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21:05:2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设计着意于培养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有序的科学的问题链为学生搭建理解文章的桥梁,让学生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独立思考探求故事的意义,并联系自身的经验或某种社会现象谈自己的感受,或者谈对自己的启发,生成新的感悟,增长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可 以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课文基本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弄通文意,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等。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引入故事

师:虽然在读文章时,我们的认识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也有我们感悟文章的侧重点,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可以此侧重点为我们认识全文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和探讨故事的意义,最后同学们从某一点出发把你们的感悟写出来。在此之前,请两位同学再次讲述一下故事。老师加以评点,告诉大家讲述故事的技巧。

四、设计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把讨论思考的结果形成课文评述师:这个小故事十分简单,不难理解。这里给大家一些问题,请先自行思考,然后分组研究探讨,把自己探讨的结果选择一个角度写成课文的评述,字数150 左右。

师:出示问题。同学可以从下列问题中找一个你阅读时的“趣点”开始你对全文的理解。也可以自找角度。

1.用最简洁的话语对本故事的内容加以完整的概括,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并说明故事的意义。

2.(从邹忌受蒙蔽的这个角度来思考故事的意义)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人明知他不如徐公美还要 说谎?他们能不能直接告诉邹忌不如徐公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你所说的话是不是都是真话?我们应如何对待?

3.(从邹忌进谏的方式来看故事的意义)从故事的结局中我们能看出齐威王是个明君,那么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劝谏,而是要“讽谏”呢?两者有何不同?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4.(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故事的意义)齐国不战而胜的故事结局,说明了什么道理?

5.(从建议的实施看故事的意义)从本故事中想一想正确的意见能否得到实施,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6.这篇文章在篇章结构上有何特点?有人说用了“三叠法”,你能否分析出此种章法。

7.分别写出你对邹忌和齐威王的看法。

8.据本课写一篇《谈邹忌的说服艺术》的读后感,也可引用有关邹忌说服齐威王的其他事例,让学生查看《东周列国志》。

9.你对本文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自学:把所有的问题归纳成一篇述评。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述评,每组选一个代表,有六到八个学生发表他们与众不同的感悟。

教师补充,启发。

学生完成评述文。

学生例文一:这篇文章写邹忌从自己的家中小事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认为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于是巧设辞令,用自己家中的事类比国家大事,委婉地劝说齐威王纳谏。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劝说,广开言路,励精图治,使齐国大治。

全文短短百余字,精练生动,灵活多变,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邹忌善思、明智的谏臣形象;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明君形象。

其次,《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 ;三比(由己推王) ;三赏(齐王纳谏) ;三时(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之一。(客观评论式)

例文二:我主要是从邹忌受蒙蔽这个角度来联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蒙蔽或被蒙蔽当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出于好意或有目的的夸赞,也不要因别人的恶意的批评或沮丧或生气。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或精力去在意这些事,如果只注意这些事,那就会深陷苦恼。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邹忌给我的启示。(个人感悟式)

五、总结:

1.学生把讨论问题的结果选择一个感悟点写成百字短评。

2.学生读自己的短评。

3.教师小结,总结学生们的讨论,只是对学生的想法加以点评肯定或者交由大家再思考讨论。或者只答疑,与学生对话,探讨他们多方面的感悟。比如:说话的艺术,交际中的盲区,专制和民主等等。4.学生完善自己的述评,上交。

读后感是锤炼我们思想的最好的方式。

设计B

[创意说明]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在比较人物事件的异同之间,看出问题的实质,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故事的意义。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通过比较,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邹忌之智和齐王之明,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案适合文言文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能谤讥于市朝

(三)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忌不自信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王之蔽甚矣

印发《召公谏厉王弭谤》,要求粗通文意。

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能言善谏的贤臣智士,他们能否达到劝谏的目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那么它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个劝谏的故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教师提问学生的归纳字词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幻灯依次放映图片:邹忌顾镜自览图、邹忌问妻图、邹忌问妾图、邹忌卧床自思图、邹忌向齐王进谏图、齐王纳谏图、门庭若市图、门可罗雀图、各国进贡图。并配以学生的画外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

四、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

提出如下问题:

1.邹忌和召公各自进谏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因此而进谏的心理是什么?

2.比较邹忌与召公两人的进谏方式。为什么邹忌的建议得到接受而召公却没有?邹忌的说服有何特 点?对你有何启示?

3.齐威王和厉王对谏言各自的反应是什么?有何不同的处理方式?请对两位君主加以评论。

4.试比较邹忌与召公进谏后的不同结果,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5.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对待他人的建议人们也有不同的态度。请谈一谈建 议对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可从建议的方式或者其他角度谈对你的启发。

五、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先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吸取别人有用的观点以完善或订正自己的观点,并写成百字比较文。

六、教师提问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七、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邹忌在劝谏之时从对自己身边小事的亲身体验来说明治国的大道理,委婉亲切自然,且有暗示和启发作用,容易让君主在不失人君的面子的情况下接受;召公则寓治国之理于比喻之中,

形象生动,有警醒君主、震聋发聩的作用。两人都说理透辟,切中要害。进谏方式不同:邹忌进谏方式委婉而富于暗示色彩;召公劝谏方式是直接的,智识深沉,有警告之意,是锋芒毕露的。

二人所遇君主不同:一个从善如流,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用一个善字写出齐王干脆痛快的态度;一个止民之谤以致迫害人民,而用卫巫则写出厉王的恼羞成怒。

