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36:2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了解其特点。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作出合理推测。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特点。2.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用的统计图表格、中国和韩国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2010年11月在中国广州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那次亚运会各国的获奖情况你们知道吗?咱们看一下当时的报道。

(出示课件:一段录像)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中国获金牌总数第一名,韩国获金牌总数第二名。

师:今年9月份将在韩国仁川举行第17届亚运会,哪个国家会获金牌总数第一呢?谁来预测一下?

生:中国

师:这正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能否实现呢?那么就要看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是怎样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一些数据,我们通过分析、预测看一看我们的美好愿望能否实现?请看大屏幕(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这是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谁还想说一说? 生2:中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如果我想清楚的看出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么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呢? 生:描点、标数、连线。 师:就这么简单,你会吗? 生:会。

二、合作学习

师: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让我们进行合作学习。请看合作要求:

1、同桌分工合作,分别绘制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数的折线统计图。

2、利用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比较两国各届的金牌数量。

3、想一想:怎样比较更快更方便?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合作要求。 师:同桌合作学习开始。 生: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

生1:绘制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数的折线统计图 生2:比较两国各届的金牌数量 生3:把两幅统计图合成一幅统计图。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你的这个想法很棒!那就请大家试着把这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吧!

生:作图

四、作品展示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作品展示

师: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 生:他的题目名称写错了?

师引导:怎么写才是正确的?你能帮助他改正吗? 生: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师评价:说的非常好,他说的这一点大家都要注意。

生:我看不出哪条折线表示的是中国的?哪条折线表示的是韩国?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谁来帮助他? 生:用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示。

师评价:你的方法真不错,作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就应该像以前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两组数据。

生:我来给你补充,在题目名称的右下角上标上图例。

师评价:你说得对,作这样的统计图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标图例。图例和折线表示方法必须相对应,保持一致。

师:谁还想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作品展示

师:谁能给他的作品评价一下 生:评价作品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看自己制作的统计图,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讲述把画的不完整、不正确的地方修改过来。

五、教师讲解

师:刚才大家看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制作成的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思考: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课件)

生:

1、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看出一组数据的变化;

2、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出两组数据的变化。

3、便于两组数据的比较。

4、单式没有图例,复式有图例。

师: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1.题目名称要正确。2.标上图例。3.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两组数据。 师:请认真观察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

2、哪一届亚运会上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你能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

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的体育事业在亚洲已成为强国,今年第17届亚运会,你认为哪个国家会获金牌总数第一呢?

生:中国

师: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今年9月的亚运会,为我们的运动员加油、助威。也从而检测一下我们的预测情况,运动员用他的行动证明了祖国的强盛,同时他也弘扬了运动精神,可是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从小就要热爱运动,多参与一些有益的活动

六、学以致用

师:接下来咱们就来看一看这样的统计图。(李欣和刘云1分钟跳绳测试统计图)大家先自己看图,然后回答问题。

(1)李欣和刘云第1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10天呢? 师:谁来汇报一下第一题? 生:1次 2次 师:你同意吗? 生:同意

(2)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达? 师:谁来说?

生:上升。。。。。。下降。。。。。。。 (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师:谁来预测一下? 生:刘云

(李欣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比刘云好,刘云不如以前的成绩,李欣可能会超过刘云。) (4)你还能发现什么?略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并且自己能够解决。说明都大家非常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体育锻炼不但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它还能促进我们的骨骼生长,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有关身高的统计图。(出示7—15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1)、比较男女的身高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论? 生:。。。。。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谁来谈一谈你的想法? 生:。。。。

师:建议大家要加强体育锻炼,其实复式统计图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举例

师评价:你真是一个有心人。对于生活你观察的很仔细。

七、学习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生:

1.我从复式条形统计图想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两种颜色表示两个国家的金牌数。

2.这节课我学会了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了,应该画图例,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3.我会画折线统计图,我认为我自己完成的很好。

4.在小组合作时,别人说我认真听了,以前没做到,今天做到了 。 5.我把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折线画错了,是××帮我改正的,我要谢谢他! 6.在这多老师面前课上我敢发言了,我觉得我有进步了!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老师为你们高兴,今后希望你们都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下课!

推荐第2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 追问: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瓦房店市实验小学 邓玲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就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并适时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是踊跃发言);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

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然后我改变教学计划(原先准备直接出示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自己分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的内心当时真的很激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旨在锻炼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推荐第3篇: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厚德学校 王昉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出示目标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三、独立学习

自学提示:

1、自学课本第1

26、127页例2,请你在127页图中画出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折线图。

2、你知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3、回答127页图下四个问题。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讨论:3分钟

和你的同桌探讨你的探究结果

五、师生总结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练习7分钟

内容:第128页“做一做” 对改要求:

细致批改,将你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对改 2分钟

组长检查对“做一做”的修改情况,进行指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找到青岛了吗?瞧,那是个很漂亮的城市(课件出示青岛城市漂亮风景),同学们去过青岛吗?你们想知道那儿的降水情况吗?请看屏幕。

二、学习新知。

1、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课件出示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提问: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根据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作用?(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课件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谈话导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张分开的折线统计图,师提问:看了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分着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师指出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有两条折线;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个城市的图例。

(2)比较两个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图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验证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确性。

(3)感悟图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独立计算,班级交流)青岛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学生说算式,教师计算器计算)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变化情况不同:(学生交流变化情况,教师概括总结)青岛市的降水量是一个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过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优点呢?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推荐第5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镇完小 刘景征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P126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具与学具:

课件、统计图、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条形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与韩国获金牌的情况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知道两国金牌数量变化情况,你打算画什么统计图?

