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0 18:09:3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3.魏征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正音释义。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语速稍慢,读准字音。 (2)放录音,学生低声跟读,纠正字音。 出示投影: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求木之长(zhǎnɡ)者 .②必浚(jùn)其泉源 .③虑壅(yōnɡ)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惧谗邪(xié),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 ..⑤文武并用,垂拱(ɡǒnɡ)而治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整体感知文意。2.具体研习第1段

(1)提问:本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学生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几句,简要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要“思国之安”,就势必调动人为的因素去理智地克服它。因此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进行论证,说明是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4.重点研习第3段

(1)教师范背第3段。

(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这段文字。

(3)提问:本段作者提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4)学生试背第3段。 5.学生集体试背全文。

(解说: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必须熟知课文,即背诵。背诵不仅能积累文言词语,还能将各段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思路,掌握了周到严密而又精辟的说理论证。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更要懂得一些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名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征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如果大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六、布置作业

1.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并从中任选三个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2.熟练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2.体味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上疏的臣子不仅要有超人的勇气,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可以说,这两点魏征一身兼有。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他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劝谏艺术。

二、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出示投影:

①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②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③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④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太宗为“明哲”。②不可改。“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臣以为”则有自以为是之嫌。③不可删。“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④不能改。“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

点拨: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出示投影:

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明确: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②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解说:本文的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2.找出下面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出示投影: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5)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明确: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旧例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这种写法在本文中到处可见。引用成语典故,有许多好处。文章显得“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因而使理论更有深度,论断更有力,更令人信服。同时文字精练,意义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成语典故大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引用它们使表达更生动,更富文采。

五、课堂训练

1.翻译下则短文,并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出示投影:

①昔有一庵,邻于大宅,寺僧常见沟中米饭流出,密用水淘净,蒸晒一囤。不数年而大②③④宅缘事暴贫;僧人即以此饭饷之,大宅衔谢不已。后细询,知为沟中物也,嗟悔无及。

(选自《幼学故事琼林》)

注:①大宅:深宅大院。此处指广有财富的大户人家。②暴贫:突然变得穷困。③饷 (xiǎnɡ):用酒食款待人。④衔谢:衔,怀在心里。衔谢,即衷心感谢。

参考答案:

译文:从前有一座寺庙,靠近一个有钱人家的大院。庙里面的和尚经常看到大院的水沟里有米饭流出来。他不声不响地用水把流出来的米饭冲洗干净,蒸后晒干,逐渐积攒了满满一囤。过了几年,大户人家遇上了祸事,突然变得贫困不堪。这时,和尚就把干饭送给他们吃。大户人家对他感恩不尽。大户人家经过仔细询问,知道了是他们当年倒入水沟里流出的米饭,不禁连声叹息,深感后悔莫及。

这则故事是劝戒人们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也应注意俭省节约,它形象地说明了居安思危,积谷防歉的道理。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1)青春是人生的鲜花,

。 (2)青春拥有激流般的热情,

,

。 参考答案:

(1)青春是生命的闪耀

青春是纯真的结晶

(2)青春拥有梦幻般的憧憬

青春拥有磐石般的坚贞

六、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布置作业

针对文中某一哲理性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翻译下面两段文字。

1.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也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受谏,安能谏人? (节选自《贞观政要》)

2.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参考答案:

1.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多放纵感情喜怒无常,高兴了就任意奖赏没有功劳的人,生气了就任意地杀戮没有罪过的人。因此,天下大乱国家灭亡,没有不是从这里引起的。我如今早早晚晚都把这类事情作为心事,常常想要你们尽所知道的情况对我竭力劝谏。你们也要接受人家劝谏的话,难道能够因为别人的意见跟自己心意不合,就袒护自己的缺点错误,拒不接受吗?如果你们不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么能劝谏别人呢?

