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现在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8 08:36:5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物理 磁感应强度教案

3.2磁感应强度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和磁通量的定义. 2.掌握利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掌握在匀强磁场中通过面积S的磁通量的计算.

4. 搞清楚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力,磁感应强度与磁通量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该节课的重点是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概念.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当通电直导线L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B=

F.IL3.磁通量概念的建立也是一个难点,讲解时,要引入磁感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具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演示. 2.电流天平.(选用) 3.挂图(磁感线、磁通量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磁现象的电本质?

应答:运动电荷(电流)在自己周围空间产生磁场,磁场对运动电荷或电流有力的作用,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都可以看成是运动电荷之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磁现象的电本质.

为了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我们都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特性的,那么磁感应强度就是描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述磁场力特性的物理量,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来.

提问: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

应答: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与检

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感应强度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当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受到磁场对它的力的作用.对于同一磁场,当电流加倍时,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也加倍,这说明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与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成正比.而当通电导线长度加倍时,它受到的磁场力也加倍,这说明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与导线长也成正比.对于磁场中某处来说,通电导线在该处受的磁场力F与通电电流强度I与导线长度L乘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它与电流强度和导线长度的大小均无关.在磁场中不同位置,这个比值可能各不相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磁场的强弱.

提问: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谁能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用一句话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用B来表示,并写出它的定义式.

回答: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等于通电直导线在该处所受磁场力F与通电电流和导线长度乘积IL的比.定义式为

再问:通电直导线应怎样放入磁场? 应答:通电直导线应当垂直于磁场方向.

指出前面的回答对磁感应强度的论述是不严密的.(不管学生回答的严密不严密)应强调通电直导线必须在垂直磁场方向的条件下,该定义才成立.在测量精度要求允许的条件下,在非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足够短,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点,在该点附近的磁场也可近似地看成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1)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在磁场中某处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的磁场力F,跟通电电流强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该处的磁感应强度B. (2)磁感应强度的公式(定义式):

(3)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板书)

在国际单位制中,B的单位是特斯拉(T),由B的定义式可知:

(4)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其方向即为该处磁场方向.

顺便说明,一般的永磁体磁极附近的磁感应强度是0.5T左右,地球表面的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约为5.0×10-5T. 课堂练习

练习1.匀强磁场中长2cm的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当通过导线的电流为2A时,它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4×10-3N,问:该处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大?(让学生回答)

应答: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在这里应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要统一单位,计算中必须运用国际单位. 再问:若上题中,电流不变,导线长度减小到1cm,则它受磁场力F和该处的磁感应强度B各是多少?若导线长不变,电流增大为5A,则它受磁场力F和该处的磁感应强度B各是多少?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2×10-3N,0.1T;1×10-2N,0.IT,并指出,某处的磁感应强度由建立该磁场的场电流情况和该点的空间位置来决定,与检验通电直导线的电流强度大小、导线长短无关.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推荐第2篇:高中物理 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组自助餐

主题: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要点导学】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静摩擦力。 (1) 产生条件:两物体必须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滑动趋势

(2) 静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量)大小相等。

(3) 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物体即将开始相对滑动时的静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

2.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 ; ; 。 (2) 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即Ff=μF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它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体间的相对速度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无关。 【范例精析】

例1.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接触的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

B.受静摩擦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1 高一物理组自助餐

D.物体间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

解析: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不一定有静摩擦力,还要看它们间是否有相对滑动趋势。例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例如与倾斜的匀速运动的输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物体与输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存在,但物体并不是静止的。产生静摩擦力时只要与接触面相对静止就行了。上述的输送带如突然加速,物体就可能受到与运动方向一致的滑动摩擦力。所以A、B、C三个选项都是错的。在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因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这就是一个限度。本题目正确的选项是D。

拓展:(1)不管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都要注意与接触面的“相对性”

(2)值得注意的是,正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不一定变化,但最大静摩擦力肯定变化。

例2要使木块在水平木桌上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小些,下列措施中有效的是

( )

A.将木块和木桌的接触面刨光滑些

B.在木桌表面上垫一张平整的铁皮 C.使木块的滑动速度增大

D.减小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 答案:本题目正确选项为AB

推荐第3篇: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一物理第四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联系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

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

(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

即:aF a

F

(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

a

1m a

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1m。

3、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它的比例式就是

aF, m 它也可以写成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由于k是个常数,如果取k=1,就有

F=ma 这就是今天所熟知的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4、力的单位 当物体的质量是m=1kg、在某力的作用下它获得的加速度是a=1m/s2时,F=ma=1kg1m/s2

=1kg·m/s2,这就是力的单位,为了纪念牛顿,把kg·m/s2称作牛顿,用符号N表示。

说明:(1)、因果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同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失量性,加速度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注意

(1)、F合是物体(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如果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则m为几个物体的质量和。a为研究对象在合力F合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a与F合的方向一致。 (2)从定律可看到:一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也恒定不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外力随时间改变时,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就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练习

(1)、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答:没有矛盾,由公式F=ma看,F合为合外力,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这个力应是合外力。现用力提一很重的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说明合外力为零。由受力分析可知F+N-mg=0。

