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囚绿记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8 09:08:5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推荐第2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鲍从彪

授课时间 2012-11-2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 ....................

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

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

喜爱

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绿的精神)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

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五、拓展延伸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推荐第3篇: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的脉络。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

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

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国”“你认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说:“绝对不能!”最终受尽酷刑致死。陆蠡,一介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赞美的这种精神,用生命实践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七、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接下来,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句话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同学们,绿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学完本文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绿色,让绿色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左右。

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推荐第4篇:《囚绿记》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2

主备人:步冬梅

《囚绿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全文,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绿”的深层象征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含蓄优美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绿”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希望之色,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多媒体看绿色图片)(有关绿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陆蠡(li)字圣泉,生于1908年,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陆蠡不仅文章优美,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巴金老人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

三、字音字词:

陆蠡(lǐ)

涸(hé)辙

婆娑(pósuō)

猗(yī)郁

囚系(xì)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四、题目解释: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的 “绿”指的是什么?

1 高一语文必修2

主备人:步冬梅

“囚绿”是怎么回事? “囚绿记”作何解释?

1、常春藤

2、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里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3、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哪几段写囚绿的?8--12 依据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篇文章的抒情线索是:

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2、依据刚才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

喜悦满足 (寻绿); 留恋欢喜 (赏绿);

喜悦、可怜、恼怒 (囚绿); 祝福 (放绿); 怀念 (怀绿)。

六、我为什么喜欢绿呢?

明确(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使句子富有气势,体现出了绿象征生命力、希望和快乐的意义,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

(2)从作家自身的处境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

六、这是一抹怎样的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 “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阳光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那么这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仅仅是要抒发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 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2.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

一起看看最后写了什么内容。 (齐读13段)

3.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小结:“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展示作者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

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推荐第5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教师查找作者及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同济中学的校标,请同学们讲解其中的含义。

注:教师适当引导,选择绿色的用意。

教师总结:绿色是自然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束橄榄枝,我们就会想到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望见一棵青松,我们又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 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

参考:遇绿—赞绿(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怀绿(念绿、恋绿) 教师过渡语: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解析课文

(一)、捕捉“绿”之美

1、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圈划文中具体语句,然后补写下面的句子。(出示幻灯片) 句子:

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

2、教师出示范例: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是自然的颜色。

参考示例: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自然无声的语言。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无声的歌唱。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葱茏的爱与幸福。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猗郁的年华。 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爱和幸福。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青苍的颜色。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沙漠里的绿洲。

作者钦佩绿,因为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有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二)、寻觅“绿”之情

教师过渡语:

1、师: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3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 分析参考:

“囚绿”的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 “囚绿”的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囚绿”的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分析参考:

“放绿”原因之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放绿”原因之二:“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 师: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三)、触摸“绿”之魂

1、师: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 ,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讨论后回答)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回答。

2、作者相关资料简介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分析参考: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师: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又想借它表达什么? 分析参考:

“绿” 象征着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师总结全文并板书: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六)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语: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这位绿友说一句话。

推荐第6篇: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绿”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信息整合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课前预习。

1、注音 2.词义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分段

(一)1-5 寻绿

(二)6-7赏绿

(三)8-11 囚绿

(四)12-13 释绿

(五)14怀绿 2.作者情感分析 欢喜--恼怒--敬重 3.解读题目

4.深化主题,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蓬勃----生命、希望 向阳----追求光明、自由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5.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 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四.小结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推荐第7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以悟情

2.品析以释旨

3.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追寻作者的思想状况的变化。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 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 》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的脉络。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 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

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

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爱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

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国”“你认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说:“绝对不能!”最终受尽酷刑致死。陆蠡,一介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赞美的这种精神,用生命实践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七、拓展训练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接下来,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句话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同学们,绿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学完本文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绿色,让绿色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左右。

推荐第8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品味《囚绿记》中作者情感体验和这里思考的关键句。 3.把握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过程

4.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明确“绿”寄寓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句和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 2.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想起春天,我就想起贺知章的诗句,还记得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

明确:首先我们要明白,“囚绿”这是一个动宾短语,是一个拟人写法。这个“绿”字面意思是指常春藤。绿还象征着什么呢?我们预习课文之后就知道,它象征着生命、希望、幸福和快乐,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记:记叙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从这标题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的线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说:如果我们要把一个人抓住关起来,都有些什么程序呢?——找、审、关、省、放、怀。

那么这篇文章既然是囚绿,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程序去理清整个文章的线索。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1-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囚绿记》的作者,那么大家对陆蠡有没有了解呢? 作者简介:见PPT 那么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呢?我们从文章中能不能找出一些线索来呢? 明确: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 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二)思路

之前解题的时候,已经提示大家,文章的线索,可以根据抓人的例子来思考这篇文章的思路和线索。那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一下下面这些问题:

1、文章围绕那个字来展开叙述的呢?

