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0 08:32:50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的出发,在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历史地认识社会,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应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成长,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着“尊重产生和谐,学习推进创新,卓越成就未来”的学校办学理念,每位教师要努力追求“六个一”的目标,即一套“科学合理、井井有条、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一种“锲而不舍、只争朝夕、干净利落”的敬业习惯;一叠“卷面整洁、评改规范、数量齐全、训练量合理”的学生作业本;一本“格式规范、字迹美观、重点突出、富有创意、认真反思”的备课本;一方“秩序井然、节奏明快、活泼生动”的课堂环境;一个“家长信任、学生敬重、同事欢迎”的教育口碑。由此而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制定本组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1、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以提高45分钟的效率。

2、认真工作。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辛勤的课外工作。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教师认真工作常规检查。需要进行总结上学期的不足之处,吸收成功经验,把工作做好、落到实处。对于作业的规范要求:做到四有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本学科作业力争在课堂上完成,课外作业每次不得超过10分钟,每周布置不超过2次。作业内容和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进度、大纲要求、和课堂教学内容,绝绝照搬照抄,强调合理选择。教研组制定作业的编制、布置、订正的要求,并要求组员认真贯彻实施,要求组员对于编制的作业精心建立题库。每周组织好集体备课,每个年级不少于两小时。每次活动中针对下一周教学任务作出统一部署,解读教材,研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操作方法。

3、教学研讨。组织教师参加本校每月一次公开课教学及每月至少一次的教学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每周为两次,并积极参加本校及全市各类的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所有开课教师要上交多媒体课件。

4、教科活动。继续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有效教育研究的材料,撰写教学教育论文、课后反思总结、案例、随笔等,积极参加各类教科活动比赛。力争本学期有着更大的突破。围绕十一五课题展开有组织的研究,教研组确立小组课题和个人子课题,深入研究,于期末结题,上交论文。

推荐第2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学生分析:

本年级共两个班,学生一百多,都是从小学生上来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来看,学生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从知识结构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知识结构比较简单,接受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并且新生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差异性大,学习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耐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化学习方法。

三、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在到大洋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

其主要特点是:教材内容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9课时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第三课自然环境3课时第三课世界大家庭3课时探究课从地球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1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第二课山川秀美4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研究课游历华夏1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7第一课家住平原2第二课与山为邻3第三课傍水而居3第四课草原人家3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第六课文明的中心——城市3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

总计课42

其余课程为机动课时,可以安排复习,考试等内容。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推荐第3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一、教学内容 1.《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2.《思想政治》第五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在

七、八年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人权、民主与法制;经济成长、科学进步与道德建设;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促进学生立足于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看,有三个主题:一是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性;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三是需要跨学科领域的视角,具有综合性。而所有主题的讲述,则一概采取专题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尝试自主构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学体系的构建看,本阶段采取主题型整合与共时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这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逻辑的完整,更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综合课程的价值。从《历史与社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看,九年级教科书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综合文科课程特色的内容。

(一)本册教科书的整体结构 考虑到九年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班,学生面临中考复习的教学实际,为讲求教学的实效,教科书编为全一册,共设6个单元、60课时,按照每课1~2课时编写(根据课程方案规定,本课程的学时为每周4课时)。

(二)教科书内容选材原则 本册教科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选材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逐一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中“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一级主题的内容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为完成课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作适当的拓展。 2.引用大量的案例要有典型性、说明性、思考性、可拓展性等,同时还要适当地考虑到地域性(中国和外国、农村与城市等)。 3.精心选择图片、地图、图画、统计图表等,它们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不能“摘到篮子里就是菜”,要精挑细选。