2.魏征相貌没能超过平常人,可他有胆量谋略,善于让君主回心转意,常不顾情面极力劝谏,有时遇上特别生气,魏征的神色一点也不改,皇上为此收敛威容。魏征曾请假上坟,回来对皇上说:“人们说您打算到南山,出外的行装都已准备完毕,竟没有出发,是什么缘故呢?”皇上笑着说:“当初实有这个意思,就是怕你嗔怪,所以中止了。”皇上得一只好鹞鹰,亲自架在手臂上,老远看见魏征来了,赶紧藏在怀里,魏征奏禀公事,故意没完没了,结果鹞鹰死在皇上的怀中。

资料链接

“十思”给我们的启示

“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

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文章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大体可概括为:委婉谦虚;多用比喻,生动形象;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如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又如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几种重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③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④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⑤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⑥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⑦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推荐第2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教学反思:课堂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

推荐第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8-27 8:49:14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四、五。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整理:新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 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方案三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 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整理:新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篇课文

推荐第4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推荐第5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 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1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

2 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

3 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四、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

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了解“居安思危”的意义 3、诵读全文,读出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和魏徵忠心耿耿、犯颜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预习题:

翻译下列句子: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3、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4、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西门豹知道自己有个性急躁的缺点,经常佩带熟皮,提醒自己放宽缓一些。董安于觉得自己性格过于宽缓,经常佩着绷紧的弦,提醒自己紧张起来。

5、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

4 征没,朕亡一镜矣。

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魏征: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青史。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后世的一些诤臣,如称“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他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万言。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不少政治上的失误。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他可谓功不可没。

魏征从小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投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他不能善终。骄奢淫逸,徭役无已,邪恶之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士分崩”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的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贞观十一年,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尽管百姓颇有怨言,可是这些声音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魏征在这年的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读准字音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读准句读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本文的感感情应该是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谏臣,首先要有满腔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特别的恳切,才容易接受。)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1. 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

5 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第3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让学生从文章中找一个句子作为自勉的话,或者作为赠言送给别人,你会摘哪一句 戒奢以俭,谦冲自牧 根固本长,泉浚流远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推荐第6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上)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2、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

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1、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读完后,请一名学生朗读,注意其音准情况,教师再强调其中重要的词语。

(1)臣闻求木之长者:课文注为“音cháng 高”,根据对举的下句“欲流之远者”中“远”字的词性,此处应该这样读。

(2)塞源而欲流长也:此字有“sāi\\sè\\sāi”三种读音,应该查字典弄清楚。根据意义及用法,文中应读做“sāi”。

2、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

学生读毕。请两名学生分别口头翻译

一、二段。教师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强调重要词语: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物,在此借代帝王;域中之大,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元,意为第一,首,也为第一解,元首,指代帝王;景,意为大,《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路。

(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吴越,指代敌国,此处典故出自勾践灭吴;行路,指代陌生人,形同陌路。

(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前两句为倒装句;貌,为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6)“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分析文意。

第一段用了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同时,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第二段同样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四. 练习背诵:

背诵前,先归纳板书:

求木之长 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 浚其泉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国之安 积其德义

善始者实繁 竭诚以待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克终者盖寡 纵情以傲物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五.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六.作业

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求木之长 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 浚其泉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思国之安 积其德义

善始者实繁 竭诚以待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克终者盖寡 纵情以傲物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下)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先回顾

一、二段的板书,熟悉课文的脉络,然后背诵。

背诵完毕,教师强调: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二、研习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正确。

2、请学生朗读这一段,注意其停顿是否正确,并且翻译这一段。重点词语: 谦冲,谦虚;满溢,骄傲自满; 正身,端正自己(的行为);

此处可以结合治身的准则来进行德育渗透:谦受益,满招损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人先正己等古代治身良训。

3、分析段意:(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如果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十思”的内容: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

(2)“十思”的意义: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三、细读课文,把握全文思路,并品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的特点。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读出意蕴,读出情感,也读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填空题: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三)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附:

一、文言字词句。虚词

1.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2)必竭诚以待下(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3)戒奢以俭(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纵情以傲物(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6)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8)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 (9)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2.而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2)不言而化(连词,表转折)

(3)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4)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5)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 (6)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用法同“以”,表目的) 3.其

(1)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 (2)则智者尽其谋(代词,他们的) (3)知其不可(代词,这些) (4)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那) (5)其可忽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为

(1)亏无为之大道哉(动词,作为) (2)则吴越为一体(动词,成为) (3)则思三驱以为度(动词,作为) (4)为天下笑(介词,被) 5.之

(1)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2)臣闻求木之长者(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人君当神器之重(助词,的) (4)将崇极天之峻(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实词

1.特殊词义

(1)克终者盖寡(能够) (2)慎始而敬终(在此与“慎”同义) (3)承天景命(大) (4)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虚怀、虚心;修养) 2.词类活用