不同的结果说明国君只有广开言路,才不会受蒙蔽,也才能富国强民,不战而胜。相反,如果置人民心声于不顾,并酷虐说真话的人,必会失去民心,最终因人民的反对而导致失败。

附:《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原作者:周晓兰)

推荐第2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注释》。《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出自《战国策》的成语: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二、解词

1、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2、纳:接纳

3、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4、修:长,这里指身高

5、昳丽:光艳美丽。

6、朝:早晨

7、服:穿戴。

8、窥镜:照镜子。

9、孰:谁

10、孰与:和„„相比„„,哪一个„„

11、及:赶得上

12、旦日:明日

13、孰视:仔细看

14、孰:通“熟”,仔细

15、弗如:不如

16、寝:睡觉,躺着休息

17、美我:认为我美。

18、者:„„的原因

19、私:偏爱。20、诚:确实

21、方:方圆

22、蔽:蒙蔽

23、面刺:当面指责。

24、谤:指责过失

25、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

26、讥:议论

27、间进:偶然进谏

28、间,间或,偶然

29、期年:满一年 30、朝于齐:到齐国朝见齐王。

31、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需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通假字:孰:通“熟”,仔细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晨

2、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让„„听到

三、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主题)

本文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赞扬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王从谏如流,阐述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意义。

四、人物形象

1、邹忌:A: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冷静思索。表现邹忌头脑清醒,观察仔细,不受蒙蔽,尊重客观事实,有自知之明的品质。(第一段)

B:勇于进谏,善于进谏,娴于辞令,深谙君主心理,能言善辩 ,足智多谋,责任感强,勤于王事的良臣谋士。(第二段)

2、齐威王:虚怀若谷,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知错就改,察纳雅言,广开言路,兴利除弊,大胆改革的开明君主。

五、学过本文后,应该如何评价邹忌和齐威王?

(一)邹忌:

(1)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之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

(3)在妻、妾、客的称赞中,它能够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4)他敢于进谏,善于进谏,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设喻说理,类比论证,语言含蓄委婉。

(二)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在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时,可见他心胸宽广,并表示赞同,

1 马上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可见他能广开言路,虚怀若谷,治政有方,察纳雅言,知错能改。

六、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交待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交待邹忌的体形、容貌美丽,突出邹忌很美。

(2)突出邹忌的美丽;是与徐公比美的前提,为下文与徐公比美作铺垫。

2、邹忌向妻、妾、客发出哪三个疑问?口气有什么不同?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感情色彩亲昵;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平淡。

3、妾、客三人因各自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原因?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感情色彩:由衷、热情;(偏爱)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拘谨、勉强;(畏惧)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阿谀奉承。 (有求于人)

4、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有自知之明。

6、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说明什么?

(1)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 观察仔细,头脑清醒,不受蒙蔽,重视客观事实,有自知之明,不偏听偏信,善于思考。

7、体现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8、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有自知之明;“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二)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1、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设喻说理,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得出王之蔽甚矣。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设喻说理的好处? (1)妻偏爱他 比 宫妇左右偏爱齐威王

妾害怕他 比 朝廷之臣害怕齐威王

客有求于他 比 全国范围内的人有求于齐威王

邹忌与齐威王处境相似,导致齐威王受蒙蔽的必然性。

(2)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语言含蓄委婉,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邹忌进谏时为什么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

齐威王是个聪明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三)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1、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初下”到“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言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赏意味着什么?

批评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文中依次叙述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4、齐威王纳谏的结果是什么?“战胜于朝廷。

5、第三段的作用?突出邹忌的善谏;突出齐威王的从谏如流;突出纳谏的重要意义。

6、“令初下”时,哪个词可以形容出群臣进谏时的拥挤场面?并解释。

门庭若市: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热闹的集市。

7、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

有邹忌这样的贤臣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广泛采纳群臣的意见,除去时弊,使齐国政治清明,没有弊端,故能战胜与朝廷。

8、“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果断。

9、请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和写法,写出一段评注性文字。

本段文字是写齐王纳谏的政策,然后写纳谏的盛况,最后写纳谏的结局:战胜于朝廷。作用有三:其一突出邹忌的善谏;其二突出齐王的从谏如流;其三突出纳谏的重要意义。提示了文章中心。

10、邹忌进谏的效果?他怎么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1)

1、“善”是齐威王对邹忌的肯定与赞美,接受了邹忌的建议;

2、国内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纳谏除弊,达到齐国大治。突出广开言路的重要意义。

3、国外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设喻说理,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类比推理,说明君王容易受蒙蔽的道理,讽谏齐王纳谏除弊,语言含蓄委婉,有说服力。

四、综合题

1、标题如何理解?

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标题的两层含义:一是邹忌讽齐王;一是齐王纳谏。

3、写法及好处

(1) 设喻说理

(2)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语言含蓄委婉,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5、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记叙了邹忌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启发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 启示:(1)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被不合实际的赞誉冲昏头脑

(2)君贵有纳谏之德,勇于纳谏,知过能改,方能有所作为

(3)国贵有清明之治,不动一兵一卒,政治清明必然会使别国畏服。

6、

一、

二、三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摄于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7、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结局却不相同,举例说明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例子:比干劝谏商纣王被挖心;魏征劝谏唐太宗,使唐朝有了“贞观之治”。

条件: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8、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1)邹忌能从个人小事想到国家大事,是一位责任感强、有远见卓识、有智慧,能言善辩的良臣,他大胆含蓄

3 的进谏是进谏成功的首要因素。

(2)齐王察纳雅言、知错就改,是一位头脑清醒的君主,这也是进谏成功的重要因素。贤臣与明君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意义: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以家事喻国事,说理生动形象,又委婉动听,使齐威王容易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如果像邹忌一样生动形象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能达到预期效果。

9、你能从邹忌和齐王身上学到什么道理?