3﹑根据学生的选择,教师让学生说说选择统计图的理由。 4﹑学生动手画中国与韩国的两个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如果要了解两个国家在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的变化情况,那我们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学生自由答﹚

2﹑如果想把两个国家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大家认为用两个统计图比较,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由答﹚

3﹑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较两个国家之间金牌数的变化趋势呢?

4﹑怎么才能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呢?是简单的重叠呢? 5﹑你说的真好,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图吧。

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找出制作方法。 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 7﹑学生汇报制作方法。

方法:先找点,再连线,最后写数值。

8﹑教师按学生方法绘制,多媒体演示,并强调绘制的注意事项。标题 图例

9﹑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我们已经完成了制作复式统计图,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并回答课本127页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同桌交流,请学生汇报,集体纠正。

三、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12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2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3﹑同桌讨论完成课本131页第5题。 说明要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由。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6篇: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4-8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已学过了怎样的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2.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班男女生人数可以用什么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3.如果我要了解我们班近几次考试升降变化可以用什么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4.如果我要了解我们班近几次语文、数学成绩升降变化怎么办呢?(学生议论)

5.看单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复习体验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也为本节课的重点“比较趋势”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第9~14届亚运会中国金牌情况统计图。 (2)第9~14届亚运会韩国金牌情况统计图。

2.设置障碍:如何一眼看出中韩金牌变化情况? 合并,把两幅图画到一起。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两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使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三、结合课本,加深体验。

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提问: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观察、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②讨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相同,可以横向观察、纵向观察、对比观察等。 ③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用知识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对比,你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视情况)

六、布置课外作业

完成课本85页练一练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能看出两组数据的增减情况

优点:

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

方法:标题——图例——描点——连线——写数据

教学反思: 本小节内容是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知识点是:在同一个图中要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首先,要用两种不同线来表示不同的数量。然后,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要从图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有用的结论。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推荐第7篇: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自我介绍,自由谈话。

一、

复习旧知,直接揭示课题。 我和同学们先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统计图。

大屏幕出示以前曾学过的统计图,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回答完后直接揭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

一、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听说你们学校今年举办了体育节,是吗?我们北关小学也举办了体育节,比赛项目有跳绳、踢毽子、定点投篮、拔河等等,下面老师给你们展示当时精彩而又激动人心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第一步:绘制两个单式统计图,展示、点评、修改。 首先展示的是其中两个班的定点投篮情况。 请看大屏幕

( 出示例题)

北关小学体育节五(1)班、五(2)班定点投篮情况统计表.教师提出问题:

要想看出每个班级每场定点投篮的数量和变化趋势,选制什么样的统计图合适?(生:折线统计图)

绘制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名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注意问题:

1、统计图名称要完整,

2、点描得要准确,并且标出数据线,

3、要依次连接各点,线要连直。同学们动手绘制吧,教师提出要求:(大屏幕出示) 请同桌左边的同学完成五(1)班折线统计图,同桌右边的同学完成五(2)班的折线统计图。(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统计图拿上来展示展示? 生:展示五(1)班统计图。

师:你们觉得他画的怎样?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点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第一,统计图名称是否补充完整了。 第二,点描得是否准,并且标出了数据。 第三,线连得是否直。

师:请绘制五(2)班的上来展示并引导学生点评,这次可以完全放给学生点评

师:看了这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我觉得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主要注意三点:第一,统计图的名称要完整,

第二,描点(标出数据); 第三,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线要连直。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点评,把自己统计图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一下,使其更完美。 第二步:探究合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点评、修改。 课件出示每个班级投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师提出问题:

1、这是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你从每个统计图上能获得那些信息?

2、你能很快看出哪一场两个班投篮数量相差最多?哪一届相差最少吗? 教学预设:学生不能马上比出结果,比较为难或有浅显比法。 教师启发谈话:看来像这样看大多数同学都有困难。怎样才能让我们更快更便捷的比较呢?怎样处理这两个统计图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师:那么怎样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成一个呢?怎么合在一块呢?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教师大屏幕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

把你的想法悄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按照你们的想法动手把一幅统计图合在另一统计图上;

2、

画完同桌小声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准备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巡视。)

绘制完,指定2---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作品并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学生的想法:原来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用两种颜色来区分两个直条,并标上图例,所以我就用一种颜色表示一个国家的奖牌数统计图,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另一个国家的奖牌数统计图,这样便于区分两条折线。(知识迁移)

师:你的想法很好!你能用以前学习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学生!

老师补充一句: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当我们只有一种颜色的笔时,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线型来区分两条折线。比如:用实线表示五(1)的折线,用虚线表示的五(2)的折线。 师;你们觉得他合的这幅统计图怎么样? 师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点评。

1、统计图名称是否完整,是否做了修改;

2、是否标上了图例,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区分了两个班级的折线

3、描点是否准确,是否顺次连线。板书:名称

图例

描点连线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样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名字了吧? 我们把两幅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在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说;

名称要正确。

2、要标图例。

3、依次连接各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修改完美一下。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原来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自己想想,再和同桌讨论。)

相同点:都是折线统计图,都能反应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

不同点: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把两条折线合在一起便于比较。(板书)

第三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解决问题。 师:折线统计图具有这样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上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1)班和五(2)班分别在哪一场定点投篮的数量最多? (2)哪一场五(1)班和五(2)班投篮数量相差最多? 哪一场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个班级在每场投篮比赛的表现。 预测下一场两个班级的比赛情况。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老师也收集整理了体育节上的其他一些统计图。我们再来感受体验一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用途。 (一)有关篮球的练习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有关跳绳的练习(心灵手巧)先绘制后展示点评,再回答问题。

答案: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四、谈学习收获结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真正领教了你们西湖小学同学们的能力、智慧和风采,的确很棒!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好吗? 大屏幕出示:硕果累累

共同分享 在分享第3个问题时,教师适时补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见生活处处有数学。)

推荐第8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优秀)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

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你今年几岁了?