(三)课文编写体例的规范 各课教学内容由若干目题组成,目题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 目题内容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组成一方面,鉴于本教科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背景知识更为宽泛,以及主题综合的特定要求,而采用综述内容的课文方式;另一方面,仍坚持全套教科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编写风格,而采用专题探究的方式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工作计划《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两者结合,共同构成各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课文功能:概述本课基本内容。作用:呈现本课基本目标,以便于教师和学生提炼核心概念和知识。要求:表述清楚,言简意赅。规范:600字左右;单页篇幅;统一字体(宋体)。专题探究功能: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提供拓展性、说明性的相关内容。作用:体现教学的探究性、情境性、综合性的活动引导过程。要求:文字力求生动活泼,标题醒目而富有想象力、吸引力;活动设计要有具体内容,力求多样化,具有辨析性和可操作性;素材要富于知识性、启迪性,重情节、有寓意、能发挥、可回味、易发掘;插图要丰富、贴切,与图说紧密结合,共同呈现相应内容;图示要具有促使内容视觉化的效果,替代文字或辅助文字的意义。规范:多数用两页篇幅,少数用三页篇幅;采用多种字体,以规范有关叙述、图说、活动要求、对话内容等不同类别的文字。

三、教学进度周次课序课 题课 时内 容1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2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第三课时失误与挫折第四课时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3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第二课时“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三课时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第一课时“冷战”后的和平主题第二课时“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4第三课时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第二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一道难解的题第二课时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第三课时资源出现短缺第四课时失去平衡的环境5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长鸣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第一课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课时应对资源危机67第三课时重建我们的家园第四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第一课时人权的足迹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第一课时国家的主人第二课时人民的公仆第三课时守望公共家园8第三课在法治的国家中第一课时以法律为准绳第二课时我是中国公民第三课时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第四单元第一课置身于市场经济第一课时“看不见的手”第二课时“看得见的手”9第三课时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第四课时角色与选择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第一课时科学技术的力量第二课时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第三课时学习型社会10第三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第一课时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第二课时伴随科技进步第三课时“君子以厚德载物”11第五单元第一课聚焦经济全球化第一课时“天涯若比邻”第二课时“地球村”的生产与消费第三课时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第一课时在多极化的进程中第二课时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12第三课时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第一课时多彩的世界第二课时文化的交融与选择第三课时世界遗产在中国13第六单元第一课在现代化的航程中第一课时直面现代化激流第二课时校正生活的航标第三课时成长着的我第三课感受竞争,追求创新第一课时“万物霜天竞自由”第二课时遵循规则,寻求双赢14第三课时不竭的动力第四课时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第四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第一课时破自然之谜第二课时对照历史之镜第三课时走上社会之路15--20第五册《思想政治》,计划另行安排。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推荐第4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

二、

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7课时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从地球以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0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课时

第二课山川秀美3课时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时

探究课游历华夏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3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三课傍水而居2课时

第四课草原人家2课时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课时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2课时

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推荐第5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钟,我打算将课堂教学时间分成三份:前五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学校和科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刘斌

2010-9-10

推荐第6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小编精心推荐: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二】

一、学情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八年级三个班,他们在上个学期的社会课内容相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初二的下学期的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2、从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尤其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2)学生对社会学科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部分优生对社会学科也不感兴趣,这对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学期,要想提高这三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和学习能力,困难很大。

(3)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经常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四、改进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和解题,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4)帮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优生率。

(6)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推荐第7篇: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博明学校12-13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主题、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走进社会”、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四个单元实施的主题、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1.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共分三部分:意识社会中成长,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人们的生存,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在社会的舞台上,我们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成长,扮演着家庭成员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了学校,学生成为我们扮演的新角色,同时,我们又生活在特定的社区中,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二是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随着角色不断变化,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在这个舞台上,不同角色之间相互理解,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关键一环。三是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生活中的规则无出不再,社会生活离不开公平、公正的规则,规则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学习目标要求:

(1)理解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是个大舞台。

(2)掌握并分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对我们的不同影响。

(3)扮演好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学会与家长、老师、同学的沟通,互相理解。

(4)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守规则。

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消费”为主线,以“选择”为主题,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教给学生既有用又实用的知识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懂得在消费中既要珍惜财富,又要选择时尚;既要注意质量,也要选择文明;既要珍重今天,更要选择未来。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从我们都是消费者说起,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消费品是生产出来的,并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如何购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商品,需要一些技巧;影响人们购物的因素是什么,怎样购物才算合理。消费方式提倡选择文明、选择时尚(更新换代)和选择未来。

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说明了增加收入的办法,追求效益的策略,规避风险的策略;根据市场变化的的经营之道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信用是创业成功之本,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 第三课“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从家庭收入、支出的种类和内容说起,谈到如何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什么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有什么用;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用,人人都同税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探究八“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消费内容的变

化,消费观念的变化,体验家庭理财的要领。

2.学校目标要求:

(1)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初步了解消费和商品,掌握并分析影响消费的多种因素。

(2)体会信用对个人成功创业的重要意义,懂得信用是金。

(3)学会根据家庭收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合理安排支出。

(4)初步学会合理的购物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5)懂得把握住机会,创业才会成功,学会规避风险。

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含了三棵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大众传媒;追求真善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说了知识推动着社会前进,大众传媒日益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明的社会同样也是提倡真、善、美的社会。

2.学习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2)了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3)学会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对真、善、美不懈追求。

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字和书籍的出现及发展过程。通过讲述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要求我们树立资料保护意识,保护了资料,也就保护了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

2.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通过自己身边的事物的演变过程,感受历史。

(2)了解我国文字和书籍的演变过程。

(3)认识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4)学会用公元、世纪、年代表述历史。

(5)学会利用历史资料来考察历史。

(6)分辨史料的价值,充分利用那些有用的资料。

二、教学实施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1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为3课时/周,全学期共52课时。

推荐第8篇: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湖镇初中 姜筱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三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共有学生120名,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五、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六、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8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2课时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第二课社会舞台中的角色2课时

第三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3课时

探究五我是社会小主人1课时

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10课时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3课时

第二课创业的学问3课时

第三课做好当家人3课时

探究课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1课时

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9课时

第一课知识就是力量3课时

第二课大众传媒2课时

第三课追求真善美3课时

探究课实话实说话流行1课时

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6课时

第一课身边的故事1课时

第二课我的成长历程2课时

第三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2课时

探究课探寻身边的历史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3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推荐第9篇: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的学习,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历史与社会知识。本人执教903——906班,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很紧张,在“知新”的基础上,还需要“温故”,需要把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另外,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际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充分体现本教材中综合课程的价值。

从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尤其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2)学生对社会学科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部分优生对社会学科也不感兴趣,这对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学期,要想提高这几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和学习能力,困难很大。

(3)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经常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在

七、八年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人权、民主与法制;经济成长、科学进步与道德建设;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促进学生立足于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教学内容涵盖了三个主题:一是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三是需要跨学科领域的视角,具有综合性。采取专题探究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

三、学期教学目标

1、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

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册等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改作、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认真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其他措施:其他措施:

(1)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和解题,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4)帮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优生率。

(6)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推荐第10篇:—学年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社会组:竺红娜、孙文飞、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导处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

二、

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4、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5、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

6、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5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2课时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3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2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7课时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2课时

第二课 自然环境 4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3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2课时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13课时

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

第二课 与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2课时 第三单元结束安排一次阶段检测,对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作评估分析,以便改进。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7课时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1课时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1课时 第三课:IT新城:班加罗尔 1课时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课时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课时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 2课时

本学期总有将50节课,而教学要求32节,在地图和地球仪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教时。

安排一星期的复习时间。一星期的实践时间。视时间情况每单元作一素质测试。其余时间作为机动。

第11篇:—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

三、工作思路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五钟,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三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三分种分成三份:前五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几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5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课时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2课时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课时 综合课: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1课时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8课时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2课时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

2课时

第三课:告别野蛮

3课时

综合课:感悟沧桑巨变

1课时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2课时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2课时

