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30 15:02:2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方法:讨论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时封建复古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其中,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认为不向文化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联系。面对如此背景,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二、文体介绍

杂文,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拿来主义”是一种观点态度,那么对什么应采取“拿来主义”? 明确: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2、为了说明“拿来主义”这一抽象而深刻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什么事物作比喻来阐明?

明确:大宅子。

四、具体研习。

1、对这个大宅子,作者批判了哪几种具有错误态度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孱头——不敢接触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接受

2、正确的态度应是什么?怎样做?

讨论明确:占有——前提

挑选(运用、放出、自己)

创新——目的。

3、实行“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4、文章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1)作铺垫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五、品析语言

分析下列词语的含义,了解鲁迅杂文语言风格。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 抛给——带有目的、恶意的输出。 送来——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实为抛给。 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六、总结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3)语言犀利、幽默。

七、小结

同学们,大师离开我们已七十年头,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附: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孱头——不敢接触 错误态度

昏蛋——全盘否定

犀利

废物——全盘接受

占有—— 前提

鱼翅——有益无害——使用

幽默

鸦片——有益有害——存放 姨太太——正确态度——挑选

推荐第2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1号选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最近几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十八大的召开),提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1)、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_________,送古董 和____________,送古画新画 以及送梅兰芳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拿来主义”?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该怎样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合作探究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 (2)、课文中“鱼翅”、“姨太太”、“鸦片”分别比喻什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部分。

5、当堂测评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阅读材料,说说“精华”、“糟粕”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六、作业布置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大宅子——文化遗产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推荐第3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

宋薇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写作特色。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学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和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ppt展示作者照片和情感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拿来主义编入《且介亭杂文》,教师简单说一下《且介亭杂文》缘起。拓展一些杂文的特点

四、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四、疏通字词:(要求同学们在书上找到相关答案,并齐声朗读2遍)

冠冕堂皇(guān miǎn) 吝啬(sâ)

玄虚(xuán) 蹩进(biã) 残羮冷炙(gēng zhì) 脑髓(suǐ) 孱头(càn) 自诩(xǔ) 自 诩:自己夸耀。诩,夸耀。 孱 头:懦弱无能的人。 博而不精:广博而不精深。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五、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整体结构:(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喊人回答)

第一部分、(1------6段)批判“送去主义”,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而不是提倡“拿来”的主张。

2.(3--4段)指出只知“送去”而不知“拿来”的严重危害。3.(5--6段)正面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7--9段)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完这篇文章并在文中找出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注意:不能包括第一段的“象征主义” 1.分析“闭关主义”

问题: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但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题:“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那么,老师来给同学们介绍类比的方法{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将文中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中国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一、二段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问题: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4.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作者否定送去主义}

5、总结: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送来主义,大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6、由此看来,1—6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实行“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这是错误的做法(破) 正确的做法:我们要自己来拿(立) {先破后立}

七、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朗读第8—9段,问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正确的态度应是什么?怎样做?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比喻论证)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剔除(毁灭)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2、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 肯定拿来主义}

八、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并分组讨论第10段,并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第二课时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通过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来体会文章一些部分的写作特色和体会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二、分析本文的论证艺术

1举例论证(1) 2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

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3比喻论证(

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分别朗读课文章节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会。

1、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学生质疑 ,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本文的语言艺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四、归纳本文中心论点。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外国文化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必要性。

五、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②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③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的语文练习册

推荐第4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初步感知文章,理清作者态度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谁写的诗?(鲁迅的《自嘲》),形容对敌人决不

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

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儿子不小心跌倒时,把齐景

公的牙齿挂折(shé)了。因而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就称齐景公为“孺子牛”。这里比喻人民大众的牛。

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他在《拿来主义》中横眉的风采。(板书“拿来主义”)

(二)文章简介

1、杂文: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二)整体感知: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2、《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就此结构看看: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样拿来?

答: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因果论证)

c、占有、挑选,有辨别能力。

2、先看第一段,作者谈了什么主义(闭关),又有什么态度呢?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的态度?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实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但被“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否定闭关主义。

3、分析送去主义

问: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是何态度,为什么?

明确:认为自己是“巨豪”,只给予,不索取。送去主义,就是一种卖国行径,以一国之力讨多国欢心,结果只能是国衰力竭。如先送古董,接着送古画和新画,再者送活人。作者同样加以否决,因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时,我们的子孙因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古董

送去主义送画

送活人

问:鲁迅先生为了证明这点,他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呢?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如下: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4、分析送来主义

问:什么是送来主义,都送来些什么,作者的态度?

明确:送来主义,就是西方列强抛来了“洋货”,这是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目的、有针对性侵略和掠夺。英国送来了精神粮食——鸦片,德国送来了强国保障——废枪炮,法国送来了时髦东西——香粉,还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否定送去主义

总结: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三)、小结:通过对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分析了这篇杂文的结构,作者分别针对错误的“闭关、送去、送来”的三种主义加以批判,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病症,时势造英雄,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鲁迅大师的杂文。

(四)作业:

1、课后自由阅读文章,体悟文章中幽默讽刺、尖锐泼辣的语言风格。下节课我们将分析它的语言。

2、完成《学习与评价》P69上的练习。

板书:

(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孱头昏蛋废物旧人

(立)拿来主义新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看到了鲁迅“横眉冷对”的风采,理清了“什么是,为什么,怎样拿来”的文章结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先破后立,言语犀利的《拿来主义》

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二)具体研读:

1、请大家朗读第8节,作者通过写一个人对待得到的东西(大宅子)又是什么样的态度,想表达哪些错误的态度。完成下面表格:

三种类型想 法行 动实 质共同点

孱 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加挑

混 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 物羡 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