全文以“绿”为线索,围绕一个绿字展开叙述。

2、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1)寻(遇、得)绿(1—4段)。 “便有一片绿影” (2)观(赏)绿(5—7段)。“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3)囚绿(8—12段)。“我囚系住它”

(4)放(释)绿(13段)。“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5)怀(念、忆)绿(14段)。 “我怀念我的圆窗和绿友” 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3、依据刚才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

喜悦满足 (寻绿)——留恋欢喜 (赏绿)——喜悦、可怜、恼怒 (囚绿)——祝福 (放绿)——怀念 (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阅读时,发现作者对绿之爱是非常之深刻,那么文章中那句话最能看出这点呢?

-2-

明确: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连续运用排比和比喻,作者表达了对绿的喜爱和渴望。)

2、那么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绿藤的语句,说说作者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分组讨论)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顽强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挖遍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3)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

(4)它是固执的、不屈服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绿是顽强的,美丽的,固执的,不屈服的,那么这样的绿,对作者来说,象征着什么呢?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绿叶和我对语。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点明绿象征着爱、幸福、生命、希望、安慰、青春、快乐、自然„„一切美好的事物。

四、悟囚绿之魂:

1、正是因为绿对作者象征着爱、幸福、生命、希望、安慰、青春、快乐、自然……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作者对绿如此的喜爱,进而产生了——魔念。那么魔念是什么呢?

明确:魔念——“自私、偏执、阴暗的占有欲”。

2、作者是如此的喜爱绿,喜爱到要去囚禁绿,可到最后,为什么又放了绿呢?

“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常春藤这种不甘被困,追求光明的性格使作者照见了自己。另外“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要回到南方去,所以最后“我”又让“绿”恢复了自由,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3、可见,绿最感人的特点是:顽强、向阳、固执。

顽强——生命,希望;向阳——追求光明,自由;固执——坚贞不屈。 正因为如此,于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4、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

-3-

明确: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我们也要不屈服于逆境,要追求生命的阳光。 通过整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对绿的喜爱,但是难道《囚绿记》只是为表达这些吗?“绿”所给你的启示和象征意义的只有以上这些吗?

5、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领悟“绿”的深层象征意义。

①一般象征意义:爱、幸福、生命、希望、安慰、青春、快乐、自然 ②深层象征意义: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

③最高象征意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作者把“绿”对光明的向往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屈的精神结合起来,从而展示了“绿”的最高象征意义。

6、我们已经知道绿所象征的意义了,那么请看到最后一段,这里写的是“怀绿”。放“绿”之后,产生了深深的怀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这段话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明确:由主宰者和被支配着,化为了朋友关系,隐含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7、我们说,是否掌握一篇文章,要看是否能领悟作者在文章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现在请联系“绿”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

《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课堂总结

文章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4-

推荐第9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品味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文章等身,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囚绿记》,走近陆蠡。

二、品读课文

1、检查预习,解读字词 piē

hézhé

suō

xùn 瞥见

涸辙

移徙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猗郁

蕈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读题目

①“囚”字有什么特点?明确:四面墙中困个人。

②“囚”的对象是什么?明确:是绿。 ③“记”是记述 的意思。

归纳:文题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2)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寻绿 →赏绿→囚绿→ 释绿 →怀绿 (1-4)(5-7)(8-12) (13)(14)

3、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品读:“囚绿”“释绿”部分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为什么要释绿?

(1)“囚”之意

囚绿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此结论通过品读第8段思考下列问题获得: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浆液丰富”“柔”(生机勃勃)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学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

③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抑郁的心情”,对“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的追求和希望。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学生讨论) 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

(2)爱之深

①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选房:因为欢喜这片绿,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2-4段) 歌颂:热情地歌颂绿(第5段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心情:“我”的心态(5-6段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

描写:对常春藤情状的细腻描写(第7段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②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 (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了 “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绿友,但“绿友”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它“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企图占有,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③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请男生朗读第9段、女生读第11段,体会情感的变化。)

(3)释之理

思考: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 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①思考: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找出文中能体现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看法。

A、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B、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C、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

②13段最让人触动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③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绿”在此文中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追求光明、自由,象征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小结: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三、拓展提升

(一)关于象征的表现手法:

1、概念: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

2、效果 :运用象征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3、适用范围:作品的大部分甚至通篇使用。

(二)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如: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月: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青松:坚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落花:流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三)但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去判断呢?