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

2课时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课时

综合课:从宗教景观看文化多样性

1课时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19课时

第一课:从封建邦国一统天下

6课时

第二课:汉唐盛世

6课时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6课时

综合课: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总课时

39课时 其余课程为机动课时,可以安排复习,考试等内容

第12篇:新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温州市瓯海区仙岩第一中学 杜富贵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

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

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2013年版本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分为4个单元: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从对中国家园的了解,到对台湾的探究,;再深入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的认识;了解生活变化,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然后是对文明发展的初步把握,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样性的由来:

中国整体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人们生活的区域变化——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

四、重点:第

五、

六、七单元

难点:了解中国整体的地理知识;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分析和探源文明演进的来龙去脉。教材重点: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

五、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3、巧设促想,深化内容。发展思维,学会创新,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5、利用资源,巧设问题。尽量多地引用课外资源,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2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2课时

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

2课时 探究课五

认识宝岛台湾

1课时

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2课时 第二课 南方地区

2课时 第三课 青藏地区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课时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 规则的变化 2课时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2课时 第三课 生活的故事 2课时 探究课 区域的变化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家园

3课时 第二课 早期文明区域 3课时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3课时

探究课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2课时

第13篇:新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2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杜富贵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

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

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大洲、大洋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地理的展示,从中国与世界区域生活—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文明中心城市的发展。

四、重点:第

二、

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教材重点:地图的知识;世界的尝试与地球仪,以及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上不同的城市。

五、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3、巧设促想,深化内容。发展思维,学会创新,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5、利用资源,巧设问题。尽量多地引用课外资源,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 自然和环境2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课时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

第二课 以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 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3课时 第二课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3课时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3课时

第四课 汽车城:蔚山

探究课 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课时

第14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四个班,学生二百多,都是从小学升上来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来看,学生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从知识结构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知识结构比较简单,接受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并且新生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差异性大,学习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耐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培养基本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社会生活、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学会从地图上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尝试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现实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从图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理解主要地形、气候和河流的特点,分析中国与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清楚不同的区域之间的差异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图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三)教材内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总共有四大单元,分别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和文明中心——城市。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大洋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最后是对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本册教材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在描述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核心的概念。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本单元包括“我的家在哪里”“乡村与城市”两课内容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综合探究。“我的家在哪里”作为全书的第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生活的社区环境着眼,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逐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乡村与城市”这课实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基本的聚落,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本课程的重要观点之一——区域差异与联系的观点。综合探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带着地图定向越野”看似为越野活动作准备,实际上是对第一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扩充地图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地图。第二部分“带着地图去旅行”看似为旅游活动作准备,实际上旨在通过一个虚拟的情景,进一步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及其用途,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开动脑筋,作出决策,从而理解地图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本单元包括“大洲和大洋”“自然环境”“世界大家庭”三课内容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综合探究。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本单元包括“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居”“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和“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的综合探究。本单元以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着眼,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活,描述平原、山地、沿湖沿海、草原、干旱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这里,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则是侧重点。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本单元包括“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文化艺术之都:巴黎”“IT新城:班加罗尔”“汽车城:蔚山”“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和“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的综合探究。本单元是第三单元内容的继续与延伸,前一单元强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而本单元则突出城市人文环境的差异。本单元以“文明中心”为标题,点出了城市在文明发展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学习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习认识城市的方法,因此,单元最后以莫斯科为例,让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探究莫斯科城的特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本期听课不少于30节,多听与政治历史科相关教师的课。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承担学校安排的本期政治的一节公开课,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4、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历史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5、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第15篇:历史与社会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 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新中国60华诞 材料一:新中国60华诞国庆阅兵彩车系列:

图一:“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图二:宪法单行本模型主题彩车 图三:“人口卫生”方阵图四:“神舟飞天”方阵

材料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新国家的无穷力量,展现出一幅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其间虽有挫折与失误,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直至一个伟大抉择的降临„„