(2)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

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答;B、C、D说法不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所以,B说法错误。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合外力减小但方向不变时,加速度减小但方向也不变,所以物体仍然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加。C说法错误。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加速度大小不变,若方向发生变化时,合外力方向必然变化。D说法错。 (3)课本75页例题1进行分析

7、课堂小结

(1)牛顿第二定律得表达和数学表达式 (2)力的单位

8、课后作业

课本77页说一说

(教案设计者:黄雨桐)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期末大作业

《弹力》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名:

号:

院:

业:

绩:

2013年 6月 14 日

课程名称:弹力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

三、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 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练习

二、

3、

4、5

五、板书设计

概念

1、形变种类产生条件

2、弹力方向大小:由具体情况而定

推荐第5篇: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推荐第6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课 题 §2.4自由落体运动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师:两个轻重不同的小球同时落地的声音,是那样地清脆美妙!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原因;它动摇了2000多年来统治着人们头脑的旧观念,开创了实验和科学推理之先河,将近代物理学以至今代科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的时候,你们想过这种运动吗?物体下落的过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这种运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 提出问题:

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 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探究) 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质量小的快吗? (实验):

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

①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看到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大的下落得快.

②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卷紧的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下落得快.

③将一枚硬币与已经粘贴了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一样快,说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时下落一样快.

④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一个小软木塞,分别放到已调平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可以看出纸板比软木塞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软木塞比纸板下落得快.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小的下落得会比质量大的还快.

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质量无关. (实验演示) “牛顿管”的实验

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下落得快,羽毛下落得慢.将羽毛和金属片放人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

做牛顿管对比实验要注意:

①抽气达到一定的真空度时,应先关闭钱毛管阀门,然后再停止泵的运转.

②先让学生观察羽毛、软木塞或金属片在已抽真空的牛顿管中同时下落,它们几乎同时落到管底.

③打开进气阀,让学生注意听到进气的声音,看羽毛被气流吹起的现象,再让学生观察羽毛、软木塞或金屑在有空气的牛顿管中同时下落,它们的下落快慢差别很大.

④实验时,勿使金属片压在羽毛上,以免不抽气时出现同时下落的现象.

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课堂训练] 图2—4—l所示是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用频闪连续拍照的方法获得的两张照片A和B,任选其中的一张,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我选图 ; (2)我从图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请对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

参考解答1: (1)图A (2)质量相等的纸片和纸团同时释放,纸片比纸团下落得慢.

(3)如图2—4—2,质量相等的纸片和纸团,它们的重力相等.由于空气的阻力对纸片的影、响较大,不能忽略,所以纸片下落加速度较小.如果把纸片揉成纸团,空气阻力对纸团的影响较小,纸团下落加速度较大,所以质量相等的纸片和纸团同时放手,纸片比纸团下落得慢. 参考解答2: (1)图B (2)体积相等的铅球和木球同时释放,几乎是同时落地的. (3)如图2—4—3,阻力对它们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虽然G铅大于G木,但是由于m铅也大于m木,即铅球的惯性比木球大,所以它们获得了相同的加速度g.对于同种材料的大、小二球,情况也是如此,它们也有相同的加速度g,所以体积相等的铅球和木球几乎是同时落地的. 师:阅读课本并回答:(1)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怎样的? 生: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特点是:(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在地球表面附近从高处下落的物体,事实上都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但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则物体的下落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例如,对于实心金属球、石块等,在它们运动速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把它们的自

推荐第7篇: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烧瓶的形变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五、教学反思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推荐第8篇:高中物理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 1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 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 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

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 s.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 m,而只需验证12vnghn就行了.2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处理:

明确本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在右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面作零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1122mvAmghA, EBmvBmghB 22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如果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势能的改变量,于是有

1122mvAmghAmvBmghB 221122上式亦可写成mvBmvAmghAmghB

22Ea=Eb,即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如果实验证明等式成立,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上图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

12mvAmhg.式中2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1.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右图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

1、

2、3„„图中s

1、s

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根据公式vs,t=2×0.02 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t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 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

1、

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3„„例如:

- 3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放开被压缩的弹簧,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这时弹簧的弹力做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方法引导】

解决某些力学问题,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往往比较方便.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就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例题剖析】

(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断

[例1]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解析: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除了重力做功外,可能还有其他力做功,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除了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对降落伞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机械能守恒,应选.C.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合外力为零,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除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D.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应选.可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力做功情况是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一般程序.[例2]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B.物体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D.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由于斜面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物体实际位移方向和物体所受支持力的方向不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负功),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对斜面体做了功(正功),斜面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斜面体的机械能也不守恒.对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斜面体和物体之间的弹力是内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即不消耗机械能.在物体和斜面体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斜面体的动能.所以本题选ACD.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56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所以应透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从而正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布置作业

课本P37作业

4、

5、6.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有人设计了这样一台“永动机”:距地面一定高度架设一个水槽,水从槽底的管中流出,冲击一个水轮机,水轮机的轴上安装一个抽水机和一个砂轮.他指望抽水机把地面水槽里的水抽上去,这样循环不已.机器不停地转动,就可以永久地用砂轮磨制工件做功了(右图)

.请你分析一下,高处水槽中水的势能共转变成哪几种形式的能,说明这个机器是否能够永远运动下去.

