采取一些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电影资料于教学过程中。

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通过多年广泛的宣传教育,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的政策。但是,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意义是什么,需要在本小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物学角度,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这一方面在前面已经说明;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者资料查询,了解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在国家目前的经济水平上,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对人口质量带来什么影响。通过以上学习,正确认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包括有关的数字、挂图、录像等供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查询方法:

(1)到有关单位,如国家、市、区计生委了解情况。(2)查找有关书刊、报纸、环境公报、人口公报。(3)计算机检索,输入关键词,可获得相应的资料。查询内容:

(1)中国人口数量的有关资料以及世界人口状况。

(2)中国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以及世界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

(3)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4)人口数量与住房、交通、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关系。2.复习上一节课,引入新课:

利用池塘生态系统教学挂图提问:在这个池塘中,若饲养的鱼过多,池塘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若鱼类过多,鱼呼吸消耗水中的氧气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最终危及鱼类自身的生存。所以,鱼类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生物相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小节讨论的主题就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3.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的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是怎样形成的?根据教材P.156图V-18(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l)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这个示意图只记录到1989年,1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是多少?

(3)结合教材P.156图V-18(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看这张表,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年来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4)在查询资料中,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何?

小结: 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 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千万以上。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提问: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6.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讨论:(1)人口数量与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升学、就业等关系。(2)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的无限制的增加会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7.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1)怎样解决人口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控制人口数量?(3)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有哪些?(4)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是什么?(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结:当今有四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无法解决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增长对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应该、同时也能做到控制中国的人口增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小资料

1.历史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1986年 环境和和平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同分享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2.世界一些国家和中国耕地面积:

3.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量却居世界第172位,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48。

我国的城市供水不足问题日益严重,缺水城市近300座,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每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约356亿吨,并逐年增加,江、河、湖污染严重并呈加重的趋势。

50%的地下水被污染; 40%的水源已经不能饮用。

推荐第8篇:人口与环境

第一章

地球环境与人类发展

1、“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地方病

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2)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对废弃物处理的不妥,以及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 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问题:

A 生态的破坏①森林植被破坏;②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环境地质问题⑤生物物种的消灭。

B 环境的污染 ①大气区域性污染;②水源与江河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土地污染(废弃物);⑤全球性污染

第二章

大气污染环境

一、大气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臭氧层,

3、中间层

4、热成层(暖层、电离层)

5、逸散层

二、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1、来源:

天然源

人为源

2、污染物:

(1)气溶胶状污染物(粒状)

①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m以下,其中多数在10 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②飘尘(可吸入粒子(IP)) D<10

m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

③降尘

D>30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可在短时间内降到地面的。 烟尘的作用:1)凝结核

2)吸收太阳辐射

3)降低能见度

4)影响植物体生长 飘尘(可吸入粒子(IP))

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 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2)气状污染物 ① 含硫化合物

主要指SO2和SO

3、H2S

湿度大的情况下,含硫化合物最终被氧化形成硫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

二氧化硫破坏植物的叶绿素,使植物脱水坏死。

在适当条件下和飘尘结合在一起,或与水汽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硫酸雾,硫酸雾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以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导致死亡。 ② 氮的氧化物

NOX是NO、NO

2、N2O、NO

3、

三、大气污染类型

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

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温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当属1952年12月N2O

4、N2O5等的总称,造成大气污染的NOX最主要是NO和NO2。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以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氮氧化物危害:

1)氮氧化物可以转化为硝酸,是形成酸雨主要物质之一

2)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 3)是消耗臭氧的重要因子

4)NO2对人有生理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城市居民产生急性呼吸道病变的一种原因

③ 碳的氧化物

指CO和CO2。 CO主要是由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阻碍体内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导致死亡。

CO2是一种无毒的气体,是大气中的 “正常”成分,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呼吸和化石燃料等的燃烧。目前,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升高,每年上升0.4%。由于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升温,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形成全球气候变化。

④ 碳氢化合物(HC)

HC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主要指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它们主要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碳氢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植物分解,人为产生的量很小,但它们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

⑤ 含卤素化合物

主要指一些氟氯烃类物质,它们主要破坏臭氧层,引起温室效应

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SO2烟雾中毒事件。

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一次污染物主要为NOX和HC、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为O

3、醛类、酮类、过气乙酸硝酸脂。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热带、亚热带、8~9月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氧化剂是臭氧、硝酸、醛类、酮类和及氧乙酰基硝酸酯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中80%是臭氧,

酸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降水中溶入其它酸性物质,从而使其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水。

酸雨的形成: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是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x通过氧化反应(气相或液相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酸雨影响与危害:

(1)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

(2)对人体健康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3)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2- 3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一、气象因素

1、温度层结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用曲线表示,称为温度层结曲线,如图有几种情况: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气温不随高度变化,为等温层结。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称为逆温,

2、调整能源结构战略,改变供热方式

⑴城市燃气化是防治煤烟型污染的重要途径。

⑵集中供热较分散供热可节煤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逆温

①定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②分类:根据逆温的生成过程,分为五类:

辐射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 (a) 正常温度层结

(b) 逆温开始生成,随地面辐射增强,迅速冷却,逐渐向上发展 (c) 辐射达到最强时为黎明前

(d) 日出后,地面增温,空气自下而上增温,逆温逐渐消失

(e) 上午10时左右,逆温消失

这种逆温冬季最强,中纬度地区可达200~300m

2、影响大气污染的下垫面因素 动力效应:地形地物

热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3)城市热岛效应 §2-5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通过三个途径侵入人体:①直接呼吸;②附于食物或溶解于水,随饮食、饮水侵入;③接触和刺激皮肤进入

三、大气污染对器物的损害 玷污性损害和化学性损害

玷污性损害是污染物颗粒落到器物上,有的可以冲洗掉,有的则很难除掉,如煤焦油等。

化学性损害是由于污染物的化学作用,造成了器物的腐蚀变质对物品影响严重的污染物有SO

2、H2S、O3和附有刺激性、腐蚀性物质的颗粒物等 §2-6 保护人类共同的蓝天

一、综合防治措施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38~40%。

⑶发展民用型煤。

3、控制流动源污染:汽车尾气的治理

4、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生物净化能力

二、控制技术

1、消烟除尘

1)干式机械除尘:重力沉降器、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

2)湿式除尘:喷淋塔、水膜式除尘器等

3)过滤式除尘:袋式除尘器等 4)静电除尘:

2、烟气脱硫①干法

②湿法

第三章 水体环境

水资源定义:通常所指参与自然界水循环、通过陆海间水分交换、陆地上逐年可得到更新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特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特性:

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的基本要素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经济上的两重性 补给上的循环性

时空分配上的可变性 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

3)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溶解气体 (2)主要离子:阳离子……阴离子……(3)微量元素:Br溴、F、I、Fe、Cu、Ni镍、Ti、Pb、Zn、Mn、V 钒、Ba钡(4)生物生成物:NH

4、、HPO

4、H2PO

4、(5)胶体

(6)悬浮物质:硅、铝酸盐颗粒、砂粒、粘土。

水体污染 1.水污染定义: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 污染物与污染源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和途径统称水体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工业、农业、生活 污染源

按排放污染物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源 和非点源。 3 污染源的特点

工业污染源:

SS含量高,100~3000mg/L左右

COD可达400~1000mg/L,BOD可达200~5000mg/L

酸碱度变化大,pH在2~13之间

温度高达40℃以上可造成热污染

易燃,含低沸点的挥发性液体,易酿成水面火灾

含多种多样有毒有害成分 农业污染源:

污水面广、分散、难收集、难治理。

有机质、植物营养素、病原微生物、

悬浮物及杂质含量高

含较高的化肥、农药 生活污染源:

水质成分有日变化规律,含N、P 高;

产生恶质、腐臭和阴沟臭,

不能直接农灌。 4 水体污染物 ⑴

化学污染物:

无机无毒物质

无机有毒物质

有机无毒物质

有机有毒物质 ⑵

生物污染物:

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原生蠕虫

放射性物质:

天然放射性物质

人工放射性物质 (4)热污染

水体污染物测定指标 1 物理指标

浊度、透明度、色、味、溴、悬浮物、电导率、硬度

2 化学指标

pH值、硬度、有机物、有机毒物、无机毒物等。 有机物测定指标:

化学需氧量 :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mg/L)。

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

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溶解氧: 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氧,一般以每升所含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3 微生物学指标

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过程及

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程度。

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④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水体自净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稀释

沉淀

分解氧化

病源体的死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江河、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水体富营养化类型

①天然富营养化a.天然降水b.地表土壤的侵蚀、淋溶c.浮游动植物生长、死亡、分解、释放。 ②人为富营养化: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含磷洗涤剂 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 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由于水体中N、P富集,引起水体DO下降、恶化;

不同点: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须过程,经历时间漫长,需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人为富营养化因人类排放含有N、P的工农业生活污水所致,演化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可使湖泊由贫变富。 水体富营养化特征

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

③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海水中出现叫“赤湖”、淡水中称“水华”。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

① DO降低,使鱼类难以生存。 ②藻类种类减少,危及鱼类生存。因有些藻类有胶质膜,有的甚至有毒,不能成为良好的饵料,。

③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都有害。

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生态现象,是由藻类引起的,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热污染:天然水体接受“热流出物”而使水温升高的现象叫热污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的冷却水、炼钢、炼油产生的冷却水是主要来源。 热污染影响:

①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②水温升高后,水体生化反应速度加快,可使某些化合物的毒性提高。 ③破坏了水生生态平衡,加速细菌繁殖,限制鱼类繁殖,使鱼死亡等(助长水草)。

热污染的防治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

2、利用温排水冷却技术减少温排水

3.废热的综合利用

石油污染来源与危害:

石油污染来源主要是工业排放、石油运输船清洗船舱、机件,意外事故时油的溢出,海上采油、陆上采油等造成的。 危害:

