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0 08:36:4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统计与生活》教学设计

----------峰山中心小学朱慧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解放学生,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评析:课堂教学的 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生作图上,无疑,教学目标是完不成的。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发展学生,我们将复习课设计成活动课,并将它设计成网络课型。

[教学对象分析]:由于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因此学生都是六年级的。他们都是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具有小学生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强烈的好胜心和上进心。而且,在六年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学习的再创造。

[教学媒体设计]:网络课件

评析: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群体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能够团结协作及进行社会活动的适应激烈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这是中华民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期盼,更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呼唤。\"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我们设计这个网络课件的主旨。

本课件在主界面面上分 \"我们的信息\"、\"我们来制图\"、\"我们来交流\"、\"管理入口\"四个栏目。

\"我们的信息\"界面链接的是学生自己课外搜集的各种信息,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内进行搜索,在信息页面我们设计了搜索引擎,学生通过输入序号、标题、提交者等关键词,即可快速方便地查阅到相关信息。点击自己所需的信息,就会在页面的左上角弹出一个小窗口,里面是要看的信息,这样就不会影响学生制图。

\"我们来制图\" 界面链接的是一个个的制图程序命令,学生只要对计算机发出制图的程序指令,如:统计图的名称、水平线上分的列数、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量、制图人名称等,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学生所想的统计图,将作品保存后,点击页面右下方的\"上传\"文字,统计图就存入了\"我们来交流\"。

\"我们来交流\"界面链接的是学生上传的统计图,打开后,随意点击,即会出现统计图,在打开的页面左边,有\"我要留言\",点击此处,会弹出一对话框,可在里边输入你的分析,留言自动存储,只要点击\"我要留言\",就都可以看见里面的内容,这样就扩大了交流的层面和信息。

\"管理入口\"链接的是\"信息输入\"、\" 删除信息\"、\"删除统计图\"、\"删除留言\",这样我们可以不断的搜集新信息并将它们输入电脑,学生可以象玩游戏一样不断的操作,实现\"从玩中学,在学中玩。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 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 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 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等)

[评析]:同时,让学生网上交流,就是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更自主,更富个性化,学生可以任意点击某一位同学制作的统计图,观察、分析,然后在留言板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大范围的交流,真正意义上体现陶行知老先生的解放学生的口、眼、手、耳、脑,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提高,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步了解统计是如何适应社会的,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易于自主安排、交互功能强大、富有弹性的数字化信息支撑空间,他们可以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利用计算机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这样,再次将学习的选择权、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学,快乐地学,在玩中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全新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

学生得到信息后,必须能够读取信息、读懂信息,让思维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学生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后,就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一步分析。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引导全体学生讨论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或措施,去发现图形化数据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内容。这一环节的活动把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放在首位,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创造积极课堂环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一环节的活动采用新的评价理念:评价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或给学生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员化方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精心呵护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的欲望,以引导学生个性的积极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的地位同时得到体现。

四、开阔视野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评析]: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而又神秘的东西,吸引力是无穷的,而一旦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在网络中出现,学生是很自豪的。利用网络环境,不仅延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学生学习的自我持续。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要追求吗?

[总评]:最后,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我们进入的网络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我们想打开什么,想看什么,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网络教学是否也可以把想学什么和想做什么的决定权下放给学生,通过他们自主地选择和探索来学习要学的内容,然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形成知识的互补,达到不同层面学生知识的提高呢?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的自由、宽松、内容广博的特点。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完成第2~3页练习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纳税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初步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 疑难点:分段纳税的有关知识。 熟练地运用百分数进行纳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 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拓展提高 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超过部分不到500元的 5% 超过部分是500元---2000元的 10% 超过部分是2001元---5000元的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2-3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15%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四课时 利息 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

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

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息投影:2001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363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取吗?

三、

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泰兴镇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

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么?

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

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四、

联系例题,升华认识

1、你能帮亮亮算一算,到期时他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较对

3、根据你手上所填写的存单能否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实际得到多少利息?

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五、

自主归纳,实际运用

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二的

5、

6、

7、8题。

第五课时: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2、探索解法。

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二、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4、做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出要求: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6):折扣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5至9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

2、理解在农业生产中成数的有关知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出示地5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 (3)交流:是怎样想的?

(4)依次出示书上的问题,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

(5)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

3、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1)学生试做。 (2)交流讲评。

4、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

5、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学生试做后讲评。

三、小结。

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阅读“你知道吗”

五、作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

课题(7):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11页例5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教学例5 出示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1)读题,理解题意

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画图

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

怎样表示36人?

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 (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检验 让学生尝试检验 ;

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等于80%。

二、教学“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小结

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1~4题

其中第4题,要引导学生将此题跟例题相比较,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倍数、分数问题的联系。

五、课堂总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8):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第12页例6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7、检验

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 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二、教学“练一练”

1、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 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 再让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对比练习:

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回顾总结

五、作业:练习四第

5、

6、7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9):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0~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基本训练

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

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

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

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5

4、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100朵

5、

一种商品,打七折出售。

二、

巩固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

做练习四的第11题 (1)先让学生画线段图 (2)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 (3)列出方程解答 (4)进行对比

2、

做第14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3、

做第15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答

三、

总结

四、

作业:第

10、

12、

13、16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10):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6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

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练习与应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完成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 (3)填表计算

3、完成第

3、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

5、6题 (1)先画图 (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三、课堂总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题(11):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第16页7~11题及“探索和实践

教学目的: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

练习与应用

1、

完成第7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

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3、

完成第9题

4、

完成第10题 (1)理解题意

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

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 (2)学生解答

5、

完成11题 (1)读题

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

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

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2)学生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 (1)现场调查 (2)分别算出百分数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圆柱和圆锥

第一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第二单元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3、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

有两个圆面

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

底面是圆形

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作业

做练习五第4题: 剪下第1

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课后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圆柱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21~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圆柱形状的罐头,外面有可以展开的商标纸。

一、教学例1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 2=6.28(厘米)

宽:2厘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 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 2 + 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四、作业:完成练习六第

1、2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课后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练习六的

第二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推荐第3篇:小学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课件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课件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对乘除法运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认识比以及百分数意义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猜想和验证,归纳和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合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

2、能在理解体积含义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现,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认识比和百分数增强数感。

4、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

教改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5、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

课时安排:

一、方程„„„„„„„„„„„„„„„„„„7课时

二、长方体与正方体„„„„„„„„„„„„„14课时

三、分数乘法„„„„„„„„„„„„„„„„9课时

四、分数除法„„„„„„„„„„„„„„„„8课时

五、认识比„„„„„„„„„„„„„„„„„6课时

六、分数四则混合运算„„„„„„„„„„„„7课时

七、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八、可能性„„„„„„„„„„„„„„„„„2课时

九、认识百分数„„„„„„„„„„„„„„„9课时

十、整理与复习„„„„„„„„„„„„„„„5课时

山塘中心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进度表

2009~2010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年级_六_ 任教者吴玲娟 _ 周

次 起讫

时间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一 9.1 ∫

9.4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② 十 二 11.16 ∫

11.20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② 按比例分配问题② 机动① 二 9.7 ∫

9.11 整理与练习③ 机动② 十三 11.23 ∫

11.27 大树有多高①机动①分数四则混合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问题① 三 9.14 ∫ 9.1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②

起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② 机动① 十四 11.30 ∫ 12.4 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问题②