推荐第9篇: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3

四、重力势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手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能来发电的呢?学习这节课后,我们将会了解这个问题。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的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肯定对应着某个力做功。从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又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是重力势能,那么重力势能的变化就一定对应着重力做功,所以在研究重力势能之前,我们必须先研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如图1,让学生写出几种情况下,物体从A→C,重力做的功:

h为A、B两点的高度差,设A的高度为h1,B的高度为h2,则h=h1-h2。 1.图A是物体由A做自由落体到B,再水平运动到C,容易得出此过程中,重力做功为mgh=mgh1-mgh2; 2.图B是物体沿斜面由A滑到C,重力做功为:mgs·sinθ=mgh=mgh1-mgh2;

3.图C是物体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组成,利用图B的结论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为mgh=mgh1-mgh2。

4.教师还可以从A到BC面,画任意路径让学生求重力做功,可以看出结论都为mgh=mgh1-mgh2。让学生总结出规律。

板书: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无关。

提问:其他力(比如摩擦力)做功是否与路径有关?回答是肯定的。可见,重力做功的特点不能乱用,要视具体力而定。同时提醒学生,今后学习中还会遇到做功具这个特点的力,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新的力时注意这个问题。

功的大小等于物重跟起点的高度mgh1的乘积与物重跟终点高度mgh2的乘积两者之差。 猜想: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二.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定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至第12页“重力势能”一段,回答问题。 问题1:课文怎样定义重力势能?

(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 问题2: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

(这是因为mgh这个物理量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与重力做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3: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用文字怎么表达? (EP=mgh,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其单位为J)

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重力做功也可以写成WGEp1Ep

当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WG0,可设Ep1Ep,这说明,重力做功,重力势能Ep减少,减少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同理,当物体上升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E增加,增加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要注意的是,重力做负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功.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有一个物体放在三楼顶,每层楼高h,则该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大? 学生:3mgh;mgh;2mgh.

教师:同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为什么会有三个不同的值呢? 学生: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 教师: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平面叫参考平面,第一位同学以一楼地面为参考水平面得到物体的重力势能为3mgh,第二位同学是以三楼地面为参考平面,则物体的重力势能为mgh,同理第三位同学是以二楼地面作为参考平面,得到的重力势能为2mgh.

板书:①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 ③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4.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问题1: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

问题2:如果没有地球,有没有重力呢? 问题3:那么重力势能是谁具有的呢?

在回答问题1时,可能开始还会有同学理解成重力势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当提到问题2时,同学们都知道如果没有地球就没有重力,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成的系统共有的,而不是地球上某一个物体单独具有的。

推广:不止是重力势能,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三.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

四.课堂练习:课本P13“问题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4题 五.布置作业:课本P14“问题与练习”第3题 五.板书设计 四.重力势能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二.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定义:EP=mgh

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功,重力势能Ep减少,减少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Ep增加,增加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推荐第10篇:高中物理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

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巩固产生恒定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3)明确在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4)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

(5)掌握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在物理方法上的要求:

(1)通过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2)从能量和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通过对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电动势是表示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3)应用定律讨论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闭合回路中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2)短路、断路特征

(3)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

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板书:

1、电源: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它并不创造能量,也不创造电荷.例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核能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电源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并且能够提供恒定的电压,那么不同的电源,两极间的电压相同吗?展示各种干电池(1号、2号、5号、7号),请几个同学观察电池上面写的规格,发现尽管电池的型号不同,但是都标有“1.5V”字样.我们把示教电压表直接接在干电池的两端进行测量,发现结果确实是1.5V.讲台上还摆放有手摇发电机、蓄电池、纽扣电池,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否也是1.5V呢?(学生回答:不是)那么如何知道它们两端的电压呢?(学生:用电压表直接测量)·

结论: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完全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如材料、工作方式等)决定,同种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电池用电压表测量其两极间的电压是不同的.为了表示电源本身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 板书:

2、电源电动势

教师:从上面的演示和分析可知,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板书: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其两极间的电压.

例如,各种型号的干电池的电动势都是1.5V.那么把一节1号电池接入电路中,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1.5V呢?用示教板演示,电路如图所示,结论:开关闭合前,电压表示数是1.5V,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为1.4V.实验表明,电路中有了电流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少了.

教师:上面的实验中,开关闭合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降为1.4V,那么减少的电压哪去了呢?用投影仪展示实验电路,介绍闭合电路可分为内、外电路两部分,电源内部的叫内电路,电源外部的叫外电路.接在电源外电路两端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外电压.在电源内部电极附近的探针A、B上连接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叫内电压.我们现在就通过实验来研究闭合电路中电动势和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板书:

3、内电压和外电压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方法,重点说明内电压的测量.实验中接通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其阻值减和的值.再断开电键,由电压表测出电动势.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内、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

板书:在闭合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即.

