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活动课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3 08:37:22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

为了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选择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美育教育中的影视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对于改善当代学生知识专

一、知识面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影视欣赏课,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学会对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艺术鉴赏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长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 一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影视艺术审美特征、审美基础和审美鉴赏的基本知识、理论;

2.了解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简史

3.结合影片进行佳作点评

4.能初步运用影视欣赏的知识进行作品鉴赏;

( 二 )能力目标

1、了解影视艺术鉴赏内涵;

2、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三、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外影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的特征、影视名作的欣赏,影视艺术的评论等。

本课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教学部分:(1)课堂教学:(2)佳作欣赏及点评;

(3)课堂讨论;(4)作业。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1、观摩法。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案例,学习知识;

2、案例教学。通过经典的案例,将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得到启示;

3、讨论法。小组讨论,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活动课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1、使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习微机理论知识外,在兴趣活动课能够更好的加强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为了迎接高二下学期的信息技术会考,拟利用每周六下午的活动课,针对高二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辅导,以保他们在会考时能顺利通过。

二、活动场所:

二楼微机室

三、时间安排:

单周六下午

四、参加活动人员:

针对高二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差的同学。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微机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

2、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力;

5、进行差异教学,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安排:

1、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

2、学习office软件中的Word、Excle的应用。

3、图形图像的处理,和网页的简单制作。

2011-10-15

推荐第3篇:活动课美术教学计划

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美术基础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缺乏。学生在以前几乎没正规地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很感兴趣。

二、教学内容

1、造型表现

有意识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欣赏评述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4、综合探索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三、任务和目标

1、美育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重点是让学生感觉、体味、把玩世界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提高学生现在和今后的生存质量。

2、智育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思考联想。促使他们创造才能的发展。

3、技能

不是美术教育的重点,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思想。

四、具体措施

1、让学生确立新的行为意识和加强主动实践探索的自觉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培植独立实践的勇气和意识。

2、因材施教,杜绝人云亦云或千人一面的美术教育模式。

3、完善评价方式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安排 教授白描画法 白描写生静物 白描写生山石 白描写生花卉 白描写生树木 白描写生景物

推荐第4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瓮安第六中学八(6)(9)班综合

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张洪峰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导》的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全校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固定1课时,根据需要每周可加2课时的“1+2”课时设置。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 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

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

2.10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11月: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4.12月:

四、

五、六年级各推出一节研究课,大家谈体会。5.关于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研讨会

推荐第5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和报告、论文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实践途径和活动安排

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其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性学习: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本学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甲型H1N1调查。

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社区服务: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能做好宣传工作,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活动侧重:绿色环保、慰问孤老、创建知识宣传、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学期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是:《走近中秋》。

活动侧重: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计划,了解经济改革的情况,了解我们的国情情况。

五、活动措施和注意事项

1.课题的选择力求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4.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教导处、德育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6.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7.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1-2012(下)

郭鑫

乌尔科中心校

推荐第6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07-12-8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07至200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学习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目标

1、自主学习:强调在活动中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学习

2、直接体验: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形成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

3、个性教育:强调在活动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个性

4、创新教育:强调在活动中学生要不断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能力

三、具体工作

每周二课时,每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又分为四个小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探究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1、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利用课下业余时间到上网、查阅资料、调查、实验、搜集掌握有关第一手资料,并将搜集到的信息及时地进行整理加工。

2、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以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各种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通过主题汇报和作品展示,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四、活动主题

1、生活中的“一次性”。(初一年级)

2、生活中的礼仪。(初二年级)

3、学习十字绣。(初一年级、初二年级)

4、心中的校园。(初三年级)

推荐第7篇: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天桥完小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安雪

一、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选择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开始,其主要思路是围绕“我与家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展开。

二、学生分析:

1、通过一学年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本科学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2、虽然经过一学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3、对活动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4、本年级共2个班,每班都有50人左右。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喜欢综合实践活动,爱动脑、爱动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较差,以往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再加自己不严格要求,所以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活动目标:

