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案中教学策略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2 08:34:1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学《差异教学策略》教案

学校《差异教学》

培 训 教 案

培训人:×××

中学差异教学策略的培训讲稿

第一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一章 差异教学概述

第一节 差异教学的内涵及基本观点

一、差异教学的内涵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就是要求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大的匹配。

二、差异教学的主要观点

(一)、在班集体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在教学中将共性和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二)、差异教学强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的需要,但不是消极适应,而是从个体的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第二节 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

一、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

二、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

第三节 差异教学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全纳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追求

二、差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追求

三、差异教学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差异教学策略体系

一、差异教学策略

二、差异教学策略体系

三、差异教学策略实施要领

案例描述《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巨人的花园》

第二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二章 全面、动态测查学生差异的策略 第一节 差异测查的意义和目的

一、对学生差异的测查是差异教学的前提 教师应重视学生差异的测查

三、测查的目的

第二节 差异测查的一般原则

一、确立差异测查原则的意义

二、差异测查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动态性原则 第三节 差异测查的内容

一、个体间差异的测查

二、个体内差异的测查

三、测查学生的优势潜能

四、测查不同的学习类型

1、获取信息

2、加工信息

3、学习的习惯和环境 案例描述 个案调查研究 第四节 差异测查的方法和途径

一、观察与记录

二、测验

三、调查

四、测查结果分析

第三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选择性课程与灵活安置的策略 第一节 灵活多样的课程

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

三、根据需要开设模块课程

四、提供课程资源中心

五、课程结构整体优化

六、编写不同难度水平的教科书

案例描述 多样化校本课程带来学校大力发展 第二节 课程的选择和指导

一、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课程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均衡协调发展

三、从学生的潜能出发选学相关课程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选学有关的课程

五、人人都要学习创新、创造的课程

第三节 以小班为基础,多样组织形式的学习策略

一、小班化教学

二、小班、大班、个别和小组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四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四章 并列式教学计划与个体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策略 第一节 并列式教学计划及其制定

一、并列式教学计划

二、并列式教学计划的制订 案例描述 变色龙(片段) 第二节 个别教学计划及其制订

一、个别教学计划的类型 个别教学计划的制订

第三节 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评估

一、并列式教学计划和个别教学计划的联合运用

二、教学计划的评估 案例描述

读报与剪报(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五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五章 提供认知前提的准备与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第一节 认知准备的不同水平及学习的影响

一、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不同的知识能力准备水平影响学习的迁移 第二节 提高认知准备水平的方法措施

一、测查并掌握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技能

二、学生自主学习,收集相关资料

三、对新课进行预习

四、课初的反馈和补救 案例描述 秋天的树叶

第三节 学习情感动机的差异及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生学习情感情绪的差异

二、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艺术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内容对学生有挑战性

四、提高教师自身魅力和教育水平案例描述 孔子论水

第六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六章 预设与生成挑战性学习目标的策略 第一节 挑战性学习目标因人而异

一、学习目标及其影响因素

二、挑战性学习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 制订挑战性学习目标的要求

一、学习目标制订的要求 师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 案例描述 找规律

第三节 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整与生成

一、学习目标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目标的挑战性

二、从课堂实际出发调整和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案例描述 课堂中的“节外生枝”

第七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七章 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组织的策略 第一节 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一、以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为依据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三、学生差异资源的利用

案例描述 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二节 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一、保证关键知识点的突破

二、调整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构建知识的体系

三、调整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 案例描述 《战争与和平》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安排

一、内容的数量和范围

二、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三、教学顺序和进度

第八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八章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节 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的意义

一、每种教学方法手段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二、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适应程度不一样 案例描述 从三个方向看图形 第二节 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课前的精心设计

二、课上的随机应变

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案例描述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第三节 促进学生个体学习方法的优化

一、帮助每个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向转化

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水平案例描述 栏目式教学在信息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自主,积极参与 不等式

第九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九章 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的策略 第一节 分层学习的利与弊

一、分层学习的优

二、分层学习的基本做法

三、分层学习的不足

案例描述 光的反射(习题课) 第二节 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

1、小组讨论式

2、切块拼接式

3、任务分工式

4、作业互助式

三、合作学习的不足

案例描述 互帮互助 快乐共前进 案例描述 经典结构的欣赏 案例描述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三节 “同质分层”“异质合作”的联合运用

一、隐形动态的分层

二、优势互补的合作

三、同质分层、异质合作的交替合理运用 案例描述 乘法综合练习案例描述 运用差异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发展

一、优化课堂教学

二、课外搭建舞台 发展个性特长

第十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章 面上兼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第一节 兼顾全体学生的要求与方法

一、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

二、全面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兼顾不同学生需要的方法不同 案例描述 她举手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发挥助学伙伴的作用,培养合作意识

三、师生情感交融课堂气氛融洽 第二节 各教学环节讲不同学生的需要

一、每个教学环节力争关注全体学生

二、确保关键环节每个学生的掌握学习水平案例描述 设计学习卡,兼顾智障学生的需要 第三节 面上兼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一、精心设计教学,兼顾不同需要的学生

二、提高个别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案例描述 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十一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一章 大面积及时反馈与调节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大面积及时反馈与调节的意义

一、教学是学生的互动,不断生成的过程

二、及时反馈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不同需要

三、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调节 案例描述 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第二节 教学反馈的要求和机制

一、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反馈的机制

案例描述 线段、射线、直线 第三节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调节改进

一、客观评价,不断激励

二、调节教学,针对指导

三、自我反思,提升学习能力

案例描述 认识角(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案例描述 Unit1 This is me.

第十二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二章 创设民主和谐学校环境的策略 第一节 尊重差异,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一、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案例描述 使差异美变为和谐美 案例描述 老师改吃什么“药”

第二节 物理、物质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一、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

二、创设优越的物质环境和先进的信息环境

三、座位的编排要兼顾学生的差异

四、学校要尽量满足特殊学生的需要 案例描述 生日寻方泗水滨

第三节 营造积极向上你的心理环境

一、教师发挥表率作用并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

三、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 案例描述 让智障学生快乐唱歌

第十三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三章 弹性作业的策略 第一节 作业要求的共性与个性

一、学生作业的意义和客观存在的差异

二、作业体现共同的基本要求

三、作业的适度弹性

四、加强课堂作业

案例描述 语文课堂作业的差异及对策

(一)、课堂作业时间存在的差异

(二)、学生作业心态存在差异

(三)、作业设计质量存在差异

(四)、应对策略

案例描述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课堂作业 第二节 鼓励学生用自主创新方式作业

一、自主作业

二、作业的创新

案例描述 语文作业设计 案例描述 开放的习作

第十四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三节 多样化作业和多元评价

一、作业的多样化

二、作业的多样评价

案例描述 多元评价美术作业 实践差异教学 案例描述 语文作业中面向差异的几个做法

一、不同要求的多样化预习作业

二、作业问题表述要考虑到层次差异

三、尊重差异,创设平等和谐作业环境

第十五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四章 扬优补缺的辅导与训练的策略 第一节 分析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一、每个学生都有优势,也存在不足

二、给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

三、全面分析,突出主要矛盾 案例描述 藏族踢踏舞蹈《拾青稞》 第二节 学习与心理的辅导

一、四种学习辅导

二、学习辅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加强心理辅导

案例描述 走进现年心灵深处

一、关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测量与统计

二、中学生考试焦虑归因

三、个案分析

案例描述 分析差异 扬优补缺 提高英语教学实践

一、细心观察,耐心聆听,分析差异

二、从“差异”出发,扬优补缺

第十六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三节 教育训练及其方法手段

一、教育训练的原则

二、心智技能的训练

三、动作技能的训练

四、不良行为的矫正

案例描述 一个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训练计划 案例描述 体重的超越

案例描述 肯定优点,纠正错误,培养习惯

一、让学生看到优点,感受到爱

二、注重后进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及时纠正错误,不让错误蔓延

第十七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五章 差异教学管理策略 第一节 搭建实施差异教学的平台

一、管理者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

二、建立差异教学的管理机制

三、为差异教学提供必要支持

四、差异教学的课堂管理

案例描述 差异教学管理策略的实际

一、准备阶段

二、实践阶段

案例描述 变“捣乱”为资源 第二节 实施差异教学的要求和评价

一、教师应树立差异教学的观念

二、教师应成为差异教学的组织者、操作者和管理者

三、对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评价 案例描述

教师实施 差异教学的评价

第十八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五章 差异教学管理策略 第三节 差异考试与多元评价

一、差异考试的特点

1、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2、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查,提供更多教育信息

3、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4、在保证共同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提供出不同要求

二、差异考试的类型与形式

(一)、考试类型

(二)、考试的形式

(三)试题的类型和特点

1、客观性测试题

2、论文测试题

3、操作性测试题

三、考试评价

1、不于标准答案,客观评分

2、总分、部分分、进步分、等级、评语结合

3、采用多种评价,加强自我评价 案例描述

给予学困生的特殊评价

第十九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六章 社、家、校合作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策略 第一节 家、圆合作,早期教育开发

一、重视关键期,早期教育开发

二、家、圆合作,科学教养

(一)、家长和教师应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科学教养,促进潜能开发 案例描述 女儿的成长之路

第二节 家、校合作,因材施教

一、父母要科学实施家庭教育

二、家、校密切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家、校合作的内容

(二)做家长工作的基本要求

1、理解和尊重家长

2、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

3、贵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 案例描述

家校合作指导课外阅读

第二十课时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学校办公室 培训内容:

第十六章 社、家、校合作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策略 第三节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一)社区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二)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

1、寻求政府支持

2、校外专家和辅导员的指导

3、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和物质资源

4、关注大众传媒 案例描述 桥

推荐第2篇: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红字》中不可缺少的珠儿

浅析英文爱情诗的特点与翻译方法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The Word Us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开题报告+论)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3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44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46 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

47 Sau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48 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 49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5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 51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 52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5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54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 55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56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5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5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59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60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6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62 英文歌词翻译策略探析

63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 64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65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66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67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68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69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0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

71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72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73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74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

75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 76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77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78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 79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80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

81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82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83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84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85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6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

87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 88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89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

90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91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92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93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

94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95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96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97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ocabulary 98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99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00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101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 102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 103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04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

105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106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107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108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09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110 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111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 112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 113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114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15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116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117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118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119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120 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研究及建议

12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22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123 You-attitude 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24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125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126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 127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28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Brand Names 129 浅析中英恭维语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30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131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132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33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 134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135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36 简奥斯汀眼中的理想男人——试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翁 137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138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139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140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41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142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 143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144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culture 145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146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 147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148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49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150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 151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152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153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154 论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知识分子的悲剧 155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 156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157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 158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59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60 论《飘》的女性主义

161 (日语系毕业论文)浅谈中日饮酒艺术 162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163 Discu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64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16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ics 16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167 A Cro-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68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 169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70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171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72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3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

174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175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176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177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178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

179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180 英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181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182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

183 《红字》中善与恶的不同结局

184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185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186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187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88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189 家庭对汉尼拔和维托科利昂的性格特征影响分析

19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191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192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93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 194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195 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解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196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97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8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

199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200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推荐第3篇: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创造性学科。小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学来开发儿童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审美兴趣和态度,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个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运用合作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积极评价学生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策略

新课改中,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视为美术教学中的灵魂,提倡运用多种美术表现形式和各种美术材料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这里就美术课上的教学策略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如故事、游戏、视频、歌曲、讨论、范画、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生动的导入,是这节课的“眼睛”,而循序渐进则是教学中须遵循的原则,在教授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进度,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例如在上《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加入了我国航母战斗机歼15飞上蓝天的画面,这满载着几代中国人厚望的歼15立即让学生的大脑高度亢奋。在导入课题后,我让学生们讨论未来飞机的设想,孩子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对自己心中飞机的造型、功能等等的描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随后,老师可以从飞机的基本外形、功能、机翼、机身等方面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添加创作,最后全班学生创作出来的飞机形象各不相同,而且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二、自由创作的空间

给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随学生的爱好、兴趣、情趣任其发展,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表现出更富情感的美术作品。

在教《童话城堡》一课时,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图形出发,如长方形、梯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鼓励学生随意而大胆地画出自己的感受,不必强调学生一定要应用这些基本图形来表现建筑,可以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课件,组合出多种形状,再进行绘画表现,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在教的过程中,也要强调感受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基本造型能力的训练。

三、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例如在教《小花饰》一课时,先是发动学生和家人共同收集材料,把生活中废弃的物品收集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了小花饰的制作步骤之后,让学生把这些生活物品拿出来,说一说如何能变废为宝,让学生通过搜集、探索和制作,积累了经验,成长了心志。

四、学会欣赏

欣赏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欣赏中不但有大师的画,还有儿童作品或内容。大师的画,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语言,而学生作品,表现技法易于学生理解,这些作品学生更愿意接受,拉近他们的距离,更容易激励他们,结合他们感悟体验,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欣赏中获得体验,找到自己的共鸣。在《洗澡》一课中,学生对人物的动态把握上信心不足,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对学生作业中表现动物、房子、植物、车、地球洗澡的欣赏,找到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文化内涵的教育

今天的美术课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更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传统节日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也连接着民族情感的认同,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继承,在不同的节日里制作相对应的艺术作品:如春节――剪窗花,元宵节――做灯笼,端午节――五彩粽子送亲人等,传统的节日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利用美术活动与传统节日结合的特殊呈现方式,让学生理解接受,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改变以往沉默的美术课堂气氛,迎来丰富活跃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美术素养。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良好而富于实效的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俯下身来,把心贴近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把情融入学生,激活学生封闭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新颖的课堂教学中乐学、好学、会学,在灿烂的课堂天空中添色加彩,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一道美丽有效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卫岗小学)

推荐第4篇:初中化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学心得体会

东胜一中

杨晓芸

个性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的发展自我个性,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个性化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充分的发展与展现学生的潜能为最终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是一门初三才开设的基础学科,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一. 尊重学生主体,制定差异性目标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课堂教学中,学生以主体参与的姿态进入课堂学习参与各种体验,教师围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有效开发制定合理目标,设计最佳方案.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再进一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

在有关“铁的冶炼”教学过程中,有关铁的冶炼原理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具体学习目标:

1、能通过氧化铁和铁的组成差异来理解炼铁的目的是除去氧元素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渗透氧化还原的概念;

3、能通过氧的得失判断其他氧化还原反应。目标一是每个同学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目标二和三是针对中等生和优生而设计的。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 促进个体发展,实施个性化教学

1.形成有效的教学交往。教学交往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及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教学交往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效率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鼓励者,而不像传统学习中的训练者、教导者、操纵者。教师要做好这一角色,须做到:①对学生全面了解,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充满信心;②尊重学生人格;③要努力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并且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存在;④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澄清所考虑的总是和希望做的事情;⑤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如开放学习、咨询学习、集体讨论,等等。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从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的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整套教学新模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运用,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与问题相关的推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查阅资料,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证实、修正或否定自己的猜测,得出合理的结论和问题的答案。这种“先结果后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用任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任务的结构,分析任务,学习新的知识点并应用新的知识点去完成任务,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增加课堂趣味性。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就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在学习镁的性质后,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对金属的认识和镁条性质学习的模仿,进行与铜性质相关的猜想,如硬度、导电性、或者能否与氧气和酸的反应,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这种探究活动为以后金属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这种学习体验,更收获了知识。

3.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选择性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化学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或网络查询,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研究;如例题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阶段的作业布置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积极的设疑,让学生大胆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获得不一样的收获。例如有一道计算题,31.6g高锰酸钾理论上可以生成多少氧气?这是一道基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但就有学生会从元素质量上进行求解,虽然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并没有全部转化为氧气,但只要乘以转化率就可以计算得出氧气的质量。学生提出的这种解题思想虽然打破了老师上课的教学安排,但却很好的开阔了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也再一次巩固了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

三. 激励学生进步,加强过程与结果评价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

1.丰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加强自我评价;进行活动表现评价,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纸笔测验评价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价结果采用分数、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评价。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不同学生个体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选择适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和表现,只要能够回答出一二就大大表扬和不断的肯定,通过不断寻找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他们可能是最受老师忽略的一群团体,教师及时的关注和评价,会让他们更有自信;对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特别要具体针对某一个品质加以评价,一般的表扬对他们来说是经常性的,但有针对性的评价会让他们更加重视。

3.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作业的个性化评价也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个阵地。虽然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但对于较差学生,可以适当的手下留情,如果能够订正正确也可以提高评价等级;作业批改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如:“能尝试一题多解,很好!”, “你又进步了,真为你高兴”;“一丝不苟,值得学习”。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又活化了作业的评价,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把化学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卡尔·罗杰斯是美国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明确指出教育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其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具有创造性、能适应时代变化而又充分发展的人。因而注重个性化教学,就是使学生成为自发而又主动的,对学习具有信心,有实现目的的人。

推荐第5篇:小学词汇教学中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巧用实物及图片,加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亮出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用英文来介绍我们手里的这些东西。鼓励已经会说的学生尝试告诉大家你手中的东西英语是什么,当他们讲到这些单词时,我就出示相应的教学卡片,同时教学生认读这些单词。接着,要求持有同样学具的同学也举起他们手中的实物,一起跟读单词。在机械操练阶段,也利用学生手中拥有的实物,进行“传一传、递一递”游戏。要求他们传递手里的玩具,当接过玩具的同学大声说出该单词。

利用图画介绍新词汇。图画可以画在黑板、纸、墙和卡片上。图画可以解释单词的意义,尤其是一些抽象概念,如:croing 。简笔画要画得快,边画边交流,达到用画表达词义。

二、创设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词汇学习。为了避免词汇教学的单调、枯燥,我在教学运用阶段,设置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出示课件让学生们看着图片,要求学生模仿,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主动参加学习活动,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要求试一试。这一环节的设计,大大强化了学生词汇的记忆。并能有效地把词汇教学与会话教学融为一体。

三、将词汇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我在词汇教学巩固阶段,设置了“摸一摸、猜一猜”游戏。我从学生手中收集了一些和该单元相关的实物,置于讲台上,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一位同学拿起一个玩具,让另一位用红领巾蒙住眼睛的同学摸玩具,并猜一猜这是什么。给他三次机会,当他猜错时,全班同学说No;当他猜对时,全班同学说Yes并一齐说出该单词。这一教学环节既可以创造生动有趣的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在欢乐中巩固了本课新学词汇。

