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18:11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开学工作 2 1.屈辱的历史 3 2.不屈不挠的抗争 4 机动

5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 4.永久的缅怀 7 5.人类文明的摇篮 8 6.丰富的思想宝库 9 7.永恒的文化遗产 10 8.大自然的坏脾气 11 9.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2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3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4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5 13.科学家的启示

16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17 机动

18 复习迎接考试

推荐第2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高良中心完小2016至2017学年上学期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学的班级中,105班54人、106班51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三、教材的内容和基本特色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品德、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四个单元具体涉及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美丽的地球,二是文明的足迹,三是牵手地球村,四是爱护地球家园。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由于六年级教材内容涉及的面广,教材采用了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知识进行了高度综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如第一单元以文明为主线,将科学、不迷信、社会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等内容统整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人们在享受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文明的关注及文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连。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综合,教材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学习。在呈现方式上突出了高年级教材编写的特点,除了教材的文字量相对增大外,采用了图片、小资料、图表、信息点击、新闻报道、情景卷入、事例对比、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和图表的分析、比较和研究,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进行探究学习、获得对问题的综合认知和感受。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史地内容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为四分之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习与初中的历史、地理学习的价值观不同之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内容是以“散点”式的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初中历史课程要求的是: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地理课要求的是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品德与社会课程史地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不是系统地、详细地讲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史地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在史地内容编写时,重视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之间的关系;历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沉淀、浮现;儿童在生活中能发现、理解和感受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引导儿童走进历史中,去感悟,去认识,去理解。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懂得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联系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如第二单元,教材通过新旧中国的纵向事实比较,如两次洛杉矶奥运会;两个世纪开端的不同性质的两个事件;中国在世界上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祖国的发展。如第三单元教材通过新旧中国的纵向事实比较,引导学生从餐桌上的变化,即农产品的变化,以及日常工业用品从无到有的变化,体会祖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和思考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地、联系地看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第四单元,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周边国家人们的生活习俗与该国地域环境、气候特点、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地看问题的方法。

四、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2016-9-10

推荐第3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护国中心小学

2013-2014年

唐丽萍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六有学生32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安排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2社会文明大家谈

3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4学会拒绝

5不能忘记的屈辱

6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7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8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9日益富强的祖国 10告别贫困奔小康 11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 12到周边去看看 13环球旅行去 14文化采风

推荐第4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1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 “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

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 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周次教学内容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9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2社会文明大家谈10日益富强的祖国

3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11告别贫困奔小康

4学会拒绝12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5不能忘记的屈辱13到周边去看看

6国庆长假14环球旅行去

7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5文化采风

8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推荐第5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打渔小学

姜丽萍

20

13、

8、27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酗酒、抽烟、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本册教材中,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酗酒、抽烟、吸毒沉溺网络世界和邪教等危害以及一些相关的法律常识,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运用法律保护字,初步养成手法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伴随着历史共同发展的,是丰富深厚的民俗、民俗文化。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各地,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珍视祖国的历史的文化传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一些社会事物和现象。针对当今部分少年儿童劳动观念相对比较淡薄,手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思想上存在轻视劳动,尤其是轻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生活上不爱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教材第三单元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多种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在学生生活中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养成热爱劳动者、珍惜劳动超过的好品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家乡成为少年儿童关注的生活领域。根据这一阶段少年儿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点,通过不同活动板块,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教材结构、内容等) 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第二单元

民风、民俗知多少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第四单元

农村和城市的明天

三、教学目标

(一)

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

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保护自己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思。

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结和行为,抑制各种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分析社会丑恶现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知识:知道抽烟、酗酒、吸毒、迷恋网络和邪教组织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了解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 第二单元 民风、民俗知多少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珍视家乡的民风、民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积极保护祖国的灿烂文化,具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能从多元化的民风、民俗文化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能正确认识民风、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各种民风、民俗现象,能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了解民风、民俗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知道民风、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消极、不健康因素的危害性。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劳动,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钦佩劳动致富的人,鄙视不劳而获的行为,愿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活简朴,珍惜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本领,愿意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劳动者。