材料三: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的伟大目标。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回答:图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分)图二彩车上的宪法在我国有怎样的地位?(1分)体现了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1949年10月1日(1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1分);依法治国(1 问题二:阅读材料一,回答:图三的“人口卫生”方阵展示出我国人口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分)图四“神舟飞天”方阵是哪一伟大民族精神的成果?(1分)

控制人口数量,(1分)提高人口素质(1分);载人航天精神(1分)。 问题三:分析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材料二中“社会主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1分) “有挫折与失误”是指哪些挫折与失误?(3分)

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或三大改造)(1分); 大跃进运动(1分)、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文化大革命(1分)。 问题四:分析材料二中“伟大抉择的降临”指哪一年的重大决策?(1分)这一决策的特点是什么?(1分)

1978年(1分);改革开放(1分)。 问题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要实现材料三的伟大目标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2分)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答到两个层面,言之有理即可)(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1分)

材料一:如右图材料二:如下图

图一:1972年尼克松访华 图二:1979年邓小平访美 图三:2009年奥巴马访华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美双方领导人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地图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再现?(1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目的?

抗美援朝(1分)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1分)。 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时的朝鲜半岛是哪两种社会阵营的对抗交集点?(2分

社会主义阵营(1分)和资本主义阵营(1分)。 问题三:看材料二图判断:图一和图三的我国领导人分别是谁?(2分)图二中的邓小平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1分)

图一:毛泽东(1分)、图三:胡锦涛(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问题四: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友好合作 问题五:材料三的《中美联合声明》提到“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请你列举两例全球性挑战?(2分)《声明》认为中美两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1分)

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或列举具体问题如跨国犯罪、武器扩

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网络安全)等答出一例即可得分(1分); 加强协调与合作(1分)。 3我国的煤炭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华北、西北、东北 这种分布突显出的问题是什么?资源分布不均匀

你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该城市能源缺乏的办法有哪些?或工程?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 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

根据说出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4分)我们应对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总量丰富(1分)人均占有量少(1分)分布不均匀(1分)资源利用率低(1分) 措施:①“开源”、“节流”(1分);②跨区域调配(1分):③加强立法工作(1分);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分)

杜鲁门所说的“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各指的是什么国家?

“极权政体”是指苏联为首的社主义国家;(2分)“自由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 4材料一:下列一组图代表某区域环境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材料二: 07年,北京进入4月已是草木葱绿,而沙尘暴今年还没有光顾京城,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地区遭受沙尘暴侵袭的时间较常年大大推迟,同时全国也只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给材料一中的这组漫画取个合适的标题。(2分)

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如“变迁”等

(2)导致材料一所绘地区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该地区已破坏的环境?

请用文字描述图4中我们应看到的情景。(6分)

人类不合理地毁林开荒;植树造林;情景描述应朝环境改善的方向阐述,否则不得分

(3)材料二出现的现象,主要得益于我国哪一防护林工程?建设该防护林网体系最主要的 目的是什么?

三北防护林工程;防风固沙(4分)

(4)两则材料,启示我们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 (2分)

可持续发展(2分)

第16篇:《历史与社会》学习心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甚至出现厌学的学生。尤其作为新教师的我,在实践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历史与社会》上一个男生十分的调皮,经常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而且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为难我。起初,我认为他是成绩差的学生,后来经历了解,才发现他成绩不错。于是,我决定找他私下谈话。面对我的坦诚,男生说出了实话,原来我上课太无聊,他为了不睡觉,才故意违法课堂纪律。这深深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但也成为我提升自己的动力。

此次网络培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这门通识课的原因也在于此。教师掌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更加享受学习。

通过学习,我知道学习动机的理论主要的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的三维归因。通过这些理论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激发学习动机有了大致的认识。 基本上,影响学习动机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正面强化,如优秀的成绩,他人的表扬和肯定,那么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反之,则较弱。

2、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充满安全、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家长需要给予学生安全和平的学习环境、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得到了作为人