明确:作者这段写了三种态度,用一种幽默讽刺的写法指出了其错误性,就像给人治病,要先指出病理和病根,开出的药方才能更具信服力,

2、下面大家再读第9段,看看作者给开了什么药方,完成下面表格。(朗读)

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

鱼 翅吃 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 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和烟灯留一点,毁大部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散 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本处用来比喻论证,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的浅显易懂。使我们明白了如何挑选。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拿,根据上面表格,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使用、存放、毁灭。

(三)语言赏析:

a、学生自由阅读,找自己觉得有意思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

例如: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使用口语,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反语。正话反着说,讽刺更强烈。

4、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使用俗语,拿来者的神态跃然纸上。

b、学生自由阅读,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1.“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抛给”与“抛来”的区别。“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四)写作特点

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五)集体朗读第10节。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六)结语:

(七)作业拓展: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推荐第5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2012-10-6

一、导入新课:

作家冯骥才有一次访问法国,外国记者在欢迎宴会上接连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是的,不管是对待什么文化,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就一定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拿来主义》(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教育我们对待各种文化遗产的。

二、相关介绍:

1、回顾作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祝福》收入其中)、《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三部小说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杂文集若干(著名的有《坟》、《热风》、《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且介亭”释疑:‚且介‛二字是取‚租界‛各一半,暗含‚半租界‛之意。当时鲁迅主宰上海四川北路大陆新村,是‚半租界‛区。大而言之,当时整个旧中国就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亭‛指‚亭子间‛,代穷文人。书名隐含‚辛酸的愤懑‛之意。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后编入《且介亭杂文》。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而国民党政府却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打着‚发扬国光‛的幌子,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企图以此来抵制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甚至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遗产;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对待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文章虽然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的主张也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由于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作者只好采取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这是我们在阅读本文时需要注意和领会的。

4、关于“杂文”: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它属于散文中的一个类别(一般以议论为主)。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杂文篇幅短小,活泼锋利。五四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于有害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以杂文为利器,有如用投枪、匕首刺向敌人,显示了坚韧的战斗力。

三、课文探究:

学生齐读课文1-2段。

问1:作者是从“拿来主义”开始谈起的吗?总观第一段,你认为是从什么开始谈起的?

明确:不是。作者是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的。

问2:奉行“闭关主义”的后果是什么呢?

明确: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结果在鸦片战争中被‚枪炮打破了大门‛,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像清政府那样一味地‚闭关自守‛是不行了,于是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就改变了策略,奉行‚送去主义‛了。

问3:“送去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别的且不说罢‛,说明国民党政府送出去的东西涉及许多方面,如果只谈‚学艺上的东西‛,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展览,后送古画和新画去欧洲‚发扬国光‛,不远的将来还要送梅博士到苏联催进‚象征主义‛并去欧洲传道讲学。

问4:从第二段来看,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中作者的态度很明确,即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问5:既然作者反对“送去主义”,那么第一段中哪些词语的具有讽刺意味呢?试做分析。

明确:第一段中的‚大师‛、‚捧‛、‚挂‛、‚发扬国光‛、‚进步‛几个词语就极具讽刺意味。‚大师‛一词只是他们自封的、所谓的‚大师‛,作者并不认同;‚捧‛字显出一种郑重和恭敬,这种具有‚毕恭毕敬‛意味的用词有力地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丑态;寥寥几张绘画还要煞有介事的一路‚挂‛过去,何其寒碜乃尔;‚发扬国光‛一词更是对国民党政府这种‚送去主义‛之风简直是愈演愈烈了,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义‛的否定、嘲讽。

(师)说:如果说‚闭关主义‛是‚排外‛,‚送去主义‛就是‚媚外‛。

学生齐读第3段。

问6:作者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尼采自诩为太阳,一味给予,最后发了疯。作者认为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一味送去最终只能让子孙后代一无

所有,在佳节大典之际向人磕头讨奖赏。作者用尼采作类比论证,批评了‚送去主义‛者可耻的卖国行径。

(师)说:第3段主要是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问7:如何理解这段中“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的含义?

明确:这里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表达了对‚送去主义‛的否定和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荣;一味地送去,子孙后代将一无所有,这当然是坏事情。

学生齐读4-7段。

问8:结合第6段的实例,你能否说一说“抛来”“抛给”“送来”几个词的区别?

明确:‚抛给‛与‚送来‛意思相同,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作者就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问9: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而惨遭失败,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将会令子孙后代一无所有而且会遭人恶意侵略,既然这两种对外策略都不行,作者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实行‚拿来主义‛。由此可见,作者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实际上是为后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的。

(师)说:第7段主要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学生齐读8段。

问10: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是指哪几种人?

明确:心怀恐惧、害怕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进门‛)盲目);废物——(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在作者看来,这不是‚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

学生齐读9段。

问11:“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明确:‚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是‚占有,挑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文化遗产中的东西好坏有别,需要区别对待。接着,作者用具体事物来生动、形象地比喻文化遗产中各种好坏有别的东西。

问12:作者用哪些事物作比?它们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具有怎样特点的事物?对待它们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消化吸收,供众人分享;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要批判吸收,发挥其有利的作用;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没有太大作用的旧形式——留一点供后人了解历史,大多数应加以销毁;姨太太——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文化糟粕——要坚决加以摒弃。

学生齐读第10段。

问13: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重申‚拿来主义‛者的做法(占有——拿来;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指出‚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是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总结全文:‚送去主义‛,指出它们各自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反后正、正反对比,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思想: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应

【板书设计】

∕ ‚闭关主义‛(排外)—— 惨遭挨打、丧权辱国

破 ——

拿‚送去主义‛(媚外)—— 一无所有、受人侵略

来主阐明内涵应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义∕错误做法(孱头、昏蛋、废物)立 ——‚拿来主义‛ ——

