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余映潮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59:0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戏(余映潮)

余映潮

社戏

一、我们今天学习《社戏》,请同学们把笔拿出来我们学习《社戏》

二、作者简介

PPT出示:请学生读鲁迅简介及《社戏》简介

两个简介中“我”为什么要打上引号?

学生答不出来,教师说“我”是小说中的“迅哥”,是小说中的人物

我的眼睛是视角,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是儿童的视角举《最后一课》为例加以引导启发(不断提醒学生:记笔记,出声发言)

三、教学设想简介

小说细读训练

第一课时:看戏前得故事

师:看戏故事的开端

两个学生回答

细读第四段至第十自然段

师:第13段有什么作用呢?

生: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

师:有什么作用?

生:铺垫

师:17段是一篇短文

品读细节,各个细节写了什么?

提示:“找不到船”,在小说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提示:等“找到了船”,在小说中同样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要求:静默思考,找到一个地方,看它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书

师:我们试着交流一下,讨论,举手

生:看戏前过程,表现了我期盼看戏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发现,他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但是不是细节

生:第五段,找不到船与找到形成对比

师:仍然表扬,但不到位第四段中“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的第一表现了心理

师:仍然表现勇敢,但没有说到位

生:第五段的“等”字,表现了我的心情

师:表扬,用具体的词句来说话了

生:第五段的“急”

生:他们在买豆浆喝

生: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师:通过想象,行为描写来写心理

生:跟我一起去的朋友

师:同学们很勇敢,不断挨批评,但不断的说,提醒学生记笔记

生:沉重的心忽儿轻松了

生:一哄的出门了

师:大大的进步了

生:第七自然段的第五行

师:总结:

1、写心情的抑扬,就是波澜;

2、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小说没有曲折就不好看;

3、表现了外祖母,妈妈的关爱和乡亲的友善;

4、双喜出场,有关朋友们集体出场,

看第七段十几个别的少年,非常重要,没有这十几个少年,故事就无法展开;

5、抒

写友情,为月下航行与月下偷豆进行美好的铺垫;

6、将少年朋友们巧妙地集聚到“航

船”这个“场景”上,表现了一群美好少年的形象

用读小说的方法读小说

四、

这一部分最后一段的语言之美

例:“我们立刻一哄地出了门”中的“一哄地”写得好

例:这一段的第一句就写得好

学生两两一组,细读品味提醒学生要说话

生:“跳”字表现了我们看戏的迫切心情

生:飞一般

生:已经

生:第一行轻松,舒展

师:看到你们会做笔记了!

生:点、退后、上前——驾船技巧

师:说得太好了,真正的语言欣赏

师:真正的挑战:双喜拨前蒿,阿发拨后蒿,跟全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是阿发拔前蒿?

三个生:后面写 到了偷豆、阿发出场,后面偷豆的场景,做铺垫埋下伏笔

师:介绍什么是伏笔前文有交待,后有结果

师:

1、美在对“快速行动”的描写

2、美对心情的直接与简练的描写

3、美在动词、色彩词的运用

4、美在暗写了平桥村孩子的懂事

5、美在再写双喜、引出阿发

6、美在景物描写的伏笔、照应、烘托作用

推荐第2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余映潮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

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

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 略读

师:学习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 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屏幕显示) 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屏幕显示) 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屏幕显示) 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 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学生思考,做旁批

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倒装 感叹 反复 描述 对比 (屏幕显示) 极美的结构 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一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显示) 描述抒情 议论抒情

(学生做笔记) (屏幕显示) 对比赏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话题:这两章都„„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 做旁批 同桌之间交流 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 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 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

推荐第3篇:余映潮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余映潮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导语:关于余映潮登飞来峰,朗读是教读或自读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余映潮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1、投影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

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1、解读

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指名读诗句。

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

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

3、4句。

学生齐读

3、4句。

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7、诵读整首诗歌

试题:填空练习

飞来峰上___,

__鸡鸣见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推荐第4篇:余映潮教学设计2《孔乙己》

余映潮《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1. 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绪,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目光深深地进入课文,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的内容:

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④在酒店里,他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 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孔乙己与‘偷’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视点集中,内蕴深厚。这个问题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教师此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自己确有必得的“谈谈”,同学们就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久的注意,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理解阅读。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之中,同学们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1) 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 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有特有的形状和极富个性特征的动作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借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2) 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

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3) 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

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

4) 由“偷”引出“情”。 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5) 由“偷”划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

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地方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当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教者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生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是切实可行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此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3. 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 要求: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看法时最好有课文的依据,最好能说出一点儿道理。为了让同学们顺利发言,教师建议同学们进行“一句话人物短评”。

议议孔乙己这个人,又只需要“一句话人物短评”,这是几乎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的事情。课堂上形成了学生发表见解的高潮。他们的发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第一个层次,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真接认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2) 第二个层次,是从习惯、性格、命运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 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偷东西的人,是一个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他身上有许多无价值的东西,迂腐、卑琐、好喝懒做、偷偷摸摸、自命清高、麻木不仁。封建教育的病毒渗入他的血脉,严重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身上还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还不时有善良天性的闪光,表现出一定的真诚、老实、品行好。

3) 第三个层次,是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议议孔乙己这个人”所引起的,实际上是学生对《孔乙己》的整体性评鉴阅读。学生发言细腻、热烈的程度,课堂上思想火花到处迸发的情景,决非肢解式的分析、答问式的串讲以及教师的一讲到底所能比拟。教学“主问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凝聚学生学习活动板块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

☆评价☆ “主问题”出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这种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由上述“主问题”的重要特点,我们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推荐第5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余映潮

《十二章》教学设计

余映潮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

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

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 略读

师:学习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

解析“部编本”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屏幕显示) 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屏幕显示) 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屏幕显示) 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 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忧:忧愁,这里指“我看而忧愁”。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朗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穷巷陋室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颜回却依然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 (学生思考,做旁批

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倒装 感叹 反复 描述 对比 (屏幕显示) 极美的结构 深挚的情感

师: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挚的感情,因此,这一章有着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同学们如果要用这一章来训练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分析结构上、在分析用词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复进行的。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那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大声读) (屏幕显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一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 (屏幕显示) 描述抒情 议论抒情

(学生做笔记) (屏幕显示) 对比赏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话题:这两章都„„

师:这两章都写了什么,都有什么,你尽情地去对比、提炼、发现吧。开始思考,做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观察你们的笔,要动起来。 (学生静思默想 做旁批 同桌之间交流 提问评点) (屏幕显示)

这两章都写了贫困。颜回极贫,处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爱。

这两章都写了志趣。颜回贫贱,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却安贫乐道。 这两章都写了心境。颜回贫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贫,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 这两章都写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赞叹,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这两章都描写生动,情趣盎然,表现了高尚的节操,高洁的品性。

这两章都写了“乐”。坦然的心境,表现了开阔的心胸,表现了内心的强大。

四、结课

在大声读背中下课。

推荐第6篇:余映潮教学模式反思

余映潮教学模式反思

反思的缘由

对余映潮教学模式的反思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某种原因。2005年冬在武汉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峰会,听了一节《驿路梨花》的课。课的开始部分:

师问:为什么大家都把这篇小说当作散文来读?

生答:因为这篇小说写得有诗情画意。

师:我也觉得很美,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体会本文的美:

1、欣赏画面美,

2、感受诗情美,

3、想像意境美,

4、品味人性美。

多么整齐明晰的课堂结构,多么匠心独具的提炼设计。教者抓住一个\"美\"字为切入点,四个方面的分析几乎涵盖了课文的全部内容、情感和写法。如果说是在5年前,我听到这样一节课,我不得不叹服教者的智慧。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余映潮老师,这样的课型对我来说是新鲜的。但事实是,就像一本书即使换了个封面,并且仅仅只翻了一页,我也立即读出了原作者,而这本书的内容也觉似曾相识,甚至或者说一览无余了。这不就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吗?老实说这节课是一节生动的课,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手段是很丰富的。后面的环节有给课文的几个画面取名、将小说文字提炼成诗歌、教给方法进行赏析、一句话概括小说等。但稍稍仔细一点,无不有余老师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是一节毫无新意的好课。

2005年7月我到长春参加了全国首届\"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全国22个省市区的选手参加了比赛。没想到余老师的板块教学飞越万水千山在新疆边陲生了根发了芽。这位新疆老师讲的是《三峡》,也是这种板块教学模式。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一种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是否正常?我们还是否需要教学的多样性?