师:我们五年级的孩子大多是十一二岁吧。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1:我身高135厘米。 生2:我身高154厘米。

师:(指着生2)你比她长得高,大伙儿猜猜是什么原因? 生1:她的妈妈个儿高,遗传的。

师:在人的成长中,遗传、营养和运动都很重要,当她喜欢运动。 然还有(老师做出睡觉的动作)——

师:是啊,充足的睡眠也不可缺少。身高是衡量孩子们身体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老师对我们学校的7-12岁的孩子平均身高进行统计,这是画好的统计图:

二、对比分析 认识这种统计图吗?

师:我们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能说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吗? 生: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也就是说他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板书) 师:那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上,你看能出什么? ......师:这样表述就清晰准确了。折线统计图的作用真不小,正如大家所说,不仅表示出了每个年龄的平均身高,还能形象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女生情况:

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上,你又能看出什么?

师: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在同时增长过程中有什么差别吗?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这个差别?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请你在你在作业纸上,把这两张图合并在一起 让学生动手在“半成品”图上添加两条折线

三、汇报展示

师:(展示一个学生的图形,图中缺少图例)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来完成这幅图的? 生1:我是先把男生的折线画上去,标上数据,再画女生的折线。

师:哪根折线是男生,哪根折线是女生,别人拿到你的图好像看不出来啊。怎么办呢? 生2:我是将两根折线用红色和蓝色来区分。

生3:我是用钢笔画男生的折线,用铅笔画女生的折线。 生4:我是一根线画的虚线,一根线画的实线。

师:你们想到了用不同的方式来区分两条折线,(出示第二个同学的图)这位同学是用红色线和蓝色线来区分的,自己是画明白了,可我们还是不知道红色线代表什么,蓝色线代表什么呀?

生:要加上“说明”。

师:这样的“说明”,我们以前碰到过吗?什么时候碰到的?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有。 师:是啊,这样的“说明”叫做“图例”,小小图例作用——大!

(课件逐步演示,依次添上大标题,统计日期,图例,男女生平均身高的折线。) 在画统计图时,为了美观,要用上尺子。修改自己的统计图

像这样,两张合成一张的统计图,你知道叫什么吗?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区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生:7到9岁时,男生长得高一些。 生:10到12岁时,女生长得高些。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露出疑惑的表情,摇头)

师:这是因为,十岁以后,女孩子比男孩子要发育得早一些呀。你们估计估计,13岁的男生和女生的平均身高会是什么情况?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四、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

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1、分析比较小雨体重变化情况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呈现“小雨8-16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

图6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觉得小雨体重变化情况怎么样?

生1:我认为小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增加,很正常。

生2:我也觉得很正常,年龄大了,体重当然也应该重一些。

生3:这个统计图呈上升趋势,说明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很正常的。

师:大家都认为小雨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重也在不断增加很正常,先别急着下结论,老师再给你一条折线(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的折线),你现在还觉得正常吗?

图7 生1:我现在觉得不正常了,因为每一个阶段小雨的体重都在标准体重之上,他有点儿超重了。

生2:我也认为不正常。

生3:我觉得小雨在13岁以前体重比较标准,因为谁的体重也不可能和标准体重一样,只要相差不大就行。但是13岁以后,小雨的体重就明显地高于标准体重,不能算标准了。

师:咦,现在的这个统计图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刚才的看法,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确实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通过刚才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做出了科学的推断:小雨13岁以后体重超标了,那你有什么建议送给他吗?

生1:经常活动,多锻炼身体。

生2:不挑食,少吃肉多吃菜,少吃零食。

师:同学们的建议都非常好,建议小雨合理饮食,加强运动。那咱同学的体重符合标准吗?

(生对照体重数据谈自己的体重。)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 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师:孩子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已经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收获的喜悦,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学会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生2:我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生3:我会比较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预测和推断。

师:不管是知识上的还是心情上的,只要我们大家有收获,就是最大的成功!

师: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折线统计图在实际运用时有着丰富多彩的姿态。我们一起来欣赏,看你能不能找到每个图与众不同的地方。

六、欣赏结课。

推荐第9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2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哪?

2.如何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渗透“数据分析的观念”?

