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古典舞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1 08:38:19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典舞教学计划

古典舞教学计划第一周——第十六周 先介绍古典舞: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古典舞是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介绍身韵: 身韵 ” 即 “ 身法 ” 与 “ 韵律 ” 的总称。 “ 身法 ” 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 韵律 ” 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 “ 身韵 ” 即 “ 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 ” 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 “ 戏曲舞蹈 ” 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 “ 一 ” 和这个 “ 变 ” 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介绍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提 沉 冲 含 腆 移 旁提等。 1 地面提沉练习: 提沉是躯干的上下动律。先沉在提。“沉”是气沉丹田带动腰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形成胸含,身体微弯的形态。眼皮随着晨起慢慢反放松。

推荐第2篇:说课稿 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说课稿

各位专家、同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舞蹈》第八章的内容。中国古典舞身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舞蹈必修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开始,而基本舞姿的训练是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开始,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会为学生今后学习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学习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组合及创编基本舞姿组合。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舞蹈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2) 能力目标:在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组合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整体的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及节奏感,以科学的训练方法锻炼学生的肌肉能力和内在节奏,为今后进行幼儿舞蹈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修养和求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

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只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舞蹈的内在韵律。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古典舞身韵基本动作的教授上,因为学生做动作往往是单纯的模仿,有时候还模仿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要力求使他们把动作掌握好,是这节课的重点。

5、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就是要求学生们创编。这些学生大多没有什么舞蹈基础,创编对于她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她们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将来很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学会基本的舞蹈创编对她们来说也是一项基本技能。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做好教学指导,激励学生、爱护学生,超越传统的陈腐观念,创造教学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说,突破以往舞蹈教学中“多练少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多思考、多开口、多实践,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欣赏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视觉图像法:我将制作中国经典古典舞蹈视频短片(如:《春江花月夜》、《丝路花雨》、《梁祝》、《踏歌》、《爱莲说》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观看视频中人物的动作造型,逐渐的引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体态特点,使同学们在欣赏中接受知识,在介绍手形、手位时,我打破了以前那种老师做,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找了许多手形、手位的示范图,让学生们自己去找动作,去配动作,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2、语言启发法:教师的语言是最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在这节课中,我不断的用语言来启发学生,不断地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转变成宫廷的公主和仙女,将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和“精、气、神”的艺术特点得到切身的体会,这样使她们做动作会显得比较自信,对于我们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是很有帮助的。

3、示范法:舞蹈教学的示范法在树立舞蹈动作概念和学习舞蹈动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将以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向学生展示所学动作的内容、要领、做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起学习兴趣。示范当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规律,我一般采用完整示范、反复示范、部分难点示范的方法,并适当加进一些讲解,讲解的语言要简明形象。讲解与示范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法,为开阔学生舞蹈视野,还要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有关的专业术语。

4、单一练习法:练习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基本方法,它是学生学习舞蹈、记忆舞

蹈、巩固舞蹈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单一动作的不断练习,达到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及节奏,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能力和准确的节奏感。

5、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三组,在前半部分学习古典舞基本舞姿组合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创编第二部分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编能力。

6、纠正与鼓励法:我将会在学生创编的舞蹈过程中对一些错误的舞蹈动作给予纠正,通过纠错来提醒和解决学生在创编中的问题,对于创编较为突出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大胆的进行舞蹈创编,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艺术表现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5分钟)

互相问好,点名并说明本节课的课程安排。

2、导入新课(10分钟) 我将运用视觉图像法把《春江花月夜》、《丝路花雨》、《梁祝》、《踏歌》、《爱莲说》等经典的中国古典舞视频制成小短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起源与发展,明白中国古典舞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再设疑“在学生心目中中国古典舞蹈是什么样的?”引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点,我将用语言启发学生思考并分析归纳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点是“形、神、劲、律”和“精、气、神”,此环节将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

3、传授新课(25分钟)

(1)我将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的视频,学生用自学的方法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再通过纠正教学法规范学生

的动作要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自学基本手位和脚位的基础上,我将用语言启发法和示范法,反复、耐心、细心的向学生传授中国古典舞舞姿组合的单一动作,让学生学会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的动作要领,为创编舞姿组合做好必要的准备。学生通过单一动作的练习,有效的训练了学生整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及节奏感,锻炼了学生的肌肉能力和内在节奏,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点,此环节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

4、协作性练习(30分钟)

根据紧贴主题,创编动作要连贯、富有表现力、突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特点的创编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并指定一名学生为小老师负责,各组创编古典舞基本舞姿组合(共8个八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5、小组展示(10分钟)

各小组展示创编的中国古典舞基本舞姿组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艺术表现力,增强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情感。 最后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6、点评:(5分钟)

小组成员积极思考,合作讨论,对本组的小教师的教法及其他组的创编、表演给予点评。我最后进行总结性的点评,提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意见。

7、布置作业:(5分钟)

利用一周的时间,复习及反复练习所学内容,下周上课回课,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备以人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育方式,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一节好的舞蹈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与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景中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熏陶。作为一名专职的舞蹈教师,我将继续朝着这方向努力,这次说课便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各位同行的帮助、指导!谢谢!

推荐第3篇:(参考1)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学计划

中国古典舞基训安排计划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的进行,没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教学的目的性,影响教学应有的成果。因此,教学活动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程大致可分为三段:即恢复课、授新课、复习和考试(或汇报)。

1、恢复课。是休假(一个月左右)后上课的最初阶段,一般历时三周左右。低年级稍长,高年级可短。低年级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大,恢复课可用二周至三周。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基础,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相对较小,恢复课可安排两周左右。在学生间歇期间,即使学生坚持一定量的基训练习,但运动量仍然会较正常课减少,学生身体的关节、韧带、肌肉的能力与技术方法体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减退,因此恢复课就是:(1)使学生身体各部位(颈、肩、背、腰、髋、膝、脚腕、脚趾)的能力、体力与技术的“法儿”都恢复到上学期末(间歇前)已达到的水平。(2)对上学期末学生已掌握的教材进行有重点的复习(技巧部分单一训练为主),使之巩固或提高。(3)有重点地克服与纠正学生休假前在训练中遗留的毛病和弱点,如跳、转、翻各类技巧中存

1 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毛病,或身体某部位的能力较薄弱等等。

恢复课从开始到结束,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教学进程的速度以及运动量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加强,使学生体力、能力与技巧的恢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2、授新课。授新课是每一学期教学内容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阶段,相对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授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1)教授新教材。(2)对已学过的技巧加大难度。(3)在已经学过的单一动作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以及加大已学过的组合难度。制定授新课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依据年级教学大纲或某一教学阶段规定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授新课所占有的学时来安排,对所授新课内容在本学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做一个估计和设想。安排的依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以及教材自身的纵、横关系。

3、复习与考试。考试或汇报前的三周左右应进入总复习阶段,对本学期或本阶段所教授的新教材进一步巩固提高,不宜再教授新教材。因为此时已临近新的休假,如果教授新教材,学生在休假期间无法保证必需的时间练习,学了也难于掌握和巩固。复习课也是最后将本学(或本阶段)所教授的主要教材集中组织为一堂课的过程。一堂考试课(或汇报课)应展示本学期或某一教学阶段的最高成果,这堂课既要

2 全面,又要精炼,不能包罗万象,应该选择那些能代表学期或某阶段教学水平的内容,不宜把某些训练过程安排进去。一个学期或某一教学阶段以考试或汇报的形式结束,这堂课既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结束课的成绩好坏也是教师教学计划、总结经验、制定或修订下阶段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班的考试课应周密、妥善地组织,以便其真正体现学生的技术、技巧、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因此,毕业班考试课应该体现全部训练过程的最终成果。此外,组织好每课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

附:

1、舞蹈系中专(六年制),中专、大专(三年制)舞蹈表演计划表

2、舞蹈系中专(六年制),中专、大专(三年制)舞蹈表演计划表(安排顶岗实习)

3

推荐第4篇:古典舞串词

古典舞串词

(一) 您是否向往着,在热情的泼水节上,邂逅一位傣家美丽的少女。您是否感受过,月光下摇曳的竹影,荡漾着西双版纳别样的美。 在接下来这个舞蹈里,您即将看到傣家的少女,用孔雀般娉婷的姿态,轻盈而来。 随着一曲悠扬的葫芦丝,她们用婀娜的肢体语言,把你带到神秘的《彩云之南》。 古典舞串词

(二) 《山寨情歌》是傣族吧:一群傣家姑娘用他们情窦初开的歌声唱出他们对爱的渴望。《草原姑娘》我爱上你美丽姑娘,轻轻唱望着月亮,无边的天际花儿为你绽放,你的温柔善良刻在我心上,我独自走在那条山谷上,寻找着那传说中的光芒,那是一个充满幸福神秘的地方,期待遇到我那梦中姑娘。 《追潮》这个和潮水有关吧。什么波涛汹涌的潮水啊。 古典舞串词

(三) 主持人女: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红色代表着吉祥、富饶和喜庆! 主持人男:是啊,逢年过节,到处都能看到火红的一片,象征着好日子:红红火火,喜庆连年! 主持人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个开门红! 主持人男:下面请欣赏由**等人带来的舞蹈。 合:《开门红》。

推荐第5篇:浅论中国古典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上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形神兼备和刚柔相济。《千手观音》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其艺术魅力在于:千手观音》立意深远,弘扬了佛教崇尚慈悲为怀的情怀;优美的舞姿动作,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 神形兼备;灵动的手指,变幻莫测。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审美特征

千手观音

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作为我国舞蹈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和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是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是当代舞蹈家为创造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发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武打和筋斗技巧,参考芭蕾的训练方法做出的新的创造。李正一先生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上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第

一、中国古典舞是形神兼备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即“形神兼备”。这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中国古典舞要求表演者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时一定要“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除了特定的情绪外,更主要的是要包含一种潜在、深刻自觉的意识或意志感觉。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顺风旗”,也是借助“呼吸”来完成。从而表达出应有的神韵。如著名舞蹈家陈爱莲在谈表演动作时的感觉说:“只要手一动,眼睛一定要跟上,眼睛跟上,身上必定跟上,然后你那个„法儿‟就来了。”如果做动作只动形不动神的话,就如同戏曲界老先生们所说的:“心里没有,身上白走。”无韵则神死,少律则风格无。所以“手到、眼到、步到、身到”的“形神兼备”成为衡量中国古典舞演员风格优劣的主要标尺。 第

二、中国古典舞是刚柔相济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并以刚柔相济、具有韧性著称。这一特点使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和映衬,使之具有高度的含蓄性和想象力,并赋予舞蹈者的形体动作以言犹未尽的如诗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古典舞表演中主要体现在“劲头”上。

二、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千手观音》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舞动时,犹如千手观音降临人世。因此《千手观音》得到了多方认可。 第

一、《千手观音》立意深远,弘扬了佛教崇尚慈悲为怀的情怀。

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舞蹈《千手观音》的立意是: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伸出一双手去帮助别人,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

第二、《千手观音》的舞姿动作,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

舞蹈演员身体在婀娜中呈现出S状的曲线体态,使女性的柔美和含蓄、流畅与优雅。虽是在舞台中流动的人体,但是那出胯、扭身、低头的三道弯的体态,柔中有韧,在时快时缓的动律中,有柔和的S形,也有直角的Z形,呈现出柔曼圆曲的韵律感,有着我国古代妇女腼腆含蓄,以及观音安详、端庄的味道。这种动态中,形成的线条美感,有着与中国绘画、雕刻所共同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千手观音》神形兼备。

在《千手观音》中,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 邰丽华 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像是整个舞蹈的灵魂。来自 湖北的邰丽华2岁时失聪,15岁时学习舞蹈,舞姿成了她心灵的语言。《千手观音》由邰丽华在队前静止模仿观音雕像,身后由数十名演员的手臂左右摆出不同高度的手臂姿态,在灯光的配合下,宛如一尊“金佛”屹立于舞台之中,惟妙惟肖。

第四、《千手观音》中灵动的手指,变幻莫测。

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观音”的左右手交替伸出,依次地抖动,舞蹈演员的金指在灯光中闪闪发亮,光芒四射,仿佛给泥菩萨赋予了人性,把千手变换的过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以往静止的画面流动了起来,让人如幻如影,激动不已,无限美景尽收眼底。其舞蹈中段,一尊佛像,突变成无数的双人小千佛,双人舞姿造型的出现,小巧、灵活,与群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给人以新异变化之美感时,也预示了“一颗爱心可化作千手,千万之手,又可汇成爱心颗颗”的希望。

总之,《千手观音》的成功离不开舞蹈本身传达或者演绎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华美的内涵。从舞蹈《千手观音》中,看到了东方文化精神,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元典之美,那种温文尔雅、博爱人间的真善美。

推荐第6篇:古典舞基本功教案

古典舞基本功教案

一、指导思想: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任务: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三、授课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中午、周六上午、周日下午

四、授课地点:

音乐教室

五、内容安排:

第1-2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型 第3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型 第4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第5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位 第6-7周:单手基本动作 第8-9周:双手配合动作

第11-14周:身体各部分中间活动训练 第15-16周:以上基本动作练习舞蹈队活动计划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少年儿童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本学期我从低年纪学生开始选拔,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儿童舞和进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为上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通过作品排练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部分代表性民族舞蹈,为随时扮演各种人物形象作好准备。 活动时间:每周六 活动地点:舞蹈教室 活动内容:

一、身体基础训练

1、基本脚位

2、上身练习

头部、膀子、胸腰、腿部、胯腰、后腰

3、现代舞训练

仰卧起坐、蝶式、胯部练习

4、踢腿:正踢、旁踢、后踢

5、把上基本训练

二、基本技巧练习:

1、转——原地转、移动转、单腿转

2、小跳、大跳

三、作品训练: 学内容:扶把练习组合练习教学目的

准备活动:以各关节为主,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关节损伤,增强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的生理惰性,振奋精神。 扶把练习:通过扶把练习掌握身体各部位规范的单一动作,克服站立时的腰部无力向下的毛病,增强躯干的力量,增加腿部肌肉的力度、开度及灵活性。

组合练习:通过动作的单一练习和组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作的协调性,是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1、胸腰练习,教师逐个活动

2、进行腿部前、旁、后的韧带和肌肉练习中间练习

手位组合复习,结合舞台方位、呼吸、音乐等练习扶把练习

1、擦地

2、小踢腿

3、吸弹撩腿 学习新课 胯掖腿练习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开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脚 1——8左脚旁吸腿。

2——8勾脚,脚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脚硼脚面 4——4左脚成旁吸腿 5——8左脚放至右脚旁还原

反复共做二次,再转身换成相反的方向。 学习组合《雪绒花》

1、学习华尔滋前、旁、后的运动

2、复习动作

3、结合音乐整体练习

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优劣之处,向学生提出希望。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课教案1

教学内容:扶把组合练习教学目的 准备活动:以各关节为主,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关节损伤,增强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的生理惰性,振奋精神。