下面我们来分析在整个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观察电键S先后接通1和2时小灯泡的亮度.

结论:把开关拨到2后,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比刚才接3V的电源时还稍暗些.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教师:在图1所示电路图中,设电流为,根据欧姆定律,,,那么,电流强度,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板书:

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电动势成正比,和电路的内外电阻之和成反比.表达式为.

同学们从这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在电源恒定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随电路的外电阻变化而变化;当外电路中的电阻是定值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源有关.

教师:同学们能否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上一个实验现象呢?

学生:9V的电源如果内电阻很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用它做电源,电路中的电流I可能较小;而电动势3V的电源内阻如果很小,电路中的电流

可能比大,用这两个电源分别给相同的小灯泡供电,灯泡的亮度取决于,那么就出现了刚才的实验现象了.

教师:很好.一般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那么外电阻的变化,就会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继而引起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等的变化.

几个重要推论

(1)路端电压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

板书:5几个重要推论

(l)路端电压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演示实验,图3所示电路,

(因为通常电源内阻很小,4节1号电池和1个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组成电源 的变化也很小,现象不明显)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观察电流表和电变化? 压表的示数是如何随

教师:从实验出发,随着电阻 的增大,电流 逐渐减小,路端电压

逐渐增大.大家能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吗?

学生:因为 变大,闭合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路中的总电流减小,又因为

,则路端电压增大.

教师:正确.我们得出结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一般认为电动势和内电阻在短时间内是不变的,初中我们认为电路两端电压是不变的,应该是有条件的,当 为断路, →0,根据

→无穷大时,

→0,外电路可视

,则

,即当外电路断开时,用电

减小为0时,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两极电压,数值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当 路可视为短路,

为短路电流,路端电压

板书5: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减小而减小.断路时, ∞, →0, ;短路时,

→电路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示如下

(2)电源的输出功率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设 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

、r是定值)向变化的外又因为 ,

所以 ,

当 时,电源有最大的输出功率

.我们可以画出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板书6:在纯电阻电路中,当用一个固定的电源(即 的外电阻供电时,输出的功率有最大值.

是定值)向变化教师:当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是否也最大呢?

板书7:电源的效率 随外电阻 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电路中电源的总功率为 为 ,则电源的效率为

,输出的功率为

,内电路损耗的功率

,当

变大,

也变大.而当 时,即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的效率 =50%.

板书8:电源的效率 随外电阻 的增大而增大.

本文章

小,由两个电压表读出若干组内、外电压

、总结

探究活动

1、调查各种不同电源的性能特点。

(包括电动势、内阻、能量转化情况、工作原理、可否充电)

2、考察目前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

(1)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2)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当前社会对废旧电池的重视程度;

(4)废旧电池的回收由哪些主要的途径和利用方式;

(5)如何更好的变废为宝或使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小。

3、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有关知识,可以得出结论: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内外电阻应该相等,而此时电源的效率则只有50%;请你设计出一种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配置电源和负载之间的关系,使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尽可能的达到较大。

第11篇:高中物理:3.6《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学史。

2.知道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过程与方法

1.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物理学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们对知识敢于质疑的勇气。 2.学习科学家们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

3.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4.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了解,认识到科学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学习难点1.理解什么是落体运动,探究落体运动验证伽利略的结论

2.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

学习重点: 探究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运动 主要内容:

一、认识两位科学家

老师提出:哪位同学乐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所查到的关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先说说伽利略吧。

学生可能的回答:①伽利略全名伽利略·伽利莱,他是文艺复兴后期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1564年伽利略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1611年,伽利略应邀来到罗马,在罗马期间,伽利略为了确立新的自然研究法—实验法的地位,又同教会的唯心论世界观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更加激怒了教会。1632年,他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但立即被教会列为禁书。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受到宗教法庭审判,并被判终身软禁,成了“宗教裁判判所”的囚徒。1638年,伽利略在荷兰出版了《关于两门新学科与数学证明的谈话》一书,对自己多年来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②他的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他在科学上的创造才能,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来了。当他还是比萨大学医科学生时,就发明了能测量脉搏速率的摆式计时装置。后来他的兴趣转向了数学和物理学。

③1581年,17岁的伽利略对古希腊的物理学及亚里士多德、埃夫克利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着迷。伽利略在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力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学术上成果累累。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了惯性定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相对性原理;发现了单摆振动的等时性原理;用自制的33倍望远镜观察天象,发现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天文现象。伽利略将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写成《星际使者》一书,于1610年发表。书中介绍了月球上的环状山脉,无数星体构成的银河系,金星的盈亏,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斑等等,从而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动摇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关于伽利略的资料收集非常细致,下面再说说亚里士多德吧。

学生可能的回答:①作为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他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每个学科几乎都做出了贡献。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②亚里士多德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对于当时尚未分类的科学部门如政治、逻辑、伦理、历史、物理(自然学科)、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又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建立了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注重实践的良好措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宏富的教育遗产。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教师指出:物理教科书上,亚里士多德给同学们的形象不妙、他老是出错,老是作出一些轻率的结论。同学们觉得亚里士多德实在太不高明而伽利略则比他伟大于百倍。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有几乎无所不及的思想成。我们应该正确的、全面的去认识一位科学家。伽利略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上犯的一些错误

二、落体运动的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由这一观点出发,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结论一:如果把石头和树叶困在一起,其所受的重力一定比期中任一物体大,其下落速度也应该比期中任一物体下落速度快。

结论二:如果把石头和树叶困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树叶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其下落速度应该比石头的下落速度慢

为什么同一种观点会推导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呢?