1、学生的发展,围绕发展学生潜能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教师、教材、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其获得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活动,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3、重视学生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重视学生全体参与,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5、使学生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由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教学活动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收集各种资料,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并且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活动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由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地发展。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运用和验证益友的学科知识经验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采用独立活动和合作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学会沟通合作,学会互相交流,学会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推荐第8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推荐]

2014——2015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为了确保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积极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特提出如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将始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3、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使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五、教学内容:

根据七年级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以“走进中都”为主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课程标准,我们立足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立志改造社会的能力。选择子课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六、具体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调查、访问等认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爱心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学生了解社会上的许多职业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识家乡,通过对家乡地理、人文、风情、民俗、土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调查,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七、实施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八、活动评价:

1.方案卡与评价表展示

2.举行一次现场展示会,评选“先进小组” 3.项目作业展示 4.手工制作资料收集展示 5.撰写总结

九、教学进度安排: 上学期:

有关学生粮食浪费,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农民秋收活动,不让麻将之风盛行

下学期:

花草树木本领大,垃圾也要有个家,关爱残疾人,安全用电在心中,节约用水

推荐第9篇: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

一、班级情况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常规都有了较深的了解,有较强的自制力。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较大,个别比较优秀,个别比较差。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现有情况出发,在原有的水平上每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指导思想: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继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本年级段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孩子研究生活和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通过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

2.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3.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课程实施措施:

1.重感受促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学校课程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则是其中最具人文性的部分。这些评价与我们平时的评价有很多不同,他的评价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得失,是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交流,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师生提供一种反思的参照,从而获取新的动力。他山之玉可以攻玉,为了使评价真正发挥其交流作用,我们将加强小组间的评价交流,将不同的活动方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活动更好地发展。

2.学理论明目标我们将继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有关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更能达到预想目标,而趋于完善。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二)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和报告、论文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实践途径和活动安排

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其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性学习: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本学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甲型h1n1调查。

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社区服务: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能做好宣传工作,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活动侧重:绿色环保、慰问孤老、创建知识宣传、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本学期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是:《走近中秋》。

活动侧重: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计划,了解经济改革的情况,了解我们的国情情况。

六、活动措施和注意事项

1.课题的选择力求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反复的论证,在开展活动课之前,要尽可能地激发。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4.注重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教导处、德育处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6.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7.努力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活动评价方面

1.注重过程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

2.注重多元化评价。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就注重多元化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班级互评、请家长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分别从能力、知识、品德、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推荐第10篇: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谭永光2013年9月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共两个班,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课程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总的指导思想: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全面的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学起和直接经验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 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三、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第11篇: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李家堡初级中学

安新东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我们将始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3、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背景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四、研究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主要围绕“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爱我社区”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并恰当处理好新生成的目标和新的主题。

五、具体目标: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调查、访问等认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爱心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学生了解社会上的许多职业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识家乡,通过对家乡地理、人文、风情、民俗、土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调查,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六、实施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 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七、活动评价:

1.方案卡与评价表展示

2.举行一次现场展示会,评选“先进小组” 3.项目作业展示 4.手工制作资料收集展示 5.撰写总结论文反思心得并交流

八、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活动内容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

社区服务

节约用水

关注水污染

身边的标志

种植蔬菜

清洁社区卫生

公益劳动

爱我家乡,爱我社区

课时安排

第12篇: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3--2014年度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李开洪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特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二、活动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纲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化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5、结合《纲要》领会综合实践课的设计意图和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6、每一活动主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创造性地使用。

7、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评价要用鼓励欣赏的语言。不要打消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8、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第13篇: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 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

二、教学目标

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 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⑵ 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 思想和观念。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⑶ 培养学生规划组织与实践能力。

⑷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通过正确、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 技,汇集、分析、研判、整合与运用资讯,提升学习效率与生活品质。 ⑸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力。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 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中。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实施措施和安排

1、? 组织形式:

