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42:46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特殊教育学校禁毒教学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禁毒教学计划

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不懈探索,不断努力,充分发挥学校禁毒重要阵地的作用,为学生、家庭、社会的禁毒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有关禁毒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毒品预防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毒品教育作为安全与稳定工作、学校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的宣传主题活动,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禁毒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禁毒意识和拒绝毒品自控能力为根本,营造一个文明、净化的教育环境。

二, 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面开展毒品宣传预防教育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毒品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到一旦沾上毒品就丧失前途,葬送健康,毁灭生命,祸及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目前毒品虽尚未在学校出现,但“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好。我校把禁毒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列为德育工作计划中重要的一项,将禁毒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学校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结合起来。

2、切实开展好“六个一”活动:

(1)、上好第一节禁毒教育课。

(2)、读一本禁毒书籍。认真组织学生看书学习禁毒知识,让学生切实掌握毒品知识和国家对禁毒的法律法规。

(3)、观看一部禁毒专题教育片。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观看“拒绝毒品、关爱未来”禁毒专题片,让师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禁毒的重要性和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4)、开辟一期内容丰富的禁毒黑板报。主要涉及毒品的知识及毒品的危害等内容,使学生受到教育。

(5)、举办一次“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知识竞赛。

(6)、每名学生在家里开展一次大手拉小手的禁毒的宣传活动。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拒毒意识

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同时学校持之以恒组织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我们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切实做好超前预防工作,让学生“识毒、明毒、拒毒”。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意识和抵制能力。保证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

4、将禁毒教育贯穿于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确保禁毒教育的连续性。 将毒品预防教育作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行为规范教育中加大禁毒教育的力度,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是非观念和审美情趣结合起来,同引导学生交友谨慎,不盲目猎奇,不涉足电脑网吧等未成年人禁入场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

推荐第2篇: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部教学计划

2016年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残疾学生将来的实际生活为中心,以他们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和就业需要为立足点,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教育。紧紧围绕“适应主流社会”、“回归主流社会”的理念,真正达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的。

二、总计划

以“让残疾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根本目标,推陈出新,选择适合社会需要、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具体内容 1.陶艺专业计划

(1)能掌握技术操作,会动手制作 (2)能在短时间内按要求制作出作品

(3)会创造,能积极动脑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

(4)提高培智学生学习陶艺专业的兴趣 2.美发专业计划

(1)掌握美发基本手法,能动手操作

(2)能熟练区分并运用美容美发器材,会安全使用 (3)确保学习美发专业学生每两个周末能够去三毛理发店实习

(4)把三毛理发店发展成为本校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并挂牌

3.足疗按摩专业计划

(1)能精确地找准穴位 (2)能熟练运用按摩手法及技巧

(3)能根据顾客的痛穴及按摩的手感,初步判断病因

(4)给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力争与潘存功按摩店签订人才培养就业协议 4.烹饪专业计划

(1)掌握基本的烹饪技法:炒、炖、烹、炸、蒸、煎、焖等 (2)掌握各种灶具的使用方法,能安全使用 (3)能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制作出美味的食物 (4)会做简单的面点、做精美的小炒 (5)让程度较好的培智学生学习烹饪专业 5.洗车专业计划

(1)能够掌握基本的洗车流程

(2)培智学生洗车的人数要在20人以上,能够独立完成洗车的学生人数在8人以上

(3)聘请专业洗车教师,联系校外实习培训基地

(4)把洗车专业发展成为本校的精品专业,2015年年底学习洗车专业的培智学生人数占培智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6.丝网花特色专业

(1)能够掌握丝网花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提高学生制作作品的速度 (3)增加教学难度和制作类型

(4)把丝网花专业课程打造成本校的特色课程

在今后的职业课程实施中,要严格监督和管理各个专业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外聘教师的聘任考察制度。

推荐第3篇:特殊教育学校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 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此教材是以《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施行)》为依据,参照普通学校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聋校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现行聋校数学教材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二、教材内容与课时分配

教材内容

1、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直线、线段和角

4、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5、总复习

三、教材重点

1、用一位数乘除

二、

三、四位数。

2、掌握乘的顺序和某位乘积满10如何进位的问题。

3、使学生理解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4、掌握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

四、教材难点

1、使学生理解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时分配 31课时 30课时 5课时 10课时 5课时

2、学会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会画角和直角。

五、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法则,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乘、除多位数。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相应的除法,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位都能被整除)。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计算两步式题。

3、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初步学会解答连续两位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4、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会画整厘米的线段;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 口算乘法

第二周 一位数乘

二、

三、四位数 第三周 一位数乘

二、

三、四位数 第四周 提问题、填条件

2 第五周 应用题

第六周 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第七周 口算除法

第八周 用一位数除

二、三位数商二位数 第九周 用一位数除商

三、四位数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应用题对比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除法的验算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直线和线段、角和直角 四则混合运算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与其反叙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总复习期末测试

推荐第4篇:特殊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教育概述

学前特殊教育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年龄段儿童提供的教育。这句话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属于特殊教育范畴;二是教育对象的年龄在0~

6、7岁间,即婴幼儿阶段。

本章将从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学前特殊教育的概念、意义以及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探讨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第一节学前特殊数育的产生与发展

特殊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特殊教育产生相对较晚,始于18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宗教团体为盲聋儿童开办的教育机构,直到20世纪中期才获得快速发展,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特殊教育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快速更新的背景下不断丰富并获得飞跃式发展。教育对象的年龄由最初的青少年阶段不断向两头拓展,向上拓展到高等教育,向下延伸到学前教育。由此,学前特殊教育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 (一)产生的背景

特殊教育的发展最初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的,我国自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开始,(中国第一所专门的残障人学校,北京)随后在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和湖北省等地相继开办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和盲哑学校等都主要是针对小学及以上年龄的儿童开办的。

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步认识到特殊儿童的教育重点放在青少年阶段已经错过了较好的矫正与治疗的生理时机,应该及早地发现特殊儿童在成为特殊儿童之前的特殊表现,并及早地给予预防、教育、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争取时间帮助特殊儿童克服或减轻残障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其中的一部分特殊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从而尽可能促进特殊儿童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因而提倡对特殊儿童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和训练,井尝试在特殊学校开设学前班,在普通幼儿园增设特殊班或创设融合班,这即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学前特殊教育。

同时,普通学前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大力发展,积极改进了托儿所教育,广泛进行家庭辅导,普遍开展早期测验、诊断及早期干预。这为一些普通幼儿园开设特殊班接收特殊幼儿,或者在普通班中容纳特殊幼儿以随园就读的方式实施学前特殊教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些办园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尝试与探索进一步使学前特殊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

(二)产生的原因

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主要源于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教育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原因,具体概述如下: 1.学前特殊儿童的成长需要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的本质原因

如果将所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平均水平视为正常水平(通俗地讲,即大众化水平),并以此为参照标准,则围绕着这个正常标准存在不同水平的儿童,一般而言,高于正常标准的称为超常儿童,低于这个标准的则视为低常儿童。所有不同于正常水平的儿童,都可称作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他们的身影。根据天赋人权的思想,作为自然人的学前特殊儿童天生就应具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因其身有残疾或障碍而剥夺其生存的权利;而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里,显然,作为社会成员的学前特殊儿童应该享有与普通儿童同等的发展权利,即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学前特殊儿童的自然成长及社会成长的需要,以及社会发现并积极满足这种需要,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的本质原因。

1 2.教育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的理论支撑

儿童的发展主要指的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两个方面。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生理解剖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一生中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从大脑发育来看,脑科学的研究表明,0~3岁期间,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发育到成人的75%,到5岁时能发育到成人的80~90%;在0~6岁的婴幼儿成长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候,对这些关键时候的把握可以事半功倍地促进婴幼儿的自然成长。例如,0~3岁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在这样的时期内儿童能较快地学习各种语言,并能快速培养起图文阅读能力,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获得同样的发展,可能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后的语言能力很难获得较大发展,除了社会环境的原因之外,就在于错过了成长为正常人的关键时期。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具有这样的共性特点,只是其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有所差异,如果尽早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帮助,就可以减少其残障的症状和减轻其残障的程度,促使其更趋向正常水平发展。

(狼孩的故事)狼孩。狼孩的故事,最有名的狼孩是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当时,那里的森林里经常有“神秘的生物”跟狼一起出现,当地居民也发现晚上三只大狼带着2只小狼,后面跟着2个用四肢爬的像人的怪物。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才发现是两个小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孤儿院。据辛格讲,因为是狼养大,所以狼孩的生活习性与狼一样;他们对在孤儿院的生活做了观察和研究,他们刚进院的时候用四肢爬行,慢走的时候用膝盖和手着地,快跑的时候用手掌和脚板着地;他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睡觉,晚上悄悄出来活动,他们怕火、光和水;不让人们替他们洗澡。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生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晚从午夜到早上三点,像狼似地引颈长嚎,不会讲话。他们缺乏情感,只知道饥时觅食,饱了休息。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不过他们很快学会了向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辛格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中的一个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她就死去了。在他死的时候,人们看到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另一个人们做了不少努力,但还是不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在最后的两三年里,她终于学会晚上睡觉,甚至也不怕黑暗了。有时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

3、4岁的孩子。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错过了成长为正常人的关键时期。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大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错过了成长为正常人的关键时期,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3.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特殊教育的产生,也为学前特殊儿童的父母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并有效提高了家庭在承担特殊儿童受教育和治疗方面的支付能力。18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处于上升趋势中,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也是飞速发展,社会主体人群的生存状态已经由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逐步提高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激发了人们对更高的文明程度的追求,这在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对学前特殊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日益突出,并急需得到解决。

2 学前特殊教育的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成为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动力,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逐步解决。一些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在满足自身运营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钱来回报和帮助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在满足了普通教育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财力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并成立专门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设置并开发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促使特殊教育系统性地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发展的阶段

学前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进程中,依据与特殊教育的关联程度,将其发展轨迹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启蒙阶段、依附阶段和独立阶段。

1.启蒙阶段

学前特殊教育的启蒙阶段主要表现为人们对残障幼儿的受教育问题的关注。其启蒙时间可视为与特殊教育的起始阶段一致,大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讨论的是年幼的特殊儿童需不需要接受教育,如果需要则应接受什么内容的教育,由谁来授教,该采用何种方法来教育,在何处受教育等问题。此时还处于家庭教育范畴内。在启蒙阶段,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一些宗教团体和社会人士以收容和保护措施为主的教养形式,给予轻度残疾的特殊儿童一些基本的生存与交往的能力训练。

2.依附阶段

随着特殊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尝试与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将其他年龄段所实施的特殊教育的方法搬用到低幼特殊儿童的教育上来,利用其他学段特殊教育的方法、课程、教师及场所等来实施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这个时期为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之间,主要讨论的是能否提早发现特殊儿童的特殊状况并预防其程度加重,在何时给予帮助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哪些方法能较好地治疗某种类型的特殊儿童,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最有帮助等问题。这个时期各类特殊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任务主要由医生和心理学家们承担,他们尝试出了许多有益的训练治疗的方法,同时对产生残疾的原因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3.独立阶段

20世纪中后期至今,学前特殊教育进入了独立的阶段,不过目前尚处于探索独立的早期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普通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学前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学科开始尝试独立和寻求自身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等专业的执教教师积极研究学前特殊儿童及其行为发展,编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中高等师范院校尝试在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学前特殊教育课程,使这两个专业的师范生都了解学前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方法,为其进入教育一线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类教育科研课题也拓展到学前特殊教育领域,一些教科研单位增设特殊教育专职研究人员;一些特殊幼儿园创办起来,普通幼儿园采用随园就读的形式接纳各类特殊儿童入园接受早期教育,特殊学校也增开学前班;一些社会团体和医疗机构捐资兴建康复中心;同时一些社会机构开办的育婴师和心理指导师培训吸引了一批幼儿教师,这些都预示着学前特殊教育正在学科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二)发展的趋势

我国学前特殊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较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前特殊教育与学前普通教育逐步融合。学前特殊教育最初因其特殊性,是与普通学前教育隔离开的,实行的是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其场所主要不是在教育场所而是在非教育的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和家庭范围内。随着特殊教育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特殊教育逐步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呈现出与普通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为在普通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班,在普通幼儿园开设特殊儿童班等教育空间的 3 拓展,而且表现为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综合型教师的出现和队伍的扩大,教育理念的融合发展等。

第二,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走向专业化。在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及幼儿师范学校的相关专业中(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开设独立的学前特殊教育课程,不再只作为普通教育学中的附带介绍性的章节出现,而是为培养专业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作了准备;同时,专业化的发展还表现在学前特殊教育场所的布置与设计上,学前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都可借助教育场地的合理布局而得到满足,不仅从教学需要的角度来布置场地,还考虑儿童的特点,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设计适宜的教育情境;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和学前班已经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分类设立专门活动室,如音乐教室、语音活动室、多媒体活动室、计算机室、手工教室、语训教室等,都配备专门的设备和仪器。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教育场景中的矫治更科学、更专业。

第三,学前特殊教育对象由明显的残疾儿童逐步包含了不明显的障碍儿童教育。最初开办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中的特殊教育班都是招收明显有障碍且程度较轻的儿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有些儿童带有不易被发现的障碍,这些隐性障碍对儿童的发展极其重要,如果不及早采取教育和治疗措施,可能难以补救。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障碍型的特殊儿童。障碍的类型主要有:精神障碍、行为障碍、交往障碍、学习障碍、人格障碍等。学前年龄段儿童因其年幼,活动范围不大,表现出的障碍不是特别明显,但主要是交往障碍、学习障碍。例如学习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习场景中,不经过考评很难检测出来;还有一些幼儿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或过度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些虽然都不易被发觉,但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测量量表也开始扩大试用,以便尽早发现井采取措施。

(三)存在的问题

学前特殊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仍然表现出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存在的不足有: 第一,教育机构规模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很大,现有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远远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学前特殊儿童,而且因为教育经费的筹措及国家拨款相对不足,带来办学条件的改善有限,从而使每年扩大的学前特殊教育规模不能与每年诞生的学前特殊儿童的比例相匹配,表现出教育机构过少,部分特殊儿童不能人园人学的情况。

第二,学前特殊儿童入园入学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受到重视,教育部门和社会团体为3~6岁的幼儿康复训练做了大量工作,开办了训练的机构和场所,吸引了不少学前特殊儿童入园,据调查其入园入学率还是低,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改进办园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入园入学率。

第三,专业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增强。由于我国特殊师范教育从开始到现在也才刚刚几十年时间,(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我国大陆教育史上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并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而且主要培训中小学特殊教师,几乎没有像培养普通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那样,培养专门的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目前,中高等师范院校中主要通过增设\"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及相关课程来达到培养特殊教育的幼儿教师的目的。在幼儿园或学前班中承担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是普通幼儿教育的教师或小学特殊教育的教师,部分经过了继续教育的在职培训。在当前推行的随园就读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合格的随园就读的幼儿教师不仅是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且关系到特殊教育的其他阶段衔接及整个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现在的幼儿教育师资规模和数量远远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亟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四,其他问题。例如,没有正式而系统的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和教材;农村和城镇郊区的障碍儿童相对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仍然以在家的自然养成为主,缺乏教育投入和教育机构;学前期对残障儿童非常重要,当前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教育需求,而残疾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又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与护理方法等。

第二节学前特殊教育的概念与理念

一、学前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学前特殊儿童 1.学前特殊儿童的概念

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因其在正常教育环境下无法发挥其最大潜能,必须借助特殊方法,才能使其有最大的发展。简言之,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为特殊儿童,而具有特殊需要的0-

6、7岁儿童即为学前特殊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

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对特殊儿童提出了多种分类方式,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归纳成几个大的类别,具有综合性划分的特点,将特殊儿童划分为听觉障碍儿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指智力落后、学习障碍和孤独症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超常儿童等。

本门课将其综合划分为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异常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和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等四种:(1)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生理发展障碍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异于正常水平(或平均水平)。生理发展障碍儿童障碍的方面主要包括: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和身体病弱等四种。由此,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又包括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和身体病弱儿童。(2)智力异常儿童。智力异常儿童主要包括智力正态分布两端的儿童,即智力超常儿童与智力落后儿童。智力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商超过130的儿童或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智力落后儿童主要是这些儿童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其适应行为的缺陷(格罗斯曼,1983),按智力落后的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等四类。(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不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其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年龄者比较而言,存在显著偏差或迟缓现象而存在沟通困难的儿童。它主要包括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等类别的儿童。(4)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等。这类儿童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广泛性质的异常特征,但他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

(二)学前特殊教育

学前特殊教育属于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其概念缘于\"特殊教育\"概念的具体化。在《特殊教育辞典》中,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概念因研究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现在人们普遍认同以特殊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界定。特殊教育即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活动;学前特殊教育即是为满足O~

6、7岁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的特殊帮助和支持活动。

(三)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在教育领域,我国的教育学者普遍认同的是,特殊教育主要指的是对残疾人的教育,有的学者在研究范围上拓展为残疾和障碍儿童的教育,故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主要是为轻度残疾和障碍儿童提供教育的场所。目前,根据举办主体的不同将这些场所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包括福利院和托儿所),以救助弱势残疾人为主体。第二种是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包括儿童青少年残障人群和成人的职业培训中心、康复中心)。第三种是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在中小学校主要有盲校、聋校、弱智学校),特殊中小学的办学现在更趋于向综合型的办学方向发展。目前,在幼儿园还仅限于招收某一类残障的幼儿,如只招收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和训练机构,又如专门开办的 5 听觉障碍儿童幼儿园等。第四种是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开办的特殊教育班,即在普通幼儿园中开设特殊教育班,接收适龄特殊儿童,让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同校受教育,例如在普通幼儿园中开设智力落后儿童班、行为训练中心以及言语缺陷训练班等。第五种是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的一种教育培养方式,即随园就读制,即在普通园所的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一个班级中同步上课。目前,部分幼儿园和学前班采用的随园就读制,其对象主要局限于轻度障碍的儿童,重度障碍儿童入园和入学的比率不高。

二、学前特殊教育的理念

从不同的角度来归纳,学前特殊教育的理念很多,现就最主要的早发现、早干预和平等的儿童观两种理念来阐述。 (一)旱期发现,早期干预

学前特殊教育是依附于特殊教育而发展的,在特殊教育中人们对学前特殊儿童从相对忽视到逐步关注,从注重较大年龄儿童的特殊教育逐步延伸到对年幼的儿童进行关注和预防,从而形成特殊教育要趁早发现并及时给予干预教育的观念。

1.早发现,早预防

早期发现的方法和途径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范围,涉及医学手段和心理学技术。早期发现的年龄范围主要是婴幼儿期,即婴儿受精体产生前,最大的延伸到6,7岁。

因为先天残障的主要原因在于遗传和环境因素,遗传方面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而造成的疾病,环境因素则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和药物等多种因素。根据妊娠前后的时间顺序,一般建议进行三个阶段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

第一个阶段,-1~0岁期间,普及婚前保健,尤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婚育咨询指导。例如对准备要孩子的父母进行婚前检查和婚后孕前检查,主要采用医学手段防止近亲结婚和严重病体带病妊娠。

第二个阶段,0岁期间的胎儿时期,加强孕期指导和检查,严格控制孕期用药,禁烟戒酒,远离毒品。因而在妊娠期间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与询问,及早发现可能导致残障儿童产生的原因,通过孕前的检查和筛查,如果发现有异常,应提出合理的医学建议,让孕妇的家庭作出比较合理的抉择,提前预防出生缺陷。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在出生之前,在母体子宫内就发生的发育异常以及肢体缺损或畸形。

第三个阶段,即0~

6、7岁的婴幼儿时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和乡镇开展婴幼儿系统体检工作,及早发现先天性的一些疾病并及时诊断和治疗。

2.早发现,早干预

早期发现有利于争取时间进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概念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补偿措施,其本义为对处境不利的婴幼儿进行的一种补偿性教育,现在这个概念有所发展,普遍认为是为了减轻和消除残障儿童的残障程度,促进其向健康正常方向发展所采取的预防、教育、训练和治疗等措施。

早发现,早干预的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例如对听觉障碍的婴儿给予丰富的视觉刺激和触觉剌激,以此来弥补其听觉的不足,这种干预会促使该婴儿能发展得像正常婴儿一样灵敏。

3.早期干预的途径

根据干预的场所范围,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的干预途径。

(1)家庭干预。0~3岁的婴儿主要在家庭中生活,并在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帮助下逐步认识世界。抚育孩子成长是父母最关注的事情,同时也是其应尽的责任。对残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应从家庭早期教育开始,主要由父母等家庭 6 成员来实施。这种途径实施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干预素养和水平,所以应提前对实施干预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之掌握有关技术方法后,在家庭中对残障儿童进行各类适时剌激和技能培训等。

(2)托幼机构干预。托幼机构干预主要指对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和特殊学校的学前班等教育机构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进行的教育、训练和指导。这些托幼机构有固定的场所,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以及具备适宜的教育环境、设备、场地。在训练的时间安排和强度推进上,托幼机构作为教育场所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其干预程序科学,干预的方法系统,持久性强,有利于扩大残障儿童及其父母的社会交往与交流范围。这些托幼机构主要包括:特殊幼儿园、特殊班级和特殊学校学前班等。

(3)社区干预。社区干预的范围更广,相对于教育部门,它更侧重于医疗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救助场所。例如一些医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包括生物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所开展的技能评估、心理测试和智力测量等。社区干预主要由医院的康复中心、矫正中心和一些儿童福利院来开展。还有些社会人士和残障儿童家庭自主筹措经费开办残障康复场所,用于推广自己的特殊教育经验,吸收同类残障儿童父母参与交流,共同促进这类孩子康复发展。

(二)儿童都是平等的教育对象

这种理念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尤其重要,而且这种观念是由两次特殊教育改革实验探索得出的,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1.一体化教育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特殊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极大的\"回归主流\"运动。运动的起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特殊儿童采用的\"隔离式教育\"的公正性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质疑,因此提出让特殊教育\"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主流\",让特殊儿童回归到主流社会,与同龄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的主张。这次运动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当代特殊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次运动主要是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产生质疑而发起的,其对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是,转变了人们对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的认识。当时,由于特殊教育的办学规模小,教育对象有弱势特征且与大多数人的生活保持距离等多种原因,人们潜意识地认为特殊儿童自身条件差,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的,其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是与普通教育截然不同的。通过一体化教育改革实验之后,人们认识到特殊教育跟普通教育一样重要,它们同为教育中,平等的两个部分;特殊儿童跟普通正常儿童一样存在发展的潜能,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或班级中与普通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后,不仅其潜能会得到发展,而且有可能发展与普通正常人一样的能力。这就让\"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所有儿童都是平等的受教育者的观念越来越被认同。

在一体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为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学策略得到尝试和应用。例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又如资源、教室的使用等。一体化教育的实践体现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于每个儿童来说,不管他们的条件有多么的不同,他们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享有社会提供给所有人的教育发展机会。残疾人享有与同龄人一样的权利,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各种医疗帮助,促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2.全纳教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提出全纳教育的新思想。《萨拉曼卡宣言》声明: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有获得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每一个儿童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也应以一种能满足 7 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来接纳他们;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明确强调无论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教育都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

如果说是一体化教育确立在特殊教育界中的\"儿童是平等的教育对象\"的理念定位,那么全纳教育则积极明确尝试了\"儿童是平等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实践。全纳教育从提出开始就对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广泛讨论,要求学校对行政管理、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社区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并明确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还应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要求。全纳教育是训练有特殊需要儿童与其他儿童团结合作的最有效途径。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世界各国逐步认识到特殊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都在积极以各种形式开办全纳性学校。我国也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制定了《关于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由此成功地进行了一体化教育和全纳性思想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第三节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与意义

一、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

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随着特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在学前特殊教育的启蒙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原因,包括特殊儿童的父母在内的各界人士主要愿望在于通过一定的支持和教育训练能让轻度残疾的儿童减轻残疾的程度并力所能及地生存下去。这个时期,教育的对象仅仅包括听觉、视觉和肢体轻度残疾的儿童。到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时期,医学发展起来,心理学研究也取得进步,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也由外显的残疾逐步深入到内在的障碍,例如1896年美国设立心理研究所,专门开展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人都应受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不再只限于各种程度的残障儿童,而且开始全面研究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此学前特殊教育的对象种类达到数十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特殊类别的学前儿童。

二、学前特殊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近年来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人们认识到特殊儿童的出生是客观存在的,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是一件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非常有益的事。

(一)对特殊儿童个人的意义

学前特殊教育对于学前年龄段的特殊儿童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就是为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活动。相对于普通教育所选择的狭义教育的内涵而言,特殊教育更突出广义教育的理解。也就是说,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目前普通教育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而特殊教育的形式更为广泛,在学校教育之外还包含着家庭教育和社会各种机构的训练与治疗活动。接受教育的学前特殊儿童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场景中更系统地减轻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更稳步地朝向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前特殊教育是特殊儿童一生的早期教育,其对学前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具有引导方向和把握发展关键期的作用。学前特殊儿童生长性强,自然向好的发展本能表现强烈,可塑范围大,具有生命向上的本体特征,但因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而易受环境的负性影响,其发展也会受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儿童对常规刺激表现出的正面反应较弱,如果不增强反应的程度和强度,很可能使其错失走向正常与健康的机会,因而,提供一些能达到发展标准的适当剌激,就能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向正常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8 最后,学前特殊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儿童个人提供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通道。年幼的特殊儿童因其对家庭和杜会的影响远不及青年及成年特殊人群影响大,因而常常被忽视甚至遗弃,或仅限于家庭范围内活动,使其不能或较少接触社会,致使产生社会性缺失;而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前特殊教育场所内,学前特殊儿童可以享受依据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需要制定的教育活动,接触到各类成人和其他同龄儿童,并且常常面临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情境,有利于帮助其自主获得社会性发展。