最基本的需要后,才能激发出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3、人都有寻求事情发生的结果的动机。学生如果对于学习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则会产生自豪和满意,;如果归于自身的努力,则会保持继续努力;归于稳定因素如,则会产生对未来期望和结果一样的想法。

明白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激发动机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课外参观实践学习等等。尤其是《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更需要借助这些工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教学,电影、电视剧,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等,让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现代的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的激发 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对他们肯定鼓励为主,给予高期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反馈和评定 平时一定要认真的批改每次作业,最好注上评语,增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四)、奖励与惩罚 每个单元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测试,如果取得进步或好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合作与竞争 合作型目标结构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使学习长久有效,必须将小组奖励和个人责任结合起来,即在合作中培养竞争的意识。否则将出现责任扩散和“搭便车”现象。

第17篇:初三历史与社会

2014年初三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的色彩,有的绚丽,有的平凡。绚丽让我们品味朝阳与落日的从容。

这说明( ▲ )A、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B、绚丽和平凡的人生都是脆弱的

C、人生价值只在于是否绚丽D、人生价值只在于是否平凡

2.观察漫画《公私分明》,漫画中的“我” ( ▲ )

A.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B.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是自私的表现

C.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

D.认识到只有维护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才有保障

3.帮扶倒地老人怕受诬告,购物怕买到假货,做生意怕客

户赖账,接受专家观点怕被忽悠,听取官员讲话怕有水分„„这些害怕心理产生的共同原因是,在有些人的道德品质中缺失了( ▲ )

A.艰苦奋斗B.尊老爱幼C.诚实守信D.自立自强

4.“六一”儿童节期间,工商执法人员开展校园及周边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市场监管,为儿

童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这一举措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5.“厌学→逃学→ 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几乎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

的行为轨迹。这警示我们( ▲ )

①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大错不要犯,犯点儿小错无所谓

③要增强法制观念,重视品德修养④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所以要防微杜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2013年9月4日,方先生在我市一厨具店内购买了一个高压锅,9月7日在使用中发生爆

炸,并烫伤两人。方先生维权可以采用的非诉讼途径有( ▲ )

①与商家协商索赔②向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③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诉④向法院提起诉讼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有利于( ▲ )

①防止权力被肆意滥用②使权力失去应有作用

③使社会达到绝对公平④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2013年4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这表明( ▲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决定权②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③今后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够“有法可

依”④旅游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右图中“节能灯”与“白炽灯”的对话,体现节能灯

的突出优势是( ▲ )

A.价格便宜,节省资金B.优化能源,缓解“电荒”

C.调节生态,改善环境D.节约资源,减少排放

10.在向国家机关举报时,应当( ▲ )

①出于公心,合法有序②实事求是,理智行事③出示证据,据实反映④聚众闹事,以求重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初检查试题卷—1 (共4页)

11.网络流行语是一面反映社会现象的镜子。“土豪”成为2013年最火的网络热词之一,折

射出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诉求。要解决这一诉求,应该( ▲ )

①改革完善分配制度②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尽快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民营经济“一遇雨露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就全国而言,其产值比重已占GDP总量

的65%,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雨露、阳光”特指( ▲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定不移地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1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

道路。这里的中国道路是指( ▲ )。

A.共同富裕道路B.可持续发展之路C.和平崛起之路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2月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有利于( ▲ ) ①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②扩大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

③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④落实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5.“元旦已过,春节不再遥远。市区年货市场气氛渐浓,瓜子、糖果等被放臵在突出位臵,

用来扮靓节日的盆栽也进入产销旺季,肉菜等价格则有高有低。”说明了„„( ▲ )

①看得见的手在发挥作用②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③市场自发调节生产和流通④政府发挥了宏观调控作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6.2013年12月,随着嫦娥三号、“玉兔”成功着陆月球,月球上储量丰富的氦-3资源(-种高效清洁、安全可控的核聚变燃料)再次唤起人们实现利用月球资源的梦想。这说明应对资源逐渐耗竭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 )A.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B.实现跨区域调配资源C.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D.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17.2013年10月28日,在北京**前金水桥边发生了汽车冲撞致人伤亡的暴力恐怖案件。