整理与练习② 机动① 四 9.21 ∫ 9.25 体积和体积单位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②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① 十五 ∫ 12.11 机动② 五 9.27 ∫

10.2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① 整理与练习① 国庆放假 ∫ 十六 12.14 解决问题的策略③

12.7 12.18 可能性② 机动②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① 六 10.5 ∫

10.10 整理与练习② 表面积的变化① 机动① 十七 12.21 ∫

12.25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①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② 七 10.12 ∫

10.16 分数与整数相乘③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② 十八 ∫

1.1 整理与练习② 机动①

(元旦放假一天) 八 10.19 ∫

10.23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① 倒数的认识①

整理与练习② 机动① ∫

1.8 算出它们的普及率① 机动①

整理与复习③

十九

1.4

12.28 九 10.26 ∫

10.30 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③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① 机动① 二十 1.11 ∫

1.15 整理与复习② 机动③ 十 11.2 ∫ 11.6 ∫ 1.22 十一 ∫ 11.13 期末考查 11.9 整理与练习②

二十二 1.25 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②

机动③ 二十一 1.18 机动②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① ∫

1.29 结业典礼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P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改进意见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

4、5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一P2—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0x÷2=360 30x =360×2 30x =720 x =720÷30 x =2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你能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吗? 指名列方程,全体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学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练习一第8题

引导学生把杨树与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再结合列表找出数量关系。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熟量关系,是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生独立解答,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师学生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晓玲出生时的身高与体重。

6、练习一第

12、13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P4—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x+3x=290 4x=290 X=72.5 3x=72.5×3=217.5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特别是昆明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 指名读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有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号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师: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集体交流解答方法。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4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

3、完成练习二第3-5题

学生独立解答。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记忆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四、全课小结

者皆可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P5—6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0x÷2=360 30x =360×2 30x =720 x =720÷30 x =24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

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8题

师: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

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二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6、完成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 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1)P7—8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解题思路。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小组自由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要求学生选其中一题进行检验)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指名读题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

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口答)

板书: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 全班核对。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提问: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每本印刷费×本数) 完成板书:

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2)P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 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整理与练习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小组讨论: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整理与练习6 指名读题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出解决,要求学生写出检验过程。 集体核对。

3、整理与练习7 指名读题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整理与练习8 先让学生独立算算自己在体育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每秒是多少米。 出示第八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二、课堂作业 整理与练习

9、10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3)P9 的“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能力目标: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 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具:多媒体和课件 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

第11题

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 小组成员交流成果。 课件出示。

第12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再动手分一分。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并交流方法。 全班交流。

第13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

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自评与小组内的互评。

三、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第二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5、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7、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8、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9、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10、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能力目标:

1、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时安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体积和体积单位„„„„„„„„„„„„„2课时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课时

5、相邻单位间的进率„„„„„„„„„„„„2课时

6、整理和练习„„„„„„„„„„„„„„„3课时

7、表面积的变化„„„„„„„„„„„„„„1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P10—11页的例

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多媒体,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P12—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长、正方体模型,课件,多媒体,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1-5题。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多媒体、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P15—17页的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四第

3、4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18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P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 长方体模型、课件、多媒体等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四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四第

7、10题 思考题(选做)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1)P19—20页的例

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具: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多媒体、课件等 板书设计: 体积和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 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2)P21—24 例8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的观念。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教具: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五 第8题 思考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1)P25—28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多媒体、课件等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V=abh. V=a?a?a或者V=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图形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长方体 5 1 2

4 3 10 2 5 4

正方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30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1—5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P27—P2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具:课件和多媒体 板书设计 :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底面积 × 高 =底面积×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过程: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

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

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练习六第4题

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第5题

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5题。

4、练习六第8题 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 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

6、7题.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P30—P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能力目标: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具: 课件与多媒体,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五、作业

练习七 第

3、4题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P31—P32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 课件与多媒体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5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七的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七的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1)P33—P3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能力目标: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构。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教具: 课件与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教学过程

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底面积(平方厘米) h(厘米)

表面积(平方厘米)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图形 a(厘米) b(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 18 12 7.5 8.1 32.4 162 正方体 6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互化: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 1—3题。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课件与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V=abh V=a?a?a或者V= V=Sh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或者V=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反思”,完成书本第35页第

8、9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预先回家准备第

8、9题。教学过程:

一、第八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

三、第九题 评价与反思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计算和交流。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

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

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3、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5、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三单元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3.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页例1和及有关练习,完成练习八的T1-5。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具 :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例1 310 + 310 + 310 =310 ×3 =3+3+310 =3*310 =910 (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

复习:

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16 + 26 + 36 = 29 + 29 + 29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29 + 29 + 29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 (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

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米”

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

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10 + 310 + 310 教师:求3个310 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10 ×3或3×310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310 是什么数? 式中的3是什么数?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多媒体示)

指名回答,并说出整数乘法的意义。 学生观察回答。 指名读题说题意。 指名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 310 ×3。

启发:310 ×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

学生试做得出: 3+3+310 提问:分子上的3+3+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3×3)

教师接着写 = 3*310 = =910 (米) 进一步启发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提问:310 ×3= 3*310 由此你发现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的结语。

教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行了。为了计算简便,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

2、解决例题的第(2)题

出示:小芳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评点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3、结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证书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独立完成。

四、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按要求在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3、做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4、做练习八第3-5题。

订正时说出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作业

练习八第2题。 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提醒学生注意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独立完成。

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P39-40页的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教具 :长方形纸、彩笔、水杯,课件与多媒体 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以分数 10÷2=5(朵)

10×12 = 10÷5×2=4(朵) 10×25 =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 是红花,25 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 ,然后出示问题 (1)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 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独立完成,说出方法。

指名学生列式。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 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 可以下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 10朵的25 ,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计算10×25 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在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2、做练习八第6-11题。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的题目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本第41页的例

3、“试一 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17题。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0×1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 ,绿花是黄花的610 (35 );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 ,绿花是红花的611 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 ?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

追问:50朵的110 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板书:50×110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 ,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花比黄花少25 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有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先按要求画一画Δ,再完成填空。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说出思考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27 ,也就是28张的27 ”。

三、练习

1、做练习八第12题

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

2、做练习八第13题

启发学生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行

3、做练习八第14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4、做练习八第

15、16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八第17题

学生解答后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作业

《补充习题》有关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 课本第45-46页的例

4、5及相应的“试一 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

12 的14 12 的34 23 的15 23 的4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

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分数连乘

教学内容:分数连乘 教学47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6—9题。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分数连乘

例6 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得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三班做了多少朵? 135*8/9*3/4 教学过程:

1、口算。题目略

2、笔算 × ×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6 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得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三班做了多少朵?

2、学生读题,尝试画线段图。

3、问: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

4、学生列式。分步135*8=120(朵)

120*3/4=90(朵) 综合

135*8/9*3/4

5、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 讨论计算过程

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比较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6、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算简便? 7练习

做练一练

做后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练习九7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九第6 8 9

分数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的练习本课,完成练习九的10---13题。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练习

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教学过程:

一、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计算。 1516 ×2021 ×15 910 ×23 ×56 533 ×22×12 316 ×34 ×827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1100 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34 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重点练习。

1、练习九 10 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练习九 11 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 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九 12 独立完成后订正。

4、练习九 13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小结全课。

针对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倒数的认识教学倒数的认识。P50—5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 = 3× =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1? 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 (2)学生回答。 (3)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3/8 和8/3互为倒数。可以说3/8 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教学“练一练” 学生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指名口头回答。

3、做练习六第3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六第4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练习十

5、6题

整理和练习1 教学内容: 整理和练习1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1---9题。在进行“回顾与整理”时,让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内容,理清脉络。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可以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整理和练习1 1/4*5 6/5*5/4 教学过程 :

一、回顾与整理

1、小组讨论。

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勇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指名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练习与应用 1 直接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与应用 2 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练习与应用 3 单位的换算。

4、练习与应用 4 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1/4*5 6/5*5/4

5、练习与应用 6 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6、练习与应用 8 分数乘法应用题。

7、练习与应用 9 分数连乘应用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讲算理。

三、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那些任务?你有问题吗?