实验探究

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

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他们的情况

2、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他们下落的情况是

3、将一枚硬币和一枚表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他们下落的情况是

分析实验中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没有关系 伽利略对落体现象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总理无关

观察与思考

教师用玻璃管演示鸡毛和金属片在空气中、真空中下落情况: 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羽毛和金属片下落快慢的原因?

三、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实验: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 1)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有没有发生变化? 如何从实验中判断出来?

2)有的同学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有的同学得出位移与时间成正比,你的结论如何呢?

3)影响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由实验总结:

1.定义: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2.特点: ①初速V0=0 ②只受一个力,即重力作用。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性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①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②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

③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阅读材料:伽利略生平

伽利略(1564~1642)生于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一个贵族的家庭。他在科学上的创造才能,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来了。当他还是比萨大学医科学生时,就发明了能测量脉搏速率的摆式计时装置。后来,他的兴趣转向了数学和物理学,26岁就担任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由于他在科学上的独创精神,不久就跟拥护亚里士多德传统观点的人们发生了冲突,遭到对手们的排挤,不得不在1591年辞去比萨大学的职务,转而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 在帕多瓦,伽利略开始研究天文学,成为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热烈支持者。他制造了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证明了地球并不是一切天体运动环绕的中心。用望远镜进行观测,他发现了月面的凹凸不平以及乳带似的银河原来是由许许多多独立的恒星组成的。他还制成了空气温度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度计。这些光辉的成就,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1610年,伽利略接受了图斯卡尼大公爵的邀请,回到他的故乡,担当了大公爵的宫廷数学家兼哲学家。伽利略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大公爵对他的科学研究给予资助.但是不久,他就受到了教会的迫害。由于他勇敢地宣传哥白尼的学说,1616年,被传唤到罗马的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谴责了哥白尼的学说,并责令伽利略保持沉默。1632年,伽利略发表《两种世界观的对话》一书,被教会认为违反了1616年的禁令.伽利略被召到罗马囚禁了几个月,受到缺席审判,遭到苦刑和恐吓,并被迫当众跪地表示“公开放弃、诅咒和痛恨地动说的错误和异端”,最后被判处终身监禁,他的书也被列为禁书。

1632年以后,伽利略专心致志于力学的研究,并于1638年完成了《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由于教会的禁令,这部书无法在意大利出版,只能在荷兰秘密刊行。这部著作是伽利略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伽利略最先研究了惯性运动和落体运动的规律,为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他坚持“自然科学书籍要用数学来写”的观点,倡导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用实验检验理论的推导。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642年,伽利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78岁。1983年,罗马教延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第12篇:高中物理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高中物理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方向和大小;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预测其运动特点;(2)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阅读教材第三部分,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一般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注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2)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难点: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理想条件下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

三、教学用具:

演示教具:硬币及与硬币等大的纸片、等大的正方形纸片和薄纸板、抽气机、牛顿管、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器材:铁架台、打点计时器、钩码、纸带等二人一套。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呢?(看学生能找到几种方法,老师作适当点评)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首先我们来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物体的下落运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针对同学举出的例子,明确我们先研究初速度为零的情况,“初速度为零”是自由落体运动中“自由”的含义之一)

如此多的物体在下落!物体的下落有什么特点呢?(可作提示:从运动轨迹和下落的快慢两方面来思考。明确运动轨迹后引导到下落快慢的探讨上来)

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1]:取一枚硬币和一张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问:谁下落得快呢?(诱导一下:似乎乎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演示2]:取厚纸板一张,与厚纸板等大的纸片一张,把纸片揉成团,让两者从同一高度同时下。问:谁下落得快呢?(诱导一下:是乎物体越轻下落得越快?) 一会儿是重的物体下落快,一会儿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与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有关)

真的与空气阻力有关吗?我们来尽量减小空气阻力对落体的影响试试。

[演示3]:把演示1实验中的纸片捏成一团让它跟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问:谁下落得快呢?(老师引导:很难判断就说明纸团和硬币几乎同时落地)

现在,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了,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设法让物体在真空中无阻力下落试试。

[演示4]:展示和介绍牛顿管,说明里面装有金属片和羽毛两个物体,已经抽掉了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问:谁下落得快呢?