扶把练习:通过扶把练习掌握身体各部位规范的单一动作,克服站立时的腰部无力向下的毛病,增强躯干的力量,增加腿部肌肉的力度、开度及灵活性。

组合练习:通过动作的单一练习和组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作的协调性,是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1、胸腰练习,教师逐个活动

2、进行腿部前、旁、后的韧带和肌肉练习中间练习

手位组合复习,结合舞台方位、呼吸、音乐等练习扶把练习

1、擦地

2、小踢腿

3、吸弹撩腿 学习新课 胯掖腿练习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开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脚 1——8左脚旁吸腿。

2——8勾脚,脚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脚硼脚面 4——4左脚成旁吸腿 5——8左脚放至右脚旁还原

反复共做二次,再转身换成相反的方向。 课堂小结

总结本堂课的优劣之处,向学生提出希望。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课教案2

舞蹈中的呼吸 教学目的:

1)在基训中运用呼吸,以更好地训练学生软开度。 2)学习舞姿组合《大海啊,故乡》(A)让学生体会呼吸对舞蹈动作的修饰作用。

教学重难点: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授新课。

1.舞蹈是以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表现美的艺术。俗话说:“一戳一站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所谓“有没有”是指舞蹈有没有艺术性和规范性,今天我们来学习影响舞蹈艺术性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呼吸。舞蹈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后者平稳均匀,而前者是有弹性,有韵律,有节奏的,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平稳,如何掌握运用呢?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训练过程,现在让我们在压腿组合中初步体会一下在基训中如何运用呼吸。 2.把杆组合《压腿》。

预备:45度面对把杆单手扶把,单背手,小八字脚位。 前压腿:动力腿外开,双腿绷直,身体正对,脊柱拉直,肩线与动力腿成90度,前压时以胯为轴心,上体保持平直,向动力腿折叠。用前额触脚背。 旁压腿:在前压腿的基础上,换手扶把,转体180度,身体与两腿成一个水平面。旁压时,以胯为轴心,上体保持平直,向动力腿折叠。用耳触脚背。

体会运用呼吸:压、呼气;立、吸气(反复练习、体会)。 作用:身体线条更易拉长,动作具有弹性,避免了僵硬和拉伤肌肉,提高了动作质量,更有利于软开度的练习。 3.呼吸在舞蹈表演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我们的动作更具有了延伸感、韵律感,更富有艺术表现力,下面学习的舞蹈组合《大海啊,故乡》会让大家学习到舞蹈表演中如何运用呼吸。

1)身体的呼吸(吸气时身体拉长展开,呼气时身体收敛内含)。

2)头的呼吸(指头时吸气,低头时呼气,转头时先吸后呼)。 3)手臂的呼吸(手臂波浪时以肩为轴,肘、腕依次向上带动吸气,向下带动呼气,体会手臂连绵不断的延伸感)。 4)造型时的呼气(造型时,身体姿态不动,然后气息流畅自然,不僵硬)。 训练步骤: 1.教师完整示范,并且边示范,边讲解呼吸的运用。 2.训练学生:

a.双跪坐,双背手,听音乐,节拍练呼吸,找呼吸时身体的韵律感。

b.练习单一的头的呼吸,然后与身体配合。

c.先练习单臂波浪时的呼吸,再练习双臂波浪时的呼吸,呼吸越深,动作越大,情绪越高。

d.大呼吸后双晃手造型,

体会该动作的延伸感(眺望远方),双绷脚坐地展胸腰

气息流畅。 训练时先把动作揉碎,分解练习,再教单一动作,然后与身体配合,最后配音乐练习组合。

二、小结

今天学习的只是对舞蹈中呼吸的初步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反复练习,不断深入,直到大家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当然这还需要大家的课后练习、巩固。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教案

3 把上擦地组合

教学目的:

通过掌握擦地的动作要领,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态的掌握。

四、教学重难点:

⒈擦地时脚的完满与控制。 ⒉腿、胯要始终保持外开延伸。

⒊动作过程中注意是身韵律和呼吸问题以及姿态的优美。

五、教学准备:

服装,钢琴伴奏。

六、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把上练习。

2、导入新课,教师示范讲解。

3、教授新内容: ㈠一位擦地

教学提示:a.注意:一位时的站姿和上身的控制。 b.注意:姿态的极至伸展。 伴奏谱:

准备:双手扶把,一位站立

步骤:⑴ 右脚经前擦至旁,后收回。 ⑵ 旁擦两次

⑶ 旁擦出,双脚立,右脚落,左脚擦回。 ⑷ 同上做左脚 ⑸ 同上 做反方向

⑴ 右脚擦出,然后擦至前,再擦至后,收回。 ⑵右脚擦出,经划弧擦至前,再划一次收回。 ⑶ 同上,做反向。

⑷右脚 造型,后转做离弓之箭造型。 ⑸ 手蹲至左脚上,翻身,收回一位。 ㈡五位擦地 伴奏

⑶旁擦2次,立脚踝出后擦1次 ⑷ 后擦出划2圈 收前五位。

⑸ 双脚立,收大四位,单脚立转一圈。 ⑹ 同上反转一圈 经收回后做划线造型。 同样做反向 ㈢踮脚提胯

教学提示:注意膝盖的夹紧 伴奏:《落叶》

准备:双手扶把,一位站立。 预备拍 5—8 双脚立 ⑴ 左右交替慢落 ⑵ 反复

⑶ 左脚立,右脚收至其小腿处,落后五位。 ⑷ 同上,落前五位。 ⑸—⑹ 同上,做右脚。

七、分组练习:

指出问题,强调重难点。

八、布置课后练习。

小结:练习气氛很好,要多加鼓励,同时要求不要太高,不要急于求成。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教案4

形体训练---压前、旁腿

教学目的: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训练学生动作时所需的软度、力度、开度。 教学重点:压前、旁腿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学生依次站在把杆前做准备。慢三音乐伴奏,1-4小节师生 面对面站好,5-8小节:摊手,上步,问好。

(二)

1、师: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说明了一个的体态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今天,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舞蹈当中的站立有什么要求? 生:肌肉收紧,膝盖夹紧,立腰、收腹、展肩等

师:(找一名学生作示范讲解)两腿脚跟相靠十个脚趾用力抓地,两腿夹紧,大腿内侧外旋,收腹、收臀,立腰,下巴微抬,眼睛平视前方。

开音乐,学生双手扶把,按照要求训练站立,启发想象力(如: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亭亭玉立,等) 音乐的第一遍,双手扶把,面向把杆,一位脚。

音乐第二遍,一位立半脚尖,保持状态,双手离开把杆,慢慢打开至七位,掌握好重心。

(此组合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体态,克服自然生活中的毛病)

推荐第7篇:古典舞基本训练

古典舞基本训练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师编册,其中教材融合了

1、古典舞基训

2、古典舞身韵

3、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在此前面已经为大家大概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在此处为大家介绍一下课堂上训练的一些情况:

古典舞基训内容

一、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亦是如此。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训练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腿肌肉松弛。

1.绷脚与勾脚

绷脚与勾脚是地面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动作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用力方法和意识。绷脚与勾脚在训练的过程中包含着勾绷脚趾,它是一组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动作,一般来讲绷脚与勾脚放在一起练习。

(1)绷脚:自脚腕处用力,推动脚弓绷直再依次用力推动脚趾绷向斜下远处。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推动脚弓向斜下方伸展,再由脚弓延伸至脚趾,形成绷脚。绷脚在动作形式上可有正的,外开的,单腿的,双脚的。

(2)勾脚: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经过勾脚趾、脚掌,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处。勾脚在训练形态上可以有正的、外开的、双脚的、单脚的。勾脚的分解练习方式可处理为先做勾脚趾再做完整的勾脚。

2.压前腿

压前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双腿并直平伸,双腿在勾和绷的形态上,结合平伸手、双托掌手位,以拉伸柔韧度为训练目的的一个基本动作。在地面以髋关节为支点,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于横膈膜处,同时向前延伸和向下压。

准备:坐姿

动作: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双手经平伸手到双托掌手位,并带动躯干向腿部贴拢。

教学要求:整个动作过程强调保持腿部的伸直和躯干的伸展。

3.压后腿

压后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前腿绷脚吸腿,后腿在外开、绷直的形态上向后向远拉伸。上身保持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与前腿同侧的手臂置于斜下位,撑地以保持身体平衡。与后腿同侧的手臂形成托掌舞姿,带动身体向后下压。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面向3点或7点,吸左腿,伸直右后腿,右手托掌、左手撑地。

动作:以托掌手为引领,带动身体向正后方下压,达到向后向远延伸至最大限度。

4.压旁腿

压旁腿有两种基本方式:

(1)双腿分别形成吸腿和旁腿,手位成托、按掌手位压旁腿。

(2)在横叉的姿态上压旁腿。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右腿吸腿、后背直立,左腿向旁向远伸直,双手成托按掌舞姿。

动作:在准备的姿态上,以托掌手引领,并带动身体向直膝伸直的一条腿贴拢。

古典舞基训技巧

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古典舞技巧跳、转、翻方面的提高

弹跳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旋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翻身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转) 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人人趣学,那里有很多家长和专业的老师,您可以和他们一起交流。人人趣学学习QQ群: 427287231

推荐第8篇:中国古典舞论文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

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

“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的精髓所在。“身韵”的创立对中国古典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身韵”的出现,解决了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其次,“身韵”的创立,解决了课堂与舞台相分离的矛盾。“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其“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而“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一个是外部技法,一般在课堂教学;一个是内涵神采,一般是在舞台上实践。两者通过“身韵”,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最后,“身韵”的创立,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

“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风格

一个成熟的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也就是说具备了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现手段——“身韵”。

“身韵”表现风格之一——“形”,体现在直观的动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路线掌握。“形”首先体现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表现为“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尤其体现在“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上;最后,“形”还体现着“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的变化。

“身韵”表现风格之二——“神”,“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

三、劲

六、意

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由此可见,“神”是多么重要。“神”也就是由舞者内心世界所表现出的神态,表现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身韵”表现风格之三——“劲”,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劲”运用得当,那么,“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才能够得以表现,体现为快慢有制、有阴阳顿挫、轻重缓和。

“身韵”表现风格之四——“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律”又可以分为“正律”和“反律”,“正律”主要体现为“顺”,让人有一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主要体现为“不规则顺”,让人有一种“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感觉。

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生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推荐第9篇:古典舞基训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

(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

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

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释,都是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恰当比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就是活动起来的书法和雕塑,流动中的画圈,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节奏特征的训练就会缺少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要求。

(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风格、规格及动势特点

1、转的技法动势与身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翻身技巧的民族性是体现在上身在倾斜状态上的技术技巧,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的节奏上的闪展和灵巧。

3、跳类技巧的形成和发力方法有着古典舞自己的特点。

第二章、舞蹈教学常用术语

一、常用舞蹈术语

[八个方位——1—8点]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即:场地正前为第一分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

二、

三、四方位——“

2、

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

六、

七、八方位——

6、

7、8点” [扶把训练] 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练习。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见图)。

[中间训练] 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是相对“扶把训练”(因把杆多设在场地四周)而言。

[对称动作] 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左转身”的对称动作即“右转身”。

[动作的左与右] 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如左腿向前踢腿“左前踢腿”;右手做“盘手”即称“左盘手”。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左托“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 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 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时,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 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

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划弧]

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如右后腿划“右半弧”至前,即右腿做平圆的右半圆。

[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只一方位称“甩头”。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度时,再迅速甩头360度,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涮头]

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环动]

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运动。

[控制]

此处专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 力量和能力。

[双起双落]、[双起单落] 跳跃动作的术语。即双脚同时跳起再同时落下,称“双起双落”;如双脚跳起,单脚落下着地,称”双起单落”:以此类推还有“单起双落”、“单起单落”(落下时不换脚)等。 [起法儿]

正式动作以前,从力量或动作上做准备,称“起法儿”:一般在正式动作前的半拍时间,做起法儿动作。

第三章 把上训练部分

初学者先从双手扶把做起,逐渐过渡到单手扶把。扶把方法:站一位双手轻轻搭在把杆上,手指根部接触把杆,屈肘于身旁,双手距离与肩宽。(单手扶把同双)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要抓把杆,并及时纠正。为了后面的教程在这里介绍一下主力腿和动力腿:

主力腿: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动力腿: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一)、压腿 双手按被压腿膝部,上身尽力向前俯压(或双手掰住脚掌,试着以腹部贴大腿、以胸部贴膝盖,以下腭碰脚尖,量力而为,不能一蹴而就),支撑腿和被压腿始终保持绷直状态,腿后韧带、肌腱和肌肉有明显的拉伸感。 动作要求:

1、压腿时两条腿都要伸直,收胯。

2、压和起都要保持后背直立。

3、

起上身时,必须每次回到准确位,包括手。 易犯毛病:

1、压腿时动力腿容易弯曲。

2、上身容易扣胸、弓背。

(二)、擦地(一位,五位,正反面)

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到头,并且有延伸的感觉。加主力腿蹲或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动作要求:

1、身体直立,正对前。直膝、收腹、提胯、立后背

2、往旁脚尖领,擦回

一、五位时脚跟领。

3、身体重心放在主力腿上,动力腿往前、旁、后擦地时,整条腿外开、绷脚,直膝。

4、五位擦回,两条腿都要外开、直膝,两脚贴紧着地。易犯毛病:

与动作要求相反。

(三)、蹲(一位,二位,五位)

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动作要求:

1、身体保持直立,半蹲时膝盖对脚尖、开胯,臀部对脚跟

2、重心放在两脚上,五指着地。

3、全蹲必须经过半蹲过程。起时先落脚跟,经半蹲再伸直

4、半蹲的过程中要连贯柔韧性,往下半蹲时腿、腹部肌肉要有一种对抗力,起时强调腹部、腿和臀部肌肉收紧。易犯毛病:

1、半蹲容易抬脚跟,半蹲时扣胯、扣膝、撅臀

2、倒脚、膝盖往前跪

3、节奏不均匀,半蹲和起容易快。

(四)小踢腿(一位、五位)

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高年级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动作要求:

1、小踢腿擦出和擦回路线要准确,收回时必须经过点地过程。

2、强调用力点在脚背,空中保持25度,收回时脚位准确。

3、其他要求同擦地。易犯毛病:

1、旁小踢腿胯部容易动。

2、

小踢腿高度不准确,容易超过25度以上。

(五)、单腿蹲

主力腿的蹲,要求同上,动力腿与主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本人太久没有写忘记了)意思是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动作要求:

1、主力腿与动力腿同时弯曲和伸直要协调配合,始终贯穿柔韧性。

2、动力腿放的位置要准确。

3、主力腿半蹲承担身体重心支撑,要收腹、提胯、立后背,动力腿伸出绷脚直膝,整条腿外开。易犯毛病:

1、单腿蹲容易扣胯。

2、往前伸出时胯不正,容易歪。

3、往旁伸出膝盖容易主动带,重心偏后。

4、往后伸出时,脚主动带,收回时膝盖主动带,易扣膝撅臀。

(六)、控制

(前、旁、后)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要求开、绷、直。再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腿的高度。 动作要求:

1、主力腿直膝、提胯、收腹、立后背。

2、抬起和落下都有控制性。

3、在规定节奏中抬起和落下。易犯毛病:

两条腿都容易弯膝,重心在主力腿脚后跟上,上身往后倒。

(七)、大踢腿

(前、旁、后)以小踢腿为基础的大踢腿,少不了动力腿的爆发力,加上腿的开、绷、直。最早的古典舞是要求勾脚,用脚尖踢眉心。 动作要求:

1、强调脚背发力踢起,控制、轻落、必经过点地擦回。

2、主力腿直膝、提胯、收腹、立后背,重心放在脚掌上,动力腿直膝绷脚。

3、在强调往远踢腿的同时,要收胯,整条腿外开方向准确。易犯毛病:

1、擦、踢和擦回的过程不清楚,路线短。

2、主力腿容易弯膝,坐胯弓背。

第四章

把下训练部分

把下练习(也叫“脱把练习”或“地面训练”)难度较大,动作分为手位与脚位的训练,如

手臂波浪形的舞动、脚做划圆等动作,还有步伐和足尖的训练。其中,步伐训练包括轻柔步训练、跳跃步训练、碎步训练等等。

(一)、舞姿练习

1、扑步

扑步是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加上躯干的配合,形成一个幅度更大的深蹲。 动作要求: ①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骨盆大幅度前倾,与地面贴近,呈平行状,上身要拧身横移腆胸,同时,要提胯并稍有点踏腰。

②弓的腿膝盖要打开,对着脚尖,绷直的腿要绷直踩实,脚尖基本上对前,胯根要松弛,使幅度更大,压得很低,重心主要移在弓的腿上。

③要有神态,眼睛向斜前方看出。 易犯毛病:

①重心在两条腿中间,扑步姿势短。 ②弓背,撅臀。

2、探海

探海是在后腿基本舞姿上,主力腿继续往上抬,骨盆相应的向前倾而形成的舞姿。 动作要求:

①动力腿在170°以上,骨盆前倾,腆胸,抬头,头与动力腿脚尖两头翘,构成头顶与脚尖往正上方延伸,形成“圈”起来的圆的意识,上身要探出,头顶与动力腿的脚尖连起来,构成了一个圆的下弧线。

②主力腿的脚要踩实,重心在脚掌上,大腿根要挺拔。

③形成探海时,动力腿主动,上身被动,起来时上身主动,动力腿被动,才能“掐腰”。

易犯毛病:与动作要求相反

(二)、跳

1、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以半蹲为基础,起跳的过程,双膝伸直,腰要直立,头顶天花板,力量不能过大,只依靠蹲的韧性和脚背推地的力量,只要离开地面就可以,绝对不能过高。 动作要求:

①始终保持身体直立,两腿外开。

②强调脚背用力推地,空中绷脚背,保持外开。 ③落地先脚掌后脚跟着地控制的蹲。 易犯毛病:

①容易颈部僵,上身和肩部用力,脚背松。 ②起跳时扣胯撅臀,上身前俯。

2、中跳(一位,二位,五位) 上身要求同上。

这个半蹲要比小跳的深些。起跳要运用膝关节的韧性与大腿小腿的肌肉能力,奋力向上,绷脚,比小跳高度增高。 动作要求:

跳得高更加强调落地蹲的过程和腿部肌肉控制。 易犯毛病:

只想跳高,身体前俯,扣胯撅臀。 (3)、技巧

1、平转:

要求双脚以八字外开的状态,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要求双脚的力度相同,运行的的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个圆(大约)古典舞是认为腰是人体的中枢,所以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千万不能出现塌腰的情况,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2、踏步翻身:

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3、点步翻身:

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第五章 基本舞步及身韵八大基本动律元素

(一)、基本舞步

1、碎步(又名花邦步)

做法:正步或小八字步立半脚尖,双手叉腰或顺风旗准备。向旁走动时,膝盖放松略弯,一脚向旁迈半步另一脚立即跟上靠拢,此动作反复进行,向前时,一脚向前半步,脚心窝对齐另一脚的脚尖,然后另一脚向前半步。反复进行。向后时与向前的做法相同,但改为撤步。手的配合,可固定在一个舞姿上不动,也可随着碎步做不同的动作,上步的脚不能拖地,要微抬起再落下,小腿要放松,灵活,移动时要连贯,轻巧,平稳,上身不能抖动。

2、圆场

上步脚用脚跟在另一脚的脚尖前。规律是前脚脚跟,后脚脚掌,当前脚由脚跟压到脚掌时,后脚向前上。这样连续上步移动,可慢做,也可快做。动作时双腿上腿夹后背控制,上身决不允许前后摆动,上下颠伏。动作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懈。跑动前要深吸气,然后尽量拼住气,渐渐呼出。 训练步骤:

(1)由慢而快,熟练后可快慢交替练习。一般以中速为宜。慢的一拍一步,快的一拍两步或不受节拍限制,但必须吻合音乐。 (2)行走路线可多种变化,可先从大圆圈练起,每次变换路线和方向,头,手的方向和态, 都要恰当配合,不能和跑的动律不顺。

3、摇步(是中国古典舞具有女性独特风格的一种步法)

做法:踏步准备,双手叉腰。以右踏步为例。动作时,右脚勾脚面用脚跟上在左脚尖前,然后重心移至右脚,由脚跟,脚心,到脚掌,在重心移至脚心时,左脚再往前上一步,上步时脚尖略向外撇,这样连续进行。腿由后向前上步时膝盖经过微微的弯曲,脚跟落地后膝盖是直的。上左脚右肩略微向前,上右脚左肩略向前,上身要求松弛自然,手的摆动要注意和脚步,上身的协调一致。

训练步骤:这个动作节奏不宜太快,以中速每拍一步为宜,先训练步法与身体的感觉,然后再加上肢,身头的综合练习。

4、云步(又名双脚辗步)

做法:小八字步准备。动作时一脚用后跟,一脚用脚掌,同时向旁(同一方向)辗动,保持在正反八字步上进行(或双脚并拢,左右脚跟同时用脚掌向旁辗动,然后脚掌落地,再用脚跟辗动。)移动时双腿力量要均衡,正八字步时两腿内侧靠拢,反八字步时两脚脚尖向里耗的,膝盖不能僵硬,上身正直,保持平稳。手的配合最基本的是双手叉腰,在掌握了基本脚的步法后,根据需要可灵活加入手的其它动作练习如双背手,双晃手等。正步辗动时臀部和胯不要左右摆动。

(二)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

1、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拧、倾、仰”等10种。

2、横拧是髋关节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上,以腰部为中心,向左或右作水平横向转动的动作元素。

3、穿手亦称“穿掌”,穿手的形象含义是包含了钻和穿这两层意思,一般地讲,“钻”是指它的运动路线是和“含”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穿”是指它的运动感觉是有向外放送的形象。它的动作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的。

4、“云肩转腰”是武术上的叫法,实质上,它是综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种基本动律元素,并将其串起来,使腰部作横向水平转圆的一种运动形式,他是中国古典舞的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也是古典舞风格性,韵味性集中体现的动作之一。分析题

5、穿手是一个系列动作,它包含了单臂穿手、双臂交叉穿手、平穿手、反平穿手、斜上穿接背手穿、横拧反平穿、反平穿接背手下穿等形态。它的动作特性,包括“穿”与“钻”,动作用力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

6、云手的教学要求:

(1)云手整个过程要连绵不断,保持圆弧线的运动轨迹。 (2)在起始后,一直要有揉球的形态和运动路线。 (3)身法,眼要协调地与之相随。

7、燕子穿林 动作要点: (1)前一动律是后一动律的铺垫和对比,如冲、靠、含均是“穿”—仰的铺垫,仰、旁提恰是后一动律蹲,横拧的准备。

(2)整个燕子穿林动作的完成要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大开大合,高低起落是它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重心支撑,要求要掌握它的动势特点。

8、圆场有快,慢之分,对于初学者,一般以慢圆场“开法儿”,无论是慢,快圆场都要求在行进过程中,膝关节以下的松弛和裸关节的放松。归纳起来膝关节的微弯是走好圆场保持平稳的关键,勾,压脚掌是形成圆场中国风格的外形所在,腿部(膝关节以下),裸关节的放松是圆场灵活,具有行云流水般舒畅的重点。

9、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是:以腰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云肩转腰为重点。“三园”路线为运动路线为运动轨迹,以传统典型动作为依据,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方法。按照以上的方法和原则,身韵训练要遵循从元素,动律训练过渡到完整的动作训练,再由动作训练发展到单句,复句型的小组合训练到,最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性格型的组合训练。

10、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和完整体现是身韵的典范,所谓“形”是指外部动作,凡是动作舞姿等一切可视的包括动作之间的点线连接,都是“形”的范畴。“神”是指人内在的气质,舞蹈的韵律,它是古典舞“形”的生命力之所在。“劲”是指内在的动作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动作幅度处理。律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虽然把训练“身法”与陶治“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但进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着“形、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作为中国古典舞而言,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1、舞蹈者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

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法一样,“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没有规矩,不成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 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由动到静”在戏曲艺术中称之为“亮相”,“亮相”是戏曲艺术的精华之一;舞蹈虽不于戏曲,但舞者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之后,将一切美凝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美凝聚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审美的要求是绝不亚于戏曲的。“由静到动”对于舞者来说必须具备某种“预动”,俗称为“起法儿”;而“起法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是进入艺术情况前心理给予身体的发动力。我们必须寻找形成千变万化中最核心的、本质性的形态特征,即“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一”。从所周知,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三块瓦”、“拧麻花”,中国民间舞中的“辗拧、转、韧”,中国武术中的“龙形”、“八卦”,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而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进行训练的必要。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人们对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折婉转”、“闪转腾挪”等加以赞誉,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实际上离不开运动中“圆”和“游”这两个特征。古曲舞确实太注重“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了!这也许和中国人崇尚龙的图腾和把宇宙看成是“阴阳”和“八卦”这咱心理分不开的。但不论有多少千变万化的“圆”,其根本规律是离不开“平圆、立圆、8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的。因此这正是我们通过认识而必须紧紧抓住的训练环节和特点。从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不难发现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的运用。有人说“身法即腰法”,从腰部的运动中,又提炼出了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最基本的动律元素,这些动律元素不但可以为多种千变万化的“圆”作做准备,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丰富、更典型的以“圆”和“游”为特征的舞蹈动作。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原有一套典型动作,如“云手、五花、大刀花、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等,它们那丰富的身法性、鲜明的风格性是极富表现力的。但是如果它们只是一个个凝固不变的动作,它们又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用“提炼元素”、“强化元素”、“发展元素”这种方法来分析它们,便可使它们“一生

二、二生三”、“扬其神、变其形”,从而获得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综上所述,“身韵”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中国古典舞形态美的演员。

二、神: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言下之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还有人说“神韵真如神龙,令人首不见尾,或者首皆不能见”,难道神韵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无法弄明白吗?我们认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我们理解这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说“形”是可以通过模仿去做,而“劲”和“心意”是必须通过潜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为有了动作的“劲”和“心意”,从而给予了“形”以生命力。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马不波《论盖叫天》一文中说到,盖叫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他在舞蹈时往往把动作想象成“变化的云彩、飞翔的老鹰、风吹的柳条、冉冉的青烟……”,多么形象的动态啊!在上一段“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8字圆”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和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艺术呼吸过程。上文还提到舞蹈开展前的“心理预动”,它正是循着这样的规律而运动的,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地、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因此,在《身韵》的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治神韵的过程。因而我们说人体动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

三、劲:“劲头”即赋于外部动作的仙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 “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2/

4、3/

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者在动作过程中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而是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等“劲”的区别。这一切都是通过《身韵》教材加以训练才能达到的。

四、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后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身韵“形、神、劲、律”的特点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

三、劲

六、意

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身韵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二、古典舞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使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舞蹈“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传统审美韵律感和神韵。“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

三、劲

六、

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 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 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推荐第10篇: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

一、蹲 的 练习

“蹲”是腿的屈伸和弯直的训练。通过蹲的练习使腿的关节韧带与肌肉富有柔韧的弹性,这是男、女舞蹈演员掌握技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跳跃要有弹性,几乎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蹲的动作。同时“蹲”还具有增强后背力量的作用。

教材内容:

双腿蹲:

1、小八字步半蹲、全蹲

2、大八字步半蹲、全蹲

3、踏步半蹲、全蹲

4、弓箭步蹲(正、旁)

5、移动穿掌扑步(男)

单腿蹲:

1、端腿蹲

2、掖腿蹲

3、跨腿蹲

4、环动掖腿蹲(旁腿环动到后面成后抬腿后再掖蹲的动作)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蹲”是离把练习的第一个动作,要求练习时的动作徐缓、连贯。因此,宜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

2、分别将双腿蹲或单腿蹲中的(2)至(4)项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双腿蹲可与下列动作组合起来:

大八字步的前、后、旁下腰及涮腰。

在小八字步蹲和大八字步蹲之后立半脚尖。

蹲后接90度以上前、旁、后腿的舞姿。

4、单腿蹲可与下列组合练习:

单腿前、后下腰。

踏步旁下腰;大踏步旁下腰。

蹲后接90度以上的前、旁、后腿,斜探海,后腿侧身等的碾转。

蹲后接各种单腿变身和90度以上的抬腿环动动作。

二、腰 的 练习

腰是身体运动和舞蹈动作的轴心,而腰的动作又是掌握繁难舞姿和技巧的动作基础,如:风火轮、卧鱼、斜探海、探海、紫金冠跳、双飞燕跳以及翻身......等都是以腰为主的动作。腰的训练目的是增强舞蹈演员腰部柔韧性和灵活性。此外,腰的动作也常是舞台表演上直接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大八字步前、旁、后下腰

2、丁字步拧腰

3、大八字步涮腰(女,1-3次)

4、弓箭步涮腰(男,1-3次)

5、踏步旁腰

6、大踏步旁腰

7、单腿重心前、后下腰

8、单腿跪前、后下腰

9、卧鱼

10、八字步风火轮(女,1-3次)

11、弓箭步风火轮(男,1-3次)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腰的训练先可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然后再用快速音乐,这样可以训练腰部具有灵巧的运动能力。

2、可将两项以上不同舞姿的腰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常用的组合如:涮腰卧鱼,穿掌扑步风火轮

4、可以作为各种舞姿、大踢腿、旋转和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

三、大 踢 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有腿部的深厚功底。“大踢腿”是训练“腿功”的重要教材。通过大踢腿练习,可使舞蹈演员腿部肌肉柔韧、有力而富有弹性,并可增强腿、腰、背等的控制能力。这部分练习动作也是舞台表演可以直接使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踢前腿(勾脚、绷脚)