\\正确做法(使用、存放、毁灭)

素质条件、实行意义

推荐第6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鲁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今年是2014年,按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是甲午年。提到甲午年,我们大部分同学都会想起,发生在120年前,那场令我们刻骨铭心的中日甲午海战。当时我们拥有一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却为何仅在两次战役就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输给一个曾被视为海岛小国的日本。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在此之前也曾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但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励精图治,没有盲目排外,而是积极吸收西方各国合理的东西,把西方合理的体制“拿来”,然后结合本国国情再自强,真正做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关于“拿来”我们鲁迅先生也有那么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专门向我们阐述了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如何“拿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析标题

请同学看标题:《拿来主义》→从标题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信息——什么是“拿来”?什么是“拿来主义”?怎么“拿来”?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课文,理清“拿来主义”的内涵。

三、研习教材

过渡:通过预习,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提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现在就让老师带着同学们研读“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部分。

(一)教师研读1-4自然段:“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插入材料

1.语言艺术——讽刺辛辣、犀利幽默

2.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3.“抛来”与“抛给”的区别:

4.“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

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像老师那样去研读5—7段,思考两个问题。

(二)学生研读5-7自然段

问题一:“送来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如何?

送来主义: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抛给,是经济、文化的侵略;是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是血与火的奴役、蹂躏和践踏,是要使中国永远陷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 后果:亡国灭种

过渡:“闭关主义”导致落后挨打,“送去主义”贻害子孙,“送来主义”亡国灭种,都不可取唯有“拿来”,那么是什么“拿来主义”?

问题二:什么是“拿来主义”?

过渡:我们已经明确了“拿来主义”的内涵,那怎么拿来呢?

问题三:朗诵8—10自然段 思考:怎么“拿来”?

1 《拿来主义》——鲁迅

明确:占有

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销毁。是有选择地吸收,有区别地对待。

四、合作探究

过渡:让我们从

8、9自然段中去寻找如何“占有、挑选”的。

请同学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讨论第一题,左手边的同学讨论第二题,我们开始讨论:

1.“大宅子”比喻什么?面对“大宅子”有三种不同人物,请大家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他们的本质特点。

明确:“大宅子”——文化遗产

请大家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他们的本质特点。

2.“拿来主义”者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是怎么占有,挑选的?大家说说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请大家用八个字归纳“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做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比喻论证的作用:

在这部分里,作者用“鱼翅”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用“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纯糟粕文化。把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讲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充分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和必要。这就是比喻论证的魅力——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4.梳理全文结构(让我们一起来梳理刚刚所讲的内容,看看作者如何破,如何立。

插入:议论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论”,简称“立”;批驳自己的观点叫“驳论”,简称“破”。

过渡:“遗产”时祖上传下来的,“拿来”是后代拿的,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鲁迅已远去,但是他的“拿来主义”直到“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联系实际,分组讨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从中外文化中“拿来”了什么?怎么“拿来”的?

六、课堂总结

甲午海战已经过去120年,今天想起依然感觉警钟长鸣,余音回荡。同学们,我们要勿忘国耻,努力学习,主动、积极运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让自己和祖国更加的强大。

七、课堂作业

联系实际,思考:我们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推荐第7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资料: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又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二)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三)常用议论文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类比论证

⑥因果论证⑦引用论证⑧破立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一段广告词,是这样的:“这年头什么都在变:电脑越变越薄,鞋底越变越厚;围巾变屋里戴的,丝袜变冬天穿的;手机变成看的了,书变成收藏的了。”是呀,这世界变化太快,越来越多的事物向我们铺天盖地砸来,面对这么多的选择,我们该如何取舍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检查预习

(一)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二)字词 1.注音

xǔ jǐ zhì guān miǎn lìn sè suǐ 自诩 给予 残羹冷炙 冠冕 吝啬 脑髓 ........càn bié là cuì qí 孱头 蹩脚 阿剌伯 国粹 鱼鳍 .....2.解释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自夸。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三、文本感知

题目为《拿来主义》,那么“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请同学问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

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四、文本研习

探究一:“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从“!”可以看出作者看法的坚决,看来“拿来”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这一问题的时候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读第1——6段) 讨论:学生讨论 【明确】

必要性:闭关主义——盲目排外——误国挨打

送去主义——媚外求荣——贫穷落后

送来主义——被动接受——亡国灭种

师小结: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的自守政策对旧文化抱残守缺,对新文化深闭固拒。“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出卖国家领土,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又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无论哪一种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不相容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必然导致中国贫穷落后,受到帝国主义的觊觎,遭到帝国主义各种形式的侵略,亡国灭种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师小结:在论证三主义危害的时候运用了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

“送去主义”送去的是什么呢?单举了学艺上的东西,送古画,送古董,最后送了活人,当然远远不只这些,暗指了国民党出卖国家领土等一系列卖国行为。只送不拿自然是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作者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说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最后发了疯。中国:只想送去,不想拿来,永远贫穷落后。 这种用同类事物相比较,推出已知事物也如此的方法就是类比论证。

探究二:看来“拿来”是非常必要的,作者就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问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拿来”,那么应该怎样“拿来”呢?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问题的?(读

8、

9、10段) 讨论: 【明确】

“拿来”方式:“他占有,挑选。”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批判地继承

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新人,文艺才能成为新人”。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师小结:当时上海《文学》月刊又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作者首先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作者批判了面对这所“大宅子”即文化遗产,几种错误的态度。 (附:①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不敢接受

②勃然大怒——放火烧光保清白——混蛋——全盘否定

③羡慕接受——欣然入室吸鸦片——废物——全盘接受)