(1)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一 (2)简能而任之(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4)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5)乐盘游(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6)必固其根本(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 (7)宏兹九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光大) (8)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虚) (9)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 (10)则思知止以安人(动词使动用法,使„„安) (11)鸣琴垂拱(动词使动用法,使„„呜) (12)何必劳神苦思(动词使动用法,使„„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疑问句

(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哉”,表反问) 3.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3)(民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省主语“民众”) 4.变式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重点语句翻译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1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负载船只,也可以颠覆船只,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事。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译文: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6.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文: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二、课外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下面的练习。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推荐第7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一 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浚.﹙﹚源 塞.﹙﹚源 求木之长.﹙﹚ 壅.﹙﹚蔽 谬.﹙﹚赏 黜.﹙﹚恶.﹙﹚ 载.﹙﹚舟 二 找出通假字 并解释

1振之以威怒﹙ ﹚ 三 解释加线词

谏太宗十思疏﹙ ﹚ 承天景命﹙ ﹚

克终者盖寡﹙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必浚其泉源( ) 凡百元首( ) 董之以严刑( ) 三驱以为度( ) 正身以黜恶( ) 简能而任之( ) 代百司之职役哉( ) 克终者盖寡( ) 居安思危( ) ( ) 戒奢以俭( )

四、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

2、简能而任之 古义: 今义:

3、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

4、傲骨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6、宏兹九德( )

7、居安思危( )

8、择善而从之( )

9、简能而任之( )

六、选择题

1 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木之长(cháng)者 浚( jùn )其泉源 B虑壅(yōng)蔽 正身黜(chū)恶

今义: C克终者盖(gaì)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ō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塞(se)源而欲流长也 B载(zai)舟覆舟,所宜深慎 ...........C则正身以黜(chu)恶 D虑壅(yong)蔽, .............3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则思三驱以为度:认为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太宗的一封信。 B魏征是宋朝人,以直言敢谏著称

C《谏太宗十思疏》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的手法,文笔十分生动 D怨不在大,可谓为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文中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基础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推荐第8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2、解题。

3、朗读全文,重点学习课文第一小节并理清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黑板上书一个“谏”字)上课之前,我先考考同学们,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是什么意思的?(劝止,谏正,文中是挽救改正的意思。)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教师总结

谏:劝说(君主、尊长、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板书:谏①挽救、改正 ②劝说(君主、尊长、朋友)使其改正错误。其中谏是言字旁,其本意就是②,①只是引申义,只有劝说成功,才能够改正、挽救错误。

说起这个“谏”,话就可多了,俗话说忠言逆耳,更何况是向主宰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君主进谏呢?这可是批“龙鳞”,逆“圣听”的冒险的事。自古以来,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好像许多君王没有齐威王的气度说一声:“善”,而是龙颜大怒,如比干向商王进谏被挖心,屈原向楚王进谏被放逐,远的不说,但说《师说》的作者韩愈,赤胆忠肠向唐宪宗谏迎佛骨,结果被贬到千里之外的蛮夷之地——潮州。作为谏臣,邹忌是比较聪明的一个,以讽喻的方法委婉的进谏齐威王,让 “千古臣谄君蔽之事皆由闺房小语”道出,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唐代也有一位谏臣,他并不想邹忌一样委婉的甚至拐弯抹角的向君主提意见,而是直言不讳的说皇帝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如果他碰到一般般的君主,估计有九个脑袋都不够砍了,但是他碰到却是唐太宗李世民。于是魏徵的进谏多被太宗咬牙切齿的接受了。

据说,魏徵进谏言词非常激烈,几次让太宗下不了台,太宗曾多次发誓要杀死魏徵,但是在魏徵死后,太宗却悲痛不已,在魏徵的碑上刻上了这样一段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可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史书上就以“诤臣”称魏徵。在魏徵写给唐太宗的若干奏折中,犹以这篇《谏太宗十思疏》最为出名。唐太宗将这篇文章放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不断勉力自己。

二、解题:

1、板书: 谏太宗十思书

师:我的课题有没有写错?