四、应用”自然拼读法”, 用“音形结合”的方法教学小学英语单词拼读的尝试。 根据单词发音去猜测每个字母,从而拼写出单词。在教某一个单词时,我边给学生呈现图片边读出这个单词,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单词的读音去猜测构成单词的每个字母,最后拼出这个单词来。引导学生拼出单词之前,我还经常给学生出示几个拼写相似的单词,让他们选出正确的一个,呈现新词时也可以先出现形和义,让学生根据字母尝试读出单词。 通过大量的”自然拼读法”练习来进行强化和巩固单词。

五、用模拟、示范动作或面部表情介绍词汇。如:running , flying , swimming 。老师利用手势,动作指导学生模仿做。

六、用歌曲和故事来学习新词汇。在教材中有较多的歌曲和故事,在唱和听的过程中,合着音乐,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学生兴致勃勃地极力模仿着,很感兴趣,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好方法。

推荐第6篇: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小学中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口语交际向来被广大教师所忽略。而“新课标”却非常重视口语交际,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积极探索一些口语交际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体会颇深,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一、把握教材 尽情交际

高年级口语交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模拟购物,当导游、小记者,有讨论、演讲、辩论等,能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全面把握每课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口语交际训练。如《说说我的梦想》,要引导学生既说梦——梦的内容不限,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又说梦想——大胆表达自己未来的愿望和追求,从而展开另一方面的交际内容。再如《购物讲价》,如果没有全面把握教材要求,只关注“购物”而忽视“讲价”,则只是购物常识的介绍,而不是有效的口语交际。交际时还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同桌、小组、大组等多种形式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来。

二、捕捉情境 激发欲望

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口语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恰好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活源泉。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创设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我的发现》这一口语专栏,让学生发现学校、老师、同学、家乡、村庄等周围环境的新变化,说说自己的见解。如:一次,老师新剪了一个发型,一走进教室,全场哗然,学生七嘴八舌,眉飞色舞地议论开了。 “新发型”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置身在高度的亢奋之中,产生了强烈的言语欲望与冲动,“不吐为快”。此环节师生间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最真诚的交流。此时的语言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真实而有个性。

三、突出互动 实现交流

互动是口语交际的特点。在口语交际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是互为资源的互动,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如教学《购物讲价》,以桌椅为货架,以文具为货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或主动问价,或热情作答,双方讨价还价。学生在购物讲价的互动中激发交际兴趣,提高训练实效。 又如在《我是小小推销员》教学中,分成小组,每人拿出自己要推销出去的“商品”,按一定的条理介绍,要求推销者做到: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价格等方面有条理地介绍;介绍“商品”时最好采用边说边演示的方法,突出特点,使得介绍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介绍时努力学会打动别人,交流时注意礼貌。听者要认真专注地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四、内外结合 实践拓展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每位学生都要到商店买文具,因此,我布置了“买文具”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买文具的过程中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用途等,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商品的。在交际课上,我让学生扮演“小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购物的基本常识,学会了揣摩人物的内心,也学会了怎样与人文明地交往。在学生亲自创设的富有新意的交际空间里,他们的举止大方,话语有礼貌。可见,只有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课外,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的实践能力,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必经之路。

推荐第7篇:物理复课中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物理复课中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高考复课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是否学会了解题的方法;是否掌握了应试的技巧;是否对练过的题(或题型)能够灵活地掌握,若再遇到时不出错得满分呢。这是高三复课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解决的方案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1.明确高考的背景和意义:高考模式的变化,高考内容的变化,高考要求的变化。

2.教学中存在问题:

“负效教学”表现:教学要求过高,出现错题、超纲题、知识超前题、特难题。搅乱了学生认知结构,产生心理恐慌和厌学情绪;教学方式自我中心化,只注重知识方法学术形态教学;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消失学习自信心;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学生忙于应付;负担过重,思维肤浅,失误较多;惩罚性行为投入较多。

“无效教学”表现:简单内容的展示和讲解,提问简单、机械(对不对?是不是?为什么?),正确废话较多,抽象空洞内容重复题、特易题,从而增加无效教学时间。

“低效教学”表现:没有从教学形态上研究知识和方法教学,缺乏研究学生的认知和情态需要以及错误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学术化、成人化,学生对新情景得不到同化,出现常见的错误,导致教学中出现“常见病”;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只注重教师的讲授方式,缺乏探究和协作。同化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培养,出现教学中“多发病”。(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多次失败、多次错误);习题结构混乱,(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有意义内在逻辑关系)习题类型单一;题海战术盛行,思维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培养,兴趣和热情得不到激发,习题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反馈和评价单一,作业批改走向两个极端,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反馈和评价;学生缺乏自我评价和协作评价,学生缺乏评价中情感体验,学习兴趣和热情得不到较好的激发和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特点:

从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新课程下有效教学关注三维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有效达成,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且要关注学生思维素质和能力、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兴趣和热情、价值观等多维目标都能得到有效的达成。

4.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构建“三位一体”的 有效化问题系统:从建构主义理论审视新课程高考复习教学:,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二种方式,原有的认知与新的情景发生相互作用,进行同化和顺应,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实施有效构建的条件,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参与构建活动。可以建立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有效性习题,以过程和方法为目标有效性习题,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有效性习题。

5.探索有效化复习教学模式:

“模仿巩固”模式;

“问题拓展探究”模式教学模式;

“预设探究”教学模式;(预设问题结构-学生超前解答 -教师批改反馈-师生分析构建-学生内化练习)

6.培养良好思维素质和能力:

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变量因素(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思维素质,较强的解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解题所需良好思维素质(审题环节思维周密性,推理环节思维严密性,分析环节思维严谨性,计算环节思维正确性,表述环节思维条理性)

7.实施多样化的作业批改方式:转变作业批改理念;整体批改和部分批改互补结合;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互补结合;教师批改、自主批改、协作批改互补结合.

其中:探索有效的作业讲评和试卷分析方式,可以从统计错误人数,分析失分原因;突出重点,启发点拨,化解难点;注重拓展,触类旁通,实现迁移;及时整合,多题归一,融会贯通;个体化订正和矫正性作业互补结合;作业讲评和例证性习题教学互补结合;超前性作业和巩固性作业互补结合;正视差异,整体教学和个体教学互补结合。

推荐第8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梁岩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英语越来越受重视,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而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抓好小学中、高年级词汇教学。本文对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小学中、高年级词汇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总结了小学中、高年级词汇教学原则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教学策略

有人认为,小学阶段英语学习应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没有必要强调读写能力,也没有必要强调词汇学习,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一定的词汇积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而且也可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奠定基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要在

三、四年级实现一级课程目标,

五、六年级实现二级课程目标。该二级目标在词汇方面的规定是:学习本级话题范围的600至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因此,词汇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教学中占在重要地位,教师要抓好小学中、高年级词汇教学。在我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多年当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议论小学英语的词汇教学。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碰到问题最大的就是词汇教学,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学生在读音方面感觉困难很大,难以读准单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还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第二,在拼写方面 ,学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没有通过读音和字母的关系来记忆单词,常常是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组合。第三,在记忆单词的意义的时候,过分注意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单词。在三四年级时,由于内容教少,词汇简单,对于学生的要求主要放在听说上面,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英语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于是,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于谈听写色变,随之就开始逐步放弃这门学科。

因此,了解词汇教学的内容和原则,掌握一些词汇教学的策略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最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 1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情景是指实际生活情景、模拟生活情景、表演情景和想像情景等。小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置身于特定的学习情景中,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在具体情景中实施词汇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所学词汇,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系统性原则

词的音、形、义之间以及词汇与词汇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联系系统地进行词汇教学。

(四)复现性原则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遗忘比较快、而后逐渐变慢。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记忆规律,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好、但学得快也忘得快的特点,及时复习单词,使所学的单词有计划地复现,达到使其在学生记忆中“保持”的效果,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再认”或“回忆”。

四、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单词

1、直观呈现

直观教学能启发学生用英语去思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直观呈现有以下四种:

1)实物呈现。如,在学习book时,指着书并跟着节奏说:book↑book↓ This is a book.

2)图片呈现。如,在学习大象时,展示画有大象的图片,问:What is this ? Oh, this is an elephant.3)简笔画呈现。如,在学习小动物时,可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小动物的形象,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4)电教设备辅助呈现。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2、表演呈现

人与人交际时并不仅仅限于用言语达到目的,谈话者的表情和身体的动作也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适当地利用身势语呈现新语言项目,既省时又直观形象,学生也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增强接受英语信息的能力。

- 3

小学阶段的词汇多与实际环境相联系。因此,看到实物就回忆相关的单词。如:看到一张饭桌,就想到table—drink—eat—food( bread, meat ,egg„„) 2)对比记忆法

此记忆法多用于记忆反义词。如:short—long ,new—old,empty—full。 3)归类记忆法

将所学的词汇归类,此方法最适合于小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词汇量不多,词容易归类。(1)按归属范畴归类。如:文具类,食品类,基数词,家庭成员等。(2)按词性归类。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4)循序渐进记忆法

引导学生每天约束自己记忆一定量的词汇,持之于恒。脑子里的词汇就会逐日而增,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4、简笔画教学法

简笔画是用简单的线条塑造形象,是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简笔画教学符合小学英语的趣味性和情景性原则,能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印象、深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作用。我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画一些简笔画。如在教水果类、食物类和饮料类单词时,我采用边画单词banana, apple, orange, peach, pie, biscuit,等的简笔画,边进行英语单词的教学。学生对这样的教学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我认为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简笔画,可以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直观的简笔画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和持久的印象,也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总之,简笔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记忆英语词汇。