接着作者又用了比喻论证,分别把文化遗产里的精华、精华与糟粕互见、旧形式和纯粹的糟粕比作“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和“姨太太”。对于精华,应该吸收并把它推广;对于又有害又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利用它有用的东西,批判的吸收;对于旧形式,给我们带来恶劣影响的东西,我们可以留一点作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对于纯粹的糟粕,我们应该予以坚决的抛弃。这种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和正确态度进行对比,从而更好的论证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文化遗产的观点。这种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叫对比论证。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上来说作者首先批判了“三种主义”,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叫做先破后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先破后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探究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风格特点?请举例,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

【明确】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多用反语。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并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也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快到无物可送的地步了。“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讨好谄媚的奴性心理。“发扬国光”则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活人替代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进步”是反语,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这句话以退为进,欲破先立,是后面的论证更加有力,“丰富”与“大度”是对统治者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嘲讽。用了反语的手法,用以讽刺。 4.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鼓吹”“吝啬”贬义词褒用,我们应该珍惜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在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学艺上的事情,揭露了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作为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用他犀利的笔锋大大讽刺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卖国行径,充分展现了一个敢于对抗国民党反动政策的革命斗士形象。 小结:

作者运用犀利幽默的语言,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民族新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对待外在事物。

五、拓展延伸: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社会的发展是如此的迅速,新生事物铺天盖地的向我们扑来。越来越多的人沉迷网络,越来越多的人追捧“韩流”,越来越多的同学热衷前卫小说,前卫歌曲。我们面对那么多可供选择的事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学生发言

师小结:看来,拿来主义在现今社会中依然被需要的。毛泽东说:“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当新生事物向我们铺天盖地地砸来的时候,我们个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所选择,从外界事物中不断汲取美的,好的,善的,来改正自身丑的,恶的,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

六、当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7~12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 ]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第一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B.“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C.“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腐败的东西。 2.在原文[ ]中填入一组正确的关联词 A.却 只要 而 却 而 B.并 如果 而 而 却 C.并 只要 只 只 却 D.却 如果 只 却 并

3对第一段段意概括得不全面的一项是 A.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占有、挑选的。 B.拿来主义者是如何使用和存放的。 C.拿来主义者是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 D.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 4.对第二段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B.强调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C.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产生新人与创立新文艺的重要性。 D.强调了新人的产生对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二)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例:(1)友谊和爱心产生力量。

蜜蜂酿造蜜糖,葡萄酿造美酒,友谊酿造幸福。 (2)友谊与真诚产生伴侣

阳光照耀花草,细雨滋润麦苗,真诚的友谊抚慰心灵 (3)信任和真诚赢得朋友。

雨露战胜干旱,绿树战胜荒漠,信任战胜隔阂。 (4)勇敢和爱心产生英雄。

阳光赶跑阴霾,春雨赶跑干旱,勇敢赶跑歪风。

六、知识总结

七、课下阅读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1)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退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2)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推荐第8篇:《拿来主义》教案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2011-2012下学期

拿来主义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张晓芳

参与成员:胡万新

黄刚涛

孙欢

郭丽容 韩旭阳

黄睿 杨云霞 廖语眉 梁清泉

课程标准:

1、阅读议论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

2、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3、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课标解读:

1、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面对外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时,会出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偏差。拿来主义与现实对照发现的新问题。

2、分析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类比、对比、因果论证方法。

3、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由什么是‚拿来主义‛引出为什么要‚拿来主义‛。

2、理解并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分析本文针对此多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与我们的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同时,那些古典而神秘的文化似乎离我们远去,在这样的岔路口,面对着外来的新潮,和本土的旧梦,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一、文体特征与作者

1、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2、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2011-2012下学期 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二、研读课文——让我们以本文为例,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分析写作思路及课文层次。

1、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答:论题型。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由此引发两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2、探讨课文,理清思路。

问题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解答‚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个问题的段落。

答:8段:反面指出错误态度 9段:正面指出正确做法 这两段 正反对比,破立结合。

问题二:第8段研读。文中出现的‚大宅子‛是比喻什么?面对这座大宅子,不同的人,采取了什么不同的态度。

答: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逃避主义者。 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虚无主义者。 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投向主义者。

上述的做法都有欠妥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占有、挑选。

问题三:第9段研读。具体说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

答:

鱼 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

鸦 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批判地吸收 烟 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绝大多数应清除 姨 太 太——〉纯粹的糟粕 ——〉坚决地抛弃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可以把抽象的道理用人们熟悉的浅显的事物阐述出来,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结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由此我们解决了文章中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语言的幽默、犀利。 问题四: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研读1—7段,之所以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是因为之前奉行的各种‚主义‛都有弊端。 答: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 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尼采和中国作类比论证,得出结论都没有好结果。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 论证方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因果论证。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2011-2012下学期 问题五:研读文章第10段,结论部分。

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凸现此段的语言逻辑性。与本单元要求相关。该自然段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五句话层层深入:

1、对待文化遗产要‚拿来‛;

2、拿来后要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培养新人,创造新的文化;

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革命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要求;

5、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三、拓展延伸,放大视角。

21世纪的中国人应当怎样的‚拿来‛?谈谈你对新的‚拿来主义‛的看法。

四、写作特点:(归纳法)

闭关——抱残守缺(误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国) 拿来——批判吸收(利国)

(一) 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性。

为三种对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画像: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二) 选取具体典型,取代抽象论述;节约文字,印象深刻。

大宅子——整个文化遗产 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

(三) 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四) 语言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五、思考 探究 练习书后习题

[PPT课件]

拿来主义

推荐第9篇:拿来主义(教案)

课题:拿来主义 课型:综合课 课时:40分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鲁迅先生的肖像图片,以及制作幻灯片。