1、确定象征物

2、找出突出描绘象征物特征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联想(结合写作背景等)

4、形成象征意义。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习或课后练习)

(201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试题】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1.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2.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3.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第二块:讲述与绿藤的故事

1、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熟悉课文,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

情境导入语: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熟读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来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2、组织分析三位学生在讲述故事重点内容安排上的共同点。

3、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绿藤象征什么?作者通过讲述特与绿藤的故事到底要抒发哪些情感呢?

(1)、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练习几分钟后,争取上台向全班同学讲。语言要生动,表达要连贯。 (2)、抓住共同点思考分析。

结论提示:对绿藤的执着的描写;作者对绿藤的感情。 针对三个问题,可以查资料,可以与同桌讨论分析。 为增强效果,可以用录音机为部分同学配乐。 第三块:再当评论家

1、组织学生围绕课堂讨论的重点为本文作批注。

2、组织交流批注。(1)、认真写批注。 (2)、大胆发言,积极交流。

3.要求学生批注要做得整洁,以便于自己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3.能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别人对《绿》、《囚绿记》的评论 第一块: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1、情境导入语: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有关语句来剖析他的情感。

2、组织交流批注 (1)、学生作批注。 (2)、积极交流

部分重点提示: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段话如何理解?

【分析】现实生活使“我”尝到人生的挫折带来的苦涩滋味,“我”的心中产生的苦闷、忧郁的情绪。但这可爱的“绿叶”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并认识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挫折终会成为过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块:比较阅读

1、组织学生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要求写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数在300字左右。

2、组织交流

(1)、在笔记本上写文学短评

(2)、交流评价

第11篇:囚 绿 记教案

囚 绿 记

蠡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翻译著作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二:听录音

三:检查预习

正音: 四 初读课文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你能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吗?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文章结构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赏绿(1~7)

喜爱

囚绿(8~11)

无比的喜悦

爱怜

释绿(12~13

尊敬

祝福

念绿(14)

怀念

期盼

五研读课文

1.从第13-14段的字里行间,你发现作者写作本文时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

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常春藤”的特点

蓬勃

(生命、希望)  向阳(追求光明、自由) 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 (象征手法)  资料

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探讨文章主旨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七“ 绿”给你什么启示?本文给了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1 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 2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3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

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八 不应凋零的绿叶——生命

1老舍:现代文学巨匠---老舍*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

2三毛: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3海明威: 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4梵高: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5史铁生: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史铁生: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人之为人在于多一个毛病,除了活着还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种田做工吃饭乃是为活着提供物质保证,没有了就饿死冻死;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九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3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4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在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5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 观者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心灵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第12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过渡:同学们,在大千世界姹紫嫣红的斑斓色彩中,你们喜欢什么颜色?(学生畅所欲言)有一位作家却对一枝不起眼的常春藤情有独钟,他就是青年散文作家陆蠡。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蟸: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蠡的散文《囚绿记》

3. 写作背景: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1、同学回答

2、师生共同归纳: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

(1-4) 寻绿

(5-7) 赏绿

(8-12)囚绿

(13)放绿

(14)

怀绿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感情步步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囚禁的对象锁定为“绿”,而不是其它,在“绿”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你喜欢“绿”的哪一方面,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找出直接写“绿”的句段。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要求:找学生5-7名回答(找出并说明原因)

我们品读了描写“绿”的众多语句,作者之所以把它写得如此细腻是为了突出“绿”什么特点?请你根据上述语句加以概括总结。

明确:蓬勃、朝阳、固执

四、点明课文主旨:《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及蕴含的启示。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蕴含了什么样的蕴意?