推荐第7篇:教材处理 余映潮

教材处理(余映潮)

下面的几种说法都属于“教材处理”所研究的内容:整体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篇,选点突破,穿插引进,比较阅读,课文联读,专题研讨,一课多案„„

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教学内容的艺术。

教材处理的实质,就是充分有效地运用课文文本。

“教材处理”主要综合地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各类文章教学的角度。如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长篇课文与精短课文的处理,繁难文章与浅易短文、文体特征不同的各类课文的教学处理等。

第二,单篇课文的剪裁取舍。如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精美之处的板块式处理,突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还有我们平时所说的重点、难点、美点的选择与突破等等。

第三,多篇课文的提炼组合。如比较式教学、联读式教学、穿插式教学、印证式教学的教材处理;与课文阅读有关的单元复习课、期中期末复习课、专题复习课、综合性活动课乃至作文指导课的教材处理等等。

第四,课文利用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讲,课文本身的利用角度主要依赖于文体,“文体”因素是课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因素。但在特别的构思之中,课文利用的角度也可以适当地丰富。如《大自然的语言》可从文体的角度设计为说明文的教学,但我们同样也可以将其设计为专门的“文章思路理解”训练课,设计为“读写结合”课,也可以设计成有着一定探究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课。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素养。如:能根据课文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以及它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等因素来动态地灵活地确定教材处理的角度。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课标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同样是对课堂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的要求。

教材处理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反过来说就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要动辄想到所谓的“迁移拓展”,好像是很有理由地给课文教学附加上大量的非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那些将教学活动表面化、将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的教学手法,其实冲淡了课文阅读教学的原汁原味。

体验新版博客

推荐第8篇: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例谈

胡亚莉

内容摘要: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本文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对教学过程中的过渡、教授、点评以及小结四个方面的语言进行分析,展现其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余映潮 教学语言艺术 《散步》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漫步在余老师精心营造的课堂语言之中,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里有巧妙自然的过渡,有凝练精确的板块小结,有细腻深入的教学讲解,还有让人信服的点评。下面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谈谈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过渡:言之有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老师的独创,也是他教学艺术的最大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块式教学语言的过渡,成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散步》中“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这三个富有诗意的板块,既体现了每个板块的特色,也体现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有序性,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始终,流畅自然。

其次,余老师还通过巧妙的过渡性语句,提出相应板块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看似建议性语句,其实是余老师语言的精髓之处。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氛围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理解、品味来达到对课文的掌握。

除此之前,在余老师的课堂上,也会发现一些平实的过渡性语句,比如说“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这个环节,我们就学习到这。下面„„”这样简单性的过渡句,照顾到了各个环节的连贯性,也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下个环节,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利用时间,让课堂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二.讲授:言之有导

讲授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得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余老师是这样带着学生进入“朗读课文”的模块中的:

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你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好像在欣赏《散步》,我自己写出的《散步》,我要朗读它,我要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按照老师的建议,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开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始大声地、深情地朗诵)

师:好,再来读,(大屏幕显示)“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个故事就是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好,开始吧,你就是这个几个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语调,“我”是“我”的语调,妈妈是妈妈的语调,好,开始读起来!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再来读: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好像你是带着深深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先酝酿一下感情,过一会儿哪几位起来,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一段,好像你是在给人家作示范一样。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吧,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这个时候你就是小老师了,请举手。好,请你!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余老师是在给学生进行导“读”,用他的话来说应该是“美读”。他认为“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所进行的朗读,一定是诗意的朗读。”余老师细腻的语言化指导,教会了学生怎么读,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诗味,同时语言各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得到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行为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余老师这种引导行为,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像这样的指导不止一处地出现,在品味语言板块中,也渗透着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实用的技能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受益。

三.点评:言之有拨

如何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余老师来说,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激励性鼓励,比如“真好”,“对,很好”,“是啊”等等这些肯定性的词句。更重要的是,他会在学生的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点拨,提升主题,达到教学效果。品味语言板块有这么一段:

生4:我找的是第7节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一开始没有听从“我”的话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也表现出母亲对小孙儿的疼爱。还有,这个“吧”字,写出了母亲的语气,整句话表现出一家人亲情的温暖。

师:对,这里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作者说——妈妈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但是作者说:走大路!妈妈这个时候没有听他的话了,说“还是走小路吧”。——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温柔的,同时她对小孩也是非常关爱的。所以这个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

生5:我找的是第6节的那一句“一霎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责任重大。

师:是啊,责任重大!作为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中年人一定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亲情也好,真情也好,责任感也好,在这篇文章里表现的就是两个成熟的生命——他和他的妻子,一定要呵护好下一代同时要非常好地善待上一代。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余老师的语言既注重了学生“文本意识”——爱和责任,也关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余老师在点评中,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爱”“责任”“善待”。“点”中有“评”,“评”中有“拨”,“拨”中传“意”,这种点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汲取。

四.小结:言之有力

板块式的教学,就有板块式的小结。他用精妙的语言,总结每个小结的内容。第一板块理解文意中,余老师建议“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在老师相机点拨后,学生们一个个争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这一个世界的分量”,“生活之美”,“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小路亲情”等等,最后他给了一个总结:“你们看,我们都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单、明确、有情味,还有画面感,有故事感,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这样小结,既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示范性答案,也做到了教学中“收”与“放”结合。

第三板块中,余老师对于品味文章语言给出了一个方法上的指导,重点关注“句子”,品味其“造型美”,“情趣美”,“蕴意美”。结语他说道:“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就感受到了语言美。同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这样美的人,这样美的事,这样美的意味要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板块的小结也是这一节课的结语,语言概括而有力,完美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高。平实中见绮丽,美读中品诗意,收放中显升华。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去借鉴。

参考资料:

1.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第25-3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9篇:景物描写——余映潮作文教学

余映潮作文教学《学写一种描写段》教学简录及听后感

教学简录

一、师生问好

二、大屏幕展示本堂课学习目标:阅读和描写

三、大屏幕展示一个写景段“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学生观察:这一段文字是怎样展开的?老师提示学生注意它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大屏幕展示分层后的该段,学生朗读该段。

四、大屏幕展示“卢沟桥的狮子”: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象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象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象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学生分析它是怎样展开的?老师提示可以从结构和顺序等方面考虑。学生讨论后大屏幕展示分层后的该段,学生朗读该段。

老师总结:(大屏幕展示该文展开方式 )

分类描述,方位为序

五、大屏幕展示“颐和园”第四段: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学生分析它是怎样展开的?学生讨论后大屏幕展示分层后的该段,学生朗读该段。 老师总结:(大屏幕展示该文展开方式 )

视点移动, 渐写渐远

六、大屏幕展示“夹竹桃”第三段: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学生分析它是怎样展开的?学生讨论后大屏幕展示分层后的该段,学生朗读该段。 老师总结:(大屏幕展示该文展开方式 )

时令为序,层层推进

七、大屏幕展示“黄山奇松”第三段: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学生分析它是怎样展开的?学生讨论后大屏幕展示分层后的该段,学生朗读该段。 老师总结:(大屏幕展示该文展开方式 )

先主后次,详略有致

八、师生回顾本堂课所介绍的四种描写段展开方式,大屏幕展示,学生齐读。

九、老师总结描写规律:(大屏幕展示)概写一笔,细写几笔,注意顺序,讲究层次

十、给每生8分钟时间,静心写作:这里的——真美

十一、请学生交流展示,要求先说出使用了哪一种展开方式,然后朗读自己的作文。

十二、下课。

听后感:

2012年9月27日,余映潮老师应四川省写作协会、《作文精选》杂志社之邀来双流中学实验学校讲课,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余老师的一节阅读课教学和一节作文课教学,在听课过程中深感课堂教学大师的魅力,其中有几点映象特别深刻,我想用我笨拙的笔把它表述出来,,和各位老师一道交流、品味。

第一点感受:余老师的课朴实无华,哪怕运用多媒体也是为了方便学生读,绝不是作秀。

第二点感受:余老师的课“春意融融”,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面带微笑,一方面让人觉得他很享受教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特别放松的交流,有利于师生平等对话。

第三点感受:余老师的课目标明确,板块式教学让每一步都很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在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中老师都注意举例示范,避免了学生盲目探索。

第四点感受:余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他“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就是让学生读起来,写起来,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课上一定收获颇多。 第五点感受:余老师的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又给以一定的是非标准。这正好提醒我们注意课改中一些老师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让学生丢了是非标准这一问题。 第六点感受:余老师严谨勤奋踏实的治学态度,“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余老师今天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来自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读、把玩教材,把教材读“薄”,把教材读“厚”,正如他自己所说:“冬天戴着手套打字,暑假每天10个小时的写作,„„。”我想,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老师敬佩、学习。