2.学生准备:在网上搜集有关鲁迅的生平,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事先预习课文,

借助注释和字典,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大都认识或听说过鲁迅先生,但是普遍对其杂文没有太多的了解;

2.学生有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能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发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叙述模式,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大致掌握杂文这种文体写作方式;

3.学生根据课文鉴赏和分析,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出此点)

4.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在面对当今社会中的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时,能正确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学生准确理解“拿来主义”的内含的意思,并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深入的认识。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鲁迅在本文使用的语言风格,以及体验文章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现在幻灯片上放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鲁迅先生)你们都说的很对,是鲁迅先生。(放映鲁迅的肖像图)大家一定对鲁迅先生不陌生,可是你们对他的杂文熟悉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新课教授:(30分钟)

一)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后,请回答下列问题:(3分钟)

1.文章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送去主义”和“象征主义”有分别指的是什么? 2.通读全文后,你对鲁迅先生的语言有什么样的体会?

(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回答重点:1.运用智慧和眼光,有选择性地对外来文化进行采用;“送去主义”是指当时中国政府以大量的钱财来讨列强们的欢心;“象征主义”是对中国自诩大国,固步自封的批判。

2.犀利,尖刻,一针见血,讥讽等词都可以。

二)

这篇课文擅长讽刺。再默读一遍文章,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你认为写得最为犀利的句子。(5分钟)

答案: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4.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6.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三)请上面在黑板上写出句子的同学,各自说出为什么你认为这个句子含有讽刺意味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可以让他请另外的学生帮忙回答)(5分钟) 答案:1.“捧着”、“挂过去”都含有奚落,特别是“发扬国光”,本来是褒义词,现在作者将它当成贬义词使用,更能显出讽刺意味;

2.正话反说;

3.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注释5中所解释的“棉麦借款”一事,比喻为奖赏,但它其实就是“残羹冷炙”,是别人不需要的东西。

4.\"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5.\"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6 将“鸦片”比喻成国粹,对中国当时普遍吸食鸦片的现实的揭露。 四)学生从上面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特别是文章中对三种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请同学们归纳和总结这三种态度。(5分钟)

第一种态度,“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对外来文化持的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第二种态度,“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实行的是对外来文化的一切,不论好坏都采取摒弃的态度;

第三种态度,“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的态度。 五)学生认为鲁迅先生对这三种态度的观点是什么?对,是不赞同的。那么鲁迅先生认为怎样才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同学们结合近百年来中国的实际情况,说说中国对国外借鉴的经验,分两组同学进行谈论,好的经验和不好的经验各分为一组,举出具体实例。(10分钟)

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土地革命,社会主义三大改革,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和市场经济政策等。

不好的经验:文化大革命,资本主义落后的价值观(一个人利益为中心,金钱至上等) 从这些事例中,学生应该认识到对待外来事物的应有态度是:有公正的态度,运用智慧进行辨认,结合实际情况,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巩固知识(8分钟)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

一、

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请学生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好的现象,模仿《拿来主义》的语言风格这些做一篇小短文。(四百字左右)(1分钟)

板书设计: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人(媚外求荣)——拿来主义:分为三种(闭关自守”的政策;采取完全摒弃的态度;全盘接受)——鲁迅认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 教学设计反思:

1.以讨论,交流合作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专业知识,对杂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特别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发言和上台的机会。 教师总结环节无,尽可能将其独立标示出来 知识巩固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八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时间不短,须简单说明这八分钟是如何安排的,作业完后最好有作业展示及评价环节,评价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师生共同进行 其他整体大的模块基本正确

推荐第10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11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多媒体课件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掌握文章的思路

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课文、

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要有选择,自己拿。

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排外 媚外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国 割地赔款

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人自成为新人 新文艺

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实质

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具体做法

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也有害的一类事物(精华与糟粕共存) 存放,供治病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境况中难以解脱”。

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三部分: 最后一段

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我们要拿来 义的具体做法 义的结果

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小结:

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入小学课堂 庙开笔仪式

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服向屈原像行礼。 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第11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三、教学课时:2课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三、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应该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 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进而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原则:占有,挑选。

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 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 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第二教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三、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四、理清全文思路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归纳本文中心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1.比喻论证(

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

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拓展讨论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八、布置作业:完成《世纪金榜》中的练习

第12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本文采用先破后立,以反论正,“拿来主义”在正反结合之中得到了深刻、鲜明的阐述。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 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词语补释: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 崇尚、重视。

大度: 气量宽宏。

自诩: 自夸。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 烤肉。

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 古代帝王的礼帽。

勃然大怒: 因生气而非常愤怒。

玄虚: 空洞不可捉摸的东西。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第1--4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在学术与文艺(学艺)方面媚外卖国的可耻行为。

文章起笔揭露“送去主义”及其由来,矛头直指反动统治集团。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的保守政策。“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概述反动统治由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到奉行媚外的“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

接着,紧扣第一部分的议论中心,列举三件事实,嘲讽“送去主义”的典型表现。作者信手拈来,就近取例,批判的锋芒,直向利用这几件事大肆宣扬“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而不是这儿位艺术家。

所谓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是资产阶级文学没落的表现,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创作上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鲁迅说“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是因为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谈过,同时也不是本文要讲的内容,所以略而不议,目的在于说明: 反动政府已将“活人代替古董”去讨好帝国主义,贬低苏联和社会主义文艺,以险恶的居心推行“送去主义”,堕落到了何等地步! “也可算得一点进步了”这一反语,充满了对反动派丑恶行径的辛辣讽刺。“不知后事如何”