(1)严重危害水生生物,影响活力、使鱼窒息、体内积累产生臭味,降低食

用价值等。

(2)组成成分中有稠环芳烃等,多为致癌物质,如苯并比,苯并恩芘等。 (3)油膜厚10-4cm就会阻碍水的蒸发和氧进入,每毫升油可复盖水面12m2。 .3我国主要的水媒疾病(肝吸虫病、姜片虫病、蚊媒传染的疾病等)

我国人口中约有60%的人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一、水体污染的防治与管理 (4)引起海面火灾,危及船舶、桥梁。 (5)破坏优美的海滨风景,降低疗养、旅游地功能。

(6)破坏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水质恶化。

资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

(1)资源性缺水,来源于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导致:河流上下游争水、湖泊过渡围垦。 (2)水质性缺水

水环境日趋恶化也是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工业的影响

水质量下降,引起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

缺水造成工业的停产

破坏工业设施 ,影响生产。

三、对农业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污灌,污灌有利也有弊,弊为污水进入农田后,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累积于土壤,当有毒受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农作物出现有害症状。主要症状为:粮食减产、出现“镉米”、“铅米”、“砷米”。

四、对水产资源的影响

鱼类大幅度减产,捕捞量下降。

急性死鱼事件时有发生。

鱼质量下降,畸形变异,异味等,降低食用价 值。

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以水为媒介的疾病

1.传染病(伤寒、痢疾、阿米巴、甲型和乙型肝炎等) 2.受化学污染引起的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甲病等,此外还有一些重金属,有毒化学品污染)

1、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1)建立生态观念,保护水环境

大型水库建设

地下水开采

小河流渠道化

湖泊的保护

小流域治理

(2)制定法律、标准及划分功能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制定水质标准

划分功能区

2、水环境污染管理措施

(1) 建立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

(2) 编制各种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 ;

(3) 实行用水收费和排污收费制度;

(4) 减少耗水量

二、水污染处理目的与方法

1、处理目的

目的:对废水中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达标排放(防止毒害、病菌传染,去除异味、恶臭等)。

2、处理方法

(1) 物理法: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

(2) 化学法:化学沉淀、混凝、中和、化学氧化

(3) 生物法: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土地处理系统(生物稳定塘) 此外,也有 物理化学法:萃取(液一液)、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

城市污三级水处理

(1)污水一级处理:初级,主要去除固体悬浮物( SS )。通过机械过滤、筛

滤等,沉淀的固体颗粒。效果:可除掉35%的BOD和60%的SS,为初级处理。

(2)污水二级处理:为生化处理。主要去除有机物(BOD5)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态和溶解态的有机物,去除75% ~95%的BOD,出水BOD可达标排放。

(3) 污水三级处理:深度,主要去除难降解物质(N、P)。又称污水的高级处理或深度处理,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法或土地利用法实现。主要去除N、P等污染物。去除SS、BOD99%,N、P50~95%,P94%。

第五章、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废弃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简称固体废弃物也称废渣或废物。 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及特点

固体废弃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农业废物、放射性废物、城市垃圾和太空垃圾等六类。

(1)矿业固体废弃物:来自于各种矿物开采以及矿物洗选过程中所排放的剥离物、废石、尾矿、沙石等。

特点:分散在乡村和山区中,人口密度小,其危害程度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其数量和体积较大,大量堆放,既占用土地又污染土壤。

(2)工业固体废弃物

来源:工业废渣主要来源于燃料渣、冶金渣、化工渣等;建筑废弃物主要是施工排出的废土砖石等。

特点:工业废渣不仅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含有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对环境污染威胁较大。

(3)农业固体废弃物

来源:农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产生的秸秆、农产品加工废料、牲畜的排泄物及农村生活废弃物等;

特点:再利用价值较高;含大量氮、磷物质

(4)放射性废弃物

来源:主要来自核工业、放射性医疗、科研部门排出的具有放射性的各种固体废弃物。

特点: 具有潜在的“三致”效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5)城市垃圾

来源:厨房菜渣、果皮、废纸及生活废物、炉灰渣、砖头瓦块、树枝落叶以及废汽车、废电视机、废罐头盒、废家具 等。

特点: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增长快; 成分发生变化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1、污染水体:

2、污染大气:

3、占用土地:4 污染土壤:5 传播疾病: 塑料固废的处理:减量、回用、降解、第七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1.人是形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 2.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替代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原则主要是“三化”,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无害化为主:我国技术政策的发展趋势是:从无害化走向资源化,资源化是以无害化为前提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则应以资源化为条件。

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固体废弃物是存在两重性的。

1、工业废物

钢渣——高速公路的铺路石、制造水泥等;

粉煤灰——制造水泥的添加物等。

2、农业

秸秆——一次性餐具“绿色餐具”、“环保餐具”

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疏松性,中和

土壤的酸碱度(粉煤灰、钢铁厂的废渣等) 。

有机复合肥——城市垃圾、糖厂废渣、污泥等。

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1)堆存法 (2)卫生填埋法 (3)堆肥法

(4)焚烧法

(5)压缩固化法 (6)填海法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 和焚烧

三种方法。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原材料的来源,是废弃污染物的储库和净化库。

4.发展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

我国人口第五次普查结果表明: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中国人口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生产年龄人口继续增长对就业形成压力

3.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与养老保障滞后的矛盾

4.人口文化教育素质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矛盾

5.人口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

6.人口问题将对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口与发展的对策

1.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2.开发人力资源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合理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变暖

臭氧层耗竭 酸雨危害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安全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

海平面上升

气候带北移

世界经

济损失

引发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损害生物多样性

使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

水资源不均衡

中国南方雪灾与中国北方暖冬干旱

推荐第9篇:人口与环境论文

摘要:随着人口的激增,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多的人口,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同时恶劣的环境,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疾病危害。环境与人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面对现在的状况,难道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治理环境,以保人们能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人口激增 环境 联系与影响 措施

引言:良好的环境是人口基数的基本保证,是国名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今人口越来越多,环境却越来越糟糕。这种情况下又何谈经济发展,只有安定的环境,才能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人口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联系、影响的,过多的人口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环境就开始遭到破坏,当环境不断恶劣是,人们不断因为竞争的激烈,而逐渐凋零。

在这个科学与经济不断全球化的时代,许多社会问题不断滋生。据调查,在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

人口增长,人类对物资的需求量就会增大,也就是对资源的需求增大,从环境中索取的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如果索取的量超过环境更新的量就会导致生态破坏;人口增长,无论是人类的生活活动,还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也会增多,一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虽然没有理由把人口数量增长完全等同于生产活动扩大的原因,但人口数量增长应该说是生产活动增加的推动力之一。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例如现在经常可以听到哪里哪里又堵起来了,在大街上你抬眼随便一瞅就是私家车,现在私家车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有,这么多私家车在马路上飞驰,显示了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但反之想想这么多汽车每天行驶,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对空气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

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很少,社会生产力也非常低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人类对环境是适应性的,多表现为对环境的被动适应。而农业社会人口数量有所增加,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于是人类开始以主动的进攻性方式对环境进行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现代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口对环境进行破坏性毁灭性开发。人口数量增多对环境的作用

当然人口数量增长并非一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一定的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口增长能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走可持续发民的道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过多的人口会给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然而恶劣的环境依然会给人口造成无法计量的损失。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础,它为人类居住提供了空间场所。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条件较好的东非、中亚草原地带、南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而不可能是气候酷寒和生存条件极度艰难的地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的足迹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条件作用于人口分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的间接作用。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通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

自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到了20世纪下半页,已达登峰造极之态,人类对自然界各种资源进行了肆意的改造和无情的攫取,生产出形形色色的产品,来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不断追求完美,喜新厌旧,不断更替,让我们制造了大量的报废品。从而造就了人类社会暂时的繁荣,但是无情攫取终究会资源枯竭,肆意改造必将破坏生态平衡,这种变化使人类难以与自然界互济共存。而肆意改造更是贻害子孙后代,无异自掘坟墓。

在20世纪,人类合成了大量的化合物,诸如杀虫剂、除莠剂、冷凝剂等,。正当人们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受到伤害的自然界已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其中DDT,PBF,CFC等侵蚀着从海洋到内陆几乎所有的生物,在人类的血液和脂肪中也普遍发现它的踪迹。目前,环境污染对生物界的影响已日渐显露,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受到空前的威胁。

雪切尔.卡森在她著名的讲演中指出:“我们迫不得已正在将整个人类暴露在合成化学物质面前,在动物实验中,这些化合物质已被证实是及其有害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毒害作用可以被积累、放大。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甚至尚未出生、还在母亲体内时就已经受到污染。如果人们不从此改弦更张的话,这种污染将会终生跟随我们,而这种污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目前却谁也无法预料,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用来帮助,启示我们做出预测和判断。我们对环境做出的种种恶行,最后与通过环境的变化,反映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了。

面对现在环境不断恶化,人口不断激增的的现象,我们难道不该做些什么吗?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自身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多植树,为国家的绿色贡献一份力量,多组织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人们看到现今环境的状况,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警醒人们保护环境,走可持续道路的迫在眉睫。作为学生,我们要对那些打算生二胎的人进行疏导,告诉他们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作为政府,我觉得政府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在餐桌上,做到光盘,点菜做到经济实惠,出行做到从简。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严厉的执行,并且需要信访,暗地里调查,关注那些虽给国家经济很大帮助,但却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引导他们达标排污。作为当地机关,我认为应该多在小区内宣传计划生育,要严抓超生超育。政府还应该适当的宏观调控价格,来改善供求关系。例如提高高排放私家车价格,给予买充电小轿车的人一定得补贴。调高石油价格,降低天然气,乙醇等清洁能源的价格,政策上扶持一些对环境有益的发明创造。政府在宏观上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致力于对资源的合理应用,发展新型能源,改善资源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曹文慧.2008.1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廖建宇,苗宏,黄伟,《计生协会在计生工作中大有作为——修文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纪实》,《工作研究》,2000年。

赵万青,《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工会论坛》,2007年7月,第13卷第4期

(美)加勒特▪ 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戴星翼,张真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英)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10篇:人口与环境工作总结

人口与环境工作总结

光阴飞逝,一学年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年,我校一至五年级全体人口与环境兼课教师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开足课时,确保开课质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本学年我们鼓励老师们采取“多听课、多反思”的方法,结合网络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及时评课,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教研组采用了集体备课制,每次教研组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家认真学习教材,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通过教材分析、结合教学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我们时时处处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尽管执教的老师来自于不同的年级,但老师们经常会聚一起探讨研究,教研组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

二、紧抓教学,促进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教研组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认真参加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殷福畅老师执教了《身边的公共设施》一课。整堂课的教学,殷老师都贯穿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师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三、加强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1、本学年,每位教研组成员都能备好符合班级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组内上好实践课。教师在校、区级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且能作好详细的听课记录和评课反馈,学期结束交教导处检查。

2、组内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何拓展,在教学使用中效果良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又是教研的发展,工作中引导教师要以“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研究去工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地方学科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第11篇:人口与环境视频观后感

人口与环境视频观后感

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XXX

看了人口与环境的视屏以后我有很多想法下面我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

蓝蓝的天,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深呼吸,此刻你会倍感全身舒畅。但是,如果现在在你眼前的不是绿油油的麦田,也不是蓝蓝的天,更没有清新的空气,而是乌烟瘴气的刺鼻黑烟,还有黑乎乎的河水,那么,请问下,你是有何感想呢?