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能及时改正。

10、结构特点:

本文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11、邹忌讽谏的特点

(1)设喻说理: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 (2)类比推理: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语言含蓄委婉

11、学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1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注意语言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4、邹忌是如何设喻说理的?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设喻说理,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类比推理,说明君王容易受蒙蔽的道理,讽谏齐王纳谏除弊。

15、邹忌是怎样类比说理的?直通车148页12题

邹忌是从与徐公比美,醒悟了妻认为他美是因为偏爱他,妾认为他美是因为害怕他,客人认为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是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齐威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齐威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不有求于齐威王的。齐威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推导出齐威王必然受蒙蔽。

五、相关成语

门庭若市: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反义词“门可罗雀“)

七、课后题

1、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1)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是一位责任感强、有远见卓识、有智慧,能言善辩的良臣,他大胆含蓄的进谏是进谏成功的首要因素。

(2)齐王察纳雅言、知错就改,是一位头脑清醒的君主,这也是进谏成功的重要因素。贤臣与明君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1)邹忌以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而含蓄地指出治理国家的问题所在——君主受蒙蔽;

(2)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

3、邹忌善于言辞,具有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能力。你从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悟出过什么事理?

滴水穿石、蚂蚁搬食物、蜘蛛结网等

推荐第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2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 昳(yi)丽 朝(zhao)服衣冠(guan)窥(kui)镜 期(ji)年朝(chao)于齐间(jian 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 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 妻→私我

三思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三比

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

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

大 家事

--------------------

国事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 战胜于朝廷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4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 邹忌 邹妻 邹妾 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

(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

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忌:哦,知道了。

邹忌(在镜前转了一圈):爱妻,你看一看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帅呢?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

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忌(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作沉思状):爱姬,你来得正好!快,看一看老夫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 (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邹忌(右手理着髯须,赞许地笑着):好好!贤侄应该恪尽职守,为大王效力!——许大人与徐公是老交情,你看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5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 (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 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 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屁!„„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 (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 邹忌 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

(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 (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鞠躬):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威王(喜笑颜开):众爱卿平身!退朝! (众人下场)

推荐第4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作品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1]

文学体裁

记叙文

编 者

西汉刘向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品原文

邹忌1讽2齐王3纳谏4

邹忌修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丽7。朝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 与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词句注释

1.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窥镜:照镜子。 孰:谁,哪一个。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寝:躺,卧。 美我者:以我为美。 私:偏爱,动词。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纵横。 宫妇:宫中的姬妾。 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音节助词,不译。 蔽:蒙蔽,这里指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受:给予,付予。

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6.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白话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品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层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整体赏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这种写法,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

邹忌讽齐王纳谏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

。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推荐第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1.相关基础知识

生字

昳(yì)丽 间(jiàn)迸 窥(kuī)镜 期(qī)年 朝(zhāo)服衣冠(cháo)于齐

通假字

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孰,同熟,仔细,周详。 例句:徐公来,孰视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面:当面 例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今异义

明日 古义:这以后的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例句:明日,徐公来。

私 古义:偏爱 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cháo) 朝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地,土地、地域;方,纵横、方圆

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本地、当地

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左右 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例句:宫妇左右

一词多义

修 修长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冠 guān 帽子 朝服衣冠

guàn 戴帽子 诸客冠儒冠来者 (来的人戴着儒生的帽子)

朝 zhāo 早晨 朝服衣冠

cháo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见 皆朝于齐(市朝:公共场所)

孰 疑问代词,用作比较,哪一个,哪一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仔细,周详 孰视之

之 的 齐国之美丽者也 臣之妻私臣

代词,指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徐公 孰视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暮寝而思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燕、赵、韩、魏闻之

美 漂亮,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赞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

于 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齐

比 皆以美于徐公

间 jiān 夹缝、间隙、空隙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御:赶车的人)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时时而间进

以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用 以钳搏之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疑问代词提前

例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代词“孰”提前

正常语序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2)宾语前置

例句: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状语后置

例句:皆朝于齐。 介词结构“于齐”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译文:都到齐国来朝见。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结构“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的国家。

判断句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句:朝服衣冠 承前省略主语 译文:他穿戴好衣帽

(2)省略主语、宾语

例句: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宾语“客”

译文: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3)省略宾语部分

例句:自以为不如 省略宾语部分“徐公美”

译文: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2.内容理解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

《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指邹忌用自身的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理下,齐国很强盛)。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作者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也就是战国游士)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全书共33篇。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且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一般史书中的比重,使得它不像史书,反而接近诸子散文。

《战国策》作为史书,它的重点不在于历史事件,真实性大可怀疑。它的重点在于记载那些纵横家的活动及策谋。可信度较低,史学价值有限。所以,可以说《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