这次恐怖袭击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给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威胁与破坏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②和平与发展已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打击恐怖主义应摆在我国当前的首要地位④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8.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挂牌仪式上,36家企业获得证照,

其中11家为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这有利于( ▲ )

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③引入竞争机制激 发企业的活力④主导经济全球化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9.2013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指出“发

达国家做出的气候资金承诺应得到有效落实,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更快地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互补性原则

20.随着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父亲如何对孩子传递正能量,引发了国人的思

考。以下父亲的做法能对孩子传递正能量的是( ▲ )

①小明的爸爸今年春节不放烟花爆竹②小刚的爸爸改用电子贺卡送祝福

③小英的爸爸贴大字报揭发腐败贪官④小红的爸爸就餐后打包剩饭剩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有5小题,共50分)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材料二: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2012年10月

8日发布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

定》)施行一年来,威力不小:吊销驾驶证的人数

增多,交通事故指标全面下降。严格驾驶人员行为

管理,减少违章行为,是控制事故发生、减少人身、

财产损失的关键。

(1)图一和图二中的行为人被罚的共同原因

是什么?(2分)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

对图一中的行为人提出劝诫。(2分)

(2)对于“新交规”:各方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过严,有人认为它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正义的

制度”.请问:“新交规”的正义性体现在哪里?(2分)

(3)图二中的行为人应增强哪些意识来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2分)

(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谈谈“新交规”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有何作用?(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小丽的烦心事:

片段一:前天,小芬和我是同桌,因为琐事发生争执。小芬无意间知道了小丽的QQ密码,于是她想到了报复小丽的“好办法”:用小丽的QQ号到其他同学的空间里去踩一踩,留下些污言秽语,看她以后怎么见人…… 片段二:昨天,在上学路上被一辆白色越野车“吻”了一下脚,看见小丽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司机扔下100元扬长而去;她悄悄地记下车牌号,……。

片段三:今天,早上穿的新皮鞋,放学回家后发现鞋后跟居然掉了;妈妈说:这双鞋是商场“买一送一”活动时赠送的鞋,没开发票,只好自认倒霉了……。

(1)片段

一、二中,小丽的哪些人身权利受到了侵犯?这两个片段中所涉及的权利之间有何

关系?(4分)

(2)片段三中,卖鞋的商场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2分)

(3)面对着一堆的烦心事,小丽应该如何应对,请你选择其中两个片段为小丽支招?(4分)

23、(10分)材料一:浙江省正式启动 “五水共治”行动。材料二:“浙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

水而美”,这是大自然赐予浙江人的宝贵财

富。而如今,水,却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人们充满焦虑。

材料三:“五水共治”行动的首要任务是

“治污水”,从“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

做起。清三河: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

两覆盖: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污水处理、生

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两转型:抓工业转型和农业转型。

(1)分析材料一,我省在“五水共治”行动中需要坚持哪些国策和战略?(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有关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浙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理解。

(4分)

(3)浙江省政府,在“五水共治”行动中应努力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一行动的首要任务是“治

污水”,要从“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做起;其关键是什么?(2分)

内容?从国情角度谈谈,每年开展这一活动的理由?(3分)

 传统美德,生生不息:“仁医”胡佩兰传承了一种怎样的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历久弥新:我们青年一代又该如何肩负起这些光荣使命?(4分)

(3)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光荣的。方俊明的事迹启示我们未成年人在“见义勇为”时该注

意什么?(2分)

(4)2014年感动中国获奖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身份和年龄相差悬殊,结合材料中的先进事

迹分析:他们是怎样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1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颂歌献给亲爱的党》:“……/把幸福的光辉洒遍新疆/哎/有了你天山春水流淌/有了你草原牛羊肥壮/有了你毡房奶茶飘香哎/有了你生活蒸蒸日上/……”

