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31 08:33:35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株董路小学2018年上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执教者:张赛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诚信是金》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2.通过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去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并了解和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知道社会大家庭如何关爱和帮助弱势人。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爱的教育,收到美的熏陶。

3.通过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或为环境问题的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坚持写绿色日记,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关注家乡环保事业的意思。

4.通过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了解交通发展的现状,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本单元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有趣的、今昔对比方式,了解当地交通的发展状况,感受现代交通队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以交通的发展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日益美好的生活充满喜悦之情、自豪之感。

5.通过第五单元《祖国真伟大》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内容。学看地图和地球仪,从地图中认识自己祖国的地理概况,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增进对祖国的认识与了解,这不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基本 素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帮助他们构建健康人格,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了解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知道有哪些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引导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主动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真正感受助人为乐,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体验。

3.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观察、感受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种种不利影响,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看,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及社会责任感。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3.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

4.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5.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6.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7.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诚信是金》 七课时 第二单元 《伸出我们的手》 七课时 第三单元 《我的绿色日记》 八课时 第四单元 《交通连着千万家》 六课时 第五单元 《祖国真伟大》 八课时

推荐第2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功与失败并存,感悟与困惑共在,辛酸与快乐同享。面对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教育观,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为使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

人,男生

人。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本身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生活中讲规则、健康地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规则、健康与生活、交通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1、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规则、健康、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二单元《健康地生活》,以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自我与激发学生学会坚强的情感蕴含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中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4、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交通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1、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健康地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识,理解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我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同时,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2——15课时 第二单元

13——16课时 第三单元

12——16课时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1-1我们的约定(上)

2 1-1我们的约定(下)

3 1-2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上)

4 1-2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下)

5 1-3我做小小普法员(上)

6 1-3我做小小普法员(下)

7 2-1走进健康(上)

8 2-1走进健康(下)

9 2-2远离“诱惑”(上)

10 2-2远离“诱惑”(下)

11 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上)

12 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下)

13 3-1从马车到飞机(上)

14 3-1从马车到飞机(下)

15 3-2天南地北任我游(上)

16 3-2天南地北任我游(下)

17 3-3我做交通设计师(上)

18 3-3我做交通设计师(下)

七、业务学习

1、通过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山东省省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语文课程标准》等的学习,用自检、自查的方式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2、积极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争取评为先进。

5、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八、课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是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难点,本学期,我将在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论环境如何,不论结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关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在素质教育响彻齐鲁大地之际,我要努力通过扎实紧凑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推荐第3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2.通过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的学习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从正反体验中,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对不诚不信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的失诚失信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了解诚信的内涵,能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辨别和道德评判,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冲突间选择正确的行为。知道社会生活中处处需要诚信,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愿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初步懂得权利与义务要相统一,能够按照公开、公平、平等的原则,行驶自己的权利,主动参

与学校的民主生活。初步了解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增强社会民主意识。

4.通过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初步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载下来的,如何了解历史。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了解和探究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及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帮助他们构建健康人格,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了解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知道有哪些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引导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主动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真正感受助人为乐,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体验。

3.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观察、感受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种种不利影响,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看,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及社会责任感。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

的学习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3.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5.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6.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7.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8-10课时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6-8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0-11课时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0-1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

3、初步了解通信发展情况。

4、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6、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单元主题

主题一:通信连万家

主题二: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主题三:小窗口大世界

主题四:从看电视说起

课时安排

8-10课时

单元目标

1、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

2、从正反体验中,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对不诚不信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的失诚失信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

3、了解诚信的内涵,能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辨别和道德评判,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冲突间选择正确的行为。

4、知道社会生活中处处需要诚信,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愿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单元主题:

主题一:请你相信我

主题二:诚信是金

主题三:社会呼唤诚信

课时安排:

6-8课时

推荐第4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同在蓝天下》;第二单元为《讲诚信 多合作》;第三单元为《幸福的生活这样来》;第四单元《我们生活在中国》。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别人宽容,了解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尊重、关爱、帮助他们

2、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

3、感受工农业生产的艰辛,懂得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工农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4、了解我国的基本情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推荐第5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四年级思品学科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等相关学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年级的孩子是喜欢上思品课的,有的孩子认为有少许课本话题无法调动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则认为教师上课的形式可更为多变,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期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线的历史演变、未来交通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感受祖国的迅速发展,并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每单元的话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将学习延展到生活中

3、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5、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切实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观

6、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推荐第6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

一、土地养育着我们

1、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2、在希望的田野上

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二、穿越时空的生活

1、通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2、路在脚下延伸

3、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三、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1、生活中交通与安全

2、为了法防止火灾的发生

3、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家乡的热爱之情,能向家乡的优秀人物学习。

4、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行为与习惯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扔乱刻画的良好习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地解决生活中问题。