视频中笔者在一些地方采访时发现,当今农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百姓。那么,这些问题为何没有被当地政府部门重视起来呢?大多数百姓这样说,我们不是没有反映,而是上面不管,反映等于没反映。

我心存疑惑,不得不为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担忧,你们是如何做好“环境天使”的?如此冷漠百姓的生命,这不就等于在毒害百姓吗?

在一些地方,当地为了招商引资求发展,不顾百姓们的反对,硬把重污染的化工厂建在村口。从而,百姓们就过上了“出门带口罩,回来一身黑”的日子。庄稼被熏死,各种癌症也随之而来不断夺走众多百姓的生命,有的村一年都要死上百人,都是得肺癌,食道癌,肝癌。

还有些地方河水已成臭水沟,宽大的河,但是河中的水是一片漆黑,要么就是红色。还有更为严重的是,百姓们放出来的自来水有时候都是黑色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附近几条河中的水都被污染了。这都是因为当地化工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排入河中了。最可笑的是一些化工厂还装样子,在明处摆个排污管道,其实不排,而真正排污水的管道都是埋在河道下面,偷偷的排污。。。

那么,如此恶劣不堪的生活环境百姓们该怎样长期生活下去呢?他们的子孙后代该如何生活呢?但是,没有人去管,许多村民反映说,他们经常去政府反映问题但都等于白说,没有用,当地只管挣钱提搞财政收入。那环保部门呢,难道他们也不管?村民们也说了,我们都没见到过环保部门的影子。

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或许我们会自生自灭,为什么,因为我们太不珍惜自然环境了。化工厂本该建设在郊区,远离居民区的,但是,郊区也就是农村附近了,有的地方化工厂离村庄只有两三百米,更近的还有几十米的。这样的情景难道一些地方政府看不见吗?也太不靠谱了。

钱,永远挣不完,但是,命只有一条。我希望各地政府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百姓的健康,同时也希望各位官大人们为百姓们想想,为子孙后代想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人口问题同样需给与高度的重视。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

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3亿未成年人口简单。因此,考察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它会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

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 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人口与环境的两个问题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尽管现在中国和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然而,实践证明,人类是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逐步找到以上矛盾缓解和协调的途径的,从而实现良好的人口环境,适度的经济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持久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的。这正是人类能够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第12篇:高二地理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教材内容剖析

教材围绕人地关系对人口问题深化阐释。人口问题是全球的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与粮食、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 本单元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第一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着“人口与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六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到第三节讲述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探讨的是人口迁移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前三节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其中第一节是学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基础。

人口再生产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属于人口学的知识,讲述了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第二框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属于人口地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总体上描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情况。 重点难点透视

1.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人类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2)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上处于“过渡型”。目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由于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课本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要随时间而变; (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

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3)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4.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无疑对环境恶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讨论。事实上,与人口增长过程相联系的,还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过程,这些过程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很难说环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也没有直接的证据或充分的理由说明人口增长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很难下定论。就已观察到的事实,有些污染如农业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有些污染如工业污染,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关联,这或许可认为是人口增长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因为工业生产的扩大和科技进步,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3)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换一个角度看,某一地区人口多,增长快,并不一定其环境污染就严重;另一地区人口少,增长慢,也不见得其环境污染就轻。这不难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少且增长缓慢,但环境污染的程度比发展中国家重。 教学方法建议

本单元共有6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其中1-3节主要讲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4节讲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5-6节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历年高考试题都十分关注人口这一重大问题,有关人口知识的考查几乎为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本单元的学习,须重点注意利用图表数据分析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和特征,比较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形成原因,出现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及后果;根据资料绘图,分析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掌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13篇: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观的变迁,经历了由只注重经济因素,到关注环境因素,最后强调社会因素的过程,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把环境问题由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方位环境保护,把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完成由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领域。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的“生态核心论”。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所谓资源,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它既包括作为人类消耗对象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等,也包括现有的和可能具备的生产和技术条件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

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增长不仅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受技术进步、科学教育、信息服务、资源有效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经济的增长是以地球的资源作支撑,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基础的,这种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只能带来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重新审视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率先提出和讨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引发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思考和谋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头和“催化剂”。显然,环境状况是不同发展方式的结果,因而也就成为检验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和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由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

1 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是永不会停止的。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易程度,最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多少直接受到其周围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限制,这一规律同样存在于人口生态系统中。尽管人口生态系统的人口环境容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物环境容量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依靠水、肥、能源、交通等的大量投入换取高量产出,使人口环境容量大大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条件下所允许的环境容量成为可能,然而农田的扩展、水、肥、能源的多少最终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提供这些资源的能力。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直接受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既对人类的栖息生活起着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因此,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以及气候状况等因子,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自然因素;而人类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采药、长期连续不合理灌溉、矿山开发以及农业污染等,都是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社会因素。我国特有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决定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来自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都将扰乱自然生态的平衡,更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管我们已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我国仍将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

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重大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遏制住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防止了环境质量的全面恶化,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互惠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着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权益,实现人的自然化。这种自然向人类的生成和人类向自然的生成,使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人类对自然利益的保 2 护,实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类对自然利益的损害,也即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将过去那种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的功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转化为尊重自然界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对自然尽人类的道德责任的互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在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为新型思维方式创设条件。

历史发展到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人均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这些意识的集合,构成了迄今为止人们确认的一种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资源环境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容量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下降;人口数量在继续增长,且每个人的活动能量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很强的人口作为分母的“加权效应”。面对这种“下降”与“增长”,需要寻求不要“撞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人口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以不损害环境质量和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原则。这就要求在人口生产中遵循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的“控制”、“提高”、“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树立资源的稀缺意识,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可更性资源的发展,走节约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道路。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顾及到环境效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及到单方面的效益,而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

第14篇: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2011—2012学年XX中心小学

人 口 与 国 情 教 育 教 案

XX中心小学 二0一一年九月

1/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一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

1)农村人口多

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 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 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如果以这一调查结果推断全国,则结果是我国总人口中有8亿(包括少年儿童),还没胆达到脱盲。也许这一推断过高,但如果把上述抽样调查的脱盲人口再扩大一倍,全国仍有4亿人没有

2/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脱盲,这表明我国的扫盲任务还十分艰巨。

以上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总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不令影响着我国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板书)

议论:你如何认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一来到世上首先是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然后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到了晚年,丧失了生产能力之后,则双成为一个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有些人终生是消费者而永远不能成为生产者(如严重身体残疾者。)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只是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只有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及其增长才能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产生社会财富。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为成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并导致一系列恶果。

从上面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总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但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盾,人口越多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少。由此可见,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造成粮食供给不足,妨碍人力资源开发,使就业问题严重等等。由于上述问题日趋尖锐,使人口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议论: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人口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三、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板书)

在现阶段,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的现状,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板书)

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一定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

3/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越慢。

材料一;建国40多年来,差不多每年净增1000万人口,至使每年新增加提国民收入1/4以上要被新增国的人口消费掉,这就不能减少资金的积累,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由于第年积累的资金有限,往往是顾得了工业而顾不了农业。据统计,1981—198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1976—1980年增长了50%,而同时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却减少了1/3,只占投资总额的5.1%。我国由于新增人口过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1987年有48.5%的增产粮食和45.6%的增产肉类用于新增人口,35%的新设医院病床以及37.7%的城镇竣工住宅用于城镇地区的新境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速度受到很大限制,住房紧张,就医困难,交通拥挤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改善。

材料二:教材131页第8行至第11行材料。进一步认识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板书)

从类要生存,就要从自然界取得生产和生活资料,还要身材自然界排放废弃物。由于我国的人口多,增长快,一方面加大对自然界的索取量,就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同时,向自然界排入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生存的空间。

通过上述材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提压力。想一想,说一说:要缓解我国人口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根本办法是什么?