(二)对学前特殊儿童家长的意义

学前特殊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对家长的意义在于: 第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学前特殊教育可通过讲座宣传,消除家长对残障幼儿成长的担忧,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抚慰家长的心理和情感,帮助家长以平常的心态正面接纳自己的孩子,预防因家长的不良情绪使孩子产生继续性障碍,并殃及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学前特殊教育还可帮助家长了解婴幼儿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与教育需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教养知识,帮助家长们树立信心,维持爱心,培养耐心,持之以恒地为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第二,鼓励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学前特殊儿童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照料,还会因不同的残疾和障碍程度而需要不同的辅助治疗和训练,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内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者能教给家长这样一些技术和方法,使家长在家庭内也能给孩子以辅助性支持;同时,家长还能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合作,参与到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计划中,并通过家园协作的形式持续实施。

第三,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收纳特殊儿童,减少了家长花费在教育孩子上的时间,解决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技术困难,使其从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物质压力中适当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因而,学前特殊教育不仅减轻了家长的社会压力和家庭负担,也缓解了家长在家庭特殊教育中的精神压力。

(三)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虽然婴幼儿不能直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然而学前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却从未被否认过,在特殊教育中,给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对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增长来说有较长远的效益。

第一,学前特殊教育为未来社会减轻了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学前特殊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早期就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尽早以最经济的方式、最有利的时间减轻大部分儿童的残疾或障碍程度,帮助特殊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确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特殊儿童在未来生活中的困难;同时,通过文化知识教育,为进入小学、中学和接受中高等教育做好准备,一部分特殊儿童残障程度减轻后,还可进入到普通学校接受特殊教育,降低国家用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投资和福利经费支出,有效地减少了未来社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第二,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特殊教育和全民教育发展的进步,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关心和重视,使许多残障儿童在人生早期就享有与正常儿童相当的发展权利,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都有利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发展。

9

推荐第5篇:特殊教育

一章:关爱理解,家校合作

假如我有这样一位亲人,希望他能微笑面对一切,学校的老师多与他交流,同学能真诚地帮助他,不要嘲笑,一起玩,一起学习,多给予他信心和鼓舞,抛开自卑,建立信心。给他一个温馨、平等、舒适的学习环境,融入集体环境,感受到大集体的温暖。

二章:

1、关爱智障孩子,鼓励帮助。

在11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接触过一些智力障碍的学生,他们的障碍情况不一样,轻重程度也不一样,他们的表现是感知和行动比较迟缓,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容易引起兴奋,有时会发出怪异的叫声,情绪变化快,但他们但内心是纯净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充满爱心、耐心和细心,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

2、智障孩子的主要特征

小六因为大脑炎造成智力低下,生活几乎无法照顾自己,但他对捏泥人情有独钟。智力障碍主要的特征是:

1、交往能力差

2、注意力不集中

3、语言表达能力差

4、意志力比较薄弱,与人交往较难

4、感知能力差。

3、特殊孩子特殊教育

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首先要有耐心、爱心和细心,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让班级里的孩子多与其亲近,让他们树立自信,最后通过家校合作的教学策略。

三章:结合电影《与光同行》谈谈自闭症孩子的特征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自闭症儿童也叫“星星的孩子”。他们主要特征:

1、对别人的问题不回答或者答非所问,经常盯着一个事情出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别人说话不看人,没有眼神上的交流;喜欢咬指甲;特别喜欢动画片;对声音比较敏感,稍吵的声音他就会捂住耳朵

2、自闭症孩子对人没有兴趣,只对物体有兴趣

3、不喜欢与人交流

4、重复别人的说话

5、感觉器官比较迟钝,但情绪比较兴奋

6、典型的动作:甩手,踮起脚尖走路等。

四章:富二代施宁杰表现在爱面子、对人无礼;不思进取,喜欢玩。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会结合家校合作,“解铃还需系铃人”改善家庭环境,进行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其内心入手。

五章:拼写和阅读障碍和特征

《地球上的星星》主人公尹桑不管怎么努力都写不好那些字母,总是把相似的单词混淆,在认字过程中出了问题,在“阅读”和“书写”时不能通过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理解字词的意思。我认为教育是引导与发现,让孩子健康成长,顺着自己的方向,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六章:爱,其实很简单—请关注障碍孩子

首先,要热爱孩子,尊重孩子,随机进行适当的教育。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其次是培养自强不息精神。再次,让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七章:

1、坚持耐心关爱听障孩子

教育教学活动要与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相结合,各科老师都结合所教内容、所教科目,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语言,以顺利开展各种各样教育教学活动。

2、注重听障孩子,注重他们的心理特点

1、用一颗博爱的心牵着海伦勇敢往前走

2、利用兴趣打开学习之门

3、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4、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5、多阅读儿童古诗和故事,让他们树立榜样学习。

八章:

主题1:爱的教育—保护视障儿童

在班级里,我会这样安排:

1、教育全体学生要尊重和接纳这个特殊的同学,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

2、上课时,作为老师,注意语气和语调,语速缓慢些

3、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独立自理能力

4、让视障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亲近大自然。

2、关爱视障孩子,感知世界

1、早早期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加上科学的训练

2、对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在有效的游戏、活动当中

3、和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注意准确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鼓励智障孩子克服困难

从电影《视盲》里,我们不能轻视视力障碍孩子,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他们有易于正常人的毅力,会创造出奇迹的。在平常生活中,他们发生困难时,应该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我的力量,探索克服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2、帮助孩子排除心理障碍,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4、教育视障孩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假如我们现在不教育视障学生,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肯定会收到很大的影响,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特殊教育,他们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能更大的挥发出他们的兴趣、爱好、特产,充分地展示并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融入主流社会。

推荐第6篇:特殊教育

影响盲童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盲缺陷是影响盲童身心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一个绝对因素。决定身心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盲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学龄前盲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家庭是盲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对身心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在教育学中有明确的论述:“儿童从出生起就和他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环境中无数事物对他的感觉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刺激,引起大脑的活动,然后产生回答外部影响的行动。”“儿童的社会 活条件,即环境与教育,决定儿童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等的发展。”

环境与教育虽决定儿童的身心发展,但儿童也有主观能动作用,能凭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接受教育影响。双目失明的盲童虽不能目染,但具有耳濡能力,用听觉感知家庭、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及风俗习惯等直接发生影响的人和事,以及间接影响的许多社会现象。这些感知,对盲童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好人可以使盲童健康地成长,接近坏人可以唆使盲童变坏。

盲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家长和家庭人员的影响中起始的。家庭成员的政治态度、思想行为、生活作用以及对盲童的要求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身心的成长。正因为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造成盲童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各有不同。因而,家庭应十分重视对盲童的学前教育,在盲童进入学校后,也应积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培养工作。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盲生的主体性时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过去的盲校教学中,盲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视觉上的障碍与认知范围的局限,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意识,而且有些教师也忽视他们的主体性,形成了只是教师一人表演,学生僵化去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对于盲生的能力培训,个性的形成,潜能的发挥都是极其不利的。这种模式培训出来的盲生,容易变成盛装知识的机器,缺乏竞争和自主意识,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想使盲生真正成为盲而有为的实用型人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盲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迎接未来的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育过程呢?下面笔者根据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创造良好环境氛围,培养盲生主体意识。

在影响人的心理与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心理学家曾指出: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与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盲生由于长期受视觉缺陷的影响,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心理上往往就会表现出怯弱性、害羞性、依赖性、自卑性等行为弱点,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为不敢回答问题,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老师批评,担心同学嘲笑,顾虑重重。

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盲生创造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感情自由发挥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可以尽情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他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被老师和同学理解与接受。首先,教师应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和知识权威意识,把自己放在求知者的角度,融入学生中去,变讲听关系为朋友式的讨论关系,互通式的角色交往关系,减轻盲生的心理负担压力。同时,多采用鼓励式教学,摈弃“失败乃成功之母”,遵循“成功乃成功之母”,帮助盲生克服心中的自卑感,有目的的设计一些问题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名盲生在不断的小成功中去体现总成功快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自我回答问题过程中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别人回答中寻找自身的不足,树立自信心,为下一步参与课堂活动做好铺垫。当盲生的自信心一旦树立起来,他的上进、求知、发展的动机就获得了激发,就会向下一个新的目标奋进。最后在教学中,消除同学之间的优差思想、低视和全盲思想,树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同学中开展“优势互补”、“知识互补”的活动,在互助过程中完成“自我成功”。

当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建立起来后,盲生不仅个体思维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所有盲生在平等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增强了,渴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渴望获得成功,渴望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氛围中也会得以实现。

二、加强教师引导,激发盲生的求知欲望。

盲生正是由于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所以他们最初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渴望认识他所不知道的一切,而这种欲望在不平等的人际交往中和僵化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到了抑制。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惰性和依赖心理,缺乏竞争和主动参与意识,形成了你教什么我学什么的机械学习方式,而失去了主动性。怎样才能重新激活盲生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即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它的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可以是用关键问题、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调动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可以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观察,设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可以是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思考;可以是带到户外参观或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从调动盲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入手,鼓励他们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而当这种欲望被解固出来以后,它将会放射出无限的光芒。学生将不再甘心只做课堂中的听众,而真正成为主体。他们会在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思路,勇于发问,寻求真知,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会学,从而自身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盲生主体意识。

盲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即使主体意识建立起来了,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强化,他们又会畏缩不前,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对促进和牢固盲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简化问题法”、“以物代教法”。“自设试题互评法”、“反问教师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l、简化问题法。

简化问题法其实并不是把盲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难度降低,而是在教学中,把一个复杂、较难掌握的问题,通过分解、细化、弱化,转化为若千干个难度较小的系列问题,最后一步步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立问题过程中要有层次,由浅及深、由易为难,这既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规律,又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差生可以回答前面初设的简单问题,优生可以回答后设的较难问题),最终总结出答案。这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意识到这种复杂问题的解决包含着自己的一份努力,体验到“成果共享”的喜悦,无形中也强化了自身的主体意识。

2、以物代教法。

盲生由于自身的缺陷,限制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抑制了其主体性的发挥。而以物代教法,是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事物,让盲生用手去触摸,用耳去聆听,使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完成认识过程。盲生在“观察”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参与,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产生了自主自动的学习“内驱力”,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天地。

3、自设试题互评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方面。盲生由于视障程度和所处家庭环境不同,所受到的启蒙教育也不一样,所以在接受新知的能力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作为教师仅从表面去观察,或列几道题考一考是无法检测出这种差别的,也就不能完成个体辅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自设试题互评法,即利用课后的一定时间,让每名盲生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给自己出一套试题,自己解答,同桌互评,教师点评。然后,根据学生自己出题的难易程度,解答方式来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共性未引起重视的知识点加以重释,对个性的问题做好个体辅导。这种教学,不但使教师对学生的“学”心中有数,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在主动参与自测中找到不足,全面进步。

4、反问教师法。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我大力倡导学生发问,突出教学的民主意识。尤其是当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后,我就采用“反问教师法”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让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内容系统地连贯起来,设立一些较为综合的问题,做一次考官来“难为”一下老师。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原来的单列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师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共融。

总之,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盲生自身特点,突出盲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盲生主动发展,让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和动手操作时间,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将来的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定向与行走

定向:利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以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物体的相互关系。

行走:从环境中的一个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到另一个地方。

定向与行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定向中的方法与技巧,即怎样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帮助盲人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另一是行走的方法。盲人可用三种安全的行走方法:明眼人带路、独走及使用盲杖。

(一)掌握定向信息

盲人心理地因

盲人要想安全有效地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必须在出发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怎样去那里?通过问答这三个问题,帮助自己制定行走的计划或在头脑中构思一个旅行路线图。

如果盲人在行走前未能对行走路线在心理上形成一幅地图,明眼人应该制一幅触摸地图或带领盲人走一趟。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明眼人都要让盲人了解路上的重要路标和线索,如建筑物、电灯杆、特殊位置的树、邮筒、交通岗、特殊质地的路面及熟悉的声响、气味等,以便帮助盲人确定好方向,有效他行走。

认识声响、气味和环境的关系

利用听觉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及自己所处的位置是盲人在行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声响是与其特定的环境有联系的,如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可判断前面是所学校;听到商贩的叫卖声,则意味着农贸市场就在附近;鸟啼声意味着前面是树林;蛙鸣声意味着接近了池塘;流水的哗哗声提醒你离小河不远了。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汽车声响判断汽车行驶方向,根据来自前后左右各种车辆行驶声判断十字路口的位置,也可以根据走路时的脚步声、用嘴发出“咂咂”声的回声判断前面是否有楼房或其他较高的障碍物。有障碍物,回声发闷;没有障碍物,则声音发空。

嗅觉对盲人辨别方位及行走也能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如餐馆的饭菜香味、医院的消毒水味、油漆店的油漆昧、花店或田野花香、垃圾堆腐臭味等都可帮助盲人认识特定的环境。

根据风和阳光辨认方向

太阳和风可以帮助盲人辨别方向。如果盲人知道每天的时间和太阳的位置,就能以太阳光照在身上或脸部的热为依据帮助自己定向。早晨,如觉得太阳光直射在脸上,就知道正对东面;下午,如觉得太阳光照在身体左侧,就知道是正对北面。同样,如果盲人知道风向,也可利用风吹到身体或脸部的不同位置来辨别方向。利用风辨认方向,最好是在空旷的地方,因为风遇到较高障碍物时,容易改变其方向,致使判断失误。

识别各种路标和线索

路标和线索可以使盲人不致迷路。路标可以是门边的大树、公路的上下坡、路旁的大岩石、水沟、商店、电线杆、邮筒,也可以是不同质地的路面,如柏油路、土路、石路等等。线索尽管不像路标,但好线索也能帮助盲人判断他所在的位置,如操场上孩子们玩耍的叫喊声,农村场院扬麦人的说笑声等都可帮助盲人确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但要注意线索的短暂性。

(二)影响定向的因素

盲人的定向能力受其主观状态(心情、身体状况)、自然环境(天气、路面)等情况的影响。

盲人的主观状态

盲人当心情舒畅、自我感觉良好时,在行走中辨认物体比较容易;当心情压抑、感觉厌烦时,辨认能力就降低。健康状况对定向的影响也比较大。身体健康时,嗅觉、听觉都很灵敏,能感知环境中极微小的变化;而当身体不佳时,特别是伤风感冒咳嗽、头晕鼻塞时,定向能力就很差,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行走就很困难,外出时,最好结伴而行。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如天气、路面等对盲人走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晴天时,各种声音听得较清楚,而阴天时,特别是刮风下雨时,各种声音变得暗哑了,较难辨认。因此刮风下雨时,盲人最好不出门,如必须出门,行走时一定要精神集中,最好使用雨伞而尽量不穿雨衣。不得不容雨衣外出时,一定要设法将耳朵露在雨衣外面,否则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有时会发生危险。

关于路面,一般来讲干燥的路面可以听到敲击或踏踏的脚步声,较易辨认环境;泥泞的地面不易辨认;覆盖地面的雪如已冰硬,较易辨认环境,如地面刚被落下的一层软雪盖住,则最难辨认。

此外,后天训练对盲人定向能力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父母是盲人的第一老师,因此父母对盲人定向行走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首先父母不要过分保护盲人,要让他们自由行动,使他们养成独立、坚韧的性格,但同时又不能把他们丢在一边不管,不要让他们在自由活动中过分受到伤害,以免使他们在几次伤害之后,再不敢移动半步。

(三)行走方法

明眼人带路

基本技巧

明眼人(也称导盲人)根据需要站在盲人左边或右边,然后用手背轻轻地触碰盲人的手背或告诉盲人他将被带领。

盲人用他的手沿着明眼人的手臂向上触摸,直至肘关节,然后轻轻握住肘关节上方,拇指在肘部外侧,手指弯向内侧。

盲人应将肘部紧贴身体,以防行走时左右摆动。

盲人在行走时,应总比明眼人慢半步左右。

注意

盲人行走时应注意明眼人的手臂动作,因为明眼人的手臂动作能给盲人一种信号,使盲人知道怎样行走。

盲人应用手稳握明眼人手臂肘部上方一寸处,这样便于明眼人活动,开门、拿东西等。

行走时盲人应走在明眼人后侧半步距离处,这样一旦遇到障碍物时,盲人有足够的时间对明眼人身体或语言发出的信号采取必要的反应。

若明眼人与盲人在草地或运动场等空旷地带散步时,可以手拉手并肩行走。

若明眼人想要离开盲人,不应将盲人单独留在空旷或危险的地方(如水沟、洞穴等),应将盲人带到一个他能触摸的地方(如椅子、栏杆、墙、树等前边),使盲人觉得很安全。

明眼人应告诉盲人要离开了,使盲人知道他现在是单独一个人,否则盲人会继续谈话,让别人看见以为他在自言自语,事后盲人会觉得自己很傻,从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切记:盲人应总是跟在明眼人后面。明眼人不应在盲人后面推他前进,这会使盲人遇到危险。盲人也不要用双手搭在明眼人双肩上,直接跟着明眼人走;虽然这样可由于明眼人的身体保护,使盲人有一种安全感,但若盲人绊倒或失去平衡,他将跌向前方,推倒明眼人,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附近有许多汽车的地方尤其危险。

通过狭窄通道

当明眼人与盲人通过狭窄通道或遇到障碍物仅能允许一人通过时,应使用特殊的方法使盲人能在明眼人的正后方走。具体做法为:

明眼人将被盲人握着手的手臂伸直,并横过背部,以此向盲人发出通过狭窄通道的信号或直接告诉盲人要通过狭窄通道了。

盲人接到要通过狭窄通道的信号后,伸直握着明眼人手的那只手臂,后退半步,斜走向一边,以此做为接到信号后的反应,并使自己位于明眼人正后方一整步远的地方。

通过狭窄通道后,明眼人将手臂恢复到原位置,盲人也回到距离明眼人后半步的位置。

切记:在通过狭窄通道时,盲人是在明眼人后方一整步远的位置,手臂伸直,否则行走时容易踩到明眼人的后脚跟,造成危险。

180o转向

当明眼人带领盲人走到路口的尽头或遇到某种障碍物需要转向时,可用180o转向的技巧。具体做法为:

明眼人和盲人停下来,互作90。转向,面对面站立,并保持接触。

盲人用空着的那只手握住明眼人的另一手臂,并放开原来握着明眼人的那只手臂。

双方再做90o转向,并面朝前进的方向,继续行走。

换边

明眼人在给盲人带路时,往往会遇到人多、路窄、道路不平等情况,为确保盲人的安全,需要换边,即盲人从明眼人一例转移到另一侧,做法为:

明眼人告诉盲人要换边了,并把被盲人握着的手臂伸向后背,指尖刚好接触另一手臂的肘关节。

盲人用另一只手沿着明眼人放在后背的手臂,从背后移到另一侧,握好明眼人的另一只手臂。

换边过程中,双方最好一直保持接触,以免使盲人感到不安全。对于配合默契的老搭档,双方不必停下来,只需将脚步放慢点就可以,但对于初次合作的明眼人和盲人,最好双方都停下来,完成换边后,再继续行走。

通过门

盲人应站在门有铰链的一边,否则需要换过。

告诉盲人门是拉向自己还是往前推的。

明眼人用被握着的手去开门,盲人用另一只手顺着明眼人开门的那只手去寻找门把。

如果门道狭窄,可用过狭窄通道的技巧通过。若有门槛,应该稍停一下,并告诉盲人有门槛,以免被绊倒。

通过后让盲人用扶着门把的那只手把门关上。若后面有人,要告诉盲人,以免碰伤别人。

上(下)楼梯

告诉盲人要上(下)楼梯了,并告诉盲人楼梯是否有栏杆。如有栏杆,让盲人手背靠着栏杆,他会觉得更舒服。

明眼人和盲人在楼梯前停下来,告诉盲人前行约半步,与明眼人平排站立,盲人可以用脚试探一下楼梯的边缘。

上(下)楼时,明眼人应该走在盲人前面的一级。

一步应只上一级。

上(下)完毕后,明眼人应稍停一下,让盲人知道楼梯已经走完,然后再继续走。

注意

盲人在上(下)楼梯时不需要数楼级的数目。

在上楼时,身体应前倾;下楼时,身体应后仰,以免万一绊倒,从楼梯滚落。

找座位

明眼人将盲人带到座位前,把被盲人握着的手放在椅背上。如椅子没有椅背,直接将手放在椅面上。

盲人用另一只手沿着靠背去摸索座位。并查看是否有东西放在座位上,然后坐下。

盲人坐下时,最好一只手抓住椅子靠背以免椅子滑动,另一只手扶着椅子边缘,以保证自己坐在椅子中间。

如果椅子在桌子下面,明眼人需把盲人的一只手放在靠背上,另一只手放在桌子边缘上,然后盲人将椅子拉出来坐下。

盲人坐下后,把两手放在桌子两边来调整座位的位置。

切记:坐之前要检查椅子是否空着;用手摸索座位时,头部不要过于前倾,以免碰伤。

乘坐小汽车

站在车旁,明眼人把被盲人握着的手放在车门把手上,并告诉盲人车头方向。把盲人另一只手接于车顶上。

盲人将车门打开后,走上汽车。侧身坐下,然后把按于车顶的手放开。

盲人用力将车门关上。

如乘坐公共汽车,可以:

明眼人将盲人空着的手放在车门边上。

采用上(下)楼梯的方法带领盲人上(下)车。

进入车厢后,应立即带领盲人坐下或让盲人握着扶手。

乘坐地铁

在地铁站,如果遇到电梯。带领盲人乘坐电梯时,首先带领盲人站在电梯前的皮垫上。

让盲人的手按在扶手上,双方同时踏上电动楼梯。

到达端点时,最好告诉盲人,双方同时走出电梯。

带领盲人到卖票口,排队买好票后,带领盲人到达检票口。

通过检票口时,让盲人将票交给检票员检票,然后用上(下)楼梯法到达站台。

列车进站后,提醒盲人跨过站台与车厢之间的空隙,并带领盲人进入车厢。

进入车厢后,带领盲人坐下或让盲人紧握扶手。

在使用上述各种方法带领盲人外出时,最好积极使用语言指导,诸如在你右边有个池塘,要向右拐了,这儿有棵大树等等,这不仅能密切与盲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帮助盲人对于所经过的路线在心理上形成地图。

独走的保护技巧

上手保护法:使用此法可使盲人免受低矮的树枝、打开的窗户、柜门及其他类似物品的撞击。作法为:

将左手或右手臂抬起与肩同高。

时关节弯曲形成钝角(大于直角)。

手掌向外,手指张开且伸直。

手指的位置最好在身体另一端前面。

注意

前臂不要紧靠面部,要留有足够的距离,以便在碰到物体时能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在遇到较高的障碍物时,如绳子、横杆等,也可把前臂向上,五指朝天。

下手保护法:主要用于保护腰部以下的身体,免于被较低的物体碰伤。具体做法为:

左臂或右臂伸直放到身体中间。

手掌向内,手指向下可稍微弯曲。

手臂与身体保持约20厘米的距离,以便在碰到障碍时,能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反应。

注意

手臂与身体的距离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会显出盲相;太小,不便有效探入知前方障碍物。

肩部不能前伸,应自然挺直。

跟踪行走(也称沿墙行走):在过道行走时,为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及与环境保持固定的接触,找到目的地,可沿墙壁或其他物体的边缘跟踪行走。具体做法为:

盲人站在他所要跟踪的物体的旁边,并与所跟踪的物体保持半步距离。

伸直手臂接近物体,使手臂在身体的侧前方,用小拇指和食指背轻触物体。

手指向下并稍微弯曲。

切记

手背要轻轻触碰物体,否则会擦伤手指;

伸出的手背要在身体侧前方,不能太靠近身体,以免在前方发现有障碍物时,没有足够时间停下来。

盲杖的使用方法

盲杖的选择

盲杖的长度。盲杖的长度要根据自己的身高来确定,一般是选择由地面到腰和肩连线中间的长度。

盲杖的质地:标准的盲杖一般是由重量较轻的硬质铝合金制成。没有标准的盲杖,也可用结实而不笨重、长而直,又不太粗的木棍或竹杖代替。最好使用竹杖,因为竹杖探水感知灵敏,而且较轻,冬天又不冷,敲击地面的声音也比较清脆,便于利用回声判断距离。为了保持美观,可以用白色和红色油漆装饰一下,给人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

使用盲杖的基本技巧

基本握法:大拇指放在盲杖上方,虎口朝上,食指在盲杖的一侧伸直,其余三指在盲杖下方弯曲。食指放在盲杖一侧伸直有助于盲人在任何时候都知道盲杖末端(触地端)的位置。

手腕的动作:握好盲杖以后,腕关节很自然地像鱼尾那样左右摆动,要注意手臂不动。盲杖末端应在身前左边、右边触地,不要总指向一边或一边指的多,另一边指的少,这会使杖端移动的不均衡。

手臂的位置:手臂的位置对盲人能否直线行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最适当的位置是握杖的手应常放于身体的中线上,此时肘关节微屈,靠近身体。若盲杖握在身体一边,走路时会因走不直而改变方向。