2、踢旁腿(勾脚、绷脚和向左、右转身四分之一的踢旁腿)

3、踢后腿

4、踢十字腿(勾脚、绷脚)

5、踢蹁腿(勾脚、绷脚和带转身的蹁腿)

6、踢盖腿(不转身与带转身的盖腿)

7、踢紫金冠

8、踢冲天炮(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大踢腿是腿部超过90度较大幅度的动作。由于运动量较大,每条腿在每一姿态上不宜连续超过8次。用不同舞姿连接起来的大踢腿动作或左、右两腿交替做时,不宜超过24次,先采用中速音乐,之后可以采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结合每一种手的姿态单一的反复踢腿(可以原地做也可以行进做)

3、然后,可以将两种姿态或两种以上的姿态组合起来进行踢腿练习。

4、常用的组合如:

(1)踢前腿可接:后腿、探海、踢紫金冠,踢冲天炮、悠后腿翻身等。

(2)踢旁腿可接:斜探海、拧身探海、踏步翻身等。

(3)踢后腿或踢紫金冠可接:踢前腿、快踹燕。

(4)踢十字腿可接:踢旁腿、踢蹁腿、踢盖腿等。

(5)踢梅花腿(将踢十字腿、踢旁腿、踢前腿、踢后腿、踢蹁腿、踢盖腿连接起来,用一条腿做,每种姿态各踢1次)等。

5、连续做单一的踢腿动作或组合练习时,都可以用下列动作衔接或结束:如各种身法动作;各种姿态腰的动作;旋转和翻身等。

四、身 法 和 步 法

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更多体现在身法和韵律上。同时在各类舞蹈动作的组合中又包含着许多步法。基本训练中腰功与腿功的动作和各类技巧动作都是与身法、步法互相依存、融会贯通的。

由于传统身法与步法的种类繁多现只能从中选择部分典型动作,作为训练演员掌握古典舞中的基本风格和韵律的教材。同时这部分身法与步法的动作也是舞台上表演所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身法:

(1)单山膀、踏步位

(2)双山膀、丁字步位

(3)顺风旗、大踏步位

(4)双托掌、踏步蹲

(5)托按掌、踏步位

(6)山膀按掌、弓箭步位

(7)斜托掌、丁字步位

(8)提襟按掌、踏步位

(9)小五花(不转身、带转身)

(10)云手(不转身、带转身)

(11)大刀花(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2)双盘手(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3)双晃手(小、中、大,带转身)

(14)摇臂(向前、向后,带转身)

(15)穿肠刺背(不转身、带转身)

(16)云肩转腰(不转身、带转身)

(17)燕子穿林

(18)青龙入水

2、步法:

(1)慢进步

(2)慢退步

(3)圆场(慢速、快速)

(4)花梆步(女,前、后、左右、原地)

花梆步(男,左右)

(5)错步(女,慢速、快速)

错步(男,快速)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身法与步法动作在表演中都含有温柔与刚健的双重性格。可以选用抒情慢板或奔放的快板乐曲伴奏。

2、首先,将身法与步法中(2)至(8)项动作组合练习,以掌握手、腿、身、法、步的规律和韵律。

3、将身法、步法的动作与练腰、大踢腿、基本舞姿、旋转、翻身、跳跃等结合起来一起练习;并可组成综合性组合动作,这种练习可以使舞姿的风格更为鲜明。

五、基 本 舞 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

由于在基本舞姿训练时往往是将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运动形成各种姿态,因此,腿与上身都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所以舞姿也可称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材内容:

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

2、大射雁

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

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

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

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

7、躺身旁腿

8、软踹燕(女)

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

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

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

12、紫金冠(女)

13、老鹰展翅(男)

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

15、商羊腿踹燕(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基本舞姿练习可采用两种速度:大多是用徐缓慢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其次,是用快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

2、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基本舞姿组合起来练习,即从一个舞姿到另一个舞姿。

3、组合时可以选用下列动作作为衔接或结束: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步法、旋转、翻身、中跳和大跳等动作。

六、旋

旋转动作在中国古典舞蹈中表现出了千姿百态。旋转动作的技巧不仅难度较高,非常富有表现力,同时,它又可以起着巧妙的衔接作用。这里所介绍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旋转的难度较大,因而要求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腰、腿基本功力和高度的协调性。旋转时的舞姿应鲜明,也就是在旋转时要能保持住固定的舞姿。这就要求演员要有较扎实的基本舞姿训练的基础。因此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一至五类的训练,再开始转、翻、跳的技巧训练较为稳妥。旋转的某些动作可以作为特技表演。

教材内容:

1、平转(斜线或圆圈进行)

2、反跨转(2-5圈)

3、踏步掖转(2-5圈)

4、跨转(男,2-5圈)

5、上步掖转(女,2-5圈)

6、斜探海转(女,2圈)

7、探海转(2-5圈)

8、后腿侧身转(2圈)

9、紫金冠转(女,2圈)

教材组织范围:

1、旋转可采用两种速度进行练习。初级训练阶段的小舞姿转以及大舞姿转都要求动作平稳流畅,一般多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舞姿转进入中级和高级训练阶段时要求平稳而急促,大多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练各种旋转的单一动作,反复进行。

3、在单一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将(2)至(4)项旋转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4、常用的组合有:平转两次接上步掖转两圈(女,斜线)。掖腿转接卧鱼(女)。掖腿转接踹燕。涮腰接探海转。平转接跨掖空中转(男)。平转接旋子(男)等。

5、旋转也可以作为大踢腿,基本舞姿,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来做

七、翻

翻身动作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是中国古典舞蹈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身动作不仅在实际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对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训练腰部的控制力和灵活性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外,某些翻身动作可成为特技。

教材内容:

1、点步翻身(1-16次)

2、踏步翻身(带跳踏步的1-4次)

3、串翻身(斜线1-16次)

4、吸腿翻身(1-连续3圈)

5、探海翻身(女,1-4次,慢速和快速的)

6、大蹁腿翻身(女)

7、上步翻身

8、刺翻身

9、跨腿翻身

10、白鹤翻身

11、大蟒翻身

12、盖腿翻身

教材的组织范围:

1、每项翻身动作在表演中都可以有两种节奏,即徐缓抒情和急促强烈。因此,可以用慢速、中速和快速音乐伴奏。训练的步骤是先慢后快。

2、首先是每个单一翻身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可将两个以上的翻身动作组合起来。

4、常用的组合有:探海翻身接卧鱼(女)。踏步翻身2次接点步翻身7次(女)。跳踏步翻身接大蹦子接卧鱼(男)等。

5、翻身动作可以作为基本舞姿,大踢腿,旋转,中跳和大跳组合的衔接或结束动作。其中上步翻身,刺翻身,跨腿翻身,白鹤翻身,大蟒翻身和盖腿翻身只做一个。单一练习后再进入组合练习。

八、跳

跳跃是难度较大的舞蹈技巧。它不仅要求演员有高跳的“弹跳力”,还要求跳跃富有表现力,即跳跃到空中后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固有的姿态上,仿佛将舞姿悬挂在空中一样。为此,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舞蹈素质——体力、耐力和协调性。一般要经过有系统、有步骤的严格训练,才能锻炼出跳跃技巧。掌握跳跃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的训练与提高演员的腰、腿基本功力以及协调性的过程。

跳跃分为小跳、中跳和大跳三种。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训练目的,也有不同的训练作用。小跳:是较小的低跳,动作比较简单,其中一些动作是训练跳跃能力的基础。另一部分动作则是舞台上的表演动作。中跳:比小跳要加大弹跳的力量和幅度,它的训练目的和表演作用与小跳相同。大跳:是高跳动作,技术很高。大跳的全部动作都是舞台的表演动作。大跳要

有“助跑的动作”,如:上步(切步)和错步(追步)等。练大跳之前需先做小跳和中跳练习。

大、中、小跳跃动作可分为双脚起双脚落;双脚起单脚落;单脚起双脚落;单脚起单脚落(换脚);单脚起单脚落(不换脚)。

教材内容:

1、小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的小跳 大八字步位的小跳 丁字步位的小跳 变位小跳 跳空中转(男)

(2)双起单落: 前腿小跳 后腿小跳 小射雁跳 小端腿跳 小掖腿跳 小斜探海跳(带翻身的)

(3)单起双落: 前腿小跳 旁腿小跳 后腿小跳

(4)单起单落(换脚): 小射雁跳 后换后小跳 前换前小跳

(5)单起单落(不换脚,1-6次): 45度前腿上的 45度后腿上的 小射雁上的 小斜探海上的

2、中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中跳 大八字步位中跳 变位中跳 劈腿中跳 燕式跳 端腿跳 射燕跳 盘腿跳(女) 前双飞燕(男,1-3次) 横双飞燕(男,1-3次) 后双飞燕(男,1-3次) 跳空中转(男,1-3圈)

(2)双起单落: 后腿中跳 中射雁跳(原地,移动的) 中斜探海跳(带翻身)

(3)单起单落(换脚): 后换后中跳

(4)单起单落(不换脚,1-2次): 斜探海舞姿的中跳 抬后腿中跳

3、大跳

(1)双起单落: 紫金冠跳(女,1-4次)

(2)单起单落(换脚): 凌空越(1-3次) 大射雁(1-3次) 剪式变身跳(1-2次) 跳卧鱼(女) 大赞步(男,带拧身的,斜线或圆圈进行) 大蹦子(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8次) 飞脚(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4次) 跨掖空中转(男,斜线行进) 拉腿蹦子(男,斜线行进) 蹁腿飞脚(男)

(3)单起单落(不换脚): 吸腿跳 单腿变身落后腿 单腿变身落射雁(女) 单腿变身落卧鱼(女) 单腿变身燕式跳 旁腿斜探海跳 摆腿跳 摆腿紫金冠跳(女)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跳跃属于快速表演动作,并非所有的快速音乐都可用来伴奏,需选择有跳跃性的、节奏鲜明的乐曲。

2、首先,进行单一跳跃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分别将小跳、中跳、大跳中两项以上的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另外小跳和中跳动作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大跳组合中。

4、常用的组合有:双起单落小射雁跳接单起双落旁腿小跳再接双起单落带翻身的小斜探海跳。中斜探海跳接踏步翻身(女)。紫金冠跳接单起双落前腿小跳再接中射雁跳(女)。吸腿跳接错步再接大赞步(男),......等。

5、下列动作可以在跳跃组合中作为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圆场;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基本舞姿;旋转和翻身等动作

第11篇:古典舞的圆

【摘要】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态动势上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即动态和静态之间圆的相互转变和结合。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动作轨迹。“圆”对动作的发展空间影响很大,在一个圆形的球体中,你可以找到无数条发展的路线,它的每一个点都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论文网 http://www.daodoc.com/5/view-1924826.htm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动态特征

一、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动态特征“圆”

1、中国古典舞中“圆”的构成

圆是由曲线构成的,它意味着流畅、运动、柔润、舒展,蕴藏着动态、圆满、整体、灵活的含义。“圆”形思维影响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艺术文化和哲理形成特殊的审美,表现在中国古典舞中就是“走圆”与“划圆”。人们常以“行云流水”、“曲折婉转”等对中国古典舞加以赞誉及形象描述。确实,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一直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被称为是“划圆”艺术。其划圆规律也渗透在中国古典舞的整个舞姿动作始终,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张先含等),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上,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圆”之美。

2、中国古典舞中“圆”的艺术精神

“圆”不只是指动作的线条,它更重要的是指艺术精神的圆浑完整,表演内容的饱满丰润。“圆”也是指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变化与联系,浑然一体、柔和自然、没有棱角、玉润珠圆。它在更多的层面是指方圆之圆,在各式各样的手、眼、身、法、步里都采取曲线弧线,是圆转之圆;讲究流动自如、如云如水,是圆浑之圆;重视收敛含蓄、富有弹性,因而动静都有韵味,是圆熟之圆;熟能生巧,经过艰苦锻炼达到逼真与自然的地步,是最重要的是圆满之圆。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技法的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这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就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之所在。

人体的造型及动作规律讲究“拧、倾、圆、曲”和“仰、俯、翻、卷”,身韵中动作轨迹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任何路线都应呈现出圆或圆弧的走向,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一切动作要“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

1、“圆”的静态体现――动作形态及舞姿造型

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的体态美,这种体态美并不是以圆环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身体局部各构成因素协调一致共同形成圆的整体印象美感,使每个舞姿造型局部的

放射线循环于圆的整体轮廓之中,构成和谐、对称统一的中国古典舞舞姿造型风格。“子午相”是中国古典舞典型的体态造型,它是眼睛、头、上身、下身4个部分不同方位的多重搭配形态,“子午相”在中国古典舞中体现为“精、气、神”,它的确立奠定了中国古典舞在体态特征方面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手臂为圆弧的布局。

2、“圆”的动态体现――动作或动态过程中“圆”的呈现

古典舞在舞姿的移动与双臂的动作上多以弧线为主,在形的动作上都是圆的路线,动作之间的连接也几乎都是圆与圆的派生。

(1)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平圆动态的典型元素――“云肩转腰”

是以腰带动冲、靠、含、腆、旁移、提沉,起承转合形成平圆动势,每个元素都贯穿于圆的走向中。以最简单的圆场来说,脚下细腻而快速的圆场步,身体向一侧略倾斜,沿自己依据倾斜角度而设定的圆心做圆场,走“圆”的路线,所走的路径自然而然成为圆的形态。又如“云手”――这个双手相向,如把一个无形的球在胸前盘转、旋转的手位流动,是以上肢大圆套小圆的运动组成。

(2)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立圆动态的典型元素――“双晃手”

是一种充满形态变化的“划立圆运动”方式。以旁提、提、

沉、含、移的立圆路线来运动的。“立圆”一般在古典舞的技巧中常见。无论是手的局部动作或是整个上肢动作,它的运动轨迹如同“车轮”状。即展开在面前的是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典型动作像“摇臂转肩”等。

(3)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八字圆动态的典型元素――“风火轮”

是一种充满形态变化的“划八字圆运动”方式。手臂与身体经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以及含、腆、冲、靠、移的圆形路线,大圆中包含小圆,在球体空间内变化丰富。“风火轮”是双臂同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划立圆,即手臂行“立圆”,而肩部则是典型的“八字圆”。它的特点是在相反的交错重叠的情况下两个圆同时配合完成,如同一个8字,故名“八字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圆”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其意义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中国古典舞怎么样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圆”,而“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都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依据,紧抓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做到符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愿中国古典舞这一博大而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在艺术的道路上写出更多更辉煌的诗篇。

【参考文献】

[1] 朱玉红.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J].艺术广角, 2000,(03).