1 点拨:我们在找的过程中,要学会圈画批注这个方法。

A. 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明确:是什么原因爱屋及乌呢?留下悬念引人深思。

B. 我疲惫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明确:采用比喻的手法鲜明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对绿的渴盼。

C.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截我的语言一样。

明确: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环境的追求。

D.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明确:为什么作者要了解渡越沙漠者和冒险家的心情呢?因为作者也是这样的心灵充满了饥渴!表达了作者恋绿的欢喜之情,绿色在作者逃难的波折生涯中是他精神的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E.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明确:因为爱之深而囚之切。 表达了作者了恋绿的自私心态,作者希望通过囚绿来抚慰自己黯淡的心境。

F.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明确:表达作者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多产生的喜悦。

G.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

明确:向这永不屈服于黑暗者致敬。(尊敬)

(板书:向往光明,自由)

H.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明确:表达了作者眷恋中不满的心态,这倔强的绿色并没有因为作者的囚禁而屈服,也象征了生命力以及对光明的向往是无法被人为囚禁的。

J.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于永不屈服,向往光明自由的绿的崇敬之心,眷恋之中深含赞赏。

K.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明确:怀念是对至爱的诠释。

4.小结:

本文的情感变化,从作者对“绿”的喜爱和留恋到无比的喜爱与爱恋,再到一种尊敬与祝福,到最后的怀念与期盼,这一情感的线索,与之相对应的每个情感背后的故事——从“恋绿”到“囚绿”再到“释绿”到最后“念绿”的过程,思路很清晰。

六. 质疑探究

1.为什么本文题目要称为“囚绿记”而不称“赏绿记”或者“喜绿记”?文中不是更多地在表达他如何地喜欢绿色吗?

点拨:同学们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里面蕴含着作者情感的强烈与否。

明确:文章的脉络中唯有“囚绿”最能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因此,作者以此为题。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的经过,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对绿的无比喜爱之情。

2 2.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北平生活艰苦的日子里作者为何对一枝不起眼的常春藤清有独钟?在大千世界万紫千红的斑斓色彩中,为何独爱并不绚烂的“绿色”? (常春藤有何特点?绿象征着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常春藤的特点与作者的心灵达成一种共识。

明确:常春藤的特点是蓬勃,向阳,固执。蓬勃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向阳则代表着追求光明和自由,固执则代表着一种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点明了文章的写作时代背景——抗日战争年代,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常春藤的性格特征与作者的心灵都有着一种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对光明与自由的执着和向往的精神。作者那种向往光明,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与常春藤的秉性是息息相通的。

七. 课堂小结

《囚绿记》作者在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附板书设计:

寻绿 →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向往自由和光明

第13篇:《囚绿记》

课题名称:《囚绿记》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本文语言朴素清新,写景优美,感情浓郁,很适合通过诵读来体会其文魅力。本文文质兼善,情感与景物意象完美融合,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写景及抒情性文句,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理解一系列\"绿\"这一这意象所激发的对白由、爱及生命的追求这一主题。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从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圈点批注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其人,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象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同时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语言,抓住文本核心,理解文章结构,同时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拔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白\"绿\"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将近的作家——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思考参与、进入课题。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本文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

2、整体把握

1)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 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2)理清思路。

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学生小组讨论,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明确:

1、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积累字词;

2、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3、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3)进一步探究绿的象征含义

提示:①陆蠡其人②《囚绿记》写作背景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归纳本文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明确:作者借怀念常春藤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借对常春藤的关切,来表现对抗战中人民生命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永向光明和顽强抗争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义。

2、拓展迁移

(1)茅盾《白杨礼赞》(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2)(唐)齐己《早梅》: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文学创作中常常会使用这样一种手法,通过对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以表现某种事理的特殊意义。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爱莲说》中的“莲花”都是作者笔下借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特定的具体事物。

这种手法:象征 关键:以物示义

这种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并且贯穿于全篇的写作中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抒情。

(本环节主要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理解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人论世,联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3、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后,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述《庄子·至乐》的故事:鲁国国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侯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昵?这只海鸟目眩心悲,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4、老师总结:鲁侯按人的习性养鸟,不用养鸟的习性养鸟,没有站在鸟的立场去替鸟想一想,鸟自然会郁郁而终。而在现实中,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白己狭隘的眼光来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5、布置作业

1)积累有“绿”古诗句的。 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我” 寻绿 —喜悦而满足 赏绿

—欢愉

囚绿 —固执

释绿

—对光明和自由的呼唤

怀绿

—对抗争精神的赞颂

生命的蓬勃

“绿”

抗争的执著

第14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课时)

太白中学

沈晓娟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和写作手法。

3.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的生动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学习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和写作手法。 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完图片的感受(PPT常春藤)。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

)绿——囚绿—— (

)绿——()绿 (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悟“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资料补充: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政府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析“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见PPT) ①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②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写作意图: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四、拓展延伸

1.本文给了你哪些深刻的人生启示?