中的“后事”,则是指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反动政府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实。“别的且不说罢”这一句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是“学艺”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思考: 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将会怎样?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 现在只有“送去”,没有“拿来”,反动统治阶级不是一向鼓吹“礼尚往来”的仪节吗? 可是现在没有人根据这一仪节说一声“拿来”。一是抨击“我们”即国民党当局既不敢,也不能“拿来”,讥讽奉行“送去主义”的顽固程度;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拿来”的要求,预示下文的论述。这里作者用“礼尚往来”四个字,是用反动派的手打反动派自己的嘴巴。

第 二 课 时

三、四自然段对“送去主义”以辛辣的讽刺和嘲笑,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内容(1自然段) 学艺 实质

危害

先以进为退,“丰富”、“大度”是对反动派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嘲讽。

鲁迅指出,中国和尼采一样,究竟不是太阳。如果“只是给予,不想取得”,那么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就揭露了反动卖国政府所将造成的严重后果: 亡国灭种,祸及子孙。“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一语是套用迷信说法,顺手一击。“磕头贺喜”、“讨”活画出所处的地位和神态,描绘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时,作者并未直说,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却说“不算坏事情”,再以敌人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掩盖“送去主义”实质的遁词。\\par 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益削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

最后以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它的危害,又辛辣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入木三分。

第四自然段分别用了哪三个同义词? 怎样区别? 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抛来”、“抛给”、“送来”析: “抛给”不同于“抛来”,因为这些奖赏的东西不是漫无目的地扔来的,而是在磕头求赏后有目的地给予的。照中国古话来说即“嗟来之食”“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可反动派却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把抛给的“残羹冷炙”当做奖赏。一个抛字有力地把主子与走狗的关系揭示出来,这对丑类们是极大的讽刺。鲁迅又说“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送来”其实就是“抛给”,鲁迅故意为敌人掩饰,其实是对敌人的又一次嘲弄。

因为“抛给”“送去”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是讳莫如深,同时暗指一九三三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帝国主义签订的“棉麦借款”美国把剩余的棉花、小麦运来中国一事而言,这在当时是人所尽知,所以不想举出,这样更能发人深省,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尖锐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第一部分小结: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惧外→媚外(发展逻辑) 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把它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述,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这四段为下文正面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5--10自然段)着重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上的各种错误倾向。

第五自然段承上启下,先对上文作一收束,然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前一句小结“送去主义”,讽刺反动当局以卖国为时髦,后一句明确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鼓吹”对照“摩登”而言,“吝啬”针对前“丰富”“大度”而言,两种主义截然对立。

文章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

首先,从认识论上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并提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所谓“送来主义”,其实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强加给我们的东西(如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拿来”则是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它的基本含义是“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说要以无产阶级正确思想作指导,有无产阶级的气魄和见识。这是从正面提出全文的论点,独占一节,突出它的重要性。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另一作品,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拜,西化的论调,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提出概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

而点明中心主旨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对于外国文化外国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灭的态度,即吸其精华。

文中的两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

如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的自圆其说往自己脸上贴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

进步了。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讽刺送去主义者由送物到送人。

第13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 黄财武

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培养语文能力。 2.学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

一、二。

教学时数与设想: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由略读到精读的普遍认识规律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把握文章整体,粗略了解作者观点、思路和文体知识;第二课时细致品味文章的段、句、词及修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五月了,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满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

这就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

二、启发思考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

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现在我们撇开课文,就说在对待“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上,可能会产生哪几种态度?

明确:全盘否定、全盘接受、消极逃避、辨正吸收。

3.我们现在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态度?(见练习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

1919年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几乎成了笑谈。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于是,三十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一度抬头。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1934年6月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三、感悟作者思路

1.同学们还记得议论文思路吗?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何谓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3.作者是不是按我们的思路来写?那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将分析问题部分调整到前面去?

明确:符合先破后立的驳论文写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政论性。

4.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别?

明确:运用比喻论证。议论说理形象化。文艺性。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愚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头脑发热,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

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纯粹的糟粕

4.完成课后联系三。说说本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默犀利

四、文体知识

1.同学们看注释1,本文出自哪部集子?

明确:《且介亭杂文》

2.本文属什么文体?

明确:本文的文体是杂文。

3.何谓杂文?有何特点?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杂文有如下特点。

五、拓展延伸

1.试举历史上运用拿来主义的成功事例。

提示:胡服骑射、日本遣唐使、黄道婆学纺织

2.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六、布置作业

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交进来。

七、板书

第14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臵作业。(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第5--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三、赏析,拓展:

1.鲁迅杂文之所以以形象生动、审理深刻,是因为他善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请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以‚大宅子‛作为外来文化,这整体性比喻,以‚孱头‛‚鱼翅‛等作为局部比喻。生动贴切,而且寓理于形象之中,通俗易懂,让人在思想上午到深刻的启示,还获得一种艺术上享受。

2.鲁迅杂文文笔犀利、幽默。善用反语,寓庄于谐。‚庄‛指谈论的是严肃的原则性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庄重的认真的;‚谐‛指语言和表现手法力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请举一二例来品味这种语言的特点:

明确:例:‚显出一点进步‛用的是反语,意思是活人代替古董,形式不同,但其实并没什么进步。又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句中‚丰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但用在这里却具讽刺意味,因为这‚丰富‛是自诩的,‚大度‛也只是装装门面,自欺欺人的。

3.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针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同学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读来是否过时,我们应如何办?