[2] 唐满城, 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 张文晶.中国古典舞对“圆”的追求和发展[J].艺苑, 2007,(06).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http://www.daodoc.com/5/view-1924826.htm

原文地址:

第12篇:中西方古典舞的异同

中西方古典舞的异同

摘要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舞同西方芭蕾舞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似点。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浅谈中西方古典舞的异同。

关键词:舞蹈;古典舞;芭蕾舞

一、引言

中华五千年丰富的文化底蕴,自古就有歌舞的流传,以其优美之旋律,柔美之舞姿,让人心旷神怡。我国汉族的古典舞,自上古时代便流传下来,这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细腻圆润、刚柔并济。上古之年代,在封建传统思想以及与世界的隔离之下,自成一番韵味。

相较于中国的长远历史,欧洲古典舞虽未及其深远悠长,但其发长迅速,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特点。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欧洲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又俗称为“足尖舞”。

二、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起源上的异同

(一)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起源中相似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如此。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

(二)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背景与发展上的不同 中国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

中国古典舞从其起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相较于中国古典舞,相传,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才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足尖舞蹈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等。

芭蕾,从法语中翻译出来有三层含义,一是一种舞台舞蹈形式,即欧洲古典舞蹈,通称芭蕾舞。二是舞剧,最初专指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三是在现代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故事内容,也没有情节,编导运用欧洲古典舞蹈或现代舞蹈,或使两者相结合,用以表现某种情绪、意境,或表现作者对某个音乐作品的理解等等,这些也称为芭蕾。

中国古典舞蹈的博大精深与芭蕾舞的发展迅速,构成了中西两方古典舞的两大对比,为我们的审美创造了丰富的材料。

三、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注重的方面有所不同

古典舞注重的是精气神,芭蕾舞注重的是一种气质。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

古典舞的感觉与芭蕾舞的感觉相似,都是以拉长向上为主,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有些生硬,而古典舞倡导柔软。

四、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在技巧上的不同

古典舞主要是跳转翻,芭蕾舞主要是跳转和足尖。 中国古典舞在技巧上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芭蕾舞在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脚尖舞鞋用脚趾尖端跳舞,因此,芭蕾舞注重的是跳转和足尖。

五、总结

由以上几点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的主要区别。在舞蹈艺术发展如日中天的现在,这两种舞蹈以彼此为镜,相辅相成,互相进步,为我们在舞蹈的鉴赏中有大量可翻阅可借鉴的材料。这样瑰丽的宝藏,真是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桂芳:力与美的空间一一舞蹈美学论议[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2).(2)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A].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王元麟:论舞蹈与生活的美学反映关系[A],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19.(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00,205一206

第13篇: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复习资料)

动作分析(规格与要求)

抡指

抡指是训练手指灵活,运用自如的训练手段,在所有的腕关节的动作中,都有抡指的过程。规格要求:抡指要求两只手像两个立着的齿轮,依次轮转,它有拇指带动向外依次轮转手指,完全轮转时基本上经过双拳的过程。抡指过程中要求:①无论向里向外抡指都应该尽量是立着的齿轮状,手腕要随手指的转动有转腕的过程。②手指尽量一个一个依次轮,掌心尽量展开,不可缩,扣掌心。

风火轮 风火轮是一个风格性,训练性很强的动作。它是身体各部位相配合的一种多元素综合训练,对手臂,肩关节,腰,甚至对重心及全身的协调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手段,也是短句和组合中重要的连接动作。规格与要求:①整个过程应经过:转腰,送肩,抻肩(向旁)→领手转腰仰胸(向后正)→转腰仰拧转头(斜后上方)→转腰含身(向正下方)几个点的贯穿练习。②脚下是弓箭步上重心的左右移动,移动的幅度大,手臂及上身的幅度就大。③完整的风火轮从外观上看应是也个立体的圆,头胸腰都是随着手臂及重心的移动走立圆路线。

磋步 规格与要求:①磋步是丁字步上的移动,由前脚向脚尖方向勾脚上步。前脚脚跟落地,经过勾压到脚掌的过程,同时后脚催促着前脚,用脚心处向前脚脚跟靠拢,再形成一个丁字步的过程,开法儿的过程中为了寻找勾压过程中重心的移动一般可以连续做。②注意重心的移动配合。③快磋步是要有“寸劲”。 软踹燕 规格与要求:①骨盆后倾与地面基本上形成平行状。②动力腿在175°以上,动力腿的脚尖于头顶产生两头抻开的感觉。③主力腿的脚往地面推登,大腿根向上挺拔,直膝。用腰时要注意挑腰,顶胯。 双晃手 双晃手是双手同时由手腕领着与腰的动律一致,在立圆的轨道上运行的动作,也可以理解为一手做盖手,一手做分手,两只手臂沿着立圆的路线从左到右,或从左到右做划圆的动作。双晃手有以腕关节为轴心的小晃,有以肘关节为轴心的中晃,有以肩关节为轴心的大晃。规格与要求:①两只手间隔距离始终保持同肩宽。②在经过两边正旁位时,第二只手不可超过肩。③动作过程中要有延伸感,肩肘关节要松弛。④头眼要与手臂的立圆相配合,结合腰的立圆形成旁提,仰胸,含胸的动律过程,它应手腕领法儿,经过转肘时(从旁往上走时)→立腕(正上时)→推跷手指(斜上方时)几个过程完成一个完整的立圆动作。 摆扣步 规格与要求:①摆扣步的要求是第一只脚撇着上,第二只脚着上,接着第一只脚再撇着上,第二只脚再着上,两只脚连续地在弧线上或圆圈上进行。②脚要在弧,圆线上,膝盖要松弛,微弯,步伐要走得稳健③上身必须结合步伐的弧线和圆线运动保持平稳,身法要协调配合。

冲天炮 冲天炮是在深探海舞姿上,由动力腿的再继续往上抬到180°,骨盆随着腿的高度继续向前倾到完全垂直的贴在主力腿上,形成一个直体前倾180°垂直面,它的外形如站立着的“竖叉向前抱腿”,上下两头抻直,拉长。注意后背要挺直,主力腿重心不要压在小腿上和脚后跟,大腿根要挺拔。

圆场 规格与要求①在正步上,一只脚脚跟向前上至另一只脚的脚心或脚掌处,两只脚依序不断反复。②上步的膝盖要松弛,前脚勾脚踩下时沿着脚的外沿依次由脚跟滚压至脚掌,同时后脚脚跟推离地,双脚在推地,滚压和移动的过程中连续进行并有重心的移动。③开法儿时步子要小,走起来要平稳,流畅。④立腰提胯。

脚

规格与要求:①在绷脚上由第四五脚趾的外沿主动带动做脚,脚趾如“勺子”。②末梢的感觉要在脚趾上。

扑步

扑步是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加上躯干的配合,形成一个幅度更大的深蹲。规格与要求:①在弓箭步深蹲的基础上骨盆大幅度前倾,与地面贴近,呈平行状,上身要拧身横移腆胸,同时,要提胯并稍有点踏腰。②弓的腿膝盖要打开,对着脚尖,绷直的腿要绷直踩实,脚尖基本上对前,胯根要松弛,使幅度更大,压得很低,重心主要移在弓的腿上。③手臂在顺风旗位上,手心向下双手后背膀子。④要有神态,眼睛向斜前方看出。

抹手掖腿小跳 抹手掖腿小跳是五位上做的掖腿小跳,加抹手的配合,上身的姿态有两种要求:一种上身直立状态的,一种上身加旁提,头是侧倾加自转位的融合。抹手的要求:准备擦出的动力腿一边的手手心向上,另一只手手心向下,双手在身前交叉重叠之后再形成一手摊掌,一手兰花手行的提襟位。动作中双手是一个“平云”的过程,与脚配合时应特别注意手要先行。掖腿有双起单落,单起单落。双起单落又分两种:一种是双起单落地直接掖腿,一种是双起经擦地跳,空中双腿伸直落地时换主力腿。 探海 探海是在后腿基本舞姿上,主力腿继续往上抬,骨盆相应的向前倾而形成的舞姿。规格与要求:①动力腿在170°以上,骨盆前倾,腆胸,抬头,头与动力腿脚尖两头翘,构成头顶与脚尖往正上方延伸,形成“圈”起来的圆的意识,上深要探出,头顶与动力腿的脚尖连起来,构成了一个圆的下弧线。②主力腿的脚要踩实,重心在脚掌上,大腿根要挺拔。③形成探海时,动力腿主动,上身被动,起来时上身主动,动力腿被动,才能“掐腰”。 简答

1.踏步翻身的做法,以及容易出现的毛病。做法:(1)踏步的后脚要尽量往前踏,与主力腿基本上在一条线上,在踏步半蹲上重心在两脚之间,上身前俯45°,两肩与胸对着地面,头顶对着正前方,靠打膀子→蹍脚→顶胯→甩头完成踏步翻身。(2)翻身时,胯是一个“开”与“合”的关系,翻的前1/2胯在蹍脚同时经过挑腰,顶胯主动打开到正后,从正后翻后1/2时,挑旁腰胯要主动“合”到前,在正后是躯干应是一个敞胸的“板腰”状态。(3)手臂由第一只膀子主动带走一个立圆,手背始终保持朝着正前方。(4)眼睛要看准地面的一个点,在翻身过程中,要有甩头。(5)快速翻时应流畅自如灵巧又有“力点”。容易出现的毛病:(1)由于顶胯不主动,出现踏腰扣胯的现象。(2)上身松弛的不够,前腰腆肋,旁腰挑不到位,正后缩胸。(3)踏步的脚一前,一后,翻身歪,后1/2“合胯”时,后面的腿没有一起“合”回来。(4)膀子不直,不立,不圆。

2.错步在大跳中的重要性。(1)错不在大跳中是起到关键的助跑作用,错步在行进过程中是五位的空中移动,后面的腿要及时跟上去,催着胯走,这个过程是胯在空中的移动的过程,要经过一个五位在空中并腿跳,落地后接紧凑的上步,再踢前腿提胯形成空中舞姿。错步不好,重心容易偏后,起跳时胯不能及时腾空。因此一切带有错步的大跳,错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错步之后的上步,仍有一个重心移动的过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第一条腿踢起来的角度。重心偏前会使上身压前腿,重心偏后胯不能及时跟上,起跳的时间就慢,影响起跳的质量。(3)错步和上步的节奏是直接影响起跳的高度,错步要松弛,像“海浪”向前行进,上步要急促,像海浪冲击这礁石,快速腾起,又像踏在弹板上快速有力地弹推离地,用“轻重缓急”来描述从错步到上步再到形成空中大跳舞姿是非常确切的。 3.中国古典舞中各类跳训练目的。(1)小跳是教会学生掌握起落的方法,着重训练脚的灵活与踝关节的力量速度的,它是为中跳和大跳准备踝关节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为中跳大跳的各种舞姿奠定基础基础。(2)中跳训练是增长弹性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膝关节的韧性能力和大腿的肌肉能力以及爆发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训练作用。(3)各种大跳是空中技术能力的训练,也是运动着的人体在空中肢体语言训练的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出空中技术的难度(幅度,速度,空中姿态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在训练中加强肢体的表现力(气息的运用,腾空的感觉与节奏),因此小中大跳的训练都有各自的目的,任务和手段,而小跳,中跳又都是为大跳奠定各方面基础的,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跨腿蹲的具体的做法,及易出现的毛病。跨腿蹲是为古典舞在端腿类上的舞姿及技术技巧能力铺垫的训练。规格与要求:①跨腿必须经过勾脚测抬腿的过程。②从脚到端腿必须削回来③端回来时大腿根要放下,小腿尽量端平④蹲时应立腰提胯,保持跨腿端平⑤端腿的力量末梢在第四五脚趾的外沿,在绷脚的基础上像“勺”似的回。易出现的毛病:①掀大腿,膝盖放不下来,小腿端不平。②脚是在勾脚腕上做的,力点不在脚趾,而在脚腕。③坐胯松腰。

5,斜探海的规格与要求。斜探海是在立身射燕舞姿上的基础上,加旁提和敞胸形成的舞姿。规格与要求①上身在横拧基础上加旁提和敞胸,动力腿由膝盖带动向上抬的同时保持向后“别”过去的要求。②动力腿向正后“别”过去。要有与上身的拧,旁提,敞胸,往一“找”的感觉,是典型的古典舞的“留下身,走上身”的动势。并应有静中有动的意识,脚尖与头往斜上方无限延伸“圈”起来时,要有“螺旋”的内在感觉,因为有斜探海舞姿转和跳,所以内在的“螺旋”意识是达到转与跳中“留下身,走上身”要求的前提。③头是侧倾位加自转位的融合。

6.中国古典舞翻身的特点。翻身是中国古典舞独有的又具有民族特性的技巧,更是女班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有:(1)翻身是围绕垂直面的立圆运动,无论是双脚重心,单脚重心,原地的,行进的或大舞姿的翻身都始终围绕着立圆在运动。它像是一个车轮在原地或行进中滚动着。(2)两种以上的翻身在连接中,必须始终围绕着一个运动轨道上完成,他们的衔接特点必须是在第一个翻身至3/4处时,开始连接舞姿或衔接第二种翻身,中间不应中断。(3)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 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它是所有翻身的规律与特点。(4)翻身的手臂都是走着立圆的路线,它与地面应形成一个垂直的角度。

7.中国古典舞的下肢训练包含哪两个方面。(1)基本能力,通过对关节,韧带,肌肉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具备完成各类动作,舞姿和技术技巧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关节的灵活性,肌肉韧带的柔韧性以及力量,速度,爆发力等等。(2)风格性,古典舞的下肢训练需要全方位的大幅度的软开度,以及各关节大幅度的回旋能力。如:脚,有绷也有勾和,小腿有吸还有端等等,鲜明的体现了古典下肢训练的民族特性。 8.分析大射雁与凌空越的区别。(1)腿部的区别:大射雁前后腿同时爆发的发力,快速形成空中舞姿。凌空越是先踢前腿,提胯的同时靠后腿登地的力量产生“抛弧线”。(2)空中完成动作方法上的区别:大射雁是经错步上步直接原地腾空,胯是直上的。凌空越是经错步上步踢前腿登后退时,胯是空中移动重心的。(3)躯干的区别:大射雁空中躯干是快速横拧,上身与前腿在空中是交叉的感觉。凌空越空中的躯干是在直立状态上的,上身与前腿在空中是一个方向的。(4)手臂的区别:大射雁的手臂路线过程长,第一只手是在纵线上运动,要求快速领到顺风旗位。凌空越的手臂是双手从腹前平分打开,是水平面上的运动。 9.掀身探海的规格与要求。掀身探海是女班很重要的一个舞姿,是一个难度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动作,是探海翻身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规格与要求:①上身与动力腿往斜后上角“圈”起来的感觉,动力腿一边要掀身,掀胯,形似一个斜着的椭圆形。②在掀身的基础上敞胸,拧腰,动力腿应尽量交叉着往头顶上方抬高,掐住腰,③主力腿重心在脚掌上。④头是侧倾加自转位的变化。 论述