3)在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的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板书)

数字表明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老龄人口在不断增多。 思考: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在我国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在今后的同十年内的不断增多,使我国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至少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是随着个人逐衰老所带来的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要,如胆老年人的保健、营养、住房、环境、退休金、医疗、家庭关系、社会教育、社会福利等等;一方面是以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为特征的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对社会的生产、消费、物质分配、投资、服务设施、城乡规化等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将给我国今后几十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4/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4)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板书) 提问1)上述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当然,人口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但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影响到每个人所得到的用于提高文化素质的条件。同时也会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人口质量。这样数量过多而又质量较差的人口,就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说一说: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将如何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形势严峻。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发展珉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完成。 讲座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明确了两点内容:

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5/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二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部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

这则谜语的答案时什么? 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的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人虽然只有一天时间来挽救池塘,但是,必竟灾难到来之前,人们已认识到这个问题,若及时采取行动,还是可以补救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大自然是人类递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无穷的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提出来了。 1) 自然资源的短缺与合理利用(板书) 2) 重要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按其性质,又要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 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不同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2)对于自然资源应合理利用。无疑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是有限的,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以来,由于人口的膨胀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国际纠纷。资源短缺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6/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我国的资源现状面临严峻形势(板书)

议一议: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所谓大国,是从我国资源总量上讲的,所谓小国,是指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少。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很多种类资源储备量居世界前列,这是中国资源的优势。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难度大,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压力,这又是我们的资源劣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中,我国将长期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

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1)我国难以利用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得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板书)

材料:我国可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左右,人均大约1.4亩,而世界人均5.5亩,我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与我国相比较,印度也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1/3,但可耕地占57%,约25.43%亿亩,高于中国的耕地总面积,每人平均大跃进地是中国的2.5倍。

我国耕地面积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差。据全国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我国耕面积的59%缺磷,23缺钾,14%缺钾俱缺,土壤板结的占12%。因此总的来看,地力有着明显的不足。由于滥用化肥,很多地区土壤肥力正在下降。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板书)

主要表现为降雨时间、气候条件分布不协调,区域资源不匹配。 议一议:我国的降雨和气候条件有何特点?

材料:我国押资源分布不平衡,东西部差异很大。从工业角度看,我国大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在山地、高原和荒漠集中的西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开发难度较大。从农业开发角度看,我国东部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很好,人口、耕地、林地均占全国90%以上,农业总产值占95%。但水源分布不均衡,与耕地资源“搭配”得不大理想:长江以北耕地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但河川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7%,地下水资源严重缺少,地多水少;其中粮食增长潜力最大的黄淮海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1.8%,水量却不到5.7%。长江以南水资源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36%,地少水多。从时间上看,全国6)%的雨水集中在夏秋季三四个月,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由此可见,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4)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

7/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长而加剧

5) 材料二: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为17.25%亿亩,只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2.8%。森林覆美国率也只占有12%。而全世界平均约为31%。我国按人均每人只占有森林面积约1.7亩,而全世界人均占有面积12亩,我国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1/7。

我国是一个草原面积较大的国家,全国现有草原面积5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4.7%,总面积居世界人均草原面积的1/3。

提问:

1、通过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人口与自然之间的存在着什么关系?

3。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虽然很丰富,但是,从量上讲不是无限的。若人口不断增长且速度过快,必然会使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这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我国的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限有自然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板书)

材料:我国的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约50万公顷,草场则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壤沙化面积近半个世界来扩大了500公顷,其中90%是滥代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这样,我国用材林面积由过去的8243万公顷下降到7958万公顷,草原产草量预计到下个世纪初还要下降30%。

在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俗会发号施令。如果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索取,也会受到它的惩罚。而这种惩罚,不仅仅表现为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环境问题如何呢?有待下节讲解?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又一重要的国情。

8/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三

《地球在呻吟──不堪重负》这个题目是1994年新华社会发的一组照片的标题。在这组照片里,迅猛增长的人口、拥挤的人群,预示着人口将超过地球上可供给人类的自然资源,预示着大地所提供的粮食将超过人类所需极限;干枯的土地、紧缺的水源不堪人类的重负,以至世界上每天约有2.5万儿童年因缺水死去;森林不断被毁,大批物种消亡,世界上每年1300多公顷热带森林消失,使得美的大自然变得百孔知疮;污水、废气的污染、突发的核灾难,以及每年倾入海洋达20多亿吨的废、毒拉圾,不仅使陆地上的人们呼唤“重新还我碧水蓝天”,就连海洋上也常见鱼、鸟机警尸片片。这组照片是某些侧面的缩影,也是全局的写真,因为它表达的信息是准确的,就是人类取得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把地球自身及其所支撑的万物都置于危险之中,包括人类自下而上本身也受到了威胁。 提问: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上述材料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给万物和人类带来的威胁。爆炸的人口是人类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为了多一块土地,就更多地砍森林,垦草原、填湖海,甚至掠夺式地开采地上、地下各种资源,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搏斗,只能暂缓贫困和饥饿而由此带来的却是环境和物质条件的更加恶劣。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板书)

1)什么是环境问题(板书)

上一讲中,我们曾经谈到,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索取,也会受到它的惩罚。而这种惩罚,不仅仅表现为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呢?请先看教材137页第12行至20行材料。环境问题为分两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一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了环境污染。

世界环境恶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请看教材137页24行至138页第7行材料。从上述材料可见,环境污染一般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密切相关。这四个问题紧紧纠缠在一起,人类正面临着自身

9/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而且日益严重。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板书)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存和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盾,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20世纪,由于近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已构成了社会公害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了唤起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召开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环境会议,即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一位英国学者和一位美国学者,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帮助下,编写成了当代的环境问题杰作──《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在这本醒世名著中,两位学者以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为基点,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角度,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后果,指出了全人类都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唤各国政府都要重视维持人类自下而上的地球。

想一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反映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什么观念?

人类要进步,就要不断发展。而发展就可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并注意环境的保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是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并且危害极大。如果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那么,为求得一时的繁荣而毁灭了长远的利益又有什么用呢?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对甸国来说更为重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我国已经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此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十分严惩的环境问题。

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板书)

1)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表现(板书) 水土流失严重。 沙漠化迅速发展

材料:虽然我国树种资源丰富,可是由于历代对森林的破坏,我国已经由古代的多林国变成了现代的少林国。由于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得全国森林资源消耗严重。目前,全国森林面积仅18.69亿亩,森林覆盖率12.98%,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2%比较,有着较大的差距。

10/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材料: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湖泊的干涸,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人为地过度猎杀和采伐,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和庇护所,正在消失和濒于灭绝。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嫩江地区的世界珍禽丹顶鹤,仅在嫩江地区1972~1973年,就被捕杀了100多只。海南省的东方县,50年代还有长臂猿500多只,现经普查发现仅存2只。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珍贵稀有动物和植物也遭到滥捕乱砍。

地下水位下降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材料:我国不仅缺水,还污染严重。国内七大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中,有半数的河段受到污染,有些地方水生生物绝迹。全国9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的重点城镇水源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这一切又使本来尖锐的水荒更加突出。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有北方城市和80%的南方城市,大气悬浮颗粒物,都超过国家标准。几乎 所有城市每平方公里降尘量在30天地40吨之间,有的高达数百吨,甚至上千吨。固体废弃教授存放里过大,垃圾包围城市。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露天堆放。历年积存已达60亿吨。白色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和技术落后,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解决化学农药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以上情况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虽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但是,没以根本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地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国情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板书)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人口众多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

请思考: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怎样相互影响?

人口多,迫于生存,对自然资源索取就多,就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人口多,排放的废弃物就多,造成的污染就更为严重,环境就更加恶劣。反过来,恶劣的生态环境又给人类自下而上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由于技术设备落后和管理上的不

11/12

XX中心小学106966206.doc 足,造成的污染就严重。我国工业面临快速发展的重任。这就会造成重视近利,失之远虑,重视经济,忽视生态。实际上,如此这般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环境问题的形势严峻远不仅仅如此,更为画面重的后果是,生态环境极易破坏,却双难以恢复。

有人说,假如我国的生放态环境继续恶化而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我们将失去生存的权利,将不会再有共和国美好的明天。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开始成就黯然失色。我们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这将在下节的内容中进一步分析。

思考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向地球外的太空探索,试图发现其他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遗憾是至今为止,宇宙中有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这意味着什么?

12/12

第15篇: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人口教育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

1)农村人口多

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 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 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如果以这一调查结果推断全国,则结果是我国总人口中有8亿(包括少年儿童),还没胆达到脱盲。也许这一推断过高,但如果把上述抽样调查的脱盲人口再扩大一倍,全国仍有4亿人没有脱盲,这表明我国的扫盲任务还十分艰巨。

以上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总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不令影响着我国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板书)

议论:你如何认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一来到世上首先是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然后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到了晚年,丧失了生产能力之后,则双成为一个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有些人终生是消费者而永远不能成为生产者(如严重身体残疾者。)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只是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只有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及其增长才能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产生社会财富。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为成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并导致一系列恶果。

从上面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总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但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盾,人口越多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少。由此可见,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造成粮食供给不足,妨碍人力资源开发,使就业问题严重等等。由于上述问题日趋尖锐,使人口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议论: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人口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人口教育教案二

教学内容: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板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在现阶段,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的现状,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板书)

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一定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越慢。

材料一;建国40多年来,差不多每年净增1000万人口,至使每年新增加提国民收入1/4以上要被新增国的人口消费掉,这就不能减少资金的积累,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由于第年积累的资金有限,往往是顾得了工业而顾不了农业。据统计,1981—198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1976—1980年增长了50%,而同时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却减少了1/3,只占投资总额的5.1%。我国由于新增人口过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1987年有48.5%的增产粮食和45.6%的增产肉类用于新增人口,35%的新设医院病床以及37.7%的城镇竣工住宅用于城镇地区的新境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速度受到很大限制,住房紧张,就医困难,交通拥挤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改善。

材料二:教材131页第8行至第11行材料。进一步认识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板书)

从类要生存,就要从自然界取得生产和生活资料,还要身材自然界排放废弃物。由于我国的人口多,增长快,一方面加大对自然界的索取量,就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同时,向自然界排入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生存的空间。

通过上述材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提压力。想一想,说一说:要缓解我国人口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根本办法是什么?