教师点拨: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求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比如:司马迁、邰丽华、周婷婷) 2.写写眼前这只笼中之鸟(PPT)

指导:抓住外形、神态、心理进行描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试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第15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重点)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重点、难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文章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培养学生在合作和交流当中,进行品味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本文的深刻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评论,导入新课

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板书 题目 作者)

二、走进作者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陆蠡。(学生自由发言)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临死时,他依然是保持着他那崇高的灵魂,我们看一段他与日敌的对话——

课件展示: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伪政府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

第16篇:囚绿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第17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1.进入新课学习。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

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

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

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

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

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

望”,等等。

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

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

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

散文的意境。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

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

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

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

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

房间”?

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

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

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

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

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

觉?

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

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

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

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

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

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

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

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

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

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

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

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

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

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

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l生和破坏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

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

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

原因。 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写作特点。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 1 .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

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

节所学的内容。

上节课的知识。

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

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

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

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

生讨论)

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

情?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

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

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

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活动

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

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

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

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过程:喜爱——留恋——囚绿——开释并祝福

作者为什么“囚绿”,又为什么让“绿囚”恢复自由

绿囚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囚的象征意义: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散文的学习一直讲究个人的深切感悟和想象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加以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日后的散文阅读和鉴赏中学会如何迁移,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加点字词注音

陆蠡( ) 涸辙( ) 揠( )苗助长

淅沥( ) 猗( )郁 蕈( )菌

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答案与提示: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3.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与提示: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

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 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4.联系上下文,说说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深刻含义。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答案与提示: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个性练习设计

1.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绿”,并指出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2.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答案与提示:“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3.如何理解“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与提示,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4.阅读下面的一段话,结合对这段话的理解,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种程度,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

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 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第18篇:囚绿记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囚绿记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线索。

理解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内容,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理会含蓄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陆 蠡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字正音。

涸辙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纤细 猗郁 蕈菌 镶嵌 陆蠡 渐染 似的 葱茏 揠苗助长

3、词语解释。了截爽直 —— 急不暇择 —— 抑郁—— 葱茏—— 攀援—— 幽囚—— 囚系—— 烽烟—— 揠苗助长___ 猗郁__ 4、文章题为\'囚绿\',\'囚\'字的含义是什么?

1

5、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这一点给本文分一下结构层次。

2、“绿”是指什么?

3、“囚绿”是怎么回事?

4、作者为什么“囚绿”?

5、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找出第一部分的修辞手法,并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反思:

2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囚绿记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理解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内容,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理会含蓄优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背诵第一课时的解词

2、作者“囚绿”的意图最初是缘于什么?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3、“囚绿”后为什么放绿?

4、放绿后为什么怀绿?

5、课文既然划分为赏绿、囚绿、释绿和怀绿四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6、概括主题:

7、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

淅沥xī

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

毫不犹豫...yù D、蕈不屈服yǒng .xùn菌

囚系.jì

永.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葱笼

淅沥

攀缘

怜悯 B、莫生

脉络

纤细

繁茂

C、公寓

喜悦

常春藤

诚心诚意 D、猗郁

琼浆玉液 直接了当 简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年华。 .... B、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 C、我不得不变更的计划……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 猗郁: (2)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婆娑:

5.本文以 为中心,指出绿是 ,赞美了绿“ ” “ ”的精,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

4 草的茎叶的欢喜。(

(4)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

(2)门虽然是常开着的,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软,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 )

8.《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 ) A 囚绿——恋绿——释绿——念绿 B 囚绿——念绿——恋绿——释绿 C 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D 恋绿——念绿——释绿——囚绿

9.陆蠡酷爱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谈谈你喜欢或厌恶哪种颜色,理由是什么?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真的了解绿吗?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4.这几段文字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反思:

6 2.《囚绿记》

1.D A 中“涸”应读“hé”;B 中“娑”应读“suō”;C 中“猗”应读“yī”。2.C A 中“葱笼”的“笼”应为“茏”;B中“莫生”的“莫”应为“陌”;D中“简漏”的“漏”应为“陋”。 3.A 应是“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4.略5.囚绿 生命、希望、慰安和快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不屈服于黑暗 光明、生命与自由 6.(1)排比(2)比喻(3)反复(4)反问