1.论生活中的蹲和舞蹈中的有何异同

蹲是两腿的屈伸与弯直训练,通过在不同脚位上反复地用各种节奏处理的弯与直的练习,对拉长跟腱韧带,加强踝关节膝关节的柔韧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蹲的能力训练是转翻跳很多技巧都必需的,尤其对与弹跳能力的铺垫更为重要。在蹲的训练过程中,要求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与地面产生一种反作用,能给跳产生一种反推力量以及落地的控制力,使跳完成得既高又轻。(生活中的蹲自己找) 2.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躯干的重要性。

古典舞基训中对每个部位都有系统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古典舞民族风格的展现,体现与身体各部位的特殊表现能力,而躯干是古典舞动作的核心,无论是直立状态,还是“拧倾圆曲俯仰开合”的动律特点,无一不是从躯干的运动变化中演变而来。其中,腰是动作之源,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协调上身与下身的作用。戏曲界老前辈把腰比喻人“人身之栋梁”,强调“身法是五法中的枢纽,身法掌握的不准确,手眼步等法是无法衔接起来的”。古典舞中许多技术技巧和舞姿造型也同样需要腰部的特殊能力才能完成,如拧倾仰俯的舞姿造型和各种控制中的蹍转舞姿在不断变化的重心中寻找身体的平衡以及舞姿“留下身,走上身或走下身,留上身”的动势要求„„因此“以腰为核心,发与腰。而达与稍”的动作理念正是古典舞训练的核心。骨盆在古典舞训练中极具特色的部位,同时也是经常容易被动作的外表现象所忽视的部分,它是运动的幅度以及协调下肢的过程中的根本,是完成好各类民族舞姿和没有把握好骨盆对重心的支配和控制作用。古典舞中的许多民族舞姿,技术技巧包括跳跃动作,都离不开骨盆在变换重心中的控制能力,它直接影响到动作的幅度和动作的质量,掌握好骨盆的运用,是完成搞质量动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古典舞基训中躯干的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3.分析斜探海与立身射雁的异同。

(1)上身元素上的区别;立身射雁是在单元素上以横拧为基础的舞姿,斜探海是在多元素上以横拧旁提和敞胸复合而成的舞姿(2)腿的区别:立身射雁动力腿弯曲的幅度小,上抬的角度小,斜探海动力腿弯曲的幅度大,上抬的角度大。(3)运动意识的区别:立身射雁是“小拧合腰”,是平圆的运动意识,斜探海是顺着立圆的动势形成的两头“圈”起来的“螺旋式”的“留下身,走上身”的运动意识。(4)头的区别:立身射雁的头是随着上身横拧的左右转头,是在水平面上的方位变化,斜探海是随着上身“螺旋式”的旁提横拧形成侧倾位与自然转位融合的变化。

第14篇:古典舞身韵教案

古典舞身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功软、开度的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并为课堂作好准备活动。

2、通过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通过即兴舞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课

时:2学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元素和短句部分。元素是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从元素逐渐到动作的深化练习,同时辅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的规律和眼神的配合,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短句训练是元素向动作过渡的桥梁。这部分训练主要是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

四、教学过程:

1、压腿(前压腿、旁压腿、后压腿)

2、踢腿(前踢腿、后踢腿)

3、挑胸腰接控腿 把下动作:

1、劈叉(竖叉、横叉)

2、腰部(旋腰、后弯腰、后腰贴脸)

3、前手翻、侧手翻

(二)新课内容

1、由教师示范古典舞身韵——盘腕

2、分解动作学习

3、跟音乐完整跳一次。

4、分组展示,学生互评。

(三)即兴舞蹈

先放一遍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风格,以个人或双人的形式跟音乐即兴舞蹈。 五:小结。

第15篇: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

《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

——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为什么要开展中国古典舞训练课程)

幼师专业舞蹈教学是幼师教育的重要专业课程.必须从教育目的和实际出发,遵循幼师舞蹈教学大纲,以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色的掌握与训练、幼儿舞蹈的训练与创编为主体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中国古典舞训练是幼师舞蹈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芭蕾基训组成了舞蹈基本训练中的两个版块。其中芭蕾基训是以训练人的身体形态为主要目的,民族民间舞是以训练人的上下身协调性以及掌握我国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为训练目的,而中国古典舞则是以训练人的气息,韵律和肢体表现力为训练目的,而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现力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一个元素,因为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的戏曲舞蹈中演变过来,讲究的是身体韵律,内在气息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正因为中国古典舞有着这样的优势,所以它带来的训练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培养学生的乐感、舞感和动作表现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是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手段,在舞蹈课堂训练中,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就占了整个训练内容的一半以上。而这次的新课内容是中国古典舞中的手眼练习及综合手位组合,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最基本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手位和手位之间的常用变化,以及身体的一些基本动律,做到灵活运用,自主运用才能为今后学习中国古典舞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中国古典舞因起源于中国的戏曲,所以其风格特点在与一个“圆”,在某种程度上和我国的另一种国粹“太极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古典舞中,任何动作,任何动作变化都离不开圆,“平圆”“立圆”“8字圆”而正是这个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所在——眼随手走,欲左先右,起于腰、奔于肋、行于肩的舞蹈风格。所以学生在学习基本舞步和基本动作变化时,至始至终都要贯彻这个“圆”字,只有掌握了园的规律,才能把握好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分析(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学生比较难掌握的部分就是在跟音乐做动作时,要注意音乐的感觉,根据音乐给出来的感觉来做动作,要让音乐与感情融合,与动作配合,化成整个肌体的动力抒发在流动的形体线条之中。让情感随着音乐而流动、延伸、转换、发展变化。在音乐中发挥丰富的想象。这种构成情感的音乐性舞蹈训练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靠学生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体会,不断地磨合,不断地去感受才能找到最佳状态。所以这种训练是本节课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课程中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的学舞积极性) 舞蹈是美的,但舞蹈的训练过程却是枯糙而乏味的。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舞蹈的美需要平时百遍乃至千遍的练习才能达到。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舞的时候不感到枯糙而乏味,始终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是这次的首要问题。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舞蹈的音乐选得好,选的适当,那这个舞蹈就已成功了一半,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点都不假。一般训练课(如芭蕾训练)的音乐是用钢琴伴奏的多,比较单一,而对于并非专业舞校的幼师学生来说,这种千篇1律的音乐不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就难免在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以后的学舞非常地不利。所以我认为在舞蹈课堂上特别是中国古典舞课堂,音乐的选用也是非常地重要,对学生是否能很快地进入舞蹈状态,是否能准确地把握舞蹈韵律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起她们学习古典舞兴趣的第一步。因此我选用了唐诗新唱的歌曲村居和音乐优美的梦江南,村居音乐轻快,节奏明朗,正是练习花邦步中所需要的感觉,干脆、清晰。《梦江南》音乐柔缓,有一种抒发情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手位组合中的软亮相、眼神的收放等动作元素所需要的。

其次在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势下,我在舞蹈教学中发扬\"主动参与,即兴创作\"的精神,不断发展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因此我在梦江南舞蹈编排中空中一段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造型,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会的手位来进行即兴表演。即可以避免学生一味跟学,又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一、

基本功练习:基本功练习是舞蹈课程中的必需品,塑造一个优美的舞蹈形象完全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在这节课中是新课前的热身运动,主要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地活动,既为后面的习舞打下基础,又可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二、

精品欣赏、导入新课:让学生欣赏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是让她们通过直观印象首先在头脑里产生一个美的概念。激发她们内在的爱美之心,初步引起她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欣赏芭蕾舞片段和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常识和其韵律特征,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实践。

三、

学习组合:这里是本节课的核心。手位组合和步伐组合都是古典舞中最基本但又最常用的元素之一。基础打不好,就容易出现歪份儿、错份儿,就影响了古典舞的韵律特征。所以在学习组合时,必须将动作分解开来做,直至每个单一动作学生都掌握了以后,才可以串连合音乐。

四、

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在集体训练后,把学生分开练习,让他们相互观摩。一是可以让教师的注意范围缩小,更精确地注意到每个学生身上易出现的错误。二是让学生通过观摩自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这一节我还运用了专业学校的方法,用摄象机将学生分组练习的情况拍摄下来,这样在下一节课的时候反馈给她们,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记录她们的原始资料,让她们有个可比性,可以比将自己前后几次的练习情况做个比较,看有哪些进步了,哪些还做得不够,下来加强练习。第二是对自己有督促,谁都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利用每个人都有的虚荣心,爱美之心来督促自己做得更好。

五、

背向练习、巩固提高:这一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克服依赖性。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做到掌握每个动作,每个要领,每个组合。

六、

行礼下课、布置作业: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她们的舞蹈修养,提高她们的学舞自

信心。督促她们课后练习

第16篇: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题

1、跳跃的离地和落地都需要脚腕的能力,爆发力也需要强有力的脚腕和脚掌的推地能力。

2、提胯的能力是跳跃训练中重点强调的问题,在弹跳中提胯和立胯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

3、腰和后背的能力在弹跳中控制舞姿,变换舞姿以及在空中的第二次发力起主要作用。

4、跳跃中速度是指急速离地。幅度是指跳跃在空中对身体所占据的空间。

5、正确适度的运用呼吸来帮助跳跃,传统上叫提气。

6、小跳动作幅度和姿态比较小,但跳的速度快,所以它的特点是灵巧敏捷。

7、中跳它的特点是训练性较强,中跳以原地垂直跳和比较单一的幅度较小的移动为主。

8、大跳是大舞姿,大幅度的跳跃动作,是跳跃动作的顶峰,训练较强的腿部肌肉能力和腰腿柔韧的幅度,特别是腾跃凌空的能力。

9、翻身的种类比较多,踏步翻身是双脚重心,掌握重心比较容易和方便,腰部动作也能做的完整。

10、跳踏步翻身是翻身和跳的一种结合,是踏步翻身的发展动作,训练一种连接的能力。

11、绞腿跳翻身是在吸腿跳翻身动作上发展而来的,它需要很强的爆发力,通过绞腿跳翻身的训练,更进一步的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能力。

12、一名合格的教员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他所教授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法,这样才能对各类动作的规格、训练步骤、节奏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13、组合的性质有两种,一是训练性质的,二是表演性质的。

14、女同学已进入发育阶段,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化及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以免体形和腿形的变化。

15、在组合训练中突出表现音乐的特点和性格,加强学生乐感的要求。

16、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综合艺术,它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17、舞蹈本身就是一门以人体来表现美的艺术,它有美的形象、美的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舞姿、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服装。

18、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他也是融汇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体操、武术等诸多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艺术。

19、在组合训练中突出表现音乐的特点和性格,加强学生乐感的要求。

20、师资水平是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获得好的教学成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教材是粮食,教师就是技师。

21、腰是做好一切翻身动作的基础,因为翻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在腰部上。

名词解释

1、起跳:起跳的推地是借助与地板的反作用力,也就是向下推产生向上弹的力量。正确的起跳动作能帮助身体腾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地垂直的跳跃,这种跳必须有正确的蹲、正确的重心,目的是为了是身体沿着垂直直线上升。另一种是移动的跳跃起跳,一般都是借助辅助动作或借前面动作的动力,所以要正确的运用跳跃的辅助动作。

2、落地:是跳跃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跳跃的结束不是在空中而是落在地面上。落地的轻盈和稳定是建立在很强有力大腿的能力和后背的控制能力上,落地一定要经过脚尖、脚掌、脚腕、膝盖韧性蹲的过程,垂直和减弱落地的重量和冲力。

3、松弛感:翻身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僵劲,因为僵劲就没有翻的动力。所以要松弛,没有松弛的感觉就无法翻身,特别是上身和腰部要松弛。

4、协调性:协调是指上身、肩和胯以及膀子,在翻身一瞬间的协调配合,身体的部位要统一行动,用的都是一个统一的顺劲才能协调,哪一个部位行动不统一,翻身就要失败。

5、稳定性:是指身体重心的稳定和上身轴心的稳定,它必须有腰部和腿部的能力配合,才

能达到稳定的目的。

6、规格性:翻身的过程当中腰部的感觉要清楚、敏捷,弯腰、敞胸和顶胯的感觉要清楚,完成的规格要准确,才能是翻身完成的更完美。

简答题

1、请简述编好训练性组合的基本方法? (1) 要明确目的性,以一类动作为主,其他动作为辅进行组合。 (2) 要有周密的构思,精炼和集中训练过程。 (3) 组合动作之间要连贯和顺法儿

(4) 要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有急有缓,不能一条直线上升

(5) 组合和音乐的性质密切结合,动作的性质和音乐的性质要相吻合。 (6) 组合要和一堂课相互配合和连贯,不能孤立地处理一个组合。 (7) 组合要同年级任务和特点相吻合。 (8) 不要把动作都集中在一个组合中训练

2、请简述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使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如果学生们的能力比较强调协调性好,那就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某一方面突破教学大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劲头,这样才能进步得快。

3、请简述为什么要及时总结课堂效果?