四、作业。练习与应用

整理和练习2

教学内容 整理和练习2

完成“探索与实践”活动,完成第53---54页的

10、11题。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具:多媒体与课件 板书设计:

整理和练习2 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 一个数乘3/2的后一个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题目略

2、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3、解答应用题。

(1) 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 ,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 米? 小强跑了1000米,小名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名的3/2,小军跑了多少

二、探索与实践。

1、第10题

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 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的后一个数。

2、第11题

学生按照要求涂色。

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

3、思考题。

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评价与反思。

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全课总结。

教师针对本课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

对今后的学习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单元 分数除法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争正确计算分数(不含带分数)除法以及分数连除何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能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1.分数除以整数何一个数除以分数„„„„„„„„„„„„„„„„3课时 2.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分数连除何乘除混合运算„„„„„„„„„3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分数除以整数P55—56,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二、展开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提问:量杯里有 4/5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 列式?为什么?(板书 45 ÷2=) (3)学生讨论: 4/5 ÷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4)让学生交流想法:

①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分母还是5。 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算理。

②4/5 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4/5 升的1/2 是多少,所以, 4/5 ÷2就可以用 4/5 × 1/2 ,结果是2/5 。

谁能再说一说, 4/5 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4/5 ×1/2 来计算? 1/2 是2的什么数?(倒数)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如果4/5 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4/5 ÷3)

(2)4/5 ÷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3.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 (2) 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 (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4)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接除以整数?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

1、

3、4题。

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整数除以分数P56—57和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8 ÷3 45 ÷4 95 ÷6 413 ÷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4÷2?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 ?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 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 是几?

板书:4÷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4÷ =12 4÷ =16 (3)出示:4÷ =4×( ) 4÷ =4×( )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 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4÷ =4× =6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2.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分数除以分数P58和练习十一第9—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 ÷2 14 ÷4 512 ÷10 310 ÷6 9÷ 310 4÷ 45 2÷ 314 1÷ 32 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 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师生互动 分层设计或回眸

板书: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 =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 ,看看 里有几个 ,有几个 ,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 (甲≠0)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十一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十一第12题: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作业:练习十一第

9、

13、14题。

除法简单应用题(1)

教学内容:除法简单应用题(1)P62

和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600÷2/3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 升。 X×2/3 =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600÷2/3=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 =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和“黑兔是白兔的 ”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

2、3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2)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2)练习十二第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14 ÷ 58 12 ÷ 45 56 ÷ 12 45 ÷ 15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45 ②一桶油,用去了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45 =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5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 2.做练习十二第6题。

10小时行了全程的56 ,表示什么意思?

提醒:10小时行的时间相当于全程所需时间的56 。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3.分析练习十二第7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作业:练习十二第

7、8题。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倒数的认识

姚庄小学:唐红芬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9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将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口算各题。

(1)3/8×2/3=3×1/3=7/15×15/7=1/80×80=

(2)3/8×1/3=3/5×1/3=7/15×5/7=1/80×80/93=

二、新课

1、教学倒数的意义

教师:“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第一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1,第二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几不是1。)

教师:“像第一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教师举例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就是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教师:“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教师:“例如3/8是倒数,能不能这样说?”(不能)

教师再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

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第一组中其他3个算式中两个数的关系,说的时候,注意让学生说出“互为倒数”,同时让学生明确谁是谁的倒数。

教师:“谁还能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

多让学生说一说,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不是正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出示复习题的第一组算式。

教师:“观察互为倒数的一组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说出它的倒数吗?”让学生适当讨论,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2)出示例题

教师:“怎样找出3/5的倒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3/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3/5的倒数,即:3/5的倒数是5/3

教师板书: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5 ─────────→5/3

7/2的倒数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写.

教师接着问:“自然数3的倒数是多少?3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3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那么3的倒数怎样求?”(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3的倒数就是.)

教师:“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应该怎样求?”(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就是以这个自然数作分母以1作分子的分数.)

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什么数没有倒数?”(0没有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把0排除在外.最后归纳出书上的结语.

2.做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

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数,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什么样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那么,要填的应该是什么数?”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教师巡视,看学生找得对不对,存在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的.使学生明确,根据倒数的意义,只要看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哪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了倒数的那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的

3、

4、9题。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

7、6/

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

6、1/

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四)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六年级除法教案

小数除法教案 伏龙中心小学校

彭雪梅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1和 ‚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面各题。

115÷5=(

23×5=(

)-1

115÷23=(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

生: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 生:赞同。

教师: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 生:会。

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25.2÷6

34.5÷15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

1、2题

七、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

推荐第7篇:小学六年级数学利率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利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2、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过程:

一、课内交流、探究

师:同学们,家里如果有暂时不用的钱,你们会选择存入银行,还是锁在柜子里?

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帮助王奶奶解决储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如果告诉你年利率,你能够求出王奶奶1000元,存两年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如果告诉你月利率,你能够求出王奶奶1000元,存两年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如果告诉你年利率,你能够求出王奶奶1000元,存半年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如果告诉你月利率,你能够求出王奶奶1000元,存半年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如果告诉你年利率,你能够求出王奶奶1000元,存3个月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如果告诉你月利率,你能够求出王奶奶1000元,存3个月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2、练一练

张阿姨今天取出了5年前存入银行的500元钱的利息,当时的年利率是4.75%。请你帮张阿姨算一算今天她能取出多少利息?

500×4.75%×5=118.75(元)

3、实际应用:

要求:组内讨论存多少钱,组长是银行职员,组员存款,填存单。银行职员检查顾客填写存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在经办柜员处填写自己的姓名。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1)、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2)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4、拓展提高:

李伟家买国家建设债券5000元,如果年利率是4.11%,到期时他家获得5616.5元,李伟家存了几年? 利息:5616.5-5000=616.5(元) 时间:616.5 ÷ 5000 ÷ 4.11%=3(年)

要求: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个人汇报

3、你知道吗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三、谈收获。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正比例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

第 1 页 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第 2 页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第 3 页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第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第 4 页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第 5 页

推荐第9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5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运用,展现数学的魅力。【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应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问题。

【教学指导】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用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法进行说理。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思维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的具体情境与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鸽巢”,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鸽巢问题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这个过程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鸽巢问题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有时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因此,教学时,不必过分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数

广角„„„„„„„„„„„„„„„„„„„„„„„„„2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鸽巢问题(1)

【教学内容】

最简单的鸽巢问题(教材第68页例1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及鸽巢问题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

2.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每组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情景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讲授】

1.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例1的问题。

同学们手中都有铅笔和文具盒,现在分小组形式动手操作:把四支铅笔放进三个标有序号的文具盒中,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用铅笔在文具盒里放一放。