课前思考:

1.教材设计“最南、最北”两地的气温比较活动,其统计作用在哪里?既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对比气温的活动情境,又能够渗透地理知识,了解我国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最南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以及渗透数学文化。但学生能否会联系身边的生活用数学的角度投入到活动探究中去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经过磨课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最终认为教材中的南、北气温变化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将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改造,利用学生周边“石狮市某小学新生和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分析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对数据的分析和身边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形成数据的分析观念。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对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已经掌握。那么课前是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读图,观察,分析数据,主动发现不同点和优点呢?还是让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它的特点,同时发现它的局限性,来展开教学?通过教研分析,最终选择让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以及它不足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小铭的学习变化问题,让学生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学习的必要性。

3.什么叫做数据分析观念?如何帮助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呢?通过创设身边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思考教学中如何探究新知?采取师引生答方式,还是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最终通过思考和分析,选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为主,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对统计图中能直接看见或简单推理得到的信息提问,如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单个数据的多少、数据之间的比较等。第二,对统计图中蕴涵的信息提问,如数据的整体变化情况或偏差等。第三,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对

1 统计图行进行提问,如统计图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数据会呈现这种变化情况等、能否进行预测。第四,从评价的角度对统计图进行提问,如统计图使用的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有道理等进行提问。

4.仅仅分析数据用统计表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制成统计图?统计图不仅能从数量中获得信息,从图像中也能获得信息。他能够更直观的帮助人们分析、判断问题,做出合理预测和决策。

磨课要点

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学过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简单分析。

已有生活认知:学生听过数据的变化,见过随机性,如爸妈常讲的股票,电视、电脑、新闻上的多条折线变化图等,但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还不能很好的做分析。

思维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因此本节课除了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外,更重要是让学生懂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及它和我们生活的联系,侧重提升学生对数据的解读和预测。

2.终点。

学生能够懂得从多角度来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包括能够读数本身的作用,也能够读取数据之间的关系,还能够超越数据本身获取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信息,并作出一定的预测和合理的决策方案。同时会根据问题的背景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案。如: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3.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利用旧知来推断小铭的学习问题,深入分析考虑后发现只跟自己作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猜想需要有个参照物,年段的平均分情况,进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每年新生与毕业生人数来判断在校生变化情况,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4页。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某小学在校生变化的两个相关量的分析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数据的作用;懂得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猜测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感悟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数据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合理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小铭个人成绩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还认识它吗?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小铭成绩折线统计图】

(2)读图回答问题。

师:认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换个角度来观察? 预设:标题、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

读懂数量多少。(最多、最少。)

清楚数量的变化情况。 预测变化趋势。

师:你是怎样了解到他的变化情况?(图像的变化)

3 【课件出示个人成绩折线统计图,隐藏数据】

师:看来不仅数量会说话,图像也会说话。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多少,还能了解变化情况。

(3)出示年段各单元平均分。

师:现在能根据变化趋势,预测接下去他会考怎样吗? 预设:继续往下降,退步。

师: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他后面几个单元会考得不理想, 真的是这样吗? 预设:要了解整体情况

其他人的成绩状况(个人成绩与整体作对比) 试卷难度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他们年段平均分情况,现在你对小铭成绩有什么新的看法?

【课件出示:在小铭成绩上出示年段平均分折线】

预设:原来他比年段的平均分都高。(怎么看出来的?)

他学习应该很厉害。(不是认为他退步了,现在怎么又觉得他厉害了。) 可能是试卷比较难。

有些时候单式折线统计图没办法分析好与不好,要有对比才知道。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局限性。

得到:看来单条的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需要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了解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4 【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根据问题,选择数据。

师:最近咱们石狮的一位小学校长,遇到了一个统计问题?他想了解近几年学校在校生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他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预设: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人数

每年转校生

师:为什么需要知道新生和毕业生人数?

生:综合分析这两个量才能了解每年的在校生的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 得到:看来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得收集相关联的一些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的直观信息分析数据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它统计的是?

【课件出示:新生与毕业生人数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2011-2016年石狮市某小学新生与毕业生人数统计图。 师: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生数。

师:观察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学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折线变多条,图例 师:为什么需要图例。

得到:用来区分不同的折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图例。 师:进一步分析,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换个角度分析吗? 预设:单条每年数量的多少(这位同学了解到了数量的多少)

数量的变化情况(他换了个角度分析,从中了解到变化情况) (2)从相关量和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数据 师:还能从新的角度分析吗?对比的角度来分析。

5 预设:数量比较(你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得到在校生变化情况。从两组比较中进行分析)

数量的变化情况对比(不看数量,看开口差距看出,看来不仅数量会说话,图像也会说话。)

【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隐去数据。】

得到:比较后可以了解到在校生的人数在增多。 师:能否根据刚才发现,预测接下去的变化趋势? 预设1:新生可能还会增多。

【课件出示:预测新生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师:为什么会增多?会无限增多吗?

生:可能学校办的比较好,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到这个学校去读。 预设2:毕业生会比较平稳

师:会一直平稳下去吗?依据是什么?

【课件出示:预测毕业生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预设3:在校生的人数会增多。

得到:看来从统计图中的新生与毕业生数量差和图像开口差距都可分析出在校生的变化情况。

【课件出示:以上预测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师:根据我们得到的在校生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你会对该校的校长提什么建议?比如:学校后勤设备,电脑,桌椅,教室,教师招聘等。

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一样都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判断问题,从而做出预测和决策。而且复式折线统计图更优越的是能够直观反应两个量差距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全面准确了解问题。(板书:分析、判断、预测、决策)

6 (3)从评价的角度分析数据

师:回顾学过的统计图,有没有什么疑问?统计图选择的是否合理? 预设:为什么新生与毕业生人数变化要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画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不行吗?

师:张老师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给大家带来了,认真观察,同桌讨论,选择哪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合理?(合作讨论)

【课件出示:对比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反馈:简洁,能直观比较新生与毕业生差距;更好了解变化趋势。(板书:简洁、直观比较、了解变化趋势)

师小结:看来对于同样的数据,我们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然而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

3.课堂小结

师: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你的同桌谈一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合作讨论)

反馈:单式有局限性,复式比较全面,能直观比较两个或多个相关联量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让你画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师: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我国人口增长分组统计图。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分析,你就会了解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背后的统计学依据,也更能理解爸妈生二胎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的。

【课件出示:中国人口增长的分组统计图。】

7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简洁、直观比较、了解变化趋势

分析、判断、预测、决策

所用教材内容 8

生活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我国人口增长分组统计图。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分析,你就会了解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背后的统计学依据,也更能理解爸妈生二胎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的。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有什么话想和爸妈说的?