及时总结课堂效果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如这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立半脚掌的能力,那么课后就要看学生的半脚掌能力是否增强,立半脚掌上的动作完成的质量如何,还可以问学生做动作时的切身体会从几个方面反馈训练目的是否达到,并根据效果再制定下一堂课的任务和目的。

4、简答 中专第一学年的班级任务? (1) 训练学生做动作具有规格概念

(2) 基本解决腰、腿的软、开度和肩、髋关节的开度 (3) 培养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形态及重心感

(4) 重视素质训练,加强胯、膝、腕关节的能力练习

(5) 通过简单的手、眼、步法训练是学生掌握初步的名族审美意识

(6) 要求学生听音乐做动作,并能分辨2/

4、3/4的节拍,具有初步的音乐感。

5、简答 翻身训练中腰的能力训练

腰是做好一切翻身动作的基础,因为翻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在腰部上。在翻身的过程中腰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坚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上身才能以要为轴心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翻转。二是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灵活性,这样翻转起来才能自如,更富有表现力。

编排组合

1、12x8 大学一年级大跳

2、12x8 大学二年级综合翻身组合

3、12x8 大学二年级中跳

第17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案

一、指导思想: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任务: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舞蹈课教案

1、舞蹈中的呼吸 教学目的:

1)在基训中运用呼吸,以更好地训练学生软开度。

2)学习舞姿组合《大海啊,故乡》(A)让学生体会呼吸对舞蹈动作的修饰作用。 教学重难点: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授新课。

1.舞蹈是以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表现美的艺术。俗话说:“一戳一站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所谓“有没有”是指舞蹈有没有艺术性和规范性,今天我们来学习影响舞蹈艺术性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呼吸。舞蹈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后者平稳均匀,而前者是有弹性,有韵律,有节奏的,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平稳,如何掌握运用呢?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训练过程,现在让我们在压腿组合中初步体会一下在基训中如何运用呼吸。 2.把杆组合《压腿》。

预备:45度面对把杆单手扶把,单背手,小八字脚位。

前压腿:动力腿外开,双腿绷直,身体正对,脊柱拉直,肩线与动力腿成90度,前压时以胯为轴心,上体保持平直,向动力腿折叠。用前额触脚背。

旁压腿:在前压腿的基础上,换手扶把,转体180度,身体与两腿成一个水平面。旁压时,以胯为轴心,上体保持平直,向动力腿折叠。用耳触脚背。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案 体会运用呼吸:压、呼气;立、吸气(反复练习、体会)。

作用:身体线条更易拉长,动作具有弹性,避免了僵硬和拉伤肌肉,提高了动作质量,更有利于软开度的练习。

3.呼吸在舞蹈表演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我们的动作更具有了延伸感、韵律感,更富有艺术表现力,下面学习的舞蹈组合《大海啊,故乡》会让大家学习到舞蹈表演中如何运用呼吸。

1)身体的呼吸(吸气时身体拉长展开,呼气时身体收敛内含)。 2)头的呼吸(指头时吸气,低头时呼气,转头时先吸后呼)。

3)手臂的呼吸(手臂波浪时以肩为轴,肘、腕依次向上带动吸气,向下带动呼气,体会手臂连绵不断的延伸感)。

4)造型时的呼气(造型时,身体姿态不动,然后气息流畅自然,不僵硬)。 训练步骤:

1.教师完整示范,并且边示范,边讲解呼吸的运用。2.训练学生:

a.双跪坐,双背手,听音乐,节拍练呼吸,找呼吸时身体的韵律感。 b.练习单一的头的呼吸,然后与身体配合。

c.先练习单臂波浪时的呼吸,再练习双臂波浪时的呼吸,呼吸越深,动作越大,情绪越高。 d.大呼吸后双晃手造型,

体会该动作的延伸感(眺望远方),双绷脚坐地展胸腰

气息流畅。

训练时先把动作揉碎,分解练习,再教单一动作,然后与身体配合,最后配音乐练习组合。

二、小结

今天学习的只是对舞蹈中呼吸的初步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反复练习,不断深入,直到大家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当然这还需要大家的课后练习、巩固。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教案

2、把上擦地组合

教学目的:

通过掌握擦地的动作要领,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态的掌握。

四、教学重难点:

⒈擦地时脚的完满与控制。 ⒉腿、胯要始终保持外开延伸。

⒊动作过程中注意是身韵律和呼吸问题以及姿态的优美。

五、教学准备:

服装,钢琴伴奏。

六、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把上练习。

2、导入新课,教师示范讲解。

3、教授新内容: ㈠一位擦地

教学提示:a.注意:一位时的站姿和上身的控制。 b.注意:姿态的极至伸展。 伴奏谱:

准备:双手扶把,一位站立

步骤:⑴ 右脚经前擦至旁,后收回。 ⑵ 旁擦两次

⑶ 旁擦出,双脚立,右脚落,左脚擦回。 ⑷ 同上做左脚 ⑸ 同上 做反方向

⑴ 右脚擦出,然后擦至前,再擦至后,收回。 ⑵右脚擦出,经划弧擦至前,再划一次收回。 ⑶ 同上,做反向。

⑷右脚 造型,后转做离弓之箭造型。 ⑸ 手蹲至左脚上,翻身,收回一位。 ㈡五位擦地 伴奏

教学提示:注意胯的固定与擦地的开度。 准备: 单手扶把,五位站立。 ⑴ 前擦3次

⑵ 后擦3次

⑶旁擦2次,立脚踝出后擦1次 ⑷ 后擦出划2圈 收前五位。

⑸ 双脚立,收大四位,单脚立转一圈。 ⑹ 同上反转一圈 经收回后做划线造型。 同样做反向 ㈢踮脚提胯

教学提示:注意膝盖的夹紧 伴奏:《落叶》

准备:双手扶把,一位站立。 预备拍 5—8 双脚立 ⑴ 左右交替慢落 ⑵ 反复

⑶ 左脚立,右脚收至其小腿处,落后五位。 ⑷ 同上,落前五位。 ⑸—⑹ 同上,做右脚。

七、分组练习:

指出问题,强调重难点。

八、布置课后练习。

小结:练习气氛很好,要多加鼓励,同时要求不要太高,不要急于求成。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教案

3、形体训练---压前、旁腿

教学目的: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训练学生动作时所需的软度、力度、开度。 教学重点:压前、旁腿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学生依次站在把杆前做准备。慢三音乐伴奏,1-4小节师生 面对面站好,5-8小节:摊手,上步,问好。

(二)

1、师: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说明了一个的体态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今天,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舞蹈当中的站立有什么要求? 生:肌肉收紧,膝盖夹紧,立腰、收腹、展肩等

师:(找一名学生作示范讲解)两腿脚跟相靠十个脚趾用力抓地,两腿夹紧,大腿内侧外旋,收腹、收臀,立腰,下巴微抬,眼睛平视前方。

开音乐,学生双手扶把,按照要求训练站立,启发想象力(如: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亭亭玉立,等)

音乐的第一遍,双手扶把,面向把杆,一位脚。

音乐第二遍,一位立半脚尖,保持状态,双手离开把杆,慢慢打开至七位,掌握好重心。 (此组合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体态,克服自然生活中的毛病)

第18篇:芭蕾与中国古典舞

芭蕾与中国古典舞

一、芭蕾是法文Ballet 的音译,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其他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

芭蕾舞在西方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技巧要求,一部芭蕾舞的双人舞、独舞、群舞都有固定的形式结构。双人舞是古典芭蕾的核心舞,大都用以表现男女主角恋情或正反两方对抗,姿态优美、感情内在是其特点。一般分为“出场”和“慢板”,即由男女演员运用扶持和托举代表着表演的抒情性舞蹈,之后是“变奏”,即男女演员的独舞,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然后是男女演员穿插表演的“结尾”,最后以合舞结束。女子脚尖舞是芭蕾舞的灵魂,其独舞要求技巧娴熟,有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有快感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

二、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与芭蕾舞审美特征颇为相似,同样是欣赏伸展、绷直、外开,只是中国古典舞多了很多芭蕾舞不曾出现的身体上的韵律,显得人物更加鲜明,动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芭蕾舞中腿的伸展、打开、屈伸、抬腿、踢腿、等动作在古典舞中是很常见的,那些跳跃、旋转、也会在中国古典舞中贫乏出现,但古典舞配上它独特的连接舞步,加上古典舞独有的“形、神、劲、律”,无论是组合还是剧目都会较芭蕾表现力更胜一筹。

三、芭蕾对中国古典舞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如果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看作是中国古典舞的生母,那么,芭蕾就相当于古典舞的奶妈。西方芭蕾舞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身在襁褓中的中国古典舞。正因为这一点,中国古典舞和芭蕾有着很亲密的关系。

芭蕾悠久的历史与专家的探索,研究出人体正确的训练体系。也正是因为芭蕾的正规训练体系,中国古典舞在基本功训练课堂中加入了许多古典芭蕾舞的基本元素。

(一)、中国古典舞扶把训练借鉴了大量的芭蕾舞脚位与一些基本训练动作。

1、脚位: 一位,二位,四位(这一位置基本上很难用到,只有在某些针对性很强的动作中用到),五位。

2、蹲: 一位蹲,二位蹲,四位蹲,五位蹲。

3、擦地: 一位擦地,二位擦地,五位擦地。

4、小踢腿:一位小踢腿,二位小踢腿,五位小踢腿。

5、单腿蹲:五位上的单腿蹲,立半脚尖的单腿蹲。

6、小弹腿:五位上的小弹腿。

7、大踢腿:一,五位上的大踢腿。

8、控制: 五位上的前、旁、后控制,90度的半环动、全环动控制。

中国古典舞以上借鉴芭蕾的训练动作中,手位与芭蕾则不同,古典舞的手位较芭蕾复杂。

(二)、古典舞基本训练课中的扶把训练,这一系列扶把中,从整体上看,训练顺序与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就很是相似。我们把芭蕾基本功扶把上依次用顺序排列,就如:蹲——擦地——小踢腿——单腿蹲——环动——小弹腿——大踢腿——控制。那么古典舞基本功中也会大部分的出现以上举例的相同训练动作,只是在古典舞的训练顺序上会有所变动,在这一点,古典采用的是有稍微的顺序会不一致,这就是古典舞的整体综合式扶把训练体系。在这里,古典舞在扶把训练中变动不会是太大的,例如,擦地和小踢腿可以有机结合,单腿蹲和环动结合,小弹腿和大弹腿结合,几种结合方式结合的方式但都不会脱离主干,既:双手扶把活动——蹲——擦地——单腿蹲——腰——小踢腿——大弹腿——大踢腿——控制。

这种结合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之恰当的结合。 ( 三)、中国古典舞把下训练中也有芭蕾舞元素存在。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中把下的组合大部分是有塑造人物形象的,在芭蕾基本课训练中这是的确见不到的。古典舞中的综合组合练习是以情、形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但从组合的框架上来看很多训练动作是芭蕾的内容。

1、控制组合:在把下控制组合中,中国古典舞也大幅度的采用了芭蕾舞脚下的动作,开、绷、直。

2、小跳组合:中国古典舞的小跳部分,各分为:⑴擦地小跳、⑵掖腿小跳、⑶射燕小跳。而其中就有两种小跳组合涉及到芭蕾中的小跳,既:擦地小跳和掖腿小跳。古典舞在小跳这一部分,除去掖腿小跳,其余两种小跳几乎都是借鉴芭蕾训练的小跳训练模式。

3、中跳组合:在古典舞中跳组合训练中,我们仍然看到如:前分腿跳,旁分腿跳,等等芭蕾舞中跳的元素。

4、大跳组合:古典舞大跳组合也分为很多种⑴凌空越大跳、⑵弹腿大跳、⑶紫金冠大跳、在这三者之中采用芭蕾舞元素的就有 ,弹腿大跳和凌空越大跳。

5、中国古典舞“转”这一技巧中也借鉴了芭蕾舞的元素:

古典舞“转”这一技巧中包括有:⑴平转、⑵踏步吸腿转、⑶踏步掖腿转、都是借鉴芭蕾舞转的元素,

⑴平转:平转脚下的位置与步法都与芭蕾想同,不同的是芭蕾在平转上的手位一般以七位即刻,而古典舞手位可以变幻莫测。古典舞可以就平转的手位有双山膀、单山膀(不做山膀的另一支手背手)、胸前双手立掌、等等。

⑵踏步吸腿转:古典舞的踏步吸腿转,是以踏步位以准备,借助反作用力的技巧。而这一转又和芭蕾的四位转很是雷同,不同的是芭蕾是以四位做准备,在转的过程中,芭蕾与古典舞在人体的重心与中轴线上,是相同的。

⑶踏步掖腿转:踏步掖腿转和踏步吸腿转的作用力完全想同,只是转的过程中掖腿与吸腿脚位的不同。

四、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的不同之处:

1、芭蕾舞的所有脚位与手位都以“开”位基础, 它具有上、下肢外旋的特点。中国古典舞的脚位和手位则是以“开”和“关”位基础的。通过人体解剖来分析,它不仅有上、下肢外旋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内旋的特点。例如:脚在小八字步、钉子步位中,大腿、小腿是外旋(外开)的,而在踏步、弓箭步、大掖步的双腿,则是一开一关(外旋和内旋)。

2、芭蕾舞在应用脊椎时,一般是以“伸”形成固定轴,所以人体的后背直立感非常突出。中国古典舞在应用脊椎时,常常用到的不仅是有屈有伸,而且还有回旋和恻旋。如:含、腆、冲、靠是脊椎的屈伸,卧云这一动作中就用到脊椎的回旋与恻旋。

3、芭蕾舞的韵律是清晰、单纯,表现力主要是在下身的脚上,而上身则多数保持直立状态。中国古典舞韵律是复杂、曲折,其表现力主要是在上、下身的配合上。

4、中国古典舞在表现力这一块与芭蕾舞的对比。

⑴、一个成熟的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是“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这“形、神、劲、律”中就包含着舞者的神韵、心意,舞者力量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的处理。

⑵、一个成熟的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所展现的是华丽、高贵、美丽的形象。因为芭蕾舞的训练模式,使得舞者上身的四个点,既:双肩和胯以上的两个点,是一个不可倾斜的平行线。而传统的芭蕾舞剧情的套路大部分是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故事,使得芭蕾舞演员在这些剧情套路的一系列剧目中,重复再重复的表现:柔美、华丽、高贵、善良。

所以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舞台表现力这一点上,又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五、结论: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式的芭蕾。芭蕾作为一种高贵的西方古典舞,那么中国古典舞就是一种可以与其并行的高贵的东方古典舞。这两者的亲密关系是不可否认的,中国古典舞微妙的把芭蕾舞一些元素结合了进去,使得古典舞本身更加完善。但让古典舞动作表现力更上一层楼、更完美的是它的身韵元素,既:“提、沉、冲、靠、含、腆、移、拧”这种让身体有足够表现空间的身韵元素,把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又轻巧的划分开。

第19篇: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优秀)

一、蹲 的 练习

“蹲”是腿的屈伸和弯直的训练。通过蹲的练习使腿的关节韧带与肌肉富有柔韧的弹性,这是男、女舞蹈演员掌握技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跳跃要有弹性,几乎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蹲的动作。同时“蹲”还具有增强后背力量的作用。

教材内容:

双腿蹲:

1、小八字步半蹲、全蹲

2、大八字步半蹲、全蹲

3、踏步半蹲、全蹲

4、弓箭步蹲(正、旁)

5、移动穿掌扑步(男) 单腿蹲:

1、端腿蹲

2、掖腿蹲

3、跨腿蹲

4、环动掖腿蹲(旁腿环动到后面成后抬腿后再掖蹲的动作)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蹲”是离把练习的第一个动作,要求练习时的动作徐缓、连贯。因此,宜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

2、分别将双腿蹲或单腿蹲中的(2)至(4)项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双腿蹲可与下列动作组合起来: 大八字步的前、后、旁下腰及涮腰。 在小八字步蹲和大八字步蹲之后立半脚尖。 蹲后接90度以上前、旁、后腿的舞姿。

4、单腿蹲可与下列组合练习: 单腿前、后下腰。 踏步旁下腰;大踏步旁下腰。 蹲后接90度以上的前、旁、后腿,斜探海,后腿侧身等的碾转。 蹲后接各种单腿变身和90度以上的抬腿环动动作。

二、腰 的 练习

腰是身体运动和舞蹈动作的轴心,而腰的动作又是掌握繁难舞姿和技巧的动作基础,如:风火轮、卧鱼、斜探海、探海、紫金冠跳、双飞燕跳以及翻身......等都是以腰为主的动作。腰的训练目的是增强舞蹈演员腰部柔韧性和灵活性。此外,腰的动作也常是舞台表演上直接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大八字步前、旁、后下腰