盲杖的摆动:盲杖左右摆动接触地面的宽度应比肩的宽度稍微宽一点,摆动高度离地面大约5厘米左右。杖端落地离身体大约两步距离(l米左右)。

步伐:盲杖末端移到右边,左脚向前迈进;盲杖移到左边,右脚向前迈进。即盲杖末端总是接触下一次脚要迈到的。

节奏:盲人的脚跟与地面接触时,盲杖的末端也正与地面接触,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发生。盲杖最好以一固定的速度来回划动。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盲杖末端总是接近地面,不能将盲杖举离地面,指向前方,这会给别人带来危险。

行走时,盲杖应轻轻接触地面,以免杖端被卡住。

盲杖末端不能从一边跳到另一边,不然会漏掉路中间的障碍物。

切记:盲杖是用来保护盲人行走时的安全的,因而盲杖应先于人触到障碍物及找到水沟或泥坑。

对障碍物的处理

行走中,当盲杖碰到障碍物时应立刻停下来,然后用盲杖探测障碍物两旁,寻找可以通过的地方。

如果要查看是什么障碍物,应保持盲杖与障碍物的接触,然后向前走一步,把盲杖垂直,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下滑,直到能轻轻碰到物体为止。

切记:盲人要想绕过盲杖探到的障碍物,一定要用盲杖找出一条无障碍的通路,不能不经盲杖探索,就往边上走,因为这样有可能撞到路上其他的障碍物,发生危险。

盲杖跟踪行走技巧

盲人可以用盲杖沿墙根、草地边、篱笆根、马路沿、马路边等跟踪行走,具体作法为:

盲人与所沿的物体(如墙根、马路边等)保持约15厘米(半步左右)的距离。

保持盲杖的基本握法及位置,杖端沿物体边沿行走。每走一步,盲杖都应左右划动一次,一边轻轻撞击跟踪行走的边沿,同时也必须将盲杖轻轻向另一边划动,以免被路上障碍物绊倒或碰伤。

利用盲杖上楼梯

盲人到楼梯前停下,面对楼梯站好。

用盲杖试探楼梯最下一级台阶的宽度、高度和长度,楼梯两边是否有扶手及是否有障碍物(如自行车等)等,最后选好安全地方(通常靠近楼梯右侧),准备上楼梯。

伸直握盲杖的手臂与肩同高,以拇指顶直盲权,即盲杖的握法改为拿毛笔的手法,并使杖末端与第二级台阶的边缘接触,往上行走。

盲杖与楼梯保持自动叩击,直到没有与楼梯接触的声音,就表示已到了最上层。但注意仍要再踏上一级台阶才能上完楼梯。

切记:上完楼梯后,一定要用盲杖探测一下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后,才能继续行走。

利用盲杖下楼梯

来到楼梯前停下,面对楼梯站好。

用盲杖探测楼梯最上一级台阶的边缘。

试探台阶的高度、宽度及长度,楼梯两边是否有扶手及是否有障碍物(如自行车等),然后选好

安全地方(通常靠近楼梯右侧)准备下楼梯。

将盲杖倾斜在第二级台阶上,并稍微提起一点,使盲枝不接触台阶面,仅与台阶的边缘接触。

当盲杖末端触及地面时,表示快到地面了,但注意还应再下一级台阶才能到达最底面。

切记:下完楼梯后,一定要用盲杖探测一下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后,才能继续行走。

横过马路

当盲人走到路边要过马路时,应先停下来倾听一下附近车辆的来往声音,判断是单线道还是双线道。

用盲杖沿路的边线探知路的方向,取好过马路的垂直路线,再静听一下来往车辆的情况。

如果是双线道,则先听一下左边车辆的声音,到公路中间再听一下右边车辆的声音,再迅速通过。如是单线道,则要判断一下车辆行驶的方向,静听一下车辆行驶的情况,再通过。

注意以下几点

过马路时,不要用盲杖在前方挥动,以免伤害别人,如果车辆过多,可将盲杖举过头顶示意过往司机停车或减速,使自己能顺利通过或礼貌地请求别人帮忙穿越马路。

不可在车辆刚刚通过时马上穿行,因为紧接着可能会有另一辆车驶过来,盲人由于被前面的车声掩盖住而无法听到第二辆车驶来的声音,容易发生危险,只有等两边车子已远去,且无其他车子驶来时,才能迅速通过。

穿越马路时,最好不要跑,也不要时快时慢。

此外,当盲人在乡间公路上行走时,如果听到有摩托车、汽车或人力车接近的声音时,应先停下来,让过车辆再走。不要停到路中间。

推荐第7篇: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别个化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高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1、落实教育系统2011年度安全目标责任,打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创“平安校园”,确保校园内不发生安全事故,师生不发生违纪违法行为。

2、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课改的新理念切实地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个别化教育研究,努力提高教师个别化教育的水平,把个别化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4、开展适合残障学生主题教育的活动,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5、加大校本培训,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师资水平,教师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6、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

三、具体措施:

(一)德育教育:德育为首,打造精品。

1、突出师德的核心地位,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弘扬以身立教、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

2、健全德育工作组织,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主任具体负责,班主任、值班人员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3、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利用晨会,立足班级实际,适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活泼多样。其他学科也应根据本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努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4、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文明礼貌教育为核心,以爱心教育为特色,坚持不懈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学期从学生“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行好礼”八个方面着手,强化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5、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研究的力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科任老师要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始终保持自信向上、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二)教学、教研工作:提升内涵,优质发展。

开学初,教导处要认真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为目标,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严格教学常规,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精细化要求,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牢固树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教学计划、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和个别辅导等环节的管理。

2、坚持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完善校内教学工作检查制度视导制度和跟踪督查制度,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监控。杜绝无准备进课堂、上课马虎做与课业无关的事、作业批改不认真等不良现象。在抓好语、数等学科的基础上,将加大对其他学科的检查力度。

3、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课表上课,开足上齐全部课程。

4、规范学生作业。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按时、整洁、规范”地完成作业。对学生作业的书写字迹、解题格式、图表绘制等都提出规范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层次性。要求全批全改,书写规范。

5、加强教科研工作,指导教师正常各课题的研究,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提炼及阶段性成果的推广工作。

6、要继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建设,加速信息化步伐,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加强设备管理。切实做好教学器材的维护、保养、检修等工作,做到任何设备在使用时正常无故障,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与活动效果。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媒体的技能。

7、针对本校实际,积极开展课外文体活动。

(三)教师培训工作:学习提高,精益求精。

1、向同事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扎实开展好教研活动,开展好一人一课、示范课、汇报课,同事之间多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向书本学习。教师要多读书,认真学习有效教学、个别化教育的理论书籍,从书本中汲取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

3、向网络学习。主动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一是不断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把多媒体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二是要借助于网络搭建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汲取养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4、善于反思。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他人经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上课完毕后,写好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安全、后勤工作:严格管理,服务育人。

1、学校与家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值班老师,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

2、继续加强流行疾病的防控工作。继续做好晨检、消毒、通风等工作。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疾病预防和接种,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教学秩序的正常。

3、重视对学生进行进行生命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

4、加强校舍、校产管理。进一步完善校产、校舍管理制度,做好学校财物的购买、登记、供应、保管、维修工作,杜绝学校固定资产的无形流失。加强全校水电管理,要对校园定期巡视和检查,避免浪费水电的不良现象,开展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

5、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理财。

新学期,新目标,新征途,新起点。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在新的学期里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校园,锐意进取,共创美好未来,谱写特教发展的新篇章。

推荐第8篇:特殊教育试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是(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 )P15 A.重视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 B.实行一体化融合教育 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 D.实行整合教育

2.对特殊儿童做出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包括(C.全部课程 )的回归主流。P19 A.物理空间 B.社会交往活动 C.全部课程 D.教学

3.教师在癫痫症儿童发病(B.过程中应顺其自然,不阻挠其活动 ) A.之前无法发现其发作先兆

B.过程中应顺其自然,不阻挠其活动 C.过程中不应让其四肢剧烈收缩和颤动 D.之后应立刻让他们起来活动活动

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 D.0.05~0.3 )之间为低视力。P26 A.0.02~0.03 B.0.03~0.05 C.0.05~0.1 D.0.05~0.3 5.( A.语言 )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 A.语言 B.认知 C.思维 D.社会化发展

6.“身体病弱儿童”是指(C.身患慢性疾病和体质非常虚弱 )的儿童。 A.生病 B.存在感官性生理限制和障碍 C.身患慢性疾病和体质非常虚弱 D.残疾儿童

7.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为我们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三项指标,这些指标不包括( A.情商 ) A.情商 B.年龄指标 C.智力指标 D.适应行为指标 8.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与鉴别,要由( C.专业人员 )进行。 A.教师 B.幼儿园或学校领导 C.专业人员 D.所有这些人员

9.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在教育训练内容上应融认知教育、自理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训练于一体,反映( B.整合性 )原则。 A.反复性 B.整合性 C.量力性 D.个别性 10.( A.发声 )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 A.发声 B.构音 C.流畅度 D.语言发展 11.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口吃源于(B.环境压力 ) A.语言编码过程 B.环境压力 C.神经心理缺陷 D.学习的原因

12.( )认为儿童孤独症产生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A.身因论 B.心因论 C.社会环境论 D.教育因素论

13.行为的刻板性和破坏性是儿童(A.多动症 )的一个核心特征。 A.多动症 B.语言发展异常 C.孤独症 D.智力落后 14.准确地说,家庭不完整、冷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是造成儿童( D.情绪行为障碍 )的家庭原因。 A.攻击性行为 B.退缩行为 C.抑郁行为 D.情绪行为障碍

15.错误的观点认为,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 C.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 A.是相对而言的 B.有共同性 C.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有明显的差异性

16.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是( B.创造 )型超常儿童的思维特点。 A.领导 B.创造 C.智力 D.艺术

17.游戏与游戏治疗在活动情绪体验上的区别是(A.前者是快乐与娱乐,后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 ) A.前者是快乐与娱乐,后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 B.前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后者是快乐和娱乐 C.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D.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18.( D.让儿童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及焦虑 )不符合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观点。 A.就事论事,矫正异常行为

B.让儿童暴露其早期的创伤和痛苦体验

C.着重解决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内在原因 D.让儿童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及焦虑 19.学前教育机构中,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不应(A.从普通幼儿教育活动中分离出来 ) A.从普通幼儿教育活动中分离出来 B.同普通幼儿教育活动融为一体

C.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都进行语言矫治的渗透 D.成为所有幼儿教师的职责

20.语言矫治工作中贯彻(C.可行性 )原则,就是要考虑教学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矫治时间能否保证等。 A.系统性 B.个别性 C.可行性 D.兼顾个人与集体 21.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父母教育方面表现为( ) A.期望值过低 B.过度保护 C.重保轻教 D.放纵孩子的好奇心 22.( )理论强调指出,“对事实的歪曲理解会导致不正确的行为”。 A.观察学习B.应答性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认知行为矫正

23.(A.设立特殊学前教育机构 )的安置形态不是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主要安置形态。 A.设立特殊学前教育机构B.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

C.设立特殊儿童教育中心D.普通与特殊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对口活动 24.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要贯彻强调( C )原则,即对特殊儿童不能只关心缺陷的改良,也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发展。

A.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B.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性 C.特殊儿童发展的全面性 D.特殊儿童发展的科学性

25.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人员的协调中,(A.学前教育机构教师 )起关键作用。 A.学前教育机构教师 B.小学教师 C.矫治专业人员 D.家长

26.超常儿童教育模式中目前用得最多的是( B.加强班 ) A.辅导教师项目 B.加强班 C.资源教室 D.独立学习项目 27.游戏治疗中,家长( D.不应主动参与 )的观点不正确。 A.要多陪孩子玩耍B.应让儿童在与自己的亲子游戏中获得满足 C.应为孩子创设交往环境D.不应主动参与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

小题2分,共54分) 1.学前阶段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即是学前(C.特殊儿童 ) A.残疾儿童 B.天才儿童 C.特殊儿童 D.智障儿童

2.发达国家已有(C.20% )的儿童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P20 A.10% B.15% C.20% D.25% 3.视觉障碍儿童(D.听觉和触觉敏锐 ) A.爱提问 B.活泼 3/20 C.兴趣广泛 D.听觉和触觉敏锐 4.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语言训练 B.重视数学训练

C.使其与正常儿童一起受教育 D.摈弃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5.在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教育中,在教育者方面要把教师与家长结合起来,在教育环境上要把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B.整合性 )原则。 A.量力性 B.整合性 C.个别性 D.反复性 6.在概念上,“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在(B.发育期内0-18岁)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 A.婴儿时期 B.发育期内

C.婴幼儿时期 D.婴幼儿和少年时期

7.( A.强调智障儿童的共同特征 )不符合“智力落后儿童”个别化教育原则。 A.强调智障儿童的共同特征

B.重视评估每个智障儿童的发展潜能

C.充分考虑智障儿童之间及其个体内部不同方面的差异 D.确定每位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8.在所有学前儿童中,说话流畅度异常约有5%,其中大多( A.形成于2~3岁 ,2-7岁 ) A.形成于2~3岁 B.形成于3~5岁 C.通过矫治能恢复正常 D.难以矫治

9.( C.语言发展异常)是指患者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儿童。P117 A.发声异常 B.构音异常 C.语言发展异常 D.口吃

10.构音异常形成的原因中,感知运动因素包括( A.舌头或其他口腔构造异常及动作协调不良 ) A.舌头或其他口腔构造异常及动作协调不良 B.儿童所处环境不良 C.儿童自身情绪不良 D.脑部受伤

11.( D.对人感兴趣 )不是儿童孤独症的特征。 A.常用“恋物”行为 B.愿意独处 C.缺乏交会性注意 D.对人感兴趣 12.( B.品德不良 )不是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A.行为冲动 B.品德不良 C.固执任性 D.破坏纪律 13.从心理结构看,用( D.超常儿童 )一词更能全面表达我们对这类儿童的认识。 A.天才 B.英才

C.神童 D.超常儿童

14.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是指发散性思维的( C.独创性 P169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独立性

15.陈帼眉主持编制的一套幼儿非智力个性特征测验中,“找星星”和“走迷津”是有关( A.坚持性 的两项实验。

A.坚持性 B.主动性 C.自制力 D.自信心

16.游戏治疗中,把游戏作为一种直接的语言替代物,其目的不是让儿童通过游戏(C.“玩”出其问题 ) A.打破自我封闭 B.进行精神发泄 C.“玩”出其问题 D.说出其问题 17.( B.治疗者应以适当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 )观点,不符合人本主义游戏治疗理论。 A.治疗者应坚持让儿童领路而自己跟从 B.治疗者应以适当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 C.治疗者应承认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治疗者要让儿童感觉到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全部感情

18.有的语言障碍因听力损伤引起,有的有孤独症伴随,有的因环境改变引起,语言矫治工作应贯彻(B.个别化指导 )原则。

A.兼顾个人与集体 B.个别化指导 C.可行性 D.系统性

19.语言矫治工作中常采用(A.全面交流法 ),既注意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也注意绘画、舞蹈、音乐符码、文化符码、动作符号等方面的学习。 A.全面交流法 B.儿歌故事法 C.游戏法 D.日常交流法

20.语言矫治的( C.自然情境 )法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言。 A.儿歌故事 B.多重刺激 C.自然情境 D.游戏

21.幼儿园教师( C.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不说明其心理科学知识欠缺。 A.只注意儿童躯体、生理健康 B.极少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胜任感、自信心 C.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D.注意增强儿童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22.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等属于( )强化。 A.间歇 B.正 C.区别 D.消退

23.( D.示范 )法是指“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以便使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为”。

A.强化 B.行为塑造 C.模仿 D.示范

24.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D.个别辅导的形式 )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A.分组教学活动 B.在集体中重点关注的形式 C.集体教学活动 D.个别辅导的形式

25.在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D.普通学前教育 )课程是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学习的课程。 A.认知加强 B.特殊治疗 C.生存技能 D.普通学前教育

26.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时,要贯彻(B.发展性 )原则,不能单纯考虑减少教育内容、降低难度、放慢速度,消极地拘泥于儿童现有的障碍。 A.科学性 B.发展性 C.可行性 D.全面性

27.对经常发生(A.退缩行为 )的儿童,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首先从集体性强的活动开始,逐步向个人表现强的活动过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信心。 A.退缩行为 B.恐惧情绪 C.攻击性行为 D.嫉妒行为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间接效益,是指这种教育对下列哪一项具有意义(B.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 ) A.特殊需要儿童所在学校 B.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 C.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 D.社会 2.全纳性教育的课程一般由下列哪一项构成( ) A.一般课程 B.个别化教育计划 C.体育课程 D.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 3.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几种类型,但其中不包括...(D.感觉障碍儿童类 ) A.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类和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类 B.超常儿童类和认知发展障碍儿童类 C.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类 D.感觉障碍儿童类 4.造成视觉障碍的一组因素是( ) A.遗传与先天因素、疾病因素、意外事故 B.遗传因素、先天因素、意外事故 C.疾病因素、意外事故 D.先天因素、遗传因素、不良习惯 5. 听觉障碍的治疗责任承担者是(D.医生、家长、教师和言语矫治专家 ) A.医生和教师 B.家长和教师 C.教师和言语矫治专家 D.医生、家长、教师和言语矫治专家

6. 固定铅笔和手指的执笔器、固定在头上或手腕上的翻书装置等特殊器具,是用来帮助下列哪一类儿童的学习和活动的(A.脑瘫 ) A.脑瘫 B.癫痫症 C.哮喘 D.弱智

7.智力落后常指智力测验的分数低于正常水平的(B.二个标准差 ) A.一个标准差 B.二个标准差 C.三个标准差 D.四个标准差 8.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量力性原则要求( C.分散难点和重点 ) A.对所有学生同等要求 B.一段时间突击训练某项能力 C.分散难点和重点 D.强调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 9.下列哪一方面异常,俗称口吃( A.说话流畅度 ) A.说话流畅度 B.发声 C.构音 D.语言发展 10.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发声异常矫治”,下列哪一做法不当..( D.定期进行大声说话训练 ) A.避免过分清嗓子 B.避免剧烈咳嗽 C.少吃辣椒 D.定期进行大声说话训练

11.Shah认为,有社会化障碍、交流障碍、想象障碍三大核心特征即是(A.孤独症 ) A.孤独症 B.多动症 C.语言发展障碍症 D.智力落后 12.不是..多动症的儿童一般不会..表现出(A.精力过剩 ) A.精力过剩 B.动作灵活协调 C.常翻箱倒柜 D.常以跑代走

13.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B.包括非智力个性特征 ) A.主要指智力方面 B.包括非智力个性特征 C.主要指才能方面 D.不包括非智力个性特征 14.领导型超常儿童不一定... 具有以下哪一项特征(A.组织能力很强 )

A.组织能力很强 B.分析判断能力很强 C.思维很新颖 D.感召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强 15.陈帼眉主持编制的一套幼儿非智力个性特征测验中,问卷测验部分六个项目中只设计和进行了下列哪

一项实验(A.主动性和自制力 )主动性 坚持性 自制力 自信心 自尊心 和性格情绪 A.主动性和自制力 B.自制力和自尊心 C.自信心 D.坚持性 16.游戏与游戏治疗在儿童参与动机上的区别在于(C.前者追求快乐和娱乐,后者追求释放问题和放松 ) A.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B.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C.前者追求快乐和娱乐,后者追求释放问题和放松 D.前者追求释放问题和放松,后者追求快乐和娱乐

17.人本主义游戏治疗理论( D.改变了治疗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儿童的做法 ) A.不相信儿童有自我导向能力 B.不相信儿童有自我治疗的能力 C.不相信儿童能“玩”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D.改变了治疗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儿童的做法 18.人本主义游戏治疗理论不认为...(A.游戏治疗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P200 A.游戏治疗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B.游戏治疗有局限性 C.游戏治疗仅对部分儿童有效 D.治疗者要完全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 19.学前教育机构中,下列哪一观点不正确...(D.应将语言矫治贯穿于幼儿园全天的活动中 ) A.语言障碍多数由生理原因造成B.语言障碍儿童多数和情绪适应有关

C.语言障碍儿童多数和语言环境有关D.应将语言矫治贯穿于幼儿园全天的活动中 20.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中的儿歌故事法反映了( B.文学教育游戏化倾向 ) A.语言教育游戏化倾向 B.文学教育游戏化倾向 C.文学教育语言化倾向 D.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 21.语言矫治工作中运用下列哪一方法,就是把训练重点放在指导儿童在社会的和感情的交往中利用语言

(C.日常交往法 ) A.全面交流法 B.多重刺激法 C.日常交往法 D.游戏法 22.下列哪一项在幼儿园中实施不说明...

其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后( ) A.认为不越雷池一步的才是好孩子B.轻保重教 C.把孩子的行为问题归为思想品德问题D.强调儿童主体发展的能动性 23.“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属于什么强化物( B.社会性 ) A.消费性 B.社会性 C.活动性 D.拥有性 24.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下列哪一项不是..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 D ) A.对口活动应每周定期安排,并且不能少于两次 B.注意使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养成对口活动的习惯 C.对口活动需要双方教师共同备课D.对口活动由幼儿园园长统一管理和指导 25.在学前特殊儿童的一体化教育中,按照下列哪一项,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与认知、语言、行为、

情感、社会化发展等各项具体的子目标。(A.目标的指向性 ) A.目标的指向性 B.教学组织形式 C.儿童的发展 D.达到目标的时间

26.在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中,强调在教师的提醒下,让儿童通过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语言引导,达到 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的治疗是( C.认知—行为治疗 ) A.行为管理治疗 B.心理治疗 C.认知—行为治疗 D.环境控制治疗 27.运用模仿疗法进行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C.逐渐减少示范行为呈现时间 ) 1A.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2B.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 C.逐渐减少示范行为呈现时间 3D.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4.吸引幼儿注意车。5.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 强化。6.确切记录模仿情况

32.如何观察与发现学前教育机构中身体病弱的儿童? P64 答:作为老师,如果观察到儿童有以下异常情况应该引起注意:

面色过于苍白,全身显得相当柔弱,动作笨拙,经常有摔跤现象,肢体活动协调性极差,关节,肌体活动协调性极差,关节,肌肉僵硬,四肢无法伸直,嘴唇和指甲呈青紫色,吃饭时盗虚汗,面色苍白或饭后经常呕吐,经常发烧不退,容易出血或发炎,四肢和身体出现血斑.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A.有不同特殊需要的儿童 ) A.有不同特殊需要的儿童 B.心智偏异儿童 C.感觉障碍儿童 D.沟通异常儿童 2.下列哪项违背整合教育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趋向?(B.从开放式教育转向封闭式教育 ) A.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向整合教育 B.从开放式教育转向封闭式教育

C.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儿童为学习主体D.从课堂教学转向活动教学 3.现存突出的回归主流教育模式不包括...( D.社会交往模式 ) A.资源教室模式 B.教育配对模式 C.咨询教师模式 4.混合服务模式 D.社会交往模式

4.决定一个听力受损孩子是否有行为问题的关键是( D.该孩子的听力受损 ) A.该孩子的语言障碍 B.周围的人对该孩子听力受损的接受和反应程度 C.该孩子的心理特征D.该孩子的听力受损

5.语言是哪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B.听觉障碍儿童 ) A.视觉障碍儿童 B.听觉障碍儿童 C.身体病弱儿童 D.认知障碍儿童 6.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不正确... 的一项是( D.摈弃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 A.重视语言训练 B.重视数学训练 C.使其与正常儿童一起受教育 D.摈弃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7.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为我们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三项指标,这些指标不包括...( A.情商 ) A.情商 B.年龄指标 C.智力指标 D.适应行为指标 8.下列哪一项不一定... 是创造型超常儿童的特点?(A.有超常的智力 )

A.有超常的智力 B.能发明创造 C.思维流畅 D.思维灵活

9.在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教育中,在教育者方面要把教师与家长结合起来,在教育环境上要把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 B.整合性原则 ) A.量力性原则 B.整合性原则 C.个别性原则 D.反复性原则

10.患者的语言发展在速度、程度等方面低于正常儿童,这指的是(C.语言发展异常 ) A.发声异常 B.构音异常 C.语言发展异常 D.口吃 11.哪种理论认为口吃源于患者心理压抑的需求?( ) A.语言学理论 B.学习行为理论 C.神经生理学理论 D.环境压力理论 12.替代音、歪曲音、省略音、添加音、声调错误和整体性的语音不清,都属于( A.构音异常 ) A.构音异常 B.发声异常 C.语言发展异常 D.流畅度异常 13.下列哪一项不是..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B.智力落后 ) A.学习成绩差 B.智力落后 C.注意力有缺陷 D.做事丢三落四

14.准确地说,家庭不完整、冷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易造成儿童的(D.情绪行为障碍 ) A.攻击性行为 B.退缩行为 C.抑郁行为 D.情绪行为障碍

15.下列哪种理论认为处境不利的移民儿童多患孤独症?(B.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 A.身因论 B.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C.心因论 D.教育因素影响论 16.对于智能非凡,并(或)具有某种突出才能的儿童,下列称呼中错误..的是(C.我国当代称为“天才儿童” ) A.我国古代称为“神童” B.外国称为“英才”或天才儿童 C.我国当代称为“天才儿童” D.我国当代称为“超常儿童” 17.超常儿童教育模式中目前用得最多的是( B.加强班 ) A.辅导教师项目 B.加强班 C.资源教室 D.独立学习项目