推荐第10篇:复式折线统计图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1.2过程与方法: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2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3.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每个学生一张画有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对亚运会的哪些地方印象最深? (开幕式、闭幕式、比赛现场……) 你知道这是第多少届亚运会吗?(出示图片) 你知道第9届—14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取得多少枚金牌吗?

其实,我国自1982年参加亚运会以来,经历了连续6届比赛,在这6届比赛中,我国奥运健儿获得了许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1:

请看,这是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第9—14届亚运会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以上统计表可以做成哪种统计图?理由是什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如果想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你能说说怎样画吗?(描点、标数据、连线) (2)小组合作

要求:二人共同商量,一人执笔,一人检查。 展示:投影出示。

(3)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课件出示)

教师:中国在哪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数最多?哪届做少? 最多的一届和最少的一届相差多少?

中国代表队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的总体趋势怎样? (4)你知道在亚运会会上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国吗? 这是韩国在这6届比赛中,获得金牌数的情况。 第9届——14届亚运会韩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获得有关韩国的哪些信息? 2.复式折线统计图 (1)质疑:

教师:我们来看柱状图,两个国家金牌数的比较,中国和韩国在哪一届亚运会会上奖牌相差最多?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少?

(11届相差最多;第9届相差最少)

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较?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们先来看两个国家的金牌数在折线统计图上边的显示

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教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进一步质疑)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还有没有值得我们进一步修改的地方?(学生如果能想到,最好。如果不能,则教师引导) ①图例

教师: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中国,哪一条表示韩国吗?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往往会用线的虚实、折线的颜色、对应点的形状等方法来区分各条折线。并把区分的方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②标题

教师: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幅表示什么内容的统计图吗?(加标题)

三、点明课题

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出示教师做的统计图) 教师:这次我们可以轻松回答问题了。

(1) 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 (第

11、10届)

(2)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第10届)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

两个国家表现都很不错,总体而言,我们国家表现较好,最多的金牌数目为183枚,最少的一次为61枚,较韩国的最多的96枚和最少的28枚表现突出,不愧为体育强国,体育大国。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问,请其他同学来回答)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金牌数的复式折线效果图。

回答以下问题:

一、( 2 )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1.条形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

二、( 2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1.条形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

三、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 2 )比较好。 1.条形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

四、表示一年里12 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2 )比较好。 1.条形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

五、实践练习

我们来认识柱状图与复式折线图的效果: 图一:五年级同学“五一”度假方式统计表

图二:某班一至六年级立定跳远平均成绩统计表

教师指定学生从这些图中提出有关问题,并予以回答。 图三:李欣、刘云1分钟跳绳训练成绩统计图

图四: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教师指定学生从这些图中提出有关问题,并予以回答。

看过了这些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也很使用,我们在商场关于电视性价比做了一项调查:

液晶电视:清晰度高、外形时尚、价格偏高。平板电视:耐用,经济实惠。

教师指定学生从这些图中提出有关问题,并予以回答。

六、知识巩固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为了增强体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天穆小学开展了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秋季运动会,你愿意来天穆小学看看吗?

1、以下是穆欣和回媛媛为了参加学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一个星期进行训练的情况。

(1)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谁的进步最快,训练效果成效显著?(穆欣) ②两名同学最多的时候1分钟跳绳数相差多少?(5次) ③第几天两位同学跳绳次数最接近?(第一天和第二天) (2) 穆欣和回媛媛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7天呢? 第一天相差1次,第七天相差两次

(3) 穆欣和回媛媛的跳绳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两位同学的跳绳成绩均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4) 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穆欣的获胜率较回媛媛大一些 (5) 揭示结果:穆欣获胜。

2、这是“奥运我先行”学生运动会上五(1)班、五(2)班参加篮球比赛前4场的成绩。

(1) 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合适? 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样便于比较

(2) 如何制作呢?你能不能提示给同学们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3) 小组制作:

提出要求:

根据自己组内情况可以一人制作,一人检查:也可以每人制作一个班级的折线。(4)回答问题:

两个班的篮球队第一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第四场呢? 第一场比赛相差4分,第四场相差3分。 两个班级的变化呈怎样的趋势?

五一班得分呈现下降趋势,五二班得分呈上升趋势 从图中看到两队的比分怎样? 五一班得分较高

你能预测第五场决胜局的成绩吗? 五一班得分较高 揭示比赛结果。

预测只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断,但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后的结果还要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身体、心情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样,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你就会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胜者。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后,你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简短的师生、生生评价。

总结:(1)折线图合并。为了方便比较,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折线图区别。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

板书

(1)折线图合并。为了方便比较,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折线图区别。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

第11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李轩

在预设时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转化,在思考、观察、操作、讨论、对比等环节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课件的演示等,很轻松地解决了“怎样能更方便的比较?”这一难点问题,由此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以下是本节课个人的一点感受: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深化了理解,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等能力。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第二道练习题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全过程有易于帮助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但学生扎实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也需要经过尝试--领会--巩固的过程,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给予适当及时的点拨很重要。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虽然和单式差不多,但又有其易错之处,如看不清图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由于牵扯两种事物,容易混淆数据等。当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