2、丁字步拧腰

3、大八字步涮腰(女,1-3次)

4、弓箭步涮腰(男,1-3次)

5、踏步旁腰

6、大踏步旁腰

7、单腿重心前、后下腰

8、单腿跪前、后下腰

9、卧鱼

10、八字步风火轮(女,1-3次)

11、弓箭步风火轮(男,1-3次)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腰的训练先可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然后再用快速音乐,这样可以训练腰部具有灵巧的运动能力。

2、可将两项以上不同舞姿的腰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常用的组合如:涮腰卧鱼,穿掌扑步风火轮

4、可以作为各种舞姿、大踢腿、旋转和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

三、大 踢 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有腿部的深厚功底。“大踢腿”是训练“腿功”的重要教材。通过大踢腿练习,可使舞蹈演员腿部肌肉柔韧、有力而富有弹性,并可增强腿、腰、背等的控制能力。这部分练习动作也是舞台表演可以直接使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踢前腿(勾脚、绷脚)

2、踢旁腿(勾脚、绷脚和向左、右转身四分之一的踢旁腿)

3、踢后腿

4、踢十字腿(勾脚、绷脚)

5、踢蹁腿(勾脚、绷脚和带转身的蹁腿)

6、踢盖腿(不转身与带转身的盖腿)

7、踢紫金冠

8、踢冲天炮(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大踢腿是腿部超过90度较大幅度的动作。由于运动量较大,每条腿在每一姿态上不宜连续超过8次。用不同舞姿连接起来的大踢腿动作或左、右两腿交替做时,不宜超过24次,先采用中速音乐,之后可以采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结合每一种手的姿态单一的反复踢腿(可以原地做也可以行进做)

3、然后,可以将两种姿态或两种以上的姿态组合起来进行踢腿练习。

4、常用的组合如: (1)踢前腿可接:后腿、探海、踢紫金冠,踢冲天炮、悠后腿翻身等。 (2)踢旁腿可接:斜探海、拧身探海、踏步翻身等。 (3)踢后腿或踢紫金冠可接:踢前腿、快踹燕。 (4)踢十字腿可接:踢旁腿、踢蹁腿、踢盖腿等。 (5)踢梅花腿(将踢十字腿、踢旁腿、踢前腿、踢后腿、踢蹁腿、踢盖腿连接起来,用一条腿做,每种姿态各踢1次)等。

5、连续做单一的踢腿动作或组合练习时,都可以用下列动作衔接或结束:如各种身法动作;各种姿态腰的动作;旋转和翻身等。

四、身 法 和 步 法

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更多体现在身法和韵律上。同时在各类舞蹈动作的组合中又包含着许多步法。基本训练中腰功与腿功的动作和各类技巧动作都是与身法、步法互相依存、融会贯通的。 由于传统身法与步法的种类繁多现只能从中选择部分典型动作,作为训练演员掌握古典舞中的基本风格和韵律的教材。同时这部分身法与步法的动作也是舞台上表演所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身法: (1)单山膀、踏步位 (2)双山膀、丁字步位 (3)顺风旗、大踏步位 (4)双托掌、踏步蹲 (5)托按掌、踏步位 (6)山膀按掌、弓箭步位 (7)斜托掌、丁字步位 (8)提襟按掌、踏步位 (9)小五花(不转身、带转身) (10)云手(不转身、带转身) (11)大刀花(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2)双盘手(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3)双晃手(小、中、大,带转身) (14)摇臂(向前、向后,带转身) (15)穿肠刺背(不转身、带转身) (16)云肩转腰(不转身、带转身) (17)燕子穿林 (18)青龙入水

2、步法: (1)慢进步 (2)慢退步 (3)圆场(慢速、快速) (4)花梆步(女,前、后、左右、原地) 花梆步(男,左右) (5)错步(女,慢速、快速) 错步(男,快速)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身法与步法动作在表演中都含有温柔与刚健的双重性格。可以选用抒情慢板或奔放的快板乐曲伴奏。

2、首先,将身法与步法中(2)至(8)项动作组合练习,以掌握手、腿、身、法、步的规律和韵律。

3、将身法、步法的动作与练腰、大踢腿、基本舞姿、旋转、翻身、跳跃等结合起来一起练习;并可组成综合性组合动作,这种练习可以使舞姿的风格更为鲜明。

五、基 本 舞 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 由于在基本舞姿训练时往往是将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运动形成各种姿态,因此,腿与上身都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所以舞姿也可称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材内容:

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

2、大射雁

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

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

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

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

7、躺身旁腿

8、软踹燕(女)

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

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

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

12、紫金冠(女)

13、老鹰展翅(男)

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

15、商羊腿踹燕(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基本舞姿练习可采用两种速度:大多是用徐缓慢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其次,是用快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

2、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基本舞姿组合起来练习,即从一个舞姿到另一个舞姿。

3、组合时可以选用下列动作作为衔接或结束: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步法、旋转、翻身、中跳和大跳等动作。

六、旋

旋转动作在中国古典舞蹈中表现出了千姿百态。旋转动作的技巧不仅难度较高,非常富有表现力,同时,它又可以起着巧妙的衔接作用。这里所介绍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旋转的难度较大,因而要求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腰、腿基本功力和高度的协调性。旋转时的舞姿应鲜明,也就是在旋转时要能保持住固定的舞姿。这就要求演员要有较扎实的基本舞姿训练的基础。因此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一至五类的训练,再开始转、翻、跳的技巧训练较为稳妥。旋转的某些动作可以作为特技表演。

教材内容:

1、平转(斜线或圆圈进行)

2、反跨转(2-5圈)

3、踏步掖转(2-5圈)

4、跨转(男,2-5圈)

5、上步掖转(女,2-5圈)

6、斜探海转(女,2圈)

7、探海转(2-5圈)

8、后腿侧身转(2圈)

9、紫金冠转(女,2圈)

教材组织范围:

1、旋转可采用两种速度进行练习。初级训练阶段的小舞姿转以及大舞姿转都要求动作平稳流畅,一般多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舞姿转进入中级和高级训练阶段时要求平稳而急促,大多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练各种旋转的单一动作,反复进行。

3、在单一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将(2)至(4)项旋转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4、常用的组合有:平转两次接上步掖转两圈(女,斜线)。掖腿转接卧鱼(女)。掖腿转接踹燕。涮腰接探海转。平转接跨掖空中转(男)。平转接旋子(男)等。

5、旋转也可以作为大踢腿,基本舞姿,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来做。

七、翻

翻身动作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是中国古典舞蹈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身动作不仅在实际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对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训练腰部的控制力和灵活性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外,某些翻身动作可成为特技。

教材内容:

1、点步翻身(1-16次)

2、踏步翻身(带跳踏步的1-4次)

3、串翻身(斜线1-16次)

4、吸腿翻身(1-连续3圈)

5、探海翻身(女,1-4次,慢速和快速的)

6、大蹁腿翻身(女)

7、上步翻身

8、刺翻身

9、跨腿翻身

10、白鹤翻身

11、大蟒翻身

12、盖腿翻身

教材的组织范围:

1、每项翻身动作在表演中都可以有两种节奏,即徐缓抒情和急促强烈。因此,可以用慢速、中速和快速音乐伴奏。训练的步骤是先慢后快。

2、首先是每个单一翻身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可将两个以上的翻身动作组合起来。

4、常用的组合有:探海翻身接卧鱼(女)。踏步翻身2次接点步翻身7次(女)。跳踏步翻身接大蹦子接卧鱼(男)等。

5、翻身动作可以作为基本舞姿,大踢腿,旋转,中跳和大跳组合的衔接或结束动作。其中上步翻身,刺翻身,跨腿翻身,白鹤翻身,大蟒翻身和盖腿翻身只做一个。单一练习后再进入组合练习。

八、跳

跳跃是难度较大的舞蹈技巧。它不仅要求演员有高跳的“弹跳力”,还要求跳跃富有表现力,即跳跃到空中后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固有的姿态上,仿佛将舞姿悬挂在空中一样。为此,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舞蹈素质——体力、耐力和协调性。一般要经过有系统、有步骤的严格训练,才能锻炼出跳跃技巧。掌握跳跃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的训练与提高演员的腰、腿基本功力以及协调性的过程。 跳跃分为小跳、中跳和大跳三种。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训练目的,也有不同的训练作用。小跳:是较小的低跳,动作比较简单,其中一些动作是训练跳跃能力的基础。另一部分动作则是舞台上的表演动作。中跳:比小跳要加大弹跳的力量和幅度,它的训练目的和表演作用与小跳相同。大跳:是高跳动作,技术很高。大跳的全部动作都是舞台的表演动作。大跳要有“助跑的动作”,如:上步(切步)和错步(追步)等。练大跳之前需先做小跳和中跳练习。 大、中、小跳跃动作可分为双脚起双脚落;双脚起单脚落;单脚起双脚落;单脚起单脚落(换脚);单脚起单脚落(不换脚)。

教材内容:

1、小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的小跳 大八字步位的小跳 丁字步位的小跳 变位小跳 跳空中转(男) (2)双起单落: 前腿小跳 后腿小跳 小射雁跳 小端腿跳 小掖腿跳 小斜探海跳(带翻身的) (3)单起双落: 前腿小跳 旁腿小跳 后腿小跳 (4)单起单落(换脚): 小射雁跳 后换后小跳 前换前小跳 (5)单起单落(不换脚,1-6次): 45度前腿上的 45度后腿上的 小射雁上的 小斜探海上的

2、中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中跳 大八字步位中跳 变位中跳 劈腿中跳 燕式跳 端腿跳 射燕跳 盘腿跳(女) 前双飞燕(男,1-3次) 横双飞燕(男,1-3次) 后双飞燕(男,1-3次) 跳空中转(男,1-3圈) (2)双起单落: 后腿中跳 中射雁跳(原地,移动的) 中斜探海跳(带翻身) (3)单起单落(换脚): 后换后中跳 (4)单起单落(不换脚,1-2次): 斜探海舞姿的中跳 抬后腿中跳

3、大跳 (1)双起单落: 紫金冠跳(女,1-4次) (2)单起单落(换脚): 凌空越(1-3次) 大射雁(1-3次) 剪式变身跳(1-2次) 跳卧鱼(女) 大赞步(男,带拧身的,斜线或圆圈进行) 大蹦子(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8次) 飞脚(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4次) 跨掖空中转(男,斜线行进) 拉腿蹦子(男,斜线行进) 蹁腿飞脚(男) (3)单起单落(不换脚): 吸腿跳 单腿变身落后腿 单腿变身落射雁(女) 单腿变身落卧鱼(女) 单腿变身燕式跳 旁腿斜探海跳 摆腿跳 摆腿紫金冠跳(女)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跳跃属于快速表演动作,并非所有的快速音乐都可用来伴奏,需选择有跳跃性的、节奏鲜明的乐曲。

2、首先,进行单一跳跃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分别将小跳、中跳、大跳中两项以上的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另外小跳和中跳动作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大跳组合中。

4、常用的组合有:双起单落小射雁跳接单起双落旁腿小跳再接双起单落带翻身的小斜探海跳。中斜探海跳接踏步翻身(女)。紫金冠跳接单起双落前腿小跳再接中射雁跳(女)。吸腿跳接错步再接大赞步(男),......等。

5、下列动作可以在跳跃组合中作为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圆场;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基本舞姿;旋转和翻身等动作。

九、特

这里所指的“特技”不是每个演员的必修项目,也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掌握得了的技巧。它可以“因材施教”。 特技是某些旋转、翻身和跳跃动作从质量、数量、速度以及姿态等方面向“精”与“尖”高峰发展的成果。介于旋转、翻身、跳跃与武功之间的某些技巧也称为特技;两种难度较大的技巧连接在一起的“复合”技巧也大多属于特技。特技不仅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也是舞台上很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除下面所列举的一些特技动作外,还可根据演员自身的能力、条件、特长去发挥与创造。

教材内容:

1、平转接上步掖转(女,圆圈进行)

2、绞腿跳转(女,圆圈进行)

3、扫堂接探海转接跨转(男)

4、吊腰(男,8次以上)

5、串翻身(圆圈进行)

6、串翻身接绞腿蹦子(斜线进行)

7、串翻身接吸腿翻身(斜线进行)

8、串翻身接点步翻身(斜线进行)

9、串翻身接跳斜探海翻身(斜线进行)

10、串翻身接大蹦子接点步翻身(男,斜线进行)

11、探海翻身接吸腿翻身接卧鱼(女)

12、点步翻身(女,32次)

13、点步翻身接吸腿翻步(女,共32次)

14、盖腿翻身(男,16次以上)

15、横双飞燕(男,8次以上)

16、前双飞燕(男,8次以上)

17、双腿倒踢紫金冠(男,4次以上)

18、双起双落燕式跳带空中转(男,4次以上)

19、绞腿蹦子(12次以上)

20、躺身蹦子(男,圆圈进行)

21、拉腿蹦子(男,圆圈进行)

22、飞脚空中转接扑步(男)

23、飞脚接卧鱼(男)

24、躺身飞脚(男,圆圈进行)

25、跳探海翻身(男,4次以上)

26、旋子360度(男)

27、扫堂旋子(男,圆圈进行)

教材组织范围:

1、各项特技的速度和动作次数可根据演员具体情况决定。特技虽属于快速表演的动作,但某些特技用慢速表演的,其难度也很高。

2、以上各项特技以单项反复练习为主,力求达到稳、准、而流畅的标准。

第20篇:中国古典舞手位

中国古典舞手位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舞手位组合,充分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提高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三、教学内容:

1、单山膀:手臂于身旁抬起,与肩同高,手臂微屈,指尖向前略

向上

2、双山膀:双手做单山膀,动作要领与单山膀相同

3、单按掌:手臂与身前微屈,掌心下按,指尖上翘,手与身体的

距离一竖掌有余

4、托 掌:手臂于头上方略向前,掌心上托,手臂微屈,指尖对眉梢

5、顺风旗:一只手托掌,另一只手做山膀

6、山膀按掌:一只手做山膀,另一只手做按掌

7、托按掌:一只手做托掌,另一只手做按掌

8、扬 掌:手臂于身体侧斜上方,掌心对斜前上方,手臂可伸直也可屈肘

9、双提襟:双手空心拳屈臂于身体两侧,虎口对身体

10、手位组合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中国古典舞手位中除提襟是空心拳外,所有手位的手形都是兰花掌;注意眼随手动,手腕带手,手停神定的中国古典舞特有姿态。

五、教学过程

1、示范讲解各手位的做法及动作要领

2、组织学生练习动作,纠正学生不规范动作

3、示范讲解舞蹈组合

4、组织学生练习舞蹈组合

5、讲解组合中遇到的难点及重点

六、教学小结

中国古典舞手位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础,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不仅为学习中国古典舞打下基础,也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古典舞教学计划
《古典舞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