2、学会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了解一些家乡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有关的环保知识,能以一名“家乡小主人”的身份,为家乡的发展与建设出谋划策。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6周:土地养育着我们 第7——12周:穿越时空的生活

第13——18周: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第19——20周:复习、期末考试

20

17、2

推荐第7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制定人:谢 蕾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能开展基本的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湖南省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感情。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了,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热恩门,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的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运输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象,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三、教材目标:

1、通过引“以为荣的家乡”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爱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家乡名人的先进事迹,了解家乡的民俗等。

2、通过了解通信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感受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道德规范。能够使用常用的通信方式与亲友、同学进行通信联系,培养观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了解和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初步感受交通运输和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建国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交通运输行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和选择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知识、特点以及发展过程,知道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设施的帮助;感受交通运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懂得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懂得怎样使用交通运输工具,懂得爱护交通设施,使学生对交通运输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五、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六、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

1.《历史悠久的家乡》3课时

2.《革命精神照后人》3课时

3.《值得骄傲的家乡人》3课时

4.《多样的风俗》3课时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

1.《通讯的种类和发展》4课时

2.《天涯若比邻》3课时

3.《感谢你们的服务》3课时

4.《爱护通讯设施,遵守通讯规范》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

1.《交通运输和我们息息相关》4

2.《乘务员辛苦了》3

3.《爱护交通设旃》3

2014课时 课时课时 课时 年2月 3

推荐第8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推荐第9篇: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年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知道地受爱,不知道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尊重,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他人.所以必须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并让他们乐于助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生产与生活,(三)交通与生活,(四)通信与生活.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的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 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热情.(4)社会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通信的使用方法讲究通信道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事例感受通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和诊断意识; 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整理、交流所收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满感激;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困惑,坚强针对性,有效解决; 5.组织活动,选好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6.重视课外延伸,使课内的学习活动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评价要多鼓励,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参与实践活 动的积极性。 2017年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四上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特点及设计思路《科学》四年级下册包括《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

《电》单元包括用电安全事项、点亮我的小灯泡、简单电路、做个电路检测器、导体和绝缘体、做个小开关、推测4接头和6接头接线盒的电路连接方法、电池和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等十分丰富的有关电的内容。

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5、实行单元一练的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二、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课题单元

1宣传考核评价方案(1课时)电 2《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我的小灯泡》 3《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 4《导体和绝缘体》《我来做个小开关》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单元练习

6《我们选择了什么》《油菜花开了》新的生命 7《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 8《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撒播到远处》 9《萌发的种子》《动物的卵》单元练习周课题单元

10《一天的食物》《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食物 11《吃什么和还吃什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2《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单元练习13《各种各样的岩石》《进一步观察岩石》岩石和矿物 14《岩石的组成》《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15《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矿物和我们》单元练习16考核评价资料整理、考核评价资料整理、总复习阶段 17总复习1总复习2...... 18科学四下期末检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四上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推荐第10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整理)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同在蓝天下

第5周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交通海陆空

第13周平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壮丽的河山

第17周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18周复习考核

第11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 以教学为中心 务实创新 落实规范 提高效率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

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 了解家乡环境问题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 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 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 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学会合作办小报 了解通信的发展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心 进行实地调查

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 培养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之情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 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

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 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

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 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 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 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 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

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 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 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2

1.知道在公共汽车上要尊老爱幼 遵守公共秩序

2.以遵守公共规则为荣 愿意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3.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4.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 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2.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愿意帮助残疾人

3、遇到残疾人有困难 尽力帮助

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不嘲笑、不戏弄残疾

1、教育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要发扬美德、遵守公共汽车上的秩序

2、教育学生懂得公共规则是正常有序的公共生活的保障 人人都应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

1、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

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2、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 需要正常人的帮助

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 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挂 图

多媒体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3、伸出我的手

教学计划

4、生死不离

5、绿色小卫士

2 2

3

1、同情生活贫困或不幸的人们

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知道\"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倡导的社会公德 帮助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3、关注生活周围和社会上贫困和不幸的人们

4、积极参加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手拉手\"等社会救济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调查、了解生活中各种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其危害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体验人们为保护环境付出的努力 并从自己做起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重点: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 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难点:

1、学会关心他人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2、了解家乡一些环境问题 树立环保意识 从自己做起

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挂图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认知:知道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 我们有56个民族组成

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

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 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文献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重点:知道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

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难点: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 了解家乡的变迁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8怎样到达目的地

教学计划

9 媒体连着我和你

3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2、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

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 关注生活

关注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利的现实问题

1、体会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3、提升在现代社会中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4、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重点: 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 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难点: 关注生活

关注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利的现实问题

重点:认识各种类型的广告 了解公益广告的作用

难点:尝试进行广告设计

第 八 册 品德与社会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计划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1、怎样和他联系