四、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五、课堂中需关注每位学生,善于捕捉课堂资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六、使学生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性的看待问题。

本节课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学生预测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虽然统计图可以帮助人们作出预测,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如“做一做”的练习题,虽然同学们根据统计图对两名参加比赛的同学的成绩进行了合理地预测,但是比赛的结果并不一定和我们预测的一样,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第12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013-11-14 08:12:58)转载▼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倍数,谁能说几个2的倍数?(只要是对,学生们随便说)谁能说几个5的倍数呢?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如果随机给你一个数,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

2、5的倍数呢?有,如果这节课认真听,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奥秘。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我安排了“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和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3的倍数特征。

但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进行,一个学生在我没有预想的前提下说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我准备让四人小组去合作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也没有进行。只是让学生两人去再说一说刚才那个学生的发现,加以理解,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备课不充分。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好好的去备学生,没有做好多方面的预设;

2、在观察百数表到后面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都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老师不要着急,学生能说出的尽量让学生说,多放手,相信学生。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以及能被

2、

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 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

回顾教学一节课教学,感觉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倾听、积极动脑筋,踊跃发言。同学们整节课都用渴望得到知识的眼神在盯着我、注视着我。反思这节课,我自感这是一节体现学生主动挖掘、主动探索、乐于攀登的一节数学课。

在教学新知这一环节, 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互动发展。

在课堂中,我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观察数的因数情况,有什么发现与想法可以与同学交流”。丝毫没有把学生生硬拉到分析因数的个数上来的痕迹,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差异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果然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偶数的因数比奇数的因数多),但错误却可以成为一种其资源,让学生大胆的说,成了我面对学生在发现交流中出现问题时的良策,我没有回避和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发表意见,还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在这些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包括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倾听——辨析——归纳中进一步发现了因数个数的三种情况,教师在旁适当引导,让学生对自然数因数个数的特点达成共识,对概念的总结归纳水到渠成,成功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课后,我抽查了几个学困生,他们对《质数和合数》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一部分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兴趣来。放手让优秀学生带动中下游学生展开学习?并能使自己更加提升。这些问题仍然在困扰我。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而新教材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幅优美的剪纸画面,要把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这样安排,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学生更能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实际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思考原因——想象延伸——讨论思辨——明确意义,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

1、

2、

3、6这些数和

24、

18、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接着,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例2怎样求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平台,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了各种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公倍数” 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意义,教师能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恰当地指导,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1、在出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否铺满边长为6厘米和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的时候,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简单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尝试也是成功的。通过这一环节教学,即了解了公倍数,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公倍数的必要性。

2、教学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时,我只是让学生“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倍数,然后再找共有的倍数”,没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直接给出了第2种方法,这样的话就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

3、整节课在时间的安排基本合理,后面的提高练习也达到了预设要求

三、存在不足

教学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时,我只是让学生“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倍数,然后再找共有的倍数”,没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直接给出了第2种方法,这样的话就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我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

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但由于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及本人驾驭课堂能力的不足,一定出现了很多可以避免或值得斟酌的问题,敬请大家多多指导!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学习的。在这节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得出不同数量的饼分得的结果,得出相应的除法式子,从而使学生感到,分数与除法确实有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分数结果和除法式子,归纳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各部分的名称,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公式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分数意义的探究为主线,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数与除法的最根本联系就在于分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上以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基础,在此之上先联系整数除法,逐步深入,在深入中慢慢体会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从根本意义上接纳二者的联系。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课始我先设计了几道整数除法的题,帮助学生回忆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接着出示1÷4的问题,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意义出发感受到,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探讨3÷4,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就相对简单了也好理解了。学生在积极的讨论、合作、交流、辨析中,互相激发灵感,探索分数的意义,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我自己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简练;

2、通过操作活动得出“1个饼的3/4也就是3/4张饼”、“3张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的结论,只是老师口头说出的,没有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领会,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3、在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只是让学生一起读了一遍,对学生来说记忆肯定不牢固,在此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加深理解。

4、对于练习题的第

1、2只是让学生说了说,后来我想应该让学生写一写,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后领导评课的时候也说了这一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应该注意学生的书写问题。

作为年轻的我经验不足,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加的需要领导的指点。同时自己也要多加学习来充实自己。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实质上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它既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问题的自然拓展,又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关联。因此,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例4中相关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再由此引导学生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符合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强调“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作为单位‘1’的数量”,而这样的考虑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相关问题的数学实质,也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同样也要先确定作为比较的那个数量。这就为学生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三、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不只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考虑方法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假分数的实际意义和其应用价值。例5先让学生画图表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从中体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结果的基本考虑方法,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实质。通过改变绿彩带所占的份数,并让学生用不同的假分数或整数继续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既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又突出了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线索,有利于学生把新的数学内容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三:

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叙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然后依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

最后通过观察数轴上各点所表示的分数,引导学生将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作比较,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以后学习约分和通分打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创设情境与创新精神”的结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再通过拓展外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一环节重点在掌握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基础上,强调知识的来源,让学生自己挖掘规律,掌握数学知识产生的内在规律,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教师的引导,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发挥了讨论交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的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