从写法上来看,《战国策》表现出由历史向文学的大幅度倾斜。入选中学教材的《触龙说赵大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核心是触龙说服赵大后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这一事件。后者的核心是邹忌说服齐威王纳谏这—事件。按照史书的写法,只要将两者的道理概括地说清楚就行了。而《战国策》则不惜笔墨,从很远处的闲话说起,说了将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闲话,然后才转到正题。这种以很大的篇幅写中心事件外围的陪衬,以较少的篇幅写中心事件的写法,如果以史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但这恰恰体现出《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又名《国策》、《短长》、《国事》、《事语》,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人物介绍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后与田忌不和,迫使奔楚。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拜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大的诸侯国,“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课文分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这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八尺有余,形貌昳丽”)的男子,再通过他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印证了他的美丽,而且三者的回答都说他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认真思考这件事,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偏爱自己,畏惧自己,或者有求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进言。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将治国安邦之道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折服。这一段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段,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进谏,以行赏激励全国上下的人进谏。本段虽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

第四段,写由于齐王纳谏,齐国出现了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局面。也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本段写到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时期燕、赵、韩、魏是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而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只提到了燕、赵、韩、魏,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使内政修明,就能“战胜于朝廷”。

上述四段在结构上可以分三部分:

(1)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2)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3.形式把握

A.文章的结构层次别致

文章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至此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层次的安排应适应文章主体的需要,层次数量适中。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到对称美,一般而言是排比、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

B.刻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

文章中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邹忌的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有才有谋的形象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首先,刻画人物具体形象。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其次,文章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第

一、二段,在妻、妾、客的赞美中,邹忌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将其和治国之道相比,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在朝廷上用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的语言,向齐王进谏。这是对邹忌的正面描写。第

三、四段,通过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在政治上取得的威望,对邹忌的形象进行了侧面描写。

4.语言揣摩

本篇语言简练生动,本文篇幅不长,语言简洁生动,包含的内容丰富。 语言的简洁:如齐王听了邹忌的进谏以后,只说了一个“善”字,但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又如,写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

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使用设喻讽谏的方法。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人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推荐第6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姓名:付海燕

学号:20081010006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 教学目标 :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二 教学重点 :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三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同学们先用五分钟时间读一下课文看完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先让两三位同学们自己说一下对这个标题的理解与认识?

明确: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简单翻译,对整篇文章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与认识,老师带领学生翻译前一段,后面的可有老师引导学生来完成。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阅读,正音正字,翻译,相信大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了。课后同学们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同时找出文中的之类活用都有哪些?有哪些多音字?熟读课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下课!

第 二 课 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这篇文章有了大概的理解,那还记得上节课老师留的作业吗?(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让同学来分析这些重点句。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叫同学起来回答下面重点句中重点的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及多一字:来检查同学们对词类活用及多音字的完成情况,老师加以明确。

1.词类活用明确:(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2.一词多义明确: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朝拜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三)古今异义 (在同学了解多音字与此类活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古今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句式 (这里作为重点来讲解)先找同学来翻译这个句子,然后老师在讲解。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二 引导思考:

问题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问题2: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明确:板书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问题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问题4: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就算学完了,对于古今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句式等文言常识有一定的掌握,相信大家学了这篇文章对讽谏有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写一篇讽谏的小文章,讽谏同学好好学习,不要迷恋游戏!两星期后交。今天就到这儿,下课! 四 附板书设计 :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推荐第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想内容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及固定句式的用法

3、情感目标:通过邹忌讽谏齐威王,了解讽喻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等固定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及邹忌的讽谏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战国策》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邹忌由私事引申至国事对齐威王进行讽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各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板书设计】: 邹忌 问 比美

妻 妾 客 答 美于徐公

妻——私

思 妾——畏

客——求

妻——宫妇左右

比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纳谏 赏 进谏

皆朝于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的良药能够使人恢复健康,逆耳的忠言能够帮助人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常用来形容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一位敢于进谏忠言的大臣,还有一位能够接受意见与批评的君王。他们之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

二、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 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仪或辞说。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激烈。 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 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 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 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邹忌,齐国人,善鼓琴,后封成侯。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齐王,指齐威王,姓田,名婴齐,又作因齐。在位期间,改革政治,使齐国国力逐渐增强。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揭示了邹忌讽谏齐王和齐王纳谏。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结合文下注释默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纠正读音错误。

第一自然段

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问:这一自然段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 问:通过这三问三答邹忌思考到什么?

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析第一自然段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长,指身高

朝服衣冠

朝 早晨

服,穿戴 名词动用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固定句式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孰”作宾语,孰,哪一个,谁

翻译为:

问:怎么翻译这两句话?

答: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工比哪个更美?”

君美甚

甚,副词,很,非常。表示程度很深。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即“······ ,······ 也”式。这种判断句中“也”同样不译,只是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又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问: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请大家共同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剩下的内容。

其中“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和上文中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都是宾语前置的句式,意思都是:我和徐公谁美?

忌不自信 这里的“自信”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自”的意思是自己

“信”的意思是相信 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的句式 正常的顺序是“忌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明日 指“第二天” 这里的“孰”不是代词哪一个,而是作为通假字运用,孰,通“熟”仔细。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弗,否定词 “不”的意思

如《曹刿论战》中:“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同文中的“弗”都表示为“不”的意思。

暮寝而思之

暮,晚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里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这里也就是指我的妻子认为我是美的。

问:找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答: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心里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第二、

三、四自然段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以及不懂的内容,并且能够翻译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自然段

问:邹忌思考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又做了什么呢?

答:邹忌讽谏齐威王

问:第二人自然段中出现了哪些实词虚词句式,我们从头开始找起,共同来分析。 答:朝 诚 莫 皆以美于徐公

很好找的很准确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析一下

这里的“朝”不同于上文中“朝服衣冠”中的动词“朝”。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是名词指朝廷。

问:“皆以美于徐公”这是什么句式? 答:介词短语后置

问:依据是什么? 答: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于”是介词短语后置的标志 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接下来的一句话要注意,“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不是一个词 地,指土地 方,指面积 所以在阅读时要注意断句。

接下来一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的“畏”的意思是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人 莫是不定指代词 与莫相对的是“或”或是表肯定意思的代词 译为有的人 例《寡人之于国也》中:“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问:找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答: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问:通过邹忌的思考与讽谏又出现了什么状况呢?