5、演唱英文歌曲法

在歌曲中操练英语词汇和句型是一种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句型的好方法。许多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学生耳熟能详。如果在操练词汇时一些旧曲子谱上新词,随着歌曲的旋律,学生们便能脱口唱出所学单词。例如在教学PEP第五册第2单元中一星期七天的英语表达方式时,结合教唱C部分的歌曲:"The days of the week.",学生能很快地记住Sunday、Monday等单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以上教词汇的策略,可以克服孤立教词汇,讲得过多,消化不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吸收少;主次不分,平均用力,负担过重;系统性不强,边学习边遗

- 56 -

推荐第9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策略

【摘要】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一方面,要想把英语学好,首先应打好语音基础;另一方面,经验告诉我们,想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他们内部的资源,只有通过他们主动学习才能实现。因此,英语教师在教授语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已知信息和?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变成一件他们愿意主动去完成的事情,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以提升。因此,我们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应当把语音教学当成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语音教学教学策略

一、语音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语言学习的三大要素,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因素。专家们通过研究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在八岁前后,在此期间开始外语学习,避免了与学习母语冲突,且效率较高。而且听觉灵敏、擅长模仿这两点让小学生在语音学习方面较为轻松。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音教学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师应当具备的语音素养

1.语音理论素养。虽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直接进行语音理论教学,但也要掌握这门学科并对其有透彻地理解,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语言现象都能了然于胸。我们要把自己掌握的抽象语音理论转化为一种具象的行为习惯,在学生面前示范出来,让他们从“看”和“听”这两个方面来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语音基础,这样对他们学好英语有极大的帮助。

2.注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英语有较强的节奏感,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英语教学重点便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这种说的能力并不是把每个单词准确念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识别句子的结构,把握好每句话的节奏群进行流利地表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分析语音教学现状找对策

1.现状。语音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先把英语听懂说好,在此基础上再去闯读写关。而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发现语音教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部分学生语音学习不容乐观,遇到简短简单的单词还能应付,一旦遇到偏长的单词或找不到发音规律的单词,便开始囫囵吞枣,上课时逃避尝试回答问题,不爱发言。恶性循环之后,英语学习出现两极分化,这些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2.对策。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语音教学,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学习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绝对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教师应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有目标、有方向地去帮助学生完成这个目标。以下是我在课堂上运用的部分语音教学策略:

(1)培养意识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语音学习策略,我们应该把英语语音像汉语语音一样变成他们意识中的一部分。小学生的汉语语音习惯在学习英语之前就已经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进行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正确地感知和运用语音规律。我曾在课堂上无意间发现四年级的学生还在学英语时用汉字或汉语拼音给生词注音,这已然成了他学习新单词的习惯,只言片语肯定不能让他纠正过来,于是在下课后我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他的注音分别读给他听,让他体会其中的不同,然后让他自己用两种读法各读一遍,很明显他在读自己注的音时声音减小,我分析告诉他这就是他上课不愿说英语的原因。此后,我再没见到他的书本上出现自己的注音,而且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总能看到他积极的小手,听到他纯正的语音语调,我很满意,也很开心。

(2)模仿练习策略。人在婴幼儿时期,咿呀学语时就是通过模仿他们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慢慢学会了说话。所以我想,学习英语也应该像那个时期一样,只是缺乏一个英语环境而已,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创造听英语的环境。在课堂上提供除了教学生怎么读,还提供他们英文标准的MP3,并给足他们听和模仿的机会,在他们汇报模仿结果是,进行适当的语音语调的指导。这样的语音教学,学生学得乐在其中,老师也教的轻松。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

以下是我们模仿练习的三部曲。①听音。这是学习语音的第一步。在初学课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地道的发音。但是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学生听得最多的还是教师发音,因此我们作为学生的榜样也要不断规范自己的发音。②模仿。模仿也可分两个环节,讲解发音器官在“集体模仿”中完成的,这样做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模仿的机会。在“个别模仿”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模仿情况,并及时地更正他们错误的发音。③仿说。在听音、模仿完成后,再创设情境向学生进行仿说。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创设一些类似情境让学生进行编对话等。

(3)总结归纳策略。“学得快,忘得快”是孩子们记忆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要在学生在听和模仿的过程中提醒他们注意和总结发音规律,授予他们记忆的小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遇到有规律的字母组合和发音元素,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学生遇到生词就判断其正确发音和听到发音猜出其拼写的能力。

我认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说”英语,用英语进行交流,语音则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之后,他们就能自己把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他们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推荐第10篇:初中英语新课改中口语教学策略初探

初中英语新课改中口语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姓名:陈春梅

作者单位:坊楼中学 联系电话:15179912693

摘要:新《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作为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交际工具它的功能在于进行社会交际。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英语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在目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还是重视读写、轻视听说,所以部分同学的答题能力很强而口语能力很薄弱.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更差,他们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经过一轮的《新目标英语》教材使用,我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堂改革;英语口语教学。

一、利用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口语训练

1、新教材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新教材理念先进、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融合性,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思想,着眼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新目标英语教材按照“话题一功能一结构一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本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如7A中U1自我描述(This is me!)。U2我的一天(My day),U3节日(Let’S celebrate!),U4食物(Food),U5购物(Go shopping),U6时装(Fashion)。这些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有关,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语言素材典型,语言情景真实,语言表达规范,语言现象再现率高,适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里中的对话,总是那么引人人胜。学生天生爱动,好模仿。可以让学生就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进行Act out。我根据每单元的不同内容.让学生模仿表演,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经过认真准备到台前来表演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效果极佳。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每个Reading都会激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2、通过朗读背诵形成语感。在课堂中强调知识的朗读和背诵是至关重要的, 英语语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大量有效输入和积累。在课堂中强化新材料的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将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前提。而积累、储存更须有大量反复朗读、背诵、记忆、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大量语言材料,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词汇、习惯用语、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人文历史知识.通过视、听多种器官参与快速地形成听说的能力。课堂中加强读、背的量次,能形成快捷的语流、语感。语流、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语言错误。同时要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中加强朗读、背诵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使用自信心的有利契机。我们如果利用课堂这个时间,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范文、精彩语段和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形成自信心,这对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它更是发展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的保证。

二、在课堂中创设情景。营造和谐轻松的语言交际环境

英语语言情景是运用英语交际的必要因素.进行模拟真实的情感交流即运用以境生情的机制来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通过创设的情景来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会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想法设法地创设有效的语言情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帮助鼓励学生理解和主动用英语表达思想。

1、强化练习形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形成开口说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们大胆,主动去说,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但若不注意练习的形式也会让学生渐觉乏味;老师应在练习中交换变化形式,如:师生对话、小组对话、男女生对话等等。在不同的形式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如通过每天课前的五分钟的Daily report、Free talk及学生轮流值日给以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来训练口语。对话内容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先汇报天气、日期、出勤,后进行日常用语问候如介绍自己、家庭、学校情况或就上节新授课讲授的知识进行听说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锻炼。这种形式是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信心。根据上节新授课学生听熟悉的课文情节进行Role play。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记忆课文的英语口语知识。在练习中把课文的语言材料转化为流畅准确的英语口语,形成口语交往能力。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口语发音错误.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再指出纠正,而不应即时进行。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Role play的形式可以是:先通过老师与学生的示范性表演,给其它学生一个正确示范作用,从而正面导向学生训练行为。

2、强化教师使用课堂用语的意识。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课堂用语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师生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即语境),让学生真实感受语言的交际性、趣味性和意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灌输课堂用语,加大学生听的力度。先慢慢说、反复用、流利讲,从而达到教师的语言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逐渐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适应从听到主动讲英语、用英语去思维、用英语来表达个人意向及个人情感的状况。

三、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优化英语口语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听力和口语教学内容.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优化口语教学。课堂教学中可用的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教学挂图、单词卡片、磁性板、录音机、电子白板等。注重媒体的交替使用、优化组合可以更大程度地向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的直观作用,加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理解、易认识、易学会,便于提高学习效率,化教学内容的抽象为具体、间接为直接,有利于优化英语教学的课堂结构。如7A Celebrate Halloween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到西方节日的盛况,使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体验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感觉到有语言素材可谈,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注重课后的课外语言活动,加强听说实践

在课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到运用,并能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操练听说是不够的,还需用课余时间进行适量的听说练习。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他们成立班上英语角、校园英语角兴趣小组、举办校班际情景对话、课后改编课文、表演短剧、组织学生观看简易趣味录像等进行教材配套的听说训练.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材料,又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如问路、打电话、看医生、人物介绍、买东西等等改成短剧,分角色表演或进行情景对话表演,以激发学生听说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水平。在对话表演的气氛、场面中更容易让学生在活动中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说的自信心及操作语言的自豪感;还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加强实践,培养丰富的语感。总之,良好的课堂师生合作气氛.正确导向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形成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气氛,在教学中共同参与,让学生们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直观、活跃的情景中学习,诱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兴趣.在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程晓堂.英语学习与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3.张瑞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冲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4.谢福之.高考英语口试与英语口语教学.

5.朱余生.如何利用新教材进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6年第5期.