3)在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的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板书)

数字表明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老龄人口在不断增多。 思考: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在我国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在今后的同十年内的不断增多,使我国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至少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是随着个人逐衰老所带来的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要,如胆老年人的保健、营养、住房、环境、退休金、医疗、家庭关系、社会教育、社会福利等等;一方面是以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为特征的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对社会的生产、消费、物质分配、投资、服务设施、城乡规化等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将给我国今后几十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4)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板书) 提问1)上述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当然,人口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但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影响到每个人所得到的用于提高文化素质的条件。同时也会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人口质量。这样数量过多而又质量较差的人口,就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说一说: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将如何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形势严峻。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发展珉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完成。 讲座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明确了两点内容:

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人口教育教案三

(一)教学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源问题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部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

这则谜语的答案时什么? 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的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人虽然只有一天时间来挽救池塘,但是,必竟灾难到来之前,人们已认识到这个问题,若及时采取行动,还是可以补救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大自然是人类递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无穷的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提出来了。 1) 自然资源的短缺与合理利用(板书) 2) 重要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按其性质,又要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 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不同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2)对于自然资源应合理利用。无疑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是有限的,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以来,由于人口的膨胀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国际纠纷。资源短缺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人口教育教案四

主要内容:我国的资源现状面临严峻形势(板书)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议一议: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所谓大国,是从我国资源总量上讲的,所谓小国,是指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少。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很多种类资源储备量居世界前列,这是中国资源的优势。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难度大,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压力,这又是我们的资源劣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中,我国将长期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

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1)我国难以利用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得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板书)

材料:我国可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左右,人均大约1.4亩,而世界人均5.5亩,我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与我国相比较,印度也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1/3,但可耕地占57%,约25.43%亿亩,高于中国的耕地总面积,每人平均大跃进地是中国的2.5倍。

我国耕地面积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差。据全国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我国耕面积的59%缺磷,23缺钾,14%缺钾俱缺,土壤板结的占12%。因此总的来看,地力有着明显的不足。由于滥用化肥,很多地区土壤肥力正在下降。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板书)

主要表现为降雨时间、气候条件分布不协调,区域资源不匹配。 议一议:我国的降雨和气候条件有何特点?

材料:我国押资源分布不平衡,东西部差异很大。从工业角度看,我国大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在山地、高原和荒漠集中的西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开发难度较大。从农业开发角度看,我国东部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很好,人口、耕地、林地均占全国90%以上,农业总产值占95%。但水源分布不均衡,与耕地资源“搭配”得不大理想:长江以北耕地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但河川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7%,地下水资源严重缺少,地多水少;其中粮食增长潜力最大的黄淮海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1.8%,水量却不到5.7%。长江以南水资源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36%,地少水多。从时间上看,全国6)%的雨水集中在夏秋季三四个月,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由此可见,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4)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加剧

5) 材料二: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为17.25%亿亩,只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2.8%。森林覆美国率也只占有12%。而全世界平均约为31%。我国按人均每人只占有森林面积约1.7亩,而全世界人均占有面积12亩,我国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1/7。

我国是一个草原面积较大的国家,全国现有草原面积5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4.7%,总面积居世界人均草原面积的1/3。

提问:

1、通过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人口与自然之间的存在着什么关系?

3。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虽然很丰富,但是,从量上讲不是无限的。若人口不断增长且速度过快,必然会使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这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我国的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限有自然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板书)

材料:我国的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约50万公顷,草场则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壤沙化面积近半个世界来扩大了500公顷,其中90%是滥代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这样,我国用材林面积由过去的8243万公顷下降到7958万公顷,草原产草量预计到下个世纪初还要下降30%。

在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俗会发号施令。如果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索取,也会受到它的惩罚。而这种惩罚,不仅仅表现为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环境问题如何呢?有待下节讲解?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又一重要的国情。

人口教育教案五

(一)教学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问题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地球在呻吟──不堪重负》这个题目是1994年新华社会发的一组照片的标题。在这组照片里,迅猛增长的人口、拥挤的人群,预示着人口将超过地球上可供给人类的自然资源,预示着大地所提供的粮食将超过人类所需极限;干枯的土地、紧缺的水源不堪人类的重负,以至世界上每天约有2.5万儿童年因缺水死去;森林不断被毁,大批物种消亡,世界上每年1300多公顷热带森林消失,使得美的大自然变得百孔知疮;污水、废气的污染、突发的核灾难,以及每年倾入海洋达20多亿吨的废、毒拉圾,不仅使陆地上的人们呼唤“重新还我碧水蓝天”,就连海洋上也常见鱼、鸟机警尸片片。这组照片是某些侧面的缩影,也是全局的写真,因为它表达的信息是准确的,就是人类取得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把地球自身及其所支撑的万物都置于危险之中,包括人类自下而上本身也受到了威胁。 提问: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上述材料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给万物和人类带来的威胁。爆炸的人口是人类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为了多一块土地,就更多地砍森林,垦草原、填湖海,甚至掠夺式地开采地上、地下各种资源,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搏斗,只能暂缓贫困和饥饿而由此带来的却是环境和物质条件的更加恶劣。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板书)

1)什么是环境问题(板书)

上一讲中,我们曾经谈到,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索取,也会受到它的惩罚。而这种惩罚,不仅仅表现为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

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呢?请先看教材137页第12行至20行材料。环境问题为分两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一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了环境污染。

世界环境恶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请看教材137页24行至138页第7行材料。从上述材料可见,环境污染一般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密切相关。这四个问题紧紧纠缠在一起,人类正面临着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而且日益严重。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板书)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存和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盾,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20世纪,由于近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已构成了社会公害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了唤起世界各国对全球环境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召开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环境会议,即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一位英国学者和一位美国学者,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帮助下,编写成了当代的环境问题杰作──《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在这本醒世名著中,两位学者以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为基点,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角度,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后果,指出了全人类都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唤各国政府都要重视维持人类自下而上的地球。

想一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反映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什么观念?

人类要进步,就要不断发展。而发展就可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并注意环境的保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是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并且危害极大。如果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那么,为求得一时的繁荣而毁灭了长远的利益又有什么用呢?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对甸国来说更为重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我国已经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此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十分严惩的环境问题。

人口教育教案六

教学内容: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教学课时:一课时

1)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表现(板书) 水土流失严重。 沙漠化迅速发展

材料:虽然我国树种资源丰富,可是由于历代对森林的破坏,我国已经由古代的多林国变成了现代的少林国。由于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得全国森林资源消耗严重。目前,全国森林面积仅18.69亿亩,森林覆盖率12.98%,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2%比较,有着较大的差距。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材料: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湖泊的干涸,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人为地过度猎杀和采伐,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和庇护所,正在消失和濒于灭绝。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嫩江地区的世界珍禽丹顶鹤,仅在嫩江地区1972~1973年,就被捕杀了100多只。海南省的东方县,50年代还有长臂猿500多只,现经普查发现仅存2只。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珍贵稀有动物和植物也遭到滥捕乱砍。

地下水位下降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材料:我国不仅缺水,还污染严重。国内七大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中,有半数的河段受到污染,有些地方水生生物绝迹。全国9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的重点城镇水源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这一切又使本来尖锐的水荒更加突出。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有北方城市和80%的南方城市,大气悬浮颗粒物,都超过国家标准。几乎 所有城市每平方公里降尘量在30天地40吨之间,有的高达数百吨,甚至上千吨。固体废弃教授存放里过大,垃圾包围城市。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露天堆放。历年积存已达60亿吨。白色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和技术落后,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解决化学农药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以上情况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虽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但是,没以根本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地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国情

人口教育教案七

教学内容: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人口众多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

请思考: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怎样相互影响? 人口多,迫于生存,对自然资源索取就多,就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人口多,排放的废弃物就多,造成的污染就更为严重,环境就更加恶劣。反过来,恶劣的生态环境又给人类自下而上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由于技术设备落后和管理上的不足,造成的污染就严重。我国工业面临快速发展的重任。这就会造成重视近利,失之远虑,重视经济,忽视生态。实际上,如此这般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环境问题的形势严峻远不仅仅如此,更为画面重的后果是,生态环境极易破坏,却双难以恢复。

有人说,假如我国的生放态环境继续恶化而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我们将失去生存的权利,将不会再有共和国美好的明天。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开始成就黯然失色。我们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这将在下节的内容中进一步分析。

思考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向地球外的太空探索,试图发现其他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遗憾是至今为止,宇宙中有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这意味着什么?

人口教育教案八

教学内容:人口与计划生育 教学课时:一课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根据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到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相当于1949年总人口(54167万人)的2.4倍;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63.45亿人)比重的20.4%。

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上述问题?

综合来看,我们应该根据中国人口国情的动态变化对人口发展目标和人口发展政策进行适时地重新思考、重新分析、重新设计。

我国领导人如何看待人口国情

毛泽东的人口观: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总统杜鲁门的信。艾奇逊认为,“中国人口在

18、19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得整个问题得到解决。”他私下预言,“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即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才有出路”。

毛泽东针对艾奇逊“中国人口压力论”提出著名的“人多好事论”,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既是毛泽东人口观的哲学依据,也是后来毛泽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这反映了毛泽东原有的人口观与现实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紧缺,人口迅速增长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国情”之间的矛盾性。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进入劳动力队伍形成庞大的城乡就业压力,毛泽东被迫改变了人口多是好事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了,明确地提出控制中国人口数量增长。1973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同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全国计划会议上第一次将人口指标列入国民经济计划。

1974年2月毛泽东对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中,首次公开承认“中国人口太多了”。同年他批示“人口非控制不可”。毛泽东指出“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从70年代初,中国政府正式大规模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领导人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毛泽东对人口的看法直接影响了邓小平等人。1978年5月1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合众国际社访华代表团,在回答中共是否采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长问题时,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节制生育。我们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小一些,但总还要增长。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

1979年,中国政府意识到人口众多形成的发展压力,邓小平提出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82年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控制人口的总目标,并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有效地降低了妇女生育率,使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把中国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明确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普遍提倡晚婚,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第二胎,坚决杜绝多胎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1991年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行的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计划生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实行严格控制,不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长期重大战略决策来抓,我国人口素质不可能提高。

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该《决定》首次规定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从1991年开始,中央和国务院每年在全国“两会”结束之后召开党政一把手人口和计划生育座谈会,而后改为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

新任领导人也遇到中国人口问题:2003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中国的就业问题,他说,中国的劳动力有7.4亿,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3亿。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中国的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2亿。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谈了人口的“乘除法”: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是中国领导人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记住的。解决13亿人的问题,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指出“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确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明确指出21世纪的头10年,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时期;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同时也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要“控制一代”、“调整一代”