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会说出:1号文具盒放4枝铅笔,2号、3号文具盒均放0枝铅笔。

教师:不妨将这种放法记为(4,0,0)。〔板书:(4,0,0)〕 教师提出:(4,0,0)(0,4,0)(0,0,4,)为一种放法。

教师:除了这种放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再指名汇报。学生会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板书。

教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教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能发现什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教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要放进几枝铅笔?指名学生说一说,并且说一说为什么?教师: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和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的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教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学生会说: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教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桌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教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学生:平均分。

教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教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教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教师:你发现什么? 学生: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有什么结论?一起说。

巩固练习:教材第68页“做一做”。 A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B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2.教学例2。

①出示题目: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时,可以利用每组桌上的7本书。

活动要求:

a.每人限独立思考。b.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c.如果需要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每桌上的7本书,要有分工,并要全面考虑问题。(谁分铅笔,谁当抽屉,谁记录等)d.在全班交流汇报。(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方法?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a.动手操作列举法。

学生:通过操作,我们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b.数的分解法。

把7分解成三个数,有(7,0),(6,1),(5,2),(4,3)四种情况。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

教师:通过动手摆放及把数分解两种方法,我们知道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3本) ②教师质疑引出假设法。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知道了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但随着书的本数越多,数据变大,如:要把15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用列举法、数的分解法会怎么样?(繁琐)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适用各种数据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想想。

板书:7本3个2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8本3个2本„„余2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10本3个3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 生:完成除法算式。 7÷3=2本„„1本(商加1) 8÷3=2本„„2本(商加1) 10÷3=3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2”就可以了。

学生有可能会说: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交流、说理活动。

可能有三种说法:a.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b.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c.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教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学生回答: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提问:尽量把书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你们能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平均的过程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7÷3=2„„1。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把7本书平均放进3个抽屉,每个抽屉有两本书,还剩一本,把剩下的一本不管放进哪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三本书。

③引导学生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a.提问:如果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会怎样?13本呢? b.学生列式回答。

c.教师板书算式:10÷3=3„„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

13÷3=4„„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5本书) ④观察特点,寻找规律。

提问:观察3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把某一数量(奇数)的书放进三个抽屉,只要用这个数除以3,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书的本数比商多一。

⑤提问: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会怎样,为什么? 8÷3=2„„2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

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明白:不是商加余数2,而是商加1。因为剩下两本,也可能分别放进两个抽屉里,一个抽屉一本,相当于数的分解(3,3,2)。所以,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

⑥总结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1)个物体。

【课堂作业】

教材第69页“做一做”。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2)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答案:

(1)∵11÷4=2(只)„„3(只) 2+1=3(只) ∴一定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3只鸽子。

(2)∵5÷4=1(人)„„1(人) 1+1=2(人) ∴一定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鸽巢问题(1) (4,0,0)(0,1,3)(2,2,0)(2,1,1)

学生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5÷2=2„„1 7÷2=3„„1 9÷2=4„„1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1)个物体。

第2课时 鸽巢问题(2)

【教学内容】

“鸽巢问题”的具体应用(教材第70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找出这里的“鸽巢”有几个,再利用“鸽巢问题”进行反向推理。

【教学准备】

课件,1个纸盒,红球、蓝球各4个。

【情景导入】 教师讲《月黑风高穿袜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毛毛房间的电灯突然坏了,伸手不见五指,这时他又要出去,于是他就摸床底下的袜子,他有蓝、白、灰色的袜子各一双,由于他平时做事随便,袜子乱丢,在黑暗中不知道哪些袜子颜色是相同的。毛毛想拿最少数目的袜子出去,在外面借街灯配成相同颜色的一双。你们知道最少拿几只袜子出去吗?

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鸽巢问题”的具体应用。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出示一个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晃动几下)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什么? (请一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并摸出一个给大家看) 师:如果这位同学再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要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验证各自的猜想。

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 摸2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1红1蓝;2红;2蓝

摸3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1蓝;2蓝1红;3红;3蓝 摸4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2红2蓝;1红3蓝;1蓝3红;4红;4蓝

摸5个球可能出现的情况:4红1蓝;3蓝2红;3红2蓝;4蓝1红;5红;5蓝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吧,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所讲的“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呢? 思考:

a.“摸球问题”与“鸽巢问题”有怎样的联系?

b.应该把什么看成“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放的东西是什么?

c.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讲解:因为一共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鸽巢”,“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鸽巢”。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鸽巢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鸽巢多,就能保证有一个鸽巢至少有两个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鸽巢里各拿了一个球,不管从哪个鸽巢里再拿一个球,都有两个球是同色,假设最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有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种数多一。

【课堂作业】

先完成第70页“做一做”的第2题,再完成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

(提示:把什么看做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的东西是什么?)

(2)同桌讨论。 (3)汇报交流。

教师讲解:第2题:因为一共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球,可以把四种“颜色”看成四个“鸽巢”,“同色”就意味着“同一鸽巢”。把“摸球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鸽巢数多一,就能保证至少有一个鸽巢有两个球,摸出的球的数量至少比颜色的种数多一,所以至少取5个球,才能保证有两个同色球。

第1题: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所以把366天看做366个鸽巢,把370名学生放进366个鸽巢里,人数大于鸽巢数,因此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1年中有十二个月,如果把12个月看作是十二个鸽巢,把49名学生放进12个鸽巢里,49÷12=4„„1,因此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至少有5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教师:上课时老师讲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故事)谁能说说在外面借街灯配成同颜色的一双袜子,最少应该拿几只出去?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鸽巢问题(2)

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的种类多一。

推荐第10篇: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下册教案

2002至2003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

2、

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11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折扣教案

折 扣

西峡县城区二小 赵明军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页折扣及例4。 教材分析:

折扣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教材通过设置商场店庆,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引入“折扣”,说明打折的含义,并指出: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然后通过例4教学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这种问题的解答方法,因此教材在这里没做过多的分析和说明,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折扣”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打折的含义,会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

2、会利用已经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各种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

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商品打折的情境图),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现象?(都在打折),这些都是商家为了招揽顾客采用的促销手段 。 “打折”是什么意思?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折扣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折扣) 2、学生看课题质疑,教师进行简要板书。 看到“折扣”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预设:①什么是打折?②有什么作用?③怎样计算打折?)

3、归纳整理,出示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第97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课本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1)什么叫做打折?举例说明几折表示什么?

(2)例4(1)题中的“打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3)例4(2)题中的“打九折”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的量?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解答。

(4)原价、现价和折扣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自探,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检查自探情况

1、指名汇报,得出: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这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

(2)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找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板书:

“六八折”是 68%,表示现价是原价的68%。把“原价”看作单位“1”的量。

(3)即时练习:(出示图片)说一说下面的折扣分别表示原价的百分之几

八折 二折 九五折 七二折

2、例4(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八五折”表示 85%,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5%。把“原价”看作单位“1”的量。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就是求(原价)的(85% )是多少。

180×85% = 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折扣原价的百分之几或几十,要求折后的价钱,只要用原价乘折扣就可以了。

3、例4(2)题中的“打九折” 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5%。把“原价”看作单位“1”的量。

便宜的价格=原价×(1-90%) 160×(1–90%) =160 ×10% =16(元)

答:比原价便宜16元。 便宜的价格=原价 – 现价 160- 160×90% =160 - 144 =16(元)

答:比原价便宜16元。

4、原价、现价和折扣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原价×折扣=现价 现价÷折扣=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小结: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打折的含义,把折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方法解答。

三、质疑再探(5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你是否已解决?