第11篇:化学用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化学用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1、合理使用记忆方法:分散记忆、卡片记忆、理解记忆、规律记忆(自背、互背、抽查、测验、竞赛)(限时记忆,强调速度和准确率在课件上做一个时间计时器,比比看谁记得快,记得准)

2、归纳记忆,提升效率:“谐音记忆法”、“形近记忆法”“十字交叉法”

3、注重规范,夯实基础

4、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5、总结化学用语规律,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6、形式多样,注重落实:课堂上演板,同桌互改;每天布置一类典型反应1-2个,要求强化练习;随时抽查中差生)

7、教师要建立初中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库”,让学生在课余常说、常练。

8、完善评价手段:重视小组学习的重要性,采用兵教兵,兵查兵的战略,使所用学生都能提高。

9、采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热情。

10、平时可制一些化学用语卡片贴在桌面上,便于学生记忆;设计与化学用语相关的板报,加强归纳。

11、多种样式抽测学习效果:设置“找错误”环节,出示有错误的化学用语,让学生独立纠错;发挥小组合作功能,组长出题,组员回答,看谁更棒,检测掌握情况)

12、让学生读写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晨读、作业让学生进行读和

写,读写要结合,读写要准确严密。

第12篇: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展开。实践证明,按照“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经历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该教学策略分为四个阶段:问题策略、实践策略、归纳策略、创新策略。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向晶,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课程论。

谢利民,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毕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于学生学习的任何方面。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的;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高中的,也可以是初中的,甚至是小学的;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甚至可以没有结果。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自主探究的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及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二、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实施渠道:一个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上,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一个是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独立的实施渠道。笔者认为,掌握和运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不会给本来已经足够沉重的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添加新的负担。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改造我们的教育方式,必将使古老而传统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语言是文化与教学的载体,作为介绍国外文化重要阵地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今后的发展将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

真实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在英语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生活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英语学科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准备,其中知识基础是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学科知识可以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赖以“生长”的基础。通过英语学科支持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与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英语学科课程能为研究性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研究性活动的展开,学科知识得到应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重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英语学科支持推进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促使英语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整体转变,提高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光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地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然而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策略。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按照“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该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经历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它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图略)。

(一)问题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确立目标、方向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What\'sthe matter?”一课时,授课前把这样一幅图挂在墙上(图2图略)。并就画面中所涉及的asking the way和offering

help等知识点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充分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对确定的问题进行思索,大胆猜想、假设、预测,思考自己准备用何种方法去进行探究,设计自己探究的方法、步骤和这样做的理由。然后,请学生就How?What?Why?Where?等问题分组准备,即“Tell

me a

story.”画面的非完整性、不确定性给学生丰富的想像空间,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像力和应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

(二)实践策略——猜想、假设、实践,自主参与探究

科学工作者发现知识、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直觉提出各种

猜测、想像,然后进行实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和规律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工作者那样经历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人脑中的思维活动是隐性的,只有让学生实践,让学生讨论发言,互相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维的准确性、有效性。在这一阶段,教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4人小组,就画面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共同磋商,探究热情十分高涨。待授课时,各小组成员分别表演了各种asking

the way和offering help的表达方式,并设想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尊老爱幼故事。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具有特定的文化现象。中学生学英语时往往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和表达英语,因而常常产生误解,造出病句。这时,教师要注意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供大家参考、研讨。并适时组织学生辨析、判断,得出正确的表达方式。通过小组实践、集体研讨,既保护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发现和表达方式是否正确,而且还知道为什么。多次的实践——反馈——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双语思维模式,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定势。

(三)归纳策略——交流、梳理、归纳,概括结论

获得了感性材料以后,就需要对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提取、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必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同一语境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从其对称、和谐、简捷、协调的形式中找到英语语言变化的规律。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实践操练,对这一语境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初步认识,此时,教师应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表达方式、各种意见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从而使学科内容结构化。这一阶段中,可以把“What\'s

the matter?”这一课所涉及的主要语言表达进行整理(如图3所示图略)。

(四)创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扩展、创新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既获得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这样不仅巩固和扩展了所学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英语中许多情境表达具有相似性,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情境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把一个语言点与另一个语言点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产生启发,触类旁通。这样既避免知识间的混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再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分析系统内各语言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有效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即通过教会学生发散、收敛,纵向、横向,顺向、逆向,线型、立体和网络等思维方法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正是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关于提供帮助这一语言情境,英语中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可以互换,有的却只适合于特定的场合。从医生、售货员、服务员到陌生

人,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所要充当的角色,自编、自导、自演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剧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在特定语言情境下的各种表达方式,从而对整体产生感性认识并组织学生集体研讨、分析主要知识点的可行性,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通过制作图表使这一语言情境系统化(见图4

图略)。

以上教学策略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实践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真理的惟一正确途径,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处于动态学习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21世纪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其具有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综合性、内化性、创新性的特点,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英语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主要参考资料: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卢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验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

第13篇: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者:张荣芳 发布时间: 2011-11-13 5:30:24

通过学习,我深有感悟,这样能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深有感悟,这样能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第14篇: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的函数知识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理解性的知识,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函数以及三角形函数等。应试教育环境下,能够解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思想。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其思维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学生明白函数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函数知识。概念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打好基础,再高的大楼都难逃倒塌的命运,学习亦是如此,没有打好基础,学习再多的知识也都是一知半解,难以在求学的道路上走长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从而做到深入理解概念。初中函数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与抽象思维,这就造成了思维冲突,为了缓解思维冲突,实现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教师可以结合函数图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等,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来成为全面发展型复合人才。图像直观指的是,只保留实物的本质,并将其本质属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观察者记忆的同时,对其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亲自动手画函数图像,学生基本上以听教师的讲述为主,是无法深刻理解函数知识。因此,教师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去练习画函数图像,一遍又一遍的画,直到画好为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表明,学生动手画函数图像,其对函数知识的认识来

1 理解要比不画函数图像的学生要深刻。学习成绩自然就高,因此结合函数图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的实际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函数图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性质,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多种情况时,如果采用画图像的方式,则可以既准确又快速地找到答案,其解题效率远远高于文字证明,并且更加具有说服力。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函数图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初中的函数知识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理解性的知识,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函数以及三角形函数等。应试教育环境下,能够解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思想。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其思维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学生明白函数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函数知识。概念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打好基础,再高的大楼都难逃倒塌的命运,学习亦是如此,没有打好基础,学习再多的知识也都是一知半解,难以在求学的道路上走长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从而做到深入理解概念。初中函数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与抽象思维,这就造成了思维冲突,为了缓解思维冲突,实现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教师可以结合函数图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抽象

2 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等,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来成为全面发展型复合人才。图像直观指的是,只保留实物的本质,并将其本质属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观察者记忆的同时,对其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亲自动手画函数图像,学生基本上以听教师的讲述为主,是无法深刻理解函数知识。因此,教师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去练习画函数图像,一遍又一遍的画,直到画好为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表明,学生动手画函数图像,其对函数知识的认识来理解要比不画函数图像的学生要深刻。学习成绩自然就高,因此结合函数图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的实际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函数图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性质,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多种情况时,如果采用画图像的方式,则可以既准确又快速地找到答案,其解题效率远远高于文字证明,并且更加具有说服力。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函数图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第15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1.归纳式教学策略

归纳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即从个别的、特殊的现象到普遍、共同的特征及至概念、原理的产生)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故归纳式教学教学策略既有发现学习的特征,又有接受学习的特征。

归纳式教学策略主要适用于概念、规则、原理、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教学,其一般步骤为: (1)教师提供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的例证,并揭示某些解题线索;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维和操作,经过辨别、概括、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发现新知;

(3)教师再举出正、反面例证,使学生辨别概念和规则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新知识;

(4)学生将发现的知识(概念、规则、定理、解题方法等)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将上述步骤概括为归纳式教学策略的模式为:

演示(或列举)实例→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归纳式教学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会学习,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且不适于大班教学。

【教学案例】[6.4](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归纳式教学设计) 2.演绎式教学策略

演绎式教学策略呈现教材的顺序与归纳式正相反,它是先提出概念、规则,然后再举例证明。加涅和奥苏伯尔主张的教学方法属于演绎式的策略。

演绎式教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

(1)教师提出或让学生直接阅读概念、公式、定理、规则部分的教材内容;

(2)讨论讲解有关的术语,使学生理解新知识;

(3)提出正面的和反面的例证,使学生能辨别新知识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并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进行各种变式的学习,巩固新知识。

演绎式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教学效率高,教学结构严谨,但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

第16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案作业

玉华小学“十二五”教师技术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案 地点:玉华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教师:杨贵荣

培训内容:第七章---第八章

第一学时

培训内容:

第七章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指导策略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概述

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目标 1.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2.丰富生活,开阔视野 3.巩固课堂,提高质量 4.培养主体,个性解读

二、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概念 1.提高趣味,寓教于乐 2.学生自主,教师辅导

3.结合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知识层面 4.开放时空,体验生活

三、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

(一)以阅读活动为主的内容 1.组建阅读小组,开展比赛 2.提供展示舞台,鼓励读书 3.根据阅读积分,评选优秀

(二)以写作活动为主的内容 1.观察日记。 2.课外练笔。 3.写作竞赛

(三)以听说为主的内容 1.朗诵会 2.演说会 3.故事会 4.导读名著 作业:

1.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目标是什么?P198―――1992.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概念是什么?P199

第二学时

培训内容:

四、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评价的特点 1.计划制定要到位。 2.组织建立要健全。 3.过程要有独创性。 4.活动体现自主性。

5.临场指导要深入。6.总结评比要公正。 第二节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制定的策略