——(很好,现在你们就是在劝谏,劝老师改正错误,好,现在我改正过来,挽救过来。)“书”应为“疏”:疏是一种文体,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分类陈述自己队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可以叫做“奏章”

2、背景:

“文章合为世而作”,魏徵是在何种情况下上疏唐太宗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正音释义。1) 教师泛读,学生正音。

1 ——故意将文中的“人”读成“民”

师:我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现在请你们“谏”。 学生指正。

师:理由,要让我心悦诚服。

提示:唐太宗李世民,皇帝的名字中有一个“民”字,所以魏徵在写奏折是要把这个字规避掉,用一个意思差不多的字代替,这个叫做——“避讳”。所以,文中只有出现“民”的地方都要改成“人”,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在初中时学的《捕蛇者说》中就碰到过,是不是? 2) 集体朗读:

——第一小节请

1、2两组的同学齐读,

3、4两组仔细听,看看他们有没有念错的地方? ——第二小节请

3、4两组的同学齐读,

1、2两组仔细听,看看他们有没有念错的地方? 师评价:

组读得更好一点,字正腔圆,语速适中,铿锵有力。 ——现在我们一起齐读第三小节。

2、赏析课文第一小节

1)本文一共三小节,哪一小节提出了“十思”? ——第三小节

魏徵主要谏的就是这十思。但是不管是直谏还是委婉的进谏,都要让君王心悦诚服,那么魏徵在提出十思前,用什么理由来说服唐太宗十思呢? 2) 分析课文第一小节 ①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②教师讲解文意: 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根本

——词类活用:固、远、重、大、安、危、长 ——一词多义:臣闻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独)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 ——重要实词:浚、当、虽 (齐读第一小节)

③分析第一段(弄清比喻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

A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B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2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先正面论述 木长------------固根 流远------------浚源

(引出)国安------------积德

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把治国的原则,说得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师附言,一国之君的德义是什么呢?以民为本,即以民为本,国才安。) 再从反面论述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闪烁着深刻的辨证思维之光。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小结:魏征把德义和根本、泉源联系在一起是很好的,是匠心所在的。 ④板书: 3) 结合板书,师生齐读两遍,尝试背诵。 4) 教师小结:

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四、导入到下一课:

太宗身为一国之君,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浪费一点东西应该算不什么吧?况且太宗还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为什么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去探讨。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尝试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预习课文

2、3小节,字词自行过关。

3、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并从中任选三个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字

4、尝试给老师或者家长进谏,有言之有理,语言要生动。迁移训练:

关门问题、寒冬已至,各教室座位靠近门口的同学不堪“风流”,纷纷张贴“广而告之”。虽寥寥数语,却也个性纷呈,特色独具。为此学生会还组织了一次评选,现将部分获奖作品公布如下:

中文系某教室:天寒地冻人心暖,全凭诸君回手间。

地理系某教室:大环境无法干预,小气候在你手中。

物理系某教室:请勿使室内外空气对流太甚。

政治系某教室:开放有一个“度”的问题。

计算机系某教室:谨防病毒,小心接口。

获特等奖的数学系某教室:请随手关门。

请十位同学(科代表、班长等)结合自己的身份,就班级建设向班主任进一言。要求这一言能体现自己身份的特点,是一句很精彩的话

推荐第9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推荐第10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

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

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

1. 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四、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

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点可以欣赏和借鉴:

一是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2段关于“殷忧”与“得志”的反复论述,以及第3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是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推出中心论题,把比喻作为推理的前提,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显得态度恳切,语气委婉,让人易于接受。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酣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三是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体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第11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马君诗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六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 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同时这也是一篇自读

课文,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学生质疑讨论法。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到底,质疑争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讨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点拨法。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点拨说明。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2、查资料自学法。

3、交换资料法。

4、质疑讨论法。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并且可以通过这些学习方法以及老师的点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然后通过全篇文章的分析,升华主旨,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 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其中也就是渗透了学习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增加同学兴趣)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那么接下来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知识(学生是主体,挖掘学生潜力)

一)检查带感情朗读多次朗读课文

二)检查对作者及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

1、你对魏征知多少?谁来扼要地谈谈?

2、《谏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写的?谁来说说?

三)检查字词句的学习(字词句是文言文的根本,所以需要先突破)

1、抽问中下层学生对“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终者盖寡”、“则思三驱”的理解。

2、若回答得好,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若对回答的答案不够满意,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学习小组代表汇报词语学习:每组3~5个,若有缺失,老师补充!

四) 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翻译文章,理解作者的劝谏内容)

1、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课文翻译出来。

2、谁起来说说你的翻译。

五) 学生齐读课文。(熟读、成诵)

三、教师小结

(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尤其是自我主动学习)

四、布置作业:

多读课文,第二课时下课前要求每人能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再读再理解)

三、内容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维)

一) 师: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什么的?谁来说说?(回答后)

二) 谁来补充?(补充后)

三) 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四) 师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段意。(教师主要是引导)

五) 投影各段段意。如下:(挖掘主旨,领悟文章内涵)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写作特点分析,师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结果后投影。(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并且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现实中有积极意义,分组讨论(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以下问题,后派代表说说。(升华文章主旨,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本文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具体怎样做?