推荐第10篇:《木兰诗》余映潮 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唧唧复唧 哪”,读

生:“唧即复即,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师:这一段的段意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生做笔记) 师:好了,第二段开始了,“问女”,读。

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生做笔记) 师:“东市买骏马”,读。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来概括。征战远行啊!好,下面就该你们说了,你们读一段,然后马上告诉我,一起说这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土十年归。” 师:说出来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多聪聪明啊,怎么就知道是这两句呢

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那;题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哪一句? 生:“愿驰干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更加聪明了,“爷娘闻女来\",读。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妺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这一段,可以用这样两句诗来概括一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雄兔脚脚扑朔”,读一一

生:“雄兔脚扑明,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说起来一一

生:“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聪明在哪儿呢?就聪明在发现规律了,老师说了三句,你们们找了四句,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哦,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的《木兰诗》教学中,只有你们这个班发现了这个秘诀,(学生笑)没有任何人发现,是真的,不信,你们去查,所以,谢谢大家! 师:好,继续,开始我们的选段品析:第一个片段:“万里赴戎机”,读起来!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土十年归。”

师:看(大屏幕显示)!这六句诗的层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起说,几个层次? 生:三个。

师:这一节的内容与结构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要把它读得深刻一点,读出它的文学味道,读出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精练之美,然后你们要品析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你们要析哪要字思後别的美呼、特别的精致呀先思考一会儿,再说话吧吧。 (生思考,做批注。) 师:真好!用笔来记录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们可以说话了。

生:首先,在这一节诗里,我抓到了这几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万里”,第二个词是“飞”,第三个是“百战”,然后是“十年”。找到了一个好句子是:“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首先,从“万里”这个词体会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弃赴战场的路途遥远。“关山度若飞”中的“飞”字用得也很好,写出了木兰去征战的行程之快吧。 师:那样一种英姿!好,继续说。

生:“寒光照铁衣”,从中我感受到了,既然是寒光,我觉得它指的是晚上的月光。而“铁衣”,下面的注释中解释说是“古代人穿的铠甲”,也就是说写出了他们征战的艰难,连晚上都得穿着铠甲睡觉。后面那一句中“将军百战死”的“百战”和后面一句中的“壮士十年归”中“十年”是写战事时间的漫长,并且这里所写的十年,并不是实指的十年,可能是指比十年还要多,写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艰难。 师:百战之苦哇,十年之艰呀!就这样用简短的句子写出来了! 生:我和刚才的同学找的一样,就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若飞”的这个“飞”字是指像飞一样跨过一座座山,那就是说这个战事是非常紧急的。

师:这个“飞”字,不仅仅是表现战事很紧张,形势很紧张,它表现的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英姿飒爽,奔腾向前。没有任何危险能难得住她,没有关隘、山头能够难得住她。“关山度若飞”呀,任何险峻的关隘山头都很轻松地过去了,这就写出一种气概。

生:我找到的是“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我找到了最喜欢的两个字,就是“传”和“照”,这两个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战地的艰难,也突出了木兰这次替父从军打仗的辛苦。

师:对,这两句诗就是特写镜头:“朔气传金柝”写的是声音,“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色彩。“朔气传金柝”写的是动景,“寒光照铁衣”写的是静景。多优美的表达,而且它的取材,写的是夜间的军营生活,就从这个角度来表现征战的艰苦。继续说,请你来。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段的最后一节诗。“壮士十年归”,“十年”体现的是木兰打仗的艰苦,再联系上文,是“将军百战死”这句话表明了战场上随时都有可能丧生。我认为这句话衬托了木兰的勇气。

师:对,“将军百战死”,写的是战争残酷;“壮士十年归”,写的是英雄的凯旋。这句话的意思是、军和士兵们有的牺性了,有的荣归故里。 生:我想说的是“万里赴戎机”这句,它的意思就是不远万里弃赴战场。我觉得这句话就说明了木兰弃赴战场时信念的坚毅、坚定。 师:远征,再远征。无所阻拦。“万里赴戎机”,“戎机”指战斗,不远万里去战斗。到哪儿去战斗呢?燕山,胡胡骑,鸣啾啾,那个地方有侵略者呀。

师:好,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三土个字的精练之美,到底美在哪里? 承上而启下,注意下面的四字短语,(屏幕显示)表现了“征途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烈”“十年之艰”\",可谓“字字千金”。三十个字写了漫长的军旅生活、战争生活、战斗生活,太美了!太精致了!这就是三十个字,六句诗的魅力。这六句诗,两两对称,对偶精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都是对偶的。“飞\"”字用得特别精彩,写出了战事紧迫,行军神神速,表现了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英雄形象。一个字写出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就叫作语言的表现力。

师:好,请大家关注下面的学习内容:积累一个“戎”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戎有兵器、军队的军事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仗,我和你兵戎相见;“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而去打仗。你看看抗日战争的时候,有很多抗日的将领都是投笔从戎;“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就是说这一辈子是在打仗里里过来的。“我马倥偬”,即这一辈子就在战斗里面,感觉忽然就过去了;“万里赴戎机”,“戎机”就是战争就是战斗,就是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师:还要积累一种修辞知识一互文,大家要做笔记。上下句或者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就是,将军们有的战死了,壮士们们有的回来了。就这样互相地交错补充,或者说是互相渗透。大家翻到课文练习二,这里都是互文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不是说到东市专门买马,到西市专门买鞍鞯,这几个句子是相互渗透补充,是说往各个方向去买来了参军的用具。“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就是打开我房间的门,这里看一看,那里坐一坐。“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就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来理云鬓帖花黄。句子与句子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明白了吧?好,还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就是这一段文字,我们用文学的语言来评价它,它表达特点是什么呀?惜墨如金,墨是什么呀? 生:墨水。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生:字。

师:对,文字,文字用得极其精练,就像金子一样的宝贵。舍不得用,为什么舍不得用呀?生动动的描述在后面呢。《木兰诗》,如果我们把它看成写女英雄的诗歌,那就错了。女英雄是娇美的女儿呀,还要回到她女儿的生活里去去。她是一个既能战斗、又热爱和平的人物形象。 师:继续我们的学习,你们说,下面是应该品析哪一个片段呢? 生:“爷娘闻女来”。 师:那么聪明呀,是不是呢? 生:是,(大屏幕显示)哇 (屏显)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我就知道大家会“哇”一下子的。读起来,爷娘闻女来 (生读) 师:观察,瞬间做出反应。又是三个层次。好,阐释一下。

生:我认为在“开我东阁门”之前,“磨刀霍霍向猪羊”之后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是“对镜帖花黄”是一个层次;剩下的是另一个层次。 师:分别是家人、木兰和伙伴,你们的眼光很敏锐。继续深思,举例来说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生思考) 师:好吧,先表扬一句。你们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呀,第一次,我一说完大家就急着举手,我说“思考吧”才开始思考。第二次就没有举手了,先思考再举手,这就是聪明的学 生。好,你来说。

生:我找的是第一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相扶将”写她的爸爸妈妈已经很老了,但是还要相互扶持着出来看木兰,说明他们对木兰很是想念的。

师:多么欣喜的感觉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着去迎接自己女儿的 凯旋。

生:我找的是“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这句话也写出了她的姐姐对木兰的想念之情,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木兰作为姐姐能回来,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想要杀猪、羊来庆祝。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多么快乐呀,姐姐 回来了。

生: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样勇猛,借此赞美木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的时候,她是和男兵样,不能打扮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我不是找了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闻释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的“出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枚”和“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 生: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看,走一走,坐一坐。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国中情怀,女儿本色

生: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却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师:这一句就像前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样,是一个特写镜头,细腻地写出她的动作,同时表现的还有她的心理。“当窗理云鬓”是一种多么欣喜的感觉。

生:我找的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十二年”说明了征战时间非常长,“不知木兰是女郎”,伙伴却不知木兰是女子,看出木兰的心思缜密,把自己是女性的一些细节掩盖得非常好,再加上刚才那位男同学说的,她打仗作风特别勇猛,加在一起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女子 师:是啊啊,“惊忙”两个字用得很传神。不是惊慌,惊慌就不好听了,既惊讶而且忙起来,惊忙一词很传神呀。好,同学们品析得太美妙了!这一段话叫作尽情渲染。

师:这里,我们会学到好多的四字短语。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了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这就是84个字,16句诗的魅力。

师:继续积累:一个阁”序。“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女孩子的房间叫闺阁。在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楼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面:“亭台楼阁”“他山琼”“東之高阅”还有“空中楼阅”,现在把它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师: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霆”和“扑朔迷离”。“磨刀霍霍”是一个成语语,但现在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已经有了变化,它的用途也有了变化,现在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用来形容事鑚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师:现在,你们要猜猜,老师刚才讲了一个四字短语叫“惜墨如金”。那么,现在还会有一个带“墨”字的短语出来,会是什么“墨”呢? 生:“挥毫泼墨”。