明确:仍来有现实意义,且十分重大。改革开放的今天,大量的外来文化蜂涌而入,经典文化的衰落,城市建设的西化等种种现象,表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观点至今都闪烁着耀亮光芒。

四、布臵作业:小作文:根据交流讨论,请你选一角度谈谈‚拿来主义‚在今天的观实意义。(200字左右)

闵英杰

《拿来主义》教案

第15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鲁 迅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一、作者和作品

1、作者:鲁迅

2、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是“租”的右半,“介”是“界”的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的廓。作者当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

二、体裁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言辞犀得。

三、解题

“拿来主义”是鲁迅独创的名词,由此再衍生出“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修辞上称为仿词格。如“人道主义——狗道主义”、“文化团体——武化团体”

作者以“拿来主义”为题,也就意味着要论述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

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篇章结构

请同学们找出从哪到哪是论述

(二)具体分析 的可耻行为。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作者在举例的时候,虽在词句上有讽刺色彩,但作者立意并不在于事例本身,也不是批判几位艺术家,而在于讽刺国民党政府积极推行“送去主义”的反动政策。

(三)分析 “抛给”:是一种带有强迫和恶意的输出。国民党反动派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把“抛”出来的“残羹冷炙”当作“奖赏”。一个“抛”字有力地揭示了主子与走狗之间的关系,是对反动派极大的讽刺。

帝国主义为了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以及掠夺我国经济资源的进行文化侵略,所“抛给”的东西方太多了,举不胜举,文中用“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一语带过,实际上是对反动派卖国政策作含蓄的讽刺和批判。

(三)分析 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例如:鲁迅曾提倡在使用汉语中适当吸取“欧化文法”,马上就有人骂鲁迅是“为西人侵略张目的急先锋”。

C、见其彻底革命,也不把它售出去,让它继续害人,而是送到药房里,以供病人治病之用。让它充分发挥其精华部分的作用。

C、“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如八股文、骈体文等。 作者用背着“烟枪和烟灯”去周游世界,讽刺国民党政府以所谓“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作者认为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作为反面教材外,其余都可毁掉。

与“烟枪和烟灯”同类的还有“一群姨太太”,“一群姨太太”在这里比喻只供资产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等。

作者认为“姨太太”是毫无价值,必须彻底抛弃的。

3、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什么是拿来”,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占有、挑选。

所以作者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比喻论证的方法就不再细说了。

【解题指导】

第16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拿来主义》通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否定了“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本课采用板块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然后联系文化背景进行主旨探讨,最后揣摩课文语言。整个设计以讨论为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特点,体会鲁迅先生幽默,辛辣,犀利的杂文语言。2.掌握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的吸收。教学重点 :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课文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SHE的歌吗?老师记得她们有一首歌这样写道“,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夫子的话 ,越国际化”。这说明了什么?(同学讨论,引导答案为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出示李玉刚在悉尼歌剧院演出的图片,和KFC在中国的图片) 。了解了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文化的交流,同学们一定想知道1934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在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如何?我们就一起跟着鲁迅先生的步伐,学习《拿来主义》这篇课文。 二 知识积累:

1.杂文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 ,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2 杂文的特征:

从广义杂文来说,公认的有三条:一曰“杂”,二曰“文”,三曰“理”。“杂”主要是指它的知识性,“文”是指它的文学性,“理”是指它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具体为:

一是知识性。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常常是谈古论今,说文道理,东西南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但“杂”又不是杂乱无章,是杂而不乱,总是服务于一个中心。这样,在这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给人很多趣味,这就是它的知识性。

二是文学性。杂文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形象性,一个是它的感情性。杂文的形象性是说,杂文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来说明道理,而且还可以勾勒出自己的“杂文形象”,从而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事理。杂文的感情性是说,作者要直抒胸臆,要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有鲜明的爱憎感情,使读者往往可以感觉到它的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的性格特征。

三是思想性和战斗性。这是杂文的的根本特征。离开了思想性与战斗性杂文就没有了灵魂。

简言之,杂文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a、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b、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c、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d、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三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四 整体把握课文:

1 解题:

主义: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理论和主张,如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

“拿来主义”用了仿词的的修辞方法,富有幽默色彩。 2字音、字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

髓(suǐ)

蹩(bi) 3 明确课文结构: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第七自然的,在内容上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明确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着作用。)。 8—9段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最后一段是结论。(结论:“总之,我们要拿来”)

五 品读课文: 一) 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

1.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

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2)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3)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3.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二) 学习课文8——9段

1.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②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2.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3.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5.8——9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8——9段论证的是:怎样拿来的问题。

主要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即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

六 作业:

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坟》,进一步感受其杂文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 :

亡国、贻害子孙

怕:孱头 拿来主义

怒:昏蛋

喜:废物

鱼翅——精华——使用吃掉

挑选占有

鸦片——有益也有害的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有害的事物——送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腐朽淫糜的东西—— 走散

第17篇:拿来主义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3、体会鲁迅杂文的辛辣活泼讽刺的语言艺术;

4、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评地继承。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雷锋”一样,“鲁迅”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文学符号、文化符号。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那么在大家的眼中,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或者你知道他的多少知识?读了他的文章有什么感觉,或者留下了什么印象?(模糊难懂、晦涩、语言犀利泼辣讽刺)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共有三部小说集,分别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另外,鲁迅还创作了两部散文集,分别为《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等。他是一个敢于嬉笑怒骂的人,对传统的一切黑暗的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事物都给予猛烈的批判。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杂文《拿来主义》就是就是一个典型,同时也是一篇议论文 (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带着问题:

1、文章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主张拿来主义?

3、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二、课文解剖

(一)生疏字词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冷炙(zhì;烤肉。) 冠冕堂皇(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 髓(suǐ) 蹩(bié)进 国粹

(三)讲解

1、拿来,是一个动词,当然有施事主语,带有主观挑选的意味。一堆东西,有选择的选取有意义的事物,而与之相近的一个词是“送来”,就带有强迫的意味。就像“accept”是主观上接受,“receive” 是强迫性的接受

作者没有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拿来主义,而是在第五段,那么在之前都有些什么主义?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闭关主义

具体表现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

问:你觉得闭关主义有什么后果?