再次打开课本,看一看本节所学的知识,并勾画出重要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或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一)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出一道题目,题目类型不限。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有价值的题目全班交流。

(二)教师供题练习。

1、填空:

(1)五折就是十分之( ),写成百分数就是( )%。 (2)某商品打七折销售,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 )%, 现价比原价降低了( )%。

(3)某商品售价降低到原价的83%销售,就是打( )折。

2、某商场元旦期间全部商品打八折优惠,小明有会员卡,还可以再打九折优惠,小明现在要买一套价格为300元的运动服,小明要花多少钱?

3、真假辩论:这则广告欺骗消费者了吗?问题:东方家电城将每台进价为1800元的电视机按如下广告销售:“原价3000元,7折优惠,亏本大甩卖。”该家电城是否真亏本,若未亏本,每台利润是多少?

4、天气渐冷,买羽绒服的人越来越多.为进行促销,某商店老板准备将原价400元一件的羽绒服以300元的价格出售.请你综合折扣知识,为该店老板设计一个简单的广告.

5、折扣顺口溜:消费打折实惠多,物美价廉心头乐。折扣购物都说好,其中陷阱也不少。虚折扣、假甩卖,积分赠券难实在。劝君消费擦亮眼,货真价实在眼前。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折 扣

六八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68%

原价×折扣=现价 现价÷折扣=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

第12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负数教案

第一课时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 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

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答案: 正数有:2.5+4+41 51负数有:-7 -5.2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正数:+8 负数:-8

+4-4 +2000-2000 +500-500 +100-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 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2百分数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重点难点】

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概念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百分率、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实际问题。再如,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折扣1课时 成数1课时 税率1课时 利率

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折扣(教材第8页的内容,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C.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写成分数时,有时会出现小数(例如八五折就会写成8.5),不便于计算和理解。 10(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 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原价×85%=实际售价

③ 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 学生试算,独立列式。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160-160×90% =160-144 =16(元)

第二种算法: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 160×(1-90%) =160×10% =16(元)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 3.典例讲析。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分析:原价800元,第一次打九折出售,价格是原价的90%,再次打八折出售,价格是第一次打九折后的80%。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打折后的价格,再求出第二次打折后的价格,即为现在的售价。

解:800×90%×80%=720×80%=576(元) 答:最后的几辆车售价是576元。 【课堂作业】

1.(1)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原价240元,现在只花了八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八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说明:第1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2题,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方程或算式。

答案:1.(1)240-240×80%=48(元) (2)① √ ② ×

2.第8页“做一做”:52 73.530.8 3.练习二第1题:

(1)1.5×50%=0.75(元) 2.4×50%=1.2(元) 1×50%=0.5(元) 3×50%=1.5(元)

(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合买。单独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①3÷0.75=4(个) 合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②3÷0.5=6(个) 33÷1.5=2(个) ○④3÷1.2=2(个)„„0.6(元),再买1个打折后0.5元的面包。

⑤可以买3个0.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 可以买1个1.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第3题:分析:按原价的八折买,优惠价占二折,9.6元占原价的20%,求出原价,用除法计算。解答:9.6÷20%=48(元)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折扣

八五折180×85%=153(元)

九折160×(1-90%)=160×10%=16(元)

总结: 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在分析折扣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正确区分定价、进价和售价是解决折扣问题的关键。

第2课时 成数

【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成数的理解。 2.成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

【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 方法二: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成数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

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 2.税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这个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30×5%=30×元)

方法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0×5%=30×0.05=1.5(万元)

【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答案:

1.(5000-3500)×3%=45(元) 2.300×3%=9(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7题。

第3课时 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30×5%=1.5(万元)

5=1.5(万100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 1.5万元。

第4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2012年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9题。

第4课时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任何一种存款,在计算利息时,都要乘以存入的时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月,不要一律按年计算。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

(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

(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 【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 B:230-2×50=130(元) A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答案:A商场:120-40=80(元) B:120×60%=72(元) B商场更省钱。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50×2=130(元) 115

第13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之《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77—79页。

【教学目标】

1、为什么学习百分数?

2、什么是百分数?

3、怎样读写百分数?

4、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百分数的意义和与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我们学过整数、小数、分数,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出示电子课本)你能从这四幅图中发现这个新朋友么?

师:(指)初步揭示:像这样的数我们叫做百分数。

师:再观察四幅图,发现百分数可以出现在什么地方?(生汇)

师:并举例你见过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师生:说明百分数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师;从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图

1、4发现在用百分数更容易统计和比较数量)

师:为什么学习百分数呢?

生小结: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

更容易比较。

师揭示:这就是这节课的5个目标中的第一个学习目标,为什么学习百分数。读一遍这

节课的目标(5个)师那么怎样读写百分数呢,什么是百分数?这就是今天和大

家一起学习的课题

2、同时师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设计意图:从正常的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的情景引入,自然过渡,直奔主题)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一)教学读写百分数.

1.师:图片这是谁?(开个玩笑)(近视眼患者小学生或中学生,师教育指出不管是谁都要在看书、写字、看电视等正确用眼,在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更要认真),紧接着出示我市中小学近视眼患病的百分数统计图表课件。(显示百分数18%,49%,64.2%三句话)

出示课件: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差不多。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而不读成“一百

分之几”,指名读百分数。(课件显示)

2.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课件显示百分数的写法:先写百分数的分子,后写上“%”。

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生进行书写练习,(指出两个0较小,以免和数字混淆)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写得最好看。(黑板右上角)

3.教师根据课件示范书写百分数写”18%”,生写课件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二” (板书三个百

分数18%,49%,64.2%)

4.出示课件(个人读,先判断“对错”如果对了其他同学跟读;练习写本上写百分数)

(设计意图:读写百分数往往是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规范读写后再进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就显得更自然,教学的难度也是呈慢慢向上走的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用近视率的实例,讲述百分数的意义。

A、(紧接着出示课件18%,49%,64.2%的三句话)这里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讨论一下。

B、汇报:小学生近视眼患病人数占小学生总数的18/10049/10064.2/100强调不用约分便于比较(可以问:用不用约分)(并板书)

C、师生: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100(指出“1”的量,分率及对应量,

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板书)

D、课件紧接着显示:写近视眼患病人数与学生总数的比(18:100,49:100,64.2:100) 师:这三个比的后项是什么, 百分数都可以看作后项是100的比,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板书)所以百分数后面没有单位。

E.齐读百分数的意义.师: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和分数的意义比较呢?