(一)指导目标

(二)更新指导观念

1.加强计划性;抓住层次性;突出自主性;强化实践性;体现趣味性。 2.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 3.课外阅读区别课内阅读,关注范文之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4.科学化、明主化、民族化、艺术化相统一。

(三)遵循教学原则

1.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

2.遵循新学知识向已有知识结构纳入的条理性。3.遵循阅读过程的有序性。 4.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本。

二、课外阅读指导方法选用的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指导策略 1.阅读方法指导策略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2)学生阅读实践。.(3)畅谈收获体会。 2.阅读欣赏指导策略 (1)选择刊物。 (2)创设情景。.(3)自主阅读

(4)交流体会,各抒己见。 (5)诵读,活得情感体验。 3.阅读汇报课指导策略 (1)准备汇报提纲。 (2)学生交流。.(3)教师总结

(4)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4.好书推荐课指导策略 (1)准备推荐。 (2)学生推荐。.(3)评价。 (4)质疑问难。 (5)鼓励阅读。

(二)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指导策略 1.探析文本历史背景。 2.沟通学生生活经验。 3.揭示文本深刻内涵。 4.把握文本完整意义。

(三)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指导策略

2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3.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4.明确向学生提出加强背诵。

5.建立健全课外阅读评价体系,推荐课外阅读。6.培养阅读性语感能力。 作业:

1.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有什么特点? 2.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第三学时

培训内容:

三、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优化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树立课外阅读成就感

(二)推荐阅读材料,拓展阅读层面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2.密切联系学生心灵世界。 3.结合课堂教学点。

4.读物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5.拓宽阅读渠道。

(三)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创设情景,培养阅读心境。1.针对性创设。 2.随机性创设。 3.挑战性创设。 4.闲聊式创设。 5.超市性创设。 6.优化读书环境。

(五)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思辨能力

四、课外阅读主体建构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由被动轴向主动 1.提供阅读诱因,激起情趣。 2.关注直接经验,融通界限。 3.打破标准化,鼓励个性化。 4.树立信心,体验自豪感。

(二)将课外阅读指导当作艺术创作

(三)将课外阅读指导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上 作业:

1、课外阅读主体建构的策略是什么?p213---214

第四学时

培训内容:

第三节

课外写作指导策略

一、宏观指导,顺应心理特点

3

(一) 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 1.小学生有表达读后感受的愿望。 2.小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 3.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

(二) 唤醒学生的写作主体性

1.学生是写作主体,充当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

2.小学语文课外写作指导是非定向,非专门化的,是为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生成、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三) 掌握学生内隐外显特征

(四) 指导学生课外练笔

二、提供语感,丰富写作素材

(一)重视学生的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

(二)培养写作性语感 1.写作与语感密不可分。

2.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原因是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是有些学生没有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写作性语感不强,必须从观察、积累、思维、表达等方面加以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写作性语感。(1)指导观察,开辟选材领域。 (2)学科渗透,延深思维触觉。 (3)积极实践,拓宽活动空间。

三、多元评价,加强互动合作

(一)诱导激励,满足心理需求 1.评语诱导。 2.评分机制。 3.发表激励。

(二)互动合作,提升写作语感 1.自我圈改,激励积累。 2.师生共改。 3.生生互改。 4.当面批改。

5.家长参与,细心指导。

四、打破常规,拓宽内容形式

五、课外写作指导案例 作业:

1.课外写作指导应采用什么策略?p217---219 2.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互动合作,提升写作语感?P221――223

第五学时 培训内容: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第一节

小学语文主要教学模式述评

近几年,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我们强调重视学生的认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境界,涌现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定影响力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景教学模式

4

(一)理论基础

1.情景教学融合了我国古代“情景教学模式”中的“心物交融”思想 2.情景教学发挥了大脑两半球的补协同作用 3.情景教学充分运用了人的直观认识原理

(二)操作程序

1.识字教学序列

(1)利用汉子造字原理创设情景,使独体字形象化。

(2)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景,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3)凭借情景丰富词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

(4)利用汉字的同音、形近的特点,在高年级进行一定前的归类识字。2.阅读教学序列

(1)初读——创设情景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 (2)细读——强化情景,理解关键词、句、段。 (3)精读——欣赏课文精华,凭借情景品赏语感。 3.作文教学序列

(1)观察情景,提供源泉。 (2)进入情景,激发动机。 (3)拓宽情景,打开思路。 (4)范文引导,教给方法。 (5)提早起步,螺旋上升。

(三)评价

1.创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2.情景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场

第一.情景教学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里距离。 第二.情景教学创设了美、趣、智的教学情景。 第三.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作业:

1.情境教学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第六学时

培训内容: 二.主题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1.主题教学依据了西方统整过程的基本理论 2.主题教学融合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 3.主题教学运用了思维科学的相似论原理

(二)操作程序 1.生活切入,探究文本 2.比较开拓,升华自我

(三)评价

1.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关注文化、亲近母语的高境界 2.主题教学探索了新的语文素养发展理论 3.主题教学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1.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原理 2.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3.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4.读写结合符合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

(二)操作程序

1.指导读写提示,了解读写方法 2指导精读课文,掌握读写方法 3.指导略读课文,试用读写方法 4.指导自学课文,运用读写方法 5.指导综合练习,强化读写方法 6.指导课外活动,实践学习方法 7.

(三)评价

四、愉快式教学模式

第七学时

培训内容: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基础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 差异性原则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策略

(一)正确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

(二)科学安排课堂教学线路 1.课堂教学结构导引——调控机制。 2.语文知识认知导引——掌握机制。 3.语文能力训练导引——形成机制。

(三)和谐设计课堂教学方法 1.教法——“诱导” 2.学法——“自主”

(四)整合优化现有教学模式

三、小学语文主要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情景创设策略 (1)以生活展现情境 一是感知目标要鲜明。 二是带入情景要有序。 三是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2)以实物演示情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4)以音乐渲染情境

6

(5)以表演体会情境 (6)以语言描绘情境 2.教学设计策略

(1)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2)利用视像,进入角色 (3)精心设计,优化情境 3.角色扮演策略

(二)主题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主题讲读策略 2.主题作文策略 3.主题阅读策略

(三)读写导练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读写同步 (1)一年级起步

(2)提早起步,打好句子基础 2.系列训练 3.整体结合

.整体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2)与其他学科改革同步发展。 (3)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4.综合训练

(四)愉快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创设愉快学习的环境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2)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2.激发学生想学、要学的心理 (1)创设氛围。 (2) 悬念设置。 (3)尝试吸引。

3.培养学生能学、会学的能力。4.拓展提升学生“乐学”层面 (1)学中求广。 (2)学后迁移 (3)学后设疑。

作业: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哪些原则?

第八学时

培训内容: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内涵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原则

(一)民主性原则

(二)方向性原则

(三)交通性原则

(四)培植性原则

(五)借鉴性原则

(六)实效性原则

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二)理论先导,避免模式过于细化

(三)批判继承,实现模式整合优化

(四)立足整体,注重模式群系构建

(五)推陈出新,促使模式与时俱进

五、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 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设计法

(二)归纳法

(三)杂交法

(四)嫁接法

作业: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学时

培训内容:

第七章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指导策略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概述

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目标 1.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2.丰富生活,开阔视野 3.巩固课堂,提高质量 4.培养主体,个性解读

二、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概念 1.提高趣味,寓教于乐 2.学生自主,教师辅导

3.结合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知识层面 4.开放时空,体验生活

三、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

(一)以阅读活动为主的内容 1.组建阅读小组,开展比赛 2.提供展示舞台,鼓励读书 3.根据阅读积分,评选优秀

(二)以写作活动为主的内容 1.观察日记。 2.课外练笔。 3.写作竞赛

(三)以听说为主的内容 1.朗诵会 2.演说会 3.故事会 4.导读名著 作业:

1.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目标是什么?P198―――199 2.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概念是什么?P199

第二学时

培训内容:

四、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评价的特点 1.计划制定要到位。 2.组织建立要健全。 3.过程要有独创性。 4.活动体现自主性。 5.临场指导要深入。 6.总结评比要公正。 第二节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制定的策略

(一)指导目标

(二)更新指导观念

1.加强计划性;抓住层次性;突出自主性;强化实践性;体现趣味性。2.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 3.课外阅读区别课内阅读,关注范文之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4.科学化、明主化、民族化、艺术化相统一。

(三)遵循教学原则

1.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

2.遵循新学知识向已有知识结构纳入的条理性。3.遵循阅读过程的有序性。 4.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本。

二、课外阅读指导方法选用的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指导策略 1.阅读方法指导策略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2)学生阅读实践。.(3)畅谈收获体会。 2.阅读欣赏指导策略 (1)选择刊物。 (2)创设情景。.(3)自主阅读

(4)交流体会,各抒己见。 (5)诵读,活得情感体验。 3.阅读汇报课指导策略

(1)准备汇报提纲。 (2)学生交流。.(3)教师总结

(4)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4.好书推荐课指导策略 (1)准备推荐。 (2)学生推荐。.(3)评价。 (4)质疑问难。 (5)鼓励阅读。

(二)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指导策略 1.探析文本历史背景。 2.沟通学生生活经验。 3.揭示文本深刻内涵。 4.把握文本完整意义。

(三)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指导策略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3.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4.明确向学生提出加强背诵。

5.建立健全课外阅读评价体系,推荐课外阅读。6.培养阅读性语感能力。 作业:

1.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有什么特点? 2.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第三学时