18.游戏治疗中把游戏作为一种直接的语言替代物,其目的不是让儿童通过游戏( ) .打破自我封闭 B.进行精神发泄 C.“玩”出其问题 D.说出其问题

20.教师在口头解说时伴随手语、声音、非口语符号、沟通板、简单图片、符号、文字等,这反映了语言矫治工作中的( B.全面交流法 ) A.儿歌故事法 B.全面交流法 C.多重刺激法 D.日常交往法

21.学前儿童的语言矫治( D.由专家、教师、家长等共同完成 ) A.主要由专家负责 B.主要由教师负责 C.主要由家长负责 D.由专家、教师、家长等共同完成 22.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 D.幼儿生活“电视化” ) A.儿童交往伙伴和交往机会增多 B.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增多 C.幼儿活动空间增多 D.幼儿生活“电视化”

23.儿童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问题行为,产生任性、蛮横、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原因往往是父母对孩子(A.过度保护 ) A.过度保护 B.过度教育 C.期望值过高 D.期望值过低 24.“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强化,若此时这一行为之后并不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这指的是(.消退法 ) A.区别强化 B.正强化 C.消退法 D.间歇强化

25.游戏与游戏治疗在活动情绪体验上的区别是(A.前者是快乐和娱乐,后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 ) A.前者是快乐和娱乐,后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B.前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后者是快乐和娱乐 C.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D.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26.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理论反对(A.以特殊学校或养护机构为主要教育形态 ) A.以特殊学校或养护机构为主要教育形态 B.让特殊儿童参与正常儿童的活动C.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渗透

D.将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安置在同一环境中学习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

小题2分,共54分) 1.( A.学习困难 )常常指智力发展正常,但在学校学习中有明显的学习困难或缺陷的儿童。 A.学习困难 B.智力落后 C.多动症儿童 D.孤独症儿童 2.不拘一格地进行发明创造,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批判性等特征,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智

商和学业成就,这是( B.创造型 )超常儿童的特征。 A.智力型 B.创造型 C.艺术型 D.领导型 3.( D.脑瘫 )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

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A.视觉障碍 B.听觉障碍 C.癫痫 D.脑瘫 4.( 癫痫 )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造成痉挛和 抽搐。 A.脑瘫 B.癫痫 C.哮喘 D.先天性心脏病 5.( B.家长辅导方案 )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加拿大的一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方案。 A.波特奇·早期教育指导方案 B.家长辅导方案 C.多曼早期教育法 D.劳伦兹的印刻现象 6.在我国重度智力残疾的智商值定为(A.20-25以下 )。 A.20-25以下 B.20-40 C.35-55 D.50-75 7.构音障碍的矫治步骤一般为(B.分析错误音—纠正错误音—建立正确音—强化正确音 )。 A.调节音调—提高音量—改善音质—产生共鸣

B.分析错误音—纠正错误音—建立正确音—强化正确音 C.找替代音—分辨歪曲音—找出添加音—改正声调错误

D.稳定心理和情绪—训练舌头的灵活性—给予正确音的示范-协调发音 8.下列哪一原因不应是儿童产生多动症的原因?( D.器质性病变 )A.遗传 B.生化 C.低锌高铅 D.器质性病变

9.英国医生( G·F·斯蒂尔 )最早把多动症作为一个不同的综合症与其他问题儿童区分开来。 A.李奥·坎纳 B.贝特贝姆 C.邓红珠 D.G·F·斯蒂尔 10.( B.“身因论” )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 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A.“心因论” B.“身因论” C.“环境论” D.“综合因素论” 11.( C.资源教室 )教育安置模式是让学生部分时间离开普通教室到有专门设备的资源教室接受 专门的特殊教育,但大部分时间还在普通班上课。 A.特殊班 B.专题报告 C.资源教室 D.辅导教师项目

12.对儿童智力超常与否的鉴别,运用最广泛的是( C.测验法 )。 A.观察法 B.教育诊断法 C.测验法 D.作业界析法 13.有一个好体质,有好的学习成绩,有多方面的兴趣,情绪稳定,有较强社会适应力是美国学者( A.推

孟 )对智力起步儿童共同特征的概括。 A.推孟 B.维持 C.卡兹唯纳 D.吉尔福特 14.游戏治疗的实施包括准备期、治疗期和( D.追踪期 )三个阶段。 A.结束期 B.评价期 C.延伸期 D.追踪期

5.强调注重儿童现实的表现和人际关系,而忽略过去的情况的观点,是( C.阿德勒 )主张的游

戏治疗的特点。 A.弗洛伊德 B.索格莫 C.阿德勒 D.勒温

16.游戏可以发泄能量,由治疗者为儿童设计各种不同游戏,安排儿童进入这些游戏情景,这即为(A.指 导式游戏治疗 )。 A.指导式游戏治疗 B.被动式游戏治疗 C.非指导式游戏治疗 D.结构式游戏治疗

17.儿童心理治疗有许多主要因素,中介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中( A.言语 )是最主要的

中介物。 A.言语 B.语言 C.行为 D.情境

18.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言,这是( )的使用要点。 A.游戏法 B.日常交往法 C.自然情景法 D.全面交流法 19.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杰斯 ),他提出了“非指导式游戏治疗”。 A.罗杰斯 B.哈葛·赫尔玛斯 C.勒温 D.索格莫 20.游戏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治疗的中介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 B.语言 )是

最重要的中介物。 A.言语 B.语言 C.游戏 D.玩具 21.(B.间歇强化 )指不是在行为出现后每次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时间或次数标准来衡量行为并给 予一定的强化。 A.正强化 B.间歇强化 C.区别强化 D.消退 22.在学前儿童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是(C.正强化 )。 A.隔离 B.消退 C.正强化 D.区别强化

23.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

常咬指甲等都是儿童问题行为中( B.行为过度 )的表现。A.行为不足 B.行为过度 C.行为不适当 D.行为控制困难 24.对某些儿童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制订在分析鉴定其情况时,应借助一定的量表进行严格测试,准确掌握

视听智障程度不能凭主观分析判断,这是( A.科学性 )原则的要求的。 A.科学性 B.发展性 C.可行性 D.针对性 25.( B.目标分期法 )即指对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终期教学目标一致,但达到的速度二者不同。 A.目标分层法 B.目标分期法 C.目标分类法 D.目标分析法 26.在一体化教育环境中,( A.集体教学活动 )是教育的主要方式。 A.集体教学活动 B.分组教学形式 C.集体教学重点关注形式 D.个别辅导形式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指( A ) A.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B.为身心不健康的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C.面向心理异常的学前儿童的教育 D.为身心有缺陷的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

2.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使特殊教育正常化,这就是(C.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 合教育 ) A.特殊教育的综合化趋势 B.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 C.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 D.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3.有利于预防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措施是( ) A.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 B.第二障碍出现后及时干预 C.不让儿童出现障碍 D.家长注意观察

4.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校正视力在0.05以下以至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为( B.盲 ) A.低视力 B.盲 C.近视 D.色盲

5.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极难感觉声音的存在,需要借助助听器的辅助才能感受声音的震 动力,这属于(D.一级聋患者 ) A.二级重听 B.一级重听 C.二级聋患者 D.一级聋患者 6.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A.出现在0-18岁的发育期内B.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低于正常水平两个标准差 C.伴随适应性行为缺陷D.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7.下面不符合...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特征的是( B ) A.感知觉速度缓慢 B.感知的范围广泛 C.分辨能力差 D.恒常性较差

8.以下四种语言异常的表现中,属于构音异常的是( B ) A.口吃 B.声调错误 C.共鸣异常 D.音调异常

9.波贝格(Boberg)为我们鉴别真正的口吃提供了三项标准,这些标准不.包括.. (D.) A.部分词语重复、拖音较频繁B.出现紧张与说话伴随努力

C.有意避开某些容易引起口吃的词语和说话场合D.患者直系亲属中也存在类似的口吃现象 10.由于发音方法不对,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这属于( D.歪曲音 ) A.声调错误 B.口吃 C.替代音 D.歪曲音

11.下列哪一项属于游戏治疗中所摆放的结构式玩具?( B.沙、颜料 ) A.面具、衣服 B.沙、颜料 C.橡皮泥、纸 D.水、画笔

12.强调行为前的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强调积极的行为强化对儿童行为改变的影响的学派是( B.) A.认知学派 B.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环境压力理论

13.兴奋剂类药物,如利他林,米拉托林,泰必利等,一般用于哪种儿童的辅助治疗?(A.多动症 ) A.多动症 B.孤独症 C.弱智 D.语言障碍

14.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需要参考的基本因素是( ) A.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 B.特殊儿童的特点 C.安置形态的特点 D.以上都是

15.教师在给全班儿童讲完一个故事后,要求超常儿童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新的故事讲 给其他儿童听。教师针对超常儿童采用的教育策略是(C.加深学习) A.内容精深化 B.加速学习C.加深学习D.内容新颖化

16.国际上,应用最广的创造力测验,一个是托兰斯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另一个是(D ) A.西索的《音乐能力测验》 B.瑞文的《瑞文推理测验》 C.韦克斯勒的《韦氏智力量表》 D.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测验》

17.下列哪一种学派的游戏治疗理论主张让儿童把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早期创伤和痛苦体验暴露出来?( ) A.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8.下列哪一项违背..了阿克瑟莱恩游戏治疗的原则?( C.) A.治疗者始终相信儿童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B.治疗者完全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

C.治疗者试图指导儿童的言行,坚持治疗者领路,儿童跟从 D.治疗者与儿童建立一种热情友好的关系 19.下列有关游戏治疗室环境布置的做法,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 A.放置地毯,以便于儿童大胆自由玩耍B.提供大量未成型玩具 C.放置一些桌子、椅子D.采用木质或塑胶墙群

20.下列哪一项语言矫治方法是基于感官代偿作用而产生?( A.多重刺激法 ) A.多重刺激法 B.全面交流法 C.自然情境法 D.儿歌故事法

21.语言矫治工作中,日常交往法强调父母可以通过平行谈话来增进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这里的平行谈话指的是( D ) A.父母与儿童平等会话,自由交谈

B.父母与儿童同时把他们自己正在做的事物说出来 C.父母用儿童最容易听懂的言语,来叙述其所看到或听到的事物 D.父母把他们自己正在做或有感而发的事物说出来

22.在幼儿园进行语言矫治,我国目前最为普遍的安置形式是( ) A.在幼儿园成立专门的语言矫治班,由有一定的语言矫治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任教 B.在正常班级内对语言障碍儿童给予特别关注

C.定期地把部分患有语言障碍的儿童集中起来,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 D.定期把全园患有语言障碍的儿童集中起来,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 23.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是(C.班杜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班杜 D.贝克

24.在实施强化的过程中,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属于(D.消费性强化物 ) A.活动性强化物 B.操作性强化物 C.拥有性强化物 D.消费性强化物

25.教师规定,贝贝洗手时搓够十次,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教师采用的是(B.固定比例强化 ) A.可变比例强化 B.固定比例强化 C.固定时间间隔强化 D.连续强化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体现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 A.直接效益 ) A.直接效益 B.社会效益 C.间接效益 D.额外效益 2.与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不一致的方式是( ) A.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教育 B.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教育 C.教学的回归主流教育 D.特殊儿童特别照顾的隔离式教育

3._________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残余听力,是聋儿学习语言的物质基础。( D ) A.听觉训练 B.发音练习C.语言理解和掌握 D.佩带助听器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障碍?( D ) A.智力障碍 B.视觉障碍 C.听觉障碍 D.病弱儿童

5.在我国智力残疾IQ值在_________的儿童可与美国的可教育型智力落后儿童相等比。( C ) A.50—75 B.35—55 C.20—40 D.20以下

6.智商是_________除以_________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 C ) A.智力年龄,生理年龄 B.智力年龄,心理年龄 C.心理年龄,生理年龄 D.心理年龄,实际年龄

7.1878年,_________对狼孩维克多的教育开创了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历史。( ) A.伊塔尔 B.多兹 C.劳伦兹 D.赫布 8.说话急促不清,俗称口吃,属语言发展障碍中的( D ) A.构音异常 B.发声异常 C.语言发展异常 D.流畅度异常

9.矫治儿童的语言发展异常要从_________入手。( B ) A.改造生理器官(舌头、声带) B.纠正发音方法 C.改善语言环境 D.儿童的全面发展

0._________是指由于儿童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或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发声异常。( D ) A.构音异常 B.器质性异常:由于儿童生理上的原因引发的异常 C.语言发展异常 D.非器质性异常:由于儿童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或者心理方面的原则引导发起的发音异常.11._________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技术。( A ) A.行为管理治疗 B.认知—行为治疗 C.心理治疗 D.药物辅助治疗 12.孤独症儿童的最大问题是( B ) A.交流障碍 B.社会化障碍 C.心理障碍 D.刻板行为

13.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安置目前用的最多的教育形式是( B ) A.独立学习项目 B.加强班 C.辅导教师项目 D.资源教室

14.中国由陈帼眉主持编制的幼儿非智力个性特征测验由_________两部分构成,运用于4—6岁幼儿。( D ) A.语言测验和图形测验 B.概念测验和联想测验 C.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韦氏智力测验 D.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

15._________超常儿童的典型特征表现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优异。( B ) A.智力型 B.语言型 C.艺术型 D.创造型

16.吉尔福特在对天才儿童的研究中最具开创性的是他对_________的研究和成果。( A ) A.儿童创造力 B.儿童智力测验 C.提出了IQ概念 D.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 17.下列与游戏治疗特征不符的是( D ) A.游戏治疗是精心设计的 B.游戏治疗能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 C.游戏治疗安全、愉快 D.能促进超常才能的形成 18.下列哪一观点是索格莫倡导游戏治疗的精神实质?( B ) A.借助玩具材料 B.创设游戏情景 C.利用生活情景 D.注重现实表现 19._________认为,游戏是心理分析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他于1919年将游戏直接用于儿童心理治疗。( A ) A.弗洛伊德 B.桑代克 C.哈葛·赫尔玛斯 D.索格莫 20.以_________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让儿童“玩”出自己的问题,被称为____A_____。( ) A.游戏,游戏治疗 B.语言,语言治疗 C.情景,一体化教育 D.行为,行为矫正 21.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语言的能力,这就是( B ) A.自然情景法 B.游戏法 C.多重刺激法 D.日常交往法 22.幼儿园语言矫治中最普遍的安置形式是( ) A.专门的语言矫治班 B.在正常班级内特别关注语言障碍儿童 C.定期集中全幼儿园患有语言障碍儿童辅导 D.独立学习项目

23.幼儿在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时,若表现出不良行为,教师可及时停止其活动,等表现良好时再让他继续参加,这是学前儿童行为矫正_________法的具体运用。( C ) A.区别强化 B.消退 C.隔离 D.不兼容行为强化

24.母亲忙于家务,女儿在哭叫,试图得到母亲的注意,几分钟后孩子停止哭叫并开始与布娃娃玩,这时母亲立即坐下来与女儿一起玩一小会,以后孩子就可能与布娃娃玩而不打搅母亲了,这是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_________方法的具体运用。( A ) A.正强化 B.间歇强化 C.区别强化 D.消退 25.同伴教学有_________和活动小组二种形式。( ) A.配对关系 B.亲子关系 C.师生关系 D.朋友关系

特殊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提干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把视觉障碍分为盲和低视力两大类,共分了几个等级(

A.2 B.4 C.6 D.8 2.小明的实际年龄为8岁,智力量表测试的智龄为10岁,请问小明的比率智商是( ) A.80 B.105 C.110 D.125 3.接收、发送处理以及理解概念、口头及书面信息、图形符号系统等方面的能力出现障碍,我们称之为( )

A.阅读障碍 B.沟通障碍 C.语言障碍 D.言语障碍 4.重度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特征不包括:( ) A.缺乏日常生活技能

B.认知有缺陷

C.身体发育受影响 D.行为刻板

5.“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这一规定出自(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6.智力障碍的鉴定主要包括智力功能的评估和( )的评估。 A.情绪情感 B.性格 C.气质

D.适应行为

7.根据听力损伤的部位,我们可以把听觉障碍分为三类,不包括以下哪一类?( ) A.传音性听觉障碍 B.感因性听觉障碍 C.接收性听觉障碍

D.混合性听觉障碍

8.对视觉障碍儿童语言和思维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获得语言的方法与正常儿童完全不同 B.在概念理解方面有困难 C.常出现词与视觉形象脱节现象 D.很难建立视觉表象 9.明显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损害别人或公共的利益行为,这说明该儿童具有( )。 A.情绪障碍 B.品行障碍 C.多动综合症 D.特殊功能发育障碍

10.语言的获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而是产生于个体自然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入的相互作用中,这种观点是( )。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自然主义的观点C.认知主义的观点 D.人本主义的观点 11.某一儿童智商为40,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我们认为该儿童属于( )。 A.轻度智力障碍 B.中度智力障碍 C.重度智力障碍

D.极重度智力障碍

12.超长儿童在注意方面的特点不包括( )。 A.注意广度大 B.阅读速度快 C.注意稳定 D.不具有高度紧张性

13.脑瘫儿童属于哪种类型的儿童?( )。 A.肢体障碍儿童

B.弱病儿童 C.自闭症儿童

D.智力落后儿童

14.听觉障碍儿童记忆的特点错误的是( )。 A.直观形象知识记忆好 B.语言材料知识记忆好 C.无意记忆占优势

D.遗忘过快

15.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不包括( )。 A.情绪异常

B.行为异常 C.社会交往障碍

D.语言交往障碍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6.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17.听觉障碍的鉴定一般分为听力筛选和 两个阶段

18.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19.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 。 20. 是指儿童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 2 C.认知主义的观点 D.人本主义的观点

11.某一儿童智商为40,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我们认为该儿童属于( )。 A.轻度智力障碍 B.中度智力障碍 C.重度智力障碍

D.极重度智力障碍

12.超长儿童在注意方面的特点不包括( )。 A.注意广度大 B.阅读速度快 C.注意稳定 D.不具有高度紧张性

13.脑瘫儿童属于哪种类型的儿童?( )。 A.肢体障碍儿童

B.弱病儿童 C.自闭症儿童

D.智力落后儿童

14.听觉障碍儿童记忆的特点错误的是( )。 A.直观形象知识记忆好 B.语言材料知识记忆好 C.无意记忆占优势

D.遗忘过快

15.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不包括( )。 A.情绪异常

B.行为异常 C.社会交往障碍

D.语言交往障碍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6.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应。17.听觉障碍的鉴定一般分为听力筛选和 两个阶段

18.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19.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 。 20. 是指儿童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 21.我国现阶段全纳教育的形式是 。

22.国内学者徐芬将学习障碍分为了三类,分别是:、学业性学业不良、行为—情绪性学业不良。

23.一般而言,特殊教育的对象是 。 24.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5.超长儿童一般分为:智力超长儿童和 。

三、判断分析题(判断以下各题的正误,并分析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26.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指身体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或障碍的学生。 27.回归主流特殊教育的实施意味着完全取消特殊学校。 28.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即“倒 三角形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9.简述全纳教育的五大原则。 30.简述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 31.简述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有效配合的基本要求。 32.简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 33.简述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4.联系实际论述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35.论述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要掌握的共同核心知识和技能,并谈谈你的评价。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36.假如你的班级里有一名智障儿童,存在生活自理上的缺陷,请结合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谈谈你将如何满足他特殊的教育需要?主要进行哪些方面训练?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位儿童说话时常出现倒句、破句、主语缺损等现象,使用的词汇不及同龄儿童,该儿童可能属于 语言发展迟缓 。

2、脑瘫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在护理和治疗方面需要 多学科 合作。

3、编制出学校儿童用的第一个智力量表的学者是 韦克斯勒 。

4、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 体验学习。

5、听障是否导致聋哑取决于 障碍程度、障碍发生的年龄及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6、大多数盲人能及时避开障碍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 障碍感觉。

7、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 超常儿童。

8、视障学生思维的两个特点是概念不完整、不准确和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

9、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智障者流行率为2.27%;性别上的特点是 男性多于女性。

10、画人测验属于常用的 智力诊断工具。

1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压苗助短”,这是自然和催化并进 _原则。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对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医疗清除通过医疗清除儿童内部不利条件

13、理疗师侧重于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的训练。

14、随班就读是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15、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是工读学校。

16、认知行为矫正法包括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其中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有实用价值的 是自我监督训练法 和 自我指导训练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力型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引起学习困难

2、任务分析法,就是将对学习者而言复杂的“总任务”分解成能够被其接受的多个简单的“分任务”。

3、填平补缺充实法,387页

4、资源教室方案

73-74

5、盲相盲相或叫盲态,是指视障患者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外部状况。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行走时的异常状态。二是重复性的呆板动作。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何谓构音障碍?举例说明四种构音错误。219

2、如何理解教师的培训要适应新的要求?22-23

3、举出4种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320-321

4、举例分析智障儿童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提高其

记忆能力的建议。193

5、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有哪些有利之处? 251-252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答: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包括: 1.器官用进废退说和功能补偿代替说

生物体任何器官频繁地持续使用会逐渐增强这个器官,使之发达;反之则逐渐衰弱,直至最后功能消失。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或功能的损伤或丧失所致,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器官或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进行训练,以建立或保持相应的能力,否则将逐渐丧失。生物体还有一种功能补偿或代替的现象。当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可通过建立新的条件联系,调动器官残存的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 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或代替。 2.遗传与环境变互作用论

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的先天禀赋能力与外在环境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要承认有机体的遗传或先天的限制,另一方面要看到潜在的发展可以被不同的环境所加强或阻碍。 3.关键期理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伦兹的研究发现,小鹅在出壳后24小时内有追随某一固定的、走动着的“东西”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这种追随行为就难以形成。所以出生以后24小时内,是小鹅形成追随行为的关键期。个体某些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大多是在学龄前时期。所以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错过最佳时期,效果往往较差。 4.婴儿潜力的研究

婴儿潜力的研究婴儿传统上被认为是“无能”的,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近30年的研究发现:婴儿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先天禀赋能力和反应能力,早期教育与早期干预愈早进行愈好。

2、随班就读学生入学时应作哪些考虑?32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说话时有呼吸声,这属于 音质 问题。

2、首次提出全纳性教育的文件是《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3、根据现有经验,搞好随班就读的关键是教师和管理。

4、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而引起的学习困难者是属于动力缺失型困难学生。

5、1874年,在北京建立的盲人学校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所特殊学校。

6、让普通学生戴上涂有凡士林的眼镜看东西,这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7、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主要是由于第21号的染色体上偏差引起的,它的出现也和母亲的年龄有关。

8、认为情绪行为问题是儿童与环境之间不良影响的结果,这是生态学的观点。

9、视觉发生严重障碍时,之所以能够“以手代目”,主要因为触觉和视觉是 平行 的感觉,本质上很接近。

10、裂腭容易造成器质性型构音障碍。

11、199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

12、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训练的专业人员是理疗师。

13、教育鉴定与诊断工具分为二种,即 标准化 工具和 非标准化 工具。

14、指导学生对记忆进行组块、联想、配对,提高记忆水平,这种方法称为 学习策略指导法。

15、癫痫的主要症状是 惊厥 和 发作 。

16、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这就是全纳性教育。

17、美国相关法律规定要为出生至三岁的残疾儿童制定和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课程。

18、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强度为 500-2000HZ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失语症失语症是由 器质性脑病变 引起的理解和表达语言符号内容的异常。

2、特殊需要儿童 3页

3、肢体残疾指人的四肢残缺或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4、视力残疾(障碍)270

5、传导性听觉障碍242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超常儿童通常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67

2、简述随班就读的目的。25

3、资源教师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知识?78

4、简述关键期理论。131

5、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属于学习困难,需符合哪些条件?163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何谓情绪与行为障碍?308举例分析矫正该类儿 童不良行为常用的自我管理技术(认知策略)。326

2、分析智障学生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模式并谈谈如何在班级授课中有机地结合个别辅导。212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 (C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随班就读教学模式是建立在 教学原则基础上的。 2.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已由拒绝、歧视到同情、怜悯,再进而成为积极的 。 3.超常儿童最一般的分类是把其分为 儿童和 的儿童两大类。 4.波太奇计划由于训练安排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已被许多国家应用。

5.失语症是由气质性脑病变引起的 和 语言符号内容的异常。 6.耳病及损伤一般只导致 性听力障碍。

7.视障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往往缺少 ,因此很难把握词汇所表达的概念。

8.我国《残疾标准》中对肢体残疾下的定义是“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 动 系 统 不 同 程 度

的 或 。

9.根据我国几个盲校的调查,在盲生中 者占大多数。

10.认为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是学会了不适应的反应和未能学会适当的反应,这是 的观点。 11.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是 。

12.药物中毒会导致 障碍 13.大部分轻度弱智儿童的致病原因是 。 14.我国最早的特殊学校是 。 15.“失去知觉、虚脱、全身惊厥”意味着癫痫的 。 16.声音嘶哑尖锐、鼻音过重等是属于 问题。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特殊教育 2.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 3.语流障碍 4.苯丙酮尿症 5.低成就超常儿童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何谓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2.简述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方法。 3.分析造成情绪行为障碍的环境因素。