教学一开始,我以唐僧给三个徒弟分饼而引出谁分得多与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生成单,生成单的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而设置的。通过预习对于第五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总结出来。而中间三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独立做后我让学生分成大的小组去探讨、去交流生成单的重点三个问题。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时候教师在中间加以重点强调,来凸显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以学生的主体行为实践了整个学习活动。从师生交流活动中体现了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在认识,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获得了大丰收。通过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本节课所设计的三单比较全面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具有阶梯性,教学过程及环节符合一案三单的教学,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出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还有,课堂中对小组评价及个人评价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保证小组学习的积极、高效和彰显学生的个性.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题太笼统,没有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没有对学生重点强调。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吃透教材。还有,数学强调的是学练结合,在本节课对学生没有进行练习。当然,以上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实验中努力改进,我相信有同志的帮助,和领导的支持,我的教学会更加出色。

——《约分》教学反思

我昨天讲授了《约分》,孩子们掌握得不是很理想,讲完从头脑的接收,到理解消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讲授约分概念的时候,学生对“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约分”等数学专业字眼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就举例,“语文课上,你们学会缩写句子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学过。“在数学上,约分就好比一个缩写句子的过程,去掉修饰,剩下的主干再不能缩了,就叫最简分数。再比如,你们吃过花生吗?是不是先剥去外壳,然后再搓去红皮,最后剩下白仁,还能再剥吗?这就相当于最简分数。明白吗?”这时,孩子们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脸上表情中看出刚才的困惑释放了不少,我才稍稍放下心来。

在随后的练习中,我巡视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约分不能到最简分数,只是除以其中一两个公因数而已。针对以上情况,我抛出一个问题“最简分数分哪几种情况?”,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们共同总结出三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是相邻的关系,它们的公因数是1,是最简分数;二是分子和分子是不同的质数的情况下,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三是分子是一的分数,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有了以上总结这三点,学生不仅节约了判断的时间,还有了检验是否化到最简分数的标准,有效降低了出错率。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通分是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异分母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通分必需每个学生都掌握的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必需具备的技能。通分以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基础,引入的新概念。本节课我以学生自学为主,展开教与学的活动的。

自学,能了解通分的基本知识,但不会太深入。因此,我把理解的重点放在通分的意义上。通分的含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以理解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的意思为切入口,大小相等为重点来理解通分的含义。仅仅从文字上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所以我利用例题1的素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通分的含义。

自学,有学生能掌握通分的方法,但也有学生不能掌握或者只是部分掌握通分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在班级中展开交流活动。学生在自学和自主练习时,我关注学生练一练的练习情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理解课本上介绍的通分方法。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你是怎样通分的?”交流中,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公分母的概念,知道公分母是一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知道了得到新分数的过程,渐渐地形成技能。

改错,有助于学生通分技能的形成。会通分,不等于不会再错,只有形成技能后,学生的错误才会大大减少。练习十二中的第3题,目的是通过按要求判断,提高学生对通分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共安排了三组判断, 第一组:通分过程有错,公分母选用的是最小公倍数,说明公分母的确定是对的,改写时要注意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这一组没有;第二组:公分母不够简单,分数转换过程是正确的,可以用约分的方法验证。第三组:正确的。公分母正确、简单,转换过程正确,约分验证结果也正确。

学生经历了“自学---梳理----改错”的过程后,进行的自主作业,学生的作业准确率很高,全班53人,只有两人有错。“自学---梳理----改错”也是有效的教学流程。

第13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中国韩国在哪一届亚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哪一届金牌数相差最少?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利用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数字,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第14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暑假里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激动人心的视频、回顾金牌数量情况等环节,在学生的回忆、复习、观察、对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层层递进。通过思考“是不是比较起来有困难?要想比较起来更方便,谁有好办法?”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在练习时,出现陈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陈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陈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还欠缺教学激情,所以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能及时的捕捉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15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统计的知识源自于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学生熟知的大事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观察时速的变化情况,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等活动中,充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将统计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中, 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教学完例1时, 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两个城市温度时,学生根据统计情况, 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学生绘制完统计图时 ,让学生预测08奥运会中国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虽然和单式差不多,但又有其易错之处,如看不清图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由于牵扯两种事物,容易混淆数据等。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些地方,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让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

第16篇:《复式折线统计图》[全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126-128复式折线统计图 授课教师: 劲松四小 李晓影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比较中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把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及预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理分析、正确预测的习惯。教学重点:

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认识其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话:

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合作探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体验必要性,认识特点

1、课件出示男生折线统计图

(1)提问:这是一幅------?板书:折线统计图

从这幅图中你都看出了什么?请你们仔细观察,把自己获得的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倾听

(3)学生汇报:谁愿意把你们获得的信息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他是怎么知道的?

2、课件出示女生折线统计图

(1) 提问:仔细看看你从图中都知道什么了? (2) 交流:谁能把你获得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3、引发认知冲突凸现必要性

(1) 提问:对比男女生身高,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说一说。 (2) 交流: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投影片转换

4、按照学生的要求制作复式统计图

(1) 先把图合并(线条颜色一样)这样行吗?有没有问题? (2) 解决问题:线条颜色区分开----写出图例

(3) 这幅图变成这样,你在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变换名称

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分析、预测。(板书:分析、预测)

(二)经历体验画法,进一步体会特点

过渡:了解了平均身高,再来看看体重。看我给你们提供了什么---

1、提供信息(课件出示男女生体重统计表)

师:下面同桌两人一组,先商量商量,分工合作,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之后再看看从中你们都能读出什么信息?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纠正问题

三、巩固练习正确分析大胆预测

1、p128给出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 李欣和刘云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10天呢?

(2)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3) 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成绩吗?如果选择选手你推荐谁? (4) 你还能发现什么? 2.p129给出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2)有一种树莓生长期为五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度之间,这种植物适宜在那个地方种植?