培训内容:

三、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优化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树立课外阅读成就感

(二)推荐阅读材料,拓展阅读层面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2.密切联系学生心灵世界。 3.结合课堂教学点。

4.读物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5.拓宽阅读渠道。

(三)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创设情景,培养阅读心境。1.针对性创设。 2.随机性创设。 3.挑战性创设。 4.闲聊式创设。 5.超市性创设。 6.优化读书环境。

(五)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思辨能力

10

四、课外阅读主体建构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由被动轴向主动 1.提供阅读诱因,激起情趣。 2.关注直接经验,融通界限。 3.打破标准化,鼓励个性化。 4.树立信心,体验自豪感。

(二)将课外阅读指导当作艺术创作

(三)将课外阅读指导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上 作业:

1、课外阅读主体建构的策略是什么?p213---214

第四学时

培训内容:

第三节

课外写作指导策略

一、宏观指导,顺应心理特点

(五) 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 4.小学生有表达读后感受的愿望。 5.小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 6.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

(六) 唤醒学生的写作主体性

8.学生是写作主体,充当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

9.小学语文课外写作指导是非定向,非专门化的,是为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生成、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七) 掌握学生内隐外显特征

(八) 指导学生课外练笔

二、提供语感,丰富写作素材

(一)重视学生的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

(二)培养写作性语感 1.写作与语感密不可分。

2.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原因是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是有些学生没有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写作性语感不强,必须从观察、积累、思维、表达等方面加以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写作性语感。(1)指导观察,开辟选材领域。 (2)学科渗透,延深思维触觉。 (3)积极实践,拓宽活动空间。

三、多元评价,加强互动合作

(一)诱导激励,满足心理需求 1.评语诱导。 2.评分机制。 3.发表激励。

(二)互动合作,提升写作语感 1.自我圈改,激励积累。 2.师生共改。 3.生生互改。 4.当面批改。

11

5.家长参与,细心指导。

四、打破常规,拓宽内容形式

五、课外写作指导案例 作业:

1.课外写作指导应采用什么策略?p217---219 2.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互动合作,提升写作语感?P221――223

第五学时 培训内容: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第一节

小学语文主要教学模式述评

近几年,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我们强调重视学生的认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境界,涌现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定影响力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景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1.情景教学融合了我国古代“情景教学模式”中的“心物交融”思想 2.情景教学发挥了大脑两半球的补协同作用 3.情景教学充分运用了人的直观认识原理

(二)操作程序

1.识字教学序列

(1)利用汉子造字原理创设情景,使独体字形象化。

(2)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景,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3)凭借情景丰富词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

(4)利用汉字的同音、形近的特点,在高年级进行一定前的归类识字。 2.阅读教学序列

(1)初读——创设情景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 (2)细读——强化情景,理解关键词、句、段。 (3)精读——欣赏课文精华,凭借情景品赏语感。 3.作文教学序列

(1)观察情景,提供源泉。 (2)进入情景,激发动机。 (3)拓宽情景,打开思路。 (4)范文引导,教给方法。 (5)提早起步,螺旋上升。

(三)评价

1.创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2.情景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场

第一.情景教学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里距离。 第二.情景教学创设了美、趣、智的教学情景。 第三.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作业:

12

1.情境教学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作用?

第六学时

培训内容: 二.主题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1.主题教学依据了西方统整过程的基本理论 2.主题教学融合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 3.主题教学运用了思维科学的相似论原理

(二)操作程序 1.生活切入,探究文本 2.比较开拓,升华自我

(三)评价

1.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关注文化、亲近母语的高境界2.主题教学探索了新的语文素养发展理论 3.主题教学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1.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原理 2.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3.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4.读写结合符合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

(二)操作程序

1.指导读写提示,了解读写方法 2指导精读课文,掌握读写方法 10.指导略读课文,试用读写方法 11.指导自学课文,运用读写方法 12.指导综合练习,强化读写方法 13.指导课外活动,实践学习方法 14.

(三)评价

四、愉快式教学模式

第七学时

培训内容: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基础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 差异性原则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策略

(一)正确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

(二)科学安排课堂教学线路

13

1.课堂教学结构导引——调控机制。2.语文知识认知导引——掌握机制。 3.语文能力训练导引——形成机制。

(三)和谐设计课堂教学方法 1.教法——“诱导” 2.学法——“自主”

(四)整合优化现有教学模式

三、小学语文主要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情景创设策略 (1)以生活展现情境 一是感知目标要鲜明。 二是带入情景要有序。 三是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2)以实物演示情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4)以音乐渲染情境 (5)以表演体会情境 (6)以语言描绘情境 2.教学设计策略

(1)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2)利用视像,进入角色 (3)精心设计,优化情境 3.角色扮演策略

(二)主题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主题讲读策略 2.主题作文策略 3.主题阅读策略

(三)读写导练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读写同步 (1)一年级起步

(2)提早起步,打好句子基础 2.系列训练 3.整体结合

.整体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2)与其他学科改革同步发展。 (3)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4.综合训练

(四)愉快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创设愉快学习的环境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2)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2.激发学生想学、要学的心理

14

(1)创设氛围。 (2) 悬念设置。 (3)尝试吸引。

3.培养学生能学、会学的能力。4.拓展提升学生“乐学”层面 (1)学中求广。 (2)学后迁移 (3)学后设疑。

作业: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运用哪些原则?

第八学时

培训内容: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内涵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原则

(一)民主性原则

(二)方向性原则

(三)交通性原则

(四)培植性原则

(五)借鉴性原则

(六)实效性原则

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二)理论先导,避免模式过于细化

(三)批判继承,实现模式整合优化

(四)立足整体,注重模式群系构建

(五)推陈出新,促使模式与时俱进

五、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 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设计法

(二)归纳法

(三)杂交法

(四)嫁接法

作业: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第17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培训教案

2014春季学期小学继续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培训教案

-----易正霞

学习时间:2014.5.8—6月22日

学习地点:四楼会议室 主讲:易正霞

学习内容:

第四章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第一节 小学作文教学概述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整体目标

1、各学段目标的梯度比较明显,体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

2、小学阶段突出了练笔的性质

(二)、学段目标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1、热爱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课外阅读的习惯。

3、勤于动笔的习惯。

4、勇于发言的习惯。

三、小学作文教学的内容。

四、小学作文教学的评价。

第二节 写话教学策略

一、写话教学目标制订的策略

把说话、写话作为习作训练的起点从口语入手,以口语带动书面语的训练从激发写的兴趣入手。

二、写话教学方法选用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

(二)、指导观察,让学生有写。

(三)、开展活动,使学生乐写。

(四)、注重引导,使学生会写。

(五)、学编童话,使学生创造性地写。

三、写话教学案例评析。

第三节习作教学策略

一、习作教学目标制订的策略。

(一)、掌握片段的写作技能。

(二)、为篇章训练作铺垫。

(三)、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习作教学方法选用的策略

(一)、整体性习作教学实验。

(二)、读写结合法习作教学实验。

(三)、情境习作教学实验。

三、习作教学案例评析。

第18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

培训时间:2015年4月8——9日 培训地点:裕民学校 培训内容: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第一节

数学与数学课程 理论解析1 建立正确的现代数学观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建模可以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独特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我们对数学可以形成以下认识。

一、数学是一种工具和技术

二、数学是一种语言

三、数学是一种思维方法

四、数学是一种文化 理论解析2 树立科学的现代数学课程观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合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大众数学”所倡导的现代数学课程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能被每一名学生所掌握。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每一名有差异的学生,适应每一名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第二节

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理论解析1 现代数学教学观

一、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互动的过程

二、数学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三、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理论解析2 现代数学学习观

一、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要面向学生,二要面向生活,三要面向社会。

面向学生,意味着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面向生活,就是数学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像。 面向社会,指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现象,又要反应科学发展水平,还要反映数学的人文价值。

二、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第三节

数学教学评价 理论解析

评价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数学教学。因而,数学教学评价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调控作用

总之,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淡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 理论解析

一、信息技术对数学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于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它,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4)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可以记录教学情况,管理教学日志,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定期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并与其他教师交流;

(5)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的学习环境。

二、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处理、算法多样等内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2)重视对数和符号的理解、应用和表达,削弱繁琐的计算,把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当作新的基础。

(3)发挥图形的直观功能。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第一节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理论解析

这一次课程改革建构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标准》明确指出(《标准》第6页)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标准》中阐述的总体目标是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是通过这四个层面的实现来深化对数学及其价值、数学课程等诸多方面的认识。 第一个层面的目标表明,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要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技能,也就是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数学是学生今后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而最为关键的是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个层面的目标表明,数学课程要高度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个层面的目标表明,数学课程应该使学生能够体验并感受到数学的美、力量和统一性,让学生体会数学不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一种沟通方式、一种推理活动,而且是一个建立联系的过程。

第四个层面的目标表明,数学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这种精神和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素质。 第二节

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理论解析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目标分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与具体的数学内容体系相结合,以求落到实处。

(一)知识与技能

(二)数学思考

(三)解决问题

(四)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本身就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代表了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 第二,它代表了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第三,它代表了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定位。 第四,它保障了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另外,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将很少用到具体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将数学知识转换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自信心、科学的态度、对数学的信念等方面,这比某个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第三节

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 理论解析

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目标的指向作用:数学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课程相关者(教师、学生、管理者)的注意而实现的。