师:能够马上想到到“挥毫泼墨”,不错啊。其实是“泼墨似水”呀,就是在这里不惜用繁笔来进行描写。多有味道呀,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的文化真是太漂亮了。

师:好,同学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木兰诗》,读! (屏显) 木兰读》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波墨似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之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生读) 师:二身戎装,英姿飒爽,云要花环,楚楚动人,这就就是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这也是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唯一有这样美好形象的文学形象,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第二个人了。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大家!老师很高兴! 生: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第11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

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课堂

——读《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有感

余映潮是我国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界的泰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利用假期时间仔细阅读了余老师的《余映潮讲语文》《这样教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等几本书,收益颇丰。尤其是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这本书中,余老师从“别处心裁研读课文”、“教学创意的美妙角度”、“教材处理的生动手法”、“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以”及“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等多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探索和钻研,字字句句句给我思想的甘泉。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其实在于余映潮老师看来,这是对朗读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很难说是美的语文课”。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虽然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但设计方法却缺乏变化,学生也显得没有兴趣。余老师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一、高雅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法——趣读课文

余老师的课很有变化,讲求方法,他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趣读。所谓趣读,就是用有趣的方法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到趣意盎然。趣读,其过程往往表现出阅读的机敏和思维的灵动;读之所获,也常常带有一些奇趣与妙趣。教师趣读课文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自己趣读的方法与收获直接用于课堂教学,那时就是趣教。

在朗读教学设计方面,余老师采用的方法是文中集美,用精选课文美句的方法,形成同名的微型美文。余老师例举了《紫藤萝瀑布》一文,让学生精选描写紫藤萝的美句,结尾以议论抒情结尾。这样学生就形成了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类微型散文,既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又学习到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这里,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整体感知的时候要朗读,段落分析的时候要朗读,当形成课文集美的微型散文时,学生更要美美的朗读,这样有趣的、讲究方法的课堂是多么得让人难忘啊!

我想到余老师在《荷叶母亲》一课中也运用到了语文术语学习和课文集美的方法,形成了一篇优美的微型散文。

其实课文集美的方法,略做改变,就形成了语言卡片,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比如说在古代散文的教学中,余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的方法。在《赤壁赋》一课中,余老师设计了写景美句、写声美句、写事美句、写感美句、抒怀美句、说理美句的集美。这样,学生可以美美的读,美美的品析、美美的朗诵直至背诵下来。

诗歌是非常强调朗读的,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却是让我煞费苦心,而余老师的朗读设计却让我茅塞顿开,余老师提出就诗歌的朗读进行“角色设计”与“角色分配”,在此过程中尽情地品味、咀嚼、欣赏、揣摩。

例如《秋天》一文,余老师就进行了“角色设计”和“角色分配”。男生女生各选出领读,然后整首诗歌分别由男生领读、女生领读、男女领读合、男合、女合以及全体合的形式进行朗诵,形式多样,也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

我觉得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很多可以采用这种“角色设计”和“角色分配”的方法,比如说《黄河颂》、《沁园春·雪》和《理想》等等。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了。在朗读中试着去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巧妙的课堂手法——引导悟读,以读带析 在语文老师的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需要提升的是朗读指导技能。平常的朗读教学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这样的朗读设计不具体,指向不明,学生需要的是细致有效的朗读指导,这就离不开具体的分析指导。以读带析,这种教学设计的视点已经不在于单纯的朗读训练,而是融合了阅读分析能力训练的因素,既进行朗读训练,又进行文章分析训练。这样的设计,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金色花》这篇文章就可以采用以读带析的方法。 朗读指导如: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注意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注意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注意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注意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

三、朗读为线,分层品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个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朗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余老师建议我们,将朗读指导或训练设计成若干步骤,穿插在课文阅读分析的几个步骤之中,此时的朗读就成为一条教学线索。

余老师提出了两张设计思路,它们是小步迈进——层次分明,角度精确——过程生动。 所谓“小步迈进”,是将我们原来比较笼统的“大家有感情地读起来”之类的朗读要求细化为经过切分的有步骤的朗读训练活动,也就是说,经过多个小的步骤的训练,达成一次课堂朗读教学的目标。比如在余老师《沁园春.雪》的课例中设计了四个教学模块,穿插了四次朗读,第一次朗读读出字词句的力度,目的是感受词中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并且请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表达读后的感受;第二次朗读是读出两个字的长度,就是要读好上下阙中两个“领字”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能明确上下两部分的层次;第三次朗读是读出几个句的高度,并完成了字句的赏析;第四次朗读是读出全诗的情感美度。这四个教学模块,穿插四次朗读,完成的是整体感知、层次概括、字句赏析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连点成线,朗读就成为了教学的线索,同时又表现出一种穿插手法。

所谓角度精确,指的是从课文教学的角度来组织好对课文的朗读,这样的朗读可以完全摒弃原来笼统的要求,而是变化为每次朗读有具体细腻的角度要求。

比如余老师的课例《口技》的朗读流程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样的朗读要求具体,角度明确,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形式富于变化。

余老师在书中说到,我们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所以,在课堂实践中,我要在教学步骤中,设计精当有效好操作的朗读训练,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读完全书,我仿佛看到无数个深夜,头发花白的余老师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钻研教材的辛勤身影。余老师的这本《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真是语文老师教学的甘霖,我不但学到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学的好的方法、技巧,更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我意识到应加强个人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受用终身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用优质的课堂培养出优异的学生。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奋马扬鞭,鞭策自己不断奋勇向前。

第12篇:《诫子书》教学实录(余映潮)

《诫子书》(诸葛亮)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

齐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提醒学生记笔记)

生齐读:《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一学:识文词 戒…… 二学:知文句 夫君子之行……

笔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学:读文本 一读:平稳深沉 二读:层次清晰 三读:特别节奏

笔记:谆谆告诫,殷殷教诲;

文短情长,蕴意深远。 四学:赏文笔

活动:写一句话,品析文中的文笔之美。 提示:内容、语言、形式 笔记:文学的境界非常高

简练精辟的语言

对仗工整的句法

正反相映的手法

生的设想的说理

铿锵有力的音韵

笔记: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辞约意丰,掷地有声。笔记:箴规子弟,泽被后世;修身养徳,立志勤学。

第13篇:小石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1:余映潮 小石潭记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时间:2011-10-3 7:20:25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6780 评论:0 内容摘要: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 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生读一遍)

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

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 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哪一位先来说一下?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的环境是“清寂” 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 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 的声音。 师:“清脆” 的声音很美妙。

生:“水尤清冽” 形容水“清澈” 透明。

师:还有“清凉” 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 我认为可以用“清新” 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 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 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清幽”!

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 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 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 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大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 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 谢谢大家。下课。(张见亭整理)

[映潮说课]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 这一块。将一组带“清” 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笔者想到了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从“板块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线索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选点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主问题引领”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淡化提问设计”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中微型话题”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堂实践活动” 的角度创新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 式教学方案。? 下面请再欣赏《小石潭记》的两个创新教案。

教案一:读前铺垫(源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精段品读(?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 言的学法介绍。整体欣赏(?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 的方式,穿插关于《小石潭记》的精短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教案二: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 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 来讲吧,“全石”、“卷石” 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 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 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 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 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 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 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2012-09-28 14:15:55)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本解读(藏)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7年云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二、诵读课文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 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配古

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

境相吻合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 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 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 (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

3、

4、5段,请注意 篇2:小石潭记 余映潮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

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 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篇3:余映潮《小石潭记》点评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 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第14篇:余映潮激励教师十句话

余映潮:送给渴望成功的教师的十句话

第一句: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第二句: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第三句:耐力是一种智慧。 第四句: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五句: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六句: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

第一句: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我把占有时间排在教师走向成功的首位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工作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学问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占有时间。

我个人的时间分配讲究4个字:实用、巧用。实用就是实实在在地利用时间。比如:双休日、寒暑假等都是我实实在在利用时间的时候,在这样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有些事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你做得妥当,就可以节省你生命里的大量时间。举个例子来说:我在编写训练题时,往往要引用课文中的原文,每次我都会把它们校对好存入电脑,因为以后再使用时就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且无需再校对了,这不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吗?