4.举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个别化原则。5.简述资源教室方案的功能。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教育的可能性? 2.举例说明早期干预的作用。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 (D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是由于儿童与环境之间不良的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是 的观点。.。

2.孕期饮酒过量,酒精穿过胎盘停留在在胎儿血液里,抑制其 的活动,造成智力落后。 3.心理分析学观点认为,情绪和行为问题是动态的心理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出现了 的结果。 4.患者能听懂话,看懂文字,但不能说话,或只能讲一些单词,这是 失语症。5.构音障碍往往存在 方面的异常,如裂腭、神经功能缺陷等。

6.智力水平很高,但没有在学业上取得相应的优异成绩,这是属于 儿童。 7.当视觉发生严重障碍时,盲人可以做到 ,这是因为触觉和视觉是 的感觉。

8.在同一级水平上,加大拓宽超常学生学习范围,而并未加深学习内容的难度,这种方法称 为 。 9.大多数学者认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年龄 岁比较合适。

10.手势语是聋人利用 和 进行交往的一种表达系统。 11.有些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而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属于 。 12.社会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影响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的最大因素是 。 13.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 。 14.把“一”(yi)读成“鸡”(ji)这是属于构音障碍中的 现象 。

15 鼓膜外伤会导致 障碍 。 16.美国1975年通过PL94-142公法后,规定所有 国民学校必须对 所有障 碍儿童制定适应 。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语言障碍2 盲相3 形体式随班就读4 违法行为5 肢体残疾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 2.简述我国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机构。 3.简述超常婴幼儿心理和行为特点。 4.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需要应作哪些考虑? 5.简要分析合作学习的“集体动力”理论观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何谓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内容有哪些? 2.举例说明教育与训练学习困难学生常用的五种方法。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C)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非分类(跨类)2.接纳与协助3.智力超常 有特殊才能4.科学性 连贯性 5.理解 表达6.传音性7.表象基础8.功能丧失 功能障碍9.先天致盲 10.行为学11.《残疾人教育条例》12.传导性听觉13.社会文化因素

14.瞽叟通文馆15.大发作16.音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

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2.就是指语言频率为500、1000和2000赫兹的平均数。

3.语流障碍的典型表现是口吃,指语流或说话节

奏中断,言语不流畅,特别是在有些音、音节、词或词组上有迟疑、停顿、重复或延长现象。 4.是一种常见的由氨基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 病。

5.智商高,但在学业上无法取得高成就的人。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美国学者迪诺提出了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1分)。该体系主张学校要分层次(1分),从学习环境受限制程度最多的隔离式教养机构到受限制程度最少的普通学校的全日制普通班(2分),与儿童的残疾程度从重到轻相匹配(2分)。普通学校的全日制普通班是比较适合轻度残疾学生的(2分)。 2.(1)教师日常观察(2分) (2)标准化测验(智力测验、成绩测验、心理过程测验)(2分)( 3)非正式测验(2分) (4) 医学检查(2分) (以上各点需作解释)

3.家庭因素:不健全的家庭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不良的亲子关系(3分);

学校因素:方针目标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教学方法不当,无视学生个别差异,师生关系紧张(3分);

社会因素:交友不慎,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2分) 4.个别化教学不同于一对一的教学(1分)。个别化教学是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适当并注意个性发展的教学”。(2分)所有的学生都应当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2分)。教师的作用是对于异质同班的学生(1分),依据一定的标准(通常是学习的学习成绩、认知起点、能力倾向)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给予相应的分层教学(2分)。

5.(1)评量(2)教学(3)咨询(4)在职训练

(以上每点需作解释,各2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人都有受教育权: (1)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2分)。 (2)教育应当免费(1分)。

(3)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力,对残疾儿童必须实施义务教育(2分)。 (4)对每一个适龄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是现代法律的要求(2分)。 教育的可能性:

(1)特殊儿童能力低,学习有困难,但绝对不是没有学习能力(2分)。

(2)特殊儿童都是可教育的,只要有持续的适当的教育,都会有进步,只是进步大小不同而已(2分)。

(3)学习的范围、方式要符合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要(2分)。 (4)特殊教育应实现有教无类(2分)。 2.(1)治疗、补偿或矫正已经存在的发展缺陷。如对视觉障碍儿童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如白内障复明手术)或配备使用助视器材以及进行方向辨别与定向行走训练等,为听觉障碍儿童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材和进行听能及言语能力训练等。(4分) (2) 防止增加新的缺陷,即预防附加缺陷或继发性缺陷。如对听力障碍儿童尽早配备合适的助听器,及时进行听觉技能和言语能力训练,不仅可以克服“聋”的原发性缺陷,还可以防止“哑”的继发性缺陷的产生,并进而预防可能产生的社会交往及心理行为问题(4分)。

(3)避免发展落后,帮助儿童在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正常水平。婴幼儿发育的速度完全不一致,如有的4个月已经能够坐,而有的到8个月才会坐。但如果某些发育领域已超过个别差异而出现延迟应进行早期干预,帮助儿童正常发展(3分)。

(4)消除或减少高危儿童的风险因素,促进发展。高危儿童是指由于遗传、怀孕、分娩或环境中不利因素,具有较大风险产生发育迟缓的儿童,通过医学、护理、心理及教育等方面早期干预措施可以减少不利的风险因素,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4分)。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D)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态学 2.中枢神经系统3.病理性失衡4.运动性5.器质性 生理6.低成就超常儿童7.以手代目平行8.横向拓宽9.0—

6、7岁10.手的动作 面部表情

11.动力型学习困难12.环境13.体验学习4.添加15.传导性听觉16.个别特殊需要的教育计划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语言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从而难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盲相或叫盲态,是指视觉障碍者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外部状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表现:1行走时异常状态,2重复性呆板动作 3.是初级形式的随班就读,通俗的理解就是只把学生招进班级中,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或方法,学生只是形式上随班。 4.严重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损害他人生命、财产,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并为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

5.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1)缺乏主动性且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3分);

(2)易受暗示,脾气固执(2分); (3) 失败期待高于成功期待,动机不足,求知欲差(3分)。

(以上各点需作解释) 2.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机构(2分),这就是教育系统、民政系统、卫生系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系统的公立教育机构(4分)以及集体和个人开办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2分) 3.感知敏锐(1分);记忆力惊人(1分);有意注意时间长(1分);具有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2分);语言能力强,阅读早(2分);求知欲旺盛,学习主动性强,坚持性突出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分)。

4.(1)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1.5分)。(2)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1.5分)。

(3)残余能力(1分)。 (4)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1.5分)。( 5)交往能力(1.5分)。( 6)社会成熟性(1分)。( 以上每点稍作解释)

5.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 (2分),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风格的组员(2分)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2分),上升到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早期干预的概念(3分) 内容 (1) 运动领域( 2) 语言领域( 3) 认知领域( 4) 社会行为领域( 5) 生活自理领域( 6) 入学准备 (7) 其他发展缺陷领域

(1-5每点2分,

6、7各1分,各点需作解释。) 2.(1)作业训练法 (2)认知过程训练法(3)行为矫正法(4)认知行为矫正法

(5)学习策略指导法 (以上每点各3分,需作解释)

四、数学基础知识(10分)

1、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1分) 867+252+133+148 125×32×25 203-10.5×12÷4.5

2、用4个"8"和4个"0",按要求组成下列数。(每空1分)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有 。 (2)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有。 (3) 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有。

3、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高为4分米,体积是120立方分米。圆锥的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2分)120/4=30 30*6/3=60

4、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它们的比是3:7:2,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差是多少?(2分)60/12=5 5*7=35 5*2=10 35-10=25

五、语文基础知识(10分)

1、把成语补充完整 (每空1分) 陈词 调 以 效尤 虚无缥 再接再

2、把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每空1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②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孟子》)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 ④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分)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D.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年知识分子用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六、论述:(三题任选两题回答;每题6分,共12分)

1、什么是塑造?举一个你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塑造例子。

2、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试述它所包含的三层含义。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0下载券 4.5分(高于99%的文档)

下载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好的工作首先需要一份好的简历

立即定制简历

/* pc阅读页3-4页间(新)var cpro_id = "u2845472";

*/

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一、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倡导全人教育

三、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3、请说说你所理解的特殊教育的内涵。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

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七、案例分析:(8+11=19分)

1、假如你的班级里有一名脑瘫儿童,存在生活自理上的缺陷,在日常生活范围内,你将如何引导其进行生活自理康复训练?①床上活动训练:涉及到翻身、坐起、移 动、上下床等有关动作的练习。------------1分 ②更衣训练(如穿脱内外衣等)------1分 ③饮食训练--------1分

④个人卫生训练------- ----1分 ⑤上厕所训练---------- --1分 ⑥其他支撑工具的训练-----------1分

2、请试用新课程理念对下面的教学案例(片断)进行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熟能生巧》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71" });

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可在背面答题)

、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 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推荐第9篇:特殊教育学校

400055 重庆市巴南区 巴南区特殊教育学校

400700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新村77号3-2 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

402760 重庆市璧山县璧城镇甘棠村四社 璧山县聋哑学校 (023)41427974

401220 重庆市长寿县 长寿县聋哑学校

408300 重庆市垫江县文化路78号 垫江县聋哑学校 (023)74512845

408200 重庆市丰都县新城小区 丰都县宏志学校 (023)70612139

408000 重庆市涪陵区 涪陵区聋哑学校

401520 重庆市合川市凉亭子社稷台114号 合川市聋哑学校 (023)42824705360020 重庆市江北区 江北区观音桥小学弱智班

402260 重庆市江津市菜市街小学 江津市菜市街小学

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白沙镇朱家院 江津县白沙镇聋哑学校

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杜市场 江津县杜市聋哑学校

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几江镇 江津县几江镇菜市街小学弱智班

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几江镇天香街卞家厅11号 江津县几江镇聋哑学校

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白沙镇朱家院 江津县聋哑学校

405400 重庆市开县汗丰镇睡佛路 开县聋哑学校 (023)52223601

405200 重庆市梁平县梁山大道罗汉村4组 梁平县聋哑学校 (023)53229832400064 重庆市南岸区 南岸区聋哑学校

408400 重庆市南川市隆化镇水口村二社 南川市特殊教育学校 (023)71412844401420 重庆市綦江县古南镇农场村 綦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023)48612571

400036 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高店子街27号 沙坪坝区聋哑学校 (023)65504189630030 重庆市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新立小学弱智班

630010 重庆市市中区大同路10号 市中区大同路小学

630010 重庆市中区捍卫路 市中区捍卫路小学弱智班

402560 重庆市铜梁县 铜梁县特殊教育学校 (023)45637963

404040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上坪巷1号1单元504 万州区聋哑学校

408500 重庆市武隆县城南岸(原气象局旧址) 武隆县特殊教育学校 (023)77700007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 西南师范大学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资料室

402160 重庆市永川市双龙路42号 永川市聋哑学校 (023)49802252

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两路镇汉渝路69-B副5号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 (023)67828889404300 重庆市忠县镇北山支路35号 忠县聋哑学校 (023)54233069

400047 重庆市沙坪坝区 重庆师院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

400030 重庆市沙坪坝区 重庆师院教育系

400014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重庆村57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400010 重庆市渝中区宏声巷4号 重庆市聋哑学校 (023)63843185

400060 重庆市南岸区南湖路144号 重庆市盲人学校 (023)62801835

630000 重庆市南市下说涂山路199号 重庆市盲校重庆市 400055 重庆市巴南区 巴南区特殊教育学校

400700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新村77号3-2 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

402760 重庆市璧山县璧城镇甘棠村四社 璧山县聋哑学校 (023)41427974

401220 重庆市长寿县 长寿县聋哑学校

408300 重庆市垫江县文化路78号 垫江县聋哑学校 (023)74512845

408200 重庆市丰都县新城小区 丰都县宏志学校 (023)70612139

408000 重庆市涪陵区 涪陵区聋哑学校401520 重庆市合川市凉亭子社稷台114号 合川市聋哑学校 (023)42824705360020 重庆市江北区 江北区观音桥小学弱智班402260 重庆市江津市菜市街小学 江津市菜市街小学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白沙镇朱家院 江津县白沙镇聋哑学校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杜市场 江津县杜市聋哑学校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几江镇 江津县几江镇菜市街小学弱智班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几江镇天香街卞家厅11号 江津县几江镇聋哑学校632200 重庆市江津县白沙镇朱家院 江津县聋哑学校405400 重庆市开县汗丰镇睡佛路 开县聋哑学校 (023)52223601405200 重庆市梁平县梁山大道罗汉村4组 梁平县聋哑学校 (023)53229832400064 重庆市南岸区 南岸区聋哑学校408400 重庆市南川市隆化镇水口村二社 南川市特殊教育学校 (023)71412844401420 重庆市綦江县古南镇农场村 綦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023)48612571400036 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高店子街27号 沙坪坝区聋哑学校 (023)65504189630030 重庆市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新立小学弱智班630010 重庆市市中区大同路10号 市中区大同路小学630010 重庆市中区捍卫路 市中区捍卫路小学弱智班402560 重庆市铜梁县 铜梁县特殊教育学校 (023)45637963404040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上坪巷1号1单元504 万州区聋哑学校408500 重庆市武隆县城南岸(原气象局旧址) 武隆县特殊教育学校 (023)77700007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 西南师范大学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资料室402160 重庆市永川市双龙路42号 永川市聋哑学校 (023)49802252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两路镇汉渝路69-B副5号 渝北区特殊教育学校 (023)67828889404300 重庆市忠县镇北山支路35号 忠县聋哑学校 (023)54233069400047 重庆市沙坪坝区 重庆师院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400030 重庆市沙坪坝区 重庆师院教育系400014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重庆村57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400010 重庆市渝中区宏声巷4号 重庆市聋哑学校 (023)63843185400060 重庆市南岸区南湖路144号 重庆市盲人学校 (023)62801835630000 重庆市南市下说涂山路199号 重庆市盲校

推荐第10篇:特殊教育论文

“医教结合”背景下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

思考与实践

临沂市康复中心 蒋春阳

摘要:听障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及言语声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言语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的特殊儿童。国家对3-6岁的听障儿童实行抢救性康复措施,在此背景下,作为全新康复教育理念的医教结合应运而生。所谓医教结合即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基础上开展的一种全新的康复教育模式,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康复教育工作中去,对于促进听障儿童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听障儿童 医教结合 康复教育 模式

残疾人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要提高康复水平,关键是残障儿童的康复。作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基础的残障儿童康复工作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医疗和教育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为什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康复教育工作中去呢?在网络信息时代,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比比皆是,医教结合也顺应当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趋势诞生了,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引入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手段,融入多种新的相关技术,打破传统的封闭单一式康复教学,多措并举促进听障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满足一切听障孩子的特殊需要”体现了一种全新教育的理念。关爱尊重每个残障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能上学,而是能上好学。为每个残障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满足他们的康复发展需求,使之融入主流社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具有一片爱心,不仅仅是从事“慈善事业”,而且必须具备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手段和专业康复训练技能,将特殊教育作为“科学事业”为之奋斗。如何对听障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干预,更好地开展医教结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

一、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学关键是培养专业化的特教老师。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医教结合的全新康复教育理念。每位特教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康复,有机地把各种康复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2、丰富专业知识,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

老师们不仅要在我们组织的教学中,比较系统的了解每位听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病因和表现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对策,不断充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为听障儿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改进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老师们要积极探索在教学中采取各种辅助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着图文并茂的声光电等信息,既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获得信息量又可以弥补听障儿童在认知经验上的不足,使他们既得到了康复训练,又促进了康复发展,效果比较显著。

4、提高教科研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们坐在一起,相互讨论,共同研究,提高了科研能力,解决了一些难题。

二、完整的康复教育模式应包括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教育和家庭康复教育三部分。

1.巧妙设计,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或区角里,对听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聋残孩子也是如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将每日的集体教学活动融汇贯穿于游戏中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

能、陶冶性情。

2.因材施教,打造个性化的单训课堂。

个别化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由治疗师利用现代化的训练设备或量表,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并结合其康复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的过程。由于听障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教学单训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避免单一呆板,要接合孩子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

3.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康复是指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听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动作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孩子也无时不刻地模仿着成人的一些活动,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家长参与聋儿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中心、家庭相互共同教育的合力,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聋儿全面健康发展。

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者之间对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全面康复发挥着不同

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以游戏活动为基本载体,促进医教结合康复教学活动。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想像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游戏是儿童生命最本真的色彩,我们可以理解:首先,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其次,各种游戏的内容来自周围的现实生活;再次,游戏同社会生活条件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份组成的综合性活动,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儿童开始学会许多自然的、社会的、智力的基础和概念的途径。作为儿童成长的途径之一,游戏可以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境来支援儿童认知、身体、心理情绪及社会能力的发展。游戏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游戏活动对于康复也有很大的作用:

1、游戏具有很大的娱乐性,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参与训练活动。

2、游戏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有利于感觉功能的恢复。

3、游戏介于纯训练与真实生活之间,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技能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4、游戏是一种充满乐趣又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的活动,有利于儿童反复进行训练,使所学到的技能得到强化和巩

固。

5、游戏活动的最大功能是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四、在探索医教结合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每位特教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医教结合对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的重要作用。毋庸臵疑,教育手段和医学手段都会对孩子的康复起作用,但若将二者结合,则会起到1+1大于2的效果。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二,可以开展医教结合的课程建设。这种课程是独特的,它兼顾教育和医学模式的各自要求,针对不同听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分门别类地开展个别化的教育及医疗手段,使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达到最优化。

第三,医教结合的师资至为关键。“医教结合”成功与否取决于师资,现在推行的“医生进校园”,医生与在校教师如何衔接非常重要。不妨可以探索医生开展对学校保健老师的培训,让常设的保健老师逐渐成为“医教结合”的专才。

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心灵的塑造。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规律应该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影响他们健康成

长的因素,这是开展康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看到医教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特教工作者所认同并在康复教育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医教结合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特教发展的一条十分有效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红省、刘巧云、宋永宁、黄昭鸣,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 [2]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梁巍,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全面康复教育问答.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

[4]丁海东,学前游戏论.辽宁师大出版社.2003。 [5]叶澜,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2012 [7]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儿家庭康复教材.2004

第11篇:特殊教育案例

“多动症”的他----教育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简述】:

李嘉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阶段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而且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爱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好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经常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此外精力特别充沛,打电脑游戏,兴趣很浓。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和家长交流及平时的细心观察,得知他的脑子并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五左右,出现不及格现象。

家庭教育方式:爸爸比较粗暴,工作很累,工资却不高,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老师告知家长上课不听课好动或惹同学,回家肯定挨揍。妈妈也附和着一起打。 【案例分析】: 他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不集中注意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但他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①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多动动症的儿童是不能做的。他们往往不听成人规劝。②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说明他的注意力无障碍,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的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坚持力很差。③他在专心听课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伴有其它学习障碍。他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 【案例处理、感悟与思考】:

对于这种孩子是属于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我采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进行教育。

首先与其家长联系,应该更加关心帮助体谅他,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其次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他的多动行为。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和所有教他的任课老师商量对他采用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做到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及时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课的习惯。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网上搜集大量的关于这种患者的治疗方法,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让他家长带他到医院咨询治疗。

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他的品质、纪律好了许多,慢慢的他愿意静下来听一会课,有时也能举手参与发言,并且回答得很正确。虽然他还没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虽然他还没有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但他确实是进步了许多,那“只要进步就是优秀,每天进步一点点。”已成为我和他家长的共同期盼,相信他会在鼓励中有更大的进步!

孩子的美好未来是家长们所希望,只有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才会面对无数的挑战。虽然这种注意力缺陷障碍会一直影响着他,也许到了成人期他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这个学生,尽一个老师职责,为他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他是他父母的百分之百!

晋秀梅 2013-11-5

第12篇:比较特殊教育

第一章 比较特殊教育绪论

一、学科对象

王承绪先生认为: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 „„

二、学科性质

(一)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 理论性体现在理论体系的构建 应用性体现在教育体制的改革 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是关键

(二)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关涉到上位学科——教育学的学科定性 体现在内容构建——学科体系的侧重点 偏重于社会科学——学科属性的立足点

(三)独立学科还是归属学科? 独立学科:哪个层级独立

附属学科:特殊教育学下的三级学科?比较教育学下的三级学科?教育史下的几级学科(康奈尔认为比较教育学属于教育史研究)?

在一级学科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地位

三、学科体系

基本理论(学科要素 学科基础 学科视野)

国别比较(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日本 印度 南非 俄罗斯)

学段比较(学前特殊教育比较 初等特殊教育比较 中等特殊教育比较 高等特殊教育比较) 内容比较(观念比较 体制比较 课程比较 评价比较 教师比较 教学比较)

地方比较(地区间比较:单一区域与多个区域

地区内比较:单一区域与多个区域) 未来展望(学科发展 国际发展 政策发展 地区发展 体系调整)

四、学科方法

调查法 比较法:基本方法 文献法 分析法

五、学科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特殊教育活动

形成阶段:特殊教育学科

发展阶段:特殊教育科学

(二)比较教育学的发展

(三)比较特殊教育的发展

1817年法国人朱利安提出了《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

纲要和初步意见》,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并提

论文、作品等的发表

出:对不同国家学校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就有可

课程的开设

能通过统一问卷收集资料并根据“分析表”进行分类

学科体系的构建

的基础上,产生一门近似实证科学并有利于改进国

……

家教育的学科。

思考题

1、比较特殊教育的研究对象如何界定?

2、比较特殊教育的学科体系如何构建?

3、如何进行比较特殊教育的研究?

第二讲

欧美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欧洲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欧洲特殊教育的兴起

(一)兴起:历程

(一)兴起:原因

1.经济背景 2.文化氛围 3.个人推动

(二)现状:问题

1.缺乏综合全面的信息(难以获得基础而全面的信息

只能维持相对性评述)

2.分类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分类(1.专业术语界定不统一2.比较性研讨难以实施)

(二)现状:成就

1.对全纳教育的接受(发起:斯堪的纳维亚,意大利;新观念,人权;实践证明 关系:一体化、全纳、融合教育)

2.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实践的普及 法律、政策 一体化实践 3.法律干预

特殊教育资源转向为法律程序服务 资源提供者与家长之间关系微妙

法律干预目的是促使社会结构和态度改变

(三)欧洲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 实践的多样性 特殊学校的新角色 教师教育 资源供给

特殊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改革

1.欧洲各国特殊学校概况 特殊学校依然存在

英格兰教育就业部绿皮书,重视发挥特殊教育作用。 2.欧洲特殊学校需要承担的多重任务

是一个有关某地特殊教育需要的所有情况的信息库 实施评价方案,尤其是在有困难的案例中。 提供指导、咨询以及支持。 参与课程和资料发展。

评估软件、器材和其它素材。 实施研究和流动实验方案。

通过协同工作、情感交流、专题讨论会,以及正式的培训来增强专业发展。 为家长提供资源,成为家长信息来源所在地。 为大龄学生提供咨询和职业建议。

3.面临的困难

资金以及供给形式的方式需资源分配的方式来决定 地区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所负的责任情况

特殊学校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也将扩大

(三)挑战:教师教育

1.教师培训初期特教内容覆盖范围 2.专攻特殊教育的教师培训安排 3.在职培训的机会

瑞士:有大约10所高等院校实行2-3年的全日制课程和3-4年的半日制课程。

希腊和冰岛:都有单独的院校提供两年的全日制课程;冰岛的学院也提供4年变换的半日制课程。

爱尔兰:一年期全日制本科课程对在特校教学的人员同样适用;为在普校进行特殊教育的教师提供为期一年的半日制课程。

荷兰:有三所学院进行特殊学校教学训练,这种训练为夜间上课,可在全国各地开展为期两年 英国:有大量的特殊教育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

(三)挑战:资源供给

特殊教育普遍得到了所能得到的实质性的部分。英格兰,拨给学校的七分之一的经费拨给了特殊教育。 资源的分配方式:资源分配政策、供给数量的效果及全纳教育 隐患:贴标签;缺少特校支持

资金来源:教育部门、志愿组织、国家或地区政府。 资源分配政策:意大利——控制班级人数

英国:资源定位于学校,而不是定位于个人

2.特殊教育供给问题

学校被迫服从于准市场化的准则,特殊教育供给处于被搁置于边缘状态的危险之中 更宽广的前景中加强对特殊教育的供给

(四)欧洲特殊教育的信息交流平台

——欧洲特殊需要教育发展署

通过1995-1998的行动方案,目的是促进残障者一体化方法的革新,提高残障者在社区的价值,加强残障者及其组织的参与。

当欧共体计划计划结束时,在特殊教育上,收集和传播信息已存在沟壑,填补沟壑的重要一步是随着欧洲特殊需要教育发展署的成立而跨出的。此机构成立于1996年11月,由17个国家(15个欧共体国家和挪威、冰岛)组成。

欧共体成员国

(1993年) 法国(France)、联邦德国(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意大利(Italy)、荷兰(Holland)、比利时(Belgium)、卢森堡(Luxembourg)、英国(the United Kingdom)、丹麦(Denmark)、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葡萄牙(Portugal)、西班牙( Spain)、奥地利(Austria)、瑞典(Sweden)、芬兰(Finland)

1、目的

此机构想为欧洲特殊教育领域的合作提供一种框架,其目的在于: (1)建立收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有效系统。 (2)促进欧洲的研究和发展。