中国奉行的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政策,当沉浸在封建社会的泥潭里时,西方已经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工业革命,在 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教育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并不满足与本国的发展,把眼光瞄向了外国,瞄向了这个古老的中国。于是就有了鸦片战争,有了“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以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闭关主义

(2)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没有依据。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之后,中国人都是些什么态度?

作者是何态度

明确:有。举了几个事例,“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穿插写作背景【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

因此, 送古董送画以及送活人就将一些中国人媚外求荣、落后反动的丑陋面目给展示出来了

问:(大家默读第三段)找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后果:“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作者同样没有直接说明这样的危害,而是先用了尼采的例子,再说明中国的情况,其实是将中国与尼采进行类比进行反讽。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提问:沦为乞丐,向外乞讨时,别人是“抛给”的,“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3)送来主义

面临这种境况,我们当然要拿来,但在有意识地挑选之前,已经有大批大批的东西送进来了,这就是“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重点看第六段)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外国人送来的这些东西,不仅从中国人手里赚取了大量白花花的银子,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还腐蚀了人的精神和灵魂。于是,连清醒的年轻人,也对于洋货产生了恐怖。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中国大受其害 (其实这还只是前期,倾销商品,资本主义发生到帝国主义阶段,直接在世界各地资本输出:修建工厂,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接着出售给当地赚取钱财。因此资本主义的钱财都是血淋淋的钱财)

作者以此来否定送来主义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因此,提出了“拿来主义”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10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2、分析比喻论证 (体会本部分写作特色)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这里指外来文化。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加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挑

2、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板书

孱头 使用 鱼翅 鸦片

昏蛋 ( 破) (立)存放 烟枪 烟灯 (占有 挑选) 废物 毁灭 鸦片 烟枪 焑灯 姨太太

本节课主要阐明了为什么要拿来,拿来之后该怎样去区别的对待。本文不仅内容深刻,语言也很有风格,至于什么样的风格特色,我们下节课来讲。

第二课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 ,体会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 ,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五、归纳本文中心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

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

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第18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这位作家也曾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拿来主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简介杂文特点及写作背景: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中第一段讲了什么“主义”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关系:先破后立,为下文做铺垫

2、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

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3、“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2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5、送来的东西有哪些?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

(不是。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 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

5、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

(能。“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何谓“孱头”、“昏蛋”、“废物”?我们能否将这三种错误态度也叫成什么主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孱头——孺弱无能的逃避主义 昏蛋——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

7、文中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

(闭关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送去主义要不得。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运用拿来主义——占有、创新、挑选) 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二、延伸探索

1、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

3 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三、语言鉴赏

1、比较下文与原文的差异,推敲哪一种写法更好。

中国一向是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鸦片战争后,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五、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鲁迅

4

送古董

因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破) (误国) (亡国) 送活人

为什么要“拿来”

所以:……自己来拿

(立) 拿来主义

怎样“拿来”

怕: 逃避主义 破 怒: 虚无主义

羡慕: 投降主义

5 立:拿来(占有、挑选、创新)

第19篇:a拿来主义教案

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及著作。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从找寻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和作者观点态度。

(2)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揣摩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学设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细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拓展探究,使学生明白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必须有自主意识,懂得以“拿来主义”的思想选择、接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杂文,指的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而传统意义上的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二、通览全文,检查预习

(一)正音、析形(参见学案)

(二)学生阅读学案中的相关资料,思考预习题。预习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3.什么是“闭关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4.什么是“送去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5.“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6.文中第8段中的那所“大宅子”喻指什么呢?“孱头”“昏蛋”“废物”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人呢?

7.“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呢?

8.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

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详见学案)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

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

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1.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2.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明确: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4.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明确: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

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相应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1.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明确: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明确: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明确:“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请同学们说说

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明确: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1.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明确: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明确: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拓展运用

问题: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针对“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这样的现象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阐述自己的认识。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拓展运用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检验学生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又检验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成果。要深刻论述上述现象,离不开层层深入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第20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

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

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

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正确态度去“拿来”,他占有,挑选。“鱼翅”(精华)吃掉,“鸦片”(毒品)药用治病,“烟灯烟枪”(旧形式)毁或展览,“姨太太”(腐朽)走散。

拿来主义态度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4文最后一段五句话,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层(①②句)总结上文。

第二层(③④⑤句)深入一层,指明“拿来主义”对于培养人民的素质,创造

民族新文化的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必备的胆识和品质。

五句话是在上文论述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深化。

(四)赏析,拓展:

鲁迅杂文之所以以形象生动、审理深刻,是因为他善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请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以“大宅子”作为外来文化,这整体性比喻,以“孱头”“鱼翅”等作为局部比喻。生动贴切,而且寓理于形象之中,通俗易懂,让人在思想上午到深刻的启示,还获得一种艺术上享受。

2鲁迅杂文文笔犀利、幽默。善用反语,寓庄于谐。“庄”指谈论的是严肃的原则性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庄重的认真的;“谐”指语言和表现手法力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请举一二例来品味这种语言的特点:

明确:例:“显出一点进步”用的是反语,意思是活人代替古董,形式不同,但其实并没什么进步。又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句中“丰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但用在这里却具讽刺意味,因为这“丰富”是自诩的,“大度”也只是装装门面,自欺欺人的。

3鲁迅先生这篇是针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同学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读来是否过时,我们应如何办?

明确:仍来有现实意义,且十分重大。改革开放的今天,大量的外来文化蜂涌而入,经典文化的衰落,城市建设的西化等种种现象,表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观点至今都闪烁着耀亮光芒。

五、作业:

小作文:根据交流讨论,请你选一角度谈谈“拿来主义“在今天的观实意义。(200字左右)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