材料二: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2月12日上午拜谒南京中山陵。王郁琦在祭文中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

材料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打响了我国新一轮改革的“发令枪”,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材料一体现该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与该地区发生新变化相关的民族政策。(4分)

(2)材料二祭文中所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3)材料三内容中包含着哪些观点。(4分)

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初检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50分)

21.(1)违法。(1分)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或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

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作为司机,既享有驾驶机动车的权利,也有遵守交通法规的义务(3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生命意识;安全意识。(任意两个2分)

(3)规范和保护作用(2分)。(各1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2.(1)隐私权、名誉权、生命健康权。(2分,人格尊严权和生命健康权,得2分)

生命健康权是享有姓名权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的基础。(2分)

(2)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任意两个,2分)

(3)片段一:向小芬提出抗议,要求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2分)

片段二:拨打110,及时举报,让不法分子显露原形。(1分)

片段三:向妈妈宣讲有关消费者维权的知识,增强权利意识,及时与商场售货员协

商,要求索赔。(任意选择其中两个片段,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3.(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

(2)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人类与水资源是休戚与共

的关系;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1分)

(3)宏观调控的作用(1分);科学技术(1分)。

24.(1)文化建设。(1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素质不高。(2分)

(2)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2分)(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也给分)

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2分)

(3)要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在尽量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进行维护正义。(2分)

(4)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分)。

25.(1)新疆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2分)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分)

(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源泉)。(任意两点,4分)

第18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野川小学2017—2018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野川小学 丁雪莲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用心、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潜力有必须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透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必须的决定潜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潜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仅使学生们不能构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潜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职责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透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用心态度和参与潜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务必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构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应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构成用心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潜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明白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礼貌,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忙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资料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务必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理解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忙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忙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构成用心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构成贴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19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刘静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从整体看,本班学生总体情况良好,当然也避免不了好坏之分。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周围的生活开始安排了: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通过第四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第五单元是使学生逐渐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讯的速度越来越快,达到的领域越来越广。第六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和学校附近交通设施的设置情况,并知道他们的作用,尊重交通警察及其交通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掌握报警的方法;对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提出建议。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补差: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多作贡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第20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力:

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 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四、课时安排: 1单元:7课时 2单元:9课时 3单元:12课时 4单元:4课时 共计:32课时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会理解和尊重异性同学的差异,化解由性别差异产生的矛盾,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营造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感受和分享美好真挚的友谊;懂得友谊的意义,能够区别有益于和有损于友谊发展的行为;了解和创造建立在真诚、关爱、理解基础上的友谊。

3、了解与人交往的原则,能够顾及他人的感受,学习化解矛盾的技巧和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和分享美好真挚的友谊;懂得友谊的意义,能够区别有益于和有损于友谊发展的行为;了解和创造建立在真诚、关爱、理解基础上的友谊。 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你我同行》针对十一二岁的儿童正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提高,有了相互交往的需求,也有了固定的伙伴,同时也有许多的困惑与烦恼。本单元以“你我同行”为主题,探讨与不同人打交道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课时安排:

男生女生

3课时 朋友之间

2课时 学会和谐相处2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到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资源,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从而产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2、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4、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和世界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到自然灾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学习一些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教学难点:学习一些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 授课时数:9课时

地球我们的家园

2课时 重负的大地

4课时 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3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平鸽的由来.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2、.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悟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3、.通过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教学重点:

战争引发的多种灾难和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探究性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

灾难降临的时候

3课时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3课时 放飞和平鸽

3课时 我们手拉手

3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朋友、老师和同学,感受友爱之情和教育之恩。

2、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朋友、同学和老师的感激 教学重点:

1、回忆自己成长的足迹,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

2、写临别感言,体现师生深情和朋友之情。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探究性解决问题。感受友爱之情和教育之恩。

2、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朋友、同学和老师的感激

教学时间:

成长的足迹

2课时 临别感言

2课时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