(3)关注特殊需要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优先项目。

(4)通过提供学术研讨会和训练来促进特殊需要教育的有效变革和创新。 (5)在诸如欧共体、经合组织、欧洲议会的国际性框架中提供补充性计划。

2、内容

早期干预:调查与儿童及其家庭早期鉴定和供给相关的问题。

教师支援:考查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师支持和训练的政策、来源,以及实施情况。

特殊需要教育经费配置:所有成员国的资金配置机制和程序,并通过立项予以明晰,最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以揭示发展趋势。

总署以各种方式传播信息——新闻信件、报告和网站(www.daodoc.com),此网站被看作是一种核心工具,它不仅传播总署自己的信息,而且与其它国家相应的网站建立联系。

(五)启示

特殊教育发展要处理好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关系 全面关注所有儿童(包括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利益 加强特殊教育的立法干预

拓展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范围(特别是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 建立全纳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单证式与双证式) 创建特殊教育信息交流平台(网上交流、杂志、会议等)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完善配给方式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二、美国特殊教育发展前沿

(一)发展概况(依法治教 地方选择 形式多样 儿童为本 生活本位)

(二)观念发展

本质观:标签效应的理性认识

价值观:语言描述的中性选择 实践观:安置形式的现实需要

质量观:生活质量的核心考量

(三)领域的发展

自闭症 盲聋双残 聋与听力障碍 情绪障碍 学习障碍 弱智 多重障碍 身体外形残障 其他健康问题 言语和语言障碍 脑外伤 视力障碍 其他障碍

(四)方法的发展

治疗方法:积极行为支持技术 研究方法:单一被试研究 教学方法:个别化教育计划 管理方法:自我管理

评估方法:生态化动态评估

(五)效果发展

稳步前进 社会效益 人权保障 生活质量

补充: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实施策略与 问题 (一)兴起与发展

第一阶段:回归主流运动Mainstreaming 第二阶段:普通教育主动性运动 The T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 第三阶段: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二)实施策略

健全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完整的教育对象识别体系 层次化的教育安置体系

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性的合作教学模式

(三)面临问题

如何把握全纳教育与现有的特殊教育体系的关系 如何理解最少限制环境

第三章 亚洲地区特殊教育

一、印度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特殊教育的发展

1.特殊教育的源头(古印度:收养院、医院;15世纪后:英属印度时代) 2.独立前印度特殊教育的发展

印度现代特殊教育的起点:马德拉斯军事儿童庇护所创立,接纳弱智男孩 印度历史上第一所盲校(1887) 第一所聋哑学校(1888) 第一所辅读学校(1934) ......启示:受过教育的残疾人在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上具有显著变化,特殊教育得到了官方认可与接纳。 3.独立后印度特殊教育的发展 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

1949年宪法:保障儿童义务教育权 1968年《国家教育政策》:扩充身心残障儿童教育、一体化方案、天才儿童 《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倡导一体化特殊教育政策、为严重障碍儿童提供特殊学校、重视教师培训 20c90s,《残疾人法》《印度康复理事会法案》《全国残障者福利信托法案》:涉及残疾人的康复、预防、教育、就业、长期居住、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等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1年,五年计划,推动发展 20c70s,一体化教育 20c90s,全纳教育兴起

尽管有所发展,但仍需努力:9%的残疾人受中学教育,农村不到1%入学。

(二)融合教育的发展

1、快速发展契机(1974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委[United Nations (formerly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Children's Fund,简称UNICEF]的资助下,印度政府实施了一项名为“残疾儿童一体化教育计划” (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简称IEDC)的试点工程。1987年,IEDC开始在全国实施。IEDC旨在为残疾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体验,并以此来证明普通学校本身就具备了满足残疾儿童教育需要的能力。)

2、相关立法保障(1992年,印度康复委员会法案颁布。法案指定印度康复委员会(Rehabilitation Council of India,简称RCI)为制定有关残疾人康复培训计划的法定团体,并且对于涉及残疾人康复的相关教育和康复人员具有制定最低从业标准和颁发相关证书的权利 。2000年修订法案,在进一步明确了RCI在特殊教育和康复研究中职责的同时,详细规定了对于为残疾人提供不合格康复服务的人员和机构的惩罚措施。1995年,残疾人法案(The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Equal Opportunities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Full Participation) Act,简称PWDA)颁布,PWDA明确了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的理念,即让儿童在“最适合的环境下接受教育”。PWDA 2000修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残疾人在康复、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增加了“自闭症”和“多重残疾”的定义,并对“低视力”“基于残疾的歧视”“融合环境”等概念作了修订。)

3、其他促进计划(1995年,由联邦政府发起实施的免费午餐计划(Mid-Meal Scheme,简称MDMS 2001年启动

SarvashikshaAbhivan 计 划 ( 简 称 SSA 计划))

4、实施效果 受教育率 文盲率

未受教育情况:

从残疾程度上看, 重度残疾儿童的文盲率高达72.7%,进入到中等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比例不超过1.5%;

从残疾类型看,智力落后儿童的文盲率高达87%,视觉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的文盲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残疾儿童;

从区域来看,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文盲率比城市地区的文盲率高出了将近20个百分点。

5、发展特点

印度融合教育的发展特点: 发展理念:国际概念,本土诠释 发展力量:政府主导,组织参与 发展过程:政策支持,文化羁绊

6、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印度融合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西方学者对其融合教育理念的质疑 非政府组织的过多参与带来的问题 如何提高政策的影响力,改变固有观念

(三)启示

1、如何实践融合教育本土化的问题?

2、如何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3、如何通过政策来引领?

4、如何平衡地区差异?

二、日本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发展历程

1.“明治维新”之前:盲人教育(早期盲人教育的出现:缘起王子失明

日本中世纪的盲

人艺能教育:艺能教育、针灸疗法)

2.“明治维新”至二战:特教体系确立(盲聋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智障儿童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病弱和肢残儿童的建立和发展)

3.二战结束至今:较快发展(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特殊班、资源教室、巡回辅导、普通班级 特别支援教育)

日本特别支援项目的概念

为培养残障儿童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使其成为可参加社会的主体而进行的支援。从这一概念出发,特别支援教育要把握每一个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其能力,帮助其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合其个体差异的指导。

日本特别支援教育措施

通过"发育障碍等支援"以及“特别支援教育总会”推进特别教育支援活动 发展障碍情报中心

发育障碍早期综合支援示范项目

发育障碍在高等学校的综合支援示范项目 特别志愿学校等的指导充实项目 提高特别支援学校教员的专业性项目 特别支援教育就学奖励资金 日本特别支援教育的特点

“通级”制度

经费保障

就业保障

(三)启示

法律保障

经费支持

就业支持

三、韩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韩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特殊教育立法

特殊教育对象

特殊教育机构)

(二)转型期韩国特殊教育发展

实施免费早期教育,促进残疾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扩大特殊学校职能,转变特殊学校运作形态

改变特殊班级运作模式,实施全纳教育

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素养

扩充并完善特殊教育设施,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

开发满足特殊学生需要的教育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扩大高等教育计划,提高特殊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启示

法律法规保障

明确特教对象

普及学前与高中教育 思考题

1.试着思考与总结,亚洲其他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的情况;

2.通过对亚洲主要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对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有何启示?

第四章

学前特殊教育比较

第一节

国外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的比较

一、俄罗斯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及其法规

学前特殊教育目标:对缺陷儿童进行矫治、给予帮助,保证他们获得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受教育权利。

任务:在系统的教育过程中更准确地诊断缺陷;矫正第一缺陷,预防第二缺陷,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帮助残疾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形式:普幼中设立特殊幼儿班,特校设学前班

二、法国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及其法规

法国学前特殊教育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达成学前教育的目标,重视学前教师师资的培训工作和幼小衔接问题的探索,注意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包括“重视研究残缺儿童的教育问题,注意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残疾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挪威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及其法规 《小学教育法案》:特殊幼儿在学龄前有权接受特殊教育,且没有最低年龄的限制。 《幼儿园法案》:在与家长的合作下,有障碍的幼儿经专家评估后可优先进入幼儿园。地方当局负责提供幼儿园的特殊幼儿所需要的支援和补助。

形式:日间教养中心、短期教养中心、家庭幼儿园和微型幼儿园。

四、捷克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及其法规 对象:3-6岁的儿童

早在1929年,以法律形式规定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权利。 形式:幼儿园、托儿所、保育中心、特教幼儿班

学前特教师资规定严格:国立师范大学注册,接受在职培训。

五、其他国家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及其法规

奥地利:强调政府、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和私人团体都参与学前教育工作。 波兰:国家为学前教育机构制定统一的课程,形成学前特殊教育网络。 荷兰:承担学前特殊儿童的学费,提供额外的补助 德国:强调融合教育

六、欧洲学前特殊教育及其政策的特点 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服务 开展特幼与普幼的融合教育

重视幼儿的文化需求和社会的支持辅助训练 保障幼儿受教育权

增加弱势不利族群的教育机会和降低社会隔离功能

 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一) 20C60S末以来,早期教育计划(1966),障碍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1968),障碍儿童早期教育计划(1969).1973年《康复法案》

1975《向所有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法案》

一、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二) 美国学前残疾儿童享有的权利:

受教育权、受免费教育权、受最恰当的教育的权利、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下受教育的权利、家长充分参与的权利、残疾儿童隐私受保护的权利、在评估过程中不受歧视的权利

二、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 政策层面:美国高等院校的每一个师资培养专业都需要通过国家专业鉴定委员会的鉴定,通过鉴定后,严格遵照《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专业标准》,作为大学早期特教师资培养项目设置的基础,也强调了州级资格证书要求的相关内容。

实践层面:在承认国家级的专业标准同时,根据各州要求设置。

三、美国学前特殊儿童的转衔服务 转衔服务计划的个别化和合作化

转衔服务实施过程的系统化和策略事宜化 转衔服务保障措施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四、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全纳安置模式

五、美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完善现行特殊教育政策法规 培养高质量学前特教人员 加强家长培训、重视家长参与 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瑞士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瑞士学前特殊教育的目标

尽可能早地为那些处于困境之中的儿童及其他所生活的环境社会提供广泛的教育性质的帮助。

二、瑞士学前特殊教育的任务 早期诊断

早期促进

早期咨询

三、瑞士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专业化

学前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专业化:具备专业知识、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处理问题和应变的能力

四、瑞士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规范学前特殊教育发展 重视学前特殊教师的发展

思考题

总结国外学前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对于改善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有何启示?

第五讲

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比较

第一节

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对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的界定

障碍个体在中等教育后继续接受的教育,包括进入高等院校接受的教育及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类职业和技术教育。

二、产生前提: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哲学思想基础

社会经济基基础

教育发展基础

法律法规基础

三、高级阶段:多种形式的完全平等受教育权

受教育范围扩大:美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协会规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残疾人教育种类有19种

接受不同层次教育:残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在不同层次和学位的阶段学习,从预科、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第二节

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一、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教育立法

美国1973年《康复法案》、1997年《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2004年障碍者教育法》 英国2001年《特殊教育需要与障碍法案》

澳大利亚1992年《澳大利亚残疾人歧视法》2005年《残疾歧视法教育标准》 爱尔兰2000年法令:支持高等教育扩大化 (二)安置形式

全纳教育安置方式:四年制的学院或者大学、二年制的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和商业学校

专门高等特殊院校:加劳德特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美国国立聋人技术学院及日本筑波技术短期大学等 (三)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 专业设置

美国聋人专业:语言、法律、心理咨询等

日本聋人专业:家政、农业、机械、美容、美术、设计、齿科工艺等 课程安排 一般专业课程

辅助课程:培养学生社会生活技能的自我发展决定、自我提倡意识的课程 (四)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建构与运作

针对残疾学生的支持与服务(教育支持与服务发展日趋多样 教育支持与服务逐渐向高中和就业延伸 特别关注教育支持的有效性)

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服务(教师权利 教师培训)

二、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高等院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程度有待提高 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衔接困难 残疾学生高等教育适应不良 教育过程中的支持不足

三、发达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更为有效的接纳 更趋完善的支持服务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结合

四、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建议 呼吁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立法 扩展高等教育的专业与课程 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支持 注重对高等教育师资的培训与支持

第三节

美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一、美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 通过立法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安置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巨大投入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质量保障 扎实贯彻残疾人就业

二、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启示 立法支持,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高校支持,保证残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经费支持,确保残疾人享受高等教育机会 政策支持,实现残疾大学生有效就业

思考题

试从其他角度研究某国家的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状况,并总结对于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六讲

特殊教育教师的比较

第一节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条件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认为一名特教教师应“至少获得学士学位;掌握共同的核心性知识和技能;在特定异常领域或年龄组中从事特殊较学工作的应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至少当一年的辅导教师;每年最少要参加25小时的有关其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

二、美国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 提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构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辅助技能 初级特殊教育教师考核标准:

提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第一次写入了对“高素质”特教教师的定义。规定其急本要求包括:1.持有美国特教教师全国认证书;2.通过美国国家特教教师执照考试 保障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方面:《电子与信息技术无障碍标准》 构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革新项目 大学内设特殊教育系

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辅助技能:高校设辅助技术课程专业

辅助技术研究生层级的专业证书教育

特殊教育技术期刊

三、中美特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概况比较 经费支持体系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师资素质结构

四、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制定特殊教育教师标准

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辅助技能培养 开展复合型研究项目

优化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第二节 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状况

一、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要求

聋哑学校教师:教员资格证书、协会副会员证书、协会会员证书 盲校教师:盲人教师协会认可

弱智儿童工作者:弱智儿童工作者证书 语言纠正技术员:语言缺陷纠正技术员文凭

二、特殊教育师资的选拔与考核

聋哑教育教师:教育学、解剖学、生理学考核+聋哑人教育原理、手语技能、发声法、手工艺、卫生常识、助听器使用等方面考试。

盲校教师:教育原理、教学方法、盲人手工艺、卫生常识、解剖生理学、盲文等科目考试。

弱智儿童教师:普通学校教龄2年以上,由担任特殊教育教学的素质,还须经上级审查同意保送。 儿童语言缺陷纠正技术员:中学毕业证书、大学入学证明;品德端正,高度耐心 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的选拔与考核特点总结: 重视在相关特殊学校的工作实践经验 重视教师基本素质

强调从事特殊教育的相关素质,尤其重耐心

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比如聋校、盲校的教师分别进行手工艺、盲人手工艺、针刺技术等职业技能课的考试。

三、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

培训形式:在职教育;现场观摩,实践锻炼

培训内容:针对性强,重操作技能培养,重视职业技术课程 培养目标及体系:师资培养机构并列平行,单层次的平面体系。

第三节 新加坡特殊教育师资状况

一、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要求

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层次:一年的全日制培训;面向两部分人群:教师和办公人员;申请者参与项目培训的条件是:在新加坡的剑桥A水准考试中至少获得两个”A”,三个月的特校教育经验。

研究生层次培养:三年制部分时间培训,4-3-3Approach,申请者要完成预定的课题研究。

二、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

沟通 特殊教育基础部分培训机构:国立教育学院

教学计划 学习者特征与发展 培训目标:培养教师具备有效的从事特殊教育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评估 个体学习差异 培训模式: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

专业原则和道德原则 教学策略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

合作 学习环境和社会交流 元的进修与发展费用教育部经费支持:每年400-700

教师享有公务员权益,待遇有保障

司法完善,对教师的处分、解聘有法定的程序。 第七讲 特殊教育课程比较

第一节 美国特殊教育课程融合改革

一、问题背景

特殊教育课程融合改革内涵:

在全纳教育背景下,以融合为导向,为每一位残疾学生参与普通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进而提高学业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活动。

课程融合改革的根本目的:试图以普通课程为基本框架,作为达成基础教育标准的手段,并以此确保为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能获得全面的最基本的概念与技能,挖掘其潜在的能力;同时,也为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学、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学业检测提供相互比较参照的统一依据,从而促进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美国相关探索:残疾人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法案明确指出:所有学生都有潜力去参与和学习普通课程,并要求所有残疾学生(包括重度残疾学生)也必须参与普通课程的学习,以达到在公立教育中所能达到的具有挑战性的教育目标。

二、美国课程融合改革的特点 (一)注重顶层设计,提供政策保障

具体地规定了参与普通课程学习的要求 建立了权责明晰的学习成就评价体系 各州以法令形式提出明确具体要求 (二)聚焦课程调整,提供课程变式 普通课程general curriculum 变通课程adapted curriculum 增扩课程augmented currirulum 替代课程alternative curriculum (三)融于普通课程标准,实施适应性教学 确定IEP需要评价学习的学科领域 明确学生州级课程标准的年级水平设定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

必要时,设计替代性学习的对接技能 (四)针对差异需要,实施多元评价

标准性评价

调整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 第二节 我国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成绩

2007年教育部颁布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二、仍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理念:意图融合,实则分离

(二)课程领域:聚焦特教学校,忽略随班就读 (三)课程实施:基于经验的多,基于标准的少

第三节 美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国的启示

一、坚持以融合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健全、完善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政策

三、促进基于融合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思考题

请思考其他国家是如何进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有何特点?并分析总结其不足之处。 第八讲

我国港澳台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第一节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一)历史沿革

1890年,台湾地区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台南训育院,即台南启聪学校前身 1961年,设立儿童心理卫生室,对情绪困扰儿童进行辅导与矫治 1963年,设立肢体残障特殊班,实施肢体残障儿童教育 1966年,盲生就读国民小学混合教育计划 1977年,实施语言障碍儿童教育计划 1985年,创办自闭症儿童教育

1992年,对性格及行为异常儿童进行教育 (二)特殊儿童统计及入学率

据台湾地区2006年特殊教育统计年报,2006年台湾地区已入学的身心障碍学生有83113人,资赋优异的学生有133806人。

在中小学及特殊学校中接受教育的身心障碍学生有57579人,占所有学生总数的2.07%.(三)特殊教育政策与立法

1968年《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对于体能残缺、智能不足及天才儿童,应施以特殊教育或予以适当就学机会。 1980年《特殊教育推行办法》:标志台湾特殊教育走向法制道路。 1984年颁布《特殊教育法》,明确将资赋优异和身心障碍儿童纳入特殊教育范畴。 199

7、200

1、2004年三次修订《特殊教育法》,对特殊教育的管理、经费、人员培训、个别化教育计划、学制课程与教学的弹性、融合教育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总之,台湾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 (四)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

原则:就近入学、减少受限制环境、需求原则、弹性安置

特殊教育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委员会按照程序开展特殊儿童发现、筛选、鉴定、安置等工作

委员会组成人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特殊教育专家、临床心理专家、专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康复医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专家、残障团体代表或家长代表、社会福利、卫生等领域的代表、学校行政人员等。

安置途径:特殊学校、特殊班、资源班、巡回辅导、床边教学和普通班等六种方式。

(五)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13所高校设有特殊教育系,3所大学师资培训中心开设有特教课程,目标是培育学前、小学、中学的特殊教育师资。 学分+教学实习+教师资格鉴定合格=特殊教育教师资格

二、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 特殊教育对象种类齐全,分类体现人文精神 (二)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健全,立法理念先进 (三)大力推进融合教育

(四)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健全,资格鉴定程序明确 (五)特殊教育的课程特色:个别化、个性化、生活化 (六)资优教育得到重视

三、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对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特殊教育立法,规范特殊教育对象 (二)融合(全纳)教育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超常教育应回归理性 (四)课程改革应推陈出新

(五)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式急需改革

第二节

香港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香港特殊教育的发展

1863年,香港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1960年,成立特殊教育组,特殊教育才开始有政府行为的介入 20c70s以后,香港特殊教育规范发展。 香港回归后,成立教育局专管全港的教育。

如今,香港特殊教育的目的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以协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使其成为社会上一个独立而有适应能力的人。

截止2011年9月,香港共有60所资助特殊学校:2所盲校,2所聋校,7所致残儿童学校,7所群育学校,41所智障儿童学校及1所医院学校。

二、香港特殊教育的主要机构 真铎学校

匡智会

兴光学校

三、香港特殊教育的特色 先进的教育理念 丰富的资源支持 积极的行政支持 多样化的特教服务

第三节 澳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一、澳门特殊教育法规政策 1991年“澳门教育制度” 1996年特殊教育法

1999年防治残疾以及使残疾人康复及融入社会之政策

二、教育暨青年司

对学生的直接服务工作:特殊班学生辅导工作;学生评估、治疗服务;综合评估以及入学安置建议

对学生的间接服务工作: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技术支援;资助和协助私立特殊教育及服务机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推广特殊教育工作

三、公立学校特殊教育状况

特殊班:年龄划分;安置对象:智障、自闭症、过渡活跃症、脑性麻痹、整体发展迟缓 混合班(随班就读):能力分组;安置对象:轻度智障、语障、肢障、听障、视障等。

四、受资助之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和服务机构

启智中心 启聪中心

启健中心

协同特殊教育学校

明爱特殊学校 思考题

试分析香港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尝试总结对于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九讲

我国大陆各地特殊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特殊教育省域发展状况的比较

一、地方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的比较

(一)各地区各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分布状况比较

1.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东部约占四成,西部占三成多,中部占两成多 2.东中西部残疾儿童在校生七成在小学,残疾学生高中教育滞后 全国残疾儿童在校生合计42.56万,东部占39%,西部占35%,中部占26%。

东部地区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福建、江苏、广东、山东均超2万,天津不足3千。 中部各地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5江西、河南超2万,其余各省在7千至1.5万之间 西部各地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差异大:四川排首位超4万,西藏为258人。

东部地区:福建小学阶段残疾儿童在校生数占首位,江苏初中、高中阶段残疾儿童在校生数占首位,上海残疾儿童初中教育全国领先

中部地区:小学阶段残疾儿童在校生数江西占首位,初中阶段残疾儿童在校生数河南占首位,高中阶段安徽占首位 西部地区:小学、初中阶段残疾儿童在校生数四川占首位,高中阶段残疾儿童在校生数内蒙古占首位

(二)各地区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人数状况比较

地区分布:未入学人数西部地区占四成多,中部地区接近四成,东部地区占比18% 东部地区: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未入学人数集中于广东、山东、福建和辽宁 中部地区: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未入学人数集中于江西、河南、安徽和湖南

西部地区: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未入学人数集中于广西、四川、贵州、陕西和云南

二、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现状的比较

(一)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状况

东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分布不均,河北特殊教育学校相对最多 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分布具体状况:

东部地区:河北、山东和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较快,海南特殊教育学校亟待发展 中部地区:河南特殊教育学校总数多,湖南、安徽特殊教育学校有待发展

西部地区:四川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较多,云南、新疆、西藏、甘肃特殊教育学校尚待发展

(二)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东部特殊教育学校平均校舍建筑面积高于中西部

东部特殊教育学校专用教室面积占校舍建筑面积均值高于中西部

特殊教育学校危房总面积中部最大,危房面积占校舍面积比例西部最高

三、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现状的比较

(一)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状况

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东中西部呈递减状态:

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排数:山东、江苏、河南、河北、辽宁列前五位 东部地区:平均每省份现有特殊教育教职工2314人,专任教师1827人 中部地区:平均每省份现有特殊教育教职工1817人,专任教师1492人 西部地区:平均每省份现有特殊教育教职工772人,专任教师635人 各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学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

全国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排序:北京、上海、海南、山东、内蒙古列前五位 东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均值为26人,高于全国均值 中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均值为22人,接近全国均值 西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均值为19人,低于全国均值

(二)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女教师和行政人员比例状况

东部特殊教育学校女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例均值略高于中西部 特殊教育学校行政人员占教职工人数比例均值东、中、西部递减

四、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现状的比较

(一)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2010年各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之0.46%投入特殊教育学校。 2010年特殊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3.89万,西部最高,中部最低。

(二)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支出结构状况

201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事业性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的八成多,西部基本建设支出所占比例最高 201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个人部分与公用部分分成,西部公用部分支出占比最高 第二节 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 (一)北京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格局 1.特殊教育学校 截止2006年,北京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2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5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2所,培智学校15所。

特殊教育学校在全市特殊教育体系中提着骨干作用。 2.随班就读 2005年,一项对北京市18个区县普通中小学开展岁半就读情况的全面调查显示:北京市共有随班就读学校918所,其中中学305所,小学613所。随班就读学校数量占全市普通中小学总数(2264所)的40.5%.随班就读学生4439名,中学1450名,小学2989名。智力残疾学生占随班就读学生总人数的79.6%,其次是综合残疾学生占10.1%,第三位是听力残疾学生,占7.4%,最少的视力残疾学生,占2.9%.“十五”期间,北京市至少有近10000名教师接触到随班就读教学。全市每学期平均参加培训的随班就读教师达3300人次,全年达6000余人次。

全市有15个区县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室,并配备了资源教师。全市共建资源教室40个,中学9个,小学31个。 3.民办特殊教育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机构) 博森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机构) 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智力残疾与脑瘫儿童的养育、教育、康复机构) 朝阳安华特殊教育学校(智力残疾和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 丰台利智康复中心(智力残疾和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 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 4.残疾人职业教育

北京市盲人按摩中等专业班 北京市残疾人职业高中

(二)北京市特殊教育的结构层次 1.学前残疾儿童特殊教育

学前残疾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专收学前特殊儿童的机构,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班等 二是以招收特殊儿童为主的幼教机构,同时招收普通儿童,如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等 三是以招收普通儿童为主的幼教机构,同时附设聋儿班。 2.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北京市三类特殊学校在校生结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都接受部分多重残疾学生入学,其中培智学校接受多重学生残疾学生最多 二是流动人口和周边地区残疾儿童在京借读的人数大量增加 3.高中/职高特殊教育