答:齐威王开始纳谏,国家变得强盛。

我们来共同看

三、四自然段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有哪些。

我们从第一句开始分析 王曰:“善。”善,是“好”的意思。 问:“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这句话存在什么语法现象? 答:“面”名词作状语。

这里的“面”原本的词性是名词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确实十分普遍的现象。文中的名词“面”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刺”作状语,“面”翻译为:当面。

问:“能谤讥于市朝,问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句话存在的语法现象? 答:能谤讥于市朝是介词短语后置

闻,使动用法

这句话同上文中的“皆以美于徐公”是同一句式,“于”加名词短语后置 “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听到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他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字。

问:所以文中这句话的翻译是?

答:翻译为: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这里有一个成语是门庭若市,可以用来形容人多,和它相对的一个成语是门可罗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同学们注意“时时而间进”的“间”字的解释, 间或,断断续续的。期年,指满一年。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虽”:即使,表假设。“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问:最后一自然段中存在的语法现象是?

答: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都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同前文中“能谤讥于市朝”、“皆以美于徐公”都是介词短语后置的语法现象。 问:翻译这两个自然段。

答: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 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小结:邹忌通过叙述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从而使齐威王广言纳谏,国家变得更加强盛。

作业:背诵全文,复习文章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做课后练习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4、知识目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文中字词句式的巩固复习

5、能力目标:总结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和固定句式

6、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邹忌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设喻和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讽谏的依据——比美反思 三问 三思 三答

讽谏的内容——巧谏齐王:私事比国事 下令

讽谏的结果——纳谏强国

类比推理:两个同类事物(某种相同属性)——其他属性、道理

邹忌 齐威王

妻 私 宫妇

妾 畏 大臣

客 求 国境

受蔽 受蔽

【教学过程】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而帮助背诵全文。

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答: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同时认识到君王受到蒙蔽,于是 进谏齐威王,齐威王纳谏,于是国家变得强大。

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分开来看就是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进谏的缘由:邹忌与徐公比美,三问三答。

第二自然段讲进谏的过程:以私事比国事。

三、四自然段讲进谏的结果:齐威王纳谏国家变强。

通过对各段内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更好的记忆。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分析邹忌的人物形象:

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文中的语句反映邹忌的形象)。

齐威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 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一词多义

课后练习题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见 朝 2.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3.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晨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 疑问代词

孰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通“熟”仔细

3.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疑问代词 是,指示代词,这

1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确实

3.今诚义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 表假设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的人 形容词用作动词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美好 善 3.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4.王曰:“善” 好

1.奉命于危难之间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的

间 3.食肉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 参杂

归纳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虚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 疑问代词 谁,哪一个

吾妻之美我者 之 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疑问代词 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人

实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指身高

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朝服衣冠 朝,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朝廷

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宾语前置)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短语后置)

写作特色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体现在它主要运用了类比推理和设喻的写作手法,这也是邹忌的讽谏技术和讽谏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学习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我们先要明确类比推理的含义是什么。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某种属性的相同,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是相同的道理。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我们再次明确一下类比推理的概念,类比推理的主体是两个同类事物,这两个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依据这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某种属性的相同,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或者是相同的道理。

师:明确了类比推理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这篇文章怎样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手法,首先我们来看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思考到了什么?

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师:正是由此使邹忌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邹忌是怎样来讽谏齐威王的? 答:通过邹忌的私事引出国家存在的状况。 师:那么国家存在着什么样的状况呢? 答: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师:那么邹忌讽谏的结果又是如何? 答:齐威王纳谏,国家变得强盛。 师:概括的很好。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先以妻、妾和客三种人的不切实际的相同的回答,推出了他们说假话的原因: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接着将生活中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的家庭及人际关系与 “宫妇”“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的君臣的关系一一对应并比较,水到渠成地推出君王受蒙蔽很深的事实,使齐威王心悦臣服地接受了批评,从而证明了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能兴邦强国的重要性。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和邹忌讽谏齐威王两件事情所存在的共同属性体现出了类比推理手法的运用。

师:运用类比推理手法的同时要注意: 类比推理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用来进行类比的事物,一般是生活中比较小的事;类比推理的重点在说理的罗辑性和严密性。同学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会让你们的作文更精彩,使你们要说明的观点也会更有说服力。

板书:

类比推理:两个同类事物(某种相同属性)——其他属性、道理

邹忌 齐威王

妻 私 宫妇

妾 畏 大臣

客 求 国境

受蔽 受蔽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喻有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这里甲、乙两事物可是同类也可不同类。

文中邹忌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喻国事,揭示了君王受到蒙蔽。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还体现在: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这篇文章理解。 作业:复习文章重点句词、句式,背诵全文 。

推荐第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

1 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2 《邹忌讽齐王纳谏》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 。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③期年之后,„„( )

④王曰:“善。”乃下令( )

4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推荐第9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â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â)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推荐第10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第11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皆朝于齐(

)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邹忌(

)间(

)进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3分)