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口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进入低生育率阶段,人口结构中出生人口减少、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形成了既是人口转变的“黄金时期”,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我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的变化图:

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从1980年开始一直上升,从2000年到2015年左右,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都处于70%左右,劳动力相当充沛,丰沛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之后,如果现行人口政策不变,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将大幅下降。

从老少抚养系数来看,即由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来抚养的0—14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抚养的人口比例,从1980年以来一直下降,即劳动适龄人口需要抚养的老少比例下降,负担较轻;老少抚养系数在2000年—2015年间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人口红利期”,而在2015年后老少抚养系数将显著上升。

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

从1980年以来,解决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从1996年以来这个问题已基本解决,尽管它还是一项繁重任务。

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最为突出的人口与发展的矛盾演变为就业问题,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明显下降,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

未来中国潜在的最大挑战则是养老问题。从老龄化挑战看,中国属于世界上人口结构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在比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低得多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控制人口数量和防止人口结构老化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应对人口系统挑战的一个途径。因为人力资本是国家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本优先的追赶是后发国追赶先行国的成功模式,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可以解决目前经济中出现的内需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也是主动应对老龄化的新思路。 人口政策应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教授提出,在人口生育政策方面,应逐步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将有助于调整我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男女比例,降低未来老少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的趋势,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短缺和劳动力优势丧失的问题。

现在看来,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算起,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少需要花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从人口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政策调整作用所形成的逻辑可能是:先严格控制一代人,后主动调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数量,后调整人口结构。因此,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调整生育政策,至少需要花一代人时间,并且需要精心设计,同时要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支持和监督,总结经验、稳步实施,不应急于一下子推开,以免引起国内外强烈震动。

如何认识“人多是好事”

毛泽东同志讲“人多是好事”。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观点?我认为,“人多是好事”是有条件的,最大的条件就是人力资本水平。当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时,人多不是好事,人口越多,负担就越大;当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人多是好事,而不是包袱,例如到2020年时中国高中和大学人口占4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人口越多,发展能力越强,创造财富就越大。在一定条件下,人多是坏事才能转化为人多是好事,这个条件就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人口包袱正在向发展财富方向转化,总人口数量众多已经不是发展的突出矛盾,而老龄人口比例迅速上升日益成为突出矛盾或主要矛盾。

总之,十分复杂又迅速变化的中国人口国情要求我们,第一,以辨证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还要比较有利和不利的大小;第二,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以往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和成本,还要比较该政策的收益和成本的动态变化;第三,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目前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要看到未来发展的不利条件,还要比较有利和不利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

第16篇:人口与人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能运用有关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3、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

4、了解影响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人口与人种 (二)第一次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现在世界人口数。

2、了解人口增长速度由什么决定。

3、会计算自然增长率。

学生学习3分钟。

汇报交流,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重点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完成活动65页

1、2题 (三)第二次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

2、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3了解影响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学生学习6分钟,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师生补充。

1、人口稠密地区是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稀疏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险峻的高原、山区。

2、影响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量适宜的地区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稠密,相反,地形险峻、气候过于干旱或过于湿润、非常寒冷的地区,降水量过多或过少的地区,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疏。

完成活动67页

1、2题

第17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积极成果,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深厚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经济投资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评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项目合作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经济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A.人力资源经济学

B.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C.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统一

三、招生对象

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学,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 A类:

英语

(2学分)(2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列经典著作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五、课程设置

B类:

商用软件与网络 现代财务管理企业组织理论

(3学分)

C类: 人力经济学D类: 人口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增长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2学分)(2学分) (2学分) (2字分)(2字分) (2字分) (2字分)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学分)

可持续发展理论

(2学分)

人口与社会经济统计

六、培养方式

(2字分)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研究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根据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校、院公共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学,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采取讲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导师的有

确定每位硕士生的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由导师负责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关课题研究。

七、考核方式

公共课及专业课的考核以命题笔试为主,专业课的考核以课程专题研究论文为主,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第二学年结束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确定论文题目,并提交开题报告,由所组织有关专家审议。论文题目确定以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完成计划,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报校研究生院备案。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以后,答辩前应请两位专家(其中一位为外单位)评阅。评阅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答辩时未完成,通过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

可在一年内补充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由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和论文答辩结果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第18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精)

收稿日期:2001 05 09 作者简介:王灿,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产业、环境系统分析。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环境产业管理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政策分析 (项目批准号:70073040,项目负责人:邹骥支持,特此致谢。给水工业的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王 灿 陈吉宁 陈吕军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产业研究所,北京,100084 摘 要 给水工业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行业。长期以来,给水工业在平衡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用水效益过程中,一直以满足于后者的要求为主导,造成了我国当前给水工业发展中的举步维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保证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给水工业的特性及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趋势的原因。这些研究为制定我国水工业发展的政策和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 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市场化

水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生活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给水工业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即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增长。全世界由于供水不足、争抢水源而引起

的争端时有发生[1~3];北约和美国一直把水看作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多数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给水工业和公共卫生设施已经制约了其经济发展[4];而不少发达国家则为此承担了沉重的财政负担[5]。人类未来用水的供需矛盾将更为尖锐,未来50年水将比石油更具有战略意义[6]。

1 给水工业的定义

水工业是一个广义概念,涉及水资源使用的一切活动,其核心内容是水源保护、给水工业和排水工业[7]。不少国家的现代水工业管理体现了这一思想。

给水工业是指为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而提供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水量的各种生产、服务、管理部门的总称。在生产层次上,它包括取水、输水、净水、配

水等环节;在服务层次上,它包括基础设施(如自来水厂、给水管网等的建设和维护、水质水量的监测、水费的收取等;在管理层次上,它包括与给水行为相关的各种管理法规、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如水源取水管理办

法、给水部门的资格认证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用

户投诉制度、价格管理制度等。一般而言,生产层次决定企业的内部效率和经济效益;服务决定消费者的利益,或社会效益;而管理则决定企业的性质,同时也影响生产和服务的效率。

2 可持续发展下的给水工业内涵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下的

给水工业可以定义如下:既满足当前用水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将来用水需求能力;既满足本地区用水需求,又不危害其他地区满足其用水需求能力。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涵: (1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给水工业作为向自然界直接取水的社会活动之一,为了实现其发展的代际公平,必须保证给水工业生产原料!!!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当代人满足其需求而过度地开发或污染水资源。给水企业不能以无限地扩大给水量来获得赢利,而应考虑到水源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和地域分配上的公平性,走集约型而不是粗放型给水的发展道路。提高社会整体用水效率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

(2公平有效给水。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给水工业应该满足所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用水需求,并尽可能地降低费用,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由于给水工业是具有生活必须性的服务,是地区大多数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所以有来自用水客户方面的 提供服务的稳定性、可靠性、规则性和质量稳定性

[9] 的要求,并且用户还强烈要求 禁止提

供差别性服务以及禁止提供差别性价格 。这是由给水工业的公益性(文章后面部分将详细分析所决定的,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代内公平原则的体现。公

110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年 第11卷 第4期

CHINA POPUL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11 No.4 2001平有效给水的内涵要求给水企业的服务质量、给水价格、水质水量等方面符合社会用水需求,并保证相关利益在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给水企业之间公平分配,因此,这一内涵又可以理解为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消费者能公平地获得安全可靠供水。

(3给水企业经济自立。给水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之一,既有公益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因此,在确保社会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应该实现给水部门的正当赢利,使其有能力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应地提高自身的供水能力和服务质量,从而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用水需求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尽管给水工业的最终目的可以单一地定义为使社会用水需求(不论是现实的还是将来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但是上述三个内涵决定了其在操作和管理层次上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矛盾。例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势必要求消费者节约用水,限制其需求的无限满足;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公平有效给水,将使给水企业的赢利受到约束,必须以提高内部效率、增强经济效益为根本途径;给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消费者的用水费用无疑也是一对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过分偏重某一方面而偏废其它方面,必然导致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失败。因此,研究各种不同的给水工业发展途径,探讨它们在各自有所侧重的情况下,如何相互兼顾,保证三个内

涵得到协调,这是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难点与核心内容。在这一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给水工业的基本特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3给水工业的特性:公益性和商品性

给水工业最主要的特性是其公益性。长期以来,给水工业在绝大多数国家主要以非营利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形式存在。这种存在形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水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必须用水,因而决定了给水的价格需求弹性和收入需求弹性很小。这也是产生公平给水问题的原因,即不能因为高收入者的支付意愿高就忽略甚至放弃对低收入者的给水;不能因为部分行业的用水效益高就拒绝对社会基础行业的给水。从而导致了水价的制定不能完全以市场为杠杆,给水工业必须以保证全社会的基本用水需求为首要目标,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显然这个目标本身具有强烈的公益性。

其次,给水工业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公众的健康,必须对整个行业的给水水质和水量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避免事故尤其是恶性事故的发生。这就无形中强化了政府和公众的职能,给水企业对市场的任何反应特别是短期行为往往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强烈关注,从而造成了给水企业的对市场驱动的非敏感性。这种特点也是公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再次,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给水企业(水厂在其产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形成了低价供水的特点。在给水工业发展的初期,新建水厂为了占领市场,必须与原来的打井取水、直接从湖泊河流等水源取水的个体给水行为进行竞争[10]。显然,因为早期个体给水的成本不高,竞争的结果是自来水的水价也很低。根据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11],因此,长期以来认为自来水应该低价供应的观念不能不说与这种历史低水价的惯性作用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决定给水工业以社会公益事业形式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来水厂及其输配水管网系统需要大量的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而且规划建设时间超长,使用周期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一般一个城市的给水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完成需要

20年左右的时间;给水处理设施的使用年限至少20年,输配水管线管网的年限一般都是50年、100年甚至更长[12]。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给水工业的投资风险。对于这种高投资、高风险、低收益的基础性行业,个体不愿也很少有能力参与,由政府集资建设、统筹控制和管理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实践。所以,给水工业由市政公共部门负责建设、运营也就在情理之中。