我们很多教师在同一社交圈内、同一背景下、同一环境中工作,为什么会有优秀与一般之分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那么,我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就两个字:例子。我在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的20多年里,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案例、名师等。我会从成千上万的例子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

第二句: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名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一定是站在讲台上的。因为教师离开了讲台就没有了生命力,就没有了影响力,所以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苦心孤诣地钻研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语文界进行了无数次的语文大赛,产生了无数光彩照人的优质课,有了无数个一等奖获得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一等奖的获得者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比赛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在还没有自己的风格、体会的时候走上讲台的,然后经过大家的无私帮助获得了桂冠。然而在比赛之后,这些年轻教师就很少再钻研教学了,所以也就慢慢地“泯然众人矣”。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写阼。只有用最精妙的文字把教学经验记录下来,教师才能逐渐成长。

第三句:耐力是一种智慧。

这一句话是我的个人格言。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如果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工作,那么就非常了不起。中学语文课文里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我的人生观影响很大。马克思把他的很多功绩、敌人对他的怨言等,都像抽丝一样剥去了。我在这里引申一下马克思的话,即面对很难逾越的困难、很难排遣的烦恼、很大的打击时,你只要轻轻叹一口气,说“算啦,再重新来一次”,这就是一种耐力,一种智慧。

第四句: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句话中也蕴涵着一种耐力,但它是指稳步的发展。教师成才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人应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使最后走不通了,也不后悔,因为毕竟走过。

在我的工作策划中,也常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安排。1993年,人们还没有开始注意案例研究,我手里就已经拥有了很多非常精彩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写出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现在,我正在写《中学语文经典篇目研究50篇》。

在写《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冲动:我看了那么多的教学案例,难道就不能登上讲台讲课吗?于是,我在50岁时开始讲课。

在讲《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先用30分钟的时间讲课文,然后又用15分钟的时间讲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什么我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呢?因为它们都是在写天空,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同时,我也用歌曲的调子来朗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实践证明这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教师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稳步发展中,用10年、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

第五句: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很顺利的事情:要是有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承受生活的磨难。同样,教师要想成为名师,也必须经受苦难与磨炼。也许有的人的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是如果要想成为名师,就必须在自设的艰苦环境中磨炼。所谓艰苦环境,即要求自己做困难的事情,为自己设置障碍、规定目标等等。这样,教师才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第六句: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什么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呢?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感到,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视野宽广,一定要采百家之长,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把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炼,因此读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没有灵感、没有深刻的领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说教师平时读教材的时候要“把玩”、揣摩教材,就是这个道理。

读懂了教材,有关教学设计的8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教师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像一潭死水,教师要给学生制造悬念。

第七句: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的10个字是敬业、环境、毅力、智慧、学问,教研员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系列、创新两个面。

在谈到教师的事业时,我觉得两个词是必须要强调的,一个是环境,另一个是智慧。环境是客观的,智慧是主观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受环境的影响。生活中很难遇到好的导师,所以教师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自己。我有时候就自嘲道,我就是我的秘书,我就是我的钟点工。

曾经有一个网友,发了一封很长的信给我,诉说他的苦恼,诉说学校的校长让他从高中部到初中部,诉说他和校长之间的争执,诉说校长的种种不是,然后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我的回复非常简单:“假定你的电子邮件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那么我要提醒你,你很可能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你话说多了就不好。你为什么不能先管住自己的嘴巴呢?”教师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是*教师自己创造的。

智慧,不仅包括先天的智慧,更多的智慧是教师在工作中形成、磨炼出来的。在工作中,教师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谈到教研员工作特色的话题时.我为什么要强调“系列”呢?举例来说:

1990年,荆州市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会议。此后,研究组每年都会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只不过主题不同。第二届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第三届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第四届是课堂提问设计的艺术,第五届是课文的切入、升华与强化,第六届是教材分析的艺术,第七届是教学深度的艺术,第八届是古文教学的艺术,第九届是课堂活动的艺术,第十届是语言教学的艺术,第

十、一届是课型创新的艺术,第十二届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第十三届是文言文的教学艺术,第十四届是教学细节的艺术,第十五届是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设计,第十六届是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设计的研究,第十七届会议,也就是明年将要召开的会议,主题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荆州特色。

这16年的会议,假设一次会议要拿出一万字的报告,我就要拿出16万字的报告,这意味着我要对16个专题做精细的研究。我常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我总在黑暗里摸索,但给你们的都是光明的东西,我不会有所保留。

第八句:教师事业的构思就像散文的构思一样,要托物、蓄势、开掘。

托物抒情的散文,就是把物描写得非常好,然后顺势开源,点出道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托物,写作就是蓄势,努力发展自己就是开掘。

第九句:教师要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做一个品行完善的人。

做让人感动的人,要有善良的品性,“善良”二字,意境深远:关爱他人,在自己的群体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对别人的给予总是心怀感激,常常被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动,善解人意,不苟求他人,面对误解或责难一笑了之……这一切都是善良的品性。有善良品性的人,生活在他的眼中就是美好的。在做人方面,教师要在品性上追求完美。

第十句:教师要追求高度。

高度,有多元的理解,我在这里主要讲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一个教师在做人方面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展自己。

我在教研室工作时,从来没有妄自批评过一个教师,因为每个教师都有可敬的品质。名师的高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是我们在尊重名师的同时,也要努力超越他们。

也许有的教师30多岁就成为优秀教师了,而我是50岁才开始站上讲台讲课的。我对那些年轻的优秀教师一方面很尊重,一方面暗下决心要超越他们。

第15篇:余映潮《谈日记》心得体会

读余映潮《谈日记》心得体会

阅读了余映潮的《谈日记》,思考良多,而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应做一个勤写教育日记的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写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日记的实践者,所以他道出的话语才真实、贴切。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积累和反思,教育日记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第

一、帮助教师的专业学习。教育日记中记载的教育理论、读书心得、名家经验、名言警句等都能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第

二、帮助教师积累资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记忆的东西。只有勤于动笔,我们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回忆。第

三、帮助教师的自我反思。一个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时失败和挫折经过反思更能变成一种财富。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善于积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为我们工作创新的源泉。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教育日记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和彷徨,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以更轻松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记的内容多种多样,只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做记录,比如:

第一、记录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既可以作为我们写文章时的论据,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谈话。只要看到好的句子,或一段,或几行,或三言两语,不在乎多少,在乎这句话的分量,有价值的,就记录下来。

第二、记录成功的教育事例。在我们的工作中,会有一些成功的事例。记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对“问题学生”一次成功的转化、一堂成功的课、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这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时,那成功的经验就立刻浮现在眼前了,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

第三、记下失败的事例。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有收获,也都有过失。我认为失败的事情,更应该一记,因为它更能帮助一个人进步。在日记中是有勇气讲述自己的失败的,叙述事件的经过,分析失败的原因,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这一问题打好预防针,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四、记下和学生的交流。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当然,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学生说许多的话,所以要选取典型的、有用的材料进行记录。

第五、记录自己的体验、感想、反思。如针对班级中自习课学生经常讲话的现象,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针对某种现象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教育日记的形式不但可以是书面记载,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写博客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育日记可以成为我们工作资料库,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个资料库,相信我们会更快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第16篇:余映潮《读报指导课》

余映潮 “读报示范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

余映潮 整理、评点:

王剑平

时间:2009年7月26日上午

地点:陕西省军区礼堂

会议名称: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学生:西北大学附中七年级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节读报指导课。我们用的报纸是《语文报》初中版八年级第20期,人教版教材配套用的报纸。

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学会用报”。

(屏显)教学创意:学会用报

师: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次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简说”——“简单地说”,话题是:请同学们自由地举例——当然是这份报纸里的例子,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选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用途。

开始浏览你手中的报纸,很快地选中一篇,然后说说它的用途。

(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简说

话题:举例,简说《语文报》文章的用途。

(学生们浏览报纸)

师:好,请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师:我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先来。

生1:比如这里的《“和”字10说》可以帮助我们从全面和感性的角度去了解“和”字的含义。

师:对,了解“和”字的含义,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

生2:《“和”字10说》使我们了解了“和”是什么意思,“谐”是什么意思,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精神。

师:嗯,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感悟。

生3:《我依然懂您》讲述了孟浩然、李商隐和杜甫的背景,用历史的特定时刻展现特殊的意义,体现了三位诗人的追求和理想,让我们更加懂得诗人的追求和理想。

师:概括得多么好,一篇很长的选文,她对文章的写法和内容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可以锻炼我们的概括能力。

生4:从《国家》可以读出爱国精神。

师:让我们感受到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国,爱我们的家,同时它是歌词,可以用来歌唱。

生5:我觉得《我依然懂您》这篇文章既让我们学到了描写的美丽,描写的方法,又提高了我们作文水平。

师:对,描写和抒情的方法,以及展开想象的角度,给我们的写作以启迪。

生6:我觉得《我爱你,我的家乡》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述说了我对我家乡的感情。