[演示5]:在上面那只牛顿管中放入空气,再做以上实验。问:谁下落得快呢?(现象明显,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三)、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现实生活中,重物从静止开始下落不太久的时间内可以近似认为是做自由落体运动,重物可以是小铁块,小石块,雨滴等等。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呢?它有什么规律呢?(抽同学回答,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可以提示他们:物体下落得越来越快;前面我们学过的什么运动是这样的呢?直到多数同学猜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为止)

别人凭什么相信你的结论呢?(及时引导学生:必须用实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选择较有代表性的3到5位同学向全班报告结论,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他们的纸带,老师作适当点评。肯定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指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也称重力加速度。)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在教材中填写完成描述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公式,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的完成情况并作点评。提醒学生注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其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将同学计算出的加速度大小与教材上的g=9.8m/s作比较,明确:测量值偏小的原因是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造成,课后同学计算教材上频闪照片中小球的加速度将得到更精确的值。

完成教材上井有多深的讨论与交流。

(四)、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运用

1、在课堂上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测定学生的反应时间

2、布置学生放学回家后分别测定身边某人没喝酒和喝了酒之后的反应时间

3、教师总结:人们喝了酒以后的反应时间较长 [此处可渗透法制教育]

所以人喝酒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酒驾醉驾法律规定有: 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4.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五)、课堂小结

第13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30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

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

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

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 单位换算:1kW = 1000 W1W=1J/s (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 W ~ 15×10 W ②摩托车约2×10 W ③喷气客机约2×10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 W ,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 61324438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 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 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求出功率是平均功率。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认识

问: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问: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此问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 ③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请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思考: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到达坡顶。②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驶到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①根据P=FV 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②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少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3.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建议课后安排)

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 说明:应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 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说明:①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

②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

③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

④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都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

在“功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理念。

四、相关链接

1.瓦特其人其事

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趣闻轶事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蒸汽机与产业革命

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2.机动车辆常见的两种启动过程

对于汽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在静止开始启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满足公式P=F〃v,在P、F、v三个物理量中,若保持一个量不变,当另一个量变化时,第三个量也随之变化。关于汽车的启动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下面我们就两种常见的启动过程分析如下: ①汽车(或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和行驶过程(请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课标的难度)

汽车牵引功率保持恒定时,由P = FV可知,牵引力大小与速度成反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f = ma可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过程,随着汽车速度V的逐渐增大,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加速度等于0,最后汽车做匀速运动。

思考:当汽车在平直公路行驶时,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只靠加大油门能否顺利到达坡顶?

②机车以恒定的牵引力启动的过程:机车做的是加速度a=(F-f)/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输出功率P随汽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直至汽车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匀加速过程结束。接着汽车保持功率不变,汽车通过减少牵引力,进一步提高速度,直到加速度a=0,最后做匀速行驶运动。这一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案例来源:陈峰主编,《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

第14篇: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page]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15篇:高中物理35碰撞教案

高中物理

(2)质量为m的物块A以速度v与质量同为m静止的物块B发生正碰后粘在一起共同运动,试求它们共同运动的速度以及碰撞前后系统动能的大小。

4.引出概念: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明确弹性碰撞过程机械能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厉害,是非弹性碰撞的极端情况。

二、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寻找规律 1.建立模型: 质量为的m1小球A以速度去对心正碰质量为m2静止的B球,已知两球在碰撞过程中无能量损失,试求碰后两球的速度v1和v2

2.分析计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求解: 3.讨论:

(1)若m1=m2,则V1=0,V2=V0(等大的钢球相碰) (2)若m1>m2,则V1>0,V2>0 (3)若m1»m2,则V1≈V0,V2≈2V(等大的钢球碰乒乓球) (4)若m10 0

(5)若m1«m2,则V1≈-V0,V2≈0(等大的乒乓球碰钢球)

三、自主阅读、归纳推广,总结规律

1.学生阅读课本“对碰撞和非对心碰撞”和“散射”部分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2)非对心碰撞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吗? (3)非对心碰撞有可能是弹性碰撞吗?

(4)散射是碰撞现象吗?散射和宏观物体的碰撞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从速度和动量矢量性的角度解决P20“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碰撞现象的一般规律。 (1)碰撞过程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碰撞过程机械能不能增加,要么不变或者要么减少。 (3)碰撞要符合客观实际。

碰前:后面的小球1要追得上前面的小球2,要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碰后:如果两球同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四、针对训练,巩固知识,深化规律 1.课本“思考与练习”

4.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沿同一直线运动,B球在前,A球在后,已知MA=1㎏, MB=2㎏,VA=6m/s,VB=2m/s。则当A、B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可能是:

A、VA1=5m/s,VB1=2.5m/s B、VA1=2m/s,VB1=4m/s C、VA1=-4m/s,VB1=7m/s D、VA1=7m/s,VB1=1.5m/s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碰撞的相关问题,知道碰撞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且瞬间没有位移。根据碰撞前后有无机械能损失把碰撞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根据碰撞前速度与球心连线的关系把碰撞分为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不管哪种碰撞类型,它们都要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不增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

七、作业布置

1.阅读课后“科学足迹”内容,了解碰撞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中的贡献。 2.思考与练习中

第16篇:高中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地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常识导入

1.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从1993年7月1日起,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

2.常见的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的底座非常沉重,而参加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却要抛掉副油箱以减小质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一下吗?