能力:在生活中,能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各项公益劳动,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习有动力,不懒惰,不怕苦。生活简朴,不挑吃穿,学会合理用钱,不攀比,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

知识:知道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劳动者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是最可爱的人,知道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劳动者受到人民的尊重,懂得劳动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我们吃、穿、用的物品来之不易,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者。 第四单元 农村和城市的明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以及人民生活水来不断提高的喜悦,热爱家乡,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技能:学习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知识:了解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党和政府对西部教育问题、“三农”问题的关注。知识创建绿色生态城市势在必行以及我国绿色城市发展规划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知道近1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和教材个单元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推荐第6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两个班共有75名学生, 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 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从小学创造,本单元通过让学生查找、搜索、归纳、整理发明创造资料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认识人类发明创造的过程和意义,了解发明创造的常用技法,使学生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从田野到车间,本单元根据儿童的心理,通过富有童趣的故事和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工农业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和快乐,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学技术运用到工农业当中去,将造福全人类。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信息时代,本单元力求从现实生活中截取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信息时代,激发学生对信息时代的主动体验,主动去探索,发现并且感受时代的巨大魅力。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人类文明的足迹,本单元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意义,激发对发明家、科学家的热爱和崇敬,树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努力的远大理想。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去环球旅行,本单元以旅游日记为线索,贯穿第

二、

三、四个主题,以美洲、非洲、欧洲的民俗风情,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成为本单元的重点。

三、教学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 讨论、体验,进行学习。

2、以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知合作的意义。

3、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与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切身事例,分析对错与否并明白理由来体验课本中的话题,加深印象。

5、教学时注意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学会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6、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让教学更贴近学会的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性。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从问题开始 第二周 创造的快乐 第三周 让田野告诉你 第四周 走进车间 第五周 插上科技的翅膀 第六周 坐在家里看世界 第七周 沟通无极限 第八周 我的信息生活 第九周 灿烂的古代文明 第十周 伟大的科学成就 第十一周 绚丽的文学艺术 第十二周 文明遗产知多少 第十三周 地球有多大 第十四周 飞越太平洋 第十五周 个和非洲朋友共舞 第十六周 迷人的欧洲风情 第十七周 世界真奇妙 第十八周 总复习第十

九、二十周 加强复习

推荐第7篇:《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三个周次

第二单元

四个周次 第三单元

四个周次

第四单元

三个周次 机动复习

四个周次

2012-2013学年上学期

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

教 学 计 划

永平小学 杨再朝

2012年9月5

推荐第8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5课时

推荐第9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共53人,男生30人,女生23人,他们大都是从本校五年级升入,外转入1人。虽然在我校已学习了2年,但是学生的品德表现参差不齐。

学生通过6年的品德学习,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现在已进入小学阶段最后一年,学生的思品课学习即将结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四、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五、课时安排

一、我们健康成长

1、品格的试金石 2课时

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3课时

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3课时

二、为了建设新中国

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2课时

2、劳动者的来源 2课时

三、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 3课时

2、国家的主人 2课时

3、在世界舞台上 3课时

推荐第10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 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第11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六、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第12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单元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尽量将教学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第13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导语: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第13周至第18周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

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 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第14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一)从教材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着重提升本书在养成学生良好品德方面的价值。

(二)直面学生生活中的难题,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三)着力展现协作、创新各敬业的社会图景,强化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

(四)力争实现历史、地理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凸现史地等知识的德育价值。

(五)突出呈现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式,为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教学提供范例。

(六)全套书的每一个单元都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自由抒发感受各思想的“心灵彩虹”专栏。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第15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王店乡一小:黄池贵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

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

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课时进度安排

(一)、我们健康成长(1—6周)

1、品格的试金石 2课时

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3课时

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3课时

(二)、为了建设新中国(7—11周)

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2课时

2、劳动者的来源 2课时

(三)、腾飞的中国(12—18周)

1、春天的故事 3课时

2、国家的主人 2课时

3、在世界舞台上 3课时

(四)、复习、期末质量检测(19—22周)

第16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至上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上)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2)班有学生38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1

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第17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2、民风民俗知多少?