师:可以让我们体会“我”对家乡的感情,并品味它的语言。

生7:《从“转笔”说开去》 这篇文章告诉我上课要听老师讲,要尊重老师,不要在课堂上悠闲地干其他事。

师:就是,上课不要转笔。这让我们懂得,我们的修养应该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师:我们大家说了这么多,我来简单地小结一下。语文类的报纸或者杂志,特别是适合我们中学生用的文章,它们大约有这样一些用途:用于开阔视眼,用于陶冶情操,用于知识积累,用于规范表达,用于阅读指津,用于指导我们写作,用于诗文欣赏,用于思维训练,还可以让我们休闲地阅读,还有很多很多。

(屏显)

用于开阔眼界

用于陶冶情操

用于知识积累

用于规范表达

用于阅读指津

用于写作辅导

用于诗文欣赏

用于思维训练

用于休闲阅读

„„

师:好,我们第一个学习活动进行到这儿。下面看我们的第二个学习活动: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学习一点用报的方法,我们的学习内容是:选例,由老师来选,让大家一起来体会《语文报》文章的用途。(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实践

内容:选例,体会语文报文章的用途。

师:请大家把视点移向第一版的《“和”字10说》,我们的活动方式是“朗读”。

(屏显)课堂读报活动

朗读《“和”字10说》

师:现在拿起你们的笔,把这十一段话的的中心句画下来。什么是中心句呢?就是一段话中总说的内容,比如第一段,“和是‘和谐’”就是中心句。以此类推,下面各段第一句的四字短语都是各段的中心句,后面的内容都围绕它而展开。怎么朗读呢?我们这样来进行,因为要体现我们读文章时候的一种感情,又因为它是“和”字的解说,所以我们一起来读,请一位男生,再加一位女生起来,朗读中心句,而且交错进行,全班同学读后面展开的内容,注意与他们朗读内容的衔接。

(两位同学交错读出了全文的中心句)

师:你看,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他们朗读了中心句之后,我们其他同学一起跟上来读展开的内容,然后再读下一个中心句。再来。

两位同学交错读中心句,其余同学读展开的内容:

和是“和谐”。“和”由“禾”与“口”组成,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与“皆”组成,意即“人人能说话”。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存状态。

和是“公平”。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分强弱、贫富、亲疏,都需要公平对待。

和是“友爱”。世界的力量构成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和”就是要互为依存,和平共处。

和是“尊重”。对自然尊重,对环境尊重,对生命尊重,对人权尊重,“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规范”通道,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的永恒期待。

和是“协调”。即通过调整人际关系,疏通环节,达成共识,建立默契。

和是“温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善待他人。

和是“和睦”。家庭、单位、国家、世界都需要和睦。和睦就是适度的宽容和谅解。

和是“链接”。和字有介入、连同的“基因”,用以消减客观上的抵触、对抗,实现“同心协力”。

和是“合奏”。“和”的力量,就是把多姿多彩的世界元素凝聚在一起,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和是“圆满”。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纯刚纯阳,其势不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做人处事,布局谋局,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才是最佳状态。

“和”是“谐同”。“和”的含义还有很多,但“谐同”是其万变不离之宗。

师:文中最后一句话是全文总说。它说:“和是‘谐同’。‘ 和’的含义还有很多,但‘谐同’是其万变不离之宗。”这里,“‘和’的含义还有很多”就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和”是一种“氛围”,“ 和”是一种“力量”, “和”是对我们心灵的滋润。我把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摘取出来,你们看,这就是“和”的各个不同层面的含义。

(屏显)和: 和谐,公平,友爱,尊重,协调,温善,和睦,链接,合奏,圆满,谐同。

师:我还给大家找了一组含“和”的短语,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

(屏显)和衷共济 心平气和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和平共处 地利人和

风和日丽 春和景明

惠风和畅 和风细雨

师:好,建议咱们这个班在今年学校举行的元旦晚会上,用“‘和’字10说”创意一个节目出来。用同学们之间的形体组合来阐释“‘和’字10说”。

师:这样一个朗读《“和”字10说》的学习环节,我们就感受到这篇文章在开阔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情操方面给我们的教益。

(屏显) 朗读《“和”字10说》——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师:咱们继续第二个环节的活动:请大家把报纸翻到最后一版,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顿号用法的说明是隐含在其中的,作者没有特意来说顿号应该怎么用。我们的摘抄方式是勾画,就是用你们的笔在报纸上把关于顿号的用法画下来。在哪几个地方呢?老师提示一下,在第

二、

三、五这三个标题、这三块内容里去寻找你们需要得到的答案。

(屏显) 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

(学生在报纸上作勾画、摘抄)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交流摘抄的成果。我的摘抄的成果是,这篇文章里面关于顿号的用法有四种。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8:顿号只用于句子中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之间。

生9:并列词语里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之间应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师:如果有多次并列的话,大的概念之间用逗号,小的之间用顿号。

生10:各并列成分之间由于带有语气词,停顿时间明显增长,各项之间不能用顿号。

师:很好,大家说了三种,还有一种在哪里?

生11: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不能用顿号。

师:好,这是从反向来说明的,你的发现很有意义。还有一种,请你来试一下。

生12:表示约数的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应该把顿号去掉。

师:多好!一起来看一下,我们从文章里面摘录出来的有用的知识。一起来读:

(屏显)

(1)顿号用于句子中并列的词语或者并列的短语之间。

如:

七、八年级的同学都参加了此次活动。

(2)不表示并列的词或者短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这次考试的科目有七八门。

(3)停顿时间较长的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用顿号。

如:水果摊上水果的种类很多,苹果呀,梨子呀,香蕉呀,葡萄呀,应有尽有。

(4)并列词语里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

如:公司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

(学生齐读)

(其中“作用三”例句中的并列词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停顿时间要长,如果是顿号的话,朗读速度一下子加快很多。)

师:这次活动,我们通过摘取文中有用信息,感受到了学会用报对于我们知识积累和规范表达方面的指导作用。

(屏显)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知识积累,规范表达

师:第一个活动朗读活动是比较容易的,这次活动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再来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活动。请你们提炼第五版的学生习作《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什么是表达特点呢?即文章的构思、结构、语言以及它的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如照应啊,正面、侧面描写啊,想象啊等等都可以讲。下面开始独立地思考。

(同学们长时间独立阅读,思考)

师:好的,暂停。我刚才巡回看了一下,我想小结一下你们的学习方法,而且要表扬你们。同学们有这样几种学习方法:第一种是勾画,有的同学通过勾画,发现几个地方的表达形式一样,于是就能很快找出表达特点;第二种是旁批,有的同学说,这里是“引用”,这里是“照应”;有的同学是写短句,他说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的同学是既勾画又旁批。好的,继续进行。

(同学们继续长时间独立阅读,思考)

师:好的,可以停下笔。再表扬一下:全体同学都在独立地思考,这是极好的学习习惯。把你的见解告诉我们,请举起你的小手。

生13: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如开头“深夜,浮风,雨点”增添了文章的萧瑟,然后“这夜,这风,这雨引我无限的遐思”这一句又引出下文。这篇文章又引用了很多诗句,用一个个优美的诗句来写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如“你坐在窗前,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桃树,品着淡雅香醇的美酒,时而吟诗,时而微笑,即使已是深夜,却了无睡意。醉了,你醉了,你不仅醉在这夜雨美酒中,更陶醉于这盎然春意。你用手抚着风,看着桃花从枝头飘落到河面,又随河面的涟漪潇洒而去。于是,你一气呵成,吟诵出这千古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每一个小标题后都有一句话,如第一个小标题后,“春意无绝。夜里,水上,楼台”,使小标题之间互相照应。还有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全文的总说。其中最后一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我依然懂您。”又和题目照应。

师(赞许地微笑):大家看,他分析了多个层面的内容,语言、手法、结构以及情感。表扬!谢谢你!

生14:这篇文章运用了小标题的表达形式,表达出每一段的大致意思,且三个小标题层层递进,很有层次感,“家愁绵绵”“国恨悠悠”更是表达出了浓厚的思想感情,每个小标题的下面六个字又是独立成段,很有感染力。全文多处引用古诗文,使文章有韵味,表达出浓浓的爱国情。

师(赞赏地拿起同学的纸条):她写的是发言的蓝本,她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谢谢你!