二、目标的激励作用:在指向作用所举的例子中,目标的激励作用实际上已经显露出来了。很明显,教师提出的目标激发了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激励作用和指向作用是紧密相连的。

三、目标的标准作用:由于目标意味着一种标准,而标准则代表一种理想状态。

第三章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及教科书 第一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理论解析

一、数学与代数

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数学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主要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以及探索规律等。 第二学段(四至五年级)“数学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主要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探索规律等。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主要内容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

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主要内容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主要内容有:数据统计活动初步、不确定现象等。 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主要内容有: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可能性等。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一学段设立实践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合作、交流、感受等活动。 第二学段设立综合应用,包括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活动。

第二节

几种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比较与分析 理论解析

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科书的比较与分析

一、学习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螺旋上升

三、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多彩,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突出了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

三种不同的版本教科书都突出了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提倡算法多样化。 二是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

三是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和对可能性的丰富体验。四是重视实践综合应用。

五、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突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六、为评价方式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

教科书使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论解析

一、教学观念

(一)教师角色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耐心细致地计算和推理,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和做笔记,教师讲授知识,学生鬼头接受知识,一切教学活动都由教师主导,学生很难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问题的方式去解释自然现象,学生本身的生活和已获得的数学知识是呈割裂状态的。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适应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现行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问题

二、教学方式

(一)现行教科书习题量的问题

现行教科书中的纸上作业量比以往少了,这不仅是减负的问题,也是《标准》希望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的必然之举。除了纸上的题目外,还增加了不少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人研究探索过程的题目,它们与一些传统题型的题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行教科书在习题方面的特色。

(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题

合作学习不是要取代教师的讲授,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上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但不再是唯一的方式。

三、评价与考试

(一)关于评价问题

评价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或离目标还有多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

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在第一学段应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在第二阶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方式。

(二)关于考试问题

考试是人们迄今创造的测量人的知识、能力诸种方法中比较客观、准确、效率较高的一种方法,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无从顾及。因此,考试将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方法。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技能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教师 理论解析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智能发展水平,小学数学学科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三)小学数学不同于科学数学 (1)目的不同 (2)形式不同 (3)起点不同

(四)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依据儿童的发展思维水平和数学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

(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三、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热爱学校。 (4)热爱所教学科。

(二)文化科学素养 (1)数学专业知识。 (2)教育基本理念。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

(三)业务能力素养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3)钻研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能力。 (4)课堂教学的能力

(5)组织数学课外活动的能力。 (6)教研与科研的能力。

(四)教育心理素养

教师的不同心态,会决定他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效果也会面大相径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坦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融洽的情感交流,又要做到“不露声色”,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序 理论解析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一)钻研教材与了解学生

(二)撰写教学计划

(三)课堂教学设计

二、说课活动的设计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二)阐述专教法

(三)指导学法

(四)概说教学程序

(五)教学效果

三、教学活动的实施

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叫上课,通常由讲课与组织调控两部分组成。

四、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思

(一)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评

(二)对数学教学反思的评价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 理论解析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深奥的数学原理形象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下面就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作一阐述。

(一)教案的设计能力

(二)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

(三)板书的设计能力

(四)较强的演示教具和指导学具操作的能力

第19篇:浅谈初中英语中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中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想就如何在初中课堂开展阅读教学,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要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学习文化、发展阅读技能和策略,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学习方式、英语水平、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对老师的态度,学习环境等方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因此,从初一开始,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就特别注意,难易一定要适度。材料过分容易,学习起来没有成就感;过难,学生就会丧失兴趣和阅读信心。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为他们选择难易不同的读物。而且阅读材料的内容必须多样化,故事、传记、历史、地理知识等都能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极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课文一般是一个主题一个篇章。在教学中,老师常会对课文进行很细的分解,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纯粹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材中的那些浅显易懂的课文,我从不花大量时间去精讲,通常会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一些有难度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分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讲解,有时候也会要求学生写英文的读后感。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日后的高层次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抓好课堂教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从初一起,教师就应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明确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应采用的措施。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每一个教学模块,避免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无论是哪种课型,我们都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才是针对这些目标考虑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阅读有多种目标,包括寻找信息(read for information)、提高阅读技能(read for skill)、获得语言知识(read for language)、增加生活乐趣(read for enjoyment)等。对于中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来说,其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read for skill和read for language两种能力,这是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①。在初中阶段,从初二下册及初三的教材才开始出现较长较难的阅读材料,在处理这些文章时,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的语言知识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及其内容,对课文中的词、短语和语言现象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和讲解,不能过于复杂,必须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去阅读。可以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并带着一些疑问来到课堂。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不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下表:

初中的阅读要在精确性和速度方面逐渐加强对学生的要求,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尚有欠缺,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想方设法的去设计一些新颖的课堂活动来完成阅读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课堂带来活力。 3.阅读教学要坚持常抓不懈

3.1教师备课要充分,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课堂活动重“热身(warming-up)”

3.1.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

3.1.2简单介绍部分有碍文章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

3.1.3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信息来预测文章内容。 3.1.4最好准备一两个有深度的问题,使学生读有所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阅读过程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goal)”,带着任务进行阅读。 3.2.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2.2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提前设计好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

3.2.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要素以及start, proce, end总体过程脉络的信息,帮助他们在写作方面也有所积累;

3.2.4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3.3注重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

3.3.1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他们对文章的见解,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总是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鼓励学生尽可能流利的用英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3.3.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只要能猜到大意就行,对一些高频率出现的词汇可以对其用法作一些必要的分析并要求学生记忆。

3.3.3做相应的阅读理解练习。

3.3.4对一些较长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围绕文章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仿写、续写、改写等。并要求学生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为他们的自由写作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的“自学(self-studying)”能力

阅读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4.1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兴趣,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开展阅读活动。比如想要拓展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选择百科类的图书、报纸、网站等;希望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去选择专门的图书、材料;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选择由浅入深的文学读物。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适当的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

4.2鼓励学生持之以恒的进行课外阅读,使英文阅读成为他们的兴趣所在。

从初一开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每天至少读一篇文章,必须天天读。平时学习任务重,可以少读点,假期多读点。教师要经常检查: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基础好的学生用英语讲,基础不好的学生用汉语讲;也可以抽查学生讲解当天所读的短文。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此外,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对英语的语言特点有了感觉,就形成了语感有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

加拿大学者F•史密斯指出:“阅读的技巧实际上在于尽量少用眼睛。当我们成为熟练的读者时,我们就学会了较多地依靠我们已经具有的知识、依靠我们的头脑而较少地依赖我们眼前纸上的印刷符号。”(F.Smith,1878-82:9)②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开始,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和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找到阅读的乐趣。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第20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及实施策略

朱艳波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课堂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氛围。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何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包含的内容以及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就像“配角”,整个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和少数几个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极大制约了课堂对话交流的开展,使语文阅读教学远离了对话,使师生失去了情感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要打造新课堂,应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那么所谓的对话教学指的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的内容和要求是:“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1]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所谓的对话教学话语系统,是指一种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话”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实现情感体验。

二、对话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它包括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曾有人认为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而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也就成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用教材教,是机械的传承还是个性化改造、处理、整合文本。教师在课堂要拿什么和学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和文本很好的“对话”,拿出个性化的文本和学生交流,这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这样才能为学生搭建补充、拓展教材的平台。

2、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针对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拿对教师个性化文本的解读和回答与教师、学生交往。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激活,在互动、平等的平台上是否产生新的突变。如:我在《番茄太阳》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文的讲解了两个“番茄太阳”所代表的意义的基础上,出示重点句“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联系生活中看到过的残疾人的事例,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能体会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为理解后面的第三个“番茄太阳”做下铺垫。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3]

1、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还指双方的互相吸引、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无法直接看到、摸到,但教师可以倾听、观察、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对话,对学生既有的文本进行修正、补充、从而在对话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2、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文本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较为接近,个体经验积累也相差无几,他们之间的对话容易互相感染,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生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交流尤为重要,一种对话的欲望,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教师全面的预设,积极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树立自信心。

如果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学生很难完成知识体系方面的自我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与文本独立的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的困难,这样便于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学生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自信心。

(二)教师使用文本时要用中求“活”

用中求“活”,是要求教师在使用文本中注意灵活运用。

1、要把教材看成“活”的对象,一个谈话交流的对象。文本内容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碰撞的结晶,文本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本的源头活水,它是动态的,因而,教材不是凝固的,是可以开发生成的,再次

[4]开发后的教材就成了个性的文本,这就为与学生的对话提供保证。

2、要把学生看成“活”的教育对象。应该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事进行“对话”,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

1、学会倾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我们学会倾听。我们一味要求学生注意听,而很少强调教师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在课堂上能创造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在师生的对话中,教师应该在做好引导者的同时还要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1)放下架子,平等对话。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应该走进学生,与学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应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面前,走进他们的讨论中,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教师要从自身更新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2)巧妙思考,深入对话

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的构图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当很多的观念都出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从不同方面给学生启发,这样对文本知识就有了新的认识。

2、维护学生的话语权,重视集体交流。[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还有人这样认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了仍然是两个苹果,但是你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感受语文世界的精彩和美妙。集体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通过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建构新的知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课堂上的对话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平等、民主的环境。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周一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 [3]王荣生《语文课标》的“对话理论”,上海,语文学习,2002年 [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及实施策略

隆阳区西邑乡吴山小学

2009年10月朱艳波

教案中教学策略模板
《教案中教学策略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