(3)小明住在甲地,他们一家要去乙地旅游,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四、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展示一些,感受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单独制作折线统计图并分析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出示25---29届中美金牌统计表,请你课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统计图,然后和你的同学分析一下这张图。

2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名称 分析 图例 预测

便于比较

第17篇: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说课人:许新萍

兴庆区第十六小学

学习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图例的作用。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能对复式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教学重点: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数据分析观念。

教法指导: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认识折线统计图反映的现实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地进行预测,增强数据的分析观念,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哪些?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导入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认识。

1、观察课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情景

1、了解什么是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如何认定老龄化社会

2、讨论决定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因素?

3、观察例2的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说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比较的情况吗? 怎样比较才比较方便?

4、讨论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收集作品看谁画得比较好)

2、小组内汇报交流。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

3、展示作品。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差是人口自然增长数。上海人口从1995年开始负增长。)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三、练习巩固

1、交流109页的第4题

2、独立完成109页的第5题。

四、回顾小结

说说通过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18篇:《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保定市高阳县东街小学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

单元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由前边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功能。

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上画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制作简单的分折,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2)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探索知识和探索、观察、尝试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会用统计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统计的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意志品质教育、生活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熏陶。

教学重点:

经历用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从而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功能,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真正发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分析功能。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让学生上网搜集一些关于早餐的资料,如早餐的重要性、早餐该吃些什么、青少年如何进行合理饮食等。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直观演示法,比较研究法,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等.

三、说学法指导: 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规律进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我注意了课件的直观性,从学生已有知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启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见解,通过自己动脑—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还有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等。

四、说教学结构: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让学生交流早餐的资料,说说早餐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生活饮食卫生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引导探索,知识构建

1、课件出示王芳9--15岁体重变化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激活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为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搭建平台。)

让学生观察这幅图,它具有什么特点,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简单评价王芳同学身体发育情况。并说说理由。

此时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意见,这时老师问,要想正确评价她的体重情况,是不是需要一个标准值或平均值来比较一下呢?

2、课件出示9--15岁女生标准体重单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左右对比两幅图,左边是王芳的体重情况,右边是标准体重,让学生体会左右观察对比数据的繁琐性,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使合并成为学生本身的需求,从而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3、动画演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的过程。

4、学生观察合并之后的统计图,寻找这幅图中需要修改的地方。

学生交流意见,用两条不同颜色的线或不同形式的线来分别表示王芳和标准体重。 课件动画演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揭示课题,随机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5、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刚才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功能。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6、让学生通过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再次观察王芳体重变化情况,对她体重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并随机板书.

(三)、创设情境,感知功能

进一步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

1、课件出示小明各单元小测成绩统计图。(各单元成绩分别是9

6、90、8

5、6

1、7

8、8

9、86分)

看了小明各单元成绩,让学生随意说说看法。

学生交流汇报,都认为小明第四单元成绩很差。但小明觉得自己很委屈,让学生产生疑问,他为什么觉得委屈,他会怎样去证明自己呢?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

2、出示各单元小明和平均成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各单元平均成绩分别是9

2、8

8、8

4、

52、7

2、8

5、80分) 此时再让学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对小明的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

设计意图:当课件先出示小明成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此时再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特点。并且,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更易投入,更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经历体验,内化新知 指导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美国获金牌数量统计表。学生独立思考,练习制图,允许小组交流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通过投影展示作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说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在制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五)、正确分析,大胆预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而这一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看图回答问题:

(1)中国在第( )届的成绩最好,得了( )枚金牌。美国呢? (2)中国和美国在第( )届的差距最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你能整体评价一下中国和美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吗? (4)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你能预测一下在第30届奥运会上,中美两国的成绩吗? 学生畅所欲言,激发热情。

师:希望同学们关注2012年,关注我们中国的奥运健儿,为他们加油,为他们喝彩!

设计意图: 借助中美两国历届奥运会金牌统计图,使学生借助问题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充分分析、思考、发言,体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这是这堂课的一个升华点,整堂课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的状态,既达成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又达成了体验统计过程,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目标。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用在奥运会的统计中,还可以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股票行情统计图,心电图,体验角色转换(商场经理),学生身高统计图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五、板书设计:

复 式 折 线 统 计 图

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对事物正确评价

对问题合理分析

第19篇:《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6~128页的统计。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 。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 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1.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板书课题]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

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 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表示数量的多少 单位 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日期 方便地对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例

制图内容(两条折线)

第20篇:复式折线统计图123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P126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根据要求制作(补画)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作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地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 教学难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习纸、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引入

师:你们平时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学生说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师:不知道你们跳绳的水平如何?谁能告诉老师你1分钟能跳多少个啊? 学生汇报自己的跳绳水平。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经常会开展跳绳比赛。其中有两位小朋友连续比了一个星期。下面是两人1分钟跳绳的具体比赛成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1,图2),学生读图。 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 (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 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在统计图旁事先说明,这就是图例.(图4)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张明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 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 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2、巩固练习

屏幕呈现电脑销售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简单读图

(1)请生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比较分析两款电脑的销售情况 (2)请生设想销售公司将会采取的销售对策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3)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图7)。

2、对比旧知、实现沟通

(1)从亚运会引导到奥运会.出示中国和美国在24至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图8),请生分析一下中美情况。

(2)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奥运会上金牌赶超美国\",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反映的两国夺金趋势。

(3)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9),再次观察趋势。

五、知识梳理,总结体验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