2.如果采纳了太宗这些主张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3.这些主张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六.读课文,整体再感悟(完结文章,整理成诵)

1、齐读

2、指名平时最具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欣赏文采。

3、谁来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这一点写一篇读后感。(整理文章,总结学习体会,深入挖掘自我学习)

九、板书设计(唐太宗说魏徵是一面镜子,我们就用镜子来做板书,增加同学们的兴趣,也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劝谏如镜的道理)

第12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以”、“哉”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学习重难点】

一、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古代哪位人物的言语?而他的镜子又是谁?(唐太宗、魏征)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讽谏帝王,更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在魏征死后还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二、作者介绍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他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多数被唐太宗所采纳,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

三、背景介绍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解析文题

谏——规劝、劝戒;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三、试读,正音,同时揣摩句内停顿。

①求木之长(chánɡ)者 .②必浚(jùn)其泉源 .③虑壅(yōnɡ)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惧谗邪(xié),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 ..⑤文武并用,垂拱(ɡǒnɡ)而治 .

四、研习课文第一段

1、留出一定时间给同学自读课文,再请同学齐读。

2、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口头翻译,再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强调重要字词。补充:(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思国之安者

安:安定、安稳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7.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8.虽在下愚

虽:虽然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句子回答)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4、此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五、研习课文第二段

1、解析课下重点字词及补充注释,给同学时间尝试翻译。(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路人。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貌恭而不心服 貌: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而:然而。 2.齐读本段,请同学翻译,针对其不准确之处进行强调。 3.分析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即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论证——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论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总结:这一段主要是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六、研习课文第三段

1、解析课下重点字词及补充注释,让同学尝试翻译。(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境界:智者尽其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3、总结:本节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七、总结全文

1、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特点,谈谈其表达效果 【明确】: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特点: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极富气势。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②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就从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段作者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对“竭诚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这个“舟”,就有倾覆的危险。

3、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可穿插在文章讲解过程中)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技术的巧妙之处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八、课堂小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名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征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如果大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九、课后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的活用,如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活用等

2、整理实词“安”、“固”、“信”、“求”“治”及虚词“矣”、“哉”在文中的用法。

3、针对文中某一哲理性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4、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十、板书设计

第13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第14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解题

2、诵读、领悟全文,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2.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8226;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3.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4.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3)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4)粗知句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

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 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岂取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 之易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

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从前取得天下能力还有剩余,现在守住天下却感到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 盖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

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 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

则骨肉为行路

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

而不怀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 仁,

貌恭

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 载舟复舟,

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

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否则)国君就像腐烂的绳子在驾马狂奔,难道可以忽视吗?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

当国君的,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 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

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 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

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 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

始终谨慎;

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 恶;

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

则思无因怒

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 而滥刑

总此十思,

宏此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

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 从之 则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

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弛 ,

君臣无事,

可以

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为国事奔忙,君臣之间团结无间,这样就可以 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

垂拱,不言

尽情欢乐,

你就可以保养身体,使自己健康得如同神仙一样长寿,弹着琴,拱着手,用不着多说话就 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

亏无为

可以治理天下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又为什么要耗费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使清静虚无 之大道哉!

的自然之道受到亏损呢? (5)教师答疑

5.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题

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2、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3、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1.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题

二、三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2.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4.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

①正反对比论证: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②比喻论证: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3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二、“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附)拓展延伸: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第15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

2、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3、了解本文作为“疏”这种文体,不囿于骈体文形式,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既不失骈文的华美整饬,又自然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预习、整理、翻译、巩固、练习

情感与态度:学习魏征直言敢谏的精神,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2、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一、预习要求:

1、疏通全文,给出关键字,请同学预习课文并作整理字词解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2、找出文中中心论点。

3、找出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之处。

二、介绍作家作品文体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下曲阳(今属河北省晋州市)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史有“诤臣”称之。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

1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疏”:疏是一种文体,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分类陈述自己队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可以叫做“奏章”。

三、导入课文

唐太宗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这句话是他在吊唁大臣时说的,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大臣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征。唐太宗甚至讲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作为直言敢谏的大臣对唐太宗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疏通全文,翻译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五、分析课文

1、请找出全文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文章是怎样展开来论述这个论点的?