由于上述原因,公益性给水的存在可以说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在很多国家的一定时期内也得到了健康良好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它也产生和积累了许多矛盾,并且,随着全球市场化的趋势增强,这些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首先是公平给水失效。为了保证低收入者也能获得必要的供水,传统的给水事业通常采取福利供水政策,由政府对给水部门进行补贴以提供低价给水。这种措施只注意了公平给水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形成了用水越多,享受政府的补贴也越多的局面。这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显然对富人有利,从而实际上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其次是用水浪费严重。由于水的收入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小的假设只在满足基本用水量的情况下成立,超过了这个水平,其弹性系数急剧增大。如仍保持低价供水,必然造成公众对奢侈用水的漠视,使节水技术和措施的开发和实施缺乏动力,从而造成社会性的用水浪费现象。同时,大规模的低价高耗用水

111 王灿等:给水工业的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也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也是目前不少国家推行给水工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政府的持续财政补贴阻碍了企业对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给水部门没有动力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几十年来缓慢变化的供水技术、冗肿的人员设置、陈旧的设备和设施是大多数国家水工业面对的主要问题。

给水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其商品性。给水工业的产品水凝聚了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可交换性,因而也是一种商品。由于传统观念对给水工业公益性的过分强调,使得人们忽视了给水的商品性。但是,日益严峻的水危机要求必

须把给水的商品性提高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不能认为水是一种便宜而丰富的资源。目前,几乎所有易获得的水源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因此未来开发过程的单位成本将会增加。有关生活供水工程的一篇综述表明,下一轮供水工程的单位成本将比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提高2~3倍[13]。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可用于投资的内、外资金有限,而且公用事业的各种资金需求之间竞争激烈,给水工业的发展将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水体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将进一步激化用水需求和给水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剧作为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水的稀缺性。

4给水工业的市场化趋势

给水工业的公益性和商品性是相互对立、矛盾的两种属性。强调给水的公益性必然削弱其商品性,反之亦然。因此,一旦水资源的稀缺性要求突出给水的商品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弱化一些属于公益性的给水行为,同时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如取消用于低价给水的政府财政补贴,推行给水工业的企业化、市场化。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许多国家给水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私人建设与经营到国有经营再到市场化的过程。最早的时候,许多与水相关的服务都是由私人部门提供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私人部门经营供水行业非常普遍。即使在今天,在很多国家,农业灌溉仍是依赖私人部门进行的[14]。公共部门直接参与给水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始于本世纪初,40年代后出现了广泛的国有化浪潮[15]。然而,自70年代以来,给水工业的管理体制开始逐渐接受私人部门的参与。不少国家(如拉美、北美国家、欧洲国家等以不同的形式把给水工业推向了市场,特别是80年代,英国水工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和争论[5]。其间伴随着法国给水企业咄咄逼人的全球战略的推行以及冷战的结束,给水工业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主导趋势。

不同于传统的公益性或福利性的给水事业,给水工业企业化的基本原则是把企业从政府的附属机构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化。传统的给水事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经营自由权、缺乏有效的机制来约束和激励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扩大生

产能力,因而难以调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逐渐紧张的供水条件之间的矛盾。与公益性给水形式相比,水工业企业化对给水企业来说能更好地使用资金、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对消费者来说,因为强调了给水的商品属性,能刺激用水效率的提高,促进节约用水。

给水工业的企业化符合其经济属性的确切定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水工业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生产行业:取水是对自然物质资源 水 的采掘工业活动,给水处理是对原料 水 的加工工业活动,而输水和配水等给水服务则是对净化处理后的产品水所进行的销售和分配。所以,将传统的市政给水转向企业化给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显示了一定的生命力。

必须看到,给水工业企业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给水市场的逐渐国际化。事实上,法国企业闯入英、美的给水市场正是促成这些国家给水工业市场化改制的重要原因之一[5]。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给水工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给水市场潜力巨大,虽然1995年我国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就达到了90.7%,但是普遍供水不足,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108座城市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到1600万m3/d[16]。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给水企业发展落后,规模不足,技术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水工业市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被迫放开,即使是很小程度地放开,都有可能对我国的给水工业造成严重地冲击。因此必须对给水工业的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研究其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提高我国给水工业的竞争力提供直接的、正确的理论依据。

另外,还必须看到,给水工业的市场化削弱了其公益性,给水企业有可能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牟取不正当利益,如降低服务质量、拒绝向边远住宅区供水、制定垄断价格等,从而损害社会整体福利。给水工业的市场化在减少政府部门一些不必要行为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职责,对其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市场化过程

11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4期

中的政府管理体系也就成为给水工业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进一步专门研究探讨。

6结论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了衡量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基本标准: (1社会效益,包括可持续地开采水资源和逐步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用水效率; (2消费者利益得到保障,即消费者的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3给水企业经济自立,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水质水量、提高服务质量。 对给水工业特性的分析表明,偏重给水工业的公益性而忽视其商品性是造成给水工业发展艰难的根源,必须把给水工业的商品性提高到应有重要地位。这种观念转变的结果就是给水工业的市场化趋势。给水工业商品性和公益性的相互竞争,直接影响到市场化的程度,也制约着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三项标准的实现。必须研究不同市场化程度对给水工业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保证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

[1]Toset,Wollebaek,H.P.and Ni ls,P.G.Conflict and Shared Rivers.Paper presented at the40th Conventi 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oci a tion,Washington,DC,USA February1999,16~20 [2]W olf, A.Con flict and Cooperation al ong Internati onal W aterways.Water Policy.1998,1,(2

[3]T uran,I.,Water Problem s:Can the United Nations Help?A Di scus sion w i 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 iddle East,Water internati onal.1996, 21,(1M arch [4]H amdy,A.,M ahmoud Abu-Zeid,Lacirignola, C.Water Crisi s i n the M editerranean:Agricultural Water Demand M anagem ent,Water Inter national.1995,20(4December [5]M aclean,M.French Enterprise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British Water Industry:Water without Frontiers,Pub.Athenaeum Pres s Let,1991 [6]许保玖.论水工业 .载:钱易等主编.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 [7]世界发展与环境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8]S leeman,J.F,British Public Utili ties,London:Pitman,1953 [9]Katko,T.S.Water!Evolution of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 on in Fi n land from th e mid-1800s to2000,Fi nnish Water and Was te Water Works Aociation(FIWA,1997 [10]道∀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序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11]Baumann, D.D.and Bolan d,J.J.Urban Water Demand M anage ment and Planning,M cGraw-Hill,Inc,1997 [12]Biswas, A.K.Water for sustai 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w enty-fi rst century:A global perspective.In:Wa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w enty-first Century.Delhi.Oxford Univers i ty Pre1993 [13]UN/ECLAC(United Nations/Economic Commis sion for Lati n Amer ica an d the Caribbean,T he adminis tration of w ater resources in Lati 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LC/G.1694,Santiago,Chile,1991 [14]Lee,T.R.W 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Latin Ameri ca and the Caribbean,Studies in Water Policy and M anagement, 16,Westview Pre.1990

[15]黄仲杰.我国城市供水现状、问题与对策 .给水排水,1998.24, (2.18~20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SUPPLY INDUSTRY AND ITS S USTAINABLE DEVELO PMENT Wang Can Chen Jining Chen L uj u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 ng,Tsinghua Universi ty,Beijing,100084 Abstract I nstitutional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industr y lies in balancing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In China,t he balance has long been overweighed towards t he social aspects result ing in the current stagnancy of t he w ater supply industry.With focus on r eso lving such problems,t 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basic principles for t 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char acteristics of,the water supply in dustry,as well as the neceity of water enterprise reform.Key Words water supply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terprising 113王灿等:给水工业的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第19篇:浅谈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当然人口也在持续增长。人们都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其实不尽然,依照目前的情况:中华民族只能是一个大民族,而要说强,想必不少中国人都难以理直气壮。众所周知,中国的GDP总量并不低,高居全世界前十名。但中国为何又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迟迟不能跻身于强国之列呢?中国有将近13亿人口,虽然总量很高,但国民平均收入却不高,至今为止,仍有人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也就体现了人口数量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合国人口基金使把7月11日确定为世界人口日。它是个提醒人们树立人口意识的日子,人口问题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世界人口日就告诫我们,未来取决能否在人类需求和人口数量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人口问题涉及很广,如环境问题这个当今的热门话题,也与人口问题有着重要的联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因此保护生存环境也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然而,人类是怎么做的呢?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良费资源导致地球资源严重缺乏,人们不断的破坏是地球环境迅速恶化。今年,非典风暴席卷而来,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是大自然在予以还击,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受害的是谁?是人类自己。难道这个教训还不能把人类沉睡的良知唤醒吗?

犹记得孩提时代,老师教过一首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范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小诗,它巧妙地捕捉了春天的几幕片段,把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杜甫的笔下,我们的地球是如此地令人神往。春风拂面,花儿含苞欲放,小草抽出新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新生景象;夏日炎炎,五彩缤纷的花朵竟相开放,一弘碧波荡漾的湖水漂浮着几朵清高的荷秋高气爽,火红的枫叶随风飘落;冬夜,寒意逼人,窗外洋洋洒洒飘着鹅毛大雪,晶莹的雪花反射着月光,把夜晚照的明亮。老师说我们不能透彻地理解这首诗,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诗中的景象,不是我们未曾留意,而是我们已不能见到。这是对人类社会多大的抨击啊!