1 推进新课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自主探究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2.力撤物不停. 供选用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等. 学生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以下操作: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将毛巾换成玻璃板,或直接用桌面,把小车在桌面或玻璃板上推一下,它运动一段时间才停下来. 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下他的操作过程及看到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呢?

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课件展示)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边播放边介绍)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图4-1-2 A.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B.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自由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越远. C.把另一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下面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来验证一下:

(介绍气垫导轨、光电门工作原理)

演示1:利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感受伽利略理论的正确性. 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2 1.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X k b 1 .c o m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3.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综上所述,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继续设疑: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来验证?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可看作不受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肯定,并指出: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

三、惯性与质量

演示2:在小车上竖放一长条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玻璃板上运动,前面固定一个物体, 当车被物块挡住时,车上的木块向前倾倒,为什么?

图4-1-3

3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随车一起运动,当车被挡住时,车停止运动,木块的下半部分受到车的摩擦作用也随车停止运动,而上半部分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倒.物体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举例说明:①木块立在静止的车上,忽然拉动小车,木块后倾. ②人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落回原地. 总结: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当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分析. 讨论交流:载重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高速得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百米冲刺到终点后,体重大的运动员较难停下来. 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总结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后记

第17篇:高中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推荐)

§2.5 自由落体运动

学习目的:1.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

2.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难点

“观念一思考一推理一猜想一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 主要内容

1.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大小__。2.物体__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__。 4.初速度为__。 5.只受__作用。

6.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这就是说,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__,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__,通常用__表示,它的方向总是__,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__的,通常取2 2 g=__m/s为了计算方便,还可粗略地取g=__m/s7.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凡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都适用。

(1)速度公式___。

(2)位移公式___。

(3)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___。

[课堂调练]

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

A.亚里士多穗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

2.红孩同学摇动苹果树,从同一高度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直接落向地面,苹果:先着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苹果和树叶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B.苹果和树叶的运动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C.苹果的运动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

3.甲同学看到乙同学从10层楼的楼顶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看上去完全相同的铁球,结果甲同学看到两球不是同时落地的.他分析了两球未能同时落地的原因.你认为他的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

A.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小

B.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大

C.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实心球,重力远大于阻力

D.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空心球,阻力与重力比.差别较小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D

3.答案:C

第18篇:教案《我现在有点忙》

公开课活动教案

小班语言:《我现在有点忙》

单 位:宝丰县育才幼儿园 授课教师:胡素彬 时 间:2017年11月

活动内容: 小班语言《我现在有点忙》

设计意图: 忍住小便、大便不去,而是先忙着找朋友玩,这正是三岁幼儿身上经常出现的状况。《我现在有点儿忙》的故事围绕“动物们为什么不跟小男孩玩儿\"、“他们究竟在忙点儿啥”、“有什么比玩还要重要呢”等疑问展开探索„„幼儿在阅读故事、解答疑问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礼貌地邀请别人共同游戏,同时通过“让小男孩快乐起来”的环节,以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猜猜、说说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喜欢绘本故事。

2、尝试学说话:“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

3、知道拉便便对自己身体的重要,养成不憋便,专心如厕的习惯。活动准备:

绘本书;PPT;音乐;游戏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找朋友》的音乐,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准备开始活动。

2、谈话:你有好朋友吗?他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观看画面,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了解故事内容,学说话“xxx,请你跟我玩吧?”“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

1、播放PPT,请幼儿观看第一幅图上的小男孩“乐乐”,他要找他的朋友们玩,会去找谁呢?引发幼儿猜一猜。

2、播放PPT上的房子,让幼儿猜一猜这会是谁的家?

3、播放“汪汪”的声音,请幼儿听一听验证。

4、学说“小狗,请你跟我玩吧?”“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

教师提问:什么是有点忙?引发幼儿回忆思考,理解词汇“忙”。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乐乐被小狗拒绝了,有些失望,就去找其他的动物了。

5、播放PPT花园图,请幼儿猜一猜乐乐找谁一起玩?你是怎么知道的?喊一喊兔子,请幼儿把小兔交出来。

教师讲述故事内容。让幼儿学说“小兔,请你跟我玩吧?”“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

6、出示PPT农场图,让幼儿猜一猜乐乐的这个朋友是谁。引导幼儿观察,从部分猜整体。播放“哞哞”的声音,验证。学说话“小牛,请你跟我玩吧?”“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

7、幼儿分角色学说话:“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幼儿用胸卡表演学说话。

(二)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了解为什么小动物没和乐乐玩。

1、教师提问:乐乐都找了哪些动物?小动物为什么没有和乐乐玩?教师小结:小动物们都说现在有点忙,不和乐乐玩,那乐乐会怎么样呢?