第一节: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比喻使抽象的道理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从反面论述,反问修辞,语气婉曲而强劲,柔中含刚,表现出魏..

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接着又用比喻的方法指出不居安思危不积德义就无法是国家安定,用语步步推进,咄咄逼人。

这一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固本

(比喻、对比论证 反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论点)

浚源

第二节: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善始”.....

而不“克终”的事实,提出创业、守业的难易问题。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态度导致守业不易。

◆分析统治者不同时期会有的不同态度及结果。

时期态度结果

创业竭诚以待下吴越为一体

守业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对比论证)

◆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这一段通过对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告诫太宗,身为国君,得志以后,不能纵情傲物,否则有“覆舟”危险。

第三节: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指出效果。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分为五方面:

做法

生活方面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戒偏颇——明

◆假设如果真能做到“十思”,那么效果是不用劳神苦思就能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用反问收束,语气强烈,有震动君心的力量。

这一段用层层递进、排比修辞的手法,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六、写作特点:

1、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递进、反问的方法使说理透彻充分、生动形象、气势一泻千里。

2、骈体文特点,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但不囿于形式,敢于用散句表达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切中时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饬,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七、文言练习

一词多义:

善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诚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盖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特殊句式:

(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 古义:今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今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今义: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今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

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塞源而欲流长也

D.善始者实繁/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第16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魏征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教学设想】

1、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2、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3、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政权巩固之后,出现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

1 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cháng) 浚(jùn)源 塞(sâ)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了解每段段意。

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

一、二段,背诵第

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第一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练习”

(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教学步骤】

一、检查

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三、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思考题: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三段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一注释

自戒:自我克制乐:意动用法 纳下:采纳臣下意见正身:端正自己的品德恶:形容词作名词 ,奸恶小人能:动词作名词 二简析:

1提出“十思”的内容:戒奢侈(第

1、2条),戒骄傲(第

3、4条),不纵欲(第5条),要勤勉(第6条),要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第

7、8条)应赏罚有度(第

9、10条)

2 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思考题:

5 1“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3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总结: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2 请你谈谈, 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答:(略)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 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 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 一镜矣!”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学习“十思” 的现实意义。 3找出本文中有活用现象的词语,并作出解释

第17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doc.

本作品版权由王玉忠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有意者

请登录高考资源网(www.daodoc.com)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共5页第1页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共5页第2页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

共5页第3页

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3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共5页第4页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共5页第5页

第18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BX4_19_M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广东教育出版社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 广东教育出版社 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想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3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 广东教育出版社 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反复体会。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广东教育出版社

第19篇:19.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授课时间:11 月24日 第13周 星期四第

1、2节 授课班级: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

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

3、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参考:《魏郑征公文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1 乎?”这样的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 2 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第二课时

二、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答: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

3 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答: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答: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

4 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四、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1.古今异义 ①根本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

5 古义:指树木的根。

例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元首

今义:不仅指帝王,也指国家最高领导人。 古义:帝王。

例如:凡昔元首。(《谏太宗十思疏》) ③以为 今义:认为。

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做”。

例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2.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6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养生) ⑤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⑤烟波微茫信难求(副词。实在;确实)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任凭;随意) ⑦杳无音信(书信;信息) ⑧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 ⑨欲信大义于天下(shēn,通“伸”)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7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求) ④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4)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整顿,训练) ⑤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3.积累下列虚词的用法 (1)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修饰,地)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8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⑦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用来) ⑧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⑨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相当于“而”) (2)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助词,表反诘语气。相当于“呢”“吗”) ③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助词,用以加强语气,相当于“呀”) (3)所

①乐土乐土,爱得我所(处所;地方) ②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事物”)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

9 教学反思;

了解学习中国古代诗文,诵读赏析,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学习借鉴其写法,学以致用。

第20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二、补充注释

.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2.戒奢以俭。以:另一种解释是把“以”看作介词;“戒奢以俭”意为“用节俭来戒掉奢侈”,也通。

3.诚能见可欲。“诚能”二字是贯穿整个“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意思。4.三驱以为度。三驱:另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一供祭祀,二享宾客,三充君之庖厨。比较优长,还是以课本中的注释较符合文意。

三、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学生活动设计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点

.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

(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2.总结的论证结构。

附:板书设计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

积其德义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点

.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结合本文一例解释。开头三句,形成排比。

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布置作业

.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附: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