师:先回忆分数(课件显示)注意板书27/437/1158/100,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是“---- ”的几/几(“1”对应量和分率)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课件显示出这里分母是100的分数 58/100 =58%板书58/100=53%,但是分母100的具体数量分数就不是百分数,课件显示:一条绳长53/100米(对)写53%米(错)(板书),说明分数即可以表示分率,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读一读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课件显示) F.根据板书生小结:什么是百分数?(同桌互说)

说明百分数是可以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100,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所以百分数后面不能有单位.指出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目标。

(设计意图:百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同时意义上与分数的区别也是重难点,所以在设计时间和空间上,不惜笔墨,讲解、分析、对比、综合等,也从主要板书上显现,是本课的基石和框架,更是本课的灵魂。)

(三)揭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师:(过渡)根据板书和讲解,百分数与分数有哪些区别?(这就是这节课的第四个目标)

小组讨论并用笔记录下来(时间5分钟:师巡视)

生汇报:(超链接显示)

1、分子的不同;

2、分母的不同;

3、意义的不同;

4、读写法的不同。

(设计意图:区别上一般能够看出,但通过小组的讨论会更完善,培养合作及归纳表达能力,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结。)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口答出百分数。(投影出示)

2、真假难辨。

3、实际应用。出示一组百分数。

1%2%130%50%100%0.0001%200%23.5%

(1)看后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a、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这个单元的考试及格率一定达到()。

b、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c、班有50名同学,星期三有1名同学请假,请假学生占全班的(?)。 d、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大海捞针事半功倍事倍功半一箭双雕

3、读句子,体验百分数,增加节水意识。(课件)读一读(四句话课件)

你认为哪句话对你的印象深刻,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设计,能够做到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增加了知识,培养了体验,升华了情感。)

四、全课总结:

 为什么学习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怎样读写百分数?

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学习百分数后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总结是必须,但本课的总结规范性与灵活性并存,提高知识的应用性。)

五、趣味延伸:这节课只是走进百分数大门,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不断去探究更多的百分数知识,发明大王爱迪生也喜欢百分数并说了一句经典的含有百分数的话,大家知道么?

六、备用题目:阅读课本78—79页,用铅笔把题目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学生的情趣要不断的调动和点燃,用爱迪生的话励志,活用的同时也教育学生。教材的地位谁也不能替代,回归课本是教学的中心任务,让学生感受: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设计理念:

一、注重目标的引领和板书的设计:

现在的教学活动丰富多样,课例的设计在情感体验上往往过于凸现,这节课先整体呈现5个教学目标,然后逐一揭示目标,重点目标反复提示,总结时仍然以目标为轴心,有始有终,在板书设计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百分数的意义及与分数的区别为核心),科学、新颖、美观,也全面的反映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先教学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自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也为意义上与分数意义的区别的教学更集中,更容易突破难点。

三、体现四主教学原则:

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活动的主线清晰,训练的主轴明确。情景导入直奔主题,生动鲜明,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同桌讨论,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小组讨论归纳、全班交流,习题设计的多样化和趣味化更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的爱迪生一句话激励学生的同时,也把课堂延伸了很多。

四、注重知识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

本课的知识目标呈现系列化、问题化、梯度化,情境设计用百分数催生出节约用水、保护耕地(热爱祖国)、爱护眼睛等的情感体验,体现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能力及自然萌发的数学情感。

板书设计: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分数百分数%

27/437/1158/100(=58%)18%(18/100)49%(49/100)64.2% (64.2/100)(18:100)(49:100)(64.2:100)

表示是“”的几/几(分率)表示是“”的几/100(百分率)(百分比)

3/8千克53/100米(对)53%米(错)读作“百分之”写作“先分子,后 % ”

第14篇: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知识点:第一单元圆

一、圆

1、记住常用的字母

圆心:O,半径:r直径d

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一周的长叫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周长由直径(半径)决定。

圆的周长与直径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这个倍数就是圆周率,它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符号π表示,即C=πd

即C=πd=2πr

圆周率固定不变;半圆的周长不同于圆周长的一半

二、圆的面积

1、定义: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由这条曲线围成的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2、计算公式:

(1)SC

2r化圆为方的思想

(2)Sr2

注:此公式使用频率最高

3、巧算方法:

(1)SC2rd2dd2

24或Sr2)SCCCC2(22

2r224或Sr拓展:

3、掌握比较特殊的几种扇形面积公式:整个圆的圆心角为Sr2/360×n

如圆心角45度Sr2/360×45

4、圆环的面积

SS2大圆S小圆Rr2(R2r2)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

2

dd

2

4 C2

C22

4

360度 (Rr)(Rr) 

三、百分数的应用

三种题型:理解百分数增减的意义。

1、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或者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将比字后面的量看作单位“1”

②多的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即已知两个量,求增加的百分率。 它的基本表达式:a-b/b×100%

例如求9比5多百分之几或(5比9少百分之几)

注意:几成:指十分之几,可用于增加或减少

七成五是

几折:指十分之几,专指减少,不能指增加。

八五折是

2、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①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② 另一个数为这两者之和

基本表达式:

a-a

例如比24

1、新宇镇去年有小学生

(典型的第二类)

单位1

是今年的人数

2、新宇镇今年有小学生

单位1仍然是去年,但是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这

程 。

储蓄问题:利息

第三单元

平移、旋转、轴对称也就是75%成数改写成分数时,分子可以是小数。,也就是85%。折数改写成分数时,分子也可以是小数。a×b%+a或者a×(1+b%) ×b%或者a×(1-b%) 24%20的数是多少? 25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2485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X-X×06%=2458 =本金×利率×时间 =本金+利息=本金+本金×利率×时间图形的变换0.6%,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2500×0.6% ,2500-0.6%,去年有小学生多少人?1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列方2500×0.6%7.5/10,8.5/10 增加是去年,在去年的基础之上减少了就本利和

第15篇: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教参P32-35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将他们分一分类吗?

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

3、剩下的这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突出两个圆柱图。

4、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2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3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平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象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5、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

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点击出示研究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总结,师板书:

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总结,师板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书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教参P35-38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学生每人用硬纸制作一个圆柱体模型。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2.侧面积练习: 小结: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

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 4.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① 侧面积:

② 底面积: ③ 表面积: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一)

教学内容:练习二余下的练习。教材P16-18,教参P41-42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铺垫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 )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 )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三、作业设计

四、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二)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练习。练习二余下的练习。教材P16-18,教参P41-42。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8题

(1)复习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10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5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求两种画布各用多少”分别求哪几个面的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计算两个圆环的面积。

5、练习二第18题

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水桶是做几个面?

三、作业设计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书19-20页例

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教参P39-41。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探究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 ② 杯子的容积: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三余下练习,书P21-22,教参P41-42。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

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

9、10两题。

(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

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作业设计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

1、2题。教参P42-46。 学情分析: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

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复习铺垫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探究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2、小结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

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

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教参P44-46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探究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

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29页第1-3题,完成P30练习五。教参P47-48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圆柱的体积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2.圆锥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16篇: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圆锥教案

公式

例题

题型一:展开圆柱的情况

1、展开侧面

(1)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展开后的侧面一定是个(

)。

(2)一个圆柱体,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10厘米,底面周长是31.4厘米,把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

)。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9.42dm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

(4)一个圆柱形的纸筒,它的高是3.14分米,底面直径是1分米,这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展开图是(

)。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形

(5)把一张长6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片卷成一个圆柱,并把圆柱直立在桌子上,它的最大容积是(

)。

(6)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的比是(

)。

2、将圆柱体切开后分析增加的表面积

(1)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

)。把一个底面积为6.28立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圆柱,表面积增加(

)平方厘米。

(2)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据成四段,增加的底面有(

)个。

(3)一根圆柱形有机玻璃棒,体积是5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把它平均截成5段,每段长(

)cm。

(4)一个高为9分米的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切成相等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72平方分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将两圆柱体合并

把两个底面直径都是4厘米,长都是4分米圆柱形钢材焊接成一个长的圆柱形钢材,焊接成的圆柱形钢材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小圆柱形钢材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

题型二:求表面积、体积、侧面积和底面积(主要是应用题)

1、表面积

(1) 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5.12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侧面积

一种圆柱形铅笔,底面直径是0.8cm,长18cm。这支铅笔刷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两底面不刷)

3、不规则

做一个没盖的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50厘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4、底面直径和半径 有一节张160厘米的圆柱形状的烟囱,它的侧面积是5024立方厘米。这节烟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厘米?