人们发展工业,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恶劣的环境却使我们无法更好地生活,这岂不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了吗?因此,调节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除它们之间的矛盾,才是最好的决策。

绿色是装点我们这座城市的经典之色,给城市添一片绿,为生活加一点彩。中国每年都有植树节,这是我们为城市绿化建设尽一份力的最好时机。亲手种下一棵小树苗,看着它与自己一起茁壮成长。这不仅给自己的生活种下了非凡的意义,也同样给自己生活的城市种下了美丽。中国更因借此机会充分发挥出人口大国的优势,让好的环境萦绕在我们身旁。

人口问题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这样,在拥挤的人海中也不会出现人口危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社会,我们应该珍惜它,也是珍惜我们自己,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国的发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人口的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第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沉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更不能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种“人海战术”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紧张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状况下,要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没有其他领域的相应进展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各个方面协调配套,相互衔接,兼顾当前和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兼顾当前与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应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要从以产值为中心的单一经济指标向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转变;要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发展转变;要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

从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就是要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短缺经济的矛盾,这是中国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持续发展。

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来看,根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最广泛的定义,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这一思想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生存权利;

(2)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

(3)把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长期平衡发展。

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三个首要问题。缓解这一矛盾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二是提高人口素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既充分又合理的利用。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就能减轻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控制人口数量对减轻人口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显著的作用;提高人口素质则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资源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矛盾的。资源丰富有助于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可能使某些资源衰竭,二者的调和主要靠人类的智慧――科学技术,也就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口。

为此,中国要努力提高教育投资强度和效益,实现全民普及教育目标。最主要的是要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人口问题是导致环境退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心,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总之,“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当前,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规模巨大且继续增长的人口数量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人口共126583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二是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占有,使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任务艰巨。三是人口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每十万人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48.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也只占3.6%。四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迅速增大。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五是城乡就业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严峻,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政策成功与否,不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积累养老保险基金,进一步完善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

人口多、经济落后、资源缺乏且空间分布不平衡是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过去的三十年,中国政府和人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使我国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同时,经济建设稳步推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上个世纪末,中国达到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都为新世纪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仍然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还很不协调”。在新形势下,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抓住重点,改革创新,尤为关键。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非常复杂。就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来看,人口数量只是这种影响的方式和程度的一个方面,人口的增长速度、结构和空间分布、生产和消费方式等都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个规模较小、但消费水平很高、生产技术落后和粗放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能大于一个规模较大、消费水平适中、生产技术先进、资源消耗少、排放率低的人口。长期以来,许多人只注意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口结构及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动的影响,很容易得出偏颇的结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畏缩的问题也许不很突出,但其他人口平衡的问题已然存在。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已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而影响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再是主要矛盾,但人口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我国资源环境将产生极大的压力。另外,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和扭曲以及人口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会对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目标造成很大的困难。 如何面对当前由于人口生活方式变化、消费水平提高以及人口结构和分布变动等产生的影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我们必须重视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我们要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较低是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优势。我们应当遵循国际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开发优势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同时从国际原料市场上寻找机会,弥补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想真正成为世贸组织的合格成员和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我们还必须按照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因而要大力发展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标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在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也为改善全球环境质量贡献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且资源相对短缺,关系着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草地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加之,高负荷的人口因素,造成土地过度垦殖,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恶性的自然惩罚,警示世人,唤醒我们必须倍加保护生态,倍加珍惜环境,倍加自觉投入到再造秀美山川的行业中来。

第20篇:课后作业12 人口与环境

2018届高三地理课后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8届高三课后作业

(十二)——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备课组 20

17、

10、10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7%称为人口老龄化。下图为“中国与美国1970~2010年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美国相比,中国(

) A.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

B.1970年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慢 C.2010年老龄人口较少

D.2000年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2.关于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国际移民加速美国人口老龄化

B.独生子女政策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 C.经济发展制约美国人口老龄化

D.经济快速增长制约中国人口老龄化

下图为“2008~2030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及比重变化图(含预测)”。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反映我国的人口现状是(

) A.人口增长速度快

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C.少年儿童比重下降

D.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4.为缓解图示人口问题,最合理的有效措施是(

) A.严格户籍管理制度

B.实行渐进式退休 C.摒弃计划生育政策

D.禁止人口流出

下图为“四国2010年和2050年(预测)每100劳动人口(15~65岁)的家属(15岁以下和60岁以上)数量统计图”。完成5~6题。

5.2010年尼日利亚每100劳动人口的家属数量最多,主要由于(

) A.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C.迁入率高

D.迁出率高

6.中国劳动人口家属数量增加明显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下降

B.人口老龄化加剧 C.人口迁移量增大

D.城市化速度加快

7.读“某市市内跨区人口迁移流向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迁移量大小)”,该市跨区人口迁移可能促使(

) A.全市总人口减少

B.近郊区人口密度减小

C.远郊区人口密度增大

D.城市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衡 下图为“我国1950年以来人口增长统计资料图”。2015年10月中央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完成8~9题。 8.1950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变化特点是(

) A.人口总数趋于减少

B.2014年死亡率达历史最低

C.逐渐完成向“低—低—低”模式的转变 D.2010年与2014年新生人口数量相同 9.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

) A.促进乡村城市化

B.提高男性人口比重 C.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D.促进人口大规模迁移

下图为“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图”。回答10~11题。 10.造成我国目前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居住环境较好,空气清新

B.城市人口出生率高,新生儿多 C.农村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往城市

D.城市退休老人到农村安度晚年

1 2018届高三地理课后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11.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应该(

) ①宣传、鼓励生育二孩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降低我国城市化速度

④延长职工退休年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我国大陆2008~2014年人口数量和劳动力人口(15~64岁)比重变化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

) A.比重持续上升

B.数量持续下降

C.数量2010年达最大

D.比重2010年达最大 13.受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直接影响的产业是(

) A.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B.资金密集型产业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

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普遍二孩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下图是我国各省市“人口零增长”时间表。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零增长”出现的省市依次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B.总体说来,“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时间东部比西部早 C.到2026年,南方省区都进入“人口零增长” D.所有直辖市出现“人口零增长”都早于其他省区 15.我国全面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 ①影响劳动力职业构成 ②加速第三产业发展 ③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④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我国中部某地区人口结构图”,完成16~17题。 16.该地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增加 C.留守儿童较多

D.性别比例失调 17.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较高

B.劳动力外迁严重 C.农村就业率较高

D.工业化进程迅速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18~19题。

18.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9.④时期,关于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读“截至2015年7月向欧洲部分国家申请避难的人数”,回答20~21题。 20.英国成为申请避难人数较少的国家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

C.宗教

D.恐怖活动少 21.大量的难民涌入欧洲,对欧洲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对部分国家的国内政局和移民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②影响欧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③没有对接纳国的经济产生影响 ④加剧接纳国的失业现象,对社会安全产生一定程度的威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 2018届高三地理课后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答案精析

1.D 2.B [第1题,本题考查地区人口问题。据图中信息可知,2000年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折线较美国陡,说明其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据图可知,我国于199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比美国晚。我国1970年以后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折线较美国陡,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速度较快。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老龄人口的比重、数量不断增加。第2题,本题考查地区人口问题的影响因素。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3.C 4.B [第3题,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现状。图中显示我国少年儿童人口数量、比重下降,图示不能表现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也无法显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更无法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第4题,本题考查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图中反映我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劳动人口不足,最合理的有效措施是实行渐进式退休。]

5.A 6.B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特点。尼日利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其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010年尼日利亚每100劳动人口的家属数量最多,主要是由于出生率高,少年儿童的比例高。故A项正确。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特点。中国劳动人口家属数量增加明显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在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上升。故B项正确。]

7.D [图示人口迁移仅限市内迁移,全市总人口没有减少,A错;近郊区人口迁入大于迁出,近郊区人口密度增大,B错;远郊区人口迁出大于迁入,人口密度减小,C错;该市跨区人口迁移可能使城市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衡,D对。]

8.C 9.C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特点。由图可知,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逐渐演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所以C对。我国自然增长率虽然降低了,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仍然较多,故人口总数还是增加的,所以A错。由图可知,2005年死亡率最低,所以B错。2010年和2014年人口出生率大致相同,但因为人口基数不同,所以新增加人口数不相同,所以D错。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会上升,少年儿童的比例会上升,这样可以降低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延缓老龄化,所以C对。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不能促进城市化、人口迁移和提高男性人口比重,所以A、B、D错。]

10.C 11.B [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的原因。由图可知,目前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发达,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往城市,导致乡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故C项正确。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人口出生率低、新增人口少、老年人口多造成的,针对人口老龄化现象,可以宣传、鼓励生育二胎,提高人口出生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延长职工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力人口比重。故B项正确。]

12.D 13.A [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由图可知,2010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最大,D项正确;劳动力人口数量不仅受其占总人口比重的影响,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图示时期,我国劳动力人口逐渐增多,A、B项错误;随着总人口不断增多,2010年后虽然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但劳动力人口数量增加,C项错误。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随着劳动人口的比重和数量变化,导致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应发生改变,直接影响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A项正确;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工资支出在成本中比重较小,受劳动力价格影响较小,B、C、D项错误。] 14.B 15.D [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行政区划及人口增长问题。由图可知,“人口零增长”最早出现在上海,最晚出现在西藏,但并不呈现依次由沿海向内陆扩展的趋势,故A项错误;总体来说,东部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早,故B项正确;到2026年,南方省区中湖南、海南、江西、安徽、广西、云南、贵州未进入“人口零增长”,故C项错误;直辖市中重庆出现“人口零增长”晚于其他省区,故D项错误。第15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及其影响。全面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有所增加,能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优化人口年龄结构,④正确;出生率增加,则有关婴幼儿抚育的工作将增加,将会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①正确;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为次要影响;②错误;不能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错误。]

16.C 17.B [第16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人口问题。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中20~40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小,20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反映了青壮年人口迁出多,留守儿童较多,故C项正确。第17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人口与城市特征。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中20~40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小,说明劳动力外迁严重,农村就业率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缓慢,故B项正确。]

18.A 19.B [第18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入率。据图判断,①时期>③时期>②时期>④时期,即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①,故A项正确。第19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变化的原因。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城市环境质量对人口迁移影响小,故A项错误;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说明该地人口迁入量减少,最可能是由于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出,不需要太多廉价劳动力,导致迁入的人口数量大为缩减。]

20.B 21.D [第20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国际难民属于政治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英国成为申请避难人数较少的国家,最可能是因为英国政治限制了接受难民。故B项正确。第21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难民涌入欧洲,会对部分国家的国内政局和移民政策产生一定影响,且难民涌入会导致接纳国人口增多,本国人口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且会对社会安全产生一定威胁。故D项正确。]

3

人口与环境教案模板
《人口与环境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