⑴ 个人活动: 针对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采用走访、查阅资料、调查等形式写出调查报告。

⑵ 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明确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 导下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写好小组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

2、? 教学形式

⑴ 任务驱动。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⑵ 集中与分散、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师针对性指导。

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九年级活动安排:

九月 社会调查与实践

十月 道德风尚教育

十一月 环境污染调查与环保

十二月 中学生心理教育

一月 一路书香伴我行

二月 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五.总结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第14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努力开展好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生活实践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2. 人生体验目标——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3. 个别发展目标——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4. 学科整合目标——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三、工作思路:

(一)加强课程研讨,整合资源优势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共同探讨课程的有效实施,整合各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协作和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共同提高各校师生研究和实施本学科的能力,

(二)关注师生需求、促进师生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实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积极参加市级、镇级组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活动案例的评比。在交流中增知,在实践中长才,注意积累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丰富本学科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从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出发,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真正兴趣,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完善课程管理、抓好课程实施规范

要求有关教师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按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忌随意挪用或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严格按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要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老师,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四、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

1、针对学生特点研讨并制定研究计划。

2、完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主选题会、确定课题。(二)、实施阶段:

1、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定时定地开展活动,做好记录,保留每次活动的各种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总结前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活动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指导后阶段的活

3、各小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边实践边研究。(三)、总结阶段: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总结交流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

五、工作重点

由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解不深,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有:

1、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第15篇:三年二期科技活动课教学计划

三年二期科技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21人,大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学习积极努力。大部分学生对科技活动课具有浓厚的兴趣,科技活动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在科技课上学得有趣的知识。科技课的开设,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开阔视野,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科活课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科技活动课的兴趣,同时开发学生的 智力,也提高了能力。在本学期科技活动课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应有所提高。

二、活动内容:

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应该相辅相成,活动课内容有四项:

1、社会教育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卫生活动。

三、活动目标:

《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四、本学期准备采取的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在本学期科技活动教学中,活动课准备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科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勇于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技知识讲座。在本学期我准备开展科技知识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科技知识讲座为内容的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②实用型,;③动手型,。通过这些讲座,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在本册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教多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主持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学有所得。

4.科技墙报。这是继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本学期 准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

第16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3-2014年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宁西学校

常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定校行的必修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包含了经历——感受——探究——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这一全过程,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继续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重在实践,重在体验,重在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开展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转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使每位学生能将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素材,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活动的实际情况,引起同班和评价者的重视,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3.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起自己是记录自己学习过程资料的著作者和负责人的意识,逐步养成不断反省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式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规划组织与实践能力。

4.通过对教师的评价考核,进一步端正教师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5、评价侧重于过程,体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他人的一种平等对话精神。

三、研究策略 1.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校计划、年级计划层层落实。教师认真制订年级计划,带着问题积极、认真地开展小组活动,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2.组织有意义的校外活动。

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校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污水处理厂、社区调查等。但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3.开展好教研活动

(1)本学期要认真组织综合课研讨活动,进行研讨和评议,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老师要在课前向同年级教师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3)认真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记录表,力求实事求是地把每一个活动情况及经验及时、准确地记载下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全校老师、学生参观,交流。另外,每个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研究,写好研究性的文章。

(4)加强研究,优化教学。我们要一起学习相关理论,提出活动中的困惑,共同解决问题,并把活动中好的做法与大家分享。

4.完善学生、教师评价制度。

活动后师生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得失,有利于提高今后活动的质量。本学期我们将进行多角度的反思活动,努力提高实践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学生互评;其次是家长评价;最后是教师评价。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第二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计划

宁西学校

常云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和学校活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1.继续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过程性和实效性,构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实施模式。

2.以活动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评比和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论文、课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三、具体工作:

1、注重教研和平台搭建

(1)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开展活动计划交流、过程指导反馈、学生成果展评等一系列活动,及时制订好活动方案、上好课,指导好学生活动。

(2)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同时做好校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与完善工作,搭建资源平台,促进教师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2.突显活动过程和成效