题型三:升和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升=1000毫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立方厘米。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1、2.6米 = (

)厘米

48分米 = (

)米

7.5平方分米 = (

)平方厘米

9300平方厘米 = (

)平方米

2、填空:

(1)圆柱的(

)面积加上(

)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3)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4)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

(5)计算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6)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

3、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7.3分米。

(2)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是5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乘以高。

A、底面积

B、底面周长

C、底面半径

(2)把一个直径为4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割成两个半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算式是(

) A、3.14×4×5×2

B、4×5

C、4×5×2

5、一个圆柱形无盖的水桶,底面的直径是0.6米,高是4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6、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内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在池内周围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

第17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周)

课题 : 第二单元百分数

(二) 课型 : 练习课

课时 : 2016年 3月 14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练习二(11-1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 (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 (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 【新课讲授】 教学练习二(11-15)。

11.小丽家买了一套售价为32万元的普通商品房。他们选择一次付清房款,可以按九六折优惠价付款。

(1)打折后房子的总价是多少元?

(2)买这套房子还要按照实际房价的1.5%缴纳契税,契税是多少元?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教师:“按九六折优惠价付款”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一次付清房款的话实付款是总价的96%,。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 板书:320000×96%=307200(元)

(2)第二个问题的“实际房价的1.5%缴纳契税”是什么意思? 解题思路:“实际房价”是指原来的32万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 板书:320000×1.5%=4800(元) 第12.13题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练习二14题,爸爸想在网上书店买书,A店打七折销售,B店满69元减19元。如果爸爸想买的书标价为80元。

(1)在 A,B两个书店买,各应付多少元?

(2)在哪个书店买更省钱?A,B两店的价格相差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A商场:80×70%=56(元) B商场:80-19=61(元)

61-56=5(元)

56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5课时解决问题

A商场:80×70%=56(元) B商场:80-19=61(元)

61-56=5(元)

56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 3月 15日 教学内容: 教材17-19页例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是什么图形.

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

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S =πr2,C=2πr或C=πd。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2)认识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例2: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小结: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上面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 3月 16日

教学内容: 教材20页 练习三(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圆柱。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4,5题。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地说出图中哪些地方或物体的哪一部分是第2题指名说。

第3题学生判断后,要让学生说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

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

2.第1题:手电筒的筒身、柱子、哑铃的把手和两端都是圆柱。第2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第3题:第一个图理由:将圆柱展开,长方形的长应等于底面圆的周长。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让学生经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引导学生回答: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3月 17日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3

【教学目的】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观察一下 这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下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4.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教师:圆柱底面的周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如果我们知道底面的半径r和圆柱的高h

则:

圆柱的侧面积:S=2πr h

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5.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应用

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3月 18日 教学内容: 教材22页例4

【教学目的】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5.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应用

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

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30cm直径 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教师: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学生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第18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1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1

一、代数初步知识.

复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的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的:

.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代数初步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水平。

2.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进一步教会学生抓住联系整理知识的方法和针对重难点进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重点:

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谈话。

师:(对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了?你们知道老师比他大多少岁吗?你们能用一个式字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生:x表示老师的岁数,(x-12)就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代数方法。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来整理复习代数初步知识。

二、整理知识

.回忆整理。

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代数初步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98页边看边回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在屏幕上逐一出示知识点: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简易方程、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比和比例。

师:这些都是过去学过的代数初步知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要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出整理的结果。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得简洁、清晰,又有特色!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结果和过程。结合交流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

3.归纳概括。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刚才这些方案,你更喜欢哪一种?

小结:其实这些方案都很出色,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根据什么来进行整理的?它们都抓住了整理的关键,也就是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这是一种很好的整理方法,咱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它知识。

师: 刚才大家都把代数初步知识分成了哪三个部分?(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三、复习提高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表示数\"包括哪些?(板书:数量关系、定律、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定律和公式,同学们有疑问吗?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一块儿来复习。

出示题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1)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还多6棵,今年植树()棵。

(2)同学们做操排成a行,每行a人,一共有()人。

(3)一本书有120页,小丹每天看x页,看了y天,还剩()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买100个足球的钱,现在可以买()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提问:谁能总结一下,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复习咱们知道,象这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的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复习简易方程。

师:简易方程包括哪些内容?(板书: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几个问题。

出示题目:

①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②x+42=78÷3()2x-16()5x-2x=150()x<0.1()

学生用手势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和第4个式子不是方程?

②解下面的方程。想一想: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x+42=78÷35x-2x=150

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提问: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师:可见咱们解方程时不仅要考虑每步的依据,而且要注意书写格式,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是针对这两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这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复习其它知识。

四、应用创新

出示题目:

一位朋友从济南乘火车到美丽的城市青岛,准备在那儿停留5天,最后乘火车按原路返回济南。请同学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这位朋友青岛一行的全部开支。

板书:每天用餐a元,住宿b元。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应引导思考:哪些开支是固定不变的?哪些开支是可变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下,这位朋友这次出差带多少钱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看哪组设计得最合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不同的设计。)

提问:同学们设计出了这么多种方案,你们认为哪种设计最合适呢?

小结: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一些不确定的量,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代数初步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能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二、数和数的运算

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小学阶段学过的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统计等知识。

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复习内容,向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掌握这一阶段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规律,对于全面复习和巩固知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了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把小学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和数的运算;第二部分是代数初步知识;第三部分是应用题;第四部分是量与计量;第五部分是几何初步知识;第六部分是简单的统计。在复习各部分知识时,应让学生把以前不同年段学过的同类知识,通过疏理形成一定的条理,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如在数和数和运算中,应使学生明确已经学过的数有: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这里主要包括各种数和意义、性质、数的读法、写法、有关数的运算等知识。又如在复习应用题时,教材中主要根据解答应用题步骤和方法把应用题分为四个类型,即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为人便于学生撑,复习中还可以列出图表,更清楚地列出各类不同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回顾知识,形成系统,又有利于理解掌握,同时为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在加强基础和知识复习的过程中,注重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在复习各部分知识时,应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应注重让学生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整数、分数、小数的意义与数的读、写之间,与数的四则计算之间的关系。数的意义是基础,数的读写及四则计算是数的意义的运用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是对其意义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又如,用算术与用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比例的反比例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各种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中掌握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查漏补缺,因材施教,提高复习效益。新课标第一网

复习前,应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对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的指导。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精心组织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都得到发展。

第一课时

数和数和运算

教学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91-94页,96页的1-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有关概念,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理解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这些数。

教学过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认真地学好本单元,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整理和复习,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复习数的意义

举例说说,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数?

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

理解整数、自然数、0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

1、

2、3„„。

整数自然数0: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比0小的数(以后学习的内容)

练习73页“做一做”。

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

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数分几种情况,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总结后,可归纳如下: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整数和小数位顺序表,理解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填写教材74页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请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

什么叫数位?

整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练习教材75页上的“做一做”。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有关术语。

举例说说什么叫百分数。

练习教材75页下的“做一做”

3.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

请同学们总结整数的写法。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和分数应怎样读?怎样写?

练习教材76页上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做78页练习十五中第1题、第2题中的(1)

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改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把一个较大的多位数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近似数;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改写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这些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讲述复习内容,提出目标要求

2.复习数的改写

(1)读出下列各数:235800345000345000000

当学生读出来以后,让学生思考:

如何将这两个数分别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如何求一个整数近似数?