2、播放PPT哭声,没有人玩乐乐不高兴了,让幼儿想办法使乐乐高兴起来。幼儿自由回答。

3、那刚才三只小动物都去忙了,他们去忙什么了,你们知道吗?播放PPT,让幼儿观察小动物拉便便的样子,初步感知不同动物的便便特征。

(三)了解拉便便对自己身体的重要,养成不憋便,专心如厕的习惯。

播放PPT,请幼儿观察画面,教师讲解故事内容。

1、三只动物拉完便便,都来找乐乐玩了。忽然,乐乐捂着肚子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就一溜烟跑回家了。孩子们,你们猜一猜,乐乐干什么去了?幼儿自由猜想。

2、播放PPT请幼儿观看,看一看、说一说。

3、幼儿自由发言,说一说你平时是怎们做的。

三、结束部分:

播放PPT,让幼儿观察幼儿如厕图,分析幼儿如厕行为,学习如厕时应该怎样做。

教师小结:拉便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正在玩,可以和小朋友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不能因为贪玩而憋着,而应该及时去排便,这样对身体有好处。

第19篇:现在进行时态微教案

现在进行时态的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

2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的转化。 3.并能够根据标志词判断时态,做对相应练习题 4.掌握动词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

教学步骤:

Step 1 观察句子,总结规律

Step 2 讲解现在进行时的句子构成 主语+ be+doing Step3 讲解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基本用法

1.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和发生的事 eg:---What are you doing?

---I am reading a book.2.有时表示现阶段正发生的事,但此刻动作不一定正在进行 eg:He is teaching at the school.

We are learning Unit5 these days.3.现在进行时的句子中常有now,或在句首 常出现Look! Listen!等提示词

eg:Listen! Danny is singing in the room.

He is doing his homework now.Step4 讲解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结构

结构: be+doing ( be要根据主语作人称和数的变化) 句型转换

1.肯定句转换成否定句,要在 be 后加 not 构成 eg:We are reading English now.

We are not reading English now.2.陈述句转换成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提到句首 eg:The student is drinking.

Is the student drinking? 3.陈述句转换成特殊疑问句, 由“疑问词+一般疑问句”构成

eg:He is working. What is he doing? Step 5 动词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 +ing 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单词,去掉字母e,+ing 3.以重读闭音节结尾,呈现“辅,元,辅”结构的动词,先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 再+ing

4.以ie结尾的动词,把ie改为ying 记忆口诀:

进行时很好记,be加动词-ing; 直加双写去哑e,分词构成须仔细 别说 be 无词义,主语和它最亲密; 变疑问 be 提前,否定 not 再 后添; 何时要用进行时 look,listen,now标志.Step6 达标练习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Look! The cat____________(run)up the tree.2.----___he ________ (clean) the

blackboard?

----No,he isn’t.3.Listen! They____________ (sing)in the claroom.4.It’s 6 o’clock in the morning.

They_____________ ( have) their breakfast. 5.Look! Some students ____________(run) there.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简单的学习了解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并讲解有关现在进行时态一些需要掌握的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在be和doing 缺漏,因此需要多加练习。

第20篇: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

一、振动和波公式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5.机械波、横波、纵波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

1二、冲量与动量公式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2.冲量:I=Ft {I:冲量(N 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3.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4.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5.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6.非弹性碰撞Δp=0;0

7.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8.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9.由8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0.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1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1四、运动和力公式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1五、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1六、平抛运动公式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1七、竖直上抛运动公式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八、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1九、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1十、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

1十

一、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公式

1.LC振荡电路T=2π(LC)1/2;f=1/T {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00×108m/s,λ=c/f {λ:电磁波的波长(m),f:电磁波频率} 1十

二、交变电流公式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

1、

2、

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1十

三、电磁感应公式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ΔI:变化电流, 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1十

四、磁场公式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

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1十

五、恒定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 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1十

六、电场公式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 m2/C2,Q

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1十

七、能量守恒定律公式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1十

八、气体的性质公式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

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初中物理

一、速度公式

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二、密度公式

(ρ水=1.0×103 kg/ m3)

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 ρ水>ρ冰 v水<v冰

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

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

三、重力公式

G=mg (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

同一物体G月=1/6G地 m月=m地

四、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F1l1=F2l2 F1 /F2=l2/l1

五、动滑轮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s=2h

六、滑轮组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s=nh

七、压强公式(普适)

P=F/S固体平放时F=G=mg

S的国际主单位是m2 1m2 =102dm2 =106mm2

八、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

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

九、浮力公式

(1)F浮=F’-F (压力差法)

(2)F浮=G-F (视重法)

(3)F浮=G (漂浮、悬浮法)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排水法)

十、功的公式

W=FS把物体举高时W=GhW=Pt

十一、功率公式

P=W/tP=W/t=Fs/t=Fv(v=P/F)

二、有用功公式

举高W有=Gh水平W有=FsW有=W总-W额

三、总功公式

W总=FS(S=nh)W总=W有/ηW总= W有+W额 W总=P总t

十四、机械效率公式

η=W有/W总

η=P有/ P总

(在滑轮组中η=G/Fn)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学部分

十五、热学公式

C水=4.2×103J/(Kg·℃)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W=UIt=Pt=UQ (普适公式)

(5)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6)U1/U2=R1/R2 (分压公式)

(7)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 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高中物理现在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现在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