(1)制订好各年级级活动计划,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积累活动过程中的资料,期末整理好资料上教导处。

(2)各年级要结合实际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趣、小、近、实”,指导老师要结合主题适时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学校活动、教材,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使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评比活动,加强过程管理

(1)开展校成果现场展评活动、期末开展学生实践小天使评比活动。 (2)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检查,杜绝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占用的现象,保障课程的发展空间。

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总结

宁西学校

常云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学生对综合课非常感兴趣,动手能力极强,敢于想象并大胆实践,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在备课和上课时,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卓有成效,学生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写课题小报告等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村庄、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解决问题等能力。活动中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

二、主要成绩

(一)学生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克服了各种困难,用我们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了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能力、观察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有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2.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记录。他们在调查采访、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材料,学生们能够很好的利用辅助工具使自己的实践活动留下痕迹。

3.研究任务基本能独立完成,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都得到极大提高。

(二)教师方面

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争取家长的更多的支持。本学期初聘请一些热心的家长当课外辅导员,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在班上展示学生的成果,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这门课程,把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相关的内容打印贴在班级的墙上,受到家长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1.汇报的形式比较单调,学生的对于阶段汇报的思路还不能考虑周全,如何让汇报形式多样,又不增加学生很多负担,不占用学生的很多课余时间?

2.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信息不够不科学、不够严谨 3.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筛选整理问题的能力不好。 4.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注意力不够集中。

四、今后打算

1.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活动方法的设计目标提高。

第17篇: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张庄中学

杨晓程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我们将始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3、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背景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四、研究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主要围绕“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爱我社区”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并恰当处理好新生成的目标和新的主题。

五、具体目标: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调查、访问等认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爱心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学生了解社会上的许多职业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识家乡,通过对家乡地理、人文、风情、民俗、土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调查,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六、实施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 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18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9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7.9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我们将始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3、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使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背景分析:

小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四、研究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主要围绕三河市教育局教研室下发的主题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并恰当处理好新生成的目标和新的主题。

五、具体目标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调查、访问等认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爱心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学生了解社会上的许多职业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识家乡,通过对家乡地理、人文、风情、民俗、土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调查,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19篇: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让学生 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有关学科活动(环保教育、安全教育、创新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心理教育等)的要求, 注重开发社区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注重 学生体验的获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目标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 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中 的苦与乐,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活动内容:选择和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开展活动:(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实施要点 :

1、学生家庭生活和自治活动。(1)说说自己在家庭与班级中角色。(2)简述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3)经常保持个人整洁,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并能维护 学校的秩序与整洁卫生。(4)经常参加洗衣、做饭、洗碗、整理打扫房间等家务劳动。(5)懂得一般生活礼仪及平常相关表现。(6)了解自己与家庭、社区环境的关系,并能说出自己的角色。

2、社区服务实践活动。(1)体会参加社区服务的意义,撰写心得体会。(2)了解自己所在社区邻里的情况,开展适宜的邻里交往与邻 里服务及社区服务。(3)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及支援系统,并帮助自己和他人。(4)了解认识相关社会行政机构及其功能,了解社会资源对日 常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3、户外休闲与探索活动。(1)观察户外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变化。(2)计划适合学生的户外休闲活动,并逐步学习野外生活生存 能力。

4、人际关系与沟通活动。(1)述说自己与家庭人沟通的方式,体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2)说出自己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体会。(3)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了解自己所属团体的特色,乐于表达 自我并愿意与人沟通,养成互相关心与遵守纪律的习惯。

5、环境教育活动。(1)观察家庭与学校周边的环境,了解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关系。

(2)探讨环境的改变与破坏可能带来的危害,讨论如何保护和 改善环境。

第20篇: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特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二、活动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课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化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5、结合《课标》领会综合实践课的设计意图和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6、每一活动主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创造性地使用。

7、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评价要用鼓励欣赏的语言。不要打消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8、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活动课教学计划
《活动课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