北京市首次在1所特殊教育学校(盲校)设立高中部,招收35名盲生。

现北京市的盲人学校设有高中和职高部,有1所聋校设有高中部,2所聋校设有职业高中部。有部分轻度的聋生和盲生在普通高中随班就读。

盲校职高部设置盲人按摩、钢琴调律两个专业

聋校职高部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工艺美术、烹饪、面点、服装专业

培智学校职教内容主要围绕家政服务和生产性服务来开展,如缝纫、工艺品制作、钩织、修理、理发、保洁、烹饪等。

4.高等特殊教育

北京唯一的一所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我国第一所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既面向全国招收视力、听力、肢体残疾学生,又专门面向北京招收普通大学生。 招收普通学生的专业主要是特殊教育,为本市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招收残疾学生的7个本专科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开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如艺术设计专业(听障)、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听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听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听障、视障)、园林技术专业(听障)、针灸推拿学专业(视障)、音乐表演专业(视障)

三、北京市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历不断提高 2006年特殊学校半数以上的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上

其中,盲校教师整体学历程度最高、聋校次之,培智学校相对较低。

四、北京市特殊教育的科研机构

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中心职能:培训北京市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开展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指导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科研工作;与特殊教育学院教务处、科研部共同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研究。

目前,有8个区县成立了特教教研室,任命了特教教研员。

五、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院)毕业生的去向 (一)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的去向

多数以升职业学校为首选,其次是升高中学习;

盲生的人数少,升学率相对最高,聋生选择职业的机会较盲生和智障生多,就业率相对最高,智障生不论在升学还是就业受到的限制最多,待业率最高。 (二)高中/职高阶段毕业生的去向

1/3-1/2的盲生和聋生升入大学/大专学习,就业率大幅度上升,只有个别盲生待业。 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智障生的就业率大幅度增长,但仍有半数的智障毕业生待业。 (三)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北京生源毕业生去向

2001-2006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有北京生源的特殊学生355名和普通学生433名毕业。

特殊毕业生(残疾学生)中,86.76%就业,13.24%待业;普通毕业生(健全学生)中,0.23%考上硕士研究生。89.84%从事教育工作(75.52%从事特教工作,7.39%从事其他工作)

六、北京市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 1.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

个别区的普教与特教经费投入一致

2004年和2006年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比普通学校生均经费多一倍以上 2.随班就读的经费投入

18区县都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

2/3区县对随班就读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中,1/3区县每年投入经费在10-40万元之间,1/3的区县为0.5-2.5万元。

思考题

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武汉市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第十讲

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及展望

第一节

中国与部分国家特殊教育的比较总结

一、特殊教育对象的比较

(一)强调“特殊教育需要”型 英国《特殊教育需要教育法》(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Act,2004)规定,如果有一个儿童有学习困难,需要为其量身定做特殊教育的支持,该儿童在法律上就被定义为有特殊教育需要。

有利于消除“标签”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引导人们不再将关注点聚焦于学生有什么类型的残疾或问题,而是强调学生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支持。

(二)分类日趋细致型

美国《残疾人教育法》IDEA,特殊教育对象包括12类: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或语言残疾、视力残疾、重度情绪障碍(情绪障碍)、肢体残疾、孤独症、创伤性脑损伤、其他健康残疾、特殊学习障碍。 日本《学校教育法》修正案2007,改为“特殊支援教育”:视觉障碍、智能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语言障碍、情绪障碍七大类儿童外,将就读于普通班级的学习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儿童纳入范围。

(三)分析与比较

分类日趋细致

仅限于残疾儿童青少年

二、特殊教育对象安置形式的比较

(一)以融合教育安置为主:英国 1994年,《特殊教育需要鉴定与评估实施章程》表明了对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成功实施融合教育的期望。 2001年,《特殊教育需要鉴定与评估实施章程》,享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有更大权利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 2004年,《特殊教育需要者教育法》确保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能够享受相应的学习权利,帮助他们在离校时具有相应的必要技能,帮助家长开展教育。

(二)以“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安置为主:美国 《残疾人教育法》教育安置应考虑以下: 专门小组作出安置决定 最少受限制环境 就近入学

普通教育安置,除非其他特殊教育要求 考虑可能对儿童构成潜在威胁的因素

不能仅仅因为需要调整残疾儿童的课程而将其从普通班级调出

(三)以“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融合教育”安置为主:日本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由省一级的都道府县为障碍儿童设立特别支援学校,每个县设1-2所特别支援学校,学校还需为路途遥远而难以走读上学的障碍儿童提供宿舍。

日本依法设立的特殊儿童安置形式有四种:特别支援学校、特殊支援学级(普通学校中设特殊班级)、通级(资源教室)、访问教育。

(四)分析与比较

特殊教育水平越高的国家越重视融合教育的开展

我国特教安置格局: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殊教育班为主体

三、特殊教育经费资助对象和内容比较

(一)美国:为0-21岁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四方面资助 经费来源:联邦补助仅占10%,90%来自州和地方财政。(其中,州约占40%,地方约占25%,私人捐助约占27%) 资助内容:一是残疾儿童少年评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二是学校根据个别化计划,提供相关服务和辅助技术;三是提供指导或支持性服务;四是培养特殊教育服务教师。

(二)英国:重点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学习及生活所需的资助 资金来源:标准基金(为英国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提供资助)

学校创始基金(帮助地方教育当局提高普通学校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能力)

校外活动基金

额外教育奖励

(三)日本:对各类残疾儿童的学习及相关人员培训进行资助

特别支援教育的支持项目:特别支援学校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升、特别支援学校的指导等。

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相应支援教育技术的研究项目:各种残疾类别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教材开发等

特别支援教育就学奖励费用项目:学生的图书费、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休学旅行费、学习用具费等 发展障碍中心建设项目:收集各种与残疾儿童教育相关的资讯并提供支持

特别支援教育设施设备补助费项目:改善学校教学环境的建设工程、用语开展教育和支持学生学习的设备等。

(四)分析与比较

特殊教育经费使用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政府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拨款额度日益增大 各级政府权责日趋明确

经费资助主体由学校转到残疾儿童少年 资助范畴依据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 重视对特教经费使用的监督

(四)分析与比较之国内经费发展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

1994年《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 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6年修订《中国残疾人保障法》

(四)分析与比较之国内外经费对比 我国特殊教育政策法令和拨款分离

我国特殊教育资助的额度?标准?有无经费投入效益比的评估、监督机制?

特殊教育资助的对象和范畴是否符合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情况?随班就读儿童、家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资助? 资助内容?例“两免一补”能否满足残疾学生的需求。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和任职资格比较 (一)多途径、终身化培训方式

美国:注重教师培训的连续性、注重特殊教师培养的标准化、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

英国:三种模式培养新教师,“4+0”模式、“3+1”模式、职业基础教育模式 新加坡:两种途径获取特殊教育证书(学历教育、学习支持协调者计划) (二)要求获得双证,从知识、技能、信念三方面制定标准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规定特教教师应掌握十方面的核心性知识、技能

英国:教师实行双证制度,普通教师资格+一到两年教育经验→接受特教专业训练 日本:普通资格证、特别资格证、临时资格证 (三)分析与比较:三个特点 多渠道的形式培养教师

要求从业教师获得特殊教育资格证

重视对教师整个职业生涯阶段进行系统化培训 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特教财政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地区差异大 特殊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不均衡

二、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

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儿童教育存在较大差异

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不均 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较多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仍然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随班就读人数下降 原因分析:

随班就读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教育教学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

财政经费投入不到位、

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增加

五、特殊教育师资不足

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仍不足 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相对不高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每年变动相对较大

六、各层次发展均衡 横向

纵向

第三节 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立国家残疾儿童数据库步伐

逐步研究制定“国家级残疾儿童评估和鉴定标准” 实施残疾儿童通报制度

二、加大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加大国家财政预算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调整国家财政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加大对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财政投入 改善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三、分地区确定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目标和措施

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应率先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零”拒绝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扩大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四、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质量 建立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针对性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质量 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五、重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向学前、高中和职业教育的延伸 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应该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畴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重视残疾学生高中教育的发展

六、多种途径和措施扩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支持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

扶持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讲授有关内容 多种途径培训在职特殊教育教师

思考题

试总结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13篇: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特殊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洮南市教育局指示精神,以提高特殊学生的各项能力为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心,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管理规范为依托,继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课堂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力提升万宝镇的特殊教育质量。结合随便就读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提供校内特殊需求学生转介、鉴定,并作妥善的安置。2.提供特殊学生适合的教学与辅导、活动等。

3.保障特殊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提供学校力所能及的社会福利。4.推动融合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提升对特殊学生的了解、接纳与关怀。

5.提供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相关咨询。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1.坚持每学期两次的的教研学习时间,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并组织好学习心得交流,切实提高师德素养与业务修养。

2.积极参加市级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进一步增强指导、服务技能,提升工作水平。

(二)加强管理,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1.编制随班就读工作手册,为从事一线随班就读工作的领导、教师提供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信息,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效率。

2.完善以特教中心为核心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强过程化管理,有效地组织学校特殊教育教学,促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随班就读学生的双学籍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操作过程和方法,做好特殊学生入籍与撤销的鉴定审批工作,建立正确明晰的学生档案。

4.加强资源教师团队和随班就读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培养随班就读教学骨干教师。

(三)加强研究,努力提升工作实效

1.建立并完善小学阶段特殊学生发展的规划,让特殊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本学期特殊教育教研工作将围绕“和谐、发展、共享”的主题为切入点,对特殊学生教学内容实施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业发展。

3.深入了解并参与学校校本教研,把校本教研作为学科教研的重要方面,帮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校教研组发展。

(四)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1.开展现场指导式培训。经常深入班级,与教师作面对面交流、沟通。通过指导备课、诊断课堂教学、与教师一起研究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不断促使教师形成特教专业化的技能。

2.借助洮南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这一优势,为特殊儿童、家长、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咨询、康复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优势点。

(五)搭建平台,提供学习交流机会

1.开展特殊教育案例评比,为鼓励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实效,进一步巩固特殊教育成果,推广特殊教育教学经验,更好地推动学校特殊教育的发展。

2.进一步管好、用好特殊教育这一信息平台,为学校、教师搭建研究、沟通、交流的平台,做好平台的管理、维护工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第14篇:特殊教育毕业论文

论贫困地区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策略

内容提要:发展特殊教育尤其是发展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意义重大。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是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专门教育,“关心特殊教育”首次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发展 特殊教育 意义 策略

特殊教育即对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专门教育。过去,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在认识上没能到位,所以,一般都认为,聋哑、智障残疾儿童少年读不读书无所谓,特殊教育发展与否无关紧要,而且,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这种观念越落后,从而造成贫困地区的残疾儿童少年无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不断丰富,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特殊教育事业也愈来愈受到关注。“关心特殊教育”的字句首次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新的《义务教育法》中有五处涉及特殊教育,2008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部署,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并把发展残疾人教育摆在了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首要位置。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修订了《残疾人保障法》并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有九个条款对残疾人教育作了明确表述;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组织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由此可见,发展特殊教育尤其是发展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意义重大,我们理应抢抓机遇,不断探索特殊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特殊教育的特殊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5月28日发布的公报称:全国有残疾人8300多万,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其中,0至14岁、6至14岁的残疾儿童分别为387万、246万,分别占残疾人口总数的4.66%和2.96%。照此推算,100万人口的大县残疾人口约有6万多,残疾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5%左右,其中,0至14周岁的残疾儿童为2800多人。试想,2800多个残疾儿童少年该影响多少家庭,涉及多少家庭人口,所以,关心、支持和发展特殊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发展特殊教育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切实尊重人的权利,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引导人,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而残疾人群体虽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残疾人应该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但是,由于残疾人的心理、生理有严重缺陷,所以在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尤其是残疾人教育方面困难会更大,发展的环境要求会更高,这就迫切要求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正是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残疾类别等个体差异去探索、解决残疾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缺点、盲点和难点问题,最终帮助残疾儿童少年发展为一个残而不废、残而有为、自食其力、回报社会的健康群体,并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从教育的角度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人权,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贫困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但有的贫困地区往往忽略了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忽略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社会稳定与人口的整体素质,也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碍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果一个100万人口的地区有6万左右的残疾人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四处乞讨;如果一个100万人口的地区有上千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学无所教,无缘接受义务教育;如果一个地方聋哑人的犯罪率直线上升……我想,这个地区肯定不够和谐,这个环境肯定不是和谐的环境,当然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当若干和谐地区、和谐环境与和谐关系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时,才利于社会的和谐。如果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有了持续快速发展,那么残疾孩子不但学有所教,还能够充分享受优质特殊教育,享有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心补偿和职业技能的特殊需要,残疾家庭人口也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和谐社会的实惠,可以这样说,多培养教育一个残疾儿童少年就多消除一个残疾家庭的贫困,减少一个残疾家庭人口的忧虑,降低一些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所以,我国把特殊教育作为了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特殊教育作为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试金石,作为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三)、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残疾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反过来,特教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调动残疾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中去。通过集中安排就业、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形成使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唤醒残疾人的社会价值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真情回报社会。那么,贫困山区更应该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因为通过特殊教育手段可以使残疾儿童少年成为学有所获、获有所专且具有良好品德的合格劳动者,可以改变残疾人口的命运,提高残疾人口的生存质量,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增添一份力量,创造一份财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策略

既然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意义重大,时不我待,那么,我们贫困地区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呢?

(一)、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

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特殊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特殊教育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当前,特殊教育有良好的政治保障和外部环境、有特殊的政策支撑和运行机制、有领导的高度关怀和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珍惜发展机遇,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努力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把更多的残疾儿童少年培养成为合格劳动者,最大限度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

(二)、着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把身心有残疾的儿童少年,培养教育成合格的劳动者,关键在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一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一要端正专业态度,即良好的师德。贫困地区特殊学校的学生百分九十以上来自边远偏僻的乡村,往往这些残疾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贫困的家庭,有的一户多残,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是多子女家庭,总之,贫困地区特殊学校的孩子既是弱势群体又是特殊群体,他们长年留守在校,十分渴望老师的呵护,因此,特殊教育对教师专业态度的要求会更高更严。特殊学生时刻都离不开教师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只有教师奉献了真诚的爱才能走进特殊学生的心灵,化解特殊学生内心的痛苦,唤起特殊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二要提高专业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必须熟练而规范地学习和掌握国家推行的“手语”。“手语”是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尤其是聋教育的“入场券”、“打门锤”,一个手势就是一种语言,表达一个意思,教师与聋孩子的一切交流、沟通都离不开手语,所以,学习手语、掌握手语、使用手语是对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更要发现、研究、总结手势语言的规律。

2、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一点对我们特殊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的是听觉言语残疾,有的是智力障碍孩子,所以对特殊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既要掌握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还要有艺体方面的特长,既要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职业技术,还要探索特殊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

3、必须促进特教师资专业化成长。一要把自培自训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从根本上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从“想我学”转变为“我想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不学也行”转变为“不可不学”,自觉把自培自训作为专业化成长的主渠道,把身边同事、特教书刊、特教网络作为专业化成长的主阵地,把“真才实学”、“终身学习”作为专业化成长的主流意识。二要树立开拓开放的师资培训意识。要乐于把教师送出去学,善于把县内外有影响力的特教工作者、专家等请进来,从而更新特殊教育观念,捕捉前沿特教信息,拓宽专业化成长道路,提高特教专业化水平。

三要解放思想,健全机制,大胆从高校选聘特教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特教学校任教,逐步建设一支结构优化、配置合理、专业突出的特教师资队伍。

(三)、努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我们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融入主流社会的生存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自立自强意识。近年来,我校有20多名聋生顺利走上了就业岗位,而且劳动回报率丰厚,欧建成等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为此,我们根据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从学生进校起就对他们进行广泛的职业陶冶与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学生树立公共劳动的参与意识,利用校内资源和厂校联姻开设了计算机、美工雕刻、缝纫等职业技术指导课,通过这些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激扬了学生生活生存的勇气。我们贫困地区的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绝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家境相对贫困;二是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信息闭塞造成学生入学年龄相对偏大,大部分学生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在20岁左右;三是贫困地区的残疾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很少有条件升入高中或者高校继续读书,一般九年义务教育可能就是贫困地区残疾学生的终端教育。所以,我们特殊教育学校除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身心补偿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黄炎培先生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去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职业教育目标和作用。\\

第15篇:通讯稿特殊教育

桃江:600名教师参加“送培到县”集中研修

——“国培计划”(2016)中小学“送培到县”示范性培训(B101)

本网讯(通讯员 曾霞)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优化中小学教师团队, 培养新时期新型中小学教育教师一直是桃江教育的追求。2016年11月18日至11月19日,“国培计划” (2016)中小学“送培到县”示范性培训项目(B101)集中研修在桃江举行。长沙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教研员李葆春、长沙芙蓉区育英小学教师周文佳和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中心小学校长唐静等专家亲自来到现场授课解疑。来自桃江的600名中小学教师齐聚桃江,围绕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怎样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等问题集中学习和研讨。

本次培训分为小学语文、中学英语和中学数学共三门学科,在三个会场分别进行:桃花江桂花园小学、玉潭学校和桃花江镇中学。

桂花园小学的小学语文学科培训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来自桃江十八个乡镇单位的239名教师共聚一堂,积极参加培训。培训中,桂花园小学的胡梅林、蓝华梅和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小学的周文佳等三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同台献课,她们精心准备,以各自扎实的基本功为在座老师们带来了一堂堂理念先进、设计新颖、精彩纷呈的课,为本次“国培”注入了源头活水。

交流环节开启时,李葆春一改过去的专家点评模式,而是和现场老师进行互动,先让在座老师对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并为点评老师送上她编写的新书——《聊聊语文那些事儿》。接着,李葆春充分肯定了献课的三位教师的精彩表现,给教师们做了专业引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研促教。整个评课过程气氛、思维碰撞热烈,达到了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推进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

随后,由唐静带来了师德演讲——《快乐其实很简单》,唐静那声情并茂的讲述,对教育对学生的挚爱,深深地打动了现场每一个老师的心。

最后,桃江县教育局副局长邱畅怀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炼的总结。他既肯定了桃江近年来在教研改革上所取得的成绩,也对桃江各中小学进一步落实《桃江县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第二个“三年计划”实施方案》、《桃江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办法》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同时对在场的教师们寄予厚望,希望教师们能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为桃江教育的明天贡献力量!

培训之后,学员们都非常感激桂花园小学的教师团队主办方为本次活动所做的努力,沾溪镇中心学校的青年教师王胜华激动地表示:参加本次培训受益匪浅,回到自己的学校后,将敢于担当,把所学所悟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继续推进教研教改,为桃江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次“种子教师”集中研修,以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为中心,着重培养“种子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学设计新理念,助推“种子教师”的逐层引领能力。首都师范大学的石鸥教授主讲了《信息技术背景下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何向阳、周克江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张进良、王贤文教授,以及省内知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杨予平、张葵等老师为学员授课解疑。

来自湖南省各个地区的70名特殊教育“种子教师”,他们白天认真聆听专家和教授们的谆谆教导,晚自习认真完成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分组探究和上机实践。随后,还在益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观摩了聋部、培智部、康复部的三堂示范课,课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员们以空杯心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技能。

11月8日,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全国政协会议上传来的好消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重视特殊教育”的建言献策座谈会,学员和老师们无不欢欣雀跃,这真是对这群特教坚守人最好的礼物。

11月12日,在课时安排得如此缜密的情况下,学员们挤出时间,不仅上好了汇报研讨课,还演出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70名甘于奉献进取的人,70颗滚烫善良的心,交相辉映,汇聚成一股炙热的强流,穿过严冬,奔腾在通往春天的路上。

培训之后,学员们都非常感激主办方——益阳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师团队在大家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学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湖南省特殊教育的“种子教师”,回到各自的学校和地区之后,将敢于担当,发挥“种子教师”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示范、引领,加快本校和区域教师专业成长步伐,为湖南省的特殊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16篇:特殊教育管理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随班就读的教学管理

摘要 本文针对随班就读的教学管理,提出了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和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在随班就读的课堂管理中应优先考虑特殊儿童的座位安排,以及灵活处理特殊儿童在课堂中的走动、缩小随班就读班级规模;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则应结合差异教学理论与个别化教学,尊重学生差异,给予个别化教育指导。 关键词 随班就读 课程设置 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 1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我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班就读实验工作。目前,随班就读已成为安置特殊儿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1]。我国已形成了以大量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办学形式,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大大加快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2]。

2随班就读课程的设置

在随班就读教育开展的早期,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多地关注“如何教”的问题,但“教什么”这个问题却被忽略了。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建设是随班就读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随班就读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归为两大范式: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课程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所学课程与所在年级普通课程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数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全部课程在所在班级就读,只有少量学校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了少部分课程[3]。显然,大多数普通学校没有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设置并调整课程。 2.1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

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普教课程的具体要求,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可以分为适应普教课程和对普教课程进行调整两种情况。 2.1.1适应普通教育课程

课程的适应是指提供服务或支持帮助特殊儿童学习与正常学生同样的课程并达成相应的课程目标。恰当的课程适应需要教师既对具体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体系有深刻的了解,又熟悉能帮助特殊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课程的适应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给特殊学生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更多的运用知识或技能的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机会,运用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等等。课程的适应也可以是物质支持,比如,给低视力的学生准备助视器和大字课文,给情绪容易激动的学生安排一个更为安静的位置。

一般而言,课程的适应策略有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等。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绕开或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普教课程的难度。比如,对于看话能力差的聋生,可以通过手语来呈现教学语言;对于盲生,则可以通过盲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指采取恰当的策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特殊学生认识、组织、理解和记忆课程的内容信息。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的策略有很多,提供先行组织者、以视觉的方式提供信息、提供学习指南和记忆帮助是几种常用的方式。 2.1.2调整普通教育的课程

课程的调整是指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普通教育的课程,但是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普教课程的特征,对所学的普教课程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改变。首先,教师可以调整课程内容的数量和范围。为了保持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保留课程的核心知识,保证核心知识间的逻辑体系。对于不会影响学生有关学科知识结构而学生又难以掌握的内容,则可以适当删减。在学习核心知识时,教师还可以减少特殊学生学习材料的数量。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数量和范围,保证他们学好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可以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这种课程调整的方式是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学习基本相同的课程内容,但是适当降低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比如,回答的问题少而简单,只完成最基本的目标。教师这样做是避免学生出现学习困难,使学生能够基本跟上班级的进度。但是,教师在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时应保持课程的逻辑体系。对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即使不能达到正常学生较好的水平,但至少要能基本掌握。

2.2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不仅应该包括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更应该包含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特殊教育的课程应该是广义的,泛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学校学习的学科、参加的各种活动总和以及在家庭、社会开展的各种有针对性的训练、辅导与活动安排[4]。 2.2.1视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视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有阅读和书写盲文、生活指导、定向行走等。阅读和书写盲文是盲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之一。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地摸读、迅速而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准确地书写盲文。阅读和书写盲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识记盲文字母、掌握盲文的点位和结构;掌握摸读盲文的方法;学会使用盲文书写工具等。生活指导课主要是为了训练盲生适应生活环境,培养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生活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自己的生活环境,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定向是指在行动中运用听觉、触觉、嗅觉以及残余视觉来决定其所在位置,并认知周围环境。行走是指盲生应用各种感官和残存视力从一处安全地走到另一处。定向行走的训练可以扩大盲生的活动范围,增长盲生的经验,提高盲生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2.2 听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听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是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指通过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聋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聋生的听力残疾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 2.2.3 智力落后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智力落后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主要是社会和生活适应、语言训练等。智力落后学生都有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问题,开设社会和生活适应课程,可以培养弱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在社区中生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职业能力等,为弱智学生离开学校后适应成人社会做准备。由于智力水平低下,大多数弱智学生都有语言发展迟缓问题。有些弱智学生还有构音障碍、语音障碍等语言问题。开设语言训练课程,就是要培养弱智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3随班就读的课堂管理

随班就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一课堂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课堂管理上也有一些特殊性。 3.1座位的安排

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生理上存在的障碍,他们的座位安排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如果随班就读的学生是有听力障碍的,要根据学生的听力情况来安排座位。如果学生戴助听器,首先要了解学生所戴助听器的类型。一般说来,助听器的有效距离是2米左右,如果学生双耳都戴有助听器,要安排在中间靠前的座位,便于学生看清教师说话时的口型;如果是单耳戴助听器或者是植入了电子耳蜗的学生,要安排在中间位置,或者安排在能保证戴助听器耳靠近教师讲台的一侧,防止“头影效应”,提高电子耳蜗的清晰度;如果学生佩戴的是调频助听器,因为调频助听器的有效范围是15-30米,所以不必强求一定要坐在前面,只要能让学生看清教师的口型就可以了。同时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避免背对听力障碍的学生讲话,因为有些听力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补偿不好的孩子,更多要依赖看教师的口型来理解所说的话。教师讲到关键的词语时要适当放慢速度,口型略有夸张,还要避免一边走路一边讲话,以免影响听力障碍学生对声音的接受。

对于有视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在座位安排上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安排在前排居中位置,以方便学生看到板书和挂图;如果学生有需要的话,座位上方最好安放一盏台灯,但是对于因为白化病而视力下降的学生,则不能使用台灯,强光对他们的视力不利。另外由于视力障碍的学生常常需要使用助视器,如放大镜等,加之学生视力不好,这些学生课桌最好是专用的,课桌的前方、左右方装有挡板。

对于有智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一般要安排在教师容易照顾到的地方或者安排在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的旁边,另外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座位要尽可能远离门窗。 3.2课堂中的走动

一般课堂规范要求学生“上课时不得随意走动和讲话”,但是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作些许调整。视力障碍的学生,有时需要走到黑板或投影前才能看清内容,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走到讲台前去看。听力障碍的学生有时为了避免头影效应,也需要移动位置。智力障碍的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随意走动,但是教师也不要一味地强求,对于无伤大雅或者不具有危险性的不理想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宽容态度,甚至采取不理会策略。特别是有些智力障碍的学生以随意走动来引起他人注意时,教师更可以采取“冷漠”的方法,不予理睬,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3缩小班额

很多城市及农村中小学的班额仍在40-50人之间,如此大的班额,要求几乎未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给予特殊学生恰当的教育,无异于强人所难[5]。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更不必说特殊儿童了。所以在随班就读的班级应尽量缩小班额,使教师能统筹兼顾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需要。 4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

随班就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可谓成也课堂败也课堂[5]。由于随班就读学生在感知、加工、运用信息方面及身心发展特点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学的特殊性。 4.1差异教学

我国学者华国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差异教学”理论。差异教学即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分发展的教学[6]。差异教学强调既要承认学生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辨证地统一起来,同时关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扬长补短,促进学生发展。以往在随班就读中强调个别化教学,过多地重视了残疾儿童的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儿童共性的一面。残疾儿童在学习上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如视障儿童学习时要借助盲文或助视设备,但他们学习的动机愿望、智力的水平等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并不一定比普通学生差,甚至他们还有自己的学习优势。 4.2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设计。更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从而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7]。 4.2.1对学生现有水平的描述

这是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各方面的全面反映。应包括一般的健康因素、接受学习的最佳方式和感知觉方面的功能等。还应包括特殊儿童的残疾状况、致残原因、残疾测查的方法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学前养护等。对学生现有水平的描述可以参照随班就读学生的检核表内容。另外还应注意,对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才能也应囊括在内,不应忽略。而我国的随班就读教师大多倾向用学生的缺陷来描述学生的能力,这明显降低了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期望[8]。 4.2.2教学目标

长期目标是个别化教学的中心线,它规定了学生在计划实施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行为水平,整个计划中其他方面如短期目标、相关辅助等都必须围绕它进行。正因为如此,长期目标的设置应该全面、具体。长期目标应该立足于随班就读学生现有能力发展水平,而短期目标又是根据长期目标的内容和要求设置,为长期目标的达成服务。 4.2.3个别化教学计划之间的连续性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一个学期的随班就读计划时,应参考上学期的目标完成评价结果,相应地制订出一份具有连续性的IEP。 IEP并不是单独一份书面报告,而应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教育服务的整体规划。如果教师只是将每份IEP看作是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出来的IEP受制于普通课程的限制,脱离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

参考文献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特殊教育管理”期终论文

[1]郑蔚洁.上海市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2]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03:3-7.