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7.(1)抒情(2)议论(3)描写(4)记叙8.C 9.示例:我喜欢红色,火红的太阳、鲜艳的花朵,给人以活力。

课内阅读

1.写“我”享受房间的绿色。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格安宁、平和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并不能真的了解绿。

3.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人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

4.示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绿的强烈的热爱。

5.《囚绿记》中作者借常春藤的精神,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绿》赞美梅雨潭的绿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7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19篇:囚绿记

《囚绿记》教学设计

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初中

陈路遥

教学目标:

1.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的话:

由《绿》引入本文: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绿》,感知了朱自清先生对绿色的由衷赞美。那么,同学们,

1.你们喜欢绿色吗?

2.你们又是用什么样的行动表达你们对绿色的喜爱的呢?

3.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与你们一样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你们迥然不同。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囚绿记》

二、整体把握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预案: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囚绿的内容,体现在文章的那些章节中?(8—11节)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作出概括。

预案: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 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可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章节) 教师的话: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感受“绿”之美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预案:青翠茂盛,枝叶舒展,舞姿婆娑。(可找出原句第

4、7节)

2.“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

预案: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

窗。”“我希望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话。”

“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3.面对这样的绿色,作者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1—7节,圈划文中具体语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

四、体会囚“绿”之情

1.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1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

预案:

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

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预案::

原因之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

原因之二:常春藤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原因之三:自己的南归。“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

教师的话: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五、探究“绿”之魂

1.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 ,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2.出示资料,加深理解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预案: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表达了作者对绿的敬重和深情。 (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从文中找出表达的原句。表现在哪里? 预案:第13节:“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他有什么样的表现? 预案:表现在第10节:“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 4.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囚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预案: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

5.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你认为“绿”(常春藤)具体指哪些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预案:

作者、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人、在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这是一种象征的写法。(可复习关于象征的知识)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六、拓展运用

1.常春藤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预案:克复困难笑对人生。

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克复困难笑对人生?

预案: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等(可让学生补充、评价)

七、作业布置

发挥你的想象,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一下这株被“囚禁”多日的长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2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爱绿 追求光明

囚绿 永不屈服于黑暗 追求自由 的中国人

释绿 追求民族独立

思绿

第20篇:囚绿记优秀教案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体会“绿”的象征意义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树立做“被囚”而“永远向着太阳生长”的“常春藤”的人生信念。

一、导入: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希望之色,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

陆蠡(li)字圣泉,生于1908年,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陆蠡不仅文章优美,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巴金老人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

三、字音字词:

陆蠡(lǐ)涸(hé)辙婆娑(pósuō)猗(yī)郁囚系(xì)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四、题目解释:

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借鉴题目用“绿”的形式理出线索。 写作思路情感变化

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五、品味作者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 (纵情歌唱)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至极)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心灵对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深情感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痴爱行动)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挚爱象征)

六、我为什么喜欢绿呢?

明确(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使句子富有气势,体现出了绿象征生命力、希望和快乐的意义,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

(2)从作家自身的处境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

六、这是一抹怎样的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 “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阳光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那么这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仅仅是要抒发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2.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一起看看最后写了什么内容。( 齐读13段)

3.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4.最后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中国人。)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没有)

5、补充: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师: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例句:茅盾《白杨礼赞》: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激情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有人说,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

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小结:“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展示作者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

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感悟生命: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不应凋零的绿叶:

1.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2.现代文学巨匠---老舍*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

3.傅雷,现代翻译家、学者。“*”初不堪残酷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用绳套住自己的脖子„„

4.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5.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6.中国最有影响的朦胧诗人---顾城, 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这个思想偏执的天才与疯子将斧头高高举起,砍向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

7.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8.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因债务和疾病的袭来,精神陷入崩溃。1916年11月21日,他在卧室内给自己注入了过量的吗啡,永远地睡着了„„

9.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高喊“日本因经济繁荣而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空洞的,你们知道吗?” 然后用刀准确地刺向自己的小腹„„

10.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甜甜地吸着煤气,成就了他所认为的“最高的艺术”„„

11.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永不凋谢的绿叶:

1.海伦·凯勒 :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2.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3.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

4.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今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近日她已奔赴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的“海伦·凯勒”

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沙漠里的生命悬崖边的树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