生15:这篇文章我觉得题目首先引人深思—— “我依然懂您”,看样子来好像是写一个人的,实际上写了三个人。文章的标题从“春意无绝”递进到了“国恨悠悠”,每个小标题后面“愁思”与“家愁绵绵”照应,

“国恨”与“国恨悠悠”照应。

师:多好,三位同学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他们的表达流畅、有层次,而且准确。

生16:我觉得“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水上,楼台”、“雨夜,秋池,愁思”、“暮秋,茅屋,国恨”这些句子点明了段的意境,吸引了读者继续往下阅读。

师:嗯,语言表达很优美,而且都点出了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深夜”,一个是“下雨”,选材也很漂亮。

生17:文章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小标题后面再分说,这个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运用小标题,把文章内容“切割”开来,然而文章其实是一个整体,这种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生18:“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水上,楼台”、“雨夜,秋池,愁思”、“暮秋,茅屋,国恨”这些句子既交待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嗯,点示得很清楚。用诗意的语言、简洁的语言把文章里面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内容点示得很清楚。

师:我给大家小结一下。这篇文章的构思特点、表达特点有这样几点(讲到这里,老师提高声音一字一顿地说:做笔记):

师:第一点,总分框架。前面有总说,当中三个小标题领起各个不同的内容,最后再总说一句。它让我们觉得:啊,原来优美的散文也是可以这样构思的。

第二:横式结构。“春意无绝”“ 家愁绵绵”“国恨悠悠”三个小标题分别领起对三位古代诗人诗作的感受。

第三,它有巧妙的线索。这个线索分析起来真有味道。三个小标题领起的都是诗人的诗作,都是写雨的,都是写夜的。而且它的语言表达也形成了线索: 总说部分的“深夜,浮风,雨点”,第一个小标题下面的“夜里,水上,楼台”, 第二个小标题下面的“雨夜,秋池,愁思”, 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暮秋,茅屋,国恨”——连起来看,就是线索。

第四点,逐层递进。先写“春意无绝”,然后是“家愁绵绵”,然后是“国恨悠悠”,思路清晰,布局合理。

第五点,巧用人称,“我依然懂你”,直接面对诗人说话,表达自己的想象。第六点,呼应很严密。除了首尾呼应以外,文章内部的句子也形成呼应的态势。

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表达很美,它的想象很美,这篇文章给我们诗意的感觉。

(屏显)《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

总分框架 横式结构 线索贯穿 逐层递进 巧用人称 严密呼应

师:好,我们进行的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呢?它给我们以写作辅导,以思维训练。

(屏显)提炼习作《我依然懂你》表达特点。——写作辅导,思维训练

师:这节课的小结:我们通过举例,简说了报纸上文章的用途;我们通过选例,实践了一种学习方法。我们完成了一点“学会用报”的任务。

(屏显)读报指导课活动小结

举例——简说用途

选例——实践用法

学会用报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

【评点】

课外读报,人人都知道重要,然而如何指导学生读报,却极少有老师会重视,更何况实践。

学生阅读语文类的报纸,通常只浏览几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做几题老师要求做的练习,然后弃之一边,枉费编者的苦心。至于教师方面,原本课外阅读指导就不多,即便有也是以课本后面指定的名著导读为主,学生平时看得最多也最喜欢的轻骑兵——报纸杂志——却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关注,即使关注了,也不知道该如何上。所以余映潮老师的这堂读报示范课,非常及时地给老师们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这是一堂创新实用、层次分明的课。

读报课该怎么上呢?是让学生自由阅读,选择感兴趣内容进行积累,还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重点阅读,以辅助阅读课教学,抑或用报纸上的文章上一节写作指导课?取舍还真是个难题。余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直指问题核心:让学生学会用报。整个课堂前后两个板块,从自由举例、简说文章用途到选定材料、实践怎样用报,前面是学,后面是用;前面简略,后面详细;前面是总,后面是分。不枝不蔓,井然有序。第二个板块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为朗读、摘抄和评析佳作,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精致的课堂结构除了表现于前后照应之外,还讲究起承转合。余老师特别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小结,这些清晰准确的总结语言不但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且使听课老师也茅塞顿开,哦,原来报纸可以这么用。

一份报纸内容包罗万象,余老师选例讲究典型,讲究层层递进。三篇短文,三种用法。朗读《“和”字10说》,强调词、句的积累;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训练学习方法;品析《我依然懂您》,进行写作辅导,进行思维训练。从词、短语、句子到标点符号到全文,科学的教学设计让人击节赞叹。

这是一堂活动充分、引导有效的课。

读的活动丰富多彩。读,就读个痛快。读中心句,读支撑句,读典型范例,读全文,读老师概括的内容。读的时候有误了,重新读。读的形式有个别读,但更多的是集体有选择性地读,让每个学生都发出声音,课堂不因为个别优秀学生的话语权而导致集体失语。

整堂课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一来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启发性且难度适中,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更重要的是因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十分充分,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阅读文章、摘抄内容、思考问题、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余老师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总让人叹为观止。整堂课没有那种“还有吗” 的逼问声,却能牵连不断地引出新的内容。对于富有价值但陈述不清的发言,老师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同学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回答中单一的信息资源,老师通过补充说明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偏离方向或者存在错误的回答,余老师则通过反思辨析等方式引领学生自我发现。然后慢慢地,学生的回答就越来越丰富了。

这是一堂注重学法、培养良好习惯的课。

余老师注重教学中的“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做到了少讲、精讲。课堂语言惜字如金决不芜杂,然而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却毫不吝啬。

老师强调阅读时要独自思考,指出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学重要内容要做好笔记。老师真情地表扬同学们在阅读时的几种学习方法:一是勾画,通过勾画,发现规律;第二种是旁批,在旁边注明句子用到的方法,文章的结构特点等;第三种是既勾画又旁批。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出什么是中心句,什么叫表达特点,怎样勾画等等,要求学生做什么,指向明确,毫不含糊。要么不讲,讲了就讲透,讲了就击中要害。

令人称奇的是老师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养成举一反

三、实践运用的习惯。如在朗读《“和”字10说》以后,老师提出,文中最后一句话讲到“‘和’的含义还有很多”就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和”是一种“氛围”,“ 和”是一种“力量”,“和”是对我们心灵的滋润。为了进一步拓宽思路,老师在屏幕上示范补充了“和”字的另外10说,随即又建议同学在学校晚会上,用“‘和’字10说”创意一个节目出来,可以用同学们之间的形体组合来阐释“‘和’字10说”。这样不知不觉间,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

这堂课保持了余老师一贯的课堂风格:层次分明语言清晰,精选材料讲究典型,指导学法注重细节,线条流畅轻松实在。套用蔡明老师的课堂境界说,余老师的课实在是达到了第四重境界,那是诗的境界,是创新有效、精致美好的诗的境界。

By 王剑平| 阅读全文(285) |

第17篇:余映潮 诗意手法1

理性思考,诗意策划——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

(一) 余映潮

在研读教材方面,我的体会是8个字:表里求索,左右勾联。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的做法是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了达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的教学境界,在设计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或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争取做到这样8个字: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是教学设计中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像写文章的“意在笔先”一样。

所谓“理性思考”,指的是对“教学设计”本身所进行的比较严整细密的思考。理性思考比较深刻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起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其步骤、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理性思考”对教师的要求,那就是,阅读教学设计应追求:①深化课文研读;②优化教材处理;③强化课型创新;④简化教学思路;⑤细化课中活动;⑥美化教学手段。

这“深化、优化、强化、简化、细化、美化”六“化”中的每一“化”都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的一个侧面,有了这种理性的思考,相对于我们所习惯的教学设计过程来讲,无疑是教学艺术上的提升。因为从操作的层面来看,我们往往是从感性的、经验的、重复的常用套路出发来进行教学安排,个人虽然各异而教学过程却大致一样,于是长久地大面积地表现出一种通俗的感性操作方式。

所谓“诗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所谓“诗意策划”,就是指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诗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而言。作为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教学的美感中生活,让学生在一种高雅的语文环境中生活,这不仅仅只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美好情趣的培养,一种健康性格的养成。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是统一的,是同步的。比如前面所说的“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等内容,就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诗意的。所以我们说,一节层次比较高的课,从整体的布局上,应该让人们看到它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特征;从教学情景中,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它运用了一定的诗意手法。

如《鹤群翔空》的教学创意。

创意说明:这是对教材的一种侧面的处理手法。它根据课文的内容用三个教学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用一种巧妙的手法让学生充分而有序地活动起来。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鹤的文章”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积累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发现、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这就是“创造一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这样,整节课以“阅读交流”为主线,通过“扩写一个句子——续写一个句子——创造一个句子”这三个引子、三个话题的展开来理解品评课文,思路简明,手法生动,教学内容丰满而又扎实;这样的三个教学板块实际上达到了这样的教学目的:

(1)速读,整体式概括。

(2)寻读,自主式积累。

(3)细读,多角度品味。

这是具体准备教学方案时的操作方式。其结果是产生一个较为规范的“教学蓝图”。整体勾勒,指的是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简洁地、提纲式地描画出某篇课文或者某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学角度及教学内容。其要求是合理。匀称安排,指的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规划一下所用的时间,力求各个主要步骤的时间大致相当。其要求是恰当。

第18篇:余映潮读写结合活动设计1

读写结合教学活动的设计

形式一:章法训练。

以《散步》为例

中考作文章法,学会规范的表达。

《散步》《背影》《台阶》《老王》《紫藤萝瀑布》等名篇的章法、构思、内在结构存在惊人的相似。故而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章法训练的极好的版本。

写作模式:开头——解释有关的内容——略写一个事件《铺垫》——详写一个事件(画面、镜头;如背影、送香油。)——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注意点:详略事件的分配、大段的议论、抒情。 提炼出来,训练规范。尤其是写作中如何展开写。 形式二:选点作文,变读为写

课文小作文课就是读大文写小文,读长文写短文,读此文写彼文,读同文写异文„„ 根据课文内容再另拟标题: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自拟题目:再展开——写一篇100——200字的短文,再宣读学习成果;

1)美丽的罗布泊;2)胡杨的诉说;3)百岁老人的见证; 形式三:课文集美

把课文中美好的篇章集合起来,重新组合,再造新篇。体现:1)课文要点;2)佳词美句;3)背下来;能力积累,知识的积累; 《行道树》为例,写微型的《行道树》 模式:朗读——品析——写作 形式四:句段读写

《观舞记》为例。学习句式、段式,须规范语言表达句式、段式。如中考中的仿句,微型写作。 《中国石拱桥》句段展开的说明模式。

展开模式:分段说明:赵州桥的特点:

1、

2、

3、

4、„„既可文章用,也可口语表达。如口语中隐去序列,则更加优美。如自拟题目:《我心目中的石拱桥》,即是利用经典课文训练学生写作。

《观舞记》开头、结尾极好的模式;第一段“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第二段“卡拉曼,出来了。” 形式五:多向假设

《端午的鸭蛋》为例,“假如你是推荐本文的作者,请你写一篇课文的简介”“假如你是文中的小朋友,请写出印象中的端午节„„放黄烟的乐趣”“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怎样腌鸭蛋”“假如你是广告设计人员,介绍一下高邮的鸭蛋„„你的鸭蛋碎了吗?

《小桔灯》为例,若干年后的作者与文中的小姑娘再次相见,将会说些什么呢?假设情景。 形式六:情境想像

苏教版《七颗钻石》为例,使用课本的空白。“累得睡倒了,醒来时水满了。”

1)水是哪里来的?2)小姑娘做了什么样的梦?3)神奇的水罐为题。 形式七:寓意解析

《蚊子和狮子》为例,结尾点明寓意,我们可以尝试换掉,另揭示寓意。方法: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升华、感悟概括道理;引导学生分层训练。共分三层:1)寓意深刻;2)优势劣势;3)偶然和必然上; 形式八:反复概写 《泥人张》为例:从不用的角度概述课文。如泥人张,看客,海张五„„ 形式九:文学创编

《狼》为例,改编独幕剧。丰富了学生的戏剧知识,想像力,整合能力。

诗可以化为散文,散文可化为诗,小说可化为剧本; 形式十:专题习练

《衬笔式说明段》为例;“苏州园林”中的门和窗,设计家斟酌着光和影„„衬笔式,侧面烘托; 《说屏》第一段“怪不得„„”侧面

《梵尔赛宫》中„„表达是规范的,有规律的。

第19篇:余映潮老师:一堂好课的设计

一堂好课的设计——创新有效设计

 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创新

变“课堂教学”为“利用课堂” 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 变“泛谈感受”为“精读训练” 变“碎问碎答”为“实践活动” 变“思路不清”为“板块思路” 变“读过问过”为“积累丰富” 变“只读不写”为“读写结合” 变“平俗手法”为“高雅教学”

 大家都需要克服的缺点

1.碎问、碎读、碎说,课堂教学中无用的话太多 2.无教学思路的切分,无让学生占用较长时间的活动设计

3.缺少语言学用教学,缺少精读能力训练,缺少语文、文学知识的渗透 4.教学中没有深入到课文的任何一个片段或任何一个点

5.课堂活动中始终与学生进行单个对话;无动笔要求,无积累意识 6.长期运用小组展示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片刻安静的时间 7.用长时间的“预习”甚至反复的“预习”,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8.教学手法低端、平俗,长期让学生用句式说话,课堂上掌声不断 9.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解读课文内容

 警惕“八个缺少”

1.缺少“语言学用”的意识 2.缺少“活动形式”的变化 3.缺少“主问设计”的理念 4.缺少“选点精读”的过程 5.缺少“朗读训练”的安排 6.缺少“积累丰富”的显现 7.缺少“趣教美教”的尝试 8.缺少“语言雅致”的要求

 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理念:利用课文,训练学生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1) 为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 (2) 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 (3) 划分这则寓言的层次并概括故事情节。

(4) 用四字短语评价文章的结构技巧,用成语评价人物形象。 (5) 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五个关键词。 (6) 赏析“三问三答”的作用。

(7) 想象、续写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8) 赏析课文语言,特别是对“笑”进行品析。

(9) 概括文章主旨,品析深刻寓意,给故事再写一个议论段。 (10) 论析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

 阅读教学设计的“八字诀”

 “实”:实实在在地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  “精”:精致、精粹,不要随意乱问。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能力训练。

如《济南的冬天》,“一段八练”:  朗读训练  画面命名  层次划分  线索寻觅  字词品味  美感阐释  作用品析  美段背读

 “简”:思路明晰,教程简明,简中求动,简中求丰

如《孔乙己》,“知识积累,课中比读”: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 阅读第

4、11段,将其中存在对比之处用线条连起来。

出场-退场; 正常-残疾; 伤痕-断腿; 长衫-夹袄; 文言-白话; 青白-黑色; 眼睛-眼神;

 “情”:讲究情感、情致、情趣、情味

如《论语十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话题:这两章都写了„„

 “活”:不拘泥,不呆板,教法灵活,内容灵动,学生活动充分

如《陈太丘与友期》:朗读、辨析、品味

 “趣”:角度细腻,手法生动,能激发兴趣、形成活动,能让学生真有收获。

 “美”:审美品美,美读美写,在美好的学习过程中品味美。

如《散步》:阅读赏析,品析训练  品情  赏景  析意  深情吟诵

 “丰”: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联读,读写结合  朗读  课外补充  写一段话微型讲稿

第20篇:刘艳丽余映潮培训反思

余映潮老师“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培训反思

刘艳丽

余映潮老师的讲课和培训我有幸已经是第二次参与了,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活动历时一天,但收获颇多,余老师倡导的最多的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在给三位老师评课时,虽然余老师的语言过于苛刻,但也反映出余老师对教学的严谨,他的思维活跃,眼光敏锐。对王俊梅老师的课,余老师指出她的问题细碎,也提出了就这课如何把握教材,并利用好教材,要进行朗读训练,句段背诵,精读重点段来如何让学生既学了语言,又掌握了方法。贾存莲老师讲了《生命 生命》,在我看来,课堂学习氛围浓郁,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有自己的深刻感悟。语言训练很扎实。而余老师却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将美丽的外衣层层剥落,点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我们从声声地叫好,一个劲的赞成,巴掌忙着拍中,泼了冷水,让我从来就只死教书中跳出来,作冷静的思索。余老师使我从他的点评中明白决不盲从,要汲取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我自问,我不足,教书育人又在哪里。作为一线的老师,我还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要学习的太多,因此要十分虚心地学习,余映潮老师他的教学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为人们叹服的板块结构、多样的方法、对文本教材的特殊敏感性、对知识点的梳理和从容儒雅的教态风度等就是他的个性。但是我思考他的课型只适合中高段的学生的学习,虽学不到,水平够不着,但我也要行动起来,因为被余老师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折服,期待自己能像余老师一样,有一双慧眼,头脑聪慧,在教学中有创意的教书育人。

当听余老师的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讲座时,我们又有了丰富的收获,虽然余老师只是以提纲式展示了他的“精华”,但他课堂教学方法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借鉴。所以我更应该学的是余老师的教学功夫,他的勤奋,他的积累,他的底蕴,他的研究。我尊敬余老师,我把余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因为对语文教学而言,教亦多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和写的行家里手,是教书育人的铺路者。

余映潮爱莲说教学设计
《余映潮爱莲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