[3]于素红.上海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04:3-9. [4]邓猛.关于全纳学校课程调整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03:3-8.

[5]江小英.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J].中国特殊教育,2013,02:3-5+9. [6]华国栋,李泽慧.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9-12+8. [7]赵小红,华国栋.个别化教学与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08:40-45.

[8]朱媛媛,于素红.九年级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文本分析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14-21.

第17篇:特殊教育《自闭症》

特殊教育《自闭症》

一、

前言

自闭症(Autism)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于1911年提出,并将Autistic 一词引入专业文献中,他将“孤独性”的退缩,拒绝交往及反应障碍描述为精神分裂症的伴随性特征。1809年美国的Thm Haslam 和1919年美国心理专家Witmer也曾提出过一些记述相似的报告,但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名称。直到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 Leo Kanner 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文,为之明确命名。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之久,自闭症一词可谓由陌生转而熟悉。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的进行讨论,纷纷阐释自己的见解,对自闭症的内涵不断的进行修正,但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不能达成共识。

本文拟对自Leo Kanner提出的自闭症到现在这段时期中的对于自闭症的主要认识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争论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针对关于“典型自闭症”的研究发展进行探讨,其它如“亚斯伯格症候群”等不在此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二、回顾

1943年Leo Kanner在对11名儿童的特有行为进行细致描述后提出了婴儿自闭症。他认为这些儿童身上所出现的奇怪、特殊的现象虽与早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行为相似,但是有所区别,属于一个独立的特定的群体。这11名儿童所具有的共同的异常特征为:

1、

极端的自闭孤独倾向,缺乏和外界的情感接触,没有对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2、

对环境事物具有要求同一性的强烈欲望。对外界刺激的极端敏感。

3、

出色的机械记忆能力,伴随着使用语言方面的无能。

4、

语言发展有障碍,与人沟通上有严重问题。

5、

保留智能,有良好的认知潜能,通常具有显著聪慧的外貌。

6、

大多来自高智商的家庭,父母常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事业上,家庭生活冷酷。

1968年美国的瑞特(Rutter)等人认为自闭症应具有4个基本特点:早发性,

通常起病于30个月之前;具有怪异行为;言语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反应,对外界冷漠。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自闭症的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人际(社会)关系的障碍在5岁以前最为严重。智能分布范围相当广,由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

英国的Lorna Wing认为自闭症的障碍是发育性的终生行为障碍,由脑功能紊乱引起。其障碍涉及社会交往、语言、行为等,这种障碍在幼儿期表现明显,且它会影响终身,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他认为自闭症患者是在理解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上出现问题,大脑功能的紊乱使之无法将这些信息给予整合、分析,这导致了自闭症儿童缺乏对语言和手势的理解,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美国自闭症协会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影响终生的严重残疾,通常在3岁前出现,在交往和社会性接触方面有严重障碍,能力发展严重不平衡,自闭症不是由某些共同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是某些异常行为特征的综合,与脑结构及功能失常有关。

在英国,自闭症的研究已经聚焦于所谓“theory of mind”的一种假设上。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因而制定了一个新的定义。他们认为自闭症的首要问题影响了其他人天生就有的一系列特殊能力。首要问题在于自闭症患者相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能以同种形式可辨别的认识他们是人类的一部分。他们缺乏直接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能力。自闭症患者在社会化、交往、学习和适应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则是其次的,可以追溯到首要问题上。

美国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芮慕兰(Rimland)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的终生性的行为障碍,是由脑功能紊乱引起的。自闭症儿童在儿童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行为紊乱情况,大多是始于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并存在于个人的全部生活历程中,并成为主要障碍。在生命的历程中可能会有部分人在某一方面有部分康复。他们与其他人无法用正常的或有意义的途径进行联系和交流原因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原有的认为自闭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显然是不正确的。

格尔·格林汉姆(Gail Guillingham)提出了感觉理论。她认为自闭症患者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体内不能有计划并有效的处理这样强烈的状况。刺激所产生的痛苦的结果是身体用生物化学的方式处理,导致自闭症患者不仅阻塞了痛苦而且也阻塞了感觉。自闭症儿童从出生时便对环境的刺激有超出正常的反应能力,这是由基因引起的脑生理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感觉过敏而引起的。自闭症是正常的人,只是对于感觉刺激比常人高度敏感。

此外,笔者对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时发现我国关于自闭症的研究处于一种初始的阶段。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上。港台方面在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多受欧美等国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与欧美具有一致性。但对自闭症的研究,仍然处于一种认识了解阶段。

三、对自闭症界定研究进展的探讨

自1943年Leo Kanner提出婴儿自闭症后,众多学者便开始对自闭症的界定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接受了自闭症不同于精神分裂症这个观点,肯定了自闭症的发病年龄,在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均有了大致的共识,但在自闭症的归类、治病原因、诊断等方面仍有分歧。

1.

澄清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在Leo Kanner提出婴儿自闭症之前的研究,一向认为自闭症是精神分裂症最早期的发病形态,将其与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Leo Kanner研究后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确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群体。这个结论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逐渐得到了证实,也为人们普遍接受。在发病年龄、发病过程中患者的表现、男女发病比率、家族遗传上,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有显著不同。在认知障碍方面,自闭症患者在WISC智能诊断检查中表现出均有相似的剖面,脑波异常表现的例子也多,并会有癫痫的并发症,可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却无这个倾向。

2.发病年龄的肯定

人们普遍接受了自闭症儿童的发病时间在3岁前出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偏差,但差距不大。Leo Kanner指出,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出现在婴幼儿期,且至少在两岁半前出现。在后来的研究中,自闭症发病年龄有所扩大,时而在30个月之前,时而在36个月之前。DSM-Ⅲ-R曾将自闭症发病年龄扩大到3 岁以上,但DSM-Ⅲ又恢复至3 岁。尽管在自闭症发病年龄上有一定的浮动,但症状出现在早期的理论得到了支持。如Rutter、WHO、ICD-

9、ICD-10指出自闭症起病于30个月前。

3.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显著障碍

自闭症认识的研究自Leo Kanner后有了很大发展,但他所强调的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显著障碍这一症状被保留了下来,陆续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如Rutter、WHO、在美国自闭症协会、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Ruth Sullivan、Lorna Wing、Rimland、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Gail Guillingham其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都有相似的描述。如Ruth Sullivan认为自闭症儿童极端自闭,对外界无反应,无探究兴趣。Lorna Wing认为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一种社会性退缩,生活在孤立的自己的世界中,并详述了自闭症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上的障碍表现等。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显著障碍,这个观点得到普遍接受。这一点在ICD-

9、ICD-

10、DSM-Ⅱ、DSM-Ⅲ-R、DSM-Ⅳ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将此方面作为诊断自闭症的条件之一。

4.语言发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人们普遍接受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一观点。而此观点也是Leo Kanner在报告中指出的。在WHO、Rutter、Lorna Wing、Rimland、Donna William等有关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对此进行了相似的描述。如Rutter提到自闭症儿童言语有损害。美国儿童及成人自闭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言语语言认知及非言语性交流异常等。经过多次的实践与研究,人们认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是有一定的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显然不同于正常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DSM也采用此方面作为诊断自闭症障碍的一个内容,并明确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交往上受到严重影响。可见人们对于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充分重视。究其原因,语言对于人的思维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障碍,显然对他理解外部世界,与人进行交往等多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上,语言训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对此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

5.

在认知方面有障碍且发展不平衡

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的障碍和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和想象等方面。他们对外界的感知显然存在着令人不解的地方,对某些刺激仿佛极度敏感,在感觉方面也仿佛很敏感,总是尽量避免被触摸。自闭症儿童的视、听觉功能正常,但对于一些视、听觉刺激仿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人怀疑他们的眼睛、耳朵是否出了什么问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的这些刺激的异常反应在Leo Kanner的报告中被细致的描述过,而且在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Gail Guilling等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分别进行了介绍,在此方面达成了共识。如WHO指出自闭症儿童对听、视觉刺激有异常反应。Temple Grandin指出自闭症孩子对某些刺激过度反应,对某些刺激却又反应不足。自闭症儿童在想象上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障碍,这一点Leo Kanner、Lorna Wing及WHO等也分别做了陈述,在美国自闭症协会、DSM、ICD等有关自闭症的描述中也都有所体现。

6.

同一性突出

Leo Kanner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这一突出症状很强调,而且也广为人们所接受。自闭症儿童对于环境事物的同一性要求的欲望极端强烈,当外界环境发生一点点的改变或者时看到某些物体的不完整性,都会产生极端的困扰不安。有关这方面的描述在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DSM-Ⅲ、DSM-Ⅳ等的描述中也可得到证实。

7.

自闭症的归类

自1943年Leo Kanner指出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不同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但对于自闭症的归类仍不甚明了。如ICD-9中将自闭症列为起源于儿童期的精神病之亚型。自闭症也曾多次被归为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Ruth Sullivan和Lorna Wing、Rimland都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终生性的行为障碍。美自闭症协会认为自闭症是一种行为特征的综合症。Temple Grandin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失调。DSM-Ⅲ将自闭症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等。从这些纷繁的归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分歧。显然人们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有行为达成了共识,才多次将之归为行为障碍。但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自闭症为终生性的行为障碍,而有的只认为是一种行为的综合,提到是否是终生性的。DSM-Ⅳ则不仅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而且将之加以延伸,提出了广泛性发展障碍。可见对于自闭症内涵的认识还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使自闭症的归类达到更客观、更令人信服。

8.自闭症病因的探讨

Leo Kanner在对11个孩子的研究中提出自闭症儿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此后,一些心理学者、医师们便纷纷提出了“环境养育论”、“心因论”的说法,企图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家长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在这以后,随着科研方法的进一步改善,医学中科技含量的融入,且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不佳的检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上逐渐推翻了自闭症是直接由心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观点。在进一步研究中,人们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中枢神经系统发展障碍上。Rutter在1987年变提出自闭症是由于神经机能发展而引致的思考及社交方面不足的现象。Ruth Sullivan和Lorna Wing、Rimland则认为自闭症是由于脑功能发育紊乱而引起。美国自闭政协会认为自闭症的发生于脑机构及功能失常有关。英国国家自闭政协会认为自闭症之所以在社会化、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有问题源于他们不能以常人的同种形式可辨别的认识他们是人类的一部分,缺乏直接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能力。Temple Grandin认为自闭症的原因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异常。Donna William认为自闭症患者对周围的世界刺激的感知与正常人不同。Gail Guillingham则提出感觉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普遍接受了自闭症的病因在相当程度上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关,而尤其集中在脑功能上,这一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使得在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大脑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从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上转而对脑的各个结构如脑干、小脑、丘脑等功能方面细致研究,来找寻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异于正常儿童的地方,并对造成这些异常的因素进行研究。因此在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神经系统调控异常、代谢问题及免疫问题等方面都有众多的研究。自闭症是因为脑结构或脑功能紊乱所导致的这一共识下,人们的强调角度却存在着差异。如Ruth Sullivan 强调造成儿童极端自闭和缺乏社会性兴趣的直接原因在于利用正常渠道来接受刺激来理解和运用语言上出现严重的普遍性的无能。Lorna Wing强调自闭症儿童是在理解感觉通道上的信息出现问题,大脑无法对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造成的。Rimland认为自闭症是因新陈代谢的脑功能失常造成的。Temple Grandin认为是处理感官资讯系统发生问题,脑内生长的神经元发生错误的连结而导致了自闭症。可见,对于自闭症儿童脑功能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当自闭症是由脑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被学术界广为接受时,Gail Guillingham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感觉理论。她认为自闭症是因为儿童从出生起对环境的刺激有超常的反应能力,并由基因引起脑生理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感觉过敏而引起的。此种观点引发了人们的一些思考,设想在对于自闭症病因的研究方面是否忽略了某些因素。而一些身为自闭症患者并取得了一些成就者的自身告白仿佛又无形中支持了Gail Guillingham的观点。如Temple Grandin阐述自己对某些刺激过度反应,从而使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而采取退缩性行为。Donna William则说对任一感觉变得极端敏锐,无论是声音、触摸都无法忍受。因此长期处于一种复杂的心里防御系统中。可见对于自闭症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人们从初始的一些主观臆测转而一种客观的研究进而开始关注在客观研究基础上融入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从中可以体会到有一种人性的感情蕴含其中,更多的开始从自闭症患者本身出发,去探索他们的世界,从而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养上产生了新的突破口。

9.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

在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方面,我们从有关自闭症的认识的描述中可以发现,Leo Kanner所提出的发病在早期,具有极端的自闭孤独,在社会性发展上有显著障碍,具有特殊的语言发展迟缓及异常,对环境要求极端的同一性方面,经无数次临床观察与研究分析结果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一点在1978年Rutter所归纳的四大诊断标准以及DSM-Ⅲ、DSM-Ⅲ-R、DSM-Ⅳ中都有所体现,但强调的重点则有所转移。如DSM-Ⅲ中的诊断标准对于幼儿自闭症过度严格且无法涵盖不同发展水平变化的儿童,易让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是一成不变的。而DSM-Ⅲ-R中则增列发展性之行为的有关叙述,以反映不同发展阶段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并明确标示3个核心障碍。DSM-Ⅳ中则恢复了自闭症发病出现在3岁前的标准,继续强调社会性互动及沟通方面“质”的缺陷,并界定自闭症所包含的与不包含的对象。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方面有众多的讨论,但对于如何尽早的将自闭症儿童鉴别出来以利于早期干预却仍然是一个难题。

10.自闭症儿童的智力

Leo Kanner在报告中指出,自闭症儿童有聪明的容貌和特殊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认知潜能,不同于智能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此项的看法显然早已摒弃掉了。如世界卫生组织对自闭症的定义中明确指出自闭症儿童的智能范围从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同时ICD-9也支持此种意见。而Demeger et al在有关自闭症智力的研究中指出,75%的自闭症有智能障碍,50%智商低于50,也给予了充分证实。因此自闭症都是聪明的便不会存在了。然而在此时候,Gail Guillingham通过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不是低能的而是高能力的,虽然这种高能力掩藏于发展障碍中,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看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方面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

四、结语

历经半个多世纪之久,关于自闭症认识研究从定义本身的认识逐渐扩大到病因、诊断、教育等方面并强调实践的作用。但仍有许多值得思考、探索的地方。首先,自闭症的症状与精神疾患方面相似有如此众多的表现,是否在导致自闭症原因方面与精神疾患方面仍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其次,通过自闭症患者自身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闭症患者并非是对外界毫无意识,也不是没有探索外部世界的动机与兴趣,而是寻找不到一条适当的通路。而现在我们众多的研究多是站在一种与自闭症患者相对立的立场上去研究的,而非采用一种接纳的态度。在自闭症的研究中,倾向于对客观现实的极端信任,而因心理因素方面的非确定性而有所忽略。笔者认为在关于自闭症的认识方面应对临床方面的客观研究予以重视。自闭症儿童的那种极端自闭孤独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状态似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上,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关于自闭症的认识虽然渐趋一致,但仍是让人对此有些迷惑,可见我们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应继续探究造成自闭症成因的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开发有效的教育训练、治疗方法,加强对于自闭症的主要障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并继续对自闭症与其他相关障碍进行探索,使自闭症的界定更完善。

第18篇:中国特殊教育

浅谈中国特殊教育

武胜特殊学校 赵琼

摘要:文章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和调查访问的相关了解,从特殊教育的投

入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儿童家长的参与尊重和保障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实施特殊儿童的教育计划,特殊教育理论的研究尽可能多的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尽可能多的走进特殊教育一线收集资料实证研究三方面谈了对中国特殊教育的认识.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学校特殊儿童

一 持续.稳定.高额的特殊教育投入

(一)建设特殊教育资源

表1 2000-2007年中国特殊学校基本情况表

表22007年中国特殊学校的地区分布表

表1表明中国自2000年来,特殊教育资源从学校数量和教师人数上都没有大

的变化,接受学校教育的特殊儿童数量没有得到质的增加.中国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得到根本保障.表2更说明了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奇缺.如果按30万人口的县城至少拥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来算,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需特殊教育学校1768所,还需建设特殊教育学校979所; 中国中部地区需特殊教育学校1530所,还需建设特殊教育学校971所;中国经济最落后的西部地区需特殊教育学校983所,还需建设特殊教育学校713所;全国总计需特殊教育学校4281所,还需建设特殊教育学校2663所,因此修建特殊教育学校刻不容缓.而特殊学校就涉及到特殊教师资源,所以特殊教育师资也得相应跟上.

2.转变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从表2看出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相似都成三级阶梯发展,而在特殊教育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的潮流下,如何解决目前特殊教育资源奇缺的状况.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发生转变,特殊学校由进行单纯的校内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为集教育教学(教育少量严重残疾的学生)、科研、在职培训、咨询和康复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服务机构(教育资源中心).服务性机构的主要职能为:为普通学校提供帮助;为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培训课程,研发新的教学材料,并发放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相关信息;为个别学生提供短期帮助或业余时间的辅助;收集信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加强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为学生从学校进入劳动就业领域的过渡提供辅导;成为有效推动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的动力;成为普通教育的支持辅导系统和合作伙伴.以特殊教育学校为点,东部特殊教育发达地区为依托,辐射全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解决现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奇缺,随班就读效果不理想的难题.

(二)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表32007年特殊教育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情况表

表3看出特殊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少,能够接受教育的学生少.且不说以后的就业情况 ,仅仅是受教育的机会都不能保证.据调查了解,特殊教育早期教育更是状况堪忧,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安置在中国主要是随园就读.而余强研究表明,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中国有70%的特殊幼儿不适合随园就读教育安置.如何安置特殊幼儿,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尤其是早期教育体系对特殊幼儿更为重要.特殊幼儿全纳性安置应当以普通幼儿园中的特殊班级安置为最主要的形式,以部分普通部分特殊教育的安置为次主要的形式(即学术性活动在特殊班进行,非学术性活动和正常幼儿一道进行),以特殊学校中的幼儿班为辅助形式.当然,对于一部分轻度的尤其是非智力性残疾的幼儿来说,应当积极地为他们在普通幼儿班就读创造良好的条件.2.灵活发挥非营利组织特殊教育机构的作用

从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来看,要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特殊教育的经费主要是来自国家的教育投入,为了吸收更广泛更灵活的民间资金,应该积极的发挥非营利组织特殊教育民间机构的作用.以”慧灵”特殊教育机构为例,不仅为特殊教育开辟了一条国际化社区化的道路对特殊教育社区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实践,还广泛吸收了民间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对特殊教育的支持.

二 尊重.保障特殊儿童家长的参与权与决定权

家长是与特殊儿童关系最密切的人。一般来讲,他们是最关心子女发展、对他们的教育最热心的人。同时家长与子女相处最久,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比较了解,而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更依赖他们的家长,这使特殊儿童家长能更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影响,所以家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家长们大多数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所以在面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时,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学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可以对特殊儿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特殊儿童进行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教育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它对特殊儿童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远不及家庭来得深远。如果学校与家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一方面学校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会更好、更全面地实现对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家长可以从学校那里获得各种帮助,能更理智、更科学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因此两者结合将会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的教育成长。因此,为了尊重保障特殊儿童家长的参与权与决定权,必须从观念上更新他们的想法使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特殊儿童的教育计划中,从能力上赋予他们行动的实际性使其在面对特殊儿童时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

三 积极.深入的研究发展特殊教育理论

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特殊教育理论的支持与发展。特殊教育的生力军是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特殊教师应尽可能的多的接触特殊教育教学一线,收集更为广泛的真实的资料;尽可能多的进行各种实证研究,例如教学日记,案例分析等比较流行的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找到适合不同特殊儿童的不同教学方法,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走出一条适合的对的路。当然,进行特殊教育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时,更多的从国内的实情和特殊教育对象出发,实现自身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成长和特殊教育理论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王军星.生命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2]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8[K].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 韩梅.特殊教育学校家长参与情况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00.01

[4]庞文,伊海洁.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

[5] 唐健.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J].教师博览,2007

[6] 余强.美国学前阶段特殊教育全纳教育安置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8(8)

第19篇:特殊教育总结

特殊教育助教工作总结

我有幸在今年3月15日来到本公司做特殊教育助教。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中,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会。以前总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幸和困难,可是现在想想,无论生活对我们有着怎样的艰辛困苦,比起这些不幸的孩子来说,我们都要幸运的多,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感激上苍给我们一个健康、健全的身体和人格呢?

残疾儿童,既是儿童中最脆弱的群体,也是残疾人当中最弱小的群体,但他们同时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所以能做特殊教育助教这一工作,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孩子让他们一点点的改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我有二十几年的教育经历,但这对我来说这还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怎样做这样的工作,怎样做一个优秀的特殊教育助教来帮助这些孩子,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说实话,当我进入这个学校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心中不自觉的就觉得心疼,从那时候起,我心中就有了一个信念,把我的爱多给他们一点,对他们的帮助多给一点。我始终相信无论是普通孩子也好,特殊孩子也罢,只要你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关心他们,他们就会把你当成朋友甚至的当做妈妈来信任,来依赖。这样他们才会愿意靠近你,和你亲近,然后就会和普通孩子一样,喜欢模仿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夸赞而按照你的要求指令去活动、去改变。

而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在我接触的孩子们中其中一个,刚接触的时候非常排斥我,每次我一接近他,他就立刻躲避,对我总有一种

戒备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不但不排斥我有时我教他数数时还用眼睛看着我,并用自己的脸或者头,高兴地看着我。这时我就会觉得很高兴,因为我知道那代表孩子信任我喜欢我。而我也感觉到他努力的跟着我去改变自己。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为此,我还需要不断努力多学习一些有关特殊教育的知识,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时我希望全社会能够给予残疾儿童更多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向社会倡议:让我们大家手拉手、齐努力、关心、爱护、尊重残疾人。让残疾人和我们共享同一片蓝天。

第20篇: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使用特别设计的教材、课程、教法或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实用性学科。它利用特殊的方法与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设备、条件,以达到使他们弥补缺陷、康复身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等目标。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特殊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理论、教学手段亟待提高。

特殊教育专业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

特殊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向:

特殊教育大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现在,人们对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对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儿童或少年的教育,还包括对天才比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品德不良儿童或少年的教育。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的特殊教育落后于国外的现状,国家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还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给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毕业生可在特殊教育福利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在中等特殊学校以及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教育科研单位、特殊儿童的康复中心以及出版业(如中国盲文出版社)、新闻业(聋哑人电视台)任职。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