皆以美于徐公(

形貌昳丽 (

) 邹忌修八尺有余(

齐王纳谏

) 朝服衣冠 (

)(

) 孰视之

何能及君 (

私我 (

)客之美我者(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期年之后 (

闻寡人之耳者

王之蔽甚矣(

皆朝于齐(

)旦日

与徐公孰美(

窥镜

时时而间进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

)(

三、通假字

1、孰视之

四、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5)闻寡人之耳者

(6)吾妻之美我者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

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

今义: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

今义: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

今义:

(6)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

今义:

(7)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今义:

3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⑤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5.掌握一词多义

上① 受上赏(

下① 乃下令(

②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

② 受下赏(

) 若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 朝① 朝服衣冠(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 门庭若市(

② 能谤讥于市朝(

)③ 皆朝于齐(

之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 (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

② 孰视之 (

② 皆以美于徐公(

③ 暮寝而思之(

)③ 能谤讥于市朝(

④ 吾妻之美我者 (

④ 皆朝于齐(

) 孰① 孰视之(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

) 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 善:①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间 ①奉命于危险之间(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④王曰:“善。”(

④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五、古文默写

①、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

②、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

③、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

④、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

⑤、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

六、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或《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七、朗读节奏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八、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九、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十、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3分)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分)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6、“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写出其反义词

7、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十一、中考直通车.

(一)( 2008年湖南省娄底市)(原文省略)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

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分)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2分)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

(二)(2008年襄樊市)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2-16题。(原文省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巩固练习(答案)

一、略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

齐王纳谏

(采纳接受

朝服衣冠 ( 早晨

)( 穿戴

) 孰视之

( 同熟仔细

) 何能及君 ( 比得上

私我 ( 偏爱,动词

客之美我者(

以… 为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

期年之后 ( 一周年一整月

闻寡人之耳者

使… 听到 ) 王之蔽甚矣( 受 蒙蔽

皆朝于齐(朝见

) 旦日

(第二天

与徐公孰美(谁

窥镜

( 照

时时而间进

(不时,有时候

)( 间或偶而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 指责别人的过错 )(讽刺

三、通假字

1、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2、古今异义词

(1)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谤讥:古义:(指责,劝谏) 今义:(诽谤,讥讽)

(5)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6)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7)讽:古义:讽,委婉劝说 今义:讽刺

3 ①A

②C

③ B

④B

⑤ E

⑥ C

⑦F

⑧ D

4.①……的人

②……的原因

③人的

④ ……的话、的事情

⑤……的原因

⑤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⑦ 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⑧的禾苗 5.掌握一词多义

上① 受上赏( 上等

下① 乃下令( 下达

②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 呈上

② 受下赏(

下等

) 若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如

) 朝① 朝服衣冠( 早晨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② 门庭若市(好像)

② 能谤讥于市朝( 公共场合 )③ 皆朝于齐(朝见 )

之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 ( 的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对

② 孰视之 (他,代指徐公

② 皆以美于徐公( 比

③ 暮寝而思之( 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 )③ 能谤讥于市朝(在

④ 吾妻之美我者 (用于主谓之间

④ 皆朝于齐(到

) 孰① 孰视之(同“熟”,仔细 )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②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私下

)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方圆,纵横) 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才,刚) 善:①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中间)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④王曰:“善。”(好,高明)

④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五、古文默写

①、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③、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④、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

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六、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是西汉末年 刘向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 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七、朗读节奏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7.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8.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漂亮

九、课文内容理解

1、*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十、开放性试题

1、*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6、“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写出其反义词 *门可罗雀

7、略

十一、中考直通车.

(一)1.C(2分,蔽:受蒙蔽的意思)2.

B(2分,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3.D(2分,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译文: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2分)

(2)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5.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分)。

(二)1⑴ 穿戴

偏爱

2( B)

3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切身经历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齐王纳谏

及其结果。

5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147 | 评论(1)

第12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知识点:

出处:《战国策〃齐策》; 体例:国别体;全书共12策; 又名《国策》、《事语》、《短书》、《长书》、《修书》等;

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作者:西汉;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

本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 ※※※【补充史书体例】: 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左转》、《资治通鉴》 纪传体:《史记》及后来的二十四史。

二、实词积累

(1)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纳:接受。(3)修:长,这里指身高。(4)昳丽:光艳美丽。(5)服:穿戴。(6)窥:照。 (7)孰:谁,哪个。 (8)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9)私:偏爱。(10)孰:谁。 (11)美(我者):以……为美,称赞,赞美。(12)寝:睡觉。(13)地方:土地方圆。(14)蔽:受蒙蔽。(15)(面)刺:(当面)职责。谤,公开职责别人的过错。(16)谤讥:指责,劝谏。在这里指议论。(16)闻:使……听到。 (17)间:间(jiàn)或。偶然。 (18)期(jī)年:满一年。 (19)虽:即使。(20)朝:朝见。

三、相关成语:门庭若市。含义是:门前和庭内像市集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很多,场面很热闹,反义词是:门可罗雀

四、原文填空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正面描写邹忌头脑清醒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写出妻,妾,客赞美邹忌原因和目的的语句:

邹忌经过思索,找出不同原因的句子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办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写出最能表现齐王纳谏诚意的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写出邹忌讽谏,齐王纳谏的成效的语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9、写出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照应的句子: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不有求于王。

五、问答题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提问。

3、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4、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他同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5、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

显差异。有什么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6、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

7、邹忌给齐王讲比美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齐王认识到全国人都在偏私齐王,惧怕齐王,有求于齐王,进而指出齐王受到的蒙蔽更严重,达到间接劝谏齐王的目的。

8、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9、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以为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11、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12、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处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3、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用具体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14、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邹忌的缺点错误。

1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功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武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殁;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

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16、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因齐王比较开明,有雄心大志,想把齐国治理好,成为强国。

二:因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深深打动了齐王。

17、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邹忌把妻、妾与客比齐王的妃嫔、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我‛比徐公美的蒙蔽比齐王受妃嫔、群臣和其他诸侯国的蒙蔽,使齐王深受打动。

18、请你结合课文谈谈邹忌和齐王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道理?(简析人物性格特点。

齐王比较开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邹忌能从生活小事中领司事理,并能用委婉的言辞说清。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能及时改正。

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真知灼见、精明能干、深谋远虑、治国之才。 齐威王: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大胆进行政治改革的有魄力的君王。

19、学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0、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生活中,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获建议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1、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类比推理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22、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短小精悍,活泼多趣,以生活趣事设喻论证,以闺房琐事比及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由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

23、请就文章第三段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内容:主要写齐王纳谏及广开言路的效果。

写法:以叙述为主,简略对比,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再到‚期年之后‛效果显著。

第1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1、文学常识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它是西汉末年-------------编撰的一部--------------------体史书。“讽”是--------------------------的意思。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

(3)朝服衣冠 ()(4)孰视之()

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异,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

4、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ɡuà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1、解释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悲鸣不已()(2)若相语状()

2、喜鹊在“孵卵将雏”时不是高兴,却“悲鸣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而对喜鹊的悲鸣,其他喜鹊是怎么做的?

3、读了这个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写一段话,说说你的看法。

(三)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 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 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译文:

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

1、解释句中划线词。

(1)每岁季春 ()(2) 争来赴之()

2、用原文语句填空。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文中同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是-。

3、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能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â)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1、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名,字,时期著名的诗人。

(2)找出这两段文字中的成语。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里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4、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到底美在哪里呢?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五)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2),窃(3)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4)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5)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6)不听其所为?”冕因去(7),依僧寺以居。夜潜(8),坐佛膝上,执策(9)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0)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1);冕小儿,恬(12)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13)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宋学士文集》)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窃入学舍()(2)琅琅达旦()

2、请概括说明文中“儿痴”的表现。

3、王冕的行为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的国的王)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以大易小()(2)岂直五百里哉()

2、从文中可看出秦王是什么居心?

3、唐雎是怎样的人?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战国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1、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为。文章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性散文。

(2)“四书”除了《孟子》外,还包括,,。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发于畎亩()(2)劳其筋骨()

(3)空乏其身()(4)行拂乱其所为()

3、选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4、选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早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的?

第14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西汉末年刘向编纂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反应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面貌。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修:长,这里指身高。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孰:仔细。通“熟”与:和„„比。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寝:躺着。美我:认为我美,以我为美,美,意动用法,认为„„美。私:动词,偏爱。

邹忌身高八尺多(184cm左右),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更俊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俊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俊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睡觉时想起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事想要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诚:确实。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以为,认为。 地:土地,疆域。方:方圆。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侍从。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蔽: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纵横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侍卫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1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时时间进:有时候偶然进谏。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断断续续地。期(jī)年:满一年,一周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修明内政,不必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国家。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

及:比得上通假字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有:通“又”。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人,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缺点,并使我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叫做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皆以美于徐公(美丽)

7、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2.窥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

3.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4.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5.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

6.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今:自私)

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3]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8.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9.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10.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2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3,省略句

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4] 一字多义 a 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2.问之(代词,他)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5.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8.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9.臣之妻私臣(的)10.王之蔽甚矣(不翻译)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2.数月之后(不译)13.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b 朝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3.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4.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c 孰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d 于

1.欲有求于我也(对)2.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3.能谤讥于市朝(在)4.皆以美于徐公(比) e 美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认为„美)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目的是让齐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但是文章却以很大的篇幅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邹忌用自己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看来似与主题游离,实则邹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来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类比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这种写法委婉动听,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

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3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写作特点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4

第1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表演课本剧头脑风暴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1、结合课本注解试翻译全文,并标出疑难字、词、句;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 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谓宾/主(兼语)谓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 ..bàng jī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第1自然段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朝]服衣冠

朝:(zhāo,名词作状语,早晨)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用于选择问句中,“与„„相比,谁更„„”;孰:疑问代词,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美丽:古代可用于男子

(5)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明天)

(8)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

(9)(忌)[暮]寝而思之(省略句)暮:名词作状语;而:表修饰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11)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向

第2自然段

(1)入朝见威王朝:cháo,朝廷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3)皆以美于徐公(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以:以为、认为于: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被动用法)

第3、4自然段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2)能谤讥于市朝于:介词,在

“谤讥”,古义:批评议论缺点(不含贬义);今义:诽谤与讥讽(含贬义)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

“时时”,古义:隔一段时间,不时今义:经常、常常,表频率

(5)期年之后期(jī)年:满一年

(6)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即使

(7)皆朝于齐(介宾后置句)朝:cháo,朝见于:介词,到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此所谓:固定句式,表判断于:介词,引出处所,在

六、课堂小结

1、解题“讽”“纳”“谏”(兼语短语)

2、《战国策》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纵横捭阖

3、朗读欣赏

1、认准字音、字形: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4、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七、布置作业

1、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一)检查学生笔记整理情况

(二)归纳复习重点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zhāo,早晨)

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

皆朝于齐(cháo,朝见)

(2)于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引出处所,在)

(3)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4、文言句式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①“此所谓”固定句式,判断句②介宾后置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受蒙蔽”

(3)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图示

1、邹忌比美(三问三答) (三思)受蔽: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2(三比)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3(三令三赏)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堂小结

1、归纳复习

5、文章思路

2、朗读欣赏与思考第一段:邹忌比美

3、课本剧表演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段:邹忌讽谏

4、讽谏艺术: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第三段:威王除弊

第四段:除弊结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2、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第16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7-04-07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yi )丽 朝(zhao) 服衣冠(guan) 窥(kui)镜 期(ji)年 朝( chao)于齐 间(jian )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妻→私我三思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小--------------------------大

家事--------------------国事

三变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 邹忌 邹妻 邹妾 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忌:哦,知道了。邹忌(在镜前转了一圈):爱妻,你看一看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帅呢?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忌(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作沉思状):爱姬,你来得正好!快,看一看老夫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 (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邹忌(右手理着髯须,赞许地笑着):好好!贤侄应该恪尽职守,为大王效力!——许大人与徐公是老交情,你看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 (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 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 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屁!„„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 (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 邹忌 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 (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鞠躬):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齐威王(喜笑颜开):众爱卿平身!退朝! (众人下场)

第1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比干因进谏纣王而被剖心致死动画。引入:你们听说过有人被挖了心后还复活了的吗?动画中的这个人在神话传说中就活了过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因为直谏纣王而被剖心的比干。你们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好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同比干进谏方式不一样的邹忌是如何进谏的。板书课题。

历史上的谏臣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

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解题

1 解题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兼语句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战国策》

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其体列为国别体,

由汉代刘向编订的。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答: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5、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 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7、“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9、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10、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

1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五.研习此文:

(一)邹忌的“思”

1.邹忌这个人聪明吗?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思。) 2.因何而思?(因他对他的妻、妾和客人都说他美他感到怀疑。) 3.找三: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 提示1、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

2、他们的答案一致吗?

3、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

4、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

5、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

6、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比较“三问”、“三答”有何不同?(对象不同;身份不同;语气不同。不著一字,尽显风流。)

(4)既然他的妻、妾、客都说他美,他因何又“暮寝而思之”?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说明他是个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睿智的人。)

(5)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6)他思量结果是什么?(,有他的“思”才有他入朝向齐威王进谏)他是如何进谏的?(以喻说理) 分析“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客求我→四境莫不有求于王

3 三问、三答邹忌进谏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小家事三思三比齐王纳谏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三赏四境之内→求王大三变国事战胜于朝廷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妻妾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客“徐公不若君之美。”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畏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二)齐威王的“善”

1.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齐威王这个人物的特点?

(善,一个“善”把齐威王的“从善如流”的高大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读时要读出心悦诚服的语气。)

2、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能上书谏寡人者

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

下赏

3、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门庭若市

数月

间进

期年

无可进 效果: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三)“思”与“善”

邹忌的“思”是家事,齐王的“善”是国事,家事与国事的巧妙结合依赖于邹忌的“讽”。

教师小结:由邹忌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到齐威王的三赏、三变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这种结构即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结构上倍受称赞的“三叠法”。这种结构有前后呼应,上下关照的形式特点。

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邹忌齐王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臣客→有求→四境之内受蔽受蔽(甚矣)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某种属性的相同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4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宫妇左右莫臣之妻不私王私臣臣之妾朝廷之臣莫畏臣不畏王臣之客欲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臣有求于王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邹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齐威王?(设喻说理,类比推理。)

2、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3、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以大比小,以家比国,喻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

4、邹忌进谏的方式与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婉言进谏;口头进谏,以理服人; 诸葛亮:直接提出建议,直言进谏;书面进谏,以情感人。

5、总结人物形象:

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思考、善于辞令、勇于进谏、善于纳谏,有自知之明, 说话讲究技巧、头脑冷静、实事求是、目光敏锐、善于观察分析事理、从谏如流的忠臣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智慧的、有气度、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6、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答:A邹忌:(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7、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一效果的?

(齐威王欣然接受他的意见。因邹忌能由小到大,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态度诚恳。)

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9、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10、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 答:讨论指导:

1、邹忌在妻妾客赞他后飘飘然了吗?

2、邹忌有没有实际观察?

3、邹忌没怪妻妾客先前的赞“美”,而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去分析赞他的原因。

4、进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谁?

5、说服齐王时若方法不对会有何后果?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A、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B、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指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采纳, 提高建议效果。

D、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11、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即使是同一鸡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 六.再读此文,要求: 1.读出情感。

2.展示此文的背诵思路: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讽)→善→三赏→三变试背此文。

七、写作特点:

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1)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2)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哲理美: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整齐美:

八.课堂小结:

1、邹忌的“思”不仅让他避免了比干的下场,也让他取得了良好的进谏效果。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评价自己,亦能积极接受他人的意见。关于此点我们下一节课将作重点研读。

2、出自本文的一个 成语是:门庭若市

请写出它的反义成语:门可罗雀

九、作业

1、简介《战国策》

2、邹忌是怎样让齐王纳谏的?

十、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7

第1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词汇积累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四、布置作业: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课堂小结: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主办人:宋艳

第19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yin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zhāoguānkuījcháo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②谓……曰:③利:

④力田:⑤泽: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第20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习,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 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 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 问客,“我与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2、提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琐事,在对这件家庭琐事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在朝廷上,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 (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 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1、讨论:从“三问”到“三思”再到“三比”,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邹忌,请同学们讨论,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邹忌的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我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习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习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 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

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