3

1、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体会报刊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关系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2、了解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 学会合作办小报 在合作中感受快乐 分享活动成果

1、让学生了解通信的发展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 感受

2、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 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 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了解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 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 学会合作办小报 在合作中感受快乐 分享活动成果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第 册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第 册 教学计划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第 册

周 次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计划

第 册

周 次 教学计划 单 元

课 题 教 时

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 准备

四.具体教学安排

三、教学程序(附教学进度表) 周次 章节

主题活动设计 教学时 数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在公共汽车上》

《想想他们的难处》

《伸出我的手》

《我们赢了》

《绿色小卫士》

《我们的民风民俗》

《家乡的变化》

《怎样到达目的地》

五一放假

《媒体连着我和你》 《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怎样和他联系》 复习

考查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

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心

进行实地调查

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春游实践活动 培养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之情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 2

2 2

2 2

2 2

2 2

平时收集资料

?? ?? ?? ??

『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

第12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24 更新时间:2013-2-24 15:52:41|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 【背景:

字号:大 中 小】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 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习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变化。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3、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注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近,力求让同学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重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注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8课时

第1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重点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2月份: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1、诚实,不需要理由

2、拍手拉钩不要变

3、诚信就在身边 3月份: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1、同在蓝天下

2、生活因爱而美丽

3、我们的爱心行动 4月份: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

1、流过家乡的小河

2、我们时刻在呼吸

3、大自然中的朋友

4、呵护绿色家园 5月份: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

1、马路修到家门口

2、交通海陆空

3、平安走天下 6月份: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1、在世界的东方

2、我们的大中国

3、壮丽的河山

4、海峡两岸盼统一

谭仙娥

2013.2

第14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材料)

文 章来w.5 Y k J.Co m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009—2010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二、学生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文 章来w.5 Y k J.Co m

第15篇: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在上学期的统一质量调研中,品社成绩名列全县中游。通过教学质量调研,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课标教材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三、教学目标和任务。

l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l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l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实践活动课安排

1.我做班级小主人主题班会。

2.“小小公民学法律”实践活动;模拟法庭。

3.健康生活小档案调查;

4.“珍爱生命,远离诱惑”倡议。

5.我做交通设计师成果展。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六、教学进度:

周 次教 学 内 容备 注 1我们的约定——1.1-1课

2我们的约定——1.1-

2、3课

3做守规则的小学生——1.2课

4我做小小普法员——1.3-

1、1.3-2课 5我做小小普法员——1.3-3课

6走进健康——2.1-

1、2.1-2课

7走进健康实践活动调查

8远离“诱惑”——2.2-

1、2.2-2课

9、远离“诱惑”实践调查,发倡议。10阶段性复习

11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及分析

12健康生活每一天——2.3课

13“健康生活小档案”活动调查

14从马车到飞机——3.1-

1、3.1-2课 15天南地北任我游——3.2-

1、2课 16我做交通设计师——3.3-

1、3.2-2课 17期末总复习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第16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表安排

容 1 周

2 周

1、在公共汽车上②

3 周

2、想想他们的难处②

4周

3、伸出我的手②

5周

3、伸出我的手①、

4、我们赢了①

6 周

4、我们赢了②

7 周

5、绿色小卫士②

8 周

5、绿色小卫士①;

6、我们的民风民俗①

9 周

6、我们的民风民俗②

10周

7、家乡的变化②

11周

7、家乡的变化①、

8、怎样到达目的地①

12周

第17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活动,本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总结如下:1:为了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将每一个活动主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了各种问题。加深了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2:综合学习主题,重视各知识层面的互相联系和支持。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主题间的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和渗透。 3:教学不局限与课堂内,而要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了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性。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5:注重了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教学提示去整体地把握教材,尽力挖掘活动的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真正体现阶层的开放性

第18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别人宽容。体会残障人群生活的艰辛,了解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反省自己的行为,尊重、关爱、帮助他们。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体会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学会友善地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伙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感受农业生产的艰辛,懂得农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了解科技进步给工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主要措施:

1、通过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讲故事、欣赏、练习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〇〇六年九月

第19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 “自我 ”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 “个人 ——人与人 ——人与社会 ”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了解诚信的内涵 ,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 “活动 ”,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 ”,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 “全程参与 ”,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 “全身心 ”,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多感官 ”,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 “齐步走 ”、“一锅煮 ”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 (即发展的 “我 ”与现实的 “我 ”)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第20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2.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1课时) 3.浓浓的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 生产与生活

1.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1课时) 第三单元 交通与生活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1课时)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1课时) 3.从古到今话交通(1课时)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1课时) 第四单元 通信与生活

1.通信连万家(1课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1课时) 3.小窗口 大世界(2课时) 4.从看电视说起(1课时)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