3、劳动最光荣。

4、农村和城市的明天。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

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18篇:浙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酗酒、抽烟、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和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着少年儿童的心灵。为此,在本册教材中,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酗酒、抽烟、吸毒沉溺网络世界和邪教等危害以及一些相关的法律常识,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运用法律保护字,初步养成手法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伴随着历史共同发展的,是丰富深厚的民俗、民俗文化。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各地,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珍视祖国的历史的文化传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一些社会事物和现象。 针对当今部分少年儿童劳动观念相对比较淡薄,手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思想上存在轻视劳动,尤其是轻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生活上不爱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教材第三单元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多种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在学生生活中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养成热爱劳动者、珍惜劳动超过的好品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家乡成为少年儿童关注的生活领域。根据这一阶段少年儿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点,通过不同活动板块,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教材结构、内容等) 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第二单元

民风、民俗知多少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第四单元

农村和城市的明天

三、教学目标

(一)

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

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 保护自己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思。

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结和行为,抑制各种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分析社会丑恶现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 知识:知道抽烟、酗酒、吸毒、迷恋网络和邪教组织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了解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

第二单元 民风、民俗知多少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珍视家乡的民风、民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积极保护祖国的灿烂文化,具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能从多元化的民风、民俗文化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能正确认识民风、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各种民风、民俗现象,能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了解民风、民俗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知道民风、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消极、不健康因素的危害性。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劳动,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钦佩劳动致富的人,鄙视不劳而获的行为,愿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活简朴,珍惜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本领,愿意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劳动者。

能力:在生活中,能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各项公益劳动,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习有动力,不懒惰,不怕苦。生活简朴,不挑吃穿,学会合理用钱,不攀比,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

知识:知道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劳动者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是最可爱的人,知道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劳动者受到人民的尊重,懂得劳动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我们吃、穿、用的物品来之不易,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者。 第四单元 农村和城市的明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以及人民生活水来不断提高的喜悦,热爱家乡,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技能:学习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知识:了解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党和政府对西部教育问题、“三农”问题的关注。知识创建绿色生态城市势在必行以及我国绿色城市发展规划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知道近1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和教材个单元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第19篇: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四个单元具体涉及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如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人类需要、社会文明;二是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三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四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及文化。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由于六年级教材内容涉及的面广,教材采用了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知识进行了高度综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如第一单元以文明为主线,将科学、不迷信、社会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等内容统整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史地内容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为四分之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习与初中的历史、地理学习的价值观不同之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内容是以“散点”式的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六上教材在史地内容编写时,重视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之间的关系;历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沉淀、浮现;儿童在生活中能发现、理解和感受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引导儿童走进历史中,去感悟,去认识,去理解。比如,关于“破碎的山河”这一话题。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懂得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联系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如第二单元,教材通过新旧中国的纵向事实比较,如两次洛杉矶奥运会;两个世纪开端的不同性质的两个事件;中国在世界上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祖国的发展。如第三单元教材通过新旧中国的纵向事实比较,引导学生从餐桌上的变化,即农产品的变化,以及日常工业用品从无到有的变化,体会祖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和思考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地、联系地看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第四单元,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周边国家人们的生活习俗与该国地域环境、气候特点、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地看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要求: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生活;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自觉抵制黄赌毒和不良的生活嗜好。

(二)、1.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敬佩、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三)、1.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所带来的。

2.让学生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无比骄傲,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1.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为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基础,以尊重和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2.让学生认识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的进程,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针对措施:

1、认真分析教材,归纳知识点。

2、结合教材进行思想教育

3、抓好背诵及检测工作。

第20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2、民风民俗知多少?

3、劳动最光荣。

4、农村和城市的明天。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

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进度:

周次课文课时备注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

2、向“白色恶魔”说不2

3、向邪教宣战2

4、法律,生命的保护伞2

5、民风民俗大观园2

6、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2

7、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2 8期中检查,检查反馈2 9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2 10劳动需要知识2 11劳动成果要珍惜2 12我家住在新农村2 13发展中的城市2 14期末复习2 15期末检查2 16检查反馈2

| 信息中心维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大盘小学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