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人什么联系和区别?

235800=23.58万345000000=3.45亿

235800≈24345000000≈3亿

应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或其它单位的数,得到的是准确值时,用等号联接两个数,而求近似数,得到的是近似值,用约等号联接两个数。

(2)复习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比较与求整数近似数人何相同点?

让学生讲清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找出二者相同点:

一般都是用四舍五入法。

“舍”或“入”都是由规定位数的下一位数值决定的。

完成教材76页下的“做一做”

复习分数之间的改写和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分数有哪几种,然后做练习,

2)

分数小数百分数

/20

0.75

45%

举例说说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教材77页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教材78页第2题中(2)题、79页3题、4题。

教材79页5题、6题。

第三课时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约数、倍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能被

2、

3、5整除数的特征等概念,并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进一步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复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的要领较多,它又是有关运算和解决这些概念,掌握有关概念的联系。

复习数和整除

由“整除”这个基本概念引出有关概念。

举例说说什么叫整除,什么叫约数和倍数。

如24÷6=436÷12=3

24能被6整除36能被12整除

思考:3÷2=1.56÷1.5=4这两个式是否表示整除关系?为什么?

总结整除的概念:

应注意两点:1)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必须是整数:

2)商也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进一步理解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把

24、36分解质因数,通过分解来进一步理解上述概念)

举例说说能被

2、

3、5整除数的特征,以及偶数与奇数。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逐步形成下列板书:

教材81页上的“做一做”

复习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出根据。

/2=/4=6/()=()/206/18=()/6=3/()=1/()

在()里填“>”“<”或“=”

2.0512.0501.4021.4200.030.03000.080.8

举例说说小数点移动位置后,小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完成81页下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六中第

1、2题。

写出能同时被

2、

3、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

完成教材练十六中第

3、

4、

5、6题。

练习十六第7~12题。

三、课题: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目标

.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 0.6-0.4 2×3 6÷2100-15 2×0.3 0.6÷0.20.2+0.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03(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a-0=aa×0=00÷a=0

第二组:a×1=aa÷1=a

第三组:a-a=0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五、板书设计

第19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纳税》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泮水小学 冯世美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的内容及第99页的例5及练习二十三第

4、

5、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学会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率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 (1)《宪法》

第五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组公共设施、科技发展、学校教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纳税的知识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上面这些设施建设的费用就是来源于国家税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纳税的问题.

板书课题:纳税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纳税概念,了解纳税有关的知识,渗透法制教育。

1、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纳税知识?(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归纳并板书.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板书:应纳税额、税率

3、小组讨论: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还有那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做的。

4、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1)《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 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5、教师总结

(1)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事业。

6、师:说说你们现在对纳税有什么认识?(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小结:看来,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偷税、漏税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我们应该要有法律意识,多做宣传。

(二)教学例6

出示例6.一家大型饭店七月份的营业额是30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多少万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

3.学生同桌交流想法后汇报。

教师讲解:求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多少万元,实际上就是求3000万元的5%是多少。

教师板书: 3000×5%=150(万元)

答: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150万元。

三、巩固练习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 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3.一个卷烟厂上月香烟的销售额为1500万元,如果按销售额45%缴纳消费税,上月应缴纳消费税款多少万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

4、

5、8题。

2、调查自己的父母或亲属的收入情况,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帮助他们算一算应纳税额。

板书设计:

应纳税额

税率

例6 一家大型饭店七月份的营业额是30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多少万元?

3000×5%=150(万元)

答: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150万元。

第20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1.情景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2.复习铺垫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 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 3:48=1:16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 483=16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 。 348=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 48(48+3)=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 3(48+3)=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16/16+1)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1/16+1)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 ,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1.教学例1(改编)1998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1)出示1998年的条形统计图。(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104(6+7)6=48(台)104(6+7)7=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突出板书:104 =104 =48(台)104 =104 =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第一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 ,第二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 。把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用学生的总电脑 =第一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用学生电脑的总台数 =第二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这题可以怎样检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8+56=104(台)48:56=6:7通过检验,说明我们学校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我们求出了两个机房的学生电脑台数后,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评析: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2)小结并揭题说明: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指第二种解法)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个比转化为分数关系。(在课题下板书:比分数),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解答。【评析: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流畅。】2.教学例2(改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0年我校开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这时又对原有的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电脑出示:2000年学校计算机台数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共有176台电脑。其中教师电脑20台。)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电脑有156台。)剩下来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我们是这样分配的。(电脑出示:第一机房、第二机房、第三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2:14:13。)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那么三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呢?自己算算看。学生尝试练习。板书:176-20=156(台)156 ==156 =48(台)(指第一步)为什么这步求出的是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156 ==156 =56(台)156 ==156 =52(台)答: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第三机房有学生电脑52台。(机动,如有学生提出其它解法,如第二机房:48 =56(台)等,要及时表扬,并进行讲解。)【评析:解答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提问:这道题要先把什么给求出来?强调: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3.补充题(1)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先把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捐给希望小学,然后又购进了一些学生电脑。并将机房的设施进行了更新。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电脑出示题目)出示:学校原有156台学生电脑,2002年学校先捐给希望小学48台学生电脑,又购进了57台学生电脑。然后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按照1: 1:1进行分配。每个机房各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提问:这题可以怎样解答呢?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算式:156-48+57=165(台)165 ==165 =55(台)答:三个机房各有55台学生电脑。提问:165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165的 是多少?)提问: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电脑怎样分?(电脑出示三个机房的条形统计图)说明: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提问:这题是平均分还可以怎么求?(1653)【评析: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4.延伸提问:知道了三个机房分别有55台学生电脑,总共有165台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现在我们知道学生电脑和教师台数的比是33:7。你能不能求出学校有多少台教师电脑吗?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33 :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66 =35(台)答:学校有35台教师电脑。提问: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电脑的台数,所以要求教师电脑有多少台实际就是求什么?因此,要把谁看作单位1?【评析:这个延伸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5.比较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1996年2002年间学校计算机房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汇总情况吧。(电脑出示:各年段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总台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提问: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对!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1996年2002年间学校电脑总台数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让我们一起来回首这几年学校计算机房的变化吧。(配音乐,电脑出示:各阶段的机房照片。)【评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

三、拓展1.调查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情况。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那么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家庭对计算机教育是否也越来越关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请五年前,也就是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表示这一情况?(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没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它们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1996年统计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请现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现在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每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电脑出示:改成2002年情况的扇形统计图)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想法?【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不断发展。】2.补充练习老师这儿还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电脑出示:学校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组。第一兴趣小组有30人,第二兴趣小组有31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提问:用今天的知识能不能求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学生练习,电脑出示算式。提问:这题的比没有直接告诉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小结: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分别有30人和31人,两个组人数的比就是30:31。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就是把122按照30:31来分配。【评析:引导学生学会没有直接出示比的情况下,如何来解决比的应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设计方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我这儿有一个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拟订的规划,准备将来再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电脑出示: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去了解我们本部、分部、分校的电脑配置情况。再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一个分配方案,根据需要,分配一下每部分可能需要多少钱?大约能买多少台电脑?并简要地说明分配的理由,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总评】:本节课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特色,在学校电脑房电脑台数的变化这一素材中引发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以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出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学校电脑